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10大难点强行突破》之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10大难点强行突破

高中物理10大难点强行突破

难点之七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一、难点形成原因1、关于表达式t nE ∆∆=φ此公式在应用时容易漏掉匝数n ,实际上n 匝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串联在一起的,其次φ∆是合磁通量的变化,尤其变化过程中磁场方向改变的情况特别容易出错,并且感应电动势E 与φ、φ∆、t ∆∆φ的关系容易混淆不清。

2、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三种特殊情况E=Blv 、ω221Bl E =、E=nBs ωsin θ(或E=nBs ωcos θ)解决问题时,不注意各公式应用的条件,造成公式应用混乱从而形成难点。

3、公式E=nBs ωsin θ(或E=nBs ωcos θ)的记忆和推导是难点,造成推导困难的原因主要是此情况下,线圈在三维空间运动,不少同学缺乏立体思维。

二、难点突破1、φ、φ∆、t ∆∆φ同v 、△v 、t v∆∆一样都是容易混淆的物理量,如果理不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求解感应电动势就会受到影响,要真正掌握它们的区别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

磁通量φ 磁通量变化量φ∆磁通量变化率t ∆∆φ 物理意义 磁通量越大,某时刻穿过磁场中某个面的磁感线条数越多某段时间穿过某个面的末、初磁通量的差值 表述磁场中穿过某个面的磁通量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大小计算⊥=BS φ,⊥S 为与B 垂直的面积12φφφ-=∆,SB ∆=∆φ或B S ∆=∆φt SB t ∆∆=∆∆φ 或t BSt∆∆=∆∆φ 注 意若穿过某个面有方向相反的磁场,则不能直接用⊥=BS φ,应考虑相反方向的磁通量相互抵消以后所剩余的磁通量开始和转过1800时平面都与磁场垂直,穿过平面的磁通量是不同的,一正一负,△φ=2 BS ,而不是零既不表示磁通量的大小,也不表示变化的多少,在φ—t 图象中用图线的斜率表示2、明确感应电动势的三种特殊情况中各公式的具体用法及应用时须注意的问题⑪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Blv ,应用此公式时B 、l 、v 三个量必须是两两相互垂直,若不垂直应转化成相互垂直的有效分量进行计算,生硬地套用公式会导致错误。

高中物理十大难点强行突破

高中物理十大难点强行突破

高中物理10大难点强行突破目录难点之一:物体受力分析 (1)难点之二:传送带问题………………………………………………………………难点之三: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难点之四:卫星问题分析……………………………………………………………难点之五:功与能……………………………………………………………………. 难点之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难点之七: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难点之八: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难点之九: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难点之十:电学实验………………………………………………. …………………难点之一物体受力分析一、难点形成原因: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受力分析时,这种相互作用只能凭着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要求,再加上抽象的思维想象去画,不象实物那么明显,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多习惯于直观形象,缺乏抽象的逻辑思惟,所以形成了难点。

2、有些力的方向比较好判断,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但有些力的方向难以确定。

如:弹力、摩擦力等,虽然发生在接触处,但在接触的地方是否存在、方向如何却难以把握。

3、受力分析时除了将各力的产生要求、方向的判断方法熟练掌握外,同时还要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相联系,这就需要一定的综合能力。

由于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不全,导致综合分析能力下降,影响了受力分析准确性和全面性。

4、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不当造成难点。

教学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过高,想一步到位,例如: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一些受力个数多、且又难以分析的物体的受力情况等。

这样势必在学生心理上会形成障碍。

二、难点突破策略: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

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物体受到周围其它物体的作用。

高中物理重力的知识点详解

高中物理重力的知识点详解

高中物理重力的知识点详解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物理重力的知识点详解》的内容,具体内容:重力的知识点在初中也学习过,但是在高中学习的会更加的全面,下面的我将为大家带来高中物理关于重力的知识点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重力的知识点重力的概念我...重力的知识点在初中也学习过,但是在高中学习的会更加的全面,下面的我将为大家带来高中物理关于重力的知识点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重力的知识点重力的概念我们高中物理教材(物理必修1的51页)中有重力的定义:地球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这种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表达式G=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高一上学期刚接触重力学生可以跳过此段)实际上重力G只是万有引力F的一个分力(具体分析参看图所示)。

对地球表面上的物体,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是使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f。

f比G小很多(f与G的比值不超过0.35%);因此高考说明中已经明确指出: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要给大家强调一点,只有在极轴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原因是,南北极轴点物体不随着地球旋转,向心力为零。

