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语文文本解读(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文本(课标、教材、和相关的课外阅读材 料)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 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一个 过程,是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
2、文本解读的意义

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3、文本解读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还有些只重视“整体感知”,忽视“文本细读”,忽略文本丰富的内涵,忽略见精 神的细微处。忽略一词一句的咀嚼品味。

比如读余光中的《乡愁》,光知道诗人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盼望祖国统一,没有 去细细研读“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些意象所包含的深情内涵 和深刻体验。读戴望舒的《雨巷》,了解了诗歌留给人的“凄清”、“迷惘”、“寂寥” 等印象,没有进一步研讨“油纸伞”、“丁香”等意象的时代特点和个性气质,明白诗 作所创设的意境美在何处。(即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浅层的文章写的是什么,而且 应有让学生明白更深层的“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的目标。即王尚文教授 所说的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作品的言语形式,即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实现文本的内容达成) 这些都是浅读文本的表现。
1、作者中心论阅读理论及其对课程标准的影响。 2、作品中心论阅读理论及其对课程标准的影响。 3、读者中心论阅读理论及其对课程标准的影响。 (二)三种不同文学阅读理论的不同价值取向: 1、严谨与交流。 2、形式与方法。 3、创新与灵活。
文学阅读理论
主要观点
课标中的呈现
价值取向
陶行知先生说:“读书多,则积累实;积累实,则随时应用,绰有余裕也。我
们做教师的,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 苦。”
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过:“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
文章,而是在自己阅读遇到难点时,思考估计学生会在这些地方遇到怎样的困 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
问题三:误读
《皇帝的新装》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作家在揭露人性弱点时提出的疗救之方,人应当保持人的尊严、
保持一颗童心。
《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女英雄形象。
我们更倾向于把它解读成对战争苦难的另一种控诉。 问题:如何解读《藤野先生》的主题?
问题四:不读

问题二:漏读
案例1:有老师在教《杨修之死》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文中所写的几个故事来
把握曹操的性格特征:奸诈、虚伪。为了让学生认可这样的归纳,还会特别提起曹操 借机杀了杨修却假惺惺厚葬这一细节。不料,有一个学生对曹操“虚伪”的结论提出 质疑。课文结尾处写到曹操在兵败并险遭丧生后,“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 葬。”说明厚葬杨修时,曹操确实已悔恨当初误解了杨修的告诫以致有今天的惨败结 果;而且厚葬杨修,也应该是曹操的真心所为,“随将修尸收回厚葬”说明曹操原本 不想安葬杨修,一个“方忆”、一个“随”,写出了曹操的怒与悔,可见,“厚葬” 也并非全是“虚伪”。可见,在本文中曹操的性格是多侧面的。
上好一堂课的三个关键条件:
基于深入的文本解读
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
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

研读教材是语文老师的第一基本功。



------成尚荣
(中国现代教育家)

