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语文文本解读(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中语文教材介绍与编写说明课件
三、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
(一)阅读单元 3.两类课型:加大课型的区分力度。 现行教材:阅读提示+注释+研讨与练习。 新教材两种课型设置不同的助读系统,加大区分力度, 显示教学差异。 教读课文:预习、注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 写、补白。以便于学生把握重点,学习目的性更明确。
“预习”兼有助读和作 业双重功能,或激发学 生阅读兴趣,或调动阅 读期待,或与学生的经 验、以前所学进行勾连, 或提供必要的文本解读 需要的背景知识,或照 应单元重点提示必要的 阅读方法,或指出阅读 中需要思考的问题等, 目的在于引导、铺垫、 提高阅读兴趣等。
三、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
三、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
(一)阅读单元 2.课型的区分:教读和自读。
教读课文,由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 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 是学“法”。
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 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
语文素养
学习策略
积累
理解
扬弃
文化传承
学习方法
策略方法
学习习惯
写作 表达
语文素养
口语 积累
语言与思维
整合 探究
诵读
品味
阅读与鉴赏
梳理
理解 心得
二、主要特点及创新设计
1.双线组织单元,创建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人文主题?文体组元?主题+文体? 新教材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力求做到二 者的协调统一,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课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 践性课程。 人文主题+语文要素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3. 以学生为本,突出“语文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
例谈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多元化策略
秋 景 的 结 句 ,更 是 全 文 的末 句 ,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长 ” ,写 而 作 者 应 该 为 的 是 家 国 安 定 。 从 郦 道 元 的 生 平 中 可 知 ,他
路 , 带 领 学 生从 文 本 中挖 掘 出 有 价 值 的 东 西 , 更 谈 不 上 培 文本 的解 读 , 多角 度 地 拓 展文 本 的 内涵 。 养 学 生 的 阅读 能 力 了。 新 , 就 是 要 把 脑 子 里 的相 关 内容 先 进 行 “ 格式化 ”,
三、用学生主体视 角引领个性 化文本解读 《 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标准 》 中说 : “ 阅读是 学生的个
中 也 有 类 似 的 记 载 , “峡 中 猿 鸣 至 清 , 山 谷 传 其 响 泠 泠 想 而 知 。 而 作 者 将 这 一 大 环 境 暗 藏 于 三 峡 的 激 流 之 下 ,更
不 绝 。行 者歌 之 日 : ‘ 巴东 三 峡猿 鸣悲 ,猿 为 三声 泪 沾 让人 深思 。另一方面 ,作者结尾写渔 歌中 的哀伤 ,是渔人
对社会人情 的思考 隐藏于字里行 间 。如 写到 白帝行舟 至江
( 杨亮
浙江省衢州市华茂外 国语学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2 4 0 0 0 )
2 01 4 . 0 1
载 季 税
自己的理解 ,读 出真实 的感 受,读 出文本 的新意 。苏教 版 由此 ,我们可 以看到文学 作品往往会有 各种各样 的理 七 至九年级 的教 材大家基本 已经熟悉 ,但 熟悉 的文本 未必 解 ,只要言之 有理,都应 该给 予肯定 。所 以 ,不管是 教师 利 于教学 ,甚至 就因为熟悉 而没有办法突 破 以前 的教学思 还 是学生 ,都 应该用 自己的体验 、情感 、生活理念 去寻求
文本解读”与“文本细读PPT课件
▪ 师: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 生:造一杆大秤,用大吊车来称。(笑) ▪ 师:大吊车是现代工具,我们应该回到古代想办法?大家不要急着回答,先静静地想
一想,也可以在学习小组先讨论讨论。(内容启发、元认知启发)(生思考、讨论) ▪ 生:老师,搬石头太费力了,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把猪、羊赶上去就行了。 ▪ 师:这个同学提供了一个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真聪明!朝着这个方向想我们试试
12
怎么定义“文本解读”
13
作者的文本
▪ 作者写一篇文章时,他总是要表达自己的 一种观点、一种思想、一种情感。这是他 的文本,是他对社会、对自然、对生活、 对自我的一种个性理解,一种价值取向, 文字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作者的一种人生观 、世界观。
14
文本解读
▪ 需要靠我们教师根据自身的体验、感悟带 领孩子走向文本,并在感悟和理解中习得 语言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
