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doc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讲义(整理)

文学概论讲义(整理)

第一、第二讲:审美活动的发生一.审美发生原始人类的审美活动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

史前艺术证明,原始人类的活动中已经内含审美活动,虽然他们的审美活动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的审美活动,绝大部分与劳动生产、巫术活动、生命活动以及游戏不能截然分开。

这说明了审美活动有一个发生的过程。

二.审美发生理论辨析研究文学的起源,不仅能从发生学角度来解释文学产生之谜,而且能由此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历代理论家关于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的发生问题提出了许多假说。

其中比较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大约有五种。

1摹仿说2 游戏说3表现说4巫术说5劳动说.6.神示说。

例证:1史前艺术遗迹,史前艺术已经有了按现代分类所说的造型艺术、舞蹈、工艺品、装饰品等。

2史前艺术与人类活动。

(一).摹仿说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这种学说认为:摹仿说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摹仿说。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说。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认为诗歌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摹仿说,而摹仿说的本能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

古罗马的卢克莱修、贺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似。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佐尼,既把诗看成是摹仿说的艺术,又把诗看作是游戏,实际上把文学的起源归之于摹仿说的游戏。

稍后英国的锡德尼,通过对印第安人原始文学的论述,指出文学产生于含蕴着教育和愉悦意味的摹仿说。

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

这种理论直到十九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今天,用摹仿说作为艺术起源的动力的美学家已经不多了,因为事实上有很多现象,如人类的史前洞穴壁画是很难用摹仿说的冲动去解释的。

但摹仿说说仍有它一定的价值,它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

一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摹仿说也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握方式,它使人从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引起人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

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

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

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

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特点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专管理想的文学形态,特点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特点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2.近代文学类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3.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管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

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手法,突出虚幻性和假定性。

4.诗的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小说: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剧本:浓缩的反映社会生活,集中的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散文: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书写真实感受报告文学: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5.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6.文学典型的特征:文学典型必须具有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文学典型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7.文学意蕴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8.文学意象的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9.叙事: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时间的过程。

特征: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10.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时间是一个叙述单位11.故事时间是指股市发生的自燃事件状态。

文本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12.视角是作品中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将聚焦点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

13.情节与事件的关系: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

叙事中的事件包裹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完整版)文学概论整理

(完整版)文学概论整理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直觉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思潮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文学主张支配之下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潮流。

文学流派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体裁文学的不同类别或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称为体裁。

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就是指读者的全部知识、经验和修养等所构成的欣赏背景,它对欣赏活动起着一种参照框架的作用,一旦缺少这一参照框架,欣赏活动编号变得毫无意义。

隐含读者隐含读者,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共鸣“共鸣”原是从物理学吸收而来的概念,它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所发生的声音的共振,在文学鉴赏中则是指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情感意蕴达到一致,进而发生心灵的共振,它一是指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二是指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三是指读者与读者之间思想情感的共振。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对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文学批评既属于文学接受范畴,又超越了接受范畴。

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Chap41文学有哪几种含义?(3种)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3.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文学的文化含义(广义上的文学含义)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一种语言活动)。

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还未从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中西方都如此),但文学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已被觉察到。

