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

合集下载

长安城布局

长安城布局

唐长安城经扩建、修缮,城郭呈长方形,东西较长,南北较短。

经对唐长安城遗址实测,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北魏洛阳城的1.2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

据宋《长安志》记载:城内长安、万年两县共有8万户,其中包括人口众多的许多贵族官僚府第,此外尚有寺庙的僧道,教坊的舞伎、乐工,再加上常驻军队约10万人,总人口将近100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帝王都城。

二、街道坊巷的规划唐长安城的街道坊巷不惧可谓匠心独运,它那整齐划一的结构,使整个皇城都显得落落大方,秩序井然。

遥想千百年前威震世界的大唐帝国,其郁郁乎都城风貌尽情显露出一派大国风范。

“千百家似围棋书,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用来描绘这种独特的布局格式的诗句,它形象地概括了唐都长安城内的街坊布局。

长安城建筑上的最大特色,是城内街道均为东西或南北向,排列正气、方向端正,宽畅阔达,宛如一块规则明朗的棋盘。

仔细想来,那星罗密布的宫殿和街坊群,象天上星星那样罗列,又象棋子似的分布,简直就是一盘下不完的围棋。

长安城有十三座城门,其中东西南三面各有三门,北墙则开四门。

阴历闰年有十三个月,故十三座城门象征着一年有闰;北端乃宫城所在,是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处所,将这多出来的一个“闰”门放在北墙,象征着皇家“闰气”。

人体阴阳之划分有许多种方式,其中一种即为:阴为静、代表人体的皮肤,阳为动、代表流动的血液。

城墙为表面,相当人的皮肤;街道为内部,相当人之血液,这种阴阳之理在唐都长安城的建筑布局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不但城墙、宫墙为方形四周开门,被街道隔列开来的坊,周围也皆用夯土筑成围墙,四面开门,四面临街。

[原创]唐代都城长安到底是什么样子?明西安城墙西南角,采用圆形造型,据说唯一保留唐代皇城风格的建筑城内道路系统为严格的方格网状,南北大街十一条,东西大街十四条。

古代都城布局特点总结

古代都城布局特点总结
宫城方形,各边一门,四角有角楼,宫城、皇城及南北向轴线都是对称布局
明北京
北部向南收缩5里,南部延长宫门前御道长度,以容纳官署,将城墙向南移一里半,东西城墙仍为元大都城垣。加建外郭,是北京城轮廓呈“凸”字型制
皇城南部正中正阳门(前门)建有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等建筑,构成最宏伟的一组建筑群,成为古代北京标志性建筑群
皇城之北分八厢,有68坊
筑堤防潮,疏浚美化西湖,河湖纵横,构成水上交通系统。水系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元大都
三套方城:外城、皇城、宫城
皇城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地区,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制度。环琼华岛设三宫殿:大内、后宫(兴圣宫)太子宫(隆福宫)。沿大内中轴北跨湖设置中心台,作为全城中心点,中心到南部衙署为南北半径,到积水潭为东西半径,确定城市规模。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皇城灵星门、宫城崇天门和厚载门,经万宁桥,直达万宁宫中心阁
3总结经验,重实际,少主观
4经济趋于活跃,后期出现商业街雏形
北宋东京汴梁
呈不规则方形,三重方城(皇城,里城,罗城)有三重护城河
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形方格网,道路按需分级,道路走向,不求绝对工整
不再集中设市,商业功能不再限定在市内,而是分布在全城,适应封建经济需要,沿河沿街灵活布置,与居住混杂,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和市场,并有晓市夜市和瓦子
5居住坊里与道路相适应,继承元代的创新,散布于皇城四周,共37坊,居住环境良好,外城为一般居民居住
6城市水系基本承袭元大都的体系,但是漕运不入内城,给水以井水为主,城市排水系统重新整修
7城内各种宗教建筑杂然并存
清北京
继承明格局,调整功能,充实内城
取消皇城,裁撤官署,扩大居民用地
漕运货物有崇文门进城,广安门、广安渠之间形成商业区,前门大街繁华,并与西单、东单和钟鼓楼共同构成商业区。宣武门外形成会馆、官商区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教学文稿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教学文稿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

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

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

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改造重建而来的。

故秦咸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

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

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

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

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

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

唐汉长安城市规划之比较

唐汉长安城市规划之比较

唐\汉长安城市规划之比较作者:陆莹晶黄险峰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02期摘要:唐、汉两朝的长安城,选址相近,又同为当时举世闻名的世界城市,且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本文从位置和自然,规模和形态、布局和设施几个方面来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得出了对于这两个城市异同点的深刻理解。

关键词:汉长安;唐长安;异同点0引言汉长安和唐长安分别是汉代和唐代举世闻名的世界城市,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盛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它们在中国城市史上,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隋唐长安城座落在今西安市区,西汉至北周时期的长安城,位于其西北侧,位置相距很近。

