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西南盆地新生代断裂特征与盆地演化
中国地热资源类型和特征探讨
中国地热资源类型和特征探讨张朝锋;郭文;王晓鹏【摘要】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研究地热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评价资源,优选有利区,需要对我国地热资源的类型和特征进行总结,对地热资源进行区划研究.本文在以往水文地质、地热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与地热资源成藏特征出发,对我国地热资源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我国水热型地热资源可分为隆起山地对流型(火山型、深循环型)和沉积盆地传导型(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型,中、新生代坳陷盆地型和中生代坳陷盆地型);火山型多分布于板块边缘、板块活动边缘,利用方向以发电为主;断裂-深循环型和区域性深大断裂关系密切,可用于采暖、发电等;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型一般位于板内裂谷地区,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利用方向主要为供暖;中、新生代坳陷盆地型一般实用意义小;中国地热资源的分布与中国岩石圈、上地幔动力学演化密切相关,区域构造又控制、影响了地热流体的运移、富集和成藏,可以将其简单的划分为7个成矿域15个成矿带(区).【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8(040)004【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地热资源;大地热流;盆地类型;资源区划【作者】张朝锋;郭文;王晓鹏【作者单位】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陕西咸阳 712000;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陕西咸阳 712000;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陕西咸阳 7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4.1地热是一种综合性矿产资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以水热型资源为主,发展地热产业对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改善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地热会战”至今,我国地热勘查开发历时四十余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黄尚瑶、Muffler、汪集旸、陈墨香、廖志杰、赵平、徐世光、郭远生等[1-8]对我国地热资源的类型和特征做了大量的研究。
但以往的工作多为对某一地区或某一种地热资源类型展开的研究总结[[9-21]],本文在总结前人地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地质演化特点和地热地质条件,论述了中国地热资源的分类和主要特点,探讨了地热资源形成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对地热资源区划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抛砖引玉,由于本人认识有限,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仁讨论交流、批评指正。
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1.1区域地质概况珠江口盆地是位于南海东北部的大陆边缘盆地(系指N12°以北的区域, 包括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台西及台西南和中建南、双峰及笔架等盆地),处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三个洲际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和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混合叠置区[1]。
珠江口盆地其地理位置为E111°00′~118°00′,N18°30′~23°00′, 东西长约800 km, 南北宽约100 ~360 km , 海域面积为17.7×104km2。
为了适应油气勘探管理,中海油以E113°10′为界将珠江口盆地分为东、西2部分,即珠江口盆地西部珠三坳陷和神弧隆起, 珠江口盆地东部珠一坳陷和珠二坳陷以及东沙隆起和番禺低隆起。
该盆地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大规模油气勘探以来,在北部裂陷带及中央隆起区已陆续勘探发现了20多个油气田, 且石油年产量保持在千万立方米以上,约占中海油在南海北部开采量的66%以上[1]。
图1珠江口盆地基本构造单元组成及裂陷带与隆起带展布(据傅宁等, 2007)1.2地层发育作为被动大陆裂谷盆地的珠江口盆地,与中国其他裂谷盆地一样具有下断、上坳的双层结构共性,在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后,本地区在中生代褶皱基地上共发育了九套地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古近系神狐组、文昌组、恩平组和珠海组,新近系珠江组、韩江组、粤海组、万山组及第四系(图2),各地层发育的沉积环境差异,导致其地层发育的不同。
具体分述如下:1.神狐组(古新世一早始新世,65.0-49.OMa,Tg-T90)神狐组沉积于盆地裂陷初期,地层与燕山期花岗岩基底呈不整合接触,在珠一坳陷仅有局部地区钻遇到。
岩性为一套杂色含凝灰质砂岩夹紫红、棕褐色泥岩,沉积相为浅水湖泊相和火山岩相。
2.文昌组(中始新世,49.0-39.OMa,Tg-T80)文昌组沉积于盆地裂陷一幕,与下伏神狐组存在明显的岩性突变,在大部分地区直接超覆于前古近系基岩上,地层底界面为T90反射层;文昌组沉积末,由于珠琼二幕构造运动,断陷整体隆升,使文昌组上部地层遭受强烈剥蚀,顶面T80反射层具有全区不整合特征。
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康玉柱【摘要】中国主要发育有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中东部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及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这3大类型盆地控制了全国油气资源的85%左右,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这些盆地中。
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总结了这3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以期对当前和今后我国油气勘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There are three major types of petroliferous basins developed in China. They are the Paleozoic cratonic basin, the east-central Meso-Cenozoic fault basin and the western Meso-Cenozoic foreland basin, about 85% of domestic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controlled by them, and the oil and gas fields' discovered up to now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in 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basins through several years of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for the purpose of playing a certain role in guiding the current and future Chin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2(033)006【总页数】5页(P635-639)【关键词】中国;含油气盆地;油气田;分布规律【作者】康玉柱【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1中国有各类盆地约400多个,现已发现500多个油气田,其中特大和大型油气田约55个。
塔里木盆地
有关塔里木盆地一、区域地质背景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
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呈菱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罗布泊降到780米,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
盆地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覆盖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也是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
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
不同类型原型盆地充填各种沉积序列,形成各类油气系统和评价单元。
二、构造运动和演化发展塔里木盆地是塔里木板块的核心稳定区部分,塔里木板块是一个具有古老大陆地壳基底的、自元古代超大陆裂解出来的、古生代独立的古陆块,其四周边界分别为:北部边界为天山造山带;西南部边界为西昆仑造山带;东南部边界为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现今为欧亚大陆板块南缘蒙古弧与帕米尔弧之间的广阔增生边缘中的中间地块。
塔里木板块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漂移演化,它在早古生代为一独立漂移的古陆块,在晚古生代它拼贴在欧亚大陆南缘成为大陆边缘增生活动带的一部分,在晚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塔里木板块受特提斯构造带控制,由于羌塘地块、印度板块等与欧亚大陆碰撞,随着特提斯洋闭合,塔里木成为大陆内部稳定地块及沉降的山间盆地。
新生代则主要受喜马拉雅构造带控制。
塔里木盆地构造运动的多期性决定了盆地演化的多阶段性,根据沉积建造特征、构造变动特征及不整合面的分布, 塔里木盆地可分为7个演化历史阶段。
(1)前震旦纪: 基底形成阶段。
(2) 震旦纪—奥陶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
(3) 志留—泥盆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4) 石炭—二叠纪: 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
(5) 三叠纪: 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摘要: 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 晚泥 (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 , 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 ! 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震旦纪到中泥盆世 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 晚泥盆世到三叠纪 (古特提斯洋阶段) , 塔西南边缘经历了 陆内裂谷 -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 侏罗纪到第四纪 (新特提斯洋阶段) , 盆地经历了陆 内裂谷 (坳陷) (坳陷) &挤压调整作用&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陆内裂谷 &挤压调整作用出现了 ! 个次级旋回。伸展期 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 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大。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方式决定了 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 制约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 原型盆地; 构造体制; 构造演化; 地球动力学; 叠合盆地; 塔里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0
。原型盆地分析首先需要合
理划分盆地的演化阶段, 然后对每一阶段盆地的 周缘构造环境、 深部构造背景、 构造沉降、 沉积充 填、 古地理古气候与古生态、 岩浆活动特点及其反 映的构造背景、 构造变形及热体制等进行分析, 合 理恢复该时期盆地的构造与沉积面貌, 即盆地原 型的实体。由于随时间的演变, 原型盆地将被叠 加、 保存或改造, 因此, 需要深入剖析原型盆地的 叠加过程, 逐渐 “剔除” 叠加效应, 对原型盆地予以 “复原” 。通过这一 “反演” 方法的系列应用, 就可 以 “正演” 或再现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 也可以具 体刻画盆地叠加的动力学过程。 本文以 “世” 为单位, 采取原型盆地分析的思 路与方法, 研究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多旋回叠加 演化过程。
中国东部后地台造山带新生代盆地成因一解
,
为 主 要 的 控 油 构造
它 们 均 属 于 山 间 构造 盆 地
,
,
中
一
均属 拉伸型
,
一 部分 为 裂 谷
。 。
轴 向主 要 为北 北 东 一东 北 东
,
依雁 列 式
显 系形 成 于 由右 旋 剪 力所 导致 的 次生 张 力
,
据本 区 岩石 圈 发展 史
它 们 系 出现 于 中国古 地 台 活 化
例如弧形构造 的 西翼
、
的 控 制 而 有所 变 化 外
。
北东 或 东 北 东 向 即 主 要 属 于 北 东 构 造 系 的范 畴 图
,
这 反映 出在 形 成 这
盆 些 地 的时候
中 国 东 部 岩 石 圈 的 区 域应 力 场 以 北西 一 南 东 的 张力 占据 优 势
,
根据这 些盆 地
的 雁 行 排 列方 式
,
费
陈
费〕
这 些 盆 地 均 呈槽 状
,
大 多数 为 短 轴 型
,
,
有时 近 等 轴 型
。
它 们 中绝 大 多
,
数 均 为 两 侧 或 一 侧 以 断 层 或 断 裂 带 同相 邻 的 山 地 分 隔
,
即 呈 地 堑 或 半 地堑 状
, ,
。
所 有 这 些 盆 地两 侧 及 中部 的断 层 或 断 裂 带
所
,
成 山 间构 造 盆 地 也 转 变 为 以 拉 伸 为 主
〕
。
这 一 时 期 在 中 国东 部 正 是 新 生 代
,
由于 中 国东 部 地 区 目 前 正 处 于 地 洼 区 发 展 的 晚 期
各地区域地质构造
安康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杨子准地台北部汉南古路的东北缘,分别由东西走向的秦岭地槽褶皱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复合交接组成。
蓝田位于骊山——秦岭间的山前断陷盆地,属渭南地堑的一部分,新生代以来,由于骊山、秦岭上升之侧向挤压,而形成宽缓向斜。
骊山南侧和秦岭北麓断层,为长期活动性大断裂,它们控制了断陷盆地的发展。
第三系红层变形微弱,断裂构造不甚发育,地质构造形迹如下。
一褶皱褶皱在蓝田的黄土台原及黄土丘陵地带表现较突出,主要有3条,一是白鹿原向斜;二是寺沟背斜;三是支家沟背斜。
白鹿原向斜为一平缓不对称向斜,轴部位于荆峪沟左侧,轴向主要为北西西,但在徐家河以东转为近东西,轴部地层产状较平缓,向北西倾伏,南西翼陡窄,出露地层最老为下上新统灞河组,岩层走向为北75°东,倾向南东,倾角12~21度,转折端宽缓,岩层倾角小于5°;寺沟背斜为一平顶背斜,轴向北63°西,向北西倾伏,两翼不对称,北东翼岩层走向为北60°西,倾向南西,倾角37°。
因受汤峪口——岱峪断层的破坏,形态也不整齐;支家沟背斜亦为一平顶背斜,轴部位于荒滩——马王庄一线,轴向北60°东,向南西倾伏。
背斜两翼不对称,北西翼岩层走向北60°西,倾向南西,倾角12°;南东翼岩层走向北70°东。
倾向南东,倾角8°,向南西延伸至阿氏庄附近即己消失。
二断裂断裂包括断层和裂隙两类。
蓝田断层主要有辋峪口——流峪口——厚镇断层;汤峪口——岱峪口断层;库峪口——何家山断层;下韩——大嘴坡断层。
这些断层的特点是延伸远,规模大,皆为长期活动性大断裂,它们构成了蓝田盆地的东、南、北部边界。
断层主要有:辋峪口——流峪口——厚镇断层。
该断层东北端经厚镇延伸至渭南,西南端过老虎沟口后,被第四系(Q)覆盖,境内可见长度达60公里,在平面上呈折线分布,结构复杂,覆盖后难见全貌,故前人对断层性质和展布方向认识颇不一致,但最新一次活动为正断层性质是被公认的;汤峪口——岱峪口断层。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PPT精品文档
-
K1m 8 0 1 灰 -
褐红 -
垩
生 系
灰-
-
杂-
红-
K1L 1 2 9 9
-
杂灰
--
灰紫
-
-
褐红 -
K1h 8 3 6
-
紫红 -
界
K1s 1 8 8 灰 紫
J1a 1 1 7
红
-
侏
J2Z 7 3 . 5 灰 -
-
罗
-
系
J 2y 3 9 0 灰 -
--
三 叠
灰 --
| J 3 y 7 0 6
-
-
小松山地区中新世 晚期以来最大可达 19.8mm/100a.
