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上语文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词所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强化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提高古诗词阅读理解与赏析水平;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造力,使其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和解读古诗词;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让他们在诵读与学习过程中,深入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其次,在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方面,学生们普遍存在理解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通过举例、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运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在教学难点部分,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词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这些难点的讲解,通过丰富多样的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教案
举例解释:
-对于诗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学生需理解“神龟”比喻长寿,但仍有生命终结之时,从而领悟到生命的有限和珍贵。
-诗中的“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运用了比喻手法,学生需明白其表达人生无论多么辉煌,最终都将归于尘土的哲理。
2.教学难点
-意象理解: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理解往往存在困难,如“神龟”、“腾蛇”等象征性意象的深层含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原文:曹操《龟虽寿》;
2.诗词背景:介绍曹操及其创作背景;
3.诗词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诗词主题:探讨《龟虽寿》所传达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龟虽寿》中的生命观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并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这种价值观。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
2.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词内涵;
3.提升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龟虽寿》中感受美、鉴赏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养;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背诵、默写和鉴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外主动探索古诗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龟虽寿》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曹操表达生命观和价值观的古诗。它通过对比长寿的神龟和英雄的老去,展现了生命的有限和追求的意义。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板书
设计
预习
热身
智慧
碰撞
自主
展示
拓展
延伸
盘点
收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岑参。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诵读新句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三、拓展延伸,加强积淀
1、这首诗叫《晚春》,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是《早春》,大家通过这两首诗来对比下早春与晚春有什么不同?
2、你还学过什么关于描写春天的诗词?或者其它季节的古诗?
《春晓》《江南春》
作业
教后感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难点
教具
课件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王维的故事。
板书
设计
预习
热身
智慧
碰撞
自主
展示
拓展
延伸
盘点
收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第二单元、课外古话词诵读庭中有奇树【背景】背景探寻本诗选自〈〈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奇树,佳美珍贵的树。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501 -531)主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

【主旨】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全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委婉含蓄,感人至深。

【诗词赏析】此花若能寄到,也是一种安慰;然而天长地远,相思何处可达?女子执花在手,无语凝,任花香盈袖,愁绪百结,终无可奈何,心生感慨:此花虽美,不能相赠,有何可贵?不过更增思念之苦罢了。

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是文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古诗十九首》是文人诗,又有着民歌的质朴自然,辞浅思深,语短情长,值得仔细品味,反复诵读。

庭中有奇树【作者】佚名【朝代】汉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裹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

前两句诗“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 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

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最新统编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教案

最新统编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古诗常识。

2.感悟诗歌寄寓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学习欣赏古诗,理解诗歌意蕴。

第1课时《庭中有奇树》《龟虽寿》一、新课导入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和抒情诗的新发展。

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二、新课教学庭中有奇树1.知识积累《古诗十九首》大致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作者无从查考,后人因这些诗的风格和内容比较接近,就把它们编在一起,统称《古诗十九首》。

这19首诗,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的失意郁闷心情。

《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叙事委婉曲折,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2.朗诵诗歌(1)自由朗读,划分节奏明确: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2)听示范朗诵3.理解诗意(1)重点词语:①华:同花。

②滋:繁盛。

③攀条:攀引枝条。

④遗:给予,馈赠。

⑤盈:充满。

⑥致:送达。

⑦经时:历时很久。

(2)译文:明确: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可是路途遥远,不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4.诗句赏析(1)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明确:这四句诗写得很朴素,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描绘自然,赞美自然”,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课《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取了五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钱塘湖春行》、《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示儿》和《春日》。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朝代、不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的诗词,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和领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喜欢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合作、问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自然环境的美好和保护。

部编版初中八上语文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上语文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如何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教学难点: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四首诗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庭中有奇树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南朝梁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这样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这句话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教师板书:庭中有奇树(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教师:布置预习这首诗的相关知识,了解这首诗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3)《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

这组古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三、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听读本诗朗读,注意停顿、节奏,一起疏通本诗。

教师提示:注意节奏划分。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识记本诗注释,为理解本诗大意做积累。

