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1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1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15篇)国家宝藏观后感篇1我从小就喜欢读历史书,总是津津有味。

这不,最近出了一部历史纪录片——《国家宝藏》,让我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国家宝藏》主要介绍在中华辉煌灿烂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中,人们呕心沥血创造出的艺术瑰宝。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两件文物——曾侯乙编钟和云梦秦简。

曾侯乙编钟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文物,在湖北出土。

它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的乐器。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在《国家宝藏》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这一个小小的编钟,可以敲出两个不同的音,互不干扰,和谐共处。

这不就像曾国和楚国吗?在相邻的土地上生活,共同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与文化。

”这种相处模式,不就是人们一直以来孜孜追求的心愿吗?邻里和睦,和谐相处。

云梦秦简则是由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的小官吏一条条书写累积而成,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竹简里主要记载了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这都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至今,已有一万多云梦秦简出土。

看完不由让我感慨,从古至今,都是这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创造出了无数让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因为《国家宝藏》,我知道了,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或感人,或悲伤的故事。

它们不是死寂沉闷的,而是鲜活的。

只有我们用心聆听,走进文物中,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2最近央视出现的一个非常火的综艺,就是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我花了一晚上看了两期,感受颇深。

首先,有十分有文化底蕴又不失颜值的文物,其中包括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曾侯乙编钟、“中华第一古物”石鼓以及各种釉彩大瓶,每一件文物都穿越了历史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

其次,还有李晨、王凯、梁家辉等明星的助阵,加上主持人张国立的精彩演绎,让整个节目看起来即有历史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气息。

《国家宝藏》观后感6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6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6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诗,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

从大禹建立夏朝开始,我国历史序幕拉开,中间经历了无数王朝更迭。

时代变迁,一转眼,我国最后一个王朝清灭亡,封建社会自此烟消云散,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如今,我们想探索历史的奥秘、古人的智慧,只能从一件件珍稀的文物中探寻些许。

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国家宝藏》。

其间的内容很快让我着迷。

这个节目就让我打开了通往古代的穿越之门。

中国九大博物馆强强联手,邀请了二十七位国宝守护人,为我们带来国宝的前世今生,看透背后的历史故事,了解中国古文明的灿烂与辉煌!细细观赏《千里江山图》中,它不仅诉说了北宋的大好河山,更体现了少年王希孟的惊人画技。

透过壁画《阙楼仪仗图》,它能带我们一览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

而一枚小小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它见证了丝路文明,更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凄美爱情的体现。

我最喜欢的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当年,曹植乘船行于洛水之上,在梦中遇见洛水女神宓妃,心生爱慕。

但船身一抖,美梦破碎。

曹植文兴大发,写就千古名篇《洛神赋》。

百年后,东晋一代画圣顾恺之,用他的画笔,描绘出了这一凄婉绝伦的爱情故事。

画中人物鲜活,跃然纸上。

但是因为顾恺之已没有真迹传世,此乃“下真迹一等”。

曹植与洛水女神最终因为人神殊途而终要分开,更是成为遗憾。

一曲《仙才叹》流露出两人的难过与不舍,更是牵动着我们的心灵。

“求不得,放不下”是人生中最苦之事啊!而在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也是大火。

当然,是跟着它的仇人吴王夫差矛一起火的。

据说这两位在博物馆里还想打一场呢!越王勾践剑现代科技感也是十足,剑身上镀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

身为君王剑的它,身上背负的责任重大。

勾践剑在节目前世传奇中是作为勾践嫁女的礼品送到楚国去的。

它历经两千四百年,依然寒气逼人,锋利无比,更是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剑”。

而乾隆帝更是在节目播出后受到万众瞩目,因为这位皇帝“农家乐”的一面暴露在了阳光之下。

《国家宝藏》观后感(1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1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国家宝藏》观后感(15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近日,央视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火了。

这档耗时两年制作的诚意之作,受到了观众好评。

而这所以备受欢迎,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

通过情景剧的方式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尤其是敢于使用“自带流量”的当红明星,台词中还穿插了不少网络流行语,虽然不乏争议之声,但在我看来要达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让大众有了解的兴趣,否则再好的内容,没有人愿意看也是做无用功。

以明星提升人气,正是大胆创新之举,况且在节目的效果呈现上,各位明星们的演技也可圈可点,值得肯定。

另一方面,《国家宝藏》的好,还在于在文物背后见人、见情。

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这一节目更加打动人心。

比如节目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的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

这让我想起曾引来万人空巷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展现食物的美味之余,也讲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也许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动人心。

《国家宝藏》观后感2《国家宝藏》是“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是一种全新的原创模式,即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

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

首先,《国家宝藏》用年轻人的语言和他们沟通在播出之后,很意外地在B站上火了,全集播放量为30万+,还有4万密集弹幕。

要知道,B站上的用户大多都是95后、90后的年轻人,其中90%的用户是25岁以下。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7篇)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7篇)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7篇)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1最近,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引发全民收视热潮。

