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说明:考试题型有三类,分别是名词解释、简答、分析。
下面,就这三大题型说一下各自的考点。
一、名词解释(共四题)1、《乌德勒支和约》1700—1713年所进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交战双方以法西为一方,英、荷、普、撒、葡为另一方。
分别于1713-4月和7月在荷兰乌得勒支签订《乌德勒支条约》,条约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菲利普一世为西班牙国王,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不得与法国合并。
荷兰获得南尼德兰的一些堡垒,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海峡,从法国取得纽芬兰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勃兰登堡的腓特烈被承认为普鲁士国王,葡萄牙取得在亚马孙河进行贸易的权利-。
《乌约》签订后形成了欧洲大陆均势,大国受到削弱,小国崛起,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英国从一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国,获得海上主宰权。
2、七年战争1756年奥普为争夺西里西亚,英法为争夺政治优势、商业、殖民地及海上霸权而进行的全欧性战争,英法普奥的继续争斗导致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
俄、西、瑞典、萨克森加入法奥一方,与英普同盟作战。
战争持续7年,结果法国战败。
1763法西与英签订《巴黎条约》,法国丧失在北美与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
法奥与普缔结了《胡勃图斯伯格和约》,确认了普对西里西亚的占领,普的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
法国、西班牙被削弱,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3、大陆封锁体系由于海外贸易竞争,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后多次组成反法同盟。
法国、英国对立,拿破仑无法从军事上征服英国,于是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战,推行大陆封锁战略。
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禁止任何从属于法国或与法结盟国向英国及其殖民地输入货物,居住在欧陆的英国人,一律拘捕,英国的商船和货品一律没收。
1807年,两次颁布《米兰敕令》规定,任何中立国家船只,只要在英国停留就将被法没收。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 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
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
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第五,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1929—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以1929年10月21日纽约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暴跌为标志,由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这次危机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生产过剩危机。
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各国严重政治危机,日、德为摆脱危机对外扩张,形成欧、亚两洲战争策源地。
2. 胡佛延债宣言经济危机之下,为解决战债问题、稳定欧洲经济、使美国商品和投资获得出路,美国采取措施帮助德国度过危机。
1931年6月20日,美国总统胡佛发表《延债宣言》,声称在一年期内延付一切政府间b债务、赔款和救济借款的本息,德国赔款与协约国所欠美国战债之间没有关系,反对取消对美国的债务。
3. 伦敦海军会议为缓解帝国主义列强之间造舰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在英国倡议下,1930年1月21日伦敦海军会议开幕。
会议于1930年4月最终签署《限制和裁减海军军备的国际条约》规定,美英日三国的主力舰比例仍是5:5:3,航空母舰比例美英13.5日8.1万吨,维持华盛顿会议规定,但确定了三国非主力舰的比例,驱逐舰10:10:7,潜水艇10:10:10.美国在非主力舰方面取得与英相等合法权力,英国海军地位进一步削弱,日本突破从前获得有利地位,但制定“补充舰队”计划,法意最终未达成协议。
帝国主义军备竞赛有增无减。
4.日内瓦裁军会议1932年2月2日在日内瓦召开国际裁军会议。
各国目的希望削弱别国的军力,以建立对自己有利的新的实力对比关系,会议上帝国主义各国矛盾重重,特别法德矛盾异常尖锐突出。
由于与会国对裁军基本任务的看法存在严重分歧,7月23日暂时休会,英美策划折衷决议,对全世界陆海空军进行有实质性的裁减作为将来正是裁军协议的基础。
12月11日英美法德意达成协议,承认德国“在各国同样的安全体系范围内享有平等权力”,表面上承认了法国关于“安全”的原则和德国“军备平等”的要求,实际德国获益。
1933年英国“麦克唐纳计划”规定德国在5年之内获得与法国意大利柏林相同的兵额,遭法国以8年期限和重新武装在8年后4年进行的反对,使德寻找到契机退出裁军会议,裁军会议实际破裂,1934年6月11日结束。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
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1.1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三十年战争(1618——1648)前的欧洲形势(P4)君主专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南特赦令:亨利四世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赦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
亨利四世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
黎塞留:1624——1642年,红衣主教黎塞留任路易十三的宰相,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将国王与国家视为一体;将加强绝对君主专制和把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国家视为两项基本国策,用高压手段治理国家。
1555年9月,《奥格斯堡宗教条约》签订后,新教与天主教势均力敌。
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中央集权实力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1608年,“新教同盟”成立,巴拉丁选侯为领袖;1609年,“天主教同盟”,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
教皇、皇帝、西班牙支持天主教同盟;法国、荷兰、英国支持新教同盟。
德意志问题复杂化,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开疆拓土的斗争。
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利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的爆发是由宗教问题引起的,但宗教因素在战争中很快不是主要因素。
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秩序。
·战争直接原因:皇帝马提亚(1612-1619)对捷克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
