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示范教案(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性质教案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面面垂直性质定理,能运用性质定理证明一些简单命题. (二)过程与方法1) 由“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理解和掌握面面垂直性质定理; 2) 由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体会性质定理的初步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由面面垂直性质定理的引入与证明,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2) 由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体会转化思想在立几中重要性,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辨证统一思想;3) 由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间的转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性质定理 (二)教学难点平面与平面垂直性质定理应用 (三)教学模式,学生自主探究(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复习回顾 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定义、判定定理.生活感知 教室里就有许多平面与平面垂直的例子.问 题1 黑板所在面与地面垂直,能否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与地面垂直? 直观感知 在黑板面内画地面垂线 板书课题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二)合作探究、形成知识(1)合作探究,证明定理抽象概括 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模型 动手操作 小组合作例1 如图,已知平面α⊥平面β,CD αβ=, 直线,AB AB CD α⊂⊥于点B ,求证:AB ⊥β. 展示操作 几何画板演示学生思路,CD B =β.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黑板地面βBDACα符号描述 ,,CD AB AB AB CD αβαββα⊥=⎫⇒⊥⎬⊂⊥⎭图形描述(2)小题竞答,夯实基础想一想: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①两个平面不垂直,则一个平面内一定不存在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 ②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的已知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③两个平面垂直,则过一个平面内任意一点作交线的垂线,则此垂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 展示操作 由几何画板展示命题3的示意图.强调条件 由此我们也认识到,性质定理的成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习惯引导 我们在学习定义、法则或定理时,要紧扣其关键词.变式引入 现在我们把问题3的条件改变一下,看看又有什么样的结论?(3)类比迁移,发展思维问 题2 面α⊥面β,过一个平面α内任意一点P 作平面β的垂线a ,则直线a 与面α具有板书推论 两个平面垂直,经过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第一个平面内. (三)小试牛刀、应用巩固过渡引入 性质定理的结论是线面垂直,它还能解决其它空间位置关系问题吗? 问题展示 例2 如图,已知平面α⊥平面β,且l αβ=,直线a ,a βα⊥⊄,试判断直线a 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 逻辑推理 l β=,所以所以//a b 所以//a α. βBDACααalβαalβ变式练习 改变条件,结论如何?如图,已知平面α⊥平面β,且l αβ=,直线//a α,且a l ⊥,试判断直线a 与平面β的位置关系.学生交流 小组合作b γ=,由又因为a l ⊥,所以⊥β,且l αβ=,所以a β⊥,即直线a 与平面激发学习兴趣! 课后延展 作业意图 (四)归纳总结、提升认识1、我们主要学习了:性质定理2、我们还了解了: 转化思想 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教材P 73页A 组练习第5题,CD AB CDαβ=⎫⎬⊥符号描述。
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并会用性质定理解答问题。
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及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二面角的定义,两平面垂直的定义2、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二、研探新知探究:如图,设α⊥β,α∩β=CD,AB⊂α,AB⊥CD,且AB∩CD=B,我们看直线AB与平面β的位置关系。
在β内作直线BE⊥CD,垂足为B,则∠ABE是二面角α-CD-β的二面角,由α⊥β知,AB⊥BE,又AB⊥CD,BE与CD是β内的两条相交直线,所以AB⊥β。
归纳得到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探究:1.若两个平面垂直,过其中一个平面内一点能否作另一个平面的垂线?2.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有何关系?可作多少条这样的垂线?例1、如图,已知平面α,β满足α⊥β,直线a满足a⊥β,a⊄α,试判断直线a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
探究:已知平面α,β,直线a,且α⊥β,α∩β=AB,a∥α,a⊥AB,试判断直线a与平面β的位置关系?例2.已知:α⊥γ,β⊥γ,α∩β=a。
求证:a⊥γ.三、归纳小结: 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2.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第一个平面内。
四、课堂小练1、练习:两个平面互相垂直,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一个平面内的已知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B、一个平面内的已知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C、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D、过一个平面内任意点作交线的垂线,则此垂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过平面外一点,可作无数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B、过一点有且仅有一个平面和一条定直线垂直C、若a,b异面,过a一定可作一个平面与b垂直D、a,b异面,过不在a,b上的点M,一定可以作一个平面和a,b都垂直.3、二面角α-l-β是直二面角,a ∈α,b∈β,且a、b与l都是斜交,那么 ( )A. a与b可能垂直,但不可能平行.B. a与b可能垂直,也可能平行.C.a与b不可能垂直,但可能平行.D. a与b不可能平行,也不可能垂直.4、在下列关于直线l、m与平面α、β的命题中,真命题是 ( )A.若l⊂β且α⊥β,则l⊥α.B. 若l⊥β且α∥β,则l⊥α.C.若l⊥β且α⊥β,则l∥α.D. 若α∩β=m且l∥m,则l∥α.5、在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中,下列命题中①一个平面内的已知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②一个平面内的已知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③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④过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点作垂直于另一个平面的直线必在第一个平面内;正确的个数是()A.1 B.2 C.3 D.46、三棱锥P─ABC中,侧面PAC与底面ABC垂直,PA=PB=PC求证AB⊥BC;PB CA。
学案11:2.3.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知识导图】【学法指导】1.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揭示了“平行”与“垂直”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依据.因此,在应用时要善于运用转化的思想.2.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时,找准两平面的交线是解题的关键.3.学习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时,要注意区分与其相似的几个结论.【自主预习】知识点一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文字语言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符号语言}a⊥αb⊥α⇒图形语言①线面垂直⇒线线平行;作用②作平行线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给出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另一种方法.2.定理揭示了空间中“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垂直”与“平行”关系转化的依据.知识点二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文字语言两个平面垂直,则垂直于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α⊥βα∩β=l⇒a⊥β符号语言}图形语言①面面垂直⇒垂直;作用②作面的垂线对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理解1.定理的实质是由面面垂直得线面垂直,故可用来证明线面垂直.2.已知面面垂直时,可以利用此定理转化为线面垂直,再转化为线线垂直.[小试身手]1.已知m和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和β是两个不重合的平面,那么下面给出的条件中一定能推出m⊥β的是()A.α⊥β,且m⊂αB.m∥n,且n⊥βC.α⊥β,且m∥αD.m⊥n,且n∥β2.已知△ABC和两条不同的直线l,m,l⊥AB,l⊥AC,m⊥AC,m⊥BC,则直线l,m的位置关系是()A.平行B.异面C.相交D.垂直3.如图,BC是Rt△BAC的斜边,P A⊥平面ABC,PD⊥BC于点D,则图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是()A.3 B.5C.6 D.84.如果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两两相互垂直,则顶点在底面的正投影是底面三角形的______心.【课堂探究】类型一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应用例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E,F分别在A1D,AC上,EF⊥A1D,EF⊥AC,求证:EF∥BD1.方法归纳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是证明两直线平行的重要依据,证明两直线平行的常用方法:(1)a∥b,b∥c⇒a∥c.(2)a∥α,a⊂β,β∩α=b⇒a∥b.(3)α∥β,γ∩α=a,γ∩β=b⇒a∥b.(4)a⊥α,b⊥α⇒a∥b.跟踪训练1如图,在△ABC中,AB=AC,E为BC的中点,AD⊥平面ABC,D为FG的中点,且AF=AG,EF=EG.求证:BC∥FG.类型二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应用例2如图,正方形ABCD和四边形AC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EF∥AC,AB=2,CE =EF=1,求证:CF⊥平面BDE.方法归纳(1)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作为判定线面垂直的依据.当已知两个平面垂直时,可在一个平面内作交线的垂线,即是另一平面的垂线.(2)证明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①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③a∥b,b⊥α⇒a⊥α.跟踪训练2在三棱锥P-ABC中,P A⊥平面ABC,平面P AB⊥平面PBC.求证:BC⊥AB.类型三垂直关系的综合应用例3如图,在几何体ABCDPE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P A⊥平面ABCD,P A∥EB,且P A=2EB=4 2.(1)证明:BD∥平面PEC;(2)若G为BC上的动点,求证:AE⊥PG.方法归纳空间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是重点考查的位置关系,证明时一般是已知垂直关系考虑性质定理,求证垂直关系考虑判定定理.跟踪训练3如图,A,B,C,D为空间四点,在△ABC中,AB=2,AC=BC= 2.等边三角形ADB以AB为轴转动.(1)当平面ADB⊥平面ABC时,求CD;(2)当△ADB转动时,是否总有AB⊥CD?证明你的结论.