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孟子]三则
孟子三则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则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孟子三则富贵不能淫,是指孟子在《孟子》一书中提出的三个富有哲理的故事,指出财富和地位不能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唯一标准。
这三则故事不仅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和道德意义,还能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财富和地位,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生的真谛。
第一则故事是关于“富贵不能淫”的。
孟子曾经说过:“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意味着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必须要有才华、有知识、有品德,并且要与同样具有这些素质的人为友。
这种朋友关系可以推动彼此成长和进步。
可是,如果你只坚持追求财富和地位,并不重视才华和品德,那么你就会失去真正的朋友,也会失去自己的灵魂。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适度的财富和地位,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灵魂。
第二则故事是关于“富贵不能淫”的。
孟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真正的磨难和困苦,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和潜能。
财富和地位并不一定能让你更加幸福和自由,因为这些东西很容易让人满足和腐化。
只有经历生活的挑战和磨难,才能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困境和挫折,从中找到自己的力量和方向,追求更高的境界和价值。
第三则故事是关于“富贵不能淫”的。
孟子曾经说过:“人不厌其忠,不惮其贫。
”这意味着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一种强烈的忠诚感和责任感,贯穿我们的一生。
作为一个财富和地位的追求者,我们必须要清楚自己的使命和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我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品德,坚持诚实、正直和尊重他人的原则。
只有这样,我们的财富和地位才有真正的意义,才能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总之,孟子三则富贵不能淫的故事告诉我们,财富和地位并不是人们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唯一标准。
我们应该保持适度的财富和地位,不要让它们成为自己灵魂的代价。
相反,我们应该坚持才华、品德、责任感和忠诚,找到自己的使命和价值,在不断的挑战和磨难中,成为真正的人。
孟子三则文言文翻译
一、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天下之正道也;不仁者,天下之大贼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惠王问:“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国获利?”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只关心利益呢?仁义才是天下的正道。
大王您关心国家利益,大夫们关心家族利益,士人百姓关心个人利益,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仁者是天下正道的表现,不仁者是天下的大贼。
大王您只要关注仁义就可以了,何必只谈利益呢?”二、孟子对齐宣王孟子对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毁王之行者,辟王之门可入,王之阍人可毁。
今有璞玉于此,虽百人莫能识也。
必使良工磨琢之,则为至宝。
王有弊室,辟王之宫可入,王之闾里可毁。
王之臣有毁王之行者,辟王之门可入,王之阍人可毁。
今有璞玉于此,虽百人莫能识也。
必使良工磨琢之,则为至宝。
”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您的臣子中有诽谤大王的人,他们可以轻易地进入您的宫殿,毁掉您的守门人。
现在这里有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即使有百人也无法辨认。
如果让好的工匠对其进行打磨,它就会成为珍贵的宝物。
大王您有破败的房屋,他们可以轻易地进入您的宫殿,毁掉您的守门人。
您的臣子中有诽谤大王的人,他们可以轻易地进入您的宫殿,毁掉您的守门人。
现在这里有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即使有百人也无法辨认。
如果让好的工匠对其进行打磨,它就会成为珍贵的宝物。
”三、孟子论教化孟子曰:“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也。
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也。
草上之风,必偃。
是故古之王者,必世而仁政,不王者,百年而仁政。
仁政者,民之父母也。
不仁政者,民之仇敌也。
故王者不仁,不得为王者;不王者,不得为仁政。
”孟子说:“教育就是上面施加,下面效仿。
上面的教化对下面产生的影响,就像风吹草一样。
草受到风的影响,必然会倒下。
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3篇《孟子》三则 富贵不能淫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往之女.家( 通“汝”,你
)
(2)武既.至海上( 已经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武力不能使我屈服 意志。 (2)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 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子。
3.【甲】文中孟子否定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 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 ”,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解析】【甲】文第二段首先用反问句指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 然后用男子成人、女子嫁人类比,论证公孙衍、张仪等人的成功是靠摇 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得来的,没有任何道德原则,是妾妇之道。
四、问题探究 1.“是焉得为大丈夫”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 指代什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 ,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一、(2016太原综合测试一)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 【甲】《鱼我所欲也》(第一段) 【乙】《富贵不能淫》(全文)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衍:魏国人,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④熄:平息。指战 火平息,天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 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⑥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 ,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分别从甲乙两个文段中选出能体现孟子观点的句子。(用原文的句 子) 【甲】_生__,_亦__我___所__欲__也__,__义__,__亦__我__所__欲__也__,__二__者__不__可__得__兼__,__舍__生__而__取___ ______义__者___也__。__(舍__身__取__义__)___________ 【乙】__富__贵__不__能__淫__,__贫__贱__不__能__移__,__威__武__不__能__屈__,__此__之__谓__大__丈__夫__。__
《孟子》三则
课外拓展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 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 “人恒过,然后能改” 意思是一个 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我认为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但 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就 能改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 完善自我。
一、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 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 些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共同点:他们都出身贫贱,经历磨 难,最终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逆境出人才。
三、这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还是驳论?下 面这句话用了那一种论证方法。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
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