1618年5月23日,“掷出窗外事件”,捷克人民起义——导火线。
·战争进程: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5;丹麦阶段:1625-1629;瑞典阶段:1630-1635;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谈判:1643年起就开始了和谈。
最新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富尔敦演说1946年1月,丘吉尔应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邀赴美国。
3月,他应邀前往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
演说题目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因其演说中有著名的一句“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下来”故史称“铁幕”演说。
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
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
丘吉尔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
“铁幕”后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
富尔顿演说被认为是美英对苏联发动冷战的信号。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二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占区通向柏林的通道而引发的国际危机。
1947年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加紧对西欧的控制,合并英、美占领区,阻挠就德国统一问题和缔结对德和约问题达成协议。
1948年2月,美英法等六国召开外长会议,筹划在西占区成立德意志国家。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公布了“关于改革德国货币制度的法令”;不久后便正式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了“B”记德国马克。
这一行动成为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加深德国的分裂。
苏联对上述活动一再提出抗议和反对,于1948年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在苏占区和整个柏林发行新货币,并拒绝美国提出的西方三国参加管理柏林货币的要求。
对此,美国在英、法两国同意下将其货币改革扩大到西柏林。
同年6月24日苏联对西柏林实行封锁,切断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之间的水陆交通。
美、英则对苏占区实施交通和贸易限制,向西柏林空运物资。
柏林局势一时十分紧张。
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协,1948年5月解除对柏林的封锁。
但柏林在1948年底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
这次危机是美国蓄意分裂德国、恶化美苏关系而制造的一次事件。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彻底失败,而英、法的力量也严重削弱,只有美国依仗其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统治地位。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欧洲外交革命:18世纪50年代,英法普奥为各自的霸权利益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战争,对欧洲国际力量的分配和国家关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普法同盟瓦解,法国与世仇奥地利修好;英国背弃了奥地利,与其对头普鲁士结盟。
欧洲出现了以英普为主和以法奥俄为主的两大对立集团。
两大集团形成后,“七年战争’爆发。
⏹普法战争:1867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组成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同盟,初步实现了德意志名邦的统一。
南部的巴伐利亚等四邦,由于法国的阻挠,仍处于同盟之外。
普鲁士王国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导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在色当战役中大败法军,俘虏法皇拿破仑三世,法军的战败投降,激怒了法国人民。
9月4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路易·波拿巴统治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新政府,资产阶共和派取得了政权。
1871年2月与普鲁士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草案,答应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
通过这次战争,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法国则最终导致了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这次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权利法案》: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利,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形成和发展起来。
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标志着漫长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布列斯特和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俄国原出于协约国一方而继续作战,为了退出战争,巩固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谈判,最终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的停战协议。
这个合约对于苏俄来说是屈辱的,他是苏俄丧失了大量领土和自然、经济资源。
最新版教案近代国际关系史
绪论1.1.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定义。
国际关系史是指国际社会中各地区、各国家、各国际组织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思想、教育、宗教和民族等领域中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关系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结果的总和。
2.2.国际关系的产生。
古代和中世纪国际关系的内涵及其表现。
近代国际关系产生的条件。
地理大发现以后,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加快了由分散到整体发展的步伐;资产阶级奋起反抗,纷纷战胜封建专制统治,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资本主义渐次成长壮大,世界市场走向成熟;通讯和交通业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联系交往更加频繁;世界列强侵占落后地区,落后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的漩涡,全球形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全球性的国际关系体系宣告形成。