【参考答案】【自主预习】知识点一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平行 a ∥b知识点二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一个平面内交线 垂直 a ⊂α a ⊥l线面[小试身手]1.解析:⎭⎪⎬⎪⎫m ∥n n ⊥β⇒m ⊥β,故选B. 答案:B2.解析:因为直线l ⊥AB ,l ⊥AC ,所以直线l ⊥平面ABC ,同理直线m ⊥平面ABC ,根据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得l ∥m .答案:A3.解析:由P A ⊥平面ABC ,知△P AC ,△P AD ,△P AB 均为直角三角形,又PD ⊥BC ,P A ⊥BC ,P A ∩PD =P ,∴BC ⊥平面P AD .∴AD ⊥BC ,易知△ADC ,△ADB ,△PDC ,△PDB 均为 直角三角形.又△BAC 为直角三角形,所以共有8个直角三角形,故选D.答案:D4.解析: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两两相互垂直,则三条交线两两互相垂直,易证投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垂心.答案:垂【课堂探究】类型一 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应用例1【证明】 如图所示,连接A 1C 1,C 1D ,B 1D 1,BD .∵AC ∥A 1C 1,EF ⊥AC ,∴EF ⊥A 1C 1.又EF⊥A1D,A1D∩A1C1=A1,∴EF⊥平面A1C1D①.∵BB1⊥平面A1B1C1D1,A1C1⊂平面A1B1C1D1,∴BB1⊥A1C1.∵四边形A1B1C1D1为正方形,∴A1C1⊥B1D1,又B1D1∩BB1=B1,∴A1C1⊥平面BB1D1D,而BD1⊂平面BB1D1D,∴A1C1⊥BD1.同理DC1⊥BD1.又DC1∩A1C1=C1,∴BD1⊥平面A1C1D②.由①②可知EF∥BD1.跟踪训练1证明:连接DE,AE,因为AD⊥平面ABC,所以AD⊥BC.因为AB=AC,E为BC的中点,所以AE⊥BC,又AD∩AE=A,所以BC⊥平面ADE.因为AF=AG,D为FG的中点,所以AD⊥FG,同理ED⊥FG,又ED∩AD=D,所以FG⊥平面ADE,所以BC∥FG.类型二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应用例2【证明】如图,设AC∩BD=G,连接EG,FG.由AB=2易知CG=1,则EF=CG=CE.又EF∥CG,所以四边形CEFG为菱形,所以CF⊥EG.因为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所以BD⊥AC.又平面ACEF⊥平面ABCD,且平面ACEF∩平面ABCD=AC,所以BD⊥平面ACEF,CF⊂平面ACEF,所以BD⊥CF.又BD ∩EG =G ,所以CF ⊥平面BDE .跟踪训练2证明:如图所示,在平面P AB 内作AD ⊥PB 于点D .∵平面P AB ⊥平面PBC ,且平面P AB ∩平面PBC =PB ,∴AD ⊥平面PBC .又BC ⊂平面PBC ,∴AD ⊥BC .∵P A ⊥平面ABC ,BC ⊂平面ABC ,∴P A ⊥BC .∵P A ∩AD =A ,∴BC ⊥平面P AB .又AB ⊂平面P AB ,∴BC ⊥AB .类型三 垂直关系的综合应用例3【证明】 (1)如图,连接AC 交BD 于点O ,取PC 的中点F ,连接OF ,EF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O 为AC 的中点,∴OF ∥P A ,且OF =12P A . ∵EB ∥P A ,且EB =12P A ,∴EB ∥OF ,且EB =OF , ∴四边形EBOF 为平行四边形,∴EF ∥BD .又EF ⊂平面PEC ,BD ⊄平面PEC ,∴BD ∥平面PEC .(2)如图,连接PB ,∵EB AB =BA P A =12,∠EBA =∠BAP =90°,∴△EBA ∽△BAP , ∴∠PBA =∠BEA ,∴∠PBA +∠BAE =∠BEA +∠BAE =90°,∴PB ⊥AE . ∵P A ⊥平面ABCD ,P A ⊂平面APEB ,∴平面ABCD ⊥平面APEB .∵BC ⊥AB ,平面ABCD ∩平面APEB =AB ,BC ⊂平面ABCD ,∴BC ⊥平面APEB ,∴BC ⊥AE .又BC∩PB=B,BC⊂平面PBC,PB⊂平面PBC,∴AE⊥平面PBC.∵G为BC上的动点,∴PG⊂平面PBC,∴AE⊥PG.跟踪训练3解:(1)如图所示,取AB的中点E,连接DE,CE.因为△ADB是等边三角形,所以DE⊥AB.当平面ADB⊥平面ABC时,因为平面ADB∩平面ABC=AB,所以DE⊥平面ABC,CE⊂平面ABC可知DE⊥CE.由已知可得DE=3,EC=1.在Rt△DEC中,CD=DE2+EC2=2.(2)当△ADB以AB为轴转动时,总有AB⊥CD.证明:①当D在平面ABC内时,因为AC=BC,AD=BD,所以C,D都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即AB⊥CD.②当D不在平面ABC内时,由(1)知AB⊥DE.又因AC=BC,所以AB⊥CE.又DE∩CE=E,所以AB⊥平面CDE.又CD⊂平面CDE,得AB⊥CD.综上所述,总有AB⊥CD.。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案)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案)王秋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及证明;(2 )了解性质定理的作用并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1 )让学生在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正确性的认识;(2 )性质定理的推理论证。
3、情态与价值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 ,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对性质定理的理解三、教学难点性质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四、教学设计(一)复习回顾1 、面面垂直的定义;2 、面面垂直的判定。
(二)探究新知面面垂直的定义既提供了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又指出了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性质。
应用判定定理的关键是在其中一个平面中寻找另一个平面的垂线,由线面垂直推出面面垂直。
那么现在从面面垂直出发,能否得到线面垂直呢?面面垂直具有哪些性质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问题:教室的黑板所在的平面与地面是什么关系?能否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与地面垂直?1 、探究取出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模型,并拿细棍在其中一个面上移动。
让学生观察模型,探究细棍移动时,细棍与另一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2、猜想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3、推理证明F面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命题的证明•先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画出图形,再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叙述已知、求证。
已知:a 丄B,aGB =AB CD a,CDLAB.求证:CDL B .引导:这个命题的结论是线面垂直•考虑已学过的判定线面垂直的方法有哪些,由本题的已知看看哪种方法最适合.证明:在平面B内,过D作DEL AB因为CD丄AB CH a,所以 / CDE是a -AB- B的平面角,又aLB,所以 / CDE=90即CD L DE.又AB二B,DE二B,故CD LB .此命题就是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高中数学_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丰富实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直观情形,进而探究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教室黑板所在平面与地面垂直以及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学生通过感知在相邻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中,有哪些特殊的直线、平面的关系,然后通过操作,确认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合理性,进而提出猜想,最后进行逻辑推理,证明性质定理成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培养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领会“数学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本质,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证明。
(2)教学难点:运用性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本节课利用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的基本规律,通过小组活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式,启发学生利用“平面化”的思想,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探索空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转化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如何判断两个平面垂直?(1)面面垂直的定义(2)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反过来,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条件下能得到什么结论?二、探究新知问题1:黑板所在平面与地面所在平面垂直,在黑板上是否存在直线与地面垂直?若存在,怎样画线?问题2:如图,长方体AC 1中,平面A 1ADD 1与平面ABCD 垂直,其交线为AD ,在平面A 1ADD 1内,你是否可以找到一条直线与平面ABCD 垂直?A A 1BCD B 1 C 1 D 1βαβαβα⊥⇒⎪⎪⎭⎪⎪⎬⎫⊥⊂=⋂⊥AB CD AB AB CD ,垂足为内引直线证明:在B CD BE ,⊥β的平面角是二面角则βα--CD ABE ∠.BE AB ⊥∴⊥,βαΘ.,,βββ⊥∴=⋂⊂⊂⊥AB B CD BE CD BE CD AB ,且,ΘΘ三、归纳总结,形成概念通过以上两个问题,可以猜想得到:两平面垂直,其中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集体备课电子教案高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总第课时)主备人:时间:年月日的底面是矩形,侧面VAB⊥底面ABCD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a为正三角形,其所在的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 的底面是直角梯形,∠ABC=∠BCD=90°精美句子1、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2、幸福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
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
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
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
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幸福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3、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4、成功与失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
矿石,如果害怕焚烧(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钢(炼成金子)。
蜡烛,如果害怕熄灭(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
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5、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井底的蛙,当你自我欢唱时,视野便窄了。
笼中的鸟,当你安于供养时,自由便没了。
山中的石!当你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
水中的萍!当你随波逐流后,根基就没了。
空中的鸟!当你展翅蓝天中,宇宙就大了。
空中的雁!当你离开队伍时,危险就大了。
地下的煤!你燃烧自己后,贡献就大了6、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案)
例子:课本P.74例4
做法:教师给出问题,学生思考探究、判断并说理由,教师最后评议。
课本P72探究
要注意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交替运用,同时还要贯通三种垂直关系,即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相互转化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相邻两面墙的交线,容易发现该交线与地面垂直.
