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

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
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

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

[摘要]在理论分析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础上,利用2000―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探讨了城镇化规模和质量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显示:(1)城镇化规模、城镇化质量和旅游经济发展都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集聚特征,传统面板数据模型因忽略了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而高估了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产出弹性;(2)城镇化规模和城镇化质量均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旅游经济发展不仅受到本地区城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邻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交互作用;(3)在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转变、旅游企业物质资本与劳动力投入、旅游消费水平等多维要素都是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企业物质资本和旅游消费水平还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而旅游企业劳动力投入有明显的负外溢效应。

[关键词]城镇化;旅游经济;空间溢出效应;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05-0015-11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6.05.007

引言

城镇化进程是在以传统农业为主向以现代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的推动下,人类生产和生活逐步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等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1]。作为对宏观外部环境较为敏感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受到城镇化进程的深刻影响。随着城镇化的持续快速推进和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人口迁移、产业集聚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不仅将直接或间接引导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模式的转变和旅游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将促进旅游流的网络化扩散和旅游业生产技术的空间溢出。因此,从空间效应视角下探讨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对释放中国城镇化潜能和加强区域旅游合作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最初是从旅游城市化角度出发,随后转向两者的关系探讨、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在旅游城市化研究方面,主要是在界定其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旅游地的旅游城市化发展特征、模式及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城市旅游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2],旅游城市化作为城市化的一种典型发展模式而备受关注[3- 4]。Mullins[5]最早提出

了旅游城市化的概念,认为旅游城市化是在20世纪末的西

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建立在享乐的消费与销售基础上的

城市化模式。旅

游城市化的发展对旅游地人口结构[6-7]、土地利用[8-9]、旅游地产[10]、配套基础设施[11]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发展特征。通过对不同类型旅游地的实证研究,学者提出了资源吸引型[5,12-13]、资金密集型[6,11]、旅游地产带动型[10]和综合驱动型[14]等多种旅游城市化发

展模式及机制。在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方面,学者多借助耦合评价模型和计量经济模型等定量方法,实证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与

机理[15],探讨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有些学者认为城镇化

与旅游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16-17],但也有学者认为两者的因果关系并不显著[18]。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和

旅游经济发展的诉求,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影响的探讨也日趋增多。城镇化是扩大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重要推动力,它不仅能直接影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而且通过消费示范性、棘轮性、敏感性和预防性间接影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1]。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酒店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城镇化规模的增长对城乡居民出游率、人均旅游花费、酒店发展的影响较为显著[19-22]。也有学者通过构建旅游发展对城镇化的响应度模型,分析了城镇化对旅游经

济发展的作用强度及其空间分异机理[23-24]。

上述研究多认为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

作用,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效应,但都未考虑城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城镇化进程推动了游客流、物质流、信息流、技术流等旅游流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忽略空间效应来探讨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将导致结果产生偏误。近年来,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在旅游研究中开始出现[25-27],该方法解决了传统计量模型在处理具有明显空间依赖特征的旅游经济现象时所出

现的偏差,明确地引入空间联系变量进行估计。鉴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城镇化驱动旅游经济发

展的空间效应机制,并通过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来实证研究城镇化规模和质量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以期能为区域旅游合作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理论分析: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

城镇化进程不仅是人口和产业空间集聚的过程,也是城镇居民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向农村居民传播和扩散的过程,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行为等都在该进程中发生变迁,从而诱发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投资规模及行为的转变。城镇化规模和质量的变化引起了居民消费、产业结构和投资模式等方面的改变,不仅推动了本地区旅游生产要素的积累、旅游产

业结构的优化和旅游消费水平的提升,还促进了区域旅游流的网络化扩散和旅游创新的空间溢出,即城镇化在推动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了邻近地

区旅游业经济发展。因此,本文从消费、结构和投资视角来阐释城镇化驱动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

1.1消费效应

城乡之间在居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差异推动

着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28],这种集聚促进了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扩大了社会消费需求规模,也改变了居民生活空间和消费环境,引起了消费习惯、观念等方面的转变,这对旅游消费规模、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城乡居民旅游消费能力的增强和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中远距离的旅游者增多,旅游产品的地域特性进一步刺激了旅游消费需求,拓展了旅游者的空间流动范围,对邻近地区产生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城镇化进程中旅游消费能力和消费行为的转变,不仅对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到邻近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 1.2结构效应

城镇化规模和质量的提升促进了区域人口和产业的空

间集聚。人口集聚带来了休闲与旅游需求的增长,带动了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融合,促进了旅游产业链的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优化了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推

