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际认知、群体理论
人际认知
第二节 对他人与自我的认知
• 一、知觉他人的过程
• 3.对信息进行类别化 • 在社会知觉中,个体往往将信息分门别类 地处理。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定的标准将人 归类,这一过程就是类别化。 • 刻板印象就是类别化的产物,它是指人们 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 看法。 • 类别化在社会知觉中可以加快信息加工 的速度、简化人的认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2013-8-13 11 第02章
2013-8-13
第02章
18
第二节 对他人与自我的认知
• 三、自我认知 • (一)自我认知的结构与作用
•
1.物质自我认识:是指对自己的容貌、身 材、风度、健康等物质机体的认知,又称生 理自我认知。 • 2.社会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在社会活动 中的地位、名誉、财产及与他人的相互关系 的认识,是个体对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 的反映。对社会自我的认知结果,对个体自 信心的形成影响很大。
• 二、认知他人的内涵 • 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 人的丰富表情是其心理状态的反映,人们通常 描述的“愁眉苦脸”、“眉开眼笑”的表情分别 表达了人的哀与乐。表情动作包括面部表情、身 体动作、手势、眼神、视线、语调等各种方面。 其中表情动作是判断情绪的最重要线索。 • 埃克曼和弗里森(P.Ekman & W.V.Fresen,1969)的 研究证明人的许多面部表情似乎在全世界都代表 着相同的意义而与个人生长的文化无关。 (见表 2--4) • 虽然情绪的表现具有遗传性,但也受具体文化因 素的制约,尤其是复杂高级的情绪、情感。人们 有时会故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而有时又会故 意装出或夸大某种情绪。
阿根廷 (168)
日
2013-8-13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第二章人际沟通相关理论
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2、人际认知的特征
1)知觉信息的选择性 2)认知行为的互动性 3)印象形成的片面性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 人际认知的内容
1、自我认知:是指在社会实践中,对 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以及 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进行认知。 2、他人认知:是指对交往对象的正确 认识。
认经验。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7、投射效应: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着相同特性的
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典型的投射效应 就是人们常说的”推己及人“,认为别人与自己一样有着相同 好恶、相似的观点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谓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应的就是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三)赞许动机 ◎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总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 来增加对自己的认识。所谓赞许动机,是指交际 的目的能得到对方的鼓励和称赞,从而获得心理 上的满足。赞许动机实质上是 一种取得成就而得 到他人或组织的尊重、承认和赞扬的需要。赞许 动机对于人际交往行为的成效是有直接影响的。 我们在实际交往中,要诚恳、不失时机、恰当地 使用赞誉,强化人的交际动机,激励人的积极行 为。
人们对别人做评价时。常喜欢从好的坏的局部印象出发,
扩散出全部的好货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一样,从一个中心
点组建扩散成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也称月晕效应。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3、人的外表具有明显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对恋爱
的双方其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晕轮效应所产生的认知偏见从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 看全面,往往导致不正确的评价。人际交往中应避免, 但同时也可利用这一点增加自身的吸引力。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人际环境认知
—对自身交往的小环境、小空间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 是人际认知的关键 ➢ 是对交往过程的总结和概括 ➢ 是进一步发展人际关系、深入交往的环境基础
二、认知印象的形成与心理效应
(一)认知印象的形成 1、第一印象的形成 概念:人与人之间初次接触后留下的对客体
最近因感冒引发气管炎,在某医院就诊后 拿着药液回家,妻子带她到附近的那家卫生 院注射,刘先生一看是自己上次经过的那家, 心想:“这家卫生院的护士注射技术行吗? 这里彻底消毒了吗?算了吧,还是多跑点路 到医院注射吧!”于是走了。
近因效应
—概念:对客体的印象形成上,最新获得的信 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原因:后摄作用 —影响
➢ 人际关系的含义 ➢ 人际关系的特点与行为模式 ➢ 人际交往的动机与需求
一、人际关系 (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
➢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认知,情感互动和交往
行为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质: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 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体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 态。
与其他社会关系有诸多不同,最根本的区别是: 鲜明的个性化,取决于个性心理和情感发展水平、个人 的社会化程度。
人际关系的类型—划分角度
按结成人际关系的主体划分 ➢个人与个人(起点)
按交往的密切程度划分
系矛盾的性质划分
➢对抗性关系
乙:再见!