它经过展示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珍藏,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对文物进行讲解,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去保护文物,弘扬历史。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件文物是号称“中华第一灯”的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出土于河北满城汉墓,通体鎏金,全身九处铭文,共计六十五个字,因灯座底部铭文长信尚浴而得名。

宫灯的整体形象为左手持灯,右手挡风的汉宫侍女,正如蒋雯丽所说“你望着她的眼睛,仿佛真的能够一眼穿越千年”。

在《国家宝藏》中,国宝守护人蒋雯丽以灯灵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西汉初期窦太后赠长信宫灯警告刘胜,语重心长的讲述了天子之道。

一盏宫灯,凝聚了古代人们的智慧;一位佳人,让我们看到了大汉王朝的国富民安。

接下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外展专家杨阳先生讲述了长信宫灯的今生故事。

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第一次举办长信宫灯参展,此后长信宫灯等国宝文物多次出国展览,为我国文物交流事业奠下了汗马功劳,甚至还登上了美国杂志封面。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先后访华,他们对长信宫灯都情有独钟,基辛格还说:“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环保意识,了不起!”经过观看《国家宝藏》,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一名中国人,保护国家宝藏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我们有义务将文物传承和延续下去。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奇迹,从商周青铜到秦砖汉瓦,从古代四大发明到新四大发明,从圆明园到故宫......中国礼貌一向领先于全世界。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贡献自我的力量,我们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劲,我相信只要我们从此刻做起,从小事做起,就必须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繁盛的中国!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2这个星期天我领略了大国风范,真正了解了华夏文明。

国家宝藏的观后感体会五篇

国家宝藏的观后感体会五篇

国家宝藏的观后感体会五篇《国家宝藏》的观后感体会1《国家宝藏》——是我最喜爱的节目之一。

它通过展示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珍藏,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对文物进行讲解,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爱的一件文物是象征王权的“金杖”。

金杖——其实就是一根木头棍子裹着一层黄金做成的金皮。

它出土时,金杖里面木头的局部已经炭化,只有金皮留存下来。

外面的金皮上有一些雕刻,是两个戴着五尺王冠的人和五六只鱼和鸟被用一支箭串在一起。

金杖出土于古蜀三星堆祭祀坑中,而刘浩存邀请到的人是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的雷雨老师,他讲解了三星堆开掘的过程以及金杖的来历。

三星堆最早被发觉是在1__年,后来1__年随着两个祭祀坑的忽然现世,金杖出土,它见证了古蜀王国的辉煌历史,全世界范围内体量这么大的金杖仅此一件。

而且,它是我们国家目前发觉年代最早的使用“錾刻”技术做成的黄金制品,这说明了古蜀人在黄金制作工艺上是非常高超的。

现在又发觉六个祭祀坑,我已经开始期待新的文物了。

看过《国家宝藏》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我们应该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从此刻做起,从小事做起,奉献出自己的力量!让国宝活起来吧!《国家宝藏》的观后感体会2国宝,才是当之无愧的明星。

今天若说明星,除了明星大腕,就是商业巨贾。

可假如你问某件国家重点爱护文物,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

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名誉,地位与财宝的多寡,亦或是所谓信仰追求和精神高度。

而说到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某项器物,却往往行不对路,说不到点。

可见我们对自身文化历史的忽略,对传统价值的距离。

一件国宝的宝贵性,远不是今天市场价值所能衡量的。

就像拍出2个多亿的鸡缸杯,远抵不上明成化皇帝与万贵妃复杂政治环境下不离不弃的感情。

《国家宝藏》选取的镇馆之宝,假如以市场价值论,肯定超过鸡缸杯,那他们所传递出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影响中华文明之进程。

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20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20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20篇)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家宝藏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112月3日起,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登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和综合频道。

九大博物馆(院)的镇馆之宝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彰显的大国气象,都浓缩在每期的90分钟里。

以古人之规矩,开时代之生面,《国家宝藏》用时尚打开传统,“让文物活起来”。

“纪录式综艺”让国宝开口说话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数据显示,尽管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算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

一方面,日益浮躁的社会心态让人难以沉浸其中感受文物魅力;另一方面,陈旧呆板的展陈方式和深奥晦涩的讲解让人难以心生亲近。

如何打开博物馆里的“奇妙”,让它真正“鲜活”起来、“亲和”起来,《国家宝藏》正是借助电视综艺这一全民引领级别的传播载体,进行一种破题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

节目形态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

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

不难看出,《国家宝藏》试图通过一系列努力,打破文物的“静”,带来生动、流动和撼动。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2中国上下五千年,我们赖以生存的华夏大地经过了一次次的更迭,孕育了一个个璀璨的文化,出现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宝贝。

而在这些宝贝的背后,也诞生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国家宝藏》这一节目,将一件件对于我们来说遥不可及的文物放在了我们的眼前。

《国家宝藏》观后感12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12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12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中国上下五千年,我们赖以生存的华夏大地经过了一次次的更迭,孕育了一个个璀璨的文化,出现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宝贝。

