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治建设及道德建设的协调
浅析“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与时代意义

浅析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及其时代意义内容提要: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德法并重,德法同施,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治国理论的新发展,是加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关键词: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结合时代意义在今年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社会治理方式的探索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一、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德法并重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即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通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
总结中西方历史,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法治以德治为基础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法律的产生以道德为基础,以正义和善为价值依托和最终归宿。
道德是立法的基础,是司法的思想保障,在法律未涉及的领域,道德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具有法律所没有的灵活性,其影响也更为普遍和深远。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近年来,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司法公正逐步得到保障。
我们也意识到单纯依靠法治体系的建设仍然还不足以完全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更需要德治在法治中发挥作用。
法治与德治的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一、法治与德治的理念法治与德治是国家治理的两个重要理念,法治注重依法治国,是依法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平等正义;而德治则强调以德治国,是通过道德教育和文化引领,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公德心和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就是在依法治国的通过道德建设和文化引领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和稳定。
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重要性1.为法治提供社会共识法治的有效实施需要社会的共识和支持,而这种共识和支持必须建立在全社会的道德伦理认同基础之上。
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对法治价值的共同认同,才能使法治的条文不再是一纸空文,而成为全社会自觉遵守的规范。
德治的推进为法治提供了社会共识和道德支持。
2.为法治建设提供基础德治是对个体行为的道德规范和自我约束,是人们内心的一种自觉,是法治落实的基础。
在法治的框架下,如果没有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道德支持,那么法治就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德治是法治建设的基础,也是法治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3.为法治社会保持稳定传统的法治社会仅仅靠制度和法律的约束,并不能完全保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而德治的推进则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治意识和行为规范,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稳定性。
通过德治的推进,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谐和稳定。
1.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通过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引导公众充分认识法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
也要注重德治的宣传和教育,提升全社会的社会道德水平,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
2.健全法治体系和法律法规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提升法治保障的有效性。
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发布时间:2021-04-20T05:44:39.091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期作者:贺辉雄[导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研究生陕西西安 710000法治与德治是两个并行不悖的治国方略。
在中国历史上,儒法之争由来已久。
儒家创始人孔孟倡导德治,主张以教化为主,明德慎罚,推行仁义之政。
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反对儒家的说教,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主张实行法治,严刑峻法。
其实,德治和法治各有千秋,又各有欠缺。
荀子则集儒法之大战,把两者的长处融合起来,他认为治理社会单靠道德教化,或只靠法令刑罚,都是不能奏效的,必须把“君上之势、礼义之化、法正之治、刑罚之禁”结合起来,做到“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无恤亲疏、无偏贵贱”,才是治国之上策。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很多明君较好地运用荀子这一理论治理。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新世纪伊始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强调“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这里的两个“紧密结合”,揭示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科学认识。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一思想是对党的十五提出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它把思想道德建设第一次提到了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上来,不仅会有力地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也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
一、“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在不同时代被统治阶级赋予了不同的内容。
从西汉起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立法和司法指导思想的儒家“德治”学说,主张“德主刑辅”。
论法治推进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论法治推进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法治推进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法治是指以法律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它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法治的深入推进,社会道德要求日益高涨,为了更好地提高社会公德水平,构建法治社会,推进道德建设至关重要。
那么,法治推进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有哪些呢?
