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快速聚沉理论的燃煤颗粒物化学团聚模型_刘加勋

合集下载

溶液结晶过程强化

溶液结晶过程强化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4 年第 43 卷第 1 期溶液结晶过程强化冯瑶光1,陈奎1,赵佳伟1,王娜1,王霆1,黄欣1,周丽娜1,郝红勋1,2(1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天津 300072;2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天津 300072)摘要:溶液结晶是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产品分离、纯化和功能化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精细化工等领域。

溶液结晶中晶体的成核和生长过程将决定最终晶体产品的晶型、晶习、粒度、纯度等关键质量指标。

因此,对溶液结晶过程,尤其是晶体成核和生长过程进行强化既有利于提高过程效率,也有助于满足晶体产品不同的性能需求。

本文围绕晶体成核和生长强化这一关键问题,从受限空间、物理场、添加剂和模板剂等方面系统综述了溶液结晶中的过程强化策略。

探讨了各种过程强化策略的优点和局限性,并总结了溶液结晶过程强化策略的主要研究重点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结晶;成核;生长;粒度分布;过程强化中图分类号:TQ0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24)01-0087-13Process intensification of solution crystallizationFENG Yaoguang 1,CHEN Kui 1,ZHAO Jiawei 1,WANG Na 1,WANG Ting 1,HUANG Xin 1,ZHOU Lina 1,HAO Hongxun 1,2(1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Industrial Crystallization Technology,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Technology,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China; 2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hemical Science andEngineering (Tianjin), Tianjin, 300072, China)Abstract: Solution crystalliz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duct separation, purifica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 techniques in chemical industry,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pharmaceutical, food, fine chemicals and other fields. The nucleation and growth process of crystals in solution crystallization willdetermine the key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such as crystal form, crystal habit, particle size and purity of the final crystal products. Therefore, process intensification of solution crystallization, especially crystal nucleation and growth process,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process efficiency and meet the different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of crystal products. In this paper, process intensification strategies fornucleation and crystal growth in solution crystallization ar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including the technologies of confined space, physical fields, additives and template agents.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various process intensification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and the main research focuse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solution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intensification strategies are summarized.Keywords: crystallization; nucleation; growth;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rocess intensification特约评述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3-1146收稿日期:2023-07-09;修改稿日期:2023-08-17。

燃煤超细颗粒物团聚促进机制的实验研究

燃煤超细颗粒物团聚促进机制的实验研究

s lto ih wa p a e n o t e i lto lcr sa i p e iiao ( P), t u , t e a g o ea e o u in wh c s s r y d i t h n e f ee to t tc r cpt t r ES h s h g lm r td
维普资讯
第 5 8卷
第 1 期 1





( i a Ch n )
V 0 _ 8 No.1 I5 1
20 年 1 07 1月
J u n l o C e c l I d s r a d En i e rn o r a f h mia n u ty n gn eig
s b ir p r il s o l b c pt r d u m c on a tce c u d e a u e by he t dus c le tng q p e .Sy t ma i e pe i e s f t o lc i e ui m nt s e tc x rm nt o s b ir ri l gg o e a i n w e e c du t d,a hei l e c a t r ncud ng pH a ue l w a e, u m c on pa tc ea l m r to r on c e nd t nfu n e f c o si l i v l ,fo r t a d c c nt a i n ofa l m e a ol to we e a a y e I d to n on e r to gg o r nt s u i ns r n l z d. n a dii n, t nfu n e o e he i l e c f t mpe a ur n rt ea d p r il s c nc n r ton i he sm u a e l e g s wa l o d s us e .W ih t d to f t gg o e a a tc e o e t a i n t i l t d fu a s a s i c s d t he a dii n o he a l m r nt s l ton,t a tce m iso c nc n r ton i l a d c e s d i ii a ty oui he p r il e s i n o e t a i n fue g s e r a e sgn fc n l .The s bmir r il s u c on pa tc e a l gg ome a i n e hn l g wh e os i c e p r a c t o t e s i ns f u r to t c o o y os c t s h a e c n on r l he mi so o s bml r n a tc e a d c o p r il s n d c e s he p ct of fue e r a e t o a iy l ga o i u l t ut ha gi g he pe a i n a a e e s he ESP.The s bv o s y wiho c n n t o r to p r m t r of t p r il g o r ton t c i e i a u e u nd p o sng me h t o r t mi so f s bmi r n a tce a gl me a i e hn qu s s f la r mii t od o c ntol he e s i n o u co

燃煤PM10湍流聚并GDE方程算法及算例分析

燃煤PM10湍流聚并GDE方程算法及算例分析

)湍 流 聚 并 动 力 学 方 程
基于颗 粒稀 疏和分 子混 沌假设 . 在 仅考 虑颗 粒湍 流 聚并 的情 况下 . 建立 在欧拉 坐标 体 系的颗 粒 尺度分 布 函数 的零维平 衡方 程 :

sp
f _ [ ( 1 二 ±

续 相 引 起 。 后 来 又对 该 方 程进 行 修 正 _ 4 j , 得y - , J 适 用 于 任 意密度 颗粒 的聚并 核 :

于颗 粒群 平 衡 方程 ( G DE ) 的算 法 也 是 目前 研究 的热 点 j . 文 中将 对 其展 开 讨论 . 为后 续 研究 提 供 理论 借
( 浙 江菲达 环保 科技股 份有 限公 司 , 浙江 诸暨 3 l 1 8 0 0 )
摘 要 : 颗粒群平衡方程( G DE) 是 模 拟 计 算 超 细颗 粒 物 的 聚 并 情 况有 效 方 法 , 针 对 GD E 方程 的 特 点 分 别 探 讨 了 分 区 法 、
矩 方法、 MC 方 法等 主 要 算 法 , 运 用激 光粒 度 分析 仪 和 A NDE RS ON 测 量 P M1 ( } 初始尺度分布 , 为超 细颗 粒物 聚 并 的 数 值 模 拟 计 算 提供 了理 论 借 鉴 . . 利用C F D 软件编程功能. 编 写 湍 流 聚 并计 算 程 序 , 计算结果同文献、 实 验 结 果吻 合 较 好 , 有 效 说 明 了湍 流 聚 并 模 型及 计 算 方 法 的 合理 性 . .
体吸收. 具 有 很大 的危 害性 . 所 以强化 对 细 颗粒 粉 尘 的收集将 是 除尘技 术发展 的新方 向 颗 粒物 聚并技 术 是控制 超 细颗 粒 粉尘 排 放 的有 效方 法 . 其 中. 湍流 聚 并 是最 有应用 前景 的一种 团聚技术 _ 1 ] 对于 颗粒 动力 学 演变 过程进 行定 量描述 有助 于揭示 颗粒 聚并 机制 . 完 善 湍 流 聚 并 技 术 的理 论 基 础 颗 粒 群 平 衡 模 型 ( P B M) 仅 仅 抓 住 颗粒 尺度 分 布 这 个 关 键 参 数 . 采 用 概 率方 法 为各 种 动力学实 践建 立定 量 的描 述模 型 对

