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
初中历史教案模版大赛
初中历史教案模版大赛【课程名称】: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2. 掌握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和政策;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1. 秦始皇的统一措施;2. 建立秦朝的过程;3. 秦朝的政策。
【教学难点】:1. 秦始皇实行的统一措施的影响;2. 秦朝统一前后的社会变化;3. 秦朝的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教学资料;2. 教学视频、图片、文献资料;3. 教学案例、教学实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秦朝的建立和统一话题,让学生对这一时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秦始皇统一措施的介绍;2.秦朝的建立过程;3.秦朝的政策。
三、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秦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并结合教学资料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展示分享(10分钟)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结果。
五、梳理总结(10分钟)老师对学生的讨论做出总结,并引导学生对秦朝统一的影响进行总结。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相关材料,深入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2.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利用多媒体展示秦朝的政策和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了历史思维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但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强调学生的思维拓展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历史课程设计模板
历史课程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本章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线,理解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技能目标:学生能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时间线。
具体包括:1.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2.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介绍。
3.相关历史背景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对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历史参考书,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
4.实验设备:根据课程需要,准备相关的历史文物复制品或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考试:定期进行考试,全面检测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我们将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估结果,给予学生全面的评价。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学生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初中历史教案比赛设计模板
初中历史教案比赛设计模板主题:中国古代史年级:初中时间: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事件。
2. 掌握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和文化。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的时期划分和重要事件。
2. 商代、周代、秦代、汉代等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
3. 孔子、秦始皇、刘备等著名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1. 开场引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重要场景或文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小组竞赛(2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历史知识竞赛。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用答题卡写下答案,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3. 回顾讨论(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本次比赛的内容和结果,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结束反思(5分钟):让学生结合本次比赛的过程和结果,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案。
教学评估:1. 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和得分情况。
2.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1. 历史知识资料。
2. 答题卡、奖品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探索。
2. 组织更多的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水平。
2.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3. 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设计大赛优秀教案初中历史
教学设计大赛优秀教案初中历史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西方文艺复兴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文艺复兴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3. 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家和作品。
二、教学重点:
1. 西方文艺复兴的概念和背景;
2. 文艺复兴艺术的特点和意义;
3. 代表性艺术家和作品的介绍。
三、教学难点:
1. 区分文艺复兴和中世纪艺术的特点;
2. 理解文艺复兴对欧洲文化的推动作用;
3. 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家和作品。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西方文艺复兴的话题,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背景和意义。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30分钟)
(1)讲授文艺复兴的概念和背景,介绍文艺复兴艺术的特点和意义。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代表性艺术家和作品,进行介绍和讨论。
3. 深化(15分钟)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作品,写出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2)学生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讨论。
4. 总结(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概括文艺复兴对欧洲文化的影响,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历史文化知识。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平时参与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和展示效果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和激励。
六、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高中历史教案比赛设计模板
一、教案标题《[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的历史解读与影响》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的基本史实。
- 学生能够分析[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发生的原因和背景。
- 学生能够理解[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通过文献阅读、资料收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历史责任感。
-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的核心史实。
- [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发生的原因和背景的深入分析。
- [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历史意义的多元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新课讲授- 按照时间顺序,讲解[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 结合史料,分析[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发生的原因和背景。
- 引导学生思考[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 选取与[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相关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让学生进行分析。
-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总结与反思- 总结[具体历史事件或时期名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
2023年高中历史学科教案模板5篇
2023年高中历史学科教案模板5篇2023年高中历史学科教案模板1(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
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①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联系。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①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②通过对淝水之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内迁的各族。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①我国三国鼎立时期有哪三个国家各在什么时间建立都城在哪儿开国皇帝是谁②在魏、蜀、吴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为什么2.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日益强大,这就为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束棗西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3.讲授新课 (板书)第23课西晋和东晋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16年) (板书)1.统一过程:(板书)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图示讲解。
(见板书设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
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死,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
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280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便告结束。
向学生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统一是在280年。
让学生看《西晋的疆域》图。
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历史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历史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标题(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规定的教学主题)——副标题(如果希望在标题中体现教学设计涉及到的活动主题,请统一在副标题中体现。
)一、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注明:高中历史必修或选修模块,初中历史第几册) 2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4所属的章节:5学时数: 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着重说明个人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及分析)2、内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4、设计思路:(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三、教学过程描述(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环节观察和考查,以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时间及设计意图…… …… …… ……四、教学反思注意事项: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
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
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
