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分析仪检验ppt课件
合集下载
血液分析仪检验
图3-22 90°垂直角度散射光(偏振光)
图3-23 90°垂直角度消偏振散射光(去偏振 光),90°垂直角度散射光(偏振光)
鞘液中的DNA染料碘化丙啶可破坏有核红细胞膜,
只留下裸核而将其染色。染料对有活性的白细胞只有
极小渗透性或无渗透性,故其细胞核不染色。 通过多散点图分析 (MSA),可鉴别有核 红细胞、无活性白细胞
当检测结果超出参考区间时,仪器会给予符号标记(↑表
示增高,↓表示降低),或用特定颜色(如红色表示增高,蓝 色表示降低)加以提示。
对于无法直接报告的结果,也有相应的符号提示。有报警
或结果异常的参数,经检验人员复查、确定后,方可发出报告。
(二)图形
血液分析仪常用的图形有2种:直方图和散点图。
1.直方图
图3-31 淋巴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直方图
图3-32 淋巴细胞增多和中 性粒细胞减少直方图
图3-33 中间细胞(单个核细胞)群增多直方图
图3-34 单个核细胞绝对增多直方图
(2)红细胞直方图:正常红细胞直方图(图3-2) 是一条近似正态分布的单峰曲线,通常位于36~360fl
范围内,横坐标表示红细胞体积,纵坐标表示不同体
图3-18 嗜碱性粒细胞—核分叶性散点图
根据多分叶核(PMN) 和单个核(MN)的比例, 可计算出核左移指数 (LI)。LI越高,说明核
左移程度越大。目前该技
术也可用于有核红细胞的
计数(图3-19)。
图3-19 嗜碱性粒细胞染色/分叶核细 胞通道有核红细胞散点图
(3)未染色大细胞计数(LUC) 检测:在POX通道,可检测到无POX活 性、体积大于正常淋巴细胞体积平均值2 个标准差的细胞,如异型淋巴细胞、浆 细胞、毛细胞、幼稚淋巴细胞和原始细 胞。
常用实验室检查血液PPT课件
1. 标本采集法 皮肤采血或静脉采血。 2. 参考值 (100~300) ×109/ L
SUCCESS
THANK YOU
2019/8/15
(二)红细胞比容测定 红细胞比容(Hct)是测定红细胞在全血
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红细胞比容的多少主要 与红细胞数量及其大小有关。 1. 参考值 成年男性:0.40~0.50L/L,平均0.45L/L; 成年女性:0.35~0.45L/L,平均0.40L/L。
2. 临床意义
由于外周血中白细胞的组成以中性粒细胞 为主,故白细胞的增多或减少通常与中性粒细 胞的增多或减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和相同意义。
(1)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 N ) 中 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杀菌 能力,在机体防御与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 中起重要作用。
1)中性粒细胞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妊娠及 分娩时、寒冷、酷热、饱餐、剧烈运动后 等,多为一过性。
1)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常因血浆中水分 丢失,使血液中有形成分相对增加所致。如 连续呕吐、频繁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 烧伤等。
2)绝对性红细胞增多:常因各种生理、病 理原因引起的缺氧所致,生理性见于胎儿、 新生儿、高原生活、剧烈的体力活动;病理 性见于严重的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和某些 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病理性减少:可由造血原料不足、造 血功能障碍或红细胞丢失、破坏过多等原 因引起。见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 血、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等。
3)其他疾病:慢性炎症性疾病、霍奇金 病、器官衰竭等。
(2)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 积血液中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参考 值高限。
第一章 血液检验
SUCCESS
THANK YOU
2019/8/15
(二)红细胞比容测定 红细胞比容(Hct)是测定红细胞在全血
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红细胞比容的多少主要 与红细胞数量及其大小有关。 1. 参考值 成年男性:0.40~0.50L/L,平均0.45L/L; 成年女性:0.35~0.45L/L,平均0.40L/L。
2. 临床意义
由于外周血中白细胞的组成以中性粒细胞 为主,故白细胞的增多或减少通常与中性粒细 胞的增多或减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和相同意义。
(1)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 N ) 中 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杀菌 能力,在机体防御与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 中起重要作用。
1)中性粒细胞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妊娠及 分娩时、寒冷、酷热、饱餐、剧烈运动后 等,多为一过性。
1)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常因血浆中水分 丢失,使血液中有形成分相对增加所致。如 连续呕吐、频繁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 烧伤等。
2)绝对性红细胞增多:常因各种生理、病 理原因引起的缺氧所致,生理性见于胎儿、 新生儿、高原生活、剧烈的体力活动;病理 性见于严重的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和某些 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病理性减少:可由造血原料不足、造 血功能障碍或红细胞丢失、破坏过多等原 因引起。见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 血、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等。
3)其他疾病:慢性炎症性疾病、霍奇金 病、器官衰竭等。
(2)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 积血液中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参考 值高限。
第一章 血液检验
血细胞分析仪校准课件
携带污染率是指不同浓度样品间连续测定的相互影响。
谢谢!