三者的运算关系满足矢量的三角形法则;也就是说重力加速度与质量的乘积等于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矢量差。

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来,重力的方向不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所以我们从初中物理开始,就一直用"竖直向下"这一说法来说重力的方向。

为什么物体在地球的两极重力大?在这里,我们做一个分析,来深入理解为什么两极重力大?首先,由于地球不是标准的球形,而是椭圆体;夸张一点来说,就像个椭球体的"橘子"。

因此"距离地心近"的两极万有引力大一些,自然重力加速度也较大。

从天体学的相关知识(F向=mv)可知,赤道附近的向心力大(高一上学期学生对向心力和万有引力不理解的,下文中有说明)。

高中物理常见难点解析

高中物理常见难点解析

高中物理常见难点解析高中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难点和问题。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的常见难点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一、力和力的平衡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引起物体形状、位置、速度改变的原因。

力的性质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在力的平衡问题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以下难点:1. 多力平衡问题:多力平衡是指物体上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它们之间保持静止或者以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解决多力平衡问题,可以使用合力和力的分解的方法。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一定律时,可能会出现掌握不准确的情况。

二、动力学和运动学动力学和运动学是力和运动的基础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难点:1.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所受合力与物体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学生常常在计算合力、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时出现困难。

2.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学生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三定律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例如不理解反作用力的概念。

三、能量和功能量是物体进行工作或产生效果的能力,它存在于物体的运动、形变、热、化学等方面。

学生在学习能量和功的概念时,可能会遇到以下难点:1. 功的定义和计算:功是力对物体运动所做的贡献,其定义为力和物体位移的乘积。

学生可能会在理解和应用功的计算公式时出现困难。

2. 功和能量转化:学生在理解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难点,例如机械能守恒和动能定理的应用。

四、电学基础知识电学是高中物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可能在以下内容中遇到困惑:1. 静电场和静电力:学生在理解静电场和静电力的概念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困惑,如电荷的性质和电场力线的规律。

2. 电流和电阻:学生在理解电流和电阻的概念时,可能会出现对电流方向和电阻大小的混淆。

高中物理常见难点知识点解析

高中物理常见难点知识点解析

高中物理常见难点知识点解析物理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很多难点。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许多知识点很重要,也很难掌握。

下面对高中物理的常见难点知识点进行解析。

1. 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是高中物理的基础。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而势能则是物体由于位置上的改变而具有的能量。

在物体运动或静止时,它具有不同的能量形式,从而使得它具有不同的动能和势能。

2. 运动和相对运动在高中物理中,运动和相对运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运动指的是物体相对于某个固定点的移动,而相对运动则指的是相对于一个移动物体的运动。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遇到相对运动的问题。

在求解相对运动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相对运动的公式,并结合运动方程和动力学公式进行分析。

3. 弹性碰撞弹性碰撞是高中物理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在物理学中,弹性碰撞是指两个物体发生碰撞后,它们的动能守恒,而且碰撞前后两个物体的动量保持不变。

在实践中,弹性碰撞经常用于模拟球体的碰撞运动。

在解决弹性碰撞的问题时,需要使用式子和角度,考虑到摩擦力以及其他一些促使动量守恒的因素。

4. 力学能量定理在高中物理中,力学能量定理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指出在物体的运动中,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并且给出了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运动之间的关系。

在解决力学能量定理的问题时,需要使用运动方程和动能势能公式,考虑到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

5. 万有引力在学习高中物理时,万有引力也是一个常见的难点问题。

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都受到彼此质量之间的比例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的影响。

在解决万有引力的问题时,需要使用万有引力公式,以及运动方程和动力学公式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物体之间的质量以及距离的影响。

6. 电磁感应现象在高中物理中,电磁感应现象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电磁感应现象指的是,当磁场变化时,会引发电场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

高一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知识要点总结

高一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知识要点总结

高一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知识要点总结
苏教版高一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知识要点总结
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弹力
对重力和弹力高考中一般从力的产生条件、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其性质特征的角度立意命题,对弹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的判断是最近几年高考的热点,有关弹簧问题的综合设计,由于既能考查相关弹力的特点规律,又能够将静力学知识、动力学知识甚至能量知识综合起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高考中出现的几率较大.
二、摩擦力
这部分知识难度中等、也有难题,在平时的练习中、阶段性考试中会单独出现,选择、填空、计算等等出题形式多种多样,在高考中不会以综合题的形式考查的,但是会做为题目的一个隐含条件考查。

