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螺旋线行波管注-波互作用3维模拟

合集下载

螺旋线行波管电子效率改善的数值模拟

螺旋线行波管电子效率改善的数值模拟
跳 变 慢 波 结 构对 螺旋 线 行 波 管 电子 效 率 的 改 善 , 慢 波 系统 高 频 参 量 、 同 步 参 量 、 益 参 量 和 电 子 注 相 位 等 从 非 增
角 度 进 行 了讨 论 。设 计并 加 工 了 一 支采 用 双跳 变 结 构 的螺 旋 线 行 波 管 , 测 结 果 表 明 : 用 双 跳 变 结 构 后 可 将 实 采
不 少学者 采用 解 析理论 的方 法对 正负 跳变做 了研究 [ ] 所 用 的物 理 模 型 大都 是 罗埃 的大 信 号 解 析模 型 。 1, 解 析理 论的方 法 引入 了较多 的简 化和 近似 , 计算 误 差大 。本 文采用 大 型商用 软件模 拟 仿 真 的方 法来 研 究 正一 其
析理 论方法 因 引入较 多 的简化 和近 似而使 误差 大 , 实验法 又 耗 费 大量 的 财力 和物 力 。随 着 计算 机 速 度 和 商 用
仿 真 软件 的发展 , 采用 大 型商用 仿真 软件对 行 波管进 行模 拟 仿 真 已成 为 国 内外学 者 研究 的一 个 热 点 。本 文采 用 HF S电磁 仿真 软件 来计 算慢 波系统 的 高频特 性 , MAGI 电磁 P C模 拟软件来 计 算行 波 管 的注一 S 用 C全 I 波互 作 用 。 同解 析理论 法不 同, 真 软件不 是 解经过 简化 和近 似 的解析 方程 , 仿 而是 直接求 解 最原 始 的麦克 斯 韦方程 组 和带 电粒 子 的动力 学方程 组 , 二者相 互 自洽 , 求解 结果 精度 高 。 其 慢 波系 统 中行 波纵 向传播 的相速 和频率 厂的关 系称 为 色散 特性 , 它给 出了电磁 波在工 作 频率 范 围 内相
能进 一步增 加 , 以采 用 色散跳 变 技术人 为 改变 电磁波 的相位 传播 速 度 , 可 以使 电磁波能 持续 从 电子 注 中获取 能

螺旋线行波管衰减器仿真分析

螺旋线行波管衰减器仿真分析

图6分立介质杆表面电阻率Rs 对相位常数B o的影响
从仿真的结果看,衰减常数和相位常数变化的的规律和文献结果【4】一致,从而验证了仿 真的正确性。从图3可以看出,在一定的频率下,存在最佳的表面电阻率,使得衰减常数最 大;而在一定的表面电阻率下,衰减常数随频率的提高而增大;使得衰减常数最大的最佳电 阻率随频率的变化而变化。从图4中可以看出,当表面电阻率较小的时候,相位常数随频率 的提高而缓慢增大,色散较弱:当表面电阻率较大时,频率对相位常数的影响较大,色散较 强;对于一定的频率而言,当表面电阻率大于某一值时,曲线趋于平坦,相位常数变化很小。 2.2分立介质杆模型
2.1中采用的是等效模型,如图1,而实际的介质杆都是分立的,如图2,在角向是不均 匀的。下面将对分立介质杆模型进行分析。
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同一频率下,仍然存在一个最佳表面电阻率使得衰减常数最大; 在这个最佳值两端,衰减常数随着表面电阻率的增长或减小而趋于0。但是对比图3,可以 看出有两个不同的地方:首先,两种模型相同频率下最佳表面电阻率的值并不相同,其次对 应的最大衰减常数的值也不相同。这说明,用等效的均匀介质层得出的最佳表面电阻率以及 对应的最大衰减常数与实际的衰减器是有区别的。其实可以很形象地解释这个问题:均匀介 质层的衰减面是圆柱形的,将整个螺旋线都包围了起来,电磁波在任意一个角度上都得到了 衰减,但是实际的介质杆的衰减面只能让一部分角度的电磁波受到衰减,所以两种模型在单 位长度上的衰减量当然会有区别。对比图4图6可以看出,两种模型得到的相位常数的变化 规律也不相同。通过这两组对比,可以看出,用均匀介质层等效分立介质杆的方法来年对衰
图1等效介质层模型
图2分立介质杆模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理论上【4。51,对于衰减器的研究采用的是等效衰减面的方法。 在软件仿真方面[由钔,对 于衰减器的研究主要有传输法和本征模法两种手段。

螺旋线行波管慢波结构及输入输出结构研究的开题报告

螺旋线行波管慢波结构及输入输出结构研究的开题报告

螺旋线行波管慢波结构及输入输出结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螺旋线行波管是一种高功率、高频率微波放大器,其工作频率一般在1-100 GHz范围内,具有功率输出大、宽带性能好等特点。

然而,螺旋线行波管中的慢波结构对其性能表现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螺旋线行波管的慢波结构及输入输出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螺旋线行波管的慢波结构以及输入输出结构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内容包括:1. 对螺旋线行波管的慢波结构进行理论和模拟分析,研究慢波场分布规律,以及设计和优化慢波结构,提高螺旋线行波管的放大性能。

2. 研究螺旋线行波管的输入输出结构,设计高性能耦合器、调制器等,提高螺旋线行波管的输入输出匹配度,降低衰减和反射损耗。

3. 对螺旋线行波管的性能进行实验测试,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优化效果。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对螺旋线行波管的慢波结构及输入输出结构进行深入研究,优化设计,提高其放大性能和工作稳定性。

2. 为高功率、高频率微波放大器的设计和制造提供技术支持。

3. 在现代通信、雷达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1. 理论分析:对螺旋线行波管慢波结构及输入输出结构进行理论分析,研究其结构特点、设计原则等。

2. 模拟仿真:利用软件对螺旋线行波管的慢波结构和输入输出结构进行电磁仿真分析,评估其性能和优化效果。

3. 实验测试:利用高频测试系统对螺旋线行波管进行实验测试,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优化效果。

