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寒夜》

合集下载

浅谈巴金的《寒夜》

浅谈巴金的《寒夜》

导语:《寒夜》讲述的是一个苦难的故事。

为了与之相呼应,巴金的小说语言选择的是一种忧伤与哀婉的语调。

这种语调是深刻表达苦难现实的语言基调,也是巴金在叙述语言上的一种自然选择。

内容提要《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几十年过去了,其魅力丝毫未减。

是一部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作品。

本文试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对《寒夜》的成功之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论,从而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寒夜》所蕴含的独特。

文章结构如下:一、《寒夜》的人物形象。

二、《寒夜》的叙述策略。

三、《寒夜》的思想内涵。

论巴金的《寒夜》《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中的颠峰之作。

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

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

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

《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在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浅谈自己对《寒夜》的理解。

一、《寒夜》的人物形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成功的人物形象,而何谓成功的人物形象?那种好就好得不得了,坏就坏得不得了,好坏两极背反写人物的方法是简单的,低层次的,而由此刻画出的人物也绝对不是受观众喜爱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写人应当写真实的人,写具有复杂性格的人。

当然复杂性不等于多元性,而是在规定性前提下具有的复杂性,这是符合文艺辩证法的。

《寒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加尊重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不再对人物作简单的情感判断,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复杂。

正如作者所说,《寒夜》中的“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是也有非”。

巴金的《家》与《寒夜》(重庆电大张万仪)

巴金的《家》与《寒夜》(重庆电大张万仪)

第10章巴金的《家》与《寒夜》(重庆电大张万仪)同学们好!我们今天讲巴金的《家》与《寒夜》。

大家知道,巴金是一个创作力旺盛而多产的作家。

《家》与《寒夜》是巴金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巴金小说创作的两座高峰。

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两部作品。

我们主要讨论几个问题:一.为什么《家》的影响最大,而《寒夜》则被看作是巴金最有艺术魅力的小说?在文学史上,《家》与《寒夜》是两部风格不同的作品。

一般而言,在巴金的小说中,《家》的影响最大,而《寒夜》则被看作最有巴金小说中内涵最丰富,最具艺术魅力的小说。

这是为什么?1.《家》是时代的激流,是青春的象征。

《家》最早在报纸上连载时候的书名是《激流》,后来出书的时候,“激流”则成了“三部曲”的名字。

显而易见,在创作中“激流”是作者一再要表达的重要主题。

什么是激流?江水从上到下奔腾而来,那种气势磅礴的冲击力就是激流。

在“激流三部曲”中,我们可以把这股冲击力看成青春的象征,这是《家》的最主要的东西。

它创作于30年代初,作者当时仅28岁,《家》是以巴金所出身的封建大家庭为蓝本而创作的。

其中家族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善良软弱的长孙大哥觉新、二哥觉民、三哥觉慧等主要人物都几乎实有其人。