21
▪ 没有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根本不会有课堂 上的“浅出”,没有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教师只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外围兜圈子, 即使是评价,也只能是干瘪机械的“你真 棒”、“老师真喜欢你”,笑容是刻意修 饰的,动作是夸张矫情的,那会使我们的 语文教学显得苍白无力。
22
2、防止文本解读“概念化”
8
▪ 3、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被弱化。
9
翠鸟
▪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 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 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只有 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10
▪ 4、课件滥用,造成喧宾夺主。
11
▪ 如一个教师上《找春天》一课,只花近15分钟的 教学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并总结春天的特点,然 后补充了网上搜集来的大量的有关春天的图片、 唱《春天在哪里》的歌曲,扮春姑娘找春天,把 一节语文课上的热热闹闹,绘声绘色,但是文本 中要表达和体会的东西却被忽略了。纵观整节课, 学生真正接触文本、潜心涵咏的时间不超过8分 钟。这样的教学背离了文本的学习内容,主次颠 倒,导致了教学内容的混乱。
例谈文本解读的三条途径
例谈文本解读的三条途径作者:朱芬李彬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4年第04期如果说,语文课堂“教什么”是决定教学效益的根本因素,那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就是确定“教什么”的先决条件。
一、追本溯源,论世为先创作的规律告诉我们,文本往往呈现出“是什么”和“怎么样”,而常常把“为什么”隐藏在文本背后。
“是什么”解决的是追问的对象,“怎么样”解决的是“对象”形态、形状、形象等,“为什么”解决的是意义性、价值性、关联性的问题。
要想准确解读文本,必须从阅读浅层的“是什么”“怎么样”走向追问深层的“为什么”: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
文本解读中,若不如此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
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以来,基本被定位为“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特别是老画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
赫尔岑在《给儿子的信》中说:“一个人通过阅读体验了时代。
”欧·亨利生活与创作的年代,正值美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并走上帝国主义阶段的“镀金时代”,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美国是“贫富间鸿沟最深的国家之一,在那里一方面是一小撮卑鄙龌龊的沉溺于奢侈生活的亿万富翁,另一方面是千百万永远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劳苦大众”。
与欧·亨利同时代的马克·吐温说过:“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贫穷总是不方便的。
但只有在美国,贫穷是耻辱。
”在这样背景下的美国文学,已经从早期的浪漫主义逐渐转型为严峻的现实主义。
欧·亨利长期生活在底层,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使他对这些矛盾感同身受。
但是大众文化取向逐渐走向低级趣味与哗众取宠的社会现实也让作家认识到,出版商与杂志老板需要的是投向大众文化的猎奇故事、幽默笑话甚至是庸俗的社会绯闻,是结局要让人惊奇、给人愉快的文化快餐。
为了艺术生存,也为了艺术追求,这就迫使作家在小说创作的手法上多用些功夫,以违心求得转向,用技巧造就适应。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本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一、引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是我国教育部组织编写,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教科书。
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文本进行解读,以期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本特点1. 选文丰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非常丰富,涵盖了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优秀文学作品。
这些选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2. 体裁多样: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体裁多样,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这些不同体裁的作品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3. 内容贴近生活: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这样的选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三、文本解读方法1. 整体感知: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从整体上感知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意境。
