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三元架构”模式研究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a6aaa355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36.png)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一、概述中国经济的三元结构理论是对我国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格局的一种深刻剖析和科学概括。
这一结构主要体现在城乡经济、区域经济以及产业结构三个方面,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立体框架与核心动力。
在城乡层面,表现为传统农业经济、现代城市工业经济以及新型城镇综合经济体并存且相互影响的格局在区域发展上,则体现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梯度差异及其互补协同效应而在产业结构上,是我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转型,并致力于构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
具体来说,“三元结构”理论旨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力图通过深化改革与创新政策,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国家整体经济健康、持续、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和制定适应国情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开篇陈述:简述研究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性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骨架和支撑,它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方式、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的增长动力。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复杂经济体系的国家来说,研究经济结构的构成、演变和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我国经济结构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
通过分析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我国经济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等多方面的挑战。
通过研究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明确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重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研究我国经济结构还有助于我们提高经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浅析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
![浅析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82f8e7ba69dc5022aaea0009.png)
面 xj # 卡 人 消 费 进 行 积 极 引 导 。 银 行 应 避 免 因 受 商 业 - , ̄ - 利 益 驱 动 而 回 避 对 持 卡 人 的 风 险 提 示 。媒 体 也 应 避 免 因 个 别 事 件 而 过 分 质 疑 贷 记 卡 的 风 险 防 控 体 系 。使 贷 f 公 务 卡 步 入 良性 发 展 的 轨 道 。 , i 2
维普资讯
。
犯 罪 污 点 , 意 味 着 一 生 将 没 有 前 途 和 发 展 。 目前 , 就 我
极 消 费 ” 特 点 , 导 居 民 积 极 参 与 信 贷 消 费 , 而 有 的 引 从 效 启 动 内需 、 进 消 费 、 动 经 济增 长 , 高 城 市整 体 促 拉 提 现 代 化 水 平 , 同 时 也 达 到 了 国 家 发 展 县 域 经 济 的 要 求 。
功能 的 宣 传 和财 务 管 理 流程 的培 训 。 成 全 社会 的共 形
识
浅 析 我 国 农 村 金 融 组 织 体 系 的 构 建
河 南省 农 村 信 用 社 联 合 社
我 国 当 前 的 农 村 金 融 问 题 比 较 复 杂 , 牵 涉 的 面 比
较 广 , 决 起 来 难 度 很 大 。 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有 : 村 金 解 农
三 、 做 好 县 级 推 行 公 务 卡 结 算 工
( ) 格 公 务 卡 管 理 。 立 规 范 的 公 务 卡 制 度 体 三 严 建
作 的 几 项 措 施
在 国家预 算管 理 中 , 级涉 及 的地 方 是最 广 的 。 县 国 家 也 越 来 越 关 注 县 级 地 方 经 济 的 发 展 情 况 。根 据 县 级 预 算 单 位 实 际情 况 , 笔 者 认 为 ,在 县 级 推 行 公 务 卡 结 算 。 从 以下几 个方 面人 手 : 应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a551c77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ea.png)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一、本文概述《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一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经济的独特结构和发展路径,特别是在全球化、市场化、技术革新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演变趋势。
本文概述将简要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背景,概述三元结构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及探讨文章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本文将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进行总体描述,指出其三元结构的特征,即传统农业部门、现代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并存与互动。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这一结构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分析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元结构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三元结构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等。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和评价,文章将为中国经济的三元结构提供理论支撑和分析框架。
本文将介绍文章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在研究方法上,文章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统计分析等手段,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结构安排上,文章将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分为引言、理论框架、现状分析、问题探讨、对策建议等部分,逐步深入剖析中国经济的三元结构问题。
二、三元结构理论概述三元结构理论是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工业部门之外,还存在一个过渡性的第三产业部门,即服务业部门。
