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奥尔夫音乐教育对智障儿童行为的干预作用2019年教育文档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建的一种音乐教育方法。
它以让学生通过身体参与、组织多个乐器的演奏来理解音乐为核心,逐步拓展学生的音感和创造力。
同时,奥尔夫教学法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愉悦地学习音乐知识。
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学习音乐同样是一件有益又有趣的事情。
而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相信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乐趣。
一、将音乐融入日常生活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学习音乐的方式可以更加自然和寓教于乐。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唱歌、跳舞、击鼓等方式将音乐融入到每一个活动中。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智障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能够促进智障儿童的感官、协调性等方面的发展。
二、积极运用教具对于智障儿童来说,以视觉和听觉为主要学习方式更加适合。
因此,奥尔夫教学法注重使用各种教具,比如手鼓、木琴、小提琴、钢琴等,这也适合在智障儿童的音乐教学中应用。
通过使用不同的教具,可以让智障儿童更好地了解不同的音乐元素,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本身。
三、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师生之间是平等、互动、紧密协作的关系。
在智障儿童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指导者,同时还需要成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中介和引导者。
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帮助智障儿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教具和吸引力,让他们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通过合作、探索和创造,智障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感知和表达音乐,同时也提高社交交往的能力。
四、个性化的教学过程智障儿童的智力、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比较大,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更需要个性化的教学过程。
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喜欢的教具,根据自己的水平去参与不同的活动。
而这种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同样适合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应用,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照顾和尊重,而不是被统一地一刀切。
总之,奥尔夫教学法的核心是以身体参与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方式,它带给学生的是更加积极、愉悦和富有创造性的音乐体验。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音乐教学方法,起源于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的创新思想。
它通过音乐和体验的方式,以儿童为中心,促进儿童的综合发展。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智障儿童是指智力发育迟缓或智力障碍的儿童,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差异。
智障儿童往往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面临困难,但是奥尔夫教学法适于他们的特殊需求和学习方式。
奥尔夫教学法注重感性体验,通过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形式,帮助智障儿童以感受和体验的方式来学习。
智障儿童往往对抽象概念难以理解,但是他们对视觉、听觉和动觉等感官刺激更为敏感。
奥尔夫教学法以乐器演奏、歌唱、动作等方式,让智障儿童在音乐中充分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注重整体性学习,通过音乐活动的组织,促进智障儿童的综合发展。
智障儿童往往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例如语言、运动和社交能力等。
奥尔夫教学法以音乐活动为载体,帮助智障儿童发展语言能力、增强协调能力和提高社交技巧。
在歌唱过程中,他们可以与其他儿童合唱,锻炼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在乐器演奏中,他们可以和其他儿童协作,提高身体协调和合作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智障儿童的特殊需求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智障儿童在音乐方面也有各自的优势和兴趣,通过充分了解他们的特点,可以根据他们的个人需求和兴趣设计相应的音乐活动。
对于智力障碍的儿童,可以采用简单的乐器和节奏器材,让他们通过简单的操作和演奏感受音乐的乐趣;对于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可以通过音乐游戏、舞蹈和戏剧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动作协调、表达和社交能力。
综合以上几点,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通过音乐和体验的方式,帮助智障儿童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魅力,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奥尔夫教学法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智障儿童的特殊需求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方法,重视音乐和身体的结合,通过合唱、合奏和舞蹈等形式,激发儿童的音乐兴趣,培养儿童的音乐能力。
在智障儿童音乐教
学中,奥尔夫教学法同样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奥尔夫教学法注重音乐和身体的结合,可以帮助智障儿童通过身体的参与,更直观地
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和表达。
在教授节奏感时,教师可以引导智障儿童进行一些身体上
的动作,如拍手、敲击乐器等,使他们能够通过身体的感受来体验和表达音乐的节奏感。
奥尔夫教学法注重群体合作,通过合唱和合奏等形式,培养智障儿童的协作能力和团
队意识。
通过与其他同学一起演奏乐器或合唱歌曲,智障儿童可以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同
时也可以通过与他人互动、合作来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注重情感体验,通过音乐的表达与情感的连接,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表
达自己的情感。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温暖、鼓舞人心的音乐作品,引导智障
儿童借助音乐的情感表达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激发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奥尔夫教学法以游戏为基础,追求趣味性和互动性,可以增加智障儿童对音乐教学的
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音乐游戏,让智障儿童在游戏中学习音乐理论和
技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喜爱和追求。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通过音乐和身体的结合、群体合作、情感体验和游戏互动等方式,激发智障儿童的音乐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能力