理论的总结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万能模板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万能模板标题:历史教学设计教案万能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如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历史现象等;(2)学会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历史素养;(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2)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历史基础知识、历史思维方法、历史素养;2. 教学难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民族精神的传承、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3. 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教学目标,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故事、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2. 讲授新课:按照时间顺序或专题,系统讲解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小组合作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提高历史素养;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答学生疑问;6. 课后作业: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积极性、合作能力等;2. 成果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考试、论文等,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3. 情感态度评价:了解学生对历史的态度、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达到预期效果;3.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满足学生需求;4. 教学评价是否全面,是否真实反映学生水平;5. 针对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参赛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参赛的基本流程和规则,掌握参赛技巧,提高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历史参赛的基本概念和类型2. 历史参赛的流程和规则3. 历史参赛的技巧和方法4. 历史参赛的案例分析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播放一段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纪录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历史参赛吗?它们有哪些类型?(二)讲授新课1. 历史参赛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讲解历史参赛的定义、类型(如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赛等)。
2. 历史参赛的流程和规则详细介绍历史参赛的报名、选拔、比赛、颁奖等环节,强调参赛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历史参赛的技巧和方法分析历史参赛的技巧,如查阅资料、时间管理、团队合作等。
4. 历史参赛的案例分析以实际案例为例,展示优秀的历史参赛作品,让学生了解参赛的精彩瞬间。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历史知识竞赛,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分组,进行辩论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历史参赛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感悟。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历史,积极参与历史竞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历史参赛的基本概念、流程和规则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如知识竞赛、辩论赛等。
3. 学生对历史参赛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大赛范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相关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与新课相关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堂讲授(1)教师讲解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
(2)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探讨历史人物的功绩。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3. 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
5. 课后作业布置与新课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
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教学改进: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五、板书设计(一)课题:XXX历史事件(二)历史背景(三)历史过程(四)历史人物(五)历史评价六、教学资源1. 教材:《XXX历史》2. 教学课件:与新课相关的图片、视频等3. 教学参考资料:历史书籍、网络资源等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历史教案课程设计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关爱人类文明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
2. 难点: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的把握,以及对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性和学习意义。
(2)播放中国古代历史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
(2)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如:找出本节课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并简要概述。
3. 合作探究(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①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②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制度有哪些?③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总结归纳(1)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如: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阅读相关历史资料。
6.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通过考试评估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设计模板高中历史
教学设计模板高中历史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旨在指导高中学生深入学习我国历史,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主题模块展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具体教学任务包括:(1)中国古代史:从远古时代至清朝,重点掌握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2)中国近现代史:从鸦片战争至今,关注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其影响。
(3)世界史:以全球史观为指导,学习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适用于高中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
在此基础上,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对象特点:(1)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2)对历史感兴趣,但学习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
(3)团队合作意识较强,愿意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4)学习压力较大,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模块的主要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
(2)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比较、评价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具备较强的历史文献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独立查找、筛选和整合历史资料。
(4)培养历史叙述和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陈述历史事件和观点。
(5)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年表等工具,提高历史时空观念。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参观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初中比赛历史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比赛,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明成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我国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明成果。
2. 难点: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比赛课件、编写比赛题目、组织比赛流程。
2. 学生准备:查阅历史资料、整理所学知识、制作个人或小组展示PPT。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比赛的目的和意义。
2. 学生分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
(二)比赛环节1. 限时问答: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历史知识、人物、事件等方面。
2. 小组展示:每组展示制作好的PPT,内容包括历史知识、人物、事件等,展示形式不限。
3. 合作探究:每组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展示探究结果。
4. 评委点评:评委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比赛的情况,肯定学生的表现,指出不足之处。
2. 学生分组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比赛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表达能力等。
3. 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更多历史资料,拓宽知识面。
2.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遗址等,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3.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历史知识竞赛,提高综合素质。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本次比赛的组织、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教学效果如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比赛中的表现是否满意,对历史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
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环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历史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新课程培训Ls0739022第一部分: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历史必修模块三2.年级:高二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单元(章节):第二单元第5课5.学时数:45分钟第二部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设定(一)目标制定的依据性分析1.学生状态的分析:通过一年的学习,高二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历史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必修一中学习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对古希腊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状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是学习本课重要的背景知识。
但由于本课涉及一些哲学命题、思想主张,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2.教学内容的分析:(1)本课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
这些思想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2)本课内容既是对西方优秀思想文化的回顾,也是对当下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
通过对本课的深入探讨和研究,能够帮助学生对人文精神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产生一定影响。
