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1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绪论一:概念1、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3、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①整体观念②辨证论治4、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5、整体观念:指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6、中医“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7、辩证论治——病、证、症①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②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③症: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二、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1、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隋唐时期——中医基础补充时期代表《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火热论,《河间六书》②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病由邪生,《儒门事亲》③李东垣(李杲)——补土派——内伤脾胃学说,《胃脾论》④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相火论,《格致余论》4、“温病四大家”①叶桂(叶天士)——《温热论》②薛雪(薛生白)——《温热条辨》③吴瑭(吴鞠通)——《温病条辨》④王士雄——《温热经纬》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精气学说一:精、气、神的概念1、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既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

精的来源由二,一为先天之精,它是与生俱来,禀授予天,为生命的原物质;二为后天之精,是饮食水谷化生之精微;后天之精可养先天之精。

2、气:指生命机能的动力和能量运动,气原属哲学范畴,被古代哲学家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一、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内容。

2.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健康和疾病都是由于整体功能的协调与失调。

3.阴阳学说:阴阳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哲学概念。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4.五行学说: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生相克,通过五行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二、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中医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基本理论,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因素以及病机的理论。

1.外感:指外界气候、病菌等因素侵袭人体引起的疾病。

外感包括风、寒、暑、湿、燥五种病邪。

2.内伤:指内因引起的疾病,包括饮食不当、情志不和、劳倦过度等。

3.情志:指情绪、思维、精神等因素对人体影响而引起的疾病。

不同情志对应不同脏腑,情志失调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4.饮食:指饮食不当引起的疾病,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

5.病机: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包括寒热邪正的关系、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紊乱等内容。

三、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医生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舌诊、脉诊等进行辨证施治的学科。

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法。

1.望诊:通过对病人的面色、舌质、舌苔等进行观察来判断病情。

2.闻诊: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病情。

3.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体质、身体感受等来了解病情。

4.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一项重要方法,通过触诊脉搏的频率、强度、形态等来判断病情。

四、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医生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通过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1.辨证施治原则: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综合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药物疗法: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式,草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来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1.中医基本理论2.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分为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望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如面色、舌苔、脉象等。

闻指听听患者的声音和气味,问指与患者交流询问病情,切指按摩患者的穴位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3.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原则包括辨证论治和防治两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质特点来判断病因病机,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防治则是指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扩散,维护健康。

4.中医疾病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外感病是指由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如感冒、发热等。

内伤病是指由内部的情志、饮食、劳作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如消化不良、失眠等。

推荐文档:1.《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权威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书,它对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整理,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书。

2.《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它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最早、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针灸学著作的代表之一,它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穴位选择和操作方法等内容,是学习和理解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总结: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原则以及疾病分类等。

学习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是非常重要的。

推荐的文档《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和《针灸大成》都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非常有帮助。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A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与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注重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及五脏六腑的协调。

2.中医的气血观念:中医认为气是万物之本,血是形体的物质基础。

气血充足则人体健康,气血不足则易生病。

中医治疗常通过调整气血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3.中医的阴阳观念: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4.中医的五脏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每个脏器都有相应的功能,并与五脏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五脏的功能失常会引起疾病。

5.中医的六腑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与五脏相互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6.中医的经络观念: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具有传导、调节和保护功能。

通过调整经络的畅通来治疗疾病。

7.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诊断方法主要是辨证论治,即通过辨别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判断病因病机,从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包括病因辨证、病机辨证、辨证类型和治疗原则等。

8.中医的八纲分类:中医辨证论治中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八纲分类,即寒热虚实表里四个方面。

通过判断病人的寒热虚实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9.中医的治则与方药: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情制定具体的治则和方药。

中医方药包括草药、矿物和动物制剂等,常用于中医的治疗。

10.中医的预防与保健:中医注重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

保健包括养生、按摩、针灸等方法,可以帮助人体保持健康。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学原理和进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1.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强调事物的相对性。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动态平衡。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五行学说: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生理病理变化的符号和方法。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构成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理论。

3.气血理论:气是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能量,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气和血在人体内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气血的运行和充盈与健康密切相关。

4.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部的概念,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系统贯穿整个人体,连接脏腑、肌肉、骨骼等组织器官,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5.脏腑学说: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和认识。

脏腑功能相互关联、相互依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

脏腑功能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6.病因病机:中医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的认识。

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因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病机包括病邪入侵、正气受损、脏腑功能紊乱等。

7.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

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机,判断疾病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采用针灸、草药、推拿等治疗方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身体健康。

8.药物学:中医药物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草药以及一些矿物和动物性的药物,根据其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方式等进行分类和应用。

9.针灸学: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强调整体调节和个体差异。

10.养生学:中医强调养生,预防疾病重于治疗疾病。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休息、心理等方面,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 2)普遍性 3)相对性 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 火曰炎上: “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火”。