动了技术创新,促进了资本、信息、知识和人员等各种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政策制度、信息交流和交易效率等创新环境的改善,提升了旅游产业发展效率,推动了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在结构效应的作用下,城镇化进程通过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推动了旅游产业链的深化和旅游产业技

术创新的增强。旅游产业链的细化与深化及其引起的服务质量提升,增加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扩大了旅游者规模,引发了旅游流的网络化扩散,强化了旅游流的空间溢出效应。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旅游产业技术创新通过示范、模仿与竞争效应产生空间溢出,提高了邻近地区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了其旅游经济的增长。

1.3投资效应

投资拉动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镇人口的空间集聚引发了如交通拥挤、设施缺乏、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随着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及消费观念的改变,会增加休闲、旅游度假等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各投资主体加大对旅游设施的投资力度,如加大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饭店与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开发建设。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增强了旅游地的综合吸引能力和容纳能力,刺激了旅游消费需求,扩大了旅游消费规模,进而推动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如旅游交通设施的建设,除具有改善内部通达性的作用

外,还有区域外部性,即空间溢出效应。交通设施具有网络属性[29],它通过扩散效应加强了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促进了旅游线路的网络化开发,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综上所述,城镇化进程通过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在消费效应、结构效应与投资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促进了旅游产业空间集聚、旅游规模扩大和旅游消费水平提升,也带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变迁和资本要素的循环累积,进而通过旅游消费模式的转变、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旅游资本要素的积累推动着本地区旅游业经济发展,也通过旅游流的空间扩散和旅游创新的空间溢出,对邻近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图1)。

2实证模型与方法

2.1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1)模型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由Cliff和Ord[30]针对截面数据提出,Anselin[31]、Elhorst[32]、LeSage和Pace[33]将截面数据扩展为面板形式。根据空间依赖性的存在形式,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主要有三种类型:若空间依赖性以滞后项的形式存在,则为空间面板滞后模型(Spatial Panel Lag Model,SPLM);若空间依赖性存在于误差项中,则为空间面板误差

模型(Spatial Panel Error Model,SPEM);若模型中同时存

在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空间依赖性,则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patial Panel Durbin Model,SPDM)。借鉴LeSage和

Pace[33]的思想构建如下SPDM模型,表达式为:

式中,yit和xit分别表示t时期单元i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观测值;空间滞后系数ρ为被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系数;β为解释变量的待估参数向量;φ为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系数;wij为空间权重矩阵;μ?和νt分别为空间和时期效应;ε为服从独立分布的空间误差项。

通过对方程(1)的适当约束可得到SPLM模型和SPEM 模型。如果φ=0,且ρ≠0,则SPDM模型简化为SPLM模型;如果φ+ρβ=0,则SPDM模型简化为SPEM模型。可见,SPDM 模型是比SPLM模型和SPEM模型更一般的形式。

(2)空间效应分解方法。关于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LeSage和Pace[33]指出模型估计的影响系数并不代表真实的偏回归系数,需要利用偏微分的形式进行分解。将(1)式改写为矩阵形式:

式中,Y为N×1维被解释变量的向量;c为常数项;lN 为元素都为1的N×1维向量;X’为所有解释变量组成的N ×K维矩阵;ε*为误差项;其余变量含义同上。

则可以将被解释变量Y对第K个解释变量在特定时刻t 的偏微分矩阵写为:

式中,直接效应是右端矩阵主对角线上的元素的均值βk,反映地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产出弹性;间接效应是右端矩阵除主对角线上的元素βk之外的其他元素的均值,

反映邻近地区解释变量对本地区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总效应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之和。

2.2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根据前述理论分析,城镇化在消费、结构和投资三大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不仅直接对旅游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还通过旅游消费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和旅游要素积累等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城镇化规模和城镇化质量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用人均旅游消费、地区产业结构和旅游企业物质资本及劳动力资本投入来分别衡量城镇化进程中消费、结构和投资的转变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选取政府调控、交通网络密度、旅游接待设施水平和旅游资源禀赋等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各变量指标说明如下:

旅游经济发展(TE):由于缺乏直接的旅游业GDP指标数据,被解释变量采用省区旅游企业营业收入来表征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并增强数据的可比性,运用相应年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2000年为基期)对旅游企业营业收入进行折算后得到实际值。城镇化规模(UR):城镇化规模是从数量上反映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通常采用城镇人口比重、城镇用地比重或非农人口比重等单一指标来测度。本文采用最能反映城镇化规模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人口城镇化率来表征,即各省区城镇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质量(UQ):城镇化质量是全面反映城镇化发展进程的综合性概念。借鉴谢守红等[34]的研究中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所建立的中国省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5个维度共计28个因子来综合反映城镇化发展质量。本文采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来综合测度中国省区城镇