仪器主要由机械系统、电学系统、检测系统及控制系统等组成。
6.3 检定项目
首次检定和后续检定: 1.通用技术要求 2.空白值 3.携带污染率 4.示值误差 5.重复性
6.4 检定方法 检查。 6.4.2 检定前准备 根据血细胞标准物质证书要求,将其在检定室内进行温度平 衡。参照仪器说明书对仪器进行预热,各开关和旋钮进行预 调。仪器自检正常,并按日常程序进行标定。对于有模式选 择功能的仪器,将其设定为全血测量模式。仪器应使用原厂 或可证明有效性的试剂。 6.4.3 空白值的检定 取适量的仪器空白稀释液,置于清洁量杯中,连续测量4次。 舍去第1次测量值,记录其余3次测量结果的最大值,即为 RBC、WBC、PLT、HGB的空白值。
血细胞分析仪 检定
血细胞分析仪介绍
血细胞分析仪可以测量人 体血液中的 红细胞计数 (RBC)、 白细胞计数 (WBC)、 血小板计数 (PLT)、 血红蛋白浓度 (HGB)等, 主要应用于医院及科研等 部门的血液检验。 又叫血液细胞分析仪、血 球仪、血球计数仪等。
仪器中血细胞计数的测量方法有电阻抗法、激光散射法、荧光染色法等。较为广 泛采用的是电阻抗法,利用宝石小孔作为传感器,当传感器吸取定量的血细胞样品液后, 便将血细胞数转换成对应的电脉冲数。电脉冲经放大、电压甄别和整形后,通过测定电 脉冲数就确定了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的测量一般采用比色原理,利用光电元件作 为传感器,由传感器将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转换成对应电压信号的变化,电压信号经放 大运算后,通过测量电压变化的大小确定血红蛋白的浓度。
临床血液检验仪器5
双鞘流检测池工作示意图
联合型检测法基本原理
白细胞“五分群”型血液分析仪: 白细胞“五分群”型血液分析仪: 鞘流通道
鞘流技术 在特定结构的流动池中鞘流 液与待测样品从各自的喷管 中喷出。 鞘液包绕样品高速 中喷出。 流动,样品流恒定处于同轴 流动, 流动的中心。待测细胞呈单 流动的中心。 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 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
液分析仪: 白细胞“五分群”型血液分析仪: 射频传导法
5Diff (Coulter公司)
红宝石小孔装置 鞘流液 (diluent)
60µm 直径小孔 40µm 直径样品流
吸收光检测原理 吸收光检测原理
5Diff (Coulter公司)
光吸收/散射+ 光吸收/散射+阻抗 计数小孔 小孔法电极
光电检测器
测量光源 鞘流液 2 鞘流液 1
光学测量窗口 样品喷嘴 样品流
联合型检测法基本原理
白细胞“五分群”型血液分析仪: 白细胞“五分群”型血液分析仪: 鞘流通道
鞘流技术 在特定结构的流动池中鞘流 液与待测样品从各自的喷管 中喷出。 鞘液包绕样品高速 中喷出。 流动,样品流恒定处于同轴 流动, 流动的中心。待测细胞呈单 流动的中心。 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 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
双鞘流检测池工作示意图
联合型检测法基本原理
白细胞“五分群”型血液分析仪: 白细胞“五分群”型血液分析仪: 鞘流通道
鞘流技术 在特定结构的流动池中鞘流 液与待测样品从各自的喷管 中喷出。 鞘液包绕样品高速 中喷出。 流动,样品流恒定处于同轴 流动, 流动的中心。待测细胞呈单 流动的中心。 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 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
联合型检测法基本原理
白细胞“五分群”型血液分析仪: 白细胞“五分群”型血液分析仪: 鞘流通道
鞘流技术 在特定结构的流动池中鞘流 液与待测样品从各自的喷管 中喷出。 鞘液包绕样品高速 中喷出。 流动,样品流恒定处于同轴 流动, 流动的中心。待测细胞呈单 流动的中心。 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 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
