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盐沼滩面发育对有机碳深度分布的制约
盐城海滨湿地盐沼植被对土壤碳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盐城海滨湿地盐沼植被对土壤碳氮分布特征的影响3毛志刚 王国祥33 刘金娥 任丽娟(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6)摘 要 在盐城海滨湿地不同植被带下采集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盐沼植物对湿地土壤碳、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城海滨湿地,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介于1171~7192g ・kg -1和0117~0136g ・kg -1之间,变幅较大,不同植被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各植被带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高于光滩.垂直方向上,各植被带土壤中有机碳、全氮的分布均呈自表向下逐渐降低的趋势,15c m 以下其含量基本保持稳定.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碳氮比呈显著正相关,但全氮与碳氮比无显著相关性. 有机碳 全氮 盐沼植被 空间分布 海滨湿地文章编号 1001-9332(2009)02-0293-05 中图分类号 P153.6 文献标识码 A I nfluence of s a lt marsh veget a ti on on spa ti a l d istr i buti on of so il carbon and n itrogen i n Yancheng coa st a l wetl and 1MAO zhi 2gang,WANG guo 2xiang,L IU jin 2e,RE N li 2juan (J iangsuP rovincial Key L aboratory of Environm en tal Change and Ecolog ical Construction,N anjing N or m a l U niversity,N anjing 210046,China ).2Chin .J.A ppl .Ecol .,2009,20(2):293-297.Abstract:Soil sa mp les under different salt marsh vegetati ons in Yancheng coastal wetland were col 2lected,and their organic carbon (C )and t otal nitr ogen (N )were deter m ined,ai m ed t 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salt marsh vegetati on on the s patial distributi on of s oil carbon and nitr ogen .The resultssho wed that the organic C and t otal N contents in t op s oils varied fr om 1171t o 7192g ・kg -1andfr om 0117t o 0136g ・kg -1,res pectively,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 mong different vegetati on z ones .The t op s oils organic C and t otal N contents in vegetati on z on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mudflat without vegetati on .I n the s oil p r ofiles in vegetati on z ones,organic C and t otal N contents had a trend of decreasing with dep th,but changed little bel ow the dep th of 15c m.Soil or 2ganic C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 oil t otal N and C /N,but s oil t otal N had no sig 2nificant correlati on with s oil C /N.Key words:organic carbon;t otal nitr ogen;salt marsh vegetati on;s patial distributi on;coastal wet 2land .3江苏省近海资源调查与评价专项资助项目(JS 2908207207).33通讯作者.E 2mail:wangguoxiang@njnu .edu .cn 2008206217收稿,2008211226接受. 湿地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具有极高的资源开发价值和环境调节功能.湿地作为全球生物生产量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其有机碳储量占陆地生态圈表层碳总储量的20%~30%,而面积仅占陆地总面积的4%~5%,是一个巨大的“碳汇”[1].同时,湿地也是氮的储集库,发挥着氮素的源、汇或转换器的功能[2].因此,湿地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物质循环研究已经成为现代湿地生态学研究的热点[3-4].盐城海滨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生态类型最齐全和冲淤演变最复杂的典型淤泥质海滨湿地[5-6].国内外学者对其形成过程、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7],但对盐城海滨湿地生态系统碳、氮的分布特征及累积循环的研究较少[8],而该区域不同植被类型以及植物不同生长情况下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的研究相对薄弱[9].为此,本试验选择盐城海滨湿地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和采样测定,研究盐城海滨湿地不同植被带下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分布特征,分析盐沼植被对湿地土壤碳、氮分布的影响,以期为湿地营养物质的转化和循环过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应用生态学报 2009年2月 第20卷 第2期 Chinese Journal of App lied Ecol ogy,Feb .2009,20(2):293-297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111 研究区概况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是我国最大的沿海滩涂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属于典型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18℃,降水量1000mm,日光辐射总量487~508kJ・c m-2.选择位于保护区核心区的新洋港断面(33°32′—33°40′N,120°30′—120°40′E)作为研究区1该区受人类干扰较少,基本保留海岸带原生植被演替序列,由海向陆依次为:光滩、互花米草(Spa rtina altern iflo2 ra)滩、盐地碱蓬(Saudea salva)滩及由镳草(Scirpus trqueter)、獐毛(A eluropus littoralis)、白茅(I m perata cylind rical)、芦苇(Phragm ites australis)组成的禾草滩[10].112 研究方法2007年1月,在研究区由海向陆按植被分布情况设置13个采样点(图1,表1),分别代表不同盐沼植被类型的土壤,包括光滩(G1)、互花米草滩、碱蓬滩以及禾草滩.同时,根据植被发育程度及组成特点,在不同植被带内及交错带设置若干点:在互花米草群丛内分别设2007、2006、2003和1989年生的4个采样点M1、M2、M3、M4,在米草分布的最上沿设采样点M5;在米草与碱蓬交错带自海向陆依次设采样点J1、J2、J3,在纯碱蓬滩设采样点J4;在禾草滩设采样点H1、H2,芦苇滩设采样点H3.在每个采样点现场调查和测定植被及土壤的基本特征,随机采集0~20c m的表层土样各3份,将3份土壤混合,作为该采样点表层土壤的代表性样品;图1 盐城海滨湿地采样点分布F i g.1 Sa mp ling sites distributi on in Yancheng coastalwetland.Ⅰ:互花米草S1alterniflora;Ⅱ:碱蓬S1salva;Ⅲ:芦苇P1australis;Ⅳ:光滩Mudflat;Ⅴ:采样点Sa mp ling sites.同时,采集0~40c m的柱状样,密封后带回实验室,以2c m间距对柱状样进行分样. 样品自然风干后研磨,过100目筛,用于测定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有机碳测定采用低温外热重铬酸钾氧化2比色法;全氮测定采用半微量凯氏法[11].113 数据处理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和实验室内的分析结果,采用SPSS1115软件,选择单因素方差分析(One2way ANOVA)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并用Pears on相关系数评价不同因子间的相关关系.2 结果与讨论211 海滨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的水平分布盐沼植被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有显著影响.表1 土壤采样点主要植被特征Tab.1 D escr i pti on of s am pli n g sites(m ean±S D,n=3)样点Sa mp ling site 植被类型Vegetati on type平均株高Average p lantheight(cm)平均株数Average p lanta mount(p lant・m-2)盖度Plant cover(%)生物量B i omass(g・m-2)G1光滩Mudflat0000M1互花米草S1alterniflor(2007)108±35191136±1271011±310150214±29618M2互花米草S1alterniflor(2006)142±27111131±1851484±215219214±28313M3互花米草S1alterniflor(2003)170±21131451±2201793±219261714±29912M4互花米草S1alterniflor(1989)165±9141227±1641298±211275418±57616M5互花米草S1alterniflor160±2417560±1041912±219140917±5618J1互花米草S1alterniflor+143±2217416±1311028±215211717±30712碱蓬S1salsa38±612117±331319318±3018J2互花米草S1alterniflor+142±2110816±1841536±215301310±33717碱蓬S1salsa29±618411±751611919±3613J3互花米草S1alterniflor+145±1717928±1421239±219229812±53617碱蓬S1salsa37±616507±80155518±1818J4碱蓬S1salsa45±416917±1531748±21950412±6515H1藨草S1trqueter74±1110635±401388±219133418±15119H2白茅I1cylindrical+72±617192±421388±219220919±10116芦苇P1australis173±81780±1610127715±5913H3芦苇P1australis242±2813827±1521199±2151293610±217213 49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卷由图2可以看出,除M1、M2点外,研究区各植被内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明显高于无植被的光滩,其中,最早引种的米草群丛内土壤有机碳、全氮分别是光滩的416倍和211倍.