甲表示了积极行为,乙消极被动地应付谈话,双方的平衡 破坏,使甲感到没有得到应有的感情补偿而不安。
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利瑞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 管理-服从型 ➢ 同意-温和型 ➢ 帮助-接受型 ➢ 求援-帮助型 ➢ 害羞-控制型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二、人际需要理论 (二)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
舒兹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舒兹假设每个人都有三种人际需要: 1、人际需要的基本内容 (1)人际沟通需要。(个体参与群体的需要,是人们形成和保 持满意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 •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历年真题
单选
• • •
3、著名的“霍桑实验”的结果是形成了(A ) A、人群关系理论 B、人际需要理论 C、人际交换理论 D、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2)人际支配的需要:人际关系中的所谓支配权。 儿童时代的这种经验可能形成三种个体行为的控制类型: “拒绝型”:人际关系上表现为拒绝支配权或不负责任,甘
当服从者
“独裁型”:倾向控制他人,好为人师,以支配他人为满足 “民主型”:对自己掌权和服从别人支配都能感到满意
第二章 人际关系学的主要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第二节 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要理论 第三节 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第四节 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2、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 要理论 3、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4、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附:历年真题 作业布置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一)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 1、首因效应: • 首因即最初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 •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 •影响更大。首因效应在职场上到处可见,如“新官上任 •三把火”、“恶人先告状”、“先发制人”等,都是利用 •因效应占得先机。
• PPT文档演模板
PPT文档演模板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 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8、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 •尔效应”.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 •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 •就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在企业管理或学校 •教育方面,精明的管理者获高明的教育者往往运用 •它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PPT文档演模板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 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6、经验效应:
• 是指公众个体在对象认知时,总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对象 •进行认识、判断、归类的一种心理活动方式。人们总是根据
•自己的经验产生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并基于这种准备着对对
•象作出分析。 • 经验效应的产生的心理基础是人们认识的连续性和心理习
她一起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
作,弄得债台高筑,并为她与人决斗而亡,使得一颗文学巨星就
PPT文档演模板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 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4、移情效应:
• 移情效应是指把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 •或事上,引起他人的同类心理效应。移情效应首先表现为人情 •效应,即以人为情感对象而迁移到相关事物的效应。移情效应 •还表现为“物情效应“和“事情效应“。移情效应用在人际关系 •就是一种投其所好,以对方喜欢的人或物为媒介,使得对方把 •情感转移到自己身上,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的原理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的原理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集体行为的心理原理。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它们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的原理,以增进我们对人与人之间互动和社会行为的理解。
一、人际关系的原理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动。
人际关系不仅仅存在于家庭、朋友圈和工作环境中,它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际关系受到以下几个原理的影响。
1. 社会认知原理社会认知原理指的是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互动时,通过观察和解读他人的行为来获得对他人的认知。
人们通过对他人的观察,来判断他人的性格、态度以及意图。
这种认知过程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会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语言等来判断对方的情绪状态,从而适应相应的交往方式。
2. 社会影响原理社会影响原理指的是社会集体对个体的影响力。
人们在与他人互动时,往往受到周围群体的期望和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发生改变。
例如,一个人在团队中可能会受到同伴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 互惠原理互惠原理指的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倾向于回报对方。
人们倾向于与他人建立互惠关系,即相互给予和回报。
这种互惠关系对于维系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当一个人提供帮助给另一个人时,后者往往会感到愧疚并愿意回报这种帮助。
二、群体行为的原理群体行为是指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与群体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他们的行为表现会受到群体效应的影响,表现出与在个体状态下不同的特点。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群体行为受到以下几个原理的影响。
1. 社会规范原理社会规范原理指的是人们在群体中会遵循社会对于行为的规范和期望。
群体中的个体倾向于根据社会规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接受。