近代国际关系的新特征。
史入近代,独立的主权国家相继建立,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关系运作的动力源泉;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演进,主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唯一的行为主体被打破,行为者日益增多,行为日益多样化;经济关系成为国家间关系的基础,通过国际分工,国际交换,使一国的经济活动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
3.3.近代国际关系史与世界近代史的相互关系。
两者紧密联系、互相渗透。
近代国际关系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世界近代史作为载体。
当近代国际关系史从世界近代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又是对世界近代史中国际关系史这部分内容的丰富、深化与扩展。
世界近代史以叙述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主线,着重把握历史的整体发展与规律,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内部发展的历史。
而近代国际关系史主要是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外部动态发展的历史,着重从横向方面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国家间和国际组织间的外部关系,阐释近代国际关系史对全球社会发展过程的牵制和影响。
4.4.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
国际政治关系。
政治关系为国际关系中多种关系的集中反映,政治关系在国家与国家以及国际组织之间关系的演变中占据主导地位;国际经济关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说明:考试题型有三类,分别是名词解释、简答、分析。
下面,就这三大题型说一下各自的考点。
一、名词解释(共四题)1、《乌德勒支和约》1700—1713年所进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交战双方以法西为一方,英、荷、普、撒、葡为另一方。
分别于1713-4月和7月在荷兰乌得勒支签订《乌德勒支条约》,条约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菲利普一世为西班牙国王,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不得与法国合并。
荷兰获得南尼德兰的一些堡垒,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海峡,从法国取得纽芬兰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勃兰登堡的腓特烈被承认为普鲁士国王,葡萄牙取得在亚马孙河进行贸易的权利-。
《乌约》签订后形成了欧洲大陆均势,大国受到削弱,小国崛起,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英国从一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国,获得海上主宰权。
2、七年战争1756年奥普为争夺西里西亚,英法为争夺政治优势、商业、殖民地及海上霸权而进行的全欧性战争,英法普奥的继续争斗导致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
俄、西、瑞典、萨克森加入法奥一方,与英普同盟作战。
战争持续7年,结果法国战败。
1763法西与英签订《巴黎条约》,法国丧失在北美与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
法奥与普缔结了《胡勃图斯伯格和约》,确认了普对西里西亚的占领,普的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
法国、西班牙被削弱,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3、大陆封锁体系由于海外贸易竞争,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后多次组成反法同盟。
法国、英国对立,拿破仑无法从军事上征服英国,于是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战,推行大陆封锁战略。
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禁止任何从属于法国或与法结盟国向英国及其殖民地输入货物,居住在欧陆的英国人,一律拘捕,英国的商船和货品一律没收。
1807年,两次颁布《米兰敕令》规定,任何中立国家船只,只要在英国停留就将被法没收。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人物1)黎塞留:路易十三时期的法国宰相,红衣主教。
对内,他主张强化绝对君主专制统治,并努力将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的国家。
对外他将哈布斯堡王朝作为主要竞争对手,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
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提出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推动了近代国家的形成,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2)路易十四:法国国王,1643-1715年在位。
致力于独揽大权树立绝对君权,在全国建立中央集权,掌握全国大权。
对外沿袭马扎然、黎塞留的扩张政策,致力于实现法国“天然疆界”的宏大计划,夺取欧洲霸权,法荷战争后问鼎欧洲霸权,但随后实力被反法同盟一次次的削弱并在七年战争后失去霸主地位。
3)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国王。
对内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发展资本主义,发布了《民法典》,并随着他四处征战而广为流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欧洲其他各国,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
对外进行拿破仑战争,主要是他同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战争前期具有反干涉主义与霸权主义,但后期具有侵略性。
4)梅特涅:效忠哈布斯堡家族,信奉现实主义国家利益原则,坚持正统主义,竭力维护大国均势,鼓吹对他国内政的干预。
拿破仑战争后期,既促成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又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俄国西扩的企图,对欧洲均势的恢复起很大作用。
维也纳会议中代表奥地利居于主导地位,为奥地利在战后欧洲秩序的建立中谋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主导了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因此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时期也被称作“梅特涅时代”,梅特涅本人也被称作“欧洲的马车夫”。
5)俾斯麦:德国铁血宰相,统一德意志,并使德国成为欧洲强国。
对外以遏制法国防止法俄联盟为核心与欧洲国家进行结盟,形成对德国发展有利的联盟体系,即俾斯麦体系以维持欧洲的均势。
