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高考复习名师精品教案:第05课时: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简易逻辑

合集下载

高一数学教案: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材分析.

高一数学教案: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材分析.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材分析本章安排的是“集合与简易逻辑”,这一章主要讲述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两部分内容.集合的初步知识是现行高中数学教科书中原来就有的内容,这部分主要包括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的表示及集合同集合之间的关系.简易逻辑知识则是新增加的内容,这部分主要介绍逻辑联结词“或”、“且”、“非”、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充要条件等有关知识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学科,如数学中的数理逻辑、近世代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概率统计、拓扑等,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学习数学,需要全面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推理和判断,这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更广泛地说,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基本的逻辑知识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人们文化素质的组成部分.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这就是把它们安排在高中数学起始章的出发点.本章共编排了8小节,教学时间约需22课时:11 集合约2课时12 子集、全集、补集约2课时13 交集、并集约2课时14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约2课时15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约4课时16 逻辑联结词约2课时17 四种命题约2课时18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约2课时小结与复习约4课时说明:本章是高中数学的起始章,课时安排得相对宽松一些,像小结与复习部分安排4课时,其中考虑到了对初中内容进行适当复习、巩固的因素.一内容与要求大体上按照集合与逻辑这两个基本内容,第一章编排成两大节.第一大节是“集合”.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数学中,已经接触过集合,对于诸如数集(整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点集(圆)等,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这一大节首先结合实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介绍了集合的表示方法.然后,从讨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的关系入手,给出子集的概念,此外,还给出了与子集相联系的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接着,又讲述了属于集合运算的交集、并集的初步知识.鉴于不等式的内容目前初中数学只讲述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考虑到集合知识的运用与巩固,又考虑到下一章讨论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需要,第一大节最后安排的是绝对值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此外,在这一大节之后,还附了一篇关于有限集合元素个数的阅读材料.这一大节的重点是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集合的初步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中出现的集合语言,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使用集合语言表述数学问题,并且可以使学生运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处理数学问题,这里,起重要作用的就是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这一大节的难点是有关集合的各个概念的含义以及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是从本章才正式开始学习集合知识的,这部分包含了比较多的新概念,还有相应的新符号,有些概念、符号还容易混淆,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第二大节是“简易逻辑”.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简单的命题(包括原命题与逆命题)知识,掌握了简单的推理方法(包括对反证法的了解).由此,这一大节首先给出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意义,介绍了判断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真假的方法.接下来,讲述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并且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然后,通过若干实例,讲述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这一大节的重点是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方面,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大节的难点是对一些代数命题真假的判断.初中阶段,学生只是对简单的推理方法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并且,相关的技能和能力,主要还是通过几何课的学习获得的,初中代数侧重的是运算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像对代数命题的证明,学生还需要有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规定,本章的教学要求是:⒈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掌握带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⒉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了解反证法,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二本章的特点⒈注意初中与高中的衔接近年来,在与本章有关的内容上,按照教学大纲,初中的教学要求有哪些变化呢?先看有关集合的部分.初中适当渗透一些集合思想,这一点基本没有变化.此外,初中去掉了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绝对值不等式的内容.再看有关逻辑的部分.1996年以前的初中毕业生,应该达到以下要求:⑴了解命题的概念;⑵初步掌握逆命题和逆定理的概念,能正确叙述题设与结论都是简单命题的命题的逆命题,了解正确命题的逆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正确;⑶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⑷理解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思路,能用反证法证明一些比较简单的几何题.从1996年起,对于高一新生,初中的要求又有进一步调整.上述⑵改为:了解逆命题和逆定理的概念,原命题成立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成立,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⑶删去.⑷改为:了解反证法.基于以上情况,考虑到学习高中数学的需要,新教材一方面补充了一些必要的知识点,例如关于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另一方面对一些初中相对薄弱的内容,适当予以加强,例如关于反证法等.例如,关于交集、并集的概念,教科书先从图形表示入手,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给出定义,再用实例加以说明,并且,引出概念的图形也只是采用了一种简明的形式,而没有画出全部可能出现的情况.又如,本章是对比初中学过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且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讲述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⒉重视集合与逻辑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本章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学习本章,主要目的是为了理解后续章节出现的集合与逻辑语言,会用集合与逻辑语言描述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像对一些性质、定理的理解,对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描述,对推理方法的掌握,等等.本章在集合与逻辑内容的编排上,既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又照顾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且始终围绕着集合与逻辑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这一基本出发点.在集合这部分,有关集合运算的内容,就注意在解方程和不等式方面的应用,在数学概念的分类方面的应用.在逻辑这部分,有关命题的内容,突出的是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理解和对复合命题真值的认识,而不过多地涉及对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的判断.此外,像关于复合命题的否定,对近期学习影响不大,学生学习又比较困难,本章基本未涉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教科书中介绍了“或门电路”、“与门电路”,这是两个应用的实例.实际上,计算机的“智能”装置就是以数学逻辑为基础进行设计的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⒈教学要求的把握要适时、适度本章是高中数学的起始章,适当地把握本章的教学要求是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集合与逻辑的初步知识是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学习这些内容,主要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作基本语言、基本方法的准备,相应地,对知识系统性、严谨性的要求一定要适度.学习有关集合的初步知识,其目的主要在于应用.具体说,就是在学习其他知识时,能读懂其中的简单的集合概念和符号;在处理简单的实际问题时,能根据需要,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述.在安排训练时,要把握一定的分寸,不要搞偏题、怪题.集合有关性质的证明,一般不要求学生掌握.有些可能混淆但在实际问题中并不多见的关系,就不必故意编排在一起,让学生去一一进行辨析.本章安排的是集合与逻辑的初步知识,这些知识的讲述,是以初中数学的内容为基础的.从引出有关知识的实例,到具体应用的问题,基本都属于初中数学的范围,这种局限自然会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造成一定影响.随着后续章节的学习,对集合与逻辑知识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相应地,对集合与逻辑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水平也就越来越高了.因此,本章的教学要求,应该避免一步到位.关于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真值表,在开始时,教学重点还是借助三个真值表,加深对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了解,而不必急于让学生掌握对一般复合命题的真假的判断.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本章对教学要求的尺度,还是控制在对初中代数、几何的有关问题的理解上为宜.⒉提高集合与逻辑的教学效益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学效益不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学生用在数学上的时间比较多,像与美国比,是美国学生的好几倍;另一方面,学生在考试中表现良好,但创造性能力和应用能力有一定欠缺,个性发展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为了后续章节的学习,在本章必须给学生打下适当的集合与逻辑基础,限于学生的预备知识与接受能力,在本章又不能过多地追求理论的完整,只有处理好这个关系,才能提高教学效益.因此,在实际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怎样把握本章的教学重点呢?一是要有助于对初中数学的理解,二是要能为高中数学的学习扫除障碍.换句话说,学习集合与逻辑,要着眼于用集合与逻辑的知识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而不要在概念的严谨性、知识的系统性上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像逻辑中有不少问题,在学术界内部都有争论,在高一数学课上,就完全没有必要去涉及了.⒊使用数学符号要规范本章教材有不少集合与逻辑的数学符号,这些符号的采用,依据的是新的国家标准,其中有些符号与原教科书不同,在教学时应该注意.。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jiaoan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jiaoan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正确表示集合,并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

2. 学习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简易逻辑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2. 简易逻辑的概念和应用简易逻辑的定义简易逻辑的规则(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简易逻辑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和掌握集合和简易逻辑的概念。

2. 使用案例分析和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来加深对集合和简易逻辑的理解。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评估学生对集合和简易逻辑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解题思路,评估学生对集合和简易逻辑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以及对集合和简易逻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提供集合和简易逻辑的概念、例题和练习题,方便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点。

