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运动训练体系的发展趋势
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和趋势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体育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多年来,我国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我国社会体育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发展现状:1.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连续发布了一系列支持体育的政策和规划,鼓励全民参与体育运动。
2. 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在体育场馆、训练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大幅增加,各种体育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
3. 学校体育:学校是培养下一代体育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
我国已将体育纳入学校的教育课程中,并加大体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了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
4. 大众健身:大众健身运动在中国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各种健身活动,如慢跑、羽毛球、瑜伽等。
政府还鼓励开展社区体育,提供更多的健身场地和项目。
5. 体育产业:我国体育产业也在不断壮大,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越来越多的体育品牌、体育用品以及体育赛事等相继兴起,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未来趋势:1. 大众参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关注,大众体育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大众体育的投入和支持,鼓励更多人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2. 专业化发展:我国将进一步加强体育人才培养,提高体育教练员和管理人才的专业水平。
同时,加大对体育科研和创新的支持,以提高我国体育竞争力。
3. 国际交流:我国将积极扩大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交流,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全球化发展。
4. 体育产业升级:我国将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体育产业创新和升级。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品牌。
5. 科技助力:科技的不断发展将为我国体育事业带来新的机遇。
虚拟现实、智能运动器材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改变人们的体育训练方式,推动体育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结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参与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代运动训练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向体育运动领域不断渗透,竞技体育出现日益现代化的趋势。
现代体育的燃起时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杜会生活的需硬,体育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
l、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1.I基本特点.(l)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5) 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1.2根据未来社会的特征,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l)国际化一一现代体育已经成为现代国际社会的普遍现象,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动下,竞技体育的国际规模日益扩大,在竞技体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趋向: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实力发展不平衡。
奥运会向职业运动员敞开大门。
体育的国际化还在于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日益加强,国际体育学术活动日趋频繁:一鞋主要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休育哲学体育史学休育社会学、体育教育学、体育情报学和比较体育学等均有国家组织;<2)社会化—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当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在田径运动训练的体现。
2、重新划分训练周期众所周如,中国田径过去大部分都是学习和沿袭了前苏联的训练体系,全年分三个大周期,即准备期、比赛期和调整期,现在这个模式已经被打破,全年都可以安排比赛,高水平运动员全年比赛可达几十次。
3、训练负荷的变化3.1长期大量的低强度的训练容易造成疲劳。
长期大量的低强度的训练容易造成疲劳,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疲劳,而神经系统和机体的疲劳会造成整个训练质量的下降,使运动员在很多时候处在失控的状态下进行机械、被动的训练,而不是主动的、能够发挥和调动自己最大能力的训练,阻碍训练向更高层次发展。
3.2低强度的训练不会对专项形成有效地刺撇。
运动训练与康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新方向
运动训练与康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新方向随着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人们对于运动训练和康复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从专业的角度探析运动训练与康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新方向。
一、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1. 整体化运动训练整体化运动训练是未来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即训练除了特定的运动部位外,还要训练其他部位的功能。
例如,训练身体某个肌肉群时,既要注意该部位的力量与耐力的训练,同时还要注意身体其他部位的协力配合。
整体化训练减少了运动员运动时因为细小肌肉和组织配合不足而导致运动损伤和运动效果欠佳的情况。
2. 合理化运动训练合理化运动训练是以科学方法为基础,按一定原则和规律,结合当下社会需求、运动员人体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态环境综合进行的运动训练,能保证训练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运动员在学习运动技能时,需要考虑到自身的身体素质与潜力方向,运动员在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潜力考虑,才能更加全面地进行运动训练。
运动员的训练不是单纯的体能训练,更加注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在心理心态上的制定,更是关键。
运动员心态的健康和合理的体能训练紧密关联,训练身体同时要注重精神方面的调整与沟通。
3. 多种训练方式结合训练方式不论是以领域分类、因素分类或人群分类等进行相关类别训练,不利于训练者的多方面素养的发展。
大中小训练的结合、自由式训练与规范式训练的结合,都能更好地完成运动员关键能力训练。
4. 运动训练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时代的需求,智能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数字化模式新时代的科技智力体现,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正成为体育行业发展的重要引领。
新的推广方向更多地关注着全民健康的需求,更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运动消费概念的追求,也更加推动了运动训练与技术创新的健康有机结合。
二、康复技术的发展趋势1. 人性化康复理念人性化康复理念,强调通过康复来改善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以及调节情绪等。
