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气环境保护概述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第一章:大气环境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大气环境的概念与组成大气环境的功能与作用大气环境与气候、天气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的重要性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讲解:详细讲解大气环境的概念、组成、功能与作用讨论:分组讨论大气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的重要性,分享讨论成果第二章:大气污染及其危害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主要污染物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2.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主要污染物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2.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的定义和来源讲解:详细讲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主要污染物分析:分析大气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讨论:探讨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分享讨论成果第三章:空气质量指数与监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空气质量监测的重要性3.2 教学内容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空气质量监测的方法和设备空气质量监测的数据分析与应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实验法: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让学生了解监测方法3.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和应用讲解:详细讲解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实验: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让学生了解监测方法分析:分析实验数据,了解空气质量状况第四章: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法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使学生认识到遵守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主要内容和执行情况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法律责任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案例分析法:分析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责任4.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重要性讲解:详细讲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分析:分析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责任讨论:探讨如何遵守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分享讨论成果第五章: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大气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应用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案例5.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讲解:详细讲解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分析:分析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案例讨论:探讨如何在大气环境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分享讨论成果第六章:大气污染防治技术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6.2 教学内容常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手段,如净化技术、脱硫技术、脱硝技术等新型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发展,如催化技术、纳米技术等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评估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及其原理实验法:进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实验,让学生了解技术应用6.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必要性讲解:详细讲解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及其原理实验:进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实验,让学生了解技术应用讨论:评估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分享讨论成果第七章:大气环境保护公众参与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公众参与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7.2 教学内容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方式和途径,如环保宣传、监督举报等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效果与评价提高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的策略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方式和途径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提高公众参与意识7.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讲解:详细讲解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方式和途径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环保宣传、监督举报等讨论:分享参与环保活动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第八章: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国际合作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8.2 教学内容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背景和现状,如《巴黎协定》等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主要机构和机制我国在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的角色和贡献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背景和现状案例分析法:分析国际合作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成功案例8.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必要性讲解:详细讲解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背景和现状分析:分析国际合作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成功案例讨论:探讨我国在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九章:大气环境保护未来展望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9.2 教学内容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等大气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能源结构调整等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策略和措施,如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思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策略和措施9.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重要性讲解:详细讲解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思辨:探讨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策略和措施讨论:分享对大气环境保护未来展望的思考和观点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大气环境保护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使学生对未来大气环境保护工作充满信心和责任感10.2 教学内容展望未来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的挑战和机遇激发学生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热情和责任感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顾大气环境保护的主要知识点和技能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10.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大气环境保护的学习内容分享: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讨论: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热情和责任感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大气环境的概念与组成解析:本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理解大气环境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大气环境与气候、天气的关系。
