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五志与相关疾病

合集下载

情志与疾病的关系

情志与疾病的关系

肝属木。属木的人具有宁折不曲、不轻易服人的性格。这种人做起事 来一般容不得别人辩驳,别人一反击,他就心中不服气。这样一来, 他的内心就在不断地来回“拉锯”,结果便是把怒气给引上来了。怒 为肝之志,与喜相反,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节人体精神情志;喜 条达而恶抑郁。肝为刚脏,易于发怒,发怒是人们欲望和需求受到遏 抑,郁怒之火向外发泄的一种表现。
在怨恨别人的时候,就会产生心跳加速、失眠、癫狂、声音暗哑、 生疔疮等症状。
过喜的时候,就会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精神 无法集中、心神恍惚、嘻笑癫狂。有时候,很多人感觉自己心跳得 很快,心口不舒服,睡不着觉,容易忘事儿等,这就是过喜伤心的 缘故。
如果内心急躁,面色黑红发暗,这就意味着心神受到伤害了。这时, 心神不稳的人最容易患上心脏病。
西医这样说:紧张、压力会导致器质性病变。
当人的情绪高度紧张时,交感神经支配肾上腺分 泌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促进新陈代 谢,释放储存的能量,于是呼吸、心跳加速,血 压、体温升高,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在应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 高的器官,最容易患病。如长期压抑悲伤和哭泣 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人在焦虑、愤怒时,胃液 分泌量增加,胃的酸度和胃蛋白酶量增高,胃黏 膜充血,容易形成溃疡。
怒伤肝,爱生气的人一般肝都不是很好。人在发怒时,会感觉胸膛发 闷,像有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有的人还会出现脸色发红、头昏眼花、 两臂麻木、胸膈那一块感觉不舒服等情况,这都是暴怒伤了“肝神” 的结果。
暴怒太过,则“怒则气上”而见头晕头痛,面赤耳呜,薄厥(是指由 于精神刺激,可使阳气急亢,血随气逆,致使血液郁积于头部,发生 卒然昏厥的病症)吐血等症。
五行相生相克中,肺属金,火克金,忧伤肺、喜胜忧。忧则气结, 喜则百脉舒和,也就是说适当喜庆可以制约过忧所致病变。

心理健康篇 五脏和五志

心理健康篇 五脏和五志

五脏对生理上影响表现
• 肝:主呼(大叫,呼喊)。好多人如果觉得 主呼(大叫,呼喊)。好多人如果觉得 )。 每天都想大叫几声,这是肝脏有问题了。 每天都想大叫几声,这是肝脏有问题了。 • 心:主笑,心实而笑不休,有些人笑点低, 主笑,心实而笑不休,有些人笑点低, 就是想乐。这其实是心伤的表现。 就是想乐。这其实是心伤的表现。 主歌。现在有些人特别喜欢唱卡拉OK OK, 脾:主歌。现在有些人特别喜欢唱卡拉OK, 还获得个“麦霸”的称号什么的, 还获得个“麦霸”的称号什么的,这些人的 脾胃肯定有问题。 脾胃肯定有问题。 • 脾胃有状况的时候,会引发人想唱歌的欲望。 脾胃有状况的时候,会引发人想唱歌的欲望。 表现为每天或者每周都想去唱。不去唱, 表现为每天或者每周都想去唱。不去唱,心 里就觉得不舒服。 里就觉得不舒服。 • 不过歌手不一定脾虚,因为唱歌对于他们是 不过歌手不一定脾虚, 职业,他们可能有的时候也不想唱的。 职业,他们可能有的时候也不想唱的。而脾 虚的人,是有唱歌的欲望的。 虚的人,是有唱歌的欲望的。
更年期抑郁症
• 更年期抑郁症:因为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出现了阴液的 更年期抑郁症:因为随着人年龄的增长, 亏损,导致了肝阳虚亢,烦躁焦虑发怒, 亏损,导致了肝阳虚亢,烦躁焦虑发怒,莫名其妙的发 脾气。其实是肝脏出现了病态的反应。滋肝阴就好了, 脾气。其实是肝脏出现了病态的反应。滋肝阴就好了, 平时用到的药,普通一点的有杞菊地黄丸,左归丸, 平时用到的药,普通一点的有杞菊地黄丸,左归丸,这 一类。滋阴的药去滋阴柔肝, 一类。滋阴的药去滋阴柔肝,就可以缓解焦虑发怒的情 况。 • 在吃左归丸和杞菊地黄丸的时候,要分清楚症性,一定 在吃左归丸和杞菊地黄丸的时候,要分清楚症性, 要是肝肾阴虚型的, 要是肝肾阴虚型的, • 阴虚的症状:口渴,手脚心发热,阵发性潮热,面部红 阴虚的症状:口渴,手脚心发热,阵发性潮热, 热。 • 阳虚,和阴阳两虚的情况,需要请医师鉴别。因为更年 阳虚,和阴阳两虚的情况,需要请医师鉴别。 期的阳虚和普通的阳虚,情况不一样。 期的阳虚和普通的阳虚,情况不一样。更年期的阳虚会 造成常见老年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 造成常见老年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 冠心病。 冠心病。都会因为更年期的阳虚埋下隐患的种子

