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第6章
第6章 区带详查
第六章区带详查区带,是指含油气盆地中具有共同的成因背景和相似特征的一组勘探目标和已知油气藏。
这些勘探目标和已知油气藏具有相同的烃类来源、储油岩系和区域盖层。
区带的概念与二级带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带的划分既考虑了平面上构造的分区性,同时又考虑到垂向上不同层系成藏条件的差异性,而且还考虑了勘探程度、勘探条件等工程因素。
因此,平面上一个区带可以包括多个二级带,这些二级带往往具有相似的油源条件、储盖组合特征、成藏演化历史。
而在同一个二级带范围内,纵向上不同的勘探目的层由于成藏机制的差异性,则可能分属于不同的区带。
区带的地质分类我国含油气盆地多样,有拗陷型、断陷型和复合型等。
位于盆地中不同部位,如隆起区、坳陷内的凸起区、凹陷的缓坡、陡坡和洼陷区的区带在成因机制、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上差异较大,含油气特征和规模也各不相同,往往形成多区带的勘探分类勘探程度决定了地质认识程度和资料丰富程度,按照勘探程度的高低,区带可以分为三类:①已具有油气田的区带,即区带上已有油气田开发,或已具探明储量;②已有油气发现的区带,该类区带中至少有一个圈闭已获油气流或已见油气显示;③尚未发现油气的区带,即尚未钻探、或钻探很少尚无发现,但认为有希望的区带。
1.区带详查的阶段的界定区带详查是指经盆地普查确定出有利的生油凹陷开始,一直到优选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或二级带)的整个过程。
2.区带详查的任务和主要目标在盆地普查阶段优选出的有利生油凹陷及其邻近地区,通过进行地震普查与详查,进一步划分二级构造单元,控制二级构造带形态,研究其基础地质特征、石油地质特征、圈闭分布特征,通过对区带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确定其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并通过油气系统分析与模拟,提交区带资源量,指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为圈闭预探提供战场。
3.区带详查阶段应研究的基本地质问题(1)含油气系统分布:划分含油气系统,确定其分布范围,并研究油气系统在空间上的组合关系。
第六章:土壤形成和发育(原7章)
生物因素1.—植物的作用
植物合成有机体,以 残枝落叶和根系凋落 物的方式提供土壤有 机质;
植物根系的穿插挤压 破碎并分泌有机酸, 促进土壤的形成和结 构的发展。
(右图为天然林)
生物因素1.—植物的作用
我国东部沿海由北向南 的森林分布规律为:
针叶林 针叶阔叶混 交林 落叶阔叶林 落叶+常绿阔叶林 常 绿阔叶林 雨林季雨 林
母质因素
1.概念:岩石风化物或堆积物
2.类型
冲积母质
残积母质 坡积母质 水 洪积母质
湖积母质 海积母质
运积母质 风 黄土母质
沙丘 冰川 冰积母质
地心引力 重积母质
成土母质的作用
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在母质被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的过程中对成土过程 施加影响。归纳为:
– 母质的机械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机械组成、矿物组 成及其化学成分,从而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
6.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 说
掌握土壤与生物气 候、土壤水运动特 征,土壤水热状况
6.2~6.6 土壤形成的气候、 对土壤发育 的影响
6.7 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6.8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6.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封洪堡在《亚洲 地质学和气候学片断》中,揭示了欧亚大陆 中西部气候与植被的规律性变化;现代土壤 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19世纪末在科学 调查的基础上,将广阔地域土壤与其自然条 件联系起来,创立了成土因素学说。
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1节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6.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6.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6.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6.6 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 6.2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地形)因素 6.6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6.7 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6.8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13第6章同位素地球化学2
2020/10/15
第五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Ⅱ
15
常用的K-Ar定年矿物
➢深成岩或变质岩中依次:
➢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高温碱性长石等;
➢沉积岩:自生海绿石和伊利石; ➢新鲜的粗面岩、玄武岩和辉绿岩也可以给
出有地质意义的年龄。
➢如果样品中的矿物无法分离,采用全岩,
该样品测定的年龄最不可靠。
2020/10/15
等式左右同除以36Ar得:
2020/10/15
第五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Ⅱ
22
➢一组样品可以求出斜率b ➢由b可以求出样品的形成年龄t
2020/10/15
第五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Ⅱ
23
5. K-Ar定年实例
闪长岩K-Ar定年 测试蚀变闪长岩 : 样品中元素及同位素比值
♣w(K)/10-2: 1.75 ♣w(40Ar)/ 10-10mol/g :3.226
第五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Ⅱ
17
矿物对Ar的保存能力
角石闪对Ar的保存能力最强; 黑云母次之; 钾长石最差。 ♣角闪石中Ar在800℃不丢失,黑云母/白
云母600 ℃,长石400 ℃(有效封闭温 度)。
2020/10/15
第五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Ⅱ
18
② 40Ar过剩
何谓40Ar过剩?
