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基础

合集下载

教资——重点背诵内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教资——重点背诵内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第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品德等方面起到影响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地教育者。

二、教育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发展。

三、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生产知识,技能,经验,使年青一代适应生产力需要,适应生产关系。

四、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不同。

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变而变化。

五、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并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1.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3.具有历史继承性4.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5.教育具有生产性6.教育具有民族性同时受到文化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六、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个体功能:固有功能,对社会中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作用和效能。

社会功能:教育的衍生功能。

教育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的作用和效能。

推动社会发展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变迁功能:开发人的潜能,提高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发展。

流动功能:培养筛选,提高,在不同的社会区域层次职业转换,展示各自才华。

七、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

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教育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非预期功能,如再现了社会不平等,现有社会关系的复现,一旦隐形开发,就会转变成显性。

八、社会教育基本形态: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特点主要表现为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

第二节教育起源一、起源论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发过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2.教育的心理论——美国教育家孟禄,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教育劳动论——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劳动过程中的社会生产需要4.交往起源论——叶澜——《教育概论》教育是人类的交往不是生产劳动。

教资科二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 简答题

教资科二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 简答题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简答题1.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不能逆向发展,循序渐进)(2)阶段性(量变引起质变)(3)不平衡性(同一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不同步劳伦兹提出抓“关键期”)(4)互补性(身残志坚扬长避短)(5)个体差异性(群体个体角度因材施教)3.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前提性可塑性可能性)(2)环境(现实性)(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5.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作用。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灵魂、统率;保持动力,保持方向),智育(前提、支持),体育(物质基础),美育(动力作用)和劳动技术教育(综合作用)构成。

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智育发展学生的智力,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美育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美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形成劳动情感、态度和习惯,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和技能。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实现体育教育的途径(如何开展体育教育)。

(1)体育课(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性质)。

学校体育的突出特点是教育性和基础性。

(2)早操,课间操(3)课外体育锻炼(4)运动队训练7.实现美育教育的途径(如何开展美育教育)。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

2、教育的基本要素
观点之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 观点之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物 资 —— 《教育概论》(叶澜著) 观点之三(本书的观点):教育者、学习者、教育 影响
观点之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 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措施——指为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 括教育内容及手段。(具体解释详见该书第30页) ——《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
3、教育的形态
(1)依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为标准,将 教育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 (2)依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为标准, 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 教育。 (3)依据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及其建立于 其上的产业技术、社会形态为标准,将教育划分为 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 育。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学习教育学? 2、教育学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列举各阶段的主 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二)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作为一门课程)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一)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阶级社会以后) 2、独立时期 3、科学阶段
1、萌芽阶段(阶级社会以后)
自从人类步入奴隶社会以后,由于学校的产生,教育实 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进 行概括和总结,这些概括和总结反映在古代部分思想家 的论著中。此时教育学尚处于萌芽阶段,因为,它仅仅 是以某种教育思想存在,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 还常常与一定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甚至宗教等思想 混杂在一起。这个时间持续较长,几乎经历了整个奴隶 社会与封建社会,正因为时间长,所以出现了许多杰出 的教育思想家,他们以自己的哲学思想为基础,总结概 括了当时的教育经验,并从实际出发,对大量的教育问 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观点、主张,为 人类积累了丰富的教育遗产。

ke01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ke01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本套知识重点均按照2020最新教材一手整理,凭此考试稳过,书上重难点全部在内。

每一个小点之后的小括号里面的红色数字代表这个考点曾经考过的次数。

绿色为资深教师做的批注笔记帮助理解。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狭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属性——(13)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社会性和意识性区别于动物)(2)教育是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人类社会在,教育就在)(2)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

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教育的时代性(不同时代教育有不同特点)②教育的阶级性(教育社会性质由统治阶级决定)(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①教育对社会有能动性(受到社会生产力、制度、文化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他们)②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③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④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旧制度有新思想,新制度有旧思想)(4)教育具有生产性:教育培养人为社会服务,可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5)教育具有民族性: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四、教育的起源——(1)1、神话起源论:教育和万物一样由神创造2、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五节-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五节-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五节-教师专业发展[单选题]1.教学机智的基本属性是()。