通过通读全文,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节,为深入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2. 细读文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需要细读文本,深入分析作品的细节和语言特点。
注意抓住关键词、句和段落,探究作品中的形象、意境和深层含义。
同时,要注意品味作品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3. 拓展思考:在解读文本时,还需要进行拓展思考。
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探究作品的主题意义和价值取向。
同时,可以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4. 实践应用:最后,要将文本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写作、演讲、表演等形式,将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素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都有所不同。
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例谈文本解读的有效引领
例谈文本解读的有效引领作者:王小东徐宏寿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1期郭沫若先生的《白鹭》被选录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散文家谈散文——关于散文(白鹭)》中的附文。
无独有偶,这篇文章也出现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教材中,只是文字有了些改动。
带领学生品词析句时,我总觉得“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两句意味深长,难以一言道破。
于是,我打开百度引擎,希望能够欣赏到同行对名家名篇的智慧解读,意外地发现了某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节选):师:白鹭在瞭望,这是只羽毛刚刚丰满的少年白鹭,它在眺望什么?生:看着远处的白云,想起自己的母亲。
师:这是一位妙龄的白鹭姑娘,它在瞭望什么?生:好奇地看着大千世界。
生:也许还在看着远方可以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同伴。
师:这是一位白鹭先生,它在瞭望什么?生:瞭望四周的景色。
师:这位先生爱景。
生:白鹭先生它看着远处的云想,这么广阔的天空,我要飞多久才能看完它的美景啊!生:思念久别的儿女。
生:看看自己外出的儿女怎么还不回来。
师:这是一位白鹭妈妈,它在瞭望什么?生:望自己的先生。
生:自己的儿女离开自己这么久,有没有学会飞行,会不会自己独立飞行。
师:不同的白鹭,瞭望的景观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但是有人说它在瞭望,它真的是在瞭望吗?它是在干什么?生:它是在思考——师:思考什么?生:思考自己的将来。
师:是啊,要上哪一所大学。
还可能在于什么?生:思家。
师:这棵树不是它的老家,要回去。
生:研究,研究怎样抓鱼。
这一实录着实可爱,颇有“煽情”意味,难怪有些专家这样赞赏:(一)学生灵动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被引发。
(二)高明的S老师,把瞭望的白鹭设想成一位位不同的角色,让学生猜度,想象体验不同的白鹭会在嘹望什么。
S老师甚至一改书上的描述,让学生想象白鹭不是在瞭望,而是在干什么呢?学生们仿佛就是一只只白鹭,把自己心中所想,眼前所见一一表达出来了,此时达到了人鸟合二为一,分不清哪是白鹭,哪是自我。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培训PPT课件
7. 合理安排各种语文知识,随文学习,学以致用。
尽量用课文中的例子,贯彻课标“随文学习”的精神;内容不求全面,突出基础性, 少用术语;由具体语言实例导入,采用归纳法,语言力求简洁、生动、好懂。
▪ 语言知识
词义 词汇 词类 短语
补白:知识补给站
▪ 修辞知识
比喻 比拟 排比
▪ 文学常识
关于词 关于律诗 古代戏曲
九年级
*朗读一:体 *朗读二:体 * 默 读 一 : * 默 读 二 : * 默 读 三 : *默读四:快
上 会语言之美 • 会实思用想性情文感体为一主气,呵如成 圈点• 勾集画中学习摘诗录歌积、累小说速、阅读
*品味精彩语 *新把闻握、作传者记的、*演梳讲理词文、章 * 理 清戏作剧者等文* 概学作括品文 章 *理解联想和
.
18
4. 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便于学生使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意识
• 多问一些“什么”或“怎样”:已有基础和经验,兴 趣、爱好和个性,解读的能力、可能的障碍。
• 多给一些方法和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圈点批注, 朗读、默读、速读,精读、略读、浏览,归纳、概括, 大胆发言,勤查字典词典,积累精言妙语……
.
9
以学生为本,突出语文素养。
思维
学习策略
积累
理解
扬弃
文化传承
学习方法
策略方法
学习习惯
写作 表达
语文素养
阅读 与
鉴赏
诵读 品味 梳理
文化
语言
口语
语言与思维
积累
整合 探究
.
