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的指南规范标准
康复医学科疾病、损伤急性期临床康复指南规范
脑血管病早期康复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
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举,侧举,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
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康复诊疗规范指南规范和规范
临床科室诊断规范科室:负责人:2017 年 6 月订正版目录GF-01中风病康复诊断规范GF-02头部内伤病康复诊断规范GF-03颈椎病康复诊断规范GF-04脊髓伤害康复诊断规范GF-05骨折的康复诊断规范GF-06四周神经伤害的康复诊断规范GF-07眩晕诊断规范GF-08腰痛诊断规范GF-09痹症诊断规范GF-10面瘫诊断规范GF-11常有病种( 9 种)早期康复诊断原则GF-12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GF-13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GF-14附: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版)GF-01中风病康复诊断规范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1995 年版)”。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语言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样,口舌倾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预兆症状。
发病年纪多在 40 岁以上。
具备 2 个主症以上,或 1 个主症、 2 个次症,联合起病、诱因、预兆症状、年纪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联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拟订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年版)。
(1 )急性起病(2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量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 )症状和体征连续数小时以上。
(4 )脑 CT 或 MRI 清除脑出血和其余病变。
(5 )脑 CT 或 MRI 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2 周之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此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口舌倾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光滑,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纤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直,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康复指导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指导脑卒中急性期通常是指发病后的1—2周。
康复治疗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进行,以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受损功能的改善。
1、良肢位的摆放为了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和尽早诱发分离运动。
患侧卧位偏瘫侧上肢肩关节应前屈90°,伸肘、伸指、掌心向上,偏瘫侧下肢应伸髋、膝稍屈、踝背伸90°。
健侧肢体放于舒适的位置。
仰卧位偏瘫侧肩胛骨和骨盆下应垫薄枕,偏瘫侧上肢肩关节应稍外展、伸肘、伸腕、伸指,掌心向下;偏瘫侧下肢屈髋、屈膝、足踩在床面上,或伸髋、伸膝、踝背伸90°。
健侧肢体放于舒适的位置。
健侧卧位偏瘫侧上肢有支撑(垫枕),肩关节前屈90°,伸肘、伸腕、伸指,掌心向下;偏瘫侧下肢有支撑(垫枕),呈迈步状态(屈髋、屈膝、踝背伸90°,患足不可悬空)。
双手叉握上举运动双手叉握,偏瘫侧拇指置于健手拇指掌指关节之上(Bobath握手),在健侧上肢的帮助下,做双上肢伸肘、伸肩关节前屈的上举运动。
翻身向偏瘫侧翻身呈患侧握:双手叉握、伸肘、肩前屈90°,健侧下肢屈膝、屈髋、足踩在床面上,头转向偏瘫侧,健侧上肢带动偏瘫侧上肢向偏瘫侧转动,并带动躯干向偏瘫侧转,同时健侧足踏在床面用力使得骨盆和下肢转向偏瘫侧。
向健侧翻身呈健侧卧:动作要领同前,只是偏瘫侧下肢的起始位需他人帮助,健侧卧的肢位摆放同前。
桥式运动(仰卧位屈髋、屈膝、挺腹运动)仰卧位,上肢放于体侧,双下肢屈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使髋是臀部抬离床面,维持该姿势并酌情持续5~10秒。
什么是踝泵运动?踝泵运动是指通过踝关节的运动,像泵一样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
可分为屈伸和环绕两组动作。
为什么要做踝泵运动?踝泵运动可以促进下肢肌肉收缩,使血液和淋巴回流加快,防止静脉或静脉窦内血栓淤滞,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如何进行踝泵运动?病人体位:平卧位或半卧位,膝部伸直,大腿放松。
康复诊疗指南与规范标准[详]
