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平脉辨证相濡医论》有感——对“透热转气”内涵的探讨
平脉辨证法——徐汝奇恩师第二天中医课程的笔记(上篇)
平脉辨证法——徐汝奇恩师第二天中医课程的笔记(上篇)2018年7月16日(上篇)首先感谢徐汝奇恩师,今天的讲解内容为脉经,具体内容如下:我们重点要讲述脉经的内容,脉经中包含了:灵枢,素问,难经,还有伤寒金匮中的内容,是这些内容的总结。
我自己体会为何我们要学脉经的内容?其实脉经在诊病中要用到的核心内容,在第一天的课程中已经讲过了,所以老师也一直说第一天的课程非常重要。
那么第二天还讲脉经,老师是为了让我们在将来的进一步深造中打下基础。
因为脉经里面很多术语,理念和提法与伤寒论是一致的,读懂脉经有助于理解伤寒论。
因为怕我们自己看不懂脉经。
所以老师不辞辛劳地把脉经的主要内容串讲一遍,这样在日后的学习中,我们看脉经不困难,理解伤寒论才能不断深入。
换言之,脉经这一课学不懂,不影响后面跟着老师学伤寒论,但是影响未来自己深造。
所以昨天第一课学习要注重理解,今天第二课学习要注重概念。
王叔和的历史地位:脉经是王叔和写的,仲景祖师爷口述伤寒论,王叔和记录,因此他是解读伤寒论第一人。
要想深刻地理解伤寒论,必须好好读脉经。
但是脉法比较难学,脉经序言中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
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但是,老师教的脉法还是比较简单的,特别是再结合红外热成像,开方基本不会出错。
脉形指下秘诀第一学习脉经,我们首先要讲述脉的形状,这是秘诀:二十四脉对应二十四气象(四季中每个季节六种脉),学会这些脉法足够了,不用再学别的脉法。
学会的标准是:要背会。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浮于手下)解析:轻轻按压有力,使劲按没有力。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一曰手下无,两旁有)解析:如葱管洪脉,极大在指下。
(一曰浮而大)解析:像洪水一样,冲下来。
滑脉,往来前却(后退)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
(一曰浮中如有力。
一曰漉漉如欲脱)解析:有滑腻的感觉数脉,去来促急。
(一曰一息六七至。
一曰数者进之名)解析:有发烧,炎症的中毒反应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中医名家切脉心得体会(共14页)
中医名家切脉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自行编辑使用]中医名家切脉心得体会一、脉诊总纲是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这可是张仲景《伤寒论》正文开宗明义第一句话!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脉诊的总纲。
若言人之虚实,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若言病之虚实,则“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
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遇疑似不定时,合色脉以万全。
察色诊脉以定病位之表里脏腑,病情之寒热虚实,或从证、或从脉,岂是偏取沉按一法耳?虚劳病可说是“虚”,《金匮要略》对本病尤详于脉,“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脉象大,或者极虚,都可能是劳病的脉象;“……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此为劳之使然。
”脉浮或者脉虚沉弦,也都是劳病的脉象;它如:脉浮大和浮弱而涩、极虚芤迟和诸芤动微紧、虚弱细微、脉大等等。
都是要我们临证必须脉证合参。
脉有真假,凡阳证见阳脉者多实,阴证见阴脉者多虚,这些皆为脉证相符,所谓真也;假指脉证不符,实证见虚脉,虚证见实脉。
例如今之临床教学,同学们感受最深莫如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脉象,本病辨证属虚,属于《金匮要略》的“虚劳、亡血失精”一类,当无异议。
其脉数而弦大,随其病情加重而剧,倘通过治疗,症情好转,脉亦逐渐减弱。
这正是:脉有真假,识得假时假即真。
再举一个病例:一新加坡来南大读博士的35岁比丘尼于2003年11月求诊,彼邦地近赤道,在南京冬日特别怕冷,手足冻疮,破溃不堪。
右脉弦细左脉微,手足清冷,足部脱袜后,足前部及后跟,已有受冻的痕迹。
当时,随诊学习的同学,都以为是当归四逆汤证。
结果我给出的却是四逆散方加味。
众皆不知何故。
余谓“诸君,厥者极也,阴阳气不相顺接,极造其偏,手足逆冷。
有热厥有寒厥。
何以得知?是舌质红绛起红点,少津而口干。
平脉辨证脉学心得pdf
平脉辨证脉学心得pdf平脉是中医望诊诊断方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深知平脉的重要性,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平脉辨证脉学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将在以下内容中与大家分享。
平脉辨证脉学是指通过观察和感受病人脉搏的形态和特征,进而辨别病情发展和对应的治疗方案。
在辨证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关注脉搏的节律和频率。
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有规律的节律和适宜的频率。
如果脉搏节律不正常,比如过快或过慢,可能意味着身体出现了不平衡的情况,需要进一步进行辨证。
其次,要观察脉搏的弦、滑、涩、缓、数等特征。
中医将脉搏形态进行了分为六个方面,每一种特征都与不同的疾病有关。
例如,弦脉可能与肝胆湿热相关,滑脉可能与湿热病证相关。
通过观察这些特征,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阴阳平衡情况,以及病情的变化。
另外,脉搏的深浅和力度也是辨证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脉搏应该有一定的深浅和力度,如果出现过于深沉或过于浅弱的情况,往往与身体的气血运行有关。
通过观察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判断气血运行是否正常,以及身体的血液循环状况。
最后,我们还需要结合其他的临床表现来进行综合判断。
中医诊断是一门整体性的学科,单纯通过观察脉搏是不够的,还应该结合病人的其他临床表现,如舌苔、排泄等,来进行全面的辨证。
只有综合考虑所有因素,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综上所述,平脉辨证脉学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和特征,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然而,要想准确地辨证,仍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简要介绍,能够对大家对平脉辨证脉学有所了解和启发,为中医学习者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士懋先生平脉辨证体系核心之脉学心悟讲述者:杨阳
李士懋先生平脉辨证体系核心之脉学心悟讲述者:杨阳
导语
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的弟子杨阳老师为大家讲述李老平脉辨证体系核心之脉学心悟。
李老曾说:脉是辨证论治的灵魂,脉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杨阳老师从脉的形成原理,脉的重要性,脉的真假从舍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学习李老平脉辨证体系的感悟。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聆听讲座。
专家介绍主讲人:杨阳
杨阳,女,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李士懋名医传承工作室副主任,河北中医学院副教授。
原景重现8播放54s
我们来看脉的形成原理,血管中的脉或者说脉象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把脉,关键是把握脉象,注意是脉象,上节课也说过要明于理而不拘于迹的问题。
迹是痕迹的迹。
关键是把握象而不纠结于哪种具体的词汇去描述这个脉。
李老还经常说,诊脉宜粗不宜细,初学者可能会感到迷惑,我不诊细点脉象能说清楚是什么脉吗?
