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

合集下载

中医五色理论的应用

中医五色理论的应用

中医五色理论的应用【摘要】中医五色理论是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常常被人忽视。

该文从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指导饮食养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使其能更好地得到发挥和利用。

【关键词】中医五色理论;应用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5种颜色,中医五色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

西方现在应用的色彩疗法和食品营养学,正是五色理论的再现,中医早就利用五色的不同特性,来对应人体进行养生和治疗疾病。

1 理论来源五行学说是以金、木、水、火、土5种物质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他们之间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协调平衡。

五行配五色始于《逸周书·小开武》。

《小开武》记载周公旦的话:“周公旦曰:在我文考,顺明三极,躬是四察,循用五行。

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

”这是五行配五色的最早文献记载。

五行学说按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五行与五方、五时、五色、五气、五脏等联系起来,把人体内外环境连结成一个整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色为苍……南方生热,热生火……在色为赤……中央生湿,湿生土……在色为黄……西方生燥,燥生金……在色为白……北方生寒,寒生水……在色为黑。

”2 应用2.1 用于疾病的诊断2.1.1 用于指导望诊中医的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说的色诊指的是望面部的皮肤,它根据五色与五脏的配属关系理论,通过观察面部肌肤、络脉、眼目及舌的颜色变化来推断内脏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难经》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根据五色与五脏的联系推断病位所在。

《灵枢·五色》:“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根据五色还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盛衰。

《四诊抉微》有言:“天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五色亦可以推知病因和病性。

《灵枢·五色》云:“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浅谈中医望诊

浅谈中医望诊

浅谈中医望诊之全身望诊夏慧萍我是山西省运城市运城中医小儿推拿学校的一名中医基础课老师,只要我在学校,经常有许多的学生围在我的身边,让我帮他诊治或看看最近身体情况怎么样。

有的学生问我:“老师,您怎么能这么神,看看我的面色、舌色,把一下我的脉象就能够知道我现在的身体情况?”其实并不是我神奇,而是我们的中医神奇,中医认为,五官与身体的五脏健康息息相关,五官气色之好坏可透露出人体健康的蛛丝马迹。

所以通过简单的望诊,我就能够大概的了解其健康情况,而告之其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项。

其实在学习中医诊断学时我们主要学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的内容,四诊缺一不可,不过在提到四诊时我们经常会提到“四诊以望居首、以切居末”,“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也就说明了四诊中望诊的重要性。

望诊是根据脏腑、经络等理论诊察疾病的方法。

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若脏腑功能活动有变化,必然反映于人体外部的神、色、形、态等各方面。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和体表由十二经脉贯通在一起,又分别和全身的筋、脉、肉、皮、骨(五体)相配:肝主筋,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肾主骨。

五官亦与五脏相关:目为肝之窍,舌为心之窍,鼻为肺之窍,口为脾之窍,耳为肾之窍。

因此,观察体表和五官形态功能的变化征象,可推断内脏的变化。

同时还可反映全身精气的盈亏。

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征象;精亏、气虚、神耗,是疾病的表现和原因。

因此,望诊不仅可诊察内脏病变,还可了解人体精、气、神的动态变化情况。

望诊又分为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两方面,全身望诊是通过观察全身的神、色、形、态变化来了解疾病情况。

局部望诊是在整体望诊的基础上,根据病情或诊断需要,对病人身体某些局部进行重点、细致地观察。

因为整体的病变可以反映在局部,所以望局部有助于了解整体的病变情况。

今天我们主要来谈谈全身望诊。

1、望神:望神就是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观察人的精神状态和机能状态。

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乃指人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

汪宏“相气十法”对中医五色望诊的贡献

汪宏“相气十法”对中医五色望诊的贡献

第38卷第2期2015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Vol。

38 N o.2Fe b.2015Jou ma l of Beijing Un主versity of Traditi硼al Ch i ne s e M e d i c i ne8l汪宏“相气十法"对中医五色望诊的贡献+张红梅陈雪功胡建鹏刘凯凯(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安徽230038)关键词:新安医家;相气十法;中医诊断;望诊中图分类号:R241.24 doi:lO.3969/j.issn.1006-2157.2015.02.00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善诊者,察色按脉,的罗列。

乾隆年间太医院教科书《医宗金鉴》,其中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强调望诊是诊断的第“四诊心法要诀”涉及“浮沉、泽天、抟散、上下”部分一要务。

《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色微诊,可以目也只是进一步对《灵枢·五色》内容的解释:“沉浊察。

能合色脉,可以完全”进一步指出了望诊的重晦暗,内久而重。

浮泽而明,外新而轻。

其病不甚,要性。

半泽半明。

云散易治,抟聚难攻。

”1五色望诊源于《内经》2“相气十法”的发挥《素问·举痛论篇》日:“五脏六腑,固尽有部,新安医家汪宏,其“手不释卷,志在于医”,依遵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