俾斯麦体系不仅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促使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同时维持了欧洲的均势,使得整个欧洲能够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整个欧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战争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的一场大规模的宗教矛盾掩盖下的世俗利益之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考试总结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一、名词解释(6个)1.国际关系: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关系。
2.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的新教徒起义,冲进布拉格城堡,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将两名帝国大臣及一位书记官从窗口扔出。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开始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退位的事件结束,是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起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
4.费边战术:一种拖延迂回的战术,不急于达到目的,用时间拖垮敌人。
5.天定命运论:即向那些所谓尚未明白确定的地方扩展美国的共和主义、宗教自由、州权、自由贸易、廉价土地等制度和价值观念。
6.埃姆斯急电:1870年7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埃姆斯休养所接见法国驻普大使,会谈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并将经过用急电通知正在柏林的首相俾斯麦。
俾斯麦故意将急电改成带有侮辱法国的语气并予以公布,进行挑衅。
法皇拿破仑三世以此为口实,7月19日对普宣战,爆发了普法战争。
7.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刺杀。
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
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由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8.二十一条: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的秘密条款。
1915年1月由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提出。
主要内容为: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延长旅顺、大连两港和南满、安奉两铁路的租借期限为九十九年,并承认日本在东三省南部和内蒙古东部的特权;中国警政和兵工厂由中日合办等。
袁世凯为了做皇帝,几乎全部接受了日本的要求。
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要求未能实现。
9.第五纵队:1936年10月西班牙内战时,叛军用四个纵队进攻首都马德里,把潜伏在马德里城内进行破坏活动的反革命组织叫做第五纵队。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2+4方案:由美国提出的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方案。
随着1989年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局势的巨大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出现新情况。
同年11月8日,民主德国宣布开放同西德和西柏林的边界。
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统一进程明显加快。
由于德国统一的问题历来是牵动欧洲全局的最敏感问题,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密切关注。
1990年2月13日美国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讨论有关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内部问题”,然后由两德和美英法苏四大国就未来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政治地位,欧洲结构,柏林地位,结束四大国的权利与义务,波德边界,对德和约等“外部问题”谈判,其结果提交欧安会35国首脑会议确认。
方案得到两德和苏英法的赞同,按照2+4方案,两德和苏英法美召开了多轮“2+4外长”会议,就德国统一的内外部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2.U-2飞机事件:1960年5月1日,苏联在其领空击落美国U-2高空间谍飞机事件。
1959年9月15-28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访美,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会谈并发表了公告。
苏联同意收回限其他占领国在6个月内就德国问题达成协议的声明,美国也同意就柏林地位和德国统一问题召开四大国首脑会议。
苏联正式邀请美国总统1960年春后访苏。
艾森豪威尔决定出席巴黎四大国首脑会议后,于1960年6月10-19日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
1960年5月1日,美国一架U-2高空间谍飞机在深入至苏联维尔洛夫斯克附近进行间谍活动时,被苏联导弹击落。
5月16日,美,苏,英,法四国首脑在巴黎举行会议期间,赫鲁晓夫要求艾森豪威尔对U-2间谍飞机事件公开道歉,遭艾森豪威尔拒绝,赫鲁晓夫退出了会议。
四大国首脑会议流产。
3.大西洋联盟政策:二次大战后,美国杜鲁门政府对西欧的总政策,形成与1946年动至1947年春。
这项政策的要点是支持西欧的复兴和联合,而这样的一个西欧要与美国密切协作。
近代国际关系史
《近代国际关系史》答题范例一、名词解释:要求:所含内容一应俱全,语言精练,高度概括。
因为分值和时间有限,所以不可过多展开,点到为止。
涉及范围:战争、条约、同盟、体系、人物、外交政策等步骤:1)首起第一句很重要。
锁定范围,定性。
比如:俾斯麦: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维也纳会议:欧洲国家为重新安排拿破仑战争后的国际秩序而召开的一次盛大的和会。
维也纳体系: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列强所建立的欧洲秩序。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光辉孤立: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年英国所推行的外交政策。
2)接下来第二步,逐一展开交待。
以三十年战争为例:背景、战争双方、导火线、经过、结果、影响、意义。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爆发的一场几乎席卷整个欧洲的战争。
它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德意志内部及整个欧洲的宗教矛盾和经济、政体、土地等世俗矛盾激化的产物。
战争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国天主教诸侯、奥地利和西班牙为另一方。
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掷出窗外事件”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
这场战争的主要战场在德意志境内,大致经历四个阶段:波希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和法国—瑞典阶段。