从中医视角谈情志病的治疗(全文)

从中医视角谈情志病的治疗(全文)

从中医视角谈情志病的治疗(全文)一、前言1. 对于情志病,中医和西医殊途同归这是什么疾病?“头晕、头痛、胸闷、胸闷、心慌、气短、腹胀、胃痛、恶心、呃逆、背痛、腿软、失眠、早醒、尿频、尿急”症状如漫天星星之多,每一条主诉都形象详尽,每一丝痛苦都呼之欲出,四处求医,好像均无良策。

着双心医学的发展,在心血管领域,人们不能仅关注疾病本身,而忽视心理疾病悄然潜入的脚步。

2. 关于病因和病机,中医有成熟的理论《黄帝内经》提出: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段话完整的描述了人类的意识(即情志)产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的心理活动。

中医讲求整体观与辨证论治,身心同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形神合一,五脏六腑的精气旺与衰直接影响到精神情志的外在表现。

3. 西方医学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病因还不确切主要认为它是跟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压力,应激因素,还跟社会环境有关。

但是在治疗上,西医多依据心理量表,常用黛力新、环酮类、5-HT再摄取抑制剂、度洛西丁、文拉法辛等,不仅副作用明显,且未能针对个体甄别清楚其病因,治标不治本。

虽然我们国家近年来有许多前辈呼吁和倡导,但是医疗人员对心理疾病认识仍然不足,患者对此也有病耻感,不能认可,因此在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中,对心理疾病的诊治依然模糊。

4. 中医诊治情志病优势明显中医在诊治情志病方面历史悠久,通过望闻问切,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且确立了脉证并重的诊断法则与辨证论治的纲领,对于提高临床遣方用药和望闻问切的目的性、准确性,提高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并且,情志病患者也更容易接受中医药的治疗。

因此,我们此次将从中医的视角来谈情志病的治疗。

二、对情志病的认识—历史渊源(1)先秦—两汉时期《内经》对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情志致病规律以及对情志病证的诊疗都做了简要的论述,提出“心主神明学说”,确立了中医学的“五志说”。

中医视角下的情志与疾病关系

中医视角下的情志与疾病关系

中医视角下的情志与疾病关系情志与疾病关系的中医视角中医学认为,情志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人的情志指的是人类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情绪、思绪和心理状态。

而中医将情志与疾病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认为情志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中医的视角出发,探讨情志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1. 中医关于情志的理论情志在中医理论中被分为七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在正常状态下可以调动人的机体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气血流通,维持身体的健康。

然而,当情志失常或过度刺激时,就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2. 情志与脏腑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每种脏腑都与特定的情志相关联。

例如,中医认为喜情伤心,过度喜乐会耗气伤阴;怒伤肝,过度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忧伤脾,长期忧虑会影响脾胃功能等等。

因此,情志的失调有可能影响到特定的脏腑,从而引发相应的疾病。

3. 情志与脉象的关系中医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情志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脉象的异常。

例如,怒气冲冲时脉象偏弦,心慌时脉象偏数等等。

通过观察脉象的异常变化,中医可以判断人的情志是否失调,从而辅助诊断病情。

4. 情志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

而情志的失调会直接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从而引发相应的疾病。

例如,情绪低落会伤及肺脏,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忧虑郁闷会伤及脾脏,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等。

5. 情志调理的方法中医强调通过调理情志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情志调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调整情志,可以平衡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中医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来调理情志,例如药物调补、针灸调理、运动调节等等。

总之,情志与疾病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医通过对情志与疾病关系的深度研究,揭示了情志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中医中的情志与疾病关联

中医中的情志与疾病关联

中医中的情志与疾病关联中医学认为,情志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情志指的是人们内心的情感状态,包括喜、怒、思、忧、悲、恐六种主要情感。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对人体的五脏六腑有着不同的影响,而持续的不良情志可以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情志与疾病的关联,并介绍中医如何通过调节情志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情绪与五脏关联中医理论认为,每种情绪与人体的五脏相对应,表现出不同的影响。

喜情对心脏有益,怒情伤肝,思情伤脾,忧情伤肺,悲情伤肾,恐情伤胆。

当人们的情绪长时间处于某种状态时,相应的五脏就会受到损伤,从而影响其正常功能。

举例来说,长期的愤怒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发头痛、失眠等症状。

而过度思虑和忧虑会伤害脾胃功能,导致胃寒、食欲不振。

对于易感冒的人来说,如果经常处于忧虑和悲伤的状态,会进一步削弱肺脾的防御能力,从而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情志与五脏的关系,提倡调节情绪以维护身体健康。

