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基础
一、名词解释
1.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话语包含了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文学:文学概念源于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指关于文学现象的认识和觉悟;文学概念是对文学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的词语形式。广义文学泛指一切口头或书面作品,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即情感的、虚构的或想象的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指介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作品,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纪实文学。
4.巫术说:所谓巫术,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观点,是西方人类学家在研究原始习俗、原始艺术作品、原始宗教和巫术信仰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观点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的思维和仪式活动之中。
5.游戏说:这是一种有较大影响的文学起源理论。此说源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把诗歌看成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德国剧作家、诗人席勒继承和发挥康德的“想象力的自由游戏”的观点,提出了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冲动”说。
6.直觉:所谓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和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7.陌生化:陌生化是指在艺术构思中,创作主体将人们习见的事物,用一种人们从未见过的形式,即陌生的形象显现出来,以获取最佳艺术效果的方法。
8.艺术真实:所谓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的艺术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的,既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的把握,又能体现作家的认知和感悟的真实。
9.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是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家依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通过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的加工,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的方法。10.“诗意的裁判”:所谓“诗意的裁判”是指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家通过文学形象所体现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判断和评价。它是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把握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原则,也是文学创作活动的基本规律。
11.形式: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12.叙事类文学:叙事类文学是以客观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事件、人物和环境景物为题材内容,以模仿、虚构为构思方式,以具体生动的叙述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反映和表现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文学作品。
二、简答
1、文学活动与其他精神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文学活动是精神生产的一部分,具有一般精神生产的共性。但是,文学生产又是不同于其他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生产不同于其他精神生产的特殊性表现在:
(1)文学活动是一种以文学语言为原料的话语活动
(2)文学活动与其他精神活动的区别还在于文学活动是一种话语活动
(3)文学活动是满足人审美需要的精神活动。
2、文学的双重性质是如何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
文学具有双重性质,即意识形态性质和审美性质。文学通过话语蕴藉表现其双重性质。
首先,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的性质。
其次,单个具体的“文本”具有话语蕴藉的性质。
3、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学说最伟大的贡献是对文艺产生的终极原因的揭示。为我们从总体和宏观上认识文艺发生的根本动因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1)物质生产劳动是文艺起源的终极根源
(2)原始文艺的产生离不开原始人物质生产所提供的客观条件
(3)劳动创造了文学艺术活动赖以产生的主体条件
(4)生存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从为生存而进行的劳动中产生了表达感情的需要
(5)劳动构成了文艺活动的主要内容
(6)最后,劳动还制约了早期文艺的形式。
4、如何理解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1)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也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2)所以说,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存在,但从总体方面看,或者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5、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
(1)整体性
(2)具有审美价值
(3)是作家体验过的生活
6、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有什么特点?
灵感是作家在创作中忽然出现的顿悟,是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是作家思维活动极度兴奋时的一种高峰体验。
灵感的特点有:
(1)非预期性
(2)瞬间性
(3)激情性
(4)独特性
7、文学创作中的想象有哪些特点?
想象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想象是贯穿艺术创作过程始终的一种心理机制。创造新形象是想象的主要特点和功能。艺术想象具有情感性、主体性、形象性和内指性等特征。
8、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相比,艺术真实有哪些特点?
所谓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的艺术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的,既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的把握,又能体现作家的认知和感悟的真实。
(1)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不同,它是内蕴的真实和假定的真实
(2)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不同,它是主观的真实和诗艺性的真实
艺术真实是文学审美价值实现的基础,创造艺术真实就是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基本规律。
9、诗与散文的区别:
诗是具有乐感的言语借助意向抒写情思的文学体裁。音乐性是诗与生俱来的特征。
散文是内容、结构、语言和表现方法最灵活、最自由、最少有拘束的一种文学体裁,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散文有三个特点:结构自由灵活;题材广泛多样;抒写真实感受。
三、论述
1、文学创作的主体由哪些特点?
(1)文学创作中的作者
文学创作活动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活动。一般说来,文学创作活动的主体是作家、诗人。但是作家或诗人只有处在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才能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
“主体”这个概念是有特定含义的,只有出于文学创作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创作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作的主体。
作为文学创作的主体,他的主题性特征是历史的、具体的,从来就没有一个抽象的、一般的主体,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历史文化语境下,自由自觉创作的主体性特点有不同的表现。只要他能体现特定的社会时代中人类的自由自觉的历史水平,就会成为主体。
(2)审美者
文学创作的主体作为审美者的特点及中的表现为他是个“旁观者”和“移情者”。所谓“旁观者”,是指文学创作的主体具有超现实功利的特征,文学创作的主体是实际生活和现实利益的“旁观者”。所谓“移情者”,是指文学创作的主体在文学创作中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和情感化的特征,文学创作的主体是“移情者”。
作为审美者,文学的创作主体就兼具有理论家和道德家的特点。
(3)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作的主体作为审美者,既是具体的个体,又是社会的个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首先,文学创作的主体都是具体的个体。
其次,作为具体的个体,文学创作的主体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人。
2、“诗意的裁判”有哪些特点?
“诗意的裁判”作为文学的情感把握方式,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1)“诗意的裁判”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主题性的评价和判断:“裁判”体现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诚挚性和高尚性
(2)“诗意的裁判”是一种艺术的呈现,它以审美的视角和艺术的方式,把情感评价寄寓于具体的形象上,并与“理”相交融
总而言之,“诗意的裁判”就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在对社会生活的把握,既是情感性的评价和判断,也是这种评价和判断的诗意化呈现,即既是“裁判”的,又是“诗意”的。它是文学创作活动中主体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律,也是文学作为审美价值创造活动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