贺兰山隆升速率图
银川地堑发育时限 从始新世以来发生强烈拉张沉降, 新生界总厚度可达8400m. 始新世-渐新世为10.8mm/100a, 中新世为10.0mm/100a, 上新世为51.8mm/100a, 第四纪为61.5mm/100a.
表明T3贺兰山地区处于拉 张伸展环境。
贺兰山隆升时限 据裂变径迹分析表明,贺兰山隆升时间主要集中在
3-4个阶段:
139-145Ma(J3); 120-76Ma (K1末-K2);3755Ma(E2)
贺兰山在始新世 以来的隆升速率大于 晚侏罗世-始新世早 期的隆升速率。
汝箕沟地区渐新世 晚期以来的隆升速率 可达7.92mm/100a,
贺兰山: 139-145Ma(J3); 120-76Ma (K1末-K2);37-
六盘山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隆升时限
构造特征上,六盘山弧形冲断体 系主体构造走向自西向东由NW并 逐渐向NS向过渡,整体呈反“S”形, 向南收敛,以弧形束状展布为其鲜 明特点。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
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
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
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
东起长寿、垫,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
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
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
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
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
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
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
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着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
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
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
地质通报
2013年第32卷第2-3期中国北方造山区显生宙地质历史重建与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进展新疆塔里木北缘志留纪花岗岩类侵入岩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新疆库鲁克塔格西段泥盆纪二长花岗岩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新疆库鲁克塔格阿訇开里得南石炭纪花岗岩LA-ICP-MS 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冀东地区王寺峪条带状铁矿的形成时代及意义华北克拉通北缘与弧-陆碰撞相关的早泥盆世长英质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地球化学证据华北板块北缘东段石炭纪早期的岩浆事件及其构造意义—锆石U-Pb年龄与岩石组合证据内蒙古狼山西南地区枕状玄武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意义西天山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与构造演化北山造山带南缘柳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中蒙边界英巴地区元古宙杂岩的时代及其对南戈壁微陆块分布范围的限定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块中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块古元古代末期的岩浆记录—来自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定年证据松嫩地块东部新元古代东风山群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大兴安岭五一林场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中二叠世末—早三叠世镁铁质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来自锆石U-Pb 年龄与地球化学的证据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二叠纪地层古地磁研究结果及其构造意义大兴安岭中段玛尼吐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辽西医巫闾山地区韧性剪切带的应变与运动学涡度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北部下二叠统伊尔稀土组的沉积特征与盆地演化三塘湖与吐哈地区中侏罗世西山窑组沉积差异性及对博格达山隆升的约束北祁连—北山地区早白垩世盆地物源分析—来自古水流、砾石组分、砂岩组分和碎屑锆石年龄的证据甘肃酒泉西部地区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沟组沉积相特征与早白垩世盆地演化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沉积特征及盆地分析阴山—燕山地区大青山组/后城组/土城子组沉积物源与盆地演化大兴安岭北段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的主要基础地质成果与进展2013年第32卷第1期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研究现状青藏高原上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青藏高原中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青藏高原渐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青藏高原始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青藏高原古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青藏高原腹地班戈-双湖一带晚新生代伸展构造及动力学机制西藏吉隆地区高喜马拉雅新近纪冷却剥露—来自裂变径迹年龄的证据青藏高原循化、临夏和贵德盆地新近纪沉积充填速率演化及其对构造隆升的响应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充填速率演化及其对构造隆升的响应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新生代地层岩石磁学特征与环境演变青藏高原新近纪重大气候事件演化序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河流形态特征及其意义西藏西南部札达盆地新近纪的孢粉组合藏南吉隆盆地中新世—早更新世沉积演化西藏改则盆地渐新统—中新统康托组沉积相研究青藏高原及邻区层控型铅锌矿时空分布特征青藏高原第四纪钾盐矿时空分布特征及成矿控制因素新疆西准噶尔北部谢米斯台山南坡蛇绿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2012年第31卷第12期西天山科克苏河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形成年代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西天山尼勒克地区浅成花岗质侵入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时代中天山南缘那拉提碱性花岗岩岩石成因——来自锆石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的证据中天山南缘那拉提构造带达格特闪长岩的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新疆西天山备战铁矿流纹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东昆仑东段杏树沟金矿(化)点的成矿特征及其围岩时代的确定东昆仑小南川中—新元古界万保沟群地层中富磁铁矿层的发现及意义西昆仑慕士塔格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青海中部昆南增生杂岩带变形分期及构造过程甘肃北山地区芨笈台子蛇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甘肃北山地区牛圈子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及地质意义甘肃北山地区辉铜山和账房山蛇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甘肃新疆交界地区四顶黑山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新疆东准噶尔阿尕什敖包地区火山岩锆石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新疆阿尔泰蒙库铁矿变粒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拉曼光谱特征新疆南部阿尔金东段喀腊大湾铁矿区火山岩成因研究地质矿产意义阿尔金地区首次发现了风成堆积——红粘土柴北缘锡铁山地区洋岛型火山岩的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新疆阿尔金南部迪木那里克铁矿赋矿地层特征及其形成时代2012年第31卷第11期扬子地块东南缘大地构造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地质调查研究进展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远景区预测与评价改造型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以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为例雪峰山西侧震旦纪—早古生代海相盆地演化与油气地质条件雪峰山西侧地区构造形变与油气圈闭雪峰山西侧深部构造的特征——来自大地电磁测深(MT)的新证据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油气成藏地质特征及破坏类型分析雪峰山西侧重点白云岩储层成岩、储集特征及质量影响因素雪峰山西侧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白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雪峰山西侧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储集特征及分布湘鄂西壶瓶山—走马地区灯影组储层特征雪峰山西侧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特征与油气地质意义贵州仁怀县震旦系灯影组古油藏成藏条件及油气地质意义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灯影组古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黔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和沉积环境黔北上奥陶统五峰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2012年第31卷第10期河西走廊带与澳大利亚的亲缘性——来自牛首山中寒武统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的证据内蒙古东部及邻区石炭纪—二叠纪构造地层格架与形成环境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杭嘎勒晚二叠世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祁连造山带东端张家川地区长宁驿中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西秦岭北缘天水地区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藏北南羌塘安多县鄂斯玛地区早白垩世孢粉化石Dicheiropollis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豫西南湍源银多金属矿集区典型矿床(点)——来自地质、流体特征及锆石U-Pb年龄的证据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祥探9井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祥探8井华力西期风化壳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内蒙古西部银额盆地及邻区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与沉积响应内蒙古西部银额盆地及邻区二叠系隆林阶—冷坞阶层序地层格架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及邻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阿木山组的沉积特征和时代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乌兰敖包地区石炭系—二叠系阿木山组沉积环境重矿物在沉积物源分析中的应用——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及邻区石炭系—二叠系为例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雅干地区二叠系哈尔苏海组沉积环境研究强烈风化作用对烃源岩评价指标的影响——以额济纳旗及邻区石炭系—二叠系为例内蒙古西部银根-额济纳旗盆地航磁异常特征及地质意义黑龙江东部林口地区下白垩统穆棱组砾岩的成因及其意义2012年第31卷第9期川西德格—巴塘一带的晚三叠世地层中国大地构造区划及若干问题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新疆北部大地构造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评述——兼论地质图在区域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动力学机制的新认识中国东部地区深部结构的层析成像基于DEM数据的构造地质图三维化的实现——以湖南省为例赣西北新元古代修水组和马涧桥组SHRIMP 