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 伍光和 名词解释 考研
15489 赵德芳主讲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地球部分)考研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3 . 论述:
上海师大: 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论述地球自然环境优越性的基本原因 迄今为止, 只发现地球上有生命, 试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运动及自身行星物理性质说明这种 优越环境产生的机制 华中师大: 地球在宇宙中不是孤立的, 他与其他天体都有联系, 为是么说地球与太阳的关系最为密切?
本节常见题型及思路
㊀3
木组行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体积大, 平均密度小, 自转速度快, 卫星数多。 ( 四) 日地距离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距离太阳约 1 . 5ˑ 1 0 8 k m 。这样的距离不近也不远, 因而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较适 中, 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高于水的冰点、 低于水的沸点, 大部分水以液态存在, 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 条件。 如果日地距离缩短 5 %, 地表温度就会过高, 从而影响生物的遗传, 且地表不会有液态水。如果地 球离太阳再远 1 %, 地表温度就会偏低, 水就会彻底冻结, 生命的化学过程就无法进行。
本节常见题型及思路
本节常见题型以简答、 分析考题为主, 简答主要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自然地理意义这一个重要的理论知识点。 本节的复习思路在于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自然地理意义这一个重要的理论知识点, 同时注意和地球运动的地 理意义结合出题。
㊀8
伍光和《 自然地理学》 地球概论部分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第三节 ㊀ 地球的运动
㊀㊀㊀ 地球的扁率: α= a-b a
半长轴( m ) 海福得( 1 9 2 4 ) 克拉索夫斯基( 1 9 4 0 ) 第1 5届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 1 9 7 1 ) 6 , 3 7 8 , 3 8 8 6 , 3 7 8 , 2 4 5 6 , 3 7 8 , 1 6 0 半短轴( m ) 6 , 3 5 6 , 9 1 2 8 6 3 6 , 3 5 6 , 7 5 5 6 , 3 5 6 , 扁率 1 / 2 9 7 . 0 1 / 2 9 8 . 3 1 / 2 9 8 . 2 5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教材配套题库【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绪论一、名词解释1.部门自然地理学[首都师范大学2005研]答: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
2.自然地理学[广西师范学院2004研]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二、简答题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试简述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2005研]答:(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①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②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
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或和谐,一些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_伍光和_考研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然地理学_伍光和_考研复习资料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化环境)的科学。
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部分的⼈类环境。
所谓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上下具有⼀定厚度范围,⽽不包括地球⾼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和⼈类环境概念、区别地理环境是指与⼈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
它包括⼈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化环境。
⾃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然界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然规律控制,⼜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然环境)和⼈为环境(次⽣⾃然环境)。
经济环境:指⾃然条件和⾃然资源经⼈类利⽤改造后形成的⽣产⼒地域综合体,包括⼯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产⼒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化环境:⼈⼝、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群对周围事物的⼼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为。
⼈类环境是以⼈类为中⼼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类赖以⽣存和发展的天然和⼈⼯改造过的各种⾃然因素的综合体。
(在1972年联合国⼈类环境会议上提出)。
⼈类赖以⽣存的环境由⾃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组成。
3、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三分法”:⾃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理学“三层次”:统⼀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三重性”:理论地理学研究,对基本的原理和⽅法论进⾏重点阐述;应⽤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即对特定区域进⾏具体描述。
4、⾃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按照“层次性”观点,⾃然地理学分科涉及两个层次:综合⾃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以各部门⾃然地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研究⾃然地理整体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自然地理学_伍光和_考研复习资料
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所谓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概念、区别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
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经济环境: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组成。
3、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三重性”:理论地理学研究,对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重点阐述;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即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描述。