20播放61s
李老诊脉发现脉的尺脉是浮的,尺脉、肾脉正常应该是略沉,脉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因为肾阴不足,相火妄动,鼓荡了气血,尺脉才浮了起来,相火妄动,盈于膀胱经,沿着足太阳膀胱经向上,上灼于后头,才导致了头痛。
选用的方子是知柏地黄丸,病人服用后头痛痊愈。
所以如果我们不看脉象,单纯从症状描述来说,我们很难想到用滋肾阴、清相火的知柏地黄丸来治疗头痛。
38播放21s......。
刘季文老中医对平脉辨证的临床体会
刘季文老中医对平脉辨证的临床体会刘季文老中医对平脉辨证的临床体会湖南省汩罗纺织印染厂职工医院刘珊之家父刘季文老中医,年逾七旬,行医40余年。
临床辨证颇重切脉,尤对张仲景之“平脉辨证”有较深的体会,整理如后,供同道参考。
“平脉辨证”一语出自《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原序。
“平脉”两字的涵义,《医宗金鉴》谓其为“平人不病之脉”,而周学海则说:“平,读如骈,即辨脉也,……仲景选用古书,于是取之辨脉者即名辨脉,取之平脉者即名平脉,从其目,所以存古也,或谓无病之平脉者非。
”则所谓平脉辨证,乃辨脉以识证之义。
医者临诊,先望其色,次闻其声,复询其病情,最后切脉,综合四诊,断其病证,此为平脉辨证的过程。
四诊以望居首,以切居末,乃临诊之次第,非法之有轻重缓急。
然而仲景之书,独重脉学,以脉法统四诊,首列辨脉、平脉之篇,实为突出脉诊在辨证中的重要地位。
诊脉之法,现一般临床用寸口诊法。
脉为气血循环之道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太渊部位正当寸口,故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的生理状况和病理变化无不通过血脉的循环反应到寸口脉上。
正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说,“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故诊脉则气血之消息外见,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弱,气血和则脉缓,气血平则脉平,气血乱则脉乱,脉随病变,如影随形,欲知病源,当平脉变。
治病之难,难在辨证,尤难在辨脉。
明辨脉象,处方用药始能得心应手。
辨脉之法,古人经验丰富,对脉象分类亦繁多。
如何掌握要领,以简驭繁,实为辨脉之关键。
家父根据先祖父刘世祯医师的经验,临床常从分布、察息、辨象、审视四个方面来辨别脉象。
分布,谓分脉之部位。
浮、中、沉为表里之部,寸、关、尺为上下之部。
分布乃可定病之所舍。
察息,谓察脉之至数节律。
正常脉象,成人一息四至,节律均匀。
如果一息脉来不足四至或一息脉来五至以上,或脉搏节律不匀,出现间歇,皆为病脉。
迟、数、缓、急、结、促、代、屋漏、雀啄等皆息之类。
平脉篇读书笔记
平脉篇读书笔记平脉篇读书笔记我于2015年2月12日起至3月30日止,从26条至75条,跟随刘渡舟老师学习约29个小时的平脉法,现作读书笔记如下,其中平脉篇前25条是自学。
刘渡舟老师说伤寒论字字珠玉,学与不学大不一样。
辩脉,平脉学校不讲,听一遍一次不可能掌握,需要反复温习,研究才会由生到熟,由熟而掌握。
脉有三部,就是寸关尺。
脉的搏动与营卫气血及肺气密切相关。
在人体内,营卫气血随呼吸出入,气息活动而循环上下,敷布周身,所以脉有跳动且有规律。
人与天地相应,脉随四时而有变化,春弦秋浮,冬沉夏洪,春肝秋肺,冬肾夏心。
同时病人的脉象有大小的区别,即使在一个时间内,往往也变化不定,此外尺部和寸部脉象可以不一。
因此切寸口之脉,即可查人体虚实,观病情变化,明阴阳盛衰。
若受风邪,脉象浮虚,感受寒邪,脉象牢坚,沉伏之脉主水饮停蓄,急弦之脉是支饮为害,数脉主热甚。
脉搏太过或不及均为病脉。
知脉理,就可断定病在表里,分别三焦,确定病邪侵犯的部位,推断脏腑的盛衰。
脉象和病变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以平常人的正常呼吸来衡量脉搏的快慢疾徐,脉搏与呼吸必须调匀,不即不迟才是无病。
人气之呼出者为来为出为阳,气之吸入者为去为入为阴。
人的呼吸是计算脉搏的标准。
初按脉搏时,脉来的快去的慢,是呼气时脉快而吸气时脉慢,这在医学上叫做内虚外实,脉来的慢去的快,是呼出气时脉慢而吸气时脉快,这在医学上叫内实外虚。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切脉时,其人打呵欠的乃病人疲倦之象,无病;病人呻吟的,可判断有病;舌为心之苗,内风痰阻,重则为舌蹇,轻则为言迟,可以判断如果病人说话迟钝不灵活的,是风病;里有疼痛,则难以发声,言语费力故先摇头,可以判断是痛证;风寒湿三气痹着于外,则经络阻滞而表强不舒,行动迟缓;气短不足以息的人,胸部仰起则气难接续,所以喜坐而俯伏;凡腰痛者,皆不能正坐,所以坐时每伸下一足以企图缓和腰部疼痛;痛而拒按的是实证,喜按的是虚证,护腑是拒按的表现;双手护腑,似怀抱鸡蛋不肯放手,惧怕人触碰的为腕腹疼痛。
脉法平脉法理论与实践
脉法平脉法理论与实践脉法平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通过触诊人体脉搏来了解疾病的情况。
脉法平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对医生来说是必备的技能之一。
本文将介绍脉法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
脉法平理论:脉法平理论是根据中医经典文献,如《黄帝内经》等,总结出来的诊断方法。
根据中医的观点,人体的生理状况可以通过脉搏的变化来反映出来。
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医生可以了解体内的阴阳、虚实、寒热等方面的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在脉法平理论中,脉搏被分成了诸多不同的类型,如弦脉、滑脉、弱脉、涩脉等。
每种脉搏的特点都反映了不同的身体状况和病理变化。
医生通过触诊这些脉搏,可以根据脉搏的频率、强度、节律等指标来判断患者的体质、疾病类型和病情变化。
脉法平实践:脉法平的实践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医生在触诊患者脉搏时,需要注意脉搏的节律、强度和变化趋势。
同时,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患者的身体状况。
触诊脉搏时,医生需要用手指轻柔地按压患者的脉搏位置,感受脉搏的跳动和变化。
一般来说,要触诊患者的两侧手腕和两侧足踝的脉搏,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在触诊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自己的姿势和手法,以确保准确地感知患者脉搏的细微变化。
实际应用中,医生可以通过脉法平来诊断疾病、判断病情变化和评估治疗效果。
比如,一个人的脉搏如果是弦脉,可能表示该人体内阴盛阳衰;而如果脉搏是滑脉,则可能表示该人体内湿热。
通过触诊和分析脉搏的变化,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病情变化有初步的了解,从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除了诊断疾病,脉法平还可以用于辨别病因。
在中医理论中,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诸多因素,如内脏功能、气血运行、情志变化等。
通过触诊脉搏,医生可以判断出病因,例如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等因素对身体的影响。
脉法平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携带丰富的中医经验和准确的触诊技巧,医生可以通过脉法平来辅助诊断和治疗,提高疗效。
此外,脉法平也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预防措施。
平脉法在伤寒论辨诊中的角色与作用探析
平脉法在伤寒论辨诊中的角色与作用探析平脉法是中医辨识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在伤寒论辨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伤寒论中有关平脉法的描述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平脉法的作用和在诊断中的应用。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典之一,其中对于诊断方法有着详细的说明。
平脉法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它通过寻找脉搏的规律和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变程度。
在伤寒论中,平脉法经常被用于判断病情是否有缓解或加重。
根据《伤寒论》记录的经验,如果患者的脉搏有所变化,可以推断出病情的进展和病情的变化趋势。
例如,在太阳病中,患者的脉搏如果在发病初期变弱、变细,可以判断病情有所好转;而如果患者的脉搏在疾病发展的后期变得更快、更强,可能意味着病情的恶化。
平脉法还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判断疾病的病机和所属证型。
在伤寒论中,不同的热病有着不同的脉搏变化,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证型。
例如,在阳明证中,脉搏常常变得滑数有力,这是因为阳明病属于热毒盛极的证型;而在少阳证中,脉搏则往往偏细、偏滑,这是因为少阳病属于卫气外逆的证型。
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出疾病的证型,为进一步的辨识和治疗提供依据。
此外,平脉法还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判断疾病的预后和疗效。
根据伤寒论的记载,如果患者的脉搏在治疗过程中逐渐恢复正常,可以判断出疗效良好;反之,如果脉搏一直没有明显改善,可能意味着疗效不佳。
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然而,平脉法在伤寒论辨诊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脉搏的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包括年龄、性别、体质以及环境因素等,因此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观察力。
其次,平脉法只是辨识疾病的方法之一,还需要结合其他辨识方法,如望诊、闻诊、问诊等,以全面分析病情。
最后,平脉法无法直接观察病变部位,对于某些病变较为隐匿的疾病诊断效果可能有限。
总结起来,平脉法在伤寒论辨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平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与观点
平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与观点伤寒论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医著之一,也被称为中国医学之宝典。
其中,平脉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对于伤寒论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平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与观点,并分析其具体的应用方法和临床意义。
平脉法是指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将平脉法应用于病情的判断和辨证论治中。
他认为,脉搏的变化能够反映人体病情的变化,对于伤寒病的诊断和辨证非常重要。
根据伤寒论的论述,平脉法主要应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触诊脉搏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伤寒病。
张仲景提出了“先见太阳脉动,次息,次大,次散”等观点,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其次,平脉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伤寒病的类型和阶段。
他认为,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的伤寒病脉搏变化有所不同,通过准确触诊脉搏,可以更好地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
最后,平脉法还可以用于判断伤寒病的预后和疗效。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脉动数,反阳者生,数为死”等观点,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来评估患者的预后和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平脉法的准确应用对于伤寒论的临床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平脉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伤寒病。
通过仔细触诊患者的脉搏,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伤寒病,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其次,平脉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伤寒病的类型和阶段。
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的伤寒病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通过准确触诊脉搏,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最后,平脉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预后和疗效。
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的发展和疗效的好坏,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平脉法虽然在伤寒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并不是应用于所有的病情和所有的患者。
在实际临床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其他临床表现,综合运用其他诊断方法,才能准确地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平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与观点是医学在古代实践中从临床经验出发的结晶。
浅谈透热转气法治疗斑疹的理论内涵
浅谈透热转气法治疗斑疹的理论内涵
孙赫;吴栩;李文雄;韦伟标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14(007)003
【摘要】中医学的“斑疹”,为温病热邪深入营血之象.历代医家治法各有不同,可大体总结为清营养血法、凉血散血法和透热转气法,其中尤以透热转气法最有效,而透热转气法祛邪又以“透”为关键,将其向外延伸,可归纳为宣透法,凉透法,养透法.本文从上述“三透法”结合历代医家观点,试述“透”在透热转气法治疗斑疹的理论内涵.