临床科室诊疗规科室:康复科负责人:丁笑2017年6月修订版目录GF-01 中风病康复诊疗规GF-02 头部伤病康复诊疗规GF-03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GF-04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GF-05 骨折的康复诊疗规GF-06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诊疗规GF-07 眩晕诊疗规GF-08 腰痛诊疗规GF-09 痹症诊疗规GF-10 面瘫诊疗规GF-11 常见病种(9种)早期康复诊疗原则GF-12 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GF-13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GF-14附: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版)GF-01中风病康复诊疗规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版)”。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康复诊疗指南
脑卒中康复诊疗指南一、康复住院标准急性期经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适于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1、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症状不再恶化;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4、无严重影响生命或康复治疗的并发症;5、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二、临床检查规范(一)一般常规检查1、血尿便常规。
2、肝肾功、血脂、血糖、离子。
3、心电图检查、胸透或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4、如入院前半月内未复查头颅CT或MRI,入院后检查,病情发生变化时随时复查。
(二)选择性检查1、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试验,感染性疾病筛查(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梅毒、艾滋病等)、心肌酶谱;2、下肢动静脉彩超;颈动脉、脑血管超声或全脑血管造影检查;3、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4、心脏彩超、心、肺功能检查。
三、临床治疗规范(一)临床常规治疗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2、II级预防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3、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营养脑神经、对症支持治疗等;4、改善语言、认知、心理、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技术选用。
5、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感染的治疗;2、痉挛:各类抗痉挛口服药、神经阻滞治疗、矫形器应用治疗。
3、压疮:体位处理、换药治疗等;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药物应用等。
4、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消炎镇痛药物,矫形器配置等。
5、其它合并症的防治:如肌萎缩、骨质疏松、关节挛缩、异位骨化、体位性低血压、水肿的防治等。
四、医疗康复规范(一)功能评估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估,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估,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估。
急性期康复指南及规范
一、周围神经损伤的早期康复早期康复治疗:1、物理治疗(1)运动治疗:主要进行主被动运动、牵伸、肌力及耐力训练、感觉功能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2)物理因子治疗:消炎消肿:选用热敷、蜡疗、红外线、电光浴、超短波、电磁波等。
促进组织再生:选用直流电离子导入、超短波、超声波生物反馈、激光治疗等,廷缓肌萎缩:选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等。
(3)水疗: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水中运动治疗。
2、作业治疗(1)感觉训练:对感觉过敏者进行脱敏训练,对感觉缺失者进行感觉再教育和再训练。
(2)上肢功能训练:上肢功能损伤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
(3)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对存在ADL功能障碍者进行ADL功能训练和家务劳动训练。
3、中医康复治疗(1)针刺治疗:以选取损伤经络穴为主,循经取穴,配合止痛活血、通经活络等作用的穴位。
(2)推拿治疗:以祛瘀消肿、通经活络为原则,选穴参照针刺穴位,手法施以滚法、按法、揉法、搓法、擦法等。
(3)其它治疗:电针、艾灸、火罐、中药治疗等。
4、辅助技术(1)矫形器:根据损伤情况,主要运用功能位矫形器、固定用静态矫形器、功能训练用动态矫形器等。
(2)其它辅助器具:下肢神经损伤者常用腋杖、肘杖、手杖等,部份患者需使用轮椅、座便器、洗澡椅等。
二、肩周炎的早期康复概念:肩周炎亦名漏肩风,为肩关节内外慢性软组织损伤(退变)性炎症,引起疼痛和活动障碍,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50岁左右者,女性多于男性。