4、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按照“层次性”观点,自然地理学分科涉及两个层次: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研究自然地理整体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
伍光和第三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重要名词解释部分简单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
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
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
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整合:指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相互平行,地层时代也是连续的。
这种关系反映当时当地没有发生显著的升降差异运动。
假整合(平行不整合):两套地层的产状平行,而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即其间有地层缺失。
这种关系表明它曾发生过显著的升降运动。
上升时使老地层形成风化剥蚀面(即不整合面),中间缺失的地层标志地壳上升的其间亦有地层缺失。
这反映出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过显著的水平运动(褶皱)和上升运动(受剥蚀),中断沉积后它又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了上覆新地层。
丹霞地貌:我国第三系红色砂砾岩产状平缓,遭受侵蚀后形成顶平、坡陡、形状奇特而多样化的地貌形态。
如河北省承德附近的双塔山、棒槌山,广东北部的丹霞山等。
以广东北部丹霞山最为典型,故称为丹霞地貌。
单面山:山脊走向与岩层走向一致,两坡明显不对称,与岩层倾向相同的山坡及顺向坡坡面平整、坡较稳且坡体较稳定,与倾向相反的山坡即逆向坡坡面不平整、坡度较陡且坡体不稳定。
猪背岭:因岩层倾角一般大于40°,因而脊峰更突出,但两坡较对称。
褶曲: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其中单个弯曲则叫褶曲。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主编)绪论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2.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
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
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4.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5.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6.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7.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8.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精选(绪论)【圣才出品】
绪论一、名词解释1.部门自然地理学[首都师范大学2005研]答: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
2.自然地理学[广西师范学院2004研]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二、简答题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试简述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2005研]答:(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①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②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
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或和谐,一些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地然地理--伍光和 整理笔记
绪论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面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地球表面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的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在这个表层内存在着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事物,构成了具有独特地理结构和形式的地理环境。
2、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
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诸方面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关系,而且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3、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基本层次: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部门自然地理学是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地理土壤学、地植物学和动物地理学等的总称。
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成分为具体对象,着重研究这个成分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特征和分布等特征和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学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以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为特征,即着重研究整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4、自然地理学任务:(1)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2)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的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
(5)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更合理的利用和改造的途径以及整治的方法。
2022年考研611地理科学基础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考研重点复习笔记(含真题)
2022年考研611地理科学基础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考研重点复习笔记(含真题)2022年考研611地理科学基础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考研重点复习笔记(含真题)复习笔记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1地理学地球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其范围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①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两部分:a.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b.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②经济环境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③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3)地理学分类依据系统论,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综合地理学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
