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幽默英译汉的不可译性
英汉对译中的不可译现
“ 没良心的!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 。”( 《红楼梦》二 十五回)
You ungrateful thing ! Like the dog that bit Lu Tung-pin you bit the hand that feeds you.(杨宪益译)
“去设埋伏我们都没有信心 , 想他一定在昨天晚上就早溜了 , 今天去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 ”( 曲波《林海雪原》 十一 章)
“没有 ,幸亏没写! ”她又高兴了 ,像中了彩票似的。 “ No, luckily I didn ’ t write it. ” She became happy, a though she had won the coloured ticket as a prize.
“ 我说 ,你章永璘 ,你生就了一副狼心狗肺! ”
Above, a deep blue sky. Below, the dark green land. Transparent, profound, beautiful. But squashed in between these two black lines of human beings.
女人的脾气是一条流到沙漠中的河 。开始时汹涌澎湃 ,流到 后来就会无影无踪。
你想想 ,从五七年开始 ,我就不断地在运动里当“运动 员 ”……你看看 ,我还有功夫谈对象 、闹恋爱吗?
Think about it. Starting from 1957, I became a pawn of
the “movements ”— I became a “Movement
Man ”.Between jail and hard labour, how was there any chance to find a wife, let alone talk about love?
英汉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
英汉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作者:程姝娴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05期【摘要】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桥梁。
可译性问题是翻译界几千年来争论不休的难题。
随着人类对文化和翻译知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不能再片面地强调翻译是可能或是不可能的,而是表现了一种更为理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关键词】英汉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关于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讨论早已有之。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评论界的兴盛,一大批学者开始从不同的文化角度研究翻译问题。
因而崛起了一个新的流派:文学翻译学派,在译界也称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随之根植与语言文化差异的翻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争论又蓬勃而起。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说过:“可译性问题是整个翻译理论中最有原则性的问题。
”翻译理论必须解决这个最原则的问题。
否则,一切翻译理论都无从谈起。
可译与不可译是相对的,或者说,可译与不可译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深化和译者的努力,不可译不断在向可译转化。
事实上,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相对的,是可以转换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十几年前,日本某游戏公司制作了一款名为《Enemy Zero》的游戏,此处的“Zero”便是隐喻,以比喻游戏中从头伴随至尾的“看不见的敌人”,对于此题目,香港的处理办法是照搬原文,不作翻译,而台湾则是商业化的将其乱译为“绝命凄杀”,不值一提。
只有大陆的某高人,先将“Enemy Zero”简化为“EO”,再以音译形,译为“异灵”,做到了形美、音美和神美的和谐统一。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可译论,因为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又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文化和思想是可以相互交流的和理解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地域文化传统、语言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差异,文化有时又不是完全可译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译的。
英语幽默语言的翻译
英语幽默语言的翻译摘要:翻译好英语幽默语言对于忠实地传递作者的意图和进行文化交流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它的翻译既包含在一般的翻译之中,又有其特殊性。
本文简要分析了英语幽默语言翻译中存在的障碍,介绍了英语幽默语言的分类及翻译方法,提出了英语幽默语言翻译的几条原则,探索了为中文读者准确传递英语幽默的可行性。
关键词:英语幽默语言;翻译障碍;分类;翻译原则幽默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是旨在引人发笑的说法或写作方式。
英语中的幽默常借助于英语中特有的一些语言形式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来表达,如果翻译不恰当,幽默就不会起到相应的效果,不利于忠实地表达作者的原意和进行文化交流。
一、英语幽默语言的翻译障碍国内翻译界有人评价英语幽默语言翻译时说:其难度何亚于译诗,有时也许竟是无法翻译的!导致这种难度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1.文化背景的差别。
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别很大,在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幽默很难将其对等地翻译给处于汉语文化背景中的读者。
例如:A little girl at first church wedding suddenly whispered loudly to her mother: “Mummy, has the lady changed her mind?” “Why, dear, whatever do you mean?” “Well, Mummy, she wentup the isle with one man and came back another!”不熟悉英语文化背景的中国读者恐怕无从领会其中的幽默。
