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主控因素及其分布规律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要标志层。泥岩或油页岩的发育成为湖泛面的标 志, 而泥岩、油页岩的上、下往往又是砂岩发育的有 利层段, 因此, 烃源岩与其上、下岩层( 砂岩) 的波阻 抗差异大, 在地震剖面上, 一般为单相位、强振幅连 续光滑反射( 图 4) 。
Fig. 3 Typical char acter istics of the thir d-or der
sequence boundar y in seismic pr ofile
在每一个三级层序内部都存在一个次级湖泛 面。第一期湖泛面位于长 10 的中部。长 10 沉积具 有上、下部砂岩发育, 中间泥岩发育, 泥岩发育段即 为第一期湖泛面。第二期湖泛面位于长 9 的中、上 部, 以“李家畔页岩”为标志。第三期湖泛面也即最 大湖泛面为长 7 的中、下部 , 以“张家滩页 岩”为主 要代表。第四期湖泛面位于长 4+5 中部, 为一套比 较细的 泥岩或粉 砂质泥岩 , 其 上 、下 均 为 在 三 角 洲 建设作用下形成的厚层砂岩。第五期湖泛面位于长 2 的顶部或长 1 的底部, 以陕北、姬塬地区长 2 上 部或长 1 底部沉积的一套湖相泥岩或油页岩为主
SQ4 与 SQ5 之 间 的 层 序 界 面 为 长 3 的 中 下 部。以三角洲沉积为主, 各个三角洲均向湖盆中心 推进, 河流为湖区带来了丰富的碎屑物质, 湖盆充 填迅速加快, 收缩明显, 因此在地震剖面上可见到 “S”形的顶超反射特征。图 3 为三级层序界面典型 的 识 别 特 征 。 图 中 自 上 而 下 分 别 为 SQ1 与 SQ2、 SQ2 与 SQ3 、SQ3 与 SQ4 及 SQ4 与 SQ5 之 间 的 层序界面及其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 蓝线为三 级层序界面。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可划分为 1 个二 级层序, 其顶界面为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不整合 面。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沉积后, 受印支运动的影 响, 盆地整体抬升, 遭受长期剥蚀。因此, 在三叠系 与侏罗系之间, 形成一个区域性不整合面。由于不 整合面上、下陆相碎屑岩地球物理特征差异较小, 利用地震信息对其识别与追踪难度较大。许多学者 通过多年的 研究及工作 经验 [7], 总结出 一 套 行 之 有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 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研究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产区,其中三叠系延长组是该盆地最具潜力 的油藏之一。这些油藏属于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其成藏机理的研究对于石油 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演示将围绕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 透大型岩性油藏
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的沉积特征具有明显的时段性。在晚三叠世,盆 地处于湖沼相沉积环境,主要沉积了泥质岩、砂质岩和碳酸盐岩等。这些岩石组 合具有高有机质含量,是良好的生油层。在早侏罗世,盆地开始进入陆相沉积环 境,
主要沉积了砂岩、泥岩和煤等,这些岩石组合具有较少的有机质含量,但仍 然是较好的生气层。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石油产区,具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延长 组是该盆地重要的含油层系,其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对于石油地质学 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从成藏条件解剖和孔隙演化的角度,探讨鄂尔多斯盆 地中生界上三叠
统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并归纳其成藏演化模式。
该盆地储层物性和电性特征也较为复杂,不同地区和不同层位的储层物性和 电性存在差异。
最后,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藏成藏条件的研究,揭示了该盆 地油藏的成藏特点。研究发现,该盆地油藏主要受古构造、古地貌、古水文等因 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和不同层位的油藏成藏条件存在差异。此外,该盆地油藏类 型也较为复杂,包括构造油藏、地层油藏和复合油藏等。
1、烃源岩的形成和演化:优质的烃源岩是油藏形成的基础。在鄂尔多斯盆 地,烃源岩主要形成于湖泊沉积环境,通过生物化学作用不断产生油气。
2、储集砂体的形成和演化:湖相重力流沉积与三角洲前缘沉积形成了有利 的储集砂体。这些砂体在沉积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储集物性。随着时 间的推移,这些砂体逐渐压实,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形成了致密的储集层。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郭彦如;刘俊榜;杨华;刘震;付金华;姚泾利;徐旺林;张延玲【摘要】By analyzing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under the guideline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 in the low permeability, tight reservoirs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is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re evolution, and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evolution models are concluded. The low permeability, tight reservoirs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are distributed within the range of goo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The reservoir sand-bodies are dominated by lacustrine gravity flow deposits and delta front deposits. In