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第二版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地理系复习资料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三阶段:一、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特点:从自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
二、地理系统学说阶段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
三、耗散结构理论阶段二,地理系统:是在空间分布上相互联系,并作为整体的部分发展、变化的各地理组成成分相互制约的动态系统。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二、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1,开放系统可通过自然界输入负熵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使系统维持稳定态。
而在总熵变呈负数时,系统将进一步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2,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1)地球内能:一种核转变能。
曾占重要地位,目前对地理环境的发展仅具有局部意义。
(2)太阳辐射能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占据主导地位.(3)其它能量来源A,宇宙射线;B,日、月潮汐能;C,构造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和固体物质流动转变而成动能。
D,蒸发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和水与空气流动转变而成机械能。
3,负熵流使自然地理环境这一巨大的开放系统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和由相对无序到相对有序发展。
三、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1)太阳总辐射的分布因纬度而异。
沿纬线延伸。
2)太阳总辐射自北半球回归高压带向两极逐渐减少,并且近似以赤道为轴线,在南北半球呈对称分布。
3)由于陆地诸多因素的影响,太阳总辐射等值线的分布往往显著偏离纬线方向。
2,辐射平衡是自然地理过程的更直接的动力基础。
辐射平衡(净辐射值)=地表辐射收入—支出1)同纬度大洋辐射平衡值>陆地:(大洋反射率小)2)大洋辐射平衡等值线基本与纬线平行,而陆地常偏离甚至呈闭合环:(陆地下垫面复杂)辐射平衡值(R)在一些国家已经普遍被用作划分地表热量带的指标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一、分层结构(垂直方向上)原因:地球重力和物质密度。
自然界的分层结构不具有严格的几何意义:层界面不平整、层厚不一致、不可能大面积连续分布。
二、渗透结构(垂直方向上)生物圈渗透于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及岩石圈上部。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综合⾃然地理复习提纲⼀、⾃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个有机的整体。
1、组成包括:⾃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四⼤类:即固态的岩⽯、液态的⽔、⽓态的空⽓和活质有机体。
它们是⾃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这四类物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普遍存在于⾃然地理环境中,并各以⾃⼰为主体构成了下列⾃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圈、⽔圈、沉积岩⽯圈、⽣物圈地貌是⼤⽓圈、⽔圈、⽣物圈(它们蕴含着外⼒)和岩⽯圈(蕴含着内⼒)相互作⽤的结果。
地貌要素反过来⼜影响着其他各个要素的发展。
因为地貌是⼤⽓、⽔和⽣物作⽤的场所,地表形态的差异必然引起各种⾃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变化。
⼤⽓蕴含着最终来⾃太阳的热能,它的物理过程⾸先⽀配着地表的热量平衡,同时⽀配着海陆间的⽔分循环,从⽽影响了⽣物分布和陆地⽔⽂⽹的分布,以及它们的动态。
风化壳和⼟壤覆盖层的形成,受着⼤⽓过程各种作⽤的影响。
⼤⽓过程还是各种地貌的外营⼒。
⽔体所起的⼀种重要的环境作⽤,在于其潜热特性。
⽔与⼤⽓相互联系,决定着⾃然地理环境中⽔热的配置。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且⽔还滋养着整个地球的⽣物界,没有⽔就没有⽣命。
因此,各种⽔⽂过程实质成为⾃然地理环境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
⼟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地球表层(可称为⼟壤圈或⼟被)。
它的空间位置正处在四个基本地圈紧密交接的地带。
在整个⾃然地理环境中,⼟壤是结合⽆机界和有机界的枢纽,是联系各⾃然地理要素的关键环节。
⽣物其作⽤表现在:改变⼤⽓圈、⽔圈的组成,参与风化作⽤、⼟壤形成作⽤、地貌的改造、岩⽯和⾮⾦属矿产的建造等等。
⼈类作为⽣物的特殊部分,既有⾃然属性的⼀⾯,⼜有社会属性的⼀⾯。
因此,在⾃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中,⼈类起着⼗分特殊的作⽤。
⾃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下,形成了各种⾃然地理组成要素。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2、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3、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四大类,即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4、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
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
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
换言之,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和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5、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②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③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④人类聚居的场所6、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性①分层性:对流层、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分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最普遍的结构特性)②交织性:大气层中包含水分、固体物质、生物体;水体包含溶解气体、矿物质、悬浮泥沙生物体;岩石圈包含空气、水、多种生物。
以上分层结构的共同点:不是单一成分,而是和其他成分处于彼此叠合、相互渗透之中③集中性④综合性⑤差异性⑥多级性7、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8、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9、系统:一般定义为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
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10、系统的基本分类①功能类型:a孤立系统b封闭系统c开放系统②结构类型:a形态系统b级联系统c过程-响应系统d控制系统③其他分类:钱学森把系统分为a小系统b大系统c简单巨系统d复杂巨系统11、辐射平衡:一定区域辐射能的输入与输出的差额称为辐射平衡12、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固体潮汐的概念: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地球发生潮汐变形。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界的关系。
