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34-201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1]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第1.0.1 条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生产,方便人民生活,加速发展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事业,提高集中供热工程设计水平,特制订本规范。
第 1.0.2 条本规范合用于以热电厂或者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热泵新建或者改建的城市热力网管道、中断泵站和用户热力站等工艺系统设计。
其它型式热源的城市热力网设计可参考本规范。
供热介质设计参数合用范围:一、热水热力网压力小于或者等于2.5MPa,温度小于或者等于200°C;二、蒸汽热力网压力小于等于1.6MPa, 温度小于或者等于350°C。
第1.0.3 条城市热力网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合用,并注意美观。
第1.0.4 条城市热力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地区进行排水和煤气热力网工程设计时,尚应遵守现行的《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I3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造规范》TJ25, 《膨胀土地区建造技术规范》GBJ112 以及国家和有关专业部门颁发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耗热量第一节热负荷第2.1.1 条热力网支线及用户热力站设计时,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应采用经核实的建造物设计热负荷。
第2.1.2 条没有建造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或者热力网初步设计阶段,民用建造的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可按下列方法计算:一、采暖热负荷式中Qn—采暖热负荷,kw;q—采暖热指标,W/m,可按表2. 1.2- 1 取用;A—采暖建造物的建造面积,m2。
采暖热指标推荐值表2. 1..2- 1建造物类型住宅居住区综合学校办公医院托幼旅馆商店食堂餐厅影剧院大礼堂体育馆热指标(W/m2) 58-64 60-67 60-80 65-80 60-70 65-80 115- 140 95- 115 115- 165注:热指标中包括约5%的管网损失在内。
二、通风、空调冬季新风加热热负荷Qtk=k1Q`n (2. 1.2-2)式中Qtk—通风、空调新风加热热负荷,KW;Q`n—通风、空调建造物的采暖热负荷,KW;k1—计算建造物通风、空调新风加热热负荷的系数,可取0.3-0.5.三、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Qsp=0.001163(mv(tr-t1))/T (2. 1.2-3)式中Qsp—采暖期间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m—用热水单位数(住宅为人数,公共建造为每日人次数,床位数等);v —用热水单位每日热水量,L/d,按《建造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 选用;tr—生活热水温度°C,按热水用量标准中规定的温度取用;t1—冷水计计算温度,取最低月平均水温,°C,无资料时按《建造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 取用。
CJJ34-201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1]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生产,方便人民生活,加速发展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事业,提高集中供热工程设计水平,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以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热泵新建或改建的城市热力网管道、中断泵站和用户热力站等工艺系统设计。
其它型式热源的城市热力网设计可参考本规范。
供热介质设计参数适用范围:一、热水热力网压力小于或等于2.5MPa,温度小于或等于200°C;二、蒸汽热力网压力小于等于1.6MPa, 温度小于或等于350°C。
第1.0.3条城市热力网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并注意美观。
第1.0.4条城市热力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地区进行排水和煤气热力网工程设计时,尚应遵守现行的《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I3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TJ25,《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以及国家和有关专业部门颁发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耗热量第一节热负荷第2.1.1条热力网支线及用户热力站设计时,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应采用经核实的建筑物设计热负荷。
第2.1.2条没有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或热力网初步设计阶段,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可按下列方法计算:一、采暖热负荷Qn=q·A10-3 (2.1.2-1)式中Qn—采暖热负荷,kw;q—采暖热指标,W/m,可按表2.1.2-1取用;A—采暖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2。
采暖热指标推荐值表2.1..2-1建筑物类型住宅居住区综合学校办公医院托幼旅馆商店食堂餐厅影剧院大礼堂体育馆热指标(W/m2)58-64 60-67 60-80 65-80 60-70 65-80 115-140 95-115 115-165注:热指标中包括约5%的管网损失在内。
二、通风、空调冬季新风加热热负荷Qtk=k1Q`n (2.1.2-2)式中Qtk—通风、空调新风加热热负荷,KW;Q`n—通风、空调建筑物的采暖热负荷,KW;k1—计算建筑物通风、空调新风加热热负荷的系数,可取0.3-0.5.三、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Qsp=0.001163(mv(tr-t1))/T (2.1.2-3)式中Qsp—采暖期间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m—用热水单位数(住宅为人数,公共建筑为每日人次数,床位数等);v —用热水单位每日热水量,L/d,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选用;tr—生活热水温度°C,按热水用量标准中规定的温度取用;t1—冷水计计算温度,取最低月平均水温,°C,无资料时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取用。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供热网设计的基本原则:1.安全性原则:供热网络应保证供热管道和设备的结构安全,避免发生爆炸、泄漏等意外事故;电控设备、管网应设置监测和报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2.高效性原则:供热网络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提高供热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应根据城市发展情况和居民热负荷需求,合理设置热源和热力站布局,确保供热网的热平衡。