诊断:①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女性偏多。
②肩部出现疼痛,可为钝痛或锐痛;可隐匿起病,也可急性发作,可有或无外伤、受寒史。
③患病肩关节活动受限,尤以屈伸、外展、内旋、外旋显著,如患者手不能梳头、洗脸、穿衣服、系腰带、摸背更困难。
④疼痛部位可局限于某一点,如喙突、大小结节间沟;也可呈片状,如岗上肌、岗下肌、大小、圆肌之肌腱。
⑤查体发现肩关节间隙变窄、周围肌肉萎缩、上举后伸外展受限。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引规范
.1、脑血管病早期康复一早期康复: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
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五级康复标准(10[1][1].8下发)
一、对象:经过急性期治疗,精神症状部分控制,自知力无或部分恢复,风险评估降低,基本服从病区管理的患者。
二、管理方式:住在普通病房,采取定期开放的封闭式管理。
三、活动范围:主要活动范围在病室内,定时开放,开放期间在工作人员视线内在精神康复广场活动。
四、康复目的:强化服药的自我控制训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增加生活技能训练项目,建立和维持生活习惯,预防功能衰退;拓展健康指导内容让患者对疾病有更清楚的认识。
二、管理方式:全开放管理,患者白天来院康复,夜间回家适应环境。
三、活动范围:可以自由活动,以参加职业康复小组训练为主。
四、康复目的:在不同职业小组学习不同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回归社会。
五、康复实施部门:主要是精神康复科,病区协助管理。
六、康复措施:
1、参加不同的职业小组,按照康复科及各康复小组的安排进行康复,每个小组技能学习为1-3个月,经过康复评估小组评定后发放结业证书,然后转组康复,直到学完所有职业小组。拓展业余生活:舞蹈、唱歌、摄影、主持等兴趣训练。
六、康复措施:
1、服药技能训练:药物由工作人员管理,按时指导服下,训练患者服药行为的建立和服药习惯形成,训练患者知晓自己所服药的名称、性状、剂量。
2、生活技能训练:主要是自我照顾能力训练:进食;面部整洁;洗面;剃须;梳头;刷牙;入厕;洗澡;更衣;折叠被子;收拾床头柜等;规范放置物品,保持病室整洁。
3、健康指导:按照制定的标准健康教育计划进行宣教。
3、行为训练:遵从作息时间能力、执行力、参加各种活动能力。
4、健康知识讲座:按照制定的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安排进行讲座,一般每周1-2个课题,每天讲解,强化记忆,促进健康行为建立。
【三级康复】
一、康复对象:精神症状基本控制,自知力缺或部分恢复,服从管理,情绪有波动,能自行服药,但偶尔有遗忘需要督促,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住院的患者。该级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情绪有波动,服药习惯没完全建立。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或规范.1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趾背伸肌力减弱。
5.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6.注意与一些引起腰腿痛的疾病如椎管狭窄及脊柱肿瘤等相鉴别。
【入院指征】1.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明显影响活动及睡眠;2.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和加强试验阳性;3.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检查项目】1.专科检查: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康复评定:JOA评分3.常规检查:全血细胞计数+三分类;ABO血型鉴定;尿液分析;大便常规;肝功能常规;肾功能常规;血电解质常规;凝血常规;心电图;胸片;输血前五项检查;血糖;腹部超声检查。
【治疗原则】约80%患者可经非手术治疗得到缓解或治愈,研究证实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相当。
1、卧床休息和限制活动 急性期首选治疗方法。
严格卧床不宜超过1周以防制动并发症的发生。
2、药物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神经营养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药物,肌肉松弛药,必要时可以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腰椎牵引4、推拿和按摩5、支具和矫形器 围腰有协助背肌、限制不必要的前屈、增加腰椎稳定性的作用。
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卫生部修订版)
本管理规范就是对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并开展康复医学诊疗工作得基本要求,适用于中华人民共与国境内得所有综合性医院。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修订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得设置,加强康复医学诊疗服务,更好地发挥综合医院对社区康复得转诊、培训与技术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卫生事业得康复医学服务功能,满足社会不断增长得康复医学诊疗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残疾人保障法》与《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得有关规定,制定本管理规范、第二条本管理规范就是对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并开展康复医学诊疗工作得基本要求,适用于中华人民共与国境内得所有综合性医院。