A.(江南博哥)实践性B.个性化C.集成性D.高效性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教学机智是实践性存在方式的一种表达,是基于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关注和行动而形成的特殊智慧。

[单选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的职业。

A.社会化B.个性化C.综合化D.道德化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因此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单选题]3.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属于()。

A.条件性知识B.本体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一般性知识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条件性知识,即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如教育原理.心理学.教学论.学习论.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等。

[单选题]4.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A.罗森塔尔B.波斯纳C.玛勒斯D.布鲁巴奇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单选题]5.教师必须做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B.示范性C.连续性D.主体性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

同时,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任何一个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

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单选题]6.根据福勒和布朗的教师成长阶段论,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总是集中在对学生成绩的关注上。

据此,这位教师的成长可能处在()阶段。

A.关注生存B.关注情境C.关注学生D.关注自我感受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学生成绩的关注上。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资料(2023年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资料(2023年版)

第一章教育基础1.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影响是贯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

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学校教育以文化教材影响学生,其影响具有价值性、发展性和简性(2)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影响学生,其影响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深性(3)学校是有组织的制度化的教育形式,其影响具有集中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3.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4.简述学校成立的基本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脑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小学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创造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5.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小学教育目的的确立有四大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7.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①双轨制②单轨制③Y型学制(或分支型学制)8.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简答)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是: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9.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答: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考试重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考试重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打好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教育知识与能力分章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分章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3.教育的起源5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6.人的身心发展规律7.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8、教育目的的概念10、教育目的的功能:1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12、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13、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1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15、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什么?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1)孔子儒家文化的代表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2)孟子,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3)墨子创立墨家学说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5)王充唯物主义哲学家著《论衡》。

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6)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

(7)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著《明夷待访录》。

小学教育基础

小学教育基础

第一章、小学教育基础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教育的社会属性:具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4、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5、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6、教育的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及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7、教育的目的:指教育要达到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对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会倾向性的要求。

8、教育目的的作用:规范功能,激励功能;选择工鞥;评价功能。

9、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还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需要;10、教育目的的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11、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目的及其确立依据: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方面。

12、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13、小学教育的启蒙性: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在智力发展方面的启蒙作用,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14、小学教育的组织与运行:学校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15、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信息传递作用,控制作用,激励作用,情感交流作用。

16、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17、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18、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省级统筹,属地管理;一人一籍,籍随人走;;动态监管,全程跟踪;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 四、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三 、 教 育 与 社 会 的 发 展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 第三,教育水平低下
1.学校的产生 2.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3.国外古代教育的发展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统计工具。 (2)古代学校的教育与产生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教育的阶级性出现并不断强化。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一)关于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华生观点 3.多因素互相作用论:
1.遗传(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与原理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五、教育制度 六、教育目的 七、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一、教育的概念 • 二、教育活动的基础要素及各要素间的关系 • 三、教育的属性 • 四、教育的起源说 • 五、教育的基本形态 •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 • 七、教育的基本功能

【笔记】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笔记】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选择、辨析)教育的词源:①“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②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进行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广义: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例题】辨析题:凡是增加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观念的活动是学校教育。

【参考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加人们知识和技能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综上所述,题干混淆了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是错误的。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选择)1.教育者①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人②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2.受教育者①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学习活动的主体)3.教育影响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②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三、教育的属性(选择、辨析)1.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辨析)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的特点有:(1)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人;(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3)教育是一种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例题】辨析题:母猴带着小猴爬树也是教育。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打好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教资考试教学知识与能力粉笔听课笔记】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资考试教学知识与能力粉笔听课笔记】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P28)生理发展身高、体重、骨骼、肌肉心理发展认知、情感、个性生理是心理的基础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P28)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一)顺序性1表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由.…..到..…....顺序不可变,方向不可逆2启示循序渐进(二)阶段性(P28)(三)不平衡性(P29)刚出生长得特别快,之后匀速地长,到了青春期又飞快地长。