因为长期的战争,双方均筋疲力尽,在法国略占优势的形势下双方谈判,签订和约,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这场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均势秩序,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
二、简答题和论述题同一题目均可以设计成两个题型中的任何一个。
答题步骤基本相同,即:陈述+分析。
以课本165页第四题为例:美、日崛起为世界大国对近代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一步先分析题干,有两部分内容:第一,美日崛起为世界大国;第二,这一事实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
回答:第一,首先交待美日是怎样崛起为世界大国的。
(陈述)第二,接着分析美日崛起为世界大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学科,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以下是对一些国际关系史中常见名词的解释。
1.平等主权:指各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享有平等权利和主权,不受其他国家的干涉和侵犯。
这一原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2.霸权:指一个国家或一组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具有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能够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或影响。
霸权国家通常借助经济、军事或政治手段来维持自身的霸权地位。
3.多极化:指国际体系中出现多个具有强大实力和影响力的国家或地区,形成一个多边分权的国际秩序。
与一极化或者双极化相对应。
4.冷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经济、政治以及军事对抗。
冷战期间,国际关系呈现出一种紧张的、对抗性的状态,分裂了世界。
5.联合国:是二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联合国有193个会员国,是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平台之一。
6.冷战后的全球化:指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的加强的趋势。
全球化改变了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联系。
7.国际安全:是指国家或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威胁和风险,包括军事上的威胁、恐怖主义、经济危机、环境问题等。
国际安全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8.南北问题:指全球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不平等问题。
南北问题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之一,涉及到贸易、援助、发展等方面。
9.国际秩序:是指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之间的相对稳定和合作的规则和组织。
国际秩序对于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0.战争:是指国家间或者一方集团对另一方集团之间的武装冲突。
战争是国际关系中最极端和暴力的方式,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以上是对一些国际关系史名词的简要解释,这些名词代表了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思想、制度和事件。
研究国际关系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社会的演变和未来的走向。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家和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与国际关系史相关的名词解释:
1. 主权:国家拥有独立决策权和行使权力的能力,不受其他国家的干涉。
2. 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的规则和准则,旨在维护和规范国家之间的互动。
3. 实力政治:国家根据其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的强弱来影响国际关系。
4. 自由贸易:国家之间通过取消贸易壁垒和关税来促进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5. 帝国主义:强大国家通过控制和征服其他国家来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和资源。
6. 大国崛起: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逐渐增强,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7. 冷战: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的状态。
8. 联合国: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旨在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
9. 全球化:指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互相依赖和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
10. 多边主义:国际关系中各国通过合作、协商和共识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单边行动或使用武力。
最新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波兰-萨克森问题是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会议上俄、奥、普争夺波兰萨克森这一地区所引发的问题,维也纳会议的核心问题拿破仑所建立的华沙大公国原为普鲁士瓜分波兰时所获得,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要求按“正统原则”恢复原占领地,而沙皇企图独占整个波兰,便希望用萨克森和普鲁士进行交换。
奥地利不希望普在德意志中的实力加强,同时也担心俄国的实力强大后会在本国内部导致民族问题尖锐化,因此坚决反对普俄两国就此协议。
英国则希望维持欧洲力量的均势而支持奥地利反对普俄的行动。
经过激烈的争吵,俄普奥达成协议,瓜分了波兰。
关于萨克森问题,普鲁士获得了其部分领土并得到瑞典的波美拉尼亚,莱茵河左岸地区和威斯特伐里亚作为补偿。
《比利牛斯条约》;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条约》。
主要内容: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放弃对阿尔萨斯的要求。
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三国干涉还辽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一事。
1895年4月,三国照会日本,要求其无条件放弃对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元气大伤,无力武力抗拒三国。
1895年5月同意放弃辽东半岛,但要求中国增加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
三国干涉还辽后,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正在酝酿之中。
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是指拿破论为了在经济上击垮英国而建立的一个战略体系。