二、地理环境可以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天然环境:指那些只受到人类间接影响而自然面貌未发生根本变化的地理环境,例如极地,高山,大荒漠,热带雨林,某些大沼泽,自然保护区及大洋中非主要航线通过的海域等。
人为环境:指那些在人类影响下自然面貌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包括农村和城市的“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
三、自然地理系统(自然综合体):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三个发展阶段:①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其整体性)五、耗散结构: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物质,能量变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地理耗散结构的特点:(1)开放的系统(2)远离平衡状态(3)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及反馈作用(4)不断有负熵流(太阳辐射)输入并持续从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
六、节律性: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震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
七、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成分:以气体物质为主的大气圈,以液态水为主的水圈,以固体岩石为主的岩石圈,以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
八、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1)太阳辐射是自然地理环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它推动大气循环、水循环、生命活动及所有自然地理过程的持续发展。
(2)地球的内能,主要是一种核转变能,与太阳能一起构成主要的能源。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2.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现象在地球上沿纬线方向(东西)呈一定宽度延伸,并按南北方向更替分带规律。
3.非纬度地带性:与地带性对应,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不按或偏离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或仅指不呈带状分布的地方性差异。
4.景观:指一定区域内由地形、地貌、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等所构成的自然地域综合体。
5.双列系统: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分别排列,最终在区划下限单位所得到的统一系统。
(双列等级系统是把各级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并列的等级系统,其理论基础是以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为两种互不从属的规律作为前提,双列系统中的地带性单位是以表现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非地带性单位则是以表现非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
)6.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
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7.土地: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陆地表层一定范围内全部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8.土地分级:或称土地质量分级,是指以土地生产性能、生产力高低为依据,按其生产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的大小、保护和改造的措施等,把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9.土地分类: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选择对该目的有意义的土地属性及其量度指标,将一定级别的大量土地个体概括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种类等级系统。
10.土地类型:指土地资源单位是由地貌、植被、土壤等与土地利用类型组成,是土地制图的基本单位和评价对象。
11.土地评价:是指针对具体服务目的对土地的可用性进行评价。
12.土地潜力评价:指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各种土地利用的影响,就土地的潜在能力做出等级划分。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是从事自然区划工作的准则,是选取区划标志、指标,采用区划方法,以及建立区划等级单位系统的准则。
发生学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发生学原则:发生统一性和相对一致性是一切区域的本质属性,在自然区划中,必须阐明区域自然综合体的统一形成过程和古地理分化过程,即必须遵循发生统一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统称为发生学原则。
1.区域共轭性:自然区划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区域,区域共轭性是一切自然区域的基本属性——统一性、唯一性、地域上的不可分割性。
1.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在自然区划工作中,必须查明区域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的各个方面,用全力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从事自然区划工作应当遵循的综合性原则。
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法一、古地理方法1、基本思路:在自然区划工作中,运用古地理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去查明区域分异的历史过程,揭示地表区域分异规律,认识自然区域的发生统一性,是贯彻自然区域发生学原则的主要方法。
二、部门区划叠置法与地理相关分析法1、部门区划叠置法(1)基本思路:主要是利用部门自然区划的成果,直接将部门区划图(如气候区划图、地质地貌区划图、土壤区划图以及植被区划图等)相互重叠和对比分析,进行分区划界。
三、主导标志法1、基本思路:就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某种能够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标志和指标作为分区划界的客观依据,是贯彻主导因素原则的基本方法。
四、地域聚类法1、基本思路地域聚类法:就是在土地类型制图或景观类型制图的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聚类分析,把具有发生学联系和共轭关系的不同土地类型单位或景观类型单位合并为一定的自然区域,是贯彻发生统一性和地域共轭性原则的一种区划方法。
五、自然区划工作程序1、两种基本类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进行自然区划,就是根据大、中、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性,在大的地域单位内逐级揭示其内在差异性,先划分高级区域单位,后划分低级区域单位。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自然地理环境:从系统论角度看,这个综合体与外界保持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内部具有有序结构和稳定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特点:1地球上两种能源(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互相作用,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场所。
