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doc》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jiaoxuesheji/3255321.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7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第【1】篇〗16 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1、通过填表格、想想说话等手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研读重点段落,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

3、通过读写迁移,体现对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的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我们先来做个连线游戏,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

媒体出示:人物奇迹张衡杂交水稻詹天佑主持建造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茅以升地动仪袁隆平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2、你觉得这些奇迹需要付出什么?3、是的,奇迹就是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我想只有坚持不懈,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这些造福于人类的奇迹。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梁衡,去认识一位鲜为人知的普普通通的81岁的老人,平凡的他又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板书:奇迹4、出示课题,齐读。

说明:通过复习旧知识,将新旧知识间形成联系,加强学生对奇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出示学习提示:(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思考: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在文中划出相关内容。

2、交流。

(1)出示词语,齐读。

参天土炕肆虐盘踞治理风雨同舟归宿劲挺恭敬淤泥荡漾日月同辉领悟风雨同舟(2)理解词语的含义,媒体出示: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

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

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

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小学语文《青山不老》教案

小学语文《青山不老》教案

小学语文《青山不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理解其中的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口语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课文中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对自然的保护意识。

学生能够理解青山不老的意义,激发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课文《青山不老》讲述了一个关于青山的故事,通过描绘青山的壮丽景色和与人们的生活关系,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2 生字词:学生需要掌握的生字词包括:青山、不老、壮丽、景色、保护、敬畏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课文主题,引起学生对青山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重点句子。

3.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景色描写,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青山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青山的重要性。

第四章:课堂练习4.1 练习朗读: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4.2 造句练习: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造句练习,巩固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青山不老的意义。

5.2 拓展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写作,表达自己对青山不老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保护的重要性。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6.2 朗读技巧:评价学生的朗读技巧,包括语调、语气和节奏的掌握,以及表达的自然流畅程度。

6.3 理解与运用: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生字词进行表达。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文章以梁衡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的情景表现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出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从侧面表现老农的勇敢、默默奉献和创造出的巨大生态价值。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通过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重点】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学1.谈话导入:2009年,国家举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出人意料的是晋西北一位默默无闻的山野老农获得许多人的提名。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梁衡一起去采访他,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2.板书课题。

3.检查预习: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交流“如臂如股”的意思。

汇报信息卡片。

结合卡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借助人物信息卡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取文中与老人相关的重要信息,更准确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阅读实践中不断锤炼整体感知的能力。

)二、导学活动一:感受“奇迹”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1)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②联系比较: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我们的学校?③指导朗读。

(2)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光。

①读着这样的词语,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哪些词语?②指导朗读。

活动二:体会环境艰苦默读课文,结合泡泡提示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奇迹?用波浪线画出关键词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范文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范文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范文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2.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学习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完成课文导读中三个问题的学习。

3.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受到老人精神的感染。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学习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完成课文导读中三个问题的学习。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概括内容同学们上课前都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学习课文,初知“奇迹”快速浏览:老人用15年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找出句子。

PPT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体会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体现这了不起的奇迹)三、自读自悟,感悟“奇迹”主要围绕“这一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这一问题展开教学。

1.批注阅读——这了不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2.全班交流(图、文、影像结合,感悟老人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创造奇迹。

)预设一: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②而坠。

”③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1)理解“肆虐、盘踞”这两个词的意思和作用。

(这两个词本来是写人的,作者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2)作者引用了县志上记载的一段话,能说说它的意思吗?它有什么作用?(3)大风肆虐,怪物盘踞。

我们通过影像再来直观地感受一下。

播放PPT(有配乐)(4)出示PPT:读出画面:小组合作,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感悟环境之恶劣。

那一次,狂风过后,树木断的断,倒的倒,老人……那一次,久逢干旱,老人……那一次,冰霜来袭,老人……那一次,沙尘暴后,老人……(5)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一位怎样的老人?(学生板书)(6)同学们,我们抓住“怪物盘踞”读进去,想开去,老人在恶劣条件下植树造林的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就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青山不老》说课稿14篇

《青山不老》说课稿14篇

《青山不老》说课稿14篇《青山不老》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我针对以上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1、知识能力目标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的意思;正确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与造福子孙后代的情怀。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对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围绕导学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是找出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老人创造奇迹的环境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二、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三、说教学过程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晋西北荒凉的画面,让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感受,对其恶劣的环境有个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安排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学习。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第【1】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