对滑动摩擦力问题的分析与考查趋向于与其他知识的综合,这类题中一般具有多体、多力的`特点,要运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解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建立正确的方程,然后进行解题.
三、力的合成力的分解
受力分析是高中物理的基础,它贯穿于力学、电磁学等各部分.正确地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若受力分析出错,则“满盘皆输”.受力分析单独考查的也有,但更多的是结合其他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 平衡类问题不仅仅涉及力学内容,在电磁学中常涉及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或复合场中的平衡,通电导体棒在磁场中平衡,但分析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
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要点的内容就是这些,相信大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认真掌握。

名校 经典指南 状元总结---高中物理10大难点强行突破之一物体受力分析

名校 经典指南 状元总结---高中物理10大难点强行突破之一物体受力分析

高中物理10大难点强行突破目录难点之一:物体受力分析 (1)难点之二:传送带问题………………………………………………………………难点之三: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难点之四:卫星问题分析……………………………………………………………难点之五:功与能……………………………………………………………………. 难点之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难点之七: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难点之八: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难点之九: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难点之十:电学实验………………………………………………. …………………难点之一物体受力分析一、难点形成原因: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受力分析时,这种相互作用只能凭着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要求,再加上抽象的思维想象去画,不想实物那么明显,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多习惯于直观形象,缺乏抽象的逻辑思惟,所以形成了难点。

2、有些力的方向比较好判断,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但有些力的方向难以确定。

如:弹力、摩擦力等,虽然发生在接触处,但在接触的地方是否存在、方向如何却难以把握。

3、受力分析时除了将各力的产生要求、方向的判断方法熟练掌握外,同时还要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相联系,这就需要一定的综合能力。

由于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不全,导致综合分析能力下降,影响了受力分析准确性和全面性。

4、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不当造成难点。

教学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过高,想一步到位,例如: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一些受力个数多、且又难以分析的物体的受力情况等。

这样势必在学生心理上会形成障碍。

二、难点突破策略: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

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物体受到周围其它物体的作用。

高考物理10大难点突破(详细)doc

高考物理10大难点突破(详细)doc

难点之一 物体受力分析例1:【审题】在a 、b 图中,若撤去细线,则球都将下滑,故细线中均有拉力, a 图中若撤去接触面,球仍能保持原来位置不动,所以接触面对球没有弹力;b 图中若撤去斜面,球就不会停在原位置静止,所以斜面对小球有支持力。

【解析】图a 中接触面对球没有弹力;图b 中斜面对小球有支持力 例2:【审题】图中球由于受重力,对水平面ON 一定有挤压,故水平面ON 对球一定有支持力,假设还受到斜面MO 的弹力,如图1—3所示,则球将不会静止,所以斜面MO 对球没有弹力。

【解析】水平面ON 对球有支持力,斜面MO 对球没有弹力。

再如例1的a 图中,若斜面对球有弹力,其方向应是垂直斜面且指向球,这样球也不会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斜面对球也没有弹力作用。

例3:a 图中物体A 静止在斜面上b 图中杆A 静止在光滑的半圆形的碗中c 图中A 球光滑 O 为圆心, O '为重心。

【解析】如图1—5所示例4:【解析】(1)mg 。

(2)当小车向右加速运动时,球受合力方向一定是水平向右,杆对球的弹力方向应斜向右上方,与小车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有关,其方向与竖直杆成arctan a/g 角,大小等于(mg )2+(ma )2 。

(3)当小车向左加速运动时,球受合力方向一定是水平向左,杆对球的弹力方向应斜向左上方,与小车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有关,其方向与竖直杆成arctan a/g角,大小等于(mg )2+(ma )2 。

例5【解析】图a 、图b 、图c 中无摩擦力产生,图d 有静摩擦力产生。

例6:【审题】本题可用“假设法”分析。

由题意可知甲轮与皮带间、乙轮与皮带间均相对静止,皮带与轮间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

假设甲轮是光滑的,则甲轮转动时皮带不动,轮上P 点相对于皮带向前运动,可知轮上P 点相对于皮带有向前运动的趋势,则轮子上的P 点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后,即与甲轮的转动方向相反,再假设乙轮是光滑的,则当皮带转动时,乙轮将会静止不动,这时,乙轮边缘上的Q 点相对于皮带向后运动,可知轮上Q 点有相对于皮带向后运动的趋势,故乙轮上Q 点所受摩擦力向前,即与乙轮转动方向相同。