2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圈层的交界面。
3地球表层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 4各圈层相互渗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环。
5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自然地理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最为集中的空间。
3自然地理学学科划分:部分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地植物学、动物地理学等)与综合自然地理学。
4在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思想萌芽较早,主要表现在几部著作在我国综自的萌芽较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部著作①《禹贡》(《尚书》中之一篇)公元前五世纪左右a.在《禹贡》中将全国划分为九州b.隐含着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地域分异思想②《周礼》——世界上最早关于土地类型划分的著作③《管子·地员篇》a.它是一部最早最完全的划分土地类型的代表著作之一。
b.“三等质”思想,成为有关土地评价的代表著作。
5洪堡(亚历山大·洪堡)(德)a.创立了自然地理学b.注重因果关系分析,创立了比较地理学,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c.创造性地运用了对比法和地理相关法,坚持自然界是统一的思想6李希霍芬①地理学必须限于研究地球表层②把世界当作一个整体研究,然后考察地球表面细小的片段③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区域是自然要素的集合体,对它们必须进行全面描述④注重因果关系的研究,区域地理不限于单纯描述地理事物现象,还要寻找其发生规律7俄国道库恰耶夫①提出了自然综合体的概念, 创立了自然地带学说②自然地带研究具有明显的生产性③把无机界、有机界的关系分析得较为透彻8地球系统演化的四个阶段:天文阶段、地文阶段、生文阶段、人文时代9地球系统演化过程的四个特征1方向性低级→高级,简单→复杂无机环境→生物环境→人类环境2非线性地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的演变过程具有自组织、突变、混沌等一切非线性动力学的特征。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要点(一)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环境:是相对主题而言的,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每一具体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不断地运动着,都要与周围事物发生复杂的联系。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P1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结合方式)P31 系统论:包括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理论、协同学等新型理论和方法的综合性理论体系。
P33 系统:一般定义为互相关联的元素的集。
P34过程-响应系统:至少应有一个形态系统与一个级联系系统相耦合,可以显示出从“形态”到“过程”、从“结构”到“功能”、从“空间”到“时间”的特性。
P36辐射平衡:一定区域辐射能的输入与输出的差额。
重力:地心吸引力和地球自转惯性离心力的合力。
P51 大气循环:以大气环流形式进行的,包括行星风系(环流)、季风环流和局地环流三种不同尺度的模式。
P56 水分循环:一是通过水分本身的相变,即从液态或固态转化成气态,随空气的运动输送到远方,在适当的条件下,再由气态转化成液态或固态返回地表;一是液态水在热力梯度或势能梯度的作用下,通过洋流或陆地上河川径流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大规模传输。
P58地质循环:地球物质的形成和破坏及相关过程。
(百度)生物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P60辐射干燥指数:辐射干燥指数=R/Lr 其中R-年辐射平衡;L-蒸发潜; r-年降水总量。
P66节律性: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简称节律性或节奏性、韵律性。
P76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P89地带性: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致使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
P90非地带性: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1)属于自然地理学(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答: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答: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答: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有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学科特点:(1)整体性——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2)综合性——把综合体各部门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系统地考察,找出其共同性与规律性。
自然综合地理相关复习资料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整体性的内容(内在联系、结构与功能、非平衡有序系统)整体性包含的含义(要素之间相互影响、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内外能作用显著、三相并存、两界相互转化、人类的活动场所)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耗散结构相关理论第二节、自然环境的组成以及能量基础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四大圈层要注意与组成要素的对应性)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大气圈(上下限能量交换、水分循环、地表形态)水圈(具有潜热能量转化、水分循环、地表形态、滋养生物)岩石圈(提供场所活动场所、分化产物、地貌影响)生物圈(突出活跃植物:无机→有机、光能→生物能、微生物分解)动物:应用并改造、人类的影响2、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太阳辐射和地内能)3、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沿纬度变化、南北对称)4、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化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结构:时间结构(演替)、空间结构、功能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征:分层性、交织性、集中性、综合性、差异性、多极性1、分层结构2、渗透结构3、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第四节、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1、对流层的物质交换(通过环流: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局部环流)2、水圈的物质交换(三项变化、洋流)3、岩石圈的物质交换(风化→运输→沉积→堆积成土)4、有机界与其他地圈的物质交换(能量、气体、化学元素、水分、成土、矿物)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方向性节律性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第一节、地域分异的概念、因素与尺度1、地域分异的定义2、地域分异因素(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3、地域分异的尺度全球性地域分异(热力分带性、海陆对比、海陆起伏)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