在西方的婚礼习俗中,新娘先由父亲带着走上教堂的神坛,然后交给新郎。
翻译时无论怎么从字面上下功夫都很难让中国读者发笑,笑那小女孩的天真。
2.语言运用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词的搭配和词序以及句子结构、句序和句子内容上各有其特点,因此在翻译中很难将英语文字的特点“移植”到汉语中来。
某些使用文字游戏造成的幽默就很难翻译,有时竟翻译不出。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作者:赵彤贾欢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9年第03期[摘要]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差异非常大的语言,在互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可译的情况,但是不可译并不意味着放弃翻译。
因此,对不可译的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得出英汉互译中不可译情况的挽救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翻译;英汉互译;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122-02一、翻译的不可译性概述(一)不可译性的提出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但丁在研究《圣经》的拉丁文译文时,发现《圣经》的译文失去了原文的一些特征和意义,于是提出翻译的不可译性。
英国古典主义流派创始人约翰·德莱顿于17世纪提出,译者就像戴着脚铐在绳子上跳舞,他能够小心翼翼避免摔’下来,但不能指望他举止优美(Lefevere,2004:23)。
在德莱顿看来,翻译中无法一概直译,翻译的可译性也是有限度的。
而在我国,著名译经师玄奘在将经书翻译成梵语时总结出了“五不翻”原则,即“秘密故不翻”“含多义即不翻”“此无故不翻”“顺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提倡在这五种情况下不能强行翻译(却正强,2010:5)。
中国文学翻译的开拓者鲁迅也曾说过“翻译宁信而不顺”,同样肯定了翻译的不可译性。
(二)不可译性的原因德国语言学家洪宝提出:“每一种语言都是独特的,都有与众不同的内在特质,因而在其他语言中找不到一个对等物。
”(Lefevere,2004:65)每种语言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两种语言之间不存在完全的对等,而英语和汉语的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导致绝大多数语言成分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对等语。
同时,文化间的差异也进一步增加了翻译中不可译的因素。
如此一来,在英汉互译中必然存在源语言特征和意义的流失,如源语中暗含的幽默、劝诫讽刺之类的意味,使译文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甚至使译文变得生涩难懂,大大降低了译文的可读性。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研究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研究摘要:英汉互译中存在着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问题,影响了交际沟通。
本文主要从语言本身及文化差异的角度对不可译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两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不可译性;语言;文化Study on the Untranslatability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sAbstract: There exists a problem of untranslatability in the scope of both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s. It accounts for the fails in communication. This thesis studied on the reasons that cause untranslat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 itself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two ways to solving untranslatability problems are presented.Keywords: Untranslatability; language; culture一、不可译性在各种类型文本的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常常遇到不可译的问题,即很难在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中找到与源语(Source Language)语句表达的意思完全匹配的对等语,这就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包括导致译文的读者不能百分之百地理解原文的意思,或者能够理解意思,但无法体会到原文表达方式在源语语境中所包含的种种引申义,幽默意味等等,使得译文的质量大打折扣。
中西交流的过程中,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的成功实现都离不开高素质的译者和高品质的翻译作品。
论英语幽默的翻译
论英语幽默的翻译摘要:幽默是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幽默反映英语文化。
反映英语文化中的价值以及现实等,所以不理解英语幽默就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英语。
了解英语幽默的常用手法是欣赏该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归化、功能翻译、直译和注释法则是幽默语言翻译的重要策略。
就其本身功能而言,幽默则具有两大主要功能—美感功能、信息功能。
由于每种语言都有其文化特点、修辞特点和表达习惯,臣此译者在翻译幽默的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方法,再现原文的修辞特点、内涵奥妙和幽默的联想。
关键词:幽默语言、翻译策略、功能、手法前言英语中幽默(humor)一词来自拉丁语,意思是“湿润”(moisture)。
英、美人是世界上最富有幽默感的民族,这种幽默感已经渗透到了英、美文学作品和生活中。
幽默是每个民族都存在的,但不同民族的幽默感差异却很大。