这两处城址实际依托着同样的区域地理条件,“南对终南山及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沪、灞二水和汉代漕渠遗迹”,即它的区域位置,处于关中腹心,农业条件优越,物产丰富,能够保证都城的基本需求,同时四面有险可依,易守难攻,便于居高临下,控制东部中原地IX;城址正处在函谷关东西交通大干道的渭河渡口与关中东南通往长江中游地区的武关道的交叉点上,这两条道路严格受制于自然地形,因而这一交通中心位置,成为制约城址选择的关键因素。

1位置和自然条件的比较西汉建都长安,是经过争议而定的。

娄敬和张良有理有据的分析,使得刘邦下定决心,定都关中,初居栎阳,汉高祖七年,迁都长安。

而在八个世纪后的中国,一个同样强大的王朝—唐朝,同样将都城定在了长安,这些史料表明:汉、唐两代的统治者将都城选在长安,经过集思广议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从经济上、军事上还是交通上来看,选择长安市最有利的。

两代君主都选中这块宝地都是有当然都是有理由的——关中形胜甲天下。

1.1相同点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气候温润,多河道穿梭其中,所以占了运输和灌溉的便利,所以农业兴旺,物产丰饶,能保证都城对农产品的需要。

而且。

关中四面有高山,山峡屏风庇护,易守难攻,可是称得上是一个关中地区自然条件最为优越的地方。

1.2不同点两代都位于关中,但是具体地理位置上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

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

历史地理第四辑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匸:二•阻t:v“•“朱玲玲-宀我国是一个具宜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产生城市以来,不仅以规模大、居民多、建筑艺术的高超而闻名于扯,而且平面布局也有其独特性.我国古代城市乎面布局特点的产生和发展,与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尤其在都城上表现最为突出。

因此,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不仅是研究城市史本身的课题,而且是研究中国古代史、阐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所必须的.本文就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几个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社空原因,作一初I步探讨Q根据地下考古发掘和古代文献的记载,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整齐划一性:'*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这一特点,在《考工记》中记载最为明确書「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考工记》的成书年代,多数学者认为在西汉,书中设计的都城布局蓝图,考其成书前I■后的历史•是有所依据的。

从上引《考工记》可知,古代的“国”,实指都城而言。

“国〃字的结构在金文中就是作方八’、•••「•:「.・b.b・J>樋围着持戈的人。

《说文》*:“国療也,从口从或”.国、邦、或在古文字中可以互训,都皋指国都,《说文》载之甚明*“□,回也,象回币之形”。

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

”守卫着用墙回币而围着的一块地域,就7&r F=1o再把古文字向前推,商代的甲骨文中,把王都称作“大邑”、“天邑”、“终邑”。

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而称作瘁天邑商S邑字卜辞写%”形,吴大徵云“上作口形,古围字,下 郎马形,古节宇也,亦持节出使之义。

”①罗振玉以为邑之下部应是人字,“卜辞及古今文皆作马,象屁形.邑为人所居,故从口从人2农邑字上部所以从口就是都城方形围墙的象形。

所以许慎《说文》曰*“邑*国也,从口”。

…我国古代城市用方形的墙围绕四周,地下发揭的古城址和至今仍保存的=些古城都具有这样的特色.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中期城址,是我国最早的城址(或称城堡〉之一童城址的平面呈正方形!③河南登封告城镇的王城岗,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①昊大徵:電憲斋古金录辛豳册7页髦围形节形爵②罗振玉:增订弋殷虚书契考释*7页邑字之释。

(精选)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

(精选)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

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中国的城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以后才建城的,而大多数城市的平面布局也是经过了专门规划,因此,显得整齐大方,宏伟壮观。

所谓平面布局,就是指城市总体结构的不同分区,即各个不同职能区之间的比例大小,占地多少,也就是一个城市的平面形态。

城墙圈定的区域也就是城市的总面积,对这一总面积划分成不同性质的小区,以显示城市各个职能区占地的多少和具体位置,也就是城市的平面布局。

近代城市突破城墙的限制,不断向郊区扩展,但仍要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平面图,使城市的平面布局井井有序,有计划地向前发展。

城市的平面布局是城市的整体形象,对指导城市的顺利发展有重大意义,绝不能随意布局,制约城市的发展。

1.中国著名都城的平面布局在中国历史上建过都的城市以数百计,但著名都城却屈指可数,现在有所谓六大古都与七大古都之争,但多数人认为应以六大古都相称为宜,因为它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

直到现在,《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电台的对外宣传中,仍以六大古都相称。

为了叙述方便,下面按历史顺序分别介绍在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和北京等地区建都时期著名朝代的都城布局,可以代表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总特点和基本趋势。

