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0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③行政手段
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 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 经济的手段
特点:直接,迅速
这三个手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 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 成了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 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相同 点
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 控间接化、经济运行法制化)
忆一忆
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不是万能的
解决 自发性、盲目性、 措施 滞后性 宏观调控
由此可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市场调节不行, 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必须把市场调节 (无形手)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有形手)结 合起来。
特征之二——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特征之三——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比较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经济基础:坚持公有 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根本目标:以实现共 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宏观调控力度:社会 主义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 的宏观调控
不 同 点
1、经济基础:以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 私有制为基础。 2、根本目标:以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 值为生产目的。
市场是有效的
资源配置方式
国家
+
宏观调控
(基础)
手拉手 无形手
(弥补)
向前走
有形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加强宏观调控
(1)含义: 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 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宏观调控是一种国家行为。 (2)主要目标:
①促进经济增长 ②增加就业 ③稳定物价 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1、市场:狭义的市场是指人们进行商品买卖的场所;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定地区内以货币为媒介的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产物。

人们对市场的认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而不断深化、充实和完善。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正如列宁所说:“商品经济出现时,国内市场就出现了;国内市场是由这种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列宁选集》第1卷,第189页)。

而且市场的含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含义。

“市场”最初的含义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市”就是买卖,“场”就是场所,“市场”即买者和卖者于一定的时间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换的场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分工更加精细,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货币职能的进一步完善,商品交换并不固定局限在某些场所,而可以采取电话、电报、邮汇、电汇、传真等多种形式和方式达到商品交换的目的,因而,市场这一定义,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从微观市场学观点看,即从卖方立场来研究买方市场。

那么,市场是由那些具有特定需求或欲望,而愿意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求或欲望的全部的潜在顾客所构成。

从宏观市场学观点看,市场是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

而把市场的概念定义为:市场是具有需求欲望和购买能力而进行交易活动的个人、企业和组织这一需求主体与商品所有者这一客体的关系。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形式,是指主要由市场价格调节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是商品经济的高级的、成熟的发展阶段。

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方式;另一种是计划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单一的、纯粹的市场方式或计划方式,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往往是以某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辅。

如果某一社会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计划方式为主,就叫计划经济;如果以市场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经济就称为市场经济。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

2.按劳分配有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所有制结构(一)公有制经济1.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根本原则);2.公有资产占优势;3.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整体态势。

(二)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混合所有制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三、分配制度(一)按劳分配1.原因公有制是前提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物质基础。

2.形式工资、奖金、津贴收入。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实质: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

2.管理要素参与分配,如管理者工资收入。

3.资本要素参与分配,如凭借资本取得的利益。

4.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如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

5.劳动要素参与分配,如非公有制雇拥劳动者收入。

四、产业结构划分(一)产业结构1.第一产业(基础)如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

2.第二产业如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

3.第三产业(服务业)如流通、服务、房地产管理也、各类技术服务业。

(二)按资源密集程度分类1.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造业。

2.资本。

3.技术或知识。

五、社会生产环节1.内容(1)生产起决定作用。

(2)分配、交换,是桥梁和纽带。

(3)消费时最终目的和动力。

2.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水平,为消费者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六、国民收入分配(一)三次分配1.初次分配(生产部门、市场机制)如最低工资标准、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2.再分配(政府)如税收、社会保障、政府转移支付。

3.第三次分配如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二)效率与公平1.初次分配、再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

2.再分配更注重公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点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点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质的规定性和依据1.质的规定性:A 从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从发展程度水平来说,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还有诸多不适应的部分,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2.依据A由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B由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2.依据: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之相适应,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促进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已成为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3.正确理解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也不意味着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越好。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而其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关键是要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质量,控制力和竞争力。

(3)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的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适当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所有制结构改革1.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包括资源性领域在内,以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为改革的主要形式。

2.引入市场机制。

3.对国有企业诱导出倒逼机制。

4.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而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1)所有制结构。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长期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

