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一章和第二章
人教社B版高一数学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复习总结
的值;程序框图
重点知识
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系统
抽样、分层抽样 特征表示的图表:频率分布表、 频率分布条形图、频率分布直方 图、频率分布折线图、茎叶图 数字特征:平均数、方差、众数、 中位数
重点知识
算法特征:有限、确切、通用、
不唯一、顺序 程序框图三种结构:顺序结构、 条件分支、循环结构 算法语句:输入、输出语句、赋 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
y 当x=10时, =0.4+0.25×10=2.9(万元).
求回归直线方程的步骤
第一步:做出散点图,判断是否线性相关; 第二步:列表 xi , y i , xi
n 2
2 , x yi ;
第三步:计算 x, y, xi , xi yi ;
i 1 i 1
n
第四步:代入公式计算 b , a 第五步:写出回归直线方程。
练习
关于某设备的使用年限(单位:年)和所支出的维修 费用(单位:万元)有如下的统计资料: 使用年限x(年) 维修费用y(万元) 2 1 4 1.2 6 2
1.维修费用对使用年限间的回归直线方程; 2.使用年限为十年时,试估计维修费用大约是多少?
解:
序号
1
x
2
y
1
x2
4
xy
2
2
3 Σ
Ù
4
6 12
1.2
2 4.2
16
36 56
4.8
12 18.8
12 4.2 y = 18.8 3 0.25 x + 0.44.2 12 回归系数 b=0.25的意义是: 3 3 0.25 0.4 b 0.25 a 2 设备使用时间x每增加一年,维 3 3 12 修费用 56 3 y平均增加0.25万元。 3 Ù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刺激→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2、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细胞外液(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高中数学各册教材内容
高中数学各册教材内容
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必修二:第一章空间几何;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第四章圆与方程
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
第二章统计;
第三章概率;
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
第二章平面向量;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
第二章数列;
第三章不等式;
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
第三章导数及应用;
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第四章框图
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
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应用;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
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第三章统计案例;
选修4-4:第一章坐标系;
第二章参数方程;
第三章学习总结报告;
选修4-5:第一章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
第二章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
第四章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选修4-7: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生物必修三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1 细胞的发现历程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1640年时,伦敦皇家学会院士何蒙德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薄片,他考察到细胞膜及胞壁,并做出了有关细胞结构的一些假设。
1674年,利用单透镜显微镜,荷兰人安东·凡·李文虽然未能看到细胞核,但他看到并命名了“细胞”这一概念。
1831年,苏格兰植物学家Robert Brown发现植物细胞含有细胞核。
1.2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组成。
细胞膜分离了细胞内容物和外部环境,同时协助细胞对外物质的摄取和排泄;细胞质是细胞的主要成分,包括胞浆、细胞骨架和细胞分泌物。
1.3 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如同一个半透明薄膜,在膜内和外分别为水相和脂相。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双层、蛋白质和糖类组成。
1.4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是细胞最重要的质体之一,其内含有遗传信息DNA。
细胞核主要由核壁、核膜、核仁、染色质等组成。
1.5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是细胞内部的小器官,主要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光面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
第二章细胞的生命活动2.1 物质运输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
物质运输主要有活性运输和被动运输两种方式。
其中被动运输主要包括简单扩散、渗透、离子泵和囊泡运输等。
2.2 细胞的生长与分裂细胞生长是细胞增加体积和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分裂则是细胞复制自身并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分裂的类型主要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
2.3 细胞的新陈代谢细胞的新陈代谢主要包括蛋白质代谢、脂质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等。
2.4 细胞的能量转换能量在细胞内的转换包括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两种方式。
前者是指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后者则将化学能转化为细胞内的能量。
第三章细胞的遗传物质3.1 DNA分子的发现和结构DNA分子是细胞的遗传物质,由德国生物学家Friedrich Miescher于1869年发现。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7篇)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二生物必修三目录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的生活环境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第三节神经调节与液体调节的关系第四节免疫调节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三节种群的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人体生命活动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2、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含详细解答)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2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 .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 .HCO -3、HPO 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 相对稳定 D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A .细胞内液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B .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D .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细胞外液3.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肿胀处( ) A .细胞间隙积聚液体 B .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 C .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D .细胞外液Na +浓度是内液的12倍 4.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 较过程b 和c 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 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 或c 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A .①③B .①②C .②④D .③④5.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 等B .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C .肝细胞中的CO 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D .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6.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B .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 2等物质C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D .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7.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特征是( )A .血浆的酸碱度近中性,pH 为7.35~7.45B .血浆的渗透压高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C .男性每100 mL 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约为12~15 gD .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低于37 ℃8.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 .酶促反应加快 B .渗透压下降 C .细胞代谢异常 D .血糖含量偏高 9.下列各项不.能诱发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 A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B .营养不良造成血浆蛋白含量减少C .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回流D .饮水过多,大量水分滞留在组织液10.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 B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C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 .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11.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 的变化趋势、引起pH 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 .降低、CO 2、Na 2CO 3B .降低、乳酸、NaHCO 3C .升高、CO 2、H 2CO 3D .升高、乳酸、NaHCO 312.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 有下降趋势B .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C .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D .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调有一定的关系 13.请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的[ ]________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必修三一二章复习秘籍,必备必备!!!!.