这个部门包括了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金融保险、餐饮娱乐等多个领域,它们在经济中的作用逐渐增强,成为连接农业和工业的重要桥梁。
在三元结构理论中,农业部门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过剩;工业部门则采用现代生产方式,生产效率高,劳动力相对稀缺;而服务业部门则介于两者之间,既有传统服务业,也有现代服务业,其生产效率和发展速度介于农业和工业之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会从农业部门向服务业部门转移,然后再向工业部门转移。
这种转移的过程就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服务业部门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吸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还能够为工业部门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协调发展。
城乡三元金融结构与民间金融制度研究
![城乡三元金融结构与民间金融制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797264ce518964bcf847c73.png)
第29卷第4期财经研究Vol129No14 2003年4月JournalofFinanceandEconomics Apr12003 城乡三元金融结构与民间金融制度研究王维强1,于振玫2(1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200120;21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093) 摘 要:城乡边缘区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本文试图借助城乡边缘区概念,构造“核心—城乡边缘区—外围”三元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并以此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空间结构,进而从金融结构尤其是金融组织结构的层面,研究与三元区域空间结构相对应的城乡三元金融结构,探讨在三元结构下缩小城乡金融差异,解决农村金融支持问题的可能途径或方式,并从新的视角审视发展民间金融问题。
关键词:城乡边缘区;城乡三元金融结构;民间金融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9952(2003)0420035207一、城乡边缘区的界定 传统区域空间结构理论认为,区域空间结构是建立在核心—外围的二元结构基础上的,城乡之间界限清晰。
但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快,在核心(城市)和外围(乡村)之间出现了一个城乡因素彼此交融的中间地带,即城乡边缘区。
区域经济学家安德鲁(RichardBAndrews) (1942)、弗里德曼(J.Friedman)(1965)、陈佑启(1996)等曾对城乡边缘区做过大量研究。
本文试图借助城乡边缘区概念,构造“核心—城乡边缘区—外围”三元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并以此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空间结构,进而从金融结构尤其是金融组织结构的层面,研究与三元区域空间结构相对应的城乡三元金融结构,探讨在三元结构下缩小城乡金融差异,解决农村金融支持问题的可能途径或方式,并从新的视角审视发展民间金融问题。
从三元结构角度研究城乡金融问题的意义在于,能够克服二元结构下因城乡差异大而形成的“金融断层”,为城乡金融结构的弥合构造较为平稳的过渡结构,弥补乡村地区金融制度供给缺位。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历史镜鉴与体系架构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历史镜鉴与体系架构](https://img.taocdn.com/s3/m/fd4332e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0.png)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历史镜鉴与体系架构摘要在回顾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主要合作金融组织发展历程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三个特质:社区与产业双重内生性、合作性、监管适应性,并据此对现有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形式进行确认。
研究认为,完整的中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由组织、技术产品、监管、基础设施、市场竞合、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七个子体系构成。
当前,中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尚处于发展初期,应严守合作金融原则,强基固本,扎实起步。
一、引言自1864年第一家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德国雷发巽乡村信用合作社(Raiffeisen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成立以来,全球农村合作金融已走过近160年的历史。
很多国家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都是从最基层的草根组织升级为世界知名合作银行的,如法国农业信贷银行(Crédit Agricole)、德国中央合作银行(DZ BANK)、荷兰合作银行(RABO BANK)等。
它们组织系统完整、服务范围广泛,在本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农村合作金融制度虽起源于西方,但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表现出了很好的适应性。
日本农林渔业合作金融体系、韩国农协体系均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合作思想可上溯到春秋时期之前的井田制,战国时代的常平仓、隋朝的义仓与合会、宋朝的社仓等,均含有自助互助的合作思想,这种自助互助举措也贯穿于明清两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和慈善组织开始进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探索,但覆盖范围小,贫苦农民受益不多。
192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了基于农民协会的信用合作社,并于20世纪30年代在湘赣解放区深入实践。
新中国的农村信用社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其最初与农民关系密切,促进了农业农村发展。
从50年代末开始,农村信用社走向官办金融阶段(1958—1977年),后又经历了恢复“三性”阶段(1978—2002年)、产权和股份制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
关于构建我国和谐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我国和谐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ef929babceb19e8b8f6ba6e.png)
关于构建我国和谐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