最新高中物理10大难点强行突破之一物体受力分析

最新高中物理10大难点强行突破之一物体受力分析

高中物理10大难点强行突破目录难点之一:物体受力分析 (1)难点之二:传送带问题………………………………………………………………难点之三: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难点之四:卫星问题分析……………………………………………………………难点之五:功与能……………………………………………………………………. 难点之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难点之七: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难点之八: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难点之九: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难点之十:电学实验………………………………………………. …………………难点之一物体受力分析一、难点形成原因: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受力分析时,这种相互作用只能凭着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要求,再加上抽象的思维想象去画,不想实物那么明显,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多习惯于直观形象,缺乏抽象的逻辑思惟,所以形成了难点。

2、有些力的方向比较好判断,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但有些力的方向难以确定。

如:弹力、摩擦力等,虽然发生在接触处,但在接触的地方是否存在、方向如何却难以把握。

3、受力分析时除了将各力的产生要求、方向的判断方法熟练掌握外,同时还要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相联系,这就需要一定的综合能力。

由于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不全,导致综合分析能力下降,影响了受力分析准确性和全面性。

4、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不当造成难点。

教学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过高,想一步到位,例如: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一些受力个数多、且又难以分析的物体的受力情况等。

这样势必在学生心理上会形成障碍。

二、难点突破策略: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

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物体受到周围其它物体的作用。

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物体的运动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的,其中重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它会影响物体的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一、物体受到的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g。

重力的方向向下,垂直于地表。

二、物体自由下落当物体没有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时,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时,物体会做自由下落运动。

自由下落过程中,物体的速度会不断增加,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v=gt,可以计算出自由下落物体的速度。

三、竖直上抛运动在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向上抛出后受到重力的作用逐渐减小,直至为零,然后开始向下落。

当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然后开始加速下落。

在上抛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但方向相反。

根据运动学公式v=gt,可以计算出物体的速度和位置。

四、斜抛运动在斜抛运动中,物体同时具有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运动分量。

在垂直方向上,物体的运动和自由下落相同,受到重力的作用向下运动。

在水平方向上,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受重力的影响。

斜抛运动可以看作是水平投掷和自由下落的叠加。

物体的轨迹是一个抛物线。

五、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总结重力对物体运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方向:重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地表向下。

2. 速度:重力会改变物体的速度,在自由下落和上抛运动中加速物体,而在斜抛运动中对速度没有直接影响。

3. 加速度:重力的加速度是一个恒定值,无论物体的质量如何,加速度都等于重力加速度g。

加速度的方向在自由下落和上抛运动中与速度方向相同,而在斜抛运动中只有在垂直方向上受到重力的影响。

总之,重力是影响物体运动的重要因素。

它决定了物体的自由下落、上抛和斜抛的运动规律。

通过研究重力对物体的影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和机制。

高一重力知识点难点归纳

高一重力知识点难点归纳

高一重力知识点难点归纳重力是物体与地球或其他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力之一。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重力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一学生在学习重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重力的定义和特点重力是质点间由于质量而产生的相互吸引的力,其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与质点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重力是一个矢量量,方向始终指向物体的中心。

在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

二、重力的计算1. 施加在物体上的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可以通过重力公式计算,即F = G × (m1 × m2) / r^2,其中G为重力常数(6.674 ×10^-11 N·m^2/kg^2),m1和m2分别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两物体之间的距离。

2. 重力的公式推导:课堂上会引导学生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理解重力公式的来源和物理意义。

通过推导过程,可以深化对重力的理解。

三、重力的影响因素1. 质量大小: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2. 距离远近:重力与物体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物体间的距离越远,重力越小。

四、重力的应用1. 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在高一物理课上,学生会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相关公式。

重力是自由落体运动的驱动力,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 卫星的运动:了解重力的知识有助于分析和理解卫星的轨道和运动,以及人造卫星的工作原理。

五、学习重力的难点解析1. 物体在斜面上的重力分解:当物体位于斜面上时,重力可被分解为垂直于斜面的正压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分力,这一概念可能会令学生感到困惑。

2. 重力场的概念:理解重力场的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比如熟悉矢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可能会是一个难点。

3. 重力势能的转化:重力势能是指物体在高度改变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和应用需要学生对能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重力的拓展学习1. 引力与万有引力定律:引力是重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在学习重力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深化对重力的理解。