②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
③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考研专业课真题来源于识库学习网】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3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
jinghua伍光和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其研究的空间范围既不是地球固体部分的最内部,也不是地球气体部分的最外层,而是接近地球固、液体表面,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沉积岩底部)。
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 第三版 考研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彗星: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位于月和太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
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形状效应。
当太阳平行光线照射到扁球状的地球表面时,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总体上是从南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1、向源侵蚀(溯源侵蚀):是指线状水流向分水岭方向的侵蚀。
它是河流下切侵蚀作用的结果,是河床、谷地不断的向源头方向伸长。
2、埃克曼螺线:把北半球摩擦层中不同高度上风的向量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可得到一条风向风速随高度变化的螺旋曲线,称为埃克曼螺线。
3、径流模数: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出的水量。
4、林德曼10%定律:美国学者林德曼在研究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发现,在次级生产过程中,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大约90%的能量损失了。
5、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6、气温的日较差:一天之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7、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8、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区的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量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
9、建群种: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占有最大空间,因而在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
10、露点温度: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
11、纬线: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都和地表相交而成的圆。
1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3、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14、河网密度: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
15、沉积岩: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16、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叫做生存条件。
17、土壤质地: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表现出的土壤粗细状况,称土壤机械组成或土壤质地。
18、干洁空气: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19、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指广域土壤与大气和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分布规律。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名词解释考研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宇宙 天体天体 黄赤交角黄赤交角 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 恒星日恒星日 太阳日太阳日 恒星年恒星年 回归年 岁差岁差 章动 极移极移 纬线 纬度纬度 经线 经度经度 大陆岛大陆岛 火山岛 珊瑚岛珊瑚岛 2、地壳 克拉克值克拉克值 矿物矿物 岩石岩石 解理解理 断口断口 岩浆岩岩浆岩 沉积岩沉积岩 层理层理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动力变动力变质作用 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围岩的交代作用围岩的交代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垂直运动 沉积构造沉积构造 地槽型建造地槽型建造 过渡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整合整合 假整合假整合 不整合不整合 侵入接触侵入接触 侵入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水平构造水平构造 丹霞地貌丹霞地貌 倾斜构造倾斜构造 单面山单面山 褶皱构造褶皱构造 断裂构造断裂构造 火山火山喷发 地震地震 板块板块 大洋中脊大洋中脊 地缝合线地缝合线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 相对年代法相对年代法相对年代法 绝对年代法绝对年代法3、大气气溶胶、大气气溶胶 大气成分 干洁空气干洁空气 大气常数大气常数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 对流层对流层 辐射平衡辐射平衡 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水平温度梯度水平温度梯度 气温直减率气温直减率 水汽压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饱和水汽压 绝对湿度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相对湿度 露点温露点温度 露霜露霜 雾凇雾凇 雨凇雨凇 辐射雾辐射雾 平流雾平流雾 蒸汽雾蒸汽雾 上坡雾上坡雾 锋面雾锋面雾 积状云积状云 层状云层状云 波状云波状云 冰晶冰晶效应 对流雨对流雨 地形雨地形雨 锋面雨锋面雨 台风雨台风雨 降水强度降水强度 降水量降水量 降水变率降水变率 湿润系数湿润系数 水平气压梯水平气压梯度 摩擦力摩擦力 惯性离心力惯性离心力 摩擦层摩擦层 地转风地转风 梯度风梯度风 热成风热成风 埃克曼螺线埃克曼螺线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 行星风行星风系 信风信风 季风季风 局地环流局地环流 海陆风海陆风 山谷风山谷风 焚风焚风 气团气团 锋 气旋气旋 反气旋反气旋 气候气候 厄尔尼诺厄尔尼诺 沃克沃克环流 南方涛动南方涛动 南方涛动指数南方涛动指数 ENSO 降水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辐射强度 大气辐射大气辐射 径流径流 土地土地退化退化4、水分循环 水圈水圈 洋 海 内海内海 边缘海边缘海 外海外海 岛间海岛间海 海水盐度海水盐度 海水氯度海水氯度 潮汐 潮流潮流 回转回转流 往复流往复流 波浪波浪 波浪的辐射波浪的辐射 沿岸流沿岸流 洋流洋流 摩擦深度摩擦深度 风海流风海流 倾斜流倾斜流 密度流密度流 水团水团 河流 