【总页数】3页(P206-208)
【作者】孙赫;吴栩;李文雄;韦伟标
【作者单位】510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510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510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510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5
【相关文献】
1.读《平脉辨证相濡医论》有感--对“透热转气”内涵的探讨 [J], 张晓雷;刘锡曈;王玉光
2.透热转气理论在肾脏病治疗中的运用 [J], 包自阳;朱彩凤
3.“透热转气法”治疗重症登革热1例 [J], 唐曼丽;皮立宏
4.透热转气法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应用 [J], 陈雷鸣; 朱正阳; 包洁; 范永升
5."透热转气法"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J], 柴进;许鹏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平脉辨证相濡医论》有感--对“透热转气”内涵的探讨
读《平脉辨证相濡医论》有感--对“透热转气”内涵的探讨张晓雷;刘锡曈;王玉光【摘要】笔者之前认为透热转气主要为将热邪透散于外,因此,宣发透散热邪应该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关键。
近日阅读李士懋、田淑霄的《平脉辨证相濡医论》一书,读到“宣展气机解郁透邪为治疗温病之要义”一文对“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解释为“透热转气之关键,务在祛其壅塞,展布气机,使营热透转气分而解”,引发了对透热转气相关问题的疑问与思考:营分证属于无形邪热,是否可以直接透散热邪?透热转气与祛壅滞、展气机有什么关系?营分证到底有没有痰湿、食积、瘀血、热结等有形邪气的阻遏?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各家观点加深了对“透热转气”内涵的认识:透散热邪是治疗营分证之透热转气,甚至治疗温热病的重要手段,包括辛凉透散、利湿、泻下等手段;使温热邪气透转气分甚至是卫分是治疗营分证,乃至治疗温热病的目的,道路包括腠理(随汗而出)、前阴(随小便而出)、后阴(随大便而出)等与外相通之门户;同时祛除阻滞气机的相兼邪气在治疗营分证,甚至整个温热病治疗的过程中都是重要的辅助手段,邪气包括瘀、湿、痰等有形邪气。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6(009)007【总页数】2页(P844-845)【关键词】李士懋;营分证;透热转气;温热病【作者】张晓雷;刘锡曈;王玉光【作者单位】10001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10001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10001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1.8笔者之前认为透热转气主要为将热邪透散于外,因此,宣发透散热邪应该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关键。
近日阅读李士懋、田淑霄的《平脉辨证相濡医论》[1]一书,读到“宣展气机解郁透邪为治疗温病之要义”一文提到“透热转气之关键,务在祛其壅塞,展布气机,使营热透转气分而解”,引发了笔者对“透热转气”与“祛除壅塞”及“展布气机”关系的思考。
透热转气个人总结
朱征:通过搜集“透热转气”的资料,我明白了“透热转气”作为温病治疗的重要方法,在临床上有着很多成功的应用。
不仅学会了“透热转气”的理论,而且通过查找相关病例,对于他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孙洋:本学期我们小组的研究课题是对“透热转气”的学习研究,作为小组成员之一,我的主要任务是查找相关资料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不仅熟悉了“透热转气”的作用机理,并且了解到了该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使我受益良多。
我觉得该方法很有发展前景,我会继续关注它的研究进展,并将最新成果融进到今后的学习工作过程中。
王友良:作为小组一员,我的工作主要是整理搜集的资料制作ppt,对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我对“透热转气”有了自己的认识,同时在小组其他成员身上学到宝贵经验,同其他成员交流自己的看法,该方法调动同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适合推广。
成涛:作为ppt发言人我在讲解的过程中又一次温习了“透热转气”这一理论,并在与同学的提问交流中进一步提高,在该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讲解能力,能够冷静的面对提问并回答。
荀健:我的任务是搜集关于“透热转气”的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读到了医家对“透热转气”的认识,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掌握了“透热转气”的标准、方法。
牟瑞宇:通过对“透热转气”相关病案的搜集整理,我掌握了“透热转气”的具体应用方法及其标准,为以后的临床应用打下了理论基础。
脉诊临床感悟----附平脉辨证医案一则
脉诊临床感悟----附平脉辨证医案一则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青橘医话第681话医路漫漫青橘相伴文|小贝壳来源|灵兰众方导读“脉诊”这一中医诊断的绝学,一直以来,不易被理解,也不易被接受,不少人认为“脉诊”是玄而又玄、虚幻缥缈的,因为对脉诊没有充分领悟,故而将脉诊视为可有可无。
在实际临床中,“脉诊”到底如何运用,对中医临床到底有多大的参考价值,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明.李时珍的《频湖脉学》怎么用来指导临床?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阅读了很多书,又反复在临床中思考,在日复一日的读书和临证的循环往复中,我逐渐开悟,逐渐认识到,脉诊在中医诊断中是不可或缺的!理解应用“脉诊”,对我帮助较大的三部著作分别是:清末郑钦安《医理真传》、国医大师李士懋《脉学心悟》以及经方大师胡希恕的八纲、六经辨证体系。
中医书籍一定要看临床家的!清末郑钦安《医理真传》中有两段话,我熟背于心:第一段,“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
阴阳一分,病机立判,遣方用药,随手可得!”中医思维辨证的关键在于辨识阴阳,这亦是传承仲景思想。
第二段,“诸脉纷纷摹揣,试问天下医生,几人将二十八脉明析?以余拙见,有力、无力尽之矣,不必多求。
论分配脏腑,《内经》不差;论气机出入,一定法则,仲景六经为最。
从《内经》也可,从仲景也可,余不敢以己见臆说为即是,姑存之,以与来者共商。
”脉诊关键在于明晰指下脉象的有力与无力。
以前的好多脉学著作,都把脉象分类很多,五花八门,难以记忆并应用,而一代医家郑钦安仅仅只是辨识有力与无力,仅此而已!国医大师李士懋《脉学心悟》,言:“脉诊以虚实为纲,不论什么脉,凡有力皆为实,无力皆为虚。
虚实则分以沉候为准,有力还是无力。
沉取有力无力,是诊脉的纲,诊脉的关键。
不论脉分多少种,皆以虚实为纲。
”胡希恕经方医学的八纲、六经辨证体系,三阳病(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就是阳证、实证、热证,而三阴病阴证、虚证、寒证。