第二章性质、功能与布局第三条康复医学科就是卫生部规定得12个临床一级学科之一,就是综合性医院必备临床科室,它就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康复评估与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传统康复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康复工程等康复医学得诊断与治疗技术与相关临床科室密切协作,着重为病伤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早期得有关躯体、内脏器官、脑高级功能与心里功能障碍得患者,提供全面与系统得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并所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人员提供康复医学技术咨询、培训,为所在区域功能残障患者提供康复医学治疗技术指导得科室。
康复医学科主要业务范畴包括:神经伤病康复(脑损伤、脊髓损伤、外周神经损伤、退行性神经疾病等)、骨与关节伤病康复(骨关节炎、颈肩腰腿痛、骨折后、骨关节手术后、软组织损伤、运动损伤、先天畸形等)、内脏疾病康复(冠心病、高血压、心衰、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老年康复(帕金森病、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等)、儿童疾病康复(脑瘫、智力发育迟滞、孤独症等)、疼痛处理等。
第四条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应设置本管理规范规定得康复医学科,并开展正规得康复医学诊疗工作、第五条一级综合医院应设置康复医学治疗部门,在当地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得领导与指导下,协同当地有关部门,动员、组织群众,大力开展残疾得一级预防工作,对于已经存在功能障碍得患者做好三级预防;同时在上级综合性医院得指导下,配备不少于2名有执业资格得康复治疗师,积极开展社区康复治疗工作,组织、指导所在社区得基层卫生人员,在基层有关医疗机构与功能障碍患者住所开展康复医学治疗、咨询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康复医学诊疗服务工作为基础得,以大中型综合性医院与康复医院为转诊、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得,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协作密切、成本效果好得区域康复医学诊疗三级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康复医学诊疗服务水平,完善当地卫生事业得康复医学服务功能。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解读
02 章 节
Part
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 复强度
推荐意见:
康复的目的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和独立,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 尽早康复。康复训练强度应该以 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 再进展)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Ⅰ级推荐,A级 01 证据)。
脑卒中轻到中度的患者,在发病24h 后可以进行床边康 02 复、早期离床期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应以循序渐进的
推荐意见:
建议请替神换经文内字内科容或卒中 单元加强脑卒中患者 早期的康复护理工作 (Ⅰ级推荐)
建议加强康复护理的健康宣教和护 理指导,以调动患者本人、家属及 其他护理人员的参与意识和康复信 心,提高脑卒中整体的康复质量 (Ⅰ级推荐请,替A换级文证字内据容)。。
2018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解读
01 章 节
Part
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推荐意见
02 03
04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后,应立即给予全 面的身体状况评估,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Ⅰ级推 荐,A级证据)。
建议在发病/入院24h 内应用NIHSS评分评价卒中的功能缺损情 况,并启动二级预防措施(Ⅰ级推荐,A级证据)。
12 章 节
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
Part
塞的预防和康复
推荐意见:
02 03
04
对所有脑卒中的患者均应评价DVT的风险。重症卒中、卧床、制动、心 力衰竭、感染、脱水、肢体骨折等是脑卒中急性期DVT形成的危险因素, 早期下床、康复是预防DVT的有效方法(Ⅰ级推荐)。。
对有高度DVT或肺栓塞危险的特定患者,可给予预防剂量的肝 素或低分子肝素,在使用7~10d 后要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查(Ⅱ 级推荐,B级证据)。
康复医学科康复诊疗要求规范标准
