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的变迁_吕美颐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 中国近代史
介绍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 的变迁历程
分析影响服饰变迁的主要 因素
探讨服饰变迁对中国社会 的影响
总结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 的特点与趋势
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
传统与现代服饰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现代服饰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创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传统与现代服饰审美观的演变与融 合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 特点:多元化和个性 化
设计创新:利用计算机辅 助设计、虚拟现实等技术, 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生产方式变革:智能制造、 柔性生产等,提高生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率,降低成本
消费方式变革:电子商务、 个性化定制等,满足消费 者多样化需求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利用 可再生材料、环保染料等,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智能化与交互性:智能穿 戴设备、虚拟现实等,增 强服饰的交互性和实用性
汇 报 人 :
XX
满族服饰:长袍 马褂,旗装,旗 袍
汉族服饰:长衫, 短袄,裤子
西方服饰:西装, 礼服,帽子
服饰特点:简洁, 实用,注重装饰
服饰特点:以中山 装和列宁装为主, 强调集体主义和革 命精神。
服饰材料:以棉 布、呢绒为主, 注重实用和耐用。
服饰色彩:以黑、 灰、蓝为主,强 调朴素和庄重。
服饰款式:以简单、 大方、整洁为主, 注重实用和功能性。
多元化: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不同阶层 的服饰风格各异
个性化:人们追求独 特、个性的服饰风格, 注重自我表达
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 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多元化和个性化 的服饰发展趋势将更加 明显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趋势: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
近代中国女性服饰的演变
旗袍是中国的传统女性服饰 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 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 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 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 服之一。民国以后,上海、 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 础上予以改良,成为民国知 识女性标准服饰之一。1949 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 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认为封 资修象征大量毁坏。改革开 放以后重新恢复为中国民族 服装代表之一。
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 彩袖曲襟低领长袖旗袍
20世纪30年代
彩绣大襟短袖旗袍
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
织 样式
谢谢观赏~~o(≧v≦)o~~
旗袍,这一被当代国际服装界誉为“东方女装”的代表, 如今不仅受到我国广大汉族妇女的爱戴,而且也受到西方欧 美妇女的青睐。其实,提起旗袍,它还是起源于十六世纪中 期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至于这种旗袍是谁设计的,又是怎 样得以推广的呢?满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传说,从前镜泊湖畔有个满族渔家姑娘,因为长得脸黑俊俏, 心灵手巧,人称她“黑妞儿”。她觉得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 大衣裙,打鱼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种连衣带裙多扣拌长 衫,既省布合体,又劳动方便。后来,她被选进宫中封为 “黑娘娘”,因过不惯官廷生活,穿不惯又肥又大的山河地 理裙,就穿起从前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长衫。皇上认为她擅自 改变官廷服饰有罪,就赶她出宫,并一脚踢中她后心而死去。 关东满人听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还穿起她剪裁 的那种长袍来纪念她。后来,在旗的妇女认为方便,穿的人 多了,就叫它为“旗袍”。说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妇女, 都变得十分苗条、俊美,据说那是心灵手巧的黑娘娘在晴中 帮助她们打扮哩。
特征:
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一 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 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 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 开衩,单片衣料,收腰,无 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 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 的,也不是必要的。 分类: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 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 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 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 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 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 单旗袍等。
从民国报刊观旗袍之发展(1911-1929)
从民国报刊观旗袍之发展(1911-1929)作者:黄玉洁来源:《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02期摘要:观近代之中国,欧风美雨随着国门大开而日益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洋装”、“洋车”、“洋房”、“洋餐”,衣食住行,无一遗漏。
代表近代典型衣着服饰的旗袍,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是现代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现今旗袍受到诸多赞誉与追捧,但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旗袍并未受到过多的赞誉,且常与“满清”“复辟”等詞语挂钩,报刊上批判的文章并不少见。
直到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国民制服条例》,将旗袍定为国家礼服,旗袍的身份得到官方认可,逐渐走向全盛。
关键词:报刊;旗袍;民国;批判;流行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2346(2022)02-0051-031 对旗袍兴起之批判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梏,同期满族妇女的服饰急剧衰落。
民国初年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旧的东西死而不僵,新生的方兴未艾。
[1]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旧式的旗女长袍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新式旗袍一开始是在上海等较为开放城市兴起的,却并未受到社会主流的认可与接受。
1919年12月14日一位名为“天台山农”的作者在上海《大世界》发表了对喜着旗袍女子的感言,即《女子穿旗袍感言》,文中写道:“出现旗袍者满洲女子之服饰也,堂堂汉人而甘心效满人之装束,此予所大惑不解者,岂今之妓女之心,以为辫子尚存,将学辫师遗风亦存复辟之思想耶。
虑良家妇女炫异竞奇穿旗袍者接踵而起,联袂偕来以汉人而复变为满人”。
[2]以旗袍为界将满汉区分开来,汉人较之于满人似乎高人一等,带着一股优越感,将旗袍作为满清遗存与复辟思想的代表,旗袍成了作者眼中避之不及的事物。
1920年1月13日《大世界》报纸发行的报刊的第二版中刊登了采芹女士的《忠告着旗袍女子》一文,文中写道:“况且各位笃才是汉人,汉人自家有服饰,何苦要去学旗人装束,难道唔笃心里向野要想复辟呢”,“只要嫖客喜欢那怕扮满洲人”,[3]并且劝各位女同胞勿要再着旗袍免得人家笑,文中还指出着旗袍女子是为出风头,引来滑头招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综述
总第 !" 期
&, 世纪 (, 年代以来的近代 中国妇女史研究综述
陈永祥 罗素敏
!/,0-& )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 广东 广州
成立了一批研究机构和学会, 扩大 !! 〔摘要〕 &1 世纪 (, 年代以来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了研究领域和范围, 更新了研究视角和方法, 发表、 出版了可观的论著, 从而促进了整个史 学 的 发 展 。 但 就 总 体 水 平 而 言, 高质量、 高水准的成果并不多见, 妇女史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 并未引起足够的重 视 , 主要是资料的不足、 分散, 限制了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要真正确立妇女史的学科地位, 尚需学术界的艰辛努力。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妇女史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 233& * (+ 〔文献标识码〕 4 ! 〔文章编号〕 )11’.0’-’( &11- ) 1&.11&0.1’
! 妇女运动史研究
总第 !" 期
大钊为代表的“阶级解放论”和以胡适、 周作人为 代表的 “个体觉醒论” 两种妇女观进行了对比研 究。他认为, 前者看重妇女的整体解放, 后者则更加 关注女性的个体自觉, 两者在妇女理论上都具有开 创意义, 其共同构成的理论格局影响至今, 但又都 存在某种偏颇和局限, 有待深入与突破 ( 《 “阶级的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 解放”和“个体的觉醒” —— 两种妇女观刍议》 , 《河北大学学报》 #$$$ 年 第 ! 期) 。 抗战时期妇女史研究 %& 毛泽东曾经说过: “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 女的觉醒, 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 ” 这说明, 广大