它由两次“柏林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组成。
这一体系在最初有效地打击了英国,但随着英国拓展海外贸易,并实行反封锁政策,体系的物质基础受到了动摇,后来在欧洲大陆矛盾的斗争中,大陆封锁体系土崩瓦解了。
遗产战争是指法王路易十四以继承西班牙遗产为名发动的战争,实质为法国霸权政策的产物。
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
近代国关史名词解释
近代国关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三十年战争是指发生在1618—1648年的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
它是欧洲国家间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
战争起因于德意志新教诸侯与天主教诸侯及皇帝之间在政治、经济以及宗教上的矛盾以及欧洲诸强争夺欧洲事务主导权的矛盾。
战争基本上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英国、荷兰、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
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整个战争分为四个阶段:波希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法国—瑞典阶段。
最终法国取得决定性胜利。
1648年,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根据和约,法瑞扩大了势力,德意志诸侯享有内政、外交上的自主权,新旧教获得同等地位。
三十年战争和《威约》深刻改变了欧洲政治、社会、宗教格局,创立了一系列国际关系准则,是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
《比利牛斯和约》是指1659年法西之间签订的一项和约。
《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和约》。
《比约》主要内容有: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⑶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
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约》后继续较量的结果。
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称霸欧洲作了准备。
法西联姻为以后的西班牙遗产继承与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浮笔。
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遗产战争是指法王路易十四以继承西班牙遗产为名发动的战争,实质为法国霸权政策的产物。
法国的霸权政策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
1665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去世,法王路易十四以王后为腓力四世长女的名义,向西班牙索取遗产,遭拒后转而要求割让南尼德兰,再次遭拒后于1667年向西班牙发动战争,史称“遗产战争”。
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代表坚决拒绝这⼀⽆理要求并给予有⼒驳斥,并要求帝国主义列强赔偿因武装⼲涉和封锁苏俄⽽带来的损失。
因为苏俄与列强⽭盾太深刻,会议⽆果⽽终。
会议虽没有成功,但它的召开使苏俄的和平外交政策挫败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和经济压⼒,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商界同苏俄发展经济贸易的愿望。
会议期间,苏德两国签订了恢复两国外交和经济关系的《拉巴洛条约》.会后,苏俄同⼀系列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帝国主义国家孤⽴苏俄的努⼒失败了。
《拉巴洛条约》指1922年4⽉16⽇苏俄与德国签订的恢复两国外交和经济关系的条约。
热那亚会议中,苏俄利⽤战败的德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盾,建议在平等的基础上建⽴苏德关系。
于是两国在会议期间于热那亚近郊拉巴洛签订了《拉巴洛条约》。
条约规定:(1)⽴即恢复苏德两国的外交关系;(2)按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3)双⽅放弃对战争费⽤及因战争损失⽽要求的赔偿。
《拉巴洛条约》是第⼀个在事实上肯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国际条约,是西⽅资本主义⼤国第⼀次在法律上承认了苏俄,并在完全平等与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同苏俄建⽴外交关系的条约。
它的缔结是苏德两国的外交胜利,使苏俄在帝国主义反苏阵线中打开了⼀个缺⼝,也有利于德国摆脱受协约国摆布的处境。
沉重地打击了协约国帝国主义的霸权政策,并加深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盾。
《凡尔赛和约》:1919年6⽉28⽇,以⼆⼗六个战胜国为⼀⽅,和以战败国德国为另⼀⽅,在和会上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国和约”,因在凡尔赛宫举⾏签字仪式,故⼜称《凡尔赛和约》。
和约条款是在没有德国代表参加的情况下拟订的,⼤致分以下⼏个部分:(1)关于德国领⼟的处置。
条约规定:战前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均为英、法、⽇、⽐和南⾮联邦割取;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联管理15年,期满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划归丹麦、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德国领⼟及国联直接管理区。
近代国guan
近代国际关系名词解释:1、国际关系就是指国际社会中各地区、各国家、各国际机构组织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军事、思想教育、宗教和民族等领域中互相依存、互相交往、相互突出、相互制约的关系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结果的总和。
2、教皇子午线指地理大发现后教皇为了调解西班牙和葡萄牙关于瓜分殖民地矛盾签订了一个宗教协定,划分了一条从北极穿过佛得角以西370里格处知道南极的“教皇子午线”在此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以西的地方归西班牙所有。
3、遗产战争指1665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去世,路易四世之妻腓力四世之长女,法国要求西班牙割让西属尼德罗作为陪嫁品,被西班牙拒绝。
1667年路易四世迫不及待的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结果法国被西班牙击败,这就是著名的遗产战争。
4、正统主义原则指的是法国外交家塔列朗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提出的,内容是坚持正统性是维护国家实体和体制稳定的最佳手段,恢复18世纪以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推翻的各国正统王朝,欧洲各国恢复到1792年的疆界,维也纳合约就是以这个为基础而制定的。
5、欧洲协调:欧洲协调就是指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列强以多变会议的方式协调处理欧洲重问哦提大的外交机制。
根据这一机制从1818 年到1822年欧洲列强共举行了亚琛、特勒波莱巴赫、维罗纳三次会议解决当时欧洲出现的问题,由于英国退出欧洲事务欧洲协调变成一句空话。