液分析仪: 白细胞“五分群”型血液分析仪: 射频传导法
5Diff (Coulter公司)
红宝石小孔装置 鞘流液 (diluent)
60µm 直径小孔 40µm 直径样品流
吸收光检测原理 吸收光检测原理
5Diff (Coulter公司)
光吸收/散射+ 光吸收/散射+阻抗 计数小孔 小孔法电极
光电检测器
测量光源 鞘流液 2 鞘流液 1
光学测量窗口 样品喷嘴 样品流
联合型检测法基本原理
白细胞“五分群”型血液分析仪: 白细胞“五分群”型血液分析仪: 鞘流通道
鞘流技术 在特定结构的流动池中鞘流 液与待测样品从各自的喷管 中喷出。 鞘液包绕样品高速 中喷出。 流动,样品流恒定处于同轴 流动, 流动的中心。待测细胞呈单 流动的中心。 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 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
双鞘流检测池工作示意图
联合型检测法基本原理
白细胞“五分群”型血液分析仪: 白细胞“五分群”型血液分析仪: 鞘流通道
鞘流技术 在特定结构的流动池中鞘流 液与待测样品从各自的喷管 中喷出。 鞘液包绕样品高速 中喷出。 流动,样品流恒定处于同轴 流动, 流动的中心。待测细胞呈单 流动的中心。 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 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
血细胞及血液分析仪基础PPT课件
群落分界不清,有/无分类数据
单一群落浓集/区域扩展
警示B、E以及 白细胞信息 幼稚细胞增多 警示杂乱
警示原始/ 幼稚细胞
警示成熟血 细胞/异淋↑
血小板大多增高
贫血伴有血小板减少
RBC/PLT正常或略低
(伴有幼红细胞)
显微镜确认细胞类别/数量多寡
显微镜观察
骨髓增殖肿瘤 重度核左移?
恶性血液病 溶血危象
血细胞及血液分析仪基础
——图形和警示的分析与处理
1
引言
• 血细胞分析最基本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就是血 常规检测,而做血常规用到的最基本的仪器是 血细胞分析仪。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用 血细胞分析仪做出来的血常规结果如何进行血 细胞分析。临床医生习惯看的是数据,而我们 检验人员主要分析的不是那些数据,而是附在 报告上的图形和警示。
28
血涂片观察和分类
白细胞分类
(n=200)
中性杆状核
1%
中性分叶核
68.5%
淋巴细胞
23.5%
单核细胞
4%
嗜酸粒细胞
2%
嗜碱粒细胞
1%
血涂片镜检 分析
镜下可见红细胞 内出现明显的疟 原虫环状体、配 子体、裂殖体等
29
三、白细胞图形和警示
临床信息
患者,女,23岁,于半 月前发现双下肢散在瘀 斑,伴牙龈出血。无鼻 出血,无发热;有头晕、 乏力;近两次月经量偏 多。以”出血原因待查” 而到本院就诊。
2%
嗜碱粒细胞
0%
血涂片镜检 分析
镜下可见白细胞及 血小板形态无明显 异常的变化,红细 胞出现明显的聚集 现象
15
工作流程
红细胞图形
图形 典型
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原理与参数解析ppt课件
嗜碱性粒细胞散点图
17
1、流式细胞术、电阻抗、射频和特殊细胞染色法
检测通道:
(3)未成熟粒细胞信息(IMI)
通道:用射频、电阻抗和细胞化学
染色法。在细胞悬液中加硫化氨基
酸,幼稚细胞与硫化氨基酸结合的
(1)4DIFF通道:利用激光流式
细胞术、核酸荧光染色技术,采用专 一溶血剂解红细胞和血小板,而白细 胞膜仅部分溶解出现小开口,核酸荧 光染料聚次甲基进入受损的白细胞内, 与DNA、RNA和细胞器结合,使之着 色。染色后白细胞色深(未成熟粒细 胞、异常细胞染色更深,成熟白细胞 荧光染色浅),红细胞不染色,血小 板稍染色。因荧光强度与细胞所含核 酸量成比例,从而得到4DIFF白细胞 散点图,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 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 粒细胞(百分率和细胞计数绝对值) 和未成熟粒细胞(百分率和细胞计数 绝对值)。