王四平昆明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医案研讨解答
2.山茱萸救脱案
对于脱证的治疗,李老师遵循张氏理论,主张用酸 敛补肝之法,重用山茱萸浓煎频服,“使肝不疏泄 ,即能杜塞元气将脱之路”,“重用山萸肉以收敛 之,则其疏泄之机关可使之顿停,即元气可以不脱 ,此愚从临床实验而得,知山萸肉救脱之力,十倍 于参芪也。”
2.山茱萸救脱案
例1患者喘促气难接续,倚被端坐,张口抬肩,大 汗淋漓头面如洗,面赤如妆浮艳无根,阳脉大而尺 欲绝,舌光绛无苔且干敛,此乃阴竭于内阳越于上 。阴竭于内,不能敛阳,则阳气浮越于上,表现为 面红如妆,喘促大汗,心摇摇不支,脉阳旺而阴弱 ,治疗应滋养阴血,敛其浮阳。山茱萸既能滋养肝 肾之阴,尤善敛其浮阳,用于阴竭阳越者正相宜。
2.山茱萸救脱案
例2患者喘喝欲脱,面赤如妆,喘愈重则面色愈娇 艳,独头动摇,汗出如珠,背部自觉灼热如焚,心 中摇摇不支,烦躁欲死,触电自戕被家属阻止,左 侧肢体不遂,两侧瞳孔缩小如小米粒大小。脉参伍 不调,尺微而关弦劲,舌绛、苔少。此为阴竭阳越 ,肝风陡张。正如张锡纯云:“因人虚极者,其肝 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
此湿热遏伏募原,予达原饮治之。
三、邪伏募原案
川厚朴9g 常山6g 草菓8g 焦槟榔10g 青蒿15g 青皮10g 黄芩9g 知母6g 石菖蒲9g 藿香12g 2剂,水煎服,嘱8小时服一煎。 8月18日上午二诊:服完一剂即遍身漐漐汗出,一 夜持续未断。今晨药已服完,体温已然正常,舌苔 未净,继予六和定中加消导之品用之而愈。
连苏饮,乃辛开苦降之方,辛以开郁,苦以降上逆之火。 王孟英曰:“川连不但治湿热,乃苦以降胃火之上冲;苏叶 味甘辛而气芳香,通降顺气,独善其长。……余用以治胎前 恶阻甚妙。”
1.连苏饮案
连苏饮的应用指征: (1)呕吐。 (2)脉沉而数或脉沉数而濡,舌红苔黄或黄腻。 (3)其他症状: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寐;热灼津伤而口苦咽 干;肺胃气机窒塞,故见胸脘痞满。若夹湿浊,则苔当黄腻 ,伴头沉身困等症。
欲知病机当凭脉变——徐汝奇老师平脉辨证班学习体会
欲知病机当凭脉变——徐汝奇老师平脉辨证班学习体会郝万山教授说: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为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医学经典著作,该书确立的辨证论治基本原则,开拓了中医临证医学的新纪元,成为后世医家诊治疾病的准绳和中医学术发展的源泉之一。
我有幸跟随徐汝奇老师学习从平脉辨证角度使用经方多年,受益匪浅,深感这一学术体系具有实用性,高效性,曾发出脉到深处方知中医趣的感叹。
一、徐师平脉辨证学术体系的特色1、回归了传统中医诊病模式徐师在《悟道张仲景》一书中提出:东汉张仲景撰著的《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临床学科的肇始,其内容实质即从平脉辨证方法架构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确立“病→脉→证→治”的诊疗规范,以论治“伤寒”为例,演义经方运用原则。
2、重视中医经典著作学习徐师在平脉辨证学习班上强调,他的学术并非他的创新,而是他研习经典后的领悟,要想提高疗效,必须勤读《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难经》、《黄帝内经》、《太素脉法》等经典著作。
二、徐师平脉辨证学术体系的核心1、平脉辨证,平脉知病。
徐师提出临床上平脉辨证,当紧扣经文,用方,当对应原文。
这一重要思想,我们可以从仲景原文里看到。
如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头痛、发热者,三阳表证皆可见,因脉弦细定为病在少阳。
如一见病人头痛发热,就认为是病在太阳表证,而用汗法则误。
病在太阳的头痛发热脉应为浮缓或浮紧,所以平脉之重要性显而易见,故临床上应该做到欲知病机,当凭脉变。
2、六淫致病脉共见,脏腑杂病辨三关。
表里同病重独脉,阴阳虚实分部看。
这一学术核心来源于伤寒论的平脉法:设有不应,知变所缘。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
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
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
徐师在《悟道张仲景》一书对此原文进行了解读,曰:脉法应用有一定规则。
四时、五脏均有主旺之脉,外感六淫、内伤杂病也有相应之脉。
脉诊在临床运用上的体会交流座谈会
○脉○诊○在○临○床○运○用○上○的○经○验○交○流○座○谈○会民间中医网整理制作目录脉诊学的宝藏 (1)如何学看脉和脉诊的体会 (1)我所看到的脉象 (4)脉诊学的科学性 (5)脉诊和五行生克及其他 (6)脉诊的规律及辅助切诊 (7)脉性和疾脉及脉诊的预见性 (9)以脉定症及高血压白喉的脉 (10)有力无力和死脉及胃气 (10)脉证合参舍脉从症舍症从脉 (11)外感脉没必要浮. 孕脉没必要滑 (12)寸口脉绝和代脉 (13)必需重视脉学的价值 (13)脉和症的统一观点的初步意见 (14)高血压的脉象 (15)脉学上的五运四时及滑脉弦脉 (15)诊脉知病和抽搐之脉 (16)脉学在诊疗上的价值和仲景对脉学的重视 (16)平脉辩症与平脉选药的例案 (18)五运六气和脉应 (18)脉诊学的宝藏萧熙(略)如何学看脉和脉诊的体会汕头市中医院副院长◎蔡仰高一,读脉书第一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需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 烂,像吃的肉一样,必需烂,才不要嚼.如此,然后才能够谈把脉的道理.二,关于呼吸定脉初学脉时,要仔认真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熟练了,就没必要数呼吸,而且要闭住呼吸,再细心听脉.切不要虚应故事,以为诊脉只只是是一种形式.三,锻炼看脉知病的方式看脉知病,不是不可能的,但要苦打苦炼.有极大部份的人,一面看脉,一面问病人:头痛吗胸痛吗如此,便可不能看见脉,因此学习脉诊,要先看脉,切莫忙着问病,慢慢的自然便能够体会脉象所反映的病症了.四,脉学的大体精神脉是两种相对的:有数,就有迟,有滑,就有涩,有大,也有小,有短,也有长.从相对的当中,找出它所反映的病症和疾病的机理,作为诊断和处方的依据.五,平人脉和病时脉常脉和病脉不同,以缓为平,以独为病.这在张景岳已经有较详的论述.独是什么独确实是不同.脉有三部,两手六部;如五部一样,一部不同,那即是病.所谓不同,是独大,独小,独虚,独实.六,脉象能够反映生死和寿夭性情不但平人有平人的脉,病人有病人的脉,而且据脉断病,可知生死.七怪脉如显现,那多数是死脉,不能得生. 久病的脉, 有胃气那么生. 所谓胃气的脉, 确实是所谓'阿阿缓假设春杨柳', " " 善状胃状者也.六部俱如是象,那么俱有胃气" .另外,尺为生命之根,尺部无力细微,病状虽轻,而脉象所指示的真实病情,是朝不保夕的.假设是两尺无力,而又浮散,那么生命不能超过三天. 据脉还能够明白情绪的起伏,定其喜怒:心脉浮大,主心有喜,六脉沉伏,主忧思失志,无精打采,胃纳欠佳.同时,还能从脉上征验一个人的性格:脉数疾的,那么性情急躁,脉柔顺缓和的,那么人亦和善. 脉象不但能够察知平人的性情,而且能够看出寿命的长短.例如人长脉短,为大损,寿命只能有30 岁.人短脉长,也是一种大损,寿命只能有40 岁,平人脉长,为长寿之征. 看脉既能够知寿夭,那么脉象表征病情的顺逆,不是不可能考试的. 症实脉实为顺,症虚脉虚为顺;症实脉虚为逆,症虚脉实为逆.这固然是大家所熟知的,没必要赘述.七,脉象所表示的病症有好多种脉象,表现病症很明显.例如中央空两旁有的芤脉,出血太多的病,常常见此.肺脉显现病脉而见此,那么为肺出血.如芤见于胃关,那么为胃溃疡.芤在中下焦部份,那就指示着中下焦有出血,男子那么为大肠出血(肠风) ,女子那么为子宫出血;如这次未见出血,那次定不免要出血的.洪大数的脉象,见于寸部,其脉波的来势,有如铁锤的冲击,血压太高会有此脉.有的高血压其尺部却无力.我地钟XX 的父亲确实是如此.