➢可能原因: ➢常见含过剩40Ar的矿物:堇青石、辉石、
第五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Ⅱ
16
3. 岩石和矿物中的外来40Ar和40Ar丢失
① 40Ar丢失
Ar的丢失和过剩是常见的影响K-Ar体系定年
的问题。其中Ar丢失是更是经常遇到的难题。 任何地质作用和简单的机械作用都能造成其丢 失。
各种矿物对Ar的保存或封闭能力是不同的,
第六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循环主要有下列几种途径: 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循环主要有下列几种途径
• 1.物质由动物排泄返回环境:任何动物都有一部分物质超过 排泄返回环境,浮游动物的排泄量较大。 • 2.物质中微生物分解碎屑过程和返回环境:在草原、温带森 林等。 • 3.通过在植物系中共生的真菌,直接从植物殖体(枯枝落叶) 中吸收营养物质而重新返回到植物体。在热带,尤其是热 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存在这种途径。 • 4.风化和侵蚀过程中伴同水循环携带着沉积元素,由非生 物库进入生物库。 • 5.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不经任何微生物分解作用也能释放营 养物质。如水中浮游生物的自溶。 • 6.人类利用化石燃料生产化肥,用海水制造淡水以及对金 属的利用。
第六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Hale Waihona Puke 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 二、生态效率 三、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energy flow of ecosystem )
(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是营养物质在生态系统之间输入和输出,以及它 是营养物质在生态系统之间输入和输出, 们在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之间的交换。 们在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之间的交换。主要有 )、液相 气相(气体型循环)、液相(水循环) 气相(气体型循环)、液相(水循环)和固相循 沉积型循环)三种形式。 环(沉积型循环)三种形式。
三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一)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 初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的生产,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吸收和固定光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生产过程。 6CO2+12H2O C6H12O6+6O2+6H2O 总初级生产量(GPP):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 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量。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R) 净初级生产量(NPP):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作用 消耗的能量。 GPP= NPP+ R 照在植物叶面的太阳能作100%,光合作用利用的仅 有0.5%---3.5%。
第6章 大气臭氧
• 研究发现阳光中的 UV-B辐射对鱼、虾 、蟹、两栖动物和 其它动物的早期发 育阶段都有危害作 用。最严重的影响 是繁殖力下降和幼 体发育不全。
(四)对农作物的影响
• 在已经研究过的植物品种 中,超过50%的植物有来自 UV-B的负影响,比如豆类 、瓜类等作物,另外某些 作物如土豆、番茄、甜菜 等的质量将会下降;植物 的生理和进化过程都受到 UV-B辐射的影响,甚至与 当前阳光中UV-B辐射的量 有关。
第五节 保护大气臭氧层
197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设 立一个统筹委员会来研究臭 氧层
1978年,美国,加拿大,瑞典, 挪威禁止使用CFCs气溶胶。
1981年,UNEP开始启动保护 臭氧层的政府间协商。
1982年后,由于没有其他的措施, CFCs的消费又在增长。CFCs的工 业需求不因其破坏臭氧层而受影响。
速建筑、喷涂、包装及电线电缆等所用材料,尤
其是高分子材料的降解和老化变质。
• 阳光中UV-B辐射的增加会加速这些材料的光降解
,从而限制了它们的使用寿命。研究结果已证实 短波UV-B辐射对材料的变色和机械完整性的损失 有直接的影响。
第三节 对流层中的臭氧
• 在对流层里存在的臭氧属于一种对生物有害的污 染物,是光化学烟雾的组成部分之一。 • 许多涉及化学能量快速转化的人类活动,如内燃 机开动、复印机工作等等,都会产生臭氧,危害 人类健康。经常用激光打印机将会有臭氧的气味 ,在高浓度时会中毒。臭氧(O3)是一种强氧化 剂,容易与其他化学物质反应生成许多有毒的氧 化物。
臭氧层
• 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 的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 温度的变化(上升),臭氧不稳定性愈趋明 显,再受到长波紫外线的照射,再度还原为 氧。臭氧层就是保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 转换的动态平衡。
第六章_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 地下水是宝贵的液体矿产: 含大量盐类(如NaCl、KCl)或富集某 些稀散元素(Br、I、B、Sr等)的地下水是
宝贵的工业原料;
某些具有特殊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的 水具有医疗意义;
盐矿、油田、金属矿床所形成特定化学元 素的分散晕圈是找矿的重要标志。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散布,也会形成晕圈。 这就需要查明有关物质的迁移、分散规律 ,确定矿床或污染源的位置。
8
矿化度与主要离子之间的关系?