五、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的进度安排如下:1. 前期准备(3个月):学习相关文献,熟悉螺旋线行波管的慢波结构及输入输出结构设计原理,掌握相关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准备实验所需设备。

2. 理论分析及仿真设计(6个月):对螺旋线行波管的慢波结构及输入输出结构进行理论分析,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电磁仿真分析和性能评估。

3. 实验测试(6个月):利用高频测试系统对螺旋线行波管进行实验测试,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优化效果。

螺旋线行波管电子效率改善的数值模拟

螺旋线行波管电子效率改善的数值模拟

使用 H S 将输人段、 S F 正跳变段和负跳变段三段不同螺距对应的三种慢波系统, 进行了高频特性的 各自
模拟仿真, 计算的色散特性、 祸合阻抗和冷波损耗分别如图 5 图 6 、 和图 7 所示。从图 5 的色散特性可以看出: 相速随频率的升高而下降, 属正常色散; 相速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都很平坦, 对提高工作带宽有利; 随着螺距的 减小, 负跳变段相速明显下降, 以便从已群聚好的电子注中尽可能有效地获取能量。从图 6 可以看出, 藕合阻 抗随螺距的减小而有所下降, 尤其是在高频端更为明显。从图 7 可以看出: 随着频率的升高, 冷波损耗 a 将增 加, 因而纵向单位长度上的波数就越多, 相应的损耗也就越大; 随着螺距的减小, 也增加 , a 所以损耗也越大。
使用 .UI G 界面的方法更快更准。 MA I G C是粒子模拟领域的主流软件, 广泛用于模拟各种带电粒子情况。国内使用 MA I 模拟分析返 G C
波管、 磁控管、 速调管等的都很多[ , 6 但却很少有报道用来模拟分析螺旋线行波管的。由于 3 MA I 计算 一 幻 维 G C
速度很慢, 本文使用 25 . 维的MA I 对螺旋线行波管进行了注一 G C 波互作用模拟, 建立的25 . 维注一 波互作用模
Po I 5 5 口= 8 6 6 ,8 Z PR L F
() 3
由仿真软件计算慢波系统一个周期的品质因数 Q, Q就可反推出慢波系统一个周期的功率损耗尸0, 通过 : 代人 5 , ( 式可得慢波系统冷损耗 a ) 3 。 增益参量将祸合阻抗和电子注参量关联起来, 是衡量电子注与行波场相互作用强弱程度的一个物理量, 它 决定了行波管的增益 , 其定义为
慢波系统中 行波纵向 传播的相速v和频率f的关系称为色散特性, , 它给出了电磁波在工作频率范围内相

行波管的工作原理

行波管的工作原理

行波管行波管是靠连续调制电子注的速度来实现放大功能的微波电子管。

在行波管中,电子注同慢波电路中行进的微波场发生相互作用﹐在长达6~40个波长的慢波电路中电子注连续不断地把动能交给微波信号场﹐从而使信号得到放大。

简介:【中文词条】行波管【外文词条】travelling-wave tube【英文缩略】TWT【作者】王直华编辑本段发展历史1943年﹐物理学家康夫纳﹐R.在英国制出世界上第一只行波管﹐1947行波管年美国物理学家J.皮尔斯发表对行波管的理论分析。

现代行波管已成为雷达﹑电子对抗﹑中继通信﹑卫星通信﹑电视直播卫星﹑导航﹑遥感﹑遥控﹑遥测等电子设备的重要微波电子器件。

编辑本段特点行波管的特点是频带宽﹑增益高﹑动态范围大和噪声低。

行波管频带宽度(频带高低两端频率之差/中心频率)可达100%以上﹐增益在25~70分贝范围内﹐低噪声行波管的噪声系数最低可达1~2分贝。

编辑本段原理在行波管中﹐电子注与慢波电路中的微波场发生相互作用。

微波场沿著慢波电路向前行进。

为了使电子注同微波场产生有效的相互作用﹐电子的直流运动速度应比沿慢波电路行进的微波场的相位传播速度(相速)略高﹐称为同步条件。

输入的微波信号在慢波电路建立起微弱的电磁场。

电子注进入慢波电路相互作用区域以後﹐首先受到微波场的速度调制。

电子在继续向前运动时逐渐形成密度调制。

大部分电子群聚于减速场中﹐而且电子在减速场滞留时间比较长。

因此﹐电子注动能有一部分转化为微波场的能量﹐从而使微波信号得到放大。

在同步条件下﹐电子注与行进的微波场的这种相互作用沿著整个慢波电路连续进行。

这是行波管与速调管在原理上的根本区别。

编辑本段结构行波管在结构上包括电子枪﹑慢波电路﹑集中衰减器﹑能量行波管耦合器﹑聚焦系统和收集极等部分。

电子枪的作用是形成符合设计要求的电子注。

聚焦系统使电子注保持所需形状﹐保证电子注顺利穿过慢波电路并与微波场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最後由收集极接收电子注。

带状束矩形螺旋线行波管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带状束矩形螺旋线行波管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带状束矩形螺旋线行波管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微波技术的不断发展,行波管已经成为了微波电子学中不可缺少的器件。

作为其中的一种,带状束矩形螺旋线行波管因其高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等优良特性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在雷达、通信、卫星通信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对于带状束矩形螺旋线行波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带状束矩形螺旋线行波管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探究其电磁特性,并通过制备实验进行实际的测试,以期发现其物理特性,为该类行波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内容1. 在已有的文献基础上,对带状束矩形螺旋线行波管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并设计数值模拟模型;2.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该行波管的电磁场分布及传输特性,对不同参数条件下行波管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参数;3. 基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样机制备和实际测试,检验理论与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4. 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进一步完善该行波管的优化方案。

四、研究方法1. 理论分析方法:以带状束矩形螺旋线行波管的电磁特性为基础,通过数学计算和理论推导等方法进行分析;2. 数值模拟方法:使用仿真软件对该行波管的结构进行建模和仿真,获得其电磁场分布及传输特性,并对其性能进行对比分析;3. 实验方法:通过制备样机和实际测试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和检验,并对其性能进行实际测试和分析。