新拓展形成的米草群丛(2006年M2点、2007年M1点)内土壤碳、氮含量与光滩差异较小,这是由于新形成的米草密度和生物量较低,其积累的碳、氮尚未对土壤产生明显影响.不同植被间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差异显著.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内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171~7192g・kg-1,平均值为4128g・kg-1,各采样点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M4>M3>J3>H1 >J2>H3>J4>H2>J1>M5>M1>M2>G1,且差异显著(n=13,P<0101).各点土壤全氮含量在0117~0136g・kg-1,变化趋势与有机碳基本一致,由高到低依次为:M4>M3>J3>J2>H2>J4>M5>H3> H1>J1>M2>M1>G1,各采样点间全氮含量差异显著(n=13,P<0101).土壤碳、氮等营养元素含量不仅受成土母质、气候及水文条件等影响,而且受植被影响[12-14],在较大区域尺度上气候、成土母质的差异对土壤碳、氮空间变化有较大影响,而在小区域内,气候和成土母质基本一致,土壤中碳、氮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植被的影响[15].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固定大气和周围环境中的碳、氮,并通过枯落物进入土壤;同时,植物通过改变周围的环境,如土壤水分、pH值以及土壤机械组成等因子来影响土壤碳、氮含量[16].植被发育程度对土壤碳、氮含量有明显影响.图2 盐城海滨湿地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及C/N的水平分布F i g.2 Horizontal distributi on of the s oil C,N and C/N in Yancheng coastal wetland(mean±S D,n=3).由图2可见,研究区1989年最早引种的互花米草发育程度高、密度和生物量大,其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达6172g・kg-1,其次是2003年形成的米草群丛,达7192g・kg-1,而2006和2007新形成的米草群丛内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仅为1989年米草群丛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的3019%和2815%.有研究认为米草亦有向陆地拓展的趋势[17],本次调查的M5是互花米草向碱蓬滩扩张新形成的群丛,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亦低于1989和2003年的米草滩.互花米草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植物枯落物和残体进入土壤,使大量的有机碳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因此植被发育程度越高,土壤有机碳积累越多.不同发育阶段米草群丛内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与有机碳基本一致. 各植被带内土壤C/N都高于光滩.植被带内土壤C/N主要受植被影响,而光滩主要受海水影响.潮滩湿地表层土壤的C/N介于10112~22112之间,比值相对较低,表明整个研究区内土壤有机碳的腐殖化程度较高、有机氮容易矿化[18].这将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矿质氮的增加.土壤C/N大小依次为:M4>M3>H1>J2>H3>J1>J4>J3>H2> M5>M1>M2>G1,表明各植被带内土壤C/N都高于光滩,且随着植被发育程度的提高,植被对有机碳的贡献逐渐增大[19].潮滩湿地有机碳主要有两种来源:本地植物的输入(陆源)及浮游和底栖生物等(海源).通常,陆源和海源有机质的C/N比值分别是>12和6~9[20].从表层土壤C/N的变化来看,其分布格局基本可以反映出海源和陆源物质由海向陆物源沿程分配的变化,即光滩以海源为主,而互花米草滩、碱蓬滩和芦苇滩都以陆源为主,这与高建华等[21]关于盐城潮滩有机碳来源辨析的结果相一致. 212 海滨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垂直分布各植被带土壤在垂直剖面上的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高于光滩,且各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垂向上均表现为由表向下逐渐降低,到达一定深度后趋于稳定.由图3可见,M2、M3、M4、J4和H3采样点在上层0~15c 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下层,且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到15c m后其含量基本稳定.不同盐沼植物对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垂直分布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由图3可见,芦苇滩有机碳高含量分布区集中在表层0~10c m,平均值达到7104 g・kg-1,明显高于其他植被带表层有机碳含量;但随着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含量迅速下降,到15c m后5922期 毛志刚等:盐城海滨湿地盐沼植被对土壤碳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图3 盐城海滨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垂直分布F i g.3 Vertical distributi on of s oil C,N in Yancheng coastal wetland.表2 盐城海滨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及C/N之间的相关系数Tab.2 Correl a ti on coeff i c i en ts of so il C,N and C/N i n Yancheng coa st a l wetl and样点Sa mp ling site 有机碳2全氮O rganic C2Total N有机碳2C/NO rganicC2C/N全氮2C/NT otalN2C/NG101289901780633-013592M101212801906633-012077M30166533301734333-010101M4018536330149773-010184J40169483301691533-010367H30196833301455130125343P<0105;33P<0101;n=20.逐渐稳定,因而芦苇滩的垂向变化幅度也最大1这种垂直分布的差异主要是受芦苇残体腐殖化的影响[22].芦苇滩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5cm深度以下低于发育程度较高的互花米草滩,说明芦苇对深层土壤的影响小于互花米草,互花米草粗壮发达的根系对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更为明显[23].米草滩M3、M4的有机碳含量在垂直剖面上都较高,但M3在垂向上的波动较大,M4则较为平缓,原因可能在于沉积物淤积速度的差异和季节变化,造成有机碳在土壤中分布不均.其中M3形成时间不长,土壤中碳的迁移又比较缓慢,所以有机碳垂向分布波动较大;而M4生长年份高于M3,土壤中的养分有足够时间在不断迁移中达到上下平衡[15].213 有机碳、全氮及C/N的相互关系由表2可以看出,除了光滩G1和新的米草滩M1外,其他植被带的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n=20,P<0101),表明在这些植被带土壤中,氮素主要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于有机质中. G1没有植被生长,而M1的互花米草发育时间短,对土壤的碳、氮含量影响有限,所以这两个样地的有机碳和全氮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关系.其中M4、H3的碳、氮相关性高于M3、J4,可能是由于M4、H3受外源影响较少,碳、氮主要来自地上植被,而M3、J4受到外源干扰较大,因此相关性低于M4、H3. 有机碳与C/N显著正相关(n=20,P<0105),而全氮与C/N相关性较弱,表明碳氮比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有机碳含量,此结果与白军红等[24]和王爱军等[25]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前者对内蒙古乌兰泡湿地的研究认为,有机碳与C/N没有显著相关性,而后者对泉州湾海岸湿地的研究表明,有机碳、全氮都与C/N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不同湿地之间土壤C/N 对有机碳及全氮含量的敏感性存在差别.3 结 论盐城海滨湿地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含量介于1171~7192g・kg-1和0117~0136g・kg-1.各植被带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高于光滩,其中碳、氮含量最高值都在互花米草发生地.由于植被类型、发育程度和分布特点的不同,各植被带间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盐城海滨湿地各植被带土壤中有机碳、全氮的垂直分布趋势均表现为自表向下逐渐降低,且降幅较大,至15c m左右深度后,其含量基本保持稳定.不同植被带间土壤碳、氮含量的垂直变化也存在差异,其中互花米草滩、芦苇滩的碳、氮含量在剖面上都较高,变化幅度也较大,而光滩、碱蓬滩等碳、氮含量低且变化幅度较小.盐城海滨湿地土壤有机碳与全氮、C/N呈显著正相关,但全氮与C/N无显著相关性.致谢 葛绪广、潘国权、冯冰冰和周崴等协助采集样品;傅侃协助样品测试,谨致谢忱.