理解 心得
审美
10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思路与策略1ppt课件
第一个层次往往是学生可以一望而知的; 引导学生努力向第二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 掘进,读出文本结构深层的文化密码,读 出作者驾驭文体形式的才华来,则成为语 文教师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当前解读文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受到两种 哲学观念的重大影响:一是机械唯物主义 的反映论和狭隘社会功利论,二是后现代 离开文本主体绝对的读者自发主体论。机 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文本内容会自 然在读者头脑中得到反映;而绝对的读者 自发主体论则认为,只要相信自己,就能 有独特的理解。
因此,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说, 可能“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强烈 的好奇心,喜欢追根究底的性格特点和天真可爱、活泼生 动的内心世界”这一题旨,会比“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 说法更具有说服力、沟通力和亲和力。问题的关键在于如 何让学生自己学会“占有、挑选、拿来”,并且“放出眼 光”,这就需要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从他们的 现实生活入手,从他们的性格特点、思维习惯、兴趣爱好 出发。否则,“封建教育的弊端”“国民劣根性”将成为 他们面前的黑箱,只是名词术语的堆砌而不能感受语词的 感情色彩,不能体验人物的悲欢离合,更遑论主题领悟、 文学鉴赏了。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思路与策 略1
文本——语文教师赖以存在的家园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 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 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 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 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 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 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 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 一个有两个主体共同参与、对话的过程。一是读 者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具体表现为教师和学生) 要透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去不断靠近作者灵魂,体 会作者表现在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另一个是文本 主体(作者主体)通过自身作品内容与呈现的方 式,对读者主体产生一种有形无形的制约和引导 作用。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的那样:“文本,尤 其是经典文本,并不如后现代学者所说的那样是 无深度无本质的,而是有其稳定的立体层次结 构。”正是这样一种结构,在不断规范和引导着 读者的解读过程。
语文说课课件ppt
评价反馈方式
及时性
对学生的作业要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 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
客观公正性
评价要客观公正,以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进步为依据,避免主观臆断 和偏见。
激励性
在评价反馈时,要注重激励学生,肯定他们的进步和成绩,以增强 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教学效果检测与反馈
定期检测
定期进行语文知识的检 测,以了解学生的学习 情况和教学效果。
加强课堂管理
我将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 验。
THANKS
感谢观看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 思想内涵,掌握生字词,了解作 者和创作背景。
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 欣赏能力,感受荷塘月色的美妙 意境。
02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课教材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具有 重要地位,它是学生掌握基础知 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
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教材编排及特点
05
作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置及评价反馈
作业布置
作业量适中
布置的作业量要适中,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以确保学生能够有 足够的时间完成并巩固所学知识。
多样化作业形式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作业,如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实践活动等, 以便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注重个性化和层次性
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作业 内容和难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设置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完 成,从而掌握课程内容。
案例分析法
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帮助学 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归纳总结法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共33张PPT)课件
中阶段的默读训练则以小学为基础,进一步开拓,教 学时引导学生借助如下方法进行默读:
(1)动眼不动嘴。所谓的动眼不动嘴是指在默读中 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不要将默读变 成默“朗读”。
教学建议
前置句等;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 名言警句。另外还要了解《论语》的基本情 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特别要体会孔子所倡 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建议
本单元写作侧重训练写人。由于每个人 的生活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在不同人身上表 现出来的,便各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这就是个性)。写人一定要写出人的个性, 所以,本单元在写法上要注意凸显人物的个 性。