化质量。

旅游企业物质资本存量(K):借鉴吴玉鸣[25]的研究中对旅游企业物质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利用K0=I0/(g+δ)来估算初始年份的旅游企业物质资本存量K0,其中,I0为初始年份的旅游企业固定资产原值,g为投资的平均增长率,δ为资本折旧率,取5%来估算;再按照张军等[35]的永续盘存法计算各年份的省区旅游企业物质资本存量;最后利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2000年为基期)对旅游企业物质资本存量进行折算。同时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用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以2000年为基期)对省区旅游企业资本存量进行了折算得到最终值。

旅游企业劳动力要素投入(L):与物质资本投入一样,劳动力投入也是经济学意义上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要素。旅游企业劳动力要素投入用省区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数来衡量。

产业结构(STR):反映城镇化进程中各省区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程度,采用非农产业产值占比来衡量产业结构水平。

人均旅游消费(TS):乡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对旅游规模及旅游消费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用省区旅游消费总量与游客人数的比值指标来衡量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其中省区旅游消费总量用旅游收入来代替。

政府调控(GOV):该变量主要反映地方政府行为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干预程度,通常采用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来衡量。

交通设施密度(TRA):该变量反映了省区交通通达性的整体水平,是其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用省区交通线路里程(公路里程和铁路里程)和省区土地面积的比值来表示[36]。

旅游接待设施规模(TF):旅游接待设施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省区旅游业接待能力的大小,是省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用省区星级酒店和旅行社数量之和来衡量[36]。

旅游资源禀赋(RES):旅游资源赋存状况是省区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该变量由省区拥有的世界遗产数(权重取4)、优秀旅游城市(权重取3)、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权重取2)和4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权重取1)综合加权求得[27]。

为消除异方差及保证数据的稳定性,对上述所有变量取对数,结合SPDM模型的表达式,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影

响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为:

对于空间权重矩阵W的选定,本文并未采用传统的空间邻近矩阵,而是构建了省会城市之间的距离衰减函数,以最短距离的倒数作为空间权重,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能充分考虑到在空间上接近但并不相邻的省份之间的旅游业发展也可

能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实际情况[25]。本文所选用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1―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2014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1―2014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1―2014年)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3参数估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3.1空间相关性检验

在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测度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

的空间效应之前,需要验证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在地理空间上是否都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本文采用反距离空间权重矩阵来计算2000―2013年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全域Moran′s I指数(表1),进而验证其空间自相关性及其集聚效应。

表1显示,除2010年外,其余年份旅游经济发展的全域Moran′s I指数值均为正,检验结果均较显著,这基本说明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必须指出,2010年的全域Moran′s I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并不能判断

任何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与邻近地区无关,可能是由于空间相关性只存在于部分区域,或者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的地区相互抵消,使得全局空间自相关在统计上不显著[37]。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说明省区间的空间依赖性在逐步加强,旅游经济发展空间集聚现象明显;城镇化规模和质量在研究期内的全域Moran′s I指数值均为正,检验结果也都显著,表明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2000―2009年城镇化规模的全域Moran′s I指数不断提升,其空间依赖性和集聚性逐步加强,2009年后全域Moran′s I指数在逐步降低,说明城镇化规模的空间依赖性有减弱的趋势,但Moran′s I指数仍非常显著,其空间关联特征依然明显。2000―2013年城镇化质量的全域Moran′s I值均显著为正,且呈波浪形上升态势,表明省区城镇化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集聚性。

3.2估计模型识别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表明了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都具

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在研究两者之间关系时不能忽视空间因素,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运用可尽量避免因空间效应的存在而使回归估计结果产生偏误。

对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检验识别,首先需要通过LM 和Robust LM的统计值及显著性来判断空间面板模型是滞后还是误差形式。从表2的检验结果来看,SPLM模型的LM和

Robust LM统计量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SPEM模型的LM统计量也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而Robust LM统计量

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SPLM模型要优于SPEM模型,

同时也验证了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空间依赖性。其次,尽管LM和Robust LM检验统计量确认SPLM模型较好,但仍需进一步建立SPDM模型,并通过Walds与LR

检验选择更优的模型。SPDM模型简化为SPLM模型的Walds 和LR统计量均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SPDM模型简

