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措施

合集下载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1. 引言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灾难性的破坏。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旨在提供有针对性的设计参考。

2.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2.1 加固柱子柱子是建筑物承重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加固柱子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确保柱子的几何形状符合规范要求,避免出现纵向和横向偏差。

•在柱子周围添加加固筋,提高柱子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使用加固材料,如碳纤维布、钢板等,在柱子表面进行加固,增强其抗震能力。

2.2 加固梁梁是将楼板荷载传递到柱子上的重要构件,对梁进行加固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加固梁的措施:•在梁的底部增加钢板或钢筋,提高梁的受力能力。

•增大梁的截面尺寸,增加梁的承载能力。

•使用预应力技术,提高梁的整体抗震能力。

2.3 加固墙体墙体是建筑物的承重墙,通过对墙体进行加固可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加固墙体的方法:•在墙体两侧设置加固柱,增强墙体的纵向抗震性能。

•在墙体内部设置钢筋网,提高墙体的横向抗震性能。

•使用加固材料,如玻璃纤维布等,增加墙体的抗震强度。

2.4 隔震措施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减小地震能量传递到建筑物的方式来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方法。

常见的隔震措施如下:•使用隔震支座将建筑物与地基分离,减小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物的影响。

•在建筑物的上部设置隔震层,通过消耗地震振动能量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使用空气弹簧系统,将建筑物悬挂在地面上,通过减震板和阻尼器来提高抗震能力。

3. 实践应用将上述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应用于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功能需求来确定相应的加固方案。

抗震设计应符合相关的国家建筑抗震规范,并经过专业结构工程师的审查和验证。

4. 结论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关键措施之一。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设计的过程中,通过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材料和施工工艺等,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减小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失。

下面将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简析。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1、安全性: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首要考虑的是安全性。

采取适当的结构形式,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力并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2、可行性:抗震设计还应考虑到建筑物的可行性,包括经济可行性和施工可行性。

在保证抗震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成本,降低建筑物的抗震投资。

要考虑到施工工艺的可行性,确保抗震设计方案的实施。

3、可靠性:抗震设计需要保证结构的可靠性,即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正常工作并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

通过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使用可靠的材料,确保建筑物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1、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对其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

常用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

根据地震影响区域的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的用途,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优化布置结构:在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布置中,合理布置结构体系,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其抗震作用。

如在建筑物的平面布置中,尽量选择对称形式,提高抗震性能;在建筑物的立面布置中,合理增设剪力墙、拉力系统等,提高抗震能力。

3、选择合适的材料:选择适当的材料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常用的抗震材料包括高强度混凝土、钢材等。

通过选用高强度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韧性,增加其抗震能力。

4、考虑抗震节点的设计: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抗震节点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设计抗震节点,使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合理传递和分散地震力,避免局部破坏。

5、进行抗震设计计算:在设计过程中,通过进行结构抗震计算,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通过计算分析,确定建筑物的地震荷载和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在设计中进行相应调整,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满足要求。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措施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措施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措施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可以对建筑结构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在建设高楼大厦时,必须考虑预防地震破坏的问题。

为了保障公共安全,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措施。

1.地基加固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主要依赖于地基的稳固性。

为了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必须首先加固地基。

在建筑物建设过程中,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铺筑等技术,建立稳固的地基。

2.采用合适的建筑高度
用于住宅和商业建筑的建筑高度应适当,建筑物高度应与地震地区的地形和地质条件相协调,以便保持稳定的结构,同时能够抵制各类自然灾害。

3.增加建筑物重量
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抵御地震的能力,可以采用增加建筑物重量的方法。

建筑物重量较重时,更能够抵御地震。

4.加强建筑物柱子和墙体的稳固性
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柱子和墙体的稳固性。

可以增加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条防振措施,采取指定的反震措施,改进楼层布局,并增加支撑和支撑体系等技术手段。

5.采用轻型材料
轻型材料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机械性性能。

因此,对于地震活跃地区的建筑物,应采用轻型材料,如轻质钢结构、轻质混凝土等,减轻建筑物的重量,从而大大增强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总之,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构建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影响。

采用合适的建筑高度、提高建筑物重量、增强建筑物柱子和墙体的稳固性、采用轻型材料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