康复针对各种慢性疾病,并且针对各个特定的群体,以疾病的特征、临床表现和预防为主线,以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肢体康复体系为核心。
浅谈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浅谈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摘要】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
本文通过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其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在国际上也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
结论部分指出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性,并强调其在提高运动员水平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运动训练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优势、不足、未来发展、国际影响、完善、重要性1. 引言1.1 运动训练学的重要性运动训练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通过科学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技术能力,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比赛成绩。
运动训练学可以系统地指导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和方法,从而避免训练误区和不良习惯的形成,保障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运动训练学也可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包括心理素质、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使他们成为更优秀的运动员和更完整的人格。
运动训练学在提升运动成绩、保障运动员健康、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并对运动事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我国运动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于建立完善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更显得迫切和重要。
1.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武术训练和体育锻炼,这些活动在当时起到了提高体能、增强战斗力的作用。
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20世纪初期开始有了系统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上世纪50年代,随着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开始初步形成,并逐渐建立起对运动训练的认识与方法论。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学科内容逐渐丰富,研究方法不断完善,相关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
2021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趋势范文2
2021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趋势范文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竞技选手高超的技艺、激烈的角逐、无尽的追求,使现代竞技体育成为社会生活异常活跃的多彩元素,吸引了亿万热情观众的眼球,也吸引了许多研究者探讨精彩竞技背后的科学原理。
一、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国内外发展历程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理论学科,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出现和发展不断完善。
自原始时期,人类的身体活动形式不断地分类、提炼和总结,出现了大量多功能、多目的的特定身体练习形式,不仅更加有效地形成人类劳动所必须的身体素质,而且更大限度地发展和展现人的体能。
随着身体练习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竞技运动的活动形式,并逐渐产生最初的运动训练形式,也开始形成一些相对行之有效的运动训练方法。
比如,公元前五世纪,职业竞技者就按照“吃、睡、练”的原则进行训练,这可能是最早出现的运动训练理论。
后来,古印度的职业竞技者主张早起练身,不近女色,保精摄神,重视饮食和睡眠。
当时,人们对运动训练理论的系统化要求还不是很强烈,所以,一直到现代竞技运动开始,才逐渐对运动训练实践提出了系统化要求。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苏联为主体的东欧国家开始注意对运动训练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研究,当时的研究范畴涉及到与组织运动训练活动有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民主德国学者哈雷博士的《训练学》专著问世,宣告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哈雷博士将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分为起源、建立、萌芽和发展四个阶段。
对世界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形成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有德国的哈雷、葛欧瑟、前苏联的马特维耶夫、库兹涅佐夫、普拉托诺夫等。
我国体育工作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借鉴前苏联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围绕各专项训练展开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其后,受1961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运动训练问题研讨会”启示,开始了对运动训练实践共性问题的研究。
1979年蔡俊五完成了哈雷主编的《训练学》的翻译工作,1982年田麦久编译完成了葛欧瑟教授《运动训练学》的来华讲稿,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建立中国特色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构想和条件逐渐成熟从1983年开始,我国学者陆续出版了若干自己撰写的运动训练学教材和专著。
我国体育训练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
255我国体育训练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陈力克 沈阳师范大学摘要:运动训练学作为体育专业的一门附属学科,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基础,也是培养我国体育人才的关键。
随着近年来运动训练学科的发展,在运动训练事业和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运动训练学科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本文对我国运动训练学进行研究,以促进运动训练学学科的良性发展,分析学科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体育;训练学科;发展;趋势分析运动训练学是体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专业训练内容侧重于对体育运动和运动训练方法与理论的研究,致力于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对增强人们身心健康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收获体育锻炼对身体的积极影响。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的地位日益提高,其责任也日益强化。
基于此,我国运动训练学科的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为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我国运动训练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阐明我国运动训练学未来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对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提出一些优化建议,为我国运动训练学科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一、我国体育训练学科未来发展的特性(一)体育训练学科的基本特点体育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