究抗战时期妇女史的文章明显增多。畅引婷在 《妇 女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 《山东师范大学 日本侵华一方 学报》 (**! 年第 % 期)一文中指出: 面给中国妇女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另一方面也激起 了广大妇女民族解放意识和自我解放意识的 双 重 觉醒, 从而使她们在抗战宣传、 后勤服务、 军事战 斗、 儿童保育以及生产建设等方面为抗战的全面胜 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这并不意味着妇女整体地位 的根本改变。一方面, 由于地位的不同和领导强弱 的差别, 妇女工作发展极不平衡; 另一方面, 妇女作 用的发挥主要由于外力的推动, 就妇女自身的素质 和觉醒程度而言, 除少数知识女性外, 广大工农妇 女的认识水平和行为模式远远不能与时代的 发 展 相适应。 孙越研究了留日女学生这一群体的抗战活动, 认为抗战时期留日女学生表现了极大的爱国热忱: “七七事变”前, 她们在日本从事收集情报、 创办报 刊杂志、 宣传抗日活动; “七七事变”爆发后, 她们 愤然退学归国, 共赴国难, 在宣传募捐、 医疗卫生、 ・#+ ・
对近代中国身体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l 总体性研究
身 体史 的研 究 ,在 当今 欧美乃 至 日本 学 界 已成 显 学 ,角度 新颖 ,视 野广 阔 ,成果 丰 硕 。在 海外 学 界 的影 响下 ,大 陆及 港 台学者 经过 共 同努 力 ,近 代
气味:人类排气的文化史》 《 、 疼痛 的历史》 《 、 搞
笑 :幽 默 的文 化 史 》 《 亡 文 化 史 :用 插 图诠 释 、 死 10年 以来死 亡文化 的历史 》 《 3 、 欧洲 洗浴 文 化史 》 、
” 突 到趋 同的进 步过程 ,同时也 是 中 国半 殖 民地化 不 是个人 和 社会 发 展 轨 迹 的一 份 真 实 记 录 。 张 德 安 在 《 身体的争夺与展示——近世 中国发式变迁 中的 断 深化 的屈 辱过 程 。
赵颖在 《 从近代服饰 权力争斗》 一文 中,立足挖掘中国人发式 中的身 变迁透视社会风俗移易》 川 一文中认 为,近代服饰 体文化 内涵 ,以明末 至 民初 中国男人 发 式 的变 迁 为 例 ,考 察 了 近 世 中 国人 身 体 形 象 及 身 体 观 念 的 变 的 变迁 ,透 视 出人 们 开始摒 弃 等级 观念 ,平 等 意识 ( )服饰与社会风俗 3
中 图分 类 号 :K 9 0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6 4—53 ( 0 1 O 0 7 — 8 0 5 2 1 )5— 0 1 0
2 0世纪 8 O年代 以来 ,海峡两岸学者不约而同 1 1 译著方面 . 地 开始对 史学 研究 中各 自存 在 的 “ 条公 式 主义 的 教 海外 译 著 与 近 代 中 国 身 体 史 题 材 多 为 间 接 相
关 ,属于总体宏观方面。 对西方身体研究理论著作 的翻译工作在 2 世 1
近现代中国女性服饰文化与变迁
近现代中国女性服饰文化与变迁作者:周丹肖乾琴来源:《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年第05期摘要:服饰是一个国家形象历史变迁的缩影,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和艺术的象征,近现代时期是中国服饰继承传统与发扬创新的重要时期,从清朝、民国到近现代中国传统服饰的形质、色彩、面料、图案上能窥探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人们的审美情趣.随着我国与外界文化交流的密切,我国的传统服饰也逐渐融合了他国服饰的特点,呈现出一番新的风尚。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女性服饰文化与历史服饰是一定时期的物质生产和思想文化的综合反映。
衣冠服饰的演变,同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生活习俗、各民族之间以及各国之间交往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服饰史是一个国家历史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思想文化发展史中,也是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各种思想意识和习俗,都会在服饰上有所反映。
一、近代清朝女性服饰特点从近代的清朝开始,北方旗女的袍服和江南妇女的襦裙共同组成了清代的女装,并一直延续了很久。
直到晚清,这两种服饰才慢慢发生了相互渗透和融合,最显著的特点是袍服的袖部,不但袖端有挽袖,袖肘部还有着多条状的装饰。
(图1)在一些隆重场合所穿的礼服,还保留有游牧骑射的标志物箭袖,其造型也变得较宽大;而江南襦裙中的上襦,它的形制则逐渐向旗人的袍服所靠拢,日益变得长大,下摆逐渐移至膝,在生活中的名称也多用褂、袄、衫来代替;清朝裙子的式样是由前后内外裙门加侧裥再加腰头所构成的马面裙,由于裙腰是系于上衣之内的,腰头多用粗棉布等廉价而耐用的材料制成,所以裙的装饰多集中于下部的近裙摆处。
民国初年,由于留日学生甚多,服装式样受到很大影响,出现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和黑色长裙,不施质纹、不戴髻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以区别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装,而被称之为“文明新装”。
众所周知,清代汉族的女子多缠足,世人称之为“三寸金莲”,与此相适应的绣花鞋,它制作精美、形状娇小。
当时认为缠足的美在于女子着鞋后的造型——走路步履维艰,因此看起来身段婀娜,惹人怜爱。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背带式工装裤