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第1篇: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和抗震设计分析前言我国目前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建筑企业应把房屋1具体使用需求,对不同建筑结构进行有效的功能区分,实现建筑结构资源与建筑功能的完美结合。

现阶段,我国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综合化和复杂化,用户对于建筑物的使用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要科学划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合理对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规划,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建筑设计等相关规范要求,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选型,做到既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又提高建筑物使用效率,又有效节约建筑建造和运营的有关成本和费用。

1.1.3充分考虑结构材料的特性和功能建筑结构的选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最为重要的就是选择建筑结构材料,要对相关材料的基本特性、材料的功能以及特点进行充分地分析,在建筑选型以及布置过程中充分分析建筑结构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好建筑结构。

现代建谓的水平承重结构,此类型的结构一般包含有无梁楼盖结构、密肋楼盖结构、肋形楼盖以及平板体系几种,而这些结构一个最大的应用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增加楼层层数。

1.2.3下部结构的选型对于建筑物来说,特别是高层建筑,其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基础选型,即下部结构。

此类结构选型的好坏,会对结构的安全、建筑工程的造价以及施工工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做好高层建筑的基础选型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高层建筑的基础形式有以下几种,分别为:①柱下独立基础:此类基础适合用于层数较少,土质较好的框架结构。

地基为岩石地质时,则可以利用地錨在岩石上锚固好基础,要注意锚入长度≥40d。

②交叉梁基础:即双向为条形基础。

适用:层数不2够与第三抗震性能的水准相满足。

2.1.2地震作用下结构设计要求在多遇地震时,计算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以及复核结构变形时都要跟弹性设计要求相满足。

经弹性计算分析后可知,结构沿着主轴方向产生的振动形式相似,并且结构的振型、周期、位移形态以及量值都要能够保持在合理的范围:结构所具有的地震作用要能够跟高度分布进行响应:有效的质量系数跟楼层剪力的大小要相关的规范要求相满足,同时要确保剪力墙和连梁截面跟剪应力的控制要求、配筋都在合理范围内。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引言在地震活跃地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确保人员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的重要因素。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建筑物能够经受住地震荷载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1. 抗震措施抗震措施是指通过设计和建筑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手段,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措施:1.1 加固柱和墙体通过在原有柱子和墙体上添加加固材料,如钢板、碳纤维或混凝土墙体等,来提高其抗震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结构的刚度和耐力,从而减少地震时的位移和变形。

1.2 增加阻尼器阻尼器是一种能够通过吸收地震能量来减少结构响应的装置。

常见的阻尼器包括摩擦阻尼器、液力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等。

增加阻尼器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1.3 设置剪切墙剪切墙是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一些垂直于地震方向的墙体,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剪切墙可以将地震荷载通过剪切变形转移到墙体上,减少其他构件的扭转和变形。

1.4 加固地基地震时,地基的抗震能力也非常关键。

通过在地基中增加加固材料,如钢筋网或钢板,可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耐震能力。

1.5 配置降震装置降震装置是一种能够减缓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的装置。

常见的降震装置包括基础隔震装置、轴向力控制装置和摆式阻尼器等。

通过配置降震装置,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2. 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涉及到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2.1 提高结构的刚度结构刚度是指结构在受力时的抵抗变形的能力。

通过增加构件的截面尺寸、设置有效的抗震连接和合理的结构布置,可以提高结构的刚度,提高抗震能力。

2.2 增加结构的耐力结构耐力是指结构在受力时的抵抗破坏的能力。

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合理的构造方式和施工质量控制,可以提高结构的耐力,提高抗震能力。

2.3 控制结构的变形地震会引起结构的变形,如果变形过大,可能导致结构的破坏。

因此,控制结构的变形是提高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一种,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抗震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成为了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下面将介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合理布局和形式选择合理的布局和形式选择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筑结构应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烈度、地质条件和建筑用途等因素,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此外,建筑的布局应符合比较合理的平面布置,如避免设置过大的进深和长而窄的结构体等。

二、强度设计与刚度设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要足够大,以保证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不产生破坏。