人际沟通 第三章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1.按结成人际关系的主体划分
2.按交往的密切程度划分
3.按人际关系矛盾的性质划分 4.按人际交往的方向与选择划分 5.按人际关系规范化程度划分 6.按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划分
◎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与行为模式
(一) 人 际 关 系 的 特 点 1.社会性 2.复杂性 3.多重性 4.多变性 5.目的性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二)从不同角度看人际关系
从不同角度看人际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际关系 从传播学角度看人际关系 从文化学角度看人际关系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三) 人 际 关 系 的 划 分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形成固定看法后,会泛化到客体的其他特征,并推及 对象的总体特征的现象。
光环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 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虽然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 普 希金却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 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 陪 她一起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 作,弄得债台高筑,并为她与人决斗而亡,使得一颗文学巨星就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三、人际关系的动机与需求 (二) 人际交往的需求
1、包容的需求 是指希望和别人交往,建立和谐的关系。 1)主动包容型:能主动与他人交往,坦然共处群 体之中,热情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交锋和合作性 工作。 2)被动包容型:期待别人接纳自己。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人际关系中的人际认知
人际关系中的人际认知人际关系的发展与维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人际认知作为人际关系的基础,对于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和相处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际关系中的人际认知,从认知的定义、人际认知的重要性以及提高人际认知能力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认知的定义认知是指人类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理解和思维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注意、记忆、思维、判断、推理和解决问题等。
在人际关系中,人际认知即为个体对他人的认知过程,包括对他人的理解、评价和预测。
二、人际认知的重要性人际认知在人际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人际认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
通过观察他人言行举止、了解他们的背景和经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想法、情感和动机,从而更有效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
其次,人际认知有助于我们准确评价他人。
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对他们个人特点的了解,我们能够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或建议,从而促进彼此关系的良好发展。
此外,人际认知还能够帮助我们准确预测他人的行为。
通过对他人的认知,我们能够预测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和行为,从而更好地应对和处理与他们的关系。
三、提高人际认知能力的方法要提高人际认知能力,需要不断培养和锻炼。
以下是一些提高人际认知能力的方法:1. 培养观察力和洞察力。
注重观察他人的行为,在观察中发现他人的动机和意图,培养对他人行为的洞察力。
2. 倾听与共情。
在与他人交流时,要倾听他们的言辞和表达,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想法。
同时,尽量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共情能力。
3. 学习提问和询问技巧。
善于提问和询问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人,进一步提高人际认知能力。
4. 避免主观偏见。
在进行人际认知时,要避免以自己的主观偏见去评价他人,尽量客观地认知他们的行为和特点。
5. 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人际认知不仅涉及到对他人的认知,也涉及到对自己的认知。
提高情绪管理能力,能够更好地认知自己的情绪与需求,从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人际认知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人际认知的名词解释是什么人际认知是指我们对他人的思维、情感、意图和行为的认知过程。
它是人际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我们能够理解他人、预测他人行为,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人际认知是个体之间相互理解的基础,它在社会交往、情感表达和决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人际认知的定义、作用以及其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一、人际认知的定义人际认知涉及个体对他人的观察、记忆、推理和评估等认知过程。
它包括对他人的情绪、态度、意图的理解,以及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预测。
人际认知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知识或技能,它也包含着对他人内心世界的感知和体察。
二、人际认知的作用1. 增进沟通与理解:通过对他人的思维和情感的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并减少误解和冲突。
人际认知能够帮助我们主动倾听和体察他人的需求,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预测他人行为:人际认知使我们能够预测他人的行为,这对于我们在人际互动中做出恰当的反应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模式和态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人的意图和期望,并根据情境作出适当的反应。
3. 培养同理心与共情:人际认知有助于我们培养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通过理解他人的思维和情感,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从而更加关心和体贴他人的感受。
4. 促进个人发展:人际认知不仅仅是在人际关系中发挥作用,它也对个体的个人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我们能够扩展自己的认知领域,增强自己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理解。