而在这些宝贝的背后,也诞生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国家宝藏》这一节目,将一件件对于我们来说遥不可及的文物放在了我们的眼前。

它不像一般的文化传承节目,它不只是将枯燥的历史知识放在屏幕上。

为了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它上演了一出出情景剧,生动的将一个个宝物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味到宝物真正的价值,了解它的珍贵。

节目中一件名为“金嵌珍珠天球仪"的文物深深吸引了我。

这是我国流传至令唯一一件由黄金制成的天球仪,上有三垣、二十八宿、三百六十八星座、一千三百三十颗星以及黄道、赤道,银河、二十四节气。

这样一件令人惊艳的物品,但却诞生在了我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年代。

天文学在当时不受皇帝的重视,但却处于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这件宝贝让我们知道了当时中国天文学的伟大成就,也让观众深刻的了解到我们头顶这片已经被看厌了的天空,蕴藏着的奥秘。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

所以无论什么年代,我们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

随着节目的进展,一件件宝物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个个故事在眼前上演,我们因这些而自豪。

其实有许多人在观看节目之前,对这些文物的来历、背景、故事知之甚少,甚至从未听过。

走进博物馆,看到文物,也只是看个热闹看个新奇,看完就抛之脑后,不会再回想。

这个节目,让更多人对我国的宝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吸引了许多人来学习中国文化,来传承中国文化。

《国家宝藏》观后感2每一天晚上7:30分,我都会观看中央四台播出的电视节目《国宝档案》,看着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国宝,听着讲解员讲述每一件国宝后面的传奇故事,我做梦都希望能亲眼目睹这些珍宝。

机会终于来到了,3月30日至7月1日国家博物馆在长沙举行《国家宝藏》展览。

听到这个好消息,我兴奋地一蹦三尺高,没想到美梦成真了,我迫不及待地要妈妈带我去看展览。

《国家宝藏》观后感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5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国家宝藏》是一类的文博探索类的题材,主旨主要是让文物活起来,走进去,传下去。

而它的阵容主要是主讲人张国立001号讲解人(类似主持)、九大馆长(故宫、上海、南京、湖南、河南、陕西、湖北、浙江、辽宁博物馆),及请的明星类人物。

不瞒大家说,本人基本上仅仅去过恐龙博物馆,惭愧,惭愧。

自身的知识受限,对于博物馆来说始终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储备不够,恐有沽名钓誉之嫌,故至此不敢踏入其中。

而看了第一期的《国家宝藏》之后发现,在下简直是幼稚,五千年的文化,器物、画卷、书法等,光是一项就足以让人研究数十载。

实在感到羞愧。

27件国宝共赏,27位国宝守护人(明星阵容),演译国宝的前世今生(是真的进行表演啊喂)。

(这样的形式其实倒是让我想起了哑舍那本书)每期有三个国宝进行讲解,由三件选一件,CCTV《国家宝藏》官方微博微信进行投票。

有如下几个特点:1、以每一个国宝的背后的故事作为代入点,解读它的生命密码,把我们拉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而对于人员的选择上则是李晨这一类的演员,保证了表演的可观性和真实性,与此同时舞台的效果也是极为用心将用3D效果完全呈现了出来,当时的铺陈摆设,及气氛的渲染,都添上了一笔。

2、讲解细致、问题深入浅出,同时又具有趣味性,不同于以往的讲解人独自解说,而加入了张国立老师和李晨作为代表,以大众与自己的角度进行发问,这样保证了趣味性和互动性。

以这第一幅《千里江山图》为例,首先李晨寻问了它的制作过程,而这位冯海涛老师,他事先自己还原了它的画法,来进行的讲解(以VCR作为辅助)。

再有当我看到这幅青绿山水画时,我在画中却看到最后一层是蓝,故而有此问,不是蓝吗?哪来的青?没想到刚想出来,张国立老师就问了起来,原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时的第一个感觉,震撼。

简直不要再亲民了。

让我们知道这幅画的珍贵之处在哪里,经千年而不变色来自于宝石颜料,“上等的材料都用来画画,中等的才用来吃”这也是没谁了。

《国家宝藏》观后感12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12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12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近日,闲暇时观看了《国家宝藏》这一栏目,明星守护人和文博人员共同讲述、倾情演绎国宝的前世今生。

这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国宝的绝好机会,听着文物考古人员讲述挖掘文物的过程、文物的价值以及文物的.影响力,都深深触动着我。

云梦睡虎地秦简,共1155枚,墨书秦隶,4万多字。

主持人撒贝宁是国宝“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守护人,现场,撒贝宁变身为秦朝基层法官“喜”,为大家上演了一出“秦朝版《今日说法》”,用独特的方式科普了一次秦朝法律,场面十分有趣。

“喜”在那时只是一个基层官吏,他一生都在抄写秦代的法律规定、自己的工作内容。

我想,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应更加承载古人的优良传统,认真履行职责,用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将本职工作做好。