导语:通过《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

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

今天,我们要随着作家梁衡去认识一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青山的山野老农。

1983年,梁衡采访这位老人后写下了这篇《青山不老》,当时老人已经81岁高龄了。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交流学习方法。

过渡:本文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略读课文。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略读课文了,那么学习略读课文一般从哪里入手?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生交流:阅读课文导语;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预设:这里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既是对学习方法的一次整理,也是提示大家在这节课中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自学、自悟。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1)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带着问题去读: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还可以在课文的留白处做旁批。

3、检测预习情况,抽读词语。

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宏伟归宿如臂如股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青山不老》说课稿10篇

《青山不老》说课稿10篇

《青山不老》说课稿10篇《青山不老》说课稿1我说课的题目是《青山不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我针对以上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1、知识能力目标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的意思;正确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与造福子孙后代的情怀。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对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围绕导学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是找出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老人创造奇迹的环境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二、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三、说教学过程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晋西北荒凉的画面,让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感受,对其恶劣的环境有个初步的认识。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青山不老》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青山不老》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反思,引导他们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评价方面,教师应采用多元化、全面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还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情感的?”
2.学生分组讨论,组内分享观点,形成共识。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课文中的关键知识点和情感表达。
4.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可适时进行拓展,引导他们关注大自然、环保等现实问题。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课文中的语文知识,如生词、成语、关键句型等,巩固学生的记忆。
3.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小结
1.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手法,仿写一篇描绘自然景色的作文。
在教学前,教师了解到学生们对大自然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环保意识和审美能力尚需加强。因此,本教学案例将重点关注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通过分析课文描绘的景色、事物和人物,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进而提高他们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和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使课堂成为学生们主动探究、互动交流的平台。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仿写练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三篇】

【导语】课⽂⽤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位⼭野⽼农,⾯对⾃然条件的恶劣和⽣活条件的艰⾟,义⽆反顾地投⾝到植树造林⼯作中,⽤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绿洲,实现了⾃⼰的⼈⽣价值,造福于后代。

整理了⼈教版六年级语⽂上册《青⼭不⽼》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青⼭不⽼》教案⼀ 学习⽬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同⾈、三番五次、归宿、⼭川共存、⽇⽉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3、理解⽼⼈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不⽼的含义,领悟⽼⼈植树造林、防⽌⽔⼟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图画,激情导⼊ 1、出⽰⼀幅如诗如画的⼭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腰;绿⾊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

多么如诗如画的景⾊呀。

在这令⼈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位可敬⽼⼈毕⽣的⼼⾎和执著的追求。

他为青⼭披绿⾐,青⼭为他献钟情。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不⽼。

3、初读课⽂,整体感知 要求学⽣⽤较快的速度读课⽂,把课⽂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圈出⾃⼰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重点词,学⽣进⾏练习。

⾃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为证,绿树为凭。

⽼⼈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

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林业收⼊资助每户村民买了⼀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个奇迹呀?引导学⽣想象,然后齐读。

2、课⽂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奇迹?找出来进⾏交流。

(第1⾃然段和第5⾃然段) 这⼀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读课⽂,概括。

预设: (1)出⽰:我知道这条⼭沟所处的⼤环境。

联系课⽂,结合注释,学习第2⾃然段,了解恶劣的⾃然环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当地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

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他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早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层层的梯。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16《青山不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并对肆虐、盘踞、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事顺序,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

3、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2、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口头和书面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通和认同。

【教学工具】课件pocomaker【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件导入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

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范文(3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范文(3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范文(3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案例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的创造了一块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的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经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共有两个: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这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如:我记得文章有这样一句话: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

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

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

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高年级文章幅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找准重点句,引导学生品读是一种常见教法。

如何避免学生在阅读重点句子时流于表面,避免学生眼中仅有棵树而忽略整片林呢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时,引导学生一次次研读,一层层地推进,也是一种常见策路。

这样的策略能让文章构成一个整体,让一个问题牽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的回答是:“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难道不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学生说出了他的理解: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老人创造出了奇迹。

可是,我没有就此罢休,还继续“穷追猛,问:创造奇迹的是些什么人那里的环境是怎样的学生经过联系上文,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等方式读懂吧,明年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在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地区植树造林的不容易,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对于奇迹的理解就更加丰满了。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

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因此把学生学习重点放在阅读策略上,围绕略读导读关键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展开,在读找、讲、思、议的过程中,通过关键句,解读“青山不老”的两层意思。

(二)教学目标1、能借助鱼骨图,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提升阅读力。

3、能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三)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20XX年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全国举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晋西北的山野老人,一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衡写的人物报道:青山不老。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第二板块: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学习目标1、首先我们得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并画出来。