道路 实现 居所 把 顺从 标准 方法 居住
志,与民由之,不
志向 遵循
得志,独
独自
行
其
道。富贵不
原则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叫做 使……迷惑 使……动摇 使……屈服
坚持 自己的
把顺从作为标准的,是妇女之道。住在天 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已经 武既 至海上 _______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
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
3、你认为苏武是大丈夫吗? 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 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 • 苏武不因匈奴的胁迫而投降,牧羊、 睡觉时都拿着“汉节”,这符合课文 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标准。
孟子三则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则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富贵不能淫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而行正;如若将淫释为淫色、荒淫,是现代人见文生意,严格讲偏离本意。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孟子三则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出自战国诗人孟轲的《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赏析
贫贱不能移,更通俗的表述应该是贫贱不能放弃。
不能放弃的是什么?是人的理想、道德和一切做人的准则;这是多少年来穷人精神上的寄托,也是多少年来穷人给自己的道德筑下的防洪堤坝。
所谓防洪堤坝,意味着假如没有这么一道堤坝,人就控制不住自己会被卷入滚滚洪流。
贫贱不能移的真正意思是在告诫穷人:贫贱是很容易移的,恰如富贵不能淫实际上富贵是很容易沾染上淫的恶习一样,贫贱很容易使人将贫贱当作不可替代的理由,放弃理想、放弃道德、放弃一切做人的准则。
社会上几乎所有的负面形象,都源自于贫贱。
小姐为了钱可以放弃操行,乞丐为了钱可以放弃尊严,亡命之徒为了钱可以放弃人的进化。
他们几乎都是穷人,都是抵御不住贫贱的冲击而放弃的人,他们的行为也恰恰印证了一句老话: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但是更多的穷人没有放弃,人穷志不穷是他们坚定的信念,古往今来,伟人的故事,几乎就是穷人矢志不渝的故事。
他们所印证的是:贫贱不是放弃的必然前提。
但是这两大类人都只证明了一半,而又混淆了另一半:贫和贱看上去很像是一回事,却不是同一个概念。
贫一定是贱的前提,但是贱不一定是贫的结果。
贫,上面是分,下面是贝,贝是古代货币,一个贝还要分开,那。
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
《孟子》三则春秋孟子(一)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得兼:同时获得。
(2)苟得:苟且取得。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7)勿丧:不丢掉。
(8)蹴:用脚踢。
(9)何加:有什么益处。
(10)奉:侍奉。
(11)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祸患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生存然而有人却不用,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有人却不去做。
孟子三则全文和解释
孟子三则第一则原文:孟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孟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注释:讷,迟钝。
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敏,敏捷。
主题思想:告诫我们做人不要太浮躁,不要只说不练,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第二则原文:孟子曰:“齐景公有疾,孟子往问之。
公曰:‘老矣,病且不愈,恐将不胜,愿有所告。
’孟子对曰:‘有志气者,老而益壮。
’公曰:‘善哉!吾不能自得之,使吾以孔丘为师,安得不善乎?’”译文:齐景公有病,孟子前去问候他。
齐景公说:“我老了,病又很重,恐怕会治不好了,希望得到您的一些忠告。
”孟子回答说:“有志气的人,年老而更加有志气。
”齐景公说:“好哇!我不能自已获得这个道理,假使我以孔丘为师,怎能不善呢?”注释:胜,能忍受。
安,怎能。
善,好。
主题思想:做人要有骨气和韧性,无论年龄大小都要保持志气和壮心。
第三则原文: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曰:“然。
”曰:“由也,闻善学者必出入。
”勾践曰:“何谓也?”曰:“礼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夫人无为求生以害仁,有为求死以成仁。
”勾践曰:“说此何谓也?”曰:“子谓固有撞几欲尽其志者乎!”译文: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一些技巧。
”宋勾践说:“是的。
”孟子说:“通过游说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能学有所成。
”宋勾践问:“这是什么意思?”孟子回答说:“礼记上说‘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不求生存而损害仁义,却为了成全仁义而甘愿牺牲生命’。
夫人没有为了求生而损害仁义的,却有为了求死而成全仁义的。
”宋勾践问:“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孟子继续说:“比如说那些一心只想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甘愿献出生命的人!”注释:谓,告诉。
语,告诉。
然,是的。
由也,通过游说可以。
必出入。
必定会受益匪浅。
害仁。
损害仁义。
为求死以成仁。
为了成全仁义而甘愿牺牲生命。
固有。
一心只想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甘愿献出生命的人!何谓也?什么意思?说此何谓也?告诉我这话是什么意思?固有撞几欲尽其志者乎!一心只想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甘愿献出生命的人!。
九年级《孟子》三则
《孟子》三则一。
(甲〕《鱼我所欲也》(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7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 分)①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 辟 _______②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_______ 骄 _______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_____ 的高贵品质。
(4 分)10。
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10分)(甲)《鱼我所欲也》(乙) 《晏子谏景公》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
《孟子三则》原文及译文
《孟子三则》原文及译文赏析《孟子》三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纵横家。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参考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往之女家()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上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_____.义和。
参考答案1.①的确,确实;②到.往2.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
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仁礼。
三:[注释]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
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
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学必备古诗文:《孟子》三则.doc
2019小学必备古诗文:《孟子》三则《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字词注释❖亦:也。
❖欲:喜爱。
❖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舍:舍弃。
❖取:选取。
❖任:责任,使命。
❖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后半句加以申说。
❖苦其心志:使他的意志、痛苦。
心志,意志。
❖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贫困,资财缺乏。
空,使……穷。
乏,使……绝。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他的每一行为都不能如他所愿。
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
拂,违背。
其所为,指其随心所欲,意即愿望。
❖所以:用来。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忍,通“韧”,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所不具备的能力。
曾,通“增”,增加。
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
❖淫:过度;无节制。