张国立说:“当一个伟大的时代来临的时候,其实有很多的小人物都在兢兢业业地做好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的时候这个时代,一定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我认为,这就已经表示我们身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者,都在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断努力研发、改进工作,为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做着贡献。

作为一名普通的高速职工,也许我们的工作没有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那么伟大,但同样,我们把自己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那么我们便是为这个大时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国家宝藏》观后感2国家宝藏一共出了两部用现有大家都知道的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完成一部让人深信不疑的探宝故事。

每一次本在分析线索的时候,都让我毛骨悚然,而且,线索铺垫的即大胆又合理,不容让观赏者有质疑。

而且,电影里的名言名句也很有趣,值得一看。

本·富兰克林·盖茨是在乔治城大学获得了美国历史学学位,在麻省理工获得了机械工程学位,在海军潜水训练学校获得海军后备役军官资格,这些都在向我们说明。

本是个天才,所以什么历史知识,什么寻宝探险就变得很有可能了。

《国家宝藏》观后感(12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12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12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最近央视出现的一个非常火的综艺,就是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我花了一晚上看了两期,感受颇深。

首先,有十分有文化底蕴又不失颜值的文物,其中包括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曾侯乙编钟、“中华第一古物”石鼓以及各种釉彩大瓶,每一件文物都穿越了历史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

其次,还有李晨、王凯、梁家辉等明星的助阵,加上主持人张国立的精彩演绎,让整个节目看起来即有历史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气息。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高大上、有文化、有的节目。

看节目看的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为古人的智慧而折服,为那些文物而感叹,也为文物背后的故事而感动。

其中,我还非常喜欢第二期中的一段话:当一个伟大时代来临的时候,其实很多小人物都在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我们每个人都能把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的时候,这个时代一定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历史上,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人,因为在某一方面非常出色而成为了众所周知的伟大的人。

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人,不被人所知,也在兢兢业业的做着自己的工作,我们能说他们不伟大吗?要是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相信,这个时代一定会很伟大。

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对历史、对文物、对每一份工作、对每一个职业都带有敬畏之心,努力做好自己该做好的每一件事。

《国家宝藏》观后感2记得N年前,看过《国家宝藏1》,当时就想,如果能将这部电影改编成游戏,应该很不错。

其实类似的电影改游戏的前例有很多了,但我都不太喜欢。

倒是游戏改电影的我还是比较喜欢,比如——《生化危机》三部曲类似的影片还有《僵尸肖恩》等,很搞笑。

但没玩过这个游戏的,恐怕体会不到那种感觉!经典的游戏,代表了一个年代。

今天看了《国家宝藏2》,感觉延续了第一部超凡想象力以及与美国历史巧妙结合的风格。

情节还是很紧凑,吸引人的。

看着电影,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到了最近看的小说《鬼吹灯》。

其实在看《鬼吹灯》的时候,我就一直想象着情节,相信如果改编成电影,一定很不错。

《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1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1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15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国家宝藏一共出了两部用现有大家都知道的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完成一部让人深信不疑的探宝故事。

每一次本在分析线索的时候,都让我毛骨悚然,而且,线索铺垫的即大胆又合理,不容让观赏者有质疑。

而且,电影里的名言名句也很有趣,值得一看。

本·富兰克林·盖茨是在乔治城大学获得了美国历史学学位,在麻省理工获得了机械工程学位,在海军潜水训练学校获得海军后备役军官资格,这些都在向我们说明。

本是个天才,所以什么历史知识,什么寻宝探险就变得很有可能了。

瑞利,能在天才身边当助手的人,当然也不会是一般人,他是电脑系统的终结者,并且还出了书(第二部有描述,买了一辆跑车)“看法了吗,她也好奇了!”——艾比嘉尔·切斯,本来是国家图书馆的博士,鱼事件毫无关联,但是因为她的好奇心,她对探宝的兴趣,于是也趟了这条浑水。

看完这部电影,真的让我对美国历史知识大涨(虽然对我的生活没什么用)。

但是,我真的由衷佩服编剧的想象,据说,第一部国家宝藏的剧本是花了7个月才完成。

而且,每个英雄人物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信。

当寻宝一行人被困在教堂地下5层楼的高度的时候,瑞利很失望,他很担心他们出不去了,但是,经过老盖茨的鼓励,本重新寻找线索,终于被他们发现了宝藏的入库和安全出口。

《国家宝藏》观后感2《国家宝藏》——是我最喜欢的节目之一。

它通过展示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珍藏,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对文物进行讲解,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件文物是象征王权的“金杖”。

金杖——其实就是一根木头棍子裹着一层黄金做成的金皮。

它出土时,金杖里面木头的部分已经炭化,只有金皮留存下来。

外面的金皮上有一些雕刻,是两个戴着五尺王冠的人和五六只鱼和鸟被用一支箭串在一起。

金杖出土于古蜀三星堆祭祀坑中,而刘浩存邀请到的人是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的雷雨老师,他讲解了三星堆发掘的过程以及金杖的来历。

《国家宝藏》观后感6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6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6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我们这个节目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