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合理化解负面情绪,对于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情绪与病理变化情志的扰动不仅对五脏六腑有直接影响,还可能导致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长期的情志问题可以干扰气血运行,造成气机逆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举个例子,悲伤的情绪会导致体内气机凝滞,影响气血运行,进而引发疼痛、肠胃不适等问题。

而长期的恐惧和焦虑暴露会导致肾脏功能的失调,而肾脏是人体真气的贮藏之地,这可能导致人体防御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调节情绪,消除负面情绪对身体的不利影响,是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一环。

中医治疗与情志调节在中医治疗中,情志调节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中医注重平衡和谐,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己内心情感的和谐相处。

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保持平衡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兴奋或抑郁过度的情绪状态,都可能导致气血紊乱,进而引发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中的情志调节,旨在通过调整人们的情绪状态,帮助身体恢复平衡。

中医主张在生活中保持情感的平衡,保持内心的稳定。

中医对五志与五脏健康的介绍

中医对五志与五脏健康的介绍

[标签:标题]怒、喜、思、忧、恐是中医讲的五志,这五志与我们的内脏健康有密切关联,我们通常所说的怒伤肝思伤脾就是这个道理,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对五志与五脏健康的介绍。

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

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

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

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怒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

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

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

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

《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老年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例。

思伤脾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

《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甚至可致人于死地。

老百姓常说的吓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言,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老年人随着脏腑功能的减退、调节适应能力的减弱,面对过激的情志变化就会难以承受,故而易引起疾病。

古书中早就有过记载,认为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

中医心理学:五志相胜趣谈

中医心理学:五志相胜趣谈

中医心理学:五志相胜趣谈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自然界的各类物质(或现象)之间均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命现象属于自然现象之一,因此生命现象中亦存在如此关系。

人类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简分类喜、怒、忧、思、恐)等情志,根据其对人体气机、脏腑功能的影响,五志皆有其所出之脏腑:喜归心、怒归肝、思归脾、悲(忧)归肺、恐归肾。

五志对气机的影响: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五志过极不仅可以影响气机,直接导致各种复杂的内科病证,并且可以影响疾病的发展,因此,在临床上,中医十分强调情志的调节。

调节情志的方法有很多。

其中极富中医特色的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特点,五志之间亦存在生克之理,故如能正确把握,则在临床上可以取得不可思议的疗效。

首先,我们得熟悉一下五志生克的顺序: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恐。

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个内容,从一些古代医案去探寻相关有趣的医案及记载。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在他的代表作《儒门事亲》中说谈到五志相胜的应用方法:“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

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

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

思可以治恐,以虚彼志此之言夺之。

”悲胜怒《筠斋漫录》:“杨贲亨,明鄱阳人,善以意治病。

一贵人患内障,性暴多怒,时时持镜自照,计日责效,屡医不愈,召杨诊之。

杨曰:目疾可自愈,第服药过多,毒已下注左股,旦夕间当暴发,窃为公忧之,贵人因抚摩其股,日以毒发为悲,久之目渐愈,而毒亦不发。

以杨言不验,召诘之。

杨曰:医者意也,公性暴善怒,心之所属,无时不在于目,则火上炎,目何由愈?我诡言令公凝神悲其足,则火自降,目自愈矣。

”此一案确实神效,如医以药治之,恐非易治。

恐胜喜《冷庐医话》有一则病案:“明末高邮袁体庵,神医也。

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宜急归,迟恐不及矣。

中医说:五志与七情

中医说:五志与七情

中医说:五志与七情五志与七情在中医认为均属于人类情绪活动的范畴。

什么是五志?《素问,天元纪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统称五志。

五志不仅是个体脏腑机能的一部分。

也是人类情绪变化的正常表露,即受意识驾驭的、有节制的情绪活动。

《说文解字》'志,意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灵枢,本脏》),因此,五志不仅对机体有保护作用,还具备'生理调节器'的功能。

使个体不断自我调节,从而起到适应外环境的作用。

五志为了适应外环境的要求,始终处于变化调整之中,但这种变化是适中的,是有一定限制和约束的。

五志有效、理智变化应是动而中节,无太过不及。

就是一个适度原则。

什么是七情?七情之说,陈无择阐发《素问,举痛论》云'神静则宁,情动则乱。

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

五志作为脏腑功能的一部分,乃人之常性,是七情产生变化的基础。

外界刺激达到一定程度,超出了意志的调控范围。

就会形成强烈持久的精神刺激,此时五志转化为七情。

成为一种显态致病因素。

五志与七情关系五志与七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志和可有效地调控情志,使之动而有节,起到保护机体作用。