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到效应器)和效应器(产生相应的活动)。
反射弧只有在结构上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组成反射弧结构的任何一个部
分受到损伤,反射活动都将不能完成。
感受器是指游离的感觉神经未梢(复杂的感受器叫感觉器官,其结构包括感觉神经未梢
③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和收集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垂体
甲状腺
肾上腺髓 质 胰岛 A 细胞
胰 岛 胰岛
B 细胞
睾丸 性 腺
卵巢
①促激素(促甲状 腺激素、促性腺激 素、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等) ②生长激素
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雄性激素(主要由 睾丸分泌) ①雌性激素(主要 由卵巢分泌) ②孕激素
促进相关腺体正常生长发育,调节相关腺体 肽 或 蛋 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白质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 同。
不 存在的部位
血管内
组织细胞之间
淋巴管中
同 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 各种血细胞
体内各组织细胞 淋巴细胞等
点 所含的化学成分
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蛋白质很少
3.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影
或球状,叫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与其它神经
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共同
形成突触。
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电信号→化学信号) 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3)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过程是: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 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 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即:
物理必修三前两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三前两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静电场。
一、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1. 电荷。
-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用Q或q表示,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2. 电荷守恒定律。
- 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 三种起电方式: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
- 摩擦起电: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束缚电子本领强的物体上,原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 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
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感应起电。
- 接触起电:一个不带电的导体跟另一个带电的导体接触后分开,使不带电的导体带上电荷的方式。
二、库仑定律。
1. 内容。
- 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 表达式。
- F = k(q_1q_2)/(r^2),其中k = 9.0×10^9N· m^2/C^2,叫做静电力常量。
- 适用条件:真空中、静止的点电荷。
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当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分布状况对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这样的带电体就可以看成点电荷。
三、电场强度。
1. 电场。
- 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电场,电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电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2. 电场强度。
- 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F与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
必修三第一至四章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 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 也不同。
二、 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 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河流、主要农作物、矿产、工业的差异)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 :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1、 定位:30°N~32°N ,120°E~122°E ,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 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 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6、 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7、 矿产资源贫乏。
8、 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1 、定位 2、 地形 3、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4、 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 均水平。
5、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1、 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 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 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
(为什么)4、 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地区。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细胞的生存环境: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细胞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突起树突轴突神经纤维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①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递。
23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已标重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5、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区位:狭义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广义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区位包含了位置的概念。
6、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黄土高原]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荒漠化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土地荒漠化,还包括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根本原因:①人口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
直接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地区人类活动后果过度樵采干旱区、绿洲砍伐天然植被作燃料植被的破坏,易引起地表起沙和造成风沙前移草原采挖药材、发菜过度放牧草原牧区过度放牧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旱作农业及草原牧区毁林、毁草开垦风蚀加强,土壤肥力下降,沙化土地连片发展水资源用水不当绿洲盲目扩大开垦规模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气候干旱地区灌溉不当次生盐渍化荒漠化表现自然原因人为因素土地沙漠化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压力;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土壤次生盐渍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灌溉措施不当石质荒漠化石质山地,降水强度大坡地开垦、樵采造成森林植被的破坏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渍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地区措施绿洲外围沙漠边缘生物措施封沙育草绿洲前沿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风沙林带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缺乏水源地区工程措施利用柴草、树枝等设置沙障,拦截沙源、阻挡沙丘移动各地因地制宜提出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地区主要的人为因素治理措施农作区灌溉不当、过度开垦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退耕还林还草牧区草原掘井、过度放牧减少水井数量,降低载畜量绿洲地区过度樵采、上游用水过量多渠道解决农牧民能源问题,河流上、中、下游合理分配水资源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坡地开垦、樵采退耕还林,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农民燃料问题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洞庭湖湿地】1、森林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界线有的是的,有的具有性质。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