3.稳定性原则:供热网络应稳定可靠,能够适应气候变化和用能需求的变化,确保居民正常供热;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及时调节热源和管网的运行参数。
4.经济性原则:供热网络应综合考虑投资和运营成本,选择经济实用的供热方式和技术;应采用合理规模的热源和热力站,避免过度投资和过剩能力,同时保证供热质量。
主要内容:1.供热网络规划:根据城市规划和能源需求,确定供热网络的总体布局,包括选择热源和热力站的位置、热力站之间的管道布置等。
供热网络应与城市基础设施相衔接,不影响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行。
2.管道设计:供热管道应符合一定的设计原则,如选择合适的管材、管径和厚度,合理设置管道的支撑和防腐措施。
供热管道的设计应考虑供热量、压力损失和泄漏等因素,确保管网的运行安全和稳定。
3.热力站设计:热力站是供热网络的核心设施,应合理选择热力站的规模和数量,确保满足供热负荷需求;热力站的设计应包括设备选择、管道布局、热交换和控制系统等,以实现高效、稳定的供热。
4.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供热网络应配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和控制供热过程,保证热源和管网的运行参数稳定。
控制系统应具备远程监控、故障报警和数据分析等功能,提高供热网络的可操作性和管理效率。
5.安全监测和报警系统设计:供热网络的安全监测和报警系统应包括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实时监测设备,以及故障报警和紧急处理机制。
系统应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供热网的异常情况,保障供热网络的安全。
6.能源利用和节能设计:供热网应采用高效能源设备,如余热回收装置、低温供热技术等,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供热网络还应考虑节能措施,如供热管道的保温、回水温度的控制等,减少能源损耗。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一)总则1.0.1 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事业,提高集中供热工程设计水平,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供热热水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2.5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200℃;供热蒸汽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1.6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350℃的下列热力网的设计:1 由供热企业经营,以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为热源,对多个用户供热,自热源至热力站的城市热力网;2 城市热力网新建、扩建或改建的管道、中继泵站和热力站等工艺系统设计。
1.0.3 城市热力网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并注意美观。
1.0.4 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地区进行城市热力网设计时,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遵守现行的《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J 3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 25)、《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 112)以及国家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3 耗热量3.1 热负荷3.1.1 热力网支线及用户热力站设计时,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宜采用经核实的建筑物设计热负荷。
3.1.2 当无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可按下列方法计算:1 采暖热负荷Qh=qhA·10-3 (3.1.2—1)式中Qh—采暖设计热负荷(kW);qh—采暖热指标(W/m2),可按表3.1.2—1取用;A—采暖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2)。
2 通风热负荷QV=KVQh (3.1.2—2)式中QV——通风设计热负荷(kW);Qh——采暖设计热负荷(kw);KV——建筑物通风热负荷系数,可取0.3~0.5。
3 空调热负荷1) 空调冬季热负荷Qa=qaA·10 -3 (3.1.2—3)式中Qa——空调冬季设计热负荷(kW);qa ——空调热指标(W/m2),可按表3.1.2-2取用;A——空调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2)。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
管网安全措施与可靠性
01
02
03
预防管网泄漏
采用高标准的管道材料和 连接工艺,定期进行管道 检测,及时发现并修复泄 漏点。
保障管网压力稳定
设置适当的调压装置,确 保管网压力在安全范围内 波动,防止压力过高或过 低引起的安全问题。
增强管网抗震性能
在地震高发区,采取有效 的抗震设计和加固措施, 以减少地震对管网的破坏 。
核能热源
利用核反应堆产生的热能,通过热力站转换成蒸汽或热水 。具有能源利用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等优点,但存在一定 的安全风险和技术难度。
热负荷计算与预测
热负荷分类
根据用途和时间等因素,将热负 荷分为基本热负荷、尖峰热负荷 和平均热负荷等类型。
热负荷计算
根据建筑物用途、面积、保温性 能等因素,计算出所需的热量和 流量等参数。
04
管网水力计算
水力计算方法与原则
计算方法
采用节点法、管段法等计算方法,根 据管网布局和热负荷需求进行水力计 算。
原则
确保管网水力平衡,满足用户供热需 求,合理选择管径和设备规格,降低 管网阻力与能耗。
管网阻力与压力分布
阻力来源
管网阻力主要来源于管道摩擦、设备局 部阻力等,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计 算。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热负荷预测
根据城市规划、能源政策、气候 变化等因素,预测未来热负荷的 变化趋势,为热网设计提供依据 。
热力站与热网设计
热力站设计
根据供热需求和热源条件,合理选择和配置热力站的位置、规模和设备,确保供热系统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 。