化为SPEM模型的Walds和LR统计量也都通过了1%水平的

显著性检验,表明SPDM不能简化成SPLM模型或SPEM模型,且SPDM为最优模型。最后,本文的模型估计使用的是空间面板数据,因此对面板模型中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判定需要通过空间Hausman检验来进行。模型估计的空间Hausman检验统计值为98.137,对应的P值为0.000,结果

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比较合适。事

实上,文中所考察的空间截面为全样本范围,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38]。根据对空间和时期两类非观测效应的

不同控制,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固定效应可分为无固定效应、空间固定效应、时期固定效应和时空固定效应。4结论与启示

4.1研究结论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模式都发生

了新的变化,由此带来的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旅游创新的知识溢出和旅游流的网络化扩散,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0―2013年面板数据(西藏由于多数年份数据缺失而未考虑),并运用考虑空间因素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来揭示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得出如下结论:(1)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表明省区旅游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都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2000―2013年两者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效应都大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因此,在考察城镇化进程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时必须充分考虑空间效应的存在。(2)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城镇化规模和质量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并且城镇化规模和质量对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还存在正外部效应,即城镇化规模和质量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地区城镇化的推进能够促进本地区旅游业经济发展。(3)在城镇化影响下,产业结构转变、旅游企业物质资本及劳动力投入、人均旅游消费对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同时旅游企业物质资本和人均旅游消费具有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而旅游企业劳动力投入呈现较为明显的负向溢出效应。可见,城镇化进程是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潜能也将得到充分的释放。

4.2政策启示

(1)充分发挥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继续加强

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前期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中,往往忽视了地区之间的空间依赖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存在明显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某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到本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作用,还会受到其邻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本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应站在区域间共赢互惠的角度来统筹谋划,充分挖掘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利于区域之间共同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实现旅游经济增长。这需要政府及政策部门在制定旅游产业政策和规划时,强化区域间的旅游协调与合作,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和行政体制束缚,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促进旅游业物质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集聚,推动整体旅游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2)借力新型城镇化释放旅游消费潜能,保障城乡居

民旅游消费公平性。研究结果显示,人均旅游消费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城镇化模式。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经济手段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保障城乡居民收入的整体提升,进而推动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

释放旅游消费推动旅游经济增长的巨大潜能,发挥旅游消费对旅游经济发展影响的空间效应。同时,应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公共福利、医疗、就业和保险等保障社会公平性的措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降低旅游消费的风险,提高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倾向,进而保障城镇化进程中旅游消费规模和水平的持续增长。

(3)加快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反哺新型城镇化。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政府应该统筹工业、农业与服务业、城镇与乡村的发展,通过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因而可以通过旅游产业集聚区(旅游综合体)打造、旅游品牌营造和项目开发、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旅游新业态,从横向和纵向上拓展旅游产业链,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提升地区产业发展层次,进而反哺新型城镇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Yu Fenglong,Huang Zhenfang. Influence of China’s urbanization

ontourismconsumptionofruralresidents[J].Economic Management,2013,35(7):125-134. [余凤龙,黄震方.

中国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J].经济管理,2013,35(7):125-134.]

[2]Li Zhifei,Cao Zhenzhu. Tourism-oriented new urbanization:A multi- dimensional comparative study [J]. Tourism Tribune,2015,30(7):16-25. [李志飞,曹珍珠.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一个多维度的中外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15,30(7):16-25.]

[3]Lu Lin,Ge Jingbing. 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6,25(4):741-750. [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2006,25(4):741-750.]

[4]Huang Zhenfang,Wu Jiang,Hou Guolin. Preliminary probing into tourism urbanization:A case study of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in Yangtze River Delta [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09,9(2):160-165. [黄震方,吴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

环境,2000,9(2):160-165.] [5]Mullins P. Tourism urbaniz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1,15(3):326-342.

[6]Weaver D B. Contemporary tourism heritage as heritage tourism:Evidence from Las Vegas and Gold Coast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1,38(1):249-267.

[7]Sun Q. In-situ urbanization in tourism-oriented towns in China’s Southwest Mountainous Area:A case study of Yongxin Town[A]//Proceedings of the 19th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ment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 Berlin Heidelberg,German,2015.

[8]Pons A,Rullan O. The expansion of urbanization in the Balearic Islands (1956―2006)[J]. Journal of Marine and Island Cultures,2014,(12):1-11.

[9]Qian J X,Feng D,Zhu H. Tourism-driven urbanization in China’s small town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Zhapo Town,1986―2003[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2,36(1):152-160.

[10]Luchiari M,Tereza D P,Serrano C.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in Brazil [EB/OL]. www. abep. nepo. unicamp.

br/docs/outraspub/ rio10/rio10p255a276. pdf,2013-06-30.