高血压的脉象是多种多样的,但也能够察脉而知其病情. 风湿性关节炎,脉有多少弦硬.所谓弦硬,即是弦中带些紧象,因为有风那么脉状似乎拉紧了.不紧的也有,那即是显现弦濡;弦为风,濡为湿. 弦是疟脉,它的寒热往来有必然的时刻.无弦那么非正疟,其寒热的形状因此也有不同. 弦濡只见于关部,而且寸尺无异状,关独濡而无力,必为胃病,而胃口不行. 又如脉搏重手按无力,而兼弦象,为肝木克土,主腹泻或五更泻. 还有脉浮沉如平,中见乍大乍小,主腹痛症. 尺部见紧脉,为腰痛症,由于感受寒邪. 上部之风,那么寸脉浮大.关浮,主风在中.尺沉小,一部主腰足酸痛.八,动脉和散脉的脉形及病候有些脉的形状要谈一谈,那个地址要提出动脉:濒湖脉学体状诗说: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本来是阴阳搏, 虚者摇兮胜者安" 无头无尾是怎么说呢那即是中央独动, . 两头都虚. 也确实是说:关上摇幌为动,寸尺那么无此现象.所谓阴阳搏的阴阳,那么代替气血.虚者摇兮胜者安的胜,指躯体好,虽有动脉无碍,只是因思虑太过罢了. 动与滑有所区别,滑脉如珠走盘,动那么如按住珠子,而珠子仍欲走动,似有按它不住的形式. 散脉的形状也值得一提:这种脉按起来,有时这边有,有时那里没有,有时中间有,散脉的体象是无拘谨的, "散漫然"的. 妊妇现散脉,那么为坐产.假设未足月而有脉散,那么为流产之故.有一女人,因肠热症,热迫堕胎,奄奄一息,来邀请出诊,说是病情万分严峻.问我这病会可不能死我说有一线希望.他的丈夫是做药材生意的,也拜过教师. 可能适才他的教师已经诊察过. 他的丈夫以为我的诊断不对, 说是久病脉散必死;因为她害肠热已一个月了.可是他不明白他妻子今早是流过产的.我诊病的时候也是在上午.流产脉散,因此仍是有希望.结果我替她治好了.九,据脉象而定医治的方式左寸关弦浮为肝风.尺小,为精气差.两手尺部浮候好,中部差,沉候亦差,应该补阴益精,不要用太燥的药. 长久的出血症,脉必芤,女人有这种脉,往往是血症延久,有的乃至拖到10 个月以上.曾有一个乡村妇女,正月生了小孩,出血历时七个月.因为能吃能做,有时又好一些,因此一直迁延未治.这是子宫因流血而下陷,血止那么能上升. 但因日久出血, 气虚不能升举之故, 故血流不止. 其脉芤而无力.结果用升补之法治愈.十,据脉断症不误某些病症,显现某类的脉象,依照它以推断疾病,能够无误.即便是情景万殊,而若是脉象不变,其病候也仍是不可改易的. 记得在香港做医生的时候,有一个人本来是阑尾炎腹痛,看过脉后,说是有腹痛症.病人反问我说:你说什么我说:你是右边腹痛.因为你右手脉象数疾.他说:你看错了,我是阑尾炎你都不知其实既然诊脉明白他的右边腹痛,也更能够据脉而运用攻泻的疗法.脉仍然是并未瞒我. 还有一件医案也是在香港时的事:香港有一名妊妇,名字叫赵琼芳, 在月经停止两个月的时候,经西医张XX 诊断,说是有孕,我的诊断亦同.后来到了五个月时,腹部并非大,又往张医生处检查,按腹摸不着,听诊也听不见什么. 叫她回广州作详细检诊. 她因为生产过一男一女, 因此关于有孕无孕, 也不在意, 只是想看看有无妇科疾病. 于是来我处复诊. 我说: 潮州人说的"饿不死胎不肥" ,因此可不能腹大.她问我用什么疗法我说: "吃补药" .给予补中益气汤,重用归芪.第三天复诊.我看了她的脉,对她说: "你已经有了感觉了,是吗"她说: "服了第一剂药,便有感觉了——胎儿能动" .这一个例子不单单在于说明凭脉知孕, 而且说明连服药后的感应都能在脉上感知. 依照脉情运用补药,把胎气托上来,脉气因此也随着胎气而增旺了;故而敢说你自己也能明白.这实在也算不得什么奇怪的事.这位妊妇很兴奋的对我说: "我以前以为你们中医看脉, 似乎只是是虚应故事, 不如西医用听诊或按腹检查的靠得住. 而且我总以为三个指头在手上摸摸, 这种诊断方式未免太简单太古老了, 很有些看不起中医.此刻看起来,真是令人佩服中医的脉学,不能不说中医也一样精湛!"十一,看脉知有胎无胎和月份深浅凭脉知孕,上面已经说过.有的人可能提出:这只是是结合经期停止和恶阻等症候而相互参合,推演出来的诊断罢了.这种提法我以为他只是看到一半.因为有孕无孕,碰到最复杂的情形时,假设依照脉征,也仍旧是能够取决论定而不致贻误的.我此刻举述三例如下: 1,月经净后和胎脉之别——有一个妇人已生过二女孩,未生过男孩,因已四五年未受孕,心很着急,想再生育小孩,恰好这次月通过时未至,于是要求我给予诊脉处断.我察过脉,说: "还看不出.再过二礼拜来复诊" .快要二礼拜,恰好她家人有人患病请出诊,她也就便搭诊.大伙儿都不作声.我诊过脉便说道: "全然不是怀孕,没有胎脉" .她的家婆笑着说: "你上次看过脉后, 第二天月经就来了.若是你这次说是有孕,那真要叫人笑出鼻涕来了. " 2,月经未到期,28 天现孕脉——有新婚夫妇同来,女人求诊,左脉滑实.我说有小孩.她爱人说: "不对,月经还未到期" .其实一样经期当临而未至,只要超期多过一两天,没必要过时太多,仅仅31 天左右,脉上也往往能够看出有孕.这位女人在命门脉中有一点涩的样子,虽有胎,但不专门好,即是胎气不牢固.后来这女人因落雨上晒台收衣服,下楼梯时还有四级,不慎跌下, 因此子宫出血.初找西医打针止血,开始有效,但历时七天仍未止.后来又大量出血,有血块,于是要我诊治.这时胎脉仍在,渐渐的因体力日差,胎脉的脉气也降低了. 大约过了半个多月后, 渐有好转, 能够步行来门诊. 脉象方面, 仍是有小孩.他爱人说: "这是不是仍是以前的胎呢"我说: "以前胎脉是左边手,此刻仍是左手,因此是以前的原封未动. "后过了八个月,生了一个男小孩.这一点,说明:第一,28 天脉即表示怀孕;第二,跌后大量流血,安胎仍能有效;第三,脉象未变,虽有日久流血,胎仍保留,即便脉气低落,而胎脉未改,故仍能确诊其胎孕如前;第四,脉始终在左,故知其为男胎. 3,凭脉判定非葡萄胎——有位叫纪盘恩的,听说因为怀了小孩,子宫出血,通过妇科医治,没有好,要实施刮宫,她不同意,请中医看过.青蛙试验第一次(+)性,第二次(-)性,西医的诊断是①流产预兆,②葡萄胎.经我诊视,我看她的脉象,是受孕.于是替她医治,血干净了,还有多少白带; 仍需要继续医治. 服药期中, 胎气还未恢复正常, 那女人去大便, 用大力努责, 竟连胎都下来了.护士来报告说:胎儿约有五寸长,头如鸡蛋大;证明不是葡萄胎. 4,葡萄胎的脉——确实是所谓鬼胎脉,乍大乍小,尺不滑.一名潮阳人, 有过两次葡萄胎,医生要她切除子宫,她不肯.但自己已以为受孕无希望.第三胎子宫又出血,医生仍是说要把子宫切除,她仍不同意;于是找我看.据脉象确是受孕,便给予止血安胎的药.知足了10 个月,往医生那里去生产,医生很惊讶. 于是为她接生, 产下了一个女胎. 这女人以为这是破除迷信的成功. 我因此能明白她是怀胎,是从脉象上识别出来的.十二,诊脉明白怀胎和月份的深浅怀胎一至三月,左寸浮大,即经所称手少阴动甚者,妊子也.心脉浮大,亦主有孕. 有孕三到四月,尺部必滑疾.按之滑疾而散的,为三月.但疾而不散的,怀孕必五月以上. 另外诊断有孕的方式,是妊妇多见精神衰退,因食欲不振,或患呕吐而脉象不病,或脉比平常更有力;这是人病而脉不病,也能够认出她是有孕的.十三,有关月经之脉女人皮肤不热,无外感症象,而脉状有点数疾,不是滑,此极可能是月经方才来潮的征状.这种脉诊准确性颇大,常常有些妇女病号笑起来: "你连我的月经来了都明白"! 若是月经来时,脉有时快有时慢,即是带点促状,或沉细.这种脉形,表现她有经期腹痛.这因为月经的来潮,仿佛泉水下流,流得畅快, 就不致有腹痛.若是经水像泉水被阻,有时流得畅快,有时又不顺畅快,这时必然会有腹痛. 若是六脉细小,或微带涩状,这一方面是,月经后期,或确实是阻闭不行了.脉波稍疾一点,那常常是月经先期.也有脉不快而先期的这属于体虚. 色欲不节, 也常是先期而至, 来时必然血量过量, 其脉必虚细尺部无力; 由于虚,故无法操纵血行之故.十四,毒瘤之脉腹内有瘤之脉,其状不必然.有一个女人,脉左尺在搏动时,数至当中,有一至像勾端刺指那样.我说: "左尺其脉如勾,腹内左侧有瘤一块,是吗"病人说: "对"!十五,直上直下之脉至于张露清先生提出的直上直下的脉波,所谓思春脉,仓公传上说: "因此知韩女之病者,诊其脉时,切之,肾脉也.啬而不属,啬而不属者,其来难,坚,故曰:月不下.肝脉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 "我所体会的,和仓公传上说的是一样.十六, 学脉诊要靠自己去体会脉书上所指示的脉诊, 方式窍门很多,但都只是一个可能,是一些规矩.良匠授人以规矩准绳,不能令人巧.因此学习脉学和锻炼脉诊,主若是全靠自己去体会,才能够领会它,和不断的发现它.