• 背带式,胸前有一口袋。与之 相配的,一般是圆顶有前檐工 作帽、胶底布鞋、布鞋多为手 工制作。另外,前后挂胶、以 草绿色帆布为面,橡胶为底的 “胶鞋”,因为中国人民解放 军穿用而得名“解放鞋”,成 为这一时期城镇民众广为使用 和喜欢的鞋型 。
西
翻起,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成为与中、西服皆
服
可配套的庄重首服——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装束
、
革
履
、
礼
帽
长袍、西裤、 礼帽、皮鞋
长袍、西裤、礼帽、
学
皮鞋,是20世纪三四十
生
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
装
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
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
服饰,是这时期很有代
表性的男子服饰形象
中西合璧——中山装
• 1990年,卡地亚以“拓荒者”身份率先进入中国市场。1992年, 路易·威登进驻中国,那时如果你不知道“LV”这个名字,只能说 明你跟时尚无缘。随后,“巴宝莉”、“香奈儿”、“古姿”、 “爱玛仕”、“乔治·阿玛尼”、“范思哲”纷至沓来,成为国人 追求时尚潮流的风向标。百姓衣着服饰一改过去“从众”和“趋 同”的心理,变得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吊带衫、迷你裙、 松糕鞋、透明装、露背装、露脐装、乞丐服……人们的服饰日益 多样,穿着日益优雅,表情日益生动,显示出一种开放的精神与 心态。一位来中国访问的波兰记者撰文写道:“几年或十几年前, 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 的穿着既单调又一律……如今大街上到处可见穿着入时、欧式打 扮的姑娘,使北京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1927~1937年上海地区女子服饰与新女性形象
1927~1937年上海地区女子服饰与新女性形象刘玉琪;陈芳【摘要】本文以民国时期1927~1937年十年间上海地区女子服饰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上海画报》《良友》《玲珑》刊载的1927~1937年的女子服饰图像为主要参考资料,将上衣下裙和旗袍两种主流女子服饰的发展进行分析,进而讨论在这十年间新女性形象是如何塑造的,并最终确立知识女性,尤其是女学生是推动中国近代女子服饰变革的主体,也是塑造近代新女性形象一独立、有知识、爱国的主力成员.【期刊名称】《艺术设计研究》【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8页(P36-43)【关键词】1927~1937年;女子服饰;上海;新女性形象【作者】刘玉琪;陈芳【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北京服装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23.5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碰撞比较激烈,女权运动逐渐开展起来,女子教育得以普及。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在这一年也接近尾声。
接下来的1927~1937年期间,是国民党统治的黄金十年,民国进入短暂稳定时期。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阜的通商口岸,经济文化与西方的相互交融,也使上海地区女子服饰在这十年间有了一个大发展,并作为一个风向标引领着全中国的女子服饰时尚。
这场时尚风波的源头首先要追溯至民国初期的服饰制度。
1、民国初年服饰制度一个朝代在开国之初,总有“易服色”一个仪制,以别于前朝①。
康有为在维新运动时,就提出“断发易服改元,以与民更始”②。
随着近代西方思想不断融入国人的生活,“学习西方、世界化、实用化、现代化、强国强种”等观念也逐渐深入大众群体生活。
随之而来的服饰变革自然也是时代更迭的重要符号。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的《服制草案》论述“服制理由”时就指出,“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并希望做到“各国的好处,样样取来效法自它国的不好处,件件设法改良。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同年10月民国政府和参议院即颁布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服制》,颁布的这条法令确立了中华民族的礼服,也称之为国服,内容如下③:男子礼服分为两种:大礼服和常礼服。
中国近代服饰的审美变迁
中国近代服饰的审美变迁摘要:服饰是一个时代民族文化的标签,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最生动的展示。
随着主体性的提升,近代的服饰打破了古代和谐美的审美理想,在审美关系上表现为从客体向主体、由理性向感性的滑动转移,因而表现出现代性的审美特点。
关键词: 服饰;审美特征;主体性;感性服饰是最贴近人们的审美意识、最能体现出一个时代人们审美趣味的一种文化现象。
服饰的选择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正如俗话所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
但这种个体性的行为却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体的选择,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存在及选择就不得不打上时代与社会的烙印,因而我们通过服饰的变化也可管窥到一个时代审美文化的变迁轨迹。
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国民的服饰观念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而世纪初三十年的服饰革命是最为鲜明、最为突出的一次。