和艺术修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交能力。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自闭症儿童中的运用 教育资料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自闭症儿童中的运用通过音乐课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体会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自闭症学校音乐课堂中的神奇魅力。
本文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节奏为先导,游戏为载体,培养创造力。
下面就是笔者在教学中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实践和探索:一、节奏为先导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因为他们对有一定规律、一沉不变的事物有独特的兴趣,但他们又是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我约束力、不懂得与他人合作、与他人沟通。
因此,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他们进行节奏训练显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优势,而节奏活动与孩子们的生理、心理节律有着直接的联系,它比较单纯,直感强,既可以借助“肢体活动”来表现,易于着手,易于被感受和领会,也可以使孩子们参与音乐感知活动的技术难度降至最低的限度。
节奏本身也能独立地表现一定的音乐意义,又是音乐、舞蹈和语言共同的基因,从节奏入手,可以通向三者中的任何一方,也可以把三者贯通起来,溶为一体。
节奏为先导,笔者具体在音乐课堂上,经常进行节奏训练,内容大都是儿歌或与上课主要内容相一致的节奏内容,作为其后教学的前引。
进行小器乐教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大量的器乐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显著区别于其它教学法的特点,也是训练学生这样做同样非常适合自闭症学校的的节奏和音乐感最好的方式。
.音乐课堂,使学生能够在愉悦地敲敲打打中积极地学习和创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乐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创造能力。
具体做法为:运用分组合奏,大合奏等形式进行练习和演奏(乐队人数4人左右),虽然总体的演奏看似比较复杂,但其中每人的演奏都是比较简易的(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就学会),这样更能培养学生互相合作、配合协调的习惯,同时掌握了打击乐合奏形式。
利用简短、朗朗上口的歌词念白或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儿歌进行节奏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笔者一般先是进行朗读在加入拍手(提升为拍身体的其他部位)同节奏的类型,进一步发展为朗读与拍手,朗读与踏脚,拍手与踏脚节奏互补的二重声部节奏类型,最后可再发展为朗读、拍手与踏脚的三重声部节奏类型。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以音乐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智障儿童在音乐教学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奥尔夫教学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来提供帮助。
奥尔夫教学法可以通过音乐的重复演奏来增强智障儿童的记忆力。
智障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记忆力较差,难以记住音乐的节奏和音符。
通过反复演奏同一段乐曲,可以帮助智障儿童加强记忆力,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可以通过合唱的方式来培养智障儿童的合作能力。
在合唱过程中,智障儿童需要与其他孩子一起唱歌,协调各自的音调和节奏。
通过合唱,智障儿童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自己的协作能力,并且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奥尔夫教学法还可以通过舞蹈和动作的引入来提高智障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
智障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较弱,难以掌握复杂的舞蹈动作。
通过引入舞蹈和动作,可以增加智障儿童的身体活动量,锻炼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并且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还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增加智障儿童的参与度。
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较低,不易于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通过设计各种音乐教学游戏,可以增加智障儿童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供多种帮助,包括提高记忆力、培养合作能力、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和增加参与度。
通过积极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可以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学习音乐,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自信心。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一、奥尔夫教学法简介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一种音乐教学方法。
它注重儿童的自然和个性,通过音乐游戏和合作的形式,培养儿童的音乐感知、表现力和创造力。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音乐教育的整体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打击乐器、唱歌、舞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儿童的音乐兴趣,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二、智障儿童音乐教学的特点智障儿童由于智力上的障碍,通常在音乐教学中有着独特的特点。
一方面,他们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相对较弱,难以理解和表达音乐。
智障儿童的情感表达和社交能力也存在一定的障碍,需要在音乐教学中得到相应的关注和帮助。
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需要针对其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三、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1. 创设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首先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快乐和美好。
奥尔夫教学法注重音乐游戏和合作,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参与性,帮助他们建立对音乐的积极情感和认知。
2. 注重感知训练奥尔夫教学法注重儿童的感知训练,包括听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训练。
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敲击打击乐器、唱歌跳舞等方式,激发儿童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运用视觉辅助对于智障儿童,视觉辅助在音乐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奥尔夫教学法中,常常运用视觉辅助工具,如图案、颜色等,帮助儿童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等内容。