热网设计
根据供热需求和地形条件等因素,设计热网的布局、管径、保温等参数,确保热网的安全、高效和经济运行。同 时需考虑管网的调度和控制方案,以便实现对供热系统的智能化管理。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一、干线采用采暖期生活热平均热负荷;
二、支线当用户全部有储水箱时,采用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当用户无储水箱时,采用采 暖期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
et 第二节 年耗热量 .n 网 第 2.2.1 条 采暖平均热负荷和采暖期通风、空调平均热负荷应按下列方法计算: gb 能 一、采暖平均热负荷 a Qnp=Qn(tn-tp)/( tn-twn) (2.2.1-1)式中Qnp—采暖平均热负荷,KW; n 节 Qn —采暖设计热负荷,kw; i tn—室内设计温度,°C,可取 18°C; h 筑 tp—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C; c twn—采暖室外计算温度,°C。 w. 建 二、采暖期通风、空调平均热负荷 ww 国 Qtkp=Qtk(tn-tp)/( tn-twtk) (2.2.1-2)式中 Qtkp—采暖期通风或空调平均热负荷,KW; / Qtk—采暖期通风或空调设计热负荷,kw; 中 tn—通风或空调建筑的室内设计温度,°C; / tp—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C; : — twtk—冬季通风或空调室外计算温度,°C。 tp 界 第 2.2.2 条 非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应按下式计算: ht 世 Qspx=Qsp(tr-tlx)/( tr-tl) (2.2.2)式Qspx—非采暖期生活平均热负荷,KW; 源 Qtk—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能 一、采暖热负荷
Qn=q·A10-3 (2.1.2-1)式中 Qn—采暖热负荷,kw; q—采暖热指标,W/m,可按表 2.1.2-1 取用; A—采暖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2。 采暖热指标推荐值 表 2.1..2-1
建筑物类 住宅
型
食堂餐厅 影剧院
合
CJJ34-201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1]
CJJ34-201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1]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 1.0.1条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生产,方便人民生活,加速发展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事业,提高集中供热工程设计水平,特制订本规范。
第 1.0.2条本规范适用于以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热泵新建或改建的城市热力网管道、中断泵站和用户热力站等工艺系统设计。
其它型式热源的城市热力网设计可参考本规范。
供热介质设计参数适用范围:一、热水热力网压力小于或等于 2.5MPa,温度小于或等于200°C;二、蒸汽热力网压力小于等于 1.6MPa,温度小于或等于350°C。
第 1.0.3条城市热力网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并注意美观。
第 1.0.4条城市热力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地区进行排水和煤气热力网工程设计时,尚应遵守现行的《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I3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TJ25,《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以及国家和有关专业部门颁发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耗热量第一节热负荷第 2.1.1条热力网支线及用户热力站设计时,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应采用经核实的建筑物设计热负荷。
第 2.1.2条没有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或热力网初步设计阶段,民用建筑的采暖、透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可按以下办法计算:1、采暖热负荷Qn=q·A10-3(2.1.2-1)式中Qn—采暖热负荷,kw;q—采暖热指标,W/m,可按表2.1.2-1取用;A—采暖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2。
采暖热指标推荐值表2.1..2-1热指标(W/m2)58-64 60-67 60-80 65-80 60-70 65-80 115-140 95-115 115-165注:热指标中包括约5%的管网损失在内。
2、透风、空调冬季新风加热热负荷Qtk=k1Q`n(2.1.2-2)式中Qtk—通风、空调新风加热热负荷,KW;Q`n—通风、空调建筑物的采暖热负荷,KW;k1—计算建筑物通风、空调新风加热热负荷的系数,可取0.3-0.5.三、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Qsp=0.(mv(tr-t1))/T(2.1.2-3)式中Qsp—采暖期间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m—用热水单位数(住宅为人数,公共建筑为每日人次数,床位数等);v—用热水单位逐日热水量,L/d,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J15选用;tr—生活热水温度°C,按热水用量标准中规定的温度取用;t1—冷水计计算温度,取最低月平均水温,°C,无资料时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J15取用。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五、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 30本规范适用于供热热水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2、5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200℃;供热蒸汽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1、6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350℃的下列城镇供热管网的设计:1 以热电厂或锅炉房为热源,自热源至建筑物热力入口的供热管网;2 供热管网新建、扩建或改建的管线、中继泵站与热力站等工艺系统。
热力网以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为热源,自热源经市政道路至热力站的供热管网。
(2、5MPa,200℃)2、1、10 街区热水供热管网自热力站或用户锅炉房、热泵机房、直燃机房等小型热源至建筑物热力入口,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1、6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95℃,与热用户室内系统连接的室外热水供热管网。