20世纪初的中国饱受了血与火的锻炼,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都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当人们眩惑于这样一场大的社会变革之时似乎没有发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人们的身体发肤上也正在悄然的进行着一场变革,虽然后者并没有前者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但却并不是忙里偷闲的游戏。
它与巨大的社会变革相伴生,记载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思想的颤动,是近代审美观的变革在日常生活中最为生动的体现。
传统服饰随着封建王朝的崩溃而逐渐蜕变,西方服饰随着西方的思想、文化的吸纳而逐渐融入,在两种思想、文化、审美观念的碰撞中诞生了中国20世纪服饰的雏形。
它既不同于古代以压抑主体为代价而求得的中和式的审美理想,也不完全等同于西方近代或者中国20世纪末期的以高扬个性为特征的近代审美观,它是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而逐渐提升的主体意识所引发的审美变革的体现,突出地表现了近代以冲突对立为特征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具体展现为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冲突。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主体的力量受到限制,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以压抑和牺牲主体、个体而取得的,由于主体意识的缺席,这就使得审美关系依存于实践关系、认识关系,成为无主体意识的非独立化存在。
从旗袍百年变迁看近代女性解放(1840-1940)
从旗袍百年变迁看近代女性解放(1840-1940)作者:王蓉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8期【摘要】旗袍是近代女性最典型的的服装样式,由清代旗人女性的袍服演变而成。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步入大变革时期,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尚都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就旗袍而言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辛亥革命后,民国伊始,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和交融扫清了障碍,旗袍逐渐表现出兼收并蓄、中西合璧的多样变化。
至20世纪30年代末,旗袍完美成熟,堪称经典。
旗袍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女性自我解放意识增强的表现,是女性解放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旗袍变迁近代女性解放一、旗袍的变迁(1840-1940)满人入主中原后,未改旧俗,仍以袍服为尚。
但有清一代,无甚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尚都进入转折期,旗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尤其民国建立后,解除了服饰上的种种桎梏,新旗袍在乱世中酿成。
(一)清末旗袍及其特点。
19世纪末,旗袍衣身依旧宽博,肥袖过肘,下摆开衩,衣长盖住脚面,露鞋底于外。
整体造型线条平直硬朗,毫无曲线可言;如张爱玲所说,“削瘦、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
[1]袍身多绣有各色花纹,领、袖、襟、裾都有多重滚边,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别本来的衣料。
衣领“高的与鼻尖平行的硬领,像缅甸的一层层叠至尺来高的金属项圈一般,逼迫女人们伸长了脖子”。
[2]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尚都进入变革期,旗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
只是中国仍处于满清王朝的统治之下,传统的保守观念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因此可以说“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
”[3](二)民国初期旗袍的演变及其特点。
辛亥革命后,民国伊始。
虽“仍然有部分旗人妇女穿旗女之袍服的,式样跟清末几近相同,仍梳“达拉翅”,俨然一副清末旗女的典型装扮。
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
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
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
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
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
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
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
中国近代服装潮流2、(19世纪20年代)民国初年的服饰: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
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
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
