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大 遥感学重点归纳
遥感重点整理
遥感系统:1、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2、信息的获取3、信息的接收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用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时效性。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经济性。
局限性遥感的分类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
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按遥感应用领域分应用领域: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研究领域: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
遥感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辐照度(I ):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I= d Φ/dS ,单位是W/m2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λmax 与黑体绝对温度T 成反比。
大气散射 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即为散射。
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
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4T M σ=bT =⋅max λ数字摄影原理(P53)扫描成像原理(P67)航空像片的分类:按照航摄倾角分类:垂直航空摄影,倾斜航空摄影按摄影实施方式分类:单片摄影,单航线摄影,面积摄影(多航线摄影)按感光片和所用波段分类:普通黑白摄影,黑白红外摄影,天然彩色摄影,彩色红外摄影按比例尺分类:大比例尺航空摄影,中比例尺航空摄影,小比例尺航空摄影,超小比例尺航空摄影颜色的性质明度:人眼对光源或物体明暗程度的感觉。
色调: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饱和度:彩色纯洁的程度,也就是光谱中波长段是否窄、频率是否单一的表示。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原理1. 电磁波辐射地球吸收太阳辐射后会重新辐射出去,形成地球辐射,分为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
地面物体的温度和光谱特性会影响辐射的波长和强度,不同的地面物体会产生不同的反射、散射和辐射现象。
2. 遥感影像的获取通过传感器获取地面反射、散射和发射的电磁波信号,记录成数字图像,再经过处理和解译,获取地表信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1. 遥感数据的分类a.依据数据源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微波遥感数据和红外遥感数据。
b.依据分辨率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低分辨率数据、中分辨率数据和高分辨率数据。
c.依据数据获取的时间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多光谱遥感数据和高光谱遥感数据。
2. 遥感数据的处理a. 遥感图像的增强:使遥感图像更加清晰、丰富、准确地传达地物的信息。
b. 遥感图像的分类:将遥感图像数据根据其光谱特征进行分类,识别出图像中的地物类别。
c. 遥感图像的解译:根据地物的光谱反射特性,对遥感图像进行识别和解释。
三、遥感的应用1. 土地利用与规划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土地变化等相关信息,为城市规划、农田分布、生态环境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持。
2. 环境监测与管理利用遥感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如大气污染监测、水质监测、植被覆盖度监测等,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 灾害监测与应对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灾害现场的影像数据,如洪涝、地震、火灾等,为灾害监测、评估和救援提供数据支持。
4. 农业生产与资源管理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农田进行监测和评估,如农作物覆盖度监测、土地肥力评估等,为农业生产和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5. 城市规划与建设借助遥感技术对城市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获取城市用地信息、道路交通信息、建筑用地信息等,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四、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 高分辨率随着遥感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已经成为遥感领域的热门方向,对于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数据支持。
遥感技术与实用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技术与实用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1. 遥感技术的概念与原理
- 定义:遥感技术是利用遥感仪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地表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 原理:遥感技术通过感知遥远地物的辐射能量,并将其转化
为电信号进行记录与分析。
2. 遥感技术的分类
- 按感知方式: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
- 按遥感平台: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 按波段范围: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
3. 遥感数据的类型
- 光学遥感数据:包括可见光、红外和紫外波段的数据,能够
提供地表物体的表面特征。
- 热遥感数据:测量地表温度,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资源调查。
- 微波遥感数据:穿透云层和大气,适用于湿地、雨林等地区
的观测。
4. 遥感技术的应用
- 地质勘探: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寻找矿体的迹象和地质构造的线索。
- 农业监测:利用遥感数据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病虫害的发生和土地利用状况。
- 环境监测: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土地退化等环境信息。
- 城市规划: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得城市建设的信息,包括用地分布、交通状况等。
5. 遥感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 优势:能够获取大范围、多时相的信息,具有高效、经济的优点。
