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中林黛玉》

高一(1)班

王晓萱

开题报告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桂,金簪雪里埋!

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去父母,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她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受不了,最后凄凄惨惨的不幸夭折。

数百年来,黛玉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那无边的泪水吧。她的一生,就是还泪的一生,悲剧的一生。凄然与泪水相依相伴,落得个泪尽人亡。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给世人留下了诸如小心眼,多疑之类的印象,自古至今,备受争议。这个倾国倾城的潇湘妃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妨静下心来,倚一竿潇竹,探寻那绵绵的泪痕斑斑,探寻那一片黛色倾城…

研究经过

收集资料

有关林黛玉的文章

黛玉错过了多少人生之美

懂得两栖生活的人亦诗亦哲,深谙幸福的滋味:诗人的灵性让他君临万物,美处皆可娱目怡情,哲人的胸怀又让他没有贪念,任万物之美旋生旋灭,方死方生。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都做得极好,但两人气质却不一样。黛玉是诗人,宝钗是哲人。

所谓诗人,一身瘦骨,倦倚西风,吐半口血,在侍儿搀扶下看秋海棠;一旦爱上什么,又得不到,就连命也不肯要。所谓哲人,沉默安详,花来了赏之,月出了对之,无花无月的时候珍重芳姿,即使白昼也深掩重门。不如意事虽然也多,多半一笑置之。

两者比较起来,黛玉就显得不幸,写出的诗也让人肝肠寸断。当然,也并非诗人都如此。

苏东坡平生遭际着实不幸,有感则发,不平就鸣,最终孑然一身,无论政敌执政还是同党专权都容他不得。但是,读苏东坡的诗,却没有黛玉“不语婷婷日又昏”的凄恻哀怨,而充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诗人敏感多思的触角,哲人随流任运的胸怀,二者完美结合,让他的一生过得坎坷而热闹,丰富而美好。

说到底,哲人的心态就在一个不“执著”,善于转换角度看待问题。

大多数“执著”诗意的人,对于世上的美丽,未见之先,先有“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喟叹,见到之后,又为无法永久持有而心生悲戚。黛玉的痛苦,就来自这种“执著”之心。虽然她懂诗懂佛,却最是看不透,解不开。宝钗也懂诗,却把诗诙谐地比作“原从胡说来”,也懂佛,却把宝玉的偈子三把两把扯碎烧了。她同样际遇堪怜,但却始终处之泰然,淡然微笑,保持哲人的得体态度。

生活中多么需要这种豁达啊!

东坡既然懂得两栖生活,亦诗亦哲,当然深谙幸福滋味。在他的眼里,“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诗人的灵性让他君临万物,每处皆可娱目怡情,哲人的胸怀又让他没有贪念,任万物之美旋生旋灭,方死方生,笑看世事无常……

假如世人都爱黛玉

鲁迅说,贾府的焦大是不会喜欢林妹妹的。不喜欢黛玉的,又岂止焦大一人。在我看来,世人大多不爱黛玉,便是正常。如果人人都喜欢黛玉,那她一定不是黛玉。孤标傲世者,常为凡俗之人所不能容忍。历来品质高洁者,多寂寞终生,无人能理解。更毋论喜欢。

在喜欢宝钗的同时又讨厌黛玉的人,十之八九都认为宝钗大度能容,黛玉刻薄小气,令人生厌。只是,大凡如此认为的人,恰恰缺乏宝钗的宽容大度。亦或者,对于弱小者,缺乏设身处地的同情。不能容忍一个孤女出自本能的自我保护。不能容忍一个女子对感情的至真至纯。他能容忍一个无依无靠的女子那一点敏感和自尊。有人要说黛玉并非无依无靠,因为老太太是宠她的。可是谁都知道,老太太的宠爱,必定是短暂的。如若她有宝钗的家世显赫,全然无须为自己毫无保障的命运担忧,她的从容大度,必定不比宝钗差。只是,太多的人,不愿意多为别人考虑一点,哪怕只有一点。人们总是不自觉地以对自己更为严厉的标准对待别人,却从不自知。所以我常常看见,批评黛玉刻薄的人,往往,比黛玉更刻薄。