[11]Douglass W A,Raento P. The tradition of invention:Conceiving Las Vega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1):7-23.

[12]Gladstone D. Tourism urb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 Urban Affairs Review,1998,33(1):3-27.

[13]Ge Jingbing,Lu Lin,Ling Shanji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of Lijiang cit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9,29(1):134-140. [葛敬炳,陆林,凌善金.丽江市旅游城市化特征及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1):134-140.]

[14]Lin Feng. Tourism-oriented New-type Urbanization[M]. Beijing: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2013:136-155. [林峰.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136-155.]

[15]Gao Nan,Ma Yaofeng,Li Tianshun,et al. Study on the coordinativedevelopmentbetweentourismindustryand urbanization based on coupling model:A case study of Xi’

an[J]. Tourism Tribune,2013,28(1):62-68. [高楠,马

耀峰,李天顺,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1):

62-68.]

[16]Zhao Lei. Empirical analysis of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on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typical provincial borders:A case study of Jiangsu,Henan and Shaanxi province [J]. Human Geography,2011,26(5):99-104. [赵磊.城市化对典型省际区域旅游业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1996―2008――以

江苏、河南和陕西为例[J].人文地理,2011,26(5):99-104.]

[17]Zhong Jiayu,Liu Siwei,Xiong Xi. Analysis on the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指数研究院共同发布《2013年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政策评估报告》,报告主题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走势专题分析》。报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进行回顾,总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三大特点。 回顾历史,国内外形势决定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不足600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近7亿人,城镇化率由10.6%上升至52.6%,城镇化道路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加速的曲折过程。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旧模式下的城镇化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1)城市建成区规模快速增长,而城镇人口的增速相对较低,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还要更低。2)旧城镇化实行城市偏向政策,甚至不惜牺牲农村、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导致发达的城市与凋敝的乡村并存,城乡差距日益明显,城乡间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失衡。3)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但从30余年的发展结果来看,由沿海地区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梯次发展的所谓“雁行发展模式”或“梯度发展模式”未能如愿出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拉大。 三大特点,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运而生 自2003年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到十八大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思路逐渐明晰。 特点一:以人为本,重质量轻速度。为解决城镇化中人口迁移所面临的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此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升转变,扩大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如何从粗放型的扩张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解决城市发展模式的调整。在此其中,以人为本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特点二:一体化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不均衡”是旧城镇化的诟病,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差距,以及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异。新型城镇化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并“坚持城乡统筹,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论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

论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

论新型城镇化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引领下,要求我们要依据基本国情,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本文对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特点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定义,特征,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意义;幸福感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当代中国城镇化特点 中国城镇化发展至今,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城镇化水平依然很落后。主要表现为两个经济现象:一是我国人均GDP对应的城镇化率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只处于中游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接近85%。而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国家城镇化率也在60%以上。二是按照霍利斯·钱纳里的理论,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40%左右;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已经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刚刚突破51%,同等工业化水平下,我国的城镇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左右。 (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越高。中国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 主要是由大部分东部地区构成,尤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显得更为突出,中部较发达的省份如黑龙江、湖北等地的城镇化率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慢,其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仅有重庆的城镇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三)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均水平。 二.新型城镇化的定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农村社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城镇化发体现状与思考 摘要: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新的经济增长极。本文从城镇化发展 进程、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阐述了阜阳市城镇化的历史现状,并分 别从滞后于全国全省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收入三个方面实 行深刻的剖析。最后,从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城镇功能,立足市情实 际明晰发展目标,依靠发展拉动增强城市实力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进程;现状;阜阳市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也是新的经济 增长极。近几年,阜阳把推动城镇化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抓手和推动 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不但为阜阳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富民强 市的战略支撑点。 一、阜阳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进程阜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众多,城镇 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前3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一直徘徊在4.5%以下,发展滞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 进程明显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观,先后经历了平稳恢复阶段(1978~1995年)、加快发展阶段(1996~2005年)和快速推动阶段(2006年后)的发展过程。1978~1995年全市城镇化率由4.5%逐步攀升到10.6%,年均提升0.36个百分点,属逐步恢复提升阶段;1996年 阜阳撤地设市后,城镇化水平得到长足发展,提升到2005年的26.5%,十年年均提升1.59个百分点;2006年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动,城镇化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发展质量