康复医学科康复诊疗规范一、康复治疗标准康复治疗的时间开展得越早结局越好。
原则上讲,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就可以开展康复治疗。
一般的脑梗死,当天可以开展康复预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较严重的脑出血,有脑水肿、高颅压,积极控制颅压和脑水肿,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进行康复预防治疗,一般在2周内,多于3~10天开始康复预防治疗开展康复治疗晚,康复结局差,合并症多。
一般说,3月内,神经功能恢复最快,半年后仍有恢复,1年后恢复变慢,但康复治疗仍有益处。
二、康复住院时限轻症患者不超过1个月、中症患者不超过3个月;重症患者不超过6个月。
如患者已达到出院时间,但仍有较大康复价值或出现并发症需住院治疗,经申请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三、临床检查规范(一)一般检查1、三大常规检查。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二)选择性检查1、脑脊液检查。
适应征: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障碍等情况,需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经颅多普勒(TCD)检查。
适应征:需了解是否有颅内血管狭窄、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供应情况时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检查。
适应征;①需明确癫痫诊断时;②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及颅内感染诊断时;③出现意识障碍时;④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磁共振(MRI)检查适应征:①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②病情发生变化,有加重迹象时;③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④其它情况需要进行CT或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5、诱发电位检查。
适应征: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
6、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
适应征: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7、心、肺功能检查。
适应征:疑有心、肺功能减退,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三)特需检查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功能性磁共振(FMRI)等特殊贵重检查。
(完整版)康复训练指南及规范
(完整版)康复训练指南及规范康复训练是一种针对身体损伤或疾病进行康复和恢复的方法。
它帮助个体恢复功能、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档提供了关于康复训练的指南和规范,旨在帮助康复专业人士和患者。
康复训练的目标康复训练的目标是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和自主生活能力的提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康复训练目标:1. 恢复力量和灵活性2. 改善平衡和协调能力3. 提高日常生活技能4. 缓解疼痛和不适5. 增强心肺功能6. 改善认知功能7. 增加独立性和生活质量康复训练的步骤康复训练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方法来确保患者的全面康复。
以下是一个康复训练的步骤示例:1. 评估:康复专业人士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康复目标和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2. 训练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符合患者需求的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应包括合适的康复锻炼和活动。
3. 监督和指导:康复专业人士应定期监督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4. 评估进展: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5. 持续支持:康复训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康复专业人士应提供长期支持和指导,以确保患者的康复结果持久和稳定。
康复训练的规范以下是一些康复训练的规范和最佳实践:1. 个性化:康复训练应根据患者的个体需求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实施。
2. 安全性:确保康复训练环境安全,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避免进一步的损伤。
3. 渐进性:康复训练应以逐渐增加难度和强度的方式进行,以促进患者的适应能力和持久性。
4. 多样性:康复训练应包括不同类型和形式的锻炼和活动,以促进全面的康复。
5. 持久性:康复训练需要持续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患者和康复专业人士应共同努力以实现良好的康复效果。
以上是关于康复训练的指南和规范。