旋风筒中磷石膏颗粒浓度分布的数值模拟

旋风筒中磷石膏颗粒浓度分布的数值模拟

旋风筒中磷石膏颗粒浓度分布的数值模拟严思思;刘少文【摘要】FLUNT software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gas-solid two-phase flow in a cyclone separator. Phosphogypsum particles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nd separation efficiency in a cyclone separator of cold state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Reynolds stress model and the Euler-Euler model.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demonstrating tha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had good prediction accuracy. The effects of velocity,solid-gas ratio and outlet diameter on separation efficiency and section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e increase of velocity had little effect on separation efficiency and radial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Both separation efficiency and particle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as the solid-gas ratio rose. The outlet diameter also had influences on separation efficiency and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section 2. The simulation calculation confirms that the separation efficiency is 94.2% at outlet diameter of 50 mm,velocity of 17 m/s and solid-gas ratio of 2.25 kg/m3.%采用FLUNT软件对旋风分离器气固两相流进行数值模拟,应用雷诺应力模型和欧拉-欧拉模型对冷态下磷石膏在旋风筒中的浓度分布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有较好的吻合,说明模拟结果有较好的预报精度.模拟分别考察了风速、固气比和排料口直径对分离效率和截面浓度分布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增大风速,对—分离效率和径向上浓度分布影响较小;固气比增大分离效率提高,且颗粒浓度增大;排料口直径对分离效率和截面2的浓度分布影响明显.优化操作条件为:旋风筒下料口直径为50 mm,风速17 m/s、固气比2.25 kg/m3,此时分离效率达94.2%.【期刊名称】《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0)002【总页数】6页(P138-143)【关键词】旋风筒;磷石膏;浓度分布;数值模拟【作者】严思思;刘少文【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72.4旋风分离器内部流场为复杂的三维湍流旋流场,其内部颗粒浓度分布和分离效率会影响它作为预热设备时的传质传热效率[1-2],而颗粒浓度分布和分离性能受到操作条件和结构尺寸的影响。

煤粉燃烧细颗粒物生成、演化与沉积特性实验研究共3篇

煤粉燃烧细颗粒物生成、演化与沉积特性实验研究共3篇

煤粉燃烧细颗粒物生成、演化与沉积特性实验研究共3篇煤粉燃烧细颗粒物生成、演化与沉积特性实验研究1煤粉燃烧细颗粒物生成、演化与沉积特性实验研究近年来,部分城市的PM2.5浓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煤粉燃烧是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

PM2.5颗粒物主要是由二次污染和一次污染形成的,其中一次污染是指颗粒物直接在大气中生成,而煤粉燃烧是一种重要的一次污染来源。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煤粉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因此煤粉燃烧产生的细颗粒物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煤粉燃烧细颗粒物生成、演化与沉积特性的实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煤粉燃烧过程中颗粒物的生成规律和演化过程,并为煤粉燃烧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煤粉燃烧颗粒物的生成规律煤粉燃烧主要产生的颗粒物有:PM10和PM2.5,其中PM2.5的粒径较小,容易引起呼吸道等疾病,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影响PM2.5生成的因素很多,包括煤种、煤粉粒径、燃烧温度、燃烧条件等。

(1)煤种:不同的煤种对颗粒物的生成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

在煤种相同的情况下,硫分、灰分含量高的煤粉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颗粒物。

(2)煤粉粒径:煤粉粒径对颗粒物的生成有着直接影响。

当煤粉粒径越小,燃烧过程中表面积增加,吸附和反应速率也会增加,产生的颗粒物也会更多。

(3)燃烧温度:高温有利于煤粉完全燃烧,降低颗粒物的生成量。

当燃烧温度不够高时,颗粒物的生成量会增加,并且质量也不乐观。

(4)燃烧条件:煤粉燃烧的过程中,燃烧氧气量对颗粒物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

当氧气量不足时,煤粉燃烧不完全,颗粒物的生成会增加。

同时,过多的氧气也会导致颗粒物增加。

二、煤粉燃烧颗粒物的演化过程颗粒物在大气中的演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颗粒物随着气流运动,会发生聚合、碰撞、沉积等过程。

