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免疫调节(有答案)
第4讲 免疫调节

图1
图2
(1)艾滋病是 A.一种性病
。 B.一种血液病
D.一种遗传病 。
C.一种免疫缺陷病
(2)下列不是艾滋病病毒主要传播途径的是 A.空气传播 B.性接触传播
C.母婴传播
D.血液传播
的流向传
(3)从图1中可知HIV的遗传信息是按照 递的。(用简图表示)
(4)利用图1解释图2中AB段下降是机体特异性免疫中 共同作用的结果。图2中B点表示有少量HIV的遗传物质逆转录 形成的互补DNA潜伏在被感染细胞中。潜伏期过后,经过 过程,使HIV在血液中的浓度迅速上升。
吸附在细胞表面 构相似,抗体消 的相应抗体结合 灭抗原时,也消
使其释放组织胺 灭正常细胞
而引起
致
续表
失调病 类型 比较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项目 举例 花粉、室内尘
土、青霉素、 奎宁等引起的 过敏反应
类风湿性关节
炎、风湿性心 脏病、系统性 红斑狼疮
艾滋病
易错提示①过敏反应是将外来异物当作抗
天性免疫建立在先天性免疫的基础之上;树状细胞能够在后天性免 疫中发挥作用,而后天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细胞的功能决定于其基
因的表达,而基因的表达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答案:C
考点二
失调病 类型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比较
项目
概念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 人体免疫系统对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 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 自身成分起作用 不足或缺乏而引起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分类。
免疫
第一道防线 : 皮肤和黏膜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 菌酶)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 — — 第三道防线 :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

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1.(2020安徽高二月考)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D.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2.(2020吉林榆树一中高二期中)下列对免疫活性物质的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也可由其他细胞产生,如溶菌酶。
3.(2021湖北高三模拟)溶菌酶是一种能水解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的酶。
溶菌酶还可以与带负电的病毒蛋白质直接结合,使病毒失活。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人体内的溶菌酶、细胞因子、抗原、抗体都是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可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抗原不是免疫活性物质;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也可产生溶菌酶;溶菌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病毒没有细胞膜,因此二者的结合无法体现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
4.(2020辽宁开原二中高二期中,改编)下列关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胃液中的杀菌物质处于外界环境中,属于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是与生俱来的;对癌变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故人体内癌变细胞的清除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5.(2020山东滕州一中高二月考)树突状细胞是功能强大的免疫细胞,它可启动T细胞增殖分化(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树突状细胞具有一定的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C.树突状细胞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其吞噬的病毒、细菌、自身变异的细胞的降解都需要溶酶体参与,由此可推测,树突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较高(或正常)。
树突状细胞能摄取、处理病毒及细菌等病原体,说明其具有防御功能。
能摄取、处理自身变异的细胞,说明其具有自稳和监视功能。
3.1.4免疫调节

第4讲免疫调节一、选择题1.如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生成的途径,a 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请你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造血干细胞形成多种细胞,要经过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过程B.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C. c和d在不同的场所发育而成D.当再次受抗原刺激后,机体具有更强烈的免疫反应,强烈的免疫反应主要与c和d有关【解析】二次免疫反应与记忆细胞有关,即图中的e和f。
【答案】 D2.有关免疫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都能迅速产生抗体B.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遇到刺激后都能不断进行分裂C.一个浆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是相同的D.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细胞短,但浆细胞所含的内质网相对发达【解析】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抗体,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
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能分裂。
浆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目没有必然的联系,两者无法比较。
浆细胞寿命短,记忆细胞寿命较长;浆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分泌抗体,其内质网相对发达。
【答案】 D3.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A.浆细胞B.T淋巴细胞C.B淋巴细胞D.效应T细胞【解析】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就会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能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答案】 D4.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的症状及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①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②出现全身性过敏反应③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④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⑤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⑥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A.①⑤B.②④C.①④D.③⑥【解析】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与抗体特异性结合,使神经递质无法与受体结合刺激神经,肌肉无法接受到信息,故肌肉无法收缩;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抑制该抗体的产生。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带答案

