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机制

合集下载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理工作制度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理工作制度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理工作制度一、背景随着疫苗接种工作的不断推进,为了确保接种过程中对异常反应进行有效监测和处理,特制定本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理工作制度,以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

二、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预防接种工作中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处理,提高对异常反应的及时、准确、有效的处理能力,保障接种者的健康和安全。

三、工作内容1.疫苗接种单位应设立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理工作人员,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其具备处理异常反应的能力。

2.接种单位应建立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以明确监测和报告的流程和责任。

3.在接种过程中,工作人员应仔细询问接种者的过敏史和健康状况,并在接种后进行观察,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反应。

4.发现疑似异常反应后,工作人员应立即停止接种活动,并安排接种者到特定区域进行观察和处理。

5.工作人员应及时记录接种者的异常反应症状和体征,并按规定填写异常反应报告表,上报相关部门。

6.异常反应的处理应根据症状和严重程度进行,轻微症状要求接种者观察,严重症状需立即送医院救治,并及时通知家属。

7.同时,工作人员应做好与接种者的沟通和交流工作,了解其需求和心理状态,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8.疫苗接种单位应建立异常反应处理档案并密切追踪接种者的病情,对严重异常反应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四、工作流程1.接种前,工作人员应向接种者了解过敏史和健康状况。

2.在接种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观察接种者的反应和症状。

3.发现异常反应后,立即停止接种,并安排接种者到特定区域进行观察和处理。

4.工作人员记录接种者的异常反应症状和体征,并填写异常反应报告表。

5.根据症状和严重程度,轻微症状要求接种者观察,严重症状需送医院救治。

6.与接种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支持和帮助。

7.建立异常反应处理档案,追踪接种者的病情,深入调查和分析严重异常反应。

8.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异常反应情况。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例(三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例(三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例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疫苗接种成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疫苗接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而有效的,但在极少数情况下会出现异常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和及时处置异常反应,是保证疫苗接种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为此,制定本应急处置预案,旨在应对可能出现的疫苗接种异常反应,为预防接种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措施1. 提前评估和筛查在接种前,需对接种对象进行相关健康评估和筛查,包括个体病史、过敏史、基础健康状况等。

对于个别高风险人群,如孕妇、存在严重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等,需要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综合评估,并及时调整接种计划。

2. 准确掌握疫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加强对不同疫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的宣传和教育,确保疫苗的接种对象是符合规定的适龄儿童和特定高危人群。

在接种前,一定要详细了解接种对象的个人病史,包括过敏史和既往接种反应史等,以便做出准确的决策。

3. 做好接种现场的准备工作接种场所要达到清洁、安全,且具备必要的医疗救治设备和药品配备,包括速效救心丸、速效降压药、肾上腺素和抗过敏药物等。

医务人员必须熟悉这些药物的使用方法,以便在出现异常反应时能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置。

三、接种异常反应的分类与应急处置根据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不同类型,制定具体的应急处置方案。

1. 常见异常反应处置(1)局部不适: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时,可用冷敷物进行缓解,或者口服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进行治疗。

(2)一般过敏反应:如面部潮红、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可先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如症状加重或出现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2. 严重异常反应处置(1)过敏性休克:如果出现过敏性休克的症状,应迅速转移到医院急救室。

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可采取措施尽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如大剂量静脉注射肾上腺素、输液等。

(2)显著热休克:如果出现显著热休克反应,需要将患者迅速转移到空气流通良好的地方,使用海绵或冷敷物散热,并及时向医院求助。

09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处理制度

09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处理制度

09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处理制度为了有效防止疫苗接种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和事故,保障接种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建立健全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处理制度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预防措施、异常反应的分类和处理、事故处理流程等方面介绍相关制度。

一、预防措施1.接种前评估:在接种前,应对接种者进行详细的健康评估,包括过敏史、疾病史、接种史等。

对于有过敏史或慢性疾病的接种者,应谨慎选择适宜的疫苗,并根据需要做好预防措施。

2.接种操作规范:接种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接种,包括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正确选用适宜的注射器和针头、选择适合的注射部位等。