3、交流。

第三板块: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1、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这个观点的呢?请你边读边找关键句,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大题。

2、校对作业本题目。

我们发现这张鱼骨图的上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克服的困难,下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创造的奇迹,他所创造的奇迹其实就是——这片青山。

3、现在你能借助这个鱼骨图简要地说说文章写了关于老汉的什么事?作者在讲好这个故事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青山是不会老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过渡: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有一位81岁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

同学们,我们跟着作家梁衡一起去认识这位老人吧!3、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词语。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奇迹、宏伟、价值、命运(2)理解字词肆虐、盘踞、归宿、劲挺、淤泥、荡漾(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谁做了什么2.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三、感悟“奇迹”1、出示第一自然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轻轻地读着这一段文字,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2)交流:(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色欲流、郁郁葱葱……(4)朗读指导:师: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齐读(5)过渡: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板书:奇迹”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2、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出示: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第【1】篇〗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参与区语文教研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备课、教学,让我也尝试了新教材略读课文的教法。

下面我就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理念与目标】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⑵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⑶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及过程】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精选12篇)《青山不老》优秀篇1一、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①“大环境”──险恶。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小学语文教案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小学语文教案

《青山不老》阅读理解小学语文教案《青山不老》是著名民间故事中的佳作,它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阅读理解的方式,对这个故事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既可以增进学生们对经典文学的了解和欣赏,又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下面,本文将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教案《青山不老》的阅读理解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了解《青山不老》这一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表达能力,使他们深入理解《青山不老》中所描绘的美妙自然风光。

3.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吸收、利用和应用知识。

4.发挥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能力,鼓励他们在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故事片断。

二、教学内容1.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青山不老》这个著名的民间传说,简要叙述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教师请学生仔细阅读原文,理解故事内容。

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叙述自己所见过的美妙自然风光。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从中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4.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故事情节,活用自己的想象力,创作自己的故事片断或完成连环图,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三、教学方法1.师讲和研讨结合。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故事的背景和主要情节,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探讨故事所表达的内涵和结论。

2.阅读和讨论结合。

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读原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自主理解、思考和分析,以探讨故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3.创作和表现结合。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创造新的故事片断或设计连环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四、教学效果通过本文提出的小学语文教案《青山不老》的阅读理解,可以达到如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效果: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3.增进学生对民间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4.加深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青山不老》教案

小学语文《青山不老》教案
小学“语文”学科课题目标备课
课题
16、青山不老
课时安排
(1)课时
文本
分析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பைடு நூலகம்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
略读课文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这节课上还应该有更多的小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
板书设计
课题: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生命——另一种东西?
创造奇迹实现价值
小环境──艰苦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阅读
能力
目标
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文章的感情。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教学
方法
朗读,以读代讲
写作训练
目标
通过一个小练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青山不老取材于全国劳模马永顺的真实事迹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青山不老取材于全国劳模马永顺的真实事迹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青山不老取材于全国劳模马永顺的真实事迹9篇青山不老取材于全国劳模马永顺的真实事迹 1学习目标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出示图画,导入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

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以文入情,感受奇迹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

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

(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学习第3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及设计理念:
《青山不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感人事迹。

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是这篇文章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时,在教学中,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有层次地读,使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感,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感得到升华。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媒体的运用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幻灯1),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国的土地沙化面积等于全国耕地面积,而且土地沙漠化还在扩大。

晋西北作为京津的第一道屏障,治理沙化刻不容缓。

)2.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老人,他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奇迹呢?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幻灯2)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默读质疑,小组交流
1、默读课文,大胆质疑
2、小组交流,解决疑问
3、小组质疑,全班交流
4、未解决的问题,请组长做个记号,课中共同探讨。

预设:1、感受环境之恶,青山之美;2、感受老人之老;3、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四、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你还能在文中哪里感受到描写奇迹的语句吗?
4、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那些语句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环境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幻灯片3-)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5、感受老人之老。

你在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老人年事已高?这样的老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面对这样的老人,你的心里充满了怎样的情感?用心地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6、感受青山之美。

你在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青山之美?美美地读出这些语句。

7、在一片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五、深化主题,读写结合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

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3、机动(播放视频)
4、同学们,这位耄耋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有很多的话想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出示幻灯)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七、积累拓展
1、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段落。

2、阅读相关文章。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老人精神)
|
创造奇迹
/ \
大环境险恶小环境艰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