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式心脏监测器(ICM)在不明原因晕厥 和心悸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2022年医学专题—缺血性心肌病ICM

2022年医学专题—缺血性心肌病ICM
第十一页,共二十八页。
3、心律失常:长期慢性的心肌缺血可导 致心肌坏死、心肌顿抑、心肌冬眠以及局 灶性或弥漫性心肌纤维化直至瘢痕形成可 导致心肌电活动障碍,包括冲动的形成、 发放及传导均可产生异常。在充血型缺血 性心肌病的病程中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 失常。尤以室性期前收缩、心房纤颤、束 支传导阻滞多见。同一个缺血性心肌病的 病人,可表现出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病 变晚期心律失常类型瞬时多变,大约有半 数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huànzhě)死于各种严 重的心律失常。
第十六页,共二十八页。
检查 检验 (jiǎnchá)
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
⒈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肥大、ST段压低、T波改变、 异常Q波及各种心律失常,且出现ST-T改变的导联常按病变冠 状动脉支配区域分布具有定位诊断价值。
⒉胸部X线检查:主要表现为心影(xīn yǐnɡ)增大,且多数呈主动脉型 心脏(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右心室多数正常),少数心影(xīn yǐnɡ) 呈普大型。并可见升主动脉增宽及主动脉结钙化等。多数患者有不 同程度的肺淤血表现,但肺动脉段改变不明显。
第三页,共二十八页。
发病 原因 (fā bìng)
缺血性心肌病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动力性和(或)阻力性因素 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心脏不同于人体内其他器官, 它在基础状态下氧的摄取率大约已占冠状动脉血流输送量的 75%,当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就只能(zhī nénɡ)通过增加冠状动脉血 流来满足氧耗需求当各种原因导致冠状动脉管腔出现长期的严重 狭窄引起局部血流明显减少就会引起心肌缺血。能引起心肌缺血 的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四页,共的常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为动脉壁的 细胞、细胞外基质、血液(xuè yè )成分、局部血流动力学环境及遗传诸因素间 一系列复杂作用的结果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受多种因 素共同作用的影响,其中血压升高、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纤维蛋白原升 高以及吸烟等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高热量饮食、肥胖或 超重、缺乏体力活动、A型性格以及冠心病的家族史也是易患冠心病的危险 因素。

微连接技术在植入式医疗器件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微连接技术在植入式医疗器件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俘 掳 专题综述
微 连 接 技 术 在 植 入 式 医 疗 器 件 中 的 应 用 及 研 究 进 展
南 昌 航 空 大 学 航 空 制 造 工 程 学 院( 3 0 3 306 ) 黄永德 柯黎 明
哈 尔滨 工业 大学 先进 焊接 与 连接 国 家重点 实验 室(50 1 100 )
表 1 装 置 层 面 可 植 入 材 料 及 其 应 用 ’
尿装 置 、 岛素 泵 、 胰 血管支 架 以及整 形植入 件 等

植 入器 件尺 寸很 小 , 且在 人 体 内工 作 , 并 因此要 求 采用 细小 并且具 有 生物相 容性 的材料 及 高 可靠 性 的 连 接工 艺 。尺寸 的细 小化及 功能 性要 求 对 材料 本 身 是一 种挑 战 , 同时也 给 连接 技术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求 。 目前 ,
根 据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WH 的 报告 , 0 0年 全 球 范 O 21
围 内有 1 人 体 重超 标 ,. 人 患慢 性 疾病 , 人 0亿 86亿 6亿 超过 6 5岁 。在美 国 ,5岁 以上 的人 口 占总 人 口的 比例 6
有 加速 的趋 势 。随 着社 会 人 口的 老 龄 化 进 程 加 剧 , 针
丝 . 圈 线 丝 , 圈 , 脚线 , 线 引 外壳 丝 , 圈, 线 引脚 线 , 壳 , 外 电池 盒 插排 , 联 焊 盘 互 丝 , 脚 线 , 池 盒 , 容 器 盒 引 电 电 制 管材 料 、 封 材 料 密

MP 5 3N
及 向周 围传热 , 类似 于绝 热 条件 , 而与 温度 场 相 关 的 因 表 面张 力 以及 由表 面张 力 梯度 驱 动 的流 体 流动 情 况都 会发 生变 化 , 这 些 现 象对 焊 接 质量 产 生 何 种 影 响还 但

可穿戴心音心电同步监控初步临床研究

可穿戴心音心电同步监控初步临床研究
未来的产品会有一系列独创的智能化的家用健康监控设 备, 用于自我健康监测,和网络服务一起, 将对人们的 健康理念和生活品质起到革命性的积极影响。
2020/6/20
3
项目介绍
背景概况
心脏及心血管疾病
在美国,心脏及心血管疾病是诱发死亡的第一大因 素,每年夺走100万人的生命,影响到8000万美国人的 生活和超过5000亿美金的花费。
2020/6/20
4
项目介绍
方案概况
图:最新一代样机(磨砂黑)
2020/6/20
• 设备贴在皮肤表面, 对人体没有任何损害。
• 设备通过蓝牙与手机 等移动终端连接,需 安装专用app。
• 在app上可实时看到 数据波形和分析文字 说明。
• 数据通过移动网络传 送至数据中心,进行 大数据分析。从而达 到实时监控、及时预 警、长期把握心脏健 康状况的目的。
世界首创的微型心音 心电传感器,摆脱了 传统的笨重庞大的听
诊头
独特的数字信号处 理技术,极大地提 高了噪声免疫力和
信息提取能力
首创心音心电结合 同步采集技术
超紧凑电路 及声学和机 械结构设计
开放式大数据 采集及分析平

2020/6/20
8
数据实例1
患者,女,75岁 主动脉瓣反流(轻度), 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2020/6/20
23
数据实例8
心彩超图
2020/6/20
24
数据实例9
女,76岁 心率不齐,(由于舒张期的变化) , 房颤
2020/6/20
25
心音心电不同步与心衰
心衰: EMAT/LVST >40%, 出现S3
EMAT
LVST

2021年度冠心病领域临床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度冠心病领域临床研究进展(全文)

不良心脑血筐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 MACCE)发生率均未见显著差异。
EROSION E的研究结果提示, OCT 用于指导制订和优化 STEMI 患 者的个体化再灌注治疗决策是安全可行的,首次证实了 OCT 指导下的基 于病理圭理机制和病变特征的再灌注策略可安全菁效地减少旱期罪犯血 管开通后的 STEMI 意者的支架置入率;且对于需要支架置入的意者,OCT 可进一步评估支架置入术后的即刻效果,减少支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但 该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导致研究的安全性终点尚不具备统计学效力。 因 此,未来需要更大规模的前瞻性||面床研究进行验证及优化,从而使得研究 结果更具说服力。
该研究是自TUXEDO研究以来,头个在大规模糖尿病患者中对第二代DES 进行比较的强效研究,并获得了可观的结果。 相较于既往研究,该研究纳 入及排除标准宽松,不限制复杂病变、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和降糖药物等情 况,因此更能反映真实世界人群,更具有代表性,为糖尿病患者PCI 提供 了更加高效的潜在选择。
础的佐他滔莫司DES(真厚度较Cre8 EVO支架更大)。 该t鹉金共纳入
1175例患糖尿病并需要行PCI的患者,随机分至接受Cre8 EVO支架治 疗组和Resolute Onyx支架治疗组。 主要终点为TLF(包括心原性死亡、
in 靶血管心肌梗死、 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的复合事件)。随 1年后,
值得一握的是,新一代Firesorb BRS薄壁的设计更利于血管内皮修
复 , 支架璧厚度只高100 ~120 µm,远低于 第→'"t BRS的150 ~180 µ m , 在保证充分支撑力的同时 , 薄壁的设计有利于支架置入后血管内膜的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1980年首次成功植入人体开启了心源性猝死治疗的一个新时代,长期以来的临床证据已证明ICD可以改善多种致心源性猝死疾病的死亡率。

自1998年开始,ACC/AHA将ICD作为二级预防的IA类推荐,最新的指南推荐的ICD的适应证包括多种心脏病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已成为预防心源性猝死的主要治疗手段。

传统的ICD系统是通过外周静脉送入ICD导线至右心室,并与埋藏在左胸部皮下的脉冲发生器相联,除颤电极导线在静脉及心腔内。

近年来一种全皮下ICD(subcutaneous ICD,S-ICD?)系统问世并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就该系统的临床应用于前景进行介绍。