”说明脏腑经意、总结历代医家望诊经验并多方拜访名医,历时之气有一定的分部,五色主病有一定规律。

《灵枢·二十余年,著成第一部望诊专著——《望诊遵五阅五使》“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更加经》。

在此书中汪宏首次提出“相气十法”理论,突出了面部望诊。

《灵枢·五色》详细论述了明堂、笔者心。

3o在研读此书后加以具体阐发,基本内容概阙、庭、蕃、蔽等在面部的区域,并将“五脏六腑肢括如下:节”在面部进行了具体划分。

而在五色望诊中,《内2.1欲知五色精微,当知十法纲领经》指出“气’’(光泽)的诊断价值比单纯的“色”(颜汪宏对《灵枢·五色》中“浮沉、泽夭、抟散、上色)的变化更为重要。

中医诊法

中医诊法

• 有神,又称得神。
– 主要表现:神志清楚, 目光明 亮,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 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 反应灵敏等。 • 有神提示精充气足,脏腑功 能正常,虽病亦较轻浅,预 后良好。
• 无神,又称失神。
– 主要表现:精神萎靡, 目无 光彩,面色晦暗,呼吸气 微,反映迟钝,或神昏谵 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等。 – 无神提示精亏神衰,正气 大伤;脏腑功能虚衰,病 情严重,预后较差。
• 苔白腻 者,多 属湿浊 或食积
• 苔白如积 粉,为暑 湿秽浊之 邪内蕴
• 黄苔
– 多主里证、 热证。
• 苔淡黄为热 轻,深黄为 热重,焦黄 为热极
• 苔黄而腻为 湿热或食积
• 外感病 苔由白 转黄, 为表邪 入里化 热之征。
• 灰苔
– 多主痰湿、里证。 – 苔灰而润滑,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 – 苔灰而干燥,舌质红绛,为热炽津伤或阴虚 火旺。
• 齿痕
– 舌边见齿印者, 为齿痕舌,多 因舌体胖大而 受齿缘压迫所 致。常与胖大 舌同见,多属 脾虚水湿内停。
• 芒刺
– 舌乳头增生、 肥大、高起如 刺,称为芒刺 舌,多属邪热 内盛。
• 舌尖芒刺为心 火亢盛 • 舌中芒刺为胃 肠热盛 • 舌边芒刺为肝 胆火盛。
3.望舌态征
• 强硬
– 舌体强硬,屈伸不便,以致言语謇涩者,为强硬舌, 或称“舌强”。 – 舌质红而强硬,兼神志不清者,多属热扰心神 – 舌红干而强硬,为热盛伤津 – 舌强不语,口眼歪斜,常为中风或中风先兆 – 舌体胖苔厚腻而强硬者,为痰湿内阻
• 内伤杂病斑疹
– 内伤杂病斑疹一般多属血热
• 斑色暗紫,其形较大,时出时陷者,则为气虚不 能摄血或挟有瘀血之候。
六、望 舌

奇妙的中医五色

奇妙的中医五色

奇妙的中医五色作者: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1年第08期我国古代很早就对色彩有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说,所包含的五色理论就被用来对应人体进行养生和治疗疾病。

中医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只要大家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中医五色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今后我们应当不断的发现发掘并灵活的加以利用。

理论来源中医五色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是以金、术、水、火、土兀种物质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利-事物,以他们之间相牛相克关系来闹释宇宙问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协调平衡。

五行配五色始于《逸周书·小开武》。

《小开武》记载周公旦的话:“周公旦日:在我文考,顺明三极,躬是四察,循用五行。

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位小,四白位金,五黄位土。

”这是五行配五色的最早文献记载。

五行学说按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五行与五方、五时、五色、五气、五脏等联系起来,把人体内外环境连结成一个整体。

中医五色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正是基于五行与五方、五时、五色、五气、五脏等之间的关系和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

用于推断疾病中医望诊中的望色就是根据五色与五脏的配属关系理论,通过观察面部肌肤、络脉、眼目及舌的颜色变化来推断内脏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灵枢·五色》:“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在生活中一个人的面色较黄,那你就会想到这个人可能有脾胃方面的疾病;在医院的肾内科,你可以看到许多面色发黑的病人。

五色亦可以推知病因和病性,五色主病的规律是: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黄色主脾虚、湿证;赤色主热证、戴阳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瘀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比如见到一个满面通红的人你就可以基本判断这个人有热证;皮外伤处一般都是青紫色,代表的是瘀血;大失血的病人面色都是苍白的。