免疫调节核心知识点列表梳理1.与免疫有关的细胞2.两种免疫类型比较5.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其应用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区别4.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正常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比较6.免疫失调与人体健康免疫调节知识点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痰,烧伤)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伤口化脓)1、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最主要的免疫方式)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症问题)。
来源: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主要是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身的物质(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有(移殖器官)。
抗原(抗原决定簇) 本质:蛋白质或糖蛋白特性:异物性(外来物质),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特异性(只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特异性)②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并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③淋巴细胞的产生过程:B 浆细胞 抗体 骨髓造血干细胞胸腺 T 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淋巴因子(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 功能1)增强淋巴因子的杀伤力2)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3、 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记忆B 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有的记忆细胞可以保留一辈子,如天花病毒,有的则很短,如流感病毒)4、体液免疫抗原吞 噬 细 胞 (处理) (呈递) T 细胞 细胞 (识别) B 细胞B 细胞 形成沉淀(二次免疫)效应阶段病毒,麻风杆菌,结合杆菌均主要通过细胞免疫被清除效应T 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必修3 第1单元 第4讲 免疫调节

例 2 (2020·襄阳期末)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B是 ()
A.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 质,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酶体
B.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 忆细胞都能识别抗原,而浆细胞不能
C.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 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以及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 疹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点悟:(1)只有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才会 迅速增殖分化,从而产生大量效应细胞(同时也产生许多记忆细 胞)。
(2)二次免疫不仅适用于体液免疫,也适用于“细胞免疫”。
易错整合,判断正误。
(1)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参与对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 √ )
(2)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 × )
[解析] 皮肤和黏膜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 免疫,A项正确;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 所以改变T细胞的数目,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项正确;B细胞 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C项错误;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 D项正确。
考点二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自主回顾·素养储备
1.体液免疫 (1)参与细胞:__B_细__胞_____、T细胞、吞__噬__细__胞______、记忆细 胞浆、细_胞_________。
B 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 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记忆 B
育)
细胞
浆细胞 B 细胞或记忆 B 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 T 细胞 T 细胞或记忆 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 细胞、T 细胞、记忆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
细胞
细胞
3.归纳概括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五个“并非”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含标准答案解析)

第4节免疫调节知识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 免疫器官免疫器官主要有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等。
2. 免疫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
其中一小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进入胸腺,并在胸腺内发育成淋巴细胞。
因为胸腺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T”,所以把这一类细胞称为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
另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淋巴细胞。
因为骨髓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 B",所以把这一类细胞称为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
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T细胞和B细胞,大部分都很快死亡,只有一小部分随血液转移到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部位,并随血液和淋巴在体内流动。
当T细胞或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时,能够增殖分化成具有免疫效应的细胞一一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进而发挥免疫作用。
3. 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还能释放出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一一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等。
淋巴因子大多是通过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的。
例如,白细胞介素一2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并且增加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还能增强其他有关的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知识点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 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虽然始终处于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由于人体免疫防线的存在,一般情况下,人体能够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人体的免疫防线有三道,分别执行不同的免疫功能。
12•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知识点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 有关抗原和抗体概念: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原体、花粉、癌变细胞等具异物性:一般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包(1)抗原括细菌、病毒、花粉、癌变细胞等特点具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通常大于10 000具特异性:抗原物质表面具有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簇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本质:球蛋白抗体一一分布:主要在血清中,其次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机能: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两者的关系①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比如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能和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高中生物同步训练案 (26)免疫调节(含答案详解)

必修三第一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讲免疫调节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2020·桃江县期末)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D)A.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人体可通过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C.B细胞、T细胞、吞噬细胞都是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D.B细胞、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都能产生记忆细胞[解析]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A错误;人体通过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消灭病原体,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不能产生抗体,B错误;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错误;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B细胞、T细胞都能产生记忆细胞,D正确。
2.(2020·南平期末)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A.体液中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过敏反应具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的特点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D.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能大大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解析]体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错误;过敏反应具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的特点,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B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D正确。
3.(2021·开福区月考)无胸腺裸鼠(简称裸鼠)是医学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实验动物。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胸腺是T细胞生成和成熟的场所B.裸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但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C.裸鼠在自然环境下无法生存,说明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D.裸鼠存在免疫缺陷,一般不会排斥异体的移植器官[解析]T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转移到胸腺中成熟,胸腺也是T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A错误;裸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具有很低的体液免疫功能,B错误;机体主要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裸鼠在自然环境下无法生存,只能说明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有关,C错误;裸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具有很低的体液免疫功能,一般不会排斥异体的移植器官,D正确。
免疫调节(答案版)