志伤则情志失控,成为致病因素。

二者区别在于'常'与'变',在于生理反应还是病理变化。

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分情绪的好坏呢?平时生活中,人们时刻在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适应周围人和事。

但当发现自己情绪存在下列情况,你可能处在不好的情绪中,须及时调整:持续时间长、程度强烈、身体出现不适。

情绪不好或愤怒时,体内物质会有什么变化?对身体又是如何影响的?七情致病的机理,中医认为主要是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导致气机运行不畅、脏腑气血功能失常。

现代医学证明,情绪的刺激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体内激素随之发生变化,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情绪变化在人体不同部位的反应)从而引起体内神经对所支配的器官的调节发生障碍,出现一系列的机体变化和功能失调。

七情五志与身体的疾病对应关系

七情五志与身体的疾病对应关系

七情五志与身体的疾病对应关系在天道场:不良情志,会对生理与心理产生各种压力。

短期的压力,或是压力比较轻的情况下,对身体的破坏是可以自发修复的。

但是,现代人的生活强度太大,压力的持续时间长、强度大,于是引发各种疾病。

情志病最容易引发的疾病大致是:慢性支气管炎、咳喘、关节炎、胃炎、肠炎、输卵管炎、失眠、月经不调、乙肝、胸闷心慌、腹胀、十二指肠溃疡、鼻炎、湿疹、肩周炎、痛风、糖尿病、肺气肿、脂肪肝、白内障、口腔溃疡、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白带、盆腔炎、附件炎、咽喉炎、腰背痛、直肠溃疡、支气管扩张、哮喘、慢性肾炎、白内障、肝硬化、近视、咽喉肿痛、肝区胀痛、心烦不安、面红目赤、头痛头胀、肺癌、眇目、植物神经失调、冠心病、心绞痛、胆囊炎……总之,情志病对应是各种各样的身体炎症,各种各样的肿胀痛疼、各种各样的身体慢性病都在此范畴。

应对情志病,道经中有宝贝,这个就是六气诀。

想知道六气诀是什么功法?是怎么练的?请输入“六气诀”,可以看到一篇介绍详细的文章。

原文: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

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

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喜喜为心志,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

心能主血,喜悦时人体气血运行加速,面色红润,御寒能力。

抗病能力提高,罹患心脑血管病的可能下降;心主神明,愉悦时,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增强,考试时也能有超常发挥,运动员易破纪录;心其华在面,喜悦时会神采飞扬,面带笑容,喜形于色,热恋中的情侣越发娇美动人或潇洒英俊等;心开窍于舌,高兴时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语言流畅动听等;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人在高兴时也胃口大开,久则心宽体胖等等。

中医的五志名词解释

中医的五志名词解释

中医的五志名词解释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信任。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五志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医的五志进行解释,以深入了解这一概念。

五志,即喜、怒、思、忧、恐,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情绪的五种基本状态。

这五种情绪的平衡与调节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对每个词进行详细解释。

喜,指开心、愉悦的情绪状态。

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畅通的体现,对人体的健康和免疫功能都有很大的帮助。

喜的情绪状态使人体内分泌功能平衡,从而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然而,如果一味追求喜的情绪,过度的兴奋和亢奋会损害人体的正常机能,甚至导致一系列身体疾病。

怒,指愤怒、激动的情绪状态。

怒的情绪是一种消耗体内气血的情绪,使得气血流动不畅,容易引起气滞血瘀等病症。

当一个人太过愤怒时,容易导致气血逆乱,形成外感风寒症状,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等。

思,指思虑、忧闷的情绪状态。

思的情绪是思维活跃的体现,但是过度的思虑会使人体内阴阳失衡,影响脏腑功能的正常运作,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失眠等症状。

所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摆脱过度思虑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忧,指忧愁、担忧的情绪状态。

忧的情绪会使人体内的气血凝滞,导致气滞血瘀等症状。

同时,过度的担忧还会引起心脏负担加重、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因此,人们应该及时释放内心的压力,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助于预防和改善与忧相关的疾病。

恐,指恐惧、惊慌的情绪状态。

恐的情绪会使人的心理紧张,容易导致肾气不足,从而影响脏腑的功能。

恐的情绪还可能导致心悸、失眠等症状,对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在面对恐怖和压力时,应该及时寻找有效的方式来释放紧张的情绪。

总之,五志作为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对维护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喜、怒、思、忧、恐这五种情绪状态的平衡与调节,对于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免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而过度和不良的五志情绪则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因此,人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各种情绪,通过调节情绪来维护身体的健康。