用于调节情志根据五行学说,青色与怒相对应,赤色与喜相对应,黄色与思相对应,白色与悲相对应,黑色与恐相对应,这与现代色彩心理学也是相符的。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2)客色:
人与自然是相应的,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叫做客色。
Ø
按五行理论,春应稍青,夏应稍红,
长夏应黄,秋应稍白,冬应稍黑,
四季皆黄,这些变化不十分明显,
要细心观察,才能发挥领会。
2.病色:
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可以认为除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色泽都属于病色。
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属瘀血。
三、望形态
(一)望形体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等情况。
人体体质分为:
阳脏人:形体瘦长 阴脏人:形体矮胖
阴阳和平:无偏盛偏衰
三、望形态
(一)望形体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等情况。
人体体质分为:
阳脏人:形体瘦长
阴脏人:形体矮胖
阴阳和平:无偏盛偏衰
Ø
红舌:主热证。若舌鲜红而起芒刺,或兼黄厚苔的,多属实热证;若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则属虚热证。
(四)舌诊的内容
1.望舌质
(1)舌神:荣枯和灵动
(2)舌色:
Ø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若淡白湿润,舌体淡嫩,多为阳虚证,淡白光莹,或舌体瘦薄,则属气血两虚。
紫舌: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滞。
Ø
青舌:主寒凝阳郁和瘀血。全舌青者
是寒邪直中肝肾,阳郁而不宣;舌边
青者或口燥漱水不欲咽者,是内有瘀血。
(3)舌形
老嫩:老舌属实证;嫩舌属虚证。
胖大:多由水湿痰饮阻滞所致。

望色面部色诊原理灵枢·五色的分候方法明堂藩蔽图

望色面部色诊原理灵枢·五色的分候方法明堂藩蔽图

望色面部色诊原理灵枢·五色的分候方法明堂藩蔽图二、望色(一)面部色诊原理(1)《灵枢·五色》的分候方法明堂藩蔽图:“明堂”即鼻,“藩蔽”曰疆域、界限,明堂藩蔽图即指以鼻为(中心)基准线的脏腑在面部相应区域的投射影像图。

(2)《素问·刺热》的分候方法(二)色与泽的意义[1]1.可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疾病面部颜色属血、属阴,能反映血液的盛衰和运行情况。

《灵枢·五色》说:“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2.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面部光泽属气、属阳,是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凡面色荣润光泽者,提示脏腑精气未衰,为无病或病轻,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

值提提出的是,《望诊遵经》所说的“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

明确指出了气的盛衰有无,对判断病情更为重要,即“气至色不至者生,色至气不至者死”。

(三)常色与病色1.常色——特点是明润、含蓄。

主色——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常特点是明色,属个体差异,一生不变。

我国人的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所谓“明润”即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

所谓“含蓄”,指面色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表现。

【1】分析:颜色包括青赤黄白黑,属阴属血,光泽为光明润泽(枯槁晦暗)属阳属气。

所以说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

值得提及的是,望色所见的并非一般所见的五色,而是三原色(赤青黄)按油的比例组合的纯度不等的五色。

因此,临床上所见的五色是以某种色调为主的混合色。

2.病色——特点是晦暗暴露因病而发生的异常面色即为病色,病有轻重、色有善恶,但均可出现程度不同的晦暗暴露之象。

所谓“晦暗”是指面部皮肤枯槁而无光泽,是精气衰竭的表现,所谓“暴露”是指某种颜色异常明显,是善色(气至)——面色光明润泽之象不特点是晦暗暴露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的表现。

常色与轻病、重病面色鉴别表参教材。

(四)五色主病[1]学习五色主病,既要明其色,又要知其病,还应熟悉色与病的相应与不相应(相应为顺,不相应为逆,相生为顺,相克为逆)。

中医望诊完整ppt课件

中医望诊完整ppt课件
①有神:形体丰满,动作自如--神与形俱 。 ②无神:形体瘦削,动作艰难—神无所依 。
.
望诊
中医
诊断
归纳:重点在于眼神
《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 注于目而为之精”
除上述重点外,还要结合语言、呼吸、舌象、 脉象等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
望诊
中医
诊断
2、神的分类及判断 分:得神、失神、少神、假神及神乱五种。
.
望诊
中医
诊断
(三)望神的主要内容 1、望神的重点 ⑴目光(两眼的神情)
《灵枢·大惑论》“目者,心使也” 人之神情常于有意无意之中流露于外,故有
“眼睛会说话”
.
望诊
中医
诊断
①有神:神光充沛,精彩内含,运动灵
活,视物清晰--脏腑精气充足。 ②无神:浮光外露,目无精彩,运动不
灵,视物模糊--脏腑精气虚衰。 直视,瞪视,上视,斜视。小儿哭如鸦声,无泪无 眵。目光迷离,妄见死去亲人,不识探视之人等皆 是。
(1)、得神(又称有神) 很好!
①临床表现: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 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 肌肉不削,反应灵敏。(五脏精气充沛) ②临床意义:健康,虽病精气未衰,
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
望诊
中医
诊断
案例:风热皮疹。外感 风热,客于肌肤。(过 敏性皮炎) 表现:面色浮红而清、 明润而散;鼻旁有红色 瘀点,目眥微黄,目光 炯炯 意义:新病;阳证;热 证;轻病
于心窍 表现:目陷睛迷,双睑 下垂露睛;面色黧黑, 沉浊而甚;口开不闭, 呼之不应;表情呆板,
项强痉挛 意义:精气衰竭,神志 昏迷,预后不良--无神
(昏迷)
.
望诊
中医