强度设计是指将地震力转化为结构所承受的设计荷载,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备足够的强度抵抗破坏。

刚度设计是指结构的刚度大小,刚结构的作用抵御弹性阶段地震作用,从而减小结构的变形。

三、抗震设计的减震措施减震措施是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关键措施之一。

常用的减震措施有阻尼器、摩擦装置、隔震设备等。

阻尼器能够通过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的方式减小结构响应,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

摩擦装置主要通过摩擦效应减小结构的振动,降低地震反应。

隔震设备则通过隔离结构和地震的接触,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四、结构的健康监测与维护建筑结构的健康监测与维护是保证抗震能力的长期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应定期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结构问题,确保结构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同时,结构的维护也十分重要,及时修补或更换老化、损坏的部件,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强度。

五、科学的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选择抗震性能良好、质量可靠的材料,并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确保结构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应注重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避免施工质量问题导致结构的失效。

总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安全的基本要求。

合理布局、强度设计、减震措施、健康监测与维护以及科学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是保证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抗震措施成为建筑结构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瞬间破坏力强、难以预测的特点。

因此,为了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工程师们需要运用合适的抗震措施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本文将从结构材料的选择、布局设计、基础处理、建筑加固等方面,探讨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一、结构材料的选择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材料的选择对于抗震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震性能良好的材料能够有效吸收地震能量,并降低结构破坏的可能性。

常见的结构材料包括钢材、混凝土、木材等。

钢材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延性,能够有效地抵抗地震作用,因此在抗震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混凝土材料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力矩。

木材具有较好的韧性和抗震性能,适用于一些中小型建筑的抗震设计。

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建筑的用途和地理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对于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布局设计建筑结构的布局设计是抗震设计的基础环节之一。

合理的结构布局能够分担地震作用并减小结构破坏的概率。

一般来说,对于高层建筑,采用承重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是常见的选择。

承重框架结构能够通过框架的刚性分担地震力,而剪力墙结构则通过墙面的刚性来抵抗地震作用。

对于低层建筑,采用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常见的选择。

此外,在布局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几何形状,避免出现层间剪切效应和扭曲效应,以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整体稳定性。

三、基础处理地基基础是建筑结构的承载层,对于建筑的抗震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基础的抗震性能,常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如扩展基础、沉桩基础等。

其次,在基础设计中考虑到地震力的作用,合理计算基础的尺寸和深度,以确保基础的稳定性。

最后,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控制基础的质量,避免出现缺陷和工艺不良等问题,以提高基础的抗震能力。

四、建筑加固对于一些现有的老旧建筑,为了提高其抗震能力,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常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常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常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1. 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建筑物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对于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抵御震荡并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

其抗震设计的关键是提高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增加柱子的截面积和混凝土的强度以及布置剪力墙来增加结构的刚度,减小结构的周期,从而提高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3. 钢结构钢结构的抗震设计主要通过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增加梁和柱的截面积,并使用高强度钢材料;- 套设钢板和角钢以增加结构的刚度;- 合理布置撑杆和斜撑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4.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是一种专门用于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形式。

它的抗震设计主要通过增加墙体的刚度和延性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增加墙体的厚度和高度;- 增加钢筋的配置量;- 采用预应力技术来提高墙体的延性。

5. 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是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相结合的一种抗震设计方法。

它既具备框架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又具备剪力墙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设计合理的剪力墙的布置方式,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增加钢筋的配置量,并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料。

6. 钢筋混凝土桁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桁架结构是一种常用于大跨度建筑的抗震设计形式。

它的抗震设计主要通过提高桁架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增加桁架梁和柱的截面积;- 设计合理的节点连接,以保证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料。

7. 总结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安全性的关键。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是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安全的关键因素。

抗震措施是在建筑物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构造是建筑物结构的设计和构造方法,用于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首先,抗震措施包括:1.合理的建筑设计: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地震的作用,确保结构能够充分承受地震荷载。

2.地基处理:选择稳定的土壤,进行合理的地基处理,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3.隔震措施:采用隔震技术,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4.抗侧移措施:在建筑物的底部设置抗侧移墙或抗侧移支撑,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5.加固措施:对老旧建筑进行加固,如加装钢筋混凝土柱、墙体加固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6.防震设备:安装防震设备,如减震器、减震支座等,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7.预应力技术:采用预应力技术,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其次,抗震构造措施包括:1.建筑物布置:根据地震力的作用方向,合理布置建筑物的结构,如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和抗侧稳定性。