区域性地域分异()中尺度地域分异(大地形内部地貌、地方气候、地方风、山区垂直带分异)小尺度地域分异(局部地势、小气候、岩性与土质、地下水条件)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1、地带性分异的基础——热力分带性(日地距离和黄赤交角、影响其他要素的地带性分布)3、海洋的唯独地带性分异(前提、表现海底的非地带性要素)4、自然地带学说(基础、动力原因、理想状态、多种规律)第三节、非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区别非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1、海陆分异2、海陆起伏分异3、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4、陆地干湿度分带性(干湿度和纬度地带性分异叠加为水平地带性分布图式有三类)5、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6、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海岸、湖区、森林、灌溉区、城市气候)7、地带性区域内部的非地带性分异8、中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地貌部位——小气候引起、岩性地表物质和排水条件引起)第四节、垂直带性分异(本质上是非纬度地带性分异)1、垂直带性分异概说垂直带分异的概念(是指自然地理要素以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前提(构造隆起的山地)、原因(在地带性的基础上,不同高度的水热组合差异而致)、指标(完备性:冰雪带;划分:植被土壤)、条件(足够的海拔、足够的相对高度)、特点(五点)、影响要素(山地位置:纬度决定基带,经度决定带谱性质;山体性质:山体高度、坡向、走向、局部地区差异)2、垂直带谱垂直带谱的性质(有五点)垂直带谱与水平地带相比的特点:带幅窄,变化急剧;带间联系密切;水热对比特殊;节律变化同步;微域差异同步第五节、三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第六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1、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理想大陆情况下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南北带谱基本对称;环球地带只见于赤道和高纬地区,其他地区出现干湿度地带性;大陆两岸除了有寒流出现的地区,都是森林,并向两级过渡到草原,属于海洋性带谱;大陆内部出现大陆性带谱,从荒漠到草原、泰加林、苔原和冰原;寒暖流分离之西岸,出现特殊的海洋性地带,地中海地带2、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自然带和垂直地带的相似性和区别:相似性:带谱有相似的更替规律(都有随温度递降的共同原因)差异性:湿度变化不一样、光的强度和组成不一样、垂直地带的地貌气候和复杂山地垂直带质和量的对比:(用来对比带谱的区别)量的对比:各垂直带占据的海拔高度的上下限和带谱面积比例质的对比:基带的经纬度和海拔、山脉高度、山体形态特征、山坡方位及其与风向的关系3、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任何地理环境特征及其组成要素同时都具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综合产物;其表现的空间上基本地理规律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纯粹形式表现为热力地带性和大地构造——地域规律性在整个大路上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其重叠便为水平地带性其派生的地理规律性分别是互相叠置的带段性和省性,由相对高度和海拔引起的垂直带性和隐域性在小尺度的区域里面,综合表现为地方性或者局域性4、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自然区划的概念()、对象(自然综合体)、区划单位必备的条件(发生一致性、空间连续、相对一致的整体特征)第一节、自然区划研究的发展第二节、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1、区划原则(总原则:从源从众从主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型原则2、自然区划的方法古地理研究法、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型制图法、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3、区划原则和方法的关系第三节、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1、地带性区划单位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点:主导因素、区划单位的综合性、空间分布、更替规律、界限单位等级系统: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2、非地带性区划单位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点:主导因素、区划单位的综合性、空间分布、更替规律、界限单位等级系统:大区——地区——亚地区——州3、综合性区划单位单列系统和双列系统的区别:单列系统从分异的观点出发;以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为主,联系单位为辅;单列系统认为双列系统是其手段和步骤双列系统从综合的观点出发,以带段性单位和省性单位为主,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为辅;科学的单列系统具有的特点:交替使用主导标志进行区域划分;每个单位都是其高级单位的一部分,高低级单位之间有等级从属关系;它是带段性单位和省性单位相间排列的系统,只有自然区才是最综合的单位单位等级系统:带段——国——地段带——省——亚地段带——州——次亚地段带——区第四节、景观(自然地理带)1、景观的定义()、景观的特征(五个方面)2、景观同一性问题(发生同一性、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同一性、组成成分同一性、结构同一性)第五节、山地自然带区划研究第六节、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第七节、自然区划调查和报告编写方法室内准备、野外考察、室内总结第四章、土地与土地单位第一节、土地的科学概念与土地科学1、土地概念源于实践2、土地的科学概念土地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5点)3、土地科学的产生和发展4、土地科学的研究内容第二节、土地单位的界定1、土地单位界定的重要性土地类型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土地类型是对若干土地个体属性的抽象概括。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绪论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2. 简言之:综合自然地理是一门整体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科学。
地理科学体系: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即狭义人文地理学三层次:部门地理,一级综合和二级综合地理三个组织水平三重性:即分为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指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实际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一,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其特点是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体系,二,地理系统学说阶段,特点是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三,耗散结构理论阶段,特点是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的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其整体性。