3.接种后观察:接种完疫苗后,应让接种者在接种机构留院观察一定时间,对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做好及时处理准备。

4.接种后随访:对于接种后出现异常反应的接种者,应及时进行随访跟踪,了解病情发展情况,提供必要的治疗和支持。

二、异常反应的分类和处理根据异常反应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可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分类。

1.轻度异常反应:通常表现为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

处理方法包括局部冰敷、口服退烧药等,一般能够自愈。

2.中度异常反应:表现为全身性过敏反应或神经系统症状。

应立即停止接种,同时给予抗过敏治疗,如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等。

3.重度异常反应:包括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神经系统重症反应等。

应立即停止接种,紧急处理,及时转送到医院进行治疗。

三、事故处理流程当接种发生事故时,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处理:1.紧急处理:立即停止接种操作,保障接种者的生命安全。

在现场配备急救人员进行紧急处理,如心肺复苏、止血等。

2.报告记录:将事故情况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疾控中心通报,做好详细记录,包括接种者的基本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

3.调查分析:对事故的原因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措施。

4.救治和赔偿:对受伤接种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同时进行赔偿处理,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5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5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为防止预防接种事故发生,妥善处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确保预防接种工作安全有序地开展,依据____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与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____机构:1、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处置小组:组长:赵增辉成员:金红、杨玲、王艳丽、辛君2、职责:依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控制措施,及时____和妥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配合有关部门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二、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原则:1、晕厥:1.1保持安静、空气新鲜、平卧、松开衣扣、注意保暖。

1.2轻者给予热开水或糖水、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

1.3观察生命体征。

神志、血压、呼吸、心率、脉搏等。

1.4皮____射1。

1000肾上腺素。

1.5以上处置后未见好转,立即送往就近的医院。

2、过敏性休克:2.1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放松衣扣、保持安静注意保暖。

2.2立即皮____射1:1000肾上腺素,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重复注射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呼吸兴奋剂等。

2.3速请医院急诊科会诊或立即送往医院急诊科救治。

3、____性癔症:3.1做好预防接种前宣传教育工作。

3.2及时疏散病人,进行隔离治疗;正确疏导,消除恐慌心理,暗示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为辅。

3.3做好思想教育与沟通工作,防止少数人利用不明真相的群众聚众闹事。

三、预防接种事故的处置原则:预防接种事故一般是由于疫苗的质量原因,或由于接种时的差错,或由于污染造成严重的个体或群体反应的事件。

接种事故的处置重在预防:加强接种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其责任心,加强接种门诊的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安全接种制度,按照说明书和规程进行接种,正确掌握各种疫苗接种的禁忌症。

接种事故一旦发生,首先应积极诊治病人,如实地向中心领导与有关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保留与该事故中使用的有关物品、原始记录等证据,接受和配合单位及有关部门的调查工作,接受处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制度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制度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制度1、建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接种单位工作人员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或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2、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

接种单位工作人员应当在发现AEFI后48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3、实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网络直报。

有网络直报条件的接种单位应当直接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由县级疾控机构代报。

4、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资料的保存、整理和归档。

5、配合疾控机构开展调查和处理。

向调查人员提供所需要的AEFI病例临床资料和疫苗接种等情况。

6、省、市和县级疾控机构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对需要进行调查诊断的AEFI病例进行诊断,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疫苗管理制度1、制订、上报疫苗计划。

接种单位应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和辖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一、二类疫苗使用计划并报告县级疾控机构。

2、接收疫苗要索取证明文件。

在接收疫苗时,应索取由药品检定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接收进口疫苗时,还应索取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索取的上述证明文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3、接收疫苗要索要运输温度记录。