由于颗粒物的化学成分不同,颗粒物的演化过程也存在差异。

在烟气中,颗粒物存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悬浮态、沉降态和吸附态。

《工业锅炉》2020年第1~6期分类索引

《工业锅炉》2020年第1~6期分类索引

《工业锅炉》2020年第1〜6期分类索引V特稿A节能减排与工业锅炉技术创新............林宗虎(1-2)V综述与前沿A我国锅炉行业演进与发展展望............王善武(1・5)我国锅炉行业演进与发展展望(续).....王善武(2-1)垃圾焚烧技术和产品及其在垃圾分类条件下的新进展……...................................别如山(3-1)V研究与开发A固体燃料层燃过程中着火特性的实验研究..............................廖泽坤,王炳璋,张睿智,等(1-21)大容量高热值垃圾焚烧炉炉内流场的模拟研究............................潘扬,罗翠红,吴荫津,等(1-26)烟气再循环对350kW燃气锅炉超低氮燃烧工况稳定性的影响..................高晗,朱彤,朱荣俊,等(1-32)链条炉运行参数对燃烧及NO”排放的影响...........................................刘奇,王义德(2-11)燃尽风率对四角切圆锅炉燃烧及NO”生成特性的影响……..................王志平,石黎,彭德其,等(2-17)基千数值模拟的SCR喷氨优化及反应潜能提升研究……..................马林,王海刚,李旭凯,等(2・21)流态对CFB燃烧气体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及其应用.......................张缦,张素花,郭学茂,等(3-11)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的260t/h CFB锅炉设计与运行.....................包绍麟,毛军华,陆晓焰,等(3-18)58MW立式顶吹煤粉热水锅炉的研发......................................李在让,李长征,周冬雷(3・22)14MW循环流化床有机热载体锅炉的设计..................................曹剑,张召磊,徐向东(3-29)超低热值煤矸石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与应用............................弋治军,张旭海,龙敏,等(4-1)燃细颗粒煤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与应用..................................郝玉平,马艳妮,李斌,等(4-4)750t/d垃圾焚烧炉的优化设计与CFD模拟验证.....................................张钦华,余笑枫(4-9)锅炉高温烟气引射器结构设计及计算……卜银坤(4•15)高原锅炉燃料燃烧和烟气特性的研究与进展..............................杜勇博,张井坤,笪耀东,等(5-1)70MW水煤浆循环流化床热水锅炉的设计与运行.........................包绍麟,宋国良,傅海涛,等(5・7)750t/d生活垃圾焚烧锅炉的设计优化.............................................刘亮,庄宇刚(5-11)蒸汽和导热油双工质煤粉锅炉的设计应用.........................................张文玉,李文超(5-15)减少波节数量的波形炉胆有限元计算与分析............................于丽丽,马晓飞,于再海,等(5-18)高原锅炉运行性能及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杜勇博,笪耀东,刘学敏,等(6-1)循环流化床锅炉试烧兰炭及新锅炉设计思路..............................时勇,聂志钢,王如超,等(6・8)90t电弧炉余热回收系统设计……张尧,唐菊(6・12)危废焚烧炉配风控制的优化和应用.....文勇(6・16)火电厂SCR脱硝系统性能测试技术与应用................................白凯杰,卢伟业,李运泉(6・20)V探讨与交流A过热油田注汽锅炉用新型掺混器的设计与应用..........................张晓彩,林森明,周建平,等(1-38)DHL70-1.6/130/70-A H型锅炉集箱支管误下料的补救措施..................赵岩,张福强,付新宇,等(1・42)层燃锅炉自动化低氮燃烧技术的研究应用..............................祁连中,李伟,谢威,等(2・25)垃圾高温焚烧及热量合理利用模式.....朱平生(2・31)湖南省在用工业锅炉能效统计分析及节能对策................................黄晔,汤国乐,刘欣(2・34)超低氮高效贯流式锅炉开发.....傅文军,李一骧(3-33)发电锅炉煤粉浓度在线监测系统开发与应用.......................................李少芝,王传生(3-37)一种带喷射器的生物质锅炉溜管进料装置的优化设计……...........................尤巍,钱秋芳(3・40)垃圾分类对垃圾焚烧炉运行性能影响的分析................................吕岩岩,杨麟,徐煜(3・44)燃气锅炉氮氧化物超低排放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于治国(3-48)生物柴油在WNS型工业锅炉中的燃烧和氮氧化物浓度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张艳伟,林欣,任志远(4・23)GONGYEGUOLU冷凝水回收系统管道水锤原因分析及措施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电站锅炉检修平台优化设计……..............罗超,考传利,张皓,等(4・29)福建省垃圾焚烧发电锅炉分布与能效状况调查分析........................................戴国栋(4-35)固体蓄热锅炉与燃气真空相变锅炉在供热中的应用对比分析...................................惠荷(4-41)锅炉高温烟气引射器结构设计及计算(续).................................................卜银坤(5・23)过量空气系数对在用燃气锅炉热效率和N0”排放的影响分析...................................高玉姜(5-29)浅析燃气工业锅炉低氮燃烧技术与排烟热损失的相关性…...................................叶向荣(5-32)生物质料仓结拱原因分析及措施........尤巍(5•34)垃圾焚烧炉12Cr1MoVG过热器管屏制造工艺及质量控制浅析.............................姜广聪,虞国锋(5-38)波形炉胆计算方法改进与炉胆结构革新..............................李之光,徐甫,张仲敏,等(6・25) 48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热超导暖风器的应用实践.....................沈永兵,岑岭山,姜世锋,等(6・29)循环流化床锅炉利用炉渣进行烟气脱硫的技术...................................李伟,桑洪忠(6・32)福建省部分在用燃煤工业锅炉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王志建,杨斌学,尤俊,等(6・35)大型燃气加热转化炉系统热效率提升策略............................姜景杰,赵维松,彭勇,等(6・38) V发电与供热A风膜式贴壁风防止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效果分析...........................................曾健云(1-47) 330MW机组锅炉后屏过热器流体冷却间隔管管座开裂原因分析与处理...........................史海燕(1-51)生活垃圾气化甲炕化发电技术...........................................殷仁豪,王鹏,卢海勇,等(2・51)中心给料机在CFB锅炉扩建改造中的应用...............................................邓国荣(2-58)超临界机组再热热段疏水管内壁裂纹原因分析............................李勇军,林庆宇,潘智,等(3・52)直吹式制粉系统给煤机火灾风险分析与处理............................崔方辰,王永杰,毛其东,等(3-57)高参数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锅炉技术的应用............................任超峰,方朝军,朱守兵,等(4・45)电站锅炉用焊接节流式流量计的焊缝缺陷检测及分析……................周文,夏尚,王涛,等(4・50)材质为SA-213T91锅炉高温再热管腐蚀原因分析及处理................汤国乐,邱葭菲,黄晔,等(4・54)垃圾焚烧锅炉受热面高温腐蚀分析及防腐涂层的应用……...................................刘亚成(6•41)热电联产锅炉过热器结垢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王国平,徐旭辉,饶卫康,等(6・45)V质量与工艺A国内外有机热载体加热炉设计标准的应用分析..............................苏海鹏,王鹏南,王惠云(2-38)FMEA在工业锅炉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张羽,徐展,陈健(2-47)V运行与管理A116MW角管式热水锅炉脱硝改造........................................韩建国,张显涛,邵猛(1-54)一台玻璃窑余热锅炉受热面腐蚀泄漏事故分析.............................................陈江龙(1-57)加热转化炉上集气管失效原因分析.....赵维松(1・60)燃气锅炉节能器管子穿孔原因分析......................................李学林,陈霞,冯彦香等(2・62)一台75t/h CFB生物质锅炉运行问题分析及对策........................牛讲伟,白周方,薛东晓,等(3•60)电极式锅炉水位示控及联锁保护装置可靠性分析及建议…................熊伟东,任强,冯维君,等(4・58)锅炉集箱鼓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邱卓,华江峰(4・61)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优化调整的试验研究........................王凤阳,华海峰,任海,等(5・41)垃圾焚烧炉烟气再循环技术分析及应用..................................王沛丽,许岩韦,王进,等(5-46)锅炉煤改气送风道振动问题的分析及处理.........................................常峥嵘,任林(5-50)一台针状焦煅烧装置余热锅炉节能改造…谭少军(5・55)燃煤锅炉改燃成型生物质燃料的案例分析.........................................杜军堂,李云(6・49)直接喷淋+空冷工艺在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综合治理中的应用............万大阳,吕凤,程宁宁,等(6・53)一起水位计玻璃板破裂引发的锅炉爆燃事故分析...................................毕新泗,张勇(6・57)冷凝水回收系统管道水锤原因分析及措施.................................................林晓巍(6-60)GONGYE GUOLU。