幽默往往与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社会观念、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等有密切的关系。
虽然幽默不等于嘲笑,但弄不好,出了差错,便会事与愿违。
因此,了解英语幽默的常用手法,增强对英美文化的了解,方能力求保持幽默翻译中的原汁原味。
幽默是有民族性的,不同民族的幽默,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英汉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因而有着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及语言表达与欣赏习惯.鉴于这种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使得译者往往很难将其韵味翻译过来.美国作家辛格说:“一种语言中令人捧腹的笑话,译成另一种语言有可能成为白痴呓语.”他甚至还说:“诗和幽默,几乎是不可译的.”而国内翻译界也有人感叹道“其难度又何尝亚于译诗,有时也许竟是无法译出来的.”作为语际间信息传播工具的翻译应正确审视差异,最大限度地使原语接受者和目的语接受者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契合,共同咀嚼幽默语言散发出的“笑”味。
幽默是一种美的情感信息,它不仅代表了艺术,而且代表了美学和生活中的哲理。
一、英语幽默翻译的策略(一)语言功能的六大类幽默的语言艺术英国翻译理论家皮特·纽马克(Peter Newmark)将语言功能分为六类:1.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传达信息。
不可译性.doc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都完全不同,这些绝大多数都无法在另一语言中找到对等语。
如果在英汉互译中,有时无法将原语或源语(source language)翻译成译入语或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称为“不可译性”。
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 )”和“文化上的不可译(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语言上的不可译性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英语属印欧语系,而汉语属汉藏语。
在这两种非亲属语言之间进行转换时,结构上的语言手段显然不存在信息相通的渠道。
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所说, “当某一信息的表达形式是该信息所含意思的实质性成分时,需把这种意思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很困难,通常这种类型的意思是不可译的。
”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语音、字形及语言修辞等方面。
1、语音的不可译性从语音角度看:首先,汉语是单音节语言;而英语却是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为一体。
其次,汉语是多声调语言,讲究平仄;而英语无声调,只有语调的升降之分。
正因为如此,将汉语中对仗工整的诗或对联译成英文,既要追求其意美、形美,又苛求其音美,实在是不可能。
现举翻译家翁显良的译作《春晓》来说明。
原诗是这样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翁先生将此诗译为:“Late! ThisspringmorningasI awake Iknow, / All aroundmethebirdsarecry2ing, crying. / The stormlast night , I senseditsfury, / How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dearflowers. ”原诗主要写的是一点惜春的情绪,从翁老的译文来看,也确实传达了这种为花木担忧的惜春惜花之情,特别是后两句的翻译把原诗作者经风雨而替花愁的惜春情绪真实地传达出来。
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
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赵云龙刘慧玲翻译中遇到不可译性的问题是常有的事。
翻译是搞语言文字的转换工作,所谓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也完全是针对语言文字而官的。
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共同特征形成了翻译中的可译性,而各区城民族因地理条件和文明程度等方面的迥异形成了讲言文字方面的隔腆性、冷僻性和不可理解性,也造成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本文从语言文化的角度谈谈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问题。
一、不可译性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某些语言现象在译文中无法表达,属不可译性。
不可译是语际转换中永远存在的一种现象.原因为任何语言都带有很大的实在性和局限性,它从来也没有考虑到如何翻译其他文化的问题。
应该说翻译中语言本身出现不可译现象是完全正常的和客观的。
不可译性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译入语言缺乏对等的表达形式。
一种语言用某一形式表达了语义场内的某一意义,同时表达了该形式的某些特征,而另一种语言又恰好缺乏相应的形式既能表达出该意义又能表达出所要求的该形式的某些特征,不可译的问题就必然会出现.这是不可译性产生的语言学原因。
翻译中的绝对不可译现象一般都是与语言文字形式相关的一些现象。
如下面的两句:1) A: What makes a road broad?B: The letter B.2) A: Why is the letter D like a bad boy?B: Because it makes ma mad.句中“road,broad,ma,mad”不仅起一般词形的形式作用,而且是作为内容出现的.句中“road”,“broad”和“B”都无法译成汉语.如当英语语言形式本身充当内容时.不可译现象就可能出现.此外,还有与语言父字的形式特点有关的不可译现象。
这类现象大多是利用语言文字的形式特点达到某种修辞效果。
属于这类现象的有韵(尤其是头韵)、文字游戏(双关语)和某些实用意义等。
汉语中那些依赖语言音形义结构的修辞手法(如双关、拆词、仿词等)几乎都是不可译的。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作者:生医1201 关秋爽摘要:由于英汉语言的起源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其产生的种类可以分为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一直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