一、经静脉ICD存在的不足虽然ICD对于心源性猝死的防治具有跨时代的医院,但相关并发症始终是临床应用的困扰。

经静脉ICD系统的并发症包括操作相关的急性并发症和源于感染和电极功能不良的晚期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包括气胸、创伤性胸腔积液、电极移位、血肿和感染,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一项荟萃分析表明,ICD植入后的最初16个月所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1%。

长期的并发症主要源于电极功能不良和器械感染。

与普通起搏器电极相比,ICD电极的故障更常见,这与ICD电极组件多、工程学上更为复杂有关。

长期的研究表明,电极无故障率五年后快速下降,8年时降至60%,10年时年故障率达20%。

感染风险是经静脉ICD另一个终身存在的顾虑,更换发生器是一个特别受关注的时间点,因为此时感染风险几乎较初次安装时翻倍[1]。

REPLACE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注册研究,评估接受心脏植入电子装置发生器更换的患者,结果表明,更换IDC或CRT-D时感染的发生率为1.6%[2]。

同时期的队列研究表明,单腔或双腔ICD平均电池寿命为5.9年,CRT-D为4.9年[3]。

这样一来,大多数ICD植入患者一生至少需要更换一次发生器,有些则需要多次更换,尤其是对CRT有着阳性反应的患者。

毕业设计_心电检测仪

毕业设计_心电检测仪

摘要本课题主要设计一个基于Atmega16的家用心电监测仪的研究设计。

根据人体心电信号的特征,设计心电信号采集系统,完成实时心电监测的功能。

本系统通过硬件电路实现了对心电信号实时的采集和处理,并将模拟的心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入主控单元,从而实现了心电信息的实时显示、存储、打印、报警等功能。

本设计选用具有低功耗的16位单片机Atmega16作为中央处理系统,通过心电传感器,从人体连续取得心电信号,经过专门的信号处理电路进行处理后送入中央处理系统,中央处理系统通过分析、处理,检测出病人的心电信号,并与正常的心电信号比较,对采集的心电信号进行实时分析、检测及记录,并选取大容量Flash存储器对采集处理后的心电信号进行存储。

同时,监测仪带有液晶显示器,能实时显示所检测的心电信号。

当病人出现紧急的心电症状时,其特有的报警功能可以及时的发出报警,便于及时的对病人进行救治。

该系统还可以打印出心电波形供医务人员分析病情时参考,及时准确的采取治疗措施,制定治疗方案。

该监测仪能长期、连续、可靠、稳定的工作,同时还具有体积小、存储容量大、功耗低、实时显示等特点,便于随身携带,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关键词心电监测心电监测仪心电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Title: The design of household ECG monitorAbstractThe topics mainly based Atmega16 household ECG monitor research and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man ECG, design ECG acquisition system,in real-time ECG monitoring function.This system has realized through the hardware circuit to heart signal real-time gathering and processing, and will simulate the heart signal transforms the digital signal to send in the master control unit, thus has realized the function of heart information's real time display, memory, printing, alarming, etc.This design uses a low-power 16-bit microcontroller Atmega16 as the central processing system, through ECG sensor, from the human body to obtain a continuous ECG signal, by a dedicated signal processing circuit after being fed into the central processing system, the central system analysis, processing to detect the patient's ECG signal, by comparison with a normal ECG, to achieve real-time detection, analysis, selected records, select a high-capacity Flash memory to store the acquisition of the ECG. At the same time, the monitors with a LCD monitor, be able to real-time display ECG signal. When a patient have a emergency ECG symptoms, its unique alarm function can trigger a timely warning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timely. The system can also print out ECG waveform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edical personnel, and timely and accurate implementation of therapeutic measures to establish treatment programs. Not only that ,the key of system design make operation simple and faster.The monitor can long-term, continuous, reliable, stable job, and has a small size, large storage capacity, low power consumption, real-time display and other features, easy to carry, easy to use, easy to operate.Keywords ECG monitoring ECG monitor ECG sensor Signal processing circui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绪论 (1)1.1 本课题提出的意义和目的 (1)1.1.1本课题提出的意义 (1)1.1.2本课题提出的目的 (2)1.2心电监测仪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3)1.3 人体心电信号的特点 (5)1.4 本课题的设计要求及研究内容 (5)1.4.1 本课题的设计要求 (5)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6)第二章整体方案设计 (7)2.1系统整体方案的确定 (7)2.2各模块方案的确定 (7)第三章硬件电路的设计 (10)3.1中央处理系统的设计 (10)3.2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 (12)3.2.1心电传感器的设计 (12)3.2.2右腿驱动电路的设计 (13)3.3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 (14)3.3.1前置放大电路的要求 (14)3.3.2前置放大器的设计 (15)3.4高通滤波电路的设计 (17)3.5低通滤波电路的设计 (18)3.6 50Hz陷波电路的设计 (19)3.7后置放大电路的设计 (21)3.8 A/D转换电路的设计 (22)3.9打印电路的设计 (25)3.10存储器的设计 (27)3.11显示电路的设计 (28)3.12键盘电路的设计 (29)3.12.1按键开关的抖动问题 (30)3.12.2键盘与单片机的连接 (30)3.13报警电路的设计 (32)3.14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 (32)3.14.1稳压电源的组成 (32)3.14.2电源电路的设计 (33)第四章软件设计 (35)4.1软件设计的要点 (35)4.1.1相邻两个心电波间隔时间的取得 (35)4.1.2瞬时心率值的存储方式 (35)4.1.3心率值的显示方式 (35)4.1.4报警的处理方法 (35)4.1.5打印的波形和数据 (36)4.2系统部分程序设计 (36)4.2.1主程序的设计 (36)4.2.2数据采集子程序的设计 (37)4.2.3数据显示子程序的设计 (38)4.2.4打印子程序的设计 (39)4.2.5存储子程序的设计 (40)结论 (42)致谢 (43)参考文献 (44)第一章绪论1.1本课题提出的意义和目1.1.1本课题提出的意义生物电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属性,它几乎在机体的一切生命过程中都伴随生物电的产生。