五、论文结构安排本文共分为五章,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第二章带状束矩形螺旋线行波管的理论分析第三章带状束矩形螺旋线行波管的数值模拟第四章带状束矩形螺旋线行波管的制备和测试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行波管的注-波互作用模拟与相位计算

行波管的注-波互作用模拟与相位计算

Be r . v n e a to i u a in a d Ph s lu a i n a wa e I t r ci n S m l to n a e Cac lto n
f r Tr v ln a e Tu o a ei g W v be
L U o , ANG .h n LI P — u I Ta W Zic e g , U u k n
d man meho nd t e p ril —n・ elt c n c a oe me n o ume ia ou i n Ba e n t i , o i t d a h a ce i c l e h i sc r a sf rn t rc ls l to . s d o h s a
行 波管 开展模 拟研 究 , 益模 拟结 果 与 实测 数据 的偏 差 小于 6 1 。 增 .% 关键 词 : 波管 ; 行 时域模 拟 ; 限差 分方 法 ; 子模 拟技 术 ; 波互作 用 有 粒 注一 中图分 类号 :N14 T 2 文 章编 号 :0 5 9 3 ( 0 1 0 - 5 3 0 10 — 8 0 2 1 ) 4 0 4 — 4
tn s se s TaeigWae T b ( WT)fs ad i el i , ol eri t r cin o rvl v u e T n at n n ra t — g y tm i n
e t b i e y i r vn h y e l s B i o i d l a d t k n h i t - i e e e i - sa l h d b mp o i g t e T tp o s L. r lu n mo e n a i g t e f e- f rnc t s l ni d f me-
第3 5卷 第 4期 21 0 1年 8月