2、1、11无补偿敷设直管段不采取人为的热补偿措施的直埋敷设方式。
当无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可按下列方法计算:采暖热指标推荐值同02版区别,区分了未采取节能措施的热指标与采取节能措施的热指标。
热指标的供热管网热损失按5%考虑当凝结水回收时,用户热力站应设闭式凝结水箱并应将凝结水送回热源。
当热力网凝结水管采用无内防腐的钢管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凝结水管充满水凝结水管道宜采用具有防腐内衬、内防腐涂层的钢管或非金属管道。
非金属管道的承压能力与耐温性能应满足设计技术要求。
热力网管沟内不得穿过燃气管道。
8、2、21 当热力网管沟与燃气管道交叉的垂直净距小于300mm时,必须采取可靠措施防止燃气泄漏进管沟。
8、5、1 热力网管道干线、支干线、支线的起点应安装关断阀门。
10、1、3 站房设备间的门应向外开。
热水热力站当热力网设计水温大于100℃,站房长度大于12m时,应设2个出口。
蒸汽热力站均应设置2个出口。
安装孔或门的大小应保证站内需检修更换的最大设备出入。
多层站房应考虑用于设备垂直搬运的安装孔。
11、3、5 阀门、法兰等部位宜采用可拆卸式保温结构。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五、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 30本规范适用于供热热水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 2.5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200℃;供热蒸汽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1.6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350℃的下列城镇供热管网的设计:1 以热电厂或锅炉房为热源,自热源至建筑物热力入口的供热管网;2 供热管网新建、扩建或改建的管线、中继泵站和热力站等工艺系统。
热力网以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为热源,自热源经市政道路至热力站的供热管网。
(2.5MPa,200℃)2.1.10 街区热水供热管网自热力站或用户锅炉房、热泵机房、直燃机房等小型热源至建筑物热力入口,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 1.6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95℃,与热用户室内系统连接的室外热水供热管网。
2.1.11无补偿敷设直管段不采取人为的热补偿措施的直埋敷设方式。
当无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可按下列方法计算:采暖热指标推荐值同02版区别,区分了未采取节能措施的热指标和采取节能措施的热指标。
热指标的供热管网热损失按5%考虑当凝结水回收时,用户热力站应设闭式凝结水箱并应将凝结水送回热源。
当热力网凝结水管采用无内防腐的钢管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凝结水管充满水凝结水管道宜采用具有防腐内衬、内防腐涂层的钢管或非金属管道。
非金属管道的承压能力和耐温性能应满足设计技术要求。
热力网管沟内不得穿过燃气管道。
8.2.21 当热力网管沟与燃气管道交叉的垂直净距小于300mm时,必须采取可靠措施防止燃气泄漏进管沟。
8.5.1 热力网管道干线、支干线、支线的起点应安装关断阀门。
10.1.3 站房设备间的门应向外开。
热水热力站当热力网设计水温大于100℃,站房长度大于12m时,应设2个出口。
蒸汽热力站均应设置2个出口。
安装孔或门的大小应保证站内需检修更换的最大设备出入。
多层站房应考虑用于设备垂直搬运的安装孔。
11.3.5 阀门、法兰等部位宜采用可拆卸式保温结构。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1 总则1.0.1 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事业,提高集中供热工程设计水平,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供热热水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2.5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200?;供热蒸汽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1.6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350?的下列热力网的设计:1 由供热企业经营,以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为热源,对多个用户供热,自热源至热力站的城市热力网;2 城市热力网新建、扩建或改建的管道、中继泵站和热力站等工艺系统设计。
1.0.3 城市热力网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并注意美观。
1.0.4 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地区进行城市热力网设计时,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遵守现行的《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J 3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 25)、《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 112)以及国家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3 耗热量3.1 热负荷3.1.1 热力网支线及用户热力站设计时,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宜采用经核实的建筑物设计热负荷。
3.1.2 当无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可按下列方法计算:1 采暖热负荷Qh=qhA?10-3 (3.1.2—1)式中Qh—采暖设计热负荷(kW);qh—采暖热指标(W,m2),可按表3.1.2—1取用; A—采暖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2)。
2 通风热负荷QV=KVQh (3.1.2—2)式中QV——通风设计热负荷(kW);Qh——采暖设计热负荷(kw);KV——建筑物通风热负荷系数,可取0.3,0.5。
3 空调热负荷1) 空调冬季热负荷3) Qa=qaA?10 -3 (3.1.2—式中Qa——空调冬季设计热负荷(kW);qa ——空调热指标(W,m2),可按表3.1.2-2取用; A——空调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2)。
供热系统管道工程设计方案
供热系统管道工程设计方案一、项目概述本项目为某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的供热系统管道工程设计。
小区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占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共有10栋住宅楼,共计居民3000户。