三、人际认知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人际认知是个体认识他人和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
他人的反馈和反应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使我们进行自我反思和改变。
同时,人际认知也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认知和情商的提升。
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学习和情感体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规则和价值观,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
此外,人际认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也有重要影响。
人际认知的特征举例说明
人际认知的特征举例说明人际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认识、了解和理解,它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人际认知的特征在于它是个体对他人的主观观念和认识,同时也是个体对他人行为和特征的观察和分析。
以下是人际认知的一些特征举例说明:1. 个体的认识和判断是主观的:人际认知是基于个体的主观观念和认识的,每个人对他人的认识和判断都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比如,一个人可能因为经历和价值观的不同,对同一个人的认识和评价会有不同的观点。
2. 个体的认识是基于观察和体验的:人际认知是基于对他人行为和特征的观察和体验的,个体通过观察和体验他人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来认知他人。
比如,一个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判断其是友好、善良还是自私、自利。
3. 个体的认识是动态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会随着个体与他人的交往和了解不断发展和变化。
个体对他人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个体与他人的交往和了解的深入程度而不断更新和调整。
比如,一个人刚认识一个人时可能对其认识很肤浅,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与他人的交往和了解的增加,对其认识和了解也会更加深入和全面。
4. 个体的认识是有误差和局限性的:人际认知是存在一定误差和局限性的,个体对他人的认识和判断不一定完全准确和全面。
个体可能会因为自身的偏见、经验和观念的限制,对他人的认识产生偏差。
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个人偏见而对不同国家或族群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5. 个体的认识是基于认知结构的:人际认知是基于个体的认知结构的。
个体对他人的认识和了解会受到自身的认知结构的影响,认知结构是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方式,它会影响个体对信息的筛选、加工和理解。
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其认知结构中的某些特定观点,对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认知,只看重与其观点一致的信息。
总而言之,人际认知具有主观性、观察性、动态性、误差性和局限性等特征。
了解人际认知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对他人的认识和看法,从而促进和改善人际关系。
社交心理学:理解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的心理学原理。
社交心理学:理解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的心理学原理社交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交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领域。
它关注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以及群体行为的形成与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参与到各种社交活动中,从与家人和朋友的互动到与同事和陌生人的交流。
社交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社交互动背后的心理机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1. 社交认知1.1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是基于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和感知。
这种理解和感知是通过社交互动和观察他人行为来形成的。
1.2 内隐假设内隐假设是社交认知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人们对他人行为的一种内在假设,即在社交互动中,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期望来推断他人的动机和意图。
这些内隐假设可以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1.3 知觉和自我确认偏差社交认知中的知觉和自我确认偏差指的是人们对他人行为的感知和解释可能会受到自身的主观偏见和期望的影响。
这种偏差可能导致误解和误判,进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2. 人际关系2.1 亲近关系亲近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和深入的一种关系形式。
它包括亲密关系和友谊关系,这些关系对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2.2 委员会委员会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中间状态,介于陌生人和亲近关系之间。
在委员会中,人们通常会对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和保留,但又有一定程度上的交流和互动。
2.3 陌生人关系陌生人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为表面和短暂的一种关系形式。
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人们往往会倾向于遵守社会规范和礼貌,同时也会对对方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一定程度的猜测和推断。
3. 群体行为3.1 群体动力学群体动力学研究了群体行为中的力量和机制。
从集体决策到集体行动,群体动力学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在群体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观点。
3.2 社会归属感社会归属感是指个体对特定群体的归属和认同感。
社交心理学研究了社会归属感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群体行为。
第二节 人际认知、群体理论
第一印象
• 第一印象是指交往双方在初次见面时彼此之间 产生的印象,它在人们的交往中占有很重要的位 置,即所谓的"先入为主"的缘故,第一印象在人 际交往中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因为人们通常是 凭借第一印象来判断和了解一个人,从一个人的 外表留给自己的印象来确认是否值得信赖并保 持交往. • 构成第一印象的重要成分是性别、年龄、身材 、发型、容貌、服饰、表情等偏于外在的表现 。