2.结构材料选用:使用高强度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3.结构形式: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桁架结构等,增加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4.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在桥梁结构设计中,采用合理的桥墩和桥面板设计,增加桥梁的抗震能力。

5.状态监测:对建筑物进行定期的状态监测,如裂缝检测、变形监测等,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才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带来的破坏风险。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适当的地基处理:地基是建筑物的重要承载结构之一,应根据地质条件采取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如加固土层,避免软弱地基引起的倾斜和沉降。

2.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建筑的结构形式应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用途合理选择,常见的抗震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

这些结构形式能够将地震力传导到地基,减小结构变形和破坏。

3.采用弹性材料和防震构件:在建筑物结构中使用弹性材料和防震构件,如减震器、防震支座等,可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4.加固和预制构件:对于老旧建筑的加固和新建建筑的施工,可以采用加固构件和预制构件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加固构件的使用,可以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减小结构位移,提高抗震性能。

5.合理布置和加固墙体:墙体是建筑物的承重结构之一,应根据地震力计算合理布置和加固墙体,增加墙体抗剪和抗拉能力,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6.注意建筑物连接部位的强度:建筑物的连接部位是容易产生破坏的关键部位,应重点考虑其强度和稳定性,采用合适的连接方式和材料,确保连接部位的抗震性能。

7.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注重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避免出现局部强度不足、刚度不一致等问题,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8.合理布置重要设备:建筑物中的重要设备和设施应合理布置,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其抗震要求,避免其对建筑物整体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构造措施是通过合理选择地基处理、结构形
式、材料和构件等的方式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而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安全性、经济性和适用性。

安全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结构的整体稳定和局部构件的安全,不发生倒塌和严重破坏,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经济性是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选材,降低建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适用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变形和损坏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其功能的正常使用和快速恢复。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首先要进行地震作用分析。

地震作用分析是确定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力情况和变形特征的基础,通过地震波输入和结构动力分析,确定建筑物的地震反应。

常用的地震作用分析方法包括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和简化法。

反应谱法是通过地震反应谱确定结构的最大反应,适用于初步设计和小型建筑物;时程分析法是通过输入实际地震波记录进行结构动力分析,适用于重要和复杂建筑物;简化法是通过简化计算确定结构的地震反应,适用于一般建筑物的初步设计。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结构体系的选择和布置是关键环节。

合理的结构体系和布置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常见的抗震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等。

框架结构通过梁柱连接形成空间刚架,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抗震性能;剪力墙结构通过设置剪力墙,提供较大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适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了框架和剪力墙的优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经济性;筒体结构通过设置外筒和内筒,形成高刚度和高强度的整体结构,适用于超高层建筑。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构件的设计和连接是确保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设计梁、柱、剪力墙和基础等构件,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例如,在梁柱节点设计中,通过采用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确保节点的强度和刚度,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建筑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tips】本文由李雪梅老师精心收编整理,同学们定要好好复习!
建筑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对抗震措施与
抗震构造措施有不同的定义。

抗震措施(规范 2.1.9条):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
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规范 2.1.10条):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
部要求。

1、规范中相关的规定(不包括丁类建筑)
1.1. 抗震措施(规范 3.1.3条)甲类建筑,抗震措施,
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
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乙类建筑,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
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
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地震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丙类建筑,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1.2.抗震构造措施(规范 3.3.2条及3.3.3条)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甲、乙类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
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
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6度不。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针对地震力的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

本文将介绍建筑结构中常用的几种抗震设计方法,包括优化结构形式、合理选取材料、应用减震技术和加强节点构造。

一、优化结构形式优化结构形式是指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形式设计,减小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优化结构形式包括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和筒体结构等。

剪力墙结构是在建筑物主要承重墙位置设置纵向和横向的剪力墙以承担地震力,同时可以提供较好的刚度和耗能性能。

框架结构是指通过柱、梁、框架等构件形成的稳定的整体结构,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并进行分散,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筒体结构则是通过采用柱、墙体等构件形成的筒体形结构,具有较好的耗能性能和减震效果。

