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阶级、国家的起源

合集下载

第一章:《政治学概论》之阶级与国家

第一章:《政治学概论》之阶级与国家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成为独立的部门。恩格斯称之为“有决 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 级--商人。”( 《马恩选集》P162/4/1995版)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 生了两个结果:第一、商品交换的发展和商人阶级的出现,出现了金 属铸币:这是非生产者统治生产者和生产的新手段。于是,就产生了 金融借贷、利息、高利贷剥削。土地、人成了买卖与抵押的对象。富 人与穷人。奴隶的强制性的劳动成了整个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 础。至此,私有制完全代替了公有制,奴隶制终于形成了。第二、由 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和抵押,人们为谋生而流动,原来的氏族和 部落的居民混杂居住,使社会成员成分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氏族制度的局限性日益暴露。特别是自由民 与奴隶、富人与穷人的利害冲突日益尖锐化,而氏族制度在这种对立 和冲突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时候“氏族制度 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 家代替了”。( 《马恩选集》P165/4/1995版)
第一章 第一节
• 从“家庭的发展阶段”来看,联结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 要是血缘纽带,而非经济纽带。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 婚(即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一群女子互为所有)。群婚经历了两个发 展阶段,最初阶段是“血缘家庭”(它是按辈分来划分成员的,其禁 止父母与子女间通婚),其后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它禁止兄弟 姐妹间通婚)。 “普那路亚(同伴)家庭”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婚姻制 度从“内婚制”转向“外婚制”(即禁止一定范围内血缘亲属成员之 间通婚的婚姻制度)。 • 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一个族群内部(兄弟姐妹间) 的婚姻禁忌一经确立,该族群就转化为氏族了。 •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它 是为生产而直接结合起来的原始社会单位。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 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的社会组织。各个氏族一般具有共同 的名称、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共同的墓地。 • 按生产发展阶段来说,氏族产生于蒙昧时代中期(鱼为食物并使 用火),在高级阶段继续发展起来(弓箭的发明),到野蛮时代的低 级阶段(制陶、驯养动物、种植植物)达到了全盛时期。

第十四章 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

第十四章 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

3、 思想斗争 无产阶级为了广泛地开展经济斗争特别是政治 斗争,必须开展思想和理论的斗争。用马克思 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工人群众, 提高他们的觉悟。 在这三种斗争中,政治斗争起决定性的主导作 用,只有经过政治斗争,才能最终改变社会的 性质,达到解放生产力的目的。一切经济斗争、 思想斗争都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 政治斗争。
(二)阶级斗争的形式 1、 经济斗争 经济斗争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最初形式,它是以 争取和捍卫工人目前的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的 斗争。 2、 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的具体形式有罢工请愿、游行示威、 议会斗争、武装起义等等,武装夺取政权是它 的最高形式。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中心环节, 其主要任务是用暴力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人类社会最初出现的两个对立的阶级是 奴隶主和奴隶。奴隶主阶级是沿着两条途 径形成的:一是原始社会中担任某些公共 职务的人;二是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使 氏族内部两极分化,一些家庭生产条件较 好,占有更多的土地和生产工具,就吸收 一个或几个外来的贫穷者到家族内,强迫 他们生产剩余产品,供他们剥削。 被剥削阶级即奴隶产生的途径也有两 条:一是战争中抓来的俘虏;另一是由于 氏族两极分化,一些贫苦氏族成员,变成 为奴隶。
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第二节


一、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和历史发展
1.历史上关于国家起源的种种说法: 君权神授论; 道德外化论; 社会契约论。
唐 太 宗
康 熙
秦 始 皇
“君权神 授”论
黑 格 尔
“道德外化”论
国家是“道 德观念的现实” 外化,“理性的 形象和现实”, 是“地上的神物 ”。
卢 梭