2. 练习题: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集合和简易逻辑的知识点。

3.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将集合和简易逻辑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教学步骤1. 引入集合概念: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学生、家庭成员等,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2. 表示集合:讲解列举法和描述法的区别和运用,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学会表示集合。

3. 集合运算:介绍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和运算方法,通过例题展示运算过程,让学生分组练习。

七、教学步骤(续)4. 简易逻辑概念:引入简易逻辑的概念,解释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的含义。

5. 逻辑推理:通过逻辑推理题目,让学生运用简易逻辑规则解决问题,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

《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

《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第一章: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1.1 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式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非子集集合的包含关系1.3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集合的运算规律第二章:逻辑推理与命题2.1 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2.2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命题的定义与分类命题联结词:且、或、非2.3 命题的真假判断命题的真假性质真值表与逻辑等价式第三章:简易逻辑3.1 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逻辑常数、逻辑运算符逻辑等价式与蕴含式3.2 简易逻辑的推理规则蕴含式与等价式的转换推理规则:德摩根定律、分配律、结合律3.3 简易逻辑的应用逻辑判断与推理的应用实例简易逻辑在数学证明中的应用第四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4.1 不等式的定义与性质不等式的概念与表示方法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传递性、同向可加性4.2 不等式组的解法不等式组的表示方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4.3 不等式的应用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不等式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第五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5.1 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函数的概念与要素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法、表格法、图象法5.2 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函数的图像特点5.3 函数的应用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函数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第六章:集合的幂集与排列组合6.1 幂集的概念与性质幂集的定义幂集的性质与运算6.2 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排列、组合的定义排列数、组合数的计算公式6.3 排列组合的应用排列组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排列组合在排列组合问题中的应用第七章:事件的概率与随机变量7.1 概率的基本概念概率的定义与性质古典概率、条件概率、独立事件的概率7.2 随机变量的概念与性质随机变量的定义与分类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与期望值7.3 概率分布的应用概率分布解决实际问题概率分布在不确定性决策中的应用第八章:数列的概念与性质8.1 数列的定义与表示方法数列的概念与要素数列的表示方法:通项公式、列表法、图象法8.2 数列的性质数列的单调性、周期性、收敛性数列的极限概念8.3 数列的应用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数列在数学分析中的应用第九章: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9.1 函数极限的概念与性质函数极限的定义与性质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9.2 函数的连续性函数连续性的定义与性质连续函数的运算性质9.3 函数极限与连续性的应用函数极限与连续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函数极限与连续性在数学分析中的应用第十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综合应用10.1 集合与逻辑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集合与逻辑在数学证明中的应用集合与逻辑在数学分析中的应用10.2 集合与逻辑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集合与逻辑在物理学中的应用集合与逻辑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10.3 集合与逻辑在生活中的应用集合与逻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集合与逻辑在思维训练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集合的表示方法与之间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非子集;集合的包含关系重点环节2: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与命题联结词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命题联结词:且、或、非重点环节3:命题的真假判断与真值表命题的真假性质真值表与逻辑等价式重点环节4: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与推理规则逻辑常数、逻辑运算符推理规则:德摩根定律、分配律、结合律重点环节5: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与应用不等式的性质:传递性、同向可加性不等式组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重点环节6:幂集的概念与性质幂集的定义幂集的性质与运算重点环节7:事件的概率与随机变量的概念概率的定义与性质随机变量的定义与分类重点环节8:数列的性质与应用数列的单调性、周期性、收敛性数列的极限概念重点环节9: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函数极限的定义与性质函数的连续性重点环节10:集合与逻辑的综合应用集合与逻辑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集合与逻辑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文主要分析了《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中的重点环节,包括集合的表示方法与之间的关系、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与命题联结词、命题的真假判断与真值表、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与推理规则、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与应用等方面。

高中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高中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课题:集合的概念二.教学目标:理解集合、子集的概念,能利用集合中元素的性质解决问题,掌握集合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 三.教学重点: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1.集合、子集、空集的概念;2.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3.若有限集A 有n 个元素,则A 的子集有2n 个,真子集有21n -,非空子集有21n -个,非空真子集有22n -个.(二)主要方法:1.解决集合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 2.弄清集合中元素的本质属性,能化简的要化简; 3.抓住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对互异性要注意检验;4.正确进行“集合语言”和普通“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 (三)例题分析:例1.已知集合2{1}P y x ==+,2{|1}Q y y x ==+,2{|1}E x y x ==+,2{(,)|1}F x y y x ==+,{|1}G x x =≥,则 ( D ) ()A P F = ()B Q E = ()C E F = ()D Q G =解法要点:弄清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能化简的集合要化简.例2.设集合{},,P x y x y xy =-+,{}2222,,0Q x y x y =+-,若P Q =,求,x y 的值及集合P 、Q .解:∵P Q =且0Q ∈,∴0P ∈.(1)若0x y +=或0x y -=,则220x y -=,从而{}22,0,0Q x y =+,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0x y +≠且0x y -≠; (2)若0xy =,则0x =或0y =.当0y =时,{},,0P x x =,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0y ≠; 当0x =时,{,,0}P y y =-,22{,,0}Q y y =-,由P Q =得220y y y y y -=⎧⎪=-⎨≠⎪⎩ ① 或220y y y y y -=-⎧⎪=⎨≠⎪⎩ ②由①得1y =-,由②得1y =,∴{01x y ==-或{01x y ==,此时{1,1,0}P Q ==-.例3.设集合1{|,}24k M x x k Z ==+∈, 1{|,}42k N x x k Z ==+∈,则( B ) ()A M N = ()B M N ⊂≠ ()C M N ⊇ ()D MN φ=解法一:通分;解法二:从14开始,在数轴上表示.例4.若集合{}2|10,A x x ax x R =++=∈,集合{}1,2B =,且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1)若A φ=,则240a ∆=-<,解得22a -<<;(2)若1A ∈,则2110a ++=,解得2a =-,此时{1}A =,适合题意;(3)若2A ∈,则22210a ++=,解得52a =-,此时5{2,}2A =,不合题意;综上所述,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2,2)-.例5.设2()f x x px q =++,{|()}A x x f x ==,{|[()]}B x f f x x ==, (1)求证:A B ⊆; (2)如果{1,3}A =-,求B .解答见《高考A 计划(教师用书)》第5页.(四)巩固练习:1.已知2{|2530}M x x x =--=,{|1}N x mx ==,若N M ⊆,则适合条件的实数m 的集合P 为1{0,2,}3-;P 的子集有 8 个;P 的非空真子集有 6 个.2.已知:2()f x x ax b =++,{}{}|()22A x f x x ===,则实数a 、b 的值分别为2,4-.3.调查100名携带药品出国的旅游者,其中75人带有感冒药,80人带有胃药,那么既带感冒药又带胃药的人数的最大值为 75 ,最小值为 55 .4.设数集3{|}4M x m x m =≤≤+,1{|}3N x n x n =-≤≤,且M 、N 都是集合{|01}x x ≤≤的子集,如果把b a -叫做集合{}|x a x b ≤≤的“长度”,那么集合MN 的长度的最小值是112. 五.课后作业:《高考A 计划》考点1,智能训练4,5,6,7,8,9,11,12.高三(上)数学巩固练习(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在后面的表格中)1.集合{|,},{|,}2442k k M x x k Z N x x k Z ππππ==+∈==+∈,则 ()A N M = ()B M N ⊃≠ ()C M N ⊂≠ ()D MN φ=2.已知命题p :若,022=+y x 则x 、y 全为0;命题q :若a b >,则11a b<.给出下列四个复合命题:①p 且q ,②p 或q ,③p ⌝④ q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A 1 ()B 2 ()C 3 ()D 43.,,A B C 是三个集合,那么“B A =”是“A C B C =”成立的()A 充分非必要条件 ()B 必要非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4.已知函数2)(x x f =,集合},)1(|{R x ax x f x A ∈=+=,且++=R R A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 (0,)+∞ ()B ),2(+∞ ()C ),4[+∞ ()D ),4[)0,(+∞-∞5.已知全集{}8,7,6,5,4,3,2,1=U ,集合{}4,3,2=M ,{}6,3,1=P ,则集合{}5,7,8是 ()A P M ()B P M ()C ()U MP ð ()D ()U MP ð6.设集合},54|{},,1|{22N b b b y y B N a a x x A ∈+-==∈+==,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 A B = ()B B A ⊂≠ ()C A B ⊂≠ ()D φ=B A 7.下列命题中,使命题M 是命题N 成立的充要条件的一组命题是()A 22:;:bc ac N b a M >> ()B d b d a N d c b a M ->->>:;,: ()C bd ac N d c b a M >>>>>:;0,0: ()D 0:|;||||:|≤+=-ab N b a b a M8.不等式()()042222<--+-x a x a 对于R x ∈恒成立,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 ()A ()2,2- ()B (]2,2- ()C (],2-∞ ()D (),2-∞-9.如果,,a b c 满足c b a <<,且0ac <,那么下列选项中不一定成立的是()A ab ac > ()B ()0c b a -> ()C 22cb ab < ()D ()0ac a c -<10.二次函数)(x f 的二次项系数为正数,且对任意项R x ∈都有)4()(x f x f -=成立,若)21()21(22x x f x f -+<-,则x 的取值范围是()A 2>x ()B 2-<x 或20<<x ()C 02<<-x ()D 2-<x 或0>x11.在函数2()f x ax bx c =++中,若,,a b c 成等比数列且(0)4f =-,则()f x 有最大 值(填“大”或“小”),且该值为3-.12.对任意实数)(,x f x 是x 和22-x 中的较大者,则)(x f 的最小值为1-. 13.已知定义在闭区间]3,0[上的函数kx kx x f 2)(2-=的最大值为3,那么实数k 的取值集合为{}3,1-. 14.已知以下四个命题:① 如果12,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的两个实根,且12x x <,那么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为{}12x x x x <<; ②若102x x -≤-,则(1)(2)0x x --≤;③“若2m >,则220x x m -+>的解集是实数集R ”的逆否命题; ④若函数()f x 在(,)-∞+∞上递增,且0a b +≥,则()()()()f a f b f a f b +≥-+-.其中为真命题的是 ② ③ ④ (填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4分,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本题7分)解关于x 的不等式2221x a ax a--≤-. 答案:①当0a <或1a >时,)2,x a a ⎡∈⎣; ②当0a =或1a =时,x ∈∅; ③当01a <<时, (2,x a a ⎤∈⎦。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精选.pdf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精选.pdf