”《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开场的这句话,打动了很多人。

电视屏幕上,继“诗词热”和“朗读热”之后,蜂拥而至的文化综艺节目出现了严重的雷同趋势。

“在文学等细分题材被集体消费的时候,我们要着眼未来,探索新的方向。

”央视副总编辑朱彤承诺,央视将持续在原创文化节目上发力,从创作源头上秉持高品质与大格局,精益求精、精雕细磨,让央视文化节目品牌再创新高度。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银河,璀璨如繁星,如此极大丰富的文化宝藏,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电视工作者在幸福的同时,也感到了惶恐——如何在珍视与呵护中去继承和发扬?如今盛行的诗词歌赋和阅读赏析终究没有跳出“文学样态”,或许这正是《国家宝藏》立意的高远和深邃之处。

然而,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堪称包罗万象。

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可以让我们触摸到那些或神采飞扬,或荡气回肠,或屈辱苦难的记忆,而且可以让今人回溯过去、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不仅蕴含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有领先世界的成就。

这是一个厚重而广博的领域,也就注定了节目的格局更加宏大,视野也更为开阔。

从“诗词文化”到“国宝重器”,央视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以创新思维把握时代脉搏,融入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国家宝藏》正是央视肩负国家媒体责任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尝试。

”朱彤如是说。

从历史中寻找文化自信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来讲,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

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作为电视产品,历史文化类栏目不能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派,而应放下身段。

《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来为观众展出“国宝”,并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

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

关于《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范文6篇

关于《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范文6篇

关于《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范文6篇关于《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范文6篇1利用电视媒体讲传统文化,最忌照本宣科、呆板教条,好节目一般会把生动故事和声画语言作为赢得观众的两大法宝,如能将二者互渗互糅便更加难能可贵。

《国家宝藏》表面上是说文物、讲历史,实质上是通过与国宝相关的古今故事来民族文脉,力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首期节目中选择的三件藏品不但件件堪称国家级珍宝,且在文化、艺术、物质几个领域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见节目在素材选择过程中的匠心所在。

尤其值得赞赏的是,节目通过舞台小戏的形式别开生面地还原了一个个动人的国宝故事,其间最沁人心脾的不是“物”而是“人”,以及这些人物所承载的民族精魂、历史风貌、文化担当与人格魅力。

在演绎过程中,还原历史与表达当下的融合虽还偶显生硬,但基本实现了“有意义”和“有意思”的有效互动。

可以说,节目组利用杂糅互搭的创新性思维,找到了文物与戏剧在大众传播中的契合点,把冷冰冰的远古器物掰开揉碎地精细解析、情感充溢地导入温度,让深蕴于国宝中的文脉精粹在故事的裹挟下润物无声地化人养心。

如果对文化类节目做些更高的要求,那便是希望可以跨越时空,完成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勾连和灵魂对话,使那些遥远的文化意象在当代“活起来”。

当然,这不是要牵强地生拉硬拽,而是用情怀、智慧和技艺在精神层面实现古今的无缝链接。

《国家宝藏》在每一件文物的叙述单元里都做了“前世今生”的创意设计,所谓“今生”便志在于此。

《千里江山图》卷之于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冯海涛,各种釉彩大瓶之于故宫志愿者团队,石鼓之于原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主任梁金生,分别存在着某种独具特色的传承关系,而节目对于每一种关系的解锁和升华,则令观众或叹为观止、或动容感佩。

主创团队有心的寻找、有力的表述、有情的抒发、有理的感悟,让每一件珍贵器物在无形中宛如一根文化红线贯穿历史、吞吐古今,焕发出生生不息、灼灼其华的时代气息,并富有生命力地绵延向远。

关于《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范文6篇2最近,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引发全民收视热潮。

纪录片《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5篇分享

纪录片《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5篇分享

纪录片《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5篇分享《国家宝藏》是大型文博探索节目,节目融入音乐剧、舞剧、书画艺术民族器乐剧等当纪录片《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一最近,一部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瞬间刷屏。

新颖的原创模式,豪华的嘉宾阵容,用纪录片和综艺两种作曲手法广泛应用融合应用,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众人纷纷为其打CALL。

节目不但有高颜值,还非常有内涵,且知识性特别强,有人总结娱乐节目这个节目是话剧版《我在故宫修文物》,文物版《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期节目主打故宫博物院推荐的心水三件国宝:千里江山图、各种彩釉大瓶和石鼓。

每一件国宝都是那样的引人眼球,背后又有那么多凄美的故事。

在请来的毛公鼎守护人的讲述下,让我们既了解体会了国宝的知识,又看到基于桥段历史合理虚构的国宝故事。

有的情节风趣幽默,有的故事发人深省,除了那些明星国宝守护人,还有耗时四个月重构千里江山图的美院教授,有不怕繁琐,不畏水墨艰辛的国画颜料制作人,非常丰富有如数家珍的故宫博物院志愿者,有世代守护国宝的守护者。