锆石U-Pb年龄湘南地区寒武系沉积环境分析湘南地区奥陶系岩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分析赣西南下寒武统杂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环境地幔不同深度单斜辉石含水量的高压实验川西峨边地区金口河辉绿岩脉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对Rodinia裂解的启示西秦岭徽县-成县早白垩世盆地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页岩气藏地质学特征研究新进展——来自2011年AAPG年会的信息“三江”地区北段区域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异常提取及其找矿意义东昆仑德尔尼铜矿喷流岩——铁硅质岩的发现及其成矿意义甘肃北山地区红山铁矿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南秦岭地区花桥富碱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甘肃金川铜镍矿床Ⅰ矿区深边部地质-地电化学-地球物理多元信息成矿预测2012年第31卷第8期四川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2号孔(WFSD-2)岩性特征和断裂带的结构四川龙门山安县-灌县断裂带的特征--以汶山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3号孔(WFSD-3)岩心为例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铁克里克地区博查特塔格组的组成和时代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的指示西昆仑康西瓦断裂西段斜长片麻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新疆和硕地区包尔图一带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蛇绿岩的形成和侵位时限——来自辉绿岩和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的证据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地块东端变基性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中元古代陆块裂解的证据滇西高黎贡剪切带内花岗质糜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赣南-粤北地区晚白垩世早期长英质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广西桂林东部栗木花岗岩体SHRIMP锆石U-Pb年龄滇西北兰坪盆地北部上三叠统含盐层位的厘定及其意义云南沉积型磷矿成矿特征与资源潜力预测海相砂页岩型铜矿成矿模式与地质对比——以中国云南东川铜矿和阿富汗安纳克铜矿为例铁矿物催化氧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非洲与阿拉伯世界潜在的地质公园——第一届非洲和阿拉伯地质公园国际大会综述2012年第31卷第7期川西德格—巴塘一带的晚三叠世地层中国大地构造区划及若干问题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新疆北部大地构造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评述——兼论地质图在区域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动力学机制的新认识中国东部地区深部结构的层析成像基于DEM数据的构造地质图三维化的实现——以湖南省为例赣西北新元古代修水组和马涧桥组SHRIMP 锆石U-Pb年龄湘南地区寒武系沉积环境分析湘南地区奥陶系岩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分析赣西南下寒武统杂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环境地幔不同深度单斜辉石含水量的高压实验川西峨边地区金口河辉绿岩脉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对Rodinia裂解的启示西秦岭徽县-成县早白垩世盆地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页岩气藏地质学特征研究新进展——来自2011年AAPG年会的信息“三江”地区北段区域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异常提取及其找矿意义东昆仑德尔尼铜矿喷流岩——铁硅质岩的发现及其成矿意义甘肃北山地区红山铁矿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南秦岭地区花桥富碱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甘肃金川铜镍矿床Ⅰ矿区深边部地质-地电化学-地球物理多元信息成矿预测2012年第31卷第6期华北克拉通大青山地区古元古代晚期钾长伟晶岩脉SHRIMP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组成阿尔泰地区玛因鄂博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青藏高原羌塘中部蜈蚣山印支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黑云母40Ar-39Ar年龄西藏班戈地区青龙花岗闪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球化学特征青藏高原祁漫塔格地区早古生代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和LA-ICP-MS锆石U-Pb年龄西秦岭造山带礼县地区中川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环境豫西西峡地区青岗坪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北祁连山扎麻什地区东沟蛇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藏南江孜地区早白垩世甲不拉组钙质超微化石的特征及其地层意义New perleidid fishes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strata of Y unnan Province辽宁西部及邻区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进展西藏尼玛北部新生代盆地沉积记录及控盆机理月海盆地线性构造展布及其成因分析内蒙古陈巴尔虎旗谢尔塔拉铁锌矿床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黄土覆盖区金矿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研究——以豫西申家窑金矿邻区为例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泥火山喷发物中沥青脉饱和烃气相色谱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陕北黄土崩塌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改进White方法的地下水蒸散发研究关注地质分析文献,了解分析技术发展——地质分析技术应用类评述论文评介2012年第31卷第5期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木化石新资料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哈里努登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地区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华北克拉通北缘尚义地区新太古代TTG成因分析:洋壳玄武岩不同深度下熔融的产物藏东察雅县察拉地区中生代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构造环境新疆哈巴河地区托库孜巴依金矿区两类含矿脉岩LA-ICP-MS 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赣南龙南地区余田群玄武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滇西梁河—潞西地区新生代英安岩的源区及成因——来自地球化学的证据俄罗斯远东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及其地质意义灾变事件地层斜坡滑塌(带)堆积的特征——以滇西保山地区上三叠统南梳坝组为例潮汐沉积韵律计算新方法及其应用——以四川江油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藻白云岩为例青海化隆地区拉水峡铜镍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扬子地块西北缘震旦系灯影组铅锌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恰地区乌拉根铅锌矿床S-Pb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秦岭成矿带Pb、Zn化探异常与铅锌矿常无对应关系的原因应用二维经验模分解(BEMD)法提取滇东Pt、Pd元素地球化学异常SD法在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资源量估算中的应用滇东南丘北地区大铁铝土矿工艺矿物学特征2012年第31卷第4期新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白垩系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年龄研究的新进展新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齐古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青藏高原羌塘地区果干加年山—荣玛乡一带石炭纪—二叠纪古生物研究新进展青藏高原北羌塘盆地中部发现晚巴通期—早卡洛夫期菊石西藏仲巴地区早古生代鹦鹉螺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走滑断裂型地震诱发滑坡在断裂两盘的空间分布差异深部岩浆流动形成的岩石的特征及其与糜棱岩、片麻岩的比较——以华北北缘古生代晚期大光顶岩体为例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帕米尔式”铁矿床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黔北—渝南地区中二叠世早期梁山组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和铝土矿成矿效应河南嵩县庙岭金矿地质特征与钾长石40Ar/39Ar定年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岩溶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的选择pH对长江下游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d、Pb释放行为的影响水稻土中重金属元素Cd、Pb的竞争吸附——以长株潭地区水稻土为例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的地下水中B元素不确定度的评定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的地下水中Ag元素不确定度的评定对4-氨基安替吡啉三氯甲烷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地下水中挥发酚不确定度的评定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的地下水中Tl元素不确定度的评定对氨基二甲基苯胺比色法测定的地下水中硫化物不确定度的评定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微区分析进展评述2012年第31卷第2-3期泛亚铁路云南大理至瑞丽沿线基础地质综合调查研究成果专辑序泛亚铁路滇西大理至瑞丽沿线主要活动断裂与地震地质特征泛亚铁路滇西大理至瑞丽段基础地质综合调查进展滇西道街盆地上新世怒江埋藏砾石层、堰塞湖沉积的发现及其磁性地层学利用新近系煤的镜质组反射率计算滇西高原的隆升幅度滇西腾冲地区龙川江河谷上新世火山岩SHRIMP 