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2b9b54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6a.png)
《满江红》教学设计《满江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有感情吟颂《满江红》。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关于岳飞的故事,并查找有关本词的相关背景。
一、导入(背景音乐为屠洪纲的《精忠报国》,营造氛围)豪迈动听的歌曲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到学习《满江红》的氛围中。
(投影歌词)“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
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师朗读或学生齐读《发现》(投影):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闻一多的这首诗,热情澎湃,抒发着满腔的爱国热情,犹如隆隆的地火在运行,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
在闻一多迸着血泪,呼唤祖国自强时,让我们把时光往前推800多年,也有一位民族英雄为了国家的兴衰而“怒发冲冠”,他是谁?(岳飞!)二、新授1、介绍作者以及相关背景(1)请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
(展示图片)(2)教师总结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
1103年,岳飞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一个农家,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故取名飞、字鹏举。
少时家贫,日间耕田割草,晚上以柴照明念书习字,尤喜读兵书。
满江红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满江红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2a3e6a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2.png)
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余秋雨,浙江人,1946年生,中国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有《艺术创造工程》等专著多种;著有散文集多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逐节阅读,正音正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理清思路,研读课文。
整篇文章分三部分。
先来研读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共有六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以人们心目中已经成为定论的长城和都江堰作对比,开宗明义标明观点,推出主题。
第2自然段,写长城之伟大。
作者说长城不如都江堰,并不是否定长城。
长城的伟大之处,主要在于它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是久远历史和民族演化的见证。
反过来,写长城的伟大,也不会减低前面对都江堰的评价。
第3、4、5自然段,具体对比长城与都江堰的不同。
作者认为,都江堰在哪四个方面胜过长城?历史更悠久,为民造福更直接,发挥作用的时间更长,今天仍然像最初那样有价值。
“灌溉”一词既是实写“都江堰”的水利功能,又比喻对民族人民的养育作用。
第4自然段用一组排比句解释“灌溉”的深层意义。
第5自然段再以三组对比,从外在形象,象征意义,再到内在精神,对二者进行比较,以反复印证咏叹的笔法赞美都江堰,支持文章的观点。
第6自然段,用短句,并另起一行。
目的是推出并强调主角。
小结:第一部分,用长城做对比,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第二部分:第7自然段,写以前心目中的都江堰,“只是一个水利工程”,根本没放在眼里。
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是欲扬先抑,为后来的“发现”做铺垫。
与第一部分结尾盛赞并隆重推出“都江堰”又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伏悬念,引人人胜。
第8自然段,写走进都江堰的过程。
这一段写得细致、真切、传神。
是从哪些感觉角度来写的?先是视觉“草木茂盛”,再是触觉“渐觉滋润”,再是直觉、听觉、第六感觉,最后是心理感应。
终于全身心地被震撼。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23136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7.png)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岳飞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岳飞忠诚于国家、敢于直言的精神品质。
2.2 诗文内容分析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如“怒发冲冠”、“潇潇雨歇”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
2.3 诗文表达手法解析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感受诗人岳飞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岳飞的事迹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满江红(怒发冲冠)》。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3.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文背景、内容、表达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诗文填空、问答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表达手法的掌握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诗文的阅读与鉴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3 学生互评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文内容。
5.2 岳飞事迹短片播放岳飞事迹短片,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历史背景。
5.3 相关诗文资料提供与本课相关的其他诗文资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5.4 在线互动平台利用在线互动平台,方便学生随时提问、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岳飞的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兴趣。
《满江红》教案
![《满江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7626d9647d27284a7351e9.png)
《满江红》教案《满江红》教案《满江红》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词,把握作者的情感。
2、从历史背景中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感受词作悲壮豪迈的风格。
3、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思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课题叫什么?(齐读课题)1、介绍满将红《满江红》为词牌名,风格古朴、激昂、大气。
这首词是谁写的呢?2、介绍岳飞PPT展示岳飞图片:岳飞,抗金名将,精忠报国3.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词作,读准字音发、冠、车、缺、血、朝、阙(二)再读词作,知人论世,读出节奏1.了解作者PPT展示岳飞:字鹏举,北宋相州汤阴县人。
从小天资聪悟,爱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臂力超人,十一岁随刀枪手陈广学武艺,成为一县无敌的枪手。
后拜周同为师学射箭,练就了能挽弓三百斤,左右开弓箭无虚发的本领。
二十岁,首次从军,带兵首战告捷,活捉贼首。
二十四岁,转入开封宗泽部,带兵一战汜水关,二战竹芦渡,清水亭一仗杀得金兵横尸十五里,斩获金军大小军将首一百七十五颗,在建康南面的牛头山设下伏兵痛击金兵,斩首三千余,生俘三百余,收复了大片国土,岳家军威名大振,人民感恩岳飞,为他建了生祠祭祀。
绍兴三年春,岳家军已达一万八千人。
同年九月九日,高宗在临安召见岳飞父子,并赐“精忠岳飞”锦旗,授江州建置制置使司等官职。
岳飞在江州写下了振铄千古的《满江红》词。
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奉命平定了洞庭杨幺,仅用八天时间,一举获胜,收编六万降军入岳家军,扩充了抗金力量。
并在顺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正当岳飞所向披靡,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2ccede22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6.png)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是一首由闻名作曲家胡军作曲,王洛宾填词的歌曲,歌曲以秋瑾的生平事迹为素材,赞叹了她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作为一首具无意代意义的歌曲,它既富有感情,又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适合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
二、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了解其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塞位和作用;学生了解《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和阅读相关材料,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感悟革命先烈的殉国精神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1. 教学重点:介绍秋瑾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她的革命经历和精神风貌;分析歌曲《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领略其深刻内涵。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帮助他们从中感悟到秋瑾的坚贞不屈和无畏精神,理解革命先烈的伟大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1. 听歌曲:让学生先听一遍《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歌曲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3. 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意义和内涵。
4. 教室演讲:组织学生进行教室演讲,让他们就秋瑾的事迹和歌曲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大心。
五、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从歌曲中感悟到秋瑾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 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经历,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09553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9.png)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激发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的正确理解和朗读。
