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 图)

合集下载

超详细全体男女经络穴位图集

超详细全体男女经络穴位图集

超详细全体男女经络穴位图集正面-男性人体经络穴位图背面-男性人体经络穴位图侧面-男性人体经络穴位图正面-女性人体经络穴位图背面-女性人体经络穴位图侧面-女性头部穴位人体胸部腹部穴位图人体督脉及背部穴位人体壬脉大穴人体左侧穴位图脸部穴位手掌穴位彩图手掌反射区图足底穴位督脉及其别络督脉大穴督脉图谱人体奇经八脉之一。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

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图)。

本经脉腧穴有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督脉①奇经八脉之一。

出《素问·骨空论》。

其循行路线,起始于小腹内,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里正中,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头顶,下额,沿前额正中,到鼻柱下方及上齿。

前后与任脉、冲脉相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合,联系心、肾、脑。

该经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孕等。

②经外穴别名。

《备急千金要方》:“卒癫,……又灸督脉三十壮,三极,穴在直鼻中上入发际。

”即发际穴。

见该条。

督脉穴①督脉所属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长强(少阴所结)、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阳会)、大椎(足三阳会)、哑门(阳维会)、风府(阳维会)、脑户(足太阳会)、强间、后顶、百会(足太阳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足太阳、阳明会)、素髎、水沟(手、足阳明会)、兑端、龈交,共28穴。

又交会于足太阳的风门、任脉的会阴。

②指后溪穴。

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

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

⼗⼆正经及奇经⼋脉中国⼈数千年前就发现,有些⼈⽣病时⾝体会出现红⾊发烫的“线条”,⽽按摩这些“线条”可以治疗疾病。

这些“线条”,其实就是经络线。

经络是⼈体脏腑⽓⾎运⾏的通路,犹如宇宙中星球运转的有序轨道。

我们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或⽳位,就能调理体内的脏腑系统。

这就是中医养⽣治病的⽞妙之处。

⽐如说,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捶胸顿⾜”。

⼈在悲痛的时候,都是哭天喊地,捶胸顿⾜。

为什么呢?因为胸⼝有⼀个⽳位叫膻中⽳。

⼈悲痛时,⽓就郁结于此。

敲打膻中⽳,就可以把郁⽓震出来,⼼情就会改善。

所以悲痛时捶胸是⼈体的⼀种本能反应,是对⾝体机能的⾃我调节。

⼤家不妨试⼀试。

顾客拒绝时不⽤⽣⽓,回来拍这么⼀会⼉,⽓震开了,⼼情就会变得舒畅。

为什么要顿⾜呢?因为咱们脚底下有涌泉⽳。

顿⾜可以打开涌泉⽳,令肾的精⽓充沛。

肾精⽓振奋升起,⼈就会从郁闷之⽓中解脱出来。

经络,实际上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医学⼊门》说: “经者,经也;经之⽀派者为络。

” 经,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有⽹络之意。

络脉纵横交错,遍布全⾝。

经脉是纵⾏⼲线;络脉是经脉的⼤⼩分⽀。

经络内属脏腑,⼊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并借此⾏⽓⾎、营阴阳,以沟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九窍、⽪⽑和筋⾁的通道。

⼈体经络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正经、奇经⼋脉、⼗五别络、⼗⼆经别、⼗⼆经筋等。

正经有⼗⼆,即⼿⾜三阴经和⼿⾜三阳经,合称“⼗⼆经脉”,是⽓⾎运⾏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经脉的作⽤。

⼗⼆经别,是从⼗⼆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经脉中相为表⾥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能补正经之不⾜。

下为图解:⼗⼆经脉 ⼗⼆经脉⼜名⼗⼆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部位综合⽽定的。

它们分别⾪属于⼗⼆脏腑,各经⽤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于⼿⾜、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

人体十二经络行运图

人体十二经络行运图

人体十二经络行运图最近从华山一棵松博客上看了吴清忠先生,根据中国中医理论和经络学说著《人体使用手册》的部分内容,感到即深刻又易懂,他把老祖宗留下的经络学说和中医理论做到了继承和发展。