在接收疫苗时,应当索要疫苗配送方本次运输过程的温度监测记录。

4、要做好疫苗出入库记录。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临床表现与诊断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皮疹 、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等一般反应,以及晕厥 、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等严重反应。
对于一般反应,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密切观察受种者的 病情变化,必要时给予对症治疗。对于严重反应,如过敏 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等,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以避免病情恶化。
康复关怀
为受影响的儿童提供康复 关怀,包括康复训练、心 理咨询等,帮助他们尽快 恢复健康。
社会支持
动员社会力量,为受影响 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物质 和精神支持,帮助他们度 过难关。
03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预防 与控制
疫苗质量与冷链管理
疫苗采购、运输和储存
确保疫苗从生产厂家到使用机构的整个过程都严格遵守冷链管理 规定,保证疫苗质量。
确保接种安全。
接种后观察
在接种后,留观30分钟,观察 儿童是否有异常反应,及时处
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与报告
接种后监测
密切监测接种后的儿童,及时发现和处理疑似预 防接种异常反应。
报告制度
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及时向上级主 管部门报告疑似病例。
调查与诊断
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调查和诊断,明确 原因和责任。
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规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为一般反应 和异常反应两类。
发生机制与原因
预防接种是将疫苗等生物制品引入人体,通过人体的自然防 御机制激发机体产生抗体,从而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个 体差异、疫苗本身特性、接种程序等因素有关。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 预案

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三篇)

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三篇)

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____年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本如下:为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做好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特制定此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以指导各级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在疫苗接种过程中的紧急情况处理,最大限度保障接种者生命健康。

一、应急响应机制1、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时,应立即通知卫生主管部门,同时启动应急处置小组;2、应急处置小组要按照分工协作,密切配合,迅速反应,确保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3、协调医疗资源,及时组织救治工作,确保受害者得到及时救治。

二、处理流程1、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时,第一时间应立即停止接种,确保接种者安全;2、评估接种者症状,确定异常反应病情严重程度;3、根据病情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如输液、氧疗等;4、若病情较为严重,应立即转送到相应医疗机构接受专业治疗。

三、宣传教育1、积极开展疫苗接种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接种者认知水平;2、定期开展应急处置演练,提升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3、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档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四、资金保障1、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所需急救设备、药品等物资充足;2、建立专门的应急资金支持机制,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经费需求。

五、监督检查1、加强对各级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督导检查,确保应急处置预案的有效实施;2、建立健全信用考核制度,对于应急处置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问责。

六、附则1、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具体实施细则由各地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2、全国各级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要认真学习本预案内容,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疫苗接种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二)1. 引言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是为了确保接种过程中发生异常反应时能够迅速、科学、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地保护接种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预案旨在提供相关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操作指南,以便有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接种异常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为了保障接种人群的健康和安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即使尽最大努力进行预防,有时仍会出现异常反应。

因此,应急处置预案对于及时处理接种异常反应至关重要。

1.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在接种过程中,应当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

所有接种点应配备有相应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并且需要确保有专业的医务人员在现场,随时进行处置。

此外,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和应急处置程序。

2.即时处置异常反应
一旦发生接种异常反应,医务人员应当立即介入,进行及时的处置。

比如,对于轻微的过敏反应,可以采取口服或静脉注射抗过敏药物;对于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或休克,需要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或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同时,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3.报告和记录
发生接种异常反应后,需要立即进行报告和记录。

上报给相关部门,包括疾控中心和疫苗生产厂家,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处理。

同时,需要对患者的异常反应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症状、处理过程和结果等信息。

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同时,合理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及时、有效地处理接种异常反应,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接种风险,维护接种人群的健康和安全。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机制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机制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病例定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 zation,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控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AEFI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报告程序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AEFI(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2。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I后48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1.3。

2。

1有网络直报条件的乡级接种单位应当直接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由县级疾控机构代报1.3.2.2县级疾控机构接到上述报告后,将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立即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应将AEFI个案报告卡立即转报至其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由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1.3。

3各级疾控机构应当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AEFI报告信息271。

3.4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家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2调查诊断2.1核实报告县级疾控机构接到AEFI报告后,应核实AEFI的基本情况、发生时间和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初步临床诊断、疫苗预防接种等,完善相关资料,做好深入查的准备工作2.2组织调查221除一般反应(如单纯发热、接种部位红肿、结等)外的AFI均需调在2。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预案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预案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预案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且不属于医疗事故的一种医源性反应。