教师解读文本的深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关系着学生精神 发育的进度,思维发展的程度,课堂教学的效度。
一、文本解读理论概说
(一)三种文学阅读理论及其对课程标准的影响:
二、当前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浅读
问题二、漏读 问题三、误读
问题四、不读
问题一: 浅读
案例1:杨绛《老王》一文的主题,教师用书上的基本理解是“讴歌以老王为代表的底
层劳动者的善良淳朴”。
正确的解读应是:既是对底层人物的赞颂讴歌,又是对作者自己灵魂的拷问。
案例2:鲁迅《风筝》的主题,教师用书从两个层面来解读:一是亲情(兄弟之情)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 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 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 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 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 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 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案例3:“那是费城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
还能感觉得到。”这是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开篇第一句。在教学的时候, 很多老师都会抓住“五十七年”(表明时间久)、“至今”“还”(表明记忆深) 进行解读,而忽略了“闷热”一词。连续出现两次“闷热”,而下文中没有一处写 到天气状况,为什么?
问题二:漏读
案例2:教莫怀戚《散步》一文,品读课文第三小节,我们常常带着学生推究“母亲
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熬”字的好处,但很可能忽略了对“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 太迟了”的体味。这两个“太迟”其实是很好的两个语言敏感训练点,因为它较为 沉稳含蕴,不像“熬”字来得直白与显豁。“太迟”的反复,含蕴着作者的焦虑、 担忧和期盼,他在为母亲默默的祈祷,这两个“太迟”是学生甚至老师在审读时容 易遗漏的语言精华。
案例 1 :一位老师教学冰心的《纸船》,这是一堂规模很大的
公开课:这节课上,很多同学都哭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将近 30分钟的时间,同学们都在围绕老师提出的一个话题动情的诉 说着:“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你们的妈妈爱你吗? 让我们一起来说说妈妈爱我们的故事吧。”亲情,可能是人心 中最柔弱的部分了,不要说这些纯真无邪的孩子,就是老于世 故的成年人也必然会为之动情,要不然像《艺术人生》这样的 访谈节目又怎么会屡屡用亲情的“武器”把嘉宾和观众招惹得 热泪盈眶呢?不出所料,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感人,甚至听课老 师也有人偷偷抹眼泪。
问题四:不读
案例2:教学《三峡》时,引入三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
直观形象的感受,但这些资料介入过多、过细,则适得其反。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 任务——利用文本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无法很好地达成。有些老师 执教此课时,将所谓“重岩迭嶂”、“素湍绿潭”、“悬泉瀑布”、绝壁“怪柏” 等等的画面——呈现给学生,学生对文本的语句含义不需多加揣摩就“尽收眼底”, “了然于胸”,文本便在不知不觉中撇在一边了。
既强调作品与文学传统、历史 社会的关系,也承认文本形式 的客观存在。认为文学作品中 存在大量的未定性、空白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 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要珍 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 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 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 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读者中心论
创新与灵活
案例:任选角度品味语言
培养学习习惯,把预习落到实处 保证解读时间,让学生静心品味 因材施教,使人人都有提高 2、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处理好自主和主导的关系 创设适宜的自主学习环境 发挥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效能 3、打造书香人生,提高师生语文素养 与书籍为友,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 和研究相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问题三:误读
案例1:《行道树》一文的教学,学生粗粗一读,感知和理解尚停留在很浅的层面,
老师就迫不及待的发问:“读了本文,你想到了什么?不要紧,想到什么都可以。” 于是答案果真“丰富多彩”: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还差强人意,说“要 增强环保意识”就近乎笑话了。无独有偶,在教授《背影》一文时,老师问“从父 亲艰难穿过铁道去买橘子,你读懂了什么?”有学生居然回答:“要遵守交通规 则。”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例谈
通江三中
何 益
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其人格和心性
的塑造,其内心浪漫和诗意的诞生……这些任务, 一直都是由一门叫“语文”的课来默默承担的。

—— 王开岭(央视《看见》栏目主编)
引言:
1、什么是文本解读?
2、文本解读的意义。 3、文本解读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1、文本解读的概念:
作者中心论 作品中心论
作者对作品的意义有绝对的解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释权。阅读就是去发现作Baidu Nhomakorabea寄 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 严谨与交流 托在作品中的意义。 评价。”
作品与作者没有关系,文本的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 意义就在作品本身。 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 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坏 形式与方法 ——法国罗兰•巴特 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思考:怎么看韩军《背影》、《老王》课堂实录?
三、教师文本解读的立足点和学生解读文本策略
案例:受人尊敬是人的本能需求----解读《台阶》主题
(一)立足点:
1、尊重学生体验,亦要尊重文本
2、尊重学生体验,亦要兼顾文本的价值取向
(二)学生文本解读的策略
1、遵循审美活动规律,教会学生解读方法
叙述,这是外显的层面;二是教育意义(对儿童的精神虐杀、充满着自省),这也是作 者“感触”所系。
忽略了第三个层面:对“健忘”国人的劣根性的批判。
问题一:浅读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大量涌现这样的教学环节:在“整体感知”了文本之后, 老师要求:请同学们选择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好在哪里。在接下来的交流过程中, 学生逐一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则充分肯定学生的看法。
案例2:有的老师教学《绿色蝈蝈》时,让学生收集和阅读了大量有关蝈蝈习性的资
料,然而,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和体会法布尔的科学 精神。
案例3:有的教师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引入大量苏州园林的照片,化大量的
时间让学生欣赏和讨论苏州园林的艺术魅力,却忽略了这篇课文的重要学习任务, 那就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筛选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