the early period when hydrocarbons are accumulated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the reservoir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porosity and high permeability. The oil and gas generated in the period are accumulated normally under the effect of buoyancy. In the middle-late period, the reservoirs have experienced continuous compression. The petroleum generated in the late period, the majo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eriod, migrates and accumulates by infiltration along the previously remained paths under the effect of buoyancy and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ource rocks and the reservoirs. When the reservoirs become tight, oil and gas stop migration. From the Late Jurassic to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oil and gas widely charge the high porosity sandstones near the source rocks when they migrate from the center of the lacustrine basin to me borders.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the diagenesis of sandstone reservoirs is enhanced, making the reservoirs tight. After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present low permeability tight lithologic reservoirs are formed due to the compressing and uplifing movement of the structure which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ilts up in the east.%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从成藏条件解剖入手,从孔隙演化的角度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上三叠统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归纳其成藏演化模式.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分布于优质烃源岩范围内,湖相重力流沉积与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要储集砂体类型.延长组低渗透致密砂岩在早期成藏期具有高孔高渗的特点,早期生成的油气在浮力作用下正常成藏,中后期成藏过程中经历了持续压实致密过程;后期主生烃期生成的原油在浮力和源储压差共同作用下沿先前残余路径以浸润方式运聚,达到致密条件时,油气停止运移.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中期,油气在高孔隙砂岩中近源多点面状充注大面积成藏,油气从湖盆中心向四周运移:早白垩世晚期,砂岩储集层成岩作用加强,储集层发生致密化.晚白垩世之后,受西倾东翘的构造挤压抬升运动影响,形成现今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2(039)004【总页数】9页(P417-425)【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油藏;成藏机理;成藏演化模式【作者】郭彦如;刘俊榜;杨华;刘震;付金华;姚泾利;徐旺林;张延玲【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THANKS
感谢观看
烃源岩普遍进入成熟阶段,部分达到高成熟 阶段,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和排出。
储层条件评价
01
02
03
04
岩石类型
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 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 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 熟度中等。
物性特征
储层物性较差,孔隙度和 渗透率普遍较低,属于致 密储层。
孔隙结构
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溶蚀 孔为主,喉道细小且连通 性差,导致储层渗流能力 较弱。
构造特征
02
东南部地区构造相对简单,主要表现为一系列鼻状构造和局部
低幅度背斜。
沉积相带
03
该区主要发育河流相、三角洲相和湖泊相等沉积相带,为油气
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
延长组地层发育情况
地层厚度
延长组地层在东南部地区厚度较大,一般可达数百米至千余米。
岩性组合
延长组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煤层等岩性组成,其中砂岩是主要的 储集层。
开发技术优化与提高采收率途径探讨
水平井钻井技术
针对致密油藏储层物性差、渗透率低的特点,采用水平井钻井技 术,增加泄油面积,提高单井产量。
压裂增产技术
通过水力压裂、酸化压裂等压裂增产技术,改善储层渗透性,提高 致密油藏的产能。
注水开发技术
在致密油藏开发中,采用注水开发技术,补充地层能量,维持地层 压力,提高采收率。
03
成藏条件分析
生烃条件评价
烃源岩分布
有机质丰度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烃源岩主要为 长7段和长9段的暗色泥岩和油页岩,具有 厚度大、分布广的特点。
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较高,氯仿沥青“A” 和总烃含量普遍较高,为生油提供了良好 的-腐殖型为主,具有较好的 生油潜力。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其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延长组作为盆地内的一个关键含油层系,其低渗透、致密岩性的特点使得油藏的成藏过程复杂且难以预测。