希望本文档对康复专业人士和患者有所帮助,促进康复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康复诊疗指南与规范标准
临床科室诊疗规范科室:康复科负责人:丁笑2017年6月修订版目录GF-01 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GF-02 头部内伤病康复诊疗规范GF-03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范GF-04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范GF-05 骨折的康复诊疗规范GF-06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诊疗规范GF-07 眩晕诊疗规范GF-08 腰痛诊疗规范GF-09 痹症诊疗规范GF-10 面瘫诊疗规范GF-11 常见病种(9种)早期康复诊疗原则GF-12 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GF-13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GF-14附: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版)GF-01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版)”。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康复医学[指南]
方法:理疗、颈椎牵引、手法治疗、针灸按摩治疗、药物 离子导入治疗、颈椎操和运动疗法。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
1.功能评定
(1)肺功能检查 (2)运动试验 (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六级)
2.康复治疗
(1)目的:防治呼吸道感染,解除支气管痉挛,保持呼吸道 通畅,改善肺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方法:超声雾化吸入;超短波电疗法;体位引流;咳嗽 训练;腹式呼吸训练;运动训练;作业疗法。
(四)神经源性膀胱康复
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 表现为排尿功能减弱和丧失,最终出现尿失禁或尿潴留。
1.康复治疗原则:①控制或消除尿路感染。
②膀胱具有适当排空能力。 ③膀胱具有适当控尿能力。 ④尽量不使用留置导尿管。
2.康复治疗方法
(1)间歇导尿 (2)膀胱训练:耻骨上轻叩法;屏气法;扳机点法;电刺激
法;磁刺激法。
言语治疗师等的队伍。
(二)关节活动范围测定(★★★) 1.定义: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
时所通过的运动弧。测定主动活动范 围和被动活动范围。 2.测定方法:应用量角计测定关节两活动臂之
间的夹角。 (三)徒手肌力检查(★★★) 1.定义: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 2.方法:采用国际上最常用的Lovett分级标准。
(四)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1.平衡功能评定:平衡功能是指人体在各种状
态下自动地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方法:静态平衡;动态平衡。 2.协调能力评定:协调能力是指人体能平衡、
准确地控制运动的能力。 方法:指鼻试验;轮替试验;示指对指试
验;拇指对指试验;跟-膝-胫试验。 (五)常见病理步态分析(★)
康复医学科诊疗指南
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诊疗指南(2018年修订)一、脑梗死康复诊断(一)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临床检查规(1)一般检查1、三大常规检查。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降钙素原、心梗三项、白介素、血乳酸、凝血常规、血栓弹力图、微量元素。
3、心电图检查、头颅CT、头颈部MRA+SWI、经颅多普勒(TCD)检查。
(2)选择性检查1、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
适应征: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临床治疗规(一)临床常规治疗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脂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治疗。
常规使用药物为坎地沙坦、乐卡地平、硝苯地平缓释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普罗布考、瑞舒伐他汀钙片、二甲双胍缓释片、美托洛尔片。
2、延续性临床治疗:抗凝、抗聚、改善脑供血、脑神经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等。
常规使用药物为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那曲肝素钙、低分子肝素钙、脑心通、奥拉西坦胶囊、胞磷胆碱钠胶囊、艾地苯醌、脑得生、鼠神经生长因子。
3、中医中药治疗针灸及口服中药,针灸取穴三阴交、手三里、手吴丽、曲池、阴陵泉、阳陵泉、血海、足三里、丰隆、肩井、下廉等穴位,中药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加减。
4、高压氧治疗。
常见并发症的处理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的防治。
常用药物为哌拉西林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氨溴索、溴己新、肺力咳、羧甲司坦口服液等。