文学的审美含义(狭义上的文学)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审美活动的含义规定:A情感性B形象性(或形式性)C无功利性中国魏晋时期(情感和形式)文学审美属性的独立,也能说明审美的无功利性文学的惯例含义(折中义上的文学)惯例: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意或无意地遵循或建立的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诗的惯例:A分行(凡诗都分行)B具有形象(情感和想象)C传达意味意义(凡诗都传达无限的韵味)《便条》具有的特点:A分行排列B对人际关系的一种思考(我和你、梅子和冰箱、甜蜜和冰凉)C一种冷漠和焦虑的体验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观念体系,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他艺术。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特点意识形态意义变迁A对意识形态的肯定(法国思想家特拉西1754-1836)B对意识形态的否定(马克思认为是“虚假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虚假的合理性b虚假的普遍性c虚假的永恒性d虚假的目的性e虚假的观念支配性)C在中性的立场上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法国思想家阿尔都塞1918-1983认为是一种“表象体系”)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文学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B文学具有反映的特点(文学反映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诗歌、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突击概略)(复习总纲)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1、文学四要素2、文学活动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六种文学观念:(再现、表现、实用、独立、客观、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2、文学的观念与文学本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1、文学的定义:2、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1、广义的文化概念:2、狭义的文化概念:3、符号化的文化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5、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文化意义的发现1、“品质阅读”2、“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文学源于生活2、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1、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2、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1、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1、经验与体验2、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第一节:文学文本一、文学文本概念1、文本2、文学文本3、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二、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1、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2、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3、文学文本层面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1、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2、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3、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二、文学语言组织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一、语音层面1、语音层面的作用2、节奏3、音律二、文法层面1、词法2、句法3、篇法三、辞格层面1、比喻和借代2、对偶和反复3、倒装和反讽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一、内指性二、音乐性三、陌生化第一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1、艺术世界的有机性2、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及争论1、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2、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典型的特征性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3、典型的艺术魅力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典型环境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1、意境论的形成2、意境的界说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生命律动4、韵味无穷三、意境的分类1、刘熙载分类法2、王国维分类法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1、意象的四种含义2、“表象之象”与“审美意象”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1、哲理性2、象征性3、荒诞性4、求解性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1、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性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3、“意象应合”的原则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1、语言式象征意象2、符号式象征意象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1、传统叙事理论2、现代叙事学二、叙事与叙事作品1、叙事的意义2、叙事作品三、叙事的层面1、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2、叙事的三个层面第二节:叙述语言一、叙述时间1、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2、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二、叙述视角1、第三人称叙述2、第一人称叙述3、第二人称叙述4、叙述视角和人称关系三、叙述标记1、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2、叙述标记与人物性格塑造第三节:叙述内容一、故事1、事件2、情节3、情景二、人物1、“扁平”人物2、表意型人物3、“圆形”人物4、典型人物5、“性格”人物三、行动1、叙述功能研究2、叙述逻辑研究第四节:叙述动作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1、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2、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二、叙述声音1、现在叙述者2、隐在叙述者三、接受者与真实读者1、接受活动的参与者2、叙述者与接受者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一、抒情作品的内涵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2、抒情作品的内涵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1、情感的特点2、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1、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2、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一、抒情的本质1、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2、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3、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二、抒情的原则1、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2、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3、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4、抒情的一般原则三、抒情的途径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四、抒情的策略1、抒情的语法策略2、抒情的修辞策略五、抒情的传统1、抒情传统的形成2、不同的抒情传统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一、题材与结构特征1、题材特征2、结构特征二、意象与主题特征1、意象与主题特征2、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3、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三、文体特征1、文体的美学内涵2、抒情诗的特征3、抒情小品的特征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一、风格的定义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1、创作个性界说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三、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1、文体三层面2、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一、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1、文采2、情调3、气势4、氛围5、韵味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第四节: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第五节:文学风格与文化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一、作家的文化修养二、作家的独特素质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一、文学创作的主体二、文学创作的客体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一、艺术直觉1、艺术直觉与认知艺术直觉的异同2、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二、艺术灵感1、艺术灵感的特征2、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三、艺术情感1、艺术情感的特征2、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四、艺术想象1、艺术想象的特点2、艺术想象的类型五、艺术理解1、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2、艺术理解与选材3、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第四节:文学创作过程一、创作动机1、创作动机的构成2、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二、创作冲动1、创作冲动的特性2、创作冲动的心里构成3、创作冲动的激起三、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1、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2、艺术构思3、艺术传达4、修改与润色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2、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二、文学消费与传播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被动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1、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2、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3、接受者的审美能力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理1、接受者的兴趣2、接受者的审美心态3、接受者的对话愿望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1、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2、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3、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1、期待视野2、预备情绪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1、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2、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1、召唤结构2、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1、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3、认识空间的拓展4、人格境界的提高5、审美能力的提高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1、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2、社会交往第五节: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的意义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3、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二、文学批评的方式1、审美体验2、理性分析3、价值判断三、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1、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2、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3、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第一节:文学的发生一、文学的发生1、模仿说2、巫术说3、游戏说4、劳动说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1、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2、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3、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1、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式第三节:文学自身发展状况一、文学的自觉1、从不自学到自觉2、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3、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4、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二、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1、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2、当代文学体裁的变异第四节:文学思潮与流派一、文学思潮1、文学思潮的涵义2、文学思潮的产生3、文学思潮的特点4、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二、文学流派1、文学流派的界定2、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3、文学流派的产生4、文学流派的特点。