第五章 环境保护
第五章地球在发烧——温室效应教学目标:1、温室效应的祸首2、全球变暖的影响3、降温对策教学重点难点:全球变暖的影响教学过程:1、全球变暖的原因: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这种球性的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增强的温室效应共同引起的。
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
预测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2、温室效应的祸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目标。
在参加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际谈判中,我国面临的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
3、全球变暖的影响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与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重要影响,而且许多影响是负面的。
因此人类需要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来克服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4、降温对策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提供气候变化最新科学信息的权威机构。
它在2001年发布的第3次评估报告指出了全球变暖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影响已经相当严重。
为地球降温,就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植树造林。
人类活动会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并导致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1896年,瑞典科学家斯万特·阿尔赫尼斯就对燃煤可能改变地球气候做出过预测。
他指出,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5 -6℃。
之后,有许多科学家陆续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1957年,瑞威拉等在美国发表了关于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可能产生气候变化的论文。
同年,美国夏威夷观象台开始进行二氧化碳浓度观测,从而正式揭开了人类研究气候变化的序幕。
5、以我国为例加以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之一。
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
环境规范文件
环境规范文件第一章总则。
为了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章环境管理。
1.各级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2.企业和个人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履行环境保护的法律义务,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
3.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布环境信息,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第三章大气环境保护。
1.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控制工业废气排放,加强车辆尾气排放管理,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2.推广清洁能源,加大煤炭清洁利用力度,减少燃煤污染。
3.加强大气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高治理效率,减少大气污染。
第四章水环境保护。
1.加强水污染防治,控制工业废水排放,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减少水污染。
2.加强水资源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防止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
3.加强水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布水环境信息,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第五章土壤环境保护。
1.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控制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加强农业化肥农药使用管理,减少土壤污染。
2.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布土壤环境信息,保障农产品安全。
3.加强土壤修复工作,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和修复,恢复土壤生态功能。
第六章生物多样性保护。
1.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2.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禁止非法狩猎和捕捞,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3.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估,及时发布生物多样性信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七章废弃物管理。
1.加强固体废弃物管理,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
2.加强危险废物管理,规范危险废物处置,防止危险废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3.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
第八章环境应急管理。
1.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预案,提高环境应急管理水平,有效应对环境突发事件。
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
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规范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提高化工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化工企业应当遵循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如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法管理、公众参与等。
第四条化工企业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和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并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
第二章环境监测与评估第五条化工企业应当建立环境污染监测系统,监测范围应涵盖企业周边环境和生产流程中的关键环节。
第六条化工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和地方的要求,定期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并按照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七条化工企业应当及时公开监测数据和评估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章废物管理第八条化工企业应制定废物管理计划,按照国家和地方的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和处置。
第九条化工企业应当使用合适的设备和工艺,对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其处理过程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第十条化工企业应当建立废物排放清单和台账,记录废物的种类、数量、去向、运输情况等相关信息。
第四章污水处理第十一条化工企业应当建立污水处理设施,确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经合理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第十二条化工企业应当定期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和高效处理效果。
第十三条化工企业应当建立污水排放监测系统,对污水排放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报告监测结果。
第五章大气污染防治第十四条化工企业应当采取合理的措施防治大气污染,包括固定污染源的治理、燃烧过程控制等。
第十五条化工企业应当定期开展大气污染源的监测和排放监控,记录相应数据并进行报告。
第十六条化工企业应当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
第六章环境应急管理第十七条化工企业应当建立应急预案,明确有关部门、责任人员和处置措施等,应急预案应定期进行演练和修订。
第十八条化工企业应当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和材料,确保应急处置的需求。
第十九条发生环境事故时,化工企业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置。
大气环境培训资料
大气环境培训资料一、引言大气环境是指大气层中的气体组成、气体浓度、气压、温度、湿度、风等因素的综合状况。