通过视觉辅助,可以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学习效果。
4. 强调合作和互动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合作和互动,通过集体音乐活动和游戏,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合唱、合奏等形式,让孩子们互相配合、共同参与,增强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社交能力。
5. 注重个性发展奥尔夫教学法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特点和优势。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介绍奥尔夫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创立的一种音乐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注重学生的身心整合,让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和感官刺激来理解音乐。
奥尔夫教学法不只是简单地教授音乐知识,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通过打击乐器、声音练习、合唱等形式,学生可以在参与中感受音乐的乐趣和魅力。
奥尔夫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呼应性音乐”,即倡导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创造来理解音乐。
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和成就感。
奥尔夫教学法注重音乐与生活的融合,将音乐教育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更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奥尔夫教学法被认为是一种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音乐教学方法。
1.2 介绍智障儿童音乐教学智障儿童音乐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提高智障儿童的音乐技能和表现能力、促进其情感表达和社交互动、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情绪和行为习惯等。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智障儿童的特点和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
智障儿童音乐教学通常包括声乐、器乐、音乐理论等内容,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智障儿童的音乐兴趣,提高其音乐技能和表现能力。
音乐还可以帮助智障儿童感受到美和喜悦,培养其情感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智障儿童音乐教学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意义的工作,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耐心,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智障儿童的教育需求。
通过音乐教学,我们可以为智障儿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2. 正文2.1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原理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一种音乐教学方法,其核心理念是通过体验和参与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
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智障儿童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智障儿童教学中的应用作者:龚红梅来源:《艺术教育》2012年第11期【内容摘要】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世界上音乐教育中影响比较广泛的教育体系,而智力障碍儿童的音乐教育是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
特殊儿童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特殊儿童独立的生活技能,尤其是其健全的人格和生活态度,对特殊儿童进行自我接纳与人生观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
文章试通过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出一些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探讨出真正适合于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的课程体系,以期对智障儿童的音乐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智力障碍儿童教学实践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特点(一)以人为本,突出音乐教育人性化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就是回归人本的原本性(element)教育,它强调感性(感知、感觉、感情、感悟)的挖掘与培养,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可以说,学生在奥尔夫教学体系中的音乐课堂上,才在真正意义上“走进了音乐”。
这种音乐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能充分地表达自我的情绪、情感,体现了人文关怀。
(二)在“做”中学,突出音乐教育的游戏性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罗杰斯提出了学习的理论,即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做”中进行的,在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然的、本质的联系。
高尔基认为,“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知周围的世界”,他们由于受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的心理和行为有时会有不正常性的情绪、情感,以及对事物了解的肤浅性、滞后性等不稳定因素,但他们唯一不变的兴趣就是游戏。
(三)乐器参与,突出音乐教育形象化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开创性地运用了各种打击乐器,并把这些乐器作为节奏训练的工具和学习各种音乐要素的媒介,还运用了“人体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的声响进行音乐训练。
它运用范围广,无需借助抽象的概念、复杂的逻辑思维、高难度的技能技巧,也无需任何教具、乐器,使儿童能够驾驭,突出形象化特点。
对智力落后的儿童来说,身体的接触与交往是开发他们智力的第一步。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教学法。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音乐教育应该是音乐、情感和认知以及身体活动的一种综合性培养。
通过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模式,课程变得更加有趣和容易吸收。
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奥尔夫教学法有以下三点优势:一、注重感官体验智障儿童往往比正常儿童更加注重感官体验。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通过音乐的声音、节奏、动作等方式,给孩子留下深刻的感官体验;在这种深刻的体验下,孩子能够更加快速地吸收进相关的知识。
通过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方式,智障儿童能够更容易理解音乐。
二、注重循序渐进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比正常儿童要弱。
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按照教育者的要求以最小的压力获得音乐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也会刺激智障儿童的兴趣。