第一章:《政治学概论》之阶级与国家课件

第一章:《政治学概论》之阶级与国家课件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成为独立的部门。恩格斯称之为“有决 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 级--商人。”( 《马恩选集》P162/4/1995版)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 生了两个结果:第一、商品交换的发展和商人阶级的出现,出现了金 属铸币:这是非生产者统治生产者和生产的新手段。于是,就产生了 金融借贷、利息、高利贷剥削。土地、人成了买卖与抵押的对象。富 人与穷人。奴隶的强制性的劳动成了整个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 础。至此,私有制完全代替了公有制,奴隶制终于形成了。第二、由 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和抵押,人们为谋生而流动,原来的氏族和 部落的居民混杂居住,使社会成员成分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氏族制度的局限性日益暴露。特别是自由民 与奴隶、富人与穷人的利害冲突日益尖锐化,而氏族制度在这种对立 和冲突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时候“氏族制度 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 家代替了”。( 《马恩选集》P165/4/1995版)
第一章 第一节
• 从“家庭的发展阶段”来看,联结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 要是血缘纽带,而非经济纽带。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 婚(即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一群女子互为所有)。群婚经历了两个发 展阶段,最初阶段是“血缘家庭”(它是按辈分来划分成员的,其禁 止父母与子女间通婚),其后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它禁止兄弟 姐妹间通婚)。 “普那路亚(同伴)家庭”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婚姻制 度从“内婚制”转向“外婚制”(即禁止一定范围内血缘亲属成员之 间通婚的婚姻制度)。 • 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一个族群内部(兄弟姐妹间) 的婚姻禁忌一经确立,该族群就转化为氏族了。 •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它 是为生产而直接结合起来的原始社会单位。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 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的社会组织。各个氏族一般具有共同 的名称、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共同的墓地。 • 按生产发展阶段来说,氏族产生于蒙昧时代中期(鱼为食物并使 用火),在高级阶段继续发展起来(弓箭的发明),到野蛮时代的低 级阶段(制陶、驯养动物、种植植物)达到了全盛时期。

国家的起源的各种理论

国家的起源的各种理论

国家的起源的各种理论
国家的起源是一个古老话题,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以下是其中的几种主要观点:
1. 社会契约论:这个理论认为,国家的起源是由于人们之间的自然状态下的互相竞争和对抗,因此他们选择进行社会契约来建立国家。

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等。

2. 神权论:这个理论认为,国家的起源是由于神的旨意和命令,而由统治者来行使权力。

这种理论在中世纪欧洲较为流行。

3. 祖权论:这个理论认为,国家的起源是由家族、氏族或族群等的传统权威所形成,这个权威传递给了国家领袖,在领袖的统治下,国家得以建立。

4. 势力等级制度:这个理论认为,国家的出现和存在是由于力量、阶级和利益的形成和发展,不同等级之间互相制约,保障了国家的稳定和秩序。

不同的理论对国家起源的解释不同,但是它们共同指出了国家建立的过程和原因。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国家的起源都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政治学原理阶级与国家的起源

政治学原理阶级与国家的起源

(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社会分工与生产发展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 出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出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社会中分离出 来。
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阶级的产生
阶级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在生产力有了 一定发展但又不十分发达的条件下产生和形成 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契约论
(三)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
3.暴力论
(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国家的形成
在阶级出现以后,面对阶级对立和冲突, 就需要有一种力量,它在形式上似乎站在相互 斗争的各阶级之上,控制它们的分开冲突,维 系社会的秩序,实际上是维护富人的利益。于 是,氏族制度被新的机关——国家所代替了。
(三)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
1.神权论
(三)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
一、阶级与国家的起源
(一)氏族公社与原始民主制
1.氏族公社
联结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是 血缘纽带,而不是经济纽带。
群婚: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一群女子互为 所有的家庭形式;
血缘家庭:禁止父母与子女之间通婚; 普那路亚家庭:禁止兄弟姐妹间通婚。 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一个 族群内部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禁忌一经确立, 这一族群便转化为氏族。
(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阶级的产生
列宁: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
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 地位不同,同产生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 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自己支 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 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 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国家是如何起源的,应该如何认识国家的本质。

国家是如何起源的,应该如何认识国家的本质。

国家是如何起源的,应该如何认识国家的本质。

国家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历史过程。

不同的学说和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1.社会契约理论:社会契约理论认为国家起源于人们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共同约定的社会组织形式。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放弃了一部分自由和权力,通过集体规则和机构来确保自己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2.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认为国家起源于为实现特定功能而建立的,比如维持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安全和提供公共服务等。

3.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理论认为国家是由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所形成的。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并促进特定民族的利益和价值观。

4.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国家起源于阶级斗争,是统治阶级通过经济和政治力量来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产物。

认识国家的本质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思考:1.政治角度:国家是一个具有权力机构、法律规范和组织结构的政治实体,通过管理社会事务、制定政策以及提供公共服务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公共福利。

2.社会角度:国家是社会的组织形式,通过建立统一的制度和规则来实现社会秩序、公平正义和社会团结。

3.经济角度: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制定经济政策、保护产权和提供公共产品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

4.文化角度:国家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达,通过推动文化发展和保护文化遗产来维护国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理解国家的本质还涉及到权力、主权和公众利益等概念的深入分析。

因此,认识国家的本质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种观点,并考虑历史、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国家的起源