从千里江山图我看到了专注,认真细致对待每一个故事情节。

临摹水墨画工艺就有五项,层层叠加,细心涂染,才能达到如此精美清晰度。

而颜料的制作更是让人惊叹,原来野生的宝石如绿松石、孔雀石、千年贝母化石,是拿来做颜料的,的确必须要顶级的才可以,制作工艺更是耗时耗力。

也正是这样,才能历经千年,而不褪色。

从各种彩釉大瓶中我看到了创新。

集各朝各代十七种名贵釉彩于一身,是皮夏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集历代大成于一体,群英荟萃,是清代高超制瓷技术的代表作品。

一反当时素雅,简单的观念,这就是一种创新。

而烧制这件瓷器概率成功的几率仅有0.23%,由此可见景德镇工匠的专注与心地。

志愿者如数家珍的解说,不也是一个专注与敬业吗?从石鼓中其我看到了传承。

石鼓共有十面,因石制型似鼓而闻名遐迩,上面一共有600多个大篆,也被称为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中国的石刻文字。

中国方言众多,正是当时秦始皇的书同文使各正是民族,各个地方甚至能顺利沟通,让中国文化、文明得以传承。

国家宝藏观后感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5篇国家宝藏观后感一利用电视媒体讲传统文化,最忌照本宣科、呆板教条,好节目一般会把生动故事和声画语言作为赢得观众的两大法宝,如能将二者互渗互糅便更加难能可贵。

《国家宝藏》表面上是说文物、讲历史,实质上是通过与国宝相关的古今故事来继续民族文脉,力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在演绎过程中,还原历史与表达当下的融合虽还偶显生硬,但基本实现了“有意义”和“有意思”的有效互动。

可以说,节目组利用杂糅互搭的创新性思维,找到了文物与戏剧在大众传播中的契合点,把冷冰冰的远古器物掰开揉碎地精细解析、情感充溢地导入温度,让深蕴于国宝中的文脉精粹在故事的裹挟下润物无声地化人养心。

《国家宝藏》这一节目,将一件件对于我们来说遥不可及的文物放在了我们的眼前。

它不像一般的文化传承节目,它不只是将枯燥的历史知识放在屏幕上。

为了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它上演了一出出情景剧,生动的将一个个宝物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味到宝物真正的价值,了解它的珍贵。

节目中一件名为“金嵌珍珠天球仪"的文物深深吸引了我。

这是我国流传至令唯一一件由黄金制成的天球仪,上有三垣、二十八宿、三百六十八星座、一千三百三十颗星以及黄道、赤道,银河、二十四节气。

这样一件令人惊艳的物品,但却诞生在了我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年代。

天文学在当时不受皇帝的重视,但却处于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这件宝贝让我们知道了当时中国天文学的伟大成就,也让观众深刻的了解到我们头顶这片已经被看厌了的天空,蕴藏着的奥秘。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

所以无论什么年代,我们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

随着节目的进展,一件件宝物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个个故事在眼前上演,我们因这些而自豪。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守护中华文明的基因宝库。

《国家宝藏》不仅是对文物的展览、文化的展现,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和自发进入博物馆的兴趣,从而让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博物馆建立起联系。

国家宝藏观后感10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10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10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我们这个节目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

”《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开场的这句话,打动了很多人。

电视屏幕上,继“诗词热”和“朗读热”之后,蜂拥而至的文化综艺节目出现了严重的雷同趋势。

“在文学等细分题材被集体消费的时候,我们要着眼未来,探索新的方向。

”央视副总编辑朱彤承诺,央视将持续在原创文化节目上发力,从创作源头上秉持高品质与大格局,精益求精、精雕细磨,让央视文化节目品牌再创新高度。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银河,璀璨如繁星,如此极大丰富的文化宝藏,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电视工作者在幸福的同时,也感到了惶恐——如何在珍视与呵护中去继承和发扬?如今盛行的诗词歌赋和阅读赏析终究没有跳出“文学样态”,或许这正是《国家宝藏》立意的高远和深邃之处。

然而,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堪称包罗万象。

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可以让我们触摸到那些或神采飞扬,或荡气回肠,或屈辱苦难的记忆,而且可以让今人回溯过去、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不仅蕴含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有领先世界的成就。

这是一个厚重而广博的领域,也就注定了节目的格局更加宏大,视野也更为开阔。

从“诗词文化”到“国宝重器”,央视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以创新思维把握时代脉搏,融入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国家宝藏》正是央视肩负国家媒体责任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尝试。

”朱彤如是说。

从历史中寻找文化自信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来讲,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

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作为电视产品,历史文化类栏目不能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派,而应放下身段。

《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来为观众展出“国宝”,并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

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推荐《国家宝藏》第二季是由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制作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节目融入音乐剧、舞剧、民族器乐剧等更多艺术手法,让国宝活起来的方式更丰富。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一《国家宝藏是一类的文博探索类的题材,主旨主要是让文物活起来,走进去,传下去。

而它的阵容主要是主讲人张国立001号讲解人(类似主持)、九大馆长(故宫、上海、南京、湖南、河南、陕西、湖北、浙江、辽宁(看到辽宁还有点小亲切)博物馆),及请的明星类人物。