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的生克关系:1) 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的递资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五行的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相克太过,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4)相侮:反向制约,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观念
1、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最根本的理论,是中医思想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祖先所探索的有关自然规律的重要成果。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印象、相生、相克等属性和互动关系,它们组成了
一个统一的天地人统一体,共同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各个方
面的动态平衡。

2、阴阳理论
阴阳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是指肉体和精神的虚实状态,
是以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为基础的,是对外界环境与其内在变化的系统
性描述,它被认为是调节自然界流动变化的根本自然规律。

3、气机理论
气机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活动机制,是指人体内各部位活动的基础,气
是调节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聚稀之物,从而改变
人体的状态。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控制体内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行
使抗病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动力。

4、血脉理论
血脉学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以血液的流动为前提,认为血液
的活动机制是支配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
本物质,认为血液的流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素,血液的流动不畅会
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强调“要治病,先求人体整体的协调与平衡”。

2.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辨证施治、辨证施药。

3.中医的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对立而统一的基本范畴,阴阳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内,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了整体的动态平衡。

5.中医的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和能量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贯穿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起着重要影响。

6.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主动,血主静,二者密切相互关联。

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决定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

7.中医的病因病理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外因内因。

疾病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

8.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

中医强调辩证论治,注重从整体、动态、直观的角度进行诊断,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得出全面准确的诊断结果。

9.中医的药物学:中医药物学包括草药学和中药制剂学两个方面。

草药学研究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作用等;中药制剂学研究中药的制备工艺和配伍规律。

10.中医的预防保健:中医强调预防保健,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的预防保健包括养生、食疗、按摩、气功等多种方法。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的汇总。

这些知识对于学习中医学和应用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因此,建议学习者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些重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一、整体观念二、病因学说中医病因学说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基础,将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是指人体被外界邪气入侵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等六淫;内伤是指由内因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七情、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

病因的认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三、病机学说中医病机学说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的总结,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主要由正气与邪气的相争产生,邪气侵入人体后与正气发生斗争,形成病机。

病机可以分为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化瘀、痰湿等,不同的病机表现为不同的病症。

四、诊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疾病情况;闻诊是通过听患者语音、咳嗽声、腹部声音等来判断疾病情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生活习惯等来判断疾病情况;切诊是通过按摩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情况。

通过四诊法,中医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治法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食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选用中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是通过在人体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推拿治疗是通过按摩人体的经络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食疗是通过合理饮食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六、阴阳学说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阴阳二气的属性,包括人体。

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两者处于平衡状态时人体健康,失去平衡时会产生疾病。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阴阳学说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这些知识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 ,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医学教育 | 网搜集整理“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1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就是整体观念,二就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就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得某一阶段得病理概括。

3、辨证,就就是将四诊所收集得症状与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得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得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得证候得过程。

4、论治,就是根据辨证得结果,确定相应得治疗原则与方法。

5、“同病异治”,就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得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得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得发展阶段,所以表现得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就是指不同得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得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就是有机得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得活动。

8、阴阳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得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得内涵。

阴与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得事物与势力,又可以代表与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得两个方面。

9、阴阳得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得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得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得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得对立制约;②阴阳得互根互用;③阴阳得交感互藏;④阴阳得消长;⑤阴阳得转化;⑥阴阳得自与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A1. 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2. 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7.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邙日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邙日根于阴,阴根于阳”、邙日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邙日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 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2.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 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A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⑤诊断上:察外知内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

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

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属性空间(方位)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性状亮度事物运动状态阳上外左南天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清明亮上升、运动、兴奋、亢进阴下内右北地夜秋冬寒凉湿润重浊晦暗下降、静止、抑制、衰退①属阴属阳是相对比较而言。

②阴阳无限可分(阴阳的可分性)③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13、阴阳的无限可能性:《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考研需要)14、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排斥、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

15、阴阳互根——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16、阴阳互用——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17、阴阳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18、病理变化的总纲(十六字总纲)①阴阳偏盛(指邪气有阳盛或阴盛)阳盛则热,导致阴病;阴盛则寒,导致阳病——邪气盛则实②阴阳偏衰(指正气有阳或阴的不足)阳虚则寒,导致虚寒证;阴虚则热,导致虚热证——精气夺则虚19、20自然界五行人体方位气候发展过程五色五味时令脏腑五官形体情志五液五华东风生青酸春木肝胆目筋怒泪爪南暑长赤苦夏火心小肠舌血脉喜汗面中湿化黄甘长夏土脾胃口肌肉思涎唇西燥收白辛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毛北寒藏黑咸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发21、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22、乘侮规律: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素问·五运行大论》)23、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用于母子关系虚证的治则;实则泻其子——用于母子关系实证的治则。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相生治法(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培土生金法健脾气以补肺气金水相生法养肺阴以滋肾阴相克治法(抑强扶弱)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补脾利水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泻南补北法泻心火滋肾阴24、精的生理功能:①生长发育——精是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②生长发育——精是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③生髓化血——<1>生髓——肾精是生髓的物质基础。