现有供热系统存在管道老化、热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的冬季采暖。
因此,本项目旨在对小区的供热系统进行改造,提高供热效率,保证居民的舒适度。
二、设计依据1.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10)2. 《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范》(CJJ81—98)3. 《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CJ/T114-2000)4. 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居民需求三、设计目标1. 提高供热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2. 保证供热系统的稳定运行,降低维护成本。
3. 提高居民采暖舒适度,满足居民需求。
四、设计内容1. 供热管道布局设计:根据小区地形、建筑分布和居民需求,合理规划供热管道布局,确保供热管道覆盖所有住宅楼。
2. 管道材料选择:根据《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确保管道的安全、耐用和环保。
3. 保温层设计:根据《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确保管道保温效果。
4. 管道安装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管道安装方式,如直埋、架空等,确保安装方便、施工快捷。
5. 管道维修与维护:考虑供热系统的长期运行,设计合理的管道维修与维护方案,确保供热系统的稳定运行。
五、设计步骤1. 收集现场资料:了解小区具体情况,包括建筑分布、现有供热系统、管道布局等。
2. 分析居民需求:根据居民需求,确定供热系统的供热能力、热负荷等参数。
3. 规划设计:根据现场资料和居民需求,规划设计供热管道布局。
4. 选择管道材料: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
5. 保温层设计:根据设计要求,确定保温层材料和厚度。
6. 确定安装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管道安装方式。
7. 编制施工图:根据设计内容,编制供热系统管道工程施工图。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1
14.2.2 对全年运行的空调系统管道,应分别计算
采暖期和供冷期设计流量和管网压力损失,分别
确定循环泵运行参数。
14.2.3 用于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的管网,设计 流量应按本规范第7.1.1条计算。生活热水系统
的管网,设计流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
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确定。
14.2.4 用于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的管网,确定主 干线管径时,宜采用经济比摩阻。经济比摩阻数值 宜根据工程具体条件计算确定。主干线比摩阻可采
装置应设置在建筑物热力入口处。
14.3.2 当建筑物热力入口不具备安装调节和计量装
置的条件时,可根据建筑物使用特点、热负荷变化
规律、室内系统形式、供热介质温度及压力、调节 控制方式等,分系统设置管网。 14.3.3 当系统较大、阻力较高、各环路负荷特性或 阻力相差悬殊、供水温度不同时,宜在建筑物热力
14.1.3 用于生活热水系统的管网水质的卫
生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 水卫生标准》GB 5749的规定。
14.2 水力计算
14.2.1 管网管径和循环泵的设计参数应根据水力 计算结果确定。当热用户分期建设时,应分期进 行管网水力计算,应按规划期设计流量选择管径, 分期确定循环泵运行参数。
用60Pa/m~100 Pa/m。
注:第7章 热力网水力计算的7.3.2条主干线比摩 阻可采用30Pa/m~70 Pa/m。 14.2.5用于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的管网,支线管径
应按允许压力降确定,比摩阻不宜大于400Pa/m。
注:第7章 热力网水力计算的7.3.3条支干线比摩阻 不应大于300Pa/m 。
14.2.6 用于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的管网设计,
在保证循环水泵运行时管网压力符合下列规定: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五、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 30本规范适用于供热热水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2.5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200℃;供热蒸汽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1.6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350℃的下列城镇供热管网的设计:1 以热电厂或锅炉房为热源,自热源至建筑物热力入口的供热管网;2 供热管网新建、扩建或改建的管线、中继泵站和热力站等工艺系统.热力网以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为热源,自热源经市政道路至热力站的供热管网。
(2。
5MPa,200℃)2。
1。
10 街区热水供热管网自热力站或用户锅炉房、热泵机房、直燃机房等小型热源至建筑物热力入口,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1.6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95℃,与热用户室内系统连接的室外热水供热管网。
2。
1.11无补偿敷设直管段不采取人为的热补偿措施的直埋敷设方式.当无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可按下列方法计算:采暖热指标推荐值同02版区别,区分了未采取节能措施的热指标和采取节能措施的热指标。
热指标的供热管网热损失按5%考虑当凝结水回收时,用户热力站应设闭式凝结水箱并应将凝结水送回热源.当热力网凝结水管采用无内防腐的钢管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凝结水管充满水凝结水管道宜采用具有防腐内衬、内防腐涂层的钢管或非金属管道。
非金属管道的承压能力和耐温性能应满足设计技术要求.热力网管沟内不得穿过燃气管道.8。
2。
21 当热力网管沟与燃气管道交叉的垂直净距小于300mm时,必须采取可靠措施防止燃气泄漏进管沟。
8。
5。
1 热力网管道干线、支干线、支线的起点应安装关断阀门.10.1.3 站房设备间的门应向外开。
热水热力站当热力网设计水温大于100℃,站房长度大于12m时,应设2个出口。
蒸汽热力站均应设置2个出口.安装孔或门的大小应保证站内需检修更换的最大设备出入。
多层站房应考虑用于设备垂直搬运的安装孔.11。
3。
5 阀门、法兰等部位宜采用可拆卸式保温结构。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五、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 30本规范适用于供热热水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 2.5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200℃;供热蒸汽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1.6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350℃的下列城镇供热管网的设计:1 以热电厂或锅炉房为热源,自热源至建筑物热力入口的供热管网;2 供热管网新建、扩建或改建的管线、中继泵站和热力站等工艺系统。