中医和诊断—6.1.2.2五色主病

中医和诊断—6.1.2.2五色主病

6.1.2.2 全身望诊望色五色主病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学习中医望诊的五色主病。

五色是指5种病色:青、赤、黄、白、黑5种病色。

病色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疾病,比如,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的是肝、心、脾、肺、肾的病变。

病色还可以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比如,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所以,根据病人的面部5种颜色的变化,用于诊病的方法就是五色诊病,又称为五色诊。

下面,我们重点学习5种病色的具体表现和主病意义。

中国人正常皮肤中,应该有这3种颜色:红、白、黄。

因此,我们先从这3种颜色学习。

1红色首先,我们学习第一种面色——红色。

红色,又称为赤色。

我们先来看这些照片。

第一组照片,3个人。

头两个人,满脸通红,我们一看,就知道他们在发高烧。

第三个人,是由于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表现出来满面通红。

这些满面通红,都是热盛血壅、脉络充盈所导致的实热证。

而下面这张图片,表现的是,两颧出现有红色,而且常常是以午后两颧潮红为主要表现。

这种午后颧红通常是属于阴虚阳亢、虚火上炎的虚热证所引起的病变。

所以,红色面容,主要见于热证,即可以见于满脸通红的实热证,也可以见于两颧潮红的虚热证。

另外,我们来看这张图片,这是一个久病重病的病人,面色苍白。

但是,在临终前,突然表现出来两颧泛红如妆,而且游走不定,这种表现见于戴阳证,它是阴盛格阳、虚阳浮越、阴阳离决的前兆,这是一个危重症候。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红色主要与热证有关,也可以见于戴阳证。

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戴阳证通常不容易见到。

2白色第二种面色——白色。

白色有3中变化。

第一种,白色面容,叫做淡白无华,伴有唇舌色淡。

这里的淡白是指红色浅淡、白色增多的表现,无华,是指没有光泽。

红色是指血色,因此红色浅淡说明血色不足。

所以淡白无华,通常是属于血液亏虚、不能够上荣所引起的颜色变化。

主要见于血虚,或者失血证。

第二种白色面容,称为晄白而虚浮。

晄白是指白而发亮,因为它有水肿。

这种面容主要是由阳虚水泛所引起的病变。

中医望歌诀

中医望歌诀

望神歌精气盈亏一望中,得神为吉失神凶。

得神双目皆精彩,面颜明润息从容。

神思不乱肌不削,二便不脱声清宏。

失神面色枯且晦,目暗睛迷似朦胧。

意识失常气息异,大肉已脱肌不丰,二便自遗语难续,若见假神一命终。

得失均须分大小,进退轻重各不同。

望色歌一、常色与病色红黄隐隐谓之常,其间主客再思量。

主色不变关禀赋,客色四时要推详。

七情饮酒诸因素,面颜有异亦为常。

反常之色为病色,善恶只凭泽和光。

恶色枯晦有风险,善色明润预后良。

二、望色十法十法渊源在《内经》,广庵书成法始精。

浮沉旨在分表里,沉者沉隐浮者明。

欲辨阴阳观清浊,浊似阴天清似晴。

微甚堪窥虚与实,浅深浓淡要分清。

细观疏密别散抟,可知新久与重轻。

泽乃明润夭枯晦,吉凶成败最关情三、面部色诊分属部位先知部位诊方良,心在山根肺印堂。

年寿为肝左右胆,准头是脾胃两旁。

颧下大肠颊上肾,胆腑之外属小肠。

阙上咽喉庭首面,人中子处与膀胱。

四、五色主病青主风寒痛与惊,其内应在肝胆经。

兼白虚风兼黑痛,阴极口唇色也青。

赤为诸热应于心,六淫化火疫毒侵。

须从微甚分虚实,潮红戴阳病已深。

黄为湿盛脾病多,寒热虚实细揣摩。

更以阴阳分黄疸,微黄明润起沉疴。

白应肺经体多羸,气虚血脱津液亏。

透红明润为无病,白如枯骨是重危。

黑乃阴极痛与寒,淡浅为水热焦干。

青黑无华肾已绝,妇人崩带经产难。

舌象主病歌一、舌质主病舌神、舌色神色形态次第看,舌神可知危与安。

有神虽病胃气在,枯晦无神治较难。

色分红绛紫蓝黑,红而淡者虚或寒。

大红鲜红多实热,虚热亦可色如丹。

绛为热甚入营血,舌尖独绛心火燔。

干枯而萎肾阴涸,全舌光亮胃津干。

又见红点热尤炽,粘腻必兼痰湿漫。

紫分寒热与瘀血,浅淡润滑定是寒。

热者色深舌面燥,紫暗而润作瘀观。

蓝而有苔胃气在,无苔而蓝命阑珊。

仅见舌中且粘腻,湿邪痰饮久为奸。

若是微蓝不满布,温疫湿温仔细看。

蓝舌见之知不妙,黑为凶候尤胜蓝。

淡黑润滑寒已极,色深干焦热至端。

舌形苍老见于热与实,娇嫩多为寒和虚胖大滑腻为痰湿,若兼舌绛热可知。

中医望诊之“望面色”