我所看到的脉象张露清四诊中的脉学,是祖国医学中的最精细的诊法之一.有的人说是没有根据,以为寸关尺那样极小的一个部位,而且三个指头距离那样近,怎么会弄出三部九候的那么多明堂出来尤其是在那样的短短的一点桡骨动脉的地方,却有脏腑阴阳和人体上中下那么转变复杂而且范围普遍的东西配属和分布着.简直是理之所无,事不可有.其实,我以为持如此的理由去非议脉学的人,他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而丝毫没有触摸到实质.若是以为短小的方寸之地,不能窥察内脏的全景,那么,且试举一概请问:箫笛上面的六个音孔,不也是相距密迩吗什么缘故吹一口气,六个指头按动,便演化出1234567 各类音色和乐谱呢血液在血管里面流循, 在通过桡骨动脉时, 固然也和吹一口气在箫笛的管腔里一样的看似简单,但是问题究竟是不能仅从表面来把物理轻率简化的. 内经提出察脉和诊尺的诊术,扁鹊难经,独取寸口,其法更为精致.所以能在两尺部位做功夫,而明白病情如何,这是诊法中的最上乘.千余年来, 名医辈出,在脉诊的一点上,各人的体会和功夫各有程度上精和粗的不同, 但由此却也说明了脉学是一种深奥的学问,不是一蹴即就,和容易琢磨的. 可是,它是应该加以琢磨,值得研究和挖掘的.我个人几十年的体会,对脉学的体认如此.感觉到从脉诊上来断病,其正确性是专门大的. 此刻以诊怀胎的滑脉为例:女人有孕,两寸见滑.滑的脉象,确确实实是如珠走盘.左寸滑为男胎,右寸为女.滑脉亦主有痰,凡膈上有痰的病, 脉多滑象,但这种有痰的滑脉,却不是像如珠走盘那样.在我连年的临床上, 所见都是如此. 据脉以判定生死,真能够说得上是"其言有征"的.看生死的脉,要紧是看两尺;左尺肾水,右尺肾火.假设尺部无脉(男右女左) ,必死.这是我的教师傅教授给我的.能够征验.有如此的脉,即便言行,举动,起居如平常人,也是必死无疑.试举一个病例:有一个女病人,第一次患病接我出诊. 她的丈夫抱她由房出厅,半途晕倒在地,苏醒后,扶持到厅上,那时病情严重,但左尺有脉,我说无碍,终于医治好了.后来第二次患病,症势较轻, 坐在厅上言笑自假设;可是左尺却没有脉,我判定她必死.结果,迟半往后, 即告死亡.这是看死脉的诊法的一种,在这之外,还能够看脉象的彼此相生相克,以定生死.比如肺痨久咳病人,显现数脉,乃至实大洪盛的,必死; 因为洪数属于火脉,火克金,因此它不宜显现于肺痨久咳病人的脉象中.其他各脏的病的生死脉,都是像如此的.都能够用如此的方式来计算它. 还有思春的脉象,表此刻左关的专门弦旺上;这种弦脉,上贯寸,下贯尺.假设发觉如此形状的脉波,那么绝不能利用辛温的药剂;误用辛温,必发癫狂.故有此脉象,不论男女老幼,都应该给予滋水平肝的疗法. 祖国医学的脉诊学,前人积存了很丰硕的体会,一部份已被记载在医书里面.前人并无欺骗咱们.咱们体会不到脉象及其有关辨识疾病的脉法, 只是咱们不能同意,不懂而又不肯虚心罢了.脉诊学的科学性王金石祖国医学的脉学,是唯心的仍是唯物的?那个问题,应该从临床的事实中去求得解答.我个人的意见,脉学不仅是一种体会的诊断技术,而且它是有理论依照和指导的.先引内经的话吧:内经说: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外见五色修明,故声音能彰.心肺有病,呼吸为之不利. "照中医原有理论来推衍:肺主气,心主血.气的吸入由心肺,呼出肝肾.气入于肺,在外成为卫; 气入于心,在内成为营.营卫循行流畅,那就呼吸能彰了. 在四诊中,脉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仲景在讲述诊病的方式时,第一讲脉学.如太阳篇说: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很显然,先说脉象然后才叙症候.同时以脉浮紧为伤寒,脉浮缓为中风. 脉诊什么缘故如此重要因为脉是营卫的表征.内经说:呼吸一息,脉行六寸,一日夜呼吸13500 息,合共810 丈.阳(卫)行25 度,阴(营)行25 度,合为50 度.平旦大会于寸口. 内经说:理色脉以通神明,合之四时五行,六曲八风,不离其常,然后百步穿杨.内经指出理色脉的重要性,但在诊断上什么缘故脉学又被强调着它的作用呢这主若是由于脉征常反映经络的转变,因此对机体的病理转变, 反映亦最敏捷.仍以太阳病为例:仲景论太阳病头项强痛不解的治法,曾经指示过先刺风池风府.太阳之脉,行身之背,太阳传经的第一表现,是由项至风府受邪.巢氏病源的伤寒候说: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 故为诸阳,主气. "前面已说过,气的吸入,是经由心肺的,风府为肺经的穴道,风池为心经的穴道.营卫的循行,那个地址是必经的道路. 再说桂枝汤证的汗出几几:几几是小鸟学飞振翼之貌,照如此讲,那么, 汗出几几的说明,应该是恶风的症形之一;状如小鸟振翼,也确实是耸动肩膊. 咱们明白:肩膊前下是云门,后下是肺俞,都是肺穴.肺主皮毛,风寒由皮毛而入,故得浮脉.这是脉和经穴症候的关系. 仲景说中风的脉象是浮缓.许多人以为缓是缓慢,这是就字面的观点. 体会上:结合浮缓来明白得它,那么,以尺寸定阴阳脉位:假设阳分脉浮大濡, 阴分脉也一样是浮大濡.彼此都在浮中沉三部表现相同的脉象,这即是浮缓的脉形了.而数者相互较较,却又以浮脉为特出.因此说是中风的阳脉,代表风为阳邪.因为那个缘故,因此桂枝汤在脉证上的方义是:用桂枝生姜行阳,芍药甘草和阴,行阳者为卫,和阴者为营.因此能治太阳病头项强痛汗出恶风的见证. 脉象不仅能够知病辨证,而且能够判定生死.但是它的辨别和辨析是十分精细的.在脉象的相互联系上,同一种脉象,而结论有所不同,生和死的区分也相去天壤.例如啄指的死脉(是一种疾脉) ,但假设在妊妇见之,即非死脉.孕脉见于两尺,尺脉滑利,其动搏指.所谓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因精气流溢,转相浇灌,加速脉的转动所致;同时,冲脉复还于心,有此现象.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结合色诊:女腹如箕,色见三阴,丹田石门气海有青纹,随月份深浅,由大至细,由下而上.另外,胎女,母食欲强,动先右足而后重.男腹如釜,色见三阳,丹田石门气海有紫纹.母不思食,动先左足而前重.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以脉息论:三个月的怀胎,脉的至数开始转变;三月多一至,四月多二至,五月以上多三至.有孕的脉的特点,是三部的脉至(波)有一线相连住.身虽有病,但无邪脉, 亦为孕子,但脉下必有一线,方为有喜.左脉滑疾特甚,是重阳,是二个男胎;右脉滑疾特甚,是重阴,是二个女胎.重阳重阴的意思,指脉波旺上加旺.还有宫外孕的脉,尽管有啄脉,流畅滑大,但如此脉不调剂,还一面出现不足的现象,而见涩脉.结合色诊:在瞳人处及眼下胞下黄黯色.同时人中向外侧左右翻. 还有:将产的脉,乃至离经,水下乃产.所谓离经,是离开了寸关尺的部位,而直上鱼际. 再谈谈胃溃疡的脉象:右关多见弦大.浮中沉三部,随着这种脉形的出现,能够定其上中下胃脘的病变. 以上简略的谈了一些脉学的理论和实践的依照.从这上面,能够看到脉诊的信而有征,并非如一样所说脉诊只是出于臆想那样的虚玄.而且,由于脉象的错综互见的关联上,咱们能够明白取得脉学是祖国医学中符合辨证唯物的精神的一门诊断科学.脉诊和五行生克及其他潮阳县人民医院院长钟少卿一,胃根神及寸关尺脉象反映着阴阳内外寒热虚实.那个地址不重复脉学上的老生常谈,谈我个人的观点和体会. 脉象所反映的实,其意有二:一为正实,一为邪实.虚脉所反映的,是正虚. 脉象总以胃,根,神三者为最重要.胃是胃气,根是有根脚,神是脉的精神.三者不失,病虽弥留,犹为可治,三者一失,不论呈现何脉,总非佳兆. 寸关尺配合着五脏六腑,不是凭空想象.它能够表征内脏的病变与病人的"所苦" ,那个地址面还有着五行生克的重要关系.任应秋否定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命的脉学的大体说数,说明他在临床上还体会不到.二,舍脉从症,舍症从脉如何去明白得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的问题,如何去运用它这必需提高到医学的理论上来看.所谓物极必反,阳极似阴, 在脉症二者的关系上确实是如此交替显现的.重病弥留见七绝脉,脉诗说: "忽见超级即弗医" ;但重病而见七绝脉,那么其危象显而易见,不是难于分辨的假象,不需要考虑脉症二者的从舍问题.