研究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成藏规律,还可为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地质背景、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详细的地质背景介绍,为后续的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分析奠定基础。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深入剖析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储层、盖层以及运移通道等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油藏的成藏过程,揭示油气在致密岩性储层中的运移、聚集和保存机制。

总结提出适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模式,为后续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鄂尔多斯盆地及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中国油气工业的持续发展。

二、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大型内陆沉积盆地,具有独特的构造和沉积演化历史。

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主要由一个向北倾斜的大型单斜构造和一些次级褶皱组成。

这些构造特征使得盆地的沉积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异性,南部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北部则以湖泊相沉积为主。

在延长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湖盆扩张阶段,湖泊广泛分布,形成了一套巨厚的陆相碎屑岩沉积。

这套沉积体系以河流-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为主,其中河流相沉积主要发育在盆地的南部和西南部,三角洲相沉积则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部和北部,湖泊相沉积则广泛覆盖在盆地的中心区域。

鄂尔多斯盆地的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砂岩、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等。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超低透砂岩成藏机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超低透砂岩成藏机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超低透砂岩成藏机理研究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

其中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为超低渗透砂岩油藏,根据包裹体划分油藏成藏期次,在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和成岩序列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石英加大边中的包裹体代表了生排烃高峰期的一次油气的充注。

埋藏分析表明,它们均形成于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为一期成藏,多个充注阶段。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包裹体油气充注一、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晚三叠世,在东北、西南两大物源控制下,形成了东北三角洲、西南扇三角洲一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

按沉积旋回和测井资料将延长组从上到下分为10 个油层组,其沉积特征表明了整个湖盆形成、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

长9、长7、长4 十5 期是湖盆发展过程中的三大湖侵期,特别在长7 时,湖侵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盆地中生界最好的一套烃源岩;三大湖侵期之间是岸进时期,长8、长6 、长3 等时期比较重要;在湖泊周围,形成了以东北三角洲和西南扇三角洲一三角洲为代表的三角洲群,其沉积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砂体大面积分布,是形成大油田的基础[1]。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特低渗透岩性油藏成为我国低渗透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典型代表,晚三叠世湖盆中部地区延长组长6- 长8 储层致密,一般渗透率小于1×10-3μm2;按照199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油气储层评价方法》[2],把湖盆中部长6-长8储层划分为超低渗透储层[3]。

二、低渗油藏储层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超低渗透储层分布在湖盆中部延长组长6一长8油层组,沉积类型包括长6、长7的重力流沉积、三角洲前缘及长8三角洲前缘砂体[4-5]。

1.储层岩石学特征湖盆中部地区长6一长8岩石的结构成熟度中等,矿物成熟度较低。

长6、7长石砂岩为主,岩屑长石砂岩次之、以及少量岩屑砂岩;砂岩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含量较高,次为中细砂岩;砂岩的分选性中一好,磨圆度以次棱角状为主;颗粒支撑,点一线接触为主[6]。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0. 08 0. 04 0. 22 0. 0 0. 0 0. 36 0. 09 0. 01
0. 36
0. 26 0. 27 0. 15 0. 03 0. 0 0. 63 0. 0 0. 06
5. 85
4. 91 2. 27 2. 27 6. 67 5. 94 2. 76 2. 78 4. 47
第 4 期 李凤杰 等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67 ·
摘要 :以三角洲 - 湖泊沉积体系为主的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主产油层组长 3 、长 6 、长 7 和长 8 储层岩石类型主要有长石砂岩 、岩 屑长石砂岩及岩屑砂岩 ,成分成熟度普遍较低 ,结构成熟度中等 - 较好 ;经历了压实作用 、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 , 孔隙类型以粒间 孔 、次生溶孔为主 。纵向上 ,长 3 油层组储层物性最好 ;平面上 ,东北部储层物性明显优于西南部 。优质储层多出现在三角洲前缘水 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中 ,碎屑组成 、粒级 、填隙物含量和成岩作用均对储层性能有重要影响 。在陇东地区延长组中识别出简单韵律 、 复合韵律 2 大类 6 种类型储层物性垂向分布模式 ,而高频基准面旋回的升降控制着本区储层物性韵律的分布规律 。 关键词 :储层特征 ;物性韵律模式 ;影响因素 ;延长组 ;三叠系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中图分类号 : TE122. 2 文献标识码 :A
0. 21
0. 47 0. 18 0. 18 0. 22 0. 57 0. 4 0. 59 0. 243
0. 0 0. 08 0. 0 0. 0 0. 0 0. 02 0. 0 0. 0
0. 04 0. 03 0. 0 0. 0 0. 0 0. 21 0. 0 0. 0
0. 55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富集规律