首先,深入实施法治。
法治是道德建设的基石,必须以法治为抓手,深刻贯彻宪法和法律,坚决落实法律法规,确保人人都受到法治的保护,形成法治文化,为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准则。
其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带来更多的社会公平,可以为各阶层人民提供有效的保障,这样可以有效激发人们遵守法律,遵守道德,进而为推进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再者,加强教育宣传。
推进道德建设,教育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
一。
要把道德教育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对全社会进行道德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重视道德建设,从而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最后,严惩违法犯罪行为。
要加强对违法犯罪的惩戒,让社会上的违法行为受到有力的震慑,让人们更加重视道德规范,
努力做到“先有道德,再有法律”,加强法治的落实,从而促进道德建设。
总之,推进道德建设,法治是不可或缺的。
要深入实施法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教育宣传,严惩违法犯罪行为,这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建设一个法治社会,促进道德建设。
关于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思考

关于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思考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特征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置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加以强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德法结合的内在逻辑,认真汲取德法并举的历史经验,优化法治与德治的实现机制及途径,更好地把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起来。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内在逻辑一般来讲,法治与德治是国家治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种方式。
尽管二者存在差异,但在目标上殊途同归。
法治以其权威性与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规劝性与自律性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
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撑,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
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
”因此,社会主义法律必须内含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规范,无论从立法、执法、司法层面都应充分发挥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使法律的效果真正契合公平正义价值观的标准。
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治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道德的教化,道德为法治的实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践行的底线和保证,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只有通过法治才能得以有效解决。
尤其是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和现象,如果仅依靠道德力量,可能难以形成有效约束。
这时候就必须运用法律的强制手段来治理。
比如,当前一些见危不救、见利忘义等失德现象,必须从立法层面上予以规制,清晰界定行为人的权利和责任,实施严格的惩戒措施,才能真正免除助者的后顾之忧,使行为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
所以,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并行不悖,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仅有法治而没有德治,法治就难以获得人民群众的诚服;而仅有德治没有法治,德治就会没有约束力,难以执行和有效落实。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道德建设

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道德建设案例回顾:1.上海多家超市销售的小麦馒头、玉米面馒头被曝系染色制成,加防腐剂防止发霉。
馒头生产日期标注为进超市的日期,过期回收后重新销售。
每天有3万问题馒头销往联华、华联、迪亚天天等30多家超市。
2.2011年8月26日,看到一名年迈的老人倒地受伤,他将车停稳后,下车将老人扶起。
南通汽运集团飞鹤快客公司驾驶员殷红彬来说,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善意之举。
而这样的好事却一度让他很郁闷,因为将老太扶起后,自己竟被人误认为是肇事者,还惊动了公安。
好在车内有监控录像,将他整个救人过程记录了下来,还了自己清白。
事情经中央电视台披露后引起广泛关注,真相大白后的老人全家倍感内疚。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地发展,社会矛盾也随之激化,人们的道德底线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国家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同时,更要平衡兼顾道德建设,建设法制社会,法制国家固然重要,建设道德社会,文明社会,诚信社会才更重要,更紧迫。
经济建设不断进步,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建设似乎不进而退。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中,自古就有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而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社会中,精神文明建设虽有成效,但某些角落中往往出现不和谐的声音。
在中国的法治建设中,从邓小平同志时代提出的“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法制”法治思想,到胡锦涛同志时代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建设已经有了飞一般的完善,法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坚持以人为本的法治思想。
但是,在当今中国高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道德底线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完善道德建设。
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治建设的思想意识潮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经验的理论追求和升华。
谈法治与德治的协调发展

不管 法治这张天网 何 如 恢恢, 有 之 总 漏网 鱼;不
管法治调整的范围多么广阔, 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上说, 凡是法治不及之处, 是德治用武 皆
一、 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 式, 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
可归结为: ’
之地, 不可能 法治 完全取代德治 。 J l [ 德治是指在社
1. 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 会治理中 对道德自 道德教育、 律、 道德建设的重视和 适用。 然而因为利益多元化的发展、 利益分层的永 上的法律, 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 或者说氏 族习 远存在, 并且可以 不时的变换结构, 所以道德手段也 . 惯。 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 并非完美无缺, 其本身的固有缺陷也显而易见。作 以及私有制、 阶级的出现, 与国家同时产生的, 而道 为治国方略的法律与道德, 究竟是“ 以德去刑”抑或 , 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 道德是维系一 是“ 不务德而务法”或者是“ , 法德轮换” 以至“ 法德合 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 没有道德规范, 整个社 流”在中国 , 历史上曾经引 起0 长期的争鸣。春秋战 会就会分崩离析‘ 国 时期, 儒家偏重“ 德治” , 德主刑辅” 孔子认 强调“ 。 2. 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它具有明确的内 通常要以各种法 容, 为, “ 导之以 齐之以 民 政, 刑, 免而无耻;导之以 齐 一种行为规范, 德,
之 礼, 以 有耻且格”〕 他希望通过“ 、礼教 〔 2。 德治”“
。 稿日 0 6一 一 (收 期)20 0 2 3 0