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具体分析了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
关键词:英汉互译;不可译;语言;文化引言所谓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文字用另外一种语言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
”但是这种辞典上的定义十分粗浅,真正的翻译绝对不只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译者对原有文字理解吸收以后的再创作过程,是“对原有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再现,以求得在不同语言接受者中产生对等的效果和影响”。
翻译中的可译性是指一种语言的表达可以通过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不可译性是指无法将原有信息的文字内涵和文化特色有效传达。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可译现象。
奈达在《对等的原则》一文中提到“语言间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对等,因此也没有完全准确的翻译。
译文的总体印象只会接近原文,而不可能在具体内容上一致。
”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语音、字形及语言修辞等方面;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主要表现在文化词汇空缺、指称词语义文化冲突和语用意义冲突等方面。
可译与不可译实际上是“矛盾对立的辩证统一”。
一、语言上的不可译性语言的不可译性指在语言形式方面,译语没有形成与源语文本相对应的形式特征。
这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1)源语的多个词汇或语法单位共有一个语言形式,这无法在译语中得到合适的体现。
(2)源语的一个词汇或语法单位有多个语言形式,同样,这也无法在译语中得到合适的体现。
英语和汉语这两种非亲属语言在进行转换时,必定存在很多障碍,也就是不可译。
本文所指的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主要体现以下方面:1. 语音的不可译性英语和汉语隶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拥有不同的语音系统,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些语音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不存在对应的形式,导致翻译的不准确。
谈到语音的不可译性,许多研究者都会以赵元任先生著的《施氏食狮史》“石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为例。
英汉翻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例 3】 In China men usually wear the trousers at home. 【译文1】 在中国,男人通常是一家之主。 【译文2】 在中国,男人在家通常穿裤子。
【例 4】 He is as pleased as a dog with two tails. 【译文1】他高兴得像只长着两条尾巴的狗。 【译文2】 他高兴得手舞足蹈。 【例 5】 He came safe from the East Indies, and was drowned
【译文1】----法官:你怎么想到把车停在那里? ----游客:啊,那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停车的好地 方!
【译文2】----法官:你怎么想到把车停在那里? ----游客:啊,那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适于泊车!
(注:英语单词fine既有“好”的意思,也可表示“罚 款”。)
【例9】She made an oath that she would scratched Jim’s eyes out.
汉语亦有不可英译的成分
1. 护士:小心肝! 病人:小宝贝!
2. 上海自来水来至海上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3. 爆竹声声辞旧岁 梅花点点迎新春
4. 一去二三里,村烟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5.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6. 黑化肥挥发会发黑,灰化肥发黑会挥发。 7. 知道不知道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不要知道说不知道不
知道说知道到头来知道变成不知道不知道还是不知道天知道 地知道若要问我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也不知道。
由于各民族的文明化进程大致相同, 思维方式和生活 内容也大同小异, 衣食住行本质上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语 言的生成原理也都是一致的, 这就决定了语言之间的互 译互通是可能的。否则,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将是不可 想象的,人类的相互交流也就无从谈起。
浅谈英语幽默的翻译
浅谈英语幽默的翻译摘要:幽默是一种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现象,但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幽默的翻译常常存在难度和挑战。
本文从英语幽默的翻译角度出发,对英语幽默的类型、特点和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英语幽默、翻译、文化差异、翻译策略一、介绍幽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幽默经常被用来缓解紧张的气氛,减轻压力,增强人际交往的效果。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幽默的翻译常常存在难度和挑战。
特别是英语幽默,由于其语言的特点,翻译更是需要深入思考和准确把握。
本文将从英语幽默的翻译角度出发,对英语幽默的类型、特点和翻译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二、英语幽默的类型和特点英语幽默的类型繁多,常见的有儿童幽默、脱口秀幽默、电影幽默、广告幽默等等。
无论哪种类型,英语幽默都有以下几个特点:意外性:英语幽默通常依赖于出乎意料的结局或情节发展来制造笑点。
例如,一个人听到了一个不好笑的笑话,但是他们预料到它是一个好笑的笑话,因此他们仍然笑了。
这种效果是由于意外性所造成的。