教学建议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 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 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本文从各篇中选取了十二则与为学做人等相 关的比较适合学生学习的文段进行学习。学 习本文,首先要能疏通文义,掌握本文的主要 内容,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 常识。其次要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 用法,词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
生去学习观察和体验,从情感出发。多体会身边
生活中的富有感情的细节,以情感为切入点发掘
身边生活,在平平常常的生活细节中掘金。
就语文学习而言,钱梦龙指出,朗读与默 读 如 “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2011版)提出了非常明确的默读要求,初中生 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 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字”。本单元教学要结合本 单元的训练重点——默读来进行。具体体现为以 下几个方面:
2024全新初中语文优秀课件(2024)
问题层次递进
从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结合生活实际
将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激 发其探究兴趣。
19
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设计
明确讨论目标
设定具体讨论话题,确保学生围 绕中心展开讨论。
合理分组与分工
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异质分组,明 确每个成员的角色与任务。
角色扮演情境化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通 过角色扮演深入体验。
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
创设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习和运用语文知识。
31
良好课堂氛围营造策略
教师语言与态度
学生参与与鼓励
教师要使用亲切、自然、幽默的语言,营 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自己的 见解和意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
教学手段与辅助工具
课堂评价与反馈
2024/1/30
结合课文内容,选取相关视频片段进行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
14
互动式电子课件设计思路
设计互动式电子课件,增加课堂互动 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度。
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 有针对性的互动环节,如知识问答、 小组讨论等。
利用多媒体元素(如图片、音频、动 画等)丰富课件内容,使教学更加生 动有趣。
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反馈等方式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 法。
2024/1/30
结合信息化手段开展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
17
04
CATALOGU8
启发式问题设置技巧
提问具有开放性
避免是或否的简单回答,引导学 生自由发表观点。
2024/1/30
公平公正原则
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以沁园春雪为例
2010.6/B方法例谈备教本版主持/佩兰文本解读总是走不出“循环解释”的悖论:整体的理解总是从局部开始,并综合局部的信息才能提升;可是局部的理解又必须在整体的观照下才能展开。
文本的意义就是在局部辐射与整体辏聚中生成的。
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往往固守于其中一端,而忽视了另外一端,以致产生了种种偏离文本基本意义的理解。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极端:一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拘泥于文本的局部意义,却看不到文本的整体意义,坐井观天,结果总是难以令人信服;另一种是凌空蹈虚,架空分析,偏执于文本的整体意义,却沉不到文本的局部中去,囫囵吞枣,使语文异化为“泛语文”、“非语文”。
这两种缺乏动态呼应的静态解读,都是不可取的。
文本解读应该走局部与整体“循环解释”之路。
在局部———整体关系中,没有谁是终极的局部,也没有谁是终极的整体,只有彼此的隐喻、象征、暗示、召唤等相对关系。
下面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为例,聚焦于“风流人物”的意义,谈谈文本解读的层面问题。
一、从文本的角度看解读对于一个文本而言,如果字、词、句、段等构成单位是局部,那么文本就是整体;如果考虑到文本是在作者的情意和时代文化(包括其他文本)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那么独立的文本就是局部,而文本所属的作者情意和时代文化就是整体;如果再考虑到作者的情意也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具体显现,而整个时代文化又是有历史传统的,那么相对传统而言,时代文化就是局部,而整个传统就是整体。
1.第一个层面:文字语境。
文字是表达意义的符号,也是贮存意义的基层单位。
就意义而言,文字层面即可构成小语境。
首先,从原始意义(本义)到延伸意义(比喻义与引申义),文字就形成了庞大的意义家族。
其次,文字还拥有众多的远亲近戚,既有同义、近义等关系,又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差别。
这样,文字层面就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意义世界。
但是,丰富的字义(词义)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可以促进对文本的解读,有时却可以阻碍对文本的准确解读。
例谈初中语文文本解读(课件)
比如读余光中的《乡愁》,光知道诗人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盼望祖国统一,没有 去细细研读“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些意象所包含的深情内涵 和深刻体验。读戴望舒的《雨巷》,了解了诗歌留给人的“凄清”、“迷惘”、“寂寥” 等印象,没有进一步研讨“油纸伞”、“丁香”等意象的时代特点和个性气质,明白诗 作所创设的意境美在何处。(即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浅层的文章写的是什么,而且 应有让学生明白更深层的“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的目标。即王尚文教授 所说的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作品的言语形式,即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实现文本的内容达成)
案例2:有的老师教学《绿色蝈蝈》时,让学生收集和阅读了大量有关蝈蝈习性的资 料,然而,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和体会法布尔的科学 精神。