• 定型效应/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 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它主要 表现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机械地将交往对象 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呈现出该类人的特 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进而把对该类 人的评价强加于他。刻板印象作为一种固定化 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出概括性的评 价,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的 成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深入细致的认知。
•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 投射效应 • 象: 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 编辑 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 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 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 (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 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 ;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 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 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 征。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 们认知具有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 是最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阐释 的后摄作用。
第二章 人际认知
第二章人际认知许多刚接触心理学的人都有一种误解,认为学习心理学能帮助人猜透对方的心思,从而对心理学抱有极大的神秘感和极高的期望值。
听说心理实验室有不少仪器,于是首先打听有没有测谎仪。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解释别人的行为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基本爱好,即使是对陌生人甚至虚构人物也不例外。
因为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预测我们的社会世界,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里面,人们更渴望能准确地把握交往对象的行为动机,准确地定位双方的关系,这样我们才知道做出什么样的交往行为才是得体的,才能对他人的言行做出适宜的反应。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双慧眼,不被他人的表面行为所迷惑,这就需要由较高的人际认知能力。
第一节人际认知概述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所谓明智之人就是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他人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人。
能准确认识自己,需要发展水平较高的自我意识;能清楚地认识他人及自己的人际关系,则需要良好的人际认知能力。
一、人际认知的含义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认知也被称作人际知觉、社会认识或社会知觉、对人认知、对人知觉,等等。
概念解释也是各执一词,界定不一。
我认为,从认识形式上看,“认知”与“知觉”都属于认识范畴。
“认知”包含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诸多认识形式,而知觉只是其中一个认识形式,主要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的反映。
从反映对象看,“社会”范围最大,应该包含对自我、他人和彼此关系的反映;“人际”次之,指对他人及彼此关系的反映。
在众多定义中,对“知觉”和“认知”的范围应用在社会心理学时有没有区别,学术界有两种看法:有学者认为社会知觉是社会认知的下位概念,原因是普通心理学中的概念体系;也有人主张二者并无实质性区别,原因是社会认知属于对人知觉,在知觉同时也常常自动化地完成了其他认知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角度使用“人际认知”来表达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中的认识活动是比较合适的。
对自我的认识归属于人格心理学范畴,属于对个体心理的研究。
人际认知
人际认知是人们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进而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认识活动过程;个体对各种认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形成对他人一种较为综合、概括的印象,形成这种印象的基本依据是个体对他人的社会特征、智能特性方面所做的好坏评价。
由于受到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型效应等心理效应的影响,最终形成的他人印象与其真实面目之间会出现一定偏差,降低认知的准确性。
行为归因即解释和推论行为的性质或原因的过程,人们可以依据多个原则来对行为进行归因,但其中最具有解释力的是协变性原则,即对行为原因的推论需要同时利用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三个方面的信息,三方面的信息的组合不同,推论出来的行为原因也不同。
归因过程也会产生偏差,主要有基本归因错误、行为-观察者偏差、自利偏差等。
归因原理可以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二章
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等。
三、人际认知的特性
(三)人际认知的投射性
1、定义:是指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征 等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与人的认知倾向, 即以为他人和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征的心 理现象。
情感投射 特性投射
三、人际认知的特性
(三)人际认知的投射性
第二章 人际认知
一、人际认知及其作用 二、人际认知的过程 三、人际认知的特性 四、人际认知的途径 五、人际认知的归因
一、人际认知及其作用
(一)人际认知的内涵
定义: 人际认知是指个体对自我、他人以及人与人
之间关系的认知,但主要指对他人的认知。
一、人际认知及其作用
(一)人际认知的内涵
1、自我认知:是对自己存在的认知,包括 对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等个性特征、 社会角色的认知。
(四)归因原则
3、利益关系原则 利益时考察人的行为及人际关系的最根本 的基础,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与本能的反 应。
第二章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自我认知 人际认知的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偏差 二、思考题 1、人际认知的作用是什么? 2、人际认知有哪些途径? 3、人际认知归因的类型有哪些? 4、人际认知归因的原则有哪些?
·为方便使用本课件,可在课后 下载使用PowerPoint软件进行 修改调整
For the convenience of using this courseware, you can download it after class and use PowerPoint software to modify and adjust it
一、人际认知及其作用
如何自知?