6、维罗纳会议:1822年10月12日,欧洲列强在意大利北部的维罗纳召开会议,讨论法国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等问题,俄、奥、普表示支持法国出兵西班牙,西班牙被镇压,恢复恢复了西班牙封建制度。
此合约是欧洲协调的最后一次尝试。
7、日美和好条约:又称《神奈户条约》是美国叩开日本国门后,于1854年强迫日本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开放通商口岸,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条约标志着美国在法律上打开了日本的国门。
8、杨达波条约:1826年英国攻占了缅甸,迫使缅甸国王孟既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杨达波条约》条约规定:缅甸割让阿萨姆等地给英国,允许英国代表常驻缅甸首都阿瓦,承认曼妮普尔等地为英国领土,允许英船在缅甸港口自由航行,该条约是缅甸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缅甸开始沦为殖民地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波兰-萨克森问题是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会议上俄、奥、普争夺波兰萨克森这一地区所引发的问题,维也纳会议的核心问题拿破仑所建立的华沙大公国原为普鲁士瓜分波兰时所获得,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要求按“正统原则”恢复原占领地,而沙皇企图独占整个波兰,便希望用萨克森和普鲁士进行交换。
奥地利不希望普在德意志中的实力加强,同时也担心俄国的实力强大后会在本国内部导致民族问题尖锐化,因此坚决反对普俄两国就此协议。
英国则希望维持欧洲力量的均势而支持奥地利反对普俄的行动。
经过激烈的争吵,俄普奥达成协议,瓜分了波兰。
关于萨克森问题,普鲁士获得了其部分领土并得到瑞典的波美拉尼亚,莱茵河左岸地区和威斯特伐里亚作为补偿。
《比利牛斯条约》;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条约》。
主要内容: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放弃对阿尔萨斯的要求。
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三国干涉还辽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一事。
1895年4月,三国照会日本,要求其无条件放弃对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元气大伤,无力武力抗拒三国。
1895年5月同意放弃辽东半岛,但要求中国增加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
三国干涉还辽后,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正在酝酿之中。
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是指拿破论为了在经济上击垮英国而建立的一个战略体系。
它由两次“柏林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组成。
这一体系在最初有效地打击了英国,但随着英国拓展海外贸易,并实行反封锁政策,体系的物质基础受到了动摇,后来在欧洲大陆矛盾的斗争中,大陆封锁体系土崩瓦解了。
遗产战争是指法王路易十四以继承西班牙遗产为名发动的战争,实质为法国霸权政策的产物。
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
1665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去世,法王路易十四以王后为腓力四世长女的名义,西班牙索要西属尼德兰作为菲利普四世的遗产。
这一要求被西班牙拒绝。
法国于1667年向西班牙发动战争,史称“遗产战争”。
1668年,在英、荷、瑞的介入下,签订亚琛条约,战争结束。
普法战争指1870—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是普完成德意志统一的三场王朝战争中的最后一场。
战后法德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规定(1)法国赔款50亿法郎(2)法国割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一部分给德国(3)赔款付清前部分德军留驻巴黎。
普法战争加深了法德的矛盾,为一战埋下祸根。
《航海条例》是英国政府旨在奖励和保护本国航运业和海外贸易的一系列法令的总称,目的是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
英荷就此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荷兰拒不接受《航海条例》,谈判破裂,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
荷兰战败,于1654年与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规定荷兰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英国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英国也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荷兰岛屿和殖民地通商。
该条约几乎是《航海条例》的翻版。
由此,荷兰作为海上大国的地位受到削弱,英国开始踏上了争夺海上霸权的殖民帝国之路。
近代国际关系史简答题简述19世纪后期欧洲主要大国的对外扩张政策:1.英国在亚非扩张的重点是阿富汗、伊朗、中国、缅甸、埃及和南非,在非洲企图实现从开罗到开普敦的“两C计划”,控制自北到南的非洲大陆。
2.法国扩张重点也是在亚洲和非洲,它们主要要是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越南和中国。
3.德国在非洲强占了多哥等地,还企图把德属东非和西南非洲连成一片,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德属殖民帝国,德国在亚洲将中国视为扩张的主要目标。
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战争及结果:1)1898美西战争,西班牙战败,1898年12月签订《巴黎和约》2)1899英布战争结果英国外交作出重大调整,由光辉孤立转向结盟3)1904日俄战争1905年9,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主要内容: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优越权利”;东三省的行政权归还中国;俄国将旅顺大连的租借权移交日本;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试评述俾斯麦的外交:1.现实主义外交:俾斯麦对外国政府的态度取决于该政策可能对普鲁士带来的损害或益处。
在德意志统一前,俾斯麦从本国实力出发,利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以谋取利益最大化,在军事行动中也充分考虑到外交的因素,比如联奥攻丹,利用地理上的关系吞并了石勒苏伊格与赫尔斯泰因;在攻击奥地利的行动中坚持不进攻维也纳以便为后来的对法战争中争取奥地利的同盟创造有利条件。
2.大陆政策:德国的统一使其成为欧洲列强的众矢之的。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四周缺少防卫屏障的地理位置使其随时面临着可能被敌对国家和同盟包围的危险。
因此,俾斯麦结合当时欧洲大陆的实际情况,提出大陆政策。
这是俾斯麦时代德意志帝国总的对外政策,核心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德国在欧大陆已形成的霸权地位。
3.外交战略布局为联奥、拉俄、亲英、反法,集中力量对付法国,其中联奥是建立体系的关键。
为实现这一战略布局,俾斯麦倡导了三个三国同盟,两个地中海协定以及一个再保险条约。