不瞒大家说,本人基本上仅仅去过恐龙博物馆,惭愧,惭愧。

自身的知识受限,对于博物馆来说始终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储备不够,恐有沽名钓誉之嫌,故至此不敢踏入其中。

而看了第一期的《国家宝藏》之后发现,在下简直是幼稚,五千年的文化,器物、画卷、书法等,光是一项就足以让人研究数十载。

实在感到羞愧。

27件国宝共赏,27位国宝守护人(明星阵容),演译国宝的前世今生(是真的进行表演啊喂)。

(这样的形式其实倒是让我想起了哑舍那本书)每期有三个国宝进行讲解,由三件选一件,CCTV《国家宝藏》官方微博微信进行投票。

有如下几个特点:1、以每一个国宝的背后的故事作为代入点,解读它的生命密码,把我们拉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而对于人员的选择上则是李晨这一类的演员,保证了表演的可观性和真实性,与此同时舞台的效果也是极为用心将用3D效果完全呈现了出来,当时的铺陈摆设,及气氛的渲染,都添上了一笔。

2、讲解细致、问题深入浅出,同时又具有趣味性,不同于以往的讲解人独自解说,而加入了张国立老师和李晨作为代表,以大众与自己的角度进行发问,这样保证了趣味性和互动性。

以这第一幅《千里江山图》为例,首先李晨寻问了它的制作过程,而这位冯海涛老师,他事先自己还原了它的画法,来进行的讲解(以VCR作为辅助)。

再有当我看到这幅青绿山水画时,我在画中却看到最后一层是蓝,故而有此问,不是蓝吗?哪来的青?没想到刚想出来,张国立老师就问了起来,原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时的第一个感觉,震撼。

简直不要再亲民了。

让我们知道这幅画的珍贵之处在哪里,经千年而不变色来自于宝石颜料,“上等的材料都用来画画,中等的才用来吃”这也是没谁了。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在后面,还专门请了仇庆年来实操这些颜料的来源及制作工艺。

匠人之心。

在最后时仇庆年表达了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不光是传承问题,还有资源的稀缺。

原来在我们世界中还有这样的一群匠人,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眼中只有明星、只会关注他们,而对于我们国家的珍贵文化财富却视而不见。

(看了看自己手机里的微博,想把它卸了)。

3最后则是九位专家进行点评,更加权威,可以说是重重把关。

其中最让我触动的一句话说“很多人都说我们华夏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历史,如果连这点信仰都糊涂,那我们何以为人呢”我听了这翻话,久久不能忘怀,因为我也问过自己为什么没有信仰,身边人也没有感觉到。

我很郁闷,而这句话解读了一切,不管对错,原来我想听到的,就只是这个答案。

这是来自于国家的自豪,更是属于我们的骄傲。

想起了开场的张国立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上下五千年。

“我由衷的希望可以掀起一阵全民学习中华文化的浪潮,而我们面对传承,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二央视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很正,很有含金量。

很高兴很激动看到综艺节目的文化属性越来强了!真好看。

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很需要有人把文物,文化演活了给我们看,烹熟了给我们吃。

如果不是这样一档节目,很多人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文化饥渴和精神干燥吧。

反正我觉得如降甘霖,非常好,央视邀请到的嘉宾,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们也都是非常专业和热爱文化工作的一些人,他们是当代的匠心代表,是真正用热爱,执着和梦想在活的人。

文化的东西,需要这样一群真正热爱它的人守护,因为文化,历史很脆弱,又很重要,需要最温柔的爱来呵护。

尤其是讲千里江山图时,那个现场磨颜料的老先生,感觉很奇妙的缘分,好像这辈子可能就这一次能和这些永远不会与自己的生活产生交集的人相遇了,而许多人的一生也根本意识不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之外,有人在做这样一件与文化有关,看似微小但很有价值的一件事。

我觉得肃然起敬,很多人的工作,很有意义,却不为人知,我们大众其实需要参与和关注,给这些人一个舞台,让这些高冷的文化精粹走向大众,被看见和理解,被延续和传承。

很感动,老先生现场示范做的一切,觉得很有意义很值得敬佩。

他让我们知道古人是在用多么极致的精神在做一件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绝不仅仅是大宋的航拍中国这一层意义,更是中国画,颜料的登峰造极,这是封建时代才可能产生的一件瑰宝,这是只能在皇权鼎盛时期才能做到的一件事,今人想要做这种事财力,物力,审美,都不可能。

听解说的时候,觉得王希孟如果真的是消失在大牢,而不是被处死该多好。

天才,仅有一件传世杰作。

为节目的小剧场打call,很好看,看到宋徽宗和蔡京的一天从互相拍马屁开始,觉得特逗,好萌,蔡京不论怎样弄权,之所以能做到这么高的位置,绝对跟他对艺术的赤诚分不开,他再怎么看不上王希孟这个小孩,但面对足够优秀的作品,还是会禁不住赞叹,这才是他跟宋徽宗灵魂上的最高契合点,对艺术的共同追求,热爱。