在智障儿童的学习中,奥尔夫教学法可以逐步引导他们,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注重合作学习智障儿童倾向于自闭,缺乏社交技能和沟通技能。
而在奥尔夫教学法中,教师通过运用故事情节,音乐、体育、戏剧等场景,帮助学生学习和发展出众多的协作、分工和沟通技巧。
同时,学生与其他学生互动,形成一种友好、开放的学习氛围。
通过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方式,智障儿童可以在团队合作、交流互动中得到全面的艺术和智力方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具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
通过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智障儿童获取音乐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发展社交沟通技能。
因此,奥尔夫教学法应该成为智障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以体验和感知为基础的音乐教学方法,其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
本文从原理、具体应用方法、适配性分析、案例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系统探讨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奥尔夫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智障儿童的音乐能力和表现力。
结合实践探讨了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意义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智障儿童音乐教学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智障儿童音乐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智障儿童、音乐教学、应用、原理、具体方法、适配性分析、案例分析、效果、可持续发展、改进、意义、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介绍奥尔夫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于20世纪初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教学方法。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通过音乐和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注重整体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该教学法认为音乐是人的天赋,每个人都具有音乐天赋,因此应该通过音乐教育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听-说-做”,即通过听音乐、说话和做音乐,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将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如歌唱、合唱、打击乐器演奏等,以此来体验音乐的乐趣和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奥尔夫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奥尔夫教学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音乐教育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奥尔夫教学法的综合性和灵活性能够有效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帮助他们通过音乐教育实现全面发展。
1.2 介绍智障儿童音乐教学智障儿童音乐教学是一门专门针对智力受损或发展迟缓的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学科。
这一领域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培养智障儿童的音乐兴趣、情感表达能力和社交技能。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以儿童为主的音乐教学方法,其核心理念是通过音乐和身体的结合来发展和培养儿童的各种能力,包括智力、情感、社交和动作等。
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奥尔夫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开发潜能,提高他们的音乐能力和生活质量。
奥尔夫教学法注重音乐活动中的身体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鼓掌、拍打节奏和跳动等方式,让智障儿童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增强他们的动作能力和协调性。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手指和手掌敲击乐器,让儿童模仿敲击的节奏,培养他们的感知和运动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通过韵律教学培养智障儿童的音乐能力。
智障儿童在音乐活动中往往具有较强的听觉敏感性,因此可以借助奥尔夫教学法的韵律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编排一些简单易学的节奏和旋律,让儿童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演唱和合唱,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注重情感的培养。
智障儿童往往存在情绪障碍或行为问题,通过音乐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舒缓情绪,促进情感的发泄和宣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表达情感的音乐作品,让儿童与音乐相互融合,从而达到情感交流和情感调适的目的。
奥尔夫教学法注重社交的培养。
智障儿童常常面临与他人的交流困难,通过音乐活动可以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
在合唱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儿童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唱,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是极为重要和有效的。
通过音乐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智障儿童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让他们在音乐教育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长。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创立的一种音乐教学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和体育的结合来培养孩子的音乐潜能和个性发展。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他们通过音乐的方式发展自己的潜能,提高他们的音乐技能和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上的障碍,通常会面临许多学习和发展上的困难。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因此需要采用适合他们特殊情况的教学方法。
奥尔夫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可以为智障儿童提供一种更加适合他们的音乐教学方式。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通过体验式学习来培养孩子的音乐潜能。
对于智障儿童来说,他们通常更适合通过实际操作和感官体验来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