大气环境质量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
为了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升环保意识和技能,进行大气环境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大气环境概述大气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时,地表和太空之间的气体层。
大气由各种气体组成,其中主要成分为氮气(约78%)、氧气(约21%)和微量的其他气体。
大气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大气污染及影响1. 大气污染来源大气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焚烧等多种因素。
2. 大气污染物种类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颗粒物等,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四、大气环境保护1. 大气环境监测定期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和空气质量,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2.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包括固定源和移动源的治理措施。
五、大气环境培训内容1. 大气环境法律法规介绍大气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使学员了解相关法规要求。
2. 大气污染物种类及危害介绍常见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危害以及监测方法。
3. 大气环境监测技术介绍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原理、方法和应用,使学员掌握监测技能。
4. 大气环境治理技术介绍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包括净化设备、排放控制技术等,为环保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六、总结通过大气环境培训,可以提升环保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意识,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
大气环境培训资料的编制和传播对于环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关于大气环境培训资料的概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学习顺利!。
环境保护的教学教案
环境保护的教学教案第一章:环境保护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定义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种类和影响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1.2 教学内容环境保护的定义和重要性环境问题的种类和影响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1.3 教学步骤引入环境保护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环境对生活的重要性介绍环境问题的种类和影响,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讲解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环境1.4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具体的环境问题案例,了解环境问题的影响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环保专家,提出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第二章:大气环境保护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了解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2.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大气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2.3 教学步骤引入大气污染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大气污染对生活的影响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严重性讲解大气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大气环境2.4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具体的大气污染案例,了解大气污染的影响政策法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第三章:水资源保护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污染的来源和影响让学生了解水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保护的政策和法规3.2 教学内容水污染的来源和影响水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我国水资源保护的政策和法规3.3 教学步骤引入水污染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水污染对生活的影响介绍水污染的来源和影响,让学生了解水污染的严重性讲解水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水资源3.4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具体的水污染案例,了解水污染的影响政策法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保护的政策和法规第四章:土壤环境保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来源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土壤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4.2 教学内容土壤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土壤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4.3 教学步骤引入土壤污染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土壤污染对生活的影响介绍土壤污染的来源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严重性讲解土壤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土壤环境4.4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具体的土壤污染案例,了解土壤污染的影响政策法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第五章:生态环境保护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破坏的来源和影响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了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5.2 教学内容生态破坏的来源和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5.3 教学步骤引入生态破坏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生态破坏对生活的影响介绍生态破坏的来源和影响,让学生了解生态破坏的严重性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生态环境5.4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具体的生态破坏案例,了解生态破坏的影响政策法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第六章:噪声与振动环境保护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噪声污染的来源和影响让学生了解振动污染的来源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噪声与振动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6.2 教学内容噪声污染的来源和影响振动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噪声与振动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6.3 教学步骤引入噪声污染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噪声污染对生活的影响介绍噪声污染的来源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噪声污染的严重性讲解振动污染的来源和影响,让学生了解振动污染的严重性讲解噪声与振动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噪声与振动环境6.4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噪声与振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具体的噪声与振动污染案例,了解噪声与振动污染的影响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噪声与振动测量,了解噪声与振动的危害第七章: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来源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和技术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方法和意义7.