必须构建我国和谐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以商业性金融为主导、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间金融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合理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有机体系,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概念和构成农村金融体系是指农村各类金融机构及其活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作为国家整个金融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在组织农村货币流通,调剂农村资金余缺,加强农村资金运动,加速社会资金周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逐步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为辅,以民间金融为补充的相互协作分工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村政策金融功能单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挂了个“空头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担着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节和协调功能,因而其业务对象和范围有相当的局限性,自1998年职能调整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仅从事粮棉油政策性收购业务,其业务功能单一地退化成"粮食银行",功能过于单一,且由于国家粮食购销体制的改变,使得其对农业投入的收购资金呈现逐年减少的态势。
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开发等缺少功能上、制度上的安排,大量的政策性业务并没有开展起来,其支持农业发展职能名不副实,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2、农业银行商业性功能趋于弱化农业银行的商业银行性质决定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经营目标。
农业是弱势产业,风险大而收益低,农业银行自然会回避风险,转而支持高收益性行业和垄断性行业。
特别在近年农业发展缓慢、农村业务量少的情况下,农业银行开始把在农村的经营机构向城市收缩和撤并,致使大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单一化、农村金融市场日益垄断化,由此也造成农村资金严重外流,对农村特别是农户的贷款基本上已经取消,使得农村业务趋向萎缩,农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日渐减弱。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8c33e56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2.png)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研究很多学者梳理了、研究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进程、现状及特点,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农村金融制度和金融改革方面,主流观点认为农村金融制度应该走商业化和合作金融并行的路径,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具有互补关系,并基于此对农村信用社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产权机制、管理模式、经营目标等方面的建议。
黄学华(2006)研究安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提出: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培育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加强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使农村金融的发展环境得到优化,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实施农村金融扶持政策,使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曹协和(2008)对转轨期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与制度安排进行了研究,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回顾,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深入分析了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建设问题,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设计与创新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结论是,要充分、有效地将宏观制度和微观制度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持续地创新与发展。
钱水土(2009)回顾了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三十年,梳理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进程,分析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特征,提出建议:发展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创新产品和服务等。
彭艺(2010)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进行了研究,梳理了建国以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已日趋完善,形成了包括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
孙刚,齐明(2010)对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研究。
在分析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之后,给出了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构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各类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
武霞(2013)提出了中国农村金融的“三元架构”模式,研究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如何各自实现自身功能并协调配合,共同促进三农发展。
我国农保融资体系结构研讨
![我国农保融资体系结构研讨](https://img.taocdn.com/s3/m/9c84d794be1e650e53ea995e.png)
我国农保融资体系结构研讨一、农业保险概述(一)农业保险的涵义农业保险是对农业的生产对象因遭受自然灾害受到损失而给子补偿的一种方式,是降低农业风险的有效手段。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和损失分摊方式,在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业损失、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政府保护农业生产,缓解农民收入波动,稳定农村经济乃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工具之一,具有社会其他经济机制所不可丰替代的作用和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我国的农业保险自1982年恢复业务以来,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农业保险在现实运作中还面临诸多问题。
目前,农业保险可说是两个弱质产业的“弱弱结合”,我国农业的成灾面积和受灾面积比例均高:在保监会统计数据中显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水平非常低;尤其是在特大自然灾害风险损失中,保险承保比例与赔偿比例都很低,整体还是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