国家的起源

• 3:暴力论
• [1},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与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 果。 • 代表人物 杜林:强调暴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考茨基;认为阶级与国家的形成是许多部落因 征服而互相联合的结果,其中强者战胜弱者就是阶级形成 和国家产生的原因。 • 评价: • 恩格斯评价考茨基:
谢谢
三: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 1:神权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
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
• (1)我国古代 • (2)外 [基督教早期,中世纪,16世纪}
• 神权论纯粹是从宗教的观点出发,把剥削阶 级国家说成是神的意志体现,用来迷惑人民 群众对于国家本质的认识,反对被压迫人民 起来革命。因而,它从来就是反科学观点。
氏族作为社会组织,它是“整个社会的根本细胞(摩尔 根)”。由于人口的增加,一个原有的氏族逐渐分裂为若干新 氏族;由于定居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社会经济组织单位需要 扩大。这样,关系较密切的几个氏族,便结成了氏族联盟,这 种联盟就是部落。在原始公社解体和阶级出现的时期里,部落 之间的矛盾也增加了,一些利害相关的部落又结成部落联盟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二: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三: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含义:它是原始制度和氏族社会组织,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
阶段所存在的最早的社会制度的组织形式
氏族:氏族,是具有血源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
集团。他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 会组织。
氏族制度的特点:禁止内部通婚,(但实 行群婚制),有组织机构(议事会),成员 相互帮助(但有血族复仇至今仍存在)原始 民主的特点:1、对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进 行管理,管理依靠管理者的威信和被管理者 的服从性。2、民主制度为全体成员享有;

国家的起源概念

国家的起源概念

国家的起源概念国家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逐渐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部落社会,再到国家社会。

国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当时出现了一些早期国家,如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等。

不同学派对国家起源的解释有所不同,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国家起源的概念。

一、政治角度:从政治角度看,国家的起源是人类为了解决共同利益和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政治组织形式。

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国家起源于契约论,即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而达成契约,选择将权力交给一人或少数人来行使,并期望这个政府能够保障公平与正义。

这种观点主要在启蒙时代得到发展。

不过,随着对古代国家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认为国家起源并非来自契约,而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自然而然形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从而形成国家。

二、经济角度:从经济角度看,国家的起源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人们过着游牧生活,靠狩猎和采集自然资源来维持生存。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开始耕种,并形成部落社会。

农业经济的出现使得人口增加,社会分工加剧,人们开始利用土地和其他资源进行交换。

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和财产,人们逐渐形成了政治组织,进而形成国家。

三、社会角度:从社会角度看,国家的起源与社会阶级的出现和发展有关。

在原始社会和部落社会时期,人们并没有明确的社会阶级,资源主要由共同努力获得。

然而,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资源也变得稀缺,社会分工加剧。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开始垄断土地和资源,形成社会上的统治者。

他们通过政治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

这个过程中,国家逐渐成为社会的组织形式。

四、文化角度:从文化角度看,国家的起源与文化认同和意识形态的出现有关。

人类社群本身就具有一种群体认同感,所谓“我是谁”的问题。

在部落社会时期,这种群体认同感更加强烈,人们以自己所属的部落或氏族为荣。

简述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经典论述

简述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经典论述

简述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经典论述
恩格斯在他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国家的起源进行了经典的论述。

恩格斯认为,国家起源于私有制的出现,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共同的土地上,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分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拥有私人财产,这引发了原始公社的分化,出现了有财产的人和无财产的人之间的阶级对立。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有财产的人需要一种机构来强制执行他们的权力,于是国家便产生了。

恩格斯指出,国家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强制手段来维护阶级利益,并具有剥削和压迫的本质。

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无论是封建时代的君主专制国家,还是资本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国家,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

国家通过立法、行政、司法等手段来维持阶级秩序,保护私有制的合法性,压迫被统治阶级。

恩格斯认为,国家是一个暴力机器,无论形式如何,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一些人的利益,而对其他人施加压迫。

此外,恩格斯还论述了国家的消亡。

他认为,随着阶级的消亡,国家也将逐渐消亡。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没有阶级和剥削,不再需要国家来维护阶级的利益。

国家将逐渐过渡到无阶级的社会组织形式,最终实现国家的消亡和真正的社会平等。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国家的起源,从而把握国家与氏族公社的必然联系,认识国家的本质,知道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把握国家职能,并能够运用国家职能解释社会现象。

教学重难点:国家的起源。

国家的本质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针对国家起源的神创论观点,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理论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观点,概括起来有两点: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内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

第二,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1、氏族的定义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2、氏族制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

这里的重点是要说明,维系氏族成员关系的是血缘纽带而不是经济纽带,相应地,划分氏族组织也是以血缘为基础而不是以地域为基础。

第二,氏族以议事会作为自己的管理机构,它是氏族内部一切成年男女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这里的重点是要说明,氏族的管理机关是纯粹“公共”性质的,参与管理的成员之间以及与管理机构与氏族母体之间没有对抗性的关系。