电阻抗法可精确测量出细胞
(或类似颗粒)的大小,是三分类 血细胞分析仪的主要应用原理。电 阻抗法还与光学检测原理组合应用 于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中。
8
二、射频电导法
射频指射频电流,是每秒变化
大于10000次的高频交流电磁波。电
导性即电的传送性能。高频电流能
通过细胞壁。用高频电磁探针渗入
细胞膜脂质层可测定细胞的导电性,
发了第1台电子血细胞技术仪,并应用于临
床,开创了血细胞计数的新纪元。从此,随
着基础医学和高科技,特别是计算机软件技
术的发展,其检测原理逐渐完善,检测技术
不断创新,检测的参数显著增多。
4
传统手工法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或分类
方法,不仅速度慢,而且因操作过程的随 机误差、实验器材的系统误差和检测方法 的固有误差,检测的精密度不高。
血液分析仪使用流程幻灯片PPT
输入样本号〔检 验标签条形码〕 按回车键,该样 本号实验数据自 动显示,输入检 验单号〔检验标 签条形码〕按回 车键,患者信息 自动显示,插入 KEY审核结果。
假设为先检验后交费 患者,检验时Patient ID 随意输入纯数字,在 审核界面输入样本号 及检验单号后如左图 所示,无检验数据。 此时点击“查询样本 号〞选取实验数据
扫描测试卡条形码 〔同一盒内测试卡条形码一
样,可随意一片扫描〕
插入测试卡
〔此界面可停留15min,期间可 进展采血及注样〕
3.采血及注样
a.注入血样前,需排尽注射器内所 有气体,弃去前1-2滴,否那么气 体进入测试卡后,会导致血样不 能通过电极,无法进展检测。
b.针尖斜口向下或除去针头从注样 口注入血液至▶标志。
血液分析仪使用流程
黄静怡
组成
操作步骤
快速床旁血液分析
物品准备 检验 打印结果
1.物品准备-测试卡片储存及使用要求
a.测试片可常温〔18~30℃〕保存2个 月,防止阳光直射和高温。 b.贮藏于2~8℃冷藏保存。有效期242天。 c.用以前从冰箱取出于室温平衡:一片 平衡10min以上、一盒〔25片装〕平 衡1h以上。取出的测试片应标明取出 日期,取出以后应在14天内用完,复 温过的测试片不可重新放回冰箱。
c.注入样本达标记的同时,保证样 本池呈水平面或稍有张力。
Ps:新鲜血液〔不需抗凝〕 普通注射器 小心而标准的操作 立即进展测试
盖锁盖时,需按下锁盖外缘部位,严禁按密封垫位置,否那么 会压迫测试片内气囊而导致废片
--------------
Electronic Simulator
Time to Results
pag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电阻抗法 即库尔特原理(图3-1)。电阻抗 法是三分群血液分析仪的核心技术,可准确测出细胞 (或类似颗粒)的大小和数量。
电阻抗法还与其他 检测原理组合应用于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中。
图3-1 电阻抗法细胞计数原理
例如,电阻抗法红细胞 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是在相应 通道内进行计数,并根据二 者体积不同,采用浮动界标 法进行区分(图3-2)。
电导性特别有助 于鉴别体积相同、但 内部结构 不同的细胞 (或相似体积的颗粒。
图3-4 射频电流检测原理
(二)光(化)学检测原理 1.激光散射法 将稀释、染色(化学染色或核酸
荧光染色)、球形化的细胞悬液注入鞘液流中央,单个 细胞沿着悬液和鞘液流 两股液流整齐排列,以 恒定流速定向通过石英 毛细管,即流体动力学 聚焦技术(图3-5) 。
第一节 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现代血液分析仪综合应用了电学和光(化)学两 大原理,用以测定血液有形成分(细胞)和细胞内容 物(血红蛋白)。