(1)周丰镐西周的丰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位于西安西南沣河的两岸,丰京在西,镐京在东。

具体来说,丰京在沣河西岸的马王镇一带,镐京在沣河东岸的斗门镇一带。

尽管经过考古发掘,尚未发现丰镐的城墙,但丰京和镐京的具体范围已经确定,证明丰、镐二京相距甚近,实际上一桥相通,是一个城市的两个不同功能的分区,完全可以以丰镐相称。

关于丰镐的平面布局,虽然考古上尚未证实,但文献记载的却十分具体,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最早、最完整的记载,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它一直指导着中国都城的平面布局,被视作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经典。

这就是《周礼·考工记》。

关于《周礼》的成书时代,一般认为在战国,但这并不否认它记载了西周以来最完整的典章制度,开创了中国典章制度的先河。

中国建筑史——汉唐长安与明清北京

中国建筑史——汉唐长安与明清北京

一、汉长安城的规划思想1、选址中的“形胜”思想“形胜”即山川地貌、地形地势优越,便于进行军事防御。

这是西汉建都关中的基本选址思想。

西汉之所以建都关中,除了考虑到关中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和交通便利等条件外,主要是看中了“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可与守近,利以攻远”的军事地理条件。

“形胜”是汉长安城选址的基本思想。

2、规划的“法天象地”思想与神仙思想汉长安城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故称“斗城”。

“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

一是北斗象征的中央居要、政通人和、长安久长的含义,与汉初当政集团的意愿相吻合。

二是刘邦入主咸阳时,正是十月份,此时北斗的斗柄正指向西北。

三是惠帝“初城长安城”、也是元年正月、与上述条件相通。

其四、古代城市一般在正北方向不开城门,以免煞气从北方径直侵入城内,这是崇拜北极星缘故。

就以上而言。

汉长安城的北墙和南墙呈“北斗”“南斗”之势。

既有迁就地势和宫墙的客观原因。

也含有阴阳天文术数的主观条件。

二、平面构成汉城平面构成要素大多都是在武帝时期完成。

具体而言,有三点。

一是城的规模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建章官的落成,使得原有的安门大街中轴线作用失去意义,城市重心西移,以西安门、末央宫前殿、北阙、横门大街、横桥组成的中轴线趋于定型。

伴随着布局模式的改变,新增的离宫别馆、亭台楼阁遍及汉城内外的空间区域;二是城市设计思想的变化,“象天”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神仙思想也浸透在城市设计规划当中。

上林苑的昆明池象征着天河,牛郎织女分列池的两旁,成为“象天”思想的脚注。

建章宫的神明台、太液池、凤阙及闾阖门、未央官的柏梁台、上林苑的飞廉馆和挂观等都是神仙思想的最好见证。

三是城市功能的完备,从战国时期军事防御为主的城市模式中解放出来。

政治上的“重威”、市场功能的增强、交通的发达、文化的开放,使得汉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都会。

三、汉城安城的规划布局1、城市总体布局为配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故称“斗城”。

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一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1 汉长安城:①汉长安城为内城,城内主要为宫殿以及百官衙署,百姓大多居住在东门、北门外,渭河、禁苑、漕渠共同担任外城的功能。

②城内实行里坊制,“出不由里门,面大道者名曰第,爵虽列侯,食邑不满万户,不得作第,其舍在里中,皆不称第”。

③街道长短不一,宽度一致,方轨十二(一轨 1.8m)。

④横门附近为“西市”,杜门附近为“东市”。

⑤城市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与尊崇方向。

2 汉、魏洛阳城:①东汉洛阳城仍为内城,城内主要由南宫、北宫两大宫殿群组成。

②北魏省南宫,改建北宫。

铜驼街具有城市中轴线特征。

外城形成。

3 隋唐长安城:①先规划,后建城。

②有内城、郭城。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③实行内、中、外三朝制度。

④仍实行里坊制度。

4 北宋开封城:①三重城,宫城、里城、郭城。

②取消里坊制,商业区出现在交通便利的沿河、沿桥、近城门地带。

5 元明清北京城:①城址由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从金中都到元大都。

②具有“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特征。

③南城的发展与“凸”字型城市轮廓的形成。

二商业发展与宋以后城镇发展1 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

2 宋明以后城市形态有了很多变化:1)以唐代规整的旧州县城为依托,以运河桥市为中心,形成与市河平行的商业街,并沿运河两岸而伸展,运河与平行市街构成城市新的成长轴线。

2)新城城墙的轮廓不再趋向于规整。

旧城受封闭的市坊制约的规整十字街区与自然发育未经规划的新市街对比强烈。

3明清时期江南近代化进程与城镇的发展:大量唐宋以来的草市与农村聚落转为市镇,形成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镇经济结构。