第1期
高振东 :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富集规律
41
下寺湾地区延长组储层属低孔、低渗的特低渗透储层。长 6 储层物性相对更差 , 其孔隙 度为 15 4 ~ 2 6% , 平 均 11 7% , 渗透率 为 1 28~ 0 01 ! 10 10
3 3
m 2 , 平 均 0 873 ! 10
40

西


第 25 卷
4
生油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处于延长组生油中心, 长 7、长 6 期发育深湖、半深湖相泥
3] 岩, 平均厚度愈 100 m, 是良好的生油岩。据前人研究[ 1、 , 该套生油岩有机质丰度高 , 生
油岩有机质类型为腐殖 近水楼台之利。
腐泥型, 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高 , 生油潜力大。给下寺湾地区带来
地中生界有利的石油富集区之一。主要含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 6 、长 2。下寺湾油田的勘 探开发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 1971 年 ~ 1987 年 , 由长庆油田在此进行钻探 工作 , 发现洛河地区具有侏罗系、三叠系两套含油层系, 对本区有了初步认识 ; 第二阶段为 1987~ 2000 年, 由下寺湾钻采公司进行小规模勘探、靠自然能量开发 , 产量上升缓慢; ( 3) 第三阶段, 2000 年至今 , 为大规模勘探开发与产能建设阶段 , 该阶段滚动勘探与开发并举 , 使油田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形成了年产原油 40 万吨的产能规模。
陕西地质
第 25 卷 第 1期
GEOL OGY 6996 ( 2007) 01 0038 07
OF
SH AANXI
2007 年 6月
文章编号: 1001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 三叠系延长组油气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浊沸石分布及其成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浊沸石分布及其成因分析

第42卷 第2期2009年(总169期)西 北 地 质NOR THW EST ERN GEOLO GYV o l.42 N o.22009(Sum169) 文章编号:100926248(2009)022*******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浊沸石分布及其成因分析白清华,柳益群,樊婷婷(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69)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砂岩中广泛分布着浊沸石胶结物,其形成的次生溶蚀孔隙已成为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

通过薄片观察、包裹体测温、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黏土矿物X衍射和电子探针等微观分析和宏观统计研究,初步认为延长组浊沸石主要分布于物源来自盆地东北部老山的三角洲中,其成因与盆地北部阴山造山带火山活动形成的凝灰岩和火山碎屑的成岩变化有关,它们呈孔隙式充填或交代碎屑长石,形成具有多期性。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浊沸石中图分类号:P534151,P5781974 文献标识码:A 鄂尔多斯盆地从晚三叠世开始进入内陆凹陷盆地沉积,上三叠统延长组为第一个沉积旋回。

在区域地质调查和钻井控制下,可把延长组自下而上划分为长10—长1的10个油层组。

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时期,由于鄂尔多斯盆地周缘的抬升使得盆地四周都为物源区(梁积伟等,2008),盆地内形成面积大、水域广、深度浅的大型内陆湖泊。

其中,环湖三角洲沉积体系对油气富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并且可将其划分出9个大三角洲(杨俊杰,2002) (图1)。

其中,盆地中部的三角洲是石油的主要聚集区。

在这些三角洲前缘的砂体中,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使原生孔隙保存较多,为浊沸石的析出提供了流体流通通道和空间。

在后期的成岩作用过程中,浊沸石和长石部分溶解形成次生孔隙,这些次生孔隙和绿泥石薄膜保存下来的原生粒间孔共同构成了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

因此,对浊沸石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的研究对于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浊沸石的分布特征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安塞三角洲、吴旗靖边三角洲以及延长延安三角洲的盘古梁、蟠龙、清涧、姚店、子长、郑庄、延长、延安、延川、甘谷驿、安塞、川口、宜川、富县、王窑、坪北、郭旗西区、志丹(郝世彦等,2005)、吴旗、靖边、陇东、大路沟等地区的薄片观察和资料统计发现(图1),浊沸石在长2、长3、长4+5、长6、长7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长6底至长7顶,薄片中含量一般在6%~12%,最大达到20%以上。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 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T3,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 ,最高达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页岩分布控制油气富集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页岩分布控制油气富集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页岩分布控制油气富集鄂尔多斯盆地发育长7张家滩页岩和长9李家畔页岩两套烃源岩,其分布面积广、厚度大,为鄂尔多斯盆地主力生油岩。