<2>化血——水谷之精化血;肾精生髓化血——精充则血足④濡养作用——濡养脏腑组织器官,维持人体生理活动。

⑤化气⑥化神25、气的生理功能:①推动调控作用(激发和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②温煦凉润作用(气主煦之)——维持人体恒定体温;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与津液等液态物质的运行。

③防御作用——护卫肌肤,防御外邪入侵;抗御邪气,驱邪外出;自我假复,恢复健康。

④固摄作用(对液态物质固护、统摄、控制)——固摄血液,防止逸出脉外;固摄汗液与尿液,防止津液外泄;固摄唾液与胃肠液,防止体液丧失;固摄精液,防止妄泄;固摄内脏,使其保持恒定位置。

⑤推动与固摄——相互协调维持血液正常循环和液体正常代谢——气推动血液运行和津液生成输布与排泄;气固摄体内液态物质,防止无故流失体外。

⑥气化作用——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以及脏腑经络等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变化。

⑦营养作用——营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以保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26、元气——又名大气、动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生成:来源于先天,在胚胎形成之时,禀受父母肾中之精气所化生,出生后又依赖脾胃吸收水谷精微的充养。

分布:元气藏于肾中,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元气通过三焦运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

生理功能:①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肾之元气)激发、推动人体的生发育与生殖,以固摄精液,尿液和纳气等的作用。

②全身之元气:激发、推动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

元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若元气不足——生长发育迟缓,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的病变。

27、宗气——又名大气,是聚于胸中之气,为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

生成:肺吸入自然之清气和脾吸收水谷之精气结合于胸中。

分布:聚于胸中,贯注心肺——其上者,出于肺,循喉咙,走于息道。

其下者,蓄于丹田,注入气街,下行于足。

生理功能:贯心脉以行气血,走息道而司呼吸。

(前半句:与心脏搏动,心血运行有关;后半句:与呼吸、语言、发声有关)影响人体多种生理活动——呼吸运动、气血运行、肢体活动、视、听、语、声等与宗气有关。

28、营气——又名荣气、营血,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生成:脾胃运化吸收的水谷之精气中精专部分化生。

分布:在脉中运行全身。

生理功能:①化生血液②营养全身29、卫气——又名卫阳,行于脉外的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生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慓悍滑利部分化生。

分布:行于脉外运行全身,水谷之悍气,不受脉道之约束。

生理功能:①温养脏腑、肌肉、皮毛②护卫肌表③控制腠理的开合。

(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者也)31、血的生成——源于脾胃化生水谷精微。

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①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

②肾中所藏之精也是生血的物质基础。

32、血的循行血液循行的方式:血的生理功能:<1>营养滋润全身——①维持脏腑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血主濡之”。

②维持感觉和运动:“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素问·五脏生成篇》<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机理:能过濡养滋润五脏,使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而实现。

“血气者,人之神,人不可谨养。

”《素问·八正神明论》“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灵枢·平人绝谷》。

33、津液的代谢: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胃主受纳;脾游溢精气,脾气散精;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输布: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灌注四旁。

肺——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发——体表;肃降——内脏、肾与膀胱。

肾——主管整个人体水液代谢;分清泌浊(清者上升,固摄体血;浊者生成尿液,下输膀胱)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水行。

三焦——决渎之官——水液通道;三焦气化——输布全身。

排泄:34、津液的功能:①滋润濡养:津液——滋润、濡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

(津:质地清稀,滋润作用较显。

液:质地稠厚,濡养作用较著)②生化血液:津液——孙络(加营气)→血液③调节阴阳:动态平衡,维持体温恒定。

④排泄废物:汗、尿、粪便。

35、气对血的作用(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营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

【气旺则血足】;病理【气虚则血虚】。

②气能行血——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病理(血瘀)——气虚则血行无力;气滞则血行受阻。

③气能摄血——气的固摄作用使血行脉管之中而不逸出体外;病理——气虚不能摄血——出血。

36、血对气的作用(血为气之母):①血能载气——气存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病理:血脱则气散、血瘀则气滞。

②血能养气——存血中,血不断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提供水谷精微,发挥濡养作用【血足则气旺】;病理:【血虚则气少】37、藏象——藏于内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有反映于外的征象。

38、藏象学说的特点:①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②藏象学说是以功能为主的学说39、“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脏别论篇》)(满——精气,实——水谷)五脏:组成:心、肝、脾、肺、肾;生理特点: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六腑:组成: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生理特点:传化物“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机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似,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