中西古城市布局比较

中西古城市布局比较

• 第四是居民区多为方形或矩形。中国城市的居民区犹如城的形状 一样,也多为方形或矩形,均被街巷所分割。唐以前称为里坊, 里坊有围墙,直到现在,位于新疆吐鲁蕃以西的唐代交河古城遗 址,坊墙仍历历在目,进入坊墙后,才能看到院落的门户。唐以 后的居民区已沿街巷布设,但作为住宅的院落来说,仍为方形或 矩形,显然同中国古老的房屋结构有密切关系。 • 第五是城市平面布局多按功能分区。也就是说有官衙区、手工业 区、商业区、文化区、园林区、居民区等。当然,每个城市未必 都整齐划一,把城市严格区分为不同功能区域,但相对集中、各 有不同特色的区域也就成为不同的分区。譬如官署区、市场区、 文庙、居民区,是县级以上城市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市场在 唐代以前有固定区域,只有扬州例外,唐以后沿街布设,但并不 是每条街都成为商业街。文庙是县级以上城市必须建立的,而县 学、府学也往往在它的附近,形成文化区。 • 第六是交通干道多呈辐射式,由城区向四周放射。中国的绝大多 数城市是由城墙固定的,随着市区的扩展,通向四周的干道就以 城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出去,城区就成为城市对外联系的中心。近 代以来的大城市,这种辐射式交通网就更加明显。城市愈大,辐 射的范围就愈广,城市的腹地也就愈大,也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就是中、小城市也各有自己的辐射范围,构成中国城市的基本特 征之一。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古典时期),城市的中心是 神庙、剧场、竞技场等一系列大型公共建筑,他们 占据着城市的核心位臵,而普通的民居簇拥着他们, 如同大哥手下的小弟。
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这一时期 的城市几乎没有经过规划,大部分城市处于 自发形成的状态;城市缺少普通居民公共活 动空间;同时,教堂处于绝对统治性的位臵, 它往往处于城市的高地上,而且其本身的高 度也是其成为所在城市或地区的统治点。

《中国建筑史》——各封建王朝城市形态(附图说明)

《中国建筑史》——各封建王朝城市形态(附图说明)

《中国建筑史》——各封建王朝城市形态(附图说明)本文对《中国建筑史》中的各封建王朝城市形态特点进行了总结。

阅读时长约3min。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着这三者发展不断变化,期间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夏商周三代。

这些时期城垣都用夯土筑陈,技术比较原始。

各种区域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状态,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城市还处于初始阶段。

城市居民仍然按氏族关系聚居。

第二阶段:里仿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手工业、商业的崛起、人口的迅速增长,为便于管理,把城市分割成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限制于定时开闭的“市”中,宫殿、衙役占有全城最有利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和市门,有吏卒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第三阶段:里仿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棋盘式分割布局形式开始出现,这时“里”和“市”都环以高墙,按时启闭,和汉代无区别,但后期已逐渐放松。

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北宋都城卞梁也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在中国沿用1500多年的城市模式宣告消亡。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新建城市。

即原来没有基础,平地起城市。

如先秦时期各诸侯城。

第二类依靠旧城建新城。

汉以后多采用此种。

如西汉旁依秦咸阳旧城;隋紧靠西汉旧都等。

第三类在旧城基础上扩建。

如明初南京和北京,都属于此类。

秦-咸阳咸阳宫,秦帝国的大朝正宫,秦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

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阳市东区域。

据《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咸阳位于渭水之北、泾水之南。

秦咸阳城的地势北高南低,全城由北原向渭河逐渐低下,城市最北部是作阶梯状陡起的形势。

咸阳宫宫城东西两侧的宫殿建筑中有仿六国宫室建筑,咸阳城西南部有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市场,其东是王室或皇室使用的池苑风景区——兰池和兰池宫。

秦咸阳城已有了集中的商业区,考古发现,市在城南;在渭水河北宫殿区附近,有铸铁、冶铜的作坊和陶窑等遗址,说明当时有为宫廷服务的作坊;居民区位于城南,绝大多数被渭水冲毁,无处可考。

汉宋明三朝古都规划布局对比

汉宋明三朝古都规划布局对比

汉宋明三朝古都规划布局发展内容提要:中国古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不同历史时期的都城反映了中华在各时代的文明,中国古代的大部分都城都是经过精心选址布局和统筹规划的,都城的规划布局不仅显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更是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开放程度的折射。

伴随着社会进步,中国城市建设水平在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理论也在逐步完善,都城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很大程度上直接体现了各个时期的规划思想,很具有研究价值。