案例3:有的教师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引入大量苏州园林的照片,化大量的 时间让学生欣赏和讨论苏州园林的艺术魅力,却忽略了这篇课文的重要学习任务, 那就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筛选信息。
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坏
——法国罗兰•巴特 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形式与方法
读者中心论
既强调作品与文学传统、历史 社会的关系,也承认文本形式 的客观存在。认为文学作品中 存在大量的未定性、空白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 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要珍 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 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 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 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8
问题四:不读
案例2:教学《三峡》时,引入三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 直观形象的感受,但这些资料介入过多、过细,则适得其反。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 任务——利用文本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无法很好地达成。有些老师 执教此课时,将所谓“重岩迭嶂”、“素湍绿潭”、“悬泉瀑布”、绝壁“怪柏” 等等的画面——呈现给学生,学生对文本的语句含义不需多加揣摩就“尽收眼底”, “了然于胸”,文本便在不知不觉中撇在一边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先生说:“读书多,则积累实;积累实,则随时应用,绰有余裕也。我
们做教师的,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 苦。”
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过:“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
文章,而是在自己阅读遇到难点时,思考估计学生会在这些地方遇到怎样的困 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
培养学习习惯,把预习落到实处 保证解读时间,让学生静心品味 因材施教,使人人都有提高 2、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处理好自主和主导的关系 创设适宜的自主学习环境 发挥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效能 3、打造书香人生,提高师生语文素养 与书籍为友,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 和研究相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 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 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 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 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 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 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叙述,这是外显的层面;二是教育意义(对儿童的精神虐杀、充满着自省),这也是作 者“感触”所系。
忽略了第三个层面:对“健忘”国人的劣根性的批判。
问题一:浅读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大量涌现这样的教学环节:在“整体感知”了文本之后, 老师要求:请同学们选择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好在哪里。在接下来的交流过程中, 学生逐一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则充分肯定学生的看法。
对文本(课标、教材、和相关的课外阅读材 料)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 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一个 过程,是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
2、文本解读的意义
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3、文本解读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问题三:误读
《皇帝的新装》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作家在揭露人性弱点时提出的疗救之方,人应当保持人的尊严、
保持一颗童心。
《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女英雄形象。
我们更倾向于把它解读成对战争苦难的另一种控诉。 问题:如何解读《藤野先生》的主题?
问题四:不读
案例3:“那是费城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
还能感觉得到。”这是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开篇第一句。在教学的时候, 很多老师都会抓住“五十七年”(表明时间久)、“至今”“还”(表明记忆深) 进行解读,而忽略了“闷热”一词。连续出现两次“闷热”,而下文中没有一处写 到天气状况,为什么?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例谈
通江三中
何 益
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其人格和心性
的塑造,其内心浪漫和诗意的诞生……这些任务, 一直都是由一门叫“语文”的课来默默承担的。
—— 王开岭(央视《看见》栏目主编)
引言:
1、什么是文本解读?
2、文本解读的意义。 3、文本解读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1、文本解读的概念:
案例2:有的老师教学《绿色蝈蝈》时,让学生收集和阅读了大量有关蝈蝈习性的资
料,然而,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和体会法布尔的科学 精神。
案例3:有的教师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引入大量苏州园林的照片,化大量的
时间让学生欣赏和讨论苏州园林的艺术魅力,却忽略了这篇课文的重要学习任务, 那就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筛选信息。
问题二:漏读
案例2:教莫怀戚《散步》一文,品读课文第三小节,我们常常带着学生推究“母亲
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熬”字的好处,但很可能忽略了对“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 太迟了”的体味。这两个“太迟”其实是很好的两个语言敏感训练点,因为它较为 沉稳含蕴,不像“熬”字来得直白与显豁。“太迟”的反复,含蕴着作者的焦虑、 担忧和期盼,他在为母亲默默的祈祷,这两个“太迟”是学生甚至老师在审读时容 易遗漏的语言精华。
思考:怎么看韩军《背影》、《老王》课堂实录?