四、地下水的总矿化度及化学成分表示式
• 总矿化度的概念: 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称为总矿 化度(总溶解固体),以每升水中所含克数(g/L)表示。 • 总矿化度的表征方式: a.习惯上以105 ℃一110 ℃时将水蒸干所得的干涸残余 物总量来表征; b. 在水质简分析中是用分析所得的阴阳离子含量相加, 然后减去HCO3
7
钾离子(K+): • 钾离子的来源: 含钾盐类沉积岩的溶解; 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钾矿物的风化溶解。 • 低矿化水中含量甚微,高矿化水中较多。 • K+大量地参与形成不溶于水的次生矿物(水云母、蒙脱 石、绢云母),并易为植物所摄取,因此,地下水中K+ 的含量要比Na+少得多。 • K+的性质与Na+相近,含量少,分析比较费事,故一般 情况下,将K+归并到Na+中,不另区分。
硫酸根离子(SO42-): • 不同矿化程度水中(SO42-)的含量: 高矿化水,含量仅次于Cl-,可达数g/L; 低矿化水,一般含量仅数mg/L; 中等矿化水, SO42-常成为含量最多的阴离子。 • 硫酸根离子(SO42-)来源: 含石膏或其它硫酸盐的沉积岩的溶解。 煤系地层含有黄铁矿;金属硫化物矿床附近。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SO2与氮氧化合物,构成富 含硫酸及硝酸的降水(酸雨),使地下水中SO42-增 加。
合肥工业大学 地球化学 考试 考研 总结 小抄
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10 ×2 =20分)二、填空题(30 ×1 =30分)三、简述题(3 × 10=30分)四、计算题(2 × 10=20分)主要章节0 绪论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第二章:元素的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第三章:地球化学热力学和地球化学动力学第四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第五章:同位素地球化学第六章:环境地球化学第七章:水-岩化学作用和水介质中元素的迁移第八章:生物和有机地球化学第九章:地球的化学演化一、主要名词解释1. 丰度:是指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用重量百分比表示。
2.克拉克值:指任意一个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丰度,称为克拉克值。
3 .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指阳离子在自然体系中有选择地与某阴离子化合的倾向性。
4.亲铁性元素、亲氧性元素和亲硫性元素亲氧性元素:倾向与氧结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盐的元素。
也称为亲石性元素。
亲硫性元素:倾向与硫结合形成硫化物或硫酸盐的元素。
也称之为亲铜性元素。
亲铁性元素:元素在自然界以金属状态产出的一种倾向。
5 .类质同像:某些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随机地被介质中的其它质点(原子、离子、配离子、分子)所占据,结果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体的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等保持不变的现像称为“类质同象”。
6 .元素赋存形式:指元素在一定的自然过程或其演化历史中的某个阶段所处的状态及与共生元素间的结合关系。
元素的赋存形式的含义应包括元素的赋存状态和元素的存在形式。
7. 简单分配系数、能特斯分配系数能斯特分配系数C1 / C2 =a1 / a2 = K D(T, P)在温度、压力一定的条件下,微量元素i(溶质)在两相平衡分配时其摩尔浓度比为一常数(K D ),K D 称为分配系数,或称为能斯特分配系数,也称为简单分配系数。
8 .相容元素:指那些在岩浆发生过程中其离子半径和电价允许它们容纳在地幔矿物中的微量元素(类质同相形式),如Cr、Co、Ni、V、Sc及重稀土元素等。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第1章绪论一、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子系统(含部分宇宙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涂光炽)。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成分及元素在其中分布、分配、集中、分散、共生组合与迁移规律、演化历史的科学。
二、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元素(同位素)在地球及各子系统中的组成(量)第二:元素的共生组合和存在形式(质)第三:研究元素的迁移(动)第四:研究元素(同位素)的行为第五:元素的地球化学演化第2章自然体系中元素的共生结合规律一、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的定义在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二、亲氧元素、亲硫元素与亲铁元素的特点地球的组分分异,由元素的性质决定。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亲铁元素: 地核亲石元素: 地幔与地壳亲气元素: 大气圈和水圈三、其它的概念离子电位(π):是离子电价(W)与离子半径(R)的比值,即π=W/R电离能:指从原子电子层中移去电子所需要的能量。
电离能愈大,则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结合得愈牢固。
电子亲和能:原子得到电子所放出的能量(E)叫电子亲和能。
E越大,表示越容易得到电子成为负离子。
电负性:中性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
或者说原子在分子中吸引价电子的能力叫电负性。
表示为:X=I+E (X:电负性;I:电离能;E:电子亲和能)周期表上,以Li的电负性为1.0,得出其它元素相对电负性。