NICU_面临的新挑战

NICU_面临的新挑战

精准医学杂志2023年2月第38卷第1期 JP r e c i sM e d ,F e b r u a r y 2023,V o l .38,N o .1d o i :10.13362/j .j pm e d .202301001 文章编号:2096-529X (2023)01-0001-04㊃述评㊃[收稿日期]2022-11-19; [修订日期]2022-12-29[基金项目]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临床三年行动计划资助项目(S H D C 2020C R 6028-002);上海市2020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医学创新研究专项项目(20Z 11900600)[通讯作者]周文浩,E m a i l :z h o u w e n h a o @f u d a n .e d u .c nN I C U 面临的新挑战:多组学驱动的精准医疗如何落地临床肖慧 杨琳 周文浩(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 201102)[摘要] 精准医学是当代医学发展的主流趋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 I C U )也已是当前精准医学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㊂然而,目前对疾病基因组的临床解读水平仍有不足,精准医学在N I C U 中的临床转化效果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㊂本文结合了当前精准医疗在婴幼儿人群的应用情况,从重视遗传病的早期筛查与诊断㊁构建多组学融合平台㊁应用机器学习技术等三方面对精准医疗应如何在N I C U 的临床转化中取得最优效果展开述评㊂[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精准医学;基因组学;遗传性疾病,先天性;机器学习[中图分类号] R 722;R 319 [文献标志码] AN E W C H A L L E N G E SF O RT H EN E O N A T A LI N T E N S I V EC A R EU N I T :H O W T OI M P L E M E N T M U L T I -O M I C S -D R I V E NP R E C I -S I O N M E D I C I N E I N 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 X I A O H u i ,Y A N G L i n ,Z H O U W e n h a o (D e p a r t m e n to f N e o n a t o l o g y ,C h i l d r e n sH o s p i t a l o fF u d a n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i o n a l C h i l d r e n sM e d i c a l C e n t e r ,S h a n gh a i 201102,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P r e c i s i o nm e d i c i n e i s t h em a i n s t r e a mt r e n d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m e d i c a l d e v e l o pm e n t ,a n d t h en e o n a t a l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u n i t (N I C U )h a s b e c o m e o n e o f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a p p l i c a t i o ns c e n a r i o so f p r e c i s i o n m e d i c i n e .H o w e v e r ,t h e r e i s s t i l l a n i n s u f f i -c i e n t l e v e l o f t h e c l i n i c a l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d i s e a s e g e n o m e s ,a n d t h e b e n c h -t o -b e d s i d e t r a n s l a t i o no f p r e c i s i o nm e d i c i n e i n t h eN I C U h a s n o t r e a c h e d a s a t i s f a c t o r y l e v e l .W i t h r e f e r e n c e t o t h e c u r r e n t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p r e c i s i o n m e d i c i n e i n i n f a n t s a n d y o u n g ch i l d r e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d i s c u s s e s h o wt o a c h i e v e o p t i m a l r e s u l t s i n t h e b e n c h -t o -b e d s i d e t r a n s l a t i o no f p r e c i s i o nm e d i c i n e f r o mt h e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o f e m p h a s i z i n g t h e e a r l y s c r e e n i n g a n dd i a g n o s i s o f g e n e t i c d i s e a s e s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am u l t i -o m i c s i n t e g r a t i o n p l a t f o r m ,a n d a p p l y i n g m a c h i n e l e a r n i n g t e c h n i qu e s .[K E Y W O R D S ]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u n i t s ,n e o n a t a l ;P r e c i s i o nm e d i c i n e ;G e n o m i c s ;G e n e t i c d i s e a s e s ,i n b o r n ;M a c h i n e l e a r n i ng周文浩,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㊂一直聚焦于新生儿危重症及遗传性疾病的临床评估及诊疗等临床及研究工作㊂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院协会模拟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健康中国观察“ 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促进专家委员会 首届副主任委员,以及‘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联优生优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罕见病专科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新生儿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副主编,‘中国循证儿科杂志“执行副主编,‘儿科人文与医患沟通“主编等㊂获得的主要奖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第七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第七届中国儿科卓越贡献医师,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㊂并获得上海市卫生局新百人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㊁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㊁上海市领军人才等人才项目资助㊂最近10年中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项目20余项,包括科技部973国家重点项目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㊁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培育计划㊁卫生部行业专项课题等㊂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200余篇,S C I 收录130余篇㊂作为主编和副主编出版学术专著7部㊂培养研究生52人,其中已毕业33人,在读19人,博士30人,硕士22人㊂随着人类对自身基因组及疾病相关基因探索的深入,从基因㊁分子层面对疾病进行预防㊁诊断及治疗已经成为现实㊂精准医疗正是基于个体遗传背景的新型医学模式,将分子水平的检测手段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大数据科学相结合,对疾病的预防㊁监控及治疗提出个体化的解决方案㊂近年来,精准医疗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主流,在心血管疾病㊁肿瘤㊁精神类疾病和遗传病等疾病的临床管理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㊂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 I C U )作为精准医学实施的主要临床场景之一,已经报道了许多经典案例㊂本文将结合当前精准医学在婴幼儿人群的㊃1㊃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精准医学杂志2023年2月第38卷第1期JP r e c i sM e d,F e b r u a r y2023,V o l.38,N o.1应用情况,对精准医疗应如何在N I C U的临床转化中取得最优效果展开述评㊂1重视早期遗传病的筛查与诊断,针对遗传结果开展精准治疗基因组计划对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今世界范围内发表的基因组计划中,对新生儿人群的研究一直是重点,例如由英国卫生和社会保健部设立的G e n o m i c sE n g l a n d公司实施的英国十万新生儿基因组计划㊁法国国家生命科学与健康联盟启动的 法国基因组医学计划2025 项目(P F MG2025)㊁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发起的中国新生儿基因组项目(C N G P)[1]和美国国立儿童健康与人类发育研究所(N I C H D)的新生儿测序(N S I G H T)[2]等㊂这是因为大多数遗传疾病都是婴幼儿发病,遗传病是婴幼儿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国家出生人口质量㊂根据2012年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统计,中国的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5.6%,即每100个新生儿中就有近6个缺陷儿㊂出生缺陷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确认的遗传性疾病约有7000种,约50%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发病,因遗传疾病而死亡的患儿成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3],因此在N I C U 开展遗传病早期筛查有助于优化临床决策㊂目前可以治疗的遗传病超过500种,以新生儿期惊厥为例,该病发生率为2ɢ~4ɢ,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遏制常见的严重癫痫综合征及其并发症的发生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应用新一代测序技术(N G S)对婴幼儿癫痫综合征的分子基础进行大规模研究,发现了许多以前不为人知的癫痫病因,其中新生儿和婴儿期早发性癫痫综合征患儿出现率最高㊂该研究根据遗传检测结果对应的潜在机制和途径,将婴幼儿癫痫综合征分成若干类型,包括突触病㊁通道病㊁雷帕霉素靶蛋白(m T O R)病等㊂遗传检测结果可为新生儿惊厥提供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㊂例如吡多醇缺乏引起的惊厥只需要补充大剂量的维生素B6治疗即可[4],由S C N1A基因变异引起惊厥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钠通道阻滞剂治疗[5],而D E P D C5基因变异相关癫痫则可以应用m T O R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及其类似药物进行治疗[6],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患者明确诊断后可以制定控制果糖摄入量等严格的饮食控制计划,而无需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等[7]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 I D)也是N I C U中的常见疾病之一,P I D患儿易发感染,延迟诊断将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增高等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 C I D)更是P I D最严重形式之一,患儿常常在出生1年内死亡,需要在出现严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前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有效改善患儿的预后[8],目前只有通过新生儿筛查项目及早发现S C I D患儿才能实现这一目标㊂美国一项针对超过300万例婴儿筛查研究中,发现S C I D发病率为1/58000,远高于预估的1/100000[9]㊂至今已有超过300种不同基因变异导致的P I D被报道[10],鉴于P I D疾病群体数量庞大㊁疾病异质性高,因此新生儿筛查将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患儿,并及时开展干预㊂新生儿遗传性疾病具有特异性低㊁表型重㊁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当前我国各地的诊治水平也存在地区差异,鉴于我国人口基数大㊁遗传病患儿数量多,亟需大规模的临床与科学研究深耕于该领域,以持续提升新生儿疾病管理的知识水平㊂中国新生儿基因组计划于2016年启动,拉开了对新生儿期患儿常见的危重遗传性疾病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序幕㊂希望在该项目的推动下,努力建立全国儿童医院新生儿遗传病诊断联盟,进一步推动N G S技术应用于全国的N I C U和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 I C U),提升全国新生儿遗传病诊治水平,以造福更多患儿与家庭㊂2构建多组学数据融合平台,推动疾病新机制与新靶点的研究疾病状态是基因组㊁转录组㊁蛋白质㊁信号网络㊁表型㊁治疗效果和预后等方面的整体呈现,并与时间和空间序列密切相关㊂利用传统医学方式能获得的新生儿疾病表型相对少,且刻画深度不够,导致目前新生儿表型与基因型之间缺乏有效的对应关系㊂因此,在当今基因组医学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在实现新生儿精准诊疗道路上,建立整合表型组㊁基因组等多组学数据融合平台,对于新生儿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探索非常重要,同时也可为发现严重危害健康的早期标志物,进而实施精准干预治疗奠定基础㊂近年来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精细化㊁智能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分辨率㊁多维度㊁定量或半定量的疾病表型被明确,进一步改变了我们对检验医学的认知,同时这也成为探索疾病本质的驱动力㊂新生儿神经系统疾病是临床诊治的一个难点,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难以通过常规体格检查或临床观察进行准确病灶定位和脑功能状态评估,特别是在患㊃2㊃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精准医学杂志2023年2月第38卷第1期JP r e c i sM e d,F e b r u a r y2023,V o l.38,N o.1儿病情危重或使用了镇静止惊药物的情况下㊂近年来,颅脑成像已经在形态结构评估的基础功能之上不断革新,从高分辨率颅脑成像中可提取一些重要的影像表型特征,通过脑容量㊁脑结构㊁神经纤维连接㊁脑代谢㊁脑血流对新生儿脑功能进行系统客观的评估㊂例如磁共振(M R I)质谱成像可提供脑组织的代谢信息,脑M R I的生物标志物已经应用于新生儿脑病后的远期神经发育结局预测[11];轴突取向弥散密度成像,也已通过缺氧缺血性小鼠模型实验实现早期区分轻度㊁中度㊁重度脑病[12]㊂此外,多个多模态高分辨率M R I数据集相继涌现,例如美国婴幼儿脑连接组计划(B C P)探查0~5岁婴幼儿脑内神经元网络化连接的图谱[13],欧洲的发展人脑连接组计划(d