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达37.5%,2006年以来年均提升1.22 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1.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空间扩 展加快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GDP总量攀升到1146.1亿元,1978~2014年GDP年 均增长9.7%,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1.8%,“十二五”前四年均 速达10.5%,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之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人口城镇化进程快速推动,2014年城镇化水平提升到37.5%, “十二五”前四年平均提升1.4个百分点,是全市城镇化持续快速发 展时期。城镇常住人口发展到293.4万人,是2010年的1.2倍,分别 是2005年和1978年的1.3倍和10.7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全市城市外延和新区持续扩大,城市面积迅速拓展。2014年末,全市 城市面积788.6平方公里,比2005年扩大2.1倍,平均每年增加60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240平方公里,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 增加135.9%和37.9%。随着城市面积的增加,城市人口规模也在持续 扩大。全市城市人口179.7万人,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增长50.5%和8.1%。2.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显著增强近年来,阜阳市优化投资环境,持续增大对城市建设、道路和公用设施的投入,城市功 能日趋完善。2014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2010年的2.0倍,年均增长18.5%;房地产开发投资是2010年的4.3倍,年均增长 44.1%。城市道路总长度达1753公里,比2010年增长40.7%;城市公 交运营路网长度和客运量分别比2010年增长44.9%和81.2%;城市排 水管道和供水管道长度分别增长79.0%和36.3%。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 增强,城市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环境质量和人 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明显增加,绿 化覆盖率持续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效果正在显现,生态环境明显改观。3.产业层次优化升级,就业结构积极调整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和城市服 务业的发展,促动二、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和就业结构。同时,二、三产业的持续较快发展也有助于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 业岗位,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2014年,阜阳全市二、三产业增加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51.9万亿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全国城镇化水平也达到了52.6%,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等以上水平。 我国当前所经历的城镇化进程,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英国经历了120年,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1860~1900年),而我国仅仅用了22年(1981—2003年)。2000年前后,美国和日本等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了76%~80%,但他们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高于这个比例,国家已实现了现代化。中国城镇化在不少地区出现“冒进”的现象,造成中国许多城市只追求外表繁荣的现象,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建筑质量都存在不少问题。另外,由于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城市偏向政策”,从农业中获取剩余补贴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向城市集中,在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城乡差距越拉越大。针对上述严峻问题,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城镇化作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我国要摆脱传统城镇化的老路,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我们结合多年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与问题,解读李总理的新观点,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策略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并提出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城镇主体产业发展与中国特色之路的思维导向。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太快,城市新增人口超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幅度,再加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普遍出现五个方面的问题。 (1)土地资源有限,用地效率偏低,出现“冒进式”的土地失控。城市化进程中的冒进现象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土地的城市化大于人口的城市化,许多城市郊区化泛滥,许多单位大量占用土地,尤其是开发区、大学城;二是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冲动超越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政出多门,相互攀比。各地开发区广铺摊子,乡镇大量批租土地,导致投资密度过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极不合理,资源浪费极大。例如:南京城市地区有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式,值得引起我们的质疑,在1995-2000年时,市政府与一些专家主张“跨江发展”,除了主城外,规划浦口、大厂镇、泰山新村的发展方案,结果20年来,长江西岸仍然发展不起来;后来又转向河西新区、仙林大学城的发展方向,目前还没有形成城市新区,重要的服务设施(医疗、教育)不配套,城市缺乏人气;现在又转向重点发展江宁新区,建设副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市区出城到江宁方向的交通常常受阻。同时市政府近年来又在马群、麒麟镇方向开发新区,四面开发,到处投资,布局极为分散,城市化地区缺乏重点,造成投资的效益很低。从全国大部分城镇的蔓延、扩张速度分析,“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地方政府过分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农业的转移人员作为城市的生产者,却无法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导致当前存在比较严重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建设质量不高问题。我国的城镇化也正是在这种经济高速增长下起步和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安全与质量问题。

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

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 [摘要]在理论分析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础上,利用2000―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探讨了城镇化规模和质量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显示:(1)城镇化规模、城镇化质量和旅游经济发展都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集聚特征,传统面板数据模型因忽略了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而高估了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产出弹性;(2)城镇化规模和城镇化质量均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旅游经济发展不仅受到本地区城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邻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交互作用;(3)在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转变、旅游企业物质资本与劳动力投入、旅游消费水平等多维要素都是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企业物质资本和旅游消费水平还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而旅游企业劳动力投入有明显的负外溢效应。 [关键词]城镇化;旅游经济;空间溢出效应;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05-0015-11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6.05.007 引言 城镇化进程是在以传统农业为主向以现代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的推动下,人类生产和生活逐步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等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1]。作为对宏观外部环境较为敏感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受到城镇化进程的深刻影响。随着城镇化的持续快速推进和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人口迁移、产业集聚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不仅将直接或间接引导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模式的转变和旅游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将促进旅游流的网络化扩散和旅游业生产技术的空间溢出。因此,从空间效应视角下探讨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对释放中国城镇化潜能和加强区域旅游合作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最初是从旅游城市化角度出发,随后转向两者的关系探讨、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在旅游城市化研究方面,主要是在界定其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旅游地的旅游城市化发展特征、模式及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城市旅游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2],旅游城市化作为城市化的一种典型发展模式而备受关注[3- 4]。Mullins[5]最早提出