化学键:离子键(电子交换),共价键(电子共用),金属键(价电子自由移动),范德华键(分子间或惰性原子间,存在弱的偶极或瞬时偶极),氢键(也属分子间静电力,含H的分子与其它极性分子或负离子间)四、元素的地球化学化学分类(戈式分类)亲氧(亲石)、亲硫(亲铜)、亲铁、亲气根据地球中阴离子中氧丰度最高,其次是硫(主要形成氧的化合物和硫化物);而能以自然金属形式存在的丰度最高的元素是铁,因此,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主要分为以下三类:①亲氧性(亲石)元素;②亲硫性(亲铜)元素;③亲铁元素。
油气地球化学
二、生物标志化合物
• 3.甾萜化合物
• 1)萜类化合物 • 是分布广泛含量丰富的标志物,包括环状和非
环状结构的化合物 • 主要指环状结构的萜类。包括双环倍半萜、三
环双萜、长链三环萜、四环萜和五环三帖。双 环倍半萜和三环双萜来自于高等植物 • 长链三环萜主要分布海相沉积中,藻类成因 • 五环三帖包括藿烷和非藿烷系列 • 藿烷是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主要来源于细菌和 蓝绿藻和低等植物。 • 四环萜是无环萜类降解产物
• 1959年在美国匹兹堡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有机地球化 学分会。
• 1962年在意大利米兰召开了第一次国际会议,出版了 《有机地球化学进展》,规定两年召开一届学术会议。
• 1963年布雷格主编《有机地球化学》,论述天然有机物 地球化学。
• 1964年苏联出版《有机质地球化学》,论述沉积金属矿 产的有机地球化学,标志着有机地球化学学科独立。
• 80年代以后对煤成油的机理取得了深刻的认识。
二、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史
•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油气地球化学仍会为石油形成 与分布的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
• 对新区勘探和老区深化研究; • 对低成熟油、煤成油以及碳酸盐成烃机制的深入认识; • 运用生物标志物,尤其是非烃化合物来研究油气运移; • 油藏地球化学着重研究孔隙形成无机-有机反映并预测
三、有机质的研究方法
• 2.分离和纯化 • 根据研究的目的进一步进行组分的分离和纯化。 • 主要采用方法有柱色层、薄层色谱、络合物加成等。 • 3.干酪根的分离 • 抽提后的岩样中还含有大量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干酪
根。分离的方法有物理的和化学的, • 物理方法不会影响干酪根的成分,但不能完全除去
全部矿物,尤其是黄铁矿,其与干酪根紧密共生。 • 化学方法可以较完全分离干酪根,但多少改变干酪
2021年水文地球化学题库—
第一章地下水无机化学成分一、名词解释1、侵蚀性CO 2 :当水中“游离CO2 ”,不不大于“平衡CO2 ”时,多余某些CO2对碳酸和金属构件等具备侵蚀性,这某些CO2 ,即为“侵蚀性CO2 ”。
2、游离CO 2溶解于水中CO2统称为游离CO2.3、平衡CO 2与HCO3-相平衡CO2 ,称为平衡CO2 。
4、 Ph5、去硝化作用在缺氧条件下,异养型去氮菌把NO3-、NO2- (还原)分解为气态氮(N2O 和N2 )过程。
6、硝化作用在自养型亚硝化菌和硝化菌作用下,NH4+被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作用。
7、微量组分不决定水化学类型8、大量组分决定水化学类型,普通含量不不大于100mg/L9、组分二、填空题1、地下水中化学组分可以分为四组:(大量组分),(微量组分),(放射性组分),和(气体组分);水中性点 pH 值随温度升高而()。
2 、Cl - 具备很强迁移性能,其因素在于:(不形成难溶化合物),(不被胶体所吸附),(不被生物所吸附))。
碳酸衍生物存在形式与水 pH 值关于,当 pH>8 时,以()占优势:当 pH<5 时,则以()占优势。
3、细菌按呼吸方式分有和两大类。
三、简答题1、地下水中氟来源简况。
2、地下水中重要气体成分及来源。
3、何谓地下水中微量元素?研究它有何意义?4、什么是硝化作用或去硝化作用,它们各在什么环境中进行?四、阐述题试论地下水中二氧化碳来源及其水文地球化学意义。
第三章水及水中元素同位素成分(一)名词解释1、同位素效应由于某种元素一种同位素被另一同位素所替代,从而引起物质在在物理、化学性质上浮现差别现象,称之为同位素效应。
同位素效应是导致同位素分馏主线因素。
2、同位素分馏3、温度效应大气降水中δ18O和δD 随处面或云层温度升高而增大,反之,则减少。
4、纬度效应大气降水中δ18o和δD值随纬度增长而减少。
5、高程效应大气降水中δ18O和δD随海拔高度增长而下降现象6、大陆效应大气降水中δ18O和δD由沿海到大陆内部逐渐减少得现象7、季节效应降水δ18D和δD值随气温,湿度,蒸发和降水季节变化而发生周期变化。
第六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1
第六章同位素地球化学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同位素的定义核素: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P)和中子(N)构成的原子核。
核素具有质量、电荷、能量、放射性和丰度5中主要性质。
.同位素: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叫做同位素(isotope),他们处在周期表上的同一位置二、同位素的分类– 放射性同位素(radioactive isotope):原子核是不稳定的,它们能够白发地衰变成其他的同位素。
最终衰变为稳定的放射性成因同位素。
目前已知的放射性同位素达1200种左右,由于大部分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较短,目前已知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只有60种左右。
放射性同位素例子:238U→234Th+4He(α)+Q→206Pb;235U→207Pb;232Th→208Pb– 稳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原子核是稳定的,迄今还未发现它们能够自发衰变形成其他的同位素。