中医望诊之“望面色”

中医望诊之“望面色”望面色,是指通过观察病人面部皮肤的颜色和光泽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面部血脉丰富,气血充盛,凡脏腑虚实、气血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显露于外,加之面部皮肤薄嫩,色泽变化容易观察,故通过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变化,可以了解病人身体内部的脏腑气血盛衰和虚实寒热情况。

面部色泽有常色和病色的区别,分述如下:(一)常色:即正常面色。

中国人的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即面部皮肤光明润泽,面色红黄隐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

提示人体精充神旺,气血充足,脏腑功能正常,精气内含而不外泄,是有神气的表现。

常色可因体质禀赋,季节气候不同而有所差异,故常色又分为主色和客色。

主色即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素质,伴随一生,基本不变。

如中医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木型人面色稍青,火型人面色稍红,土型人面色稍黄,金型人面色稍白,水型人面色稍黑,此即为主色。

客色即面色随季节气候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春季面色稍青,夏季面色稍红,秋季面色稍白,冬季面色稍黑,天寒面色稍白或稍青,天热面色稍赤。

除上诉变化外,人的面色也可因情绪变化、剧烈运动、饮酒、水土等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但只要明润含蓄,均非病色。

(二)病色:即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

面部不同的颜色,可以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疾病。

面部皮肤有无光泽,可以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所以察看颜面肤色的润泽与否,对于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病人面色荣润光泽者,提示病变轻浅,气血未衰,其病易治,预后良好;面色晦暗枯槁者,提示脏腑精气已衰,病变深重,预后不良。

《灵枢·五色》说:“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青、赤、黄、白、黑五种面色,既代表不同脏腑的病变,也代表不同性质的病邪。

面部望诊七诀歌:鼻塞声重伤风寒,目下青黑定有痰

面部望诊七诀歌:鼻塞声重伤风寒,目下青黑定有痰

面诊口诀:额头火星有斑痣:三横纹向(额头部位横纹深,精神压力大;有斑痣者,心脑血管有病,预防三高)胸乳显现两眼间:(眼角发青者,患乳腺增生或乳腺癌。

)眉宇中分肝为外:(眉梢有斑者,肝有病。

)内侧心脑肺相连:(两眉中间有竖道者肺有病;横道竖道相连者心有病。

)肺主皮毛窍于鼻:(酒糟鼻,毛孔粗大者肺有病。

)脾主肌肢白唇边:(唇有白道,肌肉无弹性者脾有病。

)准头主脾两翼胃:(鼻头发红有坑毛孔粗大者脾有病;鼻翼鼻唇沟发红者胃有病。

) 鼻梁中肝两侧胆:(鼻梁中间有斑者肝有病;两侧有斑者胆有病。

)肝主筋脉华在爪:(肝不好者指甲有竖纹,手脚抽筋。

)恰好开窍于双眼: (肝不好者眼干涩,视物不清。

)舌上为肾中为心:(舌根部为肾区,黑 ,黑者有肾病;舌中部为心区。

)心窍于舌华在面: (舌有裂缝、脸红有血丝者心脏有病。

)大肠本在颧骨外:(颧骨外发黑发红者大肠有病。

)小肠颧内即可见:(颧骨内侧发黑或眼袋早现者小肠有病。

)巧嘴一张生殖器:(唇上有斑或有皱生殖器有病。

)人中膀胱相关联:(人中有斑或痣,男有膀胱瘤,女有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

)水星地阁是肾区:(下巴壳或耳发黑、有斑者有肾病。

)主骨生髓非等闲:(肾不好者腰痛、腿沉、记忆力差、牙不好、阳痿早泄。

)开窍于耳一脉通:(肾不好者耳聋耳鸣。

)其华在发可直观:(肾不好者脱发、白发)颜面望诊熟于心:(烂熟于心如子弹上膛。

)不是神仙胜神仙。

(功力到家如虎添翼。

)(一) 通过面部颜色查看 :健康的人脸上应该是干干净净,色泽红润有光泽。

1.黄色:脾胃,消化系统不好;2.白色:肺,呼吸系统有问题;3.红色:心脑血管系统有问题;4.青色:肝胆,免疫系统有问题;5.黑色:肾脏、膀胱系统有问题。

(二) 观察舌头 :健康人的舌头是粉红色的。

如果不健康的人从舌头上可以看出来1.他的舌苔很厚,那是他的脾胃不好,2.舌根发青,他的肾不好,3.舌两侧有牙印,是肝不好,4.舌头发白,是心不好,那是心肌供血不足。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全身望诊之望色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全身望诊之望色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全身望诊之望色下面讲第五个颜色,黑色。