在巴金出生的李氏家族中,有将近二十位长辈,三十位以上兄弟姐妹,四五十个仆人。

巴金在这个压抑的,虚伪腐败的大家族中生活了十九年。

正因对封建家庭的压迫伤害忍无可忍,巴金才在19岁的年纪愤然远行。

《家》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

在高老太爷统治下,这个四世同堂家庭内部充满着虚伪和罪恶,各种矛盾在潜滋暗长,逐步激化。

就在这一背景下,作品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

其中高觉慧与婢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

觉慧爱恋着鸣凤,而鸣凤被高老太爷送给老乡绅冯乐山做妾。

鸣凤抗拒主人的逼迫,投湖自尽;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珏构成了另两个悲剧事件。

觉新与梅芬是一对情侣,但父辈却用“抓阄”的方法,给他娶了妻子瑞珏。

梅芬另嫁他人后忧郁而死,瑞珏在家族的“血光之灾”的倾扎下难产而死。

巴金《寒夜》 赏析概要

巴金《寒夜》 赏析概要

巴金小说作品

长篇小说 激流三部曲 :家 ▪ 春 ▪ 秋 爱情三部曲 :雾 ▪ 雨 ▪ 电 其他 :寒夜 中篇小说 海的梦 ▪ 春天里的秋天 ▪ 灭亡 ▪ 死去的太阳 ▪ 砂丁 ▪ 萌芽 ▪ 新生 ▪ 利娜 ▪ 憩园 ▪ 第四病室 短篇小说集 英雄的故事 ▪ 明珠和玉姬 ▪ 复仇 ▪ 光明 ▪ 电椅 ▪ 抹布 ▪ 将军 ▪ 神· 鬼· 人 ▪ 沉落 ▪ 发的故事 ▪ 雷 ▪ 还魂草 ▪ 小人小事 ▪ 猪与鸡 ▪ 李大海
艺术特色



《寒夜》描写的是凡人小事,既无重大事件的惊险曲折、复杂 离奇,又无众多的人物、阔大的场面,但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 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心潮起伏,感叹不已。这与作者卓越的艺 术技巧是分不开得。 首先在于真实。作品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闻目睹非常 熟悉的。 其次,精巧的艺术构思。整个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开 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寻找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 其中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也大都在寒夜,首尾贯串,意境悲 凉,以点染烘托的手法,使平淡的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富 有魅力。结局加深了读者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气愤,从而 取得了更大的艺术效果。 第三,出色的心理描写。对人物心理描写再不是静态的,孤 立的,而是透彻地显示了那些隐秘的心理过程,并揭示出人物的 心理活动是怎样在对立的情势下运动的。
人物分析


汪文宣的形象----善良、胆小、懦弱,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 曾树生形象的多维性----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 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 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 家庭中的婆媳“战争”。 巴金在《寒夜》中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懦弱。巴 金在《关于〈寒夜〉》一文中说:“关于《寒夜》,我过去已经谈得不 少。这次在谈《激流》的回忆里我写过这样的话:‘我在自己身上也发 现我大哥的毛病,我写觉新……也在鞭挞自己。’那么在小职员汪文宣 的身上,也有我自己的东西。”“我自己身上本来就有毛病。我几次校 阅《激流》和《寒夜》,我越来越感到不舒服,好像我自己埋着头立在 台上受批判一样。” 这种毛病是什么呢?他认为就是“作辑哲学”。如 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寒夜》继续着“五四”时代借描写爱情以思考知 识分子“个性解放”的写作传统,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 命运问题,以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观了“五四”新文化传统,显示了20 世纪40年代知识者题材小说继承又超越“五四”的一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 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 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 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 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 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 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 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 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 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 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 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 非,伤感不已。

巴金《寒夜》_赏析

巴金《寒夜》_赏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也是一 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 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 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但是, 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 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 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例如,他 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 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 己的意思。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 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 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 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 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神·鬼·人 ▪ 沉落 ▪ 发的故事 ▪ 雷 ▪ 还魂草 ▪ 小人小事 ▪ 猪与鸡 ▪ 李大海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寒夜
巴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讲:
简介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 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 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 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 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 知识分子的命运。《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 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 达到很高的境界。

《寒夜》书影:
内容简介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
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
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

《寒夜》的意义

《寒夜》的意义

《寒夜》是巴金继《家》之后的又一重要代表作。

和以《家》为代表的早期作品相比,《寒夜》在风格上由热烈转向深沉。

巴金作品一般被认为所涉及的主要是制度文化层面的内容。

如果说在《家》等早期作品里这种对制度的鞭挞具有尖锐、直接等特点的话,《寒夜》则侧重于表现某种制度下人物的直觉体验与心灵感受,而其魅力也正在于此。

围绕着曾树生的走与留、去与归,围绕着汪文宣的得与失、生与死,围绕着一个普通家庭的悲与欢、聚与散,这部小说对读者是有着情节上的吸引力的。

然而这样的题材,不能说是空前绝后,为什么除了一般性的吸引力外,还给几代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呢?这正是因为作者将整个情节与叙事纳入了寒夜,让我们置身于黑暗、寒冷之中去感觉,去体验,去茫然不知所措,去冻得发抖。