第三,氏族成员之间负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无论氏族中的哪个成员受到侮辱或侵害,其他成员都有义务为其复仇。

这里的重点是要说明,氏族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氏族则是一个以共同利益为根本决定因素的共同体。

3、原始社会的民主制氏族内部存在氏族成员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马克思称之为“原始民主制”。

这是一种与原始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氏族制度和氏族组织的管理模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原始民主制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原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而不是一种国家形式。

这里管理不是依靠强制力,而是管理者的威信和被管理者的服从的自觉性,没有警察、军队和监狱。

阶级与国家 讲稿

阶级与国家 讲稿

阶级与国家讲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XXX,今天给大家讲的内容是阶级与国家。

这部分内容分为四块来讲……一、阶级与国家的起源1、氏族公社与原始民主制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早期,决定人类社会制度的主要因素是血缘关系。

联结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是血缘纽带,而不是经济纽带。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即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一群女子互为所有的婚姻形式。

群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家庭形式有:“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普那路亚家庭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婚姻制度已经从“内婚制”转向“外婚制”,即禁止一定范围内血缘亲属成员之间通婚的婚姻制度。

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一个族群内部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禁忌一经确立,这一族群便转化为氏族。

氏族是指在原始社会中,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集团。

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组织。

从人类文明的整体进程看,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具有以下3个特征: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外婚制)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也是维系氏族的纽带。

以血缘关系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第二,氏族的管理机构是议事会,(民主性)它是氏族内部一切成年男女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这一管理机构是纯粹“公共”性质的,参与管理的成员之间以及管理机构与氏族母体之间不存在利益矛盾关系。

第三,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互助性)由此可见,氏族是一个成员利益高度一致的社会共同体。

(前面讲氏族特征的第二点就有讲到)氏族内部存在氏族成员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这被马克思称为“原始民主制”。

(要注意)原始民主制不同于人类进入政治社会后的民主制。

它是一种成员之间真正平等、利益一致的民主制,是与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相适应的一种原始的社会管理形式。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历史现象,这句话表明国家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国家在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和政治概念,而不是一个地域概念。

国家的起源是同阶级对立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在社会分裂成为敌对阶级的情况下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而产生的,将来也必然随着阶级的灭亡而失去其存在的根据。

第一节国家的起源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国家产生以前的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

这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就是原始公社制度和氏族社会组织。

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社会制度受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是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一是家庭发展阶段的制约。

第一、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制约社会制度的“劳动的发展阶段”,主要是指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当时生产力性质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制约原始公社制度的是劳动发展的低级阶段,这个阶段的生产工具非常简陋,生产力水平低,孤立的个人很软弱,还不能以个人的力量为生存而斗争。

——公有制。

第二、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婚姻关系发展变化,人种的繁衍变化形式群婚:人们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

即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一群女子互为所有的婚姻形式。

血缘家庭:禁止父母与子女通婚。

普那路亚(同伴)家庭:兄弟姐妹之间禁止结婚。

姐妹们的共同夫夫不是兄弟,兄弟的共同妻子也不是姐妹。

普那路亚(同伴)家庭是由氏族直接产生的家庭婚姻形式。

氏族: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

原始公社的社会经济单位,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是原始社会血缘亲属集团,社会的生产单位,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有共同名称、宗教信仰和墓地。

使氏族社会组织成员联系在一起的根本因素是:血缘关系。

氏族的发展:母系氏族——父系氏族氏族的特点: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

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氏族制度中的决策组织—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议事机构。

马克思的国家学说

马克思的国家学说

马克思的国家学说
马克思的国家学说是一种关于国家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包括国家的起源、概念、本质、职能,以及国家的发展等学说。

1. 国家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正是借助于国家这种特殊组织,在政治上也夺取统治地位,镇压敌对阶级,实现其统治整个社会的意志。

国家是暴力机器,其基本成分是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工具。

2. 国家的起源:马克思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社会必然分裂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时候,为使阶级冲突得以控制,需要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来建立和巩固统治秩序,于是产生了国家。

3. 国家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国家产生后,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变化。

这种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国家形式的变更、国家规模的扩大和国家职能的不断强化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国家的阶级性质,乃至整个国家的形态也要不断地发生更替。

国家发展的根源在于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与不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历史上国家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表现为四种不同的历史类型,即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剥削阶级类型国家机器的发展趋势是,它从产生到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是
一个日臻完备、不断强化的过程,日益暴露其统治机器的性质。

国家发展的最高形态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亦即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的国家学说为我们理解国家的本质、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第 二 章 国家与阶级