1、知识结构:指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类别,
人际认知主要内容
人际认知主要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包括对他人的外貌、性格、价值观、动机、情感状态、能力、职业角色等方面的认知。
这种认知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认知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的平衡:人际认知不仅仅是了解他人,也需要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评估和调整。
个体需要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动机、情感状态等,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反应。
2. 观察和解读他人的外貌和行为:个体需要观察他人的外貌、表情、姿态等非言语信息,以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和动机。
同时,个体需要解读他人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态度。
3. 理解和评估他人的性格和价值观:个体需要了解他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价值观等,以便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
这有助于个体更好地了解他人的期望和需求,以便采取相应的行动和沟通方式。
4. 理解他人的社会角色和地位:人际认知需要考虑到他人的职业角色和社会地位。
了解他人的职业角色可以帮助个体了解他们在特定领域的能力和专业知识,而了解他们的社会地位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尊重他人。
5. 解读和评估他人的动机和期望:个体需要理解他人的动机和期望,以便采取适当的行动和表达方式。
这需要个体通过观察、交流和互动等方式来了解他人的期望和需求,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6. 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人际认知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理解。
这包括采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以及在交流中保持开放和诚实的态度。
7. 情绪管理和情感表达:人际认知需要个体具备情绪管理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个体需要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状态,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处理负面情绪,以便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
同时,个体也需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以便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
总之,人际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个体具备观察、解读、理解和沟通的能力。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个体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B:表明你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
• 题号:2、6、10、14、18、22、26 如果得分在6分以上,则表明你在社交活动与交友方面存在 着较大的行为困扰。在正常的集体活动与社交场合,你往 往感到更加紧张而扰乱你的思绪,你往往过多的考虑自己 的形象而使自己处于被动、孤独的境地。总之,焦急与交 友方面的严重困扰使你陷入“感情危机”和孤独困窘的状 态。 • 如果得分在3—5分之间,则表明你在被动地寻找被人喜爱 的突破口。你不喜欢独自一人呆着,需要与朋友在一起, 但又不大善于创造条件并积极主动地寻找知心朋友,而且 你心有余悸,生怕在主动行为后的“冷”体验。 • 如果得分低于3分,则表明你对人较为真诚和热情,你的人 际关系和谐,不存在较明显持久的行为困扰。
2.1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一、关于人际关系的概念
指社会人群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 生、发展和确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 状态
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包括: 亲属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领导与被 领导的关系等。
人际关系是以情感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有相互吸引、 相互依存的需要,即人际吸引力,它是建立良好人际 关系的促进因素。人际关系也有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的一面,它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障碍因素 人际关系的形成还体现着认知和行为的作用。认知表 现在对他人和自我的了解和判断上,对情感的发展具 有制约作用,行为则主要包括言语、表情、姿态、举 止等方面,也对情感的发展有制约作用。 人际关系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于个体的 发展,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于群体活动的效率, 都具有重要作用,管理者要设法增强人与人的吸引力, 减少摩擦,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利于 组织的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人际认知概述》PPT幻灯片PPT
现在我们做个心理游戏:正确认识自我——XX的五样 准备工作: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全身放松(何为放松状态:
人的心理平缓,完全置身于自己内心世界,不去想纷繁复杂的外界。 用思维的板擦把大脑洗成虚位以待的空白,等待深层信念的浮起。)
准备好后:在白纸顶端,工工整整写下“XXX的五样”。这个XX就 是你的名字。这个步骤不要省略。在这个瞬间,请你细细体会和内 心相拥的感动。这个名字代表就是你自己。无论你是喜欢与否,它 代表你的身体,你的记忆,你的爱好和希望。你的举止言行……。
第二章 人际认知
一、人际认知及其作用 二、人际认知的过程 三、人际认知的特性 四、人际认知的途径 五、人际认知的归因
3.那么如何获得正确的自我认知。
客观性与全面性是获得良好的自我认知的前提条件。全面性即要 看到自身存在的缺点,也要看到自身长处。客观性即客观正确的对 待。做到扬长避短。