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1是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也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涵内容最广的一个体系。
2加剧了德意志和欧洲的分裂,为欧洲建立了多极体制和均势。
3主要反映的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但欧洲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大国间的战争已经开始影响到它们的海外殖民地。
4其形成代表着欧洲走出中世纪的步履,事实上促成一场全球变局。
试述普法战争的背景及影响。
背景:1.德意志仍处于分裂中,但其统一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2.在德国统一事业中,最大阻力来自法国,随着统一进程的加速,法德矛盾逐渐尖锐。
3.俾斯麦利用法国与其他列强的矛盾,通过外交努力孤立法国,同时加紧军队建设。
普法战争影响:1德统一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事件,由一个分裂国家一跃成为军事强国,打破传统欧洲政治格局;2推动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法德矛盾尖锐,欧洲列强在外交上重新定向;3统一后的德国在欧洲大国中占据主导地位;4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是欧洲国际关系紧张的催化剂和制造纷乱的温床结合史实总结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特点:1、从建立过程来看:通过与除法国以外的各欧洲大国建立一系列的同盟关系。
2、从核心思想来看:反法,维持欧洲现状。
3、从具体外交战略来看:在均势原则的指导下。
4、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凭借的是俾斯麦个人高超的外交手段,本质上是脆弱的,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
试析俾斯麦体系的形成与解体。
形成:德意志统一后,为了巩固统一的成果,防止其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困境,俾斯麦处心积虑地营造“大陆同盟体系”,为了实现该联盟体系,俾斯麦采取了一系列的步骤:1873年俄德奥三皇同盟,1878年的柏林会议后,在5年的时间内通过1879年的德奥同盟、1881年的俄德奥新三皇同盟、1881年塞同盟、1882年的德意奥三国同盟及1883年奥罗同盟,建立了一个以德国为核心,包括德、意、奥、俄、塞、罗等国的复杂的联盟体系。
至此,欧洲的国际政治形成了以德国为中心的一个被俾斯麦体系所支配的新局面。
为了进一步牵制法俄的力量,俾斯麦又通过《三国同盟续约》、1887年2月12日和12月12日英意奥两次《地中海协定》和1887年6月18日德俄《再保险条约》,基本上完成了俾斯麦体系的调整,进而俾斯麦结盟体系最终形成。
瓦解:随着威廉二世的继位、俾斯麦的下台,德国的对外战略开始实行“新路线”政策。
“新路线”认为德国必须正视俄国的敌意与法俄结盟的可能性,主张放弃与俄国结盟,转而全力加紧与英国的联系以抗衡法俄。
1894年1月法俄同盟成立,标志着俾斯麦结盟体系开始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俾斯麦体系彻底瓦解。
评述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及影响。
原因: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各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愈演愈烈,矛盾也越来越激化。
1900年在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的过程中,俄国和日本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主要是因为俄国和日本都想将中国东北和朝鲜攫为己有。
加之俄国带头迫使日本还辽后,日俄关系越加紧张,于是日本与英国结成同盟,决意对俄开战。
1904年2 月日俄战争爆发。
结果:1905年9月,日俄在美国的朴茨茅斯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
主要内容: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优越权利”;东三省的行政权归还中国;俄国将旅顺大连的租借权移交日本;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影响:日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利权的战争。
试析美西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及影响。
原因:南北战争之后,美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在北美大陆,美国通过西进运动,已经将其领土扩张到了太平洋沿岸。
由于其雄厚经济实力的拥有和海外贸易的需要,美国开始提出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要求。
1898年,美国战舰“缅因”号驶入古巴哈瓦那港,并发生了突然爆炸。
美国以此为借口,对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爆发。
结果:1898年12月,美国和西班牙签订了《巴黎和约》。
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权利,由美军占领;西班牙将波多黎各和关岛让给美国;西班牙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将菲律宾群岛让给美国。
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正式以世界强国的姿态登上了大国争霸的舞台,此后美国积极参与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简述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外交原则: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外交原则主要有(1)“主权在民”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从根本上指导了国家的外交。
(2)“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它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对不顾及人民苦难的接连发动战争的否定(3)“不干涉”原则,这是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延伸。
试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德意奥同盟国集团:1882年,德奥意三国在反对俄、法这一共同立场下,结成同盟国集团。
(2)英法俄协约国集团:20世纪初期,英、法、俄三国为了与同盟国集团争夺世界霸权,受各自利益的驱使,结成协约国集团与之抗衡。
(英德同盟谈判的破裂使英国转而与俄法协调了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的利益争夺和冲突,并于1904年和1907年相继签订了《英法协定》和《英俄协定》,在欧洲形成两极军事对峙的局面。
)简述两次巴尔干战争: 1、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1913):1912年,门的内哥罗、保塞两国、希腊相继对土宣战;土耳其求和,1913年签订《伦敦和约》。
2、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巴尔干各国因所得领土不均争吵,列强对巴尔干国家的政策加剧了巴尔干的紧张局势,1913年保加利亚向塞尔维亚宣战,保加利亚战败,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君士坦丁堡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