水系 流域流域 流域面积流域面积 河网密度河网密度 水位水位水位 平均水位 相应水位相应水位 流速流速 流量流量 薛齐公式薛齐公式 满宁满宁公式 巴甫洛夫公式巴甫洛夫公式 径流总量径流总量 径流模数径流模数 径流深度径流深度 径流变率径流变率 径流系数径流系数 河流的年正常径流河流的年正常径流量 湖泊湖泊 定振波定振波 沼泽沼泽 地下水地下水地下水 总矿化度 硬度硬度 溶水性溶水性 容水度容水度 持水性持水性 持水度持水度 给水性给水性给水性 透水性 地下水的动态地下水的动态 线性渗透定律线性渗透定律 非线性渗透定律非线性渗透定律 饱水带饱水带 包气带包气带 潜水面潜水面 潜水潜水潜水 潜水湖 潜水流潜水流 承压水承压水 冰川冰川 成冰作用成冰作用 雪线雪线 5、地貌 山地山地 平原平原 风化过程风化过程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 水化作用水化作用 水解作用水解作用 溶解作用溶解作用 风化产风化产物 风化壳风化壳 块体运动块体运动 崩落崩落 滑落滑落 蠕动蠕动 倒石堆倒石堆 流水地貌流水地貌 流水的侵蚀作用流水的侵蚀作用 溯源侵蚀溯源侵蚀 流水流水的搬运作用 流水的堆积作用流水的堆积作用 坡积裙坡积裙 沟谷地貌沟谷地貌 泥石流泥石流 河谷河谷 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 河漫滩河漫滩 牛轭牛轭湖 离堆山离堆山 河口三角洲河口三角洲 洪积扇洪积扇 河流阶地河流阶地 河流袭夺河流袭夺 准平原准平原 山麓面山麓面 喀斯特作用喀斯特作用 喀斯特地喀斯特地貌 冰川作用冰川作用 冰川地貌冰川地貌 冰斗冰斗 羊背石羊背石 终渍堤终渍堤 纹泥纹泥 鼓丘鼓丘 冰水扇冰水扇 冰砾皋(阶地)冰砾皋(阶地)冰砾皋(阶地) 锅穴 蛇形丘 冰面地貌冰面地貌 冻土冻土 冰融作用冰融作用 石海石海 石河石河石河 石环 冻胀丘冻胀丘 热融地貌热融地貌 热融滑塌热融滑塌 热融沉陷热融沉陷 冰锥冰锥 风沙作用风沙作用 风蚀作用风蚀作用 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搬运作用 风积风积作用 风棱风棱 风蚀柱风蚀柱 风蚀蘑菇风蚀蘑菇 雅丹地貌雅丹地貌 横向沙丘横向沙丘 纵向沙丘纵向沙丘 黄土黄土 海岸带海岸带 海蚀作用海蚀作用 海蚀海蚀穴 海蚀崖海蚀崖 海蚀拱桥海蚀拱桥 海蚀柱海蚀柱 海蚀台海蚀台 海积作用海积作用 中立带中立带 泻湖泻湖 大陆架大陆架 大陆坡大陆坡大陆坡 6、土壤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 土壤形态土壤形态 土壤剖面土壤剖面 土层土层 土壤颜色土壤颜色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 松紧度松紧度 孔隙 土壤干湿度土壤干湿度 新生体新生体 侵入体侵入体 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 原生矿物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次生矿物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 矿质化过矿质化过程 腐殖化过程腐殖化过程 土壤的水分平衡土壤的水分平衡 吸湿水吸湿水 毛管水毛管水 重力水重力水 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的机械组成 土壤胶体土壤胶体 土壤土壤溶液 土壤缓冲性土壤缓冲性 母质母质 土壤年龄土壤年龄 绝对年龄绝对年龄 相对土壤年龄相对土壤年龄 诊断层诊断层 诊断特征诊断特征 土壤分布的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土壤的纬度地带性 土壤的干湿度地带性土壤的干湿度地带性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土壤的垂直带土壤的垂直带谱 基带基带 建谱土带建谱土带 土壤的分布地域性规律土壤的分布地域性规律 土壤资源土壤资源土壤资源 7、生物圈 物种物种 生态学生态学 环境环境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 生存条件生存条件 限制因子限制因子 生态幅生态幅 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 贝格曼定贝格曼定律 阿伦定律阿伦定律 旗形树冠旗形树冠 竞争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竞争排斥原理 寄生寄生 捕食作用捕食作用 原始合作原始合作 共生互利共生互利 生物适生物适应 趋同适应趋同适应 趋异适应趋异适应 生态型生态型 K 选择K 对策者 R 选择R 选择者 种群种群 种群的数量与大种群的数量与大小 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密度 单体生物单体生物 构件生物构件生物 出生率出生率 种群增长种群增长 领域领域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 群落群落 植物群落植物群落 边缘效应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生态位生态位 优势种优势种 建群种建群种 生活型生活型 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环境群落环境 季相季相 演替 原生演替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 进展演替进展演替 逆行演替逆行演替 演替顶级演替顶级 气候顶级气候顶级 群落分类群落分类 植被型植被型 群系 群丛群丛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 生产者生产者 消费者消费者 分解者分解者 食物链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网 营养级营养级 生物的放生物的放大作用 初级生产者初级生产者 生物量生物量 现存量现存量 次级生产者次级生产者 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 林德曼定律林德曼定律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 水域水域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生物圈生物圈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就地保护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迁地保护 离体保护离体保护 8、地理系统 稳态稳态 耗散结构耗散结构 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区划自然区划 土地土地 土地评价土地评价土地评价 第八章第八章1、地带性分异规律、地带性分异规律2、非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3、地域分异的尺度、地域分异的尺度4、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5、自然区划的原则、自然区划的原则6、自然区划的方法、自然区划的方法7、土地分类、土地分类8、土地分级、土地分级9、土地评价、土地评价10、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什么是可持续发展11、试利用人地关系原理阐述从资源与环境角度实现可持续发展、试利用人地关系原理阐述从资源与环境角度实现可持续发展12、中国自然界的基本特征、中国自然界的基本特征。
自然地理学_伍光和_考研资料复习资料.doc
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所谓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概念、区别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
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经济环境: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组成。
3、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三重性”:理论地理学研究,对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重点阐述;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即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描述。
4、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按照“层次性”观点,自然地理学分科涉及两个层次: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研究自然地理整体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名词解释LT差:日月引力对地球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由于地球不断自转,按照陀螺运动原理,自转轴然绕黄道轴旋进,而黄赤交角不变。