H C P)提供了新生儿的时间与空间高分辨率的功能M R I数据[14],推动了基因组学信息对大脑发育和功能影响的探索,可能将孤独症谱系障碍㊁脑瘫等脑发育障碍与神经心理疾病的诊断时机前推㊂新生儿的其他疾病,也可以进行微生物组㊁代谢组㊁蛋白质组㊁免疫组㊁转录组和神经影像组等多方面的探索,并且也已发现了其他高分辨率表型以及新的生物标志物,例如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确定了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 E C)相关的新型炎症单核细胞 C D16+C D163+单核细胞,其有望进一步成为N E C特异性治疗药物开发研究的靶点[15];一项纳入了35项研究针对2694例新生儿的M e t a分析结果显示,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p r e s e p s i n)是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 O S)准确性生物标志物[16];利用代谢组学分析发现,早产儿尿代谢产物中的丙氨酸㊁甜菜碱㊁氧化三甲胺㊁乳酸盐和甘氨酸可能是预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生物标志物[17]㊂随着组学技术成熟和研究成本降低,越来越多高通量数据可与临床信息相融合,提高了复杂表型的分析能力,并进一步指导个体化的治疗方案㊂3应用机器学习(M L)技术,实现基因型-表型关联整合与临床诊疗效率提升临床医生主要以临床表现为导向进行诊断或治疗,表型是临床决策的关键决定因素㊂基因组学进步为揭示疾病潜在机制做出巨大贡献,随着临床数据积累,多维度表型和基因型数据整合可进一步完善我们对疾病机制的理解,发现与疾病危重程度相关的新表型或表型组合,探讨不同表型间相互作用,从而更全面认识疾病,并采取最佳诊断决策和治疗干预策略㊂而要实现基因型-表型的有机结合与深入分析,则离不开大数据科学,特别是M L技术㊂M L依据学习任务的不同,可以分为监督学习㊁无监督学习㊁半监督学习㊁强化学习;常用的M L算法包括逻辑回归㊁线性回归㊁支持向量机㊁决策树㊁朴素贝叶斯㊁最近邻算法㊁主成分分析㊁集成算法㊁人工神经网络等,M L技术在新生儿医学领域的临床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效㊂典型的实例如基于传统表型构建的新生儿败血症预测模型,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K a i s e rP e r m a n e n t e研究中心开发的E O S风险计算器,该风险预测模型基于608014例活产儿队列构建,其研究成果对新生儿败血症的精准诊疗㊁减少不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及抗生素的使用有重要指导价值[18]㊂此外M L还在音频和图像信息处理方面完成了多项临床实践,例如美国研究人员通过交叉验证的监督M L方法对新生儿啼哭的声学特征进行分析,用于评估戒断综合征患儿的药物治疗接受情况[19];还有研究人员通过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分析6㊁12月龄的高危患儿M R I扫描图像,发现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婴儿大脑皮质表面积增长更快,该算法应用于孤独症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81%,灵敏度为88%[20];中国研究人员通过梯度提升模型监督学习算法开发了新生儿脑电图报告结论自动预测系统,可对患儿脑年龄与脑电图是否异常进行评估,协助临床报告生成并加快临床诊疗进程[21]㊂临床诊治过程中,复杂的音频㊁图像等信息常难以通过人的主观思考来区分,而M L依托海量数据驱动,可发现人不易察觉的异常改变,为临床决策提供新思路㊂随着材料科学和计算机信息科学进步,可穿戴传感设备已走入临床,为实时动态监测危重新生儿的生理数据㊁器官功能和内环境稳妥维持提供了技术可能㊂当前已有可穿戴式脑磁设备用于儿童癫痫评估的案例,M L算法实现了对异常脑电特征的自动监测㊂这类设备不仅利于全脑信号自动收集,更有助于对婴幼儿和存在发育障碍等难以保持安静患儿进行脑电图检查㊂将来,M L方法不仅是自动实现多组学数据融合㊁发现潜在异常改变的辅助手段,更是实现高效工作㊁减少人力损耗的有力帮手㊂从经验医学到精准医学,从表型驱动到基因型-表型联合驱动,我们在新生儿疾病中的诊疗方案始终保持着不断革新,并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果㊂但精准医疗在N I C U的临床转化中仍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原因在于临床对疾病基因组解读程度不足,认识不够,即便了解了精准医学概念㊁掌握了高精度的检测技术,但仍无法在疾病防治中完美㊃3㊃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精准医学杂志2023年2月第38卷第1期JP r e c i sM e d,F e b r u a r y2023,V o l.38,N o.1实现 精准 ㊂如何实现精准医疗快速发展,简要来说,在科研层面,检测实验室㊁医疗机构㊁科研中心三者间应加强合作,对同一疾病,应基于表型和基因型等多种组学研究,不仅需要尽可能全面收集疾病信息形成专病知识库,还需要借力人工智能技术,从海量信息中萃取疾病机制相关信息,在功能实验与临床实践中深入探索和验证这些新发现,构建有层次㊁多组学㊁广范围的疾病防治机制研发网络和体系;在应用层面,应建立表型-基因型-临床干预的临床大数据决策系统,不仅可辅助疾病人群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还能及时整合与罕见㊁危重表型相关的碎片化信息,提升临床对疾病整体认知,实现诊疗思路持续更新优化㊂即便是相同疾病的不同患者,个体之间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遗传背景差异,应有的放矢,改变传统均一化治疗方案,制定针对性诊疗方案,真正让患儿早诊断㊁让早治疗,让家庭早获益㊂作者声明:所有作者共同参与了论文研究设计㊁写作和修改㊂所有作者均阅读并同意发表该论文㊂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㊂[参考文献][1]X I A O FF,Y A N K,WA N G HJ,e t a l.P r o t o c o l o f t h eC h i n aN e o n a t a lG e n o m e sP r o j e c t:A no b s e r v a t i o n a l s t u d y a b o u t g e-n e t i c t e s t i n g o n100,000n e o n a t e s[J].P e d i a t rM e d,2021,4:28.[2]P E T R I K I N J E,C A K I C IJ A,C L A R K M M,e ta l.T h eN S I G H T1-r a n d o m i z e dc o n t r o l l e dt r i a l:R a p i d w h o l e-g e n o m e s e q u e n c i n g f o r a c c e l e r a t e d e t i o l o g i c d i a g n o s i s i n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i n-f a n t s[J].N P JG e n o m M e d,2018,3:6.[3]WR I G H TCF,F I T Z P A T R I C KDR,F I R T H H V.P a e d i a t r i cg e n o m i c s:D i a g n o s i n g r a r ed i s e a s ei nc h i l d r e n[J].N a t R e vG e n e t,2018,19(5):253-268.[4]P E N AIA,R O U S S E L Y,D A N I E L K,e t a l.P y r i d o x i n e-d e-p e n d e n t e p i l e p s y i n z e b r a f i s h c a u s e db y A l d h7a1d e f i c i e n c y[J].G e n e t i c s,2017,207(4):1501-1518.[5]B R U N K L A U SA,E L L I SR,R E A V E Y E,e t a l.P r o g n o s t i c,c l i n i c a l a n dde m o g r a p h i cf e a t u r e s i nS C N1A m u t a t i o n-p o s i t i v eD r a v e t s y n d r o m e[J].B r a i n,2012,135(P t8):2329-2336.[6]MY E R SK A,S C H E F F E RI E.D E P D C5a s a p o t e n t i a l t h e r a-p e u t i ct a r g e tf o re p i l e p s y[J].E x p e r t O p i n T h e r T a r g e t s, 2017,21(6):591-600.[7]S T E I NMA N NB,S A N T E R R.D i s o r d e r so f f r u c t o s em e t a b o-l i s m[M]//I n b o r n M e t a b o l i c D i s e a s e s.B e r l i n,H e i d e l b e r g: S p r i n g e rB e r l i nH e i d e l b e r g,2016:161-168.[8]P A I SY,L O G A NBR,G R I F F I T H L M,e t a l.T r a n s p l a n t a-t i o no u t c o m e sf o rs e v e r ec o m b i n e di mm u n o d e f i c i e n c y,2000-2009[J].NE n g l JM e d,2014,371(5):434-446.[9]KWA N A,A B R A H AM R S,C U R R I E R R,e ta l.N e w b o r ns c r e e-n i n g f o r s e v e r ec o m b i n e d i mm u n o d e f i c i e n c y i n11s c r e e-n i n gp r o g r a m s i n 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J].J AMA,2014,312(7): 729-738.[10]P I C A R DC,A L-H E R ZW,B O U S F I H AA,e t a l.P r i m a r y i m-m u n o d e f i c i e n c y d i s e a s e s:A nu p d a t eo n t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f r o m 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u n i o no f i mm u n o l o g i c a l s o c i e t i e s e x p e r t c o m-m i t t e e f o r p r i m a r y i mm u n o d e f i c i e n c y2015[J].JC l i nI mm u-n o l,2015,35(8):696-726.[11]T H A Y Y I LS,C H A N D R A S E K A R A N M,T A Y L O RA,e t a l.C e r e b r a lm 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b i o m a r k e r s i nn e o n a t a l e n c e p h a-l o p a t h y:A m e t a-a n a l y s i s[J].P e d i a t r i c s,2010,125(2):e382-e395.[12]O H K IA,S A I T OS,H A T AJ,e t a l.N e u r i t eo r i e n t a t i o nd i s-p e r s i o na n dd e n s i t y i m a g i n g f o r e v a l u a t i n g t h e s e v e r i t y o f n e o-n a t a l h y p o x i c-i s c h e m i c e n c e p h a l o p a t h y i n r a t s[J].M a g nR e s o nI m a g i n g,2019,62:214-219.[13]H OW E L LBR,S T Y N E R M A,G A O W,e t a l.T h eU N C/UMNB a b y C o n n e c t o m eP r o j e c t(B C P):A no v e r v i e w o ft h e s t u d y d e s i g n a n d p r o t o c o l d e v e l o p m e n t[J].N e u r o I m a g e, 2019,185:891-905.[14]E Y R E M,F I T Z G I B B O NSP,C I A R R U S T AJ,e t a l.T h eD e-v e l o p i n g H u m a n C o n n e c t o m eP r o j e c t:T y p i c a la n dd i s r u p t e d p e r i n a t a l f u n c t i o n a lc o n n e c t i v i t y[J].B r a i n,2021,144(7): 2199-2213.[15]O L A L O Y E O O,L I UP,T O O T HA K E RJM,e t a l.C D16+C D163+m o n o c y t e s t r a f f i c t os i t e so f i n f l a mm a t i o nd u r i n g n e-c r o t i z i n g e n t e r o c o l i t i si n p r e m a t u r ei n f a n t s[J].JE x p M e d,2021,218(9):e20200344.[16]P O G G IC,L U C E N T E F O R T EE,P E T R ID,e t a l.P r e s e p s i nf o r t h ed i ag n o s i so fn e o n a t a l e a r l y-o n s e t s e p s i s:A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J].J AMA P e d i a t r,2022,176(8): 750-758.[17]P I N T U SM C,L U S S U M,D E S SÌA,e t a l.U r i n a r y1H-NM Rm e t a b o l o m i c s i n t h e f i r s tw e e ko f l i f e c a na n t i c i p a t eB P Dd i a g-n o s i s[J].O x i d M e dC e l l L o n g e v,2018,2018:7620671. [18]E S C O B A R GJ,P U O P O L O K M,W IS,e t a l.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 no f r i s k o f e a r l y-o n s e t s e p s i s i n n e w b o r n sȡ34w e e k s g e s t a t i o n [J].P e d i a t r i c s,2014,133(1):30-36.[19]MA N I G A U L T A W,S H E I N K O P FS J,S I L V E RMA N H F,e ta l.N e w b o r nc r y a c o u s t i c si nt h ea s s e s s m e n to fn e o n a t a lo p i o i dw i t h d r a w a l s y n d r o m e u s i n g m a c h i n e l e a r n i n g[J].J AMAN e t w O p e n,2022,5(10):e2238783.[20]H A Z L E T T HC,G U HB,MU N S E L LBC,e t a l.E a r l y b r a i n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i n f a n t s a t h i g h r i s k f o r a u t i s ms p e c t r u md i s o r-d e r[J].N a t u r e,2017,542(7641):348-351.[21]D O N GXR,K O N GYT,X U Y,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v a l i-d a t i o no fA u t o-Ne o-e l e c t r o e n c e p h a l o g r a p h y(E E G)t o e s t i m a t eb r a i na g ea n d p r e d ic tr e p o r tc o n c l u s i o nf o re l e c t r o e n c e p h a l o-g r a p h y m o n i t o r i n g d a t ai n n e o n a t a l i n t e n s i v ec a r eu n i t s[J].A n nT r a n s lM e d,2021,9(16):1290.(本文编辑耿波厉建强)㊃4㊃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光标测技术在心脏电生理和心律失常研究中的应用