参考文献[1] M itsch WJ,Gosselink JG.W etlands.Ne w York:Van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2000[2] Shi F2C(石福臣),L i R2L(李瑞利),W ang S2Q(王绍强),et al.Pr ofile distributi on and accu mulati on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carbon and t otal nitr ogen in69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卷typ ical marshes in Sanjiang Plain.Chinese Journal ofA pplied Ecology(应用生态学报),2007,18(7):1425-1431(in Chinese)[3] Bai J2H(白军红),DengW(邓 伟),Zhu Y2M(朱颜明),et al.Spatial distributi on characteristics and ec2ol ogical effects of carbon and nitr ogen of s oil in HuolinR iver catch ment wetland.Chinese Journal of A pplied E2cology(应用生态学报),2003,14(9):1494-1498(in Chinese)[4] L iu J2S(刘景双),Sun X2L(孙雪利),Yu J2B(于君宝).N itr ogen content variati on in litters of D eyeuxiaangustifolia and Carex lasiocarpa in Sanjiang Plain.Chi2nese Journal of A pplied Ecology(应用生态学报),2000,11(6):898-902(in Chinese)[5] W ang Y(王 颖),Zhang Z2K(张振克),Zhu D2K(朱大奎),et al.R iver2sea interacti on and the NorthJ iangsu Plain f or mati on.Q uaternary Sciences(第四纪研究),2006,26(3):301-320(in Chinese)[6] Yang D2Y(杨达源),Zhang J2J(张建军),L i X2S(李徐生),et al.South moving of Yell ow R iver,sealevel changes and transf or mati on of coastal line in NorthJ iangsu Pr ovince.Q uaternary Sciences(第四纪研究),1999,5(3):283(in Chinese)[7] Gao J2H(高建华),Ou W2X(欧维新),Yang G2S(杨桂山),et al.Characteristics of tidal flat sedi m ent atdifferent ecol ogic zones,north J iangsu Pr ovince.D ong2haiM arine Science(东海海洋),2005,23(1):40-46(in Chinese)[8] Gao J2H(高建华),Ou W2X(欧维新),Yang G2S(杨桂山).Overview on geoche m istry p r ocess of nitr o2gen and phos phor in tidal flat wetland.W etland Science(湿地科学),2004,2(3):220-227(in Chinese) [9] Gao J2H(高建华),Yang G2S(杨桂山),Ou W2X(欧维新).The influence after intr oducti on of Spartinaalterniflora on the distributi on of T OC,T N and TP inthe nati onal Yancheng Rare B irds Nature Reserve,J ian2gsu Pr ovince,China.Geographical Research(地理研究),2007,26(4):799-806(in Chinese)[10] Ren M2E(任美锷).The Comp rehensive Survey Reportof J iangsu Coastal Zone and Tidal Flat Res ources.Bei2jing:Ocean Press,1986(in Chinese)[11] L iu G2S(刘光菘).Soil Physical and Che m ical Analy2sis&Descri p ti on of Soil Pr ofiles.Beijing:China Stand2ard Press,1996(in Chinese)[12] Zhang Y(张 勇),Shi X2Z(史学正),Zhao Y2C(赵永存),et al.Esti m ates and affecting fact ors of s oilorganic carbon st orages in Yunnan2Guizhou2Guangxi re2gi on of China.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 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2008,29(8):2314-2319(in Chinese) [13] W ang C2T(王长庭),Long R2J(龙瑞军),Cao G2M(曹广民),et al.Soil carbon and nitr ogen contentsal ong elevati on gradients in the s ource regi on of Yan2gtze,Yell ow and Lantsang R ivers.Journal of P lant E2cology(植物生态学报),2006,30(3):441-449(inChinese)[14] Zhou L(周 莉),L i B2G(李保国),Zhou G2S(周广胜).Advances in contr olling fact ors of s oil organiccarbon.A dvance in Earth Sciences(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98-104(in Chinese)[15] Bai J2H(白军红),L i X2W(李晓文),Cui B2S(崔保山),et al.N itr ogen in wetland s oils:A revie w.Soils(土壤),2006,38(2):143-148(in Chinese) [16] Zhang W(张 薇),W ang Z2F(王子芳),W ang H(王 辉),et al.O rganic carbon m ineralizati on affect2ed by water content and p lant residues in pur p le paddys oil.P lant N 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6):1013-1019(in Chi2nese)[17] L iu Y2X(刘永学),Zhang R2S(张忍顺),L i M2C(李满春).App r oach on the dyna m ic change and influ2ence fact ors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salt marsh a2l ong the coast of the J iangsu Pr ovince.M arine GeologyL etters(海洋地质动态),2004,20(2):18-21(inChinese)[18] Stevens on FJ.N itr ogen in Agriculture Soils.Madis on:America Society of Agr onomy,I nc;Cr op Science Socie2ty of America,I nc;S oil Science S ociety of America,I nc.,1982[19] Chen Q2Q(陈庆强),Zhou J2Z(周菊珍),M eng Y(孟 翊),et al.Trends of s oil organic matter turnoverin the salt marsh of the Yangtze R iver Estuary.A ctaGeographica S inica(地理学报),2007,62(1):72-80(in Chinese)[20] Cifuentes LA,Coffins RB,Sol ozano L,et al.Is ot op icand elemental variati ons of carbon and nitr ogen in amangr ove estuary.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1996,43:781-800[21] Gao J2H(高建华),Yang G2S(杨桂山),Ou W2X(欧维新).Analysizing and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the organic matter s ource at different ecol ogic zones oftidal salt marsh,North J iangsu Pr ovince.Chinese Jour2nal of Environm 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2005,26(6):51-56(in Chinese)[22] LüG2H(吕国红),Zhou L(周 莉),Zhao X2L(赵先丽),et al.Vertical distributi on of s oil organic carbonand t otal nitr ogen in reed wetland.Chinese Journal ofA pplied Ecology(应用生态学报),2006,17(3):384-389(in Chinese)[23] Yang S2L(杨世伦),Chen J2Y(陈吉余).The r ole ofvegetati on in mud coast p r ocesses.O ceanologia et L i m2nologia S inica(海洋与湖沼),1994,25(6):631-635(in Chinese)[24] Bai J2H(白军红),Deng W(邓 伟),Zhang Y2X(张玉霞).S patial distributi on of s oil organic matterand nitr ogen in s oil of circular2zonary vegetati on areas inW ulanpao W etland,I nner Mongolia.Journal of L akeScience(湖泊科学),2002,14(2):145-151(in Chi2nese)[25] W ang A2J(王爱军),Chen J(陈 坚),L i D2Y(李东义),et al.Spatial variati ons of carbon and nitr ogenin coastal wetland sedi m ents of Quanzhou Bay in China.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 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2007,28(10):2361-2368(in Chinese)作者简介 毛志刚,男,1984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滨海系统生态学研究.E2mail:dazhaxie217@责任编辑 李凤琴7922期 毛志刚等:盐城海滨湿地盐沼植被对土壤碳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
长江口盐度梯度下不同形态碳的分布、来源与混合行为
摘 要 :河 口 碳 的 生 物 地 球 化 学 过 程 是 全 球 碳 循 环 的 重 要 组 成 。 通 过 测 定 溶 解 无 机 碳 (DIC)及 其 稳 定
同 位 素 丰 度(δ13CDIC),溶 解 有 机 碳(DOC),有 色 溶 解 有 机 物 (CDOM),颗 粒 有 机 碳(POC)及 其 稳 定 同 位 素 丰 度(δ13CPOC)与 元 素 比 值(N/C)及 相 关 指 标 ,研 究 了 2014 年 7 月 长 江 口 盐 度 梯 度 下 不 同 形 态 碳 的 分布、来源和混合行为。结果表明,DIC浓度、DOC浓度、POC 含量分别为1 583.2~1 739.6μmol/L, 128.4~369.4μmol/L和51.2~530.8μmol/L,这些不同形态碳及 CDOM 的 荧 光 组 分 的 分 布 模 式相 似 ,均 是 从 口 内 到 口 外 ,整 体 呈 现 先 增 大 后 减 小 的 趋 势 ,并 与 盐 度 呈 现 非 保 守 混 合 行 为 。 添 加 作 用 主
收稿日期:2018-05-04;修订日期:2018-07-09。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重 点 研 发 计 划 项 目 (2016YFA0600902);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41676063,41620104001,41521064)。 作 者 简 介 :叶 君(1992— ),女 ,安 徽 省 池 州 市 人 ,研 究 方 向 为 海 洋 有 机 生 物 地 球 化 学 。E-mail:792083520@qq.com * 通 信 作 者 :姚 鹏 (1977— ),男 ,山 东 省 菏 泽 市 人 ,教 授 ,主 要 从 事 海 洋 有 机 生 物 地 球 化 学 研 究 。E-mail:yaopeng@ouc.edu.cn
长江口盐沼滩面演化的沉积和地球化学特征
取 样 的效果 明显 , 有助 于揭 示 盐沼发 育过 程 的更 多信息 , 为年 际滩 面冲 淤演 变研 究提供 新途 径.
关键 词 : 江 口; 长 盐沼 ; 沉积 过程 ; 球化 学特 征 地
收 稿 日期 : 0 6 0 — 5 2 0 — 8 1 ;修 订 日期 : 0 7 0 - 8 2 0 — 30 .