青色和黑色它(们)实际上比较接近,也是讲面色青黑,合在一起讲了。

黑色我们看一个表现,实际上就和青色也差不多,好像比青色更厉害一点。

黑色主什么病呢?一个是肾虚,一个是寒证。

寒证,这里有吧,青色也可以。

这个血瘀,这里也有血瘀。

疼痛、剧痛,这里也有疼痛、剧痛。

所以青色和黑色的颜色上靠近,两个靠近,青色一般来说可能淡一点,黑色就颜色更深一点。

不同的还有些什么地方呢?它主肾虚和水饮,肾有病的时候,肾在五脏里面可以说(色黑),所以肾有病的时候、肾虚的时候,有的病人可以见到黑色。

水饮,水饮内停、水湿内停的时候可以出现。

这是黑色的主病,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和剧痛,这是要学生要死记硬背、要记住的、要记下来,当然理解的基础上记。

为什么可以出现呢?肾阳虚衰以后,水、湿、寒,阳虚就生寒,肾阳虚了以后就不能够宣化水液,所以可以出现寒证、水饮内停,血液失掉濡养,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所以黑色也可以出现这些情况。

原理上大家知道,但实际上就是要大家去记一记,道理不是很多,不是有更多的道理来讲,就是要记住。

黑色常见于这些情况:一种是面色暗淡。

面黑,但是黑得不很厉害,可以见于,我们看看,这个面色黑,哎呀,这个面色白的,我这上面是面色黑,面色黑的情况,黑得不严重。

或者是面色黧黑。

什么是黧黑?黧是一种草,古代一种染衣服的草,黧草。

当时没有其他的(染料),就把这个黧草煮了以后就变成黑色,就把这个衣服、布染成黑色。

这个黧黑倒是反而有一点光,黧黑反而带有一点光泽,并不是如炲的那种色,所以是面色黧黑。

面色黧黑或者面色淡黑、面色黯淡,多半是指肾阳虚,肾阳不足。

为什么有点光呢?因为里面可能就带有一点(水湿),刚才讲可能有水饮内停、水湿内停。

我们讲白色的时候,它里面有一点水的时候就带什么?晄白。

那为什么会黧黑反而有一点光呢?可能就是因为里面它阳虚、水湿内停,因此它黑色里面反而带一点光,所以就面色黧黑。

中诊歌诀(望闻问切)

中诊歌诀(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学歌诀第一章问诊1.问寒热(1)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

(2)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

2.问汗★★★★★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

3.问疼痛(1)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

虚证病久痛势轻,痛而喜按阵发松,实证痛短痛势剧,痛而拒按持续痛。

(2)问疼痛的部位①问胁部★★★胁痛病犯肝胆经,气胀火灼刺瘀成,悬饮咳痛肋间满,呕恶身黄湿热蒸,往来寒热少阳证。

肝络失养阴虚证,寒凝肝脉胁肋痛。

4.问睡眠睡眠卫气阴阳关,理出灵枢口问篇,失眠嗜睡须详辨,各种病因察相兼。

(1)失眠失眠又称不寐证,阳盛阴虚不得眼,惊悸纳少心脾弱,心肾不交潮热烦,胸闷口苦痰热扰,脘胀食滞卧不安。

(2)嗜睡嗜睡多眠神疲倦,阳虚阴盛有湿寒,身重脘闷湿困脾,脾气虚弱倦懶言,心肾阳衰但欲寐。

病后嗜睡正未复,邪闭心神意识障。

5.问饮食与口味★★★(1)问口渴与饮水口渴饮水津液添,渴饮多少病态关,不渴喜热属寒证,大渴饮冷实热烦,大渴尿多身消瘦,肾阴亏竭消渴传,阴虚湿热不多饮,漱水瘀血吐饮痰。

(2)问食欲与食量食欲食量问可知,纳呆神疲脾胃虚,身重便溏湿困脾,厌油身黄肝热郁,厌食嗳腐伤食滯,胃火亢多食善饥,多食易饥便溏泻,胃强脾弱不化湿,胃中嘈杂灼热感,饥不欲食胃阴虚。

(3)问口味询问病人口味异,可察病性和虚实,口甜脾湿口苦热,酸腐伤食淡脾虚,口咸肾病与寒证,临证详辨病可知。

中医色诊

中医色诊

五.黑色:主肾虚、水饮、淤血、寒证
1.肾虚——黑而黯淡为肾阳虚衰;
黑而干焦为肾阴不足。 2.水饮——眼眶周围发黑 3.淤血——面色黎黑而肌肤甲错 4寒证——青黑