这将是对人类医疗保健和养生之道的重大贡献!必将能引发医疗领域的一场革命!把我们先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博大精深的人体经络、中医、阴阳学说,在整个人类中发扬光大。

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找到了人体十二经脉行运图,这是根据中国中医子午流注学说,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所有的朋友们都能打开健康之门: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来源于我国古代对人体解剖的观察研究和针灸及其他各科的长期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经过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归纳而逐步成】为系统的理论。

长期以来,它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尤其是针灸科)的临床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特别是现代针刺麻醉的成功,进一步证明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丰富,是应该努力学习、继承和发扬的宝贵遗产。

但是,经络学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存在不够精确和许多没有阐明的问题,有待于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整理提高。

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及其生理病理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其干线叫经,分支叫络。

经络有规律性的循行路线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遍布全身,将人体所有的内脏、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胳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部分。

经脉是经络中的主干,多循行于深部。

有一定的循行径路;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循行部位较浅,大多没有一定的循行径路。

经脉分正经、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条,左右对称。

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各自分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

奇经有八条。

即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通常把十二经脉加上督、任两脉,合称十四经脉。

络脉之中,较大的称别络(别络有十五条,是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联系通道),由别络分出之细小分支称孙络,孙络浮行在浅表的称浮络。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并GIF图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并GIF图

一、LU(Lung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胃上口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前,沿上臂前侧下行至肘横纹,沿小臂前侧的桡侧缘入寸口、过大鱼际,沿大鱼际边缘出手大拇指桡侧之少商穴。

其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会于手阳明大肠经商阳穴相接。

二、HT(Heart)手少阴心经左右各9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起自心中,出来后归属于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

其直行主干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至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手掌后豆骨突起处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桡侧到达其末端,经气于少冲穴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

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目系,即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三、PC(Pericardium)手厥阴心包经首穴天池,末穴中冲。

左右各9穴(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起于胸中,出来归属于心包,贯穿横膈,联络上、中、下三焦。

其分支从胸中分出,到达两肋部,在腋下三寸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

沿上臂内侧中线,进入肘中,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过腕部,进入掌中,沿中指到达其末端中冲穴;另一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端行,经气会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四、LI(Large Intestine)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各20穴(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督脉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图)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图)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图)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的循行(一)手太阴肺经1.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2.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手阳明大肠经1.循行部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挠侧上行,经过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前,经肩盂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阳明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2.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三)足阳明胃经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2.分支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

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人体主要得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

人体主要得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就是中医学得主要组成部分,就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得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就是统一得整体,自然界得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得生理、病理相应得周期变化,如人得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得病情变化多半就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与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就是在不同得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得经络,对人体得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得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得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得运行就是按照一定得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得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得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1、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得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得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得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3、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

早餐可安排温与养胃得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

过于燥热得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

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4、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就是消化、吸收、排泄得总调度,又就是人体血液得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得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就是红润得。

十二经脉2

十二经脉2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1.十二经脉:按流注次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被称为“正经”。

2.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的总称,共八条。

3.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

十五络脉作用:沟通表里经,补充经脉循行不足,躯干之络,渗灌气血。

4.标本:“标”和“本”是指十二经脉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

阐明了四肢的膝以下经穴对头身远隔部位的治疗作用。

5.根结:“根”和“结”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

6.气街:是经气聚集汇通的共同通路。

气在头者,止着重阐述头、胸、腹、胫部是经气汇合共同循行的通道。

7.四海:是指人体气血营卫产生、分化和汇聚的四个重要部位。

四海与气街具有一致性,胃为水谷之海,与腹气街相通;冲脉,为血海(十二经之海),与腹气街和胫气街相通;膻中为气海,与胸气街相通;脑为髓海,与头气街相通。

十二经脉一、手太阴肺经1.经脉循行:原文:《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语译: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行出来,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简述