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点。
这就是岁差。
(2013)动:月球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轴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不是一般的圆锥面。
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叫做章动。
德勒章动: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地球的形状轴与地面的交点)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将围绕新极点旋转。
这一现象称为极移,实际上是地球的自由章动,或按发现者的名字称为钱德勒章动。
(2008)分点: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度:地面点沿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度:某一点所在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面之间的夹角。
道:通过地心并和地轴垂直的平面与地面相交而成的圆即为赤道。
道与黄道面:太阳位于地球的轨道面上,从地球上看来,太阳好像中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
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
黄道所在的黄道面与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是重合的。
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二面角叫做黄赤交角,为23°27′。
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地水准面:壳: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称为地壳,在大陆平均厚度35 km,在大洋下平均厚 5 km。
(2008)幔: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称为地幔。
个别缺乏地壳处,如大西洋中部,地幔也可形成地球表面。
物:矿物是单位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基本单元。
(2009、2012)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
自然地理学 伍光和 名词解释 考研
名词解释:1、宇宙天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恒星日太阳日恒星年回归年岁差章动极移纬线纬度经线经度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2、地壳克拉克值矿物岩石解理断口岩浆岩沉积岩层理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围岩的交代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构造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沉积构造地槽型建造过渡型建造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质构造水平构造丹霞地貌倾斜构造单面山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火山喷发地震板块大洋中脊地缝合线地质年代相对年代法绝对年代法3、大气气溶胶大气成分干洁空气大气常数温室效应对流层辐射平衡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水平温度梯度气温直减率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露霜雾凇雨凇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冰晶效应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降水强度降水量降水变率湿润系数水平气压梯度摩擦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层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埃克曼螺线大气环流行星风系信风季风局地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焚风气团锋气旋反气旋气候厄尔尼诺沃克环流南方涛动南方涛动指数 ENSO 降水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大气辐射径流土地退化4、水分循环水圈洋海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海水盐度海水氯度潮汐潮流回转流往复流波浪波浪的辐射沿岸流洋流摩擦深度风海流倾斜流密度流水团河流水系流域流域面积河网密度水位平均水位相应水位流速流量薛齐公式满宁公式巴甫洛夫公式径流总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度径流变率径流系数河流的年正常径流量湖泊定振波沼泽地下水总矿化度硬度溶水性容水度持水性持水度给水性透水性地下水的动态线性渗透定律非线性渗透定律饱水带包气带潜水面潜水潜水湖潜水流承压水冰川成冰作用雪线5、地貌山地平原风化过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风化产物风化壳块体运动崩落滑落蠕动倒石堆流水地貌流水的侵蚀作用溯源侵蚀流水的搬运作用流水的堆积作用坡积裙沟谷地貌泥石流河谷侵蚀基准面河漫滩牛轭湖离堆山河口三角洲洪积扇河流阶地河流袭夺准平原山麓面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冰斗羊背石终渍堤纹泥鼓丘冰水扇冰砾皋(阶地)锅穴蛇形丘冰面地貌冻土冰融作用石海石河石环冻胀丘热融地貌热融滑塌热融沉陷冰锥风沙作用风蚀作用风的搬运作用风积作用风棱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横向沙丘纵向沙丘黄土海岸带海蚀作用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台海积作用中立带泻湖大陆架大陆坡6、土壤土壤肥力土壤形态土壤剖面土层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结构松紧度孔隙土壤干湿度新生体侵入体土壤矿物质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腐殖化过程土壤的水分平衡吸湿水毛管水重力水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胶体土壤溶液土壤缓冲性母质土壤年龄绝对年龄相对土壤年龄诊断层诊断特征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土壤的干湿度地带性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土壤的垂直带谱基带建谱土带土壤的分布地域性规律土壤资源7、生物圈物种生态学环境生态因子生存条件限制因子生态幅光周期现象贝格曼定律阿伦定律旗形树冠竞争竞争排斥原理寄生捕食作用原始合作共生互利生物适应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态型 K选择K对策者 R选择R选择者种群种群的数量与大小种群的密度单体生物构件生物出生率种群增长领域生物群落群落植物群落边缘效应物种多样性生态位优势种建群种生活型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环境季相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进展演替逆行演替演替顶级气候顶级群落分类植被型群系群丛生态系统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生物的放大作用初级生产者生物量现存量次级生产者生态金字塔林德曼定律生态平衡水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圈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8、地理系统稳态耗散结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土地土地评价第八章1、地带性分异规律2、非地带性规律3、地域分异的尺度4、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5、自然区划的原则6、自然区划的方法7、土地分类8、土地分级9、土地评价10、什么是可持续发展11、试利用人地关系原理阐述从资源与环境角度实现可持续发展12、中国自然界的基本特征。