1高中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材分析【知识结构】本章知识主要分为集合、简单不等式的解法(可看做集合的化简)、简易逻辑三部分:【知识点与学习目标】【高考评析】集合知识作为整个数学知识的基础,在高考中重点考察的是集合的化简,以及利用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知识来指导我们思维,寻求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学习指导【学法指导】本章的基本概念较多,要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数学思想】1.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2.求补集的思想;3.分类思想;4.数形结合思想.2【解题规律】1.如何解决与集合的运算有关的问题?1)对所给的集合进行尽可能的化简;2)有意识应用维恩图来寻找各集合之间的关系;3)有意识运用数轴或其它方法来直观显示各集合的元素.2.如何解决与简易逻辑有关的问题?1)力求寻找构成此复合命题的简单命题;2)利用子集与推出关系的联系将问题转化为集合问题.引言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目的是为了引出本章的内容。

1、分析这个问题,要用数学语言描述它,就是把它数学化,这就需要集合与逻辑的知识;2、要解决问题,也需要集合与逻辑的知识.在教学时,主要是把这个问题本身讲清楚,点出为什么“回答有20名同学参赛”不一定对.而要进一步认识、讨论这个问题,就需要运用本章所学的有关集合与逻辑的知识了.§1.1集合〖教学目的〗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小节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1、集合的概念:在初中代数里学习数的分类时,就用到“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等此外,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2x一1>3,所有大于2的实数都是它的解.我们也可以说,这些数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初中几何里学习圆时,说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几何图形都可以看成点的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集合则是集合论中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例如,“我校篮球队的队员”组成一个集合;“太平洋、大西洋、印度3洋、北冰洋”也组成一个集合.我们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上面的两个集合就可以分别表示成4我校篮球队的队员)与4太平洋。

高一数学教案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高一数学教案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本章概述1.教学要求[1] 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2]掌握简单的含绝对值不等式、简单的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的解法;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3]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要条件.2.重点难点重点: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简单应用;逻辑联结词“或”、“且”、“非” 与充要条件.难点:有关集合的各个概念的涵义以及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四个二次”之间的关系;对一些代数命题真假的判断.3. 教学设想利用实例帮助学生正确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突出一种数学方法——元素分析法;渗透两种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掌握三种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译.1.1 集合(2课时)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了解集合的分类及性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言:(实例)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不等式2x-1>3的解集”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集合与元素: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指出:“集合”如点、直线、平面一样是不定义概念。

二、集合的表示: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如:a={我校的篮球队员} ,b={1,2,3,4,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2.正整数集 n*或 n+ 3.整数集 z4.有理数集 q 5.实数集 r集合的三要素: 1。

《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

《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

《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第一章: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1.1 集合的定义与性质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如集合、元素、子集等。

介绍集合的性质,如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等。

1.2 集合的表示方法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练习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表示给定的集合。

第二章:集合的关系与运算2.1 集合的关系介绍集合之间的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练习判断给定的集合之间的关系。

2.2 集合的运算介绍集合的运算规则,如并集、交集、补集等。

练习运用集合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逻辑推理与命题3.1 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如前提、结论、推理等。

介绍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定义和特点。

3.2 命题与命题公式介绍命题的概念,如简单命题、复合命题等。

练习判断给定的语句是否为命题,并分析命题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简易逻辑4.1 简易逻辑的基本规则介绍简易逻辑的基本规则,如蕴含式、逆否式、充要式等。

练习运用简易逻辑的规则进行推理。

4.2 逻辑推理的应用练习运用逻辑推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真假命题、解决逻辑谜题等。

巩固集合与逻辑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5.2 提高解题能力提供一些提高解题能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分析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题技巧。

第六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6.1 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如不等号、不等式等。

介绍不等式的性质,如同向相加、反向相减等。

6.2 不等式组的解法介绍不等式组的解法,如图形法、代数法等。

练习运用不同的方法解给定的不等式组。

第七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7.1 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如函数、自变量、因变量等。