(2)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3. 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满江红》的曲子,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氛围。
(2)简介诗人岳飞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语气。
(2)学生自主解释生僻字词,教师给予指导。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4. 诗歌解析(1)讲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
(2)引导学生向岳飞学习,培养精忠报国的意识。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作业设计1. 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 写一篇关于岳飞精忠报国精神的心得体会。
3. 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ff714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af.png)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学生能够掌握《满江红》的朗诵技巧和方法。
学生能够欣赏《满江红》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讲解、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分享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写作、朗诵、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秋瑾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体会《满江红》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让学生学习秋瑾的精神品质和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掌握《满江红》的朗诵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满江红》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学习秋瑾的精神品质和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让学生对词有初步的理解。
讲解《满江红》的朗诵技巧和方法,让学生掌握朗诵的基本要领。
演示法教师示范朗诵《满江红》,让学生感受朗诵的魅力。
播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满江红》的艺术魅力。
练习法让学生练习朗诵《满江红》,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让学生练习写作《满江红》的读后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义。
1. ◦ ◦ ◦ 2. ◦ ◦ ◦ 3. ◦ ◦ ◦ 1. ◦ ◦ 2. ◦ ◦ 1. ◦ ◦ 2. ◦ ◦ 3. ◦ ◦ 4. ◦组织学生讨论秋瑾的精神品质和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习秋瑾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秋瑾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和爱国精神。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秋瑾是谁吗?她有什么贡献?讲授新课讲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让学生对词有初步的理解。
讲解《满江红》的朗诵技巧和方法,让学生掌握朗诵的基本要领。
九年级下册语文《满江红》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满江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00c224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7.png)
九年级下册语文《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满江红》是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文诗词,作者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
本诗表达了岳飞对国家的忧虑、对敌人的憎恨以及对将士们的激励。
诗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满江红》;2. 能够分析并欣赏岳飞诗词的艺术特色;3. 能够理解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熟读并背诵《满江红》;2. 难点:理解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分析岳飞诗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3. 诗词鉴赏的相关工具书。
五、教学过程1. 引入:简要介绍岳飞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岳飞抗金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2. 朗读:让学生朗读《满江红》,感受诗词的韵律美;3. 讲解:解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岳飞诗词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用词准确等;5. 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分享各自的感悟;6. 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检测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六、板书设计1. 《满江红》2. 岳飞3. 爱国主义精神4. 诗词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满江红》;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岳飞的其他诗词作品,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岳飞的诗词作品,深入了解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满江红》是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文诗词,作者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
本诗表达了岳飞对国家的忧虑、对敌人的憎恨以及对将士们的激励。
诗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岳飞诗词的艺术特色。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593e6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83.png)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词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能够了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岳飞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解释《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2.2 诗词文本解析:逐句解析诗词的意义和意境。
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岳飞的历史背景和《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与历史、社会的关联。
3.2 文本解析:分组讨论,每组负责解析诗词的一部分。
各组汇报解析结果,进行全班讨论和分析。
3.3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体验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2 学生作品评价:评估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准备《满江红(怒发冲冠)》的文本和作者简介。
提供相关的注释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5.2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诗词的文本和相关的图像或视频资料。
提供音频或视频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诗词创作体验: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模仿《满江红(怒发冲冠)》的风格和主题。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6.2 文化背景探究:引导学生研究宋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岳飞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e71033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18.png)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的背景、作者及词牌的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这首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2.1 词语解释“怒发冲冠”、“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等词语的理解。
2.2 词牌特点分析《满江红》词牌的格式、韵律等特点。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2 文学鉴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等。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欣赏法等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介绍岳飞及《满江红》的背景。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词牌特点,划出关键词语。
5.3 课堂讲解讲解关键词语的含义、词牌的特点,分析诗句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5.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5 欣赏与拓展欣赏其他相同词牌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6 总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6.1 教学效果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6.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等。
7.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改进8.1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理解困难、参与度不高等,思考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b3f935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e.png)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其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诗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使学生对古代诗歌产生兴趣,增强对文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诗人岳飞的生活背景和历史时代。