为了保障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实施,维护受种者的身体健康,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为确保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防止异常反应的发生,特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医疗救治组、调查组、善后处理组。

二、应急处置1. 接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后,立即向领导报告,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

2. 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核实,了解发生异常反应的受种者基本情况、疫苗情况、接种情况、报告和就诊情况。

3. 对受种者进行现场调查诊断,必要时请县级或市级医疗专家参与诊断。

4. 组织医疗专家对受种者进行救治,对受种者的诊断要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标准。

5. 对受种者家属进行安抚,并告知其有权申请鉴定。

6. 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规定,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诊断,并出具调查诊断结论。

7. 根据调查诊断结论,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8. 及时将有关情况报上级主管部门。

9.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注意事项1. 预防接种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熟练掌握各种疫苗的接种注意事项及操作流程。

2. 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进行操作,确保疫苗的质量和使用安全。

3. 对受种者进行充分的告知和告知义务,让受种者了解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 对受种者进行详细的登记和记录,包括受种者的基本信息、接种情况、报告和就诊情况等。

5. 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受种者进行及时救治和调查核实,确保受种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6. 对已经发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认真总结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7. 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不得随意泄露受种者的个人信息和病情情况。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六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六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程序一、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各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要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等相关规定,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

二、调查诊断专家组在做出诊断后应将调查诊断结论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时书面告知当事人。

三、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时,可向接种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医学会申请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

四、受种方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或鉴定结论,认定是异常反应的可向疫苗接种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一次性补偿申请。

同时应提交以下材料:(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书;(二)受种方____明材料。

包括受种者及法定监护人有效____明材料。

如委托他人申请补偿的,被委托人应提供授权委托书、有效____明材料及委托人____明材料。

(三)受种者接种疫苗的原始证明材料;(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或鉴定材料;(五)受种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就诊病史复印材料;(六)受种者就诊相关费用原始票据和费用清单;(七)受理方要求提供的其它资料。

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当事人或其法定监护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最终诊断(鉴定)结论一年内不提出补偿申请的,视为自动放弃相关权利。

五、接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对申请补偿的相关材料和各项程序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填写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表,经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复核后,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六、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核算小组,定期对各地报送的异常反应补偿申请进行审核,并按照本规定计算一次性补偿经费。

七、省卫生厅按照专家小组的计算,将补偿经费一次性拨付异常反应发生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与受种方达成一次性补偿协议,并由当地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

2024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文

2024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文

2024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文____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一、背景____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已经成功研发并投入使用。

为保障公众安全和健康,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疫苗接种活动。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仍然有可能在接种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因此需要制定一份全面有效的应急处置预案。

二、目的本预案的目的是针对____年预防接种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置程序,确保及时、有效地处理异常反应事件,降低患者伤害和社会影响。

三、应急处置预案1. 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在预防接种活动开始前,政府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医院和社区的应急处置工作。

指挥中心应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包括协调部门、信息部门、医疗救援部门、宣传部门等,确保各部门协调有序地开展工作。

2. 建立预警机制政府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预警机制,通过各级疾控中心、医院和社区的网络,收集、分析和跟踪疫苗接种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反应情况。

一旦发现异常反应事件,在第一时间向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并启动应急处置程序。

3. 疫苗接种人员培训对参与疫苗接种的医疗人员,应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使其熟悉疫苗接种的操作规程、疫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和应急处置方法。

培训内容还应包括异常反应的识别和处理,以及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技巧。

4. 异常反应监测和报告在预防接种活动中,相关单位应设立异地监测点,对接种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反应进行实时监测和报告。

一旦发现异常反应,监测点应立即向上级疾控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并向医疗救援部门求助,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和处置。

5. 应急救援措施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异常反应,应急救援部门应制定具体详细的应急处置方案。