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
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
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
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
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
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
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
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
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
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
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3、(19世纪30年代)近代民国中期的男子服饰: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之服装变迁PPT课件
民国初年,旗袍渐渐受到汉族女子的喜爱,从
此逐渐盛行。30年代初,有人将原本宽宽大大
的旗袍向窄瘦和苗条型发展,以显露女性的自
然曲线之美,原本的长及脚踝,开始向上伸展;
而开叉也不断拔高,直至大腿裸露。而且,对
腰围、胸围、臀围这三围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
强调与身体紧贴,务要将人体曲线暴露和刻画
至淋漓尽致,令观者一览无余。有一段时间,
-
12
蒋介石的侍从官俱穿着中山装
民国时期,西装虽已在中国落地生根,但国人也开 始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一 种中西合壁的穿着来: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 形礼帽,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 样的装束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 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上 海市市长吴铁成便经常是这么一副行头。
马面裙上的博古图
花卉女式坎肩
-
双翼鸟套裤
19
清末满族妇 女旗袍
清末服装
-
20
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放 均带一个暗斜口袋。表明当时中国 女性在精神上的革命追求之外。
即布拉吉,是俄语“连 衣裙”的音译。宽松的短袖, 泡泡的褶皱裙,简单的圆领, 腰际系一条什带。
-
21
列宁装
-
22
连 衣裙
-
23
清代的女装
左右的开叉甚至高过腰际- 。
15
皮草大衣新样式
将身体严严实实地包裹住的长袍大袖 被一点点抛弃,女性的曲线之美在一 点点顽强地绽放。衣袖不断地变窄变 短,露出珠腕玉臂;短袄的腰身渐紧 渐瘦,将纤纤细腰和优美的曲线完全 地展现出来;裙子从长至脚踝逐渐向 上伸展,女性洁白的小腿,乃至膝盖, 都勇敢地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中;衣领 从常常遮住半个脸到矮领、无领,直 到袒露出颀长、性感的脖子--民国时 期的女性,最终为自己创造了不同凡 响的服装时尚
清末民初女学牛服饰变迁中的女性解放先锋意识
清末民初女学牛服饰变迁中的女性解放先锋意识摘要:1840~1949年的百年历史时期中,中国政局动荡,各种改革思潮相互冲击碰撞。
尤其是起源于欧美的女权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服饰是社会发展的物化特征,女性服饰的变迁体现了中国女性自由解放思想的萌生和发展。
受新式教育的女学生的服饰引领了当时的服饰潮流,放足、剪发、文明新装,在当时的中国女性服饰变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代表作用,体现了女性解放的先锋意识。
关键词:近代服饰;服饰变迁;学生服;女性解放从1840~1949年百年历史时期中,中国政局动荡,各种改革思潮相互冲击碰撞,尤其是起源于欧美的女权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女性解放运动的爆发时期。
服饰是社会发展的物化特征,女性服饰的变迁体现了中国女性自由解放思想的萌生和发展。
受新式教育的女学生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有生力量,她们的服饰审美也彰显了近代女性追求个性解放的美好愿望,引领了当时的服饰潮流。
放足、剪发、文明新装,在当时的中国女性服饰变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代表作用,体现了女性解放意识,开创了时代先河。
1文献回顾关于近代女学生服饰与女性解放运动的关系已有一些研究。
田梅英在《女性妆饰与民国初年的女性解放》中认为女学生作为民初女性的一个特殊群体,民主与开放的时代使她们有幸接受近代化的学校教育,她们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超越传统,贴近时代,是时代的弄潮儿和女性自我解放意识觉醒的先锋者[1]。
郝先中在《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的放足运动》中提到,教会女校首开放足风气,指出近代中国出现有组织地反对缠足,宣传和实施放足是以教会女校为发端的[2]。
1903年金天翮在《女界钟》中提出女子剪发[3]。
1912年4月,湖南衡粹女校学生周永琪自断其发并倡设女子剪发会,被当地民政司长刘人熙取缔[4]。
1920年毛飞在《民国日报》上发表《再论女子剪发问题》,将女学生推向剪发运动的风口浪尖[4]。
从这些资料可看出,女学生服饰在当时的中国领衔时代潮流,在女性解放运动中具有先锋意识。
中国近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THANK YOU!