从狭义上讲,体育不仅限于学校体育。
同时,体育锻炼与体育锻炼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这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意识层面。
但在体育训练中,最常见、最大的活动是学校体育和体育运动。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反映了一种互动关系[1]。
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的基本特征是其突出的实用价值。
在本学科中,任何相关的专业体育训练都是在训练者(或指导员)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计划进行的,即本学科主体(客体)的学习和锻炼过程。
在体育学科中,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向学生传授传统体育技术和知识,这是促使学生系统地开展体育锻炼、保健、保健和体育锻炼的主要手段,帮助学生养成体育习惯,这些特点使体育锻炼不同于其他体育形式。
(二)我国体育训练学科未来发展的特性我国体育训练学未来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对独立,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决定了该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
竞技与训 兄仅司 I I 练
Sp o r t s An d Tr a i n i n g
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
口 李 坚(四川大学锦 江学院 四川 成都 6 2 0 8 6 0 )
摘要: 我 国运动训练 学起 步较晚 , 但是发展 非常迅速 , 经过几代人 的努力 , 形成 了 自己的特 点, 成为 了一 门创新体 育学科。弥补 了我国运动
3 、 我 国 运动 训 练 学 的 发展 趋 向
3 . 1 、 训 练 目标 导 向与 控 制 的 强 化
பைடு நூலகம்
是 我国运 动训 练水平从 整体上来讲发展不是很协调 。 通过对国内运
目前训练 目标 对训练活动 的向导 和控 制是运动训练特别重视
动训 练学 现状及其 发展 的分析 。 找出我国运动训练学发展的不足及 的 . 这表明学术界 已经充分认 可训练 目标 的强化作用 , 说 明科 学训 其要 提升的地方 。 从而使我 国运动训练学 的发展与 国际接 轨 , 进 一 练是竞技运 动训 练的重要指导思想 ,突出强调训练 目标的重要性 , 步 完善我 国运 动训练学 。 使其更好地为我 国运动训 练及体育 事业 的 有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 的提高及加强思想上 的重视 。 运动训练的直
发展 提供更权威 的理论 支撑 , 做出些许贡献。
1 、 概念
接 目的是提升运动员 的竞技能力和提高运动成绩 , 运动员 在竞技训
练 中完成竞技能力的转化 , 并 在 比赛 中力求最大化的使其 转化 成与
荷、 安排都是为训练 目标的实现服务的。
3 . 2 、 运 动 训 练 规 律 的创 新
为学科支撑体系 。 与此同时 , 一批高质量 的专著也诞 生了 , 如过家兴 行 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 有 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近年来, 虽然我 国在 等 的《 运动训练学》 、 田麦久等 的《 运动训 练科 学化探索 》 、 李诚志等 竞 技体育领域中屡创辉煌, 但是我 国运动训练水平从整体上来讲发 的《 教 练员训练指南 》 、 徐本力等 的《 运动训 练学 》 等 。这是体育工作 展 不是很协调 , 应该要 引起足够重视 , 整体发展有待加强。 者 的结 晶, 也是我 国运动训练学研究 的成果 , 其 体系越来 越完善。
运动健身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
运动健身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运动健身行业蓬勃发展,并形成了巨大的市场。
本文将探讨运动健身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市场规模扩大运动健身行业的市场规模在近几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运动健身行业的市场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预计未来几年还将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这主要得益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体育锻炼的重视。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保持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运动健身行业的市场前景广阔。
二、多样化的健身项目受益于市场需求的增加,运动健身行业的项目也在不断丰富和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健身运动项目如瑜伽、游泳、有氧运动等外,一些新兴的健身项目如轮滑、攀岩、户外运动等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此外,社交性强的团队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也在运动健身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多样化的健身项目不仅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还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乐趣,从而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发展。
三、互联网+运动健身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运动健身成为了运动健身行业的新趋势。
通过手机APP或网络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查找健身教练、预约健身课程、记录运动数据等。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运动健身行业的服务质量和便利性,更创造了新的商机。
一些健身品牌和在线健身平台迅速崛起,推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身模式,进一步拓宽了运动健身行业的市场。
四、定制化服务成为发展趋势随着消费者需求的进一步细分化,运动健身行业出现了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模式。
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的人们对于运动健身的需求各异,因此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方案和服务逐渐成为行业的发展方向。
一些运动健身机构和健身教练开始提供定制化的体测、营养咨询和训练计划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未来,运动健身行业将进一步注重个性化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运动体验。
五、智能技术助力运动健身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为运动健身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现代运动训练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32现代运动训练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李娜 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摘要:运动训练的发展是竞技运动水平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因,只有不断地创新发展,才有各个项目的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现代体育运动正在向纵深发展、向创造更高更好的水平方向冲刷,许多项目在更深的层次上发掘人的潜能,表现人的智慧和力量,与此相适应,运动训练从理论到实践、从方法到模式也发生着极为深刻的变革,开辟了创造新的运动成绩的新途径,使运动训练跨上了前所宋有的新台阶。
进一步分析了现代体育训练的发展趋势,并为发展国内体育训练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运动训练;发展趋势一、前言理解事物的功能和结构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人们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的重点[1]。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计划地提高和维持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一项实践活动。
这项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体育比赛在与对手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2]。