长7油页岩在盆地西南部广泛发育,厚度普遍在10~50m,中心部位厚度可达80~95m以上,目前发现的长4+5-长8油层组油藏主要分布在长7油页岩发育区及周围上倾斜坡带的有利部位。

长9油页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南部,南北向延伸较远,延伸距离达290km,往北到达靖边以北地区;长9油页岩的发育为长8-长10油层组提供了丰富的油源条件,长8-长10油层组形成的油藏主要分布在长9油页岩发育区,油页岩不发育区几乎没有延长组下组合油藏分布。

勘探实践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田的分布受长7、长9两套油页岩分布的控制,主要形成了”下生上储、上生下储、自生自储”的成藏模式,即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长9油页岩的分布范围控制着油藏的分布范围,为有利的勘探区域。

标签:三叠系延长组油页岩控制油气富集0概况鄂尔多斯盆地是发育在华北克拉通之上,在挤压和剪切作用下发生弯曲坳陷,并沿西缘冲断带下滑,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构造演化。

现今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极其简单的西深东浅、南低北高的大向斜组成的构造盆地[1-2]。

依据现今的构造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可划为6个一级构造单元,依次是北部的伊盟隆起,东部的晋西挠褶带,南部的渭北隆起,西缘相邻天环坳陷和西缘逆冲带,以及中部的陕北斜坡。

盆地发育的三叠系延长组的长7、长9油层组的暗色泥岩、油页岩是盆地的主力生油岩层。

三叠系延长组的长10、长9、长8、长6、长4+5、长2油层组及侏罗系延安组的延10、延9、延8油层组储层发育,为主要的储集层。

1长7、长9油页岩分布特征前人认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油页岩,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单层厚度15~30 m(最厚处超过40 m),含油率5%~10%。

通过当时对长7油页岩分布与沉积相展布关系的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油页岩的分布受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显著,深湖-半深湖相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油页岩,具有含油率高、厚度大和分布范围广的特点[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油藏地质研究现状与思路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油藏地质研究现状与思路
①三叠系延长组沉积期,在盆地内形成了一个大型生油 气凹陷。盆地内发育了从东北向西南方向的湖泊三角洲和 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的扇三角洲-湖底扇两大沉积体系。
②由于湖盆在形成、发展和萎缩、消亡过程中,湖岸线 的多次进退变化,进而在三叠系形成了多个良好的生储盖 组合,对形成三角洲油藏大面积复合连片创造了良好的物 质条件。
一、三叠系延长组地质开发概况 3.油层地质开发特征
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划分简表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纵向上自下而上划分为10个 油层组。其中长6与长2是目前开发的主要油层,长8是陇东 西峰油田开发的主要层位。前人研究认为延长组油层的主要 地质开发特征是:
①油层具一大(平面上含油气层大面积分布)、二多(纵 向上多含油气层段)、三低(油层的渗透率、压力和产量均 低)的特点;
②次生低渗透储层和③裂缝性低渗透储层:成岩成熟度高,压实强 烈,胶结致密,自生粘土矿物增加,使孔喉变小,迂曲度增加。
因此,低渗透储层在钻井,完井及开采中极易产生地层伤害。
碎屑岩含油储层孔隙度、渗透率评价标准(SY/T 6285-1997)
储 层分类 特 高孔特 高渗储 层 高 孔高渗 储层 中 孔中渗 储层 低 孔低渗 储层 特 低孔特 低渗储 层 超 低孔超 低渗储 层
孔 隙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30 30~25 25~15 15~10 1 0 ~5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5组低渗油藏地质
研究现状与思路
渗 透率( ×10-3 μm2 ) ≥ 2000
2000~500 500~50 50~10 1 0 ~1
1~0. 1
二、延长组低渗透油藏地质研究现状 1.低渗透含油储层分类
李道品等在所著的《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1997) 一书的第三章第六节“低渗透储集层综合分类评价” 中,将低渗透储层分为6种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田成藏地质特征及油藏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田成藏地质特征及油藏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田成藏地质特征及油藏类型摘要:盆地的地势特点为其带来了藏油可能性,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在勘查结果中具有较好的前景,拥有较高的勘探价值。