伍光和[重点]自然地理学1
伍光和[重点]自然地理学1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其研究的空间范围既不是地球固体部分的最内部,也不是地球气体部分的最外层,而是接近地球固、液体表面,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沉积岩底部)。
绪论一、“地球表层” 特征● 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转化的场所● 地球表层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 地球表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 地球表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地球表层是循环发展的动态系统(包括地质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
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1. 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 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 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 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2. 经济环境是经济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及与经济有关的技术条件等。
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3. 社会文化环境是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的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宇宙天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恒星日太阳日恒星年回归年岁差章动极移纬线纬度经线经度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
2、地壳克拉克值矿物岩石解理断口岩浆岩沉积岩层理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围岩的交代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构造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沉积构造地槽型建造过渡型建造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质构造水平构造丹霞地貌倾斜构造单面山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火山喷发地震板块大洋中脊地缝合线地质年代相对年代法绝对年代法
3、大气气溶胶大气成分干洁空气大气常数温室效应对流层辐射平衡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水平温度梯度气温直减率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露霜雾凇雨凇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冰晶效应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降水强度降水量降水变率湿润系数水平气压梯度摩擦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层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埃克曼螺线大气环流行星风系信风季风局地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焚风气团锋气旋反气旋气候厄尔尼诺沃克环流南方涛动南方涛动指数 ENSO 降水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大气辐射径流土地退化
4、水分循环水圈洋海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海水盐度海水氯度潮汐潮流回转流往复流波浪波浪的辐射沿岸流洋流摩擦深度风海流倾斜流密度流水团河流水系流域流域面积河网密度水位平均水位相应水位流速流量薛齐公式满宁公式巴甫洛夫公式径流总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度径流变率径流系数河流的年正常径流量湖泊定振波沼泽地下水总矿化度硬度溶水性容水度持水性持水度给水性透水性地下水的动态线性渗透定律非线性渗透定律饱水带包气带潜水面潜水潜水湖潜水流承压水冰川成冰作用雪线
5、地貌山地平原风化过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风化产物风化壳块体运动崩落滑落蠕动倒石堆流水地貌流水的侵蚀作用溯源侵蚀流水的搬运作用流水的堆积作用坡积裙沟谷地貌泥石流河谷侵蚀基准面河漫滩牛轭湖离堆山河口三角洲洪积扇河流阶地河流袭夺准平原山麓面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冰斗羊背石终渍堤纹泥鼓丘冰水扇冰砾皋(阶地)锅穴蛇形丘冰面地貌冻土冰融作用石海石河
石环冻胀丘热融地貌热融滑塌热融沉陷冰锥风沙作用风蚀作用风的搬运作用风积作用风棱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横向沙丘纵向沙丘黄土海岸带海蚀作用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台海积作用中立带泻湖大陆架大陆坡
6、土壤土壤肥力土壤形态土壤剖面土层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结构松紧度孔隙土壤干湿度新生体侵入体土壤矿物质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腐殖化过程土壤的水分平衡吸湿水毛管水重力水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胶体土壤溶液土壤缓冲性母质土壤年龄绝对年龄相对土壤年龄诊断层诊断特征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土壤的干湿度地带性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土壤的垂直带谱基带建谱土带土壤的分布地域性规律土壤资源
7、生物圈物种生态学环境生态因子生存条件限制因子生态幅光周期现象贝格曼定律阿伦定律旗形树冠竞争竞争排斥原理寄生捕食作用原始合作共生互利生物适应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态型 K选择K对策者 R选择R选择者种群种群的数量与大小种群的密度单体生物构件生物出生率种群增长领域生物群落群落植物群落边缘效应物种多样性生态位优势种建群种生活型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环境季相演
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进展演替逆行演替演替顶级气候顶级群落分类植被型群系群丛生态系统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生物的放大作用初级生产者生物量现存量次级生产者生态金字塔林德曼定律生态平衡水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圈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
8、地理系统稳态耗散结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土地土地评价
第八章
1、地带性分异规律
2、非地带性规律
3、地域分异的尺度
4、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5、自然区划的原则
6、自然区划的方法
7、土地分类
8、土地分级
9、土地评价
10、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11、试利用人地关系原理阐述从资源与环境角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12、中国自然界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