基 金 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00 0 2 ; 家 重 点基 础研 究 发 展规 划 (9 3 ) 助 项 目(0 2 B 1 4 3 ; 海 市 高 等 学 校 青 年 科 学 4 223)国 “7”资 20C 420)上 基 金 资 助项 目(0 0 20 QN1 ) 4. 作 者 简 介 :陈庆 强 (99 ) 男 , 1 6~ , 山东 省新 泰市 人 , 副教 授 , 事海 洋 沉 积学 及 生 物 地球 化 学 的 教学 和 研 究 . - i q ce@ sl .cu euc 从 E ma : qhn ke en .d.n l e
发 育与 滩面 演化 密切 相关 . 从沉 积层 序构 成 [ 、 积 s沉 ] 速 率 的实验 测试 和间 接推 断[ 等 方 面研 究 盐沼 沉 6 积 层 序 的发育特 征 和机制 使人 们对 盐 沼沉 积层 序 的 发育 有 了整体 的认 识. 于盐 沼 沉积 层 序 中厚 度 为 由 毫米 级 的泥质 纹 层 与砂 质 纹 层_ 频 繁 交替 出现 , 8 ] 采 用小 取样 间隔 ( 1c 进行研 究 有可 能获 得垂 向取 ≤ m)
陈庆 强 孟 翊 , 菊珍 顾 靖 华 胡 克林 , 周 , ,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_刘景双
第17卷第3期2003年9月水土保持学报Journa l of Soil a nd Wa ter Co nserv a tionV ol.17N o.3Sep.,2003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刘景双,杨继松,于君宝,王金达(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021)摘要:以三江平原腹地挠力河、别拉洪河、浓江河流域天然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并以湿地开垦后的农田为对照,研究了沼泽湿地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pH值、N素的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随土壤深度、植物群落类型和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开垦使天然沼泽湿地0~45cm土壤有机碳损失90%以上;土壤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与p H呈显著负相关(r=-0.651**,P<0.01),与全氮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关键词:沼泽湿地; 土壤有机碳; 垂直分布; 三江平原中图分类号:S1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03)03-0005-04Study on Vertical Distrib uton of S oil Organic Carbon in Wetl ands S anjiang Pl ain LIU Jing-shuang,YAN G Ji-song,YU Jun-bao,W AN G J in-da(N ortheast Institute of G eography and Agricultural Ecology,CA S,Changchun130021)Abstract:Vertical distributio n of w etland soil org anic carbon(SOC)and the relationships with pH and N,in the drainage basins of Naoli R iv er,B ielahong Riv er and No ngjiang R iv er in the hinterland of Sanjiang Plain,are stud-ied.In addition,a comparison is established in the tilled lan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 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OC in w etlands varies with soil depth,ty pe of plant communities and tillage pattern.M ore than90percent of SOC in0~45cm depth has been lost in natural w etlands after reclaimed.SOC content in different layers have a significant neg ativ e relationship(r=-0.651**,P<0.01)with pH,and a sig nificant positiv e relationship(r= 0.850**,P<0.01)with to tal nitrogen.Key words:wetlands; soil o rganic carbon; vertical distribution; Sanjiang Plain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组成不仅表明土壤有机质的水平,而且能够说明营养元素N、P等的可利用状态,同时还影响着土壤的物理特性[1],是反映土壤质量或土壤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土壤肥力和生物的生长[2]。
综合解答类4-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核心考点突破
▋课堂练习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绿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观测结果表明,绿洲农田上不同高 度湿层源的 ,气即温相,对昼独夜立均的比“附冷近 岛的 ”戈 。壁 城【显 市答著 “案要 热】低 岛(1。 ”) 绿 效洲 应在 和夏 绿季 洲相“对冷于岛周”围效环应境都(是戈热壁力或环沙流漠原)理是在一现个实冷生源活和中 的表现。下图为我国某绿洲与邻近荒漠近地面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点。(2)与南坡相比,同一土层深度的北坡土壤有
机碳浓度差异较大,分析其原因。(3)经调查发现
该区域沟谷地带土壤有机碳浓度较高,分析其原因。
(4)举例说明能够使祁连山山麓土壤有机碳含量增
加的人类活动。
▋课堂练习
31..阅(读材1)料,留回尼答汪下列岛问由题海。材底料火一山留熔尼岩汪岛不位断于堆印度积洋,西直部,到是厚一度座充增满大朝。气的突“出植海物金面矿而”形。该成岛。有东固定南 人方类面居积住的将历会史显不过著24增0多大年。,理是一由座:很东“年南轻部”火的小山岛比。较岛屿活东跃部。是近(代2火)山东活侧动区植,被岛较屿东丰南富部。崛起该的地弗气乃兹 火“候山留炎(尼热海汪拔岛多位26雨置31,图米”)岛。依屿旧中活跃部。地20势07起年弗伏乃大兹,火山垂有直一地次较域大分的异喷发明,显使,留尼受汪人岛类的面活积动增影加了响2小5公。顷。(下3图)为 岩层由老到新:CBAED,甲处为向斜构造,不适合开发油气资源。(4)地热能,潮 材汐料能二。下图为“留尼汪岛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图中A、B、C、D、E为不同类型岩石,其中D、E为不同类型的
(1)干旱▋区雾课凇堂形成练条件习中温度要比湿润地区更低,最高温为25℃,最低温为-10℃;
4.湿阅度读要图文比材湿料润,完地成区下高列要,求要。达在湿到润9和0%半以湿润上地;区夜,由间于风水速汽充要足比,湿一旦润遇地到区冬季低降,温4和m适/s度以风下速等。气(2象)条 件迎,风当过坡冷受水地雾(形温抬度升低于,零多度地)碰形撞雨到,同样故低水于汽冻结更温多度,的物背体风时坡,便容会易形形成雾成凇焚。风其实效,应雾,凇并背不风只坡是出温现在 湿度润更和半高湿,润不地区易,形在成我国雾西凇北;极端且干水旱汽的沙要漠与戈草壁中木也等会物出现体雾表松面,如接塔触克,拉玛就干必沙须漠、通古过尔风班通来古输特送沙漠,等, 人 加迎们了风把空出气处现湿草在度木沙,漠一挂和旦的戈遇雾壁到滩快凇上速也的降就雾温凇,要称在比为风背“的瀚吹风海动处雾下草凇,”水木。汽挂“与的瀚植海被雾雾等凇凇地量”表的物大水体。汽接(多触3来后)不源,会于就附有,近可因河能为湖形,成雾河雾凇湖凇形水,汽在成蒸“不发瀚增海 雾仅凇跟”的温形度成、过程湿中度,、植被夜的间迎风风面速往有往关形成,更还多与雾凇当。地“植瀚海被雾有凇关”对。于且维雾持沙凇漠形和成戈壁需等要极气端干温旱很地低区的,生态 平而衡且有着水重汽要又作用很。充下分表示,意同不时同地能区具雾备凇的这形两成个条件形。成雾凇的极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 更是难得。如果雾凇是晶状雾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夏季长江口水体可溶性有机质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第50卷 第3期Vol.50, No.3, 317–3282021年5月GEOCHIMICAMay, 2021收稿日期(Received): 2019-10-11; 改回日期(Revised): 2019-11-30;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9-12-0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3070, 41773098)作者简介: 王安月(1994–), 女, 硕士研究生, 地球化学专业。
E-mail: 1104681767@ *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SUN Yong-ge, E-mail: ygsun@; Tel: +86-571-87951336Geochimica▌ Vol. 50▌ No. 3▌ pp. 317–328▌ May, 2021夏季长江口水体可溶性有机质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王安月1, 张 凯1, 何 丁1, 范代读2, 孙永革1*(1. 浙江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组, 浙江 杭州 310027; 2. 同济大学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2)摘 要: 本研究通过测定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吸收光谱、荧光可溶性有机质(FDOM)的激发-发射-矩阵三维荧光光谱(excitation-emission-matrix spectra, EEMs)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 系统探讨了长江口夏季水体可溶性有机质(DOM)的组成、来源、空间分布及河口混合行为等。
研究结果表明, 可溶性有机碳(DOC)浓度整体呈现由陆到海逐渐降低的趋势, 表征有色溶解有机物含量水平的吸收系数a (355)与盐度呈负相关关系, 指示可溶性有机质中荧光组分在河口的分布主要受稀释作用调控。
利用EEMs 并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鉴定出代表陆源有机质的类腐殖质的荧光组分C 2和C 3, 以及代表原地生产力的类蛋白质荧光组分C 1和C 4。
长江口盐沼滩面演化的有机碳累积效应
2 0 0 6 — 0 9 — 2 0收稿 ,2 0 0 6 — 1 1 - 1 5收修 改稿
*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 批 准 号 :4 0 2 0 2 0 3 2 ) 、国家重点基础 研究发 展计划 ( 批 准 号 :2 o o 2 C B 4 1 2 4 o 3 ) 和上海市 高等学校 青年科学 基金 ( 批 准
在全 球 碳 循 环 研 究 中 ,海 岸 盐 沼 湿 地 ( t i d a l s a l t
ma r s h e s ) 因 面积 所 限 , 尚未 被作 为 一 个 研 究 重 点. 近年来 ,关于 海岸 盐 沼碳 动 态 的研 究 逐 渐 引起 科 学 家 的关注[ 9 1 1 ] . 盐 沼 湿地 分布 于 全球 中 、高 纬潮 间带 海 岸 ,具
号: 2 0 0 0 QN1 4 ) 资助 项 目
** E ma i l :q qc h e n @s kl e c . e c nu . e d u . c n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自 燕科誓连 , 展 第1 7 卷 第5 期 2 0 0 7 年5 月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河 口海 岸 学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 上海 2 0 0 0 6 2
摘 要
通 过 对长 江 口崇 明岛东 部滩地 3个典 型高 程部位 ( 高 潮滩 、 中潮滩 、光 滩) 柱样 的元 素( C,
N) 含量 、 稳定 同位 素组 成( ¨ C ) 、粒度 与 C / N 比 等 的测 定 ,研 究 盐沼 有机 质 的来源 、更新 特征 及 垂 向累积.结果表 明,光滩 柱样 有 机 质 主要 来 自海 洋 ,颗 粒 有 机 碳 ( P OC) 含 量 、C / N 比 等 上 下高 度 一致 ,有机 质 的多源 性 不 明显 ; 中潮 滩 柱 样 有 机 质 为 陆 源 与 海 源 的混 合 , 陆源 成 分 略 占优 势 ;