人的自我认识理论-乔哈窗口理论。由乔治和哈里的心理学家提 出来,理论模式是一个“田”字格,像一个窗口。内容:人对自己 认识可以用一个坐标来形容:横坐标是自知、自不知,纵坐标是他 知、他不知。由此横、纵坐标交叉构成的四个部分便是人的自我认 识:自知他知的部分叫“公开的我”,自不知他知的部分叫“盲目 的我”,自不知他不知的部分叫“未知的我”,自知他不知的部分 叫“秘密的我”。人可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 馈减少盲目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认识自我三条 (渠1)道比: 较法——从我与他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而对一有些自我狂大人,成功反可能成为失败之源。他们可能幸得 成功便骄傲自大,以后做事便自不量力,往往惨遭失败;或成长过 于顺利,又有家世关系,而一旦失去“保护源”,便一蹶不振,不 能支撑起独立自我。因此一个人由成败经验中获得的自我意识也要 细加分析和甄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似性吸引
• • • • • • •
相似的人能相悦 相似是建立友谊的基础 ——寻找与病人之间的相似之处 “你家在哪”——住的地方相似 病人最担心:一生不能理解我的痛苦 医护人员:病人只是一个概念 偏头疼 病人——医生
•
相似性是指彼此相似的人之间常相互吸引;相似愈大甚,吸引力 就愈大。中国古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恐怕也反应了这种 个体间以相似性互相喜好的趋势。个人的诸多特点,如民族、宗教、 年龄、兴趣、信仰、职业、社会阶级、教育水平、智力水平、思想成 熟水平等方面的相似,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人际吸引的因素。 相似性为什么会导致人际吸引?有几种解释。 ⑴试图建立和谐关系的愿望人们总是希望自己与别人保持和谐的关 系,而在态度、趣味等方面的一致,似乎比较容易达到和谐。 ⑵一致性是一种认同和强化一个黄种人在国外白种人人群中遇到一 个黄种人,在众多的观点相异的人群中听到一个赞同自己的人,这会 令人产生一种对自己的认同感受,似乎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这种认 同感会令人感到安宁和愉快。当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观念或态度的正确 性还不能完全肯定时,听到有人同意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是一种对自 己的强化。
• 研究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 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 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 • 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心理现象相当普遍。张林与李萌 是小学的同学,从那时起,两个人就是好朋友,对方非常 了解,可是近一段李萌因家中闹矛盾,心情十分不快,有 时张林与他说话,动不动就发火,而且一个偶然的因素的 影响,李萌卷入了一宗盗窃案。张林认为李萌过去一直在 欺骗自己,于是与他断绝了友谊。其实这就是近因效应在 起负作用。
• • • •
接触次数与吸引的关系 喜欢、渴望、需要时增加吸引 讨厌、不希望、不需要时减少吸引 主动地接近病人 没有交往压力 没有距离感
•
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进而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接近性是一个强 有力的预测源。尽管接近也可能诱发敌意,但接近性更容易产生喜欢 和吸引。社会学家已经证实,大多数人的婚姻对象是那些和他们居住 在相同小区或在同一个公司工作或曾在同一班里上过课的人。 • 我们常常与一些人共享小区入口、停车场和娱乐场,我们和随即分 配到同一宿舍的同学共享宿舍的所有资源,这些共享使人不可避免地 频繁交往,那么为什么这些交往会诱发喜欢而不是反感呢? •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易得性。很显然,我们很少有机会去认识一个不 同学校的人或住在另一个城市的人。事实上,这种靠近的地理距离并 不是问题的关键,它只是我们看到的表面现象,真正的关键是人们生 活轨迹相交的频率,我们叫它——功能性距离。 • 接近是帮你和他人建立友谊的基石,这样的近距离交往能够感受到 对方的喜爱并把自己和他们归结为一个社会的单元。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 们认知具有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 是最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阐释 的后摄作用。
•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 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 首因效应一个编辑吗?”“不需要 !”“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 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 。”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 不雇佣”。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 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 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 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 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 • 同样,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 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 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 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 为学生A更聪明
有关婚恋观调查称 九成人认为第一印象最 重要
• 今天又是“光棍节”了,大龄的你是否还在奋战于各类相 亲活动?近日,中国最大婚恋交友运营平台世纪佳缘发布 了第四季度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相亲那些事儿(下 )》,调查了中国男女相亲最看重的几大细节。4万多份 有效调查答卷显示,虽然相亲已成为新时代主流的交友方 式,但是大多数单身人士其实还不会相亲。 • 90%的人认为相亲时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刮胡子和 换衣服这最基本的两项上,男性的准备程度和女性的关注 程度均较高,但是在指甲、袜子颜色、鼻毛、香水等细节 方面,女性的关注度高于男性;男性相对看重的鞋是否干 净,女性则不那么在意。
人际沟通
第三节 人际认知理论
一、人际认知