化学团聚促进燃煤细颗粒物脱除的简析

化学团聚促进燃煤细颗粒物脱除的简析

化学团聚促进燃煤细颗粒物脱除的简析作者:王健来源:《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2019年第10期【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对于资源开采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且精细。

本文主要就化学团聚促进燃煤细颗粒物脱除为核心点,进行了全面的有关知识体系阐述。

首先,对化学团聚技术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分析和阐述,紧接着从燃煤燃烧前后所需要的团聚技术两个方面论证了对化学团聚技术运行现状进行研究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对其产生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够为后续的科研项目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我国矿业资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细颗粒物;化学团聚;燃煤颗粒物脱除随着工业进程的推进,市场经济在日常的运作过程中对于能量的需求量越來越大。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几个产煤大国,为进一步加快工业化生产,改革开放以来对于煤炭资源的开采力度和范围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

当煤炭进行燃烧时,所产生的细颗粒物排放在空气中,成为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

该气体能够通过对太阳辐射以及散射进行吸收,从而直接影响了地球的生态气候。

尽管,目前国内大部分燃煤电厂会通过静电除尘器来进行烟尘的处理和回收,但是由于细颗粒物的脱除能力极低,无法在除尘器的处理后排放到大气中。

在此基础上,针对于燃煤细颗粒的脱除技术研究显得更为必要。

常见的团聚技术主要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促使燃煤细颗粒物团聚为易为脱落的大颗粒物,最后利用现有的除尘设备进行高效化的脱除操作,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减少细颗粒物排放的技术。

此外,由于化学团聚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成为了科研人员研究和优化的重点。

1.主要化学团聚技术存在的缺陷对煤矿材料的细颗粒物团聚促成长大的处理技术,是世界工业化生产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现主要的团聚技术有:电团聚、声团聚、热团聚、磁团聚以及化学团聚。

其中,由于使用电团聚所消耗的电能较大,且对团聚的颗粒物数量存在要求,因此即使该技术在提高细颗粒物的团聚效率上具有较高的效率,也没有被广泛应用到市场中;声团聚所产生的声波在其高频的情况下仍旧会消耗大量的电能。

燃煤超细颗粒物喷雾团聚的模型

燃煤超细颗粒物喷雾团聚的模型

燃煤超细颗粒物喷雾团聚的模型陈俊;张军营;魏凤;黄充;郑楚光【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05(030)005【摘要】通过对喷雾团聚过程中雾滴和颗粒物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分析,结合雾滴干燥理论提出了一个聚团增长的模型.据此模型计算出了不同初始条件(初始雾滴直径,喷雾溶液流量)对喷雾团聚最终参数(雾滴蒸发时间,团聚效率等)的影响.根据计算结果发现:随着喷雾雾滴初始直径的不断增大,最终形成的聚团的直径也不断增大,但是团聚效率却随之降低.而将雾滴初始直径控制在10~20 μm范围内时,可得到最佳的喷雾团聚效果.增大喷雾溶液的流量可提高喷雾团聚的效率,且要达到同样的团聚效率,雾滴初始直径越小,所需的喷雾溶液流量也越小.【总页数】5页(P632-636)【作者】陈俊;张军营;魏凤;黄充;郑楚光【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534【相关文献】1.超细颗粒物团聚行为数值模拟 [J], 盘思伟;马斯鸣;杨建平;张凯;李丽;张军营;赵永椿2.燃煤超细颗粒物团聚促进机制的实验研究 [J], 赵永椿;张军营;魏凤;陈俊;郑楚光3.超细颗粒物超声波团聚的影响因素 [J], 康豫博;朱益佳;蔺锋;张武高4.燃煤超细颗粒团聚模拟研究 [J], 魏凤;张军营;郑楚光;陈俊5.燃煤飞灰超细颗粒物声波团聚清除的实验研究 [J], 陈厚涛;赵兵;徐进;沈湘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化学团聚剂强化燃煤细颗粒物团聚脱除

化学团聚剂强化燃煤细颗粒物团聚脱除
收稿 日 期 :20 19- 12 - 18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ZR2017MB024) ;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7-K06) ;山东省重点研发 项目(2015GSF117026) 。 第一作者:朱洪堂( 1995-) ,男,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烟气污染排放控制。 zht961720631@ 163. com ∗通信作者:孙德帅( 1976-) ,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颗粒物治理、烟气污染排放控制、有色污水治理。 luckysds@ 163. com
98
环 境 工 程
第 38 卷
removal was maximum was in weak acid range. The adhesive force among particles increased by 3. 5 times when threecomponent chemical agents were used to remove particles. Therefore, the mass of fine particles reduced by 45% ~ 49% , and the median diameter increased from 3. 5 μm to 7. 5 ~ 8. 6 μm. Keywords: particles; agglomeration; agglomeration agent; removal efficient; coal combustion; surfactant; flocculent; inorganic salt
0 引 言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我国
煤炭消费量仍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59. 0% [1] 。 燃煤排 放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仍非常严峻,化石燃料燃烧是 细颗粒物的主要排放源,也是细颗粒物排放的主要控 制对象。 烟气中的细颗粒物 含有大量有毒有害 物 质[2-4]( 容易富集 Pb、As、Se、Hg 等重金属物质和多环 芳烃类、二噁英等 有 机 化 合 物 ) ,经 口、鼻 进 入 人 体 后 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5] 、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造成 严重损伤,使死亡率升高[6] 。

大庆褐煤中矿物元素的赋存形态及颗粒物的生成特性

大庆褐煤中矿物元素的赋存形态及颗粒物的生成特性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大庆褐煤中矿物元素的赋存形态及颗粒物的生成特性 姓名:张丰豪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热能工程 指导教师:柳朝晖;郑楚光 20070122


燃煤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是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来源,其中的微细颗粒物 (PM2.5,即颗粒直径小于 2.5µm) 因比表面积大,且富集了许多痕量元素,对人体健康 产生严重的危害。但由于燃煤过程中颗粒物形成的复杂性,目前对细颗粒生成机理与 控制机制知之甚少,因此一直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对燃煤颗粒物的形成机理、生长 演化、以及排放特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经济意义。 本文首先详细综述了目前国际上在燃煤颗粒物生成机理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分 析了研究中的成果与不足,从而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思路。针对大庆褐煤,采用密度分 级和逐级化学提取试验研究了该煤中矿物元素的赋存形态,从而对该煤种的矿物分布 特性有了定量了解;然后到大庆实际燃煤电站进行现场飞灰采样,并对不同粒径的颗 粒物进行质量、形貌及元素组分测定,获得了除尘器前后 PM10 的质量粒径分布、形 貌特征、元素组成与分布、颗粒物的排放特性等,据此来分析燃煤过程中颗粒物的形 成途径。最后,分析了目前广为接受的 Quann 的蒸发模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并引入 CO/CO2 比值对其进行改进,模拟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模型可以很好的预报燃煤 过程中无机难熔矿物的蒸发,并可以定性的了解燃烧特性对蒸发的影响。
II
introduce the CO/CO2 ratio in the surface of char to the model, and found that the improved model could simulate the total vaporization of inorganic matter quiet well, as well as that it could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mbustion parameters on the inorganic oxide vaporization.