- 局限性:受云层、大气、地表覆盖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和精度。
以上是遥感技术与实用应用的复习重点整理,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遥感原理与实用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原理与实用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1. 遥感原理
- 遥感概念:遥感是通过感知和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
手段,通过卫星、飞机等载体对地球进行观测和测量。
- 遥感数据:遥感数据是由传感器接收到的地球表面辐射能量
变换为数字信息后的结果,可以用来获取地表特征和变化信息。
2. 遥感应用
- 地表覆盖分类与监测: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地表反射或辐
射能量的特征,对地表覆盖进行分类和监测,如农田、森林、湖泊等。
- 地表变化检测:遥感数据可以用来监测地球表面的变化,如
城市扩张、冰川退缩等,这对环境监测和城市规划有重要意义。
- 灾害监测与评估: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评估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和森林火灾等,提供及时的灾情信息和救援指导。
- 农业与粮食安全:遥感数据可以用来评估农田的水稻、小麦
等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提供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参考依据。
- 环境监测与保护: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有助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以上是遥感原理与实用应用的一些重点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复习和理解。
如有需要,请随时与我联系。
遥感专业必会知识点总结
遥感专业必会知识点总结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感测器(如光电传感器、微波传感器等)对地球表面或大气进行监测,收集返回的电磁辐射信号,然后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分析、解译和提取目标地物的信息。
由于遥感技术具有成本低、周期短、覆盖面广等特点,因此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
以下将从遥感技术的基础原理、遥感图像的获取、遥感图像的处理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对遥感专业必会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遥感技术的基础原理1. 电磁辐射与地球观测地球表面和大气等物体都会产生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各种波段的辐射。
遥感技术利用的核心是通过感测器捕获和记录这些辐射信号,然后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
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是遥感技术的核心设备,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接收地面或大气发射的电磁波,然后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供后续处理分析。
3. 遥感平台的选择及参数设置选择合适的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对于获取高质量的遥感图像至关重要,需要考虑到分辨率、光谱范围、观测角度等参数,以保证获取到的图像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4. 遥感图像的地理坐标系统遥感图像需要具有地理坐标系统以便进行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空间分析和地图制作,常用的地理坐标系统包括经纬度坐标系统、投影坐标系统等。
二、遥感图像的获取1. 遥感图像的获取方式遥感图像的获取方式主要包括航拍和卫星遥感两种,航拍是通过飞机或者无人机等载具进行空中摄影,而卫星遥感则是通过卫星搭载的传感器以及遥感平台对地面进行拍摄。
2. 遥感图像的光谱特性遥感图像的光谱范围可以通过调整传感器的波段来获取不同波段的图像,其中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等不同波段的图像可以提供丰富的地物信息。
3.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分辨率是指图像中能够识别的最小物体大小,分辨率越高则图像的细节信息越丰富。
一般来说,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可以分为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等。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如下:
1. 遥感定义:遥感是指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远距离感知目标物体的基本属性,包括位置、形状、大小、方向、表面温度等。
2. 电磁波谱:遥感的工作基础是电磁波谱,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不同波段的电磁波。
不同的物体对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有不同的反射和吸收特性,因此通过测量这些特性,可以反演出物体的基本属性。
3. 传感器:传感器是遥感的“眼睛”,它能够接收和记录电磁波谱中特定波段的信息。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光学相机、红外扫描仪、微波雷达等。
4.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遥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包括预处理、增强、变换和分析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将原始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和识别。
5. 应用领域:遥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交通管理、气象监测、灾害预警等。
6.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未来的遥感技术将更加注重智能化、自动化和实时化,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多源数据的融合和综合应用。
以上是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如需获取更具体的内容,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权威资料。
遥感考试重点整理
遥感课程复习重点第一章概论1、遥感的定义: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具体地讲: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2、遥感的分类:(1)按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2)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3)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4)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5)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3、遥感技术特点:(1)宏观性、综合性(2)多源性: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多尺度(3)周期性、时效性。