本文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在沉积相、储油层以及烃源岩等角度的表现特征,并根据该地区中生界延长组多年的结果,分析了其油藏的分布特点,然后总结了藏油种类,最后根据结果分析了油田形成的特点及主要因素,旨在为该地区的藏油勘查和开采提供借鉴,并促进我国能源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质特征;油藏类型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由典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的沉积盆地,一共有两个较大的物源,分别是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

在盆地的形成过程中,因为沉积、成岩以及地质构造等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油藏,并且在沉积旋回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湖盆的发展过程,不同的特征反映了不同的发展时期,一共有10个油层组。

长9、长4和5、长7是湖侵期,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烃源岩。

而长8、长6和长3则是主要的岸进时期,形成了大量的三角洲群,并且因为大量的前缘砂体为大型油田的成型奠定了基础。

1 沉积体系形成优秀藏地在晚三叠时期,鄂尔多斯地区的基底逐渐向下,在弯曲和下沉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胡泊,而且在下沉过程中,西部的速度明显要比东部的快,于是出现了向西部方向倾斜的现象,东北和西南两个地区则是主要的沉降源地,因此在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应方向的两大体系。

1.1扇三角洲该类型的三角洲主要存在西部的边缘地区,具有以下的两个特点,一是上文提到的下沉速度较快,二是距离源区地理位置较近,比较容易出现近岸堆积。

在长10期,该地区盆地的下降与整体下降速度较慢导致床底的表现特点极为不对称。

到了长9期,则因为西南地区的下沉,出现了扇三角洲。

在长8期,则来到了岸进期,出现了大量的三角洲群,在该地区分布着较多正向的粒级递变。

在勘察结果中,湖心出现了一些植物或瓣鳃类的痕迹,这是因为在水道沉积中,出现了反回旋。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一、概述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内陆地区的第二大沉积盆地,横跨五省,拥有广阔的地理范围和丰富的矿产及能源资源。

该盆地的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平坦,内部可划分为六个次级构造单元,整体呈现出东缓西窄的格局。

中生代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导致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并闭合,鄂尔多斯盆地地区因此发生强烈下陷,沉积了一套巨厚的陆相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含油层系,包含10个油层组,近年来显示出良好的开发前景。

对于盆地沉积环境演化的基础研究却仍显不足。

本文旨在通过物源分析、岩石学特征、测井相特征等多方面的研究,深入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的三角洲沉积特征,并重建其沉积演化历史。

我们将探讨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中心迁移演化规律,揭示其沉积体系发育特征、沉积中心及沉降中心的位置。

还将探讨延长组主要油层组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确定晚三叠世不同沉积期的湖岸线和深湖线位置。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可以划分为多个阶段,其中包括上三叠系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以及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本文将对每个阶段的沉积特征进行详细描述,以期全面理解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的沉积及演化有更深入的理解,为未来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理与地质背景介绍鄂尔多斯盆地,又称陕甘宁盆地,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心脏地带,主要涉及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五省区。

这一巨大的沉积盆地总面积超过3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具有深厚且丰富的地质历史。

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北至阴山、大青山,南至陇山、黄龙山、桥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盆地内拥有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田成藏地质特征及油藏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田成藏地质特征及油藏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田成藏地质特征及油藏类型[摘要]本文具体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的烃源岩、储层特征,介绍了油田成藏的地质特征;列举了四中油藏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和受控因素。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体系烃源岩储层特征油藏类型鄂尔多斯盘地的东北部、西南部地区,在物源控制下,形成了东北三角洲和西南三角洲为代表的两大沉积体系。

根据沉积旋向将延长组分为了10个油层组,长9、长7、长4+5段是三大湖侵期,长7是湖侵盆地中最好的烃源岩,其成藏特征反映了盘地形成的整个过程。

三角洲平原大面积分布着前缘砂体,是形成大油田的倾向,沉积、成岩、构造三者相互作用,形成多种多样的油藏类型。

1鄂尔多斯三叠地区,地质基底向下弯曲、沉积,形成了湖泊西部地区下降快,东部地区下降慢,盘地表现出西深东浅的不对称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东北三角洲沉积体系,两大沉积体系形成了两大油田富集区。

1.1烃源岩特征鄂尔多斯盘地烃源岩充分,好的烃源岩能提供丰富的油源。

三叠系延长组的母岩由第三、二段即长4+5至长9供应。

延长组烃源岩具有向上的差异性,说明了沉积对有机质的控制作用。

第二、三段是延长组湖盘发展的全盛时期,表现出深浅湖相。

深湖相富含大量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质是黑色泥、页岩和油页岩,是生油岩的最佳材料。