第 二 章 国家与阶级
血缘家庭阶段向普那路亚家庭转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二)氏族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氏族既是原始社会的血缘亲属集团,又是社会的生产单位,还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各个氏族一般具有共同的名称、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共同的墓地。
5.国度
国家三要素: ຫໍສະໝຸດ (1)居民 (2)领土:领土的构成一般包括:领陆、领水、领空。
(3)主权
国外的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学者,往往从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三个方面来界定国家,故称为“国家三要素”说。这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它的要害是抹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本质和阶级使命,因而是不科学的。
(三)氏族的发展阶段
分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在氏族社会初期,由于普那路式的群婚和妇女在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社会处于母权制氏族时期。一般来说,母系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典型形态。后来,生产力不断发展,畜牧业出现,男子的经济作用和社会作用增长,父权制氏族代替了母权制氏族。在各个领域男性的特点和优势都表现出来,所以由母系氏族阶段到父系氏族阶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3.暴力论
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杜林强调暴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考茨基也是暴力论的拥护者,他认为阶级与国家的形成是许多部落因征服而互相联合的结果。
暴力论的错误在于,首先,它认为政治暴力先于经济发展的过程,即先有暴力,后有私有财产,这是违背历史发展事实的。其次,暴力论否认了国家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再次,它歪曲了阶级同国家的关系。
第三,国家是机器。

国家的起源——精选推荐

国家的起源——精选推荐

国家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起源主要阐明了两个观点:1.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

2.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对国家的起源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在他们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均提到了国家的起源问题。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国家以前的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

............,即原始社会这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就是原始公社制度...........和氏族社会组织.。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与当时生产力性质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制约原始公社制度的是劳动发展的低级阶段。

基于这种集体劳动的必要性,便形成了生产资料和生产品的公有制。

原始人们的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它既是原始社会的血缘亲属集团,又是社会的生产单位,还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各个氏族一般具有共同的名称、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共同的墓地。

氏族初期社会处于母权制氏族时期,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畜牧业的出现,男子的经济作用和社会作用增长,父权制氏族代替了母权制氏族。

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

19世纪中期,美国的人种学家和考古学家摩尔根(1818-1881)通过对美国印第安人生活的研究,于1877年写成《古代社会》。

恩格斯在其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揭示了原始公社制度发展的规律及其瓦解的原因,明确地论述了氏族制度的特征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以氏族为核心,原始公司制度有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几种形式。

阶级与国家

阶级与国家


国家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国家是在氏族制度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不是氏族组 织的简单继承,而是与氏族组织有着根本区别的特殊的社会 组织。
国家具有氏族组织所不具备的基本特征: 第一,国家不是按照血缘关系,而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 第二,国家设有公共权力机关,即专门的武装力量和法庭、 监狱等强制机关。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 级意志,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 秩序的职能。国家的政治职能通常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具有鲜 明的阶级性。
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公共事务进行 管理的职能。社会职能是国家本质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它服务 于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受特定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制约。
——《列宁专题文集 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页
4、国家的产生
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是国家产生的基本前提。国家正是 适应人类发展史上以此出现的私有制、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需 要,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国家的产生,是人类社会从 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即进入到社会分裂为阶级对立的时 代的标志。
3、父权制代替了母权 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 现。
1、奴隶制的巩固与发 展。
2、个体家庭开始成为 社会经济单位。出现 了富人与穷人的划分。
3、部落联盟的出现。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商业从社会中分离出来 商业与其他产业的分离
1、商品交换的发展和 商人阶级的出现,出 现了金属货币。 2、人员流动、居民杂 居,造成社会成员成 分和社会结构的改变。 3、奴隶制的最终确立, 进入奴隶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435~436页

《政治学概论》01阶级与国家

《政治学概论》01阶级与国家
“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天工,人其代之”
中世纪基督教的势力支配了整个西方 思想界,神权思想发展到了巅峰——“除 上帝外,别无权力”
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
2. 契约论
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关于国家起源的 最有影响的学说
契约论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订 立契约的结果,包含两层涵义:一层是 用来说明国家的起源,另一层是用来说 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社会管理职能则因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 求而日益增强和扩展
国家的历史类型和国家的消亡
一、 国家的历史类型 二、国家的消亡
国家的历史类型
1. 国家历史类型的涵义及其划分标准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指按国家本质对国 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 本质特征的分类概括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对国家的经济基 础和阶级性质的分析出发,提出了划分国 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即社会经济基础 和阶级实质
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要求和体现,是 国家活动的总目的和总方向,是国家在实施 阶级统治的过程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
国家的本质决定着国家职能的性质、内 容和实现形式
内部职能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 济秩序和稳定
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 安全
这种观点仅仅涉及国家的形式外 观,并没有深入到国家阶级本质的层 面,而且也未能把国家与氏族、部落 等社会组织区别开来
其他国家观分析
2. 国家契约说
是资产阶级最具代表性的国家观
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生活不方便或不安全, 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组 成国家,目的是使之仲裁自由人之间的纠纷,制止 违背自然法的行为
国家是在氏族制度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不 是氏族组织的简单继承,而是与氏族组织有着根本区 别的特殊的社会组织