文学概论[完整版]

文学概论[完整版]

名词解释1、文学作品的类型文学作品可分为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2、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

※3、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微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4、剧本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它们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5、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6、典型环境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7、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8、文学意象文学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形象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达之意作为观念意象。

9、叙事简单的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10、叙述动作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

叙述动作就是“讲故事”,这个行为,要由两个基本的因素结合而发生:“讲”的人和“听”的人,即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

文学概论整理

文学概论整理

文学概论复习文艺学: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者关系:文学理论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提供观念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指导;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文学理论提供具体的文学现象的研究成果,密切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的关系;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文学理论:以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学科。

文学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状况为研究对象。

文学批评:以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研究评论对象的实践性学科。

文学理论分为五个阶段: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轮、发展论文学活动的三原则: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审美升华历史理性:不被生活中的一时假象所迷惑,以艺术家的勇气,把生活假象转化为艺术真实;作家不盲目地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左右,与社会思潮保持一段距离,反映出生活的本质方面。

人文关怀:既是指文学的一种历史传统,也是指文学的现代主题。

文学作为人学,自古以来作家诗人们便以他们博大的仁爱情怀关心人的生活处境,提倡尊重人、关怀人,以人为中心构筑他们的艺术世界,表达人性的呼声和要求。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鲁迅“救救孩子”的呐喊。

现代社会商品经济贬低人的价值)审美升华:作家对社会的反映是一种审美反映,即使是否定性、揭露性的描写也应该是“诗意的裁判”。

生活真实不同于艺术真实,文学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现象作审美升华。

(三方面意义:给人以审美享受,给人以愉快和休息,满足人的审美精神需求,这是文学艺术直接给人带来的精神价值;通过审美素质的培养,全面改善人的人性建构和生存质量;文学的最终价值将体现在“人也按美的规则来建造”这一实践方式上)文学活动四要素(艾布拉姆斯):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文学本质论的过去几种理论:再现论、表现说、象征说、反本质主义。

(他们的特点及评价见笔记)文学的初级本质:是言理、言情、言史三个互补性的侧面,包括文学的哲理本质观、情感本质观、历史本质观。

《文学概论》 第一章 文学观念

《文学概论》 第一章 文学观念

《文学概论》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

文学四要素是由艾布拉姆斯提出的。

分别是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文学四要素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在于他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

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其他三要素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

其中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世界的重现和模仿。

.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的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象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感情的一种独特的渠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广义的文化概念指整个社会生活,即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造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

狭义的文化概念即个人的文化素养及其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及涵养高低等。

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文学的文化意义:.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憧憬人类的未来。

.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价值阅读:就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

《文学概论》整理的填空以及概念、常识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文学作品的体裁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1、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象征性、古典型和浪漫型.2、席勒在《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从“现实”与“理想"两个方面来进行比较,认为素朴的诗是“模仿现实,”而感伤的诗“表现理想"。

在给威廉*亨布尔特的信中提出了“现实注意"和“理想主义”的概念.3、书中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①再现性:指对外在客观的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和模拟。

它要求文学立足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

鲁迅认为自己写小说的目的便是“为人生"理想型文学突出情感表现,而现实性文学突出现实再现;文学理论中流行的“镜子"说突出体现了现实型文学的再现性特点福楼拜说“艺术家不应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生活里露面一样”.②逼真性: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司汤达的《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以当时法国某城一桩情杀案中的青年被告为原型的。

)巴尔扎克认为:“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现实型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在现实原型的基础上经过作家加工塑造,成为了读者眼中“熟悉的陌生人"。

现实型文学追求的艺术价值:“真实”现实型文学的典型形态: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P188(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①表现性:从内容的层面来看,它是对作家内在主观世界、情感世界的表现。

(陶渊明《桃花源记》创造了一个理想乐土)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曾指责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观点体现了理想型文学的表现原则②虚幻性:从作品的创作手法来看,它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等方法,遵循情感逻辑,表现主观真实.(理想型文学的素材经过作家的处理,便具有了夸张、变形的色彩。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doc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doc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也称文学学。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四要素: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独立说:主要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