第二章电磁波谱与地物波谱特征1、遥感如何辨别地物的,其基础是什么: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因此遥感技术主要是建立在物体反射或发射电磁波的原理之上的。
2、维恩位移定律:分谱辐射能量密度的峰值λmax波长随温度的增加向短波方向移动,且在一定的温度下,绝对黑体的温度与辐射本领最大值相对应的波长乘积为一常数,即)(λ(维恩常量)。
Tm=b3、辐射功率:单位时间内,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所发射的总辐射功能,也称为幅出度。
一种以辐射形式发射、转移、或接收的功率。
物体的总辐射功率:4、电磁波谱、波谱响应曲线的概念与二者的区别: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次序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波普响应曲线:根据遥感器对波谱的相对响应(用百分数表示)与波长的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绘出曲线。
区别:5、解释下面这张图图中描绘了黑体在5800K时的辐射曲线,在大气层外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照度曲线以及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后在海平面接收的太阳辐射照度曲线。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遥感概论是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
以下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一、遥感基础知识1.遥感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范围;2.遥感数据的分类、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3.遥感的数据源、传感器和平台;4.遥感数据的光谱特征和光谱反射率;5.遥感数据的空间、光谱和时间分辨率。
二、遥感图像解译1.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遥感图像的特征提取方法;3.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和常用分类算法;4.遥感图像解译中的误差源和误差评价方法;5.遥感图像的应用领域和典型应用案例。
三、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进展;2.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3.遥感技术在气象、地质灾害监测、资源调查和管理中的应用;4.遥感技术在国土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四、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1.遥感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技术;2.遥感图像的增强和滤波处理方法;3.遥感数据的特征提取和信息提取方法;4.遥感数据的数学模型和解析技术;5.遥感数据的多光谱、高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处理方法。
五、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应用1.遥感与GIS的概念、关系和集成模式;2.遥感数据在GIS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3.遥感数据与GIS数据的转换和交互;4.遥感数据与GIS空间分析的集成方法;5.遥感与GIS的应用案例和未来发展方向。
六、遥感应用中的伦理和社会问题1.遥感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问题;2.遥感数据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3.遥感数据的使用和共享政策问题;4.遥感数据在社会冲突和隐患管理中的道德问题;5.遥感数据的技术限制和社会影响问题。
以上内容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遥感概论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遥感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遥感期末复习重点
1、遥感(remote sensing)的定义: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与解译,对物体及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
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
遥感分类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环地球的航天器上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在星际飞行器上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0.05~0.38μm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0.38~0.76μm红外遥感:探测波段0.76~1000μm微波遥感:探测波段1㎜~10m多波段遥感: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线波段的范围内,在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3)、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主动遥感: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被动遥感:探测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4)、按遥感资料的获取方式分成像遥感:目标电磁辐射信号能转换成图像非成像遥感: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5)、按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分高光谱遥感(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是利用很多狭窄的电磁波波段(波段宽度通常小于10nm)产生光谱类型的图像数据。
常规遥感(宽波段遥感):波段宽度一般大于100nm,且波段在波谱上不连续。
6)、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
从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灾害遥感、军事遥感。
2、电磁波1) 电磁波(电磁辐射):电磁振源产生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
2) 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称为电磁波谱。