2010年春季长江口邻近海区水体_省略_有机碳_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第32卷第1期海洋环境科学Vol.32,No.1 2013年2月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February20132010年春季长江口邻近海区水体中溶解有机碳、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张述伟,王江涛,李宁,阎雪姣(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摘要:根据2010年5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区的调查,分析研究了海域溶解有机碳(DOC)和溶解有机氮(DON)的含量及其分布状况,并分别对DOC、DON与盐度(S)、叶绿素(Chla)、表观耗氧量(AOU)等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果表明,春季研究海域表、底层DOC平均含量分别为100μmol/L和82μmol/L,水平分布趋势均为近岸高于远岸,长江口附近DOC的浓度最高。
DON的表、底层含量分别为20.2μmol/L和15.5μmol/L,水平分布特点与DOC类似,表现为近岸浓度高,远岸浓度低。
垂直分布特点都是表层浓度高于底层。
C/N分布与盐度相似,呈现近岸低于远岸的特征。
研究海域DOC、DON与盐度和Chla的关系表明,其分布受陆源输入的影响较大,同时受一定的生物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溶解有机碳;溶解有机氮;长江口邻近海区中图分类号:P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336(2013)01-0033-06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in Changjiang Estuaryand adjacent sea areas in springZHANG Shu-wei,WANG Jiang-tao,LI Ning,YAN Xue-jiao(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Chemistry Theory and Technology,Ministry of Education,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266100,Chi-na)Abstract:The concentrations and distributions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and organic nitrogen(DON)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salinity,Chlorophyll,and AOU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sea areas in May2010were analyzed.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DOC in surface and bottom water in our study area were100and82μmol/L,respectively.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DON in surface and bottom water were20.2and15.5μmol/L,respectively.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ions of DOC and DON were both higher near the coast and lower in outer sea,while the distribution of C/N was contrary.As to vertical distribution,the concentration of DOC and DON in surface water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bottom water.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OC,DON and sa-linity Chlorophyll,and AOU showed that the terrestrial input was the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of DOC and DON,while biological activities play the important part.Key words: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sea areas碳是构成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基础,溶解有机碳是海洋中有机碳的主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口滨海湿地植物群落潮沟水体有机碳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长江口滨海湿地植物群落潮沟水体有机碳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作者:费蓓莉解丽娜李诗华陈威葛振鸣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01期摘要:潮沟系统是滨海湿地与外界环境之间横向碳交换的重要通道.本研究以长江口滨海湿地典型植物群落(禾本科Poaceaue和莎草科cyperaceae)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不同潮汐(小潮期与大潮期)退潮过程中潮沟水体可溶性有机碳(Doc)和颗粒态有机碳(Poc)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潮水向外输出的过程中,Doc和Poc从高潮滩到口外浅水光滩均逐渐变化,大潮期时不同生境潮沟的有机碳丰度一般比小潮期高.在具有较高植物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的Poaceae群落中,各季节潮沟水体Doc含量均显著高于cyperaceae生境潮沟;相反,各季节cyperaceae群落潮沟Poc含量则高于Poaceaue群落潮沟.此外,Poaceae群落潮沟在各季节均表现为Doc净输出,而Poc为净输入,各季节D0c和Poc在cyperaceae群落潮沟均呈现净输出趋势.关键词:潮沟系统;有机碳;季节变化;植被类型;潮汐中图分类号:P933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0-5641.2019.01.0170引言作为全球碳循环中“蓝色碳汇”的主要贡献者,盐沼濕地、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固碳减排作用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滨海湿地受海陆相互作用影响,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变化剧烈,存在气态、固态和液态多个碳交换界面,因此碳循环过程较为复杂.一方面,高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较高的初级生产力以及外源沉积物中较高的碳封存速率等被认为是重要的碳汇集过程;另一方面,潮汐作用会通过水体将物质输入到湿地系统或从湿地系统输出,通过湿地水系(主要是潮沟系统)横向输出被认为是碳流失过程.目前对于滨海湿地碳循环过程研究较多,但通过潮沟系统发生的水平方向碳输运的研究还较少涉及.一般来说,滨海湿地潮汐过程中大部分横向输运的碳组分是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根据Odum的“Outwelling”溢出理论,滨海湿地有机碳的输运量取决于植被初级生产力和潮汐特征,同时也会受到降雨或洪水的影响.亚热带和温带滨海湿地分布有许多耐盐植物类群,呈现出生态特征和生产力格局的空间差异性.中国长江口拥有多处淤涨型的滨海盐沼湿地,是我国滨海湿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口滨海湿地的高等植被种类多样,但主要由少数几类具有不同生态特征的群落所主导(如禾本科植物Poaceae和莎草科植物Cyperaceae).在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已开展的碳通量研究指出,横向碳输运是碳循环中的重要组分,但这部分碳过程是涡度相关技术和遥感估算较难识别的.因此,本研究选择崇明东滩湿地占优势的Poaceae和Cyperaceae群落,研究群落中潮沟水系的有机碳动态变化,初步分析有机碳组分在潮水向外输出过程中的特征.本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滨海湿地系统碳收支以及湿地与邻近河口之间横向碳交换提供依据.1.3植物和土壤样品采集在2016年春季(3月)、夏季(7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分别在两个潮沟邻近5 m范围内采集植物样品fPoaceae以芦苇为主,Cyperaceae以海三棱草和糙叶薹草为主).根据0.25 mx0.25 m的随机样方采集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同时还在相同位置采集了土壤样品,设置4个样方的重复.地下植物体和土壤使用直径10 am的空心不锈钢采样器采集,根据梅花采样法在样方内随机掘取5个土芯,深度为50 cm.采样后以5 cm为间隔分成10段.每个样方同一层次的土壤混合在一起带回实验室.1.4实验室分析1.4.1DOC和POC测定及通量估算将采集的水样用预处理过的0.45um玻璃纤维滤膜过滤.24h内进行真空抽滤,过滤后滤膜在4°C条件下冷藏备测POC.过滤后的水样储存在250ml的玻璃瓶内并在相同条件下冷藏.过滤后的水样用磷酸酸化后密封,然后根据加热催化氧化法在岛津(HTCO)TOC分析仪上测定DOC浓度,以邻苯二甲酸氢钾为标准液制作标准曲线.每个样品进行三次重复测定,其相对偏差小于2%.在实验室的冷冻干燥机中对滤膜进行干燥并称重,从而确定未过滤物质中的总悬浮物.首先,将1/2滤膜在CHNOS元素分析仪(Elementar Vario EL III,Elementar AnalysensystemeGmbH)上测定总悬浮物中的总碳含量,将另1/2滤膜放入干燥器中先用浓盐酸熏蒸24 h以去除无机碳组分,然后再用岛津fHTCO)TOC分析仪测定总悬浮物中的POC含量.每个样品进行三次重复测定,其相对偏差小于5%.1.4.2植物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测定采集的植物样品分为地上和地下部分.地上部分用清水清洗后置于60。
ZZ发展海洋低碳技术的几点思考
ZZ发展海洋低碳技术的几点思考ZZ发展海洋低碳技术的几点思考0000发展海洋低碳技术的几点思考海洋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气体方面作用巨大。
人类活动每年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达55亿吨,其中约20亿吨被海洋所吸收,陆地生态系统仅吸收7亿吨左右。
通过增加海洋的碳汇能力,发展海洋低碳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化石能源消费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的70.8%,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聚集地。
据目前测算,地球上每年使用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约13%为陆地植被吸收,35%为海洋所吸收,而其余部分暂留存于大气中。
因此,利用海洋的固碳作用,发展海洋低碳技术,对实现我国40%~45%的减排战略目标至关重要。
海洋的碳汇能力地球上的碳元素主要存在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中。
虽然全球的碳元素主要以碳酸盐岩石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但其中的碳元素几乎处于静止状态,较少参与碳循环。
所以,海洋是除地质碳库外最大的碳库,也是参与大气碳循环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海洋的固碳能力约为4000万亿吨,年新增储存能力约5亿~6亿吨,碳元素在海洋中主要以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和溶解无机碳三种主要形态存在。
海洋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效应方面作用巨大。