我此刻举例说明它: 有一种病,病势很危重,而脉反缓和如常脉,假设体会不够的医者诊之, 往往断为"无虞" !可是不旋踵而患者即告毙命.这是一种回光返照,我曾经碰到过如此的病例.当医生离开病家还未走远的时候,病人即死.假设医生对临床诊脉无体会,那就要发生误解.这是属于应该舍脉而从症的例.又有一种"外候"极危,而脉的胃,根,神三者均不失,或独尺脉及踝中不歇, 这是所谓树无叶而有根,有理由以为"垂死乃当更治" .因此如此的病例,每在投药以后,即可能转危为安.三,脉在季节上的诊法的运用脉的吉凶宜详为审辨,已如上述.而它与五行生克,犹为有关.在解放前,我曾诊过一例患肺结核的少妇,时值农历十月(冬令) ,脉象洪大弦硬,绝无柔和的状态.我把我的诊断告知她的家眷说: "今年可能会好些,到了明年夏至,病就会复发,那时便没有方法. " 家眷很不快乐,请了很多医生医治.第二年一交夏至,病势复发,经好几位医生医治,无效而死.我的诊断所依据的理由是:这少妇是肺病,十月冬令属水.在水令显现了明年夏日火令的脉,若是脉象带柔和些,确实是到了明夏也还能够医治.什么缘故呢肺属金,金畏火刑;脉象洪大属火,硬而无柔和之象,为脾胃气行将告竭.倘使能够柔软些,柔软为土,土为万物之母,主动气;那么为脉有胃气.同时,土能生金,故尚可治.一方面,冬令应该呈现石脉,而此刻反现洪大而硬,是明明为火已刑金.这种真脏脉的显现,加上明年夏令的季节,其火炽甚,克金更是厉害.而且胃气又竭,如此,何能幸免!这是一个例. 还有另外一个病例.是60 多岁的老翁,躯体很胖,能够用饭.因为近些时饭吃得少些,胃口较差.他的儿子陪同他来请我诊察;脉象很沉,将见伏象,又兼带有弦细,却没有丝毫的缓和之气.这时合法农历九月,我对他儿子说: "这病交十月冬令必然会发肿,而不能医治" .叫他趁早送回家乡去. 他儿子不大相信,以为这只是是少吃些饭的小毛病.我的依照是:李濒湖说"沉潜水蓄阴经病" .果然一到十月,两脚发肿.他的儿子便带他回家,踊跃医治,终于死亡.诊脉而知本病的预后不良,是因为秋有冬脉,而又无缓和之气,这表征胃气先匮,土不制水,。
读书笔记之治病法轨平脉辨证篇
一、脉形与主病浮芤洪大革--浮之阳脉;濡虚散--浮之阴脉;紧实长滑动促数--阳脉;沉伏牢弱--阴脉。
背二十八脉脉形及主病二、左右两手脉候用药补泻阳脉无力而无沉候者-虚寒证;阴脉而见沉实者-积滞症,见于左为血分之积,见于右为气分或脾胃之积。
阳盛阴虚汗之则死,阴盛阳虚下之则死。
两脉均见浮弦--风寒两邪伤及营卫-小青龙汤左手见沉弦脉--水湿内伏阴分之证-五苓散右手见沉弦者--水饮内伏肠胃之证-十枣汤或控涎丹两手均见沉弦--水饮内伏于三焦-五苓散煎汤吞控涎丹右关浮洪有力--脾胃之火在气分也-轻则泻黄散重则白虎汤;若见沉实且滑动者--脾胃之火在血分-轻则调胃承气汤重则大小承气汤若食积症--亦见右关沉实且滑-轻则保和丸加芒硝、鸡内金,重则大承气汤右尺洪数且滑实--命门火旺,水不济火-疗肾滋本丸;若沉实滑数--大肠火盛-大承气汤;若上盛下虚或浮濡无根--肾虚虚火上炎-六味地黄汤加牛膝、薄荷连翘磁石,清而降之;若下实上虚--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以升之补下元之水火--附桂八味丸三、脉之生克相生之脉自根而上。
克制者,恐其亢甚,亢则害也--木无金制则横逆无道;金无火制则肃杀太过;土无木制则顽固而无生化也。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脉之不相生为病--所生者不足,补其母;脉之下相制为病--制胜者不足,不能制其所胜,补其制胜之母,微泻有余背李士材脉言。
四、验舌以黑白黄赤之鲜枯燥润而定表里寒热虚实舌胖而白润--寒湿-胃苓汤舌胖而红润--湿热-六一散加黄柏知母,尺脉虚者加制首乌、茯苓舌无津液者燥证也,有寒热虚实之分寒证,舌如常无津者--脾不化津或多食香燥药而致-炙甘草汤热证,舌绛乏津者--燥热内服,津液受损-甘露饮加元参知母虚证,舌淡红而光滑乏津者--金水两亏,而下泉告竭之证-三才汤实证,舌黄乏津--胃火内燃,燥干津液之证-调胃承气汤加生地麦冬舌深黄有芒刺且枯萎者--胃火旺极,肾水枯涸-调胃承气汤加鲜石斛麦冬生地元参舌苔黄罩黑而干枯者--胃火旺极,似火似水--调胃承气汤重加石斛生地元参麦冬知母舌苔黑而润泽者--北方寒水之色-理中汤舌苔白胎而润泽者--风邪在表之候-消风散加姜半夏舌苔白如粉而润泽者--寒证-四逆汤舌苔白如粉而枯萎者--金水两亏-桂附八味汤舌紫而润--寒证-附子理中汤舌尖绛而生刺--水虚火旺-元麦地黄汤舌尖绛如镜者--胃火灼干肾水-元麦地黄汤加石斛生地元明粉舌裂出血--燥火证-玉女煎加生地元明粉五、外感内伤辨并治法(1)外感内伤均有恶寒发热头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44 环球中医药2016年7月第9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 2016,Vol.9,No.7㊃学术论坛㊃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 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3BAI13B02);北京市医院管理局 登峰”计划专项(DFL20150902);2014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修订项目[SATCM⁃2015⁃BZ(006)]作者单位:10001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张晓雷(硕士研究生)㊁刘锡曈㊁王玉光];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张晓雷(硕士研究生)]作者简介:张晓雷(1990-),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㊂E⁃mail:zxlmyzone@通讯作者:王玉光(1969-),博士,主任医师㊂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㊂E⁃mail:wygzhyiaids@读‘平脉辨证相濡医论“有感 对 透热转气”内涵的探讨张晓雷 刘锡曈 王玉光【摘要】 笔者之前认为透热转气主要为将热邪透散于外,因此,宣发透散热邪应该为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关键㊂近日阅读李士懋㊁田淑霄的‘平脉辨证相濡医论“一书,读到 宣展气机解郁透邪为治疗温病之要义”一文对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解释为 透热转气之关键,务在祛其壅塞,展布气机,使营热透转气分而解”,引发了对透热转气相关问题的疑问与思考:营分证属于无形邪热,是否可以直接透散热邪?透热转气与祛壅滞㊁展气机有什么关系?营分证到底有没有痰湿㊁食积㊁瘀血㊁热结等有形邪气的阻遏?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各家观点加深了对 透热转气”内涵的认识:透散热邪是治疗营分证之透热转气,甚至治疗温热病的重要手段,包括辛凉透散㊁利湿㊁泻下等手段;使温热邪气透转气分甚至是卫分是治疗营分证,乃至治疗温热病的目的,道路包括腠理(随汗而出)㊁前阴(随小便而出)㊁后阴(随大便而出)等与外相通之门户;同时祛除阻滞气机的相兼邪气在治疗营分证,甚至整个温热病治疗的过程中都是重要的辅助手段,邪气包括瘀㊁湿㊁痰等有形邪气㊂【关键词】 李士懋; 营分证; 透热转气; 温热病【中图分类号】 R241.8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7.024 笔者之前认为透热转气主要为将热邪透散于外,因此,宣发透散热邪应该为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关键㊂近日阅读李士懋㊁田淑霄的‘平脉辨证相濡医论“[1]一书,读到 宣展气机解郁透邪为治疗温病之要义”一文提到 透热转气之关键,务在祛其壅塞,展布气机,使营热透转气分而解”,引发了笔者对 透热转气”与 祛除壅塞”及 展布气机”关系的思考㊂1 叶天士对透热转气的学术观点的探讨下面笔者主要结合叶天士有关营分证的论述展开对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机理的探讨㊂1.1 