电学检测原理包括电阻抗法和射频电导法; 光(化)学检测原理包括激光散射法和分光光度 法。 激光散射法检测的对象有2类:染色的和非染色的 细胞核、胞质颗粒等成分。
一、电学检测原理
第三章 血液分析仪检验
自动血液分析仪(AHA)[血细胞计数仪(blood cell counter)] ,是临床检验最常用的筛检仪器之一 。
传统的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或分类方法: 速度慢、误差大、影响因素多,且难以满足临床 大量标本检测需求。 AHA可进行:
①全血细胞计数及其相关参数的计算。②白细胞分类。③血细胞计 数和分类的扩展功能,包括:有核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及其相关 参数检测;幼稚粒细胞、未成熟粒细胞、造血干细胞计数;未成熟血小板 比率;淋巴细胞亚型计数;细胞免疫表型检测等。
(3)未成熟髓细胞信息通道:采用射频、电阻抗
和特殊试剂结合法。在细胞悬液中加硫化氨基酸,幼
稚细胞膜脂质含量高,结合硫化氨基酸的量多于较成
熟的细胞,对溶血剂有抵抗 作用。加入溶血剂后,成熟
(三)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的综合应用
1.VCS技术 在白细胞检测通道,红细胞被溶解,白细 胞接近自然状态。应用VCS技术检测白细胞大小、结构特点等 (表3-2),并形成三维散点图(图3-10,图3-11) 。 VCS技术 检测病理性异常细胞的散点图位置见图3-12。
图3-10 体积(V)、电导(C)和光散射(S)法
2.分光光度法 主要用于血红蛋白测定。用于 血红蛋白测定的溶血剂有2大类:
①改良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溶血剂: 测定波长为 540nm,稀释液含氰化物成分。
②非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溶血剂:即稀释液不含 氰化物成分。如SLS-Hb法,测定波长为555nm。经 HiCN法校准后,既可达到与HiCN法相当的精密度 和准确性,又可避免HiCN法的试剂对检验人员的潜 在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图3-11 VCS细胞检测立体散点图
图3-12 VCS异常细胞检测 平面散点图位置
目前,该技术也可用于网织红细胞计数(图3-13) 和有核红细胞的计数。如网织红细胞计数时,采用
“透明剂”使红细胞内 血红蛋白溢出形成“影 细胞”,再用新亚甲蓝 对网织红细胞RNA进行 染色,采用VCS技术测 定和分析网织红细胞。
图3-5 鞘流技术
当细胞(或颗粒)通过激光束被照射时,因其本身的
特性(如体积、染色程度、细胞内容物大小及含量、细胞
核密度等),可阻挡或改变激光束的方向,产生与其特征
相应的各种角度的散
射光(表3-1)。放置
在石英毛细管周围不
同角度的信号检测器
(光电倍增管)可接
收特征各异的散射光
(图3-6) 。
图3-6 流式细胞术检测通道和光路系统
图3-3 电阻抗法正常血小板 计数和拟合曲线直方图
图3-2电阻抗法正常红细胞直方图
为提高计数准确性,部分仪器 还采用3次计数、扫流和拟合 曲线等技术进行血小板计数 (图3-3)。电阻抗法还可用 于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三分群 分析。
2.射频电导法 高频电流能通过细胞膜,用高 频电磁探针渗入细胞膜脂质层,测定细胞的导电性, 提供细胞内部化学成分、胞核和胞质(如比例)、颗 粒成分(如大小和密度)等特征性信息。
内核酸含量成比例,所以
未成熟粒细胞、异常细胞
荧光染色深,成熟白细胞
荧光染色浅,从而得到
4DIFF白细胞散点图(图314)。
图3-14 白细胞分类—4DIFF散点图
(2)WBC/BASO通 道:在碱性溶血剂作用下, 除嗜碱性粒细胞外的其他 所有细胞均被溶解或萎缩, 经流式细胞术计数,可得 到WBC/嗜碱性粒细胞百 分率和绝对值及 WBC/BASO散点图(图3- 图3-15 甲蓝染色网织红细胞散点图
2.电阻抗、射频、流式细胞术和核酸荧光染色方法
(1)4DIFF通道:利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术、核酸荧