超细颗粒物团聚行为数值模拟

超细颗粒物团聚行为数值模拟

超细颗粒物团聚行为数值模拟盘思伟;马斯鸣;杨建平;张凯;李丽;张军营;赵永椿【期刊名称】《热力发电》【年(卷),期】2016(045)009【摘要】针对燃煤电厂现有除尘设备的超细颗粒物脱除效率偏低,大量超细颗粒物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采用化学团聚促进超细颗粒物团聚长大,可有效提高超细颗粒物脱除效率.本文选用絮凝模型蒙特卡罗算法,在考虑液滴破碎和不考虑液滴破碎情况下研究超细颗粒团聚絮凝过程中尺度分布、颗粒数目和颗粒平均粒径在不同团聚剂流量下的变化.结果表明:团聚剂流量较小时,液滴数目较少,会影响颗粒与液滴间的吸附,团聚剂对颗粒团聚促进作用不明显;但团聚剂流量过大会增加液滴间的吸附,增大液滴的平均粒径,降低颗粒与液滴吸附的机率,降低团聚效果.因此,选择合理的团聚剂流量是获得良好团聚效果的关键.【总页数】7页(P44-50)【作者】盘思伟;马斯鸣;杨建平;张凯;李丽;张军营;赵永椿【作者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80;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80;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80;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16【相关文献】1.超细颗粒在声波作用下团聚的数值模拟 [J], 郑建祥;康文瑶;吕辛桐2.燃烧超细颗粒声波团聚的谱分布数值模拟 [J], 姚刚;盛昌栋;杨林军;沈湘林3.基于分形的超细颗粒声波团聚数值模拟 [J], 姚刚;沈湘林4.超细颗粒在交变电场中团聚过程的数值模拟 [J], 公利平;盛昌栋;沈湘林5.超细颗粒物超声波团聚的影响因素 [J], 康豫博;朱益佳;蔺锋;张武高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悬浮颗粒物凝聚体的溢油清除实验