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来源和分类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和技术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方法和意义7.3 教学步骤引入固体废物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固体废物对生活的影响介绍固体废物的来源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性质讲解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和技术,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处理的技术要求讲解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方法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资源化的价值7.4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具体的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案例,了解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的效果实践活动:让学生参观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的现场,了解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的实际操作第八章:有毒有害化学品管理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来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方法和措施让学生了解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环境影响和预防对策8.2 教学内容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来源和特点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环境影响和预防对策8.3 教学步骤引入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有毒有害化学品对生活的影响介绍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来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性质讲解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方法和措施,让学生了解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要求讲解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环境影响和预防对策,让学生了解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环境风险8.4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有毒有害化学品管理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具体的有毒有害化学品管理案例,了解有毒有害化学品管理的挑战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有毒有害化学品的安全操作训练,了解有毒有害化学品的安全使用方法第九章:环境监测与评估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让学生了解环境评估的方法和步骤9.2 教学内容环境监测的概念和意义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环境评估的方法和步骤9.3 教学步骤引入环境监测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环境监测对生活的影响介绍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技术要求讲解环境评估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了解环境评估的操作流程9.4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环境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具体的环境监测与评估案例,了解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效果实践活动:让学生参观环境监测与评估的现场,了解环境监测与评估的实际操作第十章: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与教育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意义和方式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教育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环境保护10.2 教学内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意义和方式环境保护教育的概念和方法在生活中实践环境保护的方法和建议10.3 教学步骤引入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公众参与对生活的重点和难点解析1. 环境保护的定义和重要性:理解环境保护的概念,以及它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福祉中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1987.09.05•【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7号令•【施行日期】1988.06.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大气污染防治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决定》(发布日期:1995年8月29日实施日期:1995年8月29日)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1987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7号令自1988年6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规划工业布局。
加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科学研究,采取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是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
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渔业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机动车船污染大气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采取防治污染的措施。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大气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并报国务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排放标准;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
地方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笔记知识点+题库讲解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笔记知识点+题库讲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的一部法律,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旨在加强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法共分为九章,每章内容都涉及到不同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每个章节进行详细的讲解。
第一章:总则本章主要规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目标,重点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规定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公民和法人的环境保护责任。
第二章:大气环境保护本章重点规定了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标准。
其中包括空气质量监测、大气污染源的管控、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等内容。
此外,还详细规定了大气污染的排放标准和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第三章:水环境保护本章主要规定了水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标准。
其中包括水体的保护、水污染的防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内容。
此外,还规定了对水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措施和责任追究。
第四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本章规定了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措施。
其中包括固体废物的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和处置等环节。
此外,还规定了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的程序和标准。
第五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本章重点规定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
其中包括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农业面源污染源的管控、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等内容。
此外,还规定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技术标准和监测要求。
第六章:生态保护与建设本章规定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内容和措施。