国家的起源及本质

国家的起源及本质

国家理论(终极)一、国家的起源与本质国家起源问题是各类国家学说分歧的焦点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对立的根本点。

对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解释,决定了对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

马克思主义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有两个基本论断:第一,国家社会制度的主要因素。

随着群婚制度向“一夫一妻制”的被迫过渡,个体家庭逐渐取代氏族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生产分工日益细化,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

原始的氏族组织和道德力量已经无力应付这一变化,于是就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它似乎站在相互斗争的各阶级之上,压制它们的公开冲突,至多允许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

于是,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阶级所炸毁,被新的机关——国家所代替了。

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论断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种:神权论、暴力论和契约论。

神权论认为,国家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天、上帝)。

暴力论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强调暴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上的奴役先于经济的发展。

国家的产生不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而是暴力征服的结果。

契约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国家起源学说,它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让渡权利、缔结契约并共同守约的结果。

契约论对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是现在西方政治文化关于国家和政府起源的通行的解释。

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就是国家产生、发展、消亡的必然规律。

国家起源理论的评述

国家起源理论的评述

国家起源理论的评述国家起源理论是指关于国家形成的理论,其探讨的是国家的起源、发展和本质。

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之中,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争论从未停止,各种学派莫衷一是,展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国家起源理论的发展历程中,一些重要的学说和观点不断涌现,对人们对国家起源的认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早的国家起源理论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典时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就对国家起源进行了探讨。

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由英雄时代演变而来的,是无为(宇宙)和王(神)的结合,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国家的起源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互相帮助。

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社会契约论和国家起源的理论开始得到更为系统的发展。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人们在原始状态下通过社会契约形成国家的观点,认为国家是由一些自由的个人通过契约形成的,国家权力的来源是人民的自愿委托,这一观点对后来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9世纪,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卡尔·马克思提出了关于国家起源的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压迫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是为了保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

马克思主义将国家的起源和社会的阶级斗争联系起来,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和机构。

在20世纪,社会学家们也对国家起源进行了探讨。

马克斯·韦伯通过对国家的分析,提出了理性化和官僚化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了对国家起源的研究中。

他认为国家是通过对暴力的垄断来形成的,对暴力的垄断是国家存在的根本。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对于国家起源的理论研究也不断地在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中展开。

一方面,一些理论观点得到了丰富的深化和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争论和挑战。

在当代,对国家起源的理论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传统领域,而是涉及到了更为广泛的学科范畴。

比如在文化人类学中,人们开始通过对不同文化形态和习俗的研究,来探讨国家起源的文化基础和形成机制;在科学技术史研究中,人们通过对古代社会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考察,来分析国家起源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兼论阶级、国家的起源前文末后说到:“如果说,在有阶级社会以来,它们(剥削所有制关系)至今还未被铲除掉,那决不是单纯的生产力不发达的过错!”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要厘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明白剥削所有制关系的起源及其实质。

在这方面我们有一本很好的参考书——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

这本书也是马列主义者据以坚持他们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有制)”的经典理论依据。

由于在“生产关系”这一概念上我们与经典马列主义者发生了分岐,那么,我们现在就不妨沿着这两条线来分述。

即:一、生产力与所有制式生产关系的关系;二、生产力与分工合作式生产关系的关系。

我们首先从《起源》一书的“氏族社会”中生产力与两种生产关系的关系讲起。

氏族社会组织的确凿存在本身,使其作为人类文明社会的雏形应该是无可争议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恩格斯在该书中对此有关的重要论述,亦即,经典氏族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分工关系、所有制关系——“人口是极其稀少的;只有在部落的居住地才比较稠密,在这种居住地的周围,首先是一片广大的狩猎地带,其次是把这个部落同其他部落隔离开来的中立的防护森林。