奥尔夫教学法注重音乐和身体的结合,通过打击乐器、舞蹈和身体律动等方式,让孩子们在积极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好,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这种体验式学习可以让智障儿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中,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发展。
智障儿童往往在情感和社交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他们可能缺乏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在音乐学习中展现自己独特的特点。
通过让孩子们参与音乐创作、即兴演奏等活动,他们可以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发挥空间,增强自信心,提高情感表达能力,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
这种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对智障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奥尔夫教学法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表演。
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团队合作和集体表演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支持和鼓励,促进他们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
奥尔夫教学法通过合唱、合奏等方式,鼓励孩子们互相配合,共同创造出美妙的音乐。
通过团队合作和集体表演,智障儿童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从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更多的成长和发展。
浅谈在送教上门中奥尔夫音乐教育对智障儿童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在送教上门中奥尔夫音乐教育对智障儿童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世界上三大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由德国著名的音乐大师——卡尔・奥尔夫所创立,至今已有大半个世纪的历史。
而当前的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就是智力存在障碍的儿童其音乐教育的问题。
而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对智障儿童作用很大,对其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智力有障碍的儿童,他们在音乐学习和音乐教育中面临着和其他的学习中一样的问题。
笔者在送教上门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发现,颇具影响力的教育方法之一的奥尔夫教法,在提升智力障碍儿童的音乐学习能力、音乐学习兴趣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主要对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法在智障儿童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关键字】奥尔夫;音乐教育;送教上门;智障儿童教学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10-145-02奥尔夫音乐教法是以创造性、实践性、原本性为理念,从音乐本身出发,利用音乐与语言,动作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通过强化节奏感的训练,进而培养智力障碍儿童在音乐学习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同于先前的老师教、学生唱的教学模式,它主要通过乐器教学、游戏教学,去增加师生间的课堂互动。
智力障碍儿童在心理、智适应行为等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在送教上门的学生中,他们因为重度残疾,家庭条件差、监护人忙于工作或者其知识水平低,教育理念薄弱等方面的影响,缺乏足够的康复训练,很少与外人交流、来往。
对其的动作协调性、语言发展、个性特点、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影响,而有研究发现运用音乐发展协调能力能有效改善智力障碍儿童动作笨拙及协调能力不足,训练其注意力,还能改善其社会交往能力进而促进他们的智力和身心的发展,在送教工作中这些特殊功能对他们的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1.奥尔夫音乐教法的优势和特点1.1奥尔夫音乐教法的优势奥尔夫曾说过:“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人的各种情感,都能以肢体、语言、表情、舞蹈、音乐等形式来表达,这也是人类在原始时期就已具备的能力。
浅论奥尔夫音乐教育对智障儿童行为的干预作用
障碍只 占智障人 数 的l %.反而8 0 %的智 障人群 都属 于轻度 智 障 。因此 , 对 智障 儿童 , 尤其 是轻 度智 障儿童 进行 行为 干 预, 应该 是智障儿童 教育和康 复治疗 的一个重要方 向 。陈莞 认为, 音 乐可 以有助 于振奋 人 的情绪 , 可 以打 动人们 的 l t , 灵
行 为 干 预 是 以 行 为 主 义 的 基 本 原 则 为 指 导 思 想 的 一
力障碍者 占总数 的近一半 。因此 加强智力 障碍者 , 尤其是智
障儿童教 育和康复治疗 有极强 的社 会意 义和现实意义 。
一
、
智 力 障 碍 的概 念 、 分 类 与 行 为 干 预
智力 障碍又称智 力缺 陷 ,是指 大脑受 到器 质性 损伤或 由于遗 传 因素 的染色 体畸变 或基 因突变 等 ,造 成 的大脑发
深 处 … … 对 于 儿 童 孤 独 症 、弱 智 儿 童 等 通 过 音 乐 都 可 以 开
动作 和表演 , 甚 至创作 , 去做 、 去学 , 那 本身 就是 一种创 造 和 再创 造” L 9 _ 。
三、 奥 尔 夫 音 乐 教 育 在 智 障 儿 童 行 为 干 预 中 的 实 践
浅 论 奥 尔 夫 音 乐 教 育 对 智 障 儿 童 行 为 的 干 预 作 用
毒 奄
( 中山市特殊 教育学校 , 广东 中山 5 2 8 4 0 3 ) 摘 要 :本文从 一例 真 实案例 出发 , 描 述 了奥 尔夫音 乐教 育法对一 智障儿童在行 为上 的干预 研 究。研 究表 明, 奥 尔夫音 乐教 育法适 当提 高 了该智 障儿童的 注意力、 适应 能力及主动 性。本 次研 究并不精 细 , 但应 该继 续探 索用奥 尔夫音 乐教 育法 干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教学方法。
在使用该方法时,教师注重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
因此,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
智障儿童通常面临着音乐理解和表现能力的困难。
因此,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
而奥尔夫教学法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有趣、创新的音乐游戏和活动,帮助学生发展对音乐的感性认知和创造能力。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智障儿童理解和欣赏音乐,还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能力。
1. 借助乐器教授基本音乐概念: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知。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教授一些乐器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例如,教授孩子们不同乐器的声音、节奏和音高等基本知识,让他们逐渐掌握音乐的基本元素。
2. 创造有趣的音乐游戏:奥尔夫教学法注重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有趣的音乐游戏来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
例如,利用音乐打拍子游戏来锻炼孩子的节奏感;利用绘画和音乐相结合的活动来让孩子们学习音乐的表现力等。