介绍函数的表示方法,如解析式、图像等。

7.2 函数的性质介绍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练习判断给定的函数具有哪些性质。

第八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8.1 指数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基本概念,如指数函数、底数、指数等。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复习教案(整理好的很详细)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复习教案(整理好的很详细)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网络体系总览简易逻辑命题四种命题及其关系充分必要条件逻辑联结词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考点目标定位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2.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4.学会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集合的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复习方略指南本章内容在高考中以考查空集与全集的概念,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交、并、补运算为重点,以上内容又以集合的运算为重点考查内容.逻辑联结词与充要条件这部分,以充要条件为重点考查内容.本章内容概念性强,考题大都为容易的选择题,因此复习中应注意:1.复习集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集合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另一方面是对集合知识的应用.2.主要是把握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弄清有关的术语和符号,特别是对集合中的元素的属性要分清楚.“或”“且”“非”与集合中的“并”“交”“补”是相关的,二者相互对照可加深对双方的认识和理解.4.复习逻辑知识时,要抓住所学的几个知识点,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达到理解、掌握逻辑知识的目的.5.集合多与函数、方程、不等式有关,要注意知识的融会贯通.1.1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知识梳理2.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1)元素与集合:“∈”或“∉”.(2)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包含关系、相等关系.(1)交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记为A∩B,即A∩B={x|x∈A且x∈B}.(2)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记为A∪B,即A∪B={x|x∈A或x∈B}.(3)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A⊆S),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子集A在全集S中的补集(或余集),记为S A,即S A={x|x∈S且x∉A}.点击双基1.已知集合M={x|x2<4},N={x|x2-2x-3<0},则集合M∩N等于A.{x|x<-2}B.{x|x>3}C.{x|-1<x<2}D.{x|2<x<3}A={x∈R|x<5-2},B={1,2,3,4},则(R A)∩B等于A.{1,2,3,4}B.{2,3,4}C.{3,4}D.{4}P={1,2,3,4,5,6},Q={x∈R|2≤x≤6},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P∩Q=PB.P∩Q QC.P∪Q=QD.P∩Q PU是全集,非空集合P、Q满足P Q U,若求含P、Q的一个集合运算表达式,使运算结果为空集∅,则这个运算表达式可以是_______________.A={0,1},B={x|x∈A,x∈N*},C={x|x⊆A},则A、B、C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典例剖析【例1】 (2004年北京,8)函数f (x )=⎩⎨⎧∈-∈,,M x xP x x其中P 、M 为实数集R 的两个非空子集,又规定f (P )={y |y =f (x ),x ∈P },f (M )={y |y =f (x ),x ∈M }.给出下列四个判断,其中正确判断有①若P ∩M =∅,则f (P )∩f (M )=∅ ②若P ∩M ≠∅,则f (P )∩f (M )≠∅ ③若P ∪M =R ,则f (P )∪f (M )=R ④若P ∪M ≠R ,则f (P )∪f (M )≠RA.1个B.2个C.3个【例2】 已知A ={x |x 3+3x 2+2x >0},B ={x |x 2+ax +b ≤0}且A ∩B ={x |0<x ≤2},A ∪B ={x |x >-2},求a 、b 的值.评述:本题应熟悉集合的交与并的涵义,熟练掌握在数轴上表示区间(集合)的交与并的方法.深化拓展(上海,19)记函数f (x )=132++-x x 的定义域为A ,g (x )=lg [(x -a -1)(2a -x )](a <1)的定义域为B .(1)求A ;(2)若B ⊆A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提示:(1)由2-13++x x ≥0,得11+-x x ≥0, ∴x <-1或x ≥1,即A =(-∞,-1)∪[1,+∞). (2)由(x -a -1)(2a -x )>0,得(x -a -1)(x -2a )<0. ∵a <1,∴a +1>2a .∴B =(2a ,a +1). ∵B ⊆A ,∴2a ≥1或a +1≤-1,即a ≥21或a ≤-2. 而a <1,∴21≤a <1或a ≤-2. 故当B ⊆A 时,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2]∪[21,1). 【例3】 (2004年湖北,10)设集合P ={m |-1<m ≤0},Q ={m ∈R |mx 2+4mx -4<0对任意实数x 恒成立},则下列关系中成立的是A.P QB.Q PC.P =QD.P ∩Q =Q【例4】 已知集合A ={(x ,y )|x 2+mx -y +2=0},B ={(x ,y )|x -y +1=0,0≤x ≤2},如果A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深化拓展设m ∈R ,A ={(x ,y )|y =-3x +m },B ={(x ,y )|x =cos θ,y =sin θ,0<θ<2π},且A ∩B ={(cosθ1,sin θ1),(cos θ2,sin θ2)}(θ1≠θ2),求m 的取值范围.提示:根据题意,直线y =-3x +m 与圆x 2+y 2=1(x ≠1)交于两点, ∴22)3(1||-+m <1且0≠-3×1+m .∴-2<m <2且m ≠3. 答案:-2<m <2且m ≠3. 夯实基础A ={(x ,y )|x +y =0},B ={(x ,y )|x -y =2},则A ∩B 是 A.(1,-1)B.⎩⎨⎧-==11y xC.{(1,-1)}D.{1,-1}A ={5,log 2(a +3)},集合B ={a ,b }.若A ∩B ={2},则A ∪B =______________. A ={x |1<x <2},B ={x |x >a },若A 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 A ={x ∈R |ax 2+2x +1=0,a ∈R }只有一个元素,则a 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__. A 、B 、I 均为非空集合,且满足A ⊆B ⊆I ,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A.(I A )∪B =IB.(I A )∪(I B )=IC.A ∩(I B )=∅D.(I A )∩(I B )=I B6.记函数f (x )=log 2(2x -3)的定义域为集合M ,函数g (x )= )1)(3(--x x 的定义域为集合N .求:(1)集合M 、N ; (2)集合M ∩N 、M ∪N . 培养能力A ={x ∈R |x 2+2x +p =0}且A ∩{x ∈R |x >0}=∅,求实数p 的取值范围.P ={(x ,y )|(x +2)2+(y -3)2≤4},Q ={(x ,y )|(x +1)2+(y -m )2<41},且P ∩Q =Q ,求m 的取值范围.评述:本题选题目的是:熟悉用集合语言表述几何问题,利用数形结合方法解题.探究创新B ={x |x 2-3x +2<0},是否存在实数a ,使A ={x |x 2-(a +a 2)x +a 3<0}且A ∩B =A ?请说明你的理由. 思悟小结1.对于集合问题,要首先确定属于哪类集合(数集、点集或某类图形),然后确定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2.关于集合的运算,一般应把各参与运算的集合化到最简,再进行运算.3.含参数的集合问题,多根据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来处理.4.集合问题多与函数、方程、不等式有关,要注意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解决问题时常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拓展题例【例1】设M、N是两个非空集合,定义M与N的差集为M-N={x|x∈M且x N},则M-(M -N)等于A.NB.M∩NC.M∪ND.M【例2】设集合P={1,a,b},Q={1,a2,b2},已知P=Q,求1+a2+b2的值。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学会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

3. 理解简易逻辑的定义和性质。

4. 学会运用简易逻辑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1.1 集合的概念1.2 集合的表示方法1.3 集合的性质第二章:集合的基本运算2.1 集合的并集2.2 集合的交集2.3 集合的补集2.4 集合的幂集第三章: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3.1 简易逻辑的定义3.2 简易逻辑的性质3.3 简易逻辑的判定方法第四章:简易逻辑的应用4.1 简易逻辑在几何中的应用4.2 简易逻辑在代数中的应用4.3 简易逻辑在概率中的应用第五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综合应用5.1 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结合5.2 集合与简易逻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与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和简易逻辑的判定方法。

3. 引导学生运用集合与简易逻辑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每章结束后,安排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1. 教材:《集合与简易逻辑》2. 课件:教师自制课件3. 案例分析:相关实际问题案例4. 练习题库:相关习题和解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3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3课时5. 第五章:2课时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学会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

3. 理解简易逻辑的定义和性质。

4. 学会运用简易逻辑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第六章:集合的分类6.1 集合的分类标准6.2 有序集合与无序集合6.3 集合的划分与覆盖第七章:集合与函数7.1 函数的定义与性质7.2 函数的图像与特征7.3 函数与集合的关系第八章:集合与数系8.1 自然数系8.2 整数系8.3 有理数系8.4 实数系第九章:集合与逻辑推理9.1 逻辑推理的基本形式9.2 集合与逻辑推理的关系9.3 集合逻辑推理的应用第十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综合应用10.1 集合与简易逻辑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0.2 集合与简易逻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0.3 集合与简易逻辑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与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