现代训练科学已经进入了多学科融合与融合的基本特征的新阶段,科学训练已成为现代训练的核心问题。
运动训练的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和知识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最初对从大师传授给学徒的经验不再满意,但他们深刻地意识到只有新思想和观念才有新理论,新科学技术成果,新方法和手段以及新设备如果将其应用于训练实践中,就可以训练运动员成年,更快地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并参加当代激烈的国际竞技体育比赛。
中立是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当今世界方兴未艾的科学体育训练的总体发展趋势。
总结和把握当今科学体育训练的发展趋势,对于转变我们的体育训练观念和训练观念,发现我国体育训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教育人文,取胜于人的竞技体育思想,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现代体育训练的发展方向(一)特殊理论运动训练理论是体育实践的先驱,是中国从体育强国向体育强国进步的实现。
主导力量。
从奥林匹克计划的实施到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竞技体育的发展一直是经过历史性的变化,其训练方法越来越趋于科学化,系统化和组织化。
这些一切都取决于培训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历史沿革、新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并提出一些展望和建议。
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
这一阶段主要是引进和消化前苏联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初步探索。
完善和发展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进入了一个完善和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前一阶段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同时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和方法。
创新和提高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开始进入了一个创新和提高的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并开始探索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
目前,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
这个框架包括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竞技体育管理、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等多个方面。
同时,我国也开始积极探索和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和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研究者们开始注重实证研究、量化分析和多学科交叉研究,以便更好地探索运动训练的内在规律和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近年来,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发展。
这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运动员机能与运动素质的研究:随着我国体育科研水平的提高,对运动员机能和运动素质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研究者们开始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等多个角度探讨运动员的机能和运动素质,为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科技助力运动训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也开始受益于此。
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趋势
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趋势
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化和个性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运动训练理论越来越重视科学化和个性化。
运动训练不再是片面追求结果的机械训练,而是结合运动员的个体特点和具体需求,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手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和方法。
2. 多学科融合:现代运动训练理论趋向于跨学科融合发展。
除了体育科学领域的研究外,运动训练理论还结合了生物医学、心理学、营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以提高运动训练的效果和安全性。
3. 数据驱动和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运动训练理论正逐渐向数据驱动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通过运动传感器、智能设备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时收集和分析运动员的运动数据,为训练师提供更准确的反馈和指导,提高训练效果。
4. 面向终身运动的训练:传统的运动训练理论主要关注竞技运动员的训练,而现代运动训练理论越来越注重面向终身运动的训练。
随着健身和休闲运动的普及,运动训练理论正逐渐关注普通群众的训练需求,提供适合各个年龄和健康状况的运动训练方法。
5. 健康和安全优先:现代运动训练理论越来越强调健康和安全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不再仅仅追求成绩,更注重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训练计划和方法会
更加合理和科学,以避免过度训练和运动伤害的发生。
新时期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时期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体育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时期体育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新时期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现状:1.1 运动多样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和体育锻炼。
各种类型的运动项目如瑜伽、健身操、跑步等受到人们的爱慕。
1.2 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体育产业在新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包括体育用品、体育赛事、体育培训等多个方面。
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也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1.3 体育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体育科技也在不断创新。
智能健身设备、运动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应用,为体育运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二、发展趋势:2.1 健康生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也越来越强。
未来体育发展的趋势将更加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促进人们更多地参预体育锻炼。
2.2 大众体育普及:大众体育将成为未来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通过推广体育项目、加强体育教育,让更多的人参预体育运动,享受运动的乐趣。
2.3 体育科技应用:未来体育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的应用。
智能健身设备、虚拟现实技术等将在体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运动员提供更好的训练和比赛体验。
三、发展机遇:3.1 奥运会影响:奥运会作为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将为体育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3.2 政策支持: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支持也将成为体育发展的重要机遇。