自然界中共有1700余种同位素,其中稳定同位素有260余种。
z轻稳定同位素,又称天然的稳定同位素,是核合成以来就保持稳定。
其特点是①原子量小,同—元素的各同位素间的相对质量差异较大;②轻稳定同位素变化主要原因是同位素分馏作用所造成的,其反应是可逆的。
如氢同位素(1H和2H)、氧同位素(16O和18O)、碳同位素(12C和13C)等。
z重稳定同位素,又称放射成因同位素(radiogenic isotope):稳定同位素中部分是由放射性同位素通过衰变后形成的稳定产物。
其特点是①原子量大,同—元素的各同位素间的相对质量差异小(0.7%~1.2%)环境的物理和化学条件的变化通常不导致重稳定同位素组成改变;②重稳定同位素变化主要原因是放射性同位素衰败引起,这种变化是单向的不可逆的。
如87Sr是由放射性同位素87Rb衰变而来的;三、同位素丰度同位素丰度(isotope abundance):可分为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绝对丰度是指某一同位素在所有各种稳定同位素总量中的相对份额,常以该同位素与1H(取1H=1012)或28Si(取28Si=106)的比值表示。
(完整word版)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
地球化学绪论1、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2、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填空】(1)质:地球系统中元素的组成(2)量: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动: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史:地球的历史和演化3、地球化学研究思路:【简答】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在宏观地质体变化和形成的同时,亦伴有大量肉眼难以辨别的化学组成变化的微观踪迹,它们包含着重要的定性和定量的地质作用信息,应用现代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剖析这些微观踪迹,从而揭示宏观地质作用的奥秘。
即“见微而知著”。
第一章地球和太阳系的化学组成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和组成1、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界面名称:(1)地震波(P波和S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弹性是不均一的。
这种不均一性在地球的一定深度表现为突变性质。
由此得出,地球内部具有壳层结构的概念,即认为地球由表及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界面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2)上地壳和下地壳分界面为康拉德面。
上地壳又叫做硅铝层,下地壳又叫做硅镁层。
大陆地壳由上、下地壳,而大洋地壳只有下地壳。
【填空】2、固体地球各圈层的化学成分特点:(分布顺序)地壳:O、Si、Al、Fe、Ca地幔:O、Mg、Si、Fe、Ca地核:Fe-Ni地球:Fe、O、Mg、Si、Ni第二节元素和核素的地壳丰度1、基本概念:【名词解释】(1)地球化学体系:我们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有一定的空间,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并且有一定时间的连续(2)丰度: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3)克拉克值:地壳中元素的平均含量(4)质量克拉克值:以质量计算表示的克拉克值(5)原子克拉克值:以原子数之比表示的元素相对含量。
它是指某元素在某地质体全部元素的原子总数中所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数。
(6)浓度克拉克值:某一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2、克拉克值的变化规律:(1)递减:元素的克拉克值大体上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第六章-生态破坏
4、保护环境,净化空气。 森林除吸收CO2,制造O2之外,还能吸附尘埃, 吸毒杀菌、减少噪音。城市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烟 尘、粉尘和酸雾。粉尘是大气中重金属及其他有 害物质的载体。森林对粉尘和烟尘有明显的过滤 和阻滞作用。茂密的枝叶能分泌黏性油脂及汁液, 使灰尘被吸附或降落。根据有关资料,每公顷松 林每年可滞留灰尘36.4t,森林茂密的公园,能过 滤掉空气中80%的污染物。森林树木还有很强的 隔声和消声功能。
5、减少水源涵养、加剧洪涝灾害
森林破坏还从根本上降低了土壤的保水能力, 加之土壤侵蚀造成的河湖淤积,导致大面积的洪 水泛滥,加剧了洪涝的影响和危害。
(四)森林减少的影响和危害 1、产生气候异常 2、增加CO2浓度 3、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4、加剧水土侵蚀 5、减少水源涵养、加剧洪涝灾害
(五)森林的保护
第一节
一、森林破坏
(一)森林的生态功能
植被破坏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稳定、 生物总量最高的生态系统,它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有着决定性的 影响。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繁衍物种、动物栖息 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森林对全球的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目前,经初步估算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含碳量,植被为5000 亿吨,土壤为1380亿吨,其中热带地区的植被占46%,土壤占11 %。热带雨林储碳量和储碳能力都非常大。 工业革命之前,全球CO2平均浓度大约在280 ×10-6, 1978年为335 ×10-6 ,1991年变为355 ×10-6 ,当大气中CO2浓 度达到600 ×10-6时,将引起全球低层大气增温1.5~3℃。树木 可通过光合作用把CO2储存起来,使大气中CO2量减少。 热带雨林的反射率和蒸发率对全球气候也有影响。据试 验,在夏季500m高空范围内,有林地区比无林地区气温约低8~ 10 ℃ ,含水量高10%~20%,由于森林的过度砍伐,很多地区 发生严重干旱已是不争的事实。