让学生发现只要在黑板上画出一条与这交线平行的直线,则所画直线必与地面垂直。然后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性质定理的确认与证明,并归纳性质定理:
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滕领涛
授课时间
12.14
课题
§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1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四)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课本P73练习
思考1、设平面α⊥平面β,点P在平面α内,过点P作平面β的垂线 ,直线a与平面α具有什么位置关系?
思考2、已知平面α、β和直线 ,若α⊥β, , 则直线 与平面α具有什么位置关系?
作业:求证:三个两两垂直的平面的交线两两垂直。
学生讨论探究得出答案:(1)A (2) C
学生回答:
直线 必在平面α内
学生回答:
或
教
学
小
结
(1)请归纳一下本节学习了什么性质定理,其内容是什么?
2. 3. 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案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的正确认识;<2)能运用性质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3)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等价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b5E2RGbCAP 【教案重难点】重点:理解掌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和内容和推导。
难点:运用性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过程】(一> 复习提问1.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2.面面垂直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二>引入新课已知黑板面与地面垂直,你能在黑板面内找到一条直线与地面平行、相交或垂直吗这样的直线分别有什么性质?试说明理由!p1EanqFDPw <三)探求新知已知:面α⊥面β,α∩β= a, ABα, AB⊥a于 B,求证:AB⊥β(让学生思考怎样证明>分析:要证明直线垂直于平面,须证明直线垂直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而题中条件已有一条,故可过该直线作辅助线.DXDiTa9E3d证明:在平面β内过B作BE⊥a,又∵AB⊥a,∴∠ABE为α﹣a﹣β的二面角,又∵α⊥β,∴∠ABE = 90° , ∴AB⊥BE又∵AB⊥a, BE∩a = B,∴AB⊥β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用符号语言表述)若α⊥β,α∩β=a, ABα, AB⊥a于 B,则AB⊥β师:从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知,要证明线垂直于面可通过面面垂直来证明,而前面我们知道,面面垂直也可通过线面垂直来证明。
这种互相转换的证明方法是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同学们在学习中要认真理解和体会。
RTCrpUDGiT <四)拓展应用例1.求证: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第一个平面内.例2.如图,已知平面α、β,α⊥β,α∩β =AB, 直线a⊥β, aα,试判断直线a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求证:a∥α)(引导学生思考> 分析:因为直线与平面有在平面内、相交、平行三种关系>解:在α内作垂直于α、β交线AB的直线b,∵ α⊥β∴b⊥β∵ a⊥β∴ a ∥b ,又∵aα ∴ a ∥α课堂练习:练习第1、2题A组第1题<四)当堂检测1.如图,长方体ABCD﹣A′B′C′D′中,判断下面结论的正误。
《2.3.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和《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设计
《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垂直关系》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解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探究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选自人教A 版教材《2.3.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和《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垂直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的位置关系,它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空间问题平面化的典范。
这类问题求解的关键是根据线面、面面之间的互化关系,借助创设辅助线和面,找出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有关概念和定理的概括、证明和应用,使学生体会“转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内容是学习了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判定之后的进一步探究,进一步巩固“观察模型——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拓展应用”定理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置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新大纲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合理需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让学生在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的正确认识;②会证明性质定理,并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②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③通过类比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关系、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的学习方法来探究本节课中的垂直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②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创新精神;③进一步体会几何中的公理化体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观察模型——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拓展应用”定理学习过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感悟数学中的“转化”的思想,并能类比此方法用于其它数学命题的学习,解决更多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性质定理的发现及证明是本节课的重点。
人教高一数学教学设计之《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人教高一数学教学设计之《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一. 教材分析《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是人教高一数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包括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概念,掌握判定和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对图形的认识和推理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对立体几何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概念,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2.能够运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概念理解。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的掌握。
3.运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来探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概念。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享来加深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墙角的垂直线,引发学生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思考。
提问学生对垂直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平面几何过渡到立体几何。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呈现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通过动画演示和实物模型的旋转,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利用准备好的实物模型,进行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的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理解。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平面与平面垂直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推荐-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数学《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设计