空中飞人高中物理力学重点归纳

空中飞人高中物理力学重点归纳

空中飞人高中物理力学重点归纳重力与运动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力的作用。

而在力学中,重力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它对于物体的运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力学中与重力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归纳。

一、重力的定义与性质重力是指地球对于物体的吸引力,也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力之一。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并与地球对该物体的引力成反比。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重力的公式:F = mg,其中F 表示重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重力的性质有以下几点:1. 重力是一种吸引性的力,始终指向地心。

2. 重力是一种宏观力,只有质量较大的物体之间才会有明显的重力相互作用。

3.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的近似值为9.8 m/s^2。

二、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是指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在无空气阻力情况下的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是加速度恒定,速度与时间线性相关。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物理公式:1. 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h = gt^2 / 2,其中h表示物体的下落距离,g表示重力加速度,t表示时间。

2. 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 = gt,其中v表示物体的下落速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t表示时间。

由上述公式可知,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和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加速度恒定。

三、抛体运动除了自由落体运动外,物体还可能做抛体运动。

抛体运动是指物体在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同时,有一个初速度的情况下的运动。

这时,物体的运动轨迹将呈现出抛物线的形状。

1. 抛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x = v0xt,其中x表示物体的水平位移,v0x表示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初速度,t表示时间。

2. 抛体运动的竖直位移与时间的关系:y = v0yt - (1/2)gt^2,其中y表示物体的竖直位移,v0y表示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初速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t表示时间。

高中物理难点知识点解析

高中物理难点知识点解析

高中物理难点知识点解析高中物理是一门对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其中有不少难点知识点常常让同学们感到困惑和棘手。

接下来,我们就对一些常见的高中物理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解析。

一、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这一定律看似简单,但其理解和应用却并不容易。

比如,在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我们需要准确分析物体所受的合力是否为零。

很多同学容易忽略摩擦力、空气阻力等因素,导致错误的判断。

牛顿第二定律 F=ma 是力学中的核心公式,但在实际应用中,正确确定合力 F 和加速度 a 的方向和大小常常是难点。

特别是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需要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将各个力进行合理的处理,才能准确计算出合力,进而求出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表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然而,在具体问题中,同学们有时会混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概念。

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的。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指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理解这个定律的关键在于明确哪些力做功会引起机械能的变化。

重力做功只会引起重力势能的变化,弹力做功只会引起弹性势能的变化,而其他力做功则会导致机械能的增加或减少。

在实际解题中,判断系统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一个难点。

例如,当存在摩擦力等非保守力做功时,机械能通常不守恒。

此外,对于复杂的系统,如何准确地分析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也是容易出错的地方。

三、电场电场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电场强度、电势、电势能等概念的理解和区分是学习的难点。

电场强度 E 描述了电场的强弱和方向,它是一个矢量。

而电势φ 则是描述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是标量。

同学们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尤其是在计算电场中某点的电势和电场强度时。

重力现象知识点总结(含常见重力现象解析)

重力现象知识点总结(含常见重力现象解析)

重力现象知识点总结(含常见重力现象解析)重力现象知识点总结重力概念重力是地球或其他物体吸引物体向内运动的力量。

它是一种自然力,普遍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宇宙中。

重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

重力的特性- 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的法则。

根据该定律,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加速度:重力会使物体向地面加速下落,其加速度约为9.8米/秒^2,在地球上普遍适用。

- 重力场:重力形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重力场,物体在该场中受到牵引并被吸引向地心。

常见的重力现象物体自由落体物体在没有其他力作用下,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下落。

根据落体时间和位移的关系,可以计算物体的速度和落地时间。

抛体运动抛体运动是物体在水平方向进行匀速运动的同时,在垂直方向上受到重力的影响。

通过分解重力加速度和速度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量,可以确定抛体的轨迹。

行星运动行星围绕太阳进行绕轨运动,这是由于太阳对行星施加的引力作用。

行星的运动轨道是椭圆形的,根据开普勒定律,行星速度和轨道半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人造卫星轨道人造卫星的轨道是通过平衡重力和离心力来维持的。

离心力与物体的质量、轨道半径和转速有关。

根据这些参数的不同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卫星轨道,如地球同步轨道和地球静止轨道。

重力势能和动能转换当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下落时,其具有重力势能,当物体下落加速度增加时,其重力势能转换为动能。

这解释了为什么跳下物体越高,速度越大。

结论重力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力量,对许多物理现象和天体运动有重要影响。

了解重力的概念和特性,以及常见的重力现象,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自然和宇宙的运行机制。