(出示课件4)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预设:【华】花。

下文的“荣”也是“花”的意思。

【滋】繁盛。

【攀条】攀引枝条。

【遗】给予,馈赠。

【致】送达。

【经时】历时很久。

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疏通了本诗,下面把本诗翻译一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句意境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是帮助学生理解《赠从弟(其二)》中所描绘的意境,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等诗句所展现的画面。通过分析诗句,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能力。
举例:讲解“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景色,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如何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相结合。
(2)诗句情感的把握:把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离别、思念等,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分析诗句情感,使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举例:分析“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这句诗句,引导学生理解离别之情,感受诗人对亲人的眷恋和思念。
(3)诗句韵律与修辞手法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诗句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及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举例:通过讲解具体的诗句,让学生了解平仄、对仗的规律,并尝试创作简单的古诗词,从而加深对创作方法的理解。
(4)诗歌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有限。教师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之美。
举例:通过比较不同诗句的意境、情感等,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审美特点,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境理解和情感把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鲁迅先生曾说:“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这就是历来所推崇的“建安风骨”。

“建安”是汉代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为代表的作家群,其作品具有“建安风骨”,刚健有力。

今天,我们走进课外古诗词诵读,感受这一时期诗歌作品的特点。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曹操、刘桢、曹植三位诗人的简介,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诗人生平、作品信息和写作风格。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龟虽寿》《赠从弟》(其二)和《梁甫行》的写作背景,学生作简单了解。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二、知识链接【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古诗十九首》的相关知识,教师进行补充介绍。

【设计意图】了解相关知识链接。

三、诗歌赏析【活动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分别进行四首诗歌的学习,每首诗单独赏析。

1.听范读音频,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

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味。

2.发挥想象,结合重点词语解释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3.赏析诗歌的句子,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从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设计意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课堂小结《庭中有奇树》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部编】【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部编】【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部编】【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相关知识;2.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研究《庭中有奇树》1.《古诗十九首》得名古诗十九首》诞生于东汉末年,原本不是一人所作,因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这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古典诗歌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诗母”。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产生年代研究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但它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大概产生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应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

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情况或是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来看,这样的推测都是合理的。

3.产生背景政治:社会动荡、宫廷暴乱、徭役赋税沉重、农民起义、外戚宦官专权经济:破坏严重、两极分化、朝不保夕思想:儒家经学、文学观念转变、老庄思想盛行、传入4.诵读庭中有奇树。

珍贵花繁。

庭中有一棵奇特的树,绿叶茂盛,花朵繁华。

女主人攀折下最好看的一朵花,要把它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但是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5.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景象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词:《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长相思》。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学习这些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和句式,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2.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和欣赏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能够提高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理解。

2.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3.朗读和背诵的技巧和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生僻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引导,对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欣赏。

2.朗读法: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词的原文、翻译、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2.教师准备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技巧。

3.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诗词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诗词的原文,对生僻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引导,对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欣赏。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词,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

一球五环敦行厚德和谐共进七年文第 1主:勇外古型新授1、通、学生等多种方式引学生入歌,得一种感性。

教学2、在的基上,借助料,学生歌的作背景、内容意有一种丰厚的。

目3、歌,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上意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1.体会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重点2.背文,学佳句。

点教具1.文,利用文注和工具生字、生。

件2 .布置学生广泛搜集王的故事。

板教学程教活学生活:同学,坡曾价王的歌:“味摩之 , 中有画。

摩之画 , 画中有”。

今天,我就一起来学人王的《竹里》,看看里身面我呈了一幅怎的画?一:智慧碰撞1、范,生跟。

2、教从韵律、、情感等角度指学生朗。

3、找同学,。

4、出示:同学,通反复朗,我的海中出了一幅怎的画面?二:1、引学生把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人王、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板的形式呈。

2、充“竹”的料(如下),并提:通些关于竹的歌,以及歌中的“明月” 、“琴”等内容,思索:幅画呈出怎的格特点?料充: 1、我生性放,雅欲逃自然。

嗜酒竹,卜居必林泉。

2、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3、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幽林,端居无俗情。

3、出示王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歌料,并引学生思考:王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是一个怎的人?料充:宴会、烹、酒、伶人及其表演、耍、摔跤、幻、表演、舞蹈、、傀儡、、打、蹴鞠、球、斗、棋、投⋯⋯——《中国的黄金代-- 唐朝的日常生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