二、合理选取材料合理选取材料是抗震设计的关键之一。

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

常用的抗震材料包括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粘性阻尼器等。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压、抗拉、抗弯强度,能够提供更好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高强度钢材具有较好的延性和刚度,可以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

粘性阻尼器则是一种新型的减震装置,通过粘滞材料的耗能作用,能够有效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应用减震技术减震技术是指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手段,在地震发生时减小建筑物的震动幅度和加速度,从而达到减少地震破坏的目的。

常见的减震技术包括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加钢板、基础隔震等。

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物,可以通过钢板加固剪力墙的方式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进而提高抗震能力。

基础隔震是指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设施,通过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减小建筑物的震动幅度。

四、加强节点构造节点是建筑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发生地震作用时容易受到破坏的部位。

加强节点构造是通过增加节点的刚度和抗震性能,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建筑工程抗震措施

建筑工程抗震措施

建筑工程抗震措施
1. 使用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材料:选择具有较高抗震性能的钢材、混凝土以及加固材料,以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2. 合理设计建筑结构:结构设计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布局,避免出现狭长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结构,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3. 加固建筑结构:对于老旧建筑,进行结构加固工程是提高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

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加固、钢结构加固等方法,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整体强度。

4. 设置合理的地震减震装置:可采用减震器、隔震设备等地震减震装置,将地震能量分散和吸收,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和破坏力,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5. 合理设计建筑基础:建筑基础承受地震作用的能力对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采用适当的基础设计方法,如选用深基础、增加基础面积等,确保建筑能够抵御地震力。

6. 定期进行抗震检测和维护: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修复可能存在的抗震问题。

同时,加强建筑物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抗震性能的持续有效。

7. 安全疏散通道和避难设施:合理设置疏散通道和避难设施,确保在地震发生时,人员能够迅速有序地疏散,并提供安全的
避难场所,减少人员伤亡。

8. 加强抗震宣传和教育:通过开展抗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广大民众对抗震知识的了解和应对能力,增强社会的抗震准备和应对能力。

以上措施是建筑工程抗震的常见方法,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施工,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1. 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有时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构造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一些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以及它们的应用。

2. 抗震构造措施的基本原理抗震构造措施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建筑的刚度和耗震能力,减小地震产生的力对结构造成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的基本原理:2.1 加固和加重结构通过在建筑结构中添加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可以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地震力。

同时,适当地提高结构的总重量也能增加其稳定性。

2.2 减震装置减震装置通常采用弹簧、沉箱或减震支座等方法,将地震力作用在结构上的力减小到可承受的范围。

这些装置可以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降低建筑结构的震动幅度。

2.3 预制构件预制构件是在工厂生产并进行质量控制后,再运至现场进行组装的构件。

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构件相比,预制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更高,能够提供更好的抗震能力。

2.4 反力墙反力墙是将建筑结构设计为由一系列墙体组成的一种方法。

这些墙体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能够在地震时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性。

2.5 剪力墙剪力墙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墙体,将地震力传递到地基,从而减小建筑结构的震动。

这些墙体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有效地阻止结构的摆动。

3. 抗震构造措施的应用抗震构造措施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地震带的要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情况:3.1 高层建筑在高层建筑中,常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加强连接部位。

同时,在高层建筑中设置剪力墙和反力墙,以提供更好的抗震能力。

3.2 桥梁在桥梁的设计和施工中,通常采用预制构件,并在关键部位设置减震装置来减小地震对桥梁的影响。

此外,合理选择桥墩形式和材料,也能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

3.3 地下结构地下结构如地下车库、地铁隧道等,通常采用深基坑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在墙体和地板中设置减震装置和剪力墙,以增加地下结构的抗震能力。

抗震结构设计方法

抗震结构设计方法

抗震结构设计方法地震是一种常见而具有威力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影响,抗震结构设计成为了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法,旨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指导。

1. 弹性设计方法:弹性设计方法是传统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仅发生弹性变形,且不会超过承载能力的极限。