(2)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以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根据市场变化,自主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战略。

其次,要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再次,要积极稳妥地扩大股份制企业的试点工作。

'。

(3)宏观调控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仅限于统筹规划、总量控制、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査监督等方面的职能。

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运用政府支出、税收等财政政策手段和货币发行、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手段,以及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4)价格制度和市场体系。

建立、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

通过强化市场的调节作用建立完备的市场体系,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要素市场,形成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衔接的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

同时要培育和健全价格机制、利率机制、工资机制、汇率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5)分配制度。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体制。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要素分配等多种方式并存;应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坚持多劳多得;要坚持公平的原则,解决收入两极分化问题,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考研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纳

考研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纳

考研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调节供需关系、发挥价格机制作用的经济体制。

它既是市场经济,又是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但也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则和要求。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经济主导地位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取代了过去由计划经济主导的模式。

2. 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仍然是主要成分,国家对经济调控和宏观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等其他形式的经济发展。

3. 市场竞争机制的运行:市场经济需要有充分的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

市场竞争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4. 政府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仍然发挥着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效地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保持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健康。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遵循一些重要原则,以保证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大前提下的正确运行。

1. 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仍然是经济的主体。

公有制的发展应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体现了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劳动和贡献程度获得相应报酬的原则。

3.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经济效益的增加不应以损害社会效益为代价。

4. 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1. 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起点,主要任务是进行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先富只是共同致富必然经历的过程,“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3)我国为什么要把坚持社会主义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①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宝贵经验;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国家的宏观调控(1)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有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②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行业和领域市场都能够调节,同时它还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三大固有弊端,单纯由市场调节会引发严重后果;③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含义: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4)手段:①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可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方式。

公共基础知识之经济学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之经济学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经营自主性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

(2)平等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

(3)竞争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4)开放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性。

(5)健全的法制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2、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1)利益刺激功能。

(2)自动导向功能。

(3)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4)调节供求功能。

(5)优胜劣汰功能。

(6)自动调节收入分配功能。

(7)传递信息功能。

3、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现实中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非竞争性(2)市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

(3)市场无法克服外部不经济。

(4)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信息和理性的不完备性。

(5)市场难以克服失业、通货膨胀和市场失衡。

(6)市场无法克服收入分配的非公平性。

4、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

5、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具有自觉性、诱导性、间接性、灵活性,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通常的做法是,政府运用工资、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实行劳动政策、物价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贸政策,达到劳动平衡、产品平衡、货币平衡、财政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国内外总供求平衡。

(2)法律手段。

国家根据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市场经济运行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和政府行为,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法律手段具有超前性、普遍性、稳定性、强制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过几百年的积累,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使一切经济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行政手段。

政府根据宏观调控目标,运用行政权力直接控制社会经济活动。

行政手段具有指令性、垂直性、无偿性、时间性,也是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

特别是遭遇重大灾害、经济危机、军事战争等紧急状态时,行政手段能够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迅速动员社会一切力量渡过难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知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知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知识
摘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定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素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与意义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挑战与对策
五、结论
正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实现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包括以下要素: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即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2.市场经济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的配置。

3.政府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与意义: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面临着市场失灵、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

2.对策:政府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市场调节、以国家
宏观调控为手段的经济体制。

这一经济体制融合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
济的优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主要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有制经济是基础,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发展动力。

它包括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形式,由国家直接控制或者参股控制,
是国家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非公有制经济则是补充和完善公有制经济的力量,包括个体户、私营
企业、外资企业等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为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注入了活力与活力。

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其正常
运转。

它以宪法为基础,围绕市场经济的诸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经
济法律法规,如公司法、证券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保障了市场经济
的公平竞争、规范经营和维护消费者权益,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
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除此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来支持
其发展。

创新和技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驱动力。

中国政
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促进人才培育和知识产权保护,为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由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法律制度、知识产权等多个方面构成的。