高三一轮复习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

高三一轮复习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

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分类及表示交集、并集、补集元二次、简单分式不逻辑联结词充分必要条件考点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的概念:(1)集合中元素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 2)集合的分类:① 按元素个数分:有限集,无限集;② 按元素特征分;数集,点集。

如数集 {y|y=x 2} ,表示非负实数集,点集 {(x , y )|y=x 2} 表示开口向上,以 y 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 (3)集合的表示法:考点剖析集合及元素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子集、包含与相等 集合的应用解含绝对值符号、 命题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简易逻辑列举法:用来表示有限集或具有显着规律的无限集,如N+={0 , 1, 2, 3,⋯ };②描述法。

2、两类关系:( 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或表示;( 2)集合与集合的关系,用,, =表示,当 A B 时,称 A 是 B 的子集;当 A B时,称 A 是 B 的真子集。

3、解答集合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集合有关概念,特别是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对于用描述法给出的集合 { x| x∈P}, 要紧紧抓住竖线前面的代表元素x 以及它所具有的性质P;要重视发挥图示法的作用,通过数形结合直观地解决问题4、注意空集的特殊性,在解题中,若未能指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空集的可能性,如A B, 则有A= 或A≠ 两种可能,此时应分类讨论考点 2、集合的运算1、交,并,补,定义: A∩ B={x|x ∈A 且 x∈B} , A∪ B={x|x ∈A,或 x∈B},C U A={x|x ∈ U,且 x A},集合 U 表示全集;2、运算律,如 A∩( B∪ C)=(A∩B)∪( A∩ C),C U(A∩B)=(C U A)∪( C U B), C U(A∪B) =(C U A)∩( C U B)等。

3、学会画 Venn 图,并会用 Venn 图来解决问题。

考点 3、逻辑联结词与四种命题1、命题分类:真命题与假命题,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2、复合命题的形式: p 且 q, p 或 q,非 p;3、复合命题的真假:对 p 且 q 而言,当 q、p 为真时,其为真;当 p、q 中有一个为假时,其为假。

(全国通用)高三数学 第05课时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简易逻辑专题复习教案

(全国通用)高三数学 第05课时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简易逻辑专题复习教案

第05课时: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简易逻辑一.课题:简易逻辑二.教学目标: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互相关系;反证法在证明过程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复合命题的构成及其真假的判断,四种命题的关系.四.教学过程:(一)主要知识:1.理解由“或”“且”“非”将简单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2.由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3.四种命题间的关系.(二)主要方法:1.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集合中的并集、交集、补集有着密切的关系,解题时注意类比;2.通常复合命题“p 或q ”的否定为“p ⌝且q ⌝”、“p 且q ”的否定为“p ⌝或q ⌝”、“全为”的否定是“不全为”、“都是”的否定为“不都是”等等;3.有时一个命题的叙述方式比较的简略,此时应先分清条件和结论,该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4.反证法中出现怎样的矛盾,要在解题的过程中随时审视推出的结论是否与题设、定义、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矛盾,甚至自相矛盾.(三)例题分析:例1.指出下列命题的构成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并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1)菱形对角线相互垂直平分.(2)“23≤”解:(1)这个命题是“p 且q ”形式,:p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q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 ∵p 为真命题,q 也是真命题 ∴p 且q 为真命题.(2)这个命题是“p 或q ”形式,:p 23<;:q 23=,∵p 为真命题,q 是假命题 ∴p 或q 为真命题.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首先应看清该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然后判断构成它的简单命题的真假,再由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例2.分别写出命题“若220x y +=,则,x y 全为零”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解:否命题为:若220x y +≠,则,x y 不全为零逆命题:若,x y 全为零,则220x y +=逆否命题:若,x y 不全为零,则220x y +≠注:写四种命题时应先分清题设和结论.例3.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吗?证明你的结论.解:方法一:原命题是真命题,∵0m >,∴140m ∆=+>,因而方程20x x m +-=有实根,故原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是真命题; 又因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故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方法二:原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若20x x m +-=无实根,则0m ≤”.∵20x x m +-=无实根∴140m ∆=+<即104m <-≤,故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例4.(考点6智能训练14题)已知命题p :方程210x m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负根,命题q :方程244(2)10x m x +-+=无实根;若p 或q 为真,p 且q 为假,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分析:先分别求满足条件p 和q 的m 的取值范围,再利用复合命题的真假进行转化与讨论. 解:由命题p 可以得到:2400m m ⎧∆=->⎨>⎩ ∴2m >由命题q 可以得到:2[4(2)]160m ∆=--< ∴26m -<<∵p 或q 为真,p 且q 为假 ,p q 有且仅有一个为真 当p 为真,q 为假时,262,6m m m orm >⎧⇒≥⎨≤-≥⎩当p 为假,q 为真时,22226m m m ≤⎧⇒-<≤⎨-<<⎩所以,m 的取值范围为{|6m m ≥或22}m -<≤.例5.(《高考A 计划》考点5智能训练第14题)已知函数()f x 对其定义域内的任意两个数,a b ,当a b <时,都有()()f a f b <,证明:()0f x =至多有一个实根.解:假设()0f x =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12,x x ,不妨假设12x x <,由方程的定义可知:12()0,()0f x f x ==即12()()f x f x =由已知12x x <时,有12()()f x f x <这与式①矛盾因此假设不能成立故原命题成立.注:反证法时对结论进行的否定要正确,注意区别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例6.(《高考A 计划》考点5智能训练第5题)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整数系数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有有理根,那么,,a b c 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下列假设中正确的是( )A.假设,,a b c 都是偶数B.假设,,a b c 都不是偶数C.假设,,a b c 至多有一个是偶数D.假设,,a b c 至多有两个是偶数(四)巩固练习:1.命题“若p 不正确,则q 不正确”的逆命题的等价命题是 ( )A.若q 不正确,则p 不正确B. 若q 不正确,则p 正确C 若p 正确,则q 不正确 D. 若p 正确,则q 正确2.“若240b ac -<,则20ax bx c ++=没有实根”,其否命题是 () A 若240b ac ->,则20ax bx c ++=没有实根B 若240b ac ->,则20ax bx c ++=有实根C 若240b ac -≥,则20ax bx c ++=有实根D 若240b ac -≥,则20ax bx c ++=没有实根。

高一数学上册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精品教案

高一数学上册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精品教案

课题:1.1集合-集合的概念(1)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集合.集)。

2(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数0(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1)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2)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例如,由方程012=-x 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注:(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51,52,53,…,100} 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3,5,7,…}(2)a 与{a}不同:a 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

高一数学上册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精品教案

高一数学上册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精品教案

课 题:1.1集合-集合的概念(1)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1、集合的概念(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 ,2,1,0=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N *或N +{} ,3,2,1*=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整数与分数=Q(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数轴上的点所对应的数=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1)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2)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高考数学专题复习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文 教案