营分证的本质:热邪扰动营血,且初传仍有气分之邪留恋‘温热论“[2]有关营分证论述有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㊁ 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 初传 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泻卫透营,两和可也”㊁ 此非血分,乃上焦气热灼津,急用凉膈散散其无形之热,再看其后转变可也”㊂由以上论述可以知道,营分证其本质为热邪扰动营血,且初传仍有气分之邪留恋,与血分证的区别为:前者为无形邪热扰动营血,但未与营血相搏结;后者为热邪已与营血相互搏结,属于瘀热互结㊂营分证向血分证传变的过程为:气分之热渐息,而无形之热渐与营血搏结㊂1.2 营分证可以 透热转气”的机理理解了营分证的本质,就可以明了营分证透热转气的原因,即:营分证属于无形热邪渐向内传变,扰动营血,然而,无形热邪尚未与营血相互搏结㊂同时李士懋教授[1]认为营分证实质属于郁热,因此可以考虑选用宣透之法(火郁发之)来宣散邪气㊂‘素问㊃三部九侯论篇第二十“[3]曰 实则泻之”㊂对于温热病邪的 火郁发之”应该遵循 分消走泄”的原则[4]㊂即若属于实邪,应该祛除之,对于温热之邪气的祛除,门户有腠理(随汗而出)㊁前阴(随小便而出)㊁后阴(随大便而出)等㊂此处的发汗与通泄大小便并非目的,而是祛除邪气的手段,使邪有出路㊂因此李士懋教授认为温病最喜汗解[1]㊂同时,治疗温病的名方 升降散,以蝉蜕㊁僵蚕清透热邪,以姜黄通导气血之道路,以大黄釜底抽薪,使热邪从肠府而出㊂与气分相对者就是血分,入血分则扰乱阴血与神志,因此,气分证要谨防传入营血,入营要尽量转回气分,而达到阻断温热邪气内传,促进邪气外透的目的㊂2 李士懋教授对 透热转气”的认识通过阅读李士懋教授 宣展气机解郁透邪为治疗温病之要义”一文可以了解到李老对营分证的本质及对透热转环球中医药2016年7月第9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16,Vol.9,No.7845气的认识[1]:营分证的实质仍属郁热,其郁闭程度较气分证更甚;气热陷营原因有二(营阴素亏,邪热易陷;邪气壅遏,逼热内陷);导致气机闭塞的邪气,有痰湿㊁食积㊁瘀血㊁热结等;透热转气之关键,务在祛其壅塞,展布气机,使营热透转气分而解㊂李老也赞同 透热转气”为使用宣发透散之药物将营分之热邪透散于气分,然而认为导致营分证气机郁闭的关键为痰湿㊁食积㊁瘀血㊁热结等有形邪气的阻遏㊂阅读完李老的文章后,最大的疑问就是:营分证属于无形邪热,是否可以直接透散热邪?透热转气与祛壅滞㊁展气机有什么关系?营分证到底有没有痰湿㊁食积㊁瘀血㊁热结等有形邪气的阻遏?3 近代医家对 透热转气”的认识带着疑问,笔者查阅了近代医家有关 透热转气”的文献㊂王雪茜等[5]认为 透热转气”的核心与根本是清泄营热㊁开达郁闭㊁消除气营阻隔,从而顺从热性开泄的特点将其消散于外;临床应用的要旨是 开郁泄热”㊂柴瑞霁[6]认为 透热转气”法的含义与用药,体现在清透营热㊁清泄气热㊁清利小肠;清透营热是 透热转气”的主体,清泄气热与清利小肠的目的在于增强清透营热之效㊂于挺[7]认为 透热转气”法,除于清营热药中加入轻清透泄之品的手段外,还包括活血化瘀㊁清热祛疾㊁导滞通腑等手段㊂朱华德[8]认为 透热转气”是热入营分的综合治疗大法,它概括了凉营清热以祛其邪,滋养营阴以扶其正,宣透疏导以畅其气机等内容㊂王桂森[9]认为 透热转气”的实质,是为热邪寻出路㊂孙林梅[10]认为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是指治疗营分证,除了清营热,养营阴之外,还可以使用宣散透邪之品,使营分热透邪出气分外解㊂近代医家对于透热转气的论述提到了:透散热邪于外;消除气营阻隔(瘀㊁腑中之滞㊁小便);疏畅气机三个方面㊂4 对 透热转气”的再认识鉴于李士懋教授及近现代医家对 透热转气”的观点,笔者重新阅读了‘温热论“[2],并且重新思考了 透热转气”的内涵㊂叶氏治疗营分证所用的药物:辛凉散风㊁甘淡祛湿㊁泻下除结 叶氏所用的营分证的药物组合有 犀角㊁竹叶” 犀角㊁花露” 金汁或人中黄” 犀角㊁元参㊁羚羊角等” 犀角㊁鲜生地㊁连翘㊁郁金㊁石菖蒲等” 牛黄丸㊁至宝丹” 凉膈散”㊂犀角 于毒使毒散,于热使热透”㊂羚羊角 起阴于至下,交阳于极上”[11]㊂花露,芳香质轻,有清热宣透之功㊂叶氏对于营分证的治疗除了清营泄热外,还有辛凉透散㊁利湿㊁泻下等手段的相关药物,因此也说明叶氏认为营分证存在着燥屎㊁湿热等有形邪气㊂对于温热病来说,李士懋教授认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均属于郁热[1]㊂火热本为阳邪,病势为向上㊁向外㊂若邪气不能透散于外,则必有邪气的阻滞㊂‘素问㊃热论“[3]曰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㊂因此,温病与暑病均为温热之病,水液受温热之邪蒸蕴而化湿,故有暑多挟湿之说,温热之病与湿邪相合者亦不少见,因此叶天士说 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此多湿邪内抟”,另外薛雪著‘湿热论“专论湿热之病㊂热灼津液而多易炼液为痰㊂血分证为瘀热互相搏结,营分证亦扰动阴血而可有血瘀㊁血滞之象㊂因此温热病多与湿㊁痰㊁瘀等有形邪气相兼,若邪气阻滞气机,则温热之邪无外透之门户,所以,单纯使用宣透之品不能达到 透热转气”的目的㊂因此, 祛其壅塞,展布气机”当为 透热转气”的重要辅助手段㊂5 小结实际上笔者之前的认识并不为错,只不过缺乏临床实践,因此对于 透热转气”的理解比较肤浅㊁片面㊂李士懋教授总结前人经验结合多年临床,有了更加深刻㊁符合临床实际的认识㊂这个过程使笔者明白读大家著作与临床实践对于理解㊁应用中医学理论是非常关键与必要的㊂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各家观点笔者也加深了对 透热转气”内涵的认识:透散热邪是治疗营分证之透热转气,甚至是治疗温热病的重要手段,包括辛凉透散㊁利湿㊁泻下等手段;使温热邪气透转气分甚至是卫分是治疗营分证,乃至治疗温热病的目的,道路包括腠理(随汗而出)㊁前阴(随小便而出)㊁后阴(随大便而出)等与外相通之门户;同时祛除阻滞气机的相兼邪气是治疗营分证,甚至整个温热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手段,邪气包括瘀㊁湿㊁痰等有形邪气㊂参考文献[1] 李士懋,田淑霄.平脉辨证相濡医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48⁃62.[2]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㊃伤寒㊃金匮㊃温病卷[M].钱超尘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7-372. [3] 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2⁃63.[4] 周长虹,赵绍琴.论分消走泄是湿热病的基本治则[J].中医杂志,1993,34(1):8⁃10.[5] 王雪茜,鲁艺,闫军堂,等. 开郁泄热”乃 透热转气”之根本[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32(5):1⁃4.[6] 柴瑞霁.透热转气新识[J].中医杂志,1988,(1):66⁃67.[7] 于挺.透热转气之我见[J].成都中医药学报,1993,17(2):50⁃52.[8] 朱华德.对天士 透热转气”求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7,6(4):20⁃21.[9] 王贵森.浅谈 透热转气”[J].陕西中医,1987,(1):46.[10] 孙林梅.解读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3):7.[11] 本经续疏[M].邹澍撰,张金鑫,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42⁃150.(收稿日期:2015⁃11⁃02)(本文编辑:蒲晓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