双关语和语言游戏:英语幽默经常利用语言的双关语和游戏来制造笑点。
例如,“Why was the math book sad? Because it had too many problems.” 这个笑话中的问题可以指代“问题”和“数学问题”,因此产生了双重意义,从而引起了笑声。
调侃和讽刺:英语幽默常常利用讽刺和调侃来达到幽默效果。
例如,“I told my wife she was drawing her eyebrows too high. She looked surprised.” 这个笑话中,讽刺了妻子的表情,从而引起了笑声三、英语幽默的翻译策略由于英语幽默的特点,翻译英语幽默需要考虑文化差异和语言的特点,才能准确传达笑点和幽默效果。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英语幽默翻译策略: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直译是指将英语原文翻译成与其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语言表达,而意译则是指将英语原文的意思翻译成目标语言的语言表达。
英语翻译中言语幽默不可译性的分析-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英语翻译中言语幽默不可译性的分析一 引言引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社会活动的独特反映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社会活动的独特反映,,语言有其特定的词汇、结构、表达用法、语法等。
由此可知汇、结构、表达用法、语法等。
由此可知,,一种语言是无法达到另一种语言的表达效果的另一种语言的表达效果的,,也就是说也就是说,,语言在翻译领域是不可能存在完全翻译的现象的存在完全翻译的现象的,,即翻译存在不可译性。
即翻译存在不可译性。
此外此外,,语言存在文化特异性。
各民族都存在其特有的社会体系、宗教和民俗等宗教和民俗等,,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都会反映在传承文化的词汇、短语、习语等其他表达方式上。
这些蕴含着文化底蕴的文字都暗藏着丰富的言外意义。
当这些包含深层的文化词汇被运用到目标言中时化词汇被运用到目标言中时,,翻译将很难进行翻译将很难进行,,翻译的不可译性也就由此产生了。
也就由此产生了。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言语幽默必然地包含了语言学特征言语幽默必然地包含了语言学特征,,这些特征无法用另一种语言对等表达。
此外些特征无法用另一种语言对等表达。
此外,,言语幽默是民族特征的集合的集合,,是民族历史的展现是民族历史的展现,,是社会价值的反映。
言语幽默在本质上包含了大量的根植于文化之上的文字、表达方式以及其他文化元素元素,,所以一个民族的言语幽默往往是语言翻译的难点。
即使两种民族文化的的思考模式、语言结构等都很相近种民族文化的的思考模式、语言结构等都很相近,,跨文化翻译也会存在此类不可译性。
言语幽默的不可译性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言语幽默的不可译性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语言学层面和文化层面。
本文将重点分析翻译的不可译性在文化层面的具体体现。
层面的具体体现。
二 文化层面的不可译性文化层面的不可译性文化文化,,作为图像和思维模式的积淀作为图像和思维模式的积淀,,为幽默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可构建形式。
英汉对译中的不可译现象
文学与日常风格
要点一
总结词
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在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英汉 对译中某些文学性强的英语表达在汉语中难以找到合适的 对应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意象和象征手法在汉语中可能没 有完全对应的表达。同样,汉语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 方式在英语中也难以找到完全匹配的对应词。
地域语言风格差异
双关语与修辞
双关语是一种利用词语的音或义相似之处, 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在英汉对 译中,由于语言音韵和语义的差异,双关语 往往难以保留其原意,导致不可译现象。
例如,英语中的“She sells seashells by the seashore”直译为“她在海边卖贝壳”, 但失去了原双关语“seashell”和“seashore”
详细描述:英语和汉语在时态和语态的表达上也存在差 异。例如,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在汉语中可能转换为主动 语态,或反之。
语义差异
总结词
文化意象差异
总结词
比喻和修辞差异
详细描述
英汉两种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意象 ,某些英文表达在汉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 汇,反之亦然。这种文化意象的差异可能导致不 可译现象的出现。
05 语言风格差异
正式与非正式风格
总结词
在英汉对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正式与非正 式风格存在差异,某些英语表达在汉语中可 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
详细描述
英语中存在许多正式用语和表达方式,如古 英语、拉丁语和法语外来词,这些在汉语中 可能没有对应的表达。同时,汉语中的一些 口语化和非正式表达在英语中也难以找到完 全匹配的对应词。
饮食文化
西方饮食文化与中国存在显著差异, 如西方人偏爱冷食和快餐,而中国 人则注重热食和烹饪技巧。
浅谈英语的双关语及其翻译
浅谈英语的双关语及其翻译[摘要] 英语双关语作为一种修辞手段,长期以来被广泛地应用在日常会话、故事、小说、广告、戏剧、诗歌、笑话、谜语等文体中,用来造成幽默、诙谐、讽刺的效果,使语言变得生动、活泼、有力。
本文对双关语的定义及其翻译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 英语双关语不可译翻译方法双关语是英语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也是英语中常见的一种幽默形式。
它巧妙地利用词的谐音、词的多义或歧义等,使语言表达含蓄曲折、风趣幽默,引起读者的联想。
现代的双关语已变得日趋通俗、诙谐,它的妙用可达到生动活泼,嘲弄讥讽的修辞效果。
双关这种修辞是有意借用一个词语或句子同时关涉两个事物,包含两种意思,表面一层意思,实际上隐含另外一层意思,并且以隐含意思为主,以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制造出幽默、影射、传达复杂思想等效果。
要在翻译中反映这些效果,就必须将原文的双关修辞准确地再现在译文中。