光标测技术在心脏电生理和心律失常研究中的应用

光标测技术在心脏电生理和心律失常研究中的应用李阳鹏1,郑雨晴1,李剑鸿1,陈唐葶1,谭晓秋1,21.西南医科大学心血管医学研究所,医学电生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医学电生理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泸州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泸州646000)【摘要】光标测技术(optical mapping )自20世纪末问世以来已逐渐成为心脏电生理研究的重要技术,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荧光探针技术和高分辨率采集技术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单细胞和整体水平电生理技术已无法满足目前的研究需求。

光标测技术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广阔的采样面积和较小的损伤等特点,可以直观、动态显示心脏整体的电传导和钙处理的动力学改变,在研究心脏电生理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光标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电压和钙敏感染料灌注到心脏各个细胞,使用荧光激发两种荧光染料,发射光经滤波处理后被相机同时获取,采集系统可同时获得心肌膜电位和钙瞬变的高通量数据。

通过后续数据分析,可获得动作电位和钙瞬变多个电生理参数及二者的耦联关系以明确疾病模型或药物干预下的电生理特性,从而揭示心律失常的机制和用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筛选。

本文旨在介绍光标测技术及在常见疾病模型下的数据分析和应用,并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光标测技术;心脏电生理;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中图分类号】R33-3;R331文献标志码ADOI :10.3969/j.issn.2096-3351.2023.04.004Application of optical mapping in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 and arrhythmiasLI Yangpeng 1,ZHENG Yuqing 1,LI Jianhong 1,CHEN Tangting 1,TAN Xiaoqiu 1,21.Key Laboratory of Medical Electrophysi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Medical Electrophysiological Key Laboratory of Sichuan Province,Institute of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Luzhou 646000,China;2.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646000,China【Abstract 】Since its emergence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optical mapping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technique in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earch.This was mainly due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fluorescence probe technology and high-resolution sampling technology,as well as the fact that single-cell and whole-body electrophysiological techniques could no longer meet current research needs.Optical mapping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a wide sampling area,and small damage,which can visually and dynamically display the changes in the overall electrical conduction and calcium processing dynamics of the heart,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 and the mechanism of arrhythmia.The basic principle of opti⁃cal mapping is to perfuse voltage-sensitive and calcium-sensitive dyes into various cells of the heart and use two fluorescent probes to capture and filter emitted light,allowing the acquisition system to simultaneously obtain high-throughput data on transmembrane poten⁃tial and calcium transients.Through subsequent data analysis,multiple electro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action potentials and calcium transients,as well as their coupling relationships,can be obtained to clarify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disease models or drug interventions,thereby revealing the mechanism of arrhythmia and screening anti-arrhythmic drugs.This review aimed to introduce the optical mapping technique and its data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in common disease models,providing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arrhythmias.【Key words 】Optical mapping;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Arrhythmia;Antiarrhythmic drug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270334);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20JDJQ0047);四川省科技计划资助(2022YFS0607)通信作者:谭晓秋,E-mail:*******************.cn 引用本文:李阳鹏,郑雨晴,李剑鸿,等.光标测技术在心脏电生理和心律失常研究中的应用[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23,46(4):293-297,319.DOI:10.3969/j.issn.2096-3351.2023.04.004专家论坛专家简介:谭晓秋,研究员,博士,现任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医学电生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的临床应用与护理[关键字]晕厥;植入式心电监测;护理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ICM)是一种植入胸部皮下的小型无电极导线器械,该器械使用其主体上的2个电极来持续监测患者的皮下心电图,器械内可存储长达27分钟的自动监测到的心律失常心电图记录和长达30分钟的患者激活事件心电图记录,最长可监测3年。

该系统具有长程,智能记录心脏事件的优势,同时也实现了体积缩小和植入简化等改进,使得临床应用更为便捷。

我科于2015年3月~2017年5月共成功植入9例植入式心动事件监测器(ICM),均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将植入式心电监测仪的临床应用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选择 2015年3月~2017年5月因反复晕厥原因不明,入住我科并植入ICM 的患者9例,其中男性 5例,女性 4 例;年龄 8~79岁,平均年龄(44.8±25.3)岁。