刚出生要吃好的奶粉。

青春期不能减肥,胖是暂时的,矮是永恒的。

要抓关键期。

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两到三岁,尽量孩子自己带,不要让父母带,普通话会标准。

狼孩有关人的发展关键期都和狼在一起,所以成年以后把他叫回来已经错过了所有发展的关键期,所以他很难习得人的习性。

(四)互补性(P30)身身互补,有人视力看不到,但是听觉格外灵敏。

身心互补,身残志坚(五)个别差异性(P30)群体差异,男性群体女性群体不一样个体差异,人跟人之间不同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在需要:先天遗传先天成熟机制。

格赛尔双生子爬楼实验有机体发展成熟后进行教育是最好的。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登达尔文表弟。

孟子性善论。

威尔逊强调基因是可以复制的。

环境决定论。

荀子认为人性恶。

洛克白板说。

华生行为主义。

四、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P33)(一)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三)学校教育(主导作用)1.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第一章重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第一章重点归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第一章教育基础1.根据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相关规定,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

校长负责制的三大内涵:职位、职责、职权。

2.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3.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说明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功能。

4.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育家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5.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互相衔接的关系。

6.我国在世界各地开设孔子学院,向各国人民介绍中国文化,说明教育具有文化传播功能。

7.在我国历史上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知道思想,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第一次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8.只有建立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成为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提出这一集体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马卡连柯。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出自孔子的《论语》10.学生以小组或团队中,通过任务分解、责任分工、协同互助,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属于合作学习。

11.学校中的三风是指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习文化的重要构成,课程类型而言属于隐性课程。

1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强调了课程结构要体现均衡性。

13.小学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必修课程。

14.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特点和需要,各地可以对国家统一规定的中小学课程结构进行相应调整,体现课程具有可变通性。

15.《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规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和利用,该课程属于国家规定的必修课。

16.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小学英语教师所拥有的英语学科指示属于本体性知识。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看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看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内涵●“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③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①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③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中国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②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清末学堂出现。

【教资考试教学知识与能力粉笔听课笔记】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资考试教学知识与能力粉笔听课笔记】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P20)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发展水平1.决定教育的速度(教育发展的快慢)和规模(发展的多少)2.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由培养钻木取火的人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和教育结构(教育的构成比例,古代都是文科,当今社会既有工科又有文科理科)3.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出现了很多新鲜的内容)、方法(古代社会方法都是口耳相传,现在有讲授法讨论法)、组织形式和手段(网络授课兴起)记忆:龟速够房首(用龟速凑够了房子的首付)规模、速度、结构、方法、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经济功能1.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把一个可能的劳动力变成现实的劳动力)⒉.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传播知识)3.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过程中可以搞科研)记忆:两再一新促生产二、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P2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社会主义性质)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领导权在共产党服务于广大的人民)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人人都享有九年义务教育)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政治是我们要学的内容,法国是中央集权教育也是中央集权美国是分权教育也是分权)记忆:体内性质两权一亩地(体制内容性质领导权受教育权目的)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主要途径(所有的政治人才都是教育培训出来的)⒉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民主国家是由教育促进传播的)3.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社会舆论(社会主义好)4.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记忆:人鱼公主促政治(人才舆论民主化政治社会化)三、教育与文化p24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⒉.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3.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5.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文化功能传递、保存文化时间上的,从古至今有礼仪文化传播、交流文化空间上的,孔子学院开设到世界各地选择、提升文化很多文化流传下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新、创造文化文化上的创新学校文化(P25)单选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文化+设施文化校园精神文化(观念文化):办学宗旨、教育理念等核心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文化)︰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四、教育与人口(P26)单选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1.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人多的地方学校多)2.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科学家的孩子也聪明)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老年人多也出现老年大学)教育对人口发展的促进作用—人口功能1.减少人口数量(随着学历的增高生育欲望低)⒉.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国民素质)3.改善人口结构(高素质的人不会重男轻女)。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2、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3、更狭义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德育)二、教育的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1、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教育者的基本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具有受教性(受教性是人的身心发展和动物的省心发展的本质区别)。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4、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