2、痉挛:去除诱因;各类抗痉挛口服药,常用药物巴氯芬。
3、精神障碍:选用精神药物及行为心理治疗等。
氟西汀、黛力新、氟哌啶醇、氯普噻吨等4、压疮:体位处理、换药,必要时手术治疗等。
早期康复诊疗基本原则
早期康复诊疗基本原则
在疾病早期规范开展康复诊疗,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患者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早期康复诊疗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患者安全原则。
保证患者安全是开展早期康复诊疗
的核心要求。
康复诊疗活动应当由康复医师和具备执业资质的康复治疗师实施。
康复治疗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了解治疗效果,避免引起病情加重、不良反应及出现新损伤等情况。
二、循序渐进原则。
康复治疗的方法、强度、时间、频
度等剂量参数应当从小到大,合理递增。
三、个体化诊疗原则。
应当全面了解患者基本信息、病情及专科治疗情况、功能障碍范围及程度等,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诊疗方案。
四、多学科合作原则。
康复专业人员与其他临床专科医
务人员应当充分沟通,建立团队工作模式,综合专科优势,共同制订实施康复诊疗方案,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脑血管病早期康复一早期康复: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
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吃饭、穿衣、洗漱等。
18、应用电刺激:低频直流电刺激等。
19、应用推拿针灸治疗。
2、颅脑外伤的早期康复一、(1)维持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2)中枢神经系统代谢药物见昏迷与持续性植物状态康复治疗;(3)维持合理体位,头的位置不宜过低,以利于颅内静脉血回流。
肢体置于功能位,尤其注意防止下肢屈曲挛缩和足下垂畸形。
(4)肢体被动活动和按摩。
去小脑强直:表现为上肢伸直、内收内旋,腕指屈曲、下肢伸直、内收内旋、踝跖屈、足内翻;去皮层强直: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内旋、腕指屈曲,下肢与前者相同。
这些都是病情危重的征兆,难以在姿势上予以矫正。
3、手外伤的康复手外伤是临床常见损伤之一,常导致手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等。
手康复已成为康复医学的独立学科。
据国内外统计手外伤占全部损伤病例的1/3以上。
手外伤后常因组织缺损、伤口长期不愈合、肿胀、粘连、瘢痕挛缩、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造成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
康复早期介入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最大限度地恢复和改善功能,使患者早日重返社会。
1.分类手外伤常为复合性损伤,涉及手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骨、关节、神经、血管等。
通常分为骨折、肌腱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烧伤、断指再植等。
康复分期及适应证1.I期伤后或术后3周内。
损伤部位充血,水肿,坏死细胞脱落,纤维细胞、胶原细胞增多。
康复目的:消炎,消肿,镇痛,促进损伤愈合。
可行理疗,功能位固定,轻柔的主动和辅助主动活动等。
注意:严重损伤(3~4 d),神经和肌腱修复术后(3周),急性关节炎,不稳定性骨折,术后需严格制动者运动疗法禁忌。
2.II期伤后或术后3~6周。
胶原增加,组织抗张力开始恢复,肌腱和骨折逐步牢固,易发生粘连。
康复目的:预防粘连,提高肌腱的抗张力和骨折的牢固性,改善感觉功能。
应尽早活动,并进行感觉再训练。
因组织还未恢复正常的强度,不宜抗阻活动。
3.III期伤后或术后6~12周。
伤口愈合成熟,胶原纤维逐渐增多,表层(瘢痕)与深层(粘连)纤维组织增多。
康复目标:减少纤维组织的影响,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肌力,手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可循序渐进地进行抗阻活动。
继续进行感觉再训练。
4.IV期伤后或术后12周后。
大部分功能已恢复,组织炎症反应基本消退,神经损伤初步恢复。
康复目标:矫正畸形,恢复手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可考虑重建或二期修补术。
如恢复效果良好,可进入功能训练和职能训练。
康复治疗方法(一)防治并发症1.水肿(1)抬高患肢使其高于心脏平面,同时将手固定在功能位。
(2)向心性按摩如皮肤条件许可,可在伤肢抬高位作向心性按摩。
(3)主动和被动活动包括肩、肘关节的全范围活动。
将抬高患肢与主动活动结合。
(4)理疗电疗等。
2.瘢痕整个创伤或手术范围内的任何组织均可产生瘢痕,可与水肿同时存在,导致粘连。
治疗很困难。
瘢痕组织缺乏伸展性,发生在关节或肌腱周围,可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减少。
治疗方法:(1)按摩。
(2)压力治疗(3)被动伸展运动(4)理疗超声波治疗、中频电疗等。
3.挛缩挛缩通常发生在虎口等皮肤松弛部,包括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缩短。
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最易发生粘连、挛缩。
应尽早让患者在适当范围内主动运动(24 h后),治疗师可给予帮助。
(二)肌腱损伤的康复肌腱是手部活动的主要组织,早期活动是肌腱康复的前提,应在放松肌肉和减低张力的情况下进行。
包括:主动、被动、辅助主动活动、抗阻活动。