中国城镇化问题浅析

中国城镇化问题浅析 【摘要】城镇化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镇建设实现了很好的跨越,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矛盾。本文围绕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 阐述,并提出要通过改革户籍、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建立地区特色产业,推动城乡产业化;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的城镇发展道路等方法来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 所谓城镇化其实质是指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化社会 改造发展的建设过程。它是我国物质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 化进程日益加快,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建设实现了很好的跨越,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仍比较滞后,还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那么,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开展新

型城镇化道路是当前棘手且刻不容缓的难题。下面笔者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1.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1.1城镇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 健全的城镇体系是促进城镇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 前提。然而,纵观当前的城镇发展可发现我国目前的城镇体系仍不健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目前大部分地方盲目推进城镇化不能统筹兼顾城乡的协调发展,不能合理扩大规模突出优势,导致一些地方小城镇居多,缺乏大城市的经济支撑,而大城市不能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城市与小城镇的相互发展。②城镇经济结构不合理,不能合理优化产业布局,不能突出地方经济特色,忽视与周边经济的联系,二、三产业发展不足。③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完善。比如在教育设施、园林绿化、用水普及、就业服务等方面仍不能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 1.2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 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是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先富带后富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呈现了飞速的发展,聚集了中国大量的财富,随着其经济及环境的逐步改善,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而在我

论新型城镇化之路

论新型城镇化之路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引领下,要求我们要依据基本国情,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本文对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特点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定义,特征,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当代中国城镇化特点 中国城镇化发展至今,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城镇化水平依然很落后。主要表现为两个经济现象:一是我国人均GDP 对应的城镇化率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只处于中游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接近85%。而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国家城镇化率也在60%以上。二是按照霍利斯·钱纳里的理论,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40%左右;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已经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刚刚突破51%,同等工业化水平下,我国的城镇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左右。① (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越高。中国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主要是由大部分东部地区构成,尤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显得更为突出,中部较发达的省份如黑龙江、湖北等地的城镇化率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慢,其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仅有重庆的城镇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② (三)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均水平。 二.新型城镇化的定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农村社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看法与观点1.

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看法与观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发展的现状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单一发展路径,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的一条新型的发展路径。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历史意义 我认为简介一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有助于对它的理解。所谓城镇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以及城市的数量的地曾加,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简言之,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第二,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第三,农业劳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反映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科学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地域辽阔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中国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走自己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在于资源节约和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那城镇化建设是怎么提出的呢?城镇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性潮流。想要了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了解它的提出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城镇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另一方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新型城镇化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简列) 1,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2,新的观念、体制、技术下的新型产业模式 著名城市生态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应该贯彻到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过程与行动上,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体制和行为。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效率与公平、分割与整合的生态关系,强化和完善生态物业管理、生态占用补偿、生态绩效问责、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控制性详规等法规政策。 推进产业生态的转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需要以城市带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要在弄清资源和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策划、规划、孵化新兴园区、新兴产业、新型社区和新型城镇,将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改变为招贤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的自然过程,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不断向原有和新兴城镇转移和聚集的现象和过程,包括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的增加及城乡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入二十一世纪,城镇化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何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我国城镇化存在着严重滞后 1.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有了较大的发展,城镇化率从1952年的12.46%增加到1999年的30.9%,年均增加0.39个百分点。但与我国工业化进程相比城镇化仍严重滞后,1952年城镇化滞后工业化5.14个百分点,到1978年扩大到26.4个百分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重视了城市的发展,逐步将生产性城市向消费性城市转变,调整了城镇发展方针,鼓励发展中小城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程度有所减缓,但仍然滞后,1990年滞后10.6个百分点,1998年滞后11.7个百分点。 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恰恰与世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呈鲜明的对比。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近100个发展中国家在1950~1970年间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比较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过程始终超前于工业化过程。当人均GNP在200美元左右时,城镇化速度开始加快,人均GNP在300美元左右时,城镇化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