非常感谢!!
女子发式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民国初年至北伐,闺女多为一 长辫,拖在背后,这发型就一 直维持到结婚之日。少妇和中 年妇女多为脑后高髻,一根根 银簪簪着,插花带钿。在那个 时代,就是极入时的装扮了。 老媪髻之上还加一束假发。后 来少女剪短发,或辫双辫,留 着很密、剪得很齐的覆额发, 这叫“刘海儿”,也叫“房檐 儿”。少妇或中年妇女则梳膀 髻、香蕉髻、盘发髻等罩以发 网或发壳。鞋子则有绊子鞋 (布底、皮底两种),皮鞋。
女式褂蓝
清末满族妇 女旗袍
清末服装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妇 女界发起“新女性”运 动,都市开始出现有学 问、能应酬、能管家 (会烹饪、能缝纫)的 摩登女性,为适应这一 潮流,短袖衫、短裙开 始出现。当时崇尚苗条 的体态,衣着流行样式: 上身至腰围部分紧窄, 袖子宽大,衣裾尚圆角, 领口要大,竖领不要高, 能露出脖子为主。
至于大学生和大中学校的老师,则多是上身穿阴丹 士林布的长袍、下身穿西式裤子、脚穿布鞋。到民 国中后期,这么一种穿着打扮,俨然已经成了知识 分子的标志性服装。我们现在在反映民国时期生活 的影视作品中,还常能看到。
中山装和旗袍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价值观念 和审美习俗,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和传统 服装的形制而创制的新服式,在国际上已被 视为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所以这是 “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 3.女子服饰的变化。(1)旗袍的流行:旗 袍式样的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 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 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 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 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 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2)饰品佩戴的特 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发展,而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兼具实用价值的装 饰成为时髦女性的爱好。
中国传统与近代女性服饰演变.
服饰美学结课论文姓名:***班级:服设131班学号:************指导老师:***中国传统·近代女性服饰演变服装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支柱,上古人类用兽皮护身御寒,而这一行动,也便是人类创造衣服所迈出的第一步。
之后,随着社会的演替,衣冠服饰的演变,同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生活习惯、各民族之间以及各国之间交往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服饰史是一个国家历史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思想文化发展史中,也是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
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影响到了服装的审美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多种的审美主张。
因此有了中国古代女子服饰的变化。
夏、商、周时期的衣着主要是上衣、下裳(裙)。
此期妇女衣着与男子衣着差别不大,通常身穿束腰衣裳,宽带束腰,腹前垂“韦毕”,即蔽膝。
周代的等级制度以礼仪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后,服饰文化作为礼仪的重要部分,成为“分贵贱,别等威”的工具,服饰制度基本形成。
夏商的奴隶主贵族平时穿色彩华美的丝绸衣服,衣上织绣或绘染各种花纹。
到了周代,礼制更加森严,周代王后的礼服与天子的礼服相配衬,分“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褖衣、素纱”六服,以应对不同的典礼。
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竞相发展自己的实力,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改变了社会山的传统观念,在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同时,服饰文化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深衣是该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中国近现代的女装变化共33页PPT资料
3.花布棉袄:
当年花布棉袄的穿着方式上带有意识变革的痕迹,这种中国女性最普 遍的冬装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为少女及幼女的冬装,用鲜艳小花布做成 的棉袄,花色中多含红色,成年妇女多以质料不同的绸缎面料做棉袄面 20被20/认1/2为封建,因此,解放后参加工作的女性和女学生就摒弃了缎面采用 具有农民文化特色的花布做棉衣显示与工农的接近。
旗袍:旗袍本意为旗女 之袍,实际上未入八旗 的普通人家女子也穿这 种长而直的袍子,故可 理解为满族女子的长袍。
2020/1/2
银绣云龙纹高领中袖旗袍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
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 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
2020/1/2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布料的 花色品种增多,“的确良”的缺点 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透气 性差、化纤品对人皮肤有刺激性等。 特别是随着现在一些彩棉布料、纳 米布料的出现,“的确良”更是渐 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2020/1/2
从20世纪70 年代后期起,
主单要服装式样 有调:春秋装、 衬到衫、西服套 装多、羽绒服、 各彩式大衣、皮
夹克、喇叭裤、 健美裤、牛仔 服等。