[作者简介)王虹(197 一 , 内蒙 3 ) 女, 古扎兰电人, 内蒙古 扎兰电 林业学校讲师。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法治建设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德治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
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路径。
这种结合不仅可以完善法治体系,还可以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水准,从而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创造良好的环境。
法治是指依法治国,即国家以法律为根本,依法治理,依法执政。
在现代社会,法治起着重要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它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
法治的建设需要国家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健全,需要司法机关的独立和公正,更需要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行为。
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的建设是不够的,因为法律只是规定了人们应该怎样做,而没有教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就需要德治的作用,来弥补法治的不足。
德治是指德行治国,是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道德建设。
德治强调的是人们的道德素养,是对社会行为准则的内在自觉。
德治的建设可以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可以培养人们的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德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将法治的要求和道德要求结合起来,使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可以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可以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律尊重、遵守的一种观念和认知,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
而德治则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和文明引导,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使他们在面对法律和规定时更加自觉地遵守和维护。
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可以完善法治体系。
法治体系的建设需要依法办事、公正执法,更需要依靠全社会的道德支持和监督。
德治可以通过规范社会行为和道德教育,使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促进法治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可以提高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
公共文明是一个社会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的体现,是一个社会是否法治、和谐的重要标志。
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可以通过文明创建和道德引领,提高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道德建设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道德建设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道德建设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法治建设依赖于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执行的力度,但仅仅依靠法律是不够的。
法治建设需要有良好的道德基础作为支撑,只有在道德建设的基础之上,法治才能得以顺利推进。
道德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法治的稳定发展,还能够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国家整体素质,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道德建设是对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伦理的引导和培养,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
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道德建设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道德在中国社会中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西方法律的“理性主义”并不适用于中国,因为中国的法治始终不可离开道德的引导。
因此,道德继承传统不仅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道德建设对于法治建设的作用体现在其辅助法律的功能上。
法律作为一种约束力,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规范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
然而,法律并不完美,无法涵盖所有情况和所有人的行为。
这时,道德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道德不仅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还可以对法律进行更加广泛的引导作用。
例如,法律虽然可以禁止人们进行吸烟,但道德可以进一步提醒人们对于他人的健康要负责,引导人们自觉地遵守禁烟规定。
道德的力量比法律更加广泛和深入,能够跨越法律的限制,形成社会共识,实现社会秩序的内在统一。
其次,道德建设对于法治建设的作用还体现在其培养公民的自觉遵守法律的良好意识上。
法律只有在得到广大公民的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才能得以施行。
而道德建设能够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让公民能够自觉遵守法律规范,自觉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只有当法律成为公民的行为准则时,法治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例如,道德建设能够培养公民的诚信意识,让公民做到守信用、讲规矩,不违背法律规定。
当大家都有了良好的道德意识,法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
再次,道德建设对于法治建设的作用还体现在其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方面。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法治与德治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法治是一种以法律为核心的治理方式,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德治是指通过道德规范和道德建设来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可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团结、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但法律无法规范和约束所有行为,社会中的一些不道德行为无法通过法律手段来惩治和治理,需要借助道德规范来约束。
通过德治引导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操守,可以填补法律无法涵盖的空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可以增强法律的权威性和效力。
法律是国家的公共力量,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法律的权威和效力取决于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同和遵守。
如果人们只是出于法律的约束而遵守法律,那么一旦违法行为不被发现或处罚,其违法成本相对较低,个别人可能会逃脱法律制裁。
而如果人们出于道德责任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那么在面临法律约束之外的行为选择时,人们会更倾向于按照法律来行动,提高了法律的权威性和效力。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可以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法律是公平正义的最基本保障,但单纯依靠法律难以在社会中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
因为法律只能通过适用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则来处理案件,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多样的,有时仅靠法律处理无法实现公平正义。
德治可以通过道德的标准和价值观来引导人们公正、善良地行事,使每个人都具备自觉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益的意识,从而在社会中形成公平正义的氛围。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可以提高社会风气和社会信用水平。