锆石U-Pb年龄及其地球化学特征滇西高黎贡山南段奥陶纪花岗岩SHRIMP锆石U-Pb测年和地球化学特征滇西腾冲地块东南缘高黎贡山群片麻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滇西高黎贡山南段公养河群变质基性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滇西龙陵地区勐冒奥陶纪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环境滇西腾冲地区勐连花岗岩体南段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滇西龙陵-瑞丽断裂带早白垩世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滇西施甸地区二叠纪卧牛寺组大陆溢流玄武岩的发现滇西施甸地区晚泛非运动的地层学和岩石学响应滇西保山地块中部寒武纪双地麦群的特征及其时代重新厘定滇西大理至瑞丽铁路沿线地温场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意义典型隧道断面形态对拟建滇西大理至瑞丽铁路高黎贡山隧道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滇西怒江河谷潞江段泥石流灾害时空发育特征基于模糊数学法评价滇西保山地区麻榔河泥石流沟的危险性层次分析法在滇西怒江河谷潞江盆地段崩塌与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滇西大理至瑞丽铁路沿线岩石力学参数的测定及其意义滇西怒江河谷潞江段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滇西芒市盆地芒棒组软岩的水文、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影响——以芒究煤矿为例氡气测量与CSAMT 联合探测地下地质构造——以滇西潞西地区帕连、法帕剖面探测为例滇西大理至瑞丽铁路龙陵段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发育规律滇西潞西盆地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新疆-甘肃-内蒙古衔接区古生代构造背景与成矿的关系甘肃北山地区基本构造格局和成矿系列特征三江北段纳日贡玛黑云母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甘肃北山地区黑山铜镍矿化基性—超基性杂岩体SHRIMP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南祁连裕龙沟岩体ID-TI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青海西部祁漫塔格山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 年龄内蒙古北山地区小狐狸山钼矿辉钼矿Re-Os年龄和LA-ICP-MS锆石U-Pb年龄中国矿山地质灾害分布特征钦州湾-杭州湾构造结合带(南段)地质演化和找矿方向第七届(2012)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在北京大学举行2012年第31卷第01期蛇绿岩研究的最新进展首编大别造山带侵入岩地质图(1∶50万)及其说明韧性剪切带的剪切作用类型和韧性减薄量青海省格尔木市小南川地区昆南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西天山乌孙山地区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环境西藏冈底斯北缘尼玛地区帮勒村一带寒武纪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球化学特征浙江诸暨地区石角-璜山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对超镁铁质球状岩成因的启示广西钦州地区那丽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成都经济区近地表大气尘地球化学基线成都经济区农业土壤Cd元素的解吸动力学2011年第30卷第12期中国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科学钻探工程概况青海省天峻县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构造轮廓和地层格架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岩性和分布特征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烃类气体组分的特征和成因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气体组分的气相色谱法测定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激光拉曼光谱特征祁连山冻土区DK-1钻孔天然气水合物测井响应特征和评价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DK-2钻孔微生物群落青海省天峻县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发现区浅表地球化学特征青海省天峻县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微生物地球化学检测法(MGCE)试验青海省天峻县木里煤田煤层气有利区块的多层次模糊数学评判祁连山永久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工艺与应用青海省天峻县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响应特征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潜在分布区预测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研究新进展——第七届爱丁堡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特邀报告综述阿尔金山东段大平沟地区褶皱构造的特征及其成因青海黄河源盆地早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东昆仑山西段铁矿成矿机制和找矿模型内蒙古西部银根-额济纳旗盆地重力场与断裂构造的特征2010年度中国科技期刊CSTPCD地质科学、地球科学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排序表(前40名)2011年《地质通报》第30卷第1~12期总目次2011年第30卷第11期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科学钻探试验井中侏罗统的沉积学特征东昆仑造山带多期隆升历史的地质热年代学证据浙江诸暨地区陈蔡群加里东期变质年龄的确认及其地质意义巨大华夏龙依据恐龙化石恢复印度板块的运行轨迹。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与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 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1.构造特征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与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1.1基底特征四川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与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1.2区域构造特征四川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与地应力作用方式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也是多次构造旋回叠加的产物,使盖层褶皱出现形式多样,交织复杂化的局面.1.2.1褶皱构造的展布特点盆地内最早形成的褶皱构造可上溯到印支期,但范围仅局限于川西龙门山前,如矿山梁~天井山~海棠铺等北东向背斜构造.整个盆地的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喜山期,包括震旦系在内的全部沉积盖层都被卷入,出现了众多成群成带分布的褶皱构造.1〕川东南坳褶区系指华蓥山以东的川东与川南区,包括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构造带,是盆地内褶皱最强烈的地区.一般陡翼倾角>45°,甚至直立倒转.高、低陡构造之分,在于构造核心出露地层的新老,前者出露中下三叠统与其以老地层,后者出露上三叠统与其以新地层.构造线走向主要由北东向高陡构造带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式褶皱,背斜紧凑,向斜宽缓,成排成带平行排列.北部受大巴山弧的的影响向东弯曲,局部呈近东西向;南部逐渐低倾呈帚状撒开,除北东向为主外,还有受边界条件干扰的南北向、东西向等多组构造线.2〕川中隆起区介于华蓥山断裂与龙泉山断裂之间,包括川中平缓褶带和川西南低陡褶带,是盆地内褶皱最弱的地区.区内构造平缓,断层少见,地层倾角仅1°~5°,少有大于10°者,均属平缓褶皱类型.构造线方向多呈近东西向,但受邻区影响,也有北东和北西向者,个别呈现旋卷构造,如威远、中台山等构造.3〕川西北坳陷区指龙泉山以西的川西和川北地区,包括川西低陡构造带和川北低平构造带,是盆地内白垩系、古近系主要分布和第四系大片覆盖区,也是川西北前陆盆地—中新生代主要坳陷区.区内南段和靠盆地西缘的山前带因受龙门山逆掩推覆带影响,表皮褶皱强烈.北段主要为一区域大向斜〔梓潼凹陷和苍溪向斜〕以与九龙山和南阳场构造带褶皱平缓,只有龙门山前山带印支期构造褶皱强烈.背斜构造类型划分四川盆地是一个以压性为主、兼具扭动的压扭性盆地,受基底和盖层沉积幅度的影响,环绕川中刚硬基底,在盆地不同地区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背斜构造,有的地面显现,有的则潜伏地下.背斜构造类型的划分方法很多,有的根据褶皱强度、构造顶部和两翼倾角大小、褶皱强度系数〔闭合度/短轴〕、受力性质……等等.本书从油气富集与保存角度出发,结合构造特征分析,将四川盆地背斜构造分为梳状、似梳状、箱状、膝状、高丘状、低丘状等6 种类型.1〕梳状背斜该类构造受力强、顶部尖、两翼陡、构造狭窄,褶皱强烈,两翼伴有倾轴逆断层,以陡翼最发育.地腹构造多向缓翼偏移,在断下盘常形成陡带—牵引次一级潜伏构造.梳状背斜主体的嘉二段石膏层〔区域盖层〕被破坏后,一般只有残余气藏;下盘潜伏构造是主要的找气圈闭.2〕似梳状背斜该类构造受力中等,顶部圆缓,翼部稍陡,两翼倾角一般<45°,构造褶皱适中,形态较完整,沿长轴裂缝发育.当地腹断层切轴、切顶时会造成气藏散失.似梳状构造顶部也有相对尖陡者,核部地层出露较老,嘉陵江组区域盖层遭受破坏,使气藏的保存条件变差.3〕箱状背斜多为狭长型构造,受力较强,其显著特点是顶部宽平、两翼陡峻,张应力集中在构造顶部,沿长轴与宽缓的顶部裂缝发育〔除纵、横张缝外,还有扭张缝〕,一般有利于天然气富集与保存.但该类构造向地腹深处有变尖变陡的趋势,且伴有切轴逆断层发育,不利于气藏保存.4〕膝状背斜该类构造的形态和裂缝发育特征,和箱状构造相似,顶部平缓,一翼陡、一翼缓,呈不对称状,地腹主断层多发生在陡翼,缓翼断层规模小,一般构造的完整性较好,且沿轴部裂缝发育,有利于气藏的富集和保存.5〕高丘状背斜该类构造褶皱强度弱,多为短轴背斜,顶圆翼缓〔<25°〕,常不对称.沿长轴和顶部除纵、横张缝外,还有扭张缝发育,形成网状渗滤通道,有利于气藏高产.高丘状构造出露地层新,褶皱适中,地腹断层发育的规模不大,是含气条件较理想的构造.6〕低丘状背斜该类构造一般多为区域向斜中的低平穹隆背斜,褶皱平缓,上下构造形态变异小.有时受断层或不同组系构造的影响,在地腹形成局部潜伏高点.由于受力弱,裂缝发育程度不均,有利于气藏保存,但高产条件较差.1.3断裂发育特征四川盆地定型在喜山期,是水平应力挤压作用的结果.由挤压褶皱相伴生的地层断裂属逆断层性质.从油气勘探的实用性出发,本书姑且将盆地的断裂分为深大断裂〔含基底断裂〕和一般断裂.深大断裂对区域构造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深大断裂对构造格局的控制是十分明显的.