(2)异:①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N,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长江的;松嫩平原位于°N我国的中部。
②差异:长江三角洲属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属气候,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为主,耕地多为,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耕作业,主要种植、、等,一年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耕作业,主要种植、、等,一年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发展,从国内外运入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1)早期:,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
(2)农业社会:①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提供了丰富且廉价的。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和第二章复习课件
不理解区域的含义和特征
对区域的含义、特征和地理环境特点分析 不透彻,导致分不清区域的共性和差异而失分。
需牢固掌握区域的含义、特征和地理环境特点等, 对区域的全面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清楚类型,即看该区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类型。 (2)区位特征:首先确定位置和范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后分析自然 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最后落脚在区域可持续发展。 (3)区域共性,即分析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4)区域差异,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 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同。 (5)区域边界形状。
B.水电运营成本不断增加
C.水坝防洪功能丧失
D.恢复原始生态环境
解析 第8题,乙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流经四川盆地,由
于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
库区淤积,致使库容减小,发电受限。第9题,甲河位于法
国境内,其电力构成以核电为主,拆除水坝的原因是为了恢
不能正确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成因时漏答知识 点或者面面俱到;
二是分析措施时不能从生态环境问题的 根源入手,对症下药。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 ①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 ②气候原因(热量、降水、风力、风向等); ③土壤条件(肥力等); ④植被原因; 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等);
答案 2.B 3.D
(2013·河南南阳部分示范高中期中)下图是某区 域发展过程图,结合所学知识及图回答1~2题。
1.从上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区域发展过程中 ( )
①区域核心不断缩小,外围空间不断扩大
②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
③网络系统不断完善
④区域内联系逐渐增加,与区域外联系逐渐减弱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二单元课件
古代诗歌常识
古体诗 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
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自由。
诗 歌
律诗(8句)
近体诗
绝句(4句)
又叫今体诗,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字数、句数、押韵、对仗、平仄都 有严格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秋兴八首(其一)
借融
景情
抒于
情景
登高
借萧瑟凄清的秋景 图,抒发自己的忧 伤孤独,以及对身 世的感慨和对国运 的担忧。
老人与海
• 作者—海明威,美国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 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 《永别了,武器》;
• 内容简介--《老人与海》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位 “背运”的老人,连续84天没捕到鱼,第85天出 海,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获了一条一千 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归航途中,马林鱼却被鲨 鱼吃掉。
陵野老,有“诗圣”之称,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他的作品更多的是 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 困难生活的同情,其诗显 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 程,有“诗史”之称,代 表作“三吏”“三别”, 有《杜工部集》。
•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 “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 • 诗风:沉郁顿挫 • 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锦瑟》:四个典故;爱情诗/自伤身世诗; • 《马嵬》(其二)----咏史诗
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缢死 杨妃的事件,讽刺批判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 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乱、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的历史悲剧。
总结
小说单元:掌握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小说 及小说类阅读题的答题方法;
唐诗单元:了解古诗相关知识,掌握诗 歌鉴赏的方法;
第一单元
• 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春季学期华师大来凤附中、来凤一中高一4月月考生物试卷命题人:何俊位第Ⅰ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1、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B.血浆、消化液C.淋巴、组织液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2、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3、大气中的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利用,需要穿过几层膜结构( )A.5B.6C.8D.114、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胰岛B细胞受损出现尿糖C.剧烈运动后,人体血液pH由7.42下降到7.38D.血糖升高时,胰岛素释放增加5、如图为肝细胞与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维持相对稳定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实现的B.甲为肝细胞提供营养物质,肝细胞的代谢产物透过细胞膜进入甲C.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肝细胞>甲>乙D.甲、乙、丙渗透压下降会减弱对下丘脑的刺激,使其减少分泌抗利尿激素6、右图中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尿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曲线分别为( )A.①②③B.①③③C.③①②D.①①②7、右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上升是由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a 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8、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 )A.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D.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9、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10、如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B.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④⑤C.