螺旋线行波管三维返波互作用理论与数值模拟

螺旋线行波管三维返波互作用理论与数值模拟

螺旋线行波管三维返波互作用理论与数值模拟胡玉禄;胡权;朱小芳;李斌;邱海舰;高鸾凤【摘要】建立了三维非线性返波互作用模型,用于精确分析大功率螺旋线行波管中返波振荡非线性过程问题,并提出了计算返波振荡功率的方法及磁场抑制手段.该理论模型包括三维线路场方程、三维运动方程以及三维空间电荷场.首先比较三维模型与原有一维模型之间的差异,发现一维空间电荷场的径向交流电流分布模型与三维模型的差异是导致振荡频率偏大及起振长度缩短的主要原因.然后计算返波饱和输出功率大小并揭示返波饱和功率和振荡频率与互作用长度的关系,并探讨了磁场对返波振荡的抑制影响.最后以某一毫米波行波管为例,实验对比了一维与三维模型计算的振荡频率与热测的差异,其中三维模型的相对误差小于4.8%.%The wide band high power traveling wave tubes (TWTs) employed inradar,communication systems,etc.are always facing the backward wave oscillation (BWO) problem.However,it takes much time and computer resource to simulate BWO by the large electromagneticsoftware.Thus,several parametric models are developed to solve the problem faster.Most of those models do not discuss the saturated oscillation power.In this paper,a three-dimensional (3D) nonlinear backward-wave interaction model is presented,by which the BWO phenomenon can be accurately studied in TWTs and the oscillation power is also analyzed.This model is established with the equation of 3D excitation fields combined with 3D motion equations and 3D space charge force.The oscillation frequencies and the start-oscillation lengths are calculated by one-dimensional (1D) and 3D models,respectively,and theyare carefully compared in the cases of with and without the space charge force,indicating that the space charge force in 1D model is much weaker than in 3D model.The reason for that is the model of current density for space charge model in 1D model is supposed to be proportional to particle radius,but the one in 3D model is almost uniform,which is indicated by 3D beam trace distribution analysis.The BWO saturated powers and the oscillation frequencies are studied by this nonlinear 3D backward-wave interaction model.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BWO saturated power increases as the beam-wave interaction length extends before many trajectories intercept the helix.While the oscillation frequencies decrease,the large saturated power supplies more energy to the beam at the very beginning in beam-wave interaction starting region.Then the BWO suppression induced by the magnetic field effect of the beam ripple is also under consideration.As the magnetic force increases,not only some cross area of interaction beam is suppressed,but also the interaction impedance of-1 space harmonic decreases.So increasing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can obviously reduce BWO,while the effect on forward wave interaction should be balanced.Finally,a Ka-band tube is used to validate the 1D and 3D nonlinear backward-wave interaction models.The BWO frequencies at different voltages are compared amo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calculations by 1D and 3D models.The results from the 3D model in the test voltage range are 4.8%lower than the experimental data,while the difference from the results ofthe 1D model is 6.7%.The 3D model seems to be more accurate than the 1D model.【期刊名称】《物理学报》【年(卷),期】2017(066)002【总页数】9页(P338-346)【关键词】返波振荡;饱和振荡功率;磁场抑制振荡;螺旋线行波管【作者】胡玉禄;胡权;朱小芳;李斌;邱海舰;高鸾凤【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4;电子科技大学,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4;电子科技大学,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4;电子科技大学,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4;电子科技大学,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4;电子科技大学,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4【正文语种】中文建立了三维非线性返波互作用模型,用于精确分析大功率螺旋线行波管中返波振荡非线性过程问题,并提出了计算返波振荡功率的方法及磁场抑制手段.该理论模型包括三维线路场方程、三维运动方程以及三维空间电荷场.首先比较三维模型与原有一维模型之间的差异,发现一维空间电荷场的径向交流电流分布模型与三维模型的差异是导致振荡频率偏大及起振长度缩短的主要原因.然后计算返波饱和输出功率大小并揭示返波饱和功率和振荡频率与互作用长度的关系,并探讨了磁场对返波振荡的抑制影响.最后以某一毫米波行波管为例,实验对比了一维与三维模型计算的振荡频率与热测的差异,其中三维模型的相对误差小于4.8%.螺旋线行波管是工作在微波毫米波频段的宽频带、高增益功率放大器[1],在雷达、通信和电子对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大功率螺旋线行波管往往面临寄生振荡的问题.寄生振荡会破坏行波管的工作稳定性并限制其功率的提升,其中返波振荡尤为明显.产生返波振荡的原因是群速与电子注方向相反的电磁波(即反向电磁波),其-1次空间谐波与电子注同步并相互作用,使得电磁波能量沿着与电子注相反的方向反馈放大.在一定电流及互作用长度条件下,导通电子注的行波管在未加信号时就能形成点频的自激振荡使行波管不稳定.这种振荡限制了电流和互作用长度的增大,从而限制了输出功率的提升[2].为研究行波管内电子与波的相互作用,需要建立注波互作用理论,包括线性与非线性理论[1,3-5].而返波电磁波与电子相互作用现象的研究必须建立返波互作用理论.对于返波的不稳定研究最早由Heffner[6]于1954年开始.1955年Johnson[7]利用小信号理论全面分析了返波振荡现象,计算得到了不同空间电荷参量下的不同步参量与归一化起振长度的关系,进而得到振荡频率与起振长度,同时也可以得到起振电流,从而奠定了小信号线性理论研究返波振荡的基础.2001年起Belyavskiy等[8,9]分析了圆形螺旋线行波管及脉冲行波管中周期永磁场(period permanent magnet,PPM)磁场周期对起振长度以及振荡频率的影响.最近几年,一些学者在非线性理论的基础上对返波振荡进行了研究[10-12],相对于小信号理论,非线性理论研究可以更为准确地计算分析行波管的起振电流和起振长度,还可以研究大信号输入下的功率跌落等问题.文献[13]在一维场论注波互作用理论的基础上,引入磁场对角向速度的影响,建立二维非线性返波注波互作用理论,并与实际测试管进行比较,实验测试的工作电压随频率的变化趋势与理论值基本一致,且理论值具有一定的计算精度[14].但是该模型建立在一维理论基础上,无法分析磁场对径向电子注波动的影响,且一维空间电荷场模型过于理想,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本文采用三维返波场分布、三维运动方程及三维空间电荷场方程共同构建了三维返波互作用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研究大信号状态下的返波振荡非线性过程.同时还对比分析了一维、三维空间电荷场模型的差异及其原因,揭示了返波饱和振荡功率与起振长度、振荡频率的关系,讨论了磁场对返波振荡抑制的影响,最后进行了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对比.2.1 场方程根据电磁波在周期性慢波结构中的Floquet定理,线路场可以表示为各谐波的展开形式.由于行波管注波互作用场变化缓慢,可以将射频电场Erf和磁场Hrf分别写成缓变复振幅fn,m(z)、空间谐波横向分布函数φn,m(r),ϑn,m(r)和指数相位因子乘积的线性叠加:式中n表示时间谐波次数,m表示空间谐波次数,βzn是第n次谐波的零次空间谐波纵向传播常数,βH=2π/p,p表示螺距,c.c.是场的共轭.由于行波管内磁场相对于电场强度较弱,所以只对电场进行推导建立电场激励方程.为简单起见,只考虑基波频率下-1次空间谐波问题,所以电场公式可以化简为需要注意的是返波振荡分析反向波-1次空间谐波与电子注的同步问题,所以反向波波数β-1为式中Φ0为零次空间谐波的相移,v0为电子注初速度.同时空间谐波横向分布函数φm(r)的三个方向分量可以表示为式中分别表示0次、1次和2次修正贝塞尔函数.根据耦合阻抗定义定义归一化耦合阻抗为归一化场幅值分量为F-1,使得P=|F-1(z)|2,则有将场方程代入有源Maxwell方程并利用Poynting定理,最后得到返波的场激励方程为式中ψ表示电子相位,〈·〉为电子平均算子符号,k表示电子索引号,I表示电子注电流,α为衰减系数,Λz为场与电子的累积相位差,2.2 相位方程电子的相位为ψ=ω(z/v0-t),求导可得式中vz,k表示第k个电子在z轴的纵向速度.2.3 运动方程由洛伦兹力方程和能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到:式中电子动量p=m0γυ,γ为相对论因子.将线路场表达式代入可以得到各个方向的运动方程为式中归一化动量表示空间电荷场,磁场仅考虑外加磁场,角向磁场分量为零.目前线路场只考虑了反向波的-1次空间谐波对电子注的作用.尽管由于边界条件的制约,反向波的零次空间谐波分量也与-1次空间谐波的场相当,但是反向波零次空间谐波的相速完全与电子注相反,能调制电子注但并未发生能量交换,调制的电子部分可视为不相干的空间电荷波,尽管这种调制引起的电子疏密变化有可能导致空间电荷场的变化,但考虑到这部分场没有直接参与注波互作用过程,为了简单起见,忽略反向波零次空间谐波的影响.同时模型并未考虑前向波互作用的影响,因为本文考虑的是没有输入信号下的静态振荡,除非互作用电路不连续导致两者耦合,否则前向波与反向波是完全独立的,本文模型也暂不考虑电路不连续的影响.2.4 三维交流空间电荷场交流空间电荷场借鉴前向波的三维空间电荷场模型[3],是对螺旋线为半径的圆波导内的有源Helmholz方程进行求解:式中βe=ω/v0为电子波数,Esc和Bsc分别表示电场和磁场的交流空间电荷场,J和ρ分别表示电流和电荷密度.由于电子注受到-1次空间谐波的调制,其分布形态接近-1次空间谐波形式,因此将电流密度J表达式展开为各次谐波形式:这里电流纵向分布采用n次谐波拟合,而角向运动受射频场角向调制,只采用一次变化.同时宏电子构建的电流分布可以用有限大小的粒子表示:式中dk为有限大小粒子的面积,Sk(x⊥)为粒子k所在区域的分布函数.在分布区域内Sk(x⊥)函数值为1,否则为0.将空间电荷场按照电流谐波形式展开:代入(16)式和(17)式中,最终谐波展开的纵向空间电荷场分量为式中上述方程的求解是采用PIC方法实现的.对横截面进行网格划分,右边项每个有限大小宏电子谐波展开分量分配到网格上,实施电边界条件,并构建矩阵进行求解.一旦求出纵向分量,空间电荷场的横向分量可以利用纵向场分量获得.2.5 计算方法返波互作用过程是反向波的-1次空间谐波与电子相互作用的过程,电子注行进方向与电磁波群速相反,即vg=∂ω/∂β-1<0(假设电子注方向为正),因此与电子注互作用过程中电磁波被激励的同时能量回传,反过来调制电子注之前状态,这是一个分布式反馈迭代的过程,最终在互作用区域开始位置(电子注入口端)返波功率最大(图1,Ai 为反馈分量).