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也需要全社会形成诚信、守信的社会风气。
通过德治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倡导诚信守信,可以提高社会风气和社会信用水平,减少违法和不良行为的发生,为法治社会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基础。
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与引导

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与引导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建设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道德建设不仅关乎个人行为规范,更涉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法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和社会管理方式,在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本文将从法治对个人道德建设和社会道德建设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法治对个人道德建设的促进法治对个人道德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规范行为法治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个人行为。
法律作为国家的规范,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可以约束个人行为在合理范围内进行。
例如,法律规定不可盗窃、不可欺诈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个人的道德行为。
1.2 强化道德意识法治的规范性作用有助于强化个人的道德意识。
法律的约束与个体的道德标准相结合,使个人理解和认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例如,法律规定不可损害他人利益,通过遵守法律规定,个体能够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从而增强道德意识。
1.3 建立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法治通过维护公平正义的原则,培养个人的公平正义观念。
法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反映了社会的公共利益,个人通过接触法律,了解法律的公正原则,进而形成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
二、法治对社会道德建设的引导除了对个人道德建设的促进外,法治还对社会道德建设起到了引导作用。
2.1 建立社会规范法治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为社会建立起一系列明确的规范。
这些规范涉及社会伦理、公序良俗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引导社会成员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品质。
2.2 保障权益和自由法治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权益和自由的保障。
社会成员享有的权益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等,法治通过对这些权益的保护,使得社会成员能够在公正、平等的环境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2.3 提供公正的司法机制法治通过建立公正的司法机制,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解决纠纷的渠道。
司法机构的独立性与规范性,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法律环境,推动社会成员遵从公平正义的道德标准。
三、法治与道德建设的互动关系法治和道德建设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与互动的关系。
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共建和谐社会

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共建和谐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动态系统--德治和法治,作为调节人类社会的两个手段,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法治、德治作为上层建筑是要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法治、德治的结合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因此,二者的组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统一的。
二者相辅相成又是党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这种创新体现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吸取古代儒法并用的思想精华,体现了软硬相佐的治国方略的辩证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体现了矛盾统一性的关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地位与功能,体现着上层建筑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体现出了矛盾两点论的辩证法原理。
总之,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不仅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凝聚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相结起来,坚持法治并举,才能保障社会稳定。
经济繁荣和国家长治久安,才能为实现我国各民族现阶段的共同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
法是国家用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以保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高标准。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在保障依法治国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基石,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深入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我们在依法治国基础上,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倡的一种高尚道德思想,把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新型道德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准则。
在现实社会中,社会控制和管理是极为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什么样的社会控制模式来管理当今社会,来促进新世纪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各项社会事业,概括起来讲,有法治和德治两种典型的模式。
道德与法治建设和谐家庭的基石

道德与法治建设和谐家庭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中,道德与法治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稳定的两个重要支柱。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内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对于建设和谐家庭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道德与法治在构建和谐家庭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如何通过道德教育和法治观念的培养来促进家庭和谐发展。
一、道德建设:家庭中的良好品质道德建设是家庭和谐的基石。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父母在言传身教中灌输孩子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有爱心和责任感等道德品质,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儿童时期是孩子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家庭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尊重和理解,引导他们正确行为的道德准则。
家庭成员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助机制,通过家庭活动和互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培养孩子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形成和谐家庭的基础。
二、法治建设:家庭秩序的维护与保障法治建设是家庭和谐的保障。
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的载体,也是维护家庭秩序的法定方式。
在家庭中,法治观念的灌输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维护家庭成员的权益和维护和谐家庭至关重要。