❖移:改变;动摇❖屈:屈服全文译文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能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
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义。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降临这个人的身上的时候,就一定要先使他们的性情意志受磨练,使他们的筋骨受一番劳累,使他们的身体经受饥饿,使他的资财缺乏而受到贫穷困苦,在他做事的时候,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灵受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不断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才干。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初中必背孟子三则
初中必背孟子三则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初中必背的孟子三则:
1. 盂卢山下与墨子对答
孟子曾与墨子在盂卢山下对答,墨子认为“兼爱”不如“节用”,即节约使用财物比兼爱更为重要。
孟子则认为“兼爱”是人性的天然属性,而且“兼爱”和“节用”并不矛盾,可以同时存在。
2. 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本性天生就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爱、诚、信、义等,只有受到外界的影响才会受损。
因此,教育可以使人性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改变它。
3. 鱼之悦水
孟子比喻人类对于道德的追求就像鱼需要水一样自然,认为人类天生就有对善的向往和追求。
他说:“人之有德,犹鱼之有水也。
”这句话表达了人类对道德的自然需求。
九年级《孟子》三则
《孟子》三则一。
(甲〕《鱼我所欲也》(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
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7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①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 辟 _______②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_______ 骄 _______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_____ 的高贵品质.(4 分)10.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 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甲)《鱼我所欲也》(乙)《晏子谏景公》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
孟子三则(精选五篇)
孟子三则(精选五篇)第一篇:孟子三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第二篇:《孟子》练习三《孟子》练习三2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三则原文,《孟子三则》原文是什么?
《孟子》三则原文,《孟子三则》原文是什么?《孟子三则》原文是什么?(一)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三则》的原文是什么?如何翻译?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鱼我所欲也》全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三则节选
孟子三则节选
1、《孟子·梁惠王下》:
“苟利国家,贵此人。
此之谓大丈夫,知枕席之不深而辟浅,布衾之不寒而藏暖。
”
这里描述的是大丈夫所具备的最根本的品质——持着不断努力、不断改变自己,以造福国家的勤勉品性。
它强调在谋求利益时,要多想少做,并带有一种不断铭记自身影响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不择手段,无论遭遇如何困难都要勇往直前的敢作敢为精神。
2、《孟子·公孙丑上》:
“野有兔、鳖,可以与之穿越乎?人有比物、羞耻,可以自建乎?人之生也柔弱,当其死也坚强;福之坏也暴躁,当其变也温和。
”
这里描述的是追求福祉的最根本的方向——以坚强的死亡来服从柔和的生活;以温和的变化来征服暴躁的邪恶。
它让我们认识到,获得自身的最高境界,必须以建设的精神来控制内心的冲动,掌控自己的内心本性,不断受一种深刻的正义、慈悲和智慧的影响,以达到最终的完美。
3、《孟子·尽心上》:
“思安及社稷之治,而社稷之利害,而民知之;国家将衰于阝本,而民不知之。
”
这里指出,人们应当重视正确的思想和政治,不仅要明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也要懂得爱国爱民,注重国家实际效益的获取;也要时刻铭记预防虚弱的事,把握国家变型的缘故,避免民众迷惘,以期民众归向真正的未来。
《孟子三则》原文及译文
《孟子三则》原文及译文赏析《孟子》三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纵横家。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参考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往之女家()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上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_____.义和。
参考答案1.①的确,确实;②到.往2.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
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仁礼。
三:[注释]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
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
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孟子]三则《孟子》三则一。
(甲〕《鱼我所欲也》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 7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 分)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 辟 _______②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_______ 骄 _______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的高贵品质。
(4 分)10.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 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二。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10分)(甲)《鱼我所欲也》(乙)《晏子谏景公》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景公:齐景公。
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③堂侧陛:堂,朝堂。
陛,台阶。
④逸:安乐,安闲。
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________(3)公被狐白之裘被:________ (4)乃令出裘发粟裘:________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 (2)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 (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解释加点的词(5分)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以光先帝遗德引喻失义2.翻译下列句子(4分)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重在直接阐述事理,乙文重在说理劝谏,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表达方式。
(2分)4.乙文中的“志士”主要指甲文中的___________,乙文中,作者建议解决危机的办法是__________(4分)(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
(15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4分)(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妾妇之道(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女子之嫁也A.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B. 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5.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6. 翻译下列句子。
(4分)(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2分)8.得(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 戒(3)往送之门,戒之曰 ___________(2)得志,与民由之 ___________ (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___________9.“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0:.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11.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