加大对体育项目的投入、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将为体育事业带来更多机遇。
3.3 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合作,推动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将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四、发展挑战:4.1 体育人材短缺:体育人材的培养和选拔向来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未来体育发展需要加大对体育人材的培养力度,提高体育人材的素质。
4.2 体育设施不足:体育设施建设滞后,成为体育发展的一个挑战。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趋势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趋势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驱动的训练:随着科技的发展,运动员的训练越来越依赖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通过运动传感器、智能设备和大数据分析,运动训练学研究能够提供更精确的数据和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帮助运动员更好地改善技能和提高成绩。
2. 认知与神经科学的研究:研究者越来越关注运动训练中的认知和神经机制。
通过研究运动员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过程,以及大脑在运动训练中的变化,可以揭示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的基本原理,为训练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3. 脑电图和脑成像技术的应用:脑电图和脑成像技术如EEG和fMRI在运动训练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记录和分析运动过程中的脑电信号或脑区活动,可以了解大脑对不同运动任务的处理方式,推动训练方法的优化和个性化。
4.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也是一个研究热点。
通过使用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设备,运动员可以在模拟环境中进行训练,提高训练的效果和趣味性。
5. 综合训练方法的发展:传统的运动训练常常是单一的技能训练,而现代运动训练学研究越来越注重综合训练方法的发展。
综合训练方法通过整合不同的训练手段和技能要素,使运动员能够在不同方面的技能上得到提升,提高整体综合能
力。
总的来说,运动训练学研究的趋势是朝着数据驱动、认知与神经科学、脑电图和脑成像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以及综合训练方法的发展方向发展。
这些研究趋势有助于提高运动训练的效果,推动运动员的技能和成绩提高。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
一、引言
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是学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它为给定问题
提供观点和思路的参考,是运动训练项目的重要指导。
近年来,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我国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发展的方向
日益向科学以及体系化的高端发展。
二、发展趋势
1、注重理论科学性
我国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是注重理论科学性,倡导以科学
知识和严格的逻辑系统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客观公正的
方式探索和澄清训练中涉及到的理论和问题,给出客观、准确的解决方案,为运动员发挥出最大的能力,提供有效的指导。
2、注重个性化
此外,运动训练理论也正在走向个性化发展,努力从综合角度、全面
性把控运动训练,以个性化的角度,从运动特点、训练目标、个体能力、
训练时期、运动环境以及训练者的性别、年龄等多方面来考虑运动训练,
力求针对性训练,使运动员体现出更好的运动表现。
3、强调训练系统性。
我国运动训练学亟待科学化青年体育学者共识
我国运动训练学亟待科学化青年体育学者共识一、概述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运动训练学作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关键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全球化竞技背景下,我国运动训练学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抓住机遇,我国青年体育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运动训练学的未来发展,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当前,我国运动训练学在科学化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部分理论研究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实践应用,同时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也未能有效反哺理论研究。
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不足,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挑战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我国运动训练学亟待科学化已成为青年体育学者的共识。
他们认为,科学化是我国运动训练学未来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必然趋势。
通过拓展学科国际视野,调整学科人才培养方式,完善学科研究范式,加强学科成果转化,以及强化学科价值应用等措施,可以推动我国运动训练学实现科学化发展,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
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梳理和总结我国运动训练学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青年体育学者对运动训练学科学化发展的共识。
通过深入探讨科学化运动训练的关键问题与发展方向,为我国竞技体育的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简述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随着国家对运动训练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大,体育场馆和运动训练基地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运动训练提供了更为优良的环境条件。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运动训练学专业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许多高水平的体育学院和运动训练机构纷纷建立,为运动员提供了优质的训练和培养体系。
我国运动训练学在技术创新与发展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科学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运动训练的效果和安全性。
例如,生物力学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为教练员提供更科学的训练指导。
运动训练的趋势
运动训练的趋势
运动训练的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化:运动训练趋向于科学化,通过研究和应用运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设计和优化训练计划。
运动科学的发展使得运动训练更加有针对性和高效。
2. 数据化:利用各种传感器和设备收集和分析运动数据,以细致监测运动员或健身者的运动状态和进展。
运动数据的使用可以帮助调整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表现和预防运动损伤。
3. 个性化: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特征和运动需求不同,运动训练越来越注重个性化。
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目标和偏好,量身定制训练计划,以提高训练效果和满足个体需求。
4. 综合化:传统的运动训练往往只关注某一特定的运动项目或能力,而现在的趋势是综合性训练。
综合训练包括力量训练、有氧训练、灵活性训练等多种训练方法的结合,以培养全面的运动能力。
5. 物联网技术应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和应用将应用于运动训练。
例如智能手环、智能运动服、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提供实时反馈和指导,增强训练效果和体验。