如龙门山、城口、安宁河等断裂都是发生在晋宁期的深断裂,是造成断层两侧地质构造迥然不同和引起周边古陆变迁与构造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类不同地史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底断裂,是地台内部的次一级深大断裂,对盆地边界的形成、盆地内部隆起和坳陷的变迁以与区域岩性岩相变化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如华蓥山、龙泉山断裂,是盆内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两者之间为川中隆起区,华蓥山以东是川东南坳褶区,龙泉山以西是川西坳陷区;同时在它们的两侧,对各时代地层的缺留、岩性岩相的变迁都有明显的区别.又如建始~彭水、普雄河~小江、峨眉山~瓦山等断裂,对盆地东南和西南边界的控制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断裂对局部构造的影响除上述深大断裂、基底断裂外,一般在特定的地质时期内,断裂活动的时间相对短、且受构造滑脱层控制的、与构造褶皱带或局部构造相伴生的断裂,这里统称一般断裂.一般断裂对局部构造垂向变异产生重要影响.如川东高陡构造,浅层断裂不发育,构造完整;中层〔嘉一段~石炭系厚约1300m〕构造对应浅层构造的陡翼和缓翼肩部,发育了倾轴逆断层,形成断垒式主体背斜,其背斜轴部向浅层构造缓翼偏移1~2km;陡翼断下盘出现主断凹,与浅层构造轴部相对应;过主断凹连接潜伏构造,与浅层构造陡翼或陡缓转折带相对应;在地面构造缓翼,因构造干扰复合形成舒缓带,对应中层构造缓翼倾轴断层上盘,出现潜高,且与主体背斜间有缓断凹相隔.深层〔志留系滑脱层与其以下地层〕构造褶皱趋于平缓.又如川西低陡构造,受加里东古隆起影响,二叠系与寒武系直接接触;印支期以来受龙门山逆掩推覆影响,在其前渊坳陷,形成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直到喜山期沿中三叠统形成"L 型"滑脱面表皮褶皱,两期构造在滑脱断层面上下的形态变异是极为复杂的.1.4构造与油气的关系众所周知,油气藏形成离不开烃源岩、储集层、盖层与其上覆岩层要素与圈闭形成和烃类的生成、运移与聚集作用的综合.十分明显3 大地质要素和4 大地质作用,离开了构造运动促进了沉积盆地的形成——"没有盆地,便没有石油"这一精辟的论断;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充填,才形成了烃源岩、储集岩、盖层的物质基础;构造运动对成烃作用产生影响,改善了地壳的莫霍面以上的地温梯度以与构造多旋回导致生烃作用多旋回;构造活动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因为油气进入储集层即开始二次运移,但大规模的区域构造运动,才是二次运移的主要时期〔有了充足的浮力和水动力〕.下面着重介绍构造活动对油气的聚集与破坏作用.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构造运动促使岩层发生形变而形成背斜褶皱、断裂构造等.当构造圈闭的形成时间与运聚期配置就能形成各种构造油气藏.据统计,世界特大型、大型气田的圈闭中,构造背斜、断背斜约占70%以上,我国大中型气田占70%;四川盆地背斜油气田的比例更高,即便是有地层、岩性因素形成的复合圈闭,几乎都要有背斜因素的配置.纯粹的地层或岩性圈闭,因其裂缝不发育,储层基质孔隙度、渗透率很低,很难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油气藏.构造活动期与生气期的关系,决定天然气资源聚集程度在一个含油气盆地中,只有那些在区域性大规模油气运移以前或同时形成的构造圈闭,才有可能聚集油气形成构造油气藏.四川盆地威远震旦系构造是很完整的,它的圈闭面积850km2,闭合度895m,无论从圈闭面积还是闭合度讲,震旦系气藏的充满程度只有25%.这就不能不令人考虑成藏的关键时刻的配置问题.震旦、寒武系源岩的成油高峰期在二叠系、成气高峰期在侏罗系,而构造最终形成在第三纪,好比客人错过了宴席时间!所幸的是,它位于加里东古隆起的上斜坡,在古隆起上的古气藏调整中,保存了残余气藏.相反,位于古隆起下斜坡至坳陷的构造,不仅生气高峰期提前,而且构造条件也远不与威远,所以经历30 余年对震旦系追索式勘探,均以无果而终.构造活动对聚集成藏的天然气的破坏与再调整作用在地质历史中已形成的天然气藏能否存在,决定于天然气藏形成后是否遭受破坏或改造.若盆地经过多期构造运动,最后一幕构造运动则决定盆地的地质构造现状,是最终控制天然气区域性运移的时间,于是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继承性发展的构造,促使原有圈闭进一步发育定型,对油气聚集最有利,如上述威远构造;另一种是构造活动比较强烈,改变了原来构造面貌,打破了已有的油气聚集平衡状态,使油气重新分配,如川东石炭系气藏.与此同时,由于天然气要求盖层和遮挡条件比石油更严密,强烈的构造运动直接造成气藏的破坏,如川东高陡构造的主体,出露地层老,嘉二段石膏层被剥蚀的构造圈闭,一般无石炭系气藏存在.四川盆地的构造定型是喜山期,一般都晚于侏罗系与其以下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通过该期构造活动的再调整作用,所以现今所发现气藏,基本上都是晚期成藏.天然气晚期成藏比石油成藏更普遍.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疏导与散失作用大量油气勘探事实表明,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双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即人们通常谓称的烃源断层与溢散断层.毫无疑问,断层切割地层,断层面与其伴生的裂缝,提供了渗流通道,促使油气运移,特别是天然气,由于它的流动性强,又具有弹性驱动〔流体势差条件下〕的特点,发生长距离运移,一旦有储层的圈闭存在,就能聚集成藏.所以,次生气藏比次生油藏更普遍,如川##区的蓬莱镇组等气藏.本来中上侏罗统河道砂岩储层,发育在大套红层泥岩中,距下伏上三叠统须五段煤系源岩约,如果缺乏烃源断层是很难成藏的.与此同时,断层在切割地层中,往往不仅破坏了圈闭的完整性,而且破坏了盖层和侧向遮挡条件,不利于油气保存,甚至使圈闭中已聚集的油气被渗漏散失.大量的地面油气苗或呈串珠状分散的油气化探异常,无不例外地说明,这种溢散断层〔包括伴生的裂缝〕对盖层,包括直接和间接盖层的破坏或者造成断层上、下盘疏导层〔储层〕对接而丧失了侧向遮挡条件.大量的断层研究表明,断层对油气的保存,一般地说,断层未切穿所有盖层〔即不通天〕;断层与其圈闭的搭配的〔断点〕低;断层上、下盘地层无疏导层;平缓断层比陡倾断层的上覆地层应力大〔闭合性好〕以与断层的性质、要素、发生与演化等,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对断层封闭性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2.地层特征四川盆地地层层系齐全、厚度大,具有多层系、多旋回的特点.盆地边缘主要分布元古界、古生界.大凉山、龙门山、米仓山还有岩浆岩出露,构成环绕四川盆地的周边.此外,华蓥山背斜核部有古生界出露;中生界遍与盆地内部;新生界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与现代河流的两岸.盆地基底为中上元古代前震旦系,主要由一套变质岩与岩浆岩组成,厚度1000m 至愈10000m.其上覆盖层的沉积时代齐全,总厚4000~12000m.四川盆地的构造发展与演化,决定了它的沉积物充填类型.古生代以拉张为主,以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为特征,在海侵早期,泥质岩类发育;海退晚期,盆地中部潮坪〔Z2dn、C2hl〕、礁〔P2ch〕相发育.中生代三叠纪盆地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以碳酸盐岩蒸发海台地相沉积为特征,受海水频繁进退影响,滩相或潮坪相发育.印支早期〔T2 末〕海水退缩,上三叠统除在川西坳陷残留海相向湖相的砂、泥岩沉积外,中生代侏罗纪盆地转向挤压为主,在龙门山、大巴山前渊坳陷形成前陆盆地,其中川西坳陷形成巨厚的须家河组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最厚逾4000m〕;在大巴山前渊,侏罗系~白垩系河、湖相沉积厚逾6000m.四川盆地的多旋回演化特征,决定了它的多生、储、盖组合.2.1烃源岩特征地壳中天然气与石油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但是,基于烃源岩的类型不同,其干酪根生成石油和天然气〔含凝析油〕的数量和比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的烃源岩一般以生成天然气为主,通常称为气源岩;以藻类和低等水生物为主的烃源岩一般以生成液态烃为主,通常称为油源岩.但随着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熟度增高,形成石油的各类油源岩也是生成天然气的重要气源岩.根据岩相、岩性、有机质类型、可溶组分的组成、烃源岩构成和烃演化特征,四川盆地存在3 大类源岩:煤系烃源岩煤系烃源岩,包括煤系泥质岩和煤,是有潜在成烃远景的天然气源岩,即通常谓称的煤成气.据H/C 和O/C 原子比统计,煤系烃源岩属腐殖型〔Ⅲ型〕有机质,少部分滨海沼泽相煤属Ⅱ型有机质.煤系烃源岩除生气为主外,也可生成少量原油与凝析油.四川盆地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上二叠统、上三叠统,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4%、1.0%~1.5%,均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泥质岩〔非煤系〕烃源岩泥质岩是四川盆地主要的烃源岩类型.根据沉积环境和演化特点,又分以古生代为主的海相沉积黑色页岩烃源岩—寒武系和志留系;以中生代湖相沉积为主的泥质烃源岩—侏罗系.寒武系、志留系、侏罗系的泥质岩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0.67%、0.83%、0.88%,它们以Ⅰ型干酪根为主,Ⅱ型次之,少量为Ⅲ型.碳酸盐岩烃源岩四川盆地碳酸盐岩特别发育,从震旦系~中三叠统都有分布.但大多数有机碳含量低,热演化程度高,除了一些薄层烃源岩外,真正够格的烃源岩非下二叠统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0.34%~0.94%〕莫属.除此,还有侏罗系湖相碳酸盐岩介壳灰岩〔有机碳含量0.34%〕.它们均属Ⅰ型和Ⅱ型干酪根.以上,有关有效烃岩的判识指标与评价方法,参见《天然气资源勘探》一书P34~36.资源评价结果根据2002 年最新一轮资源评价结果,四川盆地的石油总地质资源量为4.26×108t,剩余地质资源量3.57×108t;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5.35×1012m3;剩余地质资源量4.63×1012m3.1〕资源的层位分布特征石油资源均分布在侏罗系.天然气资源分布在侏罗系~寒武系,共12 个组系.其中,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三叠统和石炭系相对丰富,约占盆地的51%;其次是侏罗系、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分别占盆地的8%~9%;资源量最少的层系是下古生界和震旦系,分别占盆地的2%~3%.2〕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石油资源仅分布在盆地的川中、川东和川北3 个区块.其中,川中区块最多,占盆地的48%;川东和川北区块分别占盆地的29%和23%.天然气资源分布在盆地的6 个区块.川东区块最为丰富,占盆地的43.26%;其次依次是川西〔占23.46%〕、川中〔占12.43%〕、川北〔占9.65%〕、川西南和川南区块〔分别占6.22%和4.98%〕.3〕资源的深度分布特征四川盆地石油资源基本分布在3000m 内.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2000~3500m 中深层,约占41%;次为3500~4500m 的深层,约占31%;小于2000m 的浅层和大于4500m 的超深层,各占14%左右.此外,从天然气成因看,以海相油型气为主,约占盆地的71%;其次为煤型气,约占25%.从天然气地理环境看,有49%的资源分布在丘陵地区;次为山区,约占38%;平原区仅占13%,且主要集中在川西区块.2.2储集层特征四川盆地已发现的储集层从震旦系到上侏罗统计有25 个之多,随着新区、新的领域勘探,新的储集层还在继续发现.从岩石类型讲主要是碳酸盐岩,次为碎屑岩,罕见玄武岩.碳酸盐岩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中三叠统至震旦系,包括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雷三段、雷一 1 亚段;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的嘉五段、嘉四 1 亚段、嘉三段、嘉二3 亚段、嘉二2 亚段、嘉二1~嘉一段和飞仙关组的飞一~三段;上二叠统的长兴组,下二叠统的茅口组和栖霞组;石炭系的黄龙组;下奥陶统;寒武系洗象池组、遇仙寺组和上震旦统灯影组等,均属于海相碳酸盐岩.另有下侏罗统的大安寨介壳灰岩,属湖泊相碳酸盐岩.控制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1〕有利的沉积相国内外已发现的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浅水台地相、蒸发海台地相、滩坝相、生物礁相和藻成因白云岩相中.