意义: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有助于人类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组成: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圈层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太阳能是引起地带性分异的基础,地球内能是引起非地带性分异的基础。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转换(四个循环):一,大气循环,二,水循环,三,地质循环,四,生物循环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1、分层结构:源于地球的重力密度的分层结构,如大气、水圈、土壤等的分层。
2、渗透结构: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如植物根系深入土壤,枝叶却在大气圈层中。
3、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结果,如热量带、自然带和自然地带等。
第二章一、地域分异的定义: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导致这种分异原因,即地域分异因素;制约或者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二、地域分异因素:1、地带性因素——太阳辐射·地带性分异: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参考1,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人口、社会、国家和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组合结构,还涉及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心里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2,3,作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环境,根据人类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6,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在2000多年前用“地理学”一词作为署名,写了一本关于已知世界和地球基本知识的著作。
而被后人称作“地理学之父”。
7,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一是“博杂派”,二是“宇宙派”。
8,到了十九世纪后半期,随着科学的进展,对特定领域中专门对象的分析研究不断加深,于是新学科不断涌现,旧科学不断分化。
这个时期被称为“学科之母”的地理学除已分化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学科以外,自然地理学又发生更进一步的分化,如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植物学、土壤学。
9,把遥感技术和数学分析方法应用于地理研究,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
10,综合自然地理基本理论研究:①把物理和化学的有关理论引入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之中。
②以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综合研究,从而把传统的要素分析上升为系统分析。
③应用耗散结构理论,把系统论无法解决的自然地理环境进化问题和许多随机问题进行研究。
11,综合自然地理开展实际应用的研究:A,区域的研究,开展区域研究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联系实际,为建设服务的重要衔接环节之一。
B,环境问题的研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从地理学角度可归纳为由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远离研究遭到破坏和恶化了的自然环境的变化趋势,以及如何有效地改善和调控,使之达到最优状态,并能稳定地保持下去。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绪论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1、综合自然地理学: 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
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包括:(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随: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相对独立性——部门自然地理学;(2)整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3)区域性——区域自然地理学4、现代地理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划分学科:(1)三分法: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即狭义人文地理学(2)三层次:即部门地理学、一级综合和二级综合地理三个组织水平;(3)三重性: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4)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指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P6 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
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白兰士的可能论;戴维斯的人地和谐论。
P6 景观学派:认为: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
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表个别区域或地段的特征,包括从小地段的识别到自然区的划分,以及地球表层的区域差异。
P11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5)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都可能发生变化;(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一、名词解释(4分*6=24)1自然综合体:地表一切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各种尺度有大小,等级有高低,内部复杂程度有差异的统一体。
2、自然地理系统: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
3、生态关系: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生物与它们的环境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协同发展、依存的关系。
4、生态系统:在地表自然界中,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物质系统,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的物理化学因素。
5、地域分异规律:是制约或者支配地域分异的规律。
是存在于地域分异中的客观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和派生地域分异规律。
6、垂直带:在高大的山地或高原地区,由于垂直分异,自下而上就可形成一系列的自然地带,即垂直带。
划分垂直带是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并参照热量条件和水分状况的对比关系。
7、复式景观:在地表某些土地类型单位或组合型景观按一定的方式在小尺度范围内经常重复出现,就形成了复式景观。
8、自然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
9、自然带:是地表热力带性分异的空间结构,是沿纬线延伸的大尺度自然综合体,在它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的太阳辐射净值,以及与之有关的自然地理过程。