热力网以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为热源,自热源经市政道路至热力站的供热管网。
(2.5MPa,200℃)2.1.10 街区热水供热管网自热力站或用户锅炉房、热泵机房、直燃机房等小型热源至建筑物热力入口,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 1.6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95℃,与热用户室内系统连接的室外热水供热管网。
2.1.11无补偿敷设直管段不采取人为的热补偿措施的直埋敷设方式。
当无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可按下列方法计算:采暖热指标推荐值同02版区别,区分了未采取节能措施的热指标和采取节能措施的热指标。
热指标的供热管网热损失按5%考虑当凝结水回收时,用户热力站应设闭式凝结水箱并应将凝结水送回热源。
当热力网凝结水管采用无内防腐的钢管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凝结水管充满水凝结水管道宜采用具有防腐内衬、内防腐涂层的钢管或非金属管道。
非金属管道的承压能力和耐温性能应满足设计技术要求。
热力网管沟内不得穿过燃气管道。
8.2.21 当热力网管沟与燃气管道交叉的垂直净距小于300mm时,必须采取可靠措施防止燃气泄漏进管沟。
8.5.1 热力网管道干线、支干线、支线的起点应安装关断阀门。
10.1.3 站房设备间的门应向外开。
热水热力站当热力网设计水温大于100℃,站房长度大于12m时,应设2个出口。
蒸汽热力站均应设置2个出口。
安装孔或门的大小应保证站内需检修更换的最大设备出入。
多层站房应考虑用于设备垂直搬运的安装孔。
11.3.5 阀门、法兰等部位宜采用可拆卸式保温结构。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
主要增加了14章节:街区热水供热管网 (二次水供热管网)
2.重点内容;(主要一些强条) 3.注意事项;(与上一版的不同)
第1页/共37页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CJJ34-2010)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CJJ34-2002)
《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设计规范》 (CJJ28-2004)
第5页/共37页
5 供热管网型式
·5.0.7 当凝结水回收时,用户热力站应设闭式凝结水 箱并应将凝结水送回热源。当热力网凝结水管采用无内 防腐的钢管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凝结水管充满水。与敷设 8.3.2 凝结水管道宜采用具有防腐内衬、内防腐涂层的钢管或非金属管道。非金属 管道的承压能力和耐温性能应满足设计技术要求。
直管段不采取人为的热补偿措施的直埋敷设方式。
第4页/共37页
3 耗热量
·3.1.2条 当无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民 用建筑的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 可按下列方法计算:
采暖热指标推荐值同02版区别,区分了未 采取节能措施的热指标和采取节能措施的热指 标。
热指标的供热管网热损失按5%考虑。
第16页/共37页
14.2.4 用于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的管网,确定主 干线管径时,宜采用经济比摩阻。经济比摩阻数值 宜根据工程具体条件计算确定。主干线比摩阻可采 用60Pa/m~100 Pa/m。 注:第7章 热力网水力计算的7.3.2条主干线比摩 阻可采用30Pa/m~70 Pa/m。
14.2.5用于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的管网,支线管径 应按允许压力降确定,比摩阻不宜大于400Pa/m。
第24页/共37页
14.4 管道材料 14.4.1 街区热水供热管网管道材料应符合本规范第8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五、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 30本规范适用于供热热水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 2.5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200℃;供热蒸汽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1.6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350℃的下列城镇供热管网的设计:1 以热电厂或锅炉房为热源,自热源至建筑物热力入口的供热管网;2 供热管网新建、扩建或改建的管线、中继泵站和热力站等工艺系统。
热力网以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为热源,自热源经市政道路至热力站的供热管网。
(2.5MPa,200℃)2.1.10 街区热水供热管网自热力站或用户锅炉房、热泵机房、直燃机房等小型热源至建筑物热力入口,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 1.6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95℃,与热用户室内系统连接的室外热水供热管网。
2.1.11无补偿敷设直管段不采取人为的热补偿措施的直埋敷设方式。
当无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可按下列方法计算:采暖热指标推荐值同02版区别,区分了未采取节能措施的热指标和采取节能措施的热指标。
热指标的供热管网热损失按5%考虑当凝结水回收时,用户热力站应设闭式凝结水箱并应将凝结水送回热源。
当热力网凝结水管采用无内防腐的钢管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凝结水管充满水凝结水管道宜采用具有防腐内衬、内防腐涂层的钢管或非金属管道。
非金属管道的承压能力和耐温性能应满足设计技术要求。
热力网管沟内不得穿过燃气管道。
8.2.21 当热力网管沟与燃气管道交叉的垂直净距小于300mm时,必须采取可靠措施防止燃气泄漏进管沟。
8.5.1 热力网管道干线、支干线、支线的起点应安装关断阀门。
10.1.3 站房设备间的门应向外开。
热水热力站当热力网设计水温大于100℃,站房长度大于12m时,应设2个出口。
蒸汽热力站均应设置2个出口。
安装孔或门的大小应保证站内需检修更换的最大设备出入。
多层站房应考虑用于设备垂直搬运的安装孔。
11.3.5 阀门、法兰等部位宜采用可拆卸式保温结构。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五、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 30本规范适用于供热热水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 2.5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200℃;供热蒸汽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1.6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350℃的下列城镇供热管网的设计:1 以热电厂或锅炉房为热源,自热源至建筑物热力入口的供热管网;2 供热管网新建、扩建或改建的管线、中继泵站和热力站等工艺系统。