一个客观的、公共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它除了寒以外还有温暖,除了夜以外还有白天。

小说里的世界和这个公共空间相比是不全面的。

这里没有火热的民族救亡战争,没有《风景谈》和《白杨礼赞》所暗示的另一片天地。

然而问题在于这样一个所谓的客观的、公共的世界存在吗?我们只可能生活在一个具体的自我所能感知的世界里。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虽然只关个人对个别对象的感觉,却仍可假定带有普遍性。

这种普遍性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

[l](p354)因此正是这种“不全面”,恰恰具有审美判断的品格,恰恰创造了真实———主观的真实。

小说将要结尾之时,街道上破天荒地出现了欢乐,洋溢着生命的喧闹,而这一切对我们的主人公汪文宣已不再有任何意义。

公共的希望不是他的希望,公共的欢乐不是他的欢乐,公共的生命也不能成为他的生命,他的命运仍然是孤独和死亡。

我们没有充足理由说巴金就是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但存在主义也不是几个哲学家的凭空发明,它植根于人类漫长历史中某种感悟的积累,是可以为人所自发体会的。

在小说里,我们确实可以感到,人“除掉自己的行动总和外,什么都不是;除掉他的生命外,什么都不是。

”[2](pl23)汪文宣痛苦地死于抗战胜利后的欢乐气氛中,充分说明了对于个体来说,最真实的就是他自己的处境。

《寒夜》鉴赏

《寒夜》鉴赏

《寒夜》鉴赏一、《寒夜》简介《寒夜》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

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二、《寒夜》创作背景《寒夜》,这部作品完成于1946年底,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作者并不是以自己为写作原型的,然而,在他的作品中又有许许多多他身边人的影子。

在本文主人公汪文宣的身上,有他的老友陈范予的影子,陈范予患了肺结核死在武夷山,在给“我”的告别信中说:“咽喉剧痛,声音全部哑失……”;有老友王鲁颜的影子,在王鲁颜声音全无的时候,却仍然没有失去求生的意志,直到寂寞凄凉的死在乡下;也有巴金表弟的身影,他也是在肺结核的折磨下死去的;还有三哥的影子……当然也有巴金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而对于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和母亲的人物形象,在巴金的周围也能找到许许多多这样的原型,因此,巴金写出这样的文章也具是偶然中的必然。

巴金《寒夜》的主题、人物及艺术特色

巴金《寒夜》的主题、人物及艺术特色

巴金的《寒夜》《寒夜》是巴金在民主革命期间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始作于 1944 年秋冬之际的重庆,今后时写时辍, 1946 年 12 月 30 日达成于上海。

最先在 1946 年 8 月至 1947年 1 月上海第一版的《文艺中兴》上连载, 1947 年 3 月由上海晨曦第一版企业第一版。

此后几十年里,又印行数十版。

《寒夜》被公认为是继《激流三部曲》以后巴金创作上的又一个顶峰。

巴金后期( 40 年月)作品,要比三十年月更成熟。

就艺术水平而言,超出了初期的作品。

在风格上变得深邃。

作品内涵复杂丰富。

《寒夜》是意蕴丰富、技巧精深的作品。

能够说是巴金的最圆熟的艺术精选。

故事梗概《寒夜》描绘的是1944、1945 年间发生在公民党统治下的“战时国都”重庆的一个和善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惨剧。

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汪文宣、女主人曾树生以前是上海一个大学的教育系的同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献身教育的理想,真挚相爱,构成了自己的家庭。

抗战迸发后,他们避祸到重庆,两人只得以小职员的职位糊口。

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企业当校正,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行员。