2020/1/2
1.喇叭裤
最先打破文革款式的是喇叭裤。其 实喇叭裤在国外已流行了多年,对我国 来讲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魏晋南北 朝时期,古人就穿喇叭裤。 不准穿喇叭裤上学是不成文的规定。喇 叭裤=不良少年。
中国最典型的喇叭裤其实是牛仔裤。耐 脏耐磨、不拘小节的穿着方式着实让中 国时髦青年潇洒走一回!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而服装作为一种礼仪标志,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
服装,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忠实映像,它有时会成为守旧传统的堡垒,有时会成为革命势力的旗帜,抑或两者交锋的导火线。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就很容易发现,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人类服装的衍化。
反过来,服装的变化又会加速人们变革社会形态的决心。
人们常这样形容中国近现代的服装,说是宛如一个服装博览会,前清的、民国的、西洋的、东洋的、国民党的、共产党的,代表着各种思想与文化的服装尽在这百年之中。
近代以来,一些有志于改革的人从这种传统理念出发来提倡变革。
如康有为为了给他的变法寻找社会基础,不止一次地上书,提出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足见服装对造就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影响之深。
在物资匮乏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穿新衣对普通人来说一直都是一种奢侈。
举国陷入了买布凭证的年代,要积攒够做一件新衣裳所需的布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那时候,计划生育还未普及——一个家庭少则一、两个孩子,多则达到六、七个孩子。
因此,为做一件新衣裳,父母亲们都会在心里及早提前算计一番,并对子女进行一次排队。
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一件新衣裳,今年老大穿了,明年老二穿,后年老三穿……在父母的心里,孩子大了,心眼也开了,知道“臭美”了,就要穿得尽量体面些,小屁孩就不一样了,懵懵懂懂,只要能吃饱穿暖,就会忘乎所以,衣裳新与旧就显得微不足道,根本顾不上样式过时不过时,大小合身不合身。
于是,在一个家里,老大孩子总是责任和干活最多,但也往往是穿新衣裳机会最多的一个。
然而,穿着打补丁的衣裳却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以至于打补丁在农村一些妇女中也成了一门很吃香的手艺。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妨碍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妨碍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妨碍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别断变化。
男子的服装要紧有长袍、马褂、等等。
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普通用于交际。
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
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欢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
满族旗袍要紧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脚,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敞的花边。
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
中国近代服装潮流2、(19世纪20年代)民国初年的服饰: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阶段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歪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
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
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不。
但没多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别如从前那样宽敞。
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妨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
到了XXX代初,旗袍差不多盛行。
当时的样式变化要紧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
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
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这样,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民国男子服饰要紧有马褂和长衫。
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群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
如马褂,普通都用黑群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
长衫则用蓝群,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
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
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XXX能够别拘。
3、(19世纪30年代)近代民国中期的男子服饰: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并且,很多知识分子及少年学生还喜爱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
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