《望诊遵经》提出望色十法,即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 分别用以判断疾病的表、里、阴、阳、虚、实、新、久、轻、重。 1. 浮沉 色泽显露于皮肤的叫浮,隐约藏于皮肤之内的叫沉,浮沉可分表里。 浮表示病在表、在腑,沉表示病在里、在脏。初浮后沉的,病由表入里;初沉 后浮的,病自里出表。 2. 清浊 清是色泽清晰,浊是色泽暗浊。清浊可分阴阳。色清病在阳,色浊病 在阴。从清而浊,病由阳入阴。从浊而清,病由阴转阳。 3. 微甚 微是色泽浅淡,甚是色泽深浓。微甚可分虚实。微表示正气虚、甚表 示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后实;由甚而微,则先实而后虚。 4. 散抟 散是散开,疏离,抟是积聚,壅滞。散抟可分新病久病。色散多为新 病、轻病,或病将解。色抟多为久病、重病。先抟后散的,是病好转;先散后 抟的病转重。 5. 泽夭 泽是气色滋润,夭是气色枯槁。泽夭可分成败。色泽主生,色夭主死。 色从夭转泽,精神复盛,病有生机,从泽转夭为血气益衰,病趋危重。





色分明晦泽夭 病别轻重胜败 色有光泽,光明无形,属阳主气,润泽有象,属阴主血。气分浅而血分深, 阳易复而阴难填。因此,病色光明者,为阳气未困,色见润泽者,乃阴血未伤,此病必浅 在阳分而气血均未受其太大妨碍,其势自然较轻;若色现晦暗,预示阳气被困,阴血受累, 故病必重;若救治得当,正气尚有望调复,若再失润泽而现枯槁,则是阴血已耗,病必难 复,此时邪胜正败,就已不只是病势轻重的问题,而更关乎生命之安危矣。所以临床事实 上,光明者未有不兼润泽,此正能胜邪,病必较轻;而晦暗与枯槁则未必相兼,大致前者 主邪实太盛,后者主正虚太深,皆候病重;而一旦晦枯相兼,是邪胜正败之机显露,则病 易走向死亡转归。 色分浮沉聚散 病别浅深远近 色为气血之华,病则必随气血之出入利滞而有浮沉聚散的相关表现。浮沉者, 乃就色在皮肤浅深而言。色浮为着色浅薄于肤上,是正气尚能与邪相抗,仍能照常运行外 达之象,说明病邪表浅,尚未内扰气血;色沉为着色深厚于肤下,是正气不能抵抗,已难 自求外达之象,说明病邪深入,气血出入已受影响。此色之浮沉与脉之浮沉实出一理尔。 聚散者,乃就色在面部分布而言。远近者,是指病程之久暂。色散是色气弥漫布散,没有 显著边际,常属初感病邪,尚在气分,邪入未稳而势必飘浮不定;色聚是色素团聚一处, 隐有固定界限,常属抱病已久,渐及血分,得与有形之物相结,势必固着而有定处。因此, 以其说可测病之久暂,毋宁说可鉴别病之有形无形与气血之流散滞结。

中医望诊

中医望诊

狂:为疯狂怒骂,打人毁物,妄行不休,少卧 不饥,甚则登高而歌。
痫: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
如常。
5