人类活动每年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达55亿吨,其中约20亿吨被海洋所吸收,陆地生态系统仅吸收7亿吨左右。
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虽然目前就大气中碳浓度增加是否造成全球温度的升高,以及是否会影响到未来的气候变化等问题,在学术界中还存在着广泛的争议。
但可以确认:二氧化碳是碳元素在自然界"碳库"之间传输的最主要形式,是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最重要的温室气体。
因此,通过增加海洋的碳汇能力,发展海洋低碳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化石能源消费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长江口盐沼滩面发育对有机碳深度分布的制约
第22卷第1期2007年1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 CE S I N E AR T H S C I E N C EV o l.22 N o.1J a n.,2007文章编号:1001-8166(2007)01-0026-07长江口盐沼滩面发育对有机碳深度分布的制约*陈庆强,孟 翊,周菊珍,顾靖华,胡克林(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62)摘 要:通过对长江口崇明东滩高潮滩、中潮滩以及光滩柱状样的有机碳含量与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粒度组成等的测定,研究盐沼有机碳深度分布特征与形成机制。
结果表明,盐沼土壤颗粒有机碳(P O C)主要赋存于粒径小于0.016m m的颗粒中,P O C含量对粒径在0.002~0.004m m区间的颗粒含量变化最敏感,说明盐沼P O C主要来自长江径流悬移质,这与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结果一致。
土壤P O C含量与不同粒径区间颗粒含量相关关系表明,高潮滩与中潮滩柱样的泥沙级配较为接近;光滩柱样P O C含量与不同粒径区间颗粒含量相关关系特征与高、中潮滩柱样的基本类似,主要不同表现在粒径大于0.016m m的粗颗粒,这很可能受控于盐沼不同高程部位动力沉积过程。
盐沼植被对高、中潮滩柱样P O C的贡献相当可观,个别层段高达55.6%;植被对土壤P O C的贡献受到滩面过程的明显制约。
滩面动力沉积过程形成盐沼垂向上独特的沙、泥纹层构造,其优良的封堵效能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垂向分布。
盐沼滩面动力沉积过程是塑造有机碳深度分布特征的关键因素。
关 键 词:盐沼;土壤有机碳;碳循环;长江口中图分类号:S153.621 文献标识码:A1 引 言地球土壤上部1m土层约含有1570P g C[1],其中约1/3包含在泥炭土壤中[2]。
全球大气C O2碳库为750G t C[3],每年约有10%的大气圈碳以C O2形式进入陆地土壤,土壤碳储库的微小波动对大气C O2含量影响显著。
黄河三角洲内陆到潮滩土壤中碳、氮元素的梯度分布规律
第43卷 第4期Vol.43, No.4, 338–3452014年7月GEOCHIMICAJuly, 2014收稿日期(Received): 2013-12-14; 改回日期(Revised): 2014-03-10;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4-03-26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313, 41230858) 作者简介: 李远(1987–), 男,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地球化学。
E-mail: yli@ *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LUO Yong-ming, E-mail: ymluo@, Tel: +86-535-2109007Geochimica ▌ Vol. 43 ▌ No. 4 ▌ pp. 338–345▌ July, 2014黄河三角洲内陆到潮滩土壤中碳、氮元素的梯度分布规律李 远1,2, 章海波1, 陈小兵1, 涂 晨1, 骆永明1*(1. 中国科学院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山东 烟台 26400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摘 要: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典型的通过黄河冲积泥沙填海造陆形成的近代沉积区。
区域受到黄河冲积、沉积等自然过程和农业耕种熟化等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本研究通过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内陆到河口海湾不同距离采集典型土壤类型剖面发生层样品, 探讨土壤有机碳、总氮等生源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为阐明我国典型海岸带地区陆源碳、氮的输送及循环特征提供基础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 黄河三角洲内陆与河口地区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土壤碳、氮分布规律。
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在黄河沿岸及三角洲南部均表现出由陆向海逐级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 而在黄河刁口流路和清水沟流路沿行水方向有梯度升高的趋势。
内陆地区土壤碳、氮与盐分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表明土壤碳、氮主要受到耕作熟化过程的影响; 而在河口地区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 0.01), 表明靠近海湾地区土壤碳、氮积累可能受到细颗粒泥沙沉积和滩涂湿地厌氧等环境影响。
长江口不同沉积环境沉积物中碳的分布和来源
长江口不同沉积环境沉积物中碳的分布和来源薛斌;张海生;潘建明;扈传昱;刘小涯【期刊名称】《海洋学研究》【年(卷),期】2011(029)003【摘要】利用2004年5月在长江口门区获得的R3、N3、S3和S1四个沉积物柱状样品,对其各种形态碳的含量和垂直分布、TOC/N值以及同位素δ13Corg值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该区域的水文悬沙特征,探讨了影响沉积物中碳埋藏的因素及其物质来源,结果表明:长江的径流量和沉积速率是影响长江口碳埋藏的两大重要因素,对各种形态碳在沉积柱中的垂直分布及波动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其中长江口南、北支口门3个站位中的总氮(TN)与有机碳(TOC)关系密切,两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有机碳中海洋自生TOC的比例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而TN主要是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水下三角洲前缘的S1站位TOC含量与TN含量的相关性较差,故其氮除了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之外,还有一些以其它形式存在的氮.长江口南、北支口门和水下三角洲前缘区域有机质来源为海、陆混源,沉积物中有机质同时受到了海源和陆源物质的双重影响,相对来说,水下三角洲前缘区域受到海源物质影响更明显.%Based on the data of proportion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 TOC/TN ratio and the va lues of δ13Corg in the core sediments of R3、N3、S3 and S1 collecting in May 2004,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s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ded matters,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carbon burial and their sources have been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unoff and sedimentation rates are the main factors to control the carbon burial in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They influence the verticalcontents of various forms carbon obviously. The TN and TOC in three stations in south branch and north branch have clear positive correlationship(P<0. 01). The proportions of pelagic organic carbon increase with the offshore distance increases and the organic nitrogen takes the main parts in the TN nitrogen. The relativity of TOC and TN in the core S1 which is far from estuary compared with other stations is not good because of other form nitrogen existed. The organic matters in south branch and north branch of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as well as in front of subaqueous delta are mixed with both terrigenous and pelagic sources, but sediments in front of subaqueous delta are relatively more influenced by pelagic source.【总页数】7页(P187-193)【作者】薛斌;张海生;潘建明;扈传昱;刘小涯【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1;P736.4【相关文献】1.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分布与成岩状态 [J], 赵彬;姚鹏;潘慧慧;张婷婷;李栋;王金鹏2.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等的分布、来源与沉积物环境质量[J], 何松琴;宋金明;李学刚;刘志刚3.基于水淘选分级的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分布和保存[J], 王金鹏;姚鹏;孟佳;赵彬;潘慧慧;张婷婷;李栋4.长江口盐度梯度下不同形态碳的分布、来源与混合行为 [J], 叶君;姚鹏;徐亚宏;王金鹏;赵彬5.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高分辨分布特征及有机碳来源解析 [J], 王春禹;姚鹏;赵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口横沙岛不同发育年限盐沼植被生长特征及其固碳功能差异
长江口横沙岛不同发育年限盐沼植被生长特征及其固碳功能差
异
张晓涵;田慧敏;陈雪初;杨华蕾;丁睿;赵明明;由文辉
【期刊名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1
【摘要】滨海盐沼湿地因长期淹水而具有较高的生产量和较低的分解率,储蓄了大量的土壤有机碳.随着新恢复盐沼湿地发育年限的增加,其植被生长特性、土壤理化性质与有机碳含量也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到固碳增汇功能.本文以长江口横沙岛新恢复盐沼湿地为例,利用时空代换法,分析新恢复湿地不同发育年限与不同植被群落类型的植被生长性状及土壤有机碳变化情况,并分析影响新恢复湿地固碳能力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新恢复盐沼湿地在0~20年内有机碳含量随发育年限的增长而增加,且土壤孔隙度和含水率变化可有效指示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新恢复湿地具有较高的土壤碳密度,发育8年的湿地0~20 cm土层的总有机碳密度为
(21.49±3.67)tC·hm^(-2),接近自然湿地;芦苇恢复湿地植被长势和固碳能力高于海三棱藨草和芦苇–海三棱藨草交错群落.