人是一个认知的吝啬者,在知觉他人时,常常 试图去掉琐碎的信息以节省精力;人们并不去知觉 或记下所有信息,而只是从发生的事件中挑出对形 成印象所必要的信息。
• 定义: 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 事物的推论。
一、人际认知
1.两种主要的社会认知过程
• 分类
“情绪效应”是指认知主体的情绪状态或 特定心境会使人在对人知觉时带上一付有色 眼镜,看出来的人和事都染上了自我的情晨,有一位智者看到死神向一座城市走去,于是 上前问道:“你要去做什么?” 死神回答说:“我要到前方那个城 市里去带走100个人。” 那个智者说:“这太可怕了!” 死神说:“但这就是我的工作,我必须这么做。” 这个智者告别死神,并抢在它前面跑到那座城市里,提醒所遇到 的每一个人:请大家小心,死神即将来带走100个人。 第二天早上,他在城外又遇到到了死神,带着不满的口气问道: “昨天你告诉我你要从这儿带走100个人,可是为什么有1000个人 死了?” 死神看了看智者,平静地回答说:“我从来不超量工作,而且也 确实准备按昨天告诉你的那样做了,只带走100个人。可是恐惧和焦 虑带走了其他那些人。” 恐惧和焦虑可以起到和死神一样的作用,这就是情绪效应。实际 上,在生活中,这样的效应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已经习以为常。
• 仪表:端庄 《礼记》 • 正仪容 齐颜色 修辞令 • 仪表者 外观也 • 仪容强调的是仪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 女人看头 男人看腰 • 表情:面部常带微笑、温和、亲切、友善、自然 举止:稳重大方,不急躁,举手投足不随意、不夸张 服饰:庄重保守,不宜夸张暴露 谈吐:讲话时注意把握音调与频率,谈吐文雅,不涉及低 级趣味和庸俗的话题。 待人接物:与人交往要把握分寸,即不能太冷淡,也不宜 热情过度。
修正药 良心药?
先礼效应
•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向对方提出批评意见或某 种要求时,先用礼貌的行为发端,以便对方容易 接受,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 免疫效应 • 当一个人已经接受并相信某种观点时,则会对于 相反的观点产生一定的抵抗力,即具有了一定的 “免疫力”
“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 们往往把自己的特征归属到其他人身 上,假设他人与自己是相同的,利用 自己去判断他人。
• 定型效应/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 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它主要 表现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机械地将交往对象 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呈现出该类人的特 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进而把对该类 人的评价强加于他。刻板印象作为一种固定化 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出概括性的评 价,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的 成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深入细致的认知。
人际认知效应的应用策略
• • • •
避免以貌取人 一见钟情 再见不行 注重人的一贯表现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注重了解人的个性差异 • 注意在动态和发展中全面地观察人、认识人
人际吸引的规律
• • • • • • •
临近与熟悉 近水楼台先得月 接近的人更有用 相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接近增加了交往的频率 接近的人往往有相同的问题 接近降低了交往的成本
得人工在形 的的作日象 社印中常就 会象,的是 评以留生一 价及给活个 。获他和人
•
• • • • • •
形象由两部分构成:知名度 美誉度 为什么要重视个人形象? 形象的重要性:形象就是宣传,形象好,社会就能接受你 形象就是效益 名气大了就有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形象就是服务 形象好对你的服务就容易接受 如果形象不 好,可能会借题发挥 • 形象就是生命 形象不好影响组织的生命 • 形象重于一切
一、认知效应
2. 人际交往的社会认知心理效应
• • • • • •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定型效应/刻板印象 第一印象 先礼效应 免疫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
往注意开始接触到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 身材、容貌等,而对后来接触到的细节不太 注意。这种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 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就是首因效应。
图式化处理 为了节省时间与精力,人们常常用图式化的 方式去处理大量的信息。图式的重要性就在于它 有助于我们快速而经济地处理大量信息,它能帮 助我们: ①解释新信息,从而获得有效的推论。 ②提供某些事实,填补原来知识的空隙。 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的预期加以结构化, 以便将来有心理准备。 但是图式化的处理也有不足之处,它使人们 觉得不需要去详细分析与解释特质。
• 如何设计形象? • 首先做好定位 • 在商务交往中,作为职业妇女,一般不能佩戴珠 宝首饰。展示自己魅力的首饰。 • 护士作为服务者的角色是不能佩戴首饰的
• 首因效应:在形象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人际交往 尤其在初次交往中我们留给交往对象的第一印象 尤为重要。它决定了交往能否继续、能否延续下 去。心里学还告诉我们第一印象尤其是第一眼印 象。尤其是跟对方见面前的前30秒、前10秒, 甚至前3秒,交往对象通过自己的社会经验形成 对你的总体印象。
•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 投射效应 • 象: 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 编辑 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 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 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 (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 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 ;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 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 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