“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

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

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文学概论Word版

文学概论Word版

1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情感的方式;而文学作品的体裁,则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2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将艺术分文三种类型:象征性、古典型、浪漫型。

3席勒《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4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5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6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与虚幻性。

7象征性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8文本:用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中国古代《周易·系辞》在探讨人类思想的表达问题时,曾提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和“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观点。

“言象意”文本的构成的三要素。

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9作品由表及里被当做一种理论提出来的是黑格尔。

黑格尔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称为“外在的形状”它的作用是“能指引到一种意蕴”10波兰现象学家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做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分成1最基础层面: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2核心层面:意义单元,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意义组织3多重图式化面貌,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包含着若干未定点而有待读者去具体化4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

5形而上的特质。

11典型发展: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上是类型说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性18世纪以后,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

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

12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3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特征性原则。

文学概论(一)【密训资料】-10页

文学概论(一)【密训资料】-10页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
1.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和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是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认识与情感的统一,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3.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认为,“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
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它一旦产生,便完全获得了客观的性质。
体验说

1.读者“体验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2.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认为,作品中有许多“不定点”,这些“不定点”使作品成为“待机存在状态”,必须经过“具体化”的阅读体验行为,才
能使作品真正实现为作品。
用了移情理论。
文学与历史文化

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而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知识点名称
内容
文本与文学文本

1.文学文本是有待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系统。2.文学文本加读者阅读大体就等于文学作品了。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读者已经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经验与体验

1.经验与体验的关系: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发现,体验是对
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升华,体验是经验的一种特殊形态。
体验与文学
★★
1.作家的体验的特性:①情感的诗意化。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这种体验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情感的诗意化。②意义的深刻化。情感是体验的核心。③感受的个性化。2.里普斯提出“移情说”。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的诗句中运
自美,因人而彰”。4.文学活动的全部过程:生产、传播、消费、接受。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1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再现现实的矛盾和本质规律。

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 理想型文学: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 象征型文学: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 文本(text):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5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6 意象: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7 叙事: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8 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9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10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传统的叙事作品中主要是采用旁观者的口吻,即第三人称叙述。

较晚的叙事作品中第一人称叙述的多了起来。

第二人称叙述是较为罕见的特殊现象。

11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答: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抒情性作品中,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它有灵性,情趣盎然。

而抒情性作品中的情,也不是空洞抽象的东西,它常常附丽于写景的话语上,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

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12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3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表现。

文学概论第一章,00529

文学概论第一章,00529

PART一,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二,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其联系艾布拉姆斯,作者作品读者世界三,文学活动的定义,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的流动过程,并且包含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四,再现说,表现说五,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可以给人带来愉悦。

但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六,独立说,主要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这种观念来自德国美学,主要是康德和席勒的美学。

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主要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

七,客观说,体验说八,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中西方文学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事实2收到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的变动和不同社会心理作用的影响3还与研究者的观点有联系,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人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观点。

九,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凝聚着作者个体体验的,沟通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语言组织。

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的概念1广义的文化概念可以说无所不包,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作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都可以叫做文化。

2狭义的文化概念指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高低等等。

3符号论的文化概念认为文化是人运用符号及其意义而创造的。

二,文学的文化意义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的生存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三,如何去发现文学的文化意义1通过品质阅读,试图尽可能完全把握作品的肌质,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运动。

2通过价值阅读,让读者尽可能敏锐,准确的描述出它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文学源于社会生活文学改造社会生活二,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的作者与论述在文学关系中,作家的心与外在的物是互动的。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20分)1.文学“四要隶”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即世界、作品、作家与( )A文化B读者C文采D情感2.唐代出现了( ) ,有人物、情节,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基本具备了小说的形态,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A传奇B话本 C. 志人志怪小说D章回体小说3.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 )为中心的特定文学现象富于理性的具体分析和评价。