6. 心理训练的重视:心理因素在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心理训练不仅可以帮助运动员克服心理障碍和提高竞技状态,还可以提高健身者的锻炼积极性和坚持性。
7. 社交化:人们越来越注重通过运动训练来建立社交关系和获得社交支持。
运动社交平台的兴起和健身社群的发展,使得运动训练成为一种社交活动,增强了互动性和参与度。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作者:李慧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1期李慧(赤峰学院体育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为实现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发展变革,进一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理论配合实践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辩证思维等方法,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国外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整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进行探究.关键词: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1-0174-031 运动训练理论的产生根据不同的实践过程来讲,运动训练理论由四个部分组成,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竞技体育管理.其中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核心部分,没有科学的、合理的、有计划的运动训练,竞技体育水平不会提高,至少不会像今天的竞技体育这样迅猛发展,运动训练理论源自于运动训练的实践,早期训练学的雏形首先产生于田径、游泳和举重等体能类项目的训练理论.20世纪40年代初,运动训练学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但直到60–70年代,运动训练学才正式形成,1977年,前民主德国哈雷博士主编正式出版的《运动训练学》.这是作为运动训练理论第一本著作.我国为了建立《运动训练学》,1981年7月23日-8月5日在沈阳体育学院以协作的方式召开了编写运动训练学的座谈会,并制定了《运动训练学》大纲(初稿),经过编写人员的努力1983年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诞生,标志着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学科的建立,随后,我国在运动训练理论研究领域中不断地涌现出像过家兴、田麦久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为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与形成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运动训练体系中本源性是运动训练理论的最大特点,他没有将其他成熟领域的学科作为构建自己学科的母学科,而是通过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扩大发展起来的.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众多学科都是构成运动训练理论的理论基础,所以,运动训练理论又具有多学科的综合性.运动训练理论的本质就是通过训练实践从而去揭示和阐明运动训练的规律和特点,通过这个本质从而更好的进行训练,更好地发展竞技体育,完善竞技体育理论基础.为教练员再运动训练的实践中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所以运动训练理论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2 国内外运动训练理论体系2.1 国际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根据查阅相关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外国文献发现对于各国的学者对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有着各不相同的研究方式.但是,根据他们的研究理论体系可大致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以前苏联、民主德国、中国为代表的欧亚学派国家,其专家学者研究相对地偏向于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并相对比较注重于生物学科和控制理论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然而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美澳学派国家专家学者则更相对地偏重于生物学科和自然学科作为其研究理论体系的基础,更相对地比较注重于社会学科和控制理论在运动训练当中的应用实践(见表1).2.2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由于当时我国的社会体制,所以当时的训练理论大多地偏向于苏联的训练体系,虽然我国训练理论的研究内容与国际上的理论体系有着相似部分,但我国的运动训练理论更注重的是走学科内涵本质的充实和向外延伸发展的道路.目前我国训练体系由三层次理论研究构成即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在训练理念上越来越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训练理念可以看作是教练员对训练者的训练行为方式的指导思想.科学的训练理念是对运动训练本质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和把握,是对运动训练规律的揭示,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和知识、运动训练的经验和体会、不断探索和追求持之以恒精神从而形成理性的训练观念(表2).3 从国外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基本趋势看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定位尽管国际上各派学者所研究理论体系各不相同,但其运动训练理论在国际学科发展上始终是沿着两条发展途径发展:一条途径是根据竞技体育运动的不同侧面,从而探求其与运动训练实践的内在联系.其研究结果可能使运动训练理论分化从而形成像“运动选材学”、“运动竞赛学”、“体能训练学”、“技、战术训练学”、“心理、智能训练学”等各子学科作为核心学科群,这样的好处在于训练理论研究精细化,各竞技项目拥有自己的训练理论,教练员和研究学者主攻一类或几类分支部分,使各子学科在内容和理论体系上得到完善.但这样的弊端在于各学科缺少内在联系研究,缺少相似运动项目的共性研究;另一条发展途径是通过竞技体育的整体高度探求两者的内在基本规律,这种研究是将运动战略、运动保障、运动选材、运动竞赛、运动训练监控系统高度整合,从而研究运动训练理论的一般规律和竞技运动整体的一般规律,这种途径研究有利于宏观地认识了解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但容易出现“木桶效应”因为这样的研究途径需要多方面学科共同发展支撑,如果其某个理论支撑不能达到整体所要求的高度,可能将会出现“研究瘫痪”尴尬境地,整体宏观训练理论不能达到预期的理论研究成果.针对国际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力求与世界接轨的同时建立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训练理论体系.为使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得到充实和丰富,研究的领域更加具有广度和深度,我国学者不断努力、不断研究.1984年田麦久提出了项群训练理论,1998年出版《项群训练理论》专著,随后大批的专家学者提出建立了运动控制理论、运动训练监控体系、高原训练等理论.目前我国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1.《专项运动训练学》、《项群训练理论》、《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得到充实和完善;2.包括运动选材学、运动竞赛学、运动管理学与运动训练学高度整合,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学;3.在运动训练理论高度整合后继续向高度精细划分后的“技、战术训练学”、“体能训练学”、“心理、智能训练学”、“训练方法学”等方向深入研究.4 目前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新进展4.1 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地处高原的云南、青海、甘肃等省的体育研究所一直进行系统的高原训练,我国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发展和被各界学者专家的认同.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博士和硕士加入到了对高原训练研究的队伍当中,而且研究成果越来越向纵深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围绕重要赛事的攻关研究和开展模拟高原训练的研究更为深入,随着国内外高原训练的学术交流增多,虽然在一些难题上存在异议和不确定,但是我国的高原训练理论体系有了初步的雏形.