第6章 油气藏形成与破坏
迄今为止,可用于研究和预测地下流体压力场的方法有 很多,但就其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而言,以声波测井、 实测地层压力(DST、RFT、FMT等)和地震速度资料 最为重要。其中前两种方法仅适用于已钻探地区,后者 则可应用于凹陷深部和未钻探地区的压力场研究和预测,
为钻探提供钻前预测服务,并使压力场和超压系统的研
A、B为低封闭;C为高封闭;
1.油气运移方向;2.页岩封闭;3.烃源 岩;4.蒸发岩;5.碳酸盐岩
2. 不连续组合内较长距离的侧向运移 如: 图6-9。
图6-9 阿尔及利亚奥得米亚盆地东西向剖面图油自西向东沿不整合面运移(据 Balducchi&Pommier,1970修改) 1.第三系;2.三叠系下统;3.油气运移方向;4.志留系;5.油
四、构造应力场
构造应力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确定各地的点应力状态
(时间、大小和方向)的基础上,研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个
构造活动时期的构造应力分布。 构造应力场是影响油气运移、聚集乃至保存和破坏的重
要因素之一。
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无论是对划分盆地构造演化阶段与认 识盆地构的发育规律和油气运移聚集规律,还是对油气田的
综合影响,其中热传导是沉积盆地中热能传递的基本方式,控制着区
域地温场,传导热流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盆地形成演化的深部过程、动 力学机制及沉积盖层非均质性引起的基底热流的再分配;热对流常常
导致局部地温异常,热辐射则影响着地表温度。
地下温度、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是表征地温场的三个基本参数。
地下温度数据是研究地温场的最基础和第一手资料,钻井资料的测
4.潜山油藏
图6-7 华北盆地冀中坳陷深凹陷与潜山油气藏分布图 (据吴继龙,1986)
(二)较长距离的侧向运移 1. 连续组合内较长距离的侧向运移较长距离是指十几千米以上。 如: 图6-8。 图6-8 东委内瑞拉前陆盆地(A)、威 利斯顿盆地(B)和阿拉斯加北坡
6第六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第六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6.1 概 述地下水不是化学纯的H 2O ,而是一种复杂的溶液。
天然:人为: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产生影响。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地下水与环境、以及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
一个地区地下水的化学面貌,反映了该地区地下水的历史演变。
水是最为常见的良好溶剂,可溶解、搬运岩土中的某些组分。
水是地球中元素迁移富集的载体。
利用地下水,各种行业对水质都有一定的要求→进行水质评价。
6.2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1.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O 2 、N 2 、CO 2 、CH 4 、H 2S 等。
1)O 2 、N 2地下水中的O 2 、N 2主要来源于大气。
地下水中的O 2含量多→说明地下水处于氧化环境。
在较封闭的环境中O 2耗尽,只留下N 2,通常说明地下水起源于大气,并处于还原环境。
2)H 2S 、甲烷(CH 4)地下水中出现H 2S 、CH 4 ,其意义恰好与出现O 2相反,说明→处于还原的地球化学环境。
3)CO 2CO 2主要来源于土壤。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CO 2(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地下水中含CO 2愈多,其溶解碳酸盐岩的能力便愈强。
2.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7大离子:Cl -、SO 42-、HCO 3-、Na +、K +、Ca 2+、Mg 2+。
低矿化水中(M<1 ~ 2g/L ):HCO 3-、Ca 2+、Mg 2+为主(难溶物质为主);发生化学反应岩石圈水圈交换化学成分中矿化水中(M=2 ~ 5g/L ):SO 42-、Na +、Ca 2+为主; 高矿化水中(M>5g/L ):Cl -、Na +为主(易溶物质为主)。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盐类溶解度的不同: 1)Cl -主要出现在高矿化水中,可达几g/L ~ 100g/L 以上。
来源:① 来自沉积岩氯化物的溶解;② 来自岩浆岩中含氯矿物的风化溶解; ③ 来自海水;④ 来自火山喷发物的溶滤;⑤ 人为污染:工业、生活污水及粪便中含有大量Cl -,因此居民点附近矿化度不高的地下水中,如Cl -含量超过寻常,则说明很可能已受到污染。
第六章-硅酸盐分析
1 概述 2 硅酸盐系统分析与分析系统
3 硅酸盐全分析
4 全分析结果的表示和计算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三十七分。
1 概述
1.1 岩石矿物的基本知识 1.1.1 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
地壳中的物质是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地壳中几乎 分布了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情况,前人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