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简述

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简述一、十二经脉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归属于肺脏,从“肺系”(指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于侧胸上部,浅出体表的中府穴,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及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天府、侠白),向下直达肘窝中的尺泽穴,沿着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经渠、太渊),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的少商穴。

①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的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径相连接。

2、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末端的商阳穴,沿着食指的桡侧缘,向上经过第一、二掌骨之间合谷穴,进入伸拇长肌腱和伸拇短肌腱之间的凹陷处的阳溪穴,沿前臂外侧前缘(偏历、温留),至肘部外侧的曲池穴,再沿臂外侧前缘(手五里、肩臑nao),上肩部的肩髃yu穴,沿肩峰前沿,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复折向前下方进入锁骨上窝的缺盆穴,联络肺脏,向下通过横膈,归属于大肠。

①缺盆部支脉:上行颈部(天鼎),贯穿面颊,进入下齿中,回绕至上唇(会地仓),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行至鼻翼两旁之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承泣穴相接。

3、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的迎香穴,夹鼻上行到鼻根部,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脉交会于睛明穴,向下沿着鼻柱的外侧承泣等穴,进入上齿龈内巨髎liao穴,回出环绕上唇(会人中穴),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任脉经的承浆穴,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穴,上行到耳前下关穴,经过上关穴(足少阳经),沿发际,到达前额头维后与神庭(督脉)相接。

①面部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过人迎穴,沿喉咙,进入缺盆穴,向下通过横膈,归属于胃(会上脘、中脘),联络脾脏。

②缺盆部直行的支脉,由缺盆穴浅出旁开4寸向下,经过气户、乳中等穴,到挟脐旁开2寸的不容、天枢等,进入腹股沟中央处的气冲穴。

③胃腹内支脉:起于胃的下口幽门部位,向下沿腹腔内,浅出腹股沟中央的气冲穴与主干相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髋关节前髀关穴,直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等穴,通过膝部的犊鼻穴,沿胫骨外侧前缘足三里等,下经足跗(背)的解溪、冲阳等穴,到达足第二趾外侧端的厉兑穴。

奇经八脉ppt课件

奇经八脉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13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1.循经辨证:
头痛的辨证: 前额痛—阳明经,头侧痛 —少阳经 , 头项强痛—太阳经;巅顶痛—足厥阴肝经 。
精选PPT课件
14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针灸治疗—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1)指导循经取穴——直趋病所 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2)指导推拿按摩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精选PPT课件
1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经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 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1) 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2) 一般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17
谢谢
精选PPT课件
18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感谢你的观看!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感谢你的观看!
(3) 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精选PPT课件
2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 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 冲脉行于腹胸部、下肢内侧及脊柱前; 带脉环行腰腹部;
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 ☺ 上肢没有奇经分布。
精选PPT课件
3
督脉
1.循行部位 行于腰背部正中线 2.基本功能
2.指导药物治疗
精选PPT课件
15
案例分析
刘某,男,41岁,一日前,在挪动洗衣机时突然感觉腰部疼痛难 忍,随即停止搬动活动,但腰部疼痛没有消失,不敢转动,且腹 部稍用力则疼痛即加重,卧床一夜后,腰部仍觉疼痛,腰不敢下 弯及左右转动,遂求助中医师。医生随即针刺患者头面部的人中 穴,采用重捻泻法,并留针30分钟后,患者腰部疼痛明显缓解, 并可自如转动。

人体穴位图之总图、分图、十二经脉图、奇经八脉图PPT文档21页

人体穴位图之总图、分图、十二经脉图、奇经八脉图PPT文档21页
谢谢!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人体穴位图之总图、分图、十二经脉
图、奇经八脉图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奇经八脉图文