——《琵琶行》烹羊宰牛且,会一三百杯。

——《将酒》弦鼓一声双袖,回雪蓬舞。

左旋右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

——《胡旋女》自主展示拓展延伸盘点收获教后感环节三:悟1、出示《江雪》、《陋室铭》、《雅舍》等资料,让学生继续感悟与品味中国文人代代相续的高雅情怀。

2、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

四、教后反思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 "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优质课教案_7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优质课教案_7

八年级语文学科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朗读、背诵、默写。

2.了解作者、背景。

3.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大意。

4.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赏析诗词的名句。

【教学重点】准确朗读、背诵、默写。

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赏析诗词的名句.【教学准备】PPT课件、教育云平台【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课前检测背诵《式微》,《子衿》2.新课导入: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容易,所以在诗中,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

但古人写的离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自主学习】1.自学指导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明确:作者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否只是描写洞庭风光的诗歌?明确:不是。

诗的重点在:赠张丞相。

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求取,谋求,希望得以引荐或重用)。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太清”意思是什么?首联写出了洞庭湖什么特点?明确:天空雄浑壮阔和气势博大2.自学检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歌大意。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护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的人。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不必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沾湿手巾。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大意。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闲坐观看别人临河垂钓,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

三、【合作探究】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明确:“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1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读准“华(huā)”“遗(wèi)”“骥(jì)”“枥(lì)”“罹(lí)”等字的字音,背诵诗歌。

2.小组合作设计朗读方案,学会正确处理诗歌节奏、重音、拖音,能用契合诗歌情感的语调进行诵读。

3.品读诗词关键句,结合材料,体悟诗歌情感与主旨,总结诗歌特色并交流分享。

◎教学过程:一、诵读正音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圈出需要注意的字音或有疑问的字音。

2.自由朗读结束,学生在黑板上写下需要注意的字及有疑问的字。

要求:(1)需要注意字音的字写完以后,标上正确读音;(2)有疑问的字写完以后,在旁边打上问号。

3.板演的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

同时,对于黑板上呈现的有疑问的字进行注音。

4.全班齐读,读准四首诗歌的生字和疑难字预设:“华(huā)”“遗(wèi)”“骥(jì)”“枥(lì)”“罹(lí)”二、分组研读1.分大组并明确篇目。

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个大组研读一首古诗。

每个大组成员会收到教师发送的补充材料,帮助理解所硏读诗歌的内容。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补充材料进行硏读补充材料如下(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为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代近体诗(绝句、律诗)而言的。

它诞生于东汉末年,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因风格相近被南朝梁萧统编人《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本诗语言自然朴素,又高度洗练而富有概括力,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龟虽寿》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此诗约作于公元208年初。

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准备统一中原之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包括古诗的结构、韵律、意象等。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传承了千年的文化精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通过分析诗中的平仄、对仗和意象,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古诗的韵律和意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生僻字词和古诗句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古诗的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韵律美和意境美,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学价值、教育意义,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品读诗句,体会诗中的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诗句,体会诗中的表达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中国的古代诗词有着深刻的内涵,感人肺腑的情感,千百年后,依然为之而感动。

为更好的激发大家学习古诗的兴趣,班级开展了“爱上古诗词"的活动,请你参加。

二、任务导学,研读文本任务一初读诗歌,整体把握自由朗读四首古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任务二了解作者,读懂诗意,自主分类资料:《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一般认为写于东汉末年,失意文人苦闷的心声。

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曹操:字孟德,我国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刘桢:字公干,东汉末年名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曹植: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文学家谢灵运对其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有同学在进行古诗分类的时候,把这四首诗放在一起,结合作者的资料,思考为什么这样分类?如果把这四首诗进行再细化分类,你觉得可以有什么样的组合方式?并说明理由(提示:可从作者、诗歌体裁、内容、主题、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任务三品读赏析《庭中有奇树》《赠从弟》1.诵读两首诗歌,品读赏析两首诗,并完成表格:景物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庭中有奇树》《赠从弟》2.重新拟题,加深理解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你可以给《庭中有奇树》和《赠从弟》重新拟个题目吗?并说说理由。