新医学解释中医五志七情等心理活动

新医学解释中医五志七情等心理活动

新医学解释中医五志七情等心理活动关于“怒伤肝”等中医所说的五志七情等心理活动的生物学解释。

中医的确博大精深,让我这个生物学专业出身者每每望其项背并不断地感叹万千,往往深感难以窥得见传统医学之庐山真面目。

随着去年以来我在医学方面的深入思考及针对亚健康和多种慢病(尤其是肠胃病)进行健康调理的医学实践,在先后提出“新医学”及“菌心说”的基础上,近期的目光又被我的内心拽向了中医的世界,因为根据我的分析,中医和西医两者的结合,极有可能就是“菌心说”的恰点。

换言之,“菌心说”很有可能即将成为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嫁接起来的桥梁,也有可能将成为中西医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在今天的晨课里,我就试图结合我的理解,对于“怒伤肝”等中医所说的五志七情等心理活动使用“菌心说”的观点进行一个尝试性的解释,个中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拍砖,如有冒犯之处,也敬请谅解,因为这些内容还都只是我个人思考过程中的点滴浪花,正在集成成为系统化的过程之中,难免挂一漏万,因此先声明一下,毕竟大家都是为了共同抗病而为之,相互理解、相互谅解、相互提携是医家朋友免不了的内功儿。

首先,我简要地重述一下“菌心说”的核心观点,以便大家理解本帖内容和便于后续交叉思考。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我们知道,除过人的肉体来自于父母之外,共占全身细胞数量的10%,而全身按照数量累加起来的细胞中共有90%都是细菌,其中绝大多数是“胃肠道菌群”。

“菌心说”指的是对于人体而言,这些重量达到3~4斤、自始至终生存于胃肠道表面的菌群构成了一个世界,而且这个世界的重要性要高于人脑,与人类神经精神、情绪情感、心理活动等密切相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主导作用,即构成了人体的另外一个大脑,即所谓的“心脑菌脑”。

中医所说的“心主神明”,其中的“心”及“神明”等很可能都是胃肠道菌群本身及其外在表现而已。

换言之,“菌心说”认为就人体的神经精神、情绪情感及心理活动来说,“菌脑”即“心脑”,比人体的“大脑”更高出一个程度,“大脑”负责认知思考和决策及指挥四肢运动指令,而“心脑”则负责情绪心理和神经精神情感。

五志(中医术语)

五志(中医术语)

五志(中医术语)五志: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为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根据五行理论,五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为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

概念:指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的变动与五脏的机能有关。

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解读:五志即分属于五脏的五种情志活动,即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悲,肾志恐。

故以五脏的功能正常与否,则可直接关系到喜、怒、思、悲、恐的活动变化。

而五志喜、怒、思、悲、恐的变化也可影响到相应的脏腑机能活动,如心有余则笑不休,肝由余则怒不止等。

同样,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思伤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

中医应用:1、脏生情,情调脏:情志属于藏象的一部分,它是脏腑功能外化的一个表现。

其与脏腑的关系概括起来即是脏生情,情调脏。

(1)心为情志之主,心舍神主喜。

“心藏脉,脉舍神”。

心主血脉,心血充足,脉道充盈,血液在不断滋养濡润全身脏腑组织的同时,也在滋养着神,使人的精神思维敏捷。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归属于五脏,但却是在心主神明功能的统领下正常进行的。

《类经》曰:“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合言之,则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

”神、魂、魄、意、志五神均为心神所主宰,由心神化出而统属于心。

正如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所说:“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

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心是情志思维的主宰,心神通过统领脏腑,主持血脉,以调节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及维持各脏腑之间的平衡协调,适应内外环境的需要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情志变化。

喜,因其活泼而常表现于外,故有火之炎上、活泼、机动之象,属火而归属于心。

喜属良性情绪,可使心气舒缓,有益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五脏藏五志—调经络可解五志之偏

五脏藏五志—调经络可解五志之偏

五脏藏五志—调经络可解五志之偏
五脏藏五志调经络可解五志之偏。

五志是指神、魂、魄、意、志,其中神为首。

如果五志不畅,便会引发多种疾病,危害身体健康。

相比七情而言,五志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更严重。

调五志之偏,需调经络。

五脏藏五志,五志不畅,郁而化火,为湿为痰,为饮为毒。

调整经络可化解清除五志之偏,治疗由此引发的多种顽症怪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五志分为神、魂、魄、意、志,五者之中心神为首,为君主之官,此五者与七情密切相关,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潜意识、性格,分别与五脏相通、相连、相生、相克。

五志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如下:神——心之所藏,神之所居。

可识事物、析利害、辨真伪、调气血,伤则神识不明;魂——肝之所藏,辨正邪,清邪毒,调血脉,伤则暴怒不安。

魄——肺之所藏,气之所宗,调气机,和气血,调一身之气,伤则不耐久,失恒持。

意——脾之所藏,积知识,守记忆,伤则意散茫然;志——肾之所藏,作强之官,掌应变,激发力,抗暴力,伤则不明不用。

五志伤则郁、火、痰湿、水毒皆可内生外客,百病皆至。

七情和五志是造成现代许多多发病的重要原因,其中五志比七情对人体的伤害更深更重。

五志异常,多与人的遗传、性格、生活环境有关,诸多精神病、情志病以及诸多脏腑病、代谢病及各种不明原因疾病如:微量元素缺少(过多)、脂肪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血液病、神经元病、过敏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缺失)、癌症、白发、脱发,除了先天性(遗传)外,大多属于情志所致,与五志伤害关系密切。

对此,根据临床症候和经络诊察,可分别选择相关经络、腧穴治疗,对缓解疾病症候有一定的效果。

五脏、五腑、五体、五窍、五志,中医为什么有这么多五?