在此我选择了三个颇具代表性的朝代,以它们古都的规划布局作为着眼点来窥视整个中国古代都城发展。

关键词:古都、选址、城市规划、对称轴一、汉长安空间布局中的“觅秦制,跨周法”。

汉长安城平面近似方形,受到河道限制,西城墙较短,城墙四角筑有角楼,外侧有壕沟。

道路宽阔笔直,构成垂直相交的经纬网。

未央宫偏于城市西南角,不符合传统“宫城居中”的理念,其选址考虑了这样一些因素,沿用秦咸阳故城的中轴线,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秦咸阳在谓南的一些设施;地势要高,以重天子之威;临近长乐宫,以方便两宫的联系。

权衡之下,未央宫建在了长乐宫之西,但其偏于西南一隅还是受到后世的批评。

桂宫,明光宫建在城北后,城内居住用地减少,为解决居住用地不足的矛盾,西汉在长安附近实行陵邑制度,供达官显贵和巨商富豪居住,减轻了长安城内用地压力。

同时这些陵邑还具备了经济功能,像卫星城一样拱卫在长安城周边。

平民居住区和市分布在城的最北面和东北面。

○1“觅秦制”是指长安城和秦咸阳一样实行分散多宫制,没有集中统一的宫城,而且先筑宫后筑城。

“跨周法”指长安城在周礼的影响下建成方形,每面三门,道路纵横,面朝后市,左祖右社,有明显的中轴线,但未央宫没有居于城中。

汉长安布局还有两点不足之处,1、宫殿、官衙、居民相互混杂,功能分区不明确,与传统的等级分明不符。

2、长安城中宫殿所占面积过大,导致居住用地严重不足,后只有在周围建陵邑。

二、宋东京的菱形平面北宋东京的布局在平面上大致呈一个菱形,长轴是西北—东南方向,短轴是东北—西南方向,内城的长短轴方向恰好相反,一大一小方向相反的两个菱形碰撞出另一种美学。

古代都城内部建制和布局的变化

古代都城内部建制和布局的变化

三、内城外郭、坐北朝南、东西对称的中 轴线的布局

宫城南门(阊阖门 changhe)与城南门 (宣阳门)相对,两门 对直的南北向大街铜 驼街成为全城的中轴 线,宗庙、社稷和中 央官署分布在铜驼街 两侧。
三、内城外郭、坐北朝南、东西对称的中 轴线的布局

二是在洛阳兴建外郭 城,“东西二十里, 南北十五里”。在外 城以内划分为320个 方形的坊,每坊四边 均筑墙,即当时一里。 在郭区内四周分布皇 族、官吏、平民的宅 第,还有寺院、工商 和各种服务行业区。

二、城郭相连,城小郭大的布局 大城是官吏和平民居住地,东西约4公里, 南北约4.5公里,平面亦略呈长方形。 大城东北部和中部及偏西处,有许多铁 器、铜器、骨器作坊遗址,是手工业、 商业活动区。还曾发现过春秋墓地。小 城内部也有铁器、铜器作坊遗址,应为 官方手工业作坊。

二、城郭相连,城小郭大的布局
二、城郭相连,城小郭大的布局 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和战争,铁工具与 社会生产发展,使作为一国政治中心的 都城在形制上产生了新的面貌。即出现 城郭相连,城小郭大的布局。 这种形制一直沿袭到西汉时期。

二、城郭相连,城小郭大的布局
齐都--临淄城 古城址在淄河西岸,由大、小两城组成。小城 是宫城,位于大城西南,部分嵌入大城西南角 高地上。小城东西长1.4公里,南北长2.2公里 左右,平面略呈长方形。有门五座,东、西、 北面各一门,南面两门,其中东、北二门是通 向大郭的门道,为正门,尤以东门为重要。 北部有分布大片夯土基地,今称“桓公台”, 当为宫殿区。

东汉洛阳城
东汉洛阳城由南北两宫 城组成。 东汉初年南宫是政治中 心。由五排宫殿构成的 宠大的宫殿群,位于宫 城中轴线上有却非殿、 崇德殿、中德殿、千秋 万岁殿和平朔殿。 另外,在中轴线东西两 侧各有两排宫殿,约有 30余座,十分壮丽。

唐长安城与明清北京对比

唐长安城与明清北京对比

隋唐长安与明清北京的主要特点比较:第一:唐长安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

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另详城市建设篇),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

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

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

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前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

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型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

第二:隋唐长安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明清北京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

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第三:长安道路为严整的方格网系统,共有东西11条,南北大街14条,互相直角。

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国“胡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

东市则有120行商店和作坊。

长安城采用严格的里坊制,全城划分为108个坊,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于小坊。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特点 -----城规081班王少朋 082866 古文: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又射,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翻译: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

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

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

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

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

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通过一个学期对中国历代城市规划的学习,我受益良多,中国作为世界上城市规划科学和技术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我们祖先创造了许多规模宏大、层次分明、风貌独特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杰作。