二、我国农业保险融资面临的问题(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政府非常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但是实践中,在应对农业风险上政府采取的方式过于单一,主要是直接救助,很少采用政府对农作物保险计划资金参与的方式对农业保险提供资助或补贴。
现行的农业保险除免缴营业税外,没有国家财政补贴资金支持,也没有再保险支持。
而且由于我们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机构不够健全,缺乏相关的立法使得国家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
(二)农户自身的融资渠道匮乏、资金有限。
我国农业保险的需求较低,究其原因农民资金有限,融资能力差。
一方面农民的收入水平过低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民收入过低,增民幅度过慢,从货币需求的角度来看,农民必然把有限收入投入到满足基本生活的生存需求上,而无力顾及保障需求和投资需求。
这样一来参加农业保险的自然就少。
另一方面,农业保险费率过高。
在收入有限的制约下,农险费率过高加重了消费低的程度。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三元架构”模式的创新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三元架构”模式的创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8a6d23f3169a4517623a30b.png)
( 1 9 7 9 一 l 9 9 6 年) 、发 展 改革 ( 1 9 9 6 年一 现 今 )四个 阶段 。我 位不 清 ,治理 结构 不够 完善 ,股 东不 具备 管控权 ,对信 用 国农 村 金融 体系 “ 三 元架构 ”模式 的创 新是 在整个 经济 转 社 的 监督缺 乏 主动 性 ,不 良贷款 率持续 上涨 ,可持 续发展
关 键 词 :农 村金 融体 系;农 村 经 济 ;三 元 架 构 ;创 新研 究
一
、
我 国农 村金 融体 系 “ 三元 架构 ” 模 式 的发 最 后 ,信贷 资金 使用 率低 ,缺 少开 发功 能和 引导功 能 ,使
得新 业务难以开展起 来 。
展 现状
从 结构 上来 讲 ,我 国农村 金融 体系 已经 形 成了 一个 由
涉农 金融组织 中与 “ 三农 ”关系最紧密 的金 融枢纽 。
分发 挥 出来 ,效率 有待 提升 。第 二 ,业务 经营 行为 普遍 存
随着整 体经济 的改革 与发展 ,“ 三元架构 ”体 系经历 了 在商 业化 现象 。热衷于 向收 益率 较高 的非 农业 生产 领域 或 兴起 ( 1 9 5 1 ~ l 9 5 8 年) 、发展停滞 ( 1 9 5 8 - 1 9 7 9 年) 、发 展重建 向城 市产 业服 务 ,使大 量 的农村 资金 向外 流失 。第 三 ,定
【 资源配置 】
农亚经 济 2 0 1 5 / 5
我国农村金融体 系“ 三元 架构" 模式的创新研 究
◎潘 宗英
摘 要 :我 国农 村 金 融体 系是 一 个 政 策 性 金 融 、 商业 性 金 融 、合 作 性金 融 的 “ 三 元 架 构 ” 模 式 ,本 文 以我 国农 村 金 融 体
中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三环式”管理体系探析
![中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三环式”管理体系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d080e1f61fb7360b4c6529.png)
为 形 成 长 期 良性 循 环 的 管理 制 度 做 出贡 献 。
、
文 献 综 述
Hale Waihona Puke 关键词 : 中国农村 ; 小型金 融机构 ; 三环 式
全农 业保 险 制 度 , 改善 农 村 金 融 服 务 ” 。据 此 , 中 了农村 小 型金融 机构 产 生 的原 因主 要来 自于诱 致 H u g h T P a t r i c k ( 1 9 6 6 ) 提 出 了需 求 国人 民银 行 和 银 监会 也 专 门发 出通 知 , 先 后 就 小 性 制度 变迁 ,
信用 社 改革 , 鼓 励 有 条 件 的地 区 以县 为单 位 建 立 种 类之 一进 行研 究 。其 中比较 重 要 的文 献 研 究有 社 区银行 , 发 展农 村 小 型金融 组 织 和小 额 信 贷 , 健 S t i g l i t z 和 We i s s ( 1 9 8 1 ) 运用 信 息经 济 学 理 论 分 析
中 图分 类 号 : F 8 3 2 . 3 5 文 献 标 志码 : A
纵 览 世 界 范 围 内对小 型金 融 机 构 的探 讨 , 虽 然 前人 学 者 们 累 积 了不 少 理 论 与 资 料 供 后 人 参
但多数以理论分析为主 , 偏重实践层面的并不 2 0 1 0年 《 中共 中央 关 于 制定 十二 五 规 划 的 建 考 , 且 通常 把农 村 小 型 金 融 机 构 作 为 金 融 机 构 的 议》 ( 简称 “ 十二 五 ” 规划 ) 中 明确 提 出 “ 深 化农 村 多 ,
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及其作用
![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及其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760805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6a.png)
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及其作用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也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建设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及其作用。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现状在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上,目前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来源不足、金融品种单一、市场缺乏竞争机制、金融风险较高等问题。
目前,国内的农村金融主要分为三部分: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以及农村小额信贷公司。
但是,这些金融机构在资金来源、贷款利率以及金融产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方向在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时,应该首先解决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
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信用担保、建立农村银行网点等。
同时,应该加强金融机构的设立,鼓励利用电子商务等先进技术手段,拓宽农村金融的渠道,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农村金融体系的作用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首先,农村金融体系能够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助力农民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