其中包括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生态功能区的规划和建设、生态环境修复等内容。
此外,还明确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责任主体和监督机制。
第七章:资源保护与利用本章重点规定了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措施。
其中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资源的保护和补偿机制等内容。
此外,还规定了资源利用的限制和条件。
第八章:环境与资源监督管理本章规定了环境与资源监督管理的内容和措施。
其中包括环境监督机构的职责和权力、环境监督的程序和方法、监督结果的公布等内容。
第五章 大气环评
22
热力湍流:温度分布不均引起 机械湍流:风速分布不均及地面粗糙度引 起
2、大气环境预测所需污染气象资料
常规气象资料:年季地面温度、降雨量; 风玫瑰图;月平均风速变化图;小时平均风 速日变化;年季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 合频率图。。。。。。
23
低空探空资料:1500m以下的风和气温 资料、逆温情况;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 化;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日混合层 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
18
5
统计分析之前应对监测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 对少数极大、极小值要作科学认真的分析,剔除异 常值,保留真实值, 按照表征大气环境质量特征的指标要求,大气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一般须统计时平均浓度 、日均 浓度、年日平均浓度及其相应的超标率、最大超标 倍数等,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及评价 对象的需要, 可增加季日平均浓度及超标率的统计分析。
•
根据有关原则和方法,论证排气筒设计高度的合理性;
• 以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前提,作环 境经济损益分析;
• 根 据以上分析,对厂址选择、建设规模、总图布置等 作合理性分析,提出污染防治措施。
8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过程
大气现状监测 评价区气象条件 评价区地形条件 污染源条件 模 式 计 算 浓度影响值
环境保护概论完整版
3、北京市垃圾处理现状
(二)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1、城市垃圾的分类
2、物资回收
3、热能回收
编辑版pppt
30
城市垃圾
能源
焚烧 热分解
物资
分选技术 堆肥法
电力、沼气 燃烧油、气 纸、金属、玻璃
肥料
城市垃圾的资源化模式
(三)城市垃圾的其他无害化处理 1、填埋 2、堆肥 3、焚烧 (四)北京市垃圾处理对策 1、减量化 2、无害化 3、资源化 4、产业化 (五)两种典型城市垃圾的处理与利用 1、白色污染 2、废旧电池
1、改进热能利用技术,提高发电站效率
2、开发和利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能源
3、废热的利用
4、城市及区域绿化
编辑版pppt
38
第七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一、土壤污染 二、土壤环境污染的危害 三、土壤污染的治理
编辑版pppt
39
一、土壤污染 (一)土壤及其组成 (二)土壤污染物及土壤自然净化过程
1、土壤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致病微生物 2、土壤自然净化过程 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物理化学过程、 生物过程
编辑版pppt
15
二、水体污染及水体自净作用
(一)水体污染(定义、分类) (二)水体富营养化过程 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
质污染现象。
2.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造成感官污染;引起水质恶化;减少鱼类活动的空间;
藻类分解的有害物质伤害水生生物;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严重影响鱼类生存
编辑版pppt
32
第
环境噪声的特征与噪声源分类
六
噪声污染及防治
环境噪声的危害 噪声污染控制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预防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环境保护活动和环境污染防治行为。
第三条:国家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原则。
:::第二章:环境保护目标和责任第四条: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预防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第五条: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的全民责任制,各级及其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个人都有为环境保护负责的义务和责任。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第十二条:进行建设项目、规划方案、政策、计划等环境影响评价前,应当制定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办法,确保评价的科学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第十三条:建设项目、规划方案、政策、计划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应当向社会公开公示,并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章:大气环境保护第十八条:国家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按照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大气质量保持标准,进行大气污染防治的管理。
第十九条: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减少大气污染的影响,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第五章:水环境保护第二十五条:国家建立水环境质量标准,对各类水环境的主要污染物设定排放标准,加强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
第二十六条:要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防治水体污染,恢复和改善水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水环境质量。
:::第六十二条: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阅具体附件内容。
第六十三条:法律名词及注释:1、环境保护:指维护、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质量,预防和控制污染,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2、污染物:指在日常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排放到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和能量。
3、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体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大气污染: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即由于人类活动而使空气环境质量变坏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
按来源分为自然和认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又分为工业、交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按污染源的几何形状:点、线、面、体源。
按污染物排放时间分:连续、瞬时、间歇源。
按排放形式分: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
按几何高度:高架源、地面源。
无组织排放:凡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15m以下的排气筒的排放。
连续点源源强:以单位时间内排放的物质或体积表示。
瞬时源源恰:以排放的总质量或总体积表示。
3.大气污染物: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
根据其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一次、二次污染物;根据存在形态,可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种类,分粉尘类,有害气体类,湿雾类,放射性污染,酸雨。
按烟雾分伦敦、光化学烟雾。
颗粒物按粒径分:TSP ≤ 100微米。
PM10≤10微米。
降尘>10微米。
粉尘>0.5微米。
4.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先行业,后地方,国家顺序执行。
5.发布空气质量预报的因子:SO2,TSP,PM10。
6.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各种排放源进入大气,在大气中保持其原有的化学性质。
如TSP,NO X,SO2。
7.二次污染物:指在一次污染物之间或大气中非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如光化学烟雾,酸性沉积物,O3。
8.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9.《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监控浓度限值。
1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实施的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和几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环境保护管理规定(3篇)