1、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 免疫器官 、 免疫细胞 、 免疫活性物质 。
(9分)
2、人体有3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 皮肤 、黏膜 组成,第二道防线由 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组成,第三道防线由 免疫器官 和 免疫细胞 借助 血液 循环和 淋巴 循环组成。
(18分)
3、前两道防线为 非特异性 免疫,最后一道防线为 特异性 免疫。
(6分)
4、辅助性T 细胞既参与 B 细胞的活化 ,也参与 细胞毒性T 细胞的活化 。
(8分)
5、请写出免疫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
(9分)
(1)免疫防御(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
6、请画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30分)
体液免疫
抗原
吞噬细胞 T 细胞 B
细胞免疫
抗原
吞噬细胞 T 7、抗体是专门抗击相应 抗原 的免疫球蛋白,由 浆细胞 产生,具有 特异 性。
(6分)
8、B 细胞活化的两个信号:(1) 病原体 (2) 辅助性T 细胞 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 细胞结合(6分)
9、二次免疫反应能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作用更 强 ,速度更 快 ,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4分)
10、免疫过强的实例有 系统性红斑狼疮 和 过敏反应 。
(4分) 效应T 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
记忆T 细胞。
第4讲 免疫调节(陆德平)

记忆细胞
T细胞
浆细胞
③结果: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 抗体 与抗原结合,形成 沉淀或
细胞集团 ,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提醒:具有增殖能力的免疫细胞? B、T、记忆细胞
(2)细胞免疫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 T细胞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 。 ②结果:效应 T 细胞可以与 靶细胞 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 放出 抗原 ,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3.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判一判) (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主要针对外来病原体 (2)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主要针对体内的抗原 ( √ ( √ ) )
考点一 聚焦免疫细胞
细胞名称
吞噬细胞 B细胞
来源
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在胸腺中成熟
功能
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吞 噬抗体—抗原结合体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 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T细胞 浆细胞
效应 T细胞 记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误的是( A )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
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
如图表示免疫反应过程,其中①~⑦表示相关 物质或细胞,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①和⑤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至少有3种细胞有增殖、分化能力
四、免疫学应用
1.疫苗——免疫中相当于 抗原 ,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和记忆细胞。 2.人工标记 抗体 ——检测追踪 抗原 在机体中的位置。 3.免疫 抑制剂 ——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判一判] 1.AIDS 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感染 ( √ 2.HIV 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 B 细胞 ( × ) )
2015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题库:必修3第1单元第4讲 免疫调节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4讲免疫调节1.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③吞噬细胞的胞吞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效应T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⑦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A.②⑤B.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⑤⑥⑦解析分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是将病原体阻止在皮肤、黏膜(如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之外,使其不能进入机体组织细胞中,因此①②④⑤都是第一道防线。
值得注意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第二道防线,体液主要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及细胞内液等,而胃液、唾液不属于体液,故其中的杀菌物质对细菌的杀灭作用,不属于第二道防线,应是第一道防线。
答案 C2.T细胞具有短期保护(效应T细胞)和长期保护(记忆T细胞)的分工:短期保护的T细胞带有“战士”的蛋白分子标记;长期保护的T细胞则有“记忆细胞”的蛋白分子标记。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应T细胞B.T细胞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能与侵入细胞内的抗原结合,将其杀死C.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D.记忆T细胞能够呈递抗原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解析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后与抗体结合。
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
记忆T细胞不能呈递抗原,也不能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答案 A3.下图表示人体某免疫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表示的是细胞免疫过程,细胞a是吞噬细胞B.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能大量分化成细胞cC.图中d为抗体,且能分布到血浆中起作用D.若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T淋巴细胞解析图中,c是效应B细胞,d是抗体,图示为体液免疫过程。
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记忆细胞)能大量增殖分化成细胞c(效应B细胞);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HIV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故B、C、D三项均正确。
第04讲 免疫调节(解析版)(人教版2019)