该方法通常采用最坏地震作用下的荷载计算,然后根据结构的荷载-变形关系进行结构设计。

弹性设计方法要求在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采用更严格的设计参数。

2. 塑性设计方法:塑性设计方法是一种可靠性较高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法,它充分考虑结构的强度和韧性,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塑性设计方法的设计过程包括依据地震荷载确定结构的强度需求、确定结构的弹塑性性能要求、进行结构的塑性铰位设计等。

3. 减震设计方法:减震设计方法是一种利用减震器件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的设计方法。

常见的减震器件包括摩擦阻尼器、液压阻尼器、弹性橡胶支座等。

这些器件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地震振动对建筑物的破坏。

减震设计方法可以在地震发生时降低结构的运动响应,从而降低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4. 隔震设计方法:隔震设计方法是一种利用隔震设备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振动传递到建筑物的设计方法。

常用的隔震设备包括弹簧隔震器、橡胶隔震器等。

隔震设计方法通过降低地震振动传递到建筑物上部结构的程度,减小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5. 预制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法:预制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法,它通过将建筑材料在工厂中进行预制加工,然后通过装配形成建筑结构。

这种设计方法能够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施工速度,减少人员在现场的作业,从而降低了人工错误和质量问题。

综上所述,抗震结构设计方法是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破坏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设计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适用性。

如何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如何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如何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因为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在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时,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步骤和要点:1. 了解地震风险:对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风险进行充分了解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了解该地区的历史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和土壤条件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设计策略。

2. 选择适当的场地:在选择建筑物的位置时,应尽量选择地质稳定、土壤承载力强的场地。

避免在地震高发区或软弱地基上建造建筑物。

如果必须在不稳定的地形上建造建筑物,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加强地基和结构的稳定性。

3. 合理的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抗震设计的核心。

应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地震的影响,同时保持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在设计时,应考虑到地震力的作用,并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如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设置减震装置等。

4. 考虑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建筑物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对其抗震性能也有很大影响。

例如,使用轻质材料可以减少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而适当的施工方法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5. 建立应急预案:除了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取抗震措施外,还应建立应急预案。

这包括制定应急疏散计划、准备救援物资和设备等。

在地震发生后,应尽快启动应急预案,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之,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通过了解地震风险、选择适当的场地、合理的结构设计、考虑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以及建立应急预案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法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在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灵活的结构形式和强度设计的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以下是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1.地基改良:对于软弱地基,可以采用土体加固等方法,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减轻地震时地基产生的变形。

2.结构布置:合理的结构布置可以均匀地将地震力传递到地基,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通常采用梁柱体系或框架结构,以及适当的剪力墙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3.结构形式:通过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剪力墙、框架结构和筒结构等,强化建筑物的刚度和稳定性,增加其抗震能力。

此外,在结构设计中还应考虑柱子和墙体的抗倾覆能力。

4.低刚度层:设计中可以在建筑物的上部或中部设置一个低刚度层,如悬挂层或刚性梁层等,以分担地震力,减轻结构的震动响应。

5.支撑体系:合理的支撑体系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刚度,减轻地震时的变形。

常用的支撑形式包括剪力墙、筒状结构和钢结构等。

6.材料选择:使用高强度、高韧性、抗蠕变和耐地震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和加固砌体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7.钢筋混凝土柱的加固:在既有建筑物中,对柱子的加固可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在现有柱子外包钢筋混凝土或钢壳,并通过加固梁或剪力墙来提高柱子的抗震能力。

8.剪力墙设计:剪力墙是常用的抗震结构体系之一,通过布置在建筑结构中的垂直墙体,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剪力墙的高度、厚度和布置要满足设计要求,以保证其在地震荷载下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9. 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通过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如弹性反应谱、时程分析和Pushover分析等,可以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进行定量化分析和评估,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总之,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是保证建筑物抵御地震破坏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灵活的结构形式和强度设计的措施,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对建筑物和人类造成的破坏和伤害难以估量。

因此,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抗震设计的原则抗震设计的原则是保护生命、保护财产、保障功能、降低震害。

为了实现这些原则,建筑抗震设计需要遵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安全优先:建筑的安全性是抗震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建筑类型、重要性等各种因素,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完整和安全。