从某个角度说,宋徽宗,大概是用艺术上的知己,人品上的小人在做宰相,就算他心里江山再大,也大不过艺术,所以他是投错了胎,用错了人。

他的本质是艺术家,他的硬件和软件的悖逆的,他的灵魂是艺术家,他的身体生在了皇家,好像花朵的灵魂,却有大树的枝干,注定是脆弱,被摧残的。

以前也不理解乾隆,不喜欢乾隆,和许多文化人对他的评论一样鄙视他,看完节目忽然觉得乾隆很单纯,很可爱,他的审美可能很不主流,但是他的心很赤诚,瓷母瓶的工艺价值大于审美,真正的艺术并不仅仅是以美打动人的,真也很重要,记录也很重要。

瓷母,就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的集大成,美不美不重要,它就像一个活的釉彩工艺秘笈,记录着中国陶瓷文化的工艺巅峰,展示着那个时代的骄傲。

要感谢乾隆的炫技,把这么珍贵的工艺作品保留下来了。

另外,出于对乾隆的好奇,发现他真的很招黑,很孤独地在坚持自己的审美,感觉好想抱抱他,他的乾隆红很美!他就像乾隆红,是一朵彻底的男版红玫瑰!活的热闹,绚丽,美得喧嚣!谁说这样就不好呢?我不觉得乾隆审美很好(我觉得他的乾隆红很好,但有时候会审美会偏移?还不太了解,不能妄断!也许他的蝴蝶结审美是一种未成熟的蹊径,也许他的灵魂里住了一个现代人,西方人?),但是乾隆的心态很赤诚,很感动,虽然蝴蝶结,条纹瓶很像是像现代人仿古的拙作赝品,不好看,只能说明他审美不好。

甚至,可能也不能说他审美不好,毕竟乾隆红又很出彩!只能说他审美很大胆,发挥正常时很棒,发挥不好会偏。

感谢《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很棒,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把高冷的文物介绍给大众,让许多人看到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我们这个时代很需要这样的节目。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三12月3日起,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登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和综合频道。

九大博物馆(院)的镇馆之宝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彰显的大国气象,都浓缩在每期的90分钟里。

以古人之规矩,开时代之生面,《国家宝藏》用时尚打开传统,“让文物活起来”。

“纪录式综艺”让国宝开口说话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数据显示,尽管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算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

一方面,日益浮躁的社会心态让人难以沉浸其中感受文物魅力;另一方面,陈旧呆板的展陈方式和深奥晦涩的讲解让人难以心生亲近。

如何打开博物馆里的“奇妙”,让它真正“鲜活”起来、“亲和”起来,《国家宝藏》正是借助电视综艺这一全民引领级别的传播载体,进行一种破题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

节目形态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

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

不难看出,《国家宝藏》试图通过一系列努力,打破文物的“静”,带来生动、流动和撼动。

《国家宝藏》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由九大博物馆每家推荐三件国宝,节目展示后交由公众甄选,最终每家选出一件;第二阶段,以《国家宝藏》为题举办一场盛大特展,展品即为甄选出的9件国宝。

文化遗产崭新的打开方式“我们这个节目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

”《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开场的这句话,打动了很多人。

电视屏幕上,继“诗词热”和“朗读热”之后,蜂拥而至的文化综艺节目出现了严重的雷同趋势。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银河,璀璨如繁星,如此极大丰富的文化宝藏,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如今盛行的诗词歌赋和阅读赏析终究没有跳出“文学样态”,或许这正是《国家宝藏》立意的高远和深邃之处。

“前世传奇”通过舞台戏剧的方式完成的微型历史剧表演,演绎一段基于大量史料合理联想的故事,让观众可以在生动活泼的感受中,触摸一件件国宝的历史温度。

无论是《千里江山图》与宋徽宗、各种釉彩大瓶与乾隆,还是石鼓与司马池父子,节目都以戏剧表演的方式娓娓讲述,生动可感,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在“今生故事”部分,节目多角度选取和国宝产生当下命运关联的现代人物,讲述一个个关于“守护”的故事。

这种“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对应对接的表达方式,正是创作者在传承中的手法创新。

张国立担任001号讲解员,负责串联整个的讲解任务。

九大博物馆馆长坐镇,适时点评、补强文物信息,将一件文物穿越历史的故事讲得可感可亲、有理有据。

那些平日里在博物馆玻璃柜里安放着的静物,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却充满活力,成了有生命、有温度、有故事、有性格的存在,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让国宝活起来”。

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堪称包罗万象。

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可以让我们触摸到那些或神采飞扬,或荡气回肠,或屈辱苦难的记忆,而且可以让今人回溯过去、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不仅蕴含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有领先世界的成就。

这是一个厚重而广博的领域,也就注定了节目的格局更加宏大,视野也更为开阔。

从历史中寻找文化自信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来讲,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

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作为电视产品,历史文化类栏目不能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派,而应放下身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