五脏、五腑、五体、五窍、五志,中医为什么有这么多五?

五脏、五腑、五体、五窍、五志,中医为什么有这么多五?若要了解中医眼中的“你”,就得先明白“五”的涵义。

“五”于中医是有特殊意义的。

中医有“五脏”“五腑”“五体”“五窍”“五志”.还有“五华”“五液”。

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五”呢?这就要从中医的哲学指导思想说起。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对中医学都有影响,尤其是五行学说对中医认识人体影响很大。

五行就是人们熟悉的木火土金水。

古人认为,五行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要素,并且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

人体既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世界”,所以组成人体的器官都是按照“五行”的观点来认识的。

再者,中医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叫做“整体观念”。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整体。

“整体”可不是“整块”。

像一块豆腐,整体的意思是强调人体各个部分之间是密切关联,相互照应的。

中医认为,人体这样一个“小世界”,是以肝、心、脾、肺、肾这五个“脏”为核心的。

为什么“脏”就这么重要呢?这要看看“脏”字以前是怎么写的。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脏”是写成“藏”的。

这个“藏”不是“捉迷藏”的“藏”,而是“宝藏”的“藏”。

中医自古至今有一个始终不变的观念就是,五脏是“藏精气”的。

什么叫精气?精气就是人体摄入的饮食经过消化吸收以后产生的精微物质。

这些精微物质除了满足人体功能活动的消耗外,主要是藏在五脏之中。

五脏的精气,对人体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原因有以下四点:第一是滋养周身器官和组织;第二是为人体功能活动提供物质支持;第三是抵抗外来邪气的侵袭;第四是修复因伤病损害了的组织器官。

人们常把“精气神”叫做“三宝”。

仔细想来,“精气”是物质,“神”是功能;“精气”是内涵,“神”是表现。

再来推敲一下“精神”这个词,精是精,神是神,有“精”才能有“神”,“精”不足了,“神”怎么可能充沛呢?所以,整个人体是以五脏为核心的。

如果五脏的功能正常,精气充盈,那么人体的健康状态就是良好的,即使有病,也是小病轻病,不打紧。

中医的“五志”与“七情”

中医的“五志”与“七情”

中医的“五志”与“七情”中医的“五志”与“七情”---摘自网络---中医的五志就是喜怒忧思恐五种精神情绪的活动表现,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精神情绪的变化状况,都是属于人们的心理状态反映。

即所谓“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惊.恐伤肾”之说。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一般地说人们都有一定的情志活动表现,这些情志活动只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对人的健康没有影响。

《灵枢·本脏篇》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这里所说的志意和,就是指人的正常情志变化,这样的情志变化是属于生理性的,对人的健康无损。

但是如果情志变化过度过激,喜怒无常,长期失调,那就由生理性的情志活动,转化为致病因素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逆,脉满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灵枢·百病始生篇》说:“喜怒不节,则伤脏。

”以上论述都是说明由于情志变化失常失和,过激过度,由量变引起质变,由理性的情志活动,转化为致病因素,导致了种种疾病。

现实生活中尤以生气而对五志与七情的影响最大。

通常生气引发的毛病有:1.大脑生气会破坏大脑兴奋与抑制的节律,加快脑细胞衰老,弱化大脑功能。

而且大量血液涌向大脑,使脑血管的压力增加,这时血液中含有的毒素最多,氧气最少,对脑细胞不亚于毒药,愤怒时的思维混乱就是大脑缺氧的明证。

对策:坐下。

采取站立姿势时,激素分泌最快,如果坐下分泌增加得就没那么快了。

只是多了坐下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也会大大减少发生冲动的几率。

2.心脏每一次的生气或敌意,都会引发心跳加快,心脏收缩力增强,血压升高,血液变黏稠,大量的血液冲向大脑和面部,会使供应心脏本身的血液减少而造成心肌缺氧。

心脏为了足够的氧供应只好加倍工作,一通乱蹦,于是心跳更加不规律,也就更致命。

对策:即使是装——也要微笑。

你刚咧开嘴,脑海里立刻浮现一些愉快的事,所有器官从准备“战斗”的状态中获得解放,血液趋于均匀,心脏跳动恢复节律。

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耳鸣从五志论治方法

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耳鸣从五志论治方法

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耳鸣从五志论治方法
什么是五志?五志说的是什么的情志,与五脏有着很多的关系,心情好坏当然也会影响着我们的五脏六腑健康,这些常识我们都是非常了解的,那么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耳鸣从五志论治方法。