环境保护管理规定是指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下面是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内容,共计____字。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和国家法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实行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绿色发展,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实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任务。
第三条国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和监督制度,推进环境保护法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提高环境保护法规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条各级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健全环境保护工作机构,落实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提高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能力。
第五条社会各界和广大公民对环境保护工作有义务和责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环境科技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科技水平,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
第七条环境保护工作要坚持科学规划、系统管理、集约利用、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的原则,综合施策,综合治理。
第二章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第八条国家实施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九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
第十条国家加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提高环境保护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环境监测、环境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第十一条国家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布环境质量状况,保障公众知情权。
第十二条国家加强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和修复,推动生态环境修复、生态补偿、生态保护补偿工作。
第十三条国家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加强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处理。
第三章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第十四条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依法履行环境保护职责。
大气污染防治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在现代社会,大气污染成为了全球性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大气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各国纷纷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法。
本文将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措施。
第一章:概述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目标是保护大气环境,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降低空气质量指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该法律适用范围包括所有工业、交通和家庭等各个领域的大气污染源。
第二章:污染源管控为了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该法规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污染源管控措施。
首先,所有污染源需要申请排污许可证,且必须严格按照排放标准进行操作。
其次,对于排放量较大的污染源,必须安装并运行污染治理设施。
此外,还要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测和巡查工作,确保其排放符合要求。
第三章:大气质量监测为了实现大气污染的动态监测,该法规定了大气质量监测网的建设和管理。
监测网覆盖范围广泛,监测站点分布均匀,能够对大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监测结果将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依据,也将向社会公布,并用于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第四章:排放标准为了规范大气污染的排放行为,该法规定了一系列适用于不同行业的排放标准。
这些排放标准是根据不同污染物和不同排放源的特性制定的,包括废气排放、固体废物排放等方面。
排放源必须进行排放监测,并确保排放水平在标准限值以内。
第五章:大气污染应急预案该法规定了大气污染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旦出现大气污染超标的情况,相关部门必须立即采取措施,限制污染源的排放或采取其他紧急措施,以减少对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第六章:处罚与赔偿该法规定了对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行为进行处罚的具体措施。
对于未经允许或超过许可范围的排放行为,将给予罚款或行政拘留等处罚。
同时,该法还规定了对因为大气污染造成损害的个人和单位进行赔偿的相关规定。
第七章:宣传教育与技术支持为了提高人民群众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认知和意识,该法规定了加强宣传教育的措施。
同时,还要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支持,促进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环境保护法重点内容
环境保护法重点内容环境保护法,是我国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一部重要法律。
通过明确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环境监测与评估、加强环境管理与规划等方面,环境保护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
本文将就环境保护法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则部分主要包括了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适用范围等内容。
其中,立法宗旨是确定法律的指导思想和宗旨,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基本原则包括了环境保护的预防、综合、全面、协调原则,以及污染者负有责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众参与等原则;基本要求则明确了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强调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维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工作要求。
第二章环境质量标准第二章环境质量标准部分主要围绕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适用进行规定。
环境质量标准是衡量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不同的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不同的环境介质(大气、水、土壤等)。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可以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评估,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部分重点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报告的编制等方面。
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开展建设项目等活动前,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和控制的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能够有效避免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第四章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部分主要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等要求。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严格施工和有效管理,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第五章大气污染防治第五章大气污染防治部分重点规定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控制要求,以及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等。
大气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的重点问题之一,通过加强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以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民健康。
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其中,对 流层是大气最底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这一层。