四川盆地也无例外,如震旦系潮坪相粘连藻白云岩,石炭系潮坪相白云岩,长兴组生物礁相白云岩,飞仙关组台地边缘滩鲕粒白云岩,嘉陵江组粒屑滩白云岩以与雷口坡组潮坪相白云岩等,这些有利沉积岩相经过准同生期、表生期和晚期成岩作用以与构造期改造,原生孔隙几乎殆尽,而保留了各式各样的溶蚀孔、洞、缝、喉道,一般形成裂缝~孔隙型或孔〔洞〕隙型储渗体.2〕有利的成岩作用有利的成岩作用,包括准同生期、表生期和早、晚期成岩等作用.实压、压溶、胶结、充填作用等,对储集空间产生不利的影响.准同生期在其海〔湖〕底、潮上,大气淡水产生混合水环境,易形成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特别是对上述有利的碳酸盐岩沉积相带更为有利.早期成岩和晚期成岩作用,分别发生在浅埋藏和中深~深埋藏环境,受大气淡水、地层水性质、有机质演化和地温、地压等因素影响,产生埋藏白云石化、混合水白云化、大气淡水溶蚀和有机酸溶蚀等作用,促使孔隙体积增大.表生成岩作用,是受构造抬升运动影响,进入表生成岩环境,使已固结成岩地层遭受风化淋滤、剥蚀,在古岩溶渗流带和潜流带顶部形成溶蚀孔、洞、缝,有利于储集层发育.四川盆地震旦纪末的桐湾运动、石炭纪末的云南运动,下二叠世的东吴运动、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等,都在相对应地层的剥蚀面附近形成了风化壳,有利于碳酸盐岩孔洞~裂缝型储层发育.3〕构造作用四川盆地自中三叠世末至今,发生的印支~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从形成盆地雏形直到定型,由于东南方向的太平洋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印度板块与亚殴板块的碰撞,在强大挤压应力作用下,伴随褶皱、断裂产生了大量的挤压、扭压裂缝,在力学中和面以上属张开性质,对储层,特别是致密层段改造产生重要的影响.据研究,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与岩石力学性质〔脆性〕、岩石成分〔质纯〕、地层厚度〔薄层〕等密切相关.因此,四川盆地二、三叠系中的性脆、质纯、薄层、致密碳酸盐岩的裂缝型储层发育〔表2-1〕.碎屑岩储层碎屑岩储层发育于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砂岩.包括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厚层块状砂岩,侏罗系下统的珍珠冲段、凉高山段,中统的沙溪庙组、遂宁组和上统的蓬莱镇组薄砂层.控制有利碎屑岩储层发育的因素有:1〕有利的沉积相。
中国大陆的形成及演化
华北 、华南 、塔里木 、准噶尔 、青藏等陆块拼合成为中国古大陆
图 1 中国华南 — 塔里木 — 准噶尔 — 西伯利亚古生代盆地演化剖面图
第 30 卷第 3 期 本 期 视 点
·3·
1 .2 塔里木 、扬子与华北地块对比 研究表明 ,除扬子与塔里木克拉通化的特点和时 代具有相似性外 ,新元古代早期发育的钙碱性富铝花 岗岩 、南华纪裂解型岩浆活动和同时代冰碛层的发育 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 但华北克拉通中 — 新元古代主要 处于相对宁静的构造状态 ,地层记录中出现了巨厚的 碳酸盐岩沉积 ,它们与塔里木 — 扬子克拉通中 — 新元 古代 地 质 历 史 存 在 着 重 要 差 异 ,表 现 在 下 列 几 个 方面[4‐5] : 1)克拉通化完成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 克拉通化 是一个地质块体从相对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稳定状态 的重要过程 ,它不仅表现在地壳的厚度增大和地表山 脉的形成 ,而且深部壳 、幔物质发生强烈交换 。 因此克 拉通化的时间和特点是一个地质块体地史演化历程中 的里程碑 。 华北克拉通化发生于距今 1 850 ~ 2 000 M a 之间 。 而塔里木 — 扬子克拉通化则是通过晋宁运 动或塔里木造山运动完成了从相对活动状态到相对稳 定状态的转变 ,其时间介于距今 850 ~ 1 000 M a ,比华 北克拉通化结束时间晚了近 10 亿年 。 2)中元古代末至新元古代早期历史存在明显差 异 。 当塔里木 — 扬子地块经历这一时期的造山历程 时 ,克拉通边缘出现了指示汇聚和碰撞带的岛弧火山 岩带和大量深成侵入岩 ,克拉通内部则发育弧后盆地 及克拉通盆地沉积 。 因此 ,在塔里木 — 扬子克拉通边 缘保留了大量新元古代早期热 — 构造事件的地质记 录 。 而此时的华北克拉通正经历从中元古代广海碳酸 盐岩盆地沉积到青白口纪局限盆地的调整过程中 。 克 拉通内部及边缘的青白口系出现碎屑岩 + 碳酸盐岩组 合 ,没有大量的火山喷发和深成侵入活动 ,其相对宁静 的构造状态与塔里木 — 扬子克拉通所处的极为活动的
复合类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
复合类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以准噶尔盆地为例中国中西部广泛发育挤压构造背景下的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特提斯构造域(特提斯洋壳的俯冲和印度板块的俯冲碰撞)和印支运动期前已缝合的块体与块体之间的活动(伸展、挤压挠曲和走滑作用以及引起的热体制)有密切的关系[1]。
在这种复杂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盆地类型与界Dickinsion等(1974) 定义的典型前陆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有明显差别.一些学者分别称其为“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刘和甫等,2000) 及“C 型前陆盆地”(罗志立,1982 ;车自成等,1998) 等[2].因此,将此类与传统前陆盆地在成因机制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形成构造背景有所不同的盆地称为“类前陆盆地”。
研究表明,西天山造山带在新生代分别向南、北两侧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逆掩推覆;在博格达山同样可观察到它分别向南、北两侧的吐哈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逆掩推覆。
对准噶尔盆地来说,它周边的山体都向盆地方向推覆:东北边的克拉麦里山体向南西方向逆掩;西北缘的扎依尔山体向东南方向逆掩,即哈拉阿拉特和成吉斯汗推覆构造;盆地南缘的依连哈比尔干山和博格达山向北逆掩(图 6)。
前陆盆地位于造山带前缘,是介于造山带及相邻的克拉通(或稳定大陆块)之间的沉积盆地DickinsonWR[1]于1976年按沉积盆地的成因和构造演化将其划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BallyAW和SnelsonS[2]在1980年将这类前陆盆地称为与B和A俯冲作用有关的缝合带周缘盆地中国西北地区晚新生代晚期前陆盆地与上述前陆盆地既有相同点,也有很大的差异。
其相同点是它们均邻近造山带,属于在其活动前缘受到挤压挠曲作用形成的沉积盆地。
不同点则是,中国西北地区的晚新生代晚期前陆盆地在时间上不是发生在紧接洋壳消亡,陆—陆(或弧—陆)碰撞形成的造山带之后,而是在碰撞后又间隔了较长时间由造山带再活动产生的;在空间上位于远离喜马拉雅期缝合带的大陆内部。
新疆大地构造基本特征(板块)
新疆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地质特征二○○五年三月新疆大地构造基本特征一、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原则自板块构造假说问世以来,经历了40年的不断修正与发展,已成为更加科学完善的构造理论。
但对大陆造山带进行板块构造的划分,绝非简单的大洋板块模式能解决,究其原因与陆内壳幔再活动,迭加改造出来构造新格局有关。
对大陆造山带进行板块构造单元划分,到目前尚无公认的划分准则和述语称谓。
本人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按大多数学者所遵循的原则,以能充分反映新疆各构造单元的环境和构造属性为准,对新疆大地构造进行了板块构造单元划分。
我们认为,地质构造单元是岩石圈板块长期演化的结果,不同构造单元在地壳演化的长河中,在物质组成、构造环境、壳幔结构,乃至古地磁、生物区系上,均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构造级别越大,差异就愈大。
本文拟定的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标准和各级构造单元名词述语如下:Ⅰ级构造单元—板块由陆块和陆缘活动带组成,它与相邻板块有大洋盆地相隔,洋盆消失和两个板块碰合后,形成一条规模巨大的板块缝合带。
可根据古地磁、古生物区系、古地理环境和地壳演化的明显差异等进行划分。
Ⅱ级构造单元—陆块、陆缘活动带、微型板块在一个统一的板块内,按其活动性,可分出相对稳定的陆块(陆壳)、陆缘活动带(过渡壳及洋壳残片),以及由板块边缘裂离出来的古老块体在其后发展中自成体系的微型板块。
Ⅲ级构造单元—地块、地体、陆缘盆地、沟弧带、岛弧带、弧合盆地、裂谷带、裂陷槽、上叠盆地。
根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岩化特征、变质作用、构造特征等综合因素判别来进行划分。
Ⅳ级构造单元—海沟、弧前盆地、岛弧、弧间盆地、陆棚、陆坡、隆起、拗陷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1、限于比例尺大小,本文只划分到Ⅲ级构造单元;2、因新疆板块活动以显生宙最剧,故本构造单元划分,以古生代尤以晚古生代,即华力西运动时期为主;3、鉴于现今大陆上洋壳岩石组合多以残片出现,并贴于岛弧边缘或洋、陆壳混杂,故命名为“沟弧带”;4、对陆缘碎屑岩建造为主的大陆边缘,在汇聚阶段出现大规模重熔型花岗岩类而少见火山岩者,命名为“深成岩浆弧”。
南盘江盆地中部西林断隆南翼中-下三叠统沉积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2119、40872147)、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3067500、DD2016020107)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 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计划(UCAS[2015]37)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夏文静,女,1989年生,博士生,构造地质学专业,Email:xiawenjing89@163.com
摘 要 印支造山带对华南地质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南盘江盆地作为华南与印支造山带相关的最大的盆地,其构造演化过 程备受关注,然而对于盆地由伸展到挤压的构造转换时限还存在争议。西林县位于南盘江盆地的中部,古生界和中下三叠统 出露良好,是进行沉积大地构造学研究的理想地区。为进一步明确南盘江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本文选取南盘江盆地中部西 林县一带中下三叠统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布和演化、古水流以及碎屑组成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下三叠统自下而上自 北向南依次出露:(1)泥岩、泥灰岩、砂屑灰岩和凝灰岩构成的潮坪泻湖相沉积;(2)砾岩、含砾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构成的 块体搬运沉积(MTD,Masstransportdeposit)与浊积扇相沉积互层;(3)中粗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的浊积扇相沉积,构成向上 水体急剧加深的沉积序列。中三叠统为一套浊积扇相沉积,由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古水流和碎屑组成分析 结果显示,西林县一带下三叠统碎屑物主要来自北侧西林隆林一带的碳酸盐岩台地,而中三叠统碎屑除来自北侧相邻碳酸盐 岩台地外,还可能来自江南造山带、康滇古陆、云开地块和峨眉山玄武岩。沉积相的垂向变化记录了西林一带由古生代孤立 碳酸盐岩台地向三叠纪半深海浊积岩盆地的演化过程,而早三叠世 MTD是盆地张开过程中的直接沉积记录,以上地质事实暗 示了南盘江盆地在早三叠世受控于区域伸展体制,西林一带的古生代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则是伸展过程中形成的断隆。盆地 内的基性岩墙侵位(258~248Ma)以及西林一带早三叠世晶屑沉凝灰岩的锆石 UPb年代学分析结果(2494±12Ma)表明南 盘江盆地在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处于伸展构造背景之下,中三叠统为半深海浊积岩沉积则表明这一伸展过程至少持续至中 三叠世。由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南盘江盆地的张开都与古特提斯分支洋盆的俯冲消减有关,因而我们认为南盘江盆地也是 晚二叠世到中三叠世古特提斯洋岩石圈俯冲体系的一部分。由于南盘江盆地及其邻近区缺失上三叠统沉积,这可能说明古 特提斯洋俯冲结束于中三叠世。 关键词 西林断隆;南盘江盆地;中下三叠统;块体搬运沉积 中图法分类号 P5882;P5973
第八章 伸展型盆地.