常见的异常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呼吸道梗阻、休克等。

对于症状轻微的异常反应,应先停止接种,给予相应的急救处理,对症治疗。

对于严重的异常反应,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将患者送往指定的医院进行救治。

接种异常反应处置预案

接种异常反应处置预案

为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下简称“AEFI”)的应急处置工作,保障受种者的健康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接种单位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发生的AEFI的应急处置。

三、组织领导1.成立AEFI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AEFI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AEFI应急处置的具体工作。

四、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2.及时报告,快速处置。

3.科学评估,依法依规。

4.加强沟通,妥善处理。

五、预防措施1.加强疫苗接种宣传,提高受种者对AEFI的认识。

2.严格执行疫苗接种规范,确保接种安全。

3.加强接种人员培训,提高接种技术水平。

4.做好疫苗质量监管,确保疫苗质量。

六、AEFI发现与报告1.接种人员在接种过程中发现AEFI,应立即向接种单位负责人报告。

2.接种单位负责人应在接到报告后30分钟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

七、AEFI调查与处置(1)接种单位负责AEFI的调查,包括受种者基本信息、接种史、症状、体征、治疗情况等。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AEFI的调查,包括接种单位调查报告、医疗机构诊断证明、相关病历资料等。

2.处置(1)对疑似AEFI病例,接种单位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①停止接种活动;②对疑似病例进行观察、治疗;③对疑似病例进行必要的检查,排除其他疾病;④告知疑似病例及其监护人AEFI的相关信息。

(2)对确诊AEFI病例,接种单位应:①立即停止接种活动;②将确诊病例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③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调查;④对确诊病例进行观察、治疗。

八、AEFI信息报告与发布1.接种单位、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准确、完整地报告AEFI信息。

2.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根据AEFI信息,适时发布相关信息。

九、责任追究1.对未按规定报告、处置AEFI的接种单位、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预案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预案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预案一、预案目的本预案旨在明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应急处理流程,确保在发生异常反应时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后果,保障接种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组织结构建立以卫生部门负责人为组长的应急处理小组,下设信息收集、医疗救治、心理干预、家属沟通等专门工作小组,各司其职,协同作战。

三、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评估和预警系统。

一旦发现疑似异常反应,应立即上报,并由专业人员进行初步评估,判断是否启动应急预案。

四、应急响应根据异常反应的严重程度,将应急响应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响应:针对严重过敏反应等紧急情况,需立即进行医疗救治,并通知上级卫生部门。

- 二级响应:针对中等程度的反应,如发热、局部红肿等,需进行临床观察并提供相应治疗。

- 三级响应:针对轻微反应,如疼痛、轻微肿胀等,可采取观察和对症处理。

五、医疗救治确保接种点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包括抗过敏药物、退热药、止痛药等。

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应立即使用肾上腺素等紧急救治药物,并尽快转送至医院进一步治疗。

六、心理干预为接种者及其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异常反应,减轻焦虑和恐慌情绪。

七、家属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向接种者家属通报病情进展和救治措施,听取家属意见,共同商讨后续治疗方案。

八、信息公开在确保个人隐私的前提下,适时向社会公布异常反应的处理情况和结果,增强公众对疫苗接种工作的信任。

九、事后处理对发生的异常反应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预案内容,提高未来应对能力。

十、培训与演练定期对接种点工作人员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识别、报告和处理培训,并进行模拟演练,确保预案的有效执行。

医院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医院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医院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D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一)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控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AEFI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二)报告程序(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AEFI(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h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2h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2)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I后48h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h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有网络直报条件的乡级接种单位应当直接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代报。

(4)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三)分类AEFI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3种类型。

1.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预防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和处理制度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和处理制度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和处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加强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报告、处理与评估,保障公众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指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与疫苗接种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异常反应,及时报告和处理这些反应对于提高接种安全性、增强公众信任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目标与适用范围2.1 目标1. 确保所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能够被及时、准确地报告和处理。