《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直线与平面垂直问题是直线与平面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求解的关键是根据线与面之间的互化关系,借助创设辅助线与面,找出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关系把问题解决。
通过对有关概念和定理的概括、证明和应用,使学生体会“转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学情分析1.广州市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自主探究能力较强,故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
2.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有待提高,故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在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的正确认识;(2)能运用性质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3)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等价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2)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创新的精神.(3)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掌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和内容和推导。
难点:运用性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设计思路:教材通过问题“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是否一定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来探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学是要引导学生根据定理的自然语言,作出图形,然后用符号表示。
对于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证明,重在引导学生在平面β内找出一条与CD相交的直线垂直于AB。
应用定理的关键是创设定理成立的条件。
教学过程:确定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面通过直官感知AB。
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教案(人教A版必修2)
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线面垂直及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2)运用两个定理实现“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转化,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借助实物模型理解性质及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推理和证明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2)增强“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实践”的意识,培养审美情趣.(3)进一步渗透等价转化的思想.●重点难点重点:两个性质定理及其应用.难点:两个性质定理的探索过程及应用.重难点突破:以教材中的“思考”为切入点,通过学生观察长方体侧棱及侧面同底面的关系,提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及平面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猜想,然后通过逻辑论证,证明猜想的正确性,从而得到性质定理,最后通过题组训练,采用师生互动、讲练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教学建议本节知识是上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由于性质与判定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故教学时,采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及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探究.帮助学生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度,从而完成定义的建构和定理的发现.由于线面垂直的性质实现了垂直同平行的互化,在教学时,可适当补充例题,通过练习突出线面及线线关系的互化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转换能力.●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问题:线面垂直与面面垂直有哪些性质?⇒引导学生借助长方体,通过观察、想象、思考得出线面垂直与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通过引导学生回答所提问题理解线面垂直与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通过例1及其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直线与平面的垂直的性质定理.⇒通过例2及其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一排排和地面垂直的电线杆.一排电线杆中的每根电线杆都与地面垂直,那么这些电线杆之间存在什么位置关系呢?【提示】 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平面A 1ADD 1与平面ABCD 垂直,直线A 1A 垂直于其交线AD .平面A 1ADD 1内的直线A 1A 与平面ABCD 垂直吗?【提示】 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图2-3-26如图2-3-26,正方体A 1B 1C 1D 1—ABCD 中,EF 与异面直线AC 、A 1D 都垂直相交.求证:EF ∥BD 1.【思路探究】 紧扣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在图中作出辅助平面,证明EF ,BD 1都与此平面垂直.【自主解答】 如图所示,连接AB 1、B 1D 1、B 1C 、BD ,∵DD1⊥平面ABCD,AC⊂平面ABCD,∴DD1⊥AC.又AC⊥BD,∴AC⊥平面BDD1B1,又BD1⊂平面BDD1B1,∴AC⊥BD1.同理可证BD1⊥B1C,∴BD1⊥平面AB1C.∵EF⊥A1D,A1D∥B1C,∴EF⊥B1C.又∵EF⊥AC,AC∩B1C=C,∴EF⊥平面AB1C,∴EF∥BD1.1.本例应用线面垂直的性质达到证明线线平行的目的,即线面垂直的性质提供了线线平行的依据.2.证明线线平行的方法有:定义法、公理4、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图2-3-27已知,如图2-3-27,直线a⊥α,直线b⊥β,且AB⊥a,AB⊥b,平面α∩β=c.求证:AB∥c.【证明】过点B引直线a′∥a,a′与b确定的平面设为γ,因为a′∥a,AB⊥a,所以AB⊥a′.又a ′∩b =B ,所以AB ⊥γ. 因为b ⊥β,c ⊂β,所以b ⊥c .① 因为a ⊥α,c ⊂α,所以a ⊥c . 又a ′∥a ,所以a ′⊥c ② 由①②可得c ⊥γ.又AB ⊥γ, 所以AB ∥c .图2-3-28(2013·洛阳高一检测)如图2-3-28,P 是△ABC 所在平面外的一点,且P A ⊥平面ABC ,平面P AC ⊥平面PBC ,求证:BC ⊥AC .【思路探究】 平面P AC ⊥平面PBC――→引辅助线作AE ⊥PC ――→面面垂直的性质BC ⊥平面P AC――→线面垂直的定义BC ⊥AC【自主解答】 过A 作AE ⊥PC 于E ,由平面P AC ⊥平面PBC ,且平面P AC ∩平面PBC =PC ,可知AE ⊥平面PBC .又BC ⊂平面PBC ,故AE ⊥BC .又P A ⊥平面ABC ,BC ⊂平面ABC ,故P A ⊥BC . ∵P A ∩AE =A ,∴BC ⊥平面P AC . 又AC ⊂平面P AC ,故BC ⊥AC .在运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时,若没有与交线垂直的直线,一般需作辅助线,基本作法是过其中一个平面内一点作交线的垂线,这样便把面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面垂直问题,进而转化为线线垂直问题.图2-3-29如图2-3-29,四棱锥V-ABCD的底面是矩形,侧面VAB⊥底面ABCD,又VB⊥平面VAD.求证:平面VBC⊥平面VAC.【证明】∵面VAB⊥面ABCD,且BC⊥AB.∴BC⊥面VAB,∴BC⊥VA,又VB⊥面VAD,∴VB⊥VA,又VB∩BC=B,∴VA⊥面VBC,∵VA⊂面VAC.∴平面VBC⊥平面VAC.图2-3-30如图2-3-30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a的菱形,且∠DAB=60°,侧面P AD为正三角形,其所在的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1)若G为AD边的中点,求证:BG⊥平面P AD;(2)求证:AD⊥PB.【思路探究】(1)由题中平面P AD⊥平面ABCD,只需要证明BG垂直于两平面的交线即可.(2)转化为证AD⊥平面PBG即可.【自主解答】(1)∵在菱形ABCD中,G为AD的中点,∠DAB=60°,∴BG⊥AD.又平面P AD⊥平面ABCD,平面P AD∩平面ABCD=AD,∴BG⊥平面P AD.(2)连接PG,如图,∵△P AD为正三角形,G为AD的中点,∴PG⊥AD.由(1)知BG⊥AD,PG∩BG=G,∴AD⊥平面PGB,∵PB⊂平面PGB,∴AD⊥PB.证明线面垂直,一种方法是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另一种方法是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本题已知面面垂直,故可考虑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明线面垂直的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两个平面垂直;(2)直线必须在其中一个平面内;(3)直线必须垂直于它们的交线.