光染色技术,采用溶血剂完全溶解红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
膜仅部分溶解。聚亚甲基蓝核酸荧光染料进入白细胞内,
使DNA、RNA和细胞器着
色。因为荧光强度与细胞
用于血液分析仪检测的染料分为荧光染料和非荧
光染料。
荧光染料有:碱性槐黄、噻唑橙、噁嗪、聚亚甲
基蓝和碘化丙啶等,主
要用于核酸染色,被激
光照射后产生荧光和散
射光,如采用荧光染料
和激光散射法原理进行
的网织红细胞计数(图
3-9) 。
图3-9 噻唑橙荧光染色网织红细胞检测散点图
非荧光染料有: 亚甲基蓝(用于核酸染色) 氯唑黑E(用于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 粒细胞颗粒和白细胞的膜结构染色) 过氧化物酶试剂。 经过染色的细胞随鞘液流经激光检测区时,被 染色部分可发生光吸收现象,使光检测器接收到的 散射光强度发生改变,从而区分细胞的种类。
用于血液分析仪检测的光散射分析理论是采用Mie
同质性球体光散射理论。
例如,红细胞/血小板
经十二烷基硫酸钠和戊二
醛固定呈球形后,采用流
式细胞术激光散射法进行
红细胞数量和相关参数的
分析,其散点图见图3-7和
图3-8。
图3-7 线性化红细胞体积/ 血红蛋白浓 度(V/HC)散点图
图3-8 光散射法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计数散点图
电阻抗法还与其他 检测原理组合应用于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中。
图3-1 电阻抗法细胞计数原理
例如,电阻抗法红细胞 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是在相应 通道内进行计数,并根据二 者体积不同,采用浮动界标 法进行区分(图3-2)。
电导性特别有助 于鉴别体积相同、但 内部结构 不同的细胞 (或相似体积的颗粒。
图3-4 射频电流检测原理
(二)光(化)学检测原理 1.激光散射法 将稀释、染色(化学染色或核酸
荧光染色)、球形化的细胞悬液注入鞘液流中央,单个 细胞沿着悬液和鞘液流 两股液流整齐排列,以 恒定流速定向通过石英 毛细管,即流体动力学 聚焦技术(图3-5) 。
第一节 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现代血液分析仪综合应用了电学和光(化)学两 大原理,用以测定血液有形成分(细胞)和细胞内容 物(血红蛋白)。
电学检测原理包括电阻抗法和射频电导法; 光(化)学检测原理包括激光散射法和分光光度 法。 激光散射法检测的对象有2类:染色的和非染色的 细胞核、胞质颗粒等成分。
一、电学检测原理
第三章 血液分析仪检验
自动血液分析仪(AHA)[血细胞计数仪(blood cell counter)] ,是临床检验最常用的筛检仪器之一 。
传统的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或分类方法: 速度慢、误差大、影响因素多,且难以满足临床 大量标本检测需求。 AHA可进行:
①全血细胞计数及其相关参数的计算。②白细胞分类。③血细胞计 数和分类的扩展功能,包括:有核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及其相关 参数检测;幼稚粒细胞、未成熟粒细胞、造血干细胞计数;未成熟血小板 比率;淋巴细胞亚型计数;细胞免疫表型检测等。
(3)未成熟髓细胞信息通道:采用射频、电阻抗
和特殊试剂结合法。在细胞悬液中加硫化氨基酸,幼
稚细胞膜脂质含量高,结合硫化氨基酸的量多于较成
熟的细胞,对溶血剂有抵抗 作用。加入溶血剂后,成熟
(三)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的综合应用
1.VCS技术 在白细胞检测通道,红细胞被溶解,白细 胞接近自然状态。应用VCS技术检测白细胞大小、结构特点等 (表3-2),并形成三维散点图(图3-10,图3-11) 。 VCS技术 检测病理性异常细胞的散点图位置见图3-12。
图3-10 体积(V)、电导(C)和光散射(S)法
2.分光光度法 主要用于血红蛋白测定。用于 血红蛋白测定的溶血剂有2大类:
①改良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溶血剂: 测定波长为 540nm,稀释液含氰化物成分。
②非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溶血剂:即稀释液不含 氰化物成分。如SLS-Hb法,测定波长为555nm。经 HiCN法校准后,既可达到与HiCN法相当的精密度 和准确性,又可避免HiCN法的试剂对检验人员的潜 在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图3-11 VCS细胞检测立体散点图
图3-12 VCS异常细胞检测 平面散点图位置
目前,该技术也可用于网织红细胞计数(图3-13) 和有核红细胞的计数。如网织红细胞计数时,采用
“透明剂”使红细胞内 血红蛋白溢出形成“影 细胞”,再用新亚甲蓝 对网织红细胞RNA进行 染色,采用VCS技术测 定和分析网织红细胞。
图3-5 鞘流技术
当细胞(或颗粒)通过激光束被照射时,因其本身的
特性(如体积、染色程度、细胞内容物大小及含量、细胞
核密度等),可阻挡或改变激光束的方向,产生与其特征
相应的各种角度的散
射光(表3-1)。放置
在石英毛细管周围不
同角度的信号检测器
(光电倍增管)可接
收特征各异的散射光
(图3-6) 。
图3-6 流式细胞术检测通道和光路系统
图3-3 电阻抗法正常血小板 计数和拟合曲线直方图
图3-2电阻抗法正常红细胞直方图
为提高计数准确性,部分仪器 还采用3次计数、扫流和拟合 曲线等技术进行血小板计数 (图3-3)。电阻抗法还可用 于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三分群 分析。
2.射频电导法 高频电流能通过细胞膜,用高 频电磁探针渗入细胞膜脂质层,测定细胞的导电性, 提供细胞内部化学成分、胞核和胞质(如比例)、颗 粒成分(如大小和密度)等特征性信息。
内核酸含量成比例,所以
未成熟粒细胞、异常细胞
荧光染色深,成熟白细胞
荧光染色浅,从而得到
4DIFF白细胞散点图(图314)。
图3-14 白细胞分类—4DIFF散点图
(2)WBC/BASO通 道:在碱性溶血剂作用下, 除嗜碱性粒细胞外的其他 所有细胞均被溶解或萎缩, 经流式细胞术计数,可得 到WBC/嗜碱性粒细胞百 分率和绝对值及 WBC/BASO散点图(图3- 图3-15 甲蓝染色网织红细胞散点图
2.电阻抗、射频、流式细胞术和核酸荧光染色方法
(1)4DIFF通道:利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术、核酸荧
光染色技术,采用溶血剂完全溶解红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
膜仅部分溶解。聚亚甲基蓝核酸荧光染料进入白细胞内,
使DNA、RNA和细胞器着
色。因为荧光强度与细胞
用于血液分析仪检测的染料分为荧光染料和非荧
光染料。
荧光染料有:碱性槐黄、噻唑橙、噁嗪、聚亚甲
基蓝和碘化丙啶等,主
要用于核酸染色,被激
光照射后产生荧光和散
射光,如采用荧光染料
和激光散射法原理进行
的网织红细胞计数(图
3-9) 。
图3-9 噻唑橙荧光染色网织红细胞检测散点图
非荧光染料有: 亚甲基蓝(用于核酸染色) 氯唑黑E(用于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 粒细胞颗粒和白细胞的膜结构染色) 过氧化物酶试剂。 经过染色的细胞随鞘液流经激光检测区时,被 染色部分可发生光吸收现象,使光检测器接收到的 散射光强度发生改变,从而区分细胞的种类。
用于血液分析仪检测的光散射分析理论是采用Mie
同质性球体光散射理论。
例如,红细胞/血小板
经十二烷基硫酸钠和戊二
醛固定呈球形后,采用流
式细胞术激光散射法进行
红细胞数量和相关参数的
分析,其散点图见图3-7和
图3-8。
图3-7 线性化红细胞体积/ 血红蛋白浓 度(V/HC)散点图
图3-8 光散射法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计数散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