3.假如你是刘桢的堂弟,收到刘桢的赠诗后,请你给刘桢写一封回信。

任务四诵读比赛任选一首诗进行诵读,读出诗歌意境,小组内选择诵读最好的进行比赛。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中国的古代诗词有着深刻的内涵,感人肺腑的情感,千百年后,依然为之而感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第(其二)》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第(其二)》教案
2.教学难点
(1)诗句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透过诗句的字面意思,深入挖掘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举例:以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为例,解释其表达的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内涵。
(2)诗词的韵律美: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韵律特点,感受诗词的音乐性。
举例:通过比较《赠从第(其二)》与其他古诗词的韵律差异,让学生掌握其独特的韵律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这是一首表达兄弟情深的边塞诗,体现了王维对友人的关爱和期许。边塞诗在唐代具有重要的文学地位,它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和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王维如何运用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表达对友人的祝福。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创作一首表达友谊的短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中表达情感的手法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核心素养目标
《赠从第(其二)》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诗词,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掌握古诗词的基本节奏和韵律,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方法,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感受边塞诗的壮美意境,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5)诗词背诵与默写: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诗词背诵和默写能力。

部编八上语文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

部编八上语文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

部编版八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庭中有奇树》和《龟虽寿》。

2.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庭中有奇树一、激趣导入南朝梁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这样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这句话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板书:庭中有奇树)【设计意图】由古代批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读通,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师范读《庭中有奇树》,同桌互读,感知古体诗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师进一步指导阅读:语气:诵读时应有一种凄美、哀婉的意味。

《古诗十九首》采用五言句式,一般采用“二一二”拍,和谐整齐;全诗压“i”韵,韵脚有“滋”“思”“之”“时”,朗读时要重读韵脚。

另外,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这样整体的韵律感就出来了。

2.读懂诗歌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预设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前四句描写环境,描绘出庭中繁花似锦的景象。

后四句抒发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3.读出意境画面师:阅读要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诗句呈现的画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情态。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古体诗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

同时初步感知诗作内容,为后面理解情感、把握手法做铺垫。

三、品读,揣摩诗歌之意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诗歌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意境?预设描写庭院中的奇树,抓住其叶、花等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庭中有奇树》和《龟虽寿》。

2.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庭中有奇树一、激趣导入南朝梁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这样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这句话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板书:庭中有奇树)【设计意图】由古代批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读通,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师范读《庭中有奇树》,同桌互读,感知古体诗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师进一步指导阅读:语气:诵读时应有一种凄美、哀婉的意味。

《古诗十九首》采用五言句式,一般采用“二一二”拍,和谐整齐;全诗压“i”韵,韵脚有“滋”“思”“之”“时”,朗读时要重读韵脚。

另外,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这样整体的韵律感就出来了。

2.读懂诗歌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预设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前四句描写环境,描绘出庭中繁花似锦的景象。

后四句抒发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3.读出意境画面师:阅读要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诗句呈现的画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情态。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古体诗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

同时初步感知诗作内容,为后面理解情感、把握手法做铺垫。

三、品读,揣摩诗歌之意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诗歌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意境?预设描写庭院中的奇树,抓住其叶、花等景物。

“绿叶发华滋”中的“滋”为繁盛的意思,写出叶绿花盛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春日花盛图。

设问2:第三、四句写主人公,寄托了怎样的情怀?预设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

一个“思”字,可谓诗眼。

深闺中的女子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想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人。

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设问3:“馨香盈怀袖”一句中的“盈”字有什么表达效果?预设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

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但此时思念之人却在远方,使这愉悦之情变淡了,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

设问4:“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中的“此物”指什么?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预设“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中“此物”指所折的最美的花。

这样美的花为什么“何足贵”?显然这是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试想,女子执花在手,无语凝伫,任花香盈袖,愁绪百结,终无可奈何,心生感慨:此花虽美,却不能相赠,有何可贵?不过更增思念之苦罢了。

表达了主人公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之情。

师小结: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更好地把握诗情。

同时,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妙处。

【板书设计】龟虽寿一、读通,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1)教师范读《龟虽寿》,同桌互读,感知诗歌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指导阅读。