其次,农村金融体系有助于加大政府和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支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农村金融体系的深化和完善对于农村金融体系的深化和完善,应该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例如,加强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引导,给予金融机构更多激励政策的支持;同时,应该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加强风险控制意识,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的建设方向中,应该注重不断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推动创建农村金融发展新局面。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fc0a910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f.png)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引言我国经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由多个部分构成,而这些部分又彼此相互作用,形成了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
这个三元结构是指我国经济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并分析其特点和现状。
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等原始生产部门。
在我国经济中,农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经济的基础。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农业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农业也是我国农村地区的支柱产业,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然而,尽管农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农业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比如,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较慢,农民收入较低,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等。
因此,我国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指制造业和工业部门。
在我国经济中,制造业是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了巨大的贡献。
制造业不仅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技术实力。
然而,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短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
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对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金融、教育、医疗、旅游等行业。
在我国经济中,服务业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
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竞争力。
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服务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加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这三个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应该加大对农业和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推进服务业的发展和改革。
构筑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三元结构的农村金融体制研究
![构筑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三元结构的农村金融体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ddae94dc850ad02de804186.png)
的持股制以及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干预,与合作制的特征吻合不多,却更像集体制。在计划经济时 代,农信社系统是动员农村资金支持工业化的一个途径,也是政府维持农村稳定的有力武器。改革开放 以来,农信社在“放权让利”的改革浪潮中开始了渐进式的改革道路,不过,改革基本上停留在内部组 织体制和行业管理体制的整合上,未见实质性的制度突破,而与改革相伴而生是极高的不良贷款率和极 低的金融服务效率。在国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农村信用合作成功的范例,而中国 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却失败了。显然,这并不是合作制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中国目前的制度环境没有为合 作制的移植做好铺垫。在中国,农信社始终是分散的、存在于农村的以及重台于基层政权治理边界的,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大凡国外成功的农村信用合作组织都有一个自下而上的完整组织系统,并且 城市和乡村并举。在发达国家,合作制是农户“自组织”起来从而成为市民社会一部分、以保护自己的 金融支配权的重要手段。显然,围家权利的强大,国家管制合作金融的目的是防止农村信用社倒闭,进 而维持农户的基本金融需要、达到稳定农业生产的目的。而我国当前的农信社改革,似乎只有股份制商 业化一条道路,甚至有的专家扬言农信社只有倒闭的唯一前途。这种把农村合作性金融搞倒、搞死、搞 变性的指导思想对应我国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实践有百害而无一利。 (四)乡村集体金融的被迫关闭。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集体经济解体后加强集体资产的有效管
三、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几个有代表意义的现 象如下所述。 (一)国有农村金融的刚性退出。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都表明,国有农村金融部门在 执行政府政策和自身的绩效方面并不好,中国的情况也不例外。农行是政府垄断农村金融产权的主要形 式。建国以来虽经几起几落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提供信贷给农户和乡镇企业,确实发挥了稳定农业 产出、支持农户增收、促进农村工业化的目的。但1995年开始的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 危机过后,使其大大加速了退出农村的步伐,它向城市转移了绝大多数的农村业务、机构和资金。仅黑 龙江省农行,县以下机构从1997年的1000多个下降到2007年的90多个。
农村金融体系框架, 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小额信贷
![农村金融体系框架, 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小额信贷](https://img.taocdn.com/s3/m/88bb440476c66137ee061956.png)
农村金融体系框架、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小额信贷杜晓山什么是合理的农村金融体系? 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状况如何?今后可能的改革思路是什么? 农村信用社如何做好小额信贷? 这些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一、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框架(一) 农村金融体系现状自1996 年以来,如果撇开民间金融或借贷行为不谈,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基本上形成了政策性功能、商业性功能和合作性功能相区别的三类金融机构,即分别设立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