这些方面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整体系,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形式。

它既有市场经济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又坚持社会主义的公平、公正原则,体现了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特点。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它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市场和政府相结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市场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技术创新。

政府则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确保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健全的市场体系和法制环境。

我国正在不断完善国内市场体系,扩大市场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设法治国家,为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1. 坚持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促进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统一。

2. 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又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引导市场发挥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协调。

3. 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国家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通过适时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稳定,调控经济波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 强调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积极推进市场经济发展。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事后调节,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实质:价值规律调节)计划配置是事前调节。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最重要的是企业,企业自主决定。

2.市场关系的平等性。

3.市场行为的竞争性,带来一定缺陷。

(1)自发性,如劣质产品、扰乱市场秩序。

(2)盲目性,如盲目跟风。

(3)滞后性。

(4)市场发展的开放性。

(实现最优资源配置、最高经济效率)(5)市场运转的有序性。

三、市场机制1.价格机制(1)是最重要、最核心的。

(2)价格变化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3)时常的导向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变化的。

2.供求机制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会反映价格的变化。

3.竞争机制。

4.风险机制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竞争力,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使用。

四、市场体系(一)基本内容最基本的内容、三大支柱: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1.商品市场:市场交换的主要内容。

2.资本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资源交易和分配的场所。

(二)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1.统一的市场(1)协调、均衡;(2)地域间是一个整体。

2.开放的市场(1)对国内开放;(2)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衔接。

3.竞争的市场公平竞争。

4.有序的市场标准化、规范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优化资源配置,在手段上是以市场为基础,辅以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在目标上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实施上,从多个角度入手,即企业、产业、宏观经济调控、完善市场。

因此,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一、资源配置的手段市场和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依靠两种手段来优化资源的配置,即发挥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

1.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在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

市场就像"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所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第一课主要是讲价值规律是如何支配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的。

2.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这些特征表明,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并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

所以,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第二课详细地介绍了市场经济的这些一般特征,是怎样表明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

第三课讲企业应该怎样利用价值规律、怎样通过正当竞争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第四课讲三大产业应该怎样利用价值规律发展自己,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国民经济的目的。

3.市场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的范围,从国内拓展到国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发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难点讲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难点讲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难点讲解223231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陈洪武【知识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A.知识讲解1.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理解时应注意两点: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同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意义: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基础;保证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理解时应注意两点:第一,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二,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把按劳分配作为分配的主要形式,同时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因为:第一,公有制决定了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第三,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1)不同点:①经济基础不同。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

②目的(结果)不同。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导致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调控效果不同。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相同点:都强调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B.误区讲解误区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

点拨:社会主义经济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知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知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知识1. 引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结构的经济体制。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特点、优势和发展挑战。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旨在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时允许私营经济和其他形式的所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良性互动。

(2)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价格机制和供需关系调节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3)保持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尽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然保持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确保经济运行的稳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1)促进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的释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升级。

(2)平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考虑了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关注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

(3)调整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机制和公共资源配置,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结构调整,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挑战(1)市场监管不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监管方面仍然存在短板,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体制和法治建设,确保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2)收入分配不平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收入分配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需要更好地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推动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公正。

(3)经济周期波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周期波动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抑制过度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公共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公共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公共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

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公共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也应该根据自己实际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实际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来选择发展自己的手段和途径,哪一个手段有利于发展自己,就拿来用之。

但是多年来,我们国家一直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为了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排斥市场经济。

这种传统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中的个别词语不问条件和情况的照搬照抄。

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经济,不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我们拿过来就套用,必然产生上述的概念。

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就可以分析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只是一个设想,他们并没有讲是必然,他们讲的未来社会,并非是我们现在这个阶段的社会主义。

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的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在那个基础上建立一个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这就与我们当今实践的社会主义社会有了很大的差距,基础不同,现实不同,又怎能拿过来照搬照抄。