分工是纯粹自然产生的;它只存在于两性之间。

男子作战、打猎、捕鱼,获取食物的原料,并制作为此所必需的工具。

妇女管家,制备衣食——做饭、纺织、缝纫。

男女分别是自己活动领域的主人:男子是森林中的主人,妇女是家里的主人。

男女分别是自己所制造的和所使用的工具的所有者:男子是武器、渔猎用具的所有者,妇女是家内用具的所有者。

家户经济是共产制的,包括几个、往往是许多个家庭。

凡是共同制作和使用的东西,都是共同财产:如房屋、园圃、小船。

所以,在这里,而且也只有在这里,才真正存在着文明社会的法学家和经济学家所捏造的‘自己劳动所得的财产’——现代资本主义所有制还依恃着的最后一个虚伪的法律借口。

”(见该书124页“正文+四号+宋体”下同)以上是当时遗留下来的美洲红种人即印第安人的真实生存状态。

也是野蛮时代①低级阶段的写照。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分工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男子作战、打猎、捕鱼,获取食物的原料,制作为此所必需的工具。

妇女则负责管家,制备衣食等等。

与这一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真正的分工关系只存在于男女之间。

男子与男子之间仅仅是同一工种的合作关系,比如作战、打猎、捕鱼等等,谈不上分工。

家户经济则应当是当时的所有制关系。

之所以表现为这种家户经济形式,是因为上述生产只需由一定数量(并非全体)的人构成的群体来共同完成,这样的群体(家户)当然可以有大小不等的若干个。

而显然,在生产工具更其低下的早期可能需要全体来完成,那时,或许就是一种原始的完全的共产公社形式,而不是这种半共产的家户经济了。

其中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地位关系,因为在生产中缺一不可,也就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不像现在,酒馆旅馆林立,男人只要有钱,到哪儿都可以吃饭、睡觉,做全职太太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氏族社会到底说明了生产力与分工、所有制之间的什么关系呢?那就是生产相对简单、落后,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也简单纯粹不分高下,由无差别的分工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地位(所有制关系)也完全平等。

接下来便是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如恩格斯所说,社会大分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交换产生的巨大意义在于:1、相邻或相近各氏族部落之间不再画地为牢;它们相互之间发生的关系不再经常是为了争夺天然资源的战争。

因为这时的人已经可以靠自己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的生产了。

它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更大的范围内进一步密切起来提供了广阔空间,并从对手和天敌状态逐渐变为合作伙伴关系。

当然,与此同时,互为敌人的集团也越来越大。

2、不等价交换使分工产生了日益巨大的差别。

这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埋下了隐患。

野蛮的掠夺更把这种差距直接上升到政治差别了。

恩格斯写道:“一切部门——畜牧业、农业、家庭手工业——中生产的增加,使人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

同时,这也增加了氏族、家庭公社或个体家庭的每个成员所担负的每日的劳动量。

吸收新的劳动力成为人们向往的事情了。

战争提供了新的劳动力:俘虏变成了奴隶。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使生产领域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

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第126页)这是一段非常重要也是最容易产生岐义的论述。

按马列主义者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的经典理解,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正是适应着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状态或要求的。

那么我们仔细研究这段话后能不能得出这种结论呢?按这段话的字面意思,“一切部门中生产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日益繁琐和繁重的劳动分工,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分担,而在一时无法得到更多的劳动力(靠生育来添加劳动力的做法效率显然是太低了)之前,为了减轻或免于这种繁琐繁重的劳动,人们选择了战争。

那么问题也正在于此:究竟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是人的好逸恶劳的本能要求,导致了奴隶制的产生?对此,我们不妨来作如下分析:假如,人们没有选择战争来获得劳动力,而是选择了部落间的不断扩大融合,吸纳一切闲散人员或相对落后的部落成员的参加,来实现生产的扩大化,产品的多样化,以减轻劳动强度并更好地满足每一个劳动者,情况又会怎样呢?实际上这并非假设,它完全是生产进行的另一种主要方式。

因为战争毕竟是残酷的,它对于纯朴的劳动者来讲,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这一点或许连恩格斯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因为他接着如实地写道:“住得日益稠密的居民,对内和对外都不得不更紧密地团结起来。

亲属部落的联盟,到处都成为必要的了;不久,各亲属部落的融合,从而分开的各个部落领土融合为一个民族[Volk]的整个领土,也成为必要的了。

“民族的军事首长——勒克斯,巴赛勒斯,狄乌丹斯,——成了不可缺少的常设的公职人员。

还不存在人民大会的地方,也出现了人民大会。

军事首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构成了继续发展为军事民主制的氏族社会的各机关。

其所以称为‘军事’,是因为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经成为民族生活的正常功能。

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贪欲,在这些民族那里,获取财富已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