悬浮颗粒物凝聚体的溢油清除实验

悬浮颗粒物凝聚体的溢油清除实验孙娟;刘香玉;李慧芬;赵朝成;刘芳;韩志勇【摘要】基于石油-悬浮颗粒凝聚体形成的海洋溢油修复模拟实验,包括施加消油剂前后的油品性质测定、悬浮物采集及其性质测定以及修复模拟实验三部分,在紫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石油与悬浮物形成凝聚体结构,并通过气相色谱-火焰离子检测器方法测定石油含量,研究悬浮物和消油剂的溢油清除效率及其最佳清除条件.结果表明,在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悬浮物与溢油通过形成凝聚体而增大溢油的清除,添加悬浮物可以使最佳剂油比由0.2降低至0.1,最大溢油清除效率提高至74%~84%.【期刊名称】《兰州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4)005【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海洋溢油;化学消油剂;悬浮颗粒物;修复【作者】孙娟;刘香玉;李慧芬;赵朝成;刘芳;韩志勇【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5随着全球对石油产品需求和石油海洋运输的增加,大量的石油及其制品泄露到海洋环境中,如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石油钻井平台爆炸事故、2013年青岛“11·22”中石化输油管道爆炸事件.由于石油对水生生态,尤其是脆弱的沙滩生态系统高度的毒性效应,一旦发生溢油事故,就必须进行及时的溢油清除[1-3].目前,在处理这类溢油事故时,主要采取的清污方式为在溢油水域布设围油栏、组织清污船舶作业、大量使用清油毡和消油剂、以及微生物降解等[4-6].然而,这些溢油清除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传统的物理方法受天气和海洋水动力条件的限制,生物法受油浓度和水动力条件制约.化学消油剂目前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溢油应急有效措施由于对敏感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潜在的毒副作用使得国际上对于是否应用消油剂处理溢油存在很大争议[7].也使得开发溢油处理替代技术成为一种需要.滨海环境条件下溢油可以与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发生凝聚作用形成石油-悬浮颗粒物凝聚体从而有效提高溢油分散效率[8].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影响凝聚体形成的因素方面[9-16].国外出现了利用添加颗粒物来清除溢油的尝试,但对于施加的最佳颗粒物性质和条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区域典型滨海环境为研究背景,以探索新型环境友好型高效溢油修复剂为目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石油-悬浮颗粒物凝聚体的溢油清除效率以及最佳条件.实验包括施加消油剂前后的油品性质测定、悬浮物采集及其性质测定以及修复模拟实验三部分.研究结果可以作为海洋溢油修复的理论和技术储备,为油污海岸线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1 实验材料与方法1.1 原油样品原油样品采用胜利采油厂产胜利轻油.采用比重瓶法测定油品密度为0.884 6g/cm3.采用布氏黏度计测定油品黏度值为44 mm2/s.原油四组分采用石油沥青组分测定法(SH/T 0509-92),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6.52%、19.92%、11.06%和1.17%.色谱柱分离过程中用紫外灯照射来确定芳香烃是否流出(装置如图1所示,芳香烃在紫外灯下显荧光).图1 色谱柱法分离饱和烃和芳香烃实验装置Fig.1 Test-rig of separation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 from aromatic hydrocarbon with chromatographic column method1.2 化学消油剂化学消油剂采用富肯2号消油剂和光明消油剂,两种消油剂密度采用比重瓶法测定,分别为0.865 6 g/cm3和0.997 2 g/cm3;两种消油剂黏度采用布氏黏度计进行测定,分别为15 mm2/s和71 mm2/s.1.3 颗粒物材料从东营黄河口处淤泥状沙滩潮间带的不同地点取表层沉积物,自然风干7日,期间捡出杂草和石块并不断将泥巴粉碎并摊匀;将干燥沉积物研磨后先过1 mm筛去除粗颗粒物,再分别过80、100、200、400目筛子后得到7个不同粒径范围的土样.颗粒物密度采用粉尘真密度测定仪(TG-524-1)进行分析,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密度为2.44~2.61 g/cm3.颗粒物有机质含量采用重铬酸钾法进行测定,不同粒径范围颗粒物有机质的质量比为3.87~4.93 g/kg.如表1所列,粒径小于38 μm的颗粒物质量分数为6.53%,颗粒物密度和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数均随粒径减小而增大.表1 颗粒物样品理化性质Tab.1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particulate matter samples粒径范围/μm质量分数/%密度/(g·cm-3)土壤有机质/(g·kg-1)<386.532.614.93<7551.532.554.8638~7545.002.524.8275~1505.802.494.78150~1806.802.484.63180~1 00035.872.443.87<1 0001002.464.251.4 海水样品海水样品采集自渤海莱州湾黄河入海口处,将采集的海水贮存到密封桶中,静置一段时间,使海水中较大的悬浮物沉降下来;然后将海水抽滤依次通过8 μm和0.45 μm的微孔滤膜后贮存在棕色瓶中备用.1.5 施加消油剂时油品乳化率的测定方法采用室内批量实验研究消油剂对油品乳化率.取120 mL海水、0.2 mL原油以及一定量的消油剂于250 mL锥形瓶中,置于振荡器上,在150 r/min、20 ℃震荡20 min并静置10 min;从锥形瓶底部取20 mL溶液移入分液漏斗中,加入二氯甲烷和单宁酸,3次萃取后采用GC-FID分析总石油烃含量并计算乳化率.剂油比(消油剂与油品质量比)分别为0、0.05、0.10、0.15、0.20、0.30、0.50、1.00.1.6 凝聚体溢油清除效率的测定方法石油-悬浮颗粒凝聚体的形成采用往复式振荡器模拟海洋的水动力作用.取150 mL 海水、100 mg原油、一定量的颗粒物材料于250 mL具塞锥形瓶内,在振荡器保持20 ℃以及一定转速条件下使颗粒物和油充分接触,4 h后将锥形瓶取下静置过夜后分离沉降的凝聚体转移到分液漏斗中,加入二氯甲烷和单宁酸,3次萃取后采用GC-FID分析并计算得到凝聚体溢油清除效率.取沉降凝聚体于紫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凝聚体结构.图2为凝聚体形成示意图及凝聚体紫外荧光显微照片.图2 凝聚体形成示意图及凝聚体紫外荧光显微照片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aggregation formation and its ultraviolet fluorescent microphotograph2 实验结果与讨论2.1 消油剂对溢油乳化率的影响胜利原油乳化率随富肯消油剂和光明消油剂用量增大而增大,直到当剂油比在0.2左右时乳化率达到最大,分别为82.11%和79.76%,之后随消油剂用量增大,乳化率基本保持恒定,如图3所示.图3 不同剂油比条件下油品乳化率Fig.3 Emulsification rate of oil samples with different ratios of dispersant to oil2.2 颗粒物粒径对凝聚体溢油清除效率的影响颗粒物对海洋溢油清除效率随颗粒物粒径减小而增大,当颗粒物粒径范围由0.180~1.000 mm减小到<38 μm时,凝聚体溢油清除效率由14.01%增大到28.47%,结合原油量由171.54 mg/g增加到356.19 mg/g,见表2所列.所以选择颗粒物粒径<38 μm为清除溢油的最佳颗粒物粒径范围.因为颗粒物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会结合更多的油品形成石油-悬浮颗粒物凝聚体[9].表2 不同粒径范围颗粒物形成凝聚体的溢油清除效果Tab.2 Oil-spill remediation rate of aggregation formed by particulate matter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ranges粒径范围/ μm溢油清除效率/ %单位质量颗粒物除油量/ (mg·g-1)<3828.5356<7524.831138~7525.6333<1 00021.627275~15022.4289150~18017.6225180~1 00014.01722.3 颗粒物浓度对凝聚体溢油清除效率的影响溢油清除效率随颗粒物浓度增大而增大.当颗粒物浓度由167 mg/L增加到1 333 mg/L时,凝聚体溢油清除效率由5.46%增大至44.71%;当颗粒物浓度继续增大至2 667 mg/L时凝聚体溢油清除效率继续增大为65.63%,但是结合油量降低为174.46 mg/g,如图4所示.颗粒物浓度越大,单位体积的反应体系中有更多的颗粒物与原油反应可以形成更多的石油-悬浮颗粒物凝聚体,所以溢油清除效率随颗粒物浓度增大而增大,但是由于体系中油品的量是固定的,当颗粒物浓度增大到1 500 mg/L后单位质量的颗粒物样品结合的油量开始下降,所以选择研究条件下200 mg 土量即1 333 mg/L为最合适的颗粒物浓度.图4 不同浓度颗粒物形成凝聚体的溢油清除效率Fig.4 Oil-spill remediation rate of aggregation formed by particulate matter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2.4 剂油比对凝聚体溢油清除效率的影响当颗粒物量一定时,凝聚体溢油清除效率随剂油比增大而增大,直至达到平衡.当加入颗粒物量为25、50、100 mg时,凝聚体溢油清除效率均在剂油比为0.20时达到最大平衡值,分别是37.48%、50.19%、66.03%.当加入颗粒物量为200 mg时,凝聚体溢油清除效率在剂油比为0.10左右时就基本达到最大平衡值,为73.77%~83.31%,如图5所示.在不同颗粒物浓度条件下,凝聚体溢油清除效率达到平衡值时的剂油比在0.20左右,与溢油乳化率达到平衡值时的剂油比值相对应,说明溢油分散作用在凝聚体形成过程及溢油清除效率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石油分散形成油滴应该是形成石油-悬浮颗粒物凝聚体的第一步[8].随着加入颗粒物量的增加,凝聚体形成达到平衡值的剂油比降低,说明水中的悬浮颗粒物能够起到分散剂的作用加速油滴形成从而生成更多的石油-悬浮颗粒物凝聚体.图5 不同剂油比条件下的凝聚体溢油清除效率Fig.5 Oil-spill remediation rate of aggregation with different ratios of dispersant to oil3 结论通过基于石油-悬浮颗粒物凝聚体形成的海洋溢油修复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在复杂滨海环境条件下,溢油与悬浮颗粒物作用形成凝聚体促进溢油从海洋环境中清除,凝聚体形成随悬浮物粒径减少而增大,随悬浮物浓度增大而增大.加入化学消油剂能够显著增加凝聚体的形成,并在剂油比为0.2左右时达到最大平衡值.悬浮颗粒物浓度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所需的最佳剂油比,对溢油最大清除效率为83.3%.所以,利用化学消油剂与颗粒物联合作用处理海洋溢油污染,能够在减少消油剂使用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溢油的清除效率,并且具有环保、低成本的优势,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海洋溢油处理方法.致谢:本文得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改革项目(QN201606)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王传远,贺世杰,李延太,等.中国海洋溢油污染现状及其生态影响研究 [J].海洋科学,2009,33(6):57-60.[2] JERNELOV A.The threats from oil spills:now,then,and in the future[J].AMBIO,2010,39:353-366.[3] GONG Y,ZHAO X,CAI Z,et al.A review of oil,dispersed oil and sediment interaction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influence on the fate,transport and remediation of oil spills [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14,79:16-33.[4] FINGAS M.The basics of oil spill cleanup [M].New York:Lewis Publishers,2001.[5] 彭丽,刘昌见,刘百军,等.水稻秸秆蒸汽爆破-酯化改性制备吸油材料 [J].化工学报,2015,66(5):1854-1860.[6] FU Y,CHUNG D.Coagulation of oil in water using sawdust,bentonite and calcium hydroxide to form floating sheets [J].Applied Clay Science,2011,53:634-641.[7] PRINCE R C,MCFARLIN K M,BUTLER J D,et al.The primary biodegradation of dispersed crude oil in the sea [J].Chemosphere,2013,90:521-526.[8] SUN J,ZHENG X.A review of oil-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aggregation-a natural process of cleansing spilled oil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J].J EnvironMonit,2009,11,1801-1809.[9] AJIJOLAIYA L O,HILL P S,KHELIFA A,et b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mineral size and concentration on the formation of oil-mineral aggregations [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6,52:920-927.[10] FLOCH S L,GUYOMARCH J,MERLIN F X,et al.The influence of salinity on oil-mineral aggregate formation [J].Spill Sci Technol Bull,2002,8(1):65-71.[11] KHELIFA A,STOFFYN-EGLI P,HILL P S,et al.Characteristics of oil droplets stabilized by mineral particles:effects of oil type and temperature [J].Spill Sci Technol Bull,2002,8(1):19-30.[12] KHELIFA A,STOFFYN-EGLI P,HILL P S,et al.Effects of salinity and clay type on oil-mineral aggregation [J].Mar Environ Res,2005,59:235-254.[13] 孙娟.滨海环境石油—悬浮颗粒物凝聚体形成的动力学研究 [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14] SUN J,KHELIFA A,ZHENG X,et al.A laboratory study on the kine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oil-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aggregates using the NIST-1941b sediment [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10,60:1701-1707.[15] SUN J,ZHAO D,ZHAO C,et al.Investigation of the kinetics of oil-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aggregation [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13,76:250-257.[16] SUN J,KHELIFA A,ZHAO C,et b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oil-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aggregation under different mixing conditions [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4,473/474:742-74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delling of spray agglomeration of particles from coal combustion based on the rapid coagulation theory
LIU Jiaxun,GAO Jihui,GAO Jianmin,CHEN Guoqing,WU Shaohua
1390