奇经八脉图文

足太阳膀胱经
起走路线(穴位—):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 ——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 ——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 ——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 ——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 ——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 ——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手少阳三焦经
起走路线(穴位—): 关冲——液门——中渚——阳池
——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 ——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 ——臑会——肩髎——天髎——天牖 ——翳风——瘈脉——颅息——角孙 ——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
手太阳小肠经
起走路线(穴位—):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
阳跷脉
起走路线(穴位—): 申脉——仆参——居髎——臑俞
——胕阳——肩髃——巨骨——地仓 ——巨髎——承泣——风池——攒竹 ——眉冲——曲差——五处——承光 ——通天——络却——玉枕——天柱 ——承山——飞扬——昆仑
采聚气:
方位地址:选清净之室,开窗阖户,空气新鲜,避免风向,宽衣解带; 姿势:静坐/盘坐床上,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不歪;(三折式)即臀部略向后,腹部稍鼓起,
Meridians and Acupoints
——S.T. NEWPHON
一、总括:
二、奇经八脉——任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的循行(一)手太阴肺经1.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2.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肺,络大肠,通过横膈,并与胃和肾等有联系。

(二)手阳明大肠经1.循行部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挠侧上行,经过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前,经肩盂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阳明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2.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大肠,络肺,并与胃经有直接联系。

(三)足阳明胃经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2.分支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

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胫部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侧端。

足背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胃,络脾,并与心和小肠有直接联系。

(四)足太阴脾经1.循行部位: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漏谷穴)走出足厥阴肝经前面,经膝股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通过横膈,夹食管旁(络大包,会中府),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2.分支: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脾,络胃,与心、肺等有直接联系。

(五)手少阴心经1.循行部位: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来属于“心系”(心系,指;心脏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脉络),向下通过横膈至任脉的下脘穴附近,络小肠。

2.分支心系向上的分支:从心系上行,夹咽喉,经颈、颜面深部联系于“目系”(目系,又名眼系、目本,是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心系直行的分支:复从心系,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下(极泉穴),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下向肘内(少海穴),沿前臂内侧后缘至腕部尺侧(神门穴),进入掌内后缘(少府穴),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3.联系脏腑:属心,络小肠,与肺、脾、肝、肾有联系。

(六)手太阳小肠经1.循行部位: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掌尺侧,直上过腕部外侧(阳谷穴),沿前臂外侧后缘上行,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小海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后面(肩贞穴),绕行于肩胛冈上窝(肩中俞)以后,交会于督脉之大椎穴,从大椎向前经足阳明经的缺盆,进入胸部深层,下行至任脉的膻中穴处,络于心,再沿食道通过横膈,到达胃部,直属小肠。

2.分支.缺盆分支:从缺盆沿着颈部向上至面颊部(颧醪穴),上至外眼角,折入耳中(听宫穴)。

颊部分支:从颊部,斜向目眶下缘,直达鼻根进入内眼角(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小肠,络心,与胃有联系。

(七)足太阳膀胱经1.循行部位: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睛明穴),上过额部,直至巅顶交会于督脉的百会穴。

2.分支巅顶部的分支:从巅顶(百会穴)分出至耳上角。

巅顶向后直行分支:从巅顶下行(至脑户穴)入颅内络脑,复返出来下行项后(天柱穴)。

下分为两支:其一,沿肩胛内侧(大杼穴始),夹脊旁,沿背中线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下属膀胱,再从腰中分出下行,夹脊旁,通于臀部,经大腿后面,进入胭窝中。

其二,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沿背中线旁三寸下行,过臀部,经过髋关节部(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会合于胭窝中,向下通过腓肠肌,经外踝后面(昆仑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经足背外侧至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膀胱,络肾,与心、脑有联系。

(八)足少阴肾经1.循行部位: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端,斜向于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然骨穴),经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上行,出埚窝内侧,直至大腿内侧后缘,人脊内,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2.分支腰部的直行分支:从肾上行,通过肝脏,上经横膈,进入肺中,沿喉咙,上至舌根两侧。

肺部的分支:从肺中分出,络于心,流注于胸中(膻中穴),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肾,络膀胱,与肝、肺、心有直接联系。

(九)手厥阴心包经1.循行部位: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于心包络,通过横膈,依次循序下行,通过胸部、上腹、下腹,联络三焦。