3) 电磁波的性质:波长与频率成反比;两者的乘积为光速;电磁波传播到气体、固体、液体介质时,会发生反射、折射、透射、吸收等现象。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绪论1、遥感的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在地面,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学科。
遥感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光谱遥感等。
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
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遥感起源于航空摄影、摄影测量等。
第一章1、电磁波:通过变化电场周围产生变化的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产生变化的电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传播的过程。
电磁波的特性: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现象)和粒子性。
2、波长最长的是无线电波,最短的是γ射线。
3、电磁波谱图: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制成的图案。
4、地物的反射率概念: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
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而变化。
反射类型:漫反射、镜面反射、方向反射。
5、影响地物反射率的3个因素: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地表颜色与粗糙程度。
附: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a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
B传感器的观测角和方位角c不同的地理位置d 地物本身的变异e时间、季节的变化6、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遥感原理与实际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原理与实际应用复习重点整理一、遥感原理1. 遥感概述- 遥感定义:通过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传感器和设备,从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特征的科学和艺术。
- 遥感系统组成:传感器、平台和数据处理系统。
- 遥感数据类型:光学遥感数据、微波遥感数据和热红外遥感数据。
2. 光学遥感原理- 光电转换原理:通过接收、记录和处理电磁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
- 电磁波谱: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不同波长的电磁波。
- 遥感图像的解译:通过解译图像获得地表要素信息。
3. 微波遥感原理- 微波辐射和吸收特性:微波信号与地表特征的相互作用。
- 微波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气象、海洋和地球表面的微波辐射。
- 微波遥感应用:气象预测、海洋监测和土地覆盖分类等。
二、遥感实际应用1. 土地覆盖分类- 目的:识别和分类地表上的不同土地覆盖类型。
- 方法:利用遥感数据和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土地分类。
- 应用:农业监测、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2. 环境监测- 目的:监测环境变化、污染和自然资源利用情况。
- 方法:利用遥感数据进行环境参数提取和监测。
- 应用:水质监测、森林资源管理和土地退化监测等领域。
3. 灾害监测与预警- 目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
- 方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灾害前兆信息和灾害区域的变化。
- 应用:地震、火山喷发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
4. 气象预测- 目的:获取大气和气象信息,预测天气变化和气候趋势。
- 方法: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气象模型进行气象预测。
- 应用: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农业生产等领域。
以上是关于遥感原理与实际应用的复习重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山西农大 遥感重点归纳
1、遥感: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狭义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数据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
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3、地面站由5部分组成:地面测控中心、地面接收中心、地面数据处理中心、图像分析中心、综合数据库。
4、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5、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该波谱以频率由高到低,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6、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动在空间的传播7、电磁波的性质:①横波②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③满足E=h.f④具有波粒二象性⑤不需要媒介也能传播,与物质发生作用时会有反射、吸收、透射、散射等8、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1(100%)的物体9、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10、黑体辐射的特征:①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都有一个最大值②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曲线不同③随着温度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11、散射: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改变了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干扰传感器的接收;降低了遥感数据的质量、影像模糊,影响判读)12、三种大气散射:①瑞利散射(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②米氏散射(粒子直径与辐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粒子直径比波长大得多)现象:(1)天空呈现蓝色—因为蓝光波长短,散射强度较大,因此蓝光向四面八方散射,使整个天空蔚蓝,使太阳辐射传播方向的蓝光被大大削弱。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总结遥感原理与应用是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球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主要涉及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方法、原理和应用。