10、景观:是自然省在发生上的独立部分,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上最一致的地段,具有自己特有形态单位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充分反映了地方自然条件的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是区划的下限单位。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二、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大气、水、岩石、生物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耗散结构)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1、广义的地球表层: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层底部2、狭义的地球表层: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3、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和地貌四、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
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1、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②研究经济地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③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自然地理学。
2、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一级综合);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一级综合。
3、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②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③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具三重性。
4、从研究阶段分为三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时间地理学。
第二章一、系统的定义: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元素集合,每一个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组成。
二、系统分类1、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宇宙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3、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自然系统、人造系统、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1)功能整体性:是系统对外界和内部所表现的效应(包括物质和能量、信息等的传输和转换)。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种情况: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五、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第二版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开放性:指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也有物质的交流,其基本特征就是系统有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系统成分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反馈关系来调节,使输入与输出实现动态平衡,从而使系统达到稳定。
2.耦合性:在自然地理系统中,任何一种组分同时要受到多种层次节律的作用。
这些节律在地理事物上得到巧妙的耦合,使得地理事物不断向前进化。
不同主体的地理事物,所耦合的节律层次是不一样的,进化程度高的地理事物所耦合的节律数量多,进化程度低的地理事物所反映出来的节律作用层次就少,如生物受到的节律作用要比无机界的地理事物受到的节律作用层次多。
3.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延伸成一定宽度的带状,而按经线方向有南北更替、循序排列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称为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
4.双列系统:地域分异的结果,使自然界划分为一系列大小不同、等级有高低的区域单位,任何一级区域单位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然而,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则主要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
因此,自然界同时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
4.单列系统:由于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同时作用于地标自然界,而上述两类区域单位各自反映其中一种地域分异因素,因此他们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单位其登记系统也是不完全综合性的区划等级系统。
自然界还存在着反映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其等级系统就是一般所谓的单列系统。
5.土地: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他们作用的后果。
6.地理节律:自然地理过程或现象随时间的演化而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叫自然地理环境的
节律性,分为周期性、旋回性、阶段性节律三种。
7.整体性:自然地理系统的各要素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形成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
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变化着。
8.水平地带性:纬向地带性和经度省性的综合,自然综合体按照水平方向延伸、变化、更替的特性称为水平地带性。
9.双列系统:地域分异的结果,使自然界划分为一系列大小不同、等级有高低的区域单位,任何一级区域单位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然而,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则主要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
因此,自然界同时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
10.土地评价: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评价分级。
11.自然地理系统:各自然地理要素在特定地理边界约束下,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和传输,形成具有一定有序结构、在空间分布上相互联系、可完成一定功能的多等级动态开放系统,即自然地理系统。
12.地域分异规律:是指自然地理要素或组成成分以及自然地理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规律,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3.主导标志法:是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之中贯彻主导因素原则经常使用的方法。
强调选取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依据,尤其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分区时必须按照统一的指标划分。
14.土地潜力评价:根据土地对作物生长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分成若干个顺类别。
是对土地适宜性和生产潜力发挥的影响程度的评价。
15.综合自然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存在差异的部分划分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照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方法,就是综合自然区划。
问答题:
1.简述土地的概念,包含哪些内容?