图2-3-31如图2-3-31,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直角梯形,∠ABC=∠BCD=90°,AB=BC=PB=PC=2CD,侧面PBC⊥底面ABCD.P A与BD是否相互垂直?请证明你的结论.【解】P A与BD相互垂直.证明过程如下:如图,取BC的中点O,连接PO、AO.∵PB=PC,∴PO⊥BC,又侧面PBC⊥底面ABCD,∴PO⊥底面ABCD,∴PO⊥BD,在直角梯形ABCD中,易证△ABO≌△BCD,∠BAO=∠CBD,∠CBD+∠ABD=90°,∴∠BAO+∠ABD=90°,∴AO⊥BD,又PO∩AO=O,∴BD⊥平面P AO,∴BD⊥P A,即P A与BD相互垂直.折叠问题的求解策略(12分)(2013·梅州高二检测)如图2-3-32,在矩形ABCD中,AB=2AD,E是AB的中点,沿DE将△ADE折起.图2-3-32(1)如果二面角A-DE-C是直二面角,求证:AB=AC;(2)如果AB=AC,求证:平面ADE⊥平面BCDE.【思路点拨】(1)分别取DE、BC的中点M,N,借助面面垂直的性质证明AN⊥BC,进而说明△ABC为等腰三角形.(2)类比(1)逆向求解便可.【规范解答】(1)过点A作AM⊥DE于点M,则AM⊥平面BCDE,2分∴AM⊥BC.又AD=AE,∴M是DE的中点,取BC中点N,连接MN,AN,则MN⊥BC.4分又AM⊥BC,AM∩MN=M,∴BC⊥平面AMN,∴AN⊥BC.6分又∵N是BC中点,∴AB=AC.7分(2)取BC的中点N,连接AN,∵AB=AC,∴AN⊥BC.8分取DE的中点M,连接MN,AM,∴MN⊥BC.又AN∩MN=N,∴BC⊥平面AMN,∴AM⊥BC.10分又M是DE的中点,AD=AE,∴AM⊥DE.又∵DE与BC是平面BCDE内的相交直线,∴AM⊥平面BCDE.11分∵AM⊂平面ADE,∴平面ADE⊥平面BCDE.12分1.抓住折叠前后的变量与不变量.一般情况下,在折线同侧的量,折叠前后不变,“跨过”折线的量,折叠前后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2.在解题时仔细审视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几何特征的变化情况.注意相应的点、直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线段的长度、角度的变化情况.1.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揭示了空间中“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垂直”与“平行”关系相互转化的依据.2.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揭示了“面面垂直、线面垂直及线线垂直”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数学中的化归转化思想,其转化关系如下: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直线l⊥平面A1C1(l与棱不重合),则()A.B1B⊥l B.B1B∥lC.B1B与l异面D.B1B与l相交【解析】因为B1B⊥平面A1C1,又l⊥平面A1C1,则l∥B1B.【答案】 B图2-3-332.如图2-3-33所示,三棱锥P-ABC中,平面ABC⊥平面P AB,P A=PB,AD=DB,则()A.PD⊂平面ABCB.PD⊥平面ABCC.PD与平面ABC相交但不垂直D.PD∥平面ABC【解析】∵P A=PB,AD=DB,∴PD⊥AB.又∵平面ABC⊥平面P AB,平面ABC∩平面P AB=AB,∴PD⊥平面ABC.【答案】 B3.若α⊥β,α∩β=AB,a∥α,a⊥AB,则a与β的关系为________.【解析】如图,过a作平面γ,设γ∩α=b,∵a∥α.∴a∥b.又∵a⊥AB,∴b⊥AB.又∵α⊥β,α∩β=AB,b⊂α.∴b⊥β,∴a⊥β.【答案】a⊥β图2-3-344.如图2-3-34,已知平面α∩平面β=l ,EA ⊥α,垂足为A ,EB ⊥β,垂足为B ,直线a ⊂β,a ⊥AB .求证:a ∥l .【证明】 因为EA ⊥α,α∩β=l ,即l ⊂α,所以l ⊥EA .同理l ⊥EB ,又EA ∩EB =E ,所以l ⊥平面EAB .因为EB ⊥β,a ⊂β,所以EB ⊥a , 又a ⊥AB ,EB ∩AB =B , 所以a ⊥平面EAB . 因此,a∥l .一、选择题1.(2013·临沂高一检测)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B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垂直 C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直线平行D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解析】 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知,C 选项正确,其他三选项可以举出反例. 【答案】 C2.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①⎭⎪⎬⎪⎫a ∥b a ⊥α⇒b ⊥α;② ⎭⎪⎬⎪⎫a ⊥αb ⊥α⇒a ∥b ;③⎭⎪⎬⎪⎫a ⊥αa ⊥b ⇒b ∥α;④⎭⎪⎬⎪⎫a ∥αa ⊥b ⇒b ⊥α.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解析】 ①②正确,③不正确,当a ⊥α且a ⊥b 时,有b ∥α或b ⊂α;④不正确,当a ∥α,a ⊥b 时,有b 与α相交或b ∥α或b ⊂α.【答案】 A3.设平面α⊥平面β,在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a 垂直于平面β内的一条直线b ,则( )A.直线a必垂直于平面βB.直线b必垂直于平面αC.直线a不一定垂直于平面βD.过a的平面与过b的平面垂直【解析】当b=α∩β时,必有a⊥β,当b不是α与β的交线时,直线a不一定垂直于平面β.【答案】 C4.(2013·安阳高一检测)已知平面α、β和直线m、l,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若α⊥β,α∩β=m,l⊥m,则l⊥βB.若α∩β=m,l⊂α,l⊥m,则l⊥βC.若α⊥β,l⊂α,则l⊥βD.若α⊥β,α∩β=m,l⊂α,l⊥m,则l⊥β【解析】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逐一判断.选项A缺少了条件:l⊂α;选项B缺少了条件:α⊥β;选项C缺少了条件:α∩β=m,l⊥m;选项D具备了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全部条件,故选D.【答案】 D5.如图2-3-35,正方形SG1G2G3中,E、F分别是G1G2、G2G3的中点,现在沿SE、SF、EF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一个四面体,使G1、G2、G3重合,重合后的点记为G.给出下列关系:图2-3-35①SG⊥平面EFG;②SE⊥平面EFG;③GF⊥SE;④EF⊥平面SEG.其中成立的有()A.①与②B.①与③C.②与③D.③与④【解析】由SG⊥GE,SG⊥GF,得SG⊥平面EFG,排除C、D;若SE⊥平面EFG,则SG∥SE,这与SG∩SE=S矛盾,排除A,故选B.【答案】 B二、填空题6.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E∈平面ABCD,F∈平面A1B1C1D1,且EF⊥平面AC,则EF与AA1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解析】∵AA1⊥平面ABCD,EF⊥平面ABCD,∴AA1∥EF.【答案】平行7.平面α⊥平面β,α∩β=l,n⊂β,n⊥l,直线m⊥α,则直线m与n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解析】∵α⊥β,α∩β=l,n⊂β,n⊥l,∴n⊥α,又m⊥α,∴m∥n.【答案】平行图2-3-368.如图2-3-36所示,已知两个正方形ABCD和DCEF不在同一平面内,M,N分别为AB,DF的中点.若CD=2,平面ABCD⊥平面DCEF,则线段MN的长等于________.【解析】取CD的中点G,连接MG,NG.因为ABCD,DCEF为正方形,且边长为2,所以MG⊥CD,MG=2,NG= 2.因为平面ABCD⊥平面DCEF,所以MG⊥平面DCEF,可得MG⊥NG,所以MN=MG2+NG2= 6.【答案】 6三、解答题9.如图2-3-37所示,已知:α⊥β,α∩β=l,AB⊂α,AB⊥l,BC⊂β,BC⊥DE.求证:AC⊥DE.图2-3-37【证明】∵α⊥β,α∩β=l,AB⊂α,AB⊥l,∴AB⊥β.又DE⊂β,故AB⊥DE.又BC⊥DE,AB∩BC=B,故DE⊥平面ABC,又AC⊂平面ABC,故DE⊥AC.图2-3-3810.(2013·威海高一检测)如图2-3-38:三棱锥P-ABC中,已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90°,△P AC是直角三角形,∠P AC=90°,∠ACP=30°,平面P AC⊥平面ABC.求证:平面P AB⊥平面PBC.【证明】∵平面P AC⊥平面ABC,平面P AC∩平面ABC=AC,P A⊥AC,∴P A⊥平面ABC.又BC⊂平面ABC,∴P A⊥BC.又∵AB⊥BC,AB∩P A=A,∴BC⊥平面P AB.又BC⊂平面PBC,∴平面P AB⊥平面PBC.11.如图2-3-39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AD=2AB=2a,BD=3a,AC∩BD =E,将其沿对角线BD折成直二面角.求证:(1)AB⊥平面BCD;(2)平面ACD⊥平面ABD.图2-3-39【证明】(1)在△ABD中,AB=a,AD=2a,BD=3a,∴AB2+BD2=AD2,∴∠ABD=90°,AB⊥BD.又∵平面ABD⊥平面BCD,平面ABD∩平面BCD=BD,AB⊂平面ABD,∴AB⊥平面BCD.(2)∵折叠前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且AB⊥BD,∴CD⊥BD.∵AB⊥平面BCD,∴AB⊥CD.∵AB∩BD=B,∴CD⊥平面ABD.又∵CD ⊂平面ACD ,∴平面ACD ⊥平面ABD .如图,△ABC 为正三角形,EC ⊥平面ABC ,BD ∥CE ,且CE =CA =2BD ,M 是EA 的中点,求证:(1)DE =DA ;(2)平面BDM ⊥平面ECA ; (3)平面DEA ⊥平面ECA .【思路探究】 (1)取EC 的中点F ―→ 证明DF ⊥EC ―→Rt △EFD ≌Rt △DBA ―→DE =DA(2)取CA 中点N ―→连接MN ,BN ,MN 綊12EC ―→MN ∥BD ―→点N 在平面BDM 内―→BN ⊥平面ECA ―→平面BDM ⊥平面ECA(3)DM ∥BN ,BN ⊥平面ECA ―→DM ⊥平面ECA ―→平面DEA ⊥平面ECA 【自主解答】 (1)如图,取EC 的中点F ,连接DF ,∵EC ⊥平面ABC ,BC ⊂平面ABC , ∴EC ⊥BC ,易知DF ∥BC ,∴DF ⊥EC . 