以下是遥感原理与应用的重要知识点总结:1、遥感定义:遥感是指通过非接触传感器,从远处获取地球表面各类信息的技术。
2、电磁波谱:遥感技术主要利用电磁波谱中的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波段,不同波段的信息携带的地面信息不同。
3、辐射与反射:遥感传感器接收到的辐射包括目标物体的自身辐射和反射太阳光。
反射率是物体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是遥感影像分析的重要参数。
4、分辨率:分辨率是遥感影像中能够识别的最小细节,可分为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
5、图像增强: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对遥感影像进行色彩调整、滤波、边缘增强等操作,以提高影像的可读性和目标物体的识别精度。
6、图像分类:基于遥感影像的像素值和特征,利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自动或半自动的分类,得到专题图层。
7、动态监测:遥感技术可以对同一地区不同时相的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地表信息的动态变化,如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污染监测等。
8、应用领域: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资源调查、灾害监测、全球变化研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9、遥感数据融合:将不同来源的遥感数据融合在一起,可以提高遥感影像的质量和精度,为应用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10、3S技术:遥感(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结合,可以实现空间数据的快速获取、处理和应用。
以上知识点是遥感原理与应用学科的核心内容,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更好地应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除了上述知识点外,遥感原理与应用还包括许多其他重要内容。
例如,传感器设计和制造涉及的技术和标准,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和后处理方法,以及遥感应用中涉及的法规和政策等。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一遥感的定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及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自然界的任何物体本身都具有发射、吸收、反射以及折射电磁波的能力,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通过电磁波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探测目标物的目的。
三遥感的物理基础(一)电磁波电磁波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物理理论基础。
1、电磁波的性质:具有波的性质和粒子的性质(波粒二相性)2、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高。
3、电磁波谱电磁波几个主要的分段:宇宙射线、伽玛射线、X射线、紫外、可见光、红外(近、中、远)、微波、无线电波。
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是近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紫外: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38um辐射的总称,主要源于太阳辐射。
由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被吸收,只有0.3~0.38um波长的光能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且散射严重。
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与散射作用,紫外遥感通常在2000m 高度以下的范围进行。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遥感常用的可见光是蓝波段(0.45um附近)、绿波段(0.55um附近)和红波段(0.65um附近)红外,红外线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0.7um至1mm之间,遥感常用的在0.7um-100mm微波,波长在0.1毫米~1米之间的电磁波。
微波波段具有一些特殊的特性:①受大气层中云、雾的散射影响小,穿透性好,不受光照等条件限制,白天、晚上均可进行地物微波成像,因此能全天候的遥感。
②微波遥感可以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微波越长,穿透能力越强。
4、黑体辐射定律辐射出射度:在单位时间内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发出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能量的总和。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又能全部发射,则该物体是绝对黑体。
遥感科学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科学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一、遥感科学基础知识
1. 遥感的定义和概念
2. 遥感的分类和原理
3.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传感器类型
4. 遥感数据的解译与分析方法
二、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
1. 遥感数据预处理
- 图像预处理方法和步骤
- 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
- 遥感数据的几何校正
2. 遥感数据分类与识别
-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
- 基于特征的分类方法
- 遥感数据的对象识别与提取
3. 遥感数据的信息提取与分析
- 光谱信息提取方法
- 空间信息提取方法
- 时间信息提取方法
三、遥感应用领域
1. 农业遥感应用
- 农作物遥感监测与估产
-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
2. 环境遥感应用
- 水资源与水环境遥感监测
- 空气质量与气候遥感监测
3. 城市与区域遥感应用
- 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变化
- 城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四、遥感技术发展趋势
1.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
- 高光谱遥感
- 雷达遥感
2.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融合- 遥感数据在GIS中的应用
- GIS数据在遥感中的应用
以上为《遥感科学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的大纲,希望能够帮助您复习遥感科学与应用的相关知识。
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我将竭诚为您解答。