岩石圈应变(strain in lithosphere):是固体岩石在应力作用下
发生的形变。 岩石的流变(Rheology):一般是假定从线形弹性特征在达到屈服
强度之后转变为塑性特征的过程,由温度、压力和应变速率三个参
数决定。岩石的流变由脆性如断裂和塑性如褶曲。
第八章 伸展型盆地(裂陷盆地)
裂陷盆地:由岩石圈或地壳发生伸展构造变形的沉积盆地。 第一节 裂陷盆地的形成机制 一、裂陷作用与伸展构造 从动力学角度看,地壳和岩石圈发生伸展变形是受引张作用所致。
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大陆伸展模式; 认为浅层次的伸展盆地构造是受一条大型拆离断层(或滑脱断层)控 制的,拆离断层上盘系统发育一系列同向倾斜旋转的铲式正断层,形 成不对称的半地堑—半地垒(掀斜块断)构造,其基本的变形机制属于 旋转伸展或简单剪切伸展;深层次(下地壳及上地幔)的伸展则是纯剪 切伸展机制,形成透入性的韧性流变及基性岩墙群侵人。 这种伸展构造模式既强调大型拆离断层在岩石圈伸展中具有关键
扼节理或共扼断层。并在运动过程中导致断块体相对上升和下降,从
而形成地堑和地垒构造,并使地壳产生水平伸展,形成浅层次地壳中 的地堑盆地(断陷盆地)。 在引张力作用下,地壳或上地壳发生跪性破裂,而下地壳和上地慢 岩石圈在地壳破裂的相应部位发生韧性伸展,岩石圈发生均匀的“细 颈化”或“颈缩作用”;软流圈在地壳均衡过程中上升,并导致岩石 圈的部分熔融和火山作用的发生。
性作用(特别是对于浅层次的脆性伸展构造的影响),同时又认为要充
分考虑岩石因在伸展过程中存在“颈缩作用”。
第一节 裂陷盆地的形成机制
五、拆离断层及大陆分层伸展模式 G.s.Lister等(1991)认为拆离断层可以是低角度正断层或坡坪式正
桂中晚古生代含油气盆地控盆断裂特征及遥感解译
桂中晚古生代含油气盆地控盆断裂特征及遥感解译张明华【摘要】桂中晚古生代盆地生、储、盖层发育完整,油气显示广泛分布,是具有较好成藏前景的含油气盆地.通过区域资料分析、野外地质调查及遥感构造解译分析发现,桂中晚古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发展与演化受多条断裂构造的制约,主要的控盆断裂有宜州-东泉(柳州)弧形断裂带、永福-来宾断裂带、南丹-都安-马山断裂带、桐木-东乡断裂带、大明山-来宾-象州隐伏断裂带等,这些断裂带受基底构造和不同块体作用及不同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在盆地演化过程过程中表现各自不同的特征.【期刊名称】《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07(027)001【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晚古生代;含油气盆地;控盆断裂;遥感解译;桂中【作者】张明华【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3;P627广西桂中地区晚古生代泥盆纪地层非常发育,烃源岩有机质丰富,储集层类型多样,生物礁分布广泛[1-3],泥盆纪沉积盆地后又被石炭系、二叠系及中、下三叠统沉积覆盖埋藏,具有较好的生、储、盖层条件.对桂中地区开展地质研究的单位较多,但研究内容多以岩相古地理和矿床为主[4-7],地质构造研究较少且限于盆地外围[8,9].受当时构造及成藏理论的局限,前人对桂中盆地构造的认识停留在“广西山字型构造”这一传统的地质力学观念上,对盆地构造控藏体系未作系统深入研究,特别是对盆地演化起主导作用的盆地断裂体系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笔者参与了大港油田分公司的“桂中地区成藏地质研究”项目,在综合分析、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及TM影像遥感解译分析,对桂中晚古生代盆地的控盆断裂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1 盆地地质构造桂中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是建筑在加里东褶皱基底之上的一个陆内张裂盆地,发育了泥盆系到三叠系的盖层沉积,受强烈的印支运动影响,盆地于印支期褶皱回返,后期又遭受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的多期构造改造.1.1 基底构造桂中盆地中未见基底岩系出露,根据航磁、重力及爆破地震所获数据,桂中地壳属陆壳型性质[10],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在浅变质褶皱基底下应存在深变质结晶基底[11,12].广西中部莫霍面在东西方向上发育比较明显的次级构造,桂中地区正好处在柳州-来宾幔坪(隆)区的中央部位.桂中地壳基底为许多断裂所切割,这些不同方向的断裂组成了桂中地区基底构造的基本格架,在柳州-太平地震剖面上显示,前泥盆系基底呈阶梯状向南下降,断陷最深的部位与地表近东西向的河池-宜州-东泉断裂带对应.柳州爆破地震还发现,在桂东北、桂东南地区及柳州一带深部地壳存在低速层,推测为基底与盖层、上下地壳之间拆离滑脱形成的韧性剪切带或糜棱岩带[10].1.2 盖层构造桂中地区从晚古生代开始进入盖层发育阶段,受特提斯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古亚洲构造域和不同期次构造运动的共同作用,在盆地盖层中形成了著名的广西构造结,即所谓的“广西山字形构造”,使得盖层构造十分复杂,其中,印支运动奠定了盆地构造的基本轮廓,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变形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活动特征. 盆地盖层褶皱和断裂均较发育.褶皱轴向以北北东向、南北向、北北西向为主,平面上组成串珠状、雁列式等组合型式,背斜以短轴及箱状为主,形态宽缓,规模较大,盆地北部多形成隔档式褶皱,南部以复式褶皱 (复背斜)为主,而盆地边部受周边块体的挤压或逆冲作用,多发育不对称的斜歪褶皱,甚至倒转褶皱.断裂构造主要为北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及东西向,盆地周边发育长期活动的区域性深大断裂,而盆地中部腹地断裂构造相对较简单,多以发育北东向及北西向两组位移不明显的网格状共轭断裂 (或区域性大型节理)为特征.1.3 基底构造与盖层构造的关系桂中晚古生代盆地基底构造控制了盆地的发育及盖层的构造格局.一方面,基底构造控制了盆地的沉积格局和地层分布,而且,盆地基底断裂活动控制了盆地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的差异.另一方面,基底构造控制了盖层的构造特征,桂中幔隆区(桂中盆地区)在印支期造山及后期变形过程中变形总体较弱,以发育宽缓的褶皱为主要特征,局部出现基底与盖层之间拆离、滑脱,在岩石圈深部形成低速层及顺层的韧性剪切带,表层形成隔槽式褶皱,盆地中腹以发育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种呈“X”型的断层或节理为特征.而在桂中幔隆区与周边幔凹区的交接带 (盆地边缘)为莫霍面陡变带,发育了宜州-东泉 (柳州)深断裂带、桐木-东乡深断裂带、大新-忻城深断裂带等,在盆地造山期构造活动及变形较强,出现强烈的挤压及逆冲构造特征,发育密集的线状断裂及褶皱带、强烈的弧形挤压构造带,而燕山期、喜山期后期构造改造中也出现较明显的继承性断裂活动.2 断裂构造图像增强由于遥感对断裂构造解译分析具有比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结合桂中地区的125/43、125/44两幅TM影像进行断裂构造的分析研究,先用1∶10万地形图对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及辐射校正,并对两幅TM影像进行数字镶嵌,生成研究全区的遥感影像图.图像增强处理先用对比度拉伸和均衡化处理,调整图像亮度值的范围及分布形态,然后选择对碳酸盐岩地层、构造、含水性反映较好的TM7图像进行边缘增强及高通滤波处理,增强断裂构造的线性影像特征,再根据桂中地区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地层、地形起伏不大、植被发育程度中等、断裂构造部分为隐伏性质的特点,用上述处理的TM7影像与TM4、TM1进行假彩色合成,断裂构造的光谱特征及空间结构特征得到较清楚显示.3 控盆断裂特征及遥感解译分析通过从色调 (彩)变化、水系网异常、构造地貌、综合景观及地质-地貌综合标志等方面对桂中地区断裂构造进行综合解译,并结合区域资料综合分析发现,控制桂中晚古生代盆地发育的断裂主要为盆地北部的宜州-东泉 (柳州)断裂带;东部的永福-来宾断裂带、桐木-东乡断裂带;西部的大新-忻城断裂带、河池-都安断裂带;中部的大明山-来宾-象州隐伏断裂带等(图1).这些断裂带对桂中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沉积相和古地理、构造变形及岩浆活动等有显著的控制作用.3.1 永福-来宾断裂带永福-来宾断裂带在盆地东侧沿永福、柳州、来宾一线呈北北东向延伸,控制中、新生代盆地的发育,地球物理上表现为重力及航磁异常带,是一条规模巨大的、长期活动的基底断裂.该断裂带在柳州东侧表现为密集的断裂挤压破碎带和紧密狭长的褶皱[13],来宾东侧的来宾向斜北西翼由于断裂活动发生倒转.