高考数学专题复习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文 教案

某某省漳浦县道周中学2014年高考数学专题复习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文1.高考试题通过选择题和填空题,以及大题的解集,全面考查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知识,题型新,分值稳定.一般占5---10分.2.简易逻辑一部分的内容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有所出现,应引起注意.【考点透视】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2.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3.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4.解答集合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集合有关概念,特别是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对于用描述法给出的集合{x |x ∈P },要紧紧抓住竖线前面的代表元素x 以及它所具有的性质P ;要重视发挥图示法的作用,通过数形结合直观地解决问题.5.注意空集∅的特殊性,在解题中,若未能指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空集的可能性,如A ⊆B ,则有A =∅或A ≠∅两种可能,此时应分类讨论.【例题解析】题型1. 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概念理解集合的概念,正确应用集合的性质是解此类题目的关键.例1.已知集合M={y|y=x 2+1,x∈R},N={y|y=x+1,x∈R},则M∩N=( )A .(0,1),(1,2)B .{(0,1),(1,2)}C .{y|y=1,或y=2}D .{y|y≥1} 思路启迪:集合M 、N 是用描述法表示的,元素是实数y 而不是实数对(x,y),因此M 、N 分别表示函数y=x 2+1(x∈R),y=x +1(x∈R)的值域,求M∩N 即求两函数值域的交集. 解:M={y|y=x 2+1,x ∈R}={y|y ≥1}, N={y|y=x +1,x ∈R}={y|y ∈R}.∴M∩N={y|y≥1}∩{y|y∈R}={y|y≥1},∴应选D .点评:①本题求M∩N,经常发生解方程组21,1.y x y x ⎧=+⎨=+⎩0,1,x y =⎧⎨=⎩得1,2.x y =⎧⎨=⎩或从而选B 的错误,这是由于在集合概念的理解上,仅注意了构成集合元素的共同属性,而忽视了集合的元素是什么.事实上M 、N 的元素是数而不是点,因此M 、N 是数集而不是点集.②集合是由元素构成的,认识集合要从认识元素开始,要注意区分{x|y=x 2+1}、{y|y=x 2+1,x∈R}、{(x,y)|y=x 2+1,x∈R},这三个集合是不同的.例2.若P={y|y=x 2,x∈R},Q={y|y=x 2+1,x∈R},则P∩Q 等于( )A .PB .QC .D .不知道思路启迪:类似上题知P 集合是y=x 2(x∈R)的值域集合,同样Q 集合是y= x 2+1(x∈R)的值域集合,这样P∩Q 意义就明确了. 解:事实上,P 、Q 中的代表元素都是y ,它们分别表示函数y=x 2,y= x 2+1的值域,由P={y|y ≥0},Q={y|y ≥1},知QP ,即P ∩Q=Q .∴应选B . 例3. 若P={y|y=x 2,x∈R},Q={(x ,y)|y=x 2,x∈R},则必有( )A .P∩Q=∅B .P QC .P=QD .P Q思路启迪:有的同学一接触此题马上得到结论P=Q ,这是由于他们仅仅看到两集合中的y=x 2,x∈R 相同,而没有注意到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不同的,P 集合是函数值域集合,Q 集合是y=x 2,x ∈R 上的点的集合,代表元素根本不是同一类事物.解:正确解法应为: P 表示函数y=x 2的值域,Q 表示抛物线y=x 2上的点组成的点集,因此P ∩Q=∅.∴应选A .例4(2007年某某卷文)若}032|{}1|{22=--===x x x B x x A ,,则B A ⋂=( ) A .{3} B .{1} C .∅ D .{-1} 思路启迪:{}{|1,1}{|1,3},1.A x x x B x x x A B ==-===-=∴⋂=-,解:应选D .点评:解此类题应先确定已知集合.题型2.集合元素的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是集合的重要属性,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常常被学生在解题中忽略,从而导致解题的失败,下面再结合例题进一步讲解以期强化对集合元素互异性的认识.例5.若A={2,4,a3-2a2-a+7},B={1,a+1,a2-2a+2,-1(a2-3a-8),a3+a2+23a+7},且A∩B={2,5},则实数a的值是________.解答启迪:∵A∩B={2,5},∴a3-2a2-a+7=5,由此求得a=2或a=±1. A={2,4,5},集合B中的元素是什么,它是否满足元素的互异性,有待于进一步考查.当a=1时,a2-2a+2=1,与元素的互异性相违背,故应舍去a=1.当a=-1时,B={1,0,5,2,4},与A∩B={2,5}相矛盾,故又舍去a=-1.当a=2时,A={2,4,5},B={1,3,2,5,25},此时A∩B={2,5},满足题设.故a=2为所求.例6.已知集合A={a,a+b,a+2b},B={a,a c,a c2}.若A=B,则c的值是______.思路启迪:要解决c的求值问题,关键是要有方程的数学思想,此题应根据相等的两个集合元素完全相同及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建立关系式.解: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若a+b=a c且a+2b=a c2,消去b得:a+a c2-2a c=0,a=0时,集合B中的三元素均为零,和元素的互异性相矛盾,故a≠0.∴c2-2c+1=0,即c=1,但c=1时,B中的三元素又相同,此时无解.(2)若a+b=a c2且a+2b=a c,消去b得:2a c2-a c-a=0,.∵a≠0,∴2c2-c-1=0,即(c-1)(2c+1)=0,又c≠1,故c=-12点评:解决集合相等的问题易产生与互异性相矛盾的增解,这需要解题后进行检验和修正.例7.已知集合A={x|x2-3x+2=0},B={x|x2-a x+a-1=0},且A∪B=A,则a的值为______.思路启迪:由A∪B=A B A⇒⊆而推出B有四种可能,进而求出a的值.解:∵ A∪B=A,,∴⊆B A∵ A={1,2},∴ B=∅或B={1}或B={2}或B={1,2}.若B=∅,则令△<0得a∈∅;若B={1},则令△=0得a=2,此时1是方程的根;若B={2},则令△=0得a=2,此时2不是方程的根,∴a∈∅;若B={1,2}则令△>0得a ∈R 且a ≠2,把x=1代入方程得a ∈R,把x=2代入方程得a =3. 综上a 的值为2或3.点评:本题不能直接写出B={1,a -1},因为a -1可能等于1,与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矛盾,另外还要考虑到集合B 有可能是空集,还有可能是单元素集的情况.题型3.要注意掌握好证明、判断两集合关系的方法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我们解答数学问题过程中经常遇到,并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应予以重视.反映集合与集合关系的一系列概念,都是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来定义的.因此,在证明(判断)两集合的关系时,应回到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中去. 例8.设集合A={a |a =3n +2,n∈Z},集合B={b|b=3k -1,k∈Z},则集合A 、B 的关系是________.解:任设a ∈A ,则a =3n +2=3(n +1)-1(n ∈Z),∴ n∈Z,∴n+1∈Z.∴ a ∈B,故A B ⊆. ①又任设 b∈B,则 b=3k -1=3(k -1)+2(k∈Z),∵ k∈Z,∴k-1∈Z.∴ b∈A,故B A ⊆ ②由①、②知A=B .点评:这里说明a ∈B 或b∈A 的过程中,关键是先要变(或凑)出形式,然后再推理. 例9(2006年某某卷)若A 、B 、C 为三个集合,C B B A ⋂=⋃,则一定有()A . C A ⊆B .AC ⊆ C .C A ≠D . A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间关系的运算.解:由A B B C =知,,A B B A B C A B C ⊆⊆∴⊆⊆,故选A.(2007年某某卷文)已知全集{}12345U =,,,,,且{}234A =,,,{}12B =,,则B C A U ⋂等于( C ) A .{2} B .{5} C .{3,4} D .{2,3,4,5} 例10.(2006年某某卷)设集合{1,2}A =,则满足{1,2,3}A B ⋃=的集合B 的个数是()A . 1B .3C .4D . 8[考查目的]本题考查了并集运算以及集合的子集个数问题,同时考查了等价转化思想. 解:{1,2}A =,{1,2,3}A B ⋃=,则集合B 中必含有元素3,即此题可转化为求集合{1,2}A =的子集个数问题,所以满足题目条件的集合B 共有224=个.