节奏:四言诗,有规律的短暂停顿(二二节拍)。

为了突出语意或情感,要读出诗中较大的停顿(层与层之间)。

重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如“志在千里”“壮心不已”要重读。

语气:语气高亢激越,应读出积极、乐观、豁达的感觉。

2.读懂诗歌大意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说说传达了诗人怎样的观念。

预设诗人告诉我们,不必羡慕神龟的长寿、神蛇的通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着”,而在于奋发有为。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与文本对话,进一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引发共鸣,为下文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二、品读,读出诗歌之美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前四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用意?预设选取了神龟、腾蛇两种意象。

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

这四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得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设问2:赏析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预设这四句是千古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曹操以“老骥”自比,用比兴的手法,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设问3:如何理解诗歌第九至十二句的内涵?预设“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是说寿命长短,并不只是被动地由上天安排;身心和悦,就可以益寿延年。

说明人通过正确的方法,是可以健体强身,可以取得相对“永年”即长寿的。

表现了诗人不甘衰老的豪迈气概。

师补充:这里,曹操所说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设问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是什么意思?预设这两句的意思是“真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这八个字常见于乐府四言诗形式性的结尾,是按乐章尾声的格式,应配乐的需要所加上去的(乐府诗是用来唱的),与诗意并无必然关联。

设问5: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品析。

预设比兴。

诗歌前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起兴,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

比喻,照应。

诗歌中间四句一反通常文人嗟衰的习气,以老马为喻,抒发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豪情。

“烈士暮年”和“老骥伏枥”又相呼应,“壮心不已”和“志在千里”则互相映照。

师小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时光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然而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定会流芳百世。

什么时代都需要昂扬向上的情怀,什么时候都需要积极乐观的信念,让我们满怀信心,怀着昂扬的斗志,努力学习,为将来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吧。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引领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及艺术手法。

采用问题引领,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板书设计】龟虽寿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赠从弟》(其二)和《梁甫行》,继续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赠从弟(其二)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背景课件出示:刘桢(?—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东汉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设计意图】朗诵诗歌,让学生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论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读通,感知诗作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1)教师范读《赠从弟》,同桌互读,感知诗歌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通过抽查朗读,发现问题,教师进一步指导阅读。

预设断句:五言古诗一般采用“二三”拍,有“二二一”和“二一二”两种节拍。

押韵:本诗阅读时要注意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松”“风”;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盛”“劲”“正”等。

语气:诗歌赞扬松柏凌寒的气魄,因而朗读时应读出坚定的语气。

(3)学生按照指导再读诗作,进一步体会诗作阅读的语气和节奏。

2.读懂诗歌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设计意图】诗歌虽然为古体诗,但通俗易懂。

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知内容,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三、品读,揣摩诗人之意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从内容来看,写了什么?预设从弟即堂弟。

题目的意思是写诗慰勉堂弟,写的内容是松柏树。

设问2: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预设“一何”是多么的意思,分别修饰“盛”和“劲”两字,突出的是风“大”和松“劲”,展现了松柏耸拔而起、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设问3:本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却描写了松柏这种景物,你认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这属于哪种写法?预设目的是借青松刚劲挺拔的外形和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大无畏精神,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来勉励堂弟要像青松一样保持坚贞本色,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峻挺拔,傲骨铮铮。

这属于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问4:品析诗歌第一、二句叠词“亭亭”“瑟瑟”的妙处。

预设用“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模拟刺骨的寒风声。

绘影绘声,简洁生动。

通过对比,以风的肃杀衬托松的高洁。

设问5: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预设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品质,以此勉励他的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设问6:诗歌中除采用托物言志手法之外,还运用何种写作手法?试简要说明。

预设第三、四句用了衬托(或对比)手法。

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师小结: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在本诗中,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把自己对堂弟的劝勉寄托于其中,委婉含蓄,更有诗意和韵味。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引领,抓住字词句,引导学生深入诗歌文本,品析诗歌情韵,读出诗味。

【板书设计】赠从弟(其二)梁甫行一、了解作者,知人论世课件出示: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封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他才思敏捷,工诗善文。

其诗内容广泛,形式优美,思想深刻,锺嵘称其“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诗品》)。

特别是他的五言诗,代表了当时诗歌最高成就,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代表作有《白马篇》《七步诗》等。

二、诵读,感知诗歌韵律1.题解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文体。

“梁甫行”原为挽歌,在这里曹植用旧题描写海边人民贫苦的生活,为贫苦民众写挽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