他们将自己的儿子放在一家贵族学校念书。

汪文宣的母亲为认识除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劳家务。

汪母和曾树生婆媳不睦,相互冷嘲热骂,在喧华中度日。

汪文宣爱老婆,也爱母亲,在喧华中唯唯诺诺,莫衷一是,悲伤不已。

物价上升,家庭经济窘迫,汪患了肺病,整天咳嗽,但他不肯多用药,拖着病体坚持到企业上班。

战争局势愈来愈紧,有路子的人纷繁逃离,曾树生终于忍耐不了眼前的压迫,跟从大川银行年青的陈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

汪文宣病情加剧,在庆贺抗战成功的爆竹声中逝世。

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老家。

两个月此后的一个寒夜,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旧屋,但已经事过境迁,她茕身一人,不知所往。

创作动机《寒夜》中包含着作者抗战期间的感觉和战后生活的体验,在前后两年多的创作时间里,巴金经历了抗战期间的艰辛,也感觉到了战后生活的破灭。

《寒夜》点评

《寒夜》点评

《寒夜》点评《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47年。

这部作品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深刻揭示了抗战时期小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黑暗面。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寒夜》展现了巴金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卓越才华和深刻洞察力。

他通过对小家庭内部矛盾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立体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同时,巴金还运用了心理描写、性格刻画、环境渲染等手法,使得小说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这些文学手法的运用,不仅展示了巴金作为作家的文学造诣,也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寒夜》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它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如贫困、疾病、家庭矛盾等。

这些问题和矛盾不仅存在于抗战时期的重庆,也普遍存在于当时的中国社会。

因此,《寒夜》不仅是对抗战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整个中国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

这种揭示和批判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此外,《寒夜》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逻辑,他们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懦弱的一面。

这种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作品更加真实而引人入胜。

同时,《寒夜》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如对于自由、爱情、家庭、社会等问题的探讨和反思。

总的来说,《寒夜》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它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值得文学爱好者阅读和欣赏,也值得每一个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问题的读者去深入阅读和思考。

巴金《寒夜》研究综述

巴金《寒夜》研究综述

巴金《寒夜》研究综述《寒夜》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小说,描绘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小说以庄重的笔触表现了一个典型的衰落的家族和一个道德败坏的社会,展示了人性的劣根性和社会的不公。

本文将会对《寒夜》的研究进行综述,内容将分为三个部分:小说的背景与主题、人物形象与故事结构、小说的影响与评价。

一、小说的背景与主题《寒夜》以饱含历史感的笔触描绘了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作品的主要背景设置在解放前夕的上海,小说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的描写,呈现出一个道德败坏的社会。

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在揭示这种社会边缘化个人群体的生存窘境。

作品的主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社会现实的批判与个人内心的挣扎。

首先,小说通过对社会中的不同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道德沦丧。

小说中的人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底层的穷苦人群,他们受尽艰辛,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另一类是社会上的权贵阶层,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完全不顾他人的生死。

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以冷酷的目光展示了社会的黑暗一面。

其次,小说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个人在这种黑暗的社会环境下的挣扎与自我救赎。

小说中的主人公潘季驯是一个曾经从事银行业务的青年,由于借贷纷争而被革职,最后失去了工作和家庭。

小说通过对潘季驯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他在挫折中的抗争和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二、人物形象与故事结构《寒夜》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多样化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都充满了生命力,他们或贪婪、智慧、冷酷、悲愤或充满温暖和善意。

三、小说的影响与评价《寒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巴金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生活的无望,此后的多位作家如沈从文、沈从文等在后来的创作中都受到了《寒夜》的启发。

其次,小说以冷峻的视角展现了一个道德败坏的社会,通过对社会黑暗面的揭示,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寒夜》读书笔记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

《寒夜》读书笔记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

《寒夜》读书笔记简介巴金的《寒夜》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这本小说中,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贫寒与黑暗。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作品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故事情节《寒夜》讲述了一个乡村的贫困家庭的苦难生活。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农民工人,他叫丁伟。