3. 强调集体合作:奥尔夫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合作。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合唱、合奏等活动来鼓励智障儿童与同伴一起创造音乐,锻炼他们的互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通过歌曲和音乐节目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和表现能力: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学生要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和表达方式。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教唱歌曲和安排音乐表演等形式来鼓励智障儿童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教育家、作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创办的一种音乐教学方法。
它是一种集合了音乐、言语、动作和节奏等元素的综合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创造力为目标。
奥尔夫教学法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包括智障儿童。
智障儿童音乐教学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智障儿童在感知、认知和语言方面存在困难。
但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与智障儿童的特点相契合,因此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应用奥尔夫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
奥尔夫教学法以歌曲和节奏为基础,通过声音、言语和动作来启发和激发智障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简单、易懂的歌曲作为教材,通过教唱的方式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乐器,如手鼓、铃铛等,与歌曲的节奏相配合,让学生能够通过听觉和触觉来感受节奏和音乐的魅力。
奥尔夫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动作和舞蹈,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进行动作表演。
通过动作的参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注意力集中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还注重创造力的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如编写歌词、创作简单的曲子等。
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提供创作的机会可以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奥尔夫教学法还注重整体感知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还注重学生对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和数学的结合,让学生学习数值概念和数学计算。
通过音乐和语言的结合,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发音和表达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
它既能够满足智障儿童的学习需求,又能够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智障儿童可以更好地融入音乐教学,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智障儿童在音乐教学中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认知和社交能力,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奥尔夫教学法是20世纪由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一种音乐教学方法,它以儿童的音乐天赋和发展阶段为基础,通过歌唱、舞蹈、打击乐器等方式来帮助儿童发展音乐能力。
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奥尔夫教学法同样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和智障儿童音乐教学的需求出发,探讨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智障儿童音乐教学的需求智障儿童指的是因智力障碍而导致智力发育迟缓或受损的儿童。
由于智力方面的限制,智障儿童在音乐教学中通常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注意力不集中:智障儿童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很难按照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进行学习。
2.学习能力差: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通常较差,需要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来满足其学习需求。
3.情感表达困难:智障儿童往往难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需要借助音乐等艺术形式来进行情感表达。
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奥尔夫教学法注重通过歌唱、舞蹈、打击乐器等方式,使儿童在音乐教学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包括:1.循序渐进:奥尔夫教学法采用渐进式的教学方法,将音乐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2.多元感官参与:奥尔夫教学法注重培养儿童的多种感官,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方式让儿童全面感知音乐。
3.活泼有趣:奥尔夫教学法注重让儿童在音乐教学中感到快乐和活泼,借助歌唱、舞蹈等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和智障儿童音乐教学的需求,我们可以探讨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 渐进式教学:针对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可以将音乐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采用渐进式的教学方法。
从简单的节奏打击开始,逐渐引入歌唱、舞蹈等内容,让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
2. 多元感官参与:智障儿童通常对于某些感官的发展更为敏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对音乐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智障学生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智障学生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作者:林一琼来源:《新课程·上旬》2019年第10期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作为20世纪流传甚广,对世界音乐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其创立之初,就有远见地选择了“原本性音乐”作为自己教育体系的标识,同时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随世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如何把奥尔夫音乐应用到智障孩子的音乐教育中,根据我多年的教学观察发现,他们最需要的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教会他们唱歌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动作的协调性。
每个智障孩子的缺陷程度都不一样,差别很大,我觉得只有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和智障康复教育理念结合起来运用,这才是最适合智障孩子的音乐教育。