遥感技术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技术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技术是指通过获取和分析地面上的影像和数据来了解和监测地球表面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技术。
它可以应用于农业、环境、气象、城市规划等领域。
以下是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复重点:
1. 遥感基础知识
- 遥感的定义和分类
- 遥感数据的来源和获取方式
- 遥感数据的传感器类型和特点
- 遥感图像的特征和解译方法
2.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
-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方法
- 遥感图像的增强和特征提取方法
- 遥感数据的分类和变化检测方法
- 遥感数据的空间分析和模型建立
3. 遥感在环境和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遥感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 遥感在水资源管理和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 遥感在植被监测和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遥感在灾害监测和评估中的应用
4. 遥感在农业和气象领域的应用
- 遥感在农作物生长监测和农业管理中的应用
- 遥感在土壤质量评估和农田排水管理中的应用
- 遥感在气象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 遥感在极端天气监测和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以上是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复习重点整理,希望能够帮助你复习
和理解相关知识。
请自行查阅教材和资料进行更详细的学习和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遥感: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狭义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分类:a遥感平台分:地面,航天,航空,航宇b探测波段分: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c工作方式:主动,被动,成像,非成像d应用领域:外层空间,大气层,陆地,海洋遥感;特点:大面积同步观测,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时效性,经济性,局限性)2.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性质:①横波②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③满足E=h.f,c=fλ④具有波粒二象性⑤不需要媒介也能传播,与物质发生作用时会有反射、吸收、透射、散射等)3.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1(100%)的物体4.散射: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5.大气窗口:指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大气窗口的光谱段有:a紫外线,可见光,近红外b近中红外c中红外d远红外e微波波段)6.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移动的现象7.微波遥感:研究微波与地物相互作用机理,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从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8.辐射畸变:当太阳辐射相同时,图像上像元亮度值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这一改变的部分就是需要校正的的部分,故称为辐射畸变9.目视解译:判读者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判读仪器,研究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反映的各种影像特征,并通过地物间的相互关系推理分析,达到识别所需地物信息的过程10.数字图像直方图:以每个像元为单位,表示图像中各亮度值或亮度值区间像元出现的频率的分布图11.本影与落影:地物未被阳光直接照射到的部分在像片上的构像(有助于地物获得立体感);落影指阳光直接照射物体时,物体投在地面上的影子在像片上的构像(可以显示出物体的侧面形状)12.中心投影:空间任意直线均通过一个固定点(投影中心)投射到一平面(投影平面)上形成的透视关系13.辐射校正:是针对遥感影像辐射失真或辐射畸变进行的影像校正,这种校正是通过纠正辐射的亮度的方法来实现的14.遥感图像:遥感图像是各种传感器所获信息的产物,是遥感探测目标的信息载体15.波谱(光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16.同物异谱:同类地物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17.同谱异物:不同的地物可能具有相似的光谱特征18.监督分类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验区或训练区,用训练区中已知地面各类地物样本的光谱特性来“训练”计算机,获得识别各类地物的判别函数或模式,并以此对未知地区的像元进行分类处理,分别归入到已知的类别中19.非监督分类:是在没有先验类别(训练场地)作为样本的条件下,即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类合并(即相似度的像元归为一类)的方法20.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以遥感数字图像为研究对象,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综合运用地学、遥感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地学专题信息的智能化获取.目标:将人工目视解译遥感图像发展为计算机支持下的遥感图像解译21.密度分割: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可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一幅彩色图像22.差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其像元的亮度值相减就是差值运算23.多源信息符合:是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数据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24.标准假彩色合成:第2波段是绿色波段,第4波段是近红外波段当4、3、2波段被分别赋予红绿蓝色时即绿波段赋蓝,红波段赋绿,红外波段赋红时这一合成方案为标准假彩色合成25.多波段数字图像的三种数据格式:1.BSQ数据格式2.BIP数据格式3.BIL格式26.目标地物识别特征:色调、颜色、阴影、形状、位置、大小、图型、相关布局和纹理27.遥感数字图像:是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遥感影像。
遥感数字图像最基本的单位是像素28.遥感数字图像的特点:a.便于计算机处理和分析b.图像信息损失低c.抽象性强29.监督分类中的常用分类方法:a.最小距离分类法(最小距离判别法、最近领域分类法)b.多级切割分类法(神经网络法、平行管道分类法)c.特征曲线窗口法d.最大似然比分类法30.非监督分类中的常用分类方法:a分级集群法b动态聚类法1.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①投影距离的影响。