二 望面色

1、常色

【概念】生理时的面

部色泽
2、病色
(1)主色:是指人终生不改 【概念】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 变的基本肤色、面色。 时的面部颜色与光泽,可以
(2)客色:人与自然环境相 认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
老 舌
29
舌诊
3.胀大舌 舌象:舌体宽大而厚。 主病:胖大舌多因水饮痰湿阻滞所致
肿胀舌多因热毒、酒毒所致,主热症 或中毒病症 4、齿痕舌:
表现: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痕迹 意义:与胖嫩舌同见,主脾虚,湿盛
30
舌诊
5.瘦薄舌 舌象:舌体瘦小而薄
主病:气血两虚——舌淡白瘦小 阴虚火旺——舌红绛瘦小
舌舌 淡红 白绛 瘦瘦 小小
43
主病:薄苔主表证;厚苔主里证(痰饮水湿等)。
薄厚 苔苔
34
(2)润燥:津液存亡 舌象:舌苔干湿适中为润苔;
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者为滑苔; 舌苔干燥无津者为燥苔。 主病:润苔见于正常人。 滑苔主阳虚、津液内停; 燥苔主津液大伤(热盛、吐泻等)。
舌诊
滑苔
燥苔
35
舌诊
(3)腐腻 舌象:苔质粒大疏松,揩之可去者为腐苔;
3、以胃脘分属诊舌部位
舌根 —— 下焦
舌尖 —— 上脘
舌中 —— 中脘
舌根 —— 下脘
22
(二)望舌的内容
1.望舌质:舌神、色、形、态。 2.望舌苔:苔质、苔色。
23
(二)望舌的内容 1.望舌质:舌神、色、形、态。 2.望舌苔:苔质、苔色。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心香一瓣_新浪博客摘自《望诊遵经》清朝汪宏著相气十法提纲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纲领.十法者.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是也.何谓浮沉.色显于皮肤间者.谓之浮.隐于皮肤内者.谓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初浮而后沉者.病自表而之里.初沉而后浮者.病自里而之表.此以浮沉分表里也.何谓清浊.清者清明.其色舒也.浊者浊暗.其色惨也.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入阴.自浊而清.阴病转阳.此以清浊分阴阳也.何谓微甚.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自甚而微.则先实而后虚.此以微甚分虚实也.何谓散抟.散者疏离.其色开也.抟者壅滞.其色闭也.散者病近将解.抟者病久渐聚.先抟而后散者.病虽久而将解.先散而后抟者.病虽近而渐聚.此以散抟分久近也.何谓泽夭.气色滋润谓之泽.气色枯槁谓之夭.泽者主生.夭者主死.将夭而渐泽者.精神复盛.先泽而渐夭者.血气益衰.此以泽夭分成败也.盖十法者.辨其色之气也.五色者.辨其气之色也.气者色之变.色者气之常.气因色而其理始明.色因气而其义乃着.气也色也.分言之.则精微之道显.合观之.则病症之变彰.此气色之提纲也.经曰.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弗去.乃知新故.其是之谓乎.色以润泽为本盖闻博以穷理.约以知要.色脉之变.虽有万殊.理义之旨.初无二致.特不求其本.斯散而无纪矣.何则.灵素论脉.以胃气为本.望色.以润泽为本.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凡望色润泽者生.沉夭者死.然则色之润泽.岂非犹脉之胃气乎.经言.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以其血色虽变.而犹有润泽也.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煤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以其血色已变.而更无润泽也.夫润泽之有无.犹胃气之有无也.盖脉之胃气.脉之神也.色之润泽.色之神也.脉贵有神.色亦贵有神也.色脉虽殊.其源无二.实决死生之大要.察病症之先务.因举一言以蔽之曰.色以润泽为本.盖润泽者.血气之荣光明者.润泽之着.有血气即有润泽.有润泽即有光明也.夫光明润泽者.气也.青赤黄白黑者.色也.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合言之.而气色之见不可离.分论之.而气色之辨不可混.何也.脉以胃气为本.色以润泽为本.法异而理同也.五色主病提纲窃思经言.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非特明其色.且明其病也.亦非特明其色.明其病.且明其病之应乎色.色之主乎病也.何以言之.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行善.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此五脏之病证.五色之所主也.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三焦膀胱.胆病者.寒热.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此六腑之病证.五脏之所合也.析而言之.脏主里.腑主表.色之沉者病在里.色之浮者病在表.是脏腑表里之分也.脏为阴.腑为阳.色之浊者病在阴.色之清者病在阳.是脏腑阴阳之分也.脏有虚实.腑有虚实.色之浅淡者为虚.色之深浓者为实.是脏腑虚实之分也.如是而知脏腑之为病.气色之所主.亦可见其色知其病矣.然而有时相应.有时不相应.何也.盖脏腑有盛衰.气色有生克.太过则薄所胜而乘所不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灵枢曰.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是则一隅三反.亦可推测而知.此皆主病之提纲也.(善肌肉痿.千金肌作饥.甲乙作苦饥肌肉痿.)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摘自《黄帝内经·灵枢》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

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雷公曰:五言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

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黄帝曰:外内皆在焉。

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

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

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

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府,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雷公曰:以色言食之间甚,奈何?黄帝曰:其色麤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

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

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

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

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其脉滑大,以代而长者,病从外来,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并也,可变而已。

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

在地为厥。

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黄帝曰:察色以言其时。

雷公曰:善乎!愿卒闻之。

黄帝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

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

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

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

审察泽夭,谓之良工。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

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

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搏,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

色明不麤,沉天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

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

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

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疒贵)阴之属也。

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搏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

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

左为左,右为右。

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

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

别乡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

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

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内经》面部五色应病篇摘自《形色外诊简摩》作者:周学海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内经》面部五色应病总述篇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薄泽为风,冲浊为痹,沉浊为内,浮泽为外。

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也。

(上论五色所主之病。

经曰∶大气入脏,腹痛下淫,谓周身元气皆内陷也,故可以知死,不可以致生。

)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肤。

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

营气霈然者,病在血脉。

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

耳焦枯如受尘垢者,病在骨。

鼻者,肺之官也。

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五脏各有次舍,故五色之见于明堂,以候五脏之气,左右高下,各如其度也。

五痿者,生于大热也。

肺热者,色白而毛败。

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

肝热者,色苍而爪枯。

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

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上论五脏病色。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色之与脉,当参相应。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

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当浮大而散;色黄,其脉当中缓而大;色白,其脉当浮涩而短;色黑,其脉当沉濡而滑。

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参相应者也,其不应者病矣。

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曰∶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肝与肾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

五色先见黑白,垒(即字。

)发死。

(按∶此浮濡而芤,阳虚阴散,所谓脾气去胃,外归阳明也。

)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谓疹筋。

腹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上论色脉相应。

按∶此脉数字,似当作急字解,谓紧敛急引而不舒和也。

见,谓挺鼓于皮上也,此寒气深痼于筋中也,故曰疹筋,白黑色见,是寒凉清肃之气,内连肝脏,克制生阳之气化,不得宣发也。

)溺黄赤,安卧者,黄胆。

已食如饥者,胃疸。

目黄者,黄胆。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胆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