一、在课堂音乐教学中要多应用增强智障孩子生活适应能力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奥尔夫音乐非常注重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让孩子在音乐声中发挥自己的本能,用每个人自己的本能去感受音乐,体会音乐,陶醉在音乐中,再用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出来,把音乐运用各种方法表现出来,以独特的方法和方式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使智障孩子无意中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缺陷程度,对乐感、乐理、表演、演奏以及语言的掌握在非常自然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学会,而且是根深蒂固地掌握,为孩子个体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孩子们用串铃表现美好的春天,演绎快乐的冬天,用蛙鸣筒模仿森林深处的蛙鸣虫叫,演奏出一首首悦耳动人的交响曲,如《森林狂想曲》,孩子们在合奏乐曲中又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合作,体会了合作的乐趣,无形中走出了自我封闭的内心世界,我们知道很多智障孩子都带有孤独症和自闭症,这种音乐非常适合对他们进行缺陷补偿训练。
如我在教《森林狂想曲》时,我先让孩子们听听音乐里面都有些什么,再让孩子自己选择乐器,很快孩子就会用蛙鸣器给音乐里面那段有蛙鸣的乐段伴奏,在轻快的乐段就会用三角铁或碰铃去伴奏。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作者:马茹月来源:《新课程·上旬》2019年第07期摘要:奥尔夫教学法作为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目前在国内被广泛应用到对智障儿童的音乐教学中,赋予音乐教学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简述奥尔夫教学法对智障儿童在音乐教学中所产生的有效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智障儿童;音乐一、奥尔夫教学法(一)理念奥尔夫教学法提倡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与我们原先对音乐教育的本质的认识是大大不同的。
奥尔夫教学法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并通过语言、歌唱、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是人类的本能欲望。
因此,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对于智障儿童来说,这种需求更加明显,我们不提倡注重表现的好与坏,因此,奥尔夫教学法就与传统的音乐教育所追求的目的截然相反。
智障儿童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不同于正常孩童在沟通、表达、行为方面的缺陷,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加需要注重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教师则需要耐心引导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将愉悦身心、学习艺术二者充分结合,相得益彰,这才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和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相比较,传统模式只是单纯地教授学生如何唱、跳、弹奏等,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模仿老师。
老师在课堂上也更多的是追求结果,严厉地对待学生,无形中形成了对学生的压力,对于智障儿童更多是需要老师耐心细致的引导,因为特殊儿童在接收信息方面比正常儿童要缓慢和困难,此时更需要教师转换教育方式和思想,奥尔夫教学法正是我们需要应用在对智障儿童的音乐教育良药。
(二)原则奥尔夫教学法所尊崇的原则是要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的学习音乐。
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
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动起来,做各式各样的游戏,让学生的情绪更轻松,不知不觉在欢快的气氛中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综合音乐训练。
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音乐早期教育中的应用-2019年教育文档
xx教学法在儿童音乐早期教育中的应用一、引言原始的音乐是接地气的、自然的、有机体的、能为每个儿童学会、体验和服务的。
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又包含综合性、即兴性、参与性、人本主义、本土化几大原则。
其教学原则是以儿童发现自我为宗旨。
而学龄前阶段音乐教育是指对3~6岁幼儿的音乐能力做一些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和分析,让幼儿能掌握基本的音乐感受,发展他们的唱歌能力、节奏把握能力、音乐欣赏能力,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快乐,是学龄前阶段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
斟酌其中利弊,我国未来关于奥尔夫教学法该如何发展、如何去解决由奥尔夫教学法引发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则需要教育者、家长、全社会共同努力去解决,使其发挥最大功效。
二、如何解决问题及今后奥尔夫教学法的发展道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发展所发现的问题还是很大的。
现阶段我国学龄前阶段音乐教育是各级教育中较为薄弱和忽视的环节。
而学龄前阶段对儿童今后的心理及各方面都有着直接和改变性的影响,可见学龄前阶段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教育者与全社会一定要重视、把握好学龄前阶段教育这一重要时期,采用形式丰富的手段让儿童全面、健康地成长。
笔者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结合中国自身国情和时代特点,对音乐奥尔夫教学法在学龄前儿童音乐早期中的运用做深入分析,以供参考。
(一)解决方法1.外来方法畸形:教材上,应以引进的奥尔夫教材为蓝本,以我国本土音乐素材为主要内容,按照年龄分册,以便照顾不同年龄和程度的儿童学习音乐,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教材。
使用乐曲和乐器上,我国传统音乐是典型的五声调式,特色十分鲜明,使用我国经典曲目,不仅起到教育作用,还可以让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流传下去。
教育者可以研制我们自己的奥尔夫乐器,我国悠悠历史沉淀下来的音乐文化中,不少传统乐器具有音色优美、携带方便、演奏容易的优点,例如箫、陶笛等。
怎样在已有乐器上改革创造新的乐器,方便儿童普遍大范围普及使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奥尔夫音乐教育对智障儿童行为的干预作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最新推算,截止2010 年末我国智力残疾总数为568万人,精神残疾629 万人。
另据实际生活中常将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智力障碍等同或混用的现实,我国智力障碍者人数大致维持在1000 万水平。
如此大的基数使智力障碍问题超越了个人和家庭的范畴,成为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
张鸿懿、周为民及王佳等学者认为,6 —14岁的智力障碍者占总数的近一半。
因此加强智力障碍者,尤其是智障儿童教育和康复治疗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智力障碍的概念、分类与行为干预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是指大脑受到器质性损伤或由于遗传因素的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等,造成的大脑发育不全,形成认识活动的障碍或全面的心理活动障碍[1] 。
根据现有资料和临床观察,智力障碍儿童的外在表现尽管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总体而言必定在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注意力控制、逻辑思维及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自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障碍甚至是某一方面较严重的能力缺失。