2.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水平 据对世界有关国家1997年的GNP和城镇化水平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化与同等收入国家城镇化水平相比仍然滞后,从表中分析可知,同我国人均GNP水平相当的13个国家城镇化平均水平为45%,我国为30%,滞后了15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比较(钱纳里的发展模型) 土库曼斯坦喀麦隆科特迪瓦刚果洪都拉斯 人均GNP(美元/人)630 650 690 660 700 城镇化率(%)45 46 57 29 45 人均GNP(美元/人)750 750 800 840 950 城镇化率(%)38 33 23 59 62 人均GNP(美元/人)1010 1040 1110 814 713 城镇化率(%)42 71 37 45 30 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实行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城乡分割体制和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延缓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城镇化的滞后。总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相比,与亿万农民对成为城镇稳定居民的渴求相比,我国存在严重的城镇化滞后。 我国城镇化滞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加剧了人均占有耕地资源过少的矛盾,使农业和农村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难以解决;抑制了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消费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的增长;扩大了城乡差距,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抓住新型城镇化契机破解发展难题 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典型案例 街道党工委书记陶湘闽就群众文化工作接受湖南卫视采访麓谷 街道地处湖南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城区,面积约 20.8 平方公里,人口12.8 万,其前身为 1959 年所建的国营东方红农场,经2000 年改制为镇后,于 2010 年析臵成麓谷街道,现有延农、长丰、长庆、东塘 4 个农村型社区和麓景、麓源、麓泉、和馨园 4个城市型社区,驻街企事业单位 5000 余家。近年来,麓谷街道紧紧抓住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这一主题,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目前,街道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 20.4 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 48%,城镇化率达 98%。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 麓谷街道发展过程和所辖区域具有四大典型特征,可以集中反映当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困境:高新区园区体制使街道无法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原国营农场的撤销遗留了人员安臵、管理体制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臵内涵了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拆迁征地的跨政策模式使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困难重重,群众上访接连不断。麓谷街道城镇化过程中集合了以上几大问题,这些问题驱动着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之路。(一)园区管理的核心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 1988 年,是我国首批 27 个国家级高新区

之一。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核心区、起步区,长沙高新区是长沙市两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示范区、改革试验区、产业集聚区。麓谷街道作为园区首府,是长沙高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目前,园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业落户在街道,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聚集在街道。园区体制下的街道,政府职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缺乏应有的自主权、财经权,逐步被部门化,自主造血功能缺失。而且,随着大开发、大建设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加速,拆迁、安臵不断改变居民原有环境,企业成批落户,人口大量涌入,快速变化的新环境、新事物,直接造成基层网络体系脱节,原有村组模式被打乱,管理无法到位,服务无法延伸。多年的拆迁及开发建设,也让原本淳朴的老百姓个人色彩加浓,利益驱动的思想在蔓延,金钱至上的风气在传播,群众集体意识逐渐淡薄,集体观念逐步淡化。(二)农场体制的转型区。麓谷街道前身为国营东方红农场。农场时代,辖区居民虽是农民,却享受着“国家粮”,和大多数农村相比,这里的人们吃着大锅饭,领着“粮票”、“油票”、“布票”,每月按时上班,按时记“工分”,按时领工资。42 年农场管理,10 年乡镇模式,再到 3 年街道,国营农场习性依然存留在百姓的骨子里,等、要、靠思想严重。拆迁失地后,往往具备劳动能力的居民,外出打工嫌累,坐在家里嫌穷,没事打麻将,没钱找政府,做事要轻松,待遇要求高,最后往往待遇多的企业进不去,待遇少的不愿搞,在他们眼里,政府就该给他们发“饭票”,到各级政府上访、闹访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还有部分基层党组织,也一直沿袭着农场时代的思维和管理模式,面对时刻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局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方法,集体经济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一直以来发展缓慢,面对各类无理取闹、违法违纪的人群,大有“事不关己

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刘铭

姓名刘铭性别男年龄23 CET程度六级学院经济学院 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 摘要: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提高,而其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化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深入理解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城市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探讨了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内涵 1.1城市化概念 城市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城市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由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再发展为大城市,逐级递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是单核城市的独立发展,城市周边地区(主要指郊区)在城市带动下发展,多较迟缓。第二阶段是“新城市化”阶段,也是“大都市区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郊区化成为拉动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单核到多中心,从城市到大都市区,从城市体系到大都市连绵带,从城市与郊区的此消彼长博弈关系到共生共荣的依存关系。即城市化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区域一体化色彩浓厚。 城市化的定义是:“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目增多、各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因此,城市人口比重增大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也包括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与城市化发展阶段中第一个阶段相吻合的,也就是说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传统城市化阶段。但是从城市化的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城市化阶段向“新城市化”阶段过渡的过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