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来改变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作用与联系是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果使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

三、教育的形态含义:由教育三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一)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没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生产与生活高度一体化(人类学校教育以前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促进人类教育文明的发展。

(二)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取得教师资格须参加哪些课程考试? (1)教育学 (2)教育心理学 (3)普通话 (4)专业课
注1:“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分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政治) 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等13个学
注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 考试,主要结合面试进行考查,必要时进行笔试。
2. 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和发展趋势。
3. 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 识。
第一节 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1.教育的涵义
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的概念
最早将教和育结合的是孟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 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

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
都可以称作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 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 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申请教师资格认定的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均 须参加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测试的内容和 形式主要包括撰写教案、试讲(上课)、面试等。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考核指标
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课程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命题突出专业导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 依据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 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
第一节 教育基础知识
2. 教育要素
教育者
受教 育者
教育 影响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 的主导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实践活 的主体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包括教育内容、方法与组织形式等。是
第一节 教育基础知识
3.教育的形态
家庭教育 家庭成员 家庭教师
2.由工作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鉴定填写的《申请人员 1份;
3.户口簿或人事档案所在单位(人才交流中心)证明;
4.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5.学历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师范类毕业生还需提供本人档案中在学期间成绩
6.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7.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合格证书原件和复印 理学考试成绩有效期5年);参加“国考”的需带考试成绩合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8.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还需提交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 等级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9.与网报同一底版的2寸照片4张,其中两张请事先粘贴在《申请表》上,另 时交上。
按照省教育厅文件规定,“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均应取 得《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合格证 书》,并参加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测试和考 察”。
(小学版)
1、怎样成为一名教师? (1)具备条件--- (2)参加课程考试-- (3)认证教师资格- (4)参加教师岗位招考- (5)见习----(6)转正
2、取得教师资格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良好的德行 (2)合格的学历条件 幼师:幼师学校毕业 小学:师范学校(中专)以上 初中:大专以上 高中:本科以上 大学:本科以上 (3)良好的教学能力
怎样认定教师资格?
认定部门: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 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 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报上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 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
1.《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2份;
第二章:学生指导 1、小学生的身心发 2、小学生学习指导 3、小学生思想品德 4、小学生德育与美 5、小学生健康与安 6、小学生心理辅导
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 2、班主任工作概述 3、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 4、课外活动 5、班级活动的原则、途径和方
法 5、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协调
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20×2'=40分 2、简 答 题: 3 ×10'=30分 3、材料分析题: 2×20'=40分 4、教学设计题:2(任选1题)=40分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
第一章:教育基础 1、教育基础知识 2、小学教育 3、小学组织与运行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5、教育科学研究 6、教师专业发展
不考查死记硬背知识,不指定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
模块
教育基础
学生指导 班级管理 学科知识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
合计
比例
20% 30%
50% 100%
题型
单项选择题 简答题 单项选择题 简答题 材料分析题
单项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教学设计题
单项选择题: 约27% 非选择题 : 约73%
(注:可根据当前小学教师培养和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的具体情况,在材 和教学设计题中分别设置语文、数学等科目的选考内容,考生可任意选择一个科目
略 7、小学生学习动机 8、学习方式和教
第七章: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 2、听课与评课 3、教学反思

1 教育基础知识
2 小学教育

3 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5 教育科学研究
6 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之 教育基础
考点归纳:
1. 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第四章:学科知识 1、课程标准 2、语文课程标准 3、数学课程标准 4、英语课程标准 5、品德与生活课程 6、课程整合
第五章: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
2、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 动
3、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 的基本认知特点
4、信息化教学
5、学习迁移
第六章:教学实施 1、教学概述 2、教学过程 3、教学原则、方法 4、课堂教学的实施 5、课堂教学基本技 6、小学课堂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