故选C.例11.(2007年卷文)记关于x 的不等式01x a x -<+的解集为P ,不等式11x -≤的解集为Q . (I )若3a =,求P ;(II )若Q P ⊆,求正数a 的取值X 围.思路启迪:先解不等式求得集合P 和Q .解:(I )由301x x -<+,得{}13P x x =-<<.(II ){}{}1102Q x x x x =-=≤≤≤.由0a >,得{}1P x x a =-<<,又Q P ⊆,所以0a >,即a 的取值X 围是(2)+∞,.题型4. 要注意空集的特殊性和特殊作用空集是一个特殊的重要集合,它不含任何元素,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显然,空集与任何集合的交集为空集,与任何集合的并集仍等于这个集合.当题设中隐含有空集参与的集合关系时,其特殊性很容易被忽视的,从而引发解题失误.例12. 已知A={x|x 2-3x +2=0},B={x|a x -2=0}且A∪B=A,则实数a 组成的集合C 是________.解:由x 2-3x +2=0得x=1或2.当x=1时,a =2,当x=2时,a =1.这个结果是不完整的,上述解答只注意了B 为非空集合,实际上,B=∅时,仍满足A∪B=A,当a =0时,B=∅,符合题设,应补上,故正确答案为C={0,1,2}.例13.(2007年卷理)已知集合{}|1A x x a =-≤,{}2540B x x x =-+≥.若A B =∅,则实数a 的取值X 围是.思路启迪:先确定已知集合A 和B . 解:{}{}|111,A x x a x a x a =-=-≤≤≤+{}{}25404,1.B x x x x x x =-+=≤≥≥14,1 1.2 3.a a x ∴+<->∴<<故实数a 的取值X 围是(23),.例14. 已知集合A={x|x 2+(m +2)x +1=0,x∈R},若A∩R *=∅,则实数m 的取值X 围是_________.思路启迪:从方程观点看,集合A 是关于x 的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x 2+(m +2)x +1=0的解集,而x=0不是方程的解,所以由A∩R *=∅可知该方程只有两个负根或无实数根,从而分别由判别式转化为关于m 的不等式,并解出m 的X 围.解:由A∩R *=∅又方程x 2+(m +2)x +1=0无零根,所以该方程只有两个负根或无实数根,()()2240,20,m m ⎧∆=+-≥⎪⎨-+<⎪⎩或△=(m+2)2-4<0.解得m≥0或-4<m<0,即m>-4. 点评:此题容易发生的错误是由A∩R *=∅只片面地推出方程只有两个负根(因为两根之积为1,因为方程无零根),而把A=∅漏掉,因此要全面准确理解和识别集合语言. 例15.已知集合A={x|x 2-3x -10≤0},集合B={x|p +1≤x ≤2p -1}.若BA ,则实数p 的取值X 围是________.解:由x 2-3x -10≤0得-2≤x≤5.欲使B A ,只须213 3.215p p p -≤+⎧⇒-≤≤⎨-≤⎩∴ p 的取值X 围是-3≤p≤3. 上述解答忽略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这一结论,即B=∅时,符合题设.应有:①当B≠∅时,即p +1≤2p-1p≥2. 由B A 得:-2≤p+1且2p -1≤5.由-3≤p≤3.∴ 2≤p≤3.②当B=∅时,即p +1>2p -1p <2. 由①、②得:p≤3.点评:从以上解答应看到:解决有关A ∩B=∅、A ∪B=∅,A B 等集合问题易忽视空集的情况而出现漏解,这需要在解题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审视问题.题型5.要注意利用数形结合解集合问题集合问题大都比较抽象,解题时要尽可能借助文氏图、数轴或直角坐标系等工具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形象化、明朗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使问题灵活直观地获解.例16.设全集U={x|0<x<10,x∈N *},若A∩B={3},A∩C U B={1,5,7},C U A∩C U B={9},则集合A 、B 是________.思路启迪:本题用推理的方法求解不如先画出文氏图,用填图的方法来得简捷,由图不难看出.解:A={1,3,5,7},B={2,3,4,6,8}.例17.集合A={x|x2+5x-6≤0},B={x|x2+3x>0},求A∪B和A∩B.解:∵ A={x|x2-5x-6≤0}={x|-6≤x≤1},B={x|x2+3x>0}={x|x<-3,或x>0}.如图所示,∴ A∪B={x|-6≤x≤1}∪{x|x<-3,或x>0}=R.A∩B={x|-6≤x≤1}∩{x|x<-3,或x>0}={x|-6≤x<-3,或0<x≤1}.点评:本题采用数轴表示法,根据数轴表示的X围,可直观、准确的写出问题的结果.例18.设A={x|-2<x<-1,或x>1},B={x|x2+a x+b≤0},已知A∪B={x|x>-2},A∩B={x|1<x≤3},求a、b的值.思路启迪:可在数轴上画出图形,利用图形分析解答.解:如图所示,设想集合B所表示的X围在数轴上移动,显然当且仅当B覆盖住集合{x|-1<x<3},才能使A∪B={x|x>-2},且A∩B={x|1<x≤3}.根据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关系,可知-1与3是方程x2+a x+b=0的两根,∴ a=-(-1+3)=-2, b=(-1)×3=-3.点评:类似本题多个集合问题,借助于数轴上的区间图形表示进行处理,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会得到直观、明了的解题效果.【专题训练与高考预测】一.选择题:1.设M={x|x 2+x+2=0},a =lg(lg10),则{a }与M 的关系是()A 、{a }=MB 、M ≠⊆{a }C 、{a }≠⊇MD 、M ⊇{a }2.已知全集U =R ,A={x|x-a |<2},B={x|x-1|≥3},且A ∩B=∅,则a 的取值X 围是()A 、 [0,2]B 、(-2,2)C 、(0,2]D 、(0,2) 3.已知集合M={x|x=a 2-3a +2,a ∈R},N={x|x=b 2-b ,b ∈R},则M ,N 的关系是()A 、 M ≠⊆NB 、M ≠⊇NC 、M=ND 、不确定4.设集合A={x|x ∈Z 且-10≤x ≤-1},B={x|x ∈Z ,且|x|≤5},则A ∪B 中的元素个数是()A 、11B 、10C 、16D 、15 5.集合M={1,2,3,4,5}的子集是()A 、15B 、16C 、31D 、326集合M ={x |x =42π+kx ,k ∈Z },N ={x |x =42k ππ+,k ∈Z },则( ) A M =NB M NC M ND M ∩N =∅ 7. 已知集合A={x|x 2-4mx +2m +6=0,x∈R},若A∩R -≠∅,某某数m 的取值X 围.8. 命题甲:方程x 2+mx +1=0有两个相异负根;命题乙:方程4x 2+4(m -2)x +1=0无实根,这两个命题有且只有一个成立,求m 的取值X 围.9已知集合A ={x |-2≤x ≤7},B ={x |m +1<x <2m -1}且B ≠∅,若A ∪B =A ,则( ) A -3≤m ≤4 B -3<m <4C 2<m <4 D 2<m ≤410.集合M={}220,x x x a x R +-=∈,且M ∅⊂≠.则实数a 的取值X 围是( ) A. a ≤-1 B. a ≤1 C. a ≥≥111.满足{a ,b }U M={a ,b ,c ,d }的所有集合M 的个数是()A. 7B. 6C. 5D. 412.若命题P :x ∈A B ,则⌝P 是()A. x ∉A BB. x ∉A 或x ∉BC. x ∉A 且x ∉BD. x ∈A B13.已知集合M={2a ,a }.P={-a ,2a -1};若card(M P)=3,则M P= ( )A.{-1}B.{1}C.{0}D.{3}14.设集合P={3,4,5}.Q={4,5,6,7}.令P*Q=(){},,a b a p b Q ∈∈,则P*Q 中元素的个数是 ( )A. 3B. 7C. 10D. 12二.填空题:15.已知M={Z 24m |m ∈-},N={x|}N 23x ∈+,则M ∩N=__________. 16.非空集合p 满足下列两个条件:(1)p ≠⊆{1,2,3,4,5},(2)若元素a ∈p ,则6-a ∈p ,则集合p 个数是__________.17.设A={1,2},B={x |x ⊆A }若用列举法表示,则集合B 是.18.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可表示为{}2,,1,,0b a a a b a ⎧⎫=+⎨⎬⎩⎭,则20072008ab +=. 三.解答题:19.设集合A={(x ,y)|y=a x+1},B={(x ,y)|y=|x|},若A ∩B 是单元素集合,求a 取值X 围.20.设A={x|x 2+px+q=0}≠∅,M={1,3,5,7,9},N={1,4,7,10},若A ∩M=∅,A ∩N=A ,求p 、q 的值.21.已知集合M={y|y=x 2+1,x ∈R},N={y|y=x+1,x ∈R},求M ∩N .22.已知集合A={x|x 2-3x+2=0},B={x|x 2-mx+2=0},且A ∩B=B ,某某数mX 围.23.已知全集U =R ,且{}{}22120,450A x x x B x x x =--≤=-->,求()()U U C A C B . 24.已知集合{}{}22230,0A x x x B x x ax b =-->=++≤, 且{},34A B R A B x x =<≤,{},34A B R A B x x ==<≤,求a ,b 的值.