2.分支胸部分支:从胸中出于胁部,经腋下三寸处(天池穴),上行至腋窝,沿上肢内侧,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直至肘中,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过腕部,人掌心(劳宫穴),到达中指桡侧末端(中冲穴)。

掌中分支:从掌中(劳宫穴)分出,沿着无名指尺侧至指端(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心包,络三焦。

(十)手少阳三焦经1.循行部位: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沿无名指尺侧缘,上过手背,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直上穿过肘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散络于心包,向下通过横膈广泛遍属三焦。

2.分支胸中分支:从膻中穴分出,向上走出缺盆,至项后与督脉的大椎穴交会,上走至项部,沿耳后(翳风穴)上行至耳上方,再屈曲向下走向面颊部,至眼眶下(颧醪穴)。

耳部分支:从耳后(翳风穴)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耳门等穴),经过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

上行至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三焦,络心包。

(十一)足少阳胆经1.循行部位: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瞳子醪穴),向上到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完骨穴),外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复返向耳后(风池穴),再沿颈部侧面行于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于少阳三焦经之后,行人缺盆部。

2.分支耳部分支: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手少阳的翳风穴进入耳中,过手太阳经的听宫穴,出走耳前,至眼外角的后方。

眼外角分支:从眼外角分出,下行至下领部足阳明经的大迎穴附近,与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其经脉向下覆盖于颊车穴部,下行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后,下入胸中,穿过横膈,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环跳穴)。

缺盆部直行分支:从缺盆分出,向下至腋窝,沿胸侧部,经过季胁,下行至髋关节部(环跳穴)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关节外侧,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段,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外侧进入第四足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足背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一、第二趾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3.联系脏腑:属胆,络肝,与心有联系。

(十二)足厥阴肝经1.循行部位: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胭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2.分支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3.联系脏腑: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

[附]十二经循行歌1.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遂人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闹内萦,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

2.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经属大肠,食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人合谷,两骨两筋中间行,循臂人肘上闹外,肩盂前廉柱骨旁,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两颊下齿当,会此下人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挟口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尽迎香。

3.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起鼻颈,互交旁约足太阳,下至气街中而合,遂下髀关伏兔逢,下循鼻外人上齿,挟口环唇交承浆,膝膑之中循胫外,足跗中指内间疼,颐后大迎颊车游,耳前发际至额颅,支者下膝三寸别,下人中指外间列,支循喉咙人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州,又有支者别跗上,大指之间太阴接,直者下乳挟脐冲,支从胃口腹里通。

4.足太阴脾经太阴脾起足大趾,循趾内侧白肉际,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上膈通,过核骨后内踝前,上踹循胫膝股里,挟咽连舌散舌下,支者从胃注心宫。

5.手少阴心经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络小肠呈,下腋循归后廉出,太阴心主之后行,支者挟咽系目系,直从心系上肺腾,下肘循臂抵掌后,锐骨之端小指停。

6.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下膈抵胃属小肠,支从缺盆上颈颊,循手上腕出髁中,上臂骨出肘内侧,至目锐眦入耳中,支者别颊斜上颐,两筋之间归后廉,出肩解而绕肩胛,抵鼻至于目内眦,络颧与足太阳接,交肩之上入缺盆,直络心中循咽嗌。

7.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肾正属膀胱腑,一支贯臀入胭传,支者从巅入耳角,直者从巅入脑间,一支从膊别贯胛,挟肩循髀合胭行,还出下项循肩膊,挟脊抵腰循膂旋,贯踹出踝循京骨,小指外侧接至阴。

8.足少阴肾经足肾经脉属少阴,斜从小指趋足心,直者从肾贯肝膈,人肺挟舌喉咙循,出于然谷循内踝,入跟上踹胭内寻,支者从肺络心上,注胸交于手厥阴,上股后廉直贯脊,属肾下络膀胱深。

9.手厥阴心包络经手厥阴经心主标,心包下膈络三焦,太阴少阴中间走,入肘下臂两筋招,起自胸中支出胁,下腋三寸循孺迢,行掌心出中指末,支从小指次指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