成分上发生变化,这种作用称为变质作用。变质岩即为 经过变质作用的岩石。
从地表起到16公里深处,各种岩石所占的百分比如 下:
岩浆岩(包括变质岩浆岩)
95%
沉积岩(包括变质沉积岩)
5%
岩石在地表的分布面积:沉积岩75%,岩浆岩 和变质岩合为25%。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三十七分。
1.2 硅酸盐的组成和种类
1.2.1 硅酸盐的组成
组成复杂,元素众多,从结构上可以简单看成是由
SiO2和金属氧化物组成: iM2O• mMO• nM2O3• gSiO2
从结构上看,基本结构单元是硅氧四面体(SiO44-),
这些硅氧四面体以单个或通过共用氧原子连接其他元素, 以各种形式存在而组成硅酸盐。
主要组成元素:Si、O、Fe、Al、Ti、Ca、Mg、K、 Na。
其次组成元素:Mn、B、Zr、Li、H、F、Cl、S、 P、C等。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三十七分。
1.2.2 硅酸盐的种类 P123-124 ①天然硅酸盐 硅酸盐是组成地壳的三大岩类的主要成分,占地
壳质量的85%以上,矿物种类繁多,分布极广。 常见硅酸盐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高岭土、滑
石、橄榄石、角闪石、辉石等。 ②人造硅酸盐 即硅酸盐制品,如水泥、陶瓷、玻璃、耐火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m
m
2
第一项为组内平方和, 第一项为组内平方和,即各观测值与组内平均值的离 差平方和,表达同一条件下组内的差异,反映随机误 差平方和,表达同一条件下组内的差异,反映随机误 的大小, 表示;第二项是组间平方和, 差的大小,以Se2表示;第二项是组间平方和,表达不 系统误差的大小 同组间的差异,反映的是系统误差的大小, 同组间的差异,反映的是系统误差的大小,以SA2表 总方差S 表示为: 示,则总方差 总2表示为:
原始资料的审核
• 大量的数据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系统化管理 • 早期的分析数据和没有计算机联机的分析数据 需要人工输入 必须保证准确无误。 人工输入, 需要人工输入,必须保证准确无误。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谢焱石
Applied Geochemistry
数据的质量评定
数据误差的2种来源: 数据误差的2种来源:
确定方法有两类: 确定方法有两类:
• 图解法
剖面法 直方图解法 概率格纸法 多重母体分解法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 计算法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谢焱石
剖面法
Applied Geochemistry
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地质剖面观察基础之上的,通 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地质剖面观察基础之上的, 过对比地质剖面和元素含量变化曲线来确定背景 值和异常下限。 值和异常下限。 这种方法常附有地 质剖面图。 质剖面图。 优点:简单, 优点:简单,直观 缺点:比较粗略, 缺点:比较粗略, 需要有经验的工作 人员来确定
Applied Geochemistry
一、原始资料及质量评定
原始资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分析成果的准 确性、可靠性。 确性、可靠性。 原始资料的内容
• 分析结果、采样记录、地质观察记录、岩矿鉴 分析结果、采样记录、地质观察记录、 定报告、山地工程编录等。 定报告、山地工程编录等。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谢焱石
Applied Geochemistry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由
英国统计学家 R.A.Fisher首创, 首创, 首创 为纪念Fisher,以 为纪念 , F命名,故方差分 命名, 命名 析又称 F 检验 (F test)。 )。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谢焱石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Applied Geochemistry
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产生大量的基础数据。 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产生大量的基础数据。 提取有用信息,去除噪音, 提取有用信息,去除噪音,加工整理原始 数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数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 里” 将结果用图件,表格表示出来。 将结果用图件,表格表示出来。 数据处理只能提取信息,不能创造信息。 数据处理只能提取信息,不能创造信息。
(n• F1<F0.05(n-1,n):数据只反映了采样和分析误差,没有地 数据只反映了采样和分析误差, 球化学意义 (n• F1>F0.05(n-1,n):地球化学变差大于采样和分析误差,数 地球化学变差大于采样和分析误差, 据可以使用 • F2<F0.05(n,2n):分析误差是主要的 • F2>F0.05(n,2n):采样误差是主要的
则上式可表示为: 则上式可表示为: xijk - µ= (µi-µ) +(µj-µi)+(xijk-µj)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谢焱石
Applied Geochemistry
方差分析假定上式右边各项是相互独立的 正态变量,它们的均值为零, 正态变量,它们的均值为零,方差相应的 表示为, 表示为, σα2 , σβ2 , σγ2,根据正态分 布的性质,总方差等于各独立项方差之和, 布的性质,总方差等于各独立项方差之和, 即: σ总2 =σα2 + σβ2 + σγ2 σγ2为第三层次的方差SS3, σβ2为第二层 为第三层次的方差SS 次的方差SS 为第一层次的方差SS 次的方差SS2, σα2为第一层次的方差SS1, 总方差σ 总方差σ总2为SST。