2009 年第 34 卷
- 0. 45 1. 5 d w2 = 585 槡 σ u R槡 ρ w1 + 597 [ μ/ 槡 ρ w1 σ ] ( 1 000 Q w / Q k ) , 式中,σ 为溶液的表面张力, N / m; u R 为气液之间的相对速度, m / s; ρ w1 为喷雾前促进剂溶液的密度, kg / m3 ; Q w 为喷雾前促进剂溶液的流量,m3 / s; Q k 为雾化空气的体积流量,m3 / s. 2. 2 喷雾团聚核函数模型 相对运动是碰撞的原因, 由于是快速聚沉, 所以每次碰撞均引起凝结. [ 16 ] 图 2 中,在时间间隔 dt 内,大颗粒相对于小颗粒产生的相对位移微元 可 表示为 dx = ( u p1 - u p2 ) dt, 其中,u p1 ,u p2 为颗粒的运动速度,m / s. 1 2 大颗粒扫过的体积微元表示为 dV = π( d p + d w2 ) dx. 4 假设颗粒的数目浓度为 N p , 在该体积微元中液滴和颗粒之间单位时间 内碰撞次数可表示为 N pw = N p dV 1 = π( d p + d w2 ) 2 ( u w2 - u p ) N p . dt 4 dN p 1 = 2 dt π( d [1 4
DOI:10.13225/ki.jccs.2009.10.005
第 34 卷第 10 期 2009 年 10 月
煤 炭 学 报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Vol. 34 Oct.
No. 10 2009
文章编号: 0253 - 9993 ( 2009 ) 10 - 1388 - 06
图2 Fig. 2 颗粒团聚形成模型 The sketch map of
如果单位体积中液滴的数目浓度为 N w ,则颗粒数目的变化率为 J =-
p
particle agglomeration
+ d w2 ) 2 ( u w2 - u p ) N p N w = k r N p N w ,
]
( 2)
式中,u w2 为液滴运动速度,m / s; 1 /2 是由于雾滴与颗粒的碰撞计算时未加区分 ,重复进行了计算, 但实 际物理意义上碰撞只发生了一次 ,是同一过程,因此只能计为一次碰撞. 由颗粒运动方程
1 - 2] 99% 以上,但这些除尘器对超细颗粒物的捕获率较低 [ ,仍有大量的超细颗粒物进入大气中 , 构成大气
气溶胶的主要部分. 煤燃烧过程中超细颗粒物的排放对人体健康和气候环境产生严重危害 等
[ 9 - 13 ]
[ 3 - 8]
. 魏凤
提出一种燃后区化学团聚促进的新方法来捕获超细颗粒物 . 在除尘装置前使烟气中的超细颗粒物
[ 14 ] 粒物在雾化颗粒上的沉积速率主要取决于 2 种颗粒的碰撞次数 . 假设: ① 亚微米颗粒和团聚剂溶液雾 化后的雾化液滴呈大小均一的球形 ,只与平均当量直径相关联, 且均匀分布于空间之中. ② 雾滴液面与