临床检查未能明确晕厥原因,根据病情分别选择植入Medtronic 公司LNQ11 9538型、Reveal XTTM 9529 型 ICM。

监测发作时的心电事件,以帮助确诊。

9例植入 ICM的患者平均随访(14.3±10.8)个月。

根据症状-心律相关性,监测到2例患者出现胸闷、晕厥等症状,其中 1例患者植入后2个月明确为心律失常性事件引起,窦性停博,最长3秒,晕厥发作前均有房颤发作,遂植入永久起搏器,植入起搏器后患者未再发生晕厥。

1 例患者监测5个月期间多次晕厥发作,程控提示患者多次晕厥时心电图为窦速,为非心律失常性事件引起考虑患者为癔症,排除心源性晕厥,建议患者神经专科治疗。

4例患者植入6个月随访未发作晕厥及其他不适,2例患者植入2月未到随访时间。

(见表1)表1 植入ICM患者一般资料序号性别年龄(岁)基础疾病晕厥史植入型号诊断结果1男15肥厚性非梗阻性心肌病8次LNQ119538型晕厥发作多次,ICM记录为窦性心动过速,诊断为癔症2男17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修补术后2次Reveal XT 9529无事件3男45PSVT射频消融术后3次Reveal XT 9529无事件4男59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摔倒史2次Reveal XT 9529无事件5女59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VT射频消融术后意识丧失3次LNQ119538型无事件6女64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三支病变陈旧性脑梗死黑朦10年LNQ119538型无事件7男79窦性心动过缓反复晕厥8年LNQ119538型ICM记录到房颤转复窦律时有长RR间隙,行永久起搏器植入8女58冠心病单支病变反复晕厥6年LNQ119538型无事件9女8无近似晕厥1次LNQ119538型无事件2护理2.1心理护理患者反复晕厥,家属及患者心理上产生恐惧及焦虑感,因此多关心患者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共同让患者情绪稳定,建立治疗的信心。

ESC 2021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南解读(全文)

ESC 2021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南解读(全文)

ESC 2021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南解读(全文)2021年8月29日《欧洲心脏杂志》在线发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脏起搏和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最新指南。

随着全世界人均寿命的延长,起搏器植入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全球每年大约植入100万台。

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起搏器主要用于治疗缓慢心律失常,随着技术飞速发展,适应证扩大至心力衰竭领域,CRT成为心力衰竭重要的非药物治手段。

近年“生理性起搏”的探索和日趋完善,结构性心脏病治疗新手段的出现和对系统性疾病的深入认识,引领心脏起搏进入全新时代。

基于上述进展,最新指南涵盖了2013年ESC起搏指南发布以来心脏起搏与CRT的新概念、医患共同决策、适应证和起搏模式更新、如何减少并发症等临床关键问题,同时新增了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I)和心脏手术后起搏的章节,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指南更新要点ESC 20211、新概念:起搏类型和模式,包括传导系统起搏和无导线起搏;起搏的性别差异;决策诊断工具(医患共同决策);以病人为中心的随访与管理等;2、筛查推荐:实验室检查、睡眠评估、心电监测、电生理检查与颈动脉窦按摩、直立倾斜试验、运动试验和基因检查;3、缓慢心律失常和传导系统疾病的起搏适应证;4、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5、全新的起搏策略: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6、特定情况下的起搏:TAVI和心脏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起搏;7、无导线起搏;8、心脏起搏的心脏风险评估和如何避免并发症;9、心肌病和各种浸润性、炎性疾病的起搏;10、以病人为中心的随访与管理(围手术期管理、核磁检查、放疗、临时起搏、围手术期、运动等)。

更新亮点一:心动过缓或传导系统疾病的评估20201年指南首次用一整章的篇幅讨论是否需要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设备(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IED)的决策,包括新的诊断工具和在特定情况下推荐需要执行的测试(见表1、图1)。

一种可穿戴式多参数心脏活动监测设备的设计

一种可穿戴式多参数心脏活动监测设备的设计

一种可穿戴式多参数心脏活动监测设备的设计张翼;宾光宇;吴水才【摘要】Electrocardiogram (ECG), phonocardiogram (PCG) and ballistocardiogram (BCG) can reflect the heart activiti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We designed a wearable device that synchronously collected these three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In this device, nRF52832 Bluetooth Low Energy SoC was selected as the main control chip. The digital microphone (MP34DB02) was used to collect PCG signal, the ADS1191 ECG was used to simulate front-end collection of ECG signal, and the accelerated module was utilized to capture the BCG signal. The size of the device was 110 mm×34 mm×10 mm, with weight of 32 g. The data of the device installed in the ECG electrode buckle could be collected by pasting two ECG electrode in the appropriat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The bluetooth low energy used for data transmission had advantages of low power consumption. Besides, the device equipped with 75 mA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which could record the ECG data for 20 hours. The device is small in size and easy to use. It is suitable for family daily care.%心电、心音和心冲击图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心脏的活动情况,本文设计了一种可同步采集这3种生理参数的可穿戴的设备.该设备以nRF52832蓝牙低功耗SoC为主控芯片,利用数字麦克风(MP34DB02)采集心音信号,利用ADS1191心电模拟前端采集心电信号,利用加速模块采集心冲击图.该装置大小为110 mm×34 mm×10 mm,重量为32 g,在人体合适的部位贴上两个心电电极片,把设备安装在心电电极扣上即可实现数据采集.设备采用蓝牙低功耗进行数据传输,功耗较低,配备75 mA的可充锂电池,可以记录20 h的数据.该设备体积小、使用方便,适用于家庭日常使用.【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年(卷),期】2018(033)003【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心电;心音;心冲击图;可穿戴设备【作者】张翼;宾光宇;吴水才【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北京 100124;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北京 100124;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北京 1001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6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治及新进展课后练习答案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治及新进展课后练习答案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神经内科学-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治及新进展课后练习答案目录一、高分辨血管壁MR指导下慢性颈动脉闭塞开通 (1)二、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3)三、卒中后认知障碍干预的新策略 (5)四、卒中恢复期管理的进展与实践 (7)六、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解读 (9)七、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精准抗血小板治疗 (12)八、房性心脏病-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SUS)——一个潜在的重要病因 (14)九、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 (16)十、CAS并发症处理和围手术期管理 (18)十一、急诊取栓困难路径建立——经桡动脉穿刺 (20)十二、卒中后癫痫的诊断和治疗 (22)十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进展 (24)十四、缺血性脑卒中的脑保护治疗 (26)十五、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研究进展 (28)十六、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凝策略与挑战 (30)一、高分辨血管壁MR指导下慢性颈动脉闭塞开通1.高分辨血管壁MR指导下颈动脉闭塞开通的优点是什么()A.建立血管壁完整图像B.减少脑梗死并发症C.明确血肿或溶栓疗法的治疗时态D.对内中膜撕裂如实显示E.评价颅内动脉分支的情况参考答案:A2.慢性颈动脉闭塞最常见病因()A.动脉粥样硬化B.结缔组织疾病C.先天发育异常D.病毒感染E.血管炎参考答案:A3.关于脑动脉血管壁正性重构特征,哪一项表述正确()A.斑块造成的管壁向内扩张B.加重管腔狭窄C.斑块面积<40%血管截面积时,动脉管壁表现为正性重构D.DSA检查可见管腔明显狭窄E.斑块面积>40%血管截面积时,动脉管壁表现为正性重构参考答案:C4.颅内动脉易损斑块在HR-VWI扫描特征表现()A.T1高信号B.T1等信号C.T1低信号D.T1增强斑块无明显强化E.T2加权成像参考答案:A5.慢性颈动脉闭塞临床特异性表现()A.晕厥B.记忆力下降C.偏头痛D.脑卒中E.颈部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参考答案:D二、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解读1.卒中后抑郁在卒中幸存者中的累积发病率为55%A.10%B.15%C.35%D.45%E.55%参考答案:E2.以下哪项是卒中后患者可能出现的常见精神症状?A.头痛B.咳嗽C.情绪低落D.视力模糊E.肌肉疼痛参考答案:C3.急性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内开始胃肠道内营养。