从形式上和一定程度的实际功能上看,我国已经初步并逐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这种合作金融为基础,农业银行这种商业金融和农业发展银行这种政策金融各司其职,三者间彼此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
而作为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则承担对它们实施政策指导和监督的功能。
不过,笔者认为,这种农村金融体系框架的形成,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且有时仍有反复。
这种体系和改革方向应该说是合理的、正确的。
它初步改变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功能混淆不清、利益冲突、机构单一的局面。
在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过去只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虽然农村一直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包括半官方的金融机构,例如农村合作基金会、储蓄会、农经服务公司(站) 等,以及广泛存在的民间借贷,例如钱庄、标会等,但是,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业务中占有绝对优势。
从宏观上看,正规金融机构的单一性特征是明显的。
如果考虑到信用社的官办性、商业性追求,则机构的单一性特征就更为突出。
这种单一性的局面,在微观上导致了农业银行和信用社机构内部上述三种功能的冲突,使每种功能都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在宏观上又形成了正规金融功能欠缺的局面。
因此,上述1996 年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从一些国际经验看,这也是合理的、正确的。
(二) 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应解决的问题迄今为止,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健全还远没有完成。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思路分析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思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9d132a4b35eefdc8d3335e.png)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思路分析内容摘要:近年来,农村金融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框架的对策建议。
在这一框架中,构建了既包括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也包括商业性金融机构,还包括民间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金融机构等多种组织形式相互竞争、协同发展的混合型农村金融体系。
关键词: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农村金融体系监管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民收入的提高,这一切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都需要农村金融这一经脉的畅通。
然而我国农村金融越来越成为制约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
如何破除农村金融的瓶颈约束,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为当前各方面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从1979年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迄今为止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中国农业银行。
其业务经营范围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无异。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信贷资金运用绝大部分集中于粮棉油流通领域,而以购销信贷为主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资产业务也出现规律性下降。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许多相应的研究表明,农村信用社表现出“非农化”特征,或“城市化”特征,表现为农村信用社网点设置的城镇机制化趋势、资金流向的城市化和从业人员的城镇居民化。
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6月,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覆盖面仅为25%,多达3/4的农户没有享受到贷款。
农业保险。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主要包括:农村合作基金会,1997年当局做出了清理整顿、关闭合并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决定。
随后的1998-1999年,整个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彻底解散并进行了清算;除农村合作基金会外,非正规性金融组织还包括:亲友之间的个人借贷行为、个人和企业团体间的直接借款行为、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高利贷、各种合会、私人钱庄等。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d7f86210b52acfc789ebc955.png)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内容提要:本文认为, 中国传统经济中二元结构的特点, 决定了我国不能走从传统农业社会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道路, 而必须经历一个农业部门、农村工业部门与城市工业部门并存的三元结构时期。
这种三元结构已在中国形成。
由二元结构转变为三元结构, 并不意味着距离国民经济结构一元化的道路更漫长了, 而是加快了结构转换的进程。
作者分析了三元结构在我国形成的客观条件、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分析了推动三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的条件, 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迄今为止, 世界上众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 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演化, 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因此, 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 首先必须实行工业化。
但是, 在不同的国家, 推进工业化可以有不同的道路, 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也会表现出选择的差异。
10 年来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兴起与发展, 使中国走上了独特的工业化道路, 国民经济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分析与研究其演化的历史进程和趋向、生成的特定条件、发展中的特殊课题以及可能选择的对策,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新变化如果将中国的工业化放到10 年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 那么不难发现, 它经历了阶段性的变化。