解释《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2 诗歌内容分析: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释其修辞手法。
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诗人岳飞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向学生提问,了解他们对诗歌的认知和感受。
3.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加强他们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3 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释其修辞手法。
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四章:教学活动4.1 阅读与讨论:分组让学生阅读诗歌,并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2 写作与表达:给学生发放写作纸张,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
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给予鼓励和指导。
5.2 写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写作作品,注意他们的表达和创造力。
给予学生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8db87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7.png)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经历。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如何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经历。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的图片和背景资料。
3.2 教学手段:使用PPT课件展示诗歌内容和相关信息。
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4.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如比喻、拟人等。
4.4 深入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并欣赏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写一首小诗。
5.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关注学生在理解诗歌、欣赏修辞手法和创作方面的进步。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的: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如李白、白居易等,进行比较和欣赏。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7cbb0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8.png)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文学的热情。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信念,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诗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生僻字、难写字的学习与理解。
(2)诗文背景及历史知识的掌握。
(3)对诗文内涵的深入剖析,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岳飞生平及《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字词句意。
(2)教师辅导学生解决生僻字、难写字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赏析环节(1)分析诗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5. 情感体验(1)学生谈自己对诗文的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五、板书设计《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669aa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f.png)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情境,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岳飞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的学习。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分析。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情境的把握。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的领悟。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的内容和背景,准备好相关的讲解材料。
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准备好教学用具。
3.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的重点和笔记。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岳飞的历史背景和《满江红》的创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引发学生的思考。
4.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情感的传达。
引导学生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4.3 词语解释与分析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2 作业与测试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评估学生对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通过书面测试或口语表达,评估学生对诗歌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439a3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4.png)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情感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深入领会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国家、民族奋斗的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岳飞在抗金时期所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憎恶。
2.2 教学重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2.3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岳飞抗金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爱国情怀。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表现,了解学生对爱国情怀的认同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满江红(怒发冲冠)》及相关背景资料。
5.2 多媒体课件岳飞抗金事迹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5.3 参考文献相关学术论文、教育专著等。
教学设计力求遵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有机统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岳飞抗金的背景音乐和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营造一种浓厚的爱国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诗词的学习中。
6.2 启发式教学在讲解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7764dd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60.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学设计篇1《满江红》是一首词。
作者秋瑾在词作中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教读本文,即以词的文体特点入手,以声律、物象、意格作为读词的根本,以吟词调、读画面、品心怀为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二、教学重点1.吟诵词作,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三、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五、教学思路大致上分为三个教学板块:(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六、预习要求1. 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 朗读课文。
七、时间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学铺垫 (5分钟)1.由《满江红》词导入:岳飞的《满江红》脍炙人口,古今许多人都写过《满江红》,很少有岳飞这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秋瑾的词作《满江红》。
2.同学们都知道秋瑾是个女英雄,为革命献身。
针对这首词,我们再做一下补充。
知识卡片1:(1)秋瑾( 1875-1907),字璿卿,别号鉴湖女侠,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
出身诗书之家。
(2)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3)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4)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写下《满江红》这首词抒怀。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5)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满江红教学设计一等奖
![满江红教学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9cef1dc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3b.png)
满江红教学设计一等奖满江红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1、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有感情吟颂《满江红》。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学生介绍有哪些古代诗词被吟唱成歌曲的?复习学过的诗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苏幕遮》、、李清照的词等,引出《满江红》)二、走进作者1、请学生讲述对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