颗粒接触后即可认为被雾滴黏附 ,即碰并效率 α = 1 ; 雾滴与颗粒碰撞时, 则相互黏结而成为一个运动单 元; 不考虑雾滴之间的碰撞. ③ 雾滴与颗粒除了发生相互接触外并不发生相互作用, 即它们之间的斥力 位能远小于运动的动能,任何一次碰撞都将发生永久性黏结而不可能由于碰撞而分散 ; 粒子密度等于该纯 物质的密度,即粒子无溶剂化现象. ④ 团聚剂溶液浓度非常小, 可以近似的看成是水溶液, 认为团聚剂 溶液的张力基本不变.
2
碰撞频率函数
令 N ij 代表体积为 V i 和 V j 的 2 种粒子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发生的碰撞次数,则碰撞频率可以用体
[ 15 ] 积为 V i 和 V j 的粒子的浓度表示 ,即 N ij = β ( V i ,V j ) n i n j . 在此,β( V i ,V j ) 是碰撞频率函数即团聚核函数,取决于碰撞粒子的尺度和该体系的性质 ( 如温度和压 力等) ,β( V i ,V j ) 的形式由以下讨论的粒子的不同团聚机理确定 ,主要包括扩散团聚以及喷雾团聚 .
2. 1
扩散团聚核函数模型 小于 1 μm 左右的颗粒具有明显的布朗运动特征 ,会因为
布朗运动引起相互碰撞, 如颗粒比气体平均自由程大得多, 有实验证据表明碰撞过程受扩散制约. 当胶粒的碰撞是由布 朗运动所致时, 此时胶体的聚沉由胶粒的碰撞而产生, 则胶 体的聚沉速度由扩散速度所控制. 根据费克第一扩散定律, 粒子 1 向静止粒子 2 扩散时 ( 图 1 ) , 如果扩散通过半径为 r 2 的球面,即面积 A = 4 πr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扩散粒子 数为
通过物理和化学的作用产生团聚和吸附效应 ,使其团聚长大到除尘装置能够脱除的范围 ,从而达到高效脱 除. 本文结合快速聚沉理论提出了扩散团聚模型以及喷雾团聚模型 ,分析了聚沉速度常数以及不同初始条 件对团聚效果的影响.
收稿日期: 2008 - 10 - 28 责任编辑: 柳玉柏 “十 一 五 ” 国 家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基金项目: 国 家 高 技 术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 863 )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2007AA05Z307) ; ( 2006BAA01B04 ) 作者简介: 刘加勋 ( 1984 —) ,男,山东兖州人,博士研究生. Tel: 0451 - 86412908 - 519 ,E - mail: ljxpk01@ sina. com
基于快速聚沉理论的燃煤颗粒物化学团聚模型
刘加勋,高继慧,高建民,陈国庆,吴少华
( 哈尔滨工业大学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
要: 以快速聚沉理论为基础,结合喷雾团聚过程中雾滴和颗粒物的粒子群动力学分析 ,提出 了扩散团聚模型以及喷雾团聚模型 . 根据模型计算了聚沉速度常数以及不同初始条件对团聚效果 摘 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飞灰颗粒直径大于 0. 1 μm 时, 可以不考虑颗粒的扩散效应; 当飞灰颗粒 粒径小于 0. 1 μm 时,扩散团聚比较明显; 在相同雾滴直径时, 随着团聚剂溶液流量的增加, 团 聚效率随之增大; 在相同雾化质量的条件下,随着飞灰颗粒直径的增加,团聚率越高; 相同飞灰 颗粒粒径时,随着雾滴直径的减小,团聚效率升高. 关键词: 快速聚沉; 煤燃烧; 团聚模型; 微细颗粒 中图分类号: TQ534 文献标识码: A
第 10 期
刘加勋等: 基于快速聚沉理论的燃煤颗粒物化学团聚模型
1389
1
模型假设
根据 DLVO 理论的总位能曲线, 可以看出存在能量势垒, 即胶粒间的净斥力位能. 若胶粒要发生聚 沉,则必须越过势垒才能进一步靠拢 . 若势垒为 0 或者很小,则粒子间的相对运动动能完全可以克服 , 则 每次碰撞必导致聚结. 由于雾化颗粒表面极性较强, 燃煤颗粒物只要一接触雾化颗粒表面就会黏附在一 起,在雾化颗粒表面发生沉积,任何一对颗粒碰撞都将发生永久性黏结 ,称这种聚沉为快速聚沉. 因此颗
图1 Fig. 1 球形胶粒碰撞黏结模型 The spherical particle collision and cohesive model
n n J = = - 4 πr2 D , ( 1) t r 其中,D 为胶粒扩散系数; n / r 为粒子在 r 径向上的浓度梯度. 在稳态扩散条件下, J 为一常数. 因此 可在下述边界条件下对式 ( 1 ) 进行积分: 开始时颗粒粒子的浓度为 N p ,则 r = ɕ 时, n = N p ; 当 r = d p + d w2 时,n = 0. 所得结果为 J = - 2 π( d p + d w2 ) DN p , 其中,J 为单位时间内向静止粒子 2 扩散的粒子数; d p , d w2 分别为飞灰颗粒和雾化颗粒的直径 ,μm; N p 为单位时间内烟气所包含的颗粒数浓度, 粒 / m3 . 实际上 并不存在固定的粒子,所有粒子都在运动之中,此时的扩散系数可取 D p + D w2 . 以上仅描述了单一参考粒 子的扩散量,实际上所有粒子都可以作为参考粒子 . 因此单位时间内扩散碰撞的粒子总数 ,即聚沉速度为 3 v = - 2 π( d p + d w2 ) ( D p + D w2 ) N p N w = - k r N p N w , 其中,N w 为雾化产生的颗粒数浓度,粒 / m ; k r 为聚沉速 度常数,负号表示在聚沉过程中粒子总数是减少的 . D 可由斯托克斯 - 爱因斯坦方程求得. 如果颗粒处于 滑移区,还需进行滑移修正,即 D = kT{ 1 + Kn[ 1. 257 + 0. 4exp( - 1. 1 / Kn) ] } / 6 πrμ, - 23 J / K; Kn 为克努森数; μ 为介质动力黏度. 式中,k 为玻尔兹曼常数,k = 1. 38 ˑ 10 - 雾化后液滴的平均直径 d w2 可由内混合二流体喷嘴平均滴径求得 , 即
( School of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apid coagulation theory,agglomerating models of fine particles during the diffusion and spray process were developed combining dynamic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and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of droplets and particulates. Based on the model,coagulation rate constant and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original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The fin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ffusion effect on agglomeration is obvious when the particle diameters are smaller than 0. 1 microns and if they are larger the diffusion effect need not be considered. Under the conthe agglomerate efficienc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gglomerant soludition of the same droplets diameters, tion rat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same atomization quality,the agglomerate efficienc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article diameters.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of the particle diameters,the agglomerate efficiency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droplet diameters. Key words: rapid coagulation; coal combustion; agglomerating model; fine particles 超细颗粒物 ( PM2. 5 ) 是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 虽然现有除尘装置的除尘效率可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