但是,双关语的翻译仍然是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一、双关的定义英语双关语pun,又叫paronomasia或play on words,是利用语言中的谐音、歧义、模糊等现象,让一个词语,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或一个语言片段同时兼顾两种事物,或表达双层意思。
一个是表面的,一个是隐含的,并以隐含意思为主。
这种双关语的恰当运用,可以使语言生动有趣,或借题发挥,旁敲侧击,或指桑骂槐,冷嘲热讽,收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效果。
《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1989)给“pun”下的定义:The use of a word in such a way as to suggest two or more meanings or different associations, or the use of two or more words of the same or nearly the same sound with different meanings, so as to produce a humorous effect.(用一个词去暗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或引起不同的联想,或者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发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以产生一种幽默效果。
从言语幽默概论视角探讨汉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围城》原著及英译本为例
从言语幽默概论视角探讨汉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围城》原著及英译本为例一、本文概述言语幽默是语言的精髓,也是人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在文学作品中,它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欢笑,还能够深刻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围城》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的言语幽默更是为这部小说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然而,如何将这种言语幽默在翻译中得以保留和传达,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旨在从言语幽默概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语言语幽默的翻译方法,并以《围城》的原著及其英译本为例,分析翻译过程中言语幽默的处理策略,以期对汉语言语幽默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简要介绍言语幽默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围城》原著中的言语幽默,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随后,本文将对比原著与英译本,分析译者在处理言语幽默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意译、省略等,并评价这些策略在保留和传达言语幽默方面的效果。
本文将总结汉语言语幽默翻译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汉语言语幽默的翻译实践有所帮助。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汉语言语幽默的内涵和特点,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价值,并寻求更有效的翻译方法,让汉语言语幽默在跨文化交流中绽放其独特的魅力。
二、言语幽默概论言语幽默是人类语言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产生出一种令人发笑且富有深意的艺术效果。
言语幽默通常依赖于语言的双关性、夸张、对比、讽刺等修辞手法,以及语境、文化背景和言者的意图等多种因素。
在汉语言文化中,言语幽默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如歇后语、绕口令、反语、讽刺等,这些都是汉语独有的幽默方式。
翻译言语幽默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幽默的产生往往依赖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幽默元素,同时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背景,以尽可能地保留和传达原文的幽默效果。
《老友记》与《爱情公寓》中英汉言语幽默的对比分析及可译性研究
《老友记》与《爱情公寓》中英汉言语幽默的对比分析及可译性研究随着时代的發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也越来越多。
而幽默作为语言文化中的一部分,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到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文章以美国情景剧《老友记》和中国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中的言语幽默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从语用学角度对比分析两者言语幽默并试图探讨英文中幽默语的可译性。
标签:言语幽默;老友记;语用学;合作理论一、幽默的翻译关于幽默的翻译,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不可翻译。
Roland在《语言幽默》一书中表示,“When it comes to translating humor,the operation proves to be as desperate as that of translating poetry”(谈到有幽默的翻译,通常情形是和诗歌翻译一般绝望)。
为了探讨言语幽默翻译的可行性,本文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两部类似的情景喜剧中的幽默用语。
之所以选择这两篇范本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老友记》在美国自20世界90年代开播以来一直是美国情景喜剧的一座丰碑,同时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而中国情景喜剧《爱情公寓》在广受好评的同时也因其情景设定、人物性格塑造及部分情节和台词等与《老友记》相似而被诟病。