A.文学流派B作家 C 文学作品 D.文学思潮4.“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 D 创作与接受5.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A结构B声音C故事D视角6.文学传播的职能包括发表职能、流通职能和()A 艺术职能B检选职能C宣传职能D沟通职能7.以下的艺术形象属于创造性想象的是()A曹操B唐僧C鲁智深D孙悟空8.中国古代的“教化说”与西方的“寓教于乐”说属于文学概念的()A表现说B实用说C客观说D独立说9.下面关于创造动机说法正确的是()A创造动机就是创造冲动B创造动机始终指向创作过程本身C创作冲动是一种极其理性的情感D创作动机影响着创作风格10.在广义的文化概念当中,最不容易发生变化的是()A物质文化B艺术文化C精神文化D制度文化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文学意境与文学意象、文学典型都属于文学形象范畴,文学意境的特点是韵味无穷和( )A. 情景交融B. 虚实相生C. 真实写照D. 感同身受2.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3.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A本质论B创作论C发生发展论D鉴赏论E构成论4.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5.抒情类文学作品的文学形象包括()A物境B事境C情境D意境6.文学形象的主要表现形态()A创作形象B写实形象C抒情形象D怪诞形象7.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 D 席勒8.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 D 为政治服务9.文学作品的意义结构包括()A语言B形象C意义D本质10.文学作品的包括三种类型,以下文学作品《史记》、《桃花源记》、《等待多戈》分别代表了()A现实性文学B理想型文学C浪漫型文学D象征性文学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简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1、文学概念有哪三种含义?我们的解决办法是什么?①文学的文化含义(广义文学):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②文学的审美含义(狭义文学):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③文学的通行含义(折中义文学):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按上述三义,文学分别是作为文化、审美和惯例被认识的,难以统一。

解决办法:以狭义的和审美的文学观念为中心去综合广义的和文化的文学观念及折中义和惯例的文学观念,从而建立起明确的文学概念——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2、对文学活动四个阶段进行论析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活动是一个整体?文学活动作为活动是一个过程,是历史性、阶段性的,对它进行分割具有可行性,同时在文学活动中,涉及到世界(社会生活)、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

那么从活动的主客体关系来看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观照,这是对文学活动进行多个层面、多个阶段论析的基本着眼点。

并且在对文学活动四个阶段论析中,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艺术理论涉及到四个要素的观点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四个要素分别是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

这与我们对文学活动四阶段的论述也基本吻合。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文论史上关于文学的反映说、表现说、形式说和读者的接受理论中找到具体的理论材料。

文学活动作为人通过语言媒介来创造和欣赏艺术的活动,是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或系统)。

它所涉及的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只具有相对的可分性,在实际的文学活动过程中,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融为一体的。

我们只有在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中,才可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它的本质特征。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文学概论(2013-2014)

文学概论(2013-2014)

文学概论导论:1、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的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命题框架及研究方法。

五大任务:文学活动论(发生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2、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者的关系。

文艺学所包括的三个分支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

3、学习文学理论的意义文学理论是进一步学习文艺学其他学科的基础。

提高创作、欣赏和批评文学作品的能力。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高我们分析、处理文学现象的能力。

文学活动本质论:1、为什么说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源于社会生活并依存于社会生活。

这不仅是文学本身的特殊需要,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所致。

也就是说,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产物,和其他社会意识现象一样,同样要受社会生活的制约,同样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文学高于生活。

文学是对生活作出艺术概括,是作者人生感悟和理想追求的表现2、艺术真实的三个要素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3、文学的主体性主体自身的各种条件,尤其是他的人生经验和他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必然会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对生活的把握,由此形成的文学这种社会意识的一个特点,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主体性。

4、文学活动中的四者关系(P41-42)在文学活动整体中,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是一个相互依存渗透作用的有机整体,既互相联系,又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

表现在:①世界是文学产生的物质基础,是文学作品反映的对象(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②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传达自己对世界的体验的主体;(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③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因为阅读使作品具有存在的价值;(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④作品是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文学概论(1)

文学概论(1)

选择名词解释解答(一部分)文艺学的三分之:文学理论、文学批判、文学史(美国当代著名学者韦勒克和沃伦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爱布拉姆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四要素)文学理论五大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六大基石:艺术活动论、艺术交往论、艺术生产论、艺术反映论、美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人民文学论文学理论七大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文学理论的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性文学活动发展人物观点(选择)1.文学发展动力是社会风气,如《乐记》2.与时代变化密切相关,如刘勰《文心雕龙》3.是某种非人力可以改变的因素,如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4.从文学内部探求文学意义,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如加拿大弗莱,按照时代分为喜剧、传奇、悲剧、讽刺。