丁伟出身贫寒,为了生计只能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

小说通过描写他在城市中的艰辛生活以及与工头、房东等人的斗争,展现了贫困农民工的无助和无奈。

丁伟的家庭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情节。

他的父母都是老实劳动者,但由于各种原因,家中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困境。

他们拼尽全力仍然无法改变他们的状况,最终债台高筑,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人物塑造作者通过对丁伟以及他的家人、朋友和周围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不同人物在面对困境时的不同态度和选择。

丁伟的父母是努力奋斗的典型代表,他们虽然贫困却一直在努力工作,但最终仍然无法改变命运。

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一些伪善的角色,比如工头和房东。

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农民工进行压榨和剥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

作者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并对此进行了批判。

作品主题《寒夜》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无奈。

在小说中,农民工丁伟和他的家人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改变他们生活的现状。

他们被不公平的社会结构所困扰,无法找到摆脱贫困的出路。

这种无奈和绝望的感觉贯穿整个作品,成为了其中的重要主题。

作者通过小说中的各个人物形象,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的存在。

他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呼吁社会关注底层人民的困境,并呼吁改变现状。

结论《寒夜》是一部揭示社会困境的力作。

巴金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揭示了贫困农民工人的苦难生活和无奈处境。

他深刻地剖析了社会的黑暗面,并对此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这部作品无疑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启示之一。

论巴金寒夜的开题报告

论巴金寒夜的开题报告

论巴金寒夜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1.1 研究背景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寒夜》在中国文坛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寒夜》是巴金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社会的贫寒、黑暗和绝望,以及人们在这种情境下的伦理和心理斗争。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面貌,更深刻地刻画了人性的复杂性。

1.2 选题意义《寒夜》的选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巴金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通过研究他的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学发展的脉络。

其次,该作品刻画了人性的复杂性,对于探索人类情感、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现象有一定的价值。

研究巴金的《寒夜》,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生活中的困境和抉择,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2.1 研究目标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深入探究巴金的《寒夜》对于当时社会背景的描写和对于人性的刻画,并分析其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研究,《寒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将得到准确的定位,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当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

2.2 研究内容为达成以上研究目标,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1.对巴金以及《寒夜》进行充分的文献调研和全面的了解,对巴金的创作背景、生平经历以及其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2.对《寒夜》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巴金在描写20世纪上海社会的贫困、黑暗和绝望时所运用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段。

3.研究《寒夜》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问题,如道德选择、自我救赎等。

4.运用相关的文学理论和方法,对巴金的《寒夜》进行解读和分析,揭示其中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3.1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调研、文本分析和相关的文学理论等方法进行研究。

文献调研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巴金以及《寒夜》的相关资料,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文本分析将对《寒夜》的文本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探索其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巴金的寒夜精彩段落摘抄

巴金的寒夜精彩段落摘抄

巴金的寒夜精彩段落摘抄
“夜,的确太冷了。

她需要温暖。

”这简单的话语,却深刻地传达出人物内心对温暖的渴望,无论是生理上的温暖还是情感上的温暖。

在寒夜的大背景下,这种渴望显得尤为强烈,也暗示着人物在当时生活中的无助与孤独。

“他睁大两只眼睛茫然望着她,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叹了一口气,说:‘我完了。

我什么都完了。

’他的声音里没有一点力量,也没有一点希望。

”这段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绝望的心境。

“睁大两只眼睛茫然望着她”这一细节描写,将人物内心的迷茫与无助通过眼神展现出来,而话语中的“我完了。

我什么都完了。

”直接地表达出他对自己生活的彻底失望,毫无力量和希望的声音更是强化了这种绝望感。

“她觉得自己的血在燃烧,她的愤怒到了极点。

她不能再坐下去,她要出去,她要做点事情来消除她心中的痛苦。

”此段将人物愤怒的情绪刻画得淋漓尽致。

“血在燃烧”这一夸张的表达,把愤怒的程度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她内心的激动,而“要做点事情来消除心中的痛苦”则表现出她在这种极端情绪下想要反抗、想要改变现状的心理。