不过古代城市虽然有劳动人民建造,但制定规划的指导思想则主要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图。

在一些完全新建的都城,如隋唐长安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明中都城等,这种意识形态的体现尤为明显。

我国的有些规划思想与周代的一些关于城市建设制度的记载有关,从《周礼·考工记》的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代城市是否严格按照这种布局,尚未能证实。

但有一点是十分明显的,就是越到后代,城市总体布局中这些规划思想的体现也越显著。

唐长安城中只有局部的体现,元大都则更全面的体现,到明清北京城可以说是严格的按照这种规划思想布局。

这套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数千年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这显然与《周礼》等儒家思想受统治阶级推崇的程度有关。

儒家提倡“居中不偏”,“不正不威”。

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城市规划布局的“宫城居中”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儒家提倡的尊卑、伦理、秩序也影响到城市及建筑群的严整、方正的布局。

中国传统的规划思想不仅在城市规划的形式和内容方面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同时还融入了道家文化队自然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

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

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

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改造重建而来的。

故秦咸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

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

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

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

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

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

历史上的都城,按面积算,唐长安城只能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

历史上的都城,按面积算,唐长安城只能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

历史上的都城,按面积算,唐长安城只能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欢迎关注搜狐号:话说大地七千年。

正文:唐长安城,面积八十五平方公里,相当于明西安城的八倍,这是事实,毫无争议,但是,百度上说,唐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人口最多时100万”,这就不对了,在此,只能说,百度又一次犯了错误,反正它的资料错误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正确的说法是,唐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

唐长安城,一如中华各大帝国的都城的惯例,包括皇宫城、皇城,外城,重重城墙,规模很大。

具体来说,唐长安城的东南西北四个角的位置,各相当于现在的胡家庙、曲江池、高新区唐延路木塔寨、西二环土门以北的任家口,北边,任家口到胡家庙一线,南边,明德门一线,东边,现在的东二环,西边,现在的西二环,唐长安城面积八十五平方公里,人口为五十万。

唐长安城很大,但并不是最大的都城,以面积计算,古代最大的都城是朱元璋修建的明帝国首都南京,明南京城包括皇宫城(即紫禁城)、皇城、京城(即应天府城)、外城,共四重,面积二百一十平方公里,因此,从面积上说,明南京城才是古代最大的城市,无论在中华范围还是在世界范围,都是古代最大,同时,从人口上说,明南京城真正达到了人口一百万。

明南京城第一,唐长安城第二,第一第二有了,那么,明清北京城是不是第三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是,面积排名第三的是北魏的首都洛阳,面积七十平方公里,人口六十万。

北魏时间长度一百四十八年,基本与北宋相等,因此,时间很长,有足够的时间和财富可以修建宏伟首都,北魏洛阳城是力主汉化的不世出的英主魏孝文帝下令修建的,修建完成之后,北魏帝国的首都从遥远北方的平城(即大同)迁到了中原的洛阳。

按面积算,明清北京城排名第四,它包括皇宫城(即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共四重,面积六十平方公里。

北京的紫禁城,面积72万平方米,南京的紫禁城,面积101万平方米,南京的紫禁城更大一些。

隋唐洛阳城排第五,面积五十六平方公里。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特点总结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特点总结
主要分布在外城,设80余坊,设8厢管理不设坊墙坊门,各户直接向街开门,古典的坊制瓦解,城市居住组织演变为按街巷、分地段、各阶层聚居生活的新型坊巷制
“四水贯都”,水系是汴梁的生命线,金水河供应城市生活用水,蔡河、汴河、五丈河为漕运,三条护城河将其沟通串联
1州府城改建不同于按军、政而新建都城
2按规划逐步建设,重实际效果为主,求形式严谨为辅
整体布局
皇城宫城、轴线
功能分区
城门、道路
市肆
居住
水系、绿化
其他
布局特点
时期一般特点
明南京
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应天府城周66里,城墙不规则,设13城门。外城西北至长江,东至钟山,南过聚宝山,筑16座城门
皇城在东南隅,为填燕雀湖而成,中央为宫城
城内分皇城、居民市肆、驻军区三个部分,市肆主要集中在秦淮河两岸。城西北为军营。三区各成系统,中央交界处建钟鼓楼
2中轴对称,道路规整,坊里严谨,市肆方整,城市布局井然有序
3分区严明,官民不相参,强化城市管理
4组织实施严密,表明当时城市建设上物质基础技术与科学水平相当发达
5规划中某些问题处理比较主观,如两市太少又过于集中,坊里制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夹城干扰交通等
唐东都洛阳
基本呈方形,北依邙山,洛河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
5居住坊里与道路相适应,继承元代的创新,散布于皇城四周,共37坊,居住环境良好,外城为一般居民居住
6城市水系基本承袭元大都的体系,但是漕运不入内城,给水以井水为主,城市排水系统重新整修
7城内各种宗教建筑杂然并存
清北京
继承明格局,调整功能,充实内城
取消皇城,裁撤官署,扩大居民用地
漕运货物有崇文门进城,广安门、广安渠之间形成商业区,前门大街繁华,并与西单、东单和钟鼓楼共同构成商业区。宣武门外形成会馆、官商区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刘华安我国传统城市的规划布局,以方直平整的街道方格网系统最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