2、教师总结。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
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少时勤奋好学,并练就一身好武艺。
19岁时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
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板书),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
岳飞没有专门的军事著作遗留,但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奏章、诗词等。
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多次与金兵作战,屡战屡胜。
绍六年,岳飞再次出兵北伐,但由于朝廷昏庸,秦烩等奸臣当道,致使岳家军当时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
岳飞独上高楼,栏杆拍遍,仰天长啸,写下千古绝唱《满江红》,诠释了他的爱国主义的真谛。
三.朗读-体悟1、教师范读,并解决生字词。
(配乐)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培养语感(个人自由朗读)3、学生读后的感悟描述4、通过提问,介绍词的大意,简单分析作品。
问题:①上下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怀?②岳飞一生的追求可以用哪四个字来概括?明确:①《满江红》为词牌名,风格古朴、激昂、大气,全词分上阕和下阕,上阕速度稍慢,抒发悲愤之情;下阕速度稍快,情绪高亢激昂,表现岳飞收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英雄气概。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9a66d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a1.png)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了解作者岳飞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句式分析。
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3. 作者岳飞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思想内容的解读。
2. 诗词的审美鉴赏和创意写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义。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 运用小组合作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岳飞的生平介绍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2)教师简要介绍《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句意。
(2)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诗歌。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式特点。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欣赏与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2)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诗词中的意象。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完成课后练习,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784f3d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4.png)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背景知识。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岳飞生平,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的情感。
4.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背景知识,解释一些生僻字词的含义。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满江红(怒发冲冠)》。
2. 写一篇关于岳飞和《满江红(怒发冲冠)》的短文。
3. 选择一首其他关于岳飞的诗歌进行学习,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韵味。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满江红(怒发冲冠)》与其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岳飞生平简介:介绍岳飞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背景知识介绍:讲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江红》教学设计平遥县香乐二中郭亚珍【教学纵横】《满江红》是2014年中考新增加的课外古诗文14篇之一,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翻译全诗。
3、赏析诗词,把握该诗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赏析诗词及“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教法学法】1、借助“二三五”教学模式进行朗读教学法、赏析教学法2、学法:“知人论世”【教具学具】1、电子白板2、问题解决评价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步骤】1、导入满江红·怒发冲冠南宋·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满江红》。
二、朗读秋瑾《满江红》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
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1、教师范读补充: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2、学生初读3、教师介绍作者秋瑾及其家庭背景【作者】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自号鉴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背景】秋瑾不幸生于一个封建家庭,自幼就由父亲将她许配给湘潭富家公子王廷均为妻,两人志趣不合,婚后情同冰炭。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她不愿在贵夫人的脂粉堆里虚度一生,正如词中所说:“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是她们夫妻之间的矛盾,以致后来发展到使她终于写下这首《满江红》词而远走高飞,踏上人生征途,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孙中山和宋庆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
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中山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
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
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
1979年8月宋庆龄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4、请同学们再读该词,结合背景和下面的注解试着自己理解诗意,完成解决评价单,然后小组内对学。
学生可以将自己独学和对学中难以解决的诗句写在黑板上。
【注释】①京华: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徒思浙: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
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词意】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5、小组展示学习成果1)每个小组出一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
2)每个小组出一名学生进行诗词赏析3)全体师生集体或个体评议展示结果,打分,并进行适当补充。
【明确主旨】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内容分析】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
“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
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
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赏析】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4)集体解决学生在独学和对学中难以解决写在黑板上的诗句,完成赏析。
⑴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八年风味徒思浙: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⑵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三,学生带着秋瑾的参加革命前的苦闷彷徨和凌云志向再来品读这首词。
四、连读三次后,尝试当堂背诵这首词。
五、尝试完成以下练习,各小组各出一人在小组黑板上展示。
1、深入浅出的写出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的诗句是-----------------------2、写秋瑾终于摆脱不幸婚姻家庭牢笼的句子是-----------------------3、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的句子是-----------------------4、秋瑾写中秋秋景的句子是-----------------------5、表明秋瑾不屑过贵夫人生活的句子是-----------------------六、集体批阅并打分,总结这节课的优胜组(冠军、亚军和季军)作出鼓励。
【板书设计】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解脱后的惬意)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
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革命前的苦闷)【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新增篇目,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东西,完全是出于教学需要,当然不乏个人爱好,诗歌的教学一直是个困惑,讲也不是,不讲也不是,但对于学生不解的东西,如作者本人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我认为是必须补充的,那正好应了“知人论世读经典”的读书方法。
这无疑对学生理解课文有着极大的帮助。
但对于注解里有的可以不讲,或者在别的诗文里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同样可以不讲,这需要根据诗文的具体情况而定。
说课稿一、说教材《满江红》是2014年中考新增加的课外古诗文14篇之一,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翻译全诗。
3、赏析诗词,把握该诗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