他们是野蛮人:掠夺在他们看来比劳动获得更容易甚至更光荣。

以前打仗只是为了对侵犯进行报复,或者是为了扩大已经感到不够的领土;现在打仗,则纯粹是为了掠夺,战争成了经常性的行当。

”(第129页,笔者分为两段)前一段为我们的假设作了非常好的注解,后一段用红字标出的论述就彻底揭开了奴隶制的真面目: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产生并非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是人的好逸恶劳的本性导致的恶果。

生产力的发展仅仅是使人的这种本能有机可趁罢了。

生产力发展本身需要的是劳动分工,只有好逸恶劳的天性才需要奴隶。

在同一页中恩格斯更加不容置辩地写道:“掠夺战争加强了最高军事首长以及下级军事首长的权力;习惯地由同一家庭选出他们的后继者的办法,特别是从父权制实行以来,就逐渐转变为世袭制,他们最初是耐心等待,后来是要求,最后便僭取这种世袭制了;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的基础奠定下来了。

于是,氏族制度的机关就逐渐挣脱了自己在民族中,在氏族、胞族和部落中的根子,而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近部落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独立的、压迫和统治自己人民的机关了。

但是,如果不是对财富的贪欲把氏族成员分裂成富人和穷人,如果不是‘同一氏族内部的财产差别把利益的一致变为氏族成员之间的对抗’(马克思语),如果不是奴隶制的盛行(局部——笔者注)已经开始使人认为用劳动获取生活资料是只有奴隶才配做的、比掠夺更可耻的活动,那么这种情况是决不会发生的。

“这种情况”是什么情况呢?即统治阶级和统治机器——国家的产生。

就是说,如果不是人的好逸恶劳的本能带来的赤裸裸的掠夺行为,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为这种行为的实现提供了机会,阶级和国家是不会产生的。

在前面第111页中恩格斯非常详细地为此提供了佐证:“有一种设施促进了王权的产生,这就是扈从队。

我们在美洲红种人中间就已经看到,与氏族制度并行,还形成了一种独立自主地从事战争的私人团体。

这种私人团体,在德意志人中间,已经成为经常性的团体了。

博得了声誉的军事领袖,在自己周围集合一队掠夺成性的青年人,他们对他个人必须忠诚,而他对他们亦然。

首领供给吃喝并奖赏他们,把他们编成等级;对于小规模的征战,他们充当卫队和随时可以战斗的队伍;对于大规模的征战,他们是现成的军官团。

不管这种扈从队必然是多么弱小,像后来例如在意大利奥多亚克麾下所表现的那样,但是他们仍然成为古代的人民自由走向衰落的开端;在民族大迁徙时期和迁徙以后,他们也表明自己的作用正是这样。

因为,第一,他们促进了王权的产生;第二,如塔西佗已经指出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战争和抢劫,才能把他们纠合在一起。

掠夺成了目的。

如果扈从队首领在附近地区无事可做,他就把自己的人马带到发生了战争、可以指望获得战利品的别的民族那里去;由德意志人组成的辅助军,在罗马的旗帜下,甚至大举对德意志人作战,这种辅助军有一部分就是由这种扈从队编成的。

德意志人的耻辱和诅咒——雇佣兵制度,在这里已经初具雏形。

在罗马帝国被征服以后,国王们的这种扈从兵,就同非自由人和罗马人出身的宫廷奴仆一起,成了后来的贵族的第二个主要组成部分。

”以上事实雄辩地证明了,战争是掠夺者的专利和职业。

普通劳动者不可能选择战争来为自己添加劳动力。

阶级的产生完全是掠夺——争夺生产力支配权——即政治斗争的产物。

它与社会分工毫无关系。

统治者阶级源自游离于社会生产之外的掠夺集团。

游牧部落从野蛮部落中分离出来,并不能说从此构成了游牧阶级,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也不能据此说构成了手工业者和农业劳动者阶级,第三次社会分工产生的商人也一样,也不能就此说形成了商人阶级。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发展下的劳动分工合作关系。

所有这些只有分工不同的劳动者集团只有与掠夺者集团相比较才具有政治意义上阶级划分。

单纯分工上不同的商人仅仅是以赚取适当差价谋生的一种职业而已。

只有与权力相勾结的商人才成为政治意义上的剥削者阶级。

对此,恩格斯做了同样精辟的不自觉的证明:“罗马国家变成了一架庞大的复杂机器,专门用来榨取臣民的膏血。

捐税、国家徭役和各种代役租使人民大众日益陷于穷困的深渊;地方官、收税官以及兵士的勒索,更使压迫加重到使人不能忍受的地步。

罗马国家及其世界霸权引起了这样的结果:它把自己的生存权建立在对内维持秩序对外防御野蛮人的基础上;然而它的秩序却比最坏的无秩序还要坏,它说是保护公民防御野蛮人的,而公民却把野蛮人奉为救星来祈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