五志,喜、怒、思、忧、恐五种主要情志活动的合称。

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的变动。

《内经》认为情志的变动和五脏的机能有关,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是刘完素研究情志致病可以化热而提出的,他认为“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

若五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

”情志活动过度,躁扰阳气,化生火热,而致中风偏枯、惊惑、悲笑、谚妄、癫狂等。

反之,火热亢极,又可扰乱神明,出现神志异常。

但刘氏又认为五志化火生热的关键是心,若心火暴可致中风偏枯、谚语、狂、癫、悲痛苦恼,其因是由肾水虚衰,不能制火,致心火易亢,治宜清心火,益肾水。

五志分别归属于肝、心、脾、肺、肾等五脏,五脏又分别主筋、脉、肉、皮毛和骨等五体,五志与五体均为五脏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正常的五志对五脏功能无不良影响,但五志太过均可伤及五脏相关功能,使各脏的气血运行出现异常,进而影响五脏主五体功能,表现于五体之上则出现筋脉失养、面色无华、肌肉枯萎、齿摇发脱等虚损之象,影响人的容貌以上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五志与五脏之间的关系,五志关系到五
脏的机能,我们需要知道好的心情对于身体是更好地,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

情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

情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

情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七情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转)注:中医认为五志(分别是怒、喜、思、悲、恐)与五脏(分别是肝、心、脾、肺、肾)相连,五志过极会影响其所对应的脏器的功能。

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

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

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

”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

怒者血之贼也。

”喜伤心,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

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

”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

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

《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思则气结于脾。

”《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

中医的五行、五窍、五色、五志、五味

中医的五行、五窍、五色、五志、五味

中医的五行、五窍、五色、五志、五味(一)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五行是:木火土金水按大自然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各脏器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从而形成统一整体,人体五脏,又是五大元素,有着对应关系。

肾属水,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肝属木,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心属火,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脾属土,脾胃不和。

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肺属金,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肾是先天之本: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

这是相生,也是良性循环。

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脾胃不和。

与肺对应是大肠,这是五俯。

再就是五窍:肾开窍于耳,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

肝开窍于目,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心开窍于舌,舌头发麻。

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脾开窍唇,口发干,唇发干,都是脾胃不和;肺开窍与鼻,嗅觉差,与肺脏有关,这是五窍。

再就是五色: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黑【肾虚】肝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青【造血功能差】心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红【血液循环弱】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黄【消化系统功能弱】肺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白【呼吸系统功能弱】乃五色。

再就是五志:肾功能弱的人,恐惧,胆小,害怕,肾虚;肝功能弱的人,易怒,怒伤肝,脾气大,火气大;心功能弱的人,喜,容易激动,喜伤心,乐极生悲;脾功能弱的人,爱思,思伤脾胃,吃不得,睡不得,恶性循环;肺功能弱的人,悲忧,多愁善感。