Applied Geochemistry 应用地球化学
Applied Geochemistry
核资源与核燃料工程学院 主讲教师 谢焱石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谢焱石
Applied Geochemistry
第六章 地球化学资料 地球化学资料 整理与 整理与信息提取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S = ∑∑(xij − xj ) + n∑(xj − x)
2 总 2 i=1 j =1 j =1
n
m
m
2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谢焱石
Applied Geochemistry
S = ∑∑(xij − xj ) + n∑(xj − x)
2 总 2 i=1 j =1 j =1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xij=µ+wj+εij 采样误差ε 采样误差 ij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系统误差 条件误差)和随机误差。 (条件误差)和随机误差。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谢焱石
Applied Geochemistry
方差分析的目的
检验系统误差(条件误差) 检验系统误差(条件误差)和随机误差引 系统误差 起的变化是否小于地球化学变差( 起的变化是否小于地球化学变差(真实含 量的变化)。 量的变化)。 很显然,若前者大于后者, 很显然,若前者大于后者,则所得的数据 毫无意义, 毫无意义,不能反映真实的由元素迁移富 集而产生的地球化学异常。 集而产生的地球化学异常。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谢焱石
Applied Geochemistry
• 采样 • 分析
控制方法就是选择一些样点(3%~5%) 控制方法就是选择一些样点(3%~5%) 重复采样,重复分析: 重复采样,重复分析:
• 看二者方差的符合程度——提供定量的标准 看二者方差的符合程度——提供定量的标准 方差的符合程度 • 两次结果图件的稳定性——定性的分析,但是 两次结果图件的稳定性——定性的分析 结果图件的稳定性 定性的分析, 直观性强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谢焱石
Applied Geochemistry
方差分析的方法
分析方法有两种: 分析方法有两种:
• 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系统误差和随机 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系统误差和随机 误差 • 双因素方差分析(三层套合方差分析) 双因素方差分析(三层套合方差分析) ——判别地球化学变差与分析误差 ——判别地球化学变差与分析误差
• • • • µ为研究母体的数学期望,用全区样品总平均值代替。 为研究母体的数学期望,用全区样品总平均值代替。 αi代表地球化学变差, µi-µ 代表地球化学变差, βj代表采样误差, µj-µi 代表采样误差, γk代表分析误差, xijk-µj 代表分析误差,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谢焱石
Applied Geochemistry
根据前面所计算的S 根据前面所计算的S2值,利用表6-5可计算 利用表 地球化学图件的稳定性指标( 出地球化学图件的稳定性指标(V):
Sα V= 2 2 Sβ + Sγ
如果V接近于1 如果V接近于1,说明采样误差和分析误差接近 于地球化学变差,所得图件是没有价值的; 于地球化学变差,所得图件是没有价值的; 如果V大于3 反映地球化学变差显著, 如果V大于3,反映地球化学变差显著,图件很 可靠。 可靠。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谢焱石
2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Applied Geochemistry
二、背景值与异常界限的确定
背景值与异常下限
• 地球化学背景含量,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 地球化学背景含量,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 在地球化学背景范围内有起伏波动变化的, 在地球化学背景范围内有起伏波动变化的,其平均 值称为背景值; 值称为背景值; • 其最大临界值称为背景上限或异常下限。 其最大临界值称为背景上限或异常下限 异常下限。
三层套合方差分析
设全区检查样点 设全区检查样点为i( i =1,2,…,a),每个点 检查样点为 =1, ),每个点 上采集了j件样品(j=1, ),每件样品 上采集了j件样品(j=1,2,…,b),每件样品 重复分析了k =1, ),一般情况 重复分析了k次( k =1,2,…,c),一般情况 b=c=2。 下,b=c=2。 三层套合方差分析的模型为: 三层套合方差分析的模型为: xijk = µ+αi+βj+γk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谢焱石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Applied Geochemistry
根据三层套合方差计算表 根据三层套合方差计算表6-3分别计算出P、T、R、 三层套合方差计算表6 分别计算出P Q后,由方差计算表6-4计算方差及均方差。 由方差计算表6 计算方差及均方差。 最后,进行F检验: 最后,进行F检验: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谢焱石
Applied Geochemistry测值可以分解为 三部分: 三部分:
• 研究区总体平均值 研究区总体平均值µ • 地球化学变差 j 地球化学变差w • 采样误差 ij 采样误差ε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