心电监护在临床中的应用

心电监护在临床中的应用

心电监护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三)心电图人为干扰: 患者肌肉颤动(寒战、紧张等易引起肌肉的颤动,波形似
房颤波)。
处理:
尽量解除患者身体不适,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必要时遵医 嘱给予镇静剂,使患者处于安静状态。
心电监护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四)误报警: (1)由于各参数上、下界限调整不合适。上限设置过低,下限设置过
3、报警装置:
上下限报警、假阳性报警、心律失常报警并分类 4、记录器:
实时记录、延时回忆记录 5、其他附属装置:
呼吸频率及呼吸波、血氧饱和度、无创血压等监测
心电监护仪的功能
1、显示、记录、打印:
心电图波形、心率、数小时到24小时的趋势图及其他病情参数 2、收集与放大:
心电信号,以供分析、判定
3、胸电极不宜放在心电图V1~V6导联的位置: 可取下一肋间, 以免影响常规心电图复查。
4、对需采取某些措施者,如心脏电复率、心电图、心脏听诊、 心脏起搏器植入,安放电极要避开相关区域,便于心脏检查及应 急抢救措施的实施。
5、每种心电监护设备,都有电极安放示意图,应参照说明书使用。
监护系统监测心电图时主要观察指标
(3)检查各连接处是否连接良好。必要时请专业人员维修。
心电监护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二)ECG基线游走不定:
(1)若为间断性游走:仪器使用环境受潮仪器内部受潮;电极位置放
置不准确;电极、拉线、电线连接不良。
(2)若为连续性游走:常由呼吸费力造成的。病人侧卧或呼吸 幅度过大。
处理:
(1)将仪器连续开机24小时,自身排潮,还可保护电池。 (2)更换良好的电极片,清洗接触电极片的部位,检查各导线连接。 (3)让病人平卧。
处理:
(1)密切观察病情; (2)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节高低限报警值。心率报警值的设置:若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在心电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教程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在心电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教程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在心电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教程心电信号处理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它涉及到对心电信号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的技术与方法。

心电信号是人体心脏产生的电活动所生成的电信号,通过对心电信号的处理可以实现对心脏功能状态的评估、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的监测等应用。

本文将介绍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在心电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技术。

1. 心电信号的采集技术心电信号的采集是心电信号处理的第一步,它影响着后续处理的质量和准确性。

目前常用的心电信号采集技术有两种:表面心电图(ECG)和心内电图(EGM)。

ECG是最常见的心电信号采集技术,它通过在人体表面安放电极来记录心脏电活动。

常见的ECG记录仪有多导联和单导联两种,多导联ECG可以采集到来自多个部位的心电信号,提供更详尽的信息。

EGM是一种心电信号采集技术,通过电极导管插入心脏内部来获取更准确和直接的心脏电活动信号。

EGM常用于临床心脏起搏和心律管理中。

2. 心电信号的预处理心电信号采集后,需要进行预处理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去除噪声干扰。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滤波、去基线漂移和降噪处理。

滤波是一种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可以通过低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分别去除低频和高频噪声。

去基线漂移是指通过去除信号中的直流成分来消除基线漂移的影响。

降噪处理可以通过小波变换,独立成分分析等方法来降低信号中的噪声。

3. 心电信号的特征提取心电信号的特征提取是对信号进行分析和提取有用信息的关键步骤。

常见的特征包括RR间期(心跳间隔)、P 波振幅、QRS波形等。

RR间期是心电信号中相邻两个R峰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用来评估心率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P波振幅可以用来判断心房的兴奋程度和心房肥大情况。

QRS波形则可以用来判断心室的兴奋情况和心室肥大情况。

4. 心电信号的分类和诊断心电信号的分类和诊断是心电信号处理的主要应用之一。

常见的分类和诊断任务包括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等。

心律失常是心脏电活动异常的情况,可以通过对心电信号进行分析和比较来进行分类和诊断。

植入式心脏事件循环记录器诊断不明原因晕厥1例报告

植入式心脏事件循环记录器诊断不明原因晕厥1例报告

植入式心脏事件循环记录器诊断不明原因晕厥1例报告王磊;王立军;张启高;宫剑滨【期刊名称】《东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5(000)004【摘要】目的:了解植入式心脏事件循环记录器(Implantable loop recorder,ILR)对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价值。

方法1例反复多次因晕厥住院并经常规检查无法明确病因的患者在局麻下行ILR植入。

结果术后11个月患者再发晕厥,随即经程控调阅发病时心电记录数据发现心脏停搏17 s,明确患者晕厥原因。

结论 ILR是对临床鉴别不明原因晕厥有诊断价值的工具。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implantable loop recorder (ILR) in diagnosis of unexplained syncope.Methods ILR was subcutaneously implanted in a patient suffered from unexplained syncope occasionally despite kinds of routine examinations.Results Syncope happened 11 months after ILR implanted, and then the cause of syncope was brought to light by the real time ECG record of 17 s asystole.Conclusion ILR is one sense edge-tool for diagnosis of uncertain syncope.【总页数】3页(P386-388)【作者】王磊;王立军;张启高;宫剑滨【作者单位】210002 江苏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脏内科;210002 江苏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脏内科;210002 江苏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脏内科;210002 江苏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7;R540.41【相关文献】1.不明原因晕厥病人的心脏电生理研究(附22例报告) [J], 高连如;杨晔2.经食道心脏电生理检查对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价值 [J], 徐光来;范琴华3.用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诊断不明原因晕厥反复发作1例 [J], 王江友;韩宏伟;苏晞;鄢华4.植入式心脏监测器(ICM)在不明原因晕厥和心悸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J], 张雁飞;杨杰孚;佟佳宾;种甲;刘俊鹏;王志蕾;金鑫;邹彤5.植入式心电监测仪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应用 [J], 胡清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隐匿性心房颤动筛查的研究进展

隐匿性心房颤动筛查的研究进展

隐匿性心房颤动筛查的研究进展商鲁翔;冯敏;汤宝鹏【摘要】隐匿性心房颤动(房颤)是指无典型临床症状、无确切房颤病史,但可通过心电监测技术检出的房颤.隐匿性房颤占总体房颤的15%~40%,对隐匿性房颤患者进行筛查、确诊和治疗,可有效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显著降低医疗成本,节约医疗资源.该文主要介绍隐匿性房颤筛查的重点人群、筛查策略及筛查方式.【期刊名称】《国际心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9(046)003【总页数】5页(P129-133)【关键词】心房颤动;隐匿性心房颤动;卒中;筛查【作者】商鲁翔;冯敏;汤宝鹏【作者单位】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起搏电生理科;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起搏电生理科;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起搏电生理科【正文语种】中文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血栓栓塞事件、缺血性卒中、认知功能下降和心力衰竭的重要病因,目前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

房颤可引起心悸、呼吸困难、疲劳、心绞痛、头晕和晕厥等临床表现[1]。

但部分房颤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不易被患者本人察觉。

对于此类无典型临床症状的房颤,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命名及明确的定义,国内外文献曾称之为隐匿性房颤(silent atrial fibrillation)[2-3]、亚临床房颤(subclinical atrial fibrillation)[4]、无症状性房颤(asymptomatic atrial fibrillation)[5],其特点是发作持续时间短暂,无规律,既往无确切房颤病史,但可通过心电监测技术检出[6]。

相关研究表明,隐匿性房颤同样具有较高的卒中风险[7]。

对隐匿性房颤患者进行筛查、确诊和治疗,可有效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显著降低医疗成本,节约医疗资源。

如何合理、高效、节约地筛查隐匿性房颤是临床研究的热点,目前尚有争议,本文介绍隐匿性房颤筛查的研究进展。

人工智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科学声明解读2024(全文)

人工智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科学声明解读2024(全文)

人工智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科学声明解读2024(全文)人工智能(AI)是改善卫生保健服务的新兴技术。

在全球政府机构和学术部门的共同推进下,大量研究论证AI可以改进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但其发展和应用仍存在一些限制,尚未在广泛范围内服务临床。

基千此,美国心脏协会(A HA)千2024-04-02在Circulation发表了«人工智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科学声明〉〉(以下简称声明)。

该声明综述了AI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分类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提出了AI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解决方案,并且构建了未来AI在心血管领域应用的框架。

本文旨在对该声明进行解读,为我国AI在心血管疾病的应用和研究提供建议和方向。

PART 1声明制订背景与方法该声明是由S A A S.A-Zaiti博士代表A A稍准心血管医学研究所及其他多个委员会撰写的科学声明,旨在展现AI在心血管研究和临床护理中实现稍准医疗和实施科学的当前状况以及说明AI的实践情况和挑战。