黑色泥岩的厚度达到70—150米,长9和长8的面积达到八万多平方千米。

第三段为深湖。

有机质比第二段丰富,生油条件好,是鄂尔多斯盘地主要的成油地质。

母质属于腐殖一腐泥型,最利于生油。

深湖相分布面积达到三万多平方千米,浅湖相为五万多平方千米,总共达到将近9万平方千米,是最理想的生油区。

1.2有机质地化特征(1)有机质的类型:延长组第二、三段泥岩干酪根沥青富含泥岩富烃、低氧氮硫、高碳。

接近石油,母质元素为水生生物。

第一、五、四段以贫烃、低碳、富氧氮硫,说明了母质元素为陆生植物。

从以上干酪根物质的组成成分来看,延长组第一、五、四段为非烃。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学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学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学研究提要:通过露头剖面、钻井岩心、录井剖面、测井曲线及微量元素等多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在识别出5种不同成因类型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将上三叠统延长组划分为区域上分布稳定的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LSC2、LSC3、LSC4)。

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层序与生储盖组合的关系,指出生储盖组合特征与长期基准面旋回最为密切,有利储层发育位置主要出现在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以及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基准面升降转换位置发育的湖相泥、页岩为良好的烃源岩及盖层。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层序地层原理,体系域,储集性能1.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中侏罗纪末(为独立成盆时间,其成盆演化可分为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地形成阶段、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晚古生代一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一白至纪,新生代几个时期的发展演化。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晚三叠世延长组T3y3时期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发育盐定、吴旗、志靖、安塞等5个大型曲流河三角洲。

上三叠统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最重要的烃源岩发育层位,同时也是中生界主力产油层位之一。

安塞三角洲东北物源方向的延河、清涧河、准宁河及大理河剖面上长6曲流河三角洲砂体出露良好(图 1)。

2.层序地层学原理层序地层学理论的诞生是地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层序一词的提出,最早是由Sloss、Krumbein和Dapples于1948年提出的,历经诸多学者的努力,现已发展成多门层序地层学理论。

主要有Exxon公司Vail为代表的经典层序地层学派、以Johnson为代表的T-R旋回地层学派、以Frazier、Galloway为代表的成因层序地层学派以及由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T .A. Cross教授所领导的成因地层研究组发展起来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派。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认识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认识

256鄂尔多斯盆地属于延长油田勘探开发的区块,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

盆地内的油气勘探属于上个世纪初期,经过勘探开发后期,油气的产能逐渐下降,需要重新对盆地进行精细的地质研究,寻找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不断扩大油气勘探的范围,获得更多的油气产量。

1 鄂尔多斯盆地概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中间下陷,边缘隆起的沉积盆地,陕北斜坡是一级构造单元,盆地的西部埋藏深度大,东部埋藏深度浅,开发的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措施也存在差别。

盆地内有大小一百多个小的油田,除个别油田处于西部边缘的褶皱带上,其余均分布在陕北斜坡上。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一个长期沉积的凹陷区域,经历完整的地质构造的演化历史,形成特殊的沉积模式,得到油气聚集的圈闭,为合理勘探开发鄂尔多斯盆地,提供地质资料信息。

形成了三叠系的内陆湖泊三角洲油藏、侏罗系的古地貌油藏等,对其进行详细的地质分析,应用现代化的勘探开发技术措施,获得最佳的油气产量,满足鄂尔多斯盆地的勘探开发的需要。

2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认识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地质特征的分析,重新认识盆地的地质特征,为提高盆地的勘探开发效率,实施精细的地质研究,掌握剩余油的分布规律,采取最佳的开采技术措施,获得最佳的油气产能,满足盆地开发的技术要求。

2.1 鄂尔多斯盆地的含油气特征区域构造形成的鼻隆带,燕山运动使盆地四周持续上升,中间下沉,斜坡受到挤压应力的作用和拉伸应力的作用,使其发生变形,导致地层波浪起伏,形成了鼻状的隆起带,具有非常大的聚集空间,也是油气聚集的场所。

差异性压实作用引起的局部隆起,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物,因为沉积环境不同,沉积作用的不均匀特性,形成了不同的粒径、岩石类型及成分的差异。