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生命支持系统
大气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必需的气体环境,如氧气和二 氧化碳等,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保护作用
大气层能够阻挡来自太阳和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流和电磁 辐射,保护地球生物免受其伤害。
气候调节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发射红外辐射,使地球表面 保持适宜的温度,形成温室效应。同时,大气环流和洋流理特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 源,如氧气用于呼吸、氮气用于制造化肥、二氧化碳用于 工业生产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
汇报人:XX
20XX-01-26
目录
• 大气环境概述
01
大气环境概述
大气组成与结构
大气组成
大气主要由氮气(N2)、氧气(O2)、氩气(Ar)等组成,其中氮气和氧气 占大气总量的99%以上。此外,大气中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CO2)、甲烷 (CH4)、臭氧(O3)等温室气体以及水汽、气溶胶等。
第五章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保证措施
第五章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保证措施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对于各类项目和活动而言,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并采取有效的保证措施,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一)明确管理目标首先,需要确立清晰、具体且可衡量的环境保护目标。
这可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等方面。
目标的设定应当与项目的性质、规模以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状况相适应。
(二)组建管理团队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管理小组,成员应包括具有环境科学、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
他们负责制定和执行环保策略,监督环保工作的进展,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三)制定管理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涵盖环境影响评估、污染防治、资源回收利用、环境监测与报告等各个环节。
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环保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开展教育培训对全体员工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和意识的培训,使其了解环保法规、政策以及项目内部的环保要求。
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素养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自觉遵守环保规定。
二、环境保护保证措施(一)污染防治措施1、大气污染防治对于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物的活动,如施工扬尘、废气排放等,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例如,在施工现场设置围挡、洒水降尘,对废气排放设备安装净化装置等。
2、水污染防治加强对污水的管理和处理。
设置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避免对周边水体造成污染。
3、噪声污染防治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作业方式,采取隔音、消音等措施,降低噪声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4、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建立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处理制度。
对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对危险废弃物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安全处置,严禁随意倾倒和堆放。
(二)资源节约与利用1、节约用水推广节水设备和技术,加强用水管理,杜绝跑冒滴漏现象。
《环境学》课程笔记
《环境学》课程笔记第一章人类文明与环境问题的发展1.1 人类文明与环境问题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
从原始的采集狩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加深。
环境问题主要包括资源的过度开采与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等。
这些问题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研究人类文明与环境问题的发展对于解决当前的环境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1.2 人类农业文明及其标志性成果农业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标志性成果包括农业生产的普及和农业技术的进步。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使用犁耕、灌溉等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形成了定居的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的人类文明主要集中在河流流域,如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等。
1.3 人类农业文明及其环境问题特征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地的过度耕作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大规模开垦土地,导致土地退化、沙漠化等问题。
同时,为了灌溉农田,人类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1.4 人类工业文明及其环境问题特征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表现为工业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量工厂和企业的建立,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同时,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人类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
1.5 工业文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思考工业文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工业文明时期,科技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环境保护方面相对滞后。
2)经济增长的盲目性:工业文明时期,经济增长成为主要目标,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过度开采和消耗资源,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
1.6 环境问题解决方案思考与讨论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案的思考与讨论: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绿色消费观念,推动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大气环境保护概述5.1大气环境基础知识5.1.1大气污染1、大气的成分地球表面附近的大气是包括颗粒尘埃在内的混合气体,其组成包括恒定的和不定的两种。
在近地层大气中有氮、氧、氩、氖、氪、氙、氢等成分,其中氮、氧、氩占大气总量的99.96%,这三种成分的含量几乎不变。
大气中的不定成份主要是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的排入大气污染物质,如物质燃烧的灰份,火山爆发的尘埃,风起的灰尘以及工业、交通排出的废气等。
2、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也称空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当其数量、浓度、毒性以及大气中持续时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可能会使某些地区的生物体的生命和人类的健康、或生产活动受到影响。
(1)大气污染源通常把能产生大气污染物的场所、设备、装置等称为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源总的来说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如大风刮起的地面沙尘,森林火灾产生的CO2、NO2等。
另一类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如工矿企业、交通运输排出的废气、毒气、烟尘和放射性元素;燃料燃烧排出的碳氢化合物、CO、SO2和烟尘;另外还有散播的农药、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的试验残余物等。
(2)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成份十分复杂。
从污染物的物理性质来看,大气污染物可分为颗粒物质和气体污染物。
烟尘、粉尘是固体颗粒物质,这些颗粒物质悬浮于大气中常称为气溶胶。
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质叫“降尘”,它可以在离污染源较短的距离之内落到地面。
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叫“飘尘”,它们可以在大气中停留数小时甚至几年。
上述污染物是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称为一次污染物。