《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寒夜》读后感《寒夜》读后感1《寒夜》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在思想主题上和“激流三部曲”相比显得更加的深沉,反映的生活视角更加的深入,他所描绘的不再是大家庭里轰轰烈烈的的重大变故,而集中的反映了几个普通“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生老病死。

男主人公汪文宣在小说里从头到尾我都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彷徨与不安,他明知道周主任和吴科长可恨,却不能反抗。

他看见妻子和陌生男子在一起,心里虽疑惑,但他却没有勇气去询问妻子。

汪文宣的悲剧命运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第一是社会的黑暗,权力者和资本家们对普通大众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压迫,第二是汪文宣妻子和自己母亲不能调和的矛盾以及无止尽的争吵所带给他的痛苦。

在公司里他要遭受周主任和吴科长的白眼与压迫,遭受同事的嘲笑与冷落。

在家里他要尽力调和妻子与母亲的矛盾,当这种矛盾变成不可调的时候,她的内心充满着恐惧与无奈,他感受到他只能在妻子和母亲之间选择一个,但这两个女人都是她这一生之中最爱的人,他无法抉择,内心更加的自责,在重重的压力下他最终患上肺病,当妻子选择去兰州离他而去时,他更加没有了活下的勇气,他认为自己已经被这个世界宣判了死刑,最终他在抗战胜利的那个夜晚悲惨的死去。

社会的压迫和家庭的压力使他患病,社会的不平等是宣判他死亡的根本原因,他不仅有才,也有抱负,其实他的理想很简单只是想与妻子合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但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他连这一点小小的愿望都不能实现。

在压迫下他变成了一个忍耐者,在精神上也出现了病态,甚至连他主任随意的一个咳嗽,他都以为这是不怀好意的,而充满着恐惧。

他用责备,委屈自己来换取妻子和母亲的同情与安慰。

正是他的软弱可欺,成为了上司和同事欺负他冷落他的根源,他在工作上和家庭上都软弱到了极点,但在小说中从树生的信中可以了解到汪文宣原来不是这样怯弱的人,在结婚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文宣的性格和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宣是生不逢时,他是在这个黑暗社会下的压迫,而不自觉变成的可怜的“弱者”。

巴金寒夜的主要内容

巴金寒夜的主要内容

巴金寒夜的主要内容
巴金寒夜的主要内容: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46年底,出版于1947年。

《寒夜》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描写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破裂,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发出了痛苦的呼声。

《寒夜》在心理描写、性格刻画、环境渲染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富有新意。

论巴金的寒夜

论巴金的寒夜

论巴金的寒夜《寒夜》是巴金后期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情节和精细的心理描绘,充分展现了巴金的文学才华和人文关怀。

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的全面解析。

一、背景介绍《寒夜》创作于1944年,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时间为1937年左右。

这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深重的苦难,战争的阴霾笼罩着每一个角落。

在这种背景下,巴金通过《寒夜》展示了普通人在战争中承受的痛苦和挣扎。

二、深入分析1.主题《寒夜》的主题是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小说以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三人的生活为主线,细致描绘了战争时期普通人的苦难生活。

汪文宣代表了旧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的无奈和迷茫;曾树生则象征着新女性的独立和坚强;而汪母则是传统中国母亲的代表,她用自己的爱为家庭提供了一丝温暖。

2.人物塑造在《寒夜》中,巴金成功地塑造了三个主要人物: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

他们各自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人。

汪文宣是一个典型的旧知识分子,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工作,最后因为肺病而死。

他的死不仅象征着旧知识分子的消亡,也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曾树生是一个新女性,她追求自由和独立,但也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压力和道德的困境。