因此,本文将会截取两者中相似部分的幽默言语进行对比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幽默翻译策略,希望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欣赏美国情景喜剧和理解中英语言的差异。
二、合作理论合作理论是1975年赫伯特·格丽斯在《逻辑与对话》一书中所提及的合作原则。
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要遵守的原则,即合作原则。
说话者和听话者很有默契地合作着,一次交谈甚至是一场吵架都是语言合作的结果。
合作原则被分为四个方面:量、质、相关性和方式。
与量相关的要求是尽可能地提供信息,但也不要提供比所需过多的信息。
英语幽默话语汉译的障碍和应对策略
英语幽默话语汉译的障碍和应对策略[摘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化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着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幽默文化,优秀的英语幽默话语汉译能够使目标语读者进一步了解某个国家的历史背景、传统习俗等,并且可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然而,英语幽默话语汉译对翻译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
本文阐述了英语幽默话语修辞,分析了英语幽默话语汉译的障碍,并探讨了应对英语幽默话语汉译障碍的相关策略。
ﻭﻭ[关键词]英语;汉语;幽默话语;翻译ﻭ一、英语幽默话语的语言表现手法ﻭ常见的英语幽默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偷换概念.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交流时所表述的概念和含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也就是说,人们在交流时对讨论的话题和事物的理解趋于一致。
但偷换概念意味着说话者巧妙利用了双方对同一事物概念理解的差异性,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
幽默效果的强烈与否与偷换概念的程度关系密切,概念偷换的程度越深,幽默效果可能越显著。
如偷换概念中的语义偷换,在以下对话中尤为典型。
“Besideoney,youalsostolejewelry,watchesandd iands.”“Yes,sir.Thatiecauseneya-lonedoesn’tbringhappiness。
”在这段对话中,回答人巧妙运用了概念偷换达到幽默的效果,因为“neyalonedoesn’tbringhappiness”原意为“有钱未必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在这里却被回答者表达为“仅仅偷到了钱还不够幸福,还要偷珠宝、名表和钻石才够".二是双关,即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利用词语的多种释义以及同音,有目的地使语句具有多重含义,包括、语义、语法双关等。
双关语作为英语幽默的一种表现手段,广泛应用于西方日常生活中,包括文学作品、公共演讲、等。
如:Acoupleoftengotothesupermarketbycaratweekends.Andonedayaneioraskedthewife:“Whodriveorefreuently?”Thewifesaid:“Bothofusdri ve.Idrivethecarandhedriveecrazy!"在这段文字中,“drive”这个词使用了双关的表现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幽默英译汉的不可译性
不可译性指的是双语转换中源语的不可译程度,基于各语言群体语言和文化的特殊性。
而幽默既涵盖了人们对事物的另类理解,同时也表现了人们的智慧的一面。
正是因为幽默中大量涵盖了文化与语言的使用技巧,使得其不可译或是难以准确地被翻译出来。
还有一点,幽默的目的是让人觉得好笑,翻译的不好,不仅不能很好地表达一则幽默的幽默之处,亦不能表达它想传达的意思。
而且,幽默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手段,能够拉近各国之间的距离。
幽默中的不可译性在英语幽默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英语幽默中英译汉的不可译性分为两个大的方面,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
第一大类又可从三个不同角度看,构词、语音和一词多义角度来分析。
第二大类可分为三个层面,文化词汇的不可译性、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可译性与价值观,体系,风俗的不可译性。
语音角度不可译性有押韵与谐音的不可译。
押韵既能够加强幽默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也为其增添了趣味性;谐音是利用语言中同音或近音的词代替本字,产生兴趣,谐音要同时具备发音相似、意义贴切这两个条件。
以下是一则题为A Tom Kat Clerihew的英语幽默:
Katie Holmes and Tom Cruise
Are all over the news
Katie swears their love is true
As did Mesdames Cruise
One and Two
此幽默的主要特点是运用了押韵的手法。
一、二行押[ z]音, 三、四行押[ u: ]音。
使整篇幽默读起来流畅、连贯。
但是根据字面意思把这篇幽默翻译成中文, 效果却不理想.另一个例子 A bicycle can’t stand on its own because it is tw o-tyred.这又是谐音制造幽默的一个例子。
巧妙之处在于two-tyred0这个词, 它与/too tired0是谐音。
表面上这个句子是说自行车只有两个轮胎, 所以它站不起来。
同时又隐藏着自行车辛酸的独白: 因为主人骑太久了, 自行车感觉很累。
在汉译中两轮和很累不形成谐音。
因为二者是英语语言中的特例,所以汉译后,很难找到与原来意思贴切而且又具有同样幽默效果的表达方法。
英语中因押韵和谐音而产生的幽默效果,被汉译后失去原来的表达效果,而无幽默感可言,语言显得苍白无趣。
构词角度的不可译性表现在汉语和英语的构词结构的不同。
汉语不能模拟英语的构词特点, 请看这则英语幽默:
I will meet the c lass at 5: 00. A professor,wrote a sentence on the blackboard. After he left,a student wiped the letter c off the word class. The sentence became I will meet the class at 5: 00. 0When the professor came back and saw the sentence, he showed no sign of anger and wiped the letter l off the word class. The sentence turned out to be I will meet the ass at 5:00. The student stunned.