未来,我国的高原训练理论在应用上将会迅猛发展.4.2 运动训练监控体系的建立运动训练监控是指将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理、运动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训练过程中,帮助教练员不断调整训练计划,实现运动训练效果最优化,使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的控制过程.建立运动训练监控体系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全面地、及时地了解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使教练员在给运动员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有计划有保障的训练计划时提供理论依据.运动训练监控体系的建立将是我国在大环境“奥运争光计划”下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条件和保障,同样运动训练监控体系的建立也是运动训练理论服务于实践的重要表现.4.3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再认识“三从一大”是指“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的训练原则,其最早是来源于我国军事上的训练口号.“三从一大”训练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训练原则,这样的训练原则充分地解决了“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的问题,但过去的“三从一大”早以不能适合当今的训练理论体系,因为过去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很容易造成运动员过早地出现“早衰”现象和频繁地出现各种各样的运动损伤.不能保证运动人才使用最优化的问题.这些年来,通过先进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学习、理解和研究,越来越多的教练员和专家学者对“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再认识,在过去“大运动量”的训练负荷,人们更注重于其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越来越注重于运动员个人所能承受的负荷量,训练具有针对性.现在人们在训练中更喜欢将“三从一大”理解定义成“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大运动量”.5 我国运动训练的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5.1 训练理论研究成果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训练实践的需求理论源于实践,在国内运动训练实践中仍有问题得不到理论上的支撑,例如高原训练理论体系中高原训练在下山的时间选择问题存在着理论依据,这是影响平原比赛成绩和评价高原训练效果的关键因素.高原训练不是无期限的,如果高原训练结束→下山→参赛间隔时间掌握不好,常会无功而返,影响训练计划的安排,甚至影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5.2 训练理论不能及时地得到新鲜血液,缺少训练理论和训练实践上的创新回顾我国过去运动训练理论领域的研究成果,大多数都是从国外引进,在国外已经拥有了完善的训练理论体系,而我国对此方面才刚刚起步.另一方面,我国在训练手段上缺乏创新,例如波巴士球在运动训练实践的应用,它在协调、康复腰、背、颈、髋膝盖等功能作用的发挥,逐渐被国外教练员在身体恢复上所应用,而在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极少.所以我国在运动训练应用上、理论上应更好地做到“走出去、请进来、有亮点、求创新”,我国的专家学者及广大教练员应积极参加国际运动训练学科的科学会议;定期或不定期地考察在运动训练领域先进的国家,学习其先进的训练理论、训练方法和科研实验设施等.6 结论与建议6.1 结论6.1.1 运动训练理论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6.1.2 一条途径是站在竞技体育运动的不同侧面,探索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一条途径是站在竞技运动学科的整体高度,探索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6.1.3 一方面对传统的综合性的运动训练学进行了新一轮的修订;一方面在专题性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上做出了新的贡献.6.1.4 我国运动训练体系在构建上逐步趋于完善.不断填补了我国运动训练体系在国际上研究成果的空白.6.1.5 我国在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正在向横向和纵深的方向发展.训练理念更具有科学性合创新性.6.2 建议鉴于上面对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全面阐述,我国未来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发展应注重以下两点:6.2.1 我国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应以高度整合与精细分化双向发展,将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合理地分化成若干子系统,并丰富充实运动训练理论,从而促进运动训练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而后,根据运动训练的实际发展要求,将各子系统综合应用,从宏观方面研究其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基本规律与运动训练实践同步发展,为训练实践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周而复始,只有这样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才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甚至达到领先,成为真正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领头羊.6.2.2 科学性和实效性应成为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焦点和研究发展趋势.我国应在训练理论和训练实践上具有科学性,高新科技仪器应广泛地应用于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理论研究具有时效性,训练理论的内容才能更加贴进训练实践,才能更好地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解决那些与运动成绩、恢复手段密切相关的训练问题和技术问题,这样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才会更好、更健康、更合理的发展.参考文献:〔1〕徐本力,等.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函授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6-17.〔2〕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7.〔3〕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46-147.〔4〕郭海芳.我国运动训练学现状与趋势[J].考试周刊,2009(13):135.〔5〕毛永,张学森.现代运动训练的新趋势[J].山东体育科技,2004(12):3-4.〔6〕胡亦海.试论《运动训练学》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33(3):87-92.〔7〕熊文,等.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4(9):132-134.〔8〕牛进平.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发展趋势及展望[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3):155.〔9〕邓运龙.运动训练的思维与设计[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7:61-158.〔10〕谢绍兰,等.浅析现代运动训练的主要发展趋势[J].体育师友,2007(5):28-29.〔1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21世纪展望[J].体育科学,1999,19(2):9-12.〔12〕钟秉枢.“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153-1181.〔13〕陈小平.训练理念的发展——传统与创新的碰撞[J].体育科研,2006.27(4):59-63.。
运动训练学2000重点