如果以离散的方式分析这一过程,计算非常复杂且计算时间长,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电磁波传播方向与电子注运动方向相反.为简化返波振荡的迭代计算过程,通常采用同向试探的方法.即假设在稳定状态下返波功率已经收敛,则沿电子注方向看返波与电子注相互作用,但功率逐渐降低,直到输出口功率降低到噪声水平.因此可以预设一返波输出功率与电子注同向计算并进行试探,直到出口功率满足条件为止.对于上述模型,计算一次注波互作用过程需要联立(8)式、(10)式及(13)式-(15)式,并利用龙格库塔法数值积分求解这些微分方程组,从互作用入口到出口每一步微分方程的求解都需要利用(22)式和(23)式求一次空间电荷场.上述计算是在一定的工作频率下进行的,由于返波振荡频点非常窄,除非是在振荡频率附近,否则返波增益非常小,因此通过频率扫描寻找最大返波增益的方式,可以快速确定振荡频率范围,然后再调整饱和功率和微调振荡频率,使得最终结果既满足最大返波增益要求又满足饱和功率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返波振荡计算是在返波稳定收敛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振荡非常剧烈,出现分岔和混沌,上述方法将不再适用.3.1 一维模型与三维模型对比以某Ka波段行波管为例,数值分析了该行波管下的返波振荡情况.图2和图3所示为一维模型与三维模型在有无空间电荷场条件下的最小增益扫描频率图以及在振荡频率点下的增益分布图.图中蓝色线为一维模型计算结果,红色线为三维模型计算结果,预设返波输出功率为1 W.可以看到,忽略空间电荷场作用时,一维模型与三维模型较为接近,频率相差0.05 GHz(一维模型振荡频率为43.11 GHz,三维模型为43.04 GHz),起振长度相差1.2 mm(一维模型起振长度为28.6 mm,三维模型为29.8 mm).一维模型与三维模型的空间电荷场分布差异影响了振荡频率以及起振长度.采用文献[13]中的一维空间电荷场分布时,振荡频率与无空间电荷场的一维模型振荡频率差别不大,为43.12 GHz,起振长度由4.8 mm延长为33.4 mm.而包含空间电荷场的三维模型计算的振荡频率为42.88 GHz,起振长度为43.4 mm,其轨迹波动曲线如图4所示.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互作用沿电子注方向计算,所以增益为负,最小增益的绝对值即为最大返波增益.比较可知,显然一维模型与三维模型结果差异较大,其原因是文献[13]中计算一维空间电荷场所用的交流电流分布jz,n采用半径的一次变化(正比例变化):其中为积分平均半径,归一化系数,见文献[7].事实上在多数预设输出功率情况下,电流密度分布并未按照一维模型设想的径向正比例变化.三维模型中电荷分布如图5所示.初始位置处电荷均匀分布,随着互作用的进行,径向分布范围逐渐增大,但增大不如一维模型所设想的那么明显.因而一维空间电荷场模型得到的结果偏小,如直接采用均匀分布的交流电流分布,得到修正的返波增益曲线如图2和图3中绿色方块符号线所示,其结果与三维模型结果更接近.3.2 返波饱和功率计算通过电子注径向分析判断,三维空间电荷场更为合理.利用三维模型计算得到管内不同返波饱和功率下的返波增益随轴分布以及对应的振荡频率变化情况(图6-图9).显然振荡功率的变化与互作用长度直接相关,互作用长度的延长增加了返波饱和功率(图8),同时振荡频率也略有下降(图9,图中频率变化范围较小).然而返波饱和功率不可能无限制增加,随着互作用长度延长,饱和功率增加,对电子轨迹的调制影响迅速加强,当功率增加至一定程度,大量轨迹被截获.同时饱和功率太大无法使出口功率下降至噪声水平.另外,随着功率的增加,调制电子注在互作用初期平均速度逐渐降低(互作用初期电子吸收能量),因而需要更低相速的返波与之同步,根据返波色散的相位-频率图,频率随相速降低而降低,这也说明了振荡频率下降的原因.3.3 磁场分布抑制振荡磁场能影响电子轨迹径向波动以及角速度,以此来影响返波振荡.文献[13]在考虑一维模型的基础上增加磁场对角速度的作用,但磁场引起的轨迹径向波动对返波振荡抑制更明显(图10),当周期磁场峰值大于布里渊磁场的倍(实际采用2倍布里渊磁场)时,电子轨迹明显被压制而向下波动,电磁场互作用有效面积减小,同时径向半径小的-1次空间谐波耦合阻抗也迅速减小,导致返波相互作用的抑制效果更明显,从而进一步延长了起振长度,抑制了返波振荡(图11).3.4 实验验证以某一毫米波行波管为例,对比了实验测试的振荡频率与一维和三维模型计算结果(图12和图13),发现振荡频率随电压的变化趋势一致,且呈现频率上升趋势,一维模型计算的振荡频率相对误差在6.7%以内,三维模型的相对误差在4.8%以内,因而三维模型结果更接近实际值.频率随电压上升的原因是电子注能量增加,需要更高相速的返波频率与之匹配.本文建立了三维非线性返波激励模型,可以精确分析三维轨迹波动状态下的大功率螺旋线行波管返波振荡问题,同时提出了返波饱和功率的迭代计算方法.首先对比了一维模型与三维模型结果,发现一维电流解析的径向分布模型与三维轨迹的实际分布差异较大,使得空间电荷场模型不一致,从而影响结果.然后讨论了返波饱和功率的影响因素,发现在一定范围内互作用长度的延长增加了返波饱和功率激励,且振荡频率略有降低,分析了磁场对返波振荡的抑制作用,最后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可得,一维模型振荡频率与实测结果相比相对误差最大为6.7%,而三维模型的相对误差在4.8%以内.三维计算模型比一维模型更接近实际情况.感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12研究所陈波老师提供的实验数据.[1]Pierce J R 1950Traveling-Wave Tubes(New York:Van Nostrand)pp1-248[2]Gilmour A S J 1994Principles of Traveling Wave Tubes(Norwood:Artechhouse)pp94-132[3]Chernin D P,Antonsen T M J,Levush B,Whaley D R 2001IEEEtrans.Electron Devices48 3[4]Hao B L,Xiao L,Liu P K,Li G C,Jiang Y,Yi H X,Zhou W 2009Acta Phys.Sin.58 3118(in Chinese)[郝保良,肖刘,刘濮鲲,李国超,姜勇,易红霞,周伟2009物理学报58 3118][5]Hu Y L,Yang Z H,Li J Q,Li B,Gao P,Jin X L 2009Acta Phys.Sin.58 6665(in Chinese)[胡玉禄,杨中海,李建清,李斌,高鹏,金晓林2009物理学报58 6665][6]Heffner H 1954Proc.IRE42 930[7]Johnson H R 1955Proc.IRE43 684[8]Belyavskiy E D,Goncharov I A,Martynyuk A E,Svirid V A,Khotiaintsev S N2001IEEE trans.Electron Devices48 1727[9]Belyavskiy E D,Chasnyk V I,Khotiaintsev S N 2006IEEE trans.Electron Devices53 2830[10]Antonsen T M J,Safier P,Chernin D P,Levush B 2002IEEE trans.Plasma Sci.30 1089[11]Chernin D P,Antonsen T M J,Levush B 2003IEEE trans.Electron Devices50 2540[12]Gong Y B,Duan Z Y,Wang Y M,Wei Y Y,Wang W X 2011IEEEtrans.Electron Devices58 1556[13]Hu Y L,Yang Z H,Li B,Li J Q,Huang T,Jin X L 2010Acta Phys.Sin.59 5439(in Chinese)[胡玉禄,杨中海,李斌,李建清,黄桃,金晓林2010物理学报59 5439][14]Hu Y L,Yang Z H,Li J Q,Li B 2011IEEE trans.Electron Devices58 1562 PACS:84.40.Fe,07.85.Qe DOI:10.7498/aps.66.028401The wide band high power traveling wave tubes(TWTs)employed in radar,communication systems,etc.are always facing the backward wave oscillation(BWO)problem.However,it takes much time and computer resource to simulate BWO by the large electromagneticsoftware.Thus,several parametric models are developed to solve the problem faster.Most of those models do not discuss the saturated oscillation power.In this paper,a three-dimensional(3D)nonlinear backward-wave interaction model is presented,by which the BWO phenomenon can be accurately studied in TWTs and the oscillation power is also analyzed.This model is established with the equation of 3Dexcitation fields combined with 3D motion equations and 3D space charge force.The oscillation frequencies and the start-oscillation lengths are calculated by one-dimensional(1D)and 3D models,respectively,and they are carefully compared in the cases of with and without the space charge force,indicating that the space charge force in 1D model is much weaker than in 3D model.The reason for that is the model of current density for space charge model in 1D model is supposed to be proportional to particle radius,but the one in 3D model is almost uniform,which is indicated by 3D beam trace distribution analysis.The BWO saturated powers and the oscillation frequencies are studied by this nonlinear 3D backward-wave interaction model.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BWO saturated power increases as the beam-wave interaction length extends before many trajectories intercept the helix.While the oscillation frequencies decrease,the large saturated power supplies more energy to the beam at the very beginning in beam-wave interaction starting region.Then the BWO suppression induced by the magnetic field effect of the beam ripple is also under consideration.As the magnetic force increases,not only some cross area of interaction beam is suppressed,but also the interaction impedance of-1 space harmonic decreases.So increasing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can obviously reduce BWO,while the effect on forward wave interaction should be balanced.Finally,a Ka-band tube is used to validate the 1D and 3D nonlinear backward-wave interaction models.The BWO frequencies at different voltages are compared amo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calculations by 1D and3D models.The results from the 3D model in the test voltage range are 4.8%lower than the experimental data,while the difference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1D model is 6.7%.The 3D model seems to be more accurate than the 1D model.。