更有目光狭窄如那针尖者,分明一块美玉,那针尖探过去,便只见那点细微的瑕疵,全然不见整块玉的晶莹。只是用那针尖对准自己时,便干脆连瑕疵也看不见了,一寸一寸全是光辉。这样的人,其实不配对宝钗说喜欢。他们希望自己周围都是如宝钗一般随和大度的人,却从不要求自己也这样对他人。否则,无法解释他们对黛玉的苛刻。

世外仙姝寂寞林。其实从开始,曹雪芹便没有打算让除了宝玉之外的任何人,发自真心地爱黛玉。很多人说什么“决不娶黛玉为妻”之类的话,但却不知,黛玉是宁死也不回嫁的!所以每每看到诸如“绝不娶黛玉为妻”之类的蠢话,我总忍不住哑然。更有何种女子适合为妻,何种女子适合为恋人之类的讨论,实在叫人啼笑皆非。适合或者不适合,必定有一个标准。你用这样的标准去寻找,找的一定不是真爱。好好一部传奇,就这样被糟蹋。

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对于黛玉来说,世上唯有宝玉能知她如此之深。大观园里最寂寞的女子,从来不是黛玉。她的寂寞,是绝世而独立,可是,她有宝玉知她。大观园里最寂寞的女子,一直都是宝钗。她的寂寞,是身在闹市,却无人能近。纵是你对她千般好万般好,也休想知道她在想什么。她是淑女,她的家教让她看上去如此热情,又如此冷漠。

假如世人都爱黛玉,永远只能是假如。黛玉注定是要夭亡的,大观园里一众女子,也都注定了必然的悲剧。这世间常常容不得美好的事物存在太久。

评论黛玉的语段

林黛玉的性格固然有许多悲剧因素,而造成她不幸人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她与封建社会的不相容。林黛玉的才情与抱负,她的生活理想和独立精神,她的高洁品质和不媚世俗的态度,她的不圆通和不妥协,都使她虽身为贵族却不能成为“大家闺秀”…

黛玉是盏茶,入口苦涩,得有心人细细品味,才晓得个中滋味;宝钗是坛酒,一揭盖儿就香气四溢,隔着三里也能熏人个半醉。

后人对《红楼梦》中极为重要女性的评价:香菱有其幽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大意就是这些美人各有特色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但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相对比较完美的人物,想也只有黛玉了。

研究人员对黛玉的小心眼有以下几点认识:(1)林黛玉只在一个问题上小心眼——和宝玉的关系上;(2)对于宝玉来说,这种“讽刺”、这种“挖苦”,有的只是幸福的感觉——所谓的“不是冤家不聚头”,比那些利益关系的奸男狗女要高许多层次;(3)黛玉在对待其他人上很大度——比如,的二十二回看戏时,湘云直嘴说那个戏子像黛玉…..而正当宝玉为化解黛玉和湘云之间的矛盾而着急时,黛玉却来找宝玉,拿走宝玉的悲叹诗去找湘云玩;(4)黛玉虽然主观上认为宝钗是情敌,处处给宝软话——但是,当宝钗向黛玉伸出和平之手时,黛玉接纳了宝钗的友谊,并以诚相待;(5)黛玉的小心眼和其他恶人的小心眼不可相提并论——贾环的小心眼使宝玉身受重伤,薛蟠的小心眼使宝玉遭受毒打,赵姨娘的小心眼使宝玉的心灵受到摧残……相比之下,黛玉的小心眼倒是有几分可爱!(6)黛玉在才干上决不小心眼——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学诗,第七十三回,黛玉主张迎春应该严管下人,还有黛玉的诗才;(7)不能否认黛玉说话很直,但这和小心眼完全是两码事。

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并特别多的钟于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黛玉的完美就在于她的超凡,然而超凡就必然使她远离人群,曲高和寡。这最大的优点又成了她致命的弱点,于是她又显得那么不完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