第04讲 免疫调节【学习目标】1.免疫系统的组成。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3.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联系。
4. 特异性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基础知识】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 免疫器官:(1)扁桃体 :通常指咽腭部的扁桃体,左右各一,形状像扁桃。
其内部有很多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2)淋巴结 :呈圆形或豆状,是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沿淋巴管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部等处,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3) 脾 :呈椭圆形,在胃的左侧,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也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4)骨髓 :位于骨髓腔或骨松质内,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5) 胸腺 :位于胸骨的后面,呈扁平的椭圆形,分左、右两叶。
胸腺随年龄而增长,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化。
胸腺是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2. 免疫细胞 (1)概念:执行 免疫 功能的细胞。
(2)来源:来自__骨髓的造血干细胞__。
(3)种类:各种 白细胞 。
如: 巨噬 细胞、淋巴细胞、 树突状 细胞等。
淋巴细胞:包括B (淋巴)细胞和T (淋巴)细胞等。
T 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 细胞和细胞毒性T 细胞等。
树突状细胞:分布于 皮肤 、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 上皮 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具有强大的 吞噬 、呈递抗原功能。
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 吞噬 消化、抗原 处理和呈递 功能。
免疫系统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 等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T 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成熟) B 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2.免疫活性物质(1)概念: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4讲免疫调节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4讲免疫调节一、选择题1.关于免疫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某人首次接触到花粉就会出现过敏现象B.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大部分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C.免疫调节不只对病原体有防卫作用,也会监控并清除体内某些细胞D.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产生,只在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中起作用解析:过敏是已免疫过的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而引起的反应,A错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大部分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少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B错误;免疫系统对于机体内部的某些细胞,如癌细胞具有监控和清除作用,C正确;免疫活性物质,如溶菌酶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抗体和淋巴因子在第三道防线中起作用,但免疫活性物质不都由免疫细胞产生,溶菌酶也可由泪腺、唾液腺细胞产生,D错误。
答案:C2.(2019·江西南昌模拟)有研究认为,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如下:由于患者体内某种辅助T细胞数量明显增加,释放的淋巴因子增多,引起效应T细胞与胰岛B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死亡。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裂解死亡B.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C.辅助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D.该病患者体内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低于正常生理水平解析: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无传递抗原的作用,A错误;自身的效应T细胞使自身的胰岛B细胞裂解死亡,属于自身免疫病,是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B正确;淋巴因子具有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C正确;由于胰岛B细胞裂解死亡,因此该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含量降低,而胰岛素具有加速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作用,因此患者体内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低于正常生理水平,D正确。
答案:A3.胸腺先天性缺失的患儿具有的特点是( )A.细胞免疫功能丧失、体液免疫功能下降B.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C.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D.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丧失解析: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其是体液免疫的参与者和细胞免疫的执行者,因此一旦胸腺缺失,T淋巴细胞就不能生成,将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丧失、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主题归纳(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4章免疫调节主题一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辨析【典题示范】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一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B.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解析】选D。
人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及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都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球蛋白(抗体)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是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题关键】明确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特性(1)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及其附属腺体的分泌物,如汗液、泪液、消化液等成分均属于第一道防线。
(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溶菌酶,其中体液主要指细胞外液。
(3)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特异性免疫。
【类题精练】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遇到病原体时,身体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的时间较特异性免疫早B.将体内流感病毒清除时,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参与C.特异性的抗原分子和细胞因子可向B细胞传递信息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D.过敏反应的实质是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了自身的正常细胞【解析】选D。
遇到病原体时,第一、二道防线先发挥作用,第三道防线后发挥作用,所以身体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的时间较特异性免疫早,A正确;病毒侵入人体时,人体先通过体液免疫防止病毒的扩散,然后再通过细胞免疫使病毒的宿主细胞裂解、死亡,最后由体液免疫消灭病毒,因此人体消除体内流感病毒时,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参与,B正确;特异性的抗原分子和细胞因子可向B细胞传递信息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自身免疫反应是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了自身的正常细胞,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免疫调节2014-10-17【典型例题】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液免疫过程中,少数浆细胞可形成记忆细胞B.人体通过浆细胞和T细胞产生抗体抵抗病原体C.禽流感病毒专营细胞内寄生,体液免疫对其不起作用D.某过敏原再次感染人体,人体可产生相应的过敏反应【解析】在体液免疫的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起作用。
【答案】 D2.HIV能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T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如图乙)。
因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
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
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图甲图乙A.CD4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B.HIV通过攻击红细胞可使人的免疫功能全部丧失C.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有关D.入侵到红细胞的HIV随红细胞凋亡后可被免疫系统清除【解析】从题干可知CD4是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HIV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功能部分受损;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可以被免疫系统清除。