1.屈肌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计划术后保护性的固定与早期保护性的运动相结合可减少因固定和关节制动而引起的并发症。
(1)I期(0~3周)抬高患肢,制动3周。
要求“主动伸,被动屈”,即令患者主动伸展手指,同时进行手腕活动。
禁止主动屈指,被动伸指,以防肌腱断裂。
注意:如患者不坚持手指活动,极易产生屈曲挛缩。
可同时配合超声波治疗等消肿,松解粘连。
(2)II期(3~6周)3周后做主动屈伸。
4~5周,掌指和指间关节主动屈伸。
5周后,取下夹板。
6周后,此期不可有任何抗阻活动。
(3)III期(6周后)可做关节全范围的主动或被动活动。
8周后可做抗阻活动。
(4)IV期(12周后)可进行各种功能活动,大多数患者可重返工作岗位。
个别患者因肌腱粘连而活动障碍,或肌力较差,仍需继续锻炼。
亦有少数患者需接受二期重建手术。
术后可沿切口做环形深层按摩,以防粘连。
(四)骨折的康复1、骨折后的康复治疗则是肢体功能得以最大程度恢复的保证。
骨折固定一方面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固定,骨折就不可能愈合;但在另一方面,外固定可以造成肢体各种组织的失用性变化,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粘连挛缩、瘢痕粘连、骨折疏松、骨痂形成缓慢、皮肤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等,从而导致肢体的残疾或者功能障碍,这些病变就是所谓的“石膏病”。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方案一方面在于改进固定的方式,缩短外固定的时间,以内固定取代外固定,尽可能减少外固定的不良影响,这是临床医生所要面临的课题,也是骨折治疗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则在于设计和实施有计划的、针对性强的、高效率的康复方案,以帮助病人达到尽快和尽可能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这就是康复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1.类型与制动(1)舟骨骨折制动8~32周。
(2)Bennett's骨折(第一掌骨基底部纵骨折及半脱位)制动6周,8~1 2周可活动关节。
(3)指骨骨折内固定后2周。
(4)掌骨骨折绷带1周,夹板3周。
冰敷是最常用的冷疗方法,能够明显地减轻肢体的肿胀,常在肢体创伤及手术后72 小时之内应用。
有些病人在创伤后的急性期自行使用一些热性的中成药或膏药去“把伤吊出来”,效果常常会适得其反。
一般建议在受伤72 小时以内采用冷疗,72 小时以后再使用热性药物。
冰块用纱布包裹后,于局部作同心圆式的轻轻按摩10-30 分钟,必须注意观察正常皮肤的感觉程度降低和末梢循环的状态。
另外,还可直接在冰水中浸浴10-30 分钟。
肢体肿胀康复治疗“RICE ”原则和主动训练是肢体肿胀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
“RICE ”是指预防和治疗肢体肿胀的4 项原则,即rest (休息)、ice (冰敷)、compression (加压包扎)、elevation (抬高患肢)。
“RICE ”是由以上四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
•休息创伤后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rest ,也就是休息,限制受创肢体的活动,以减少出血,减缓肢体肿胀、疼痛,防止损伤加重。
这一点对于创伤后骨折的病人不成问题,因为一动就要痛。
值得一提的倒是许多创伤后没有骨折的病人,大部分人以为没有骨折就没有事了,殊不知,没有骨折,但又有韧带损伤时,同样需要正确的处理,对于下肢负重关节来说尤其如此。
明确有韧带损伤时,应该用石膏固定,严格止动3 周,等待损伤组织的愈合修复,否则会经常疼痛,并且经常容易再次扭伤,那就比较难于治疗了,这种情况最多见的就是踝关节的扭伤。
•冰敷ice 的字面意思是冰,也就是冰敷,其作用强化胶原纤维;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再出血;放松受创肢体的肌肉;局部麻醉、止痛;消炎、降低局部代谢率、改变组织的反应过程,减轻局部炎症所引起的红、肿、热、痛。
冰敷可以有效地降低肢体肿胀疼痛的程度。
使用时应尽量使冰袋温度维持在0℃,以免冻伤或起不到冰敷作用。
每次冰敷15-30 分钟,可反复使用,至局部疼痛消失为止。
•加压包扎compression 就是对患肢进行加压包扎,一方面可使损伤组织内部压力增加,促进小血管闭合,减少出血;另一方面可减少渗出,减轻肢体肿胀。
将带弹性的织物(弹力绷带、护膝、护踝等)裹在损伤部位或用纱布直接加压包扎患肢。
包扎有一定的技巧性,必须采用“面”加压技术,使整个患肢各处均匀受压,且松紧适度,过松达不到效果,过紧则会影响肢体的血供。
另外,切忌形成条索状了。
有时伤口出血凝结在敷料上,也会造成索带样压迫,必须及时更换。
加压包扎后要注意观察远端肢体的血供情况,若有麻木感、痉挛或疼痛加重,说明包扎过紧,应立即予以松解。
•抬高患肢elevation即抬高患肢,是消肿的一项重要措施。
静脉回流受重力的影响,当然还与机体循环阻力有关。
如果肢体位置低于心脏平面,则静脉回流就要克服循环阻力和重力的双重阻力,不利于肿胀的消除。
所以应将患肢置于心脏平面以上,使重力转化为动力性因素,促进肿胀消除。
主动训练包括受创肢体的肌力训练和适当的关节活动。
创伤后制动、抬高患肢等措施会使四肢尤其是下肢的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循环淤滞,这些负面因素不利于肿胀的吸收。
主动训练的肌肉收缩和肢体活动能够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从而促进消肿。
当然,主动训练的重要性和好处远不止于此。
消肿的其他措施还包括各种理疗方法。
理疗可以增加血管壁的致密度,降低细胞膜的渗透性,减少进一步渗出,促进肿胀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