(二)目标内容1.基础性目标:(1)掌握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探讨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和意义;(2)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轨迹,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3)发挥历史借鉴作用,利用人文智慧解决问题或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2.发展性目标:(1)通过书籍和网络收集整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思想主张等资料,掌握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将教材中的重要人物、重要概念、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分为若干个问题包,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负责在课前搜集本小组所需解决问题的答案,并与其他学习小组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流精神;(3)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树立尊重别人、善待生命和平等与人相处的价值观。
高中历史教案比赛设计模板5篇
高中历史教案比赛设计模板5篇高中历史教案比赛设计模板1改革迫在眉睫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1.课前导学[课程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崛起(1 )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________建立的政权。
(2)东晋时建立代国,不久被前秦所灭,____________后,再度崛起。
2.发展(1)386年,________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______。
(2)398年,拓跋珪迁都______,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统一(1)完成:439年,北魏统一____________,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推动了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的转变。
③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阶级矛盾激化(1)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健全。
(2)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也激化了阶级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激化了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_______________。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___________,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改革______落后的统治方式。
(2 )和______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2.课堂识真知识点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C.曾多次迁都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是在()A.386年B.398年C.439年D.471年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③重用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知识点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4.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初中历史教案比赛设计模板
一、教案题目(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填写,如:《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具体知识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历史、传承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具体知识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 历史事件的关键环节和影响。
2. 教学难点- 对(具体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 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视频、故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堂讲授- 按照以下步骤进行:a. 讲解历史背景,介绍相关人物和事件;b. 分析历史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发展的原因和规律;c. 总结历史事件的影响,强调历史教训。
3.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具体知识点)是如何发展的?b. 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c.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4.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数据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历史现象。
5. 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和启示。
-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2. 作业评价-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堂测试- 进行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与效果-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2. 学生反馈- 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
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参赛模板及范例
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历史学科教课方案参赛模板及典范第一部分:教课方案模板教课方案标题(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规定的教课主题)——副标题(假如希望在标题中表现教课方案波及到的活动主题,请一致在副标题中表现。
)一、基本说明1教课内容所属模块:(注明:高中历史必修或选修模块,初中历史第几册)2年级:3所用教材第一版单位:4所属的章节:5学时数:分钟二、教课方案1、教课目的:(侧重说明个人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及剖析)2、内容剖析:(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联合自己的教课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剖析教课内容中的要点、难点;简要说明教课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3、学情剖析:(简要剖析学习者的认知特色、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课内容的认识程度等)4、设计思路:(说明事例设计者是如何依据本教课主题及其教课目的确立教课指导思想,设计教课方法的)三、教课过程描绘(采纳下述的表格式描绘,尽量采纳写实的方式描绘教课过程的真切情形,尽量将教课中的要点环节以及教课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虑的现象和事件描绘清楚)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教课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察看和考察,以及实时间及设计企图四、教课反省注意事项:1、反省不单要总结本次教课活动的长处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迪意义的事件或教课实质实行过程中的缺点。
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虑,重在经过剖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良教课的方法。
2、反省要突出要点,不必定八面玲珑,建议采纳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省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
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高,不要纯真排列事实和现象。
理论的总结要注意语言平常简洁,并利用本次教课活动的详细凭证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别人文章,或离开详细教课活动做抽象的理论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标题: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新课程培训Ls0745022
第一部分: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历史必修3
2.年级:高二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单元(章节):第二单元
5.学时数: 45 分钟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目标制定的依据性分析
1.学生状态的分析
(1)学生进入高二年级,经过高一阶段一年的磨合与适应,他们对高中新课程已基本熟悉,在学习思维和方法方面已初步具备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条件。
他们基本能把握三个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对必修1(政治文明模块)和必修2(经济模块)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模块3的学习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2)在小结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已引出第二单元的话题,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欲求,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思想模块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和掌握,这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可以通过提供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2.教学内容的分析
(1)本课所学内容对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
本课以古代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为例,介绍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即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这一思想无处不在,如崇尚自我、个性发展、主观能动性等,这些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主义。
(2)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
(二)目标内容
1.基础性目标
实现《必修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发展性目标
(1)联系中国历史上与人文精神相关的内容,与西方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
注意结合现代教育所提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加强对人文素质的理解。
(2)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分析智者学派产生的条件,尤其是根本原因;明确西方的人文精神是过去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它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3)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人文主义者及其思想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4)引导学生把本课内容与后两课内容进行综合考量,把握西方人文精神萌生、复兴和发展成熟的历史轨迹,明确萌芽阶段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准备
1.教学材料的准备及课件的制作
(1)搜集播放有关希腊文化的资料片,使学生能形象感知希腊文明,明确希腊是欧洲文化中心,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搜集与课文相关人物图片、生平资料、相关言论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3)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完成。
学习成果整理一览表
布置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模拟演绎智者学派或苏格拉底。
三、教学过程设计(可根据教学实际作灵活调整)
(一)告知教学目标
1.内容
教学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课文涉及的哲学观点比较抽象、难懂;准确定位本课内容在第二单元的地位。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略)
2.活动
观看视频;师问生答;课本剧;组织讨论;课堂检测;探究延伸等。
(二)复习旧知识
1.复习的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方式
(1)师问生答:梳理“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轨迹”,引导学生理解其发展过程中的批判继承关系,感悟历代儒学家们与时俱进的精神。
(2)归纳比较:我国古代有多位思想家对“世界宇宙万物的本原”问题进行过探究,请比较他们(老子、程氏兄弟、陆九渊、王夫之)的观点。
问题迁移:在古代希腊,思想家们又是如何认识和解答“世界宇宙万物的本原”这一命题的?