首先,父母要守法,遵守各项法律法规。
父母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尊重法律的权威和约束力,积极参与社会公德建设,以身作则引导子女正确遵守法律。
父母要讲究教育的规范性和合法性,避免使用家庭暴力或其他不当手段来惩罚子女,同时树立起子女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其次,家庭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
适龄的子女可以通过学校的法制教育来了解法律知识,而对于未成年子女和幼儿来说,父母需要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进行家庭法律知识的普及,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让家庭成员都明白法律对于维护家庭和谐所具有的重要性。
三、道德与法治的有机结合:促进和谐家庭发展道德与法治的有机结合是促进和谐家庭发展的关键。
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并不是孤立的两个方面,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申论范文欣赏:落实法治与德治 共建法治中国

申论范文欣赏:落实法治与德治共建法治中国1500字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法治建设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保障。
然而,与此同时,道德建设也显得愈加迫切。
在现代化社会中,法律与道德必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构建一个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
因此,落实法治与德治并行的理念,共同构建法治中国是我们当下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法治和德治应该相互促进。
法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手段,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益和义务,是社会管理的基本规范。
法治的实施有赖于全社会的信仰和尊重,然而,单纯依靠法律无法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矛盾。
德治则是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人的自觉和自制。
道德的内化和外化使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法治的实施更具社会自我约束性。
因此,法治与德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公平和正义。
其次,加强法治和德治的有机结合。
加强法治建设,需要以法律为依据和工具,建立起严密的法律体系,健全法规制度,完善执法机构。
通过建立健全法治环境,实现公平公正的司法的同时,也会为德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法治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于一些恶意违法犯罪行为起到威慑作用,但是,纯粹的法治无法满足所有的社会治理需求。
这就需要我们在法治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德治的培育。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极为重要。
只有让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秩序的长久稳定。
最后,法治和德治的推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法治是全社会的法治,德治是全社会的德治。
一项政策和措施只有被全社会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才能取得实效。
因此,在落实法治和德治的过程中,法治建设部门、广大公民、社会组织等都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法治需要民众的合作和遵守,德治需要社会主体的共同培育。
法治和德治的推进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在社会中形成法治和德治的方式和条件。
论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法治与道德的不协调问题

论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法治与道德的不协调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治建设在中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正视法治与道德之间的不协调问题。
法治建设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而道德则是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法律与道德之间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甚至会存在矛盾和冲突。
本文将探讨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法治与道德的不协调问题,并就此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我们需要认识到法治与道德的不协调并非绝对的对立关系。
法律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外部力量,而道德则是内在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面临一些法律规定与道德准则不一致的情况。
在一些道德上受到质疑的行为,却因为法律上没有禁止而存在合法性;又或者一些本应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却因为社会上的道德观念不统一而难以得到有效惩处。
这些情况都表明了法治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协调。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法治与道德的关系。
法治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法律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道德则是个人自律和社会规范的表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期望法律能够完全取代道德,同样也不能指望道德能够完全替代法律。
法治是社会规范的最低要求,而道德是社会规范的最高标准。
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既重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也要注重道德的培育和传承。
只有在法治和道德两方面同步发展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
我们需要认识到法治与道德的不协调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问题。
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法治与道德的不协调不仅仅是法律制度和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更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个体行为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
在当前中国社会,法治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道德观念多元等现实问题,这些都为法治与道德的不协调提供了土壤。
我们不能单纯的从法律层面来解决法治与道德的不协调问题,而需要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个体行为等多个层面来寻找解决之道。
论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法治与道德的不协调问题

论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法治与道德的不协调问题中国法治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法治与道德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协调问题。
本文将从法治与道德的定义、法治与道德的关系、法治建设中的道德问题以及解决法治与道德不协调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我们需要明确法治与道德的定义。
法治是指国家依法行政、依法治国,通过制定法律和依法实施,保障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是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法治是法律上的规范,是一种外部强制力,而道德是内心的自我约束和自觉行为。
在中国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法治与道德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协调问题。
个别人或单位存在道德败坏、法外施权的现象,这些人或单位利用法律漏洞或权势来谋取私利,违背了法律的初衷和道德的底线。
部分人对法律的遵守和尊重程度不高,缺乏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无法将法律和道德行为统一起来。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善,导致了法治和道德之间的不协调现象。