(1)土地是指地球表面和近地面层,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自然环境综合体。
(FAO《土地评价纲要》,1976)。
(2)土地应该被认为是土地表面在某一点的整个垂直剖面,从空间环境直至下伏的地层,包括动植物群体以及与其有关的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澳〕克里斯钦Christian,1963)。
(3)土地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的概念,它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全部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在内(赵松乔、陈传康,1980)。
(4)土地是由其相应的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成分(地貌、岩石、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组成的自然地域综合体,是地球表层历史发展的产物(林超,1980)。
(5)土地位于陆地表层部分的统一体,人类活动的基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植物和水文等组成的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石玉林,1978)。
综合各家的观点,土地概念可以表述为:
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土地概念包含着下列基本内容:
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
其综合自然特征主要取决于各组成成分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性质和特点。
2)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垂直厚度和水平范围的地段。
各具体的地段有大小之别,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地域组合关系。
3)土地是历史自然体,受自然规律制约。
如空间地域分异规律。
4)土地是自然历史产物,具有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
5)土地是人类活动和生产的场所,又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除自然属性之外,还具有经济
利用价值(如区位特征),因此它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受到人类不同程度的利用和改造。
2.什么是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因素之间有何关系?(P66)
3.试理解景观的同一性是那些?(P126)
4.可持续发展主要有哪些方面的观点(P288)
5.自然地理环境时间变化有什么特点?(P64)
6.理想大陆的水平地带性结构规律有何特点?(P88)
7.土地概念有自然和经济内涵各是什么?如何区分?(P145)
土地的概念包两方面,除了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外,还要分析和评价土地的利用现状、土地生产潜力和合理利用改造等内容,土地利用涉及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生产技术等多方面因素。
8.地球表层系统有哪些方面的特征?(P2)(地壳内、外)
9.什么是顺序区划?什么是合并区划?二者关系是什么?(P103)
关系:相对一致原则
10.什么是土地覆被?什么是土地利用?(P207)(概念、异同点)
11.什么是土地持续利用?要坚持哪些原则?(P223、P230)
12.景观生态学是什么?他研究的内容有哪些?(P264)
是地理学和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主要来源于地理学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的生态理论,将地理学家研究的自然现象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专家研究一个生态区技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13.什么事土地类型和土地类型的演替,如何分类?(P203)
土地分类是根据土地的性状、地域和用途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土
地归并成若干个不同的类别。
14.自然区划的原则是那些方法,二者之间有何关系?(P100)(原则用何方法贯彻)
15.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P224)
论述题:
1.论述空间地理规律、自然区划理论、土地类型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自然地理系统:是指自然地理要素或组成成分以及自然地理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规律,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自然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存在差异的部分划分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照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方法,就是综合自然区划。
土地类型学:由于土地形成各要素的性质及组分的形成不同,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徒弟弟短。
按其相似性和差异性对自然界的土地地段尽心分门别类,以便更好的认识和掌握土地的性质,这就是土地类型学。
与空间关系:以空间地理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照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它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结构,对自然综合体进行区域划分
区划意义:在于具体、系统地揭示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组合规律,掌握一定地域的自然综合特征,以便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地改造自然环境条件,为生产建设服务。
属于区域地理研究的内容。
与土地类型学区别:土地类型学属于分级单位面积小,结构简单,相似性突出,只能代表所属区划单位的某一自然片段,属于局地地理所研究的内容。
2.什么是或然论与可能伦?(P282)
3.自然地理系统、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三者关系?(P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