【参考答案】1. C 2. A 3. C 4. C 5. D6. C 解析对M 将k 分成两类k =2n 或k =2n +1(n ∈Z ), M ={x |x =n π+4π,n ∈Z }∪{x |x =n π+43π,n ∈Z },对N 将k 分成四类,k =4n 或k =4n +1,k =4n +2,k =4n +3(n ∈Z ),N ={x |x =n π+2π,n ∈Z }∪{x |x =n π+43π,n ∈Z }∪{x |x =n π+π,n ∈Z }∪{x |x =n π+45π,n ∈Z } 7.解:设全集U ={m|△=(-4m)2-4(2m +6)≥0}={m|m≤-1或m≥32}.若方程x 2-4mx +2m +6=0的二根为x 1、x 2均非负,1212340,226m U x x m m x x m ∈⎧⎪+=≥⇒≥⎨⎪=+⎩则 因此,{m|m≥32}关于U 补集{m|m≤-1}即为所求.8.解:使命题甲成立的条件是:211240, 2.0m m x x m ⎧∆=->⇒>⎨+=-<⎩∴ 集合A={m|m>2}. 使命题乙成立的条件是:△2=16(m -2)2-16<0,∴1<m <3.∴ 集合B={m|1<m<3}.若命题甲、乙有且只有一个成立,则有:(1)m∈A∩C R B ,(2)m∈C R A∩B.若为(1),则有:A∩C R B={m|m>2}∩{m|m≤1或m≥3}={m|m≥3};若为(2),则有:B∩C R A={m|1<m<3}∩{m|m≤2}={m|1<m≤2};综合(1)、(2)可知所求m 的取值X 围是{m|1<m≤2,或m≥3}.9.D 解析∵A ∪B =A ,∴B ⊆A,又B ≠∅, ∴⎪⎩⎪⎨⎧-<+≤--≥+12171221m m m m ,即2<m ≤410.C 11.D 12.B 13.D 14.B二.填空题:15.∅; 16. 7 ; 17. {,{1},{2},{1,2}}∅; 18.-1.三.解答题:19. a ≥1或a ≤-1,提示:画图.20.8,16,p q =-⎧⎨=⎩或20,10,p q =-⎧⎨=⎩或14,40.p q =-⎧⎨=⎩ 21.解:在集合运算之前,首先要识别集合,即认清集合中元素的特征.M 、N 均为数集,不能误认为是点集,从而解方程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高考复习名师精品教案
第05课时: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简易逻辑
一.课题:简易逻辑
二.教学目标: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
“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互相关系;反证法在证明过程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复合命题的构成及其真假的判断,四种命题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理解由“或”“且”“非”将简单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
2.由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3.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二)主要方法:
1.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集合中的并集、交集、补集有着密切的关系,解题时注意类比;
2.通常复合命题“p或q”的否定为“p
⌝或
⌝”、“p且q”的否定为“p
⌝且q
⌝”、“全为”的否定是“不全为”、“都是”的否定为“不都是”等等;
q
3.有时一个命题的叙述方式比较的简略,此时应先分清条件和结论,该写成“若p,则q”的形式;
4.反证法中出现怎样的矛盾,要在解题的过程中随时审视推出的结论是否与题设、定义、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矛盾,甚至自相矛盾.
(三)例题分析:
例1.指出下列命题的构成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并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1)菱形对角线相互垂直平分.
(2)“23≤”
解:(1)这个命题是“p 且q ”形式,:p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q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
∵p 为真命题,q 也是真命题 ∴p 且q 为真命题.
(2)这个命题是“p 或q ”形式,:p 23<;:q 23=,
∵p 为真命题,q 是假命题 ∴p 或q 为真命题.
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首先应看清该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然后判断构成它的简单命题的真假,再由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例2.分别写出命题“若220x y +=,则,x y 全为零”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解:否命题为:若220x y +≠,则,x y 不全为零
逆命题:若,x y 全为零,则220x y +=
逆否命题:若,x y 不全为零,则220x y +≠
注:写四种命题时应先分清题设和结论.
例3.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吗?证明你的结论.
解:方法一:原命题是真命题,
∵0m >,∴140m ∆=+>,
因而方程20x x m +-=有实根,故原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是真命题;
又因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故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方法二:原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若20x x m +-=无实根,则0m ≤”.∵20x x m +-=无实根
∴140m ∆=+<即104
m <-≤,故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例4.(考点6智能训练14题)已知命题p :方程210x m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负根,命题q :方程244(2)10x m x +-+=无实根;若p 或q 为真,p 且q 为假,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分析:先分别求满足条件p 和q 的m 的取值范围,再利用复合命题的真假进行转化与讨论.
解:由命题p 可以得到:2400m m ⎧∆=->⎨>⎩ ∴2m >
由命题q 可以得到:2[4(2)]160m ∆=--< ∴26m -<<
∵p 或q 为真,p 且q 为假 ,p q 有且仅有一个为真
当p 为真,q 为假时,262,6m m m orm >⎧⇒≥⎨
≤-≥⎩ 当p 为假,q 为真时,22226
m m m ≤⎧⇒-<≤⎨-<<⎩ 所以,m 的取值范围为{|6m m ≥或22}m -<≤.
例5.(《高考A 计划》考点5智能训练第14题)已知函数()f x 对其定义域内的任意两个数,a b ,当a b <时,都有()()f a f b <,证明:()0f x =至多有一个实根. 解:假设()0f x =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12,x x ,不妨假设12x x <,
由方程的定义可知:12()0,()0f x f x ==
即12()()f x f x =
由已知12x x <时,有12()()f x f x <这与式①矛盾
因此假设不能成立
故原命题成立.
注:反证法时对结论进行的否定要正确,注意区别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例6.(《高考A 计划》考点5智能训练第5题)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整数系数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有有理根,那么,,a b c 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下列假设中正确的是( )
A.假设,,a b c 都是偶数
B.假设,,a b c 都不是偶数
C.假设,,a b c 至多有一个是偶数
D.假设,,a b c 至多有两个是偶数
(四)巩固练习:
1.命题“若p 不正确,则q 不正确”的逆命题的等价命题是 ( )
A.若q 不正确,则p 不正确
B. 若q 不正确,则p 正确
C 若p 正确,则q 不正确 D. 若p 正确,则q 正确
2.“若240b ac -<,则20ax bx c ++=没有实根”,其否命题是 ( )
A 若240b ac ->,则20ax bx c ++=没有实根
B 若240b ac ->,则20ax bx c ++=有实根
C 若240b ac -≥,则20ax bx c ++=有实根
D 若240b ac -≥,则20ax bx c ++=没有实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