再说,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它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这才有生命力,才能够称其为科学。

我们过去就是有的地方照搬照抄,导致用传统认识来束缚自己,再加上“左”的思想泛滥,不实事求是,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错误和挫折,促使我们党反思、重新认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新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
录入:mrwang 2008-5-7 人气:276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及运行机制
1、市场经济的内涵及其功能
(1)内涵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供求变化支调节资源并引导其运行的经济。

市场上各种要素(市场经济的三要素: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市场机制。

在这种方式中生产和需要都要通过市场来实现。

如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定。

(2)功能:
A、为了获利而降低成本,从而节约社会资源和劳动消耗;
B、通过价格随供求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去实现社会资源或劳动在部门间的分配。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1)内涵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即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如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有序性;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特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
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

(2)基本特征
一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是坚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的基础性作用。

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的独立的企业生产经营体系。

(以公有制为主体,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的中心环节。

)
(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

)
(3)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以间接手段为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器。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动力机制。

)
(5)稳定安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阀和稳定器。

)
(6)完备规范的法律体系(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4、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如何起基础性作用价格、供求和竞争三大机制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作用:
(1)价格机制。

价格的变化会引起供给和需求的变动。

(核心机制)
(2)供求机制。

由于商品和生产要素在不同市场、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所表现出来的供求状况是不同的,客观上会形成一种“价格差”。

引导资源自发地进行调节。

(3)竞争机制。

(内部竞争与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机制作为一种强制性机制,通过实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永不停息地追求时间,追求效益。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完备的市场体系为条件。

5、市场体系及其特征
(1)市场体系的概念: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是实现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场所。

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是有形的市场(商店、集市贸易等)。

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属于商品市场,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市场等属于生
产要素市场。

市场体系,又称市场构成体系,是指互相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整体。

所有以上这些市场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就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体系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市场体系包括:一般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产权市场。

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是指: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2)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是完备、发达,即市场种类齐全、结构完整。

二是统一、开放,即不应存在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城乡各类市场相互开放,国内与国际市场相互对接,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三是竞争、有序,即公开公正公平的经济竞争及市场秩序法治化、规范化。

二、宏观调控及其作用
1、宏观调控的涵义和必要性
宏观调控的涵义:
宏观调控特指经济上的宏观调控,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标,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实现经济总量平
衡和结构平衡的过程。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第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等消极方面;
第三、可实现微观经营目标与宏观发展目标相统一;
第四、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2、我国宏观调控的任务
(1)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包括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财政收支、信贷及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其中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2)抑制通货膨胀。

(3)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

包括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一致、主要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比例要协调
(4)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增长可以用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总量的增长率来表现,其中国民生产总值是主要指标。

3、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变量
(1)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之和。

)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一个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某一时期〈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 (3)国民收入NI (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


NI=GNP-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部分
(4)通货膨胀率(指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

) (5)利率(是一定时期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6)汇率或汇价(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单位与另一个国家的货币单位之间的兑换比率,或者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单位表示的另一个国家货币单位的价格。

)
(7)失业率(失业人口与劳动就业人口之间的比率。

我国的失业率以城镇助词的失业人口为依据测算)
4、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经济政策体系: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与收入分配政策等;经济杠杆体系: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

)
(2)行政手段(具权威性、垂直性、无偿性和强制性等特点。

)
(3)法律手段(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具有约束性、强制性、权威性和严格的程序性。

职能:保护和制裁)(4)道德手段(具有教育性、稳定性、广泛性和自觉性等特点。

)
5、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
(1)经济增长(国民经济总的增长。

)
(2)物价稳定(相对稳定。

)
(3)充分就业(提高社会就业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失业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彻夜解决隐性失业问题。

)(4)国际收支平衡(外汇收支差额和偿债率适当。

) (5)社会公平(消除贫困进而消除城乡生活差距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2、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改革。

(2)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重点是推进资本、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其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5)加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6)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