由于阶段性目标不问, 衡量标准不同, 也就自然会有道路与方式的不同选择。
中国在50 年代开始的工业化进程基本上是以城市为依托、以争取工业最大产出的增长为目标的。
在20 多年以至更长的时间里, 中国工业以相当高的速度增长。
然而,上述过程是与农村相分离的, 中国农民实际上没有直接参与。
一方面,城市工业所能提供的职业非常有限, 大部分新增劳动力不得不安置在农村, 并且主要是从事种植业,另一方面, 由于采取了城乡分割的社会体制, 特别是推行十分严格的户口政策, 限制人口的自由迁移, 使得农村人口不可能大量地流向城市。
不仅如此, 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还是在农业生产率很低的条件下发动的, 可以说,工业的高速增长是用牺牲农业来实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三元架构”模式研究大量的研究和事实经验告诉我们,良好而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积极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反,自身存在诸多缺陷且并不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不但不会拉动经济发展,还将会对农村经济产生负面的作用。
面对“三农”问题已然成为当前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所要面对的重点和难点的客观事实,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无疑将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一个突破口。
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从“机构观”来看具有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的农村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三元架构”的完整体系,但从“功能观”来看却没有发挥出相应的功效,对我国特有的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总结,正是我们对农村金融体系完善的主体和现实出发点。
文章首先对相关的概念和文献进行梳理回顾,对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呈现出的“三元架构”模式进行了界定并总结了这一模式的特点,逐一分析了构成这一模式的三要素——农村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发展历程与功能特点,同时认为“三元架构”模式形成的原因理论上源自金融服务需要分工,农业供给本身的公共产品特性和农村金融服务中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践中源自一方面“三元架构”体系中三种元素具有各自不可弥补的缺陷,需要相互协调补充;另一方面是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三种要素的功能有不同的需求。
在对“三元架构”模式进行了理论剖析之后,我们又对这一模式的各组成部分的现实情况进行了定性的分析。
政策性金融当前业务覆盖面低,基本的金融资源配置功能都不能很好发挥的情况下,没有起到诱导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增加对农业投入的作用;农村商业性金融离农现象明显,自身也存在不良贷款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的可持续发展困境;农村合作性金融在三者中支农业务覆盖面是最高的,但效率极低,目前存在商业化趋势,对农村业务不积极,自身扭曲的治理结构阻碍其发展,同时,较高的不良贷款率使得自身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三元架构”体系整体效率低下,功能发挥不全,重视单个金融机构改革,忽视了整体的协调配合,重视组织形式改革,忽视了功能的提升。
同时,为了用数据更直观的反映这一体系的运行效率现状,文章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三元架构”模式的总体效率和区域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总体效率分析中的格兰杰因果检
验表明,只有农村金融体系的规模效率的前期提高是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Granger原因,而农村金融体系结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期变化均不是农业发展、农民纯收入变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这一结论表明农村金融体系目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主要依赖投入规模的增加。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农村金融体系规模效率对农业发展、农民纯收入、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农村金融体系三种效率中占主导地位,农村金融体系结构效率、农村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对农村经济的三个方面的影响占次要地位。
这也进一步表明我国农村金融仍处在依赖投入规模扩张发展的初始阶段,金融体系结构效率有待优化,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2)区域效率分析表明,中、东、西部农村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整体效率高于中部,而中部地区的总体效率高于西部。
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纯技术效率上(相关配套制度有待完善和金融组织的管理水平低下)也表现在规模效率上(金融资源投入仍显不足)。
定量分析的最终结论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效率提高主要依赖金融资源
投入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这种金融资源投入的规模却严重不足,如何扩大农村金融体系的投入规模,提高覆盖面,就成为了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首要问题。
同时技术效率的差异要求农村金融体系内各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另外,由于区域间存在效率差异,在农村金融相关政策制定上不能“一刀切”。
文章最后一部分探索了对于“三元架构”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的解决之路。
总体目标为依照完善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元架构”体系、各构成要素最终实现体系功能上的协调和自身可持续发展。
建议政策性金融恰当处理财政功能与金融功能,加大支农业务覆盖面的同时,实现自身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逐渐变直接参与为间接干预,着重完善诱导功能;建议对农信社为代表的合作性金融实施改革,符合条件的可以通过商业银行式的股份制改革,转化成商业性金融组织,不符合条件的农信社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一方面保存了合作的本质,另一方面实现增资扩股。
明确农村商业性金融的定位,通过政策诱导增加“三农”业务覆盖面,同时优化商业性金融资本结构,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出“三元架构”模式的两种创新探索一是股份合作制改革后的合作性金融建议与政策性金融联合办成“上官下民”的高效组织形式;一是
动员“三元架构”体系内的所有要素,共同构建“金融互联网”。
同时尽快改善相关配套环境,为解决“三农”问题打好金融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