2. 提高医疗机构和接种单位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3. 通过建立有效的报告和处理流程,减少接种异常反应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2.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参与预防接种的医疗机构、接种单位及相关工作人员,包括但不限于:1. 公立医院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 疫苗接种点4. 相关公共卫生机构第三章管理规范3.1 异常反应的定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包括但不限于:1. 轻度反应:发热、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等。

2. 中度反应:持续高热、过敏性皮疹、呕吐等。

3. 重度反应:休克、癫痫发作、神经系统损伤等。

3.2 报告规范所有接种单位应按照以下规范进行异常反应的报告:1. 发生异常反应后,应立即记录反应的时间、症状、严重程度及处理措施。

2. 报告应在48小时内提交给负责的公共卫生机构。

3. 报告内容应真实、准确,并附上相关病例资料及医疗记录。

第四章操作流程4.1 监测与识别1. 接种单位应配备专门人员负责接种后异常反应的监测与识别,定期培训相关工作人员。

2. 对于接种后出现的不适症状,需及时评估其与接种的关联性。

4.2 报告流程1. 确认异常反应后,填写《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表》,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接种疫苗种类、接种时间及异常反应情况等。

2. 报告表由接种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提交至所在区域的公共卫生机构。

3. 公共卫生机构应在接到报告后进行信息核实,并将结果反馈给接种单位。

4.3 处理程序1. 对于轻度反应,接种单位应给予适当的对症处理,并进行观察。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范本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范本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范本一、引言随着预防接种工作的不断推进,异常反应事件的发生与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及时掌握和处置异常反应事件,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我国建立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该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监测接种异常反应情况,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预防接种工作。

本文就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的范本进行详细介绍。

二、报告制度的背景与目的1. 背景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接种者出现的与预期不符合的不良反应。

虽然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但其对接种工作的影响和社会关注度逐年提升。

为了及时监测接种异常反应情况,快速准确处理和发现问题,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势在必行。

2. 目的该报告制度的目的在于:(1)及时掌握各类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情况,提供科学依据;(2)完善接种安全监测与预警体系,加强接种工作的风险控制;(3)促进异常反应事件的及时上报和处理,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三、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的对象1. 接种单位包括各级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等预防接种单位。

2. 接种人员包括预防接种单位工作人员、监测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

四、报告的内容1. 基本信息(1)报告单位:填写报告单位全称及地址。

(2)报告人:填写报告人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

(3)接种单位:填写接种单位全称及地址。

(4)接种人员:填写接种人员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

2. 异常反应情况(1)接种者信息:填写接种者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码等。

(2)接种疫苗:填写接种的疫苗名称、批号、生产企业等。

(3)异常反应发生时间:填写异常反应发生的具体日期及时间。

(4)异常反应症状:详细描述接种者出现的异常反应症状及表现。

(5)处理措施:详细描述接种单位对异常反应的处理措施和效果。

3. 结果与建议(1)发生率计算:根据报告的异常反应情况,计算异常反应的发生率。

(2)风险评估与预警建议:根据异常反应情况,评估风险等级,并提出相应的预警建议。

五、报告流程与要求1. 报告流程(1)发现异常反应:接种单位及时发现接种者的异常反应情况。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3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3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是指为了加强对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评估,保障公众安全和健康,建立起来的一套报告机制。

该制度涉及到预防接种疫苗的监测、报告、分析和评估等各个环节。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报告要求:要求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在发现接种异常反应后,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要求,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2.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包括接种异常反应的病例信息、疫苗信息、接种过程和接种者基本情况等相关信息。

3. 报告程序:设立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工作机构,明确报告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建立报告的流程和机制。

4. 数据采集和分析:对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数据进行集中汇总和分析,研究其发生原因,评估疫苗的安全性。

5. 信息公开和沟通:定期向公众和接种者公开接种异常反应的情况和处理进展,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接种异常反应事件,保障公众接种安全和健康。

同时,该制度也能为疫苗疾病控制提供重要的监测和评估数据,为疫苗的研发、生产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二)范文如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三)为了确保疫苗接种工作的安全和规范,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是必要的。