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D.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⑤处1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情况下,氧气浓度为:体外>内环境>细胞B.①表示主动运输C.②表示水分的重吸收作用D.经由Ⅳ排出体外的物质可以是水分、部分代谢废物12、对人体内环境中pH及调节途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血液中C02过多时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将CO2排出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C.血液中Na2CO3过多,就与H2C03结合成NaHCO3D.人体血液的pH通常维持在7.15~7.45之间13、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生命诞生的历史,内环境稳态是生物进化的结果B.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代谢的正常结果,也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前提条件C.内环境是由高等动物机体所有液态物质组成的,其稳态是动态的、相对的D.内环境稳态也会出现失调的情形14、在正常情况下,从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a,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液体b和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液体c之间的关系是( )A.a=b B.a=b+c C.a=c D.a>b+c15、下列关于体温及其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人的体温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②人的体温是指通过直肠所测得的温度③人体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④当人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时,皮肤的血管舒张,立毛肌收缩⑤人体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⑥人体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完成的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16、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发生一次偏转,乙发生两次偏转B.图中共有4个完整的突触C.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在f点可测到电位变化D.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d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17、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遇见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18、参与“植物人”的生命活动调节的神经结构主要有( )①大脑皮层②小脑③下丘脑④脑干⑤垂体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 ①④⑤19、甲状腺素浓度过高会引起线粒体中能量的产生,但无ATP形成。
根据这一事实,以推测甲状腺活动过强的人()A.虽然消耗的食物少,体表比健康人的凉,但肥胖B.虽然消耗的食物少,体表比健康人的暖,但肥胖C.虽然消耗大量食物,体表比健康人的凉,但消瘦D.虽然消耗大量食物,体表比健康人的暖,但消瘦20、下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
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做的是 ( )A.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B.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C.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现象D.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21、当血液流经下图所示的组织后,下列关于毛细血管A、B两端成分发生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该组织为大脑细胞,运动时毛细血管A端的氧气浓度低于B端B.若该组织细胞为肝细胞,饭后毛细血管A端的血糖浓度低于B端C.若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寒冷时毛细血管A端的促甲状腺激素浓度低于B端D.若该组织为胰岛A细胞,饥饿时毛细血管B端的胰高血糖素浓度低于A端22、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
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a点时,K离子从细胞膜②侧到①侧移动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C.b→c过程中,大量钠离子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D.“b点时,细胞膜①侧电位比②侧高23、下列各组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A.唾液腺、垂体、肠腺 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C.睾丸、汗腺、皮脂腺 D.卵巢、胃腺、肝脏24、如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④中的物质属于神经递质,释放到⑤的方式是胞吐B.A点属于神经元的轴突部分C.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将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D.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发生1次偏转2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B.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D.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26、肾小管与其周围毛细血管之间水分的交换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如果流经肾小管的原尿中葡萄糖浓度明显增高,并且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那么最终排出的尿液量将会A.不变 B.减少 C.增加 D.不确定27、下表为甲、乙、丙三人血清中的氨、尿素及尿液中的尿素排出量。
据此判断项目正常值甲乙丙血氨(μmol/L) 18~72 25 90(↑) 65血清尿素(mmol/L) 2 .90~7.85 8(↑) 3.1 12(↑)尿素排泄量(mmol/L24h) 720~1080 1 150(↑) 610(↓) 520(↓)A.甲一次摄入蛋白质过多,乙的肝脏病变,丙的肾脏病变B.甲和乙的肾脏病变,丙的肝脏病变C.甲正常,乙和丙的肾脏病变D.甲和丙肾脏病变,乙肝脏病变28、设人在20℃的环境中的产热速率为a1,散热速率为b1;进入0℃环境20分钟后的产热速率为a2,散热速率为b2。
以下有关产热速率与散热速率大小比较,正确的是A.a1=b1,a2=b2 B.a2>a1,b1<b2C.a1<b1,a2>b2 D.A、B两项都对29、打吊针(静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靶细胞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C.血浆→组织液→靶细胞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30、如图是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神经冲动传递干扰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可卡因可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以产生“快感”B.多巴胺能与结构②特异性结合并进入下一个神经元C.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结构①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主动运输D.“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四肢无力,是由于体内生长激素的含量减少第Ⅱ卷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共30分)31、据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图甲中B与图乙中 (用图中的数字表示)代表的含义相同。
(2)图乙中④与①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④中含有较多的;①④⑥合称为,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③的具体内环境是。
(3)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 ,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图乙中的[ ] 。
(4)某人喝较多食醋后内环境中的pH下降不明显,原因是图乙中[4]内存在着物质。
32、请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有关信息,回答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问题(7分)。
(1)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则细胞膜内的电位是________(正、负或零)电位。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________。
(3)若在甲图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a与b之间会产生电流,其最先的偏转方向是________(a→b或者b→a)。
(4)德国科学家Mellor的学生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如乙图),从而测量出坐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