三、教师文本解读的立足点和学生解读文本策略
案例:受人尊敬是人的本能需求----解读《台阶》主题
(一)立足点:
1、尊重学生体验,亦要尊重文本
2、尊重学生体验,亦要兼顾文本的价值取向
(二)学生文本解读的策略
1、遵循审美活动规律,教会学生解读方法
作者中心论 作品中心论
作者对作品的意义有绝对的解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释权。阅读就是去发现作者寄 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 严谨与交流 托在作品中的意义。 评价。”
作品与作者没有关系,文本的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 意义就在作品本身。 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 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坏 形式与方法 ——法国罗兰•巴特 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既强调作品与文学传统、历史 社会的关系,也承认文本形式 的客观存在。认为文学作品中 存在大量的未定性、空白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 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要珍 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 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 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 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读者中心论
创新与灵活
案例:任选角度品味语言
上好一堂课的三个关键条件:
基于深入的文本解读
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
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
研读教材是语文老师的第一基本功。
------成尚荣
(中国现代教育家)
教师解读文本的深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关系着学生精神 发育的进度,思维发展的程度,课堂教学的效度。
一、文本解读理论概说
(一)三种文学阅读理论及其对课程标准的影响:
问题四:不读
案例2:教学《三峡》时,引入三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
直观形象的感受,但这些资料介入过多、过细,则适得其反。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 任务——利用文本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无法很好地达成。有些老师 执教此课时,将所谓“重岩迭嶂”、“素湍绿潭”、“悬泉瀑布”、绝壁“怪柏” 等等的画面——呈现给学生,学生对文本的语句含义不需多加揣摩就“尽收眼底”, “了然于胸”,文本便在不知不觉中撇在一边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还有些只重视“整体感知”,忽视“文本细读”,忽略文本丰富的内涵,忽略见精 神的细微处。忽略一词一句的咀嚼品味。
比如读余光中的《乡愁》,光知道诗人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盼望祖国统一,没有 去细细研读“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些意象所包含的深情内涵 和深刻体验。读戴望舒的《雨巷》,了解了诗歌留给人的“凄清”、“迷惘”、“寂寥” 等印象,没有进一步研讨“油纸伞”、“丁香”等意象的时代特点和个性气质,明白诗 作所创设的意境美在何处。(即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浅层的文章写的是什么,而且 应有让学生明白更深层的“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的目标。即王尚文教授 所说的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作品的言语形式,即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实现文本的内容达成) 这些都是浅读文本的表现。
二、当前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浅读
问题二、漏读 问题三、误读
问题四、不读
问题一: 浅读
案例1:杨绛《老王》一文的主题,教师用书上的基本理解是“讴歌以老王为代表的底
层劳动者的善良淳朴”。
正确的解读应是:既是对底层人物的赞颂讴歌,又是对作者自己灵魂的拷问。
案例2:鲁迅《风筝》的主题,教师用书从两个层面来解读:一是亲情(兄弟之情)的
问题三:误读
案例1:《行道树》一文的教学,学生粗粗一读,感知和理解尚停留在很浅的层面,
老师就迫不及待的发问:“读了本文,你想到了什么?不要紧,想到什么都可以。” 于是答案果真“丰富多彩”: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还差强人意,说“要 增强环保意识”就近乎笑话了。无独有偶,在教授《背影》一文时,老师问“从父 亲艰难穿过铁道去买橘子,你读懂了什么?”有学生居然回答:“要遵守交通规 则。”
1、作者中心论阅读理论及其对课程标准的影响。 2、作品中心论阅读理论及其对课程标准的影响。 3、读者中心论阅读理论及其对课程标准的影响。 (二)三种不同文学阅读理论的不同价值取向: 1、严谨与交流。 2、形式与方法。 3、创新与灵活。
文学阅读理论
主要观点
课标中的呈现
价值取向
案例 1 :一位老师教学冰心的《纸船》,这是一堂规模很大的
公开课:这节课上,很多同学都哭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将近 30分钟的时间,同学们都在围绕老师提出的一个话题动情的诉 说着:“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你们的妈妈爱你吗? 让我们一起来说说妈妈爱我们的故事吧。”亲情,可能是人心 中最柔弱的部分了,不要说这些纯真无邪的孩子,就是老于世 故的成年人也必然会为之动情,要不然像《艺术人生》这样的 访谈节目又怎么会屡屡用亲情的“武器”把嘉宾和观众招惹得 热泪盈眶呢?不出所料,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感人,甚至听课老 师也有人偷偷抹眼泪。
问题二:漏读
案例1:有老师在教《杨修之死》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文中所写的几个故事来
把握曹操的性格特征:奸诈、虚伪。为了让学生认可这样的归纳,还会特别提起曹操 借机杀了杨修却假惺惺厚葬这一细节。不料,有一个学生对曹操“虚伪”的结论提出 质疑。课文结尾处写到曹操在兵败并险遭丧生后,“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 葬。”说明厚葬杨修时,曹操确实已悔恨当初误解了杨修的告诫以致有今天的惨败结 果;而且厚葬杨修,也应该是曹操的真心所为,“随将修尸收回厚葬”说明曹操原本 不想安葬杨修,一个“方忆”、一个“随”,写出了曹操的怒与悔,可见,“厚葬” 也并非全是“虚伪”。可见,在本文中曹操的性格是多侧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