当然在南方水乡也不乏弯曲幽隐的街巷;西南山区也有不少因山就势道路迂回逶迤的山城。

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一带,以方格网街道布局,使行政区、居住区、商业区等相对独立所组成的城市数量最多。

但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这种传统体系,也不是自始至终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我国城市规划科学及其布局结构体系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

从考古发掘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及安阳殷都等处的遗址看,城市规划思想虽处于模糊的萌芽时期,但其布局已有一定的分区,一些都邑自中心向外周多依次为宫署区、居住区、农业区、城防区、作坊区等。

郑州商城城址规模据测已达周长约7公里,城内还发现有大面积夯土台基和大型房基以及手工作坊等遗址。

这些遗址布局表明,城市是经过简单的规划的。

进入西周盛世,营城建邑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根据实际,周人还制定了一套城邑体制,自觉地把城市规划应用于城邑营建实践,从而为建立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我国传统城市内部分布结构的基本格局。

据《考工记·匠人》记载:西周的城邑规划体制主要是从城邑的等级、大小、内部布局等方面来进行规划并付诸实施的。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卒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是说:营建国都,规模为九里见方,每一面开设三个城门。

城内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街道能并行九辆马车。

城邑以宫城为中心,左建祖庙,右置社稷坛,前为外朝办事之所,后设市场交易之处。

外朝与市场的面积都是一夫,即百步见方之地。

同时规定,诸侯城、卿大夫采邑城按王城礼制,依次降低一级规格。

这种体制不仅规定全国城邑分为天子王城、诸侯国都城和采邑都城三级,而且对各级城邑的建置数量以及分布格局包括城邑规模、城垣、城门、道路等的等级,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中国古代南北城市的差异

中国古代南北城市的差异

中国古代南北城市的差异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只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

在古代,最早出现的城市的含义、功能与现在的意义完全不一样,那是只是用作军事方面,并没有其他的功能。

随着慢慢的发展,则出现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的现象,城市也就有了可讨论性。

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地域辽阔,所以城市在南北地区间也有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气温,文化,地理条件、政治、社会基础条件等因素所造成的。

而南北方的分界线是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

淮河两岸各种不同。

例如:南船北马,南米北面,南涝北旱,南经北政等。

南北城市的差异由于地理条件不同而各有差异。

例如处于北方平原地带的城市多力求方整规则,以长方形居多,道路宽敞平直,长作十字形或丁字形布置,城市中心常设有鼓楼、钟楼,从明清的西安可以看到这些特点。

明西安的面积与唐长安皇城废址约相等。

城内十字街以钟楼为中心,四面通向城门,城门外又各有关城一座。

这种布局在北方府县城中具有代表性,现存西安的钟、鼓楼均为明代遗物。

如明归德城府城,因黄河泛滥,城毁于水,正德六年迁建于原址以北的高地上。

城作长方形,设四门,城内街道较整齐,府衙,察院等职权机构占据中心位置。

南方江南水网地区以水运为主,街道房屋严两岸布置,故小城镇沿河展开呈带状,大城镇因十字形、井字形交叉河道而呈块状。

如明絮尘 2007xxxxx代的松江城府,城内除街道外还有河道系统,两者共同形成城市交通网络。

著名的古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可称是水乡地区城市布局的典型。

根据考古及文献可知,城墙位置和河道系统是唐朝以前就形成的。

南宋时江苏成为平江,是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很重要的城市,现存的平江图碑准确的表现了南宋时期苏州城的平面位置。

城内主要河道组成通向城门的干河,分出许多分支,通向各个住宅街巷。

全城河道形成一个交通网和排水系统。

南京北京都是七大古都之一,南京有龙盘虎踞之势,北京有背山带海之像。

中国历史上曾有周朝燕、十六国时期前燕,以及金、元、明、清等王朝立都北京,其间长达近70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

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

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

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改造重建而来的。

故秦咸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

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

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

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

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

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

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

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权贵所居的府邸,多布置在城中及北邻宫地段。

一般居民间里则集中在城的东北角,即宣平门大道以北地段,邻近东西二市处。

唐长安城唐长安城处于关中腹地,四面有险可依,易守难攻,便于居高临下,控制东部中原地区;城址正处在函谷关东西交通大干道的渭河渡口与关中东南通往长江中游地区的武关道的交叉点上,这两条道路严格受制于自然地形,因而这一交通中心位置,成为制约城址选择的关键因素。