在Rt △EFD 和Rt △DBA 中, ∵EF =12EC ,EC =2BD ,∴EF =BD ,又FD =BC =AB ,∴Rt △EFD ≌Rt △DBA ,故DE =DA . (2)取CA 的中点N ,连接MN 、BN , 则MN ∥EC ,且MN =12EC ,∵EC ∥BD ,∴MN ∥BD , ∴N 点在平面BDM 内. ∵EC ⊥平面ABC , ∴EC ⊥BN ,又CA ⊥BN ,∴BN ⊥平面ECA , ∵BN 在平面MNBD 内,∴平面MNBD ⊥平面ECA ,即平面BDM ⊥平面ECA . (3)∵DM ∥BN ,BN ⊥平面ECA , ∴DM ⊥平面ECA ,又DM ⊂平面DEA , ∴平面DEA ⊥平面ECA .1.在关于垂直问题的论证中要注意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因此,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合理应用是证明垂直问题的关键.2.空间问题化成平面问题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解题时要抓住几何图形自身的特点,如等腰(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中位线定理、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等等.还可以通过解三角形,创造一些题目所需要的条件,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注意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B 1C 1=A 1C 1,AC 1⊥A 1B ,M ,N 分别是A 1B 1,AB 的中点.求证;(1)C 1M ⊥平面A 1ABB 1; (2)A 1B ⊥AM ;(3)平面AMC 1∥平面NB 1C .【证明】 (1)∵M 为A 1B 1的中点,A 1C 1=B 1C 1, ∴C 1M ⊥A 1B 1.∵平面A 1ABB 1⊥平面A 1B 1C 1,平面A 1ABB 1∩平面A 1B 1C 1=A 1B 1,C 1M ⊂平面A 1B 1C 1,∴C 1M ⊥平面A 1ABB 1.(2)∵C 1M ⊥平面A 1ABB 1,A 1B ⊂平面A 1ABB 1, ∴C 1M ⊥A 1B .又∵A 1B ⊥AC 1,C 1M ∩AC 1=C 1, ∴A 1B ⊥平面AC 1M .∵AM ⊂平面AC 1M ,∴A 1B ⊥AM .(3)∵N 为AB 的中点,AC =BC ,∴CN ⊥AB .又∵平面A 1ABB 1⊥平面ABC ,平面A 1ABB 1∩平面ABC =AB ,CN ⊂平面ABC , ∴CN ⊥平面A 1ABB 1.故CN ∥C 1M .又∵MB 1∥AN ,MB 1=12A 1B 1,AN =12AB ,且A 1B 1=AB ,∴四边形ANB 1M 为平行四边形.则AM ∥B 1N . 又∵AM ⊂平面AMC 1,B 1N ⊄平面AMC 1, ∴B 1N ∥平面AMC 1.同理CN ∥平面AMC 1. 又∵B 1N ,CN 为平面NB 1C 内两条相交直线, ∴平面AMC 1∥平面NB 1C .。
人教高一数学教案之《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人教高一数学教案之《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一. 教材分析《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概念,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以及熟练运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几何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概念和判定方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概念。
2.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3.能够运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概念理解。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概念,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平面ABCD与平面A1B1C1D1的位置关系是什么?2.呈现(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概念。
同时,给出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并进行解释和证明。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练习题来运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加深理解。
例如: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若两个平面相交,则这两个平面一定垂直。
(2)若两个平面垂直,则这两个平面的交线一定垂直于这两个平面。
4.巩固(10分钟)通过进一步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概念和判定方法的理解。
例如: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判断点P(2,3,4)是否在平面x+y-z=0上?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2.3.4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
课题:2.2.3.4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课 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2)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3)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系。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在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正确性的认识;(2)性质定理的推理论证。
3、情态与价值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两个性质定理的证明。
三、学法与用具(1)学法: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猜想与证明。
(2)用具:长方体模型。
四、教学设计(一)、复习准备:1.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二面角的定义、大小及求法.2.练习:对于直线,m n 和平面,αβ,能得出αβ⊥的一个条件是( )①,//m n m α⊥,//n β②,,m n m n αβα⊥⋂=⊂③//,,m n n m βα⊥⊂④//,,m n m n αβ⊥⊥.3.引入:星级酒店门口立着三根旗杆,这三根旗杆均与地面垂直,这三根旗杆所在的直线之间具有什么位置关系?(二)、讲授新课:1. 教学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①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线面垂直→线线平行)②练习:,,a b c 表示直线,M 表示平面,则//a b 的充分条件是( )A 、a c b c ⊥⊥且B 、////a M b M 且C 、a M b M ⊥⊥且D 、,a b c 与所在的角相等例1:设直线,a b 分别在正方体''''ABCD A B C D -中两个不同的平面内,欲使//a b ,,a b 应满足什么条件?(分组讨论→师生共析→总结归纳)(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很多:平行公理、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中位线定理、平行四边形等等)2.教学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①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面面垂直→线面垂直)探究:两个平面垂直,过其中一个平面内一点作另一个平面的垂线有且仅有一条. ②练习:两个平面互相垂直,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一个平面内的已知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B 、一个平面内的已知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C 、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D 、过一个平面内任意点作交线的垂线,则此垂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例2、如图,已知平面,,αβαβ⊥,直线a 满足,a a βα⊥⊄,试判断直线a 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④练习:如图,已知平面α⊥平面γ,平面β⊥平面γ,a αβ⋂=,求证:.a γ⊥(三)、巩固练习: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 、过平面外一点,可作无数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B 、过一点有且仅有一个平面和一条定直线垂直C 、若,a b 异面,过a 一定可作一个平面与b 垂直D 、,a b 异面,过不在,a b 上的点M ,一定可以作一个平面和,a b 都垂直.2、如图,P 是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PA PB CB PAB M PC =⊥平面是的中点,N 是AB 上的点,3.AN NB =求证:.MN AB ⊥3、教材P71、72页(四)巩固深化、发展思维思考1、设平面α⊥平面β,点P 在平面α内,过点P 作平面β的垂线a ,直线a 与平面α具有什么位置关系?(答:直线a 必在平面α内)思考2、已知平面α、β和直线a ,若α⊥β,a ⊥β,a α,则直线a 与平面α具有什么位置关系?五、归纳小结,课后巩固小结:(1)请归纳一下本节学习了什么性质定理,其内容各是什么?(2)类比两个性质定理,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六、作业:(1)求证:两条异面直线不能同时和一个平面垂直;(2)求证:三个两两垂直的平面的交线两两垂直。
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j教案