【答案】 B3.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T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一定是细胞免疫B.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C.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一定分别来源于是B细胞和T细胞D.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但能呈递抗原给T细胞【解析】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由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后首先呈递给T细胞即体液免疫中也有T细胞的参与;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记忆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别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效应T细胞。
【答案】 D4.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
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
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解析】注入小鼠B细胞后的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说明小鼠的B细胞可以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产生使小鼠T细胞凝集的抗体。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说明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答案】C5.下图表示人患某病毒性疾病时,感染和免疫发生过程中某些物质量的变化。
下列对免疫发生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初次感染病毒后,干扰素在使疾病痊愈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初次感染病毒后,机体只是通过细胞免疫使疾病痊愈C.再次感染后病症较轻,是记忆淋巴细胞被激活,产生了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D.再次感染后病症较轻,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B初次感染病毒后,干扰素和抗体的量都增加,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使疾病痊愈。
6.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 淋巴细胞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答案】B解析: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选择,A错误;图中内吞泡和溶酶体融合,将抗原处理成片段,所以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B正确;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C 错误;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阶段都是对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阶段,不仅仅存在于体液免疫,D错误。
【限时训练】一、选择题1.下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生成的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请你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造血干细胞形成多种细胞,要经过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过程B.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C. c和d在不同的场所发育而成D.当再次受抗原刺激后,机体具有更强烈的免疫反应,强烈的免疫反应主要与c和d有关解析:二次免疫反应与记忆细胞有关,即图中的e和f。
答案:D2.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B.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C.青霉素能杀菌和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解析:非特异性免疫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皮肤、黏膜和屏障结构(如鼻毛、呼吸道的纤毛)的屏障作用,淋巴组织(淋巴结、脾等)的过滤作用,血清、体液和组织分泌物(如唾液、泪液、胃液等)的杀菌作用,吞噬系统的吞噬作用,炎症反应的病理防御作用。
而青霉素是抗生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的,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所以它不属于人体的免疫系统。
答案:C3.T细胞具有短期保护(效应T细胞)和长期保护(记忆T细胞)的分工:短期保护的T细胞带有“战士”的蛋白质分子标记;长期保护的T细胞则有“记忆细胞”的蛋白质分子标记。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应T细胞B.T细胞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能与侵入细胞内的抗原结合,将其杀死C.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D.记忆T细胞能够呈递抗原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解析:效应T细胞可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而不能与抗原结合;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会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效应T细胞。
答案:A4.下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一个人被疯狗咬伤时,可能会感染狂犬病病毒,此时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比较好B.采用方法①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C.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D.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解析:当被疯狗咬伤之后,可能感染病毒,需要尽快注射抗体消灭病毒,因为该病毒危害极大。
但是注射抗体只能获得短时间的免疫力,没有记忆细胞产生,免疫力不会持久。
注射抗原,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可以进行免疫预防,此过程中获得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答案:C5.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的症状及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①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②全身出现性过敏反应③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④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⑤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⑥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A.①⑤B.②④C.①④D.③⑥解析: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与抗体特异性结合,使神经递质无法与受体结合刺激神经,肌肉无法接受到信息,故肌肉无法收缩;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抑制该抗体的产生。
答案:C6.下列五种反应依次属于( )(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4)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①正常免疫②自身免疫病③免疫缺陷④过敏反应A.②③①④③B.④③②②①C.②①④①③D.④③②①①解析:(1)属于过敏反应,可能是对海鲜中的蛋白质过敏;(2)属于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3)(4)属于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攻击自身正常的体细胞或结构;(5)属于正常免疫,机体通过免疫产生抗体,抗体与外毒素结合使其失去毒性。
答案:B7.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解析:麻疹疫苗是减毒的麻疹病毒,不是小分子物质。
再次接种麻疹疫苗后,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B 细胞释放抗体,而不是释放淋巴因子。
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后失去致病能力,应该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可发生,从而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
答案:B8.下列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液免疫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B.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C.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中遗传物质不相同D.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抗原答案:A9.器官移植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但这项技术也存在器官来源不足、排异反应难以避免等弊端。
如今,随着美国生物技术公司Organovo开发出一款生物打印机,可利用患者自身细胞“打印”静脉,这些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或许,医生有朝一日可以“按需打印”活体器官,包括血管和完整的器官。
下列关于器官移植的说法,错误的是( )A.排异反应主要是T细胞作用的结果B.发生排异反应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蛋白C.用细胞“打印”静脉主要涉及细胞的分裂和分化D.只要供者与受者的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不会发生排异反应解析: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二者的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但仍会发生排异反应,因此病人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答案:D10.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证明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B.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C.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的淋巴因子D.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解析:检测结果发现部分淋巴细胞能杀伤肺癌细胞,说明实验处理能够产生效应T细胞。
实验过程的实质是细胞免疫的过程:抗原被吞噬细胞(M细胞)吞噬处理后,被吞噬细胞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T细胞),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裂、分化出效应T细胞(能杀伤肺癌细胞)和记忆细胞。
该过程中不涉及免疫球蛋白的产生过程,免疫球蛋白产生过程属于体液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