热力网以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为热源,自热源经市政道路至热力站的供热管网。
(2.5MPa,200℃)2.1.10 街区热水供热管网自热力站或用户锅炉房、热泵机房、直燃机房等小型热源至建筑物热力入口,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 1.6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95℃,与热用户室内系统连接的室外热水供热管网。
2.1.11无补偿敷设直管段不采取人为的热补偿措施的直埋敷设方式。
当无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可按下列方法计算:采暖热指标推荐值同02版区别,区分了未采取节能措施的热指标和采取节能措施的热指标。
热指标的供热管网热损失按5%考虑当凝结水回收时,用户热力站应设闭式凝结水箱并应将凝结水送回热源。
当热力网凝结水管采用无内防腐的钢管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凝结水管充满水凝结水管道宜采用具有防腐内衬、内防腐涂层的钢管或非金属管道。
非金属管道的承压能力和耐温性能应满足设计技术要求。
热力网管沟内不得穿过燃气管道。
8.2.21 当热力网管沟与燃气管道交叉的垂直净距小于300mm时,必须采取可靠措施防止燃气泄漏进管沟。
8.5.1 热力网管道干线、支干线、支线的起点应安装关断阀门。
10.1.3 站房设备间的门应向外开。
热水热力站当热力网设计水温大于100℃,站房长度大于12m时,应设2个出口。
蒸汽热力站均应设置2个出口。
安装孔或门的大小应保证站内需检修更换的最大设备出入。
多层站房应考虑用于设备垂直搬运的安装孔。
11.3.5 阀门、法兰等部位宜采用可拆卸式保温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生产,方便人民生活,加速发展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事业,提高集中供热工程设计水平,特制订本规范。
第 1.0.2条本规范适用于以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热泵新建或改建的城市热力网管道、中断泵站和用户热力站等工艺系统设计。
其它型式热源的城市热力网设计可参考本规范。
供热介质设计参数适用范围:一、热水热力网压力小于或等于2.5MPa,温度小于或等于200°C;二、蒸汽热力网压力小于等于1.6MPa, 温度小于或等于350°C。
第1.0.3条城市热力网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并注意美观。
第1.0.4条城市热力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地区进行排水和煤气热力网工程设计时,尚应遵守现行的《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I3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TJ25,《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以及国家和有关专业部门颁发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耗热量第一节热负荷第2.1.1条热力网支线及用户热力站设计时,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应采用经核实的建筑物设计热负荷。
第2.1.2条没有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或热力网初步设计阶段,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可按下列方法计算:一、采暖热负荷Qn=q·A10-3 (2.1.2-1)式中 Qn—采暖热负荷,kw;q—采暖热指标,W/m,可按表2.1.2-1取用;A—采暖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2。
采暖热指标推荐值表2.1..2-1建筑物类型住宅居住区综合学校办公医院托幼旅馆商店食堂餐厅影剧院大礼堂体育馆热指标(W/m2) 58-64 60-67 60-80 65-80 60-70 65-80 115-140 95-115 115-165注:热指标中包括约5%的管网损失在内。
二、通风、空调冬季新风加热热负荷Qtk=k1Q`n (2.1.2-2)式中 Qtk—通风、空调新风加热热负荷,KW;Q`n—通风、空调建筑物的采暖热负荷,KW;k1—计算建筑物通风、空调新风加热热负荷的系数,可取0.3-0.5.三、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Qsp=0.001163(mv(tr-t1))/T (2.1.2-3)式中 Qsp—采暖期间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m—用热水单位数(住宅为人数,公共建筑为每日人次数,床位数等);v —用热水单位每日热水量,L/d,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选用;tr—生活热水温度°C,按热水用量标准中规定的温度取用;t1—冷水计计算温度,取最低月平均水温,°C,无资料时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取用。
T—每日供水小时数,住宅、旅馆、医院等一般取24h。
计算居住区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时可按下式计算:Qsp·j=qsA10-3 (2.1.2-4)式中Qsp·j—居住区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qs—居住区生活热水热指标,当无实际统计资料时,可按表2.1.2-2取用;A—居住区的总建筑面积,m2。
四、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Qsmax=k2Qsp (2.1.2-4)式中 Qsmax——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KW;Qsp——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k2——小时变化系数,根据用水单位数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规定取用。
居住区采暖期生活热水热指标表2.1.2-2用水设备情况热指标(W/m2)住宅无生活设备,只对公共建筑供热水时 2.5-3全部住宅有浴盆并供给生活热水时 15-20注:冷水温度较高时采用较小值,冷水温度较低时采用较大值;热指标中已包括约10%的管网热损失在内。
第2.1.3条生产工艺最大热负荷和凝结水回收率应采用工艺系统的设计数据。
计算热力网最大生产工艺热负荷时,应取用经各工业企业核实的最大热负荷之和乘以同时系数之值。
同时系数可取0.7-0.9。
第2.1.4条没有工业建筑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及生产工艺热负荷的设计资料时,对于现有企业应采用生产建筑和生产工艺的实际耗热数据,并考虑今后可能的变化。
对于资料或实际耗热定额计算。