有的一次污染物不稳定,在大气中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新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3、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影响大气污染物危害人体主要通过表面接触、呼吸、食入等途径。
其对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引起呼吸道疾病。
在突然的高浓度污染物作用下可造成急性中毒。
这里针对几种主要交通污染物对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作简单介绍。
(1)粉尘道路施工时会产生粉尘也叫尘埃,尘埃中粒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大多可被鼻腔和咽喉所捕集,不会进入肺泡。
但粒径小于10微米的飘尘,即PM10长时间在空中飘浮,易被吸入呼吸系统。
其中较小的微粒侵入到没有粘液层和纤毛层的肺的深部组织中并沉积下来。
这些物质如果被溶解,就会直接侵入血液,可能造成中毒。
未被溶解的物质可能被吞噬细胞所吸收,它们如果是有毒的,就会杀死该细胞,造成细胞破坏。
未被吞噬细胞吸收的物质,则侵入肺组织或淋巴结,有可能造成尘肺和其它感染。
(2)氮氧化物(NOx)和光化学烟雾一氧化氮(NO)无色、无刺激,化学性质不活泼。
二氧化氮(NO2)为刺激性气体。
空气中两者可以互相氧化还原,对呼吸系统都有毒性,但NO2的毒性比NO大5倍。
N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液的输氧功能下降,它还会使中枢神经受损,使人痉挛或麻痹。
NO急性中毒会导致肺水肿或窒息而死亡。
NO2对眼、鼻有强烈刺激。
污染环境中肺功能明显受损,经常接触可形成慢性肺气肿或肺纤维化,NO2对心脏、肝脏、造血器官等脏器也有损害作用。
空气中的NO,在阳光的作用下,还能与CO、CnHm等作用,生成光化学烟雾。
这种烟雾对眼睛的刺激作用特别强,浓度大于0.1ppm时,短时间接触就能使泪流不止,甚至头痛、呼吸障碍:浓度增加到50ppm,人有死亡的危险。
(3)一氧化碳(CO)CO是无色、无臭的气体。
浓度为900ppm接触1小时,能使人头痛、眼睛呆滞;浓度在1200ppm以上作用1小时,可使神经麻痹,发生生命危险。
(4)碳氢化合物(CnHm)CnHm种类很多。
如由于燃料燃烧不完全或石油裂解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烃;又如沥青烟气中含有强致癌物质的苯并芘。
这些污染物对眼、鼻和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严重破坏肝、肾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5.1.2、气象条件及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大气是地球表面上占据空间最大的一种物质。
约占总质量98%的大气分布在从地面到30km高度范围内的空间。
在人类和生态受影响的范围内,它可以说无所不在。
太阳的辐射能通过大气作用于海洋或其他地表,在这一系统的能量交换和收支平衡中,可以使大气产生从几公里到几千公里不同范围内的平均流动(例如,局地的山谷风和大尺度环流等)和小尺度的扩散。
如果周围环境比较空旷,大气的平均流动和湍流扩散以及其他方面的物理、化学作用,可以使大气污染物迁移到远处和稀释扩散到允许的浓度,从而起到对大气的自然净化作用。
(1)大气湍流在低层大气中,空气运动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都在变化,各层流体之间还有强烈的混合现象。
这种不规则的流体运动称为“湍流”,它能将从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迅速扩散开来。
大气湍流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两种因素。
一种是机械的或动力形成的机械湍流,如汽车行驶产生的空气扰动。
地面若有山丘、树木、建筑物等障碍物,空气流经就会引起风向和风速的突然改变,因此,近地面风切变形成的机械湍流是低层湍流的主要形式。
另一种湍流叫热力湍流,主要是由于地表面受热不均,或由于大气层结构不稳定使空气的垂直运动发生和发展造成的。
大气湍流的强弱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情况下各有主次。
对公路上车辆尾气污染物的扩散,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同等重要。
(2)大气稳定度及其分类大气稳定度是大气湍流运动强弱的标志,也是确定扩散参数的重要依据。
常用帕斯圭尔(Pasquill)提出的分类法划分大气稳定度。
本方法是按风速、日照强度、云量(有时还考虑云状)分成6个稳定度等级。
A——F 级从最不稳定——最稳定,D是中性。
本法确定的稳定度对平坦开阔地适用,对于城市考虑下垫面粗糙度和热力作用,往往需要修正。
(3)风对大气污染的影响风可以输送污染物。
可以说,风速就是污染物质的移动速度,风速愈大,烟云移动也就愈快。
另外,污染物在被输送的同时,还不断与周围空气混合并得到稀释。
如果其它条件不变,则下风向的任何一点上的浓度与风速成反比。
大气边界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扩散层,风速的水平输送扩散也主要在该层进行。
在大气边界层中,由于地面粗糙度的影响,风速越靠下层就变得越小,因而产生了风速的垂直梯度,发生了风的湍流。
一般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对于道路工程建设项目,空气污染发生在低空。
(4)气温的垂直分布及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由实际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可以计算出每百米的温度变化量,称为温度层结,以Y表示。
空气块在绝热情况下上升或下降100米,温度就下降或升高1℃,这个值为干绝热递减率,以Y1表示。
比较Y和Y1大小,可以判别大气温度层结。
温度层结是衡量大气稳定度的标志,它与近地层的湍流运动密切相关。
稳定层结(逆温)能使湍流运动减弱,而不稳定层结(超绝热递减率)则可使原有的湍流运动继续加强。
因而,温度层结对于污染扩散的影响是明显的。
(5)地形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不同地形下垫面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从而引起热状况分布不均匀,继而在弱的天气系统条件下就可能产生局地环流,诸如海陆风、城郊风和山谷风等。
这些环流势必影响污染物输送的范围和路径,从而直接导致地面浓度的变化。
(6)山区地形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山区的各种复杂地形,由于斜坡的方位、坡度不同,受日照时间、强度和热量收支条件就不一样,因此,气温的水平分布很不均匀。
下垫面热冷不一致会影响流场,形成各种尺度的局地环流。
最常见的是山谷风,是由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而产生的。
白天,吸热的山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的谷中空气温度高、比重轻,产生上升气流;同时谷中的冷空气沿坡爬升补充,形成由谷底向山坡的“谷风”。
夜间,山坡上的空气较快降温,比重大,在重力作用下,冷空气沿坡下滑形成“山风”。
山谷风转换时往往造成严重空气污染。
微风、逆温和地形阻塞是造成山区空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山区因地形作用增强了辐射逆温现象,夜间冷空气在谷底积聚,地形阻挡使凹地的风速很小,逆温发展的速度比平原快,逆温层更厚,强度更大。
全年逆温天数多,逆温层较深厚,逆温强大,持续时间也较长。
山区的湍流一般比平原大得多。
除温度层结不稳定可引起热力湍流以外,复杂地形受热不均也会引起小尺度的热对流。
另外,粗糙的地形会产生各种不同尺度的机械湍流。
研究表明,山区污染物的扩散速率比平原快得多,但由于地形的阻拦作用,往往造成地面浓度较高。
5.1.3环境空气质量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分析的目的是:找出关心区域现在和将来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取得环境现状数据;为影响分析和今后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空气质量分析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污染源的调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及数据分析以及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1、空气污染源调查进行污染源调查,可以弄清区域本底污染的来源,根据周围污染源的类型、性质、排放量、排放特征及相对位置,以及当地的风向、风速等气象资料,分析和估计现有污染源对建设区的影响,从而确定拟建区域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为确定现状监测因子和大气环境预评因子提供依据。
调查范围一般应与现状监测范围和影响评价范围一致,如公路建设项目主要调查拟建公路两侧200米以内,着重调查排放量大、对环境影响也较大的污染物。
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监测要能够取得反映空气质量随时间、空间变化的代表性的结果。
这就需要对气象条件、地理特点、污染源分布以及采样的位置、时间、频率、分析方法、监测仪器等进行综合考虑,并应认真对待数据统计及实验中的质量控制。
(1)环境空气监测的范围与重点根据工程可能影响的范围确定监测范围。
排污量大的,监测范围大一些,反之则适当减小。
应根据当地的污染气象和地理等具体情况适当选择实测范围。
如果建设项目附近有旅游区、风景区、名胜古迹,则应适当扩大范围。
根据拟建工程性质和敏感受体情况确定监测重点。
重点监测环境敏感点,如居民集中区、医院、疗养院、珍稀动植物保护区等。
污染要素的监测,主要依据拟建项目而定,以相应的污染要素为重点。
如公路项目应以CO、NO2和总悬浮颗粒物TSP为主。
(2)环境空气监测点的确定采样点位置和个数决定着所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实用性。
只有了解污染排放源的类型、大小和分布,污染物的排放规律和性质,影响污染物迁移、扩散的环境条件及气象因素等,才能根据预计的监测目的正确选择监测点。
根据监测目的和对象、监测区域的大小及精度要求,进一步确定监测点数量。
(3)监测时间合适的监测时间才能保证监测浓度时空分布的代表性。
确定时主要考虑气象条件。
一般连续监测5—7天。
(4)分析方法表5.1-1公路项目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分析方法序号分析项目分析方法最低检出限(mg/ m3)1NO2Saltzman法0.0062CO非分散红外法0.303TSP重量法0.001(5)监测结果的整理及分析监测结果应能说明评价区内环境空气污染物监测浓度范围、平均值、超标率等。
还应进行区域浓度分布特征分析,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分析,浓度变化与污染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