在TM遥感影像上表现为比较显目的宽约十几公里、斜穿盆地东侧的线状影像异常带,断层崖、线状沟谷、角状水系等构造地貌特征清楚,沿断裂带发育大型古滑坡 (图2).3.2 宜州-东泉 (柳州)弧形断裂带宜州-东泉断裂带沿河池、宜州、柳州北边的东泉、到鹿寨呈近东西向展布,是所谓“广西山字形构造”的前弧部分[14,15],是桂中盆地与江南古陆西南缘的桂北古隆起的分界断裂,断裂带南北两侧的基底构造及地壳演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印支期表现为强烈的挤压逆冲性质,燕山期又表现出张性特征,沿断裂带形成一系列中生代断陷盆地.地表出现密集的叠瓦状逆冲断层,线状不对称紧闭褶皱、倒转褶皱,主干断裂为弧形构造带中部的长达数百公里断层面向南或南西倾斜、倾角低缓的甲伴岭区域性断裂带[13],东部出现若干分支,组成宽数公里的断裂破碎带.TM影像上,宽约20 km的近东西向呈弧形的密集的线状影纹十分清楚,逆冲断层形成的弧线形的断层崖、陡坎及线状的沟谷也非常清楚,沿边界断裂带发育一系列滑坡体,总体上表现为由南向北逆冲的构造格局 (图3).图1 晚古生代盆地控盆断裂空间分布示意图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basin-controlling faults of basin at Neopaleozoic1—宜州-东泉断裂带;2—桐木-东乡断裂带;3—永福-来宾断裂带;4—大明山-来宾-象州断裂带;5—大新-忻城断裂带;6—拉仁-百旺-乔贤断裂带;7—南丹-都安-马山断裂带图2 柳州东侧永福-来宾断裂带TM影像Fig.2 TM image of Yongfu-Laibin fault zone at east of Liuzhou City图3 宜州东侧宜州-东泉弧形构造带TM影像Fig.3 TM image of Yizhou-Dongquan tectonic zone at east of Yizhou City3.3 大新-忻城断裂带大新-忻城断裂带位于盆地中西侧,由大新经大明山、忻城、融水至三江一带展布,桂中地区表现为沿福田—加仁 (忻城)—乔贤形成近南北向、向西凸出的弧形构造带,地球物理上表现为带状的磁异常及重力场差异分界线,地表由一系列断层面倾向南东东或北西西的逆冲断层和轴面倾向北西或南东的不对称线状褶皱构造组成[14].断裂带北段有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及中基性火山岩发育,该断裂切割深度大,具岩石圈断裂性质,黄启勋等[10]认为该断裂带为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在广西的分界线.TM遥感影像为一条浅色调的弧形影像带,断裂活动形成的构造地貌十分明显,线状展布的断层陡崖、角状水系及凹地也清晰可见 (图4).图4 大新-忻城断裂带TM影像Fig.4 TM image of Daxin-Xincheng fault zone3.4 大明山-来宾-象州断裂带大明山-来宾-象州断裂带是展布于盆地中部的一条呈北东东向展布的半隐伏断裂带,根据航磁资料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断裂带南北两侧的深部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存在明显差异,该断裂带也是一条长期活动的地震带,据史料记载,自后汉以来发生过地震50多次,并伴有热矿泉、温泉及天然泉水分布.断裂带两侧盖层构造特征及中新生代盆地的发育特征明显不同,陈凌云等[16]根据近年来1∶5万区调及地球物理资料认为该断裂带是扬子板块与南华活动带分界线.该断裂带TM影像较清楚,总体表现为一条色调深浅不同的线状影像界面,在大明山北西端、象州一带线状展布的断层崖十分清楚并控制河流的发育,断裂带中部在来宾一带明显切割泥盆系地层 (图5),沿断裂带分布了众多的湖泊、水库和积水洼地,在中、新生代该断裂带还有较明显的活动,使中生代盆地中岩层发生了明显的错动.图5 来宾西侧大明山-来宾-象州断裂带TM影像Fig.5 TM image of Damingshan-Laibin-Xiangzhou fault zone at west of Laibin County3.5 桐木-东乡断裂带桐木-东乡断裂带位于桂中盆地东部边缘,主干断裂从桐木西经妙皇、东乡到大瑶山西侧通挽呈北北东-北东向展布,地球物理上表现为明显的北北东向的航磁、重力异常带,是一条控制盆地发育的具有多期活动的区域性断裂带,断裂带北段产状东倾,具逆冲性质,断裂带中南段断层面向西倾,表现出正断层性质,后期又具有明显的左行平移剪切特征[15].在TM影像上,线状山脊、沟谷、断层崖等构造地貌特征十分显目(图6).3.6 南丹-都安-马山断裂带南丹-都安-马山断裂带从南丹经都安、马山延至大明山西南侧后成为隐伏断裂,是桂中晚古生代沉积盆地与桂西拗陷的分界断裂,该断裂呈北西向展布,在都安一带分枝为多条平行的断裂带,是一条长期活动的基底断裂,控制三叠系地层沉积和白垩系盆地及第四系的分布,燕山期沿断裂带有岩浆活动[17].TM图像上表现为清晰的线性影像,到大明山西南侧后,表现为色调异常界面和洪积扇、断层三角面的线状排列.图6 桂中盆地东部泥盆系中的线状断裂带TM影像Fig.6 TM image of linear fault zone of east part of Guizhong basin in Devonian3.7 拉仁-百旺-乔贤断裂带该断裂带呈北西向从乔贤 (塘红)经百旺、拉仁、龙头延伸到河池一带,断裂带的南东端为大新-忻城断裂带切割,北西端与宜州-东泉弧形断裂带的西翼交汇到一起,该断裂带晚古生代具有同沉积断裂性质,控制了二叠纪地层的沉积和展布,燕山期又表现为明显的走滑剪切特征,沿断裂带发育中生代小型走滑拉分或断陷盆地,TM图像上表现为浅的线状色调异常带.4 结论受特提斯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古亚洲构造域的共同作用,及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多期的地壳运动的影响,桂中晚古生代盆地控盆断裂特征较复杂,在盆地不同部位控盆断裂特征和变形样式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断裂带对桂中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的沉积相和构造古地理、基底和盖层构造及岩浆活动等有显著的控制作用.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等多方面的区域资料综合分析,结合遥感解译分析认为主要的控盆断裂为宜州-东泉 (柳州)断裂带、永福-来宾断裂带、桐木-东乡断裂带、大新-忻城断裂带、河池-都安断裂带、大明山-来宾-象州隐伏断裂带等.TM图像遥感构造解译分析显示,桂中晚古生代盆地控盆断裂具有较清楚的光谱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大多表现出线状或弧形的构造地貌和水系异常,断层崖、断层三角面、角状水系、串珠状的湖泊洼地、山体或地层的错移等特征较清楚,部分断裂具有较明显的线状色调异常带或色调异常界面,对隐伏断裂如大明山-来宾-象州断裂带等也有较清楚的显示.【相关文献】[1]周怀玲,张振贤.广西二叠纪生物礁的特征和分布规律[J]. 广西地质,1995,8(2):19-29. [2]殷德伟,李孝全,张继淹.广西南丹县六寨泥盆纪生物礁[J].中国区域地质,1989(3):217-225.[3]廖宗廷,李光明.巴力-龙头山生物礁古油气藏的特征及成因[J].同济大学学报,1999,27(1):92-95.[4]王根发,黄凤鸣,黄乃和,等.桂中合山-来宾地区上二叠统合山组层序地层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1997,19(4):348-353.[5]邵龙义,张鹏飞.广西来宾-合山一带晚二叠世海底扇浊积岩相[J].古地理学报,1999,1(1):20-31.[6]阎明,刘英俊,马东升.桂北地区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6,16(2):110-118.[7]郭福祥.广西内生有色贵金属大地构造成矿单元[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4,15(4):328-337.[8]梁金城,彭淑兰,陈懋弘,等.广西凭祥逆冲推覆构造的发现及意义[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6,16(4):329-337.[9]曾崇义.桂东大瑶山隆起区深部构造特征与金矿成矿作用的关系[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6,16(3):245-251.[10]黄启勋.广西若干重大基础地质特征[J].广西地质,2000,13(3):3-12.[11]袁忠信,张宗清.南岭花岗岩类岩石Sm、Nd同位素特征及岩石成因探讨[J].地质论评,1992,38(1):1-15.[12]郭福祥.华南大地构造演化的几点认识[J].广西地质,1994,7(1):1-13.[13]广西区域地质测量队.柳州幅1/20万区域地质测量报告书[R].桂林: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1971.[14]广西区域地质测量队.宜山幅1/20万区域地质测量报告书[R].桂林: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1970.[15]广西区域地质测量队.来宾幅1/20万区域地质测量报告书[R].桂林: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1970.[16]陈凌云,张忠伟.加里东期扬子板块与南华活动带在广西境内分界线的探讨[J].南方国土资源,2003(12):18-19.[17]广西区域地质测量队.上林幅1/20万区域地质测量报告书[R].桂林: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