(垂直投影成像的比例尺与投影距离无关;中心投影成像的比例尺与投影距离有关,引起比例尺误差,因为航空像片的比例尺取决于航高和焦距。
)②投影面倾斜的影响。
(在垂直投影中,投影面是水平的,图像上比例尺是统一的;在中心投影中,当投影面倾斜时,像平面上产生比例尺的变化,地物的相应位置也会发生变化,造成倾斜误差。
)③地形起伏的影响。
(对垂直投影无影响;对中心投影有影响,引起投影误差。
)2.中心投影的成像特征:①地面上的点中心投影还是点;②直线的像一般还是直线,但当直线的延长线通过投影中心时,其像成为一点;当垂直线状目标不通过投影中心时,直线在近像片中心被缩短, 在像片边缘被夸大.③空间曲线的像一般仍为曲线,但若空间曲线在一个平面上,而该平面又通过投影中心时,曲线的像变为直线;④面状物体的中心投影是相对于各种线投影的组合。
(水平面的投影仍为一水平面⑤垂直面的投影依所处位置而变化,当位于投影中心时,投影所反映的是其顶部的形状,呈一直线;在其他位置时,除其顶部投影为一直线外,其侧面投影为不规则的梯形)3.黑体辐射的特征:①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都有一个最大值②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曲线不同③随着温度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4.三种大气散射:①瑞利散射(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②米氏散射(粒子直径与辐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粒子直径比波长大得多)现象:(1)天空呈现蓝色—因为蓝光波长短,散射强度较大,因此蓝光向四面八方散射,使整个天空蔚蓝,使太阳辐射传播方向的蓝光被大大削弱。
(2)朝霞和夕阳橘红色—阳光斜射地面,太阳高度角小,穿过的大气层比直射时厚。
在传播过程中,短波长的蓝光和绿光被散射掉,只剩下波长最长的红光,加上少量绿光,最后呈现橘红色。
(3)云雾呈白色—云雾粒子直径与红外线波长接近,相比可见光波段,云雾中水滴的粒子直径比波长大很多,因而对可见光中各个波长的光散射强度相同,所以人们看到云雾呈白色。
(4)微波波长比粒子直径大很多,属于瑞利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称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5.目视解译的方法和步骤:方法: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信息符合法,综合推理法,地理相关分析法步骤:1.目视解译的准备工作阶段(明确解译任务及要求,收集与分析相关资料,选择合适的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2.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3.室内详细判读解答在解译中应做到全面观察,综合分析,统筹规划,分区判读,由表到里,循序渐进,静心解译4.野外验证与补判(检验专题解译中图斑的内容是否正确;验证图斑界限是否定位准确)5.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手工转绘成图;在精确几何基础的地理地图上采用转绘仪进行转绘成图)6.数字图像增强的目的和方法:目的:提高图像质量和突出所需信息,有利于分析、判读和做进一步处理方法:对比度变化(是一种通过改变图像像源的亮度值从而改变图像质量的图像处理方法,方法有:线性变化和非线性变化)、空间滤波(图像卷积运算、平滑锐化、)、图形运算(差值运算和比值运算)、彩色变化(单波段和多波段色彩变化、HLS变换)、多波段变化(K-L变换、KLK-T变换)7.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2.地形起伏变化的影响3.地球表面曲率变化的影响4.大气折射的影响5.地球自转的影响8.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包括符合和配准两个步骤,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符合配准直方图调整符合9.目视解译: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影响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目标地物特征:色、形、位;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色调、颜色、阴影、形状、大小、位置、大小、图型,相关布局和纹理)目视解译及其目标:从遥感图像中获取所需的地学专题信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判断出遥感图像中有哪些地物及它们的分布,并对其作出给予粗略的估计摄影相片的特点:1.绝大部分为中大比列尺相片,在相片中各种人造地物的形状特征和图形结构清晰可见2.绝大部分采用中心投影方式成像,对于没有经过校正的相片,其边缘分布的高楼受中心投影的控制,其形状也会有明显变形10.遥感图像的地图特点及发展趋势:特点:丰富的信息量、直观形象好、显示性强、发展前景电子影像地图、多媒体影像地图、立体全息影像地图图像分类的有关问题:1.未充分考虑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2.提高要高图像分类精度收到限制11.计算机解译的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1.抽取遥感图像多种综合特征并综合利用这些特征进行识别2.逐步完成GIS各种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利用GIS数据减少自动解译中的不确定性3.建立适合于遥感图像自动解译的专家系统,提高自动解译的灵活性模式识别与专家系统相结合12.像点位移的规律:a.位移量与地形高度差成正比,即高度差越大引起的像点位移量越大b.位移量与相主点距离成正比c.位移量与摄影高度成反比13.遥感摄影相片包括:可见光黑白全色外相片、黑白红外相片、彩色相片、彩红外相片、多波段摄影相片和热红外摄影相片14.遥感摄影相片的特点:绝大多数都是大中比列尺相片,绝大部分都采用中心投影成像15.摄影相片的解译标志:1.直接解译标志(色调、大小、形状、阴影)2.间接解译标志a.目标地物及其相关的指示特征b.地物及其环境的关系c.目标地物与时间成像的关系16.微波成像的特点:a.侧视雷达采用非中心投影方式成像,这与摄像机中心投影方式完全不同b.微波摄像中的分辨率是由成像雷达的斜距分辨率和方位分辨率决定的 c.比列尺在横向上产生畸变d.地形起伏移位17.微波成像的应用范围:a.海洋环境调查b.地址制图和非金属矿产资源调查c.洪水动态检测与评估d.地貌研究与地图测绘5.军事侦察18.微波影像的判断方法:a.采用由已知到未知的方法b.对微波影像进行投影纠正c.利用同一行高的测试雷达在同一侧对同一地区两次成像19.计算机辅助遥感制图的基本过程:A.遥感影像信息选取与数字化B.地理基础底图的选取与数字化(a.底图数字化前的准备工作(地图的变形情况;图面的清晰程度)b.底图数字化)C.遥感图像几何纠正和图像处理D.遥感影像镶嵌与地理基础底图拼接(a.遥感影像镶嵌b.地理基础底图拼接)E.地理基础底图与遥感影像符合F.符号标记图层生成H.影像地图图面配置I.遥感影像地图制作与印刷20.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的基本过程:a.明确遥感图像分类的目的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b.根据研究区域,收集和分析地面参考信息与有关的数据c.对图像分类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掌握各种分类方法的优缺点d.找出代表这些类别的统计特征e.测定总体特征f.对遥感图像中的各像素进行分类g.分类精度检查h.对判别分析的结果进行统计检验21.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区别:(1)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