微扰实验法测试螺旋线行波管耦合阻抗及模拟仿真

微扰实验法测试螺旋线行波管耦合阻抗及模拟仿真
HI GH POW E LAS R ER AND PARTI CLE BEAM S
Hale Waihona Puke Vo _ O NO 1 l2 , .
20 0 8年 1 月
J n 2 0 a ., 0 7
文章 编号 : 1 0 — 3 2 2 0 ) 11 80 0 1 2 ( 0 8 0 — 1 —5 4
微 扰 实 验 法 测 试 螺 旋 线 行 波 管 耦 合 阻 抗 及 模 拟 仿 真
朱兆君, 贾宝富, 罗正祥, 王 健
( 子科 技 大 学 光 电信 息 学 院 ,成 都 60 5 ) 电 1 0 4

要 : 应用有 限元仿真软 件 HF S 建立 了准 确的 3维螺旋 线行 波管耦 合 阻抗仿 真模 型。应用 该模 S,
对 原始场 结构 改变 小 , 测试状 态更加 接近 行波 管 的真 实工 作状 态 , 其测 试精 度更 高 。 故
非谐 振微 扰法 通过 测试 微扰前 后 的相位 常数差 , 而与耦 合 阻抗关 联起 来 , 由于螺旋 慢 波 系统具 有复 杂 从 但 的边界条 件 , 在推 导这 种关 联方程式 的时 候 , 人 了几 个 假 设 和 近 似[ 。微 扰 法 要 求 微 扰 杆 的尺 寸要 尽 可 能 引 6 ] 小 、 电常数要 尽 可能靠 近 1 然 而现 实 中受 加工 、 介 , 装配 和所 选材 料 的限制 , 很难 做 到 尺寸 无 限小 和介 电常数 无
限趋近 1故 这 两个参 量 与耦合 阻抗 之间存 在 的依 赖 关 系 , 实 实验 中很 难 得 知 。另 外 , 了解 析 理 论 和实 验 , 现 除 法之外 , 有没 有一 种更 低成 本 、 高精度 获取 耦合 阻抗 的方 法 ?随 着数 值 技术 和 计算 机 速 度 的发 展 , 拟仿 真 更 模 已成为 继解 析理论 和 实验 之后 的第 三种 科研 手段 [ 。本 文 采用 模 拟仿 真 的方 法 , 微 扰 实 验法 所 引 入 的几 个 7 ] 对