这是五志。

再就是五味:肾功能弱的人,喜咸(肾病的人少吃盐)肝功能弱的人,喜酸;心功能弱的人,喜苦;脾功能弱的人,喜甜;肺功能弱的人,喜辛辣,这是五味。

这些都是学习颜面望诊的依据,有相生就有相克:肾功能弱的人,首先影响心脏(肾是人的第二心脏)心功能弱的人,影响肺脏;肺功能弱的人,影响肝脏;肝功能弱的人,影响脾脏;脾功能弱的人,影响肾脏,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精神意识活动系统 的主体 。从发生先后的关系上看 ,魄并
精 而 出入 为 最 早 ,也 最 为 基 础 ,魂 随 神 往 来 为 其 次 ,神 则为 最
后形成,就三者在神活动 中的作用来说,发生出现的越 早则越
具 有 基 础作 用 ,越 往 后 出现 则 越 高 级 ,但 也 越 具 有 主 宰 主 导 的
1 . 1 五 志 层 次
下 :三 魂 之 爽 灵 : 与 人 的 灵 性 密切 相 关 的神 ;幽 精 : 与 生殖 相 关 的一 个 先 天 之 神 ,其 强 弱 与 生殖 力 相 关 ;胎 光 : 是 人 体 的 生 命 之 光 。七 魄 之 尸 狗 : 与 人 睡 眠 时 的警 觉 相 关 ;伏 矢 : 与 夜 眠 时精 气 的化 生 相 关 ;雀 阴 : 与 生殖 功 能 的恢 复 相 关 ; 吞 贼 : 睡 眠时 主 要 清 除 外 来 之 邪 气 ; 非 毒 :主 要 分 解 体 内产 生 的 浊邪 ,
作 用 , 因此 神 能制 魂 魄 ,魂 魄 是 神 的基 础 :魂与 魄 ,魂 能制 魄 ,
2 五志之疾病
2 . 1神 魂 之 病 Nhomakorabea而 魄 是 魂 的 基础 ;再 看 意 和 志 ,心 有 所 忆 和 意 之 所存 二 者均 是
2 . 1 . 1神 病 基 础
由心神主导的能影 响思维 心理情绪乃至于脏腑气血功能的人类 精 神调控机 制,是人类特有 的精神活动 ,也是人类思维过程 的 关键[ ” 。神魂 魄意志等神志活动实质上就是广义神 的具体论述 。
【 关键词 】 中医;五志 ;相 关疾病
[ Ab s t r a c t ] F i v e i m p o r t a n c e a n d c o n c e p t s w e r e ma i n l y d i s c u s s e d f u r t h e r f o r d e m o n s t r a t e d a b n o r ma l i t i e s a n d a s s o c i a t e d s y mp t o ms ,
..
3 6 . .
Cl i n i c a l J o u na r l o f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1 5 Vo 1 . ( 7 ) No . 7
浅 谈 中 医 五 志 - 7相 关 疾 病
An i s s u e o n Fi v e i mp o r t a n c e a n d r e l a t e d d i s e a s e s
左亚 东 衡 百 川
(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中图分类号 :1 1 2 2
【 摘
郑 州,4 5 0 0 0 8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4 . 7 8 6 0( 2 0 1 5 )7 - 0 0 3 6 - 0 2
要 】 主 要 进 一 步 论 述 五 志 的相 关概 念 以及 异 常 所 表 现 出来 的相 关症 状 , 以进 一 步 指 导 相 关 疾 病 的 治 疗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7 8 6 0 . 2 0 1 5 . 7 . O 1 8 中 医五 志 是 中 医 学理 论 基 础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探 讨 中医 五 志 与相 关 疾 病 , 由此 借 鉴 中 医 五 志 独 特 的 理 论 认 识 ,对 中医 五 志 的理 论 发 展 和 相 关 临床 疾 病 诊 治 具有 重要 意义 。 1 中 医 的五 志
防止结聚;除秽:清除体 内浊邪;辟臭:调节人的呼吸功能。
1 _ 3 志 意 相 通
中医五志,即神、魂 、魄、意 、志,最早源于 《 黄帝内经 》 。 《 灵枢 ・ 本神》谓之日:“ 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随 神往来 者谓之魂 ,并精而 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
心有 所 忆 谓 之 意 ,意之 所 存 谓 之 志 。 ”由此 神 魂 魄意 志 就 是构 成
1 . 2 三 魂 七 魄
《 灵枢 ・ 平人绝谷》说: “ 五脏安定 , 血脉和利 , 精神乃居 。 ”
五神 乃情绪之本 ,当人体遭受过外界言语 或情景等刺激时 ,其
直接 作用 是在 魂 与 魄 ,而 非 在 于 心神 , 当 魂 魄接 受 刺 激 后 上 传 心神 , 心 主神 明经 过 分 析 作 出相 应 的 反应 ,经 由神 志 意 潜 意 识 下 的甄 别 反 映 到 情 感 层 面 则 会 出 现 喜 、怒 、忧 、悲 、思 、恐 、 惊 等 情 绪 外 露 , 由此 可 见 情 志 活 动 是 建立 在 五 神 正 常 生 理 活 动 的基 础 之 上 的 ,若 当外 界 的 强 度 刺激 影 响 到到 神 志 层 次 上 时 则 会 出 现 更 为严 重 的神 失 表 现 :魄 伤 会 出现 感觉 迟 钝 动 作 迟 缓 反 应 不 灵等 ;神 伤 则 不 能 任 物 ,甚 则 心 失 却 主神 明之 功 ;魂 伤 则
i n o r d e r t o f u r t h e r g u i d e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r e l a t e d d i s e a s e s .
[ Ke y w o r d l T C M; F i v e i mp o t r a n c e ; R e l a t e d d i s e a s e s
《 说 文 解 字 》 中有 :“ 意 ,志 也 。 ”“ 志 , 意也 。 ”表 明志 意 具 有 相 似 相 通 之 意 。《 灵枢 ・ 本 藏 》 曰:“ 志 意 者 ,所 以御精 神 , 收魂 魄 , 适 寒 温 ,和 喜 怒 者 也 。 ” 协助 精 神 心 理 活 动 。志 意 则 是 比 较 高 级 的 部 分 ,在 人 的精 神 活 动 中 ,“ 志 意 ”要 素 具 有 承 上 启 下 的作 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