第2.1.5条计算热力网热负荷时,生活热水热负荷按下列规定取用:一、干线采用采暖期生活热平均热负荷;二、支线当用户全部有储水箱时,采用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当用户无储水箱时,采用采暖期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
第二节年耗热量第2.2.1条采暖平均热负荷和采暖期通风、空调平均热负荷应按下列方法计算:一、采暖平均热负荷Qnp=Qn(tn-tp)/( tn-twn) (2.2.1-1)式中 Qnp—采暖平均热负荷,KW;Qn —采暖设计热负荷,kw;tn—室内设计温度,°C,可取18°C;tp—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C;twn—采暖室外计算温度,°C。
二、采暖期通风、空调平均热负荷Qtkp=Qtk(tn-tp)/( tn-twtk) (2.2.1-2)式中 Qtkp—采暖期通风或空调平均热负荷,KW;Qtk—采暖期通风或空调设计热负荷,kw;tn—通风或空调建筑的室内设计温度,°C;tp—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C;twtk—冬季通风或空调室外计算温度,°C。
第2.2.2条非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应按下式计算:Qspx=Qsp(tr-tlx)/( tr-tl) (2.2.2)式Qspx—非采暖期生活平均热负荷,KW;Qtk—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tr—生活热水设计温度,°C;tlx—夏季冷水温度(非采暖期平均水温),°C;tl—冬季冷水温度(采暖期平均水温),°C。
第2.2.3条民用建筑的全年耗热量应按下列方法计算。
一、采暖全年耗热量Qnn=0.0864Qnpn (2.2.3-1)式中 Qnn—采暖全年耗热量,GJ;Qnp—采暖平均热负荷,KW;n—采暖期天数。
二、通风或空调全年耗热量Qntk=0.0036ZQtkpn (2.2.3-2)式中 Qntk—通风或空调全年耗热量,GJ;Qtkp—通风或空调平均热负荷,kw;Z—采暖期内通风、空调装置每日平均运行小时数,h;n—采暖期天数。
三、生活热水全年耗热量Qns=0.0864[Qsp+Qspx(350-n)] (2.2.3-3)式中Qns—生活热水全年耗热量,GJ;Qsp—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Qspx—非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n—采暖期天数。
第2.2.4条生产工艺热负荷的全年耗热量应根据运行天数,昼夜工作班数和各季节热耗不同等因素进行计算。
第2.2.5条当热力网由多种热源供热,对各热源的负荷分配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时,应绘制延续时间图。
各个热源的年供热量由热负荷延续时间图确定。
第三章供热介质第一节供热介质选择第3.1.1条对民用建筑物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供热的城市热力网宜采用水作供热介质。
第3.1.2条同时对生产工艺、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热负荷的城市热力网供热介质按下列原则确定。
一、当生产工艺热负荷为主要负荷,且必须采用蒸汽供热时,应采用蒸汽作供热介质;二、当以水为供热介质能够满足生产工艺需要(包括在用户处转换为蒸汽),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宜采用水作供热介质;三、当采暖、通风、空调热负荷为主要负荷,生产工艺又必须采用蒸汽供热,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水和蒸汽两种供热介质;第二节供热介质参数第3.2.1条热水热力网最佳设计供、回水温度,应结合具体工程条件,考虑热源管网、户内系统等方面的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第3.2.2条当不具备确定最佳供、回水温度的技术经济比较条件时,热水热力网供、回水温度可以按以下的原则确定:一、以热电厂为热源时,设计供水温度可取110-150°C,回水温度约70°C。
采用一级加热供水温度取较小值;采用二级加热(包括串联尖峰锅炉)取较大值;二、区域锅炉房为热源,供热规模较小时,采用95-70°C°C的水温,供热规模较大时,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应采用较高的供水温度;三、区域锅炉房与热电厂联网运行时,应采用以热电厂为热源的热力网最供、回水温度。
第3.2.3条以热电厂为热源的城市热力网,在非采暖期,当技术经济合理时,宜发展制冷热负荷。
此时供热介质的参数,应根据制冷机组的技术要求确定。
第三节水质标准第3.3.1条以热电厂为热源的城市热水热力网,补给水水质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溶解氧小于或等于0.1mg/L;二、总硬度小于或等于0.7mg-N/L三、悬浮物小于或等于5mg/L;四、PH(25°C)7-8.5注:(1)闭式热水热力网允许采用锅炉排污水作为补给水,PH(25°C)值可大于8.5;(2)当供热系统中没有热水锅炉时,第二款的规定可按碳酸盐硬度执行。
第3.3.2条以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的城市热水热力网,补给水采用炉外化学处理时,其水质应条符合第3.3.1条的规定;当热力网设计供水温度等于或小于95°C时,或采用炉内加药处理,补给水水质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总硬度小于或等于6mg-N/L;二、悬浮物小于或等于20mg/L;三、PH(25°C)大于7。
第3.3.3条开式热水热力网补给水质量除应符合第3.3.1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再生《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
第3.3.4条城市蒸汽热力网,由用户热力站返回热源的凝结水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总硬度小于或等于50ug-N/L;二、含铁量小于或等于0.5mg/L;三、含油量小于或等于10mg/L.第四节补水率及凝结水回收率第3.4.1条闭式热水热力网的补水率,不宜大于总循环水量的1%。
第3.4.2条蒸汽热力网中,采用间接加热的热负荷,其凝结水回收率不应小于80%.第四章热力网型式第4.0.1条热水热力网宜采用闭式双管制。
第4.0.2条以热电厂为热源的热水热力网,同时有生产工艺,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多种热负荷,在生产工艺热负荷与采暖热负荷所需供热介质参数相差较大,或季节性热负荷占总热负荷比例较大,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用闭式多管制。
第4.0.3条当热水热力网满足下列条件,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用开式热力网:一、具有水处理费用较低的补给水源;二、具有与生活热水热负荷相适应的廉价低位能热源。
第4.0.4条开式热水热力网在热水热负荷足够大,且技术比例较大,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用双管或多管制;第4.0.5条蒸汽热力网的蒸汽管道,宜采用单管制。
当符合下列情况可采用双管或多管制:一、当各用户间所需蒸汽参数相差较大,或季节性热负荷占总负荷比例较大,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用双管或多管制;二、当用户按规划分期建设时,可采用双管或多管,随热负荷的发展分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