她的命运反映了战争时期新女性的困境和选择。

汪母则是传统中国母亲的代表,她用母爱为家庭提供了一丝温暖,但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她的角色让人深感战争对家庭的破坏。

3.情节设计《寒夜》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通过三人的生活经历,展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残。

情节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如汪文宣与曾树生的矛盾、汪母与曾树生的冲突等。

这些矛盾和冲突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的残酷性。

4.写作手法巴金在《寒夜》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包括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和对话等。

这些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立体。

心理描写细腻入微地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环境描写则生动地再现了战争时期的生活场景;对话则使得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加突出。

巴金的作品《寒夜》读后感

巴金的作品《寒夜》读后感

巴金的作品《寒夜》读后感
《寒夜》是巴金的一部代表作品,该小说以20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为背景,描写了青年人在激烈社会变革时期的生活与情感。

读完《寒夜》后,我深深感觉到小说中对于
人物内心复杂情感的描写非常细腻,尤其是对于主人公苏瓦尔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深刻
的揭示。

在小说中,苏瓦尔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逐渐意识到了个人的责任和社会的不公,
展现出了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他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展现出坚强的意志和不
屈的精神,令人钦佩。

同时,小说也反映了当时青年一代对于社会现实的痛苦和渴望,让人们对于社会和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寒夜》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引发
了我对于社会和人生的反思。

这部作品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和严谨的叙事结构,
展现出了巴金深邃的文学功底和对于人性与社会的关切,让人深深感受到了文学的力
量和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这两部作品都是关于个体自我遭遇到 了生存困境,想要自我拯救,导致弱者无 助牺牲的故事;
• 二、鲁迅和巴金都是将悲剧引向对社会的 批判; • 三、鲁迅的立足点在个人,强调个性解放; 巴金关注的重点在社会,认为罪不在个人, 强调对社会的控诉; • 四、女性在艺术世界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 (三)汪母 • 比较分析:《金锁记》曹七巧。 • • • • • • 1.共同点: (1)都有恋子倾向; (2)都有对同性的妒忌和仇恨的心理。 2.不同点: 曹七巧:因恨而变; 汪 母:因爱而变。
三、艺术特点
• (一)心理描写的技巧 • 1.“心灵的辩证法”; • 2.细节描写的运用。
• (二)艺术创作的辩证法 • 1.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对立; • 2.人物心理与环境的对立; • 3.人物之间的对立。
巴金《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巴金《寒夜》
主讲人:彭 澎
一、作品简介
• (一)创作时间 • (二)创作背景 • (三)主要内容
二、主要人物
• • • • • • • • (一)汪文宣 1.性格特征 (1)本来拥有的美好品质: ① 有理想抱负,希望创办新式学堂; ② 为人正直,不奉承上司和有权势的人; ③ 体贴家人,关心妻子和母亲; ④ 心地善良,同情受苦的朋友和陌生人; ⑤ 热爱祖国,对祖国一片真情。
• (三)构思独特 • • (四)景色描写
四、艺术成就
• (梳理巴金现代文学的创作,进而突出 《寒夜》的“ 新 ”。) • (一)由“热”——“冷”的创作风格; • (二)写小人物的日常琐事; • (三)刻画受屈辱的灵魂。
比较《伤逝》 比较《伤逝》与《寒夜》 寒夜》
• 由五四时期倡导的个人主义的伦理原则 在中国持续遭遇的困境,以及所反映出的 传统文化的延续力量的角度来谈。
• (2)现在的性格的变异特征: • ① 出现了非常态的心理状态; • ② 由有理想有抱负到极度地自轻自贱。 • 2.性格形成的原因 • (1)物质的,社会的原因;(起决定作用) • (2)精神的家庭的原因。
• (二)曾树生 • • • • 1. 热情,有生命力; 2. 不执着于理想; 3. 对待爱情,态度模糊; 4. 不能吃苦,追求个人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