【总页数】9页(P113-121)
【作者】张晓涵;田慧敏;陈雪初;杨华蕾;丁睿;赵明明;由文辉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崇明生态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48
【相关文献】
1.长江口典型湿地植被储碳、固碳功能研究--以崇明东滩芦苇带为例
2.长江口东滩湿地不同盐沼植被样地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
3.高速公路岩石路堑边坡不同恢复年限植被固碳量变化特征
4.长江口崇明岛周缘盐沼湿地土壤碳储量的空间格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每日一练】艾比湖
【每日一练】艾比湖对艾比湖流域的沙丘、河岸、荒漠、盐沼地四种生境的典型植被研究表明:不同植被在不同季节利用的土壤水源占比不同;植被为了减小盐胁迫的伤害,通常放弃表层土壤水而选择吸收含盐量较小的深层土壤水。
下图为植被根系利用水源占比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根据水源利用情况,判断根系埋藏最浅的植被是()A. 白刺B. 盐穗木C. 胡杨D. 梭梭15. 夏季,艾比湖流域的植被对浅层土壤水利用较少的直接原因()A. 蒸发大,盐度高B. 降水少,水位低C. 光照强,温差大D. 水量少,肥力低16. 生境与典型植被对应正确的是()A. 荒漠——胡杨B. 沙丘——梭梭C. 河岸——盐穗木D. 盐沼地——白刺【14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盐穗木在四种植被中春夏秋三季吸收浅层土壤水所占比例都是最高的,说明盐穗木在四中植被中根系埋藏最浅,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5题详解】艾比湖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表层盐分高,植被为了减小盐胁迫的伤害,通常放弃表层土壤水而选择吸收含盐量较小的深层土壤水。
所以植被对浅层土壤水利用较少,A正确;艾比湖流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相对集中夏季,B错误;光照强温差大,不是影响土壤表层盐度的主要因素,C错误;表层土壤的肥力通常较深层高,D错误。
所以选A。
【16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胡杨能吸收河水,其他三种没有,说明胡杨分布在河岸,A错误;梭梭主要吸收地下水、中层土壤水、深层土壤水,沙丘浅层土壤水少,且梭梭根系很发达,所以梭梭分布在沙丘,B正确;盐穗木主要吸收的是浅层土壤水,而浅层土壤水盐分较高,说明盐穗木耐盐碱,应分布在盐沼地,C错误;白刺,常匍匐地面生长,株高30~50cm,多分枝,少部分枝直立,树皮淡黄色,小枝灰白色,尖端刺状,枝条无刺或少刺。
白刺的适应性极强,耐旱、喜盐碱、抗寒、抗风、耐高温、耐瘠薄,为荒漠地区典型植物,所以白刺分布在荒漠,D错误,所以选B。
高考地理小题限时集训(新高考专用)10整体性与生境演化(解析版)
整体性与生境演化难度:★★★★☆建议用时:40分钟正确率:/21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其分布上限即为长白山林线,小叶章是岳桦林下伴生的草本植物。
近年来,长白山西坡林线相对稳定,但林线之上却出现了与周围环境差异明显的小叶章斑块(即小叶章密集生长的区域),随海拔升高小叶章斑块的数量逐渐增多,但面积却在减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年来,小叶章斑块主要出现在长白山的()A.苔原带B.荒漠带C.冰雪带D.针叶林带2.高海拔处小叶章的斑块数量增多,说明小叶章在这里()A.生长茂盛B.生长缓慢C.处于退缩期D.处于扩张初期3.从长远来看,小叶章的扩张可能使长白山西坡林线之上自然带()A.植被的覆盖率降低B.生态系统趋于脆弱C.植物种类逐渐增多D.生态结构趋于稳定【答案】1.A2.D3.B【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近年来,长白山西坡林线之上出现了与周围环境差异明显的小叶章斑块,结合所学知识,山地林线之上海拔较高,气温低,多形成苔原带景观,A正确;苔原带之上海拔更高的地区才是冰雪带,C错误;荒漠带植被覆盖率低,水热条件差,不适合小叶章存活,B错误;近年来小叶章出现在林线以上,D错误。
故选A。
2.结合材料,小叶章原是岳桦林下伴生的草本植物,近年来由于当地气候的变化,小叶章出现在林线以上,且随海拔升高小叶章斑块的数量逐渐增多,但面积却在减小,说明小叶章在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扩张入侵,D正确,C错误;随海拔升高,热量条件变差,小叶章面积变小,说明其生长并不茂盛,A错误;小叶章数量逐渐增多,说明新生的小叶章较多,可能是生长较快,B不符合题意;故选D。
3.小叶章侵入苔原带短时间内导致植物群落多样性升高和物种数量的增加,同时会导致苔原带原有的灌木数量明显减少,草本植物逐渐增多,A错误;从长远看,植被的改变影响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会进一步导致当地生态失衡,生态系统趋于脆弱,B正确,D错误;生态失衡必然影响植被的多样性,C错误。
长江口与胶州湾海水有机碳的分布、来源及与氮、磷的耦合关系的开题报告
长江口与胶州湾海水有机碳的分布、来源及与氮、磷的耦合关系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海水有机碳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工业、农业、人口等因素的影响,海水有机碳的分布和来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长江口和胶州湾这两个地区,由于大量的陆源输入,海水中的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这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因此,对长江口与胶州湾海水有机碳的分布、来源及其与氮、磷的耦合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海水有机碳的循环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围绕长江口和胶州湾的海水有机碳分布、来源及其与氮、磷的耦合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长江口和胶州湾海水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2)长江口和胶州湾海水有机碳的来源与影响因素;(3)长江口和胶州湾海水有机碳与氮、磷的耦合关系。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船上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方法包括:采集海水样品后进行化学分析,测定有机碳、氮和磷等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揭示长江口和胶州湾海水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探讨其来源和影响因素以及与氮、磷的耦合关系。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预计可以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揭示长江口和胶州湾海水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其与陆源输入、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关系。
(2)分析长江口和胶州湾海水有机碳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探究有机碳在海洋环境中的循环和转化规律。
(3)研究长江口和胶州湾海水有机碳与氮、磷的耦合关系,揭示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潜在危害。
研究结果对优化生态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海洋环境保护政策,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边缘带悬浮泥沙短期变化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边缘带悬浮泥沙短期变化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边缘带悬浮泥沙短期变化特征研究研究背景与意义:长江口崇明东滩是一处典型的盐碱地,其盐沼边缘带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环境,对滩涂的稳定发育和河口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外来因素的干扰和人工活动的影响,盐沼边缘带悬浮泥沙短期变化特征变得复杂多样,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边缘带悬浮泥沙短期变化特征,有利于了解其生态环境变化的机理和规律,为保护长江口生态环境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案。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针对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边缘带悬浮泥沙短期变化特征展开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 盐沼边缘带悬浮泥沙短期变化特征的分析和识别。
2. 探究海流、潮流对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边缘带悬浮泥沙短期变化的影响。
3. 确定盐沼边缘带悬浮泥沙短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4. 基于相关统计学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对悬浮泥沙变化进行预测。
本研究将采用现场观测和实验室分析的方法,通过观测和采样分析,获取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边缘带悬浮泥沙短期变化的相关数据,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对其变化进行预测,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盐沼边缘带悬浮泥沙短期变化特征的分析和识别,相关影响因素的确定,预测模型的建立、预测结果。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长江口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他滩涂盐碱地的管理提供参考。