该声明适用千所有已应用或者可能应用AI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初级医疗卫生机构、特殊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目标人群为从事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临床医生以及研究AI的科研人员。

声明主要是通过总结现有AI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分类和治疗中的研究,提出了AI在心血管疾病各个领域的应用和面临的挑战。

P A R T2声明的主要内容01、AI在影像学中的应用AI算法在心脏疾病诊断和预后方面得到广泛运用,不仅涵盖了安排和调度图像获取的过程,还能减少图像获取和处理时间,减少辐射暴露和对比剂使用量。

另外,AI算法还能辅助千诊断和报告,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并预估患者的预后。

AI在多种心脏成像方式(超声心动图、心脏CT、心脏核磁共振成像和核医学成像)均有应用价值。

在超声心动图中,AI可以自动分割心室容积进行分析,计算射血分数,评估瓣膜结构以及纵向应变和心室壁运动异常。

在心脏CT中,AI可以自动矗化冠状动脉斑块和血流,对冠状动脉评分从而评估心血管风险,以及计算血流储备分数和心肌灌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9, 9(11), 1266-1275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9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19.911196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Implantable Heart Monitor (ICM) inUnexplained Syncope and PalpitationsYanfei Zhang, Jiefu Yang, Jiabin Tong, Jia Zhong, Junpeng Liu, Zhilei Wang, Xin Jin,Tong Zou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National Gerontology Center, Beijing Hospital, BeijingReceived: Oct. 25th, 2019; accepted: Nov. 7th, 2019; published: Nov. 14th, 2019AbstractUnexplained syncope and palpitation are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e rate of missed diagnosis and misdiagnosis is high, which leads to great clinical harm. At present, most patients are difficult to be diagnosed by routine examinations such as electrocardiogram.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45% to 80% of unexplained syncope may be car-diogenic syncope, and many arrhythmias with occasional palpitations are difficult to diagnose.Therefore, the study of effective technical means to improve its diagnostic rat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mplantable ECG monitor (ICM) technology and the publication of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i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iagnostic rate of syncope and palpitations of unknown caus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mplantable heart monitor (ICM) in syncope and palpitations.KeywordsImplantable Heart Monitor, Unexplained Syncope, Palpitation, ICM植入式心脏监测器(ICM)在不明原因晕厥和心悸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张雁飞,杨杰孚,佟佳宾,种甲,刘俊鹏,王志蕾,金鑫,邹彤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心内科,北京收稿日期:2019年10月25日;录用日期:2019年11月7日;发布日期:2019年11月14日张雁飞 等摘要不明原因晕厥和心悸是心血管系统疾病诊疗中的难点,漏诊误诊率高,临床危害大。

目前大多数患者很难通过心电图等常规检查确诊。

研究显示,45%~80%的不明原因晕厥可能为心源性晕厥,同时,很多偶发心悸的心律失常患者很难确诊。

因此,研究有效的技术手段以提高其诊断率意义重大。

近年来,随着植入性心电监测仪(ICM)技术的升级以及相关研究结果的发表,证实其可以显著提高不明原因晕厥和心悸的诊断率。

本文对植入式心脏监测器(ICM)在晕厥和心悸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概述。

关键词植入式心脏监测器,不明原因晕厥,心悸,ICM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晕厥心悸的概述晕厥及心悸是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常见主诉,其发病原因很多[1]。

病理基础为一过性全脑低灌注,临床表现为突发短暂性意识丧失和姿势性张力丧失,时间一般小于20 s 。

晕厥是常见临床症状,具有突发、持续时间短、能自行完全恢复的特点,伴头晕、黑曚等症状。

在美国每年有大约75万人因晕厥而就诊[2]。

Framingham 研究显示,晕厥发生率为每年每千人6.2人次,70岁以后发病率急剧增加[3]。

预估晕厥终生累积发病率为30%~40% [4]。

晕厥可以分为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反射性晕厥(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情境性晕厥、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及其他类型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最常见的病因,其次是心源性晕厥,分别占晕厥比例的21%和9%。

其中心源性晕厥最为凶险,其主要原因是心脏流出道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阻塞,或受到心律失常的影响,出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引发短暂性的意识丧失。

心源性晕厥常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发病前无明显症状,发作时常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

心源性晕厥患者一年内猝死率增加30%,有过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病死率更高[5]。

5年病死率接近50% [6]。

有1/3的晕厥患者病因诊断不明[7],病因诊断不明的晕厥患者比没有发生过晕厥的患者死亡率高30%。

心脏流出道阻塞可以通过心脏彩超判断,心律失常可通过心电图、Holter 等手段确诊。

但晕厥不可预测,绝大部分患者很难捕捉到症状发生时的心电图。

所以,植入式心电监测仪对于明确晕厥或心悸患者的病因具有重要作用[8] [9]。

目前多个指南推荐应用体外或植入式心电监测仪对无法明确病因的晕厥患者进行心律失常筛查[10] [11]。

不明原因晕厥反复发作,产生了巨大的医疗资源消耗,在美国每年用于诊断评估晕厥的医疗费用高达24亿美元[12]。

首版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在2001年、2004年和2009年分别发布了三版晕厥诊断与管理指南,2015年实践指南委员会进行了修订。

2017年由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与美国心律协会(HRS)联合颁布了晕厥诊断与处理指南[13],对于危险因素进行了综合和更新,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危险分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诊断检查方式,其中患者若初始评估提示心血管异常,可根据晕厥发作的频率和特征选用心脏监测(I 类推荐),包括植入式心电监测(II a 类推荐)和动态体外心电监测(II a 类推荐)。

2018年3月19日,ESC 颁布了新版晕厥诊断和管理指南[14]。

我国于2014年由中国心律学会、中国老年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会员出台了晕厥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张雁飞 等2. 植入式心脏监测器(ICM)的发展情况随着医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相关设备也在不断的研发更新,应用于临床。

这些智能化的设备将智能技术与软件作为载体,使用大数据与云端交互技术,将使用者的医疗检测数据进行存储,并进行动态的检测,采用互联网信息传输和处理技术,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在线分析和离线记录等智能管理和使用。

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insertabile cardiac monitor, ICM)是无线皮下植入设备,能持续监测心律并记录在监测时间内发生事件时心电图,主要为不明原因心悸、晕厥的患者提供病因依据(图1)。

Source: Medtronic, Inc. Reveal LINQ LNQ11 Insertable Cardiac Monitor.Clinician Manual. 2014.Figure 1. Medtronic’s latest generation of implantable monitors, isthe size of a paperclip, 1.2 CC, 2.5 G图1. 美敦力最新一代植入式监测器(Reveal LINQ),只有曲别针大小,1.2 CC ,2.5 GICM 的起源是对心脏进行长程的监测,1947年Norman J. Holter 设计并应用的心脏监测系统仅能记录几个小时的数据,随着技术进步,从短期(24~72 h)动态心电图监测发展到到长达1个月的心脏事件记录仪,移动心脏事件遥测仪[15]也逐渐开发和应用起来。

20世纪90年代第一代ICM 研制成功,并在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进行应用。

随着技术更新,到2017年发展成为体积小、电池寿命长、植入方法简单易操作、兼容磁共振检查、增加了“P 波感知”,能更好地识别记录房颤(图2)。

目前主要ICM 产品包括美敦力公司的Reveal LINQ 、圣犹达公司的Confirm 、百多力公司的Bio Monitor 2等。

2014年2月19日,美敦力公司发布了Reveal LINQ 可插入式心脏监测器(ICM)系统,该设备在美国和欧洲监管机构明确表明允许使用,是当前世界上最小的可植入心脏监测设备,属于植入式心电记录器系列的第六代产品(图3,图4)。

这一设备明显的特征就是体积小,仅为7 × 45 × 4 mm ,重约2.5 g ,可提供长达3年的持续不间断监测,并且植入ICM 并不影响磁共振检查,可安全接受1.5 T 和3.0 T 的磁共振扫描,同时具有氮化钛涂层电极高保真信号,除了连续和无线监测功能,还可以通过Carelink®网络进行远程监控,可以提高事件检出及临床处理的效率[16]。

通过注射植入,无需制作囊袋,创伤微小,操作简单。

其适应证如下:1) 有临床症状或状况,处于心律失常风险增加状态的患者;2) 经历过短暂性症状,可能提示有心律失常的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