该制度旨在及时、准确地收集和报告疫苗接种过程中的异常反应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并改进疫苗接种工作。

一、报告对象该制度适用于全体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医务人员,包括但不限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卫生院医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等。

二、报告内容1. 异常反应报告的内容应包括病人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个人基本信息,以及接种疫苗的名称、批号、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

2. 报告中应详细描述病人的异常反应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皮疹、过敏反应等。

3. 报告还应包括医务人员的观察和处理措施,以及对异常反应原因的初步分析和评估。

三、报告流程1. 当医务人员发现疫苗接种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时,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并及时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分类
AEFI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5种类型
2.6.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
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2.6.1.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
报告程序
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AEFI(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2.4.2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接到AEFI报告后,对需要进行调查诊断的,交由
受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
进行调查诊断
2.4.3发生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或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由受
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
的准备工作
2.2组织调查
221除一般反应(如单纯发热、接种部位红肿、结等)外的AFI均需调在
2.2.2县级疾控机构对需要调查的AEFI,应当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组开展
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在调查开始后3目内初步完成AEFI个案调查表(附件
表5-3)的填写,并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23对于不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也应当收集相关资料,填写
2.3.2预防接种资料:疫苗供应渠道、供应单位的资质证明、疫苗批签发报告和
购销记录:疫苗运输条件和过程、疫苗储存条件和冰箱温度记录;疫苗的种类、
生产
企业、批号、出厂日期、
有效期、来源(包括分发、
取目期等:预防接种服务组织形式、预防接种现场情况、预防接种时间和地点
供应或销售单位
接种单位和预防接种人员的资质;知情或告知相关资料;预防接种实施情况、接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病例定义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Adverse eventfollowingimmuni zation,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控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AEFI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部门。
2.4.6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对市、县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
诊断进行技术指导
2.4.7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作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2.5调查报告
2.5.1对发生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或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疾
控机构应当在调查开始后7日内完成初步调查报告,及时将调查报告向同级卫生
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由县级疾控机构代报
1.3.2.2县级疾控机构接到上述报告后,将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
立即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
生的AEFI,应将AEFI个案报告卡立即转报至其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
由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2.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I后48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1.3.2.1有网络直报条件的乡级接种单位应当直接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
计生行政部门、上一级疾控机构报告,并向同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通报
2.5.2县级疾控机构应当及时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上报调查报告。
2.5.3调查报告包括以下内容:对AEFI的描述、诊断、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疫
苗和预防接种组织实施情况;发生AEFI后所采取的措施、原因分析;对AEFI
29
的初步判定及依据;撰写调查报告的人员、时间等
AEFI个案调查表,并及时转报至受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出预
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22.4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
响的AEFI,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
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
225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
1.3.3各级疾控机构应当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AEFI报告信

271.3.4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家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2调查诊断
2.1核实报告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AEFI报告后,应核实AEFI的基本情况、发生时间和人数
主要临床表现、初步临床诊断、疫苗预防接种等,完善相关资料,做好深入查
家组进行调查诊断。
2.4.4AEFI的调查诊断结论应当在调查结束后30天内尽早作出。预防接种异常
反应调査诊断专家组应当依据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结合临床表现、
医学检查结果和疫苗质量检验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调査诊断结论,出具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书(附件三表5-4)。
2.4.5调查诊断怀疑引起AEFI的疫苗有质量问题的,应及时提交药品监督管理
种部位、途径、剂次和剂量、打开的疫苗存放时间;安全注射情况、注射器材来
源、注射操作情况;预防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员的反应情况、当地相关疾病发
病情况等
2.4病例诊断
2.4.1省、市和县级疾控机构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调查诊断
专家组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家组成,负责对AEFI调查诊断。
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和报告。
2.3资料收集
2.3.1临床资料:了解病人的预防接种史、既往健康状况(如有无基础疾病等
家族史、过敏史,掌握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已采取
的治疗措施和效果等资料。必要时对病人进行访视和临床检查。对于死因不明需
要进行尸体解剖检查的病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尸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