VSim螺旋线行波管模拟案例讲义

VSim螺旋线行波管模拟案例讲义

VSim螺旋线行波管模拟案例讲义第一部分概述模拟的对象为一个典型的螺旋线行波管。

基本结构是在金属管内装有螺旋线和介质夹持杆,然后在两端引入输入和输出端口。

当电子束进入螺旋线波导时,就产生微波放大。

实际模拟时我们用很多圈的螺旋线,为了看清几何,我们用一组示意图来描述:第二部分几何生成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到,整个几何模型包括下面的主要内容:金属外壳:在外壳上安装了耦合端口,这里使用的耦合端口是一个简单的同轴线针头-壁面耦合,在模拟的时候直接从同轴线送入TEM波。

然后是作为波导的螺旋线,同轴线针头直接耦合到螺旋线上。

接下来,为了支持螺旋线,需要三根介质夹持杆:剖面图显示出夹持结构:实际计算中,我们需要使用一个圈数很多的螺旋线(N=100 turns以上)。

此外,在实践中还需要加入衰减器。

我们首先把匝数调整到100,然后可以看到衰减器的结构(去掉外壳以便看清):中央绿色的是衰减器。

这里需要考虑一下VSim的逻辑,金属件都必须被实现为几何结构(gridBoundary),而夹持杆(介电结构)和衰减器(电导耗散)既可以实现为几何结构,也可以直接用函数引入,它们并不是必须被写成gridBoundary的。

确定一个结构是否要被实现为gridBoundary,要看它的具体应用。

例如如果设置夹持杆和衰减器都要吸收电子,那么就应该将它们实现为gridBoundary,而如果我们暂时不考虑夹持杆和衰减器的吸收,那么就可以到处理电磁场的时候再写这个部分。

除了上述的部分之外,VSim逻辑建议把所有的粒子发射源(emitter)都设置成为gridBoundary。

所以,在几何建模部分,需要建立金属部件和发射体的gridBoundary。

特别是,如果整个系统中有若干组金属部件,但其中只有一个用作发射体,那么这个必须额外被单独几何建模一次,吸收体同理。

gridBoundary可以用常规的<gridBoundary>对象来做,也可以使用geometry宏来做。

动态渐变技术螺旋线行波管三维非线性互作用的计算

动态渐变技术螺旋线行波管三维非线性互作用的计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动态渐变技术螺旋线行波管三维非线性互作用的计算
采用考虑面电流分布的螺旋带模型计算行波管的冷测参数,基于三维场
论模型,通过粒子模拟方法求解空间电荷场的数值解,开发出专业的行波管高频结构互作用代码,计算了一种动态渐变技术(DVT) 的C 波段超高电子效率行波管, 电子效率达到42% ,分析其调幅调幅(AM/AM) 和调幅调相(AM/PM) 的非线性特征,结果与文献报导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并给出了电子能谱结构和降压收集极分析行波管的电子效率通常在30%以下,考虑到信号的非线性特征,行波管的实际电子效率在25%以下。

近年来,随着对行波管互作用理论研究的深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结合制管经验和优化算法,行波管的电子效率和非线性指标有了很大提高。

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开发的CHR
本文基于三维场论模型,采用与CHR
1、研究内容1.1、冷测计算模型采用Chebyshev 多项式计算螺旋线面电流,去除均匀面电流假设,如其中, J&xi;l 和J&eta;l 是Chebyshev 多项式的展开系数,M 为系数矩阵。

第n 次空间谐波的耦合阻抗
其中, E1zn (r) 为第1 层中n 次空间谐波电场的纵向分量, Pr 为总功率流。

在三维程序中需要考虑交流磁场对互作用的影响,第n 次空间谐波的耦合磁导纳
其中, H1zn (1) 为第1 层中n 次空间谐波磁场的纵向分量, Pr 为总功率流。

的增益变化也能清晰的看出,在线性区,小信号增益在38dB ,进入非线性区, 增益迅速下降。

为提高行波管的总效率,采用多级降压收集极回收互作用后的电。

行波管工作原理

行波管工作原理

行波管工作原理
行波管(Traveling Wave Tube,TWT)是一种用于放大微波信号的电子器件。

它利用电子在真空中的运动以及驱动电压的作用,实现对微波信号的放大。

行波管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产生电子束:行波管中的阴极通过加热产生电子,形成电子束。

2. 加速电子束:电子束通过电场的加速作用,加速到一定的速度。

3. 微波信号的耦合:微波信号通过输入端口耦合到行波管的腔体中。

4. 电子束与微波的相互作用:电子束通过腔体中的周期性电场,与输入的微波信号相互作用。

5. 微波信号能量传递:电子束通过与微波信号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将其能量转移到电子束上。

6. 电子束的放大:电子束通过与微波信号的相互作用,被不断加速和减速,从而使电子束的能量增加。

这样,微波信号就得到了放大。

7. 输出微波信号:经过放大后的微波信号通过输出端口输出。

行波管利用了电子在真空中的高速运动和与微波信号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对微波信号的高频放大。