运动训练学2000重点摘要:一、运动训练学简介1.定义与概念2.发展历程二、2000 年运动训练学重点1.运动生理学2.运动心理学3.运动营养学4.运动康复与防护5.运动训练原则与方法三、运动训练学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1.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概况2.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成果3.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趋势四、运动训练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运动员训练2.运动团队训练3.运动康复与防护4.运动营养与健康正文: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训练的学科,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运动表现。
它涵盖了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康复与防护等多个方面。
2000 年,运动训练学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各个系统如何协调工作的学科。
2000 年,运动生理学的研究重点包括运动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的关系,以及运动过程中能量代谢、神经肌肉功能等方面。
二、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是研究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2000 年,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包括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心理训练方法、心理压力与应对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心理素质,更好地应对比赛压力。
三、运动营养学运动营养学是研究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的膳食安排来满足身体营养需求的学科。
2000 年,运动营养学的研究重点包括运动员的营养需求、膳食安排、营养补充等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为运动员提供充足的能量,助力其提高运动表现。
四、运动康复与防护运动康复与防护是研究如何通过康复手段,帮助运动员恢复身体功能、防止运动损伤的学科。
2000 年,运动康复与防护的研究重点包括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运动按摩与放松、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等方面。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为运动员提供有效的康复和防护措施,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
五、运动训练原则与方法运动训练原则与方法是研究如何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表现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0 8年 I 1月
河 北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He e I siu eo y i l d c t n o r a o b i n tt t fPh sc u a i a E o
VoI2 No. .2 6 NO 20 8 V. 0
有专门的场馆医疗队伍运动水平高学历一般完整水平高严密完整层次分明渠道通常的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网络体系政府拨款相对来说经费有保障且较稳定训练专门化系统性强忽视文化教育造成运动员片面发展后备人才队伍萎缩运动员退役安置困难无保障无专门的场馆及医疗队伍运动水平一般学历高不完整水平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人才输送体系主要依靠专业退役运动员学校拨款大部分学校训练经费不足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训练水平难以满足需要成为了体育系统专业运动员退出机制之一有保障有专门的场馆医疗队伍运动水平高学历一般不完整水平一般自身培养输送主要依靠学生交费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忽视了人才培养体系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昙花一现最终难以维系3发展趋势我国在建国之初为了国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生存发展壮大在经济领域实行了计划经济国家对一切资源全面控制包括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每个个体的存在都是为国家服务的
业的发展。
l “ 级 训 练体 制” 的形 成 三
建 国之 初 ,我 国 在 国家 建 设 上 照 搬 了前 苏 联 的社 会 模 式 .竞 技 体 育 体 制 也 毫 不 例 外 地 模 仿 了苏 联 的 三 级训 练体
制 .成 立 了 “ 余 体 校 —— 省 、市 地 方 队— — 国 家 队 ” 的 业 训 练体 制 。 ,
强 训练 ,迅 速 提 高 我 国 体 育 运 动 技 术 水 平 ,决 定 成 立 “ 中
央 体 训 班 ” 即现 在 国 家 体 育 总 局 训 练 局 的 前 身 ,设 立 了 ,
足 、篮 、排 球 等 项 目。 到 15 9 9年 第 一 届 全 运 会 前 后 ,各 省 、市 、 自治 区都
当运 动 员 在 结 束 运 动 生 涯 退 役 时 ,面 对 市 场 经 济 的 选 择 ,
的 “ 条龙 ” 的运 动 员 训 练 和 管 理 体 制 ,有 力 地 保 障 了我 一 国 各 级 运动 队伍 的稳 定 , 为我 国竞 技 体 育提 供 了再 具 有 强 制 性 .用 人 单 位 拥 有 人 才 选
史 演 变过 程 的基 础 上 ,结 合 我 国社 会 发 展 的 特 点 ,指 出今 后 竞 技 体 育 人 才 培 养 的发 展 趋 势 。
关键 词 :运 动 训 练 体 系 ;竞 技 体 育 ;培 养 模 式 中 图分 类 号 :G 0 . 88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5 6 (0 8 60 4—3 0 83 9 2 0 )0 .0 40
优 秀运 动 队 和 业 余 训 练 “ 级 训 练 网 ” 高度 集 中 的训 练 体 三
制。
在 当 时 的 经 济 条 件 下 ,凭 借 政 府 强 有 力 的 政 策 干 预 ,
这 种 高 度集 中 和 封 闭 的从 业余 体 校 、省 市 体 工 队到 国家 队
随 着 我 国 经济 体 制 由计 划 经 济 向 市 场 经 济 全 面 转 轨 ,
建 立 了一 定 数 量 的 优 秀 运 动 队 。体 育专 业 队伍 的成 立 标 志 着 高 水 平 竞 技 运 动 逐 渐 脱 离 了 学 校 ,这 就 是 所 谓 的 “ 、 体
教 剥 离 ” 。
16 9 5年 ,全 国体 育 工 作 会 议 正 式 提 出 建 立 国家 和 省
( 辖 市 )两 级 “ 秀 运 动 队 ” 直 优 ,逐 渐 形 成 了 国家 队 、地 方
拔的 自主权时 ,三级训练体系下培养 出的运动员已经不能
适 应 社 会 发 展 的 需 要 ,因 此 ,有 人 提 出 了 “ 教 结 合 ” 体 。
18 年 .高 校 开始 尝 试办 高 水 平 运 动 队 。 97
化 社 会 和 学会 生 存 等 观 念 的 冲 击 下 ,传 统 的 “ 级 训 练 ” 三 人 才 培养 模式 显 然 已经 不 能 适 应 社 会 发展 的 需 要 。 教育 系
15 9 2年 , 中共 中央 组 织 部 和 团 中 央 联 合 发 布 的 《 选
拔 各项 运 动 选 手 集 中 培 养 的 通 知 》 中 指 出 : “ 几 年 几 次 近
少年后备力量 ,有效地促进 了我 国各项运动技术水平的提
高 .使 一 大批 运 动 项 目在 短 时 间 内提 高 了 运 动 技 术 水 平 ,
培 养 出 了许 多 世 界 冠 军 ,打 开 了 与 国 际交 往 的大 门 ,创 造 了 中 国 竞技 体 育 史 无前 例 的 辉 煌成 就 ,推 动 了我 国体 育 事
然 而 这一 模 式 随 着 我 国经 济 的 发 展 . 出 现 了 诸 多 问 题 ,例 如 ,忽 视 运 动 员 文 化 教 育 ,运 动 员 片 面 发展 ,造 成 退役 运 动 员 就业 安 置 以及 后 备 队 伍 数 量 大 量 萎 缩 ,直 接影 响 了 这 一 模式 的正 常 运 转 。 提 高 运 动 员 文 化 教 育 的 呼声 越 来 越 高 。 与 此 同时 ,在 可 持 续 发 展 、关 注 个体 需求 、学 习
多 元 化 的 竞技 体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范 围 内提 高 体 育 技 术 水 平 相 结 合 , 才 能 取 得 进 一 步 的发
展 。 ”
2 多元 化训 练模 式
表 1 我 国 竞技 体 育 后 备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演 变
15 9 2年 2月 , 中 华 全 国 体 育 总 会 为 了 培 训 干 部 ,加
出 国参 加 球 赛 ,水 平 较 低 ,与 今 天 国 家 的 地 位 极 不 相 称 ,
此 种情 况 亟 待 改 变 。 因 此 体 育 工 作 如 果 只有 普 及 而不 加 以
提 高 ,就 不 能 完 全 适 应 当前 需 要 。所 以 必 须 使普 及 与适 当
统 、社会 也逐 渐开 始 尝 试 培 养 竞 技 体 育 人 才 ,逐 步形 成 了
我 国运 动训 练 体 系 的发 展趋 势
郑 跃 军 , 吴 冶
( .北 京 市 供 销学 校 ,北 京 1 10 7 0 0 6;2 中 央 财经 大学 ,北 京 10 8 ) 0 0 1
摘 要 :在 回顾 、分 析 我 国运 动 训 练体 系 由单 一 体 育 系统 培 养 ,发 展 到 学校 、社 会 共 同培 养 的 多元 化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