5.文学发展只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的形态变化,如俄国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征3.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无功利与功利(目的)形象与理性(方式)情感与认识(态度)文学话语的5要素:指一定说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主体客体的关系:审美价值评价关系主客体表现的2个特征:体验的心理特征和感性直观的思维特征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发生、构思、物化文学创造3个基本环节: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文学创造的构思方式: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与陌生化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实力创造形象的方式。

《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掌握文学的基本原理和批评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使学生认识到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正确的文学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文学的基本概念:文学的定义、文学的本质、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2. 文学分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影视文学等。

3. 文学特征:形象性、情感性、思想性、艺术性等。

4. 文学原理: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文学传播等。

5. 文学批评方法:文本批评、形式批评、历史批评、心理批评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学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和文学原理。

2. 教学难点:文学批评方法的应用和文学作品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和文学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掌握文学批评方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文学作品展开讨论,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经典文学作品,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 讲解:系统讲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和文学原理。

3. 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分析文学批评方法的应用。

4. 讨论:组织学生就文学作品展开讨论,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了解他们对文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文学评论的写作水平,检验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3. 单元测试成绩: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文学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4.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总体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文学概论教材。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文学信息和作品,拓宽他们的视野。

4. 视频资料:播放经典文学作品片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基础一、名词解释1.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话语包含了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文学:文学概念源于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指关于文学现象的认识和觉悟;文学概念是对文学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的词语形式。

广义文学泛指一切口头或书面作品,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即情感的、虚构的或想象的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指介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作品,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纪实文学。

4.巫术说:所谓巫术,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

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观点,是西方人类学家在研究原始习俗、原始艺术作品、原始宗教和巫术信仰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观点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的思维和仪式活动之中。

5.游戏说:这是一种有较大影响的文学起源理论。

此说源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康德把诗歌看成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

德国剧作家、诗人席勒继承和发挥康德的“想象力的自由游戏”的观点,提出了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冲动”说。

6.直觉:所谓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和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7.陌生化:陌生化是指在艺术构思中,创作主体将人们习见的事物,用一种人们从未见过的形式,即陌生的形象显现出来,以获取最佳艺术效果的方法。

8.艺术真实:所谓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的艺术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的,既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的把握,又能体现作家的认知和感悟的真实。

9.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是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家依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通过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的加工,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10.“诗意的裁判”:所谓“诗意的裁判”是指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家通过文学形象所体现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判断和评价。

它是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把握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原则,也是文学创作活动的基本规律。

11.形式: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12.叙事类文学:叙事类文学是以客观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事件、人物和环境景物为题材内容,以模仿、虚构为构思方式,以具体生动的叙述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反映和表现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文学作品。

二、简答1、文学活动与其他精神活动的区别和联系?文学活动是精神生产的一部分,具有一般精神生产的共性。

但是,文学生产又是不同于其他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文学生产不同于其他精神生产的特殊性表现在:(1)文学活动是一种以文学语言为原料的话语活动(2)文学活动与其他精神活动的区别还在于文学活动是一种话语活动(3)文学活动是满足人审美需要的精神活动。

2、文学的双重性质是如何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文学具有双重性质,即意识形态性质和审美性质。

文学通过话语蕴藉表现其双重性质。

首先,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的性质。

其次,单个具体的“文本”具有话语蕴藉的性质。

3、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学说最伟大的贡献是对文艺产生的终极原因的揭示。

为我们从总体和宏观上认识文艺发生的根本动因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1)物质生产劳动是文艺起源的终极根源(2)原始文艺的产生离不开原始人物质生产所提供的客观条件(3)劳动创造了文学艺术活动赖以产生的主体条件(4)生存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从为生存而进行的劳动中产生了表达感情的需要(5)劳动构成了文艺活动的主要内容(6)最后,劳动还制约了早期文艺的形式。

4、如何理解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1)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也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2)所以说,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存在,但从总体方面看,或者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

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5、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1)整体性(2)具有审美价值(3)是作家体验过的生活6、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有什么特点?灵感是作家在创作中忽然出现的顿悟,是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是作家思维活动极度兴奋时的一种高峰体验。

灵感的特点有:(1)非预期性(2)瞬间性(3)激情性(4)独特性7、文学创作中的想象有哪些特点?想象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想象是贯穿艺术创作过程始终的一种心理机制。