为解决法治与道德不协调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引导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增强法治道德观念。
加强法律的建设和完善,修订和制定与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使法律更加公正、合理和有效。
加大法律的执行力度,打击和惩治违法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
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增强社会信任和共识。
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法治与道德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协调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加强法律的建设和完善,加大法律的执行力度,同时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培育和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实现法治与道德的协调,促进中国法治建设的健康发展。
论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法治与道德的不协调问题

论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法治与道德的不协调问题中国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法治与道德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议题。
在实践中,不同的人对法律和道德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存在差异,导致法治与道德之间存在不协调的现象。
法律和道德的发展背景不同。
法律通常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规范,而道德则是社会习惯、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法律的实施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道德更多地强调的是个人和社会的道德行为。
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法律和道德的不协调问题就会出现。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一般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则,而道德行为则更加灵活和随意。
法律的制定需要通过专业机构和程序,具有明确的规则和流程,而道德行为则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自觉和道德情操。
在实践中,法律的规定和道德的要求往往不能完全一致,导致法律执行时可能与道德行为相背离,进而产生不协调的问题。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不协调还与社会和文化差异有关。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社会群体对法律和道德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存在差异。
一些地方和社会群体可能更加注重法律的规范和实施,而其他地区和社会群体则更加注重道德行为的引导和规范。
这种差异使得法治与道德之间的协调存在困难,也为法治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要解决法治与道德的不协调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要加强法律教育和道德引导,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
通过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民对法律的理解和重视,培养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能力。
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引导人们自觉遵循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
要加强法律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法律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社会实际需要和公众意见,对各方面利益进行平衡处理,使得法律规定能够得到广泛认同和接受。
要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和公正性,确保法律得以有效实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要加强法律和道德的统一和协调。
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规范的两个维度,应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在法律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道德的要求和价值,尽量使法律规定与社会道德观念相一致。
如何才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页码: 14-14页
主题词: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紧密结合 道德建设 法制建设 才能 “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德治” “法治” 违法犯罪 江泽民同志 基本方略 道德素质 片面性 认识 法律
摘要:第一,全面、充分、深入地认识领会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避免认识上的任何片面性。
“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紧密结合,应当成为我们治国的一个基本方略。
由于法律重在惩罚已经违法犯罪的人,而道德则是重在教育那些尚未违法犯罪的人,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协调【摘要】一直以来,法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学界不断争论的话题,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不能笼统地看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道德与阶级基础是紧密相联的,法律与统治阶级的道德,无论在本质方面还是内容方面,都是相同的、一致的,只不过表现形式,调整手段不同而已。
法律与被统治阶级的道德本质不同,内容也不相同,所以,不能泛泛的说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而应该具体化。
一方面,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道德是法传播标准和推动力量,法律规X必须要有道德作为价值基础,道德的状况制约着立法的发展,并且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有些社会关系领域法律不能调整,或虽然应该由法律调整,但由于某些原因没有作出规定,在这些领域加强道德调整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不足。
尤其是在当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凸显的更明显,充分应用二者之间的一致性治理国家,对构建和谐社会秩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笔者以本文为载体,从法与道德的含义,法与道德的一致性、互动性,及如何处理法与道德的协调性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提出粗略的观点,以供进一步的研究学习。
【关键词】法律与道德;一致性;协调性;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法与道德是法理学中的一对基本X畴,它们的关系是法学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法学观念的不同,法学家们对法与道德的关系的争论与探讨也是众说纷纭。
在西方先后出现了自然法学派,分析实证法学派和社会法学派的争论,理论观点互不相同,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原理,法与道德具有实切关系,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都是社会控制的方式与手段,内容上都体现了某种社会要求,二者相互渗透,相互重叠。
在当代中国,法律与道德仍然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X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法律是进行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条件。
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党中央提出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就是法律与道德一致性,互动性与协调性的实质体现,我们充分认识、掌握、运用法与道德的关系,有利于推动我国立法、执法、司法工作的向前发展,有利于提高全国公民的道德素养,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一、法与道德的含义(一)、法的概念法在中国古汉字中写作“灋”。
据《说文解字》中解释:“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着去之,从去。
”据说,廌是一种独角兽,它“性知有罪,有罪触,无罪则不触。