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丰富实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直观情形,进而探究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教室黑板所在平面与地面垂直以及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学生通过感知在相邻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中,有哪些特殊的直线、平面的关系,然后通过操作,确认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合理性,进而提出猜想,最后进行逻辑推理,证明性质定理成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培养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领会“数学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本质,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证明。
(2)教学难点:运用性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利用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的基本规律,通过小组活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式,启发学生利用“平面化”的思想,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探索空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转化关系.四、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1)面面垂直的定义(2)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反过来,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条件下能得到什么结论?2、新知探究问题1:黑板所在平面与地面所在平面垂直,在黑板上是否存在直线与地面垂直?若存在,怎样画线?问题2:如图,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平面A1ADD1与平面ABCD垂直,其交线为AD,直线A1A,D1D都在平面A1ADD1内,且都与交线AD垂直,这两条直线与平面ABCD 垂直吗?通过以上两个问题,可以猜想得到:两平面垂直,其中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由前面的两个观察问题,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并总结出直观结论: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符号语言表述性质定理的严格证明:αβαβα⊥⊥=⋂⊥AB B CD AB CD 求证:于且,已知,,证明略定理剖析:12)可作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为作面的垂线提供依据和方法.思考: 设平面α⊥平面 β ,点P 在平面α内,过点P 作平面β的垂线a ,直线a 与平面α具有什么位置关系?说明:以上结论是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另一个性质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第一个平面内.3、应用巩固:例1:已知两个平面与互相垂直,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1)若b ⊂α,则b ⊥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整体设计教学分析空间中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垂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位置关系,它不仅应用较多,而且是空间问题平面化的典范.空间中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具备以下两个特点:(1)它是立体几何中最难、最“高级”的定理.(2)它往往又是一个复杂问题的开端,即先由面面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否则无法解决问题.因此,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是立体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 三维目标1.探究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3.通过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学习,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平面与平面性质定理的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1)面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两个相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2)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符号表述为:⇒⎭⎬⎫⊂⊥αβAB AB α⊥β.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图形表述为:图1导入新课思路1.(情境导入)黑板所在平面与地面所在平面垂直,你能否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与地面垂直? 思路2.(事例导入)如图2,长方体ABCD —A′B′C′D′中,平面A′ADD′与平面ABCD 垂直,直线A′A 垂直于其交线AD.平面A′ADD′内的直线A′A 与平面ABCD 垂直吗?图2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①如图3,若α⊥β,α∩β=CD,AB ⊂α,AB ⊥CD,AB∩CD=B. 请同学们讨论直线AB 与平面β的位置关系.图3②用三种语言描述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并给出证明.③设平面α⊥平面β,点P ∈α,P ∈a,a ⊥β,请同学们讨论直线a 与平面α的关系. ④分析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特点,讨论应用定理的难点. ⑤总结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口诀.活动:问题①引导学生作图或借助模型探究得出直线AB 与平面β的关系. 问题②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转换.问题③引导学生作图或借助模型探究得出直线a 与平面α的关系.问题④引导学生回忆立体几何的核心,以及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特点. 问题⑤引导学生找出应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口诀.讨论结果:①通过学生作图或借助模型探究得出直线AB 与平面β垂直,如图3. ②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用文字语言描述为: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平面.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用图形语言描述为:如图4.图4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用符号语言描述为:⇒⎪⎪⎪⎭⎪⎪⎪⎬⎫=⋂⊥=⋂⊂⊥B CD AB CDAB CD AB βααβαAB ⊥β.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明过程如下:图5如图5,已知α⊥β,α∩β=a,AB ⊂α,AB ⊥a 于B. 求证:AB ⊥β.证明:在平面β内作BE ⊥CD 垂足为B,则∠ABE 就是二面角αCDβ的平面角.由α⊥β,可知AB⊥BE.又AB⊥CD,BE与CD是β内两条相交直线,∴AB⊥β.③问题③也是阐述面面垂直的性质,变为文字叙述为:求证: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第一个平面内.下面给出证明.如图6,已知α⊥β,P∈α,P∈a,a⊥β.求证:a⊂α.图6证明:设α∩β=c,过点P在平面α内作直线b⊥c,∵α⊥β,∴b⊥β.而a⊥β,P∈a,∵经过一点只能有一条直线与平面β垂直,∴直线a应与直线b重合.那么a⊂α.利用“同一法”证明问题,主要是在按一般途径不易完成问题的情形下所采用的一种数学方法,这里要求做到两点.一是作出符合题意的直线b,不易想到,二是证明直线b和直线a 重合,相对容易些.点P的位置由投影所给的图及证明过程可知,可以在交线上,也可以不在交线上.④我认为立体几何的核心是:直线与平面垂直,因为立体几何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是围绕它展开的,例如它不仅是线线垂直与面面垂直相互转化的桥梁,而且由它还可以转化为线线平行,即使作线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也离不开它.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特点就是帮我们找平面的垂线,因此它是立体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⑤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口诀是:“见到面面垂直,立即在一个平面内作交线的垂线”.应用示例思路1例1 如图7,已知α⊥β,a⊥β,a⊄α,试判断直线a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图7解:在α内作垂直于α与β交线的垂线b,∵α⊥β,∴b⊥β.∵a⊥β,∴a∥b.∵a⊄α,∴a∥α.变式训练如图8,已知平面α交平面β于直线a.α、β同垂直于平面γ,又同平行于直线b.求证:(1)a⊥γ;(2)b⊥γ.图8 图9证明:如图9,(1)设α∩γ=AB ,β∩γ=AC.在γ内任取一点P 并在γ内作直线PM ⊥AB ,PN ⊥AC. ∵γ⊥α,∴PM ⊥α.而a ⊂α,∴PM ⊥a. 同理,PN ⊥a.又PM ⊂γ,PN ⊂γ,∴a ⊥γ.(2)在a 上任取点Q ,过b 与Q 作一平面交α于直线a 1,交β于直线a 2.∵b ∥α,∴b ∥a 1. 同理,b ∥a 2.∵a 1、a 2同过Q 且平行于b ,∴a 1、a 2重合.又a 1⊂α,a 2⊂β,∴a 1、a 2都是α、β的交线,即都重合于a. ∵b ∥a 1,∴b ∥a.