创造新形象是想象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艺术想象具有情感性、主体性、形象性和内指性等特征。

8、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相比,艺术真实有哪些特点?所谓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的艺术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的,既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的把握,又能体现作家的认知和感悟的真实。

(1)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不同,它是内蕴的真实和假定的真实(2)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不同,它是主观的真实和诗艺性的真实艺术真实是文学审美价值实现的基础,创造艺术真实就是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基本规律。

9、诗与散文的区别:诗是具有乐感的言语借助意向抒写情思的文学体裁。

音乐性是诗与生俱来的特征。

散文是内容、结构、语言和表现方法最灵活、最自由、最少有拘束的一种文学体裁,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散文有三个特点:结构自由灵活;题材广泛多样;抒写真实感受。

三、论述1、文学创作的主体由哪些特点?(1)文学创作中的作者文学创作活动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活动。

一般说来,文学创作活动的主体是作家、诗人。

但是作家或诗人只有处在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才能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

“主体”这个概念是有特定含义的,只有出于文学创作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创作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作的主体。

作为文学创作的主体,他的主题性特征是历史的、具体的,从来就没有一个抽象的、一般的主体,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历史文化语境下,自由自觉创作的主体性特点有不同的表现。

只要他能体现特定的社会时代中人类的自由自觉的历史水平,就会成为主体。

(2)审美者文学创作的主体作为审美者的特点及中的表现为他是个“旁观者”和“移情者”。

所谓“旁观者”,是指文学创作的主体具有超现实功利的特征,文学创作的主体是实际生活和现实利益的“旁观者”。

所谓“移情者”,是指文学创作的主体在文学创作中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和情感化的特征,文学创作的主体是“移情者”。

作为审美者,文学的创作主体就兼具有理论家和道德家的特点。

(3)具体的社会人文学创作的主体作为审美者,既是具体的个体,又是社会的个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首先,文学创作的主体都是具体的个体。

其次,作为具体的个体,文学创作的主体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人。

2、“诗意的裁判”有哪些特点?“诗意的裁判”作为文学的情感把握方式,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特点:(1)“诗意的裁判”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主题性的评价和判断:“裁判”体现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诚挚性和高尚性(2)“诗意的裁判”是一种艺术的呈现,它以审美的视角和艺术的方式,把情感评价寄寓于具体的形象上,并与“理”相交融总而言之,“诗意的裁判”就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在对社会生活的把握,既是情感性的评价和判断,也是这种评价和判断的诗意化呈现,即既是“裁判”的,又是“诗意”的。

它是文学创作活动中主体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律,也是文学作为审美价值创造活动的集中体现3、戏剧文学的分类及艺术特点:戏剧文学是供戏剧演出用的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分类:1、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分,有悲剧、喜剧和正剧。

2、按结构特点和容量大小分,可分为多幕剧。

独幕剧等。

3、按题材内容分,有现代剧、历史剧、童话剧、神话剧等。

戏剧文学的特征:1、形象的可视性、表演性2、高度集中的故事情节3、尖锐的戏剧冲突4、多种功能的人物语言(1)个性化和口语化(2)动作化(3)潜台词4、如何理解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文学与经济基础文学与经济基础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着文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经济基础的变更引起文学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不仅为文学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必然会带来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发展。

文学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一种与经济基础性质和需要相适应的文学,对经济基础起着积极的维护和促进其发展壮大的作用;另一种与一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和需要不适应甚至是相悖的文学,则对经济基础起着消极的瓦解乃至破坏作用。

(2)文学与上层建筑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决定了它与上层建筑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上层建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艺术等。

文学与政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功能性关系。

文学与哲学:哲学影响文学;文学不是被动表现哲学的工具。

文学与宗教:宗教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宗教故事和传说为文学的发展提供广泛的创作题材,宗教思想对作家的世界观、文艺观有一定影响。

宗教通过文学传播其观念和教义以扩大影响,文学也可以成为批判宗教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3)文学与话语文学是生存于社会的人们相互沟通的话语行为,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文学活动总是或隐或现地隶属于一定阶级的利益,具有阶级话语的性质。

(4)文学与社会生活首先,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即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反映,是对现实的反应的产物,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其次,社会生活是文学发展的根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