汉字不是由字母组成的, 要把这种随着字母减少意思不断变化的幽默效果翻译
成汉语, 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就是因为汉语中不存在英语的这种构词方式, 译者必须先对汉语读者作出解释。
即使幽默中的内容可译, 幽默的效果却是不可译的。
汉语是以字形为基础语言,而英语是以字音为基础的语言。
所以说,英语的幽默常常是以相同字音表示不同的字义而造成幽默的,而汉译过程中,字义可译,但不能准确的表现出英语中字音的相同这一用词的巧妙之处。
一词多义角度的不可译性表现在汉语与英语中的一词多义表现在不同的词里,而且意思也不尽相同。
When I was eighteen, I wanted to save the world. Now ,I'd be happy to save a hundred dollars.其中save 在句子中出现两次, 一次多义造成了幽默, 然后翻译过来后却不会有笑果。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使得语言显得风趣幽默而又耐人寻味。
汉译过程中,并不能体现出英语幽默当中一词多义现象,使读者认为英语中的幽默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话,并不存在什么特殊之处。
中英文语法的差异是导致不可译性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英语中用语法规则来表现幽默是很常见的。
下面这则英文幽默很能说明问题:
Haughty Woman: Little girl I’m looking for a small brown dog with one eye. Saucy girl say If he’s very small you’d better use two eyes.女
孩的回答巧妙地利用了with one eye这个词组在句中的双重语法地位。
它既可以作后置定语修饰dog, 也可以作状语表示look for的方式。
汉语中这个词组只能扮演一种语法角色, 所以要在保持幽默效果的同时翻译出其中包含的歧异是有
很大难度的。
但是当英语的某些语法规则在汉语语言中不存在的时候,通过翻译来让汉语读者与英语读者感受相同的幽默效果确实相当困难的。
文化词汇往往包含主观意向,与客观的词汇分类不尽相同。
由于中英文化差异,意指相同事物的词汇往往表达不同的文化外延意义。
英语双关语的汉译也存在着同样的困难。
例如: There were soldiers outside Buckingham Palace in their bear ( bare) skins. 显然, 首先引起人们发笑的是bear和bare这两个同音异义词表达出来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 这是翻译的一道障碍。
但是再深入一想, 对于没有去过白金汉宫, 没有看过门口穿着熊皮装的中国人来说, 幽默效
果是否会大减呢?由此看来, 文化词汇的音、形、义固然是翻译的难关,内含的文化信息的翻译更是决定了原语读者认为的幽默能否在目的语读者中取得反响。
由此可见,用汉语表达英语特殊的文化词汇的外延意义,传递完整的文化基调是十分困难的。
同样,读者对文化方面的翻译的理解也无法达到通透。
一些特定的词汇在英语使用国家中能够代表幽默的,在我国并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与接受。
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表现英文原句中要传达的意思,又要使搞笑词汇符合我们自己的胃口,是很难的,所以体现了不可译性。
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可译性体现在西方国家的社会体系与我国截然不同。
这则名叫苏格拉底的启示的英文幽默也同样体现了不可译性限度问题:By all means marry, if you get a good wife. You’ll be happy, if you get a bad one, you’ll become a philosopher.字面上这则幽默可以翻译为务必要结婚, 娶个好女人, 你会很快乐, 娶个坏女人, 你会成为哲学家。
对于不熟悉西方历史文化的中国人来说, 也许他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位著名的哲学家, 但是他的老婆也是
位著名的悍妇这层意思却无法翻译。
可以说, 社会历史文化潜藏在幽默言语之中, 可译性限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条件不同导致文化不同,进而导致不可译。
英语幽默中的语言不仅体现了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而且还渗透了作者本国的价值观。
价值观差异对中西文化的人们产生重要的影响,亦给翻译和跨文化交流
带来了严重的障碍。
最能体现价值观不可译性莫过于这则我们经常听到的幽默: 中国人对别人称赞的回答往往是哪里, 哪里!有人把它译成where, where!外国
人听了觉得奇怪, 只能回答everywhere。
中国人一向以谦虚为美德, 直接接受别人的称赞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而英美人就显得不那么谦虚了, 他们对别人称赞最常用的回答是Thank you。
中华民族尊崇儒家思想,而英语使用国家大多信奉基督教,双方推崇的思想不相同,故幽默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原英语在汉译后并不被我国读者所理解,导致了不可译性的发生。
引用文献:1、中英文幽默不可译性的原因分析张艳,小荷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东广州 50006)
2、英语翻译中言语幽默不可译性的分析陈峥
3、论英语幽默的不可译性及汉译补偿手段季传峰(常州工学院外
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常州工学院翻译研究所江苏·常州213002) 4、英语言语幽默中译探析李小丽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2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