而a ⊥γ,∴b ⊥γ. 点评: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作用是把面面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见到面面垂直首先考虑利用性质定理,其口诀是:“见到面面垂直,立即在一个平面内作交线的垂线”.例2 如图10,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AB=2,BC=2的矩形,侧面PAB 是等边三角形,且侧面PAB ⊥底面ABCD.图10 图11(1)证明侧面PAB ⊥侧面PBC ;(2)求侧棱PC 与底面ABCD 所成的角; (3)求直线AB 与平面PCD 的距离. (1)证明:在矩形ABCD 中,BC ⊥AB,又∵面PAB ⊥底面ABCD,侧面PAB∩底面ABCD=AB,∴BC ⊥侧面PAB. 又∵BC ⊂侧面PBC,∴侧面PAB ⊥侧面PBC.(2)解:如图11,取AB 中点E ,连接PE 、CE,又∵△PAB 是等边三角形,∴PE ⊥AB. 又∵侧面PAB ⊥底面ABCD ,∴PE ⊥面ABCD. ∴∠PCE 为侧棱PC 与底面ABCD 所成角. PE=23BA=3,CE=22BC BE +=3, 在Rt △PEC 中,∠PCE=45°为所求. (3)解:在矩形ABCD 中,AB ∥CD,∵CD ⊂侧面PCD ,AB ⊄侧面PCD ,∴AB ∥侧面PCD. 取CD 中点F ,连接EF 、PF ,则EF ⊥AB. 又∵PE ⊥AB,∴AB ⊥平面PEF.又∵AB ∥CD, ∴CD ⊥平面PEF.∴平面PCD ⊥平面PEF. 作EG ⊥PF ,垂足为G ,则EG ⊥平面PCD. 在Rt △PEF 中,EG=530=∙PF EC PE 为所求.变式训练如图12,斜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棱长都是a ,侧棱与底面成60°角,侧面BCC 1B 1⊥面ABC.求平面AB 1C 1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图12活动:请同学考虑面BB 1C 1C ⊥面ABC 及棱长相等两个条件,师生共同完成表述过程,并作出相应辅助线.解:∵面ABC ∥面A 1B 1C 1,则面BB 1C 1C∩面ABC=BC,面BB 1C 1C∩面A 1B 1C 1=B 1C 1,∴BC ∥B 1C 1,则B 1C 1∥面ABC. 设所求两面交线为AE ,即二面角的棱为AE, 则B 1C 1∥AE ,即BC ∥AE.过C 1作C 1D ⊥BC 于D ,∵面BB 1C 1C ⊥面ABC, ∴C 1D ⊥面ABC ,C 1D ⊥BC. 又∠C 1CD=60°,CC 1=a,故CD=2a,即D 为BC 的中点. 又△ABC 是等边三角形,∴BC ⊥AD. 那么有BC ⊥面DAC 1,即AE ⊥面DAC 1. 故AE ⊥AD ,AE ⊥AC 1,∠C 1AD 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C 1D=23a ,AD=23a ,C 1D ⊥AD,故∠C 1AD=45°. 点评:利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找出平面的垂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思路2例1 如图13,把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沿斜边AB 旋转至△ABD 的位置,使CD=AC,图13(1)求证:平面ABD ⊥平面ABC ; (2)求二面角CBDA 的余弦值. (1)证明:(证法一):由题设,知AD=CD=BD,作DO ⊥平面ABC ,O 为垂足,则OA=OB=OC. ∴O 是△ABC 的外心,即AB 的中点. ∴O ∈AB ,即O ∈平面ABD.∴OD 平面ABD.∴平面ABD ⊥平面ABC. (证法二):取AB 中点O ,连接OD 、OC,则有OD ⊥AB ,OC ⊥AB ,即∠COD 是二面角CABD 的平面角.设AC=a ,则OC=OD=a 22, 又CD=AD=AC,∴CD=a.∴△COD 是直角三角形,即∠COD=90°. ∴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即平面ABD ⊥平面ABC.(2)解:取BD 的中点E ,连接CE 、OE 、OC,∵△BCD 为正三角形,∴CE ⊥BD. 又△BO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E ⊥BD.∴∠OEC 为二面角CBDA 的平面角. 同(1)可证OC ⊥平面ABD,∴OC ⊥OE.∴△COE 为直角三角形. 设BC=a ,则CE=23a ,OE=21a,∴cos ∠OEC=33=CE OE 即为所求. 变式训练如图14,在矩形ABCD 中,AB=33,BC=3,沿对角线BD 把△BCD 折起,使C 移到C′,且C′在面ABC 内的射影O 恰好落在AB 上.图14(1)求证:AC′⊥BC′;(2)求AB 与平面BC′D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3)求二面角C′BDA 的正切值.(1)证明:由题意,知C′O ⊥面ABD,∵C′O ⊂ABC′, ∴面ABC′⊥面ABD.又∵AD ⊥AB,面ABC′∩面ABD=AB,∴AD ⊥面ABC′.∴AD ⊥BC′. ∵BC′⊥C′D,∴BC′⊥面AC′D.∴BC′⊥AC′.(2)解:∵BC′⊥面AC′D,BC′⊂面BC′D,∴面AC′D ⊥面BC′D.作AH ⊥C′D 于H,则AH ⊥面BC′D,连接BH,则BH 为AB 在面BC′D 上的射影, ∴∠ABH 为AB 与面BC′D 所成的角.又在Rt △AC′D 中,C′D=33,AD=3,∴AC′=32.∴AH=6.∴sin ∠ABH=32=AB AH ,即AB 与平面BC′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2. (3)解:过O 作OG ⊥BD 于G,连接C′G ,则C′G ⊥BD,则∠C′GO 为二面角C′BDA 的平面角. 在Rt △AC′B 中,C′O=6''=∙ABBC AC ,在Rt △BC′D 中,C′G=233''=∙BD D C BC .∴OG=22C G C '-'=23.∴tan ∠C′GO=22'=OG O C ,即二面角C′BDA 的正切值为22.点评: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立体几何的核心,它是证明垂直问题和求二面角的基础,因此利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找出平面的垂线,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例2 如图15,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BAC=90°,AB=BB 1=1,直线B 1C 与平面ABC 成30°角,求二面角BB 1CA 的正弦值.图15活动:可以知道,平面ABC 与平面BCC 1B 1垂直,故可由面面垂直的性质来寻找从一个半平面到另一个半平面的垂线.解:由直三棱柱性质得平面ABC ⊥平面BCC 1B 1,过A 作AN ⊥平面BCC 1B 1,垂足为N ,则AN ⊥平面BCC 1B 1(AN 即为我们要找的垂线),在平面BCB 1内过N 作NQ ⊥棱B 1C ,垂足为Q ,连接QA ,则∠NQA 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AB 1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为AB ,CA ⊥AB , ∴CA ⊥B 1A.AB=BB 1=1,得AB 1=2.∵直线B 1C 与平面ABC 成30°角,∴∠B 1CB=30°,B 1C=2. 在Rt △B 1AC 中,由勾股定理,得AC=2.∴AQ=1. 在Rt △BAC 中,AB=1,AC=2,得AN=36. sin ∠AQN=AQ AN =36, 即二面角BB 1CA 的正弦值为36. 变式训练如图16,边长为2的等边△PCD 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矩形ABCD 所在的平面,BC=22,M 为BC 的中点. (1)证明:AM ⊥PM ;(2)求二面角PAMD 的大小.图16 图17(1)证明:如图17,取CD 的中点E ,连接PE 、EM 、EA, ∵△PCD 为正三角形,∴PE ⊥CD ,PE=PDsin ∠PDE=2sin60°=3. ∵平面PCD ⊥平面ABCD,∴PE ⊥平面ABCD. ∵四边形ABCD 是矩形,∴△ADE 、△ECM 、△ABM 均为直角三角形. 由勾股定理可求得EM=3,AM=6,AE=3,∴EM 2+AM 2=AE 2.∴AM ⊥EM.又EM 是PM 在平面ABCD 上的射影,∴∠AME=90°.∴AM ⊥PM. (2)解:由(1)可知EM ⊥AM ,PM ⊥AM, ∴∠PME 是二面角PAMD 的平面角. ∴tan ∠PME=33EM PE =1.∴∠PME=45°. ∴二面角PAMD 为45°.知能训练课本本节练习. 拓展提升(2007全国高考,理18)如图18,在三棱锥S —ABC 中,侧面SAB 与侧面SAC 均为等边三角形,∠BAC=90°,O 为BC 中点. (1)证明SO ⊥平面ABC;(2)求二面角ASCB 的余弦值.图18 图19(1)证明:如图19,由题设,知AB=AC=SB=SC=SA.连接OA,△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OA=OB=OC=22SA,且AO ⊥BC.又△SBC 为等腰三角形,故SO ⊥BC,且SO=22SA. 从而OA 2+SO 2=SA 2.所以△SOA 为直角三角形,SO ⊥AO.又AO∩BC=O,所以SO ⊥平面ABC.(2)解:如图19,取SC 中点M,连接AM 、OM,由(1),知SO=OC,SA=AC,得OM ⊥SC,AM ⊥SC. 所以∠OMA 为二面角ASCB 的平面角.由AO ⊥BC,AO ⊥SO,SO∩BC=O,得AO ⊥平面SBC. 所以AO ⊥OM.又AM=23SA,故 sin ∠AMO=3632==AMAO. 所以二面角ASCB 的余弦值为33. 课堂小结知识总结: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找出平面的垂线,然后解决证明垂直问题、平行问题、求角问题、求距离问题等.思想方法总结:转化思想,即把面面关系转化为线面关系,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作业课本习题2.3 B 组3、4.设计感想线面关系是线线关系和面面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尤其是线面垂直问题是立体几何的核心,一个立体几何问题能否解决往往取决于能否作出平面的垂线;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恰好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它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本节不仅选用了大量经典好题,还选用了大量的2007高考模拟题以及最新2007全国各地高考真题,相信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立体几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