相同沉积厚度的岩石,砂岩的沉积厚度大些,而泥岩的沉积厚度小些。

复合鼻状构造,是由区域构造和差异压实作用组合而成的一种地质构造类型。

也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聚集的最佳场所。

2.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的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勘探开发鄂尔多斯盆地,结合油层顶部的标志层特征,研究区域的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层石油成藏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层石油成藏规律

1461 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属于我国第二大内陆沉积盆地,同时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能源,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的能源需求。

盆地内的西缘断裂褶皱较发育,其余部分结构简单,地层较为平缓,一般的坡度较小。

根据盆地现有的构造形态以及构造特征,可以分为6个构造单元:伊盟隆起、渭北隆起、伊陕斜坡、晋西挠褶带、天环拗陷以及西缘冲断构造带。

延长期原形盆地存在多个沉积沉降中心,延长组沉降期是一个多物源沉积盆地。

2 鄂尔多斯盆地成藏条件1)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区是低渗透油层的发育区,其储层物性较,砂岩发育,储层的发育良好。

由于地区储层的低渗透以及运移通道平缓制约了地下油层的长距离运移,油层以近源充注形成储藏为主,单斜坡的地形构造下,地形构造圈闭不发育,地下油层主要分布于岩性圈闭中。

由此可见,该区域内的长藏主控条件是:近油源、砂岩与烃源岩有良好的倾向接触,使其具备了很好的石油运移通道条件以及发育岩层的圈闭性。

2)延长组油层的成藏形式:陕北地区构造东高西低,整体走向沿北北东向南南西延伸,沉积相与地形走向一致,主河道的方向沿构造高的区域向低的区域延伸,通过研究发现主河道的圈闭不发育。

但沉积相与构造走向一致,多为成藏的富集区域,具有很好的预勘性。

3)鄂尔多斯延长组发育的沉积体系形成了西倾大单斜的地质条件,使得该区域内的油藏类型主要以非构造油藏为主。

储层多以低孔、低渗砂岩为主,发育成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的岩砂成藏。

主要存在两种成藏模式:①由于成藏期储层成岩演化程度低,孔隙渗透条件较好,在异常高压的作用下,油层易发生横向运移,遇到泥岩遮挡或砂岩密集带可形成岩性油藏。

②由于构造活动强烈,高压油流沿微裂缝充注到储层内,然后在浮力作用下进行分移。

裂缝的开启和关闭称为充注式油藏形成的条件。

3 结束语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成藏条件以及成藏模式的分析,不难发现:延长组油藏属于典型的低渗油藏,砂岩层以微细孔喉为主。

地质运动形成的微裂缝是充注式油藏的形成条件,剧烈运动形成的异常高压是成藏的主要动力。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藏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藏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藏分布规律
杨亚娟;张才利;张艳;张雷
【期刊名称】《低渗透油气田》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从沉积、储层入手,分析了长9油藏成藏基本地质特征,归纳总结了油藏主控因素,认为盆地长9层主要发育三角洲相沉积,局部发育半深湖相沉积;储层物性总体较好,平面分区性明显,姬塬地区最好,洛川地区较差;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发育上生下储和自生自储两种成藏组合,东部志丹地区油源以长9为主,属自生自储组合,其余地区油源来自长7烃源岩,属上生下储组合;油藏主要赋存于长9,上部砂体中,油水分布关系以油水共存型为主;油藏分布受控于烃源岩、沉积成岩相带、物性等条件。

综合研究认为,长9油藏是下一步勘探的理想层系。

【总页数】7页(P8-13,5)
【作者】杨亚娟;张才利;张艳;张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主控因素及其分布规律 [J], 杨华;刘显阳;张才利;韩天佑;惠潇
2.鄂尔多斯盆地小河地区延长组长6段沉积相及油藏分布规律 [J], 曹青
3.致密砂岩油藏绿泥石胶结特征及其对储集性能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油藏为例 [J], 仵洁
4.致密砂岩油藏绿泥石胶结特征及其对储集性能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油藏为例 [J], 仵洁;;
5.页岩油地质工程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为例 [J], 王瑞杰;王永康;马福建;陈旭峰;梁晓伟;刘原;齐银;丁黎;陈波;王利鹏;柴慧强;潘元炜;刘博;卢庆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