唐长安城布局异常整齐,街道宽阔平正,城市绿化、美化都很讲究,有严格要求。

唐长安城形如棋盘,城内各坊都有统一规格。

朱雀门大街东西每坊南北皆长三百二十五步,皇城宫城东西各坊每坊宽六百五十步,整齐划一。

唐长安城街道十分宽敞,交通布局合理,最宽的朱雀大街达一百五十五米,其次的启夏门街宽一百三十四米,而东西顺城街则仅有二十至二十五米宽2。

这是因为,朱雀大街系御道,且行人最多,需要街道宽敞;它直通皇城宫城,宛如一条彩带,把全城连成一个整体,使宫城气势更加雄伟。

长安城绿化也搞得很好,街道两旁均有水沟,植有一行行的槐树、榆树,白居易诗“迢迢青槐树,相去八九坊”,就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绿化的美景。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态,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划严谨,街坊整齐。

由廓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

廓城平面长方形,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总体按中轴线对称布局。

廓城每面有3座城门,宫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皇城接宫城之南,内有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

廓城内分布着以纵横25条街道划分的110座里坊区和东、西两市。

东、西两市成为当时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大影响。

明清北京城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建成的,但比元大都更加雄伟壮丽。

从整个城的平面布局来看,明北京城是一座呈“凸”字形结构的城,且外城包着内城,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

从外城到紫禁城,城墙的外面绕以宽且深的护城河。

这样紫禁城就成为全城的中心,处在层层拱卫之中。

在城的四周再布以天、地、日、月坛,紫禁城俨然是“宇宙的中心”了。

北京城的建筑,又是以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为依据进行布设的。

外城南边正中的永定门,是这条中轴线的起点,皇城后门天安门以北的钟鼓楼,则是这条中轴线的终点。

全城最宏大的建筑和场景都安排在了这条中轴线为基础,在其两侧作有机的布置和组合,其周围再部署以低矮,青灰色的四合院。

整个城的规划布局形成了一个完整和谐,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袭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设置,将明代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的大量衙署、府第、仓库、草厂也改为民居。

同时将内城改为八旗居住区,令汉人迁往外城居住。

清朝还在北京城内修建了大量黄教寺庙、王府,并在西郊修建了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区。

汉、唐长安与明清北京的主要特点比较:第一、城市规模的发展:汉长安城的规模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建章官的落成,使得原有的安门大街中轴线作用失去意义,城市重心西移,以西安门、末央宫前殿、北阙、横门大街、横桥组成的中轴线趋于定型;唐长安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

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

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

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

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前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

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型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

第二、城市设计思想的变化:在汉长安城上“象天”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神仙思想也浸透在城市设计规划当中。

上林苑的昆明池象征着天河,牛郎织女分列池的两旁,成为“象天”思想的脚注。

建章宫的神明台、太液池、凤阙及闾阖门、未央官的柏梁台、上林苑的飞廉馆和挂观等都是神仙思想的最好见证。

尤其是这两种思想演绎出来的城市建筑,更是名目繁多;隋唐长安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明清北京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布局.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

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第三、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汉长安城内道路基本上沿用传统的经纬涂制,因为迁就城市形制未构成规整的并田阡陌式的网状布局,但各用地划分井井有条。

以安门大道为主轴,雍门大道及宣平门大道为南北区划分界,可谓长安城空间形态的一大特色,且全城道路,四面各门不能对应,除宜平门大道与厨门大道汇于厨门,其余均通一门,这是为适合长安城形制又形成的一特色艺术形态;唐长安道路为严整的方格网系统,共有东西11条,南北大街14条,互相直角。

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国“胡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

东市则有120行商店和作坊。

长安城采用严格的里坊制,全城划分为108个坊,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于小坊。

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有的坊设2门,有的设4门。

坊内有宽约15米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再以十字小巷将全坊分成16个地块,由此通向各户,坊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明清北京城内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

街道规划很整齐。

街道的分布基本形式是通向各城门的街道组成城市的干道。

但是,由于城市中间有海子相隔,及南北城门不对应,有些干道不能相同,故许多干道是丁字形。

在南北的主干道两侧,等距离的平列着许多东西向的胡,以胡同划分为长条行的居住地带,间距约70米,中间一般为三进四合院,大多为南进口。

中轴线的大街最宽为28米,其他干道25米,胡同宽为5~6米。

明代化为5城37坊。

这些坊只是城市管理上的划分,没有坊墙坊门严格管理的坊里制。

无论是汉长安城、唐都城长安、明清都城北京,还是中小城市,都留下了《考工记》王城规划的痕迹。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