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中的创造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在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声音、情感的艺术,音乐课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艺术学科,它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音乐可以激发思维的想象和联想,音乐艺术特别富于形象性,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调动以前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有效的思维组合,产生有助于问题解决的直觉和灵感。通过音乐课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音乐文化素质,而且能陶冶人的性情、启发思维,扩展想象力,激发创造性思维。正是这种创造性的音乐思维把生活表象换为音乐表象,从而使音乐课成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摇篮。
创造性思维又称创新思维,是人类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创见性的高级精神活动。由于它可以提供新颖独创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因此,从价值意义上说,发挥、参与的程度不仅决定着音乐审美感受的水平,而且还影响着创造精神、音乐创造力的培养乃至成为开拓人类未知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艺术活动、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在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每个音乐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在节奏练习中启发创造性思维
节奏是一切音乐的基础,是旋律的骨架,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因此加强节奏与节拍的训练尤为重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让学生多听音乐,特别是那些旋律优美、节奏明显的歌(乐)曲。这样多听,多感受,就会增强学生的节奏感。
1、听为主、动为辅,增强学生的节奏感。
歌唱教学时采用拍手、拍腿跺脚等方式打出节奏,做到同一时间内用眼睛看节奏谱,用耳朵去听节奏,用身体的动作去感受节奏,可提高兴趣、活跃气氛,有助于建立稳定的节奏感;欣赏教学时通过节奏中表现出来的长短、强弱、速度来分析、听辨和领会其节奏特点,以达到增强节奏感的目的。
2、通过节奏模仿,积累经验,进行再创造。
●跟我学
教师用双手拍击一段节奏,学生靠听觉感受节奏,并认真记忆和模仿,由易到难、由短到长,最后引伸为边拍节奏边歌唱。要求学生做到眼看、耳听、口读、手达节奏,用以体会和掌握节奏。
●节奏创作
让学生取得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行简单的节奏创作。如:“节奏接龙”,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方法是先给学生定两小节的节奏,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进行创作,比如我定“X X | X X X | ”节奏,学
生就即兴拍击:“X X X X | X — |”,从这些简单的1—2小节的小乐节创作,发展成一个乐句到一个乐段的创作,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创造力。“节奏填充”出示一条不完整的节奏谱如:“2/4 X X X | | X X X X X X |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拍号、节奏型进行填充,体会其流畅程度,并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同时,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善于运用直觉思维的方法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给学生做发散性思维的示范,以引起模仿。“节奏创作”,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如节拍、速度、力度、节奏型等音乐要素,根据歌(乐)曲所表现的形象与内容,创作不同风格的节奏乐,并能根据乐曲的性质、情绪安排配器。如优美抒情的乐曲,可用三角铁、碰钟等;活泼欢快的乐曲,可用铃鼓、沙锤等;奔驰的马蹄声,可用双响筒、串铃、舞板等。
二、唱游中的即兴编创
唱游的内容有律动、音乐游戏、歌表演、集体舞等。将音乐与儿童好动的性格特点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节奏感、韵律感和美感,充分地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根据创造性思维的主动积极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等四个特点,来选择唱游的内容。由于唱游动作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如“大鹿站在房子里,透过窗子往外瞧”,“小呀小袋鼠,摘呀摘果子”等等。因此,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创编。
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创新苗头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肯定;当学生有困难时,要给予细心的帮助,激发学生去追求美、创造美。这样,学生的首创精神与创造性思维就可以加速地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尝试简单歌曲的创作
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操、激发想象力的高雅艺术,它的价值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除了上面所讲的根据音乐编一些动作外,还可作简单的旋律创作、简单的歌曲创作等,并结合教学让学生多听、多想,多分析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
1、采用尝试法,学习旋律创作。
刚开始时,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我们便提供一句旋律让学生接着进行发展。如:提供一句“2/4 5 3 3 |5 3 3 | 5 3 2 3 | ||”让学生将旋律结束,在此基础上,逐渐加大难度,变为两小节、三小节的旋律创作如:“2/4 5 5 3 4 |5 ⅰ| 2 1 7 6 |5 - | 6 7 ⅰⅰ | 5 3 | | ||”等。在学生掌握了旋律创作的基本技能后,则可以规定一种体裁让学生进行创作。
2、采用模仿法,进行歌词创作。
首先应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让学生进行模仿创作。如:歌曲《知了》旋律简单,歌词简单,只有四句:“河边杨柳梢,知了声声叫,知了知了知了知了,夏天已
来到。”学生学会歌曲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将部分或全部歌词进行创编,如:“河边杨柳梢,布谷声声叫,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夏天已来到。”
其次,有目的性、针对性地找一些不同风格情绪的旋律,如威武雄壮的进行曲、恬静优美的摇篮曲、热烈奔放的舞曲等,让学生进行适宜歌词的创作。例如:在创作摇篮曲歌词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记忆中儿时母亲哄自己入睡时的情景,或从生活中、电视上看到的相关情景创作歌词,如:“睡吧,小宝贝”“风儿吹,树儿摇,天上月亮睡着了”等。
四、在欣赏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欣赏这种审美活动,是通过音响激起情感体验,从而展开想象、联想的。但音乐欣赏的对象既看不见,摸不着,又没有具体的语义内容,存在着表现内容不确定的美学特征,因此,音乐欣赏中的想象、联想更为自由、广阔,不仅有再造想象因素,而且还具有创造想象的成分。
音乐是可以感知的,音乐是有内容的,首先必须通过形象思维将学生引入音乐殿堂。尤其是对于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的小学生来说,音乐欣赏必须从直觉感受出发,通过音响激起想象、联想,从而进入形象思维的过程。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我通过随着音乐跳舞、坐于学生中休息、邀请学生跳舞、让学生间相互邀请跳舞等情境创设,是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但音乐欣赏中的形象思维不会仅仅停留在情感体验的阶段,它可以通过联想、想象、表象等心理过程,再造、重组出新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的孕育成熟过程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创造过程。欣赏者可伴随着音乐音响的流动在脑海中自由地演绎出许多生动的画面。根据音乐欣赏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生欣赏《瑶族舞曲》时,又设计了听画创作这一环节,即让学生把感受到的《瑶族舞曲》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诱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