它具有频率范围广、功率大、线性度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卫星通信等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 果 与 实 际 的 3 螺 旋 线 之 间 存 在 着 一 定 的 误 差 。 本 文 借 助 M AG C 的 强 大 的 工 具 套 件 , 用 3 螺 旋 带 模 D I 采 D
型, 用导 电率 渐变 的 电阻负 载代 替输 人输 出同轴 线 , 同时设 置适 当 的衰减 器 , 有效 减少 了反 射 和 自激 震荡 , 完成
路集 成 , 实现 大规模 批 量生 产 , 且可 靠性 高 , 本低 。同时 , 面结 构 的 电路 一 般 与带 状 电子束 作 用 , 状 电子 成 平 带
束具 有较 低 的空 间电荷 效应 、 功率 等优 点 , 高 目前 已成 为真 空 电子学 领域 内的另一 个研 究 热点 。
传 统 的 圆横截 面螺 旋慢 波线 是行 波 管 ( TwT) 中一 种非 常经 典 的慢波 结 构 一但 圆 螺旋线 与 圆形 或 环形 电 , 子 注互作 用 , 与 ME 且 MS技术 不兼 容 , 以必须 寻求 可 与带 状 注互 作 用 的新 型 慢波 电路 。 由圆螺 旋 线 演 变来 所
计 了 电导 率 线 性 渐 变 的 电 阻耦 合 器 代 替 同轴 输 入 输 出 结 构 来 减 少 反 射 , 除 自激 震 荡 。仿 真 结 果 表 明 : 形 消 矩
螺 旋 线 TwT模 型 能 够 进 行 有 效 的注 一 互 作 用 , 全 可 以 反 映 管 内互 作 用 的 非 线 性 本 质 , 明 了模 型 设 计 的 波 完 证 合 理 性 , 对 影 响 注一 互 作 用 的一 些 重 要 参 量 进 行 了 讨 论 。 设 计 的 x波 段 TwT 可 达 到 的 指 标 为 : 作 频 率 8 并 波 工
矩 形 螺 旋 线 行 波 管 注一 互 作 用 3维 模 拟 波
付成芳 , 魏彦玉。 蒋 艺 ,
( .淮 阴工 1 2 0 3 .电 子科 技 大学 物 理 电 子 学 院 ,成 都 6 0 5 ) 10 4
摘 要 : 运 用 3 D粒 子 模 拟 软 件 MAG C分 析 了矩 形 螺 旋 线 行 波 管 ( I TwT) 注 波 互 作 用 过 程 。模 型设 的
第 2 3卷 第 5期
21 0 1年 5月
强 激 光 与 粒 子 束
H I H POW ER LA SER A N D PA RT I G CIE BEA M S
V o1 2 . 3,N O. 5
Ma y, 2 1 01
文 章 编 号 : 1 0 3 2 2 1 ) 51 4 — 5 0 14 2 ( 0 1 0 —3 10

1 2 GHz 输 出功 率 峰 值 达 4 0W , d , 8 3 B带 宽 为 4 GHz 电子 效 率 为 1 . 。 , 18 关 键 词 l 高 功 率 微 波 ; 矩 形 螺 旋 线 行 波 管 ; 电磁 仿 真 ; 粒 子 模 拟 中 图 分 类 号 : T 2 Nl 4 文献标志码 : A d i1 . 7 8 HP B 0 1 3 5 1 4 o :0 3 8 / I 2 1 2 0 . 3 1 P
的 矩 形 横 截 面 螺 旋 线 就 是 一 种 很 有 前 途 的 慢 波 电 路 , 目前 国 内 外 相 关 的 研 究 报 道 非 常 少 , 在 2 但 仅 O世 纪 6 0年 代 末 出 现 关 于 平 面 螺 旋 线 结 构 的 初 步 研 究 】且 所 用 的 物 理 模 型 是 无 限 宽 的 近 似 模 型 。 矩 形 螺 旋 线 慢 波 系 统 ,
随着空 间技 术 的飞 速发展 , 米波 及 相关研 究 成为 热 点… 。 由于“ 毫 共度 性 ” 得 毫 米 波段 的高 频互 作 用 电 使 路 的尺 寸变 得很 小 , 迫使 人们 不断 探索 新 型慢波 结构 来 满足 当前 电子 装 备领 域 新 的 需求 。 目前 , 形 螺旋 线 、 方
平 面 螺 旋 线 和 变 形 折 叠 波 导 等 几 种 新 型 紧 凑 型 平 面 慢 波 电路 已 经 吸 引 了 众 多 微 波 管 领 域 学 者 的 关 注 , 们 它 可 基 于 微 电 子 机 械 系 统 ( M S 技 术 制 作 , 有 高 稳 定 性 、 可 靠 性 、 型 化 、 于 加 工 等 优 点 , 可 与 微 波 电 ME ) 具 高 小 易 还
了 X波段 连续 波矩 形螺 旋 线 T T的设 计 。 W
l 计 算 模 型 设 计
利 用 电 磁 仿 真 软 件 HF S的 准 周 期 边 界 和 场 计 算 器 提 S
供 的强大 宏编 程功 能 , 只需进 行 一 次 仿 真 , 行 数 据后 处 理 , 进
就 能 得 到 全 部 相 速 和 耦 合 阻 抗 的 数 据 】 。综 合 考 虑 矩 形 螺 旋 线 的色 散 特 性 曲 线 和 耦 合 阻 抗 , 计 合 理 的 慢 波 结 构 参 数 , 设 然 后 利 用 M AGI 进 行 建 模 : 建 立 金 属 屏 蔽 简 , 后 设 计 适 当 C 先 然
及 注 波互 作用 采用 的模 型 是导 电面 近似 和简 化 , 因而存 在一 定 的误 差 ] 。MAGI C是粒 子模拟 领域 的优 秀候 选 者 , 内外使 用 MAGI 国 C模 拟 分析微 波 管 的很 多 [ , 用来模 拟 螺旋 线 TwT 的却很 少 , 因是 螺 旋线 的输 7 但 原 入 输 出结构 为 同 轴 线 , MAGI 用 C很 难 设 计 出 匹 配 理 想 的输 入 输 出结 构 , 程 序 代 码 冗 长 。文 献 [ ] 用 且 9利 MAG C研究 了螺 旋线 TwT 的效率 问题 , 用导 电面模 型近 似 模 拟 , 际是 对 3 I 采 实 D结 构 进行 了 2 D等 效 , 得 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