”[1]这就是最早的“神兽裁判”思想。
汉字中的“法”具有“平”、“正”、“直”和“公正、裁判”的思想。
同时,与汉字中的“法”相应的拉丁文JUS、德文Das Recht、意大利文Diritto等也都有“平”、“正”、“直”的意思。
可见,“法”是指一种判断平、正、直的标准。
随后,各国学者也都不同角度给法下了一个定义。
例如我国清末法学家沈家本说“法者,天下程式,万事之仪表”。
[2]1912年12月的《俄罗斯联邦刑法指导原则》这一文件中指出:“法是与统治阶级利益相适应的、由该统治阶级有组织的力量保护着的社会关系体系(或秩序)”。
为维辛斯基在《苏维埃社会主义法律科学的基本任务》的报告中指出:“法是以立法形式规定的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则和为国家政权认可的风俗习惯和公共性规则的总和,国家为了保护、巩固和发展对于统治阶级有利和惬意的社会关系和秩序,以强制力量保证它的施行。
”[3]有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的指导下,并结合具体的法律实践给法下了一个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规X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4]。
相比之下,笔者更加赞同后者定义,该定义从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的角度指出了法的物质制约性、阶级性、国家强制性、规X性等特征,正确的指出了法与其他社会规X的不同之处,并毫不避讳地承认法具有阶级性,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阶级性相符的,是迄今为止对法相对最正确的定义。
(二)、道德的概念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
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X畴。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
通说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是由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X、行为活动的总和。
诚如思格斯所指出的“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的依据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5]。
道德由道德意识、道德规X和道德实践(道德活动)三个部分构成。
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点在于:第一,它评价人们行为和思想的标准是善与恶,包括公正与偏私,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等;第二,它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
由此概念中也可以明显看出,法与道德共同具有评价公正与非公正、正义与非正义的功能。
但同时两者在维持自身运转方式上具有巨大不同,前者是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而后者则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
二、法与道德的一致性作为调整人们行为规X的两种主要方式,法与道德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两者有许多一致之处:(一)、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法律是一国统治阶级制订并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X,它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
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乃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一定社会统治的价值观念基础[6]。
封建社会的法律反映了地主阶级的整体意志,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志,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现的是无产阶级即广大人民的整体意志。
统治阶级所提倡的道德,必然会为统治阶级服务,是当时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例如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正是为了维护宗法制度下的阶级秩序。
而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如“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是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整体意志。
法与道德同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任何社会的法与道德都必须体现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二)、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是相互渗透的,有其相同之处。
一般而言,符合法律的行为也是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
对法律规X与道德规X双重调整的行为,道德所褒扬的既是法律所肯定的,法律所肯定的也是道德褒扬的。
[7]例如我国法律中的“诚实守信、公序良俗”原则就与我国道德中所提倡的“诚实信用”等道德原则相同。
我国现行的《婚姻法》第四条中规定的夫妻之间的忠实义务,也是我国当今社会主流道德所提倡的。
道德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就成为了人们的习惯,进而成为了被统治阶级认可的法律。
正如有思想家所指出的那样:“立法者不是在创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
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表述已经成为人们行为习惯并被社会主流意识所认同的社会道德,法律之中体现了道德,道德也与法律相互渗透。
从这一点上说,某些法律是被统治阶级以国家形式认可实施的道德。
(三)、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由于法律过于依赖国家强制力所固有的局限性,要实现国家法律对社会有效的控制,法律还需要其它社会控制手段如道德的配合与协助。
[8]孟子《离楼上》中讲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道德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例如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仅仅以严厉的法律制裁措施来调整社会成员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应当辅之道德教化,让社会成员都普遍认识到“盗窃公私财物,为社会道德所不容,是可耻的行为”这一道德条款,最终才能逐渐禁止盗窃行为。
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两种主要社会规X,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更多的在于其外部强制性,一般为:“应当如此,否则……”以其法律条文或者判例对社会人起到外部强制作用。
而道德则更注重于对调整对象内部的强制,例如公交车上是否让座的问题,不能用法律来强行调整,只能用人们内心的道德强制力来予以调整。
只有法与道德密切的配合,才能以内外方式调整人们的行为,社会才能更加有秩序。
总之,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
[9](四)、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在法律规X乃至整个法律制度中,都体现着该国立法者有关法律自由、公平与正义的道德价值判断,体现着他们追求某种法治理想的道德理念。
[10]所以国家立法机关在制订法律时必须考虑法的实然性价值,而要将法律变成生活中的法律而不是“一页写上法律的纸”,就必然受到当时社会道德发展的制约。
例如,在封建社会的道德状况下,就不可能实行“一夫一妻”制度;在我国当今道德状况下,就不能制订“户外吸烟处罚款、拘留”等。
立法者在制订法律之时,必须要考虑当时的社会道德发展状况,否则将会成为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恶法或者空法。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只有道德不断发展,整个社会风气上升了,法律才能够要求社会成员遵守其更符合高标准道德的制度,否则,将会使得社会大部分成员不能理解并遵守,法律将成为一纸空文,这无疑是脱离当时社会道德而制定出来的法律的重大悲哀。
(五)、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主流道德即统治阶级的道德状况对于法律的正常实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如果当时的社会道德风气整体良好,就有利于促进法律的正常实施。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画地为牢”就是鉴于当时的社会道德风气良好,犯罪者能够自觉遵守的缘故。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六条之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如果当时的社会道德中对诚实信用原则并不重视,并且人们违反诚实信用的情况并不受到道德的明显否定性评价,法律条文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就难以在人们的民事活动中得到遵守,就难以体现法律的实然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