2. 稳定性:颤振是建筑在地震中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设计师应考虑建筑在地震中的动态反应,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并通过结构措施或者加固处理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3. 弹性:在地震时,建筑物所受到的地震作用会引起建筑物本身和内部构件的振动。

为了减小建筑物被破坏的风险,设计师需要保证建筑物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在地震中有所变形。

4. 健康性: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刺激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例如晕眩、头痛等。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必须考虑人体健康因素,以减小地震对人体的危害。

二、抗震设计的方法1. 结构措施结构措施是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有效途径。

设计师可以使用以下措施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1)增加结构抗震能力:通过加强建筑的框架构造、增加板层间的钢筋、增加板层的受剪能力等措施,提高建筑整体的抗震能力。

(2)建筑物刚度增加:适当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可以缩小建筑物在地震中的位移,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

(3)隔震设计:将高弹性材料或者隔震器等材料置于建筑物和地基之间,以隔离建筑物和地震能量的传递,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减震设计:通过在结构中设置阻尼器等材料,可减小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振动量。

2.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也是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重要方法。

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和要求进行设计,确保建筑能够承受地震所带来的作用。

同时,在使用材料时,设计师需要注意材料的品质和质量。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在地震发生时确保建筑物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地震力量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抗震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作用和影响,并采取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

首先,设计师应该在建筑物的设计阶段考虑抗震设计。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建筑物的结构布置。

建筑结构的合理布置对抗震能力起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规模较大的建筑物更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时应尽量避免设计过大的建筑物。

同时,要注意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和立面布置,并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其次,设计师需要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结构形式的选择方面,一般认为抗震性能较好的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剪结构。

这些结构形式能够充分利用结构材料的抗震能力,并在地震时提供良好的刚度和延性。

此外,设计师还需要选择适当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或木结构。

这些材料都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较大的力量。

第三,设计师应该在建筑物的详细设计中考虑地震时的动力响应。

地震时的动力响应是指建筑物在地震力量作用下的振动情况。

为了减小地震时的动力响应,设计师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延性、提高结构的耐震能力和减小结构的质量等。

此外,还需要对结构进行动力计算和动力响应分析,以确定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

最后,设计师需要在施工阶段进行抗震设防控制。

施工阶段的抗震设防控制是为了确保建筑物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施工阶段,设计师需要进行施工全程监管,包括结构材料的选用、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施工工艺的合理应用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施工现场的监测和检测,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总结起来,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涉及到结构布置、结构形式和材料选择、动力响应分析等多个方面。

在抗震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作用和影响,并采取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措施
【摘要】要确保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能高效完成,应在遵循相关建筑抗震规范要求的原则上,进行科学地合理地设计,确保建筑物具有稳定的可靠的抗震性能,达到建筑物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标准。

相信,随着相关技术人员抗震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也将会迈上更高更远的台阶。

本文探讨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u45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好坏是建筑物能否取得良好抗震效果的前提,因此,在进行抗震设计时,要根据理论分析,选择的结构布置和合理的材料运用,从多个方面慎重考虑,从而使高层建筑结构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能够减轻甚至避免地震带来的危害。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一)抗震场地的选择
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场地,宜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地震造成建筑物的破坏,除地震直接引起的结构破坏外,场地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地震引起的地表错动与地裂,地基土的小均匀沉陷,滑坡和粉、砂土液化等。

因此,应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应避开对抗震不利地段,如软弱场地土、易液化土、状态明显不均匀等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加强措施,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地基液化等级,
分别采取加强地基和上部结构整体性和刚度、部分消除或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当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粘性土层、新近填土和严重不均匀土层时,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采用桩基、地基加固和加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处理措施;对于地震时可能导致滑移或地裂的场地,应采取相应的地基稳定措施。

(二)建筑结构体系的合理选择
建筑结构体系的合理选择是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结构方案的选取是否合理,对安全性和经济性起决定的作用。

具体而言,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设计:第一,结构体系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结构应具有必要的赘余度和内力重分配的功能,即使地震中部分构件退出工作,其余构件仍能将竖向荷载承担下来,避免整体结构失效或失稳。