“智力障碍儿童在同等条件(环境、强度、任务等)下与正常儿童相比,其心理水平、生理条件、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行为特征等方面的表现明显偏低” [2] 。
另据美国智力障碍协会和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的的智障80%反而,1%极重度智力障碍只占智障人数的统计认为,
人群都属于轻度智障。
因此,对智障儿童,尤其是轻度智障儿童进行行为干预,应该是智障儿童教育和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陈莞认为,音乐可
以有助于振奋人的情绪,可以打动人们的心灵深处……对于儿童孤独症、弱智儿童等通过音乐都可以开发出他们的自身潜能,调整他们的行为[3] 。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与行为干预的关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20 世纪以来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教育体系之一。
奥尔夫音乐体系以“原本性音乐”为主轴,提出音乐教育追求即兴性、综合性、参与性、自然性、民族性与大众性六大理念。
“音乐始自人生” [4] ,奥尔夫讲到,“我所有的观念,关于一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观念,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
我的任务和天职仅仅是从今天角度,将古老的、不朽的观念重新说出来,并致力于实现它” [5] 。
他还强调,“这体系绝不是单纯音乐的形式,它是运动、语言与音乐的一体化,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
它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近于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它是儿童的良师益友” [6] 。
因此,奥尔夫音乐的最大特点是主张从孩子的本性出发,以快乐的、易于接受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甚至创造音乐,让他们用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抒发内心世界,而不是让孩子感觉学音乐是一种负担或存在功利的目的。
行为干预是以行为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的一种干预模式,主要是指个体行为可以通过操纵环境刺激或行为后果而加以改变。
这其中操纵环境刺激的意义在于为特定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而操纵行为后果则旨在改变某种行为在未来增加或减少的可能性[7] 。
著名教育学家莫雷认为,动作技能的形成是由低级到高级、由局部到整体、由初步掌握到成为熟练技巧的发展过程,也是不断练习、不断完善的过程[8] 。
因此,通过条件刺激、行为反应和强化三个环节可以实现行为干预。
而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观,并追求即兴性、综合性、参与性、自然性、
民族性、大众性这六大理念在音乐教育中无疑具有探索、模仿、即兴和创作的结合,是行为干预的一种范式。
“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上贯彻着同样的精神原则:让学生在教师的安排和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唱、奏、动作和表演,甚至创作,去做、去学,那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和再创造” [9] 。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智障儿童行为干预中的实践一例
(一)实验方法
觯?化名),男,7 岁,智商54,唐氏综合征,就读于特殊学校一年级。
据班主任反映,他注意力容易分散,行动比较迟钝,语言不清,个性倔强不听指令。
受家长委托,笔者有机会对这位小朋友进行单独辅导。
征得家长同意,2013 年2月至2013年7 月,笔者每周一次(每次40 分钟),采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对鼋?行辅导,意图通过一定时期的教学和对比,判定奥尔夫音乐方式是否有显著或者细微改变。
本次实验主要使?教育对龅男形.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即兴方法、与语言结合方法和与身体动作相
结合的方法。
在实验之前,遵照美国音乐治疗大师苏赞B?汉斯
尔教授的方式,笔者列出了辅导计划和干预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根据计划,笔者将6 个月的实验时段分成前两周、第三、四周和其余五个月三个时段,分别侧重教学准备(熟悉环境)、学校式教学(消除疑虑)、奥尔夫教学(治疗训练)。
笔者设定的短期目标是:一是鲋鞫?参与活动的频次有增加趋势;二是保持注意力的时长有增加趋势;三是在实验环境中,能够对笔者的教学行为有所行为表露或者言语表露。
长期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有服从指令的努力或者效果。
(二)实验过程
根据安排,前两周的80 分钟,笔者与鲆黄鹂此?喜欢的卡通剧《熊出
没》,与他一同购买《熊出没》的粘贴画和公仔,并同他玩耍,消除龆员收叩哪吧?感。
期间,笔者试探性地问觯?是否喜欢笔者教他唱《我的好妈妈》,得到肯定回答,证明笔者与之建立了一种相对信任感。
接下来两周,笔者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教龀?《我的好妈妈》。
这首主题歌节奏规整,歌词基本是五字一句,简短明快。
但学习过程比预想的难很多,龅淖圍饬?很难集
中(基本维持在一分钟之内),领会能力也相当有限。
在五个月的主体实验中,笔者据此调整了当初设定的教学内容,决定从三字儿歌开始教,并从即兴、与语言结合、与身体动作相结合“小歌词是:为例,《小老鼠上灯台》以三个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喵喵
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
下来,哈哈!”为配合教学,笔者有意识地在墙角放置一个小猫布偶,龅淖圍饬艺皇北晃?引,偶尔自行走开把小猫抱在怀里。
笔者并不反对,只问他猫来了的时候小老鼠是怎样下来的。
起初,他在分神,根本不知道我问什么。
笔者拿出一只被绑得类似摇摇球玩具一样的软胶老鼠,手执绳端从高处放下,小老鼠像摇摇球一样从上往下滚动,接触地板时还反弹几下。
这一举动显然让龊苄缕妫?跃跃欲试。
笔者定下一个规矩,只要他能闯一关就能玩三次。
闯过三关后笔者教他怎样绑小老鼠。
这三关分别是:(1)当老师念儿歌且念到“叽里咕噜滚下来” 时,他代老师念这一句;(2)跟老师念儿歌且念到“叽里咕噜滚下来”时要边念儿歌边用动作表示;(3)自创一个小老鼠滚下来的动作并在老师念到这句儿歌时边念儿歌边律动。
第一、二关在笔者引导下,鼋锨崴傻卮彻?关。
第三关难度大一点。
起初他很是混乱,既忘了动作又忘了儿歌,经两次课练习后,尽管念得有点含糊,但边念儿歌边律动的行为准确率达到60%以上。
以上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首曲目,期间还学习了《逛公园》、《我的身体都会响》、《小黄鸭》等。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父母提示,每次课程结束,笔者都会送鍪?颗葡萄干。
(三)实验结果
笔者通过音乐、语言和行为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发挥龅闹鞴勰芏?
性,使鲈诒敬涡形?干预的前后还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改?一是尽管鱿衷谌孕哂谟氡收叽蛘泻簦ㄕ庖坏阍谇昂竺挥邢灾变,基本为零),但每当我让他参加活动时龆蓟岬阃罚?有时甚至先于他人动作。
二是他的注意力发生了明显改观。
由起初在摇摇车上待不到一分钟就走神,到现在能够手舞足蹈在摇摇车上听完一首歌曲,大概维持在2分37秒左右。
三是尽管“生气”还是常态,但主动参与活动的次数有增加,且较以往更容易被说服。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让7岁智障儿童鐾U ?亲自参与活动,培养了语言、举止和心理等方面的行为能力,逐步缓解或改善了一些行为上的障碍,如注意力、适应能力及服从指令的主动性得到提高等。
但由于是个案,缺乏科学的测量方法,加之这些反应均是在熟悉的环境下取得,因此,测试的效度和信度值得商榷。
在众多特殊学校采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取得一定进展的背景下,此次实验无疑增强了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大胆探索的信心。
笔者认为对智障学生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实施音乐训练,也应该成为有条件的特殊学校的一个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