同时,本研究可以为南方滩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为巩固和发展南方滩涂新型农业和建设美丽乡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1期2007年1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 CE S I N E AR T H S C I E N C EV o l.22 N o.1J a n.,2007文章编号:1001-8166(2007)01-0026-07长江口盐沼滩面发育对有机碳深度分布的制约*陈庆强,孟 翊,周菊珍,顾靖华,胡克林(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62)摘 要:通过对长江口崇明东滩高潮滩、中潮滩以及光滩柱状样的有机碳含量与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粒度组成等的测定,研究盐沼有机碳深度分布特征与形成机制。
结果表明,盐沼土壤颗粒有机碳(P O C)主要赋存于粒径小于0.016m m的颗粒中,P O C含量对粒径在0.002~0.004m m区间的颗粒含量变化最敏感,说明盐沼P O C主要来自长江径流悬移质,这与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结果一致。
土壤P O C含量与不同粒径区间颗粒含量相关关系表明,高潮滩与中潮滩柱样的泥沙级配较为接近;光滩柱样P O C含量与不同粒径区间颗粒含量相关关系特征与高、中潮滩柱样的基本类似,主要不同表现在粒径大于0.016m m的粗颗粒,这很可能受控于盐沼不同高程部位动力沉积过程。
盐沼植被对高、中潮滩柱样P O C的贡献相当可观,个别层段高达55.6%;植被对土壤P O C的贡献受到滩面过程的明显制约。
滩面动力沉积过程形成盐沼垂向上独特的沙、泥纹层构造,其优良的封堵效能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垂向分布。
盐沼滩面动力沉积过程是塑造有机碳深度分布特征的关键因素。
关 键 词:盐沼;土壤有机碳;碳循环;长江口中图分类号:S153.621 文献标识码:A1 引 言地球土壤上部1m土层约含有1570P g C[1],其中约1/3包含在泥炭土壤中[2]。
全球大气C O2碳库为750G t C[3],每年约有10%的大气圈碳以C O2形式进入陆地土壤,土壤碳储库的微小波动对大气C O2含量影响显著。
长期以来,对于湿地温室气体源汇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陆湿地,特别是北半球高纬地带泥炭[4,5]。
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海岸盐沼湿地因面积所限,尚未被作为一个研究重点。
盐沼湿地分布于全球中、高纬海岸潮间带,具备湿地的一般性质,因受到潮汐的影响,又有其自身特征[6]。
盐沼湿地位居全球最高产的生态系统之列,近年来,关于海岸盐沼碳动态的研究逐渐引起科学家的关注[7~9]。
我国大陆沿岸约有4000k m以上的淤泥质海岸,滨海湿地南北均有分布,滩涂和盐沼地约有2.1×106hm2[10]。
系统开展我国海岸盐沼湿地碳循环研究,对于科学评估我国海岸盐沼湿地在陆地与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增加我国陆地碳汇,减轻我国在温室气体限排国际谈判中的压力,均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但是,长期以来关于我国海岸盐沼湿地碳循环的研究尚鲜有报道。
本文选择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湿地为研究对象,根据土壤有机碳含量、δ13C以及土壤颗粒组成等资料,研究盐沼土壤剖面有机碳的深度分布特征与形成机制,为科学评估长江口盐沼碳源、汇功能提供基础数据。
* 收稿日期:2006-07-18;修回日期:2006-11-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口盐沼湿地土壤剖面碳循环机制及其主控因子研究”(编号:4020203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典型河口—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编号:2002 C B412403);上海市高等学校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模型研究”(编号:2000 Q N14)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陈庆强(1969-),男,山东新泰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海洋沉积学及生物地球化学的教学与研究.E- m a i l:q qchen @s k l ec. e cnu. e du. c n2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2.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东部滩地(崇明东滩),崇明东滩是长江口目前规模最大、地貌单元最完善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
长江径流携带的巨量泥沙为崇明东滩的向海延伸提供了充足物源,目前滩地仍以高淤涨速率(200~300m/a)向海推进,0米线以上面积达222k m2[11]。
崇明东滩湿地已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N o.1144),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生境保护较好。
崇明东滩处于长江口淡、咸水交汇地带,受到潮汐的明显影响,潮汐属非正规半日浅海潮,多年平均潮差为2.40~3.20m[12]。
崇明东滩滩面宽缓,潮流流速不大,而风浪作用显著,多年平均波高为0.9 m,最大波高可达6.2m[13]。
台风暴雨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每年平均1~2次[13]。
滩地植被主要集中于高潮滩至中潮滩下部[13],光滩无植被发育;暴风浪期间,湿地滩面冲刷主要发生于光滩及中潮滩下部外缘,而植被发育地带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淤积过程[14]。
长江口淤泥质潮滩的百年尺度沉积速率可达4.2c m/a[15],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海岸盐沼湿地。
长江口盐沼植被主要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类型有:芦苇(P h r a q m i t e s a u s tr a li s)、草(S c i r p us t r i qu e t e r)、海三棱草(S c i r pus m a r i qu e t e r)、糙叶苔草(C a re x s c ab r if o li a)[13]。
芦苇主要分布在高潮滩上部与海塘之间,多为人工种植,高1~3m,地下根茎发达。
糙叶苔草分布面积有限,通常与芦苇镶嵌分布。
草广泛分布于高潮滩和中潮滩,是崇明东滩重要的自然植被,高度一般为25~40c m,地下根系十分发达,根系主要分布于滩面以下10~20c m,甚至可达30c m以下。
海三棱草亦为崇明东滩先锋植被,多分布于盐度较大的地带,如中潮滩的中上部[16]。
2.2 研究方法2.2.1 样品采集在崇明东滩典型高程部位(高潮滩上部、中潮滩下部、光滩)分别采集柱状样。
采样时间为2001年12月底,高潮滩柱状样孔位为31°28.517′N,121°56.269′E,中潮滩柱样为31°28.342′N、121°56.471′E,光滩柱样为31°28.151′N、121°56.682′E。
用内径11c m的P V C管采样,高潮滩柱样(D1203)长100c m,中潮滩柱样(D1202)长60cm,光滩柱样(D1201)长40c m。
取样后,立即将P V C管两端用密实袋封堵,用封箱胶带将密实袋固定。
将柱状样尽快运回实验室,沿柱样深度方向剖分为二,描述柱样剖开面揭示的沉积特征,之后按1 cm深度间隔连续采集样品,置于自封袋低温(0~4℃)保存,尽快开展各项分析。
2.2.2 碳稳定同位素(δ13C)分析将已研细的风干土样用6m ol /L盐酸(分析纯)酸化,去除无机碳,用蒸馏水洗至中性,置于恒温干燥箱60℃下烘24h。
样品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取得样品酸化前后的质量变化。
包样,上机测试。
利用D e lt a p l us X P型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完成碳稳定同位素测定,同位素丰度计算方法为:δ13C=[(13C/12C样品-13C/12C标准)/13C/12C标准]×103(‰)标准样品为P D B(P ee D e e B e l e l m n it e)国际通用标准,δ13C分析精度为±0.1‰。
根据质量数(M/ Z)为44的离子峰(C O2)强度确定样品颗粒有机碳(P O C)含量,分析精度不低于±2%。
根据样品酸化前后的质量变化,将酸化样品P O C含量换算成全样的P O C含量。
2.2.3 粒度分析将约2g干样置于50m L小烧杯,加入15m L 蒸馏水,搅拌,之后缓缓加入5m L30%H2O2,静置过夜,去除有机质。
将浊液移入50m L具塞离心管,加入5m L3.3%六偏磷酸钠溶液。
超声振荡离心管30分钟,使颗粒充分分散。
之后,利用C o u lt er L Q -100 Q型激光粒度仪分析土壤颗粒组成。
3 结果与讨论3.1 盐沼土壤有机碳的赋存与颗粒组成的关系长江口盐沼典型高程部位土壤剖面P O C含量与不同粒径区间颗粒含量的相关关系表明,土壤P O C含量与粒径小于0.016m m的各个区间的颗粒含量呈线性正相关(k>0),相关系数(R2)多大于0.4,最高达0.7(图1),说明盐沼土壤P O C的赋存与粒径小于0.016m m的细颗粒物质密切相关,由此推测盐沼P O C主要赋存于粒径小于0.016m m的颗粒中。
崇明东滩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径流泥沙[11],推测盐沼P O C主要来自长江径流悬浮颗粒物(S u s pended P a r ti cu l a t e M a tt e r,S P M)。
盐沼土壤P O C含量与0.002~0.004m m粒径区间颗粒含量的相关方程斜率(k)最大,表明这一粒径区间颗粒的含量对土壤P O C含量影响最显著,这与细颗粒物72第1期 陈庆强等:长江口盐沼滩面发育对有机碳深度分布的制约 质的比表面积较大,表面吸附有机质的能力较强是一致的。
盐沼不同高程部位土壤剖面的上述特征基本一致(图1),表明不同剖面沉积颗粒的来源相同,关于崇明东滩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径流泥沙的观点[11]支持这一推论。
长江口盐沼高潮滩与中潮滩柱样的k 、R 2在不同粒径区间的分布较类似(图1),表明高、中潮滩的泥沙级配较为接近,指示中潮滩与高潮滩的动力沉积过程较一致。
光滩柱样的k 、R 2在不同粒径区间的分布与高、中潮滩基本类似,主要不同表现在粒径大于0.016 m m 的颗粒(图1)。
对比k 值,发现粒径在0.016 ~0.032 m m 的颗粒含量对于光滩柱样 P O C 含量的影响明显大于该粒径区间颗粒含量对高、中潮滩柱样 P O C 含量的影响。
对比R 2的大小(图1),光滩柱样粒径为0.016 ~0.032 m m 颗粒的多少与 P O C 含量相关程度较高,而中、高潮滩的R2接近0。
土壤 P O C 含量与细颗粒区间( G 01 、 G 02 、 G 03 )物质含量的相关系数R 2,中、高潮滩柱样的均较高(>0.4 ),而光滩柱样的明显低于高、中潮滩,这可能是光滩柱样细颗粒物质含量低于高、中潮滩所致。
高、中潮滩广泛发育的盐沼植被对涨、落潮水流的阻挡,显著降低水流流速[17],悬浮泥沙沉积,塑造滩面。
光滩无植被发育,又受到波浪、潮汐、径流的多重影响,沉积动力较强,颗粒分选较好,细颗粒含量较少,上下变化不大。
高、中潮滩柱样的粘粒(<0.002 m m )含量明显高于光滩(图2),是滩面动力沉积过程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