2.复习结果的期望
(1)在新单元内容的学习前,使学生对旧知识有较完整的把握。
(2)由小切口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进行横向比较,培育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并自然切入新课内容。
(三)呈现新知识
1.新知识的内容及教师活动和相应的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
播放希腊文化的资料片,导出希腊是欧洲文化中心,人文精神的发源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人是万物的尺度”一目的教学,用资料片介绍古希腊的政治、经济发展概况,引导学生“寻根溯源”——为什么公元前5世纪希腊会产生智者学派?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归纳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教师与学生一道分析指出普罗泰戈拉思想观点的进步性,并剖析智者学派的局限性,然后自然过渡到第二目内容。
(3)“美德即知识”一目的教学,可以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分配角色,演出课本剧,内容可涉及苏格拉底的生活态度、思想主张及教育方法。
讲授苏格拉底“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这一观点时,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孟子的“性本善”观点进行比较,使学生形成中西横向比较的思维习惯。
(4)“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目的教学,重点阐释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分析在《理想国》中,根据人自身智慧的条件而不是出身划分社会等级,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名师出高徒”,引导学生注意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的特殊关系。
引用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育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2.设计意图
(1)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历史意识。
(2)问题引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提升思维能力。
(3)演出课本剧,通过资料的搜集、角色的演绎,培养学生的探究、表达等综合素质;课本剧的形式,穿越时空,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3.教学活动结果的期望
由老师引领和师生双边的互动,使学生以饱满的求知热情,感知古代希腊的人文精神,在感知和欣赏古希腊宝贵的精神遗产中有所获、有所悟;提升学生感知和理解历史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纵向(古今)和横向(中外)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四)促进新知识的理解
1.“促进理解”的内容及教学活动策略
(1)对“人文主义”内涵的理解把握。
在教学中老师应耐心阐述其含义,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四位思想家的思想观点进行理解。
(2)对“苏格拉底之死”的理解。
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突破。
(3)设计“学习成果整理一览表”,引导学生进行主干知识的梳理,提升学生驾驭课本知识体系的能力。
2.教学活动结果的预期
(1)对“人文主义”内涵的把握是完整和准确掌握本课知识的前提和关键。
老师耐心的阐释,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和注意,促进对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做到轻松自如地从思想家的观点中感知“人文主义”的本质。
(2)苏格拉底为什么会成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牺牲品”?这一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探究。
通过联系必修1“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苏格拉底的性格和思想观点,应该不难得出答案。
通过师生的互动,既可突破新知识,又联系和巩固了旧知识,有效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意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3)完成“学习成果整理一览表”,既能检测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加强对新授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对“现实意义”的探寻可培育学生的发散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完善策略
1.对教学目标、方式方法的理想化思考
(1)发展性目标的第四点:把本课内容与后两课内容进行综合考量。
如果时间宽松可以展开,反之,则稍作点拨即可,待本单元结束时,再作重点强调。
(2)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与教材内容的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
例如:将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观点置于历史环境与历史背景之中去考察分析,做到实事求是,以历史的发展观来看待,不脱离其产生的时代。
如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观点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防止以今非古。
(3)教学方式方法可根据课堂的需要作适当的调整,如课本剧,如果学生演绎的效果不够理想,则不宜勉强为之,以致影响课堂的整体效果。
2.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选择的优化思考
(1)对教材内容处理
不求面面俱到,如思想家们的主要思想观点,比较繁杂,可引导学生自己梳理,归纳知识要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
(2)教学资源选择
①时间的限制,“学习成果整理一览表”在课堂内完成,对部分学生有些不易,可考虑作为课外作业。
②增加“高考体验”的内容,找近年涉及本课内容的高考题作为课堂作业,培育学生应对高考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