第二,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在这过程中,竖向构件的布置,应尽量使竖向构件在垂直重力荷载作用下的压应力水平按近均匀;楼屋盖梁系的布置,应尽量使垂直重力荷载以最短的路径传递到竖向构件墙、柱上去;转换结构的布置,应尽量做到使上部结构竖向构件传来的垂直重力荷载通过转换层一次至多二次转换。

与此同时,整体抗侧力结构体系也必须明确,抗侧力结构一由框架、剪力墙、简体、支撑等组成,它们宜尽量贯通连续,若它们沿竖向要有变化,则变化要缓慢均匀。

第三,结构体系应具备必要的承载能力,良
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塑性内力重分布能力,能较充分地发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

第四,结构体系应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

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框架结构设计应使节点基本不破坏,底层柱底的塑性铰宜晚形成,应当使梁、柱端的塑性铰出现得尽可能分散;对于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三)重视建筑平面布置的规则性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原则,宜采用规则的建筑设计方案,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对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或平面、竖向均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对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的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对薄弱部位应乘以内力增大系数,应按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在我国建筑中,结构的对称性主要指的是抗侧力主体结构的对称。

对称的建筑如平面对称的简体框架结构、筒中筒结构、简体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等,一般比较容易实现结构的对称性。

结构的规则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两个主轴方向的刚度要比较接近、变形特性要比较相近;二是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沿竖向断面、构成变化比较均匀,不要突变;三是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应注意同一主轴方向各片抗侧力结构刚度尽量均匀;四是建
筑主体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还应注意中央核心与周边结构的刚度协调均匀,保证主体结构具有较好的抗扭刚度,以避免建筑在地震或风的扭矩作用下产生过大的扭转变形,从而引起结构或非结构构件的破坏。

可以说,重视建筑平面布置的规则性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相关重要,在实践中应高度重视这方面的规范。

二、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措施
(一)选址要科学合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对于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建筑物建造在软弱地基或可液化场地或临近地震断层,地震对场地的液化作用导致地基失效,建筑物倾斜而易于倒塌。

务必重视社会经济系统的安全,规划时应注意避免导致地震次生灾害或使次生灾害限于局部。

新设计建筑物时,要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开对建筑不利的地段,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

(二)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
目前我国建筑常用结构形式有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钢结构。

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设防烈度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

钢筋混凝土本身具有柔性,因而这种结构的建筑物变形能力好,承载能力高,一般来说抗震能力也强。

在确定结构方案时,应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和抗震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从抗震角度来说,结构的侧移度是选择结构体系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特
别是对于高层建筑的设计,这一点起控制作用,随着多层和高层房屋高度的增加,结构在地震作用以及其他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水平位移迅速增大,要求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必须随之增大。

而不同类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由于构件及其组成方式的不同和受力特点的不同,在抗侧移刚度方面有很大差别,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合理使用高度。

(三)切实提高设计质量
地震尤其是震级和烈度较高地震,危害性非常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目前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水平还很低,大量的建筑所采用的建筑方案不是很合理,导致结构方案无法合理布置,增加材料用量,带来两个恶果:一是造价升高;二是自重增加,导致地震作用加大,从而进一步增加材料用量。

其实,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在正确的抗震理论指导下,依据合理的设计原则,同样可提高甚至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其原则包括:结构构件应具备足够大的承载能力;结构应具有足够大的刚度以减小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和位移;结构应具有足够大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这一点对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尤为重要。

延性是指构件和结构屈服后,具有承载力不降低或基本不降低且有足够塑性变形能力的一种性能。

延性大,说明塑性变形能力大,强度或承载力的降低缓慢,从而有足够大的能力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避免结构倒塌。

总之,综合运用抗震原则,以提高承载力、刚度和延性为主导目
标,多道防线刚柔结合,同时保证结构体型简单,结构受力和传力途径直接,整体结构与结构构件共同作用,如此一来就可以从设计上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蔡金兰.浅谈建筑中抗震设计理念的发展[j]. 价值工程. 2010(23)
[2]黄浙青,朱小德.浅谈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28)
[3] 冯广泉.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j]. 农村科技. 2010(09)
[4] 刘春英.台湾九·二一地震建筑倒塌原因探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