2021年高考物理双基突破专题03重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精讲

2021年高考物理双基突破专题03重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精讲

2021年高考物理双基突破专题03重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精讲一、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特点——条件①运动特点:初速度等于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②受力特点:只受重力作用。

(3)明白得: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①这种模型忽略了次要因素——空气阻力,突出了要紧因素——重力。

(在地球上,物体下落时由于受空气阻力的作用,并不做自由落体运动。

)②当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时,物体由静止开始的下落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如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石块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空气中羽毛的下落不能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4)运动性质:初速度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5)规律: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在v 0=0、a =g 时的一个特例。

因此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差不多公式以及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①速度公式:v =gt 。

②位移公式: h =12gt 2。

③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

(6)自由落体运动的推论①连续相等的时刻T 内的位移之差:Δx =gT 2。

②平均速度:v =v2。

③若从开始运动时刻计时,划分为连续相等的时刻间隔T ,则有如下比例关系: ⅰ.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v 1∶v 2∶v 3∶……=1∶2∶3∶…… ⅱ.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x 1∶x 2∶x 3∶……=1∶4∶9∶……ⅲ.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x Ⅰ∶x Ⅱ∶x Ⅲ∶……=1∶3∶5∶…… ④若从运动起点(初位置)开始,划分为连续相等的位移x ,则有如下比例关系: ⅰ.连续相等的位移末的瞬时速度v 1∶v 2∶v 3∶……=1∶2∶3∶…… 推证:由v 2-v 02=2ax 可直截了当得到。

ⅱ.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刻之比t 1∶t 2∶t 3∶……=1∶(2-1)∶(3-2)∶……【题1】踢毽子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体育游戏,被人们誉为“生命的蝴蝶”。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专题06牛顿运动定律重难突破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专题06牛顿运动定律重难突破

【知识导航】本章是在前方三章对力和运动分别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和物体的受力状况间的关系,在物理学上把本章内容称为动力学。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典物理理论的基础。

本章内容包含两大多数:一是牛顿运动定律,由牛顿的三个基本定律构成;二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是本章的要点,牛顿第二定律是要点中的中心;本章的难点是如何灵巧运用规律来解决实质问题,特别是对连结体问题的办理。

对牛顿运动定律的深入理解和灵巧运用是难点中的要点,只有深入发掘观点的内涵和外延才能真实地认识、理解这些规律,运用时才能驾轻就熟。

【方法指导】1.重视对物理现象的深入察看和对物理规律的亲自体验,比如课本的“说一说”、“做一做”、“物体的均衡” 、“超重和失重”等,经过了深入察看和亲自体验后,物理知识不单简单意会并且印象深刻。

2.注意物理方法的复习。

本章中波及很多重要的研究方法,比如在牛顿第必定律的研究中采纳的理想斜面法、在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中利用的控制变量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办理问题经常用的隔绝法和整体法以及单位的规定方法、单位制的创立等。

这些方法需要仔细地领会和理解,以提升认知的境地。

3.正确的选用研究对象和进行受力剖析是运用牛顿定律解题的要点。

实质问题中依据需要可将物体隔绝或将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

4.选用适合的坐标系,会对成立方程和求解带来方便。

因为加快度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往常选用和加快度一致的方向成立坐标轴。

注意有些状况下依据题目的详细条件和所求,灵活运用,会使解题简易。

5.要注意合外力与加快度的刹时关系。

牛顿运动定律常常用来办理恒力问题,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既不是恒力又不规律时,就需要剖析加快度与合外力的刹时对应关系,准时间的先后次序,逐次剖析物体的受力状况和合外力所产生的加快度,以及惹起物体运动性质、运动状态的改变。

办理这种问题时,要先仔细剖析过程,掌握好力和加快度的刹时关系,搞清楚物体运动的过程,这样才能找准运动规律,应用相应知识求解。

高中物理重点难点知识汇编

高中物理重点难点知识汇编

高中物理重点难点知识汇编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X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X围为:|F 1 -F 2|≤F≤F 1 +F 2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 =0,∑F y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一、难点形成原因:1、不能正确理解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位移方向的改变和时间、速率等物理量的对称性由于高中学生认知还不够深入,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分析不到位,加之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形成了各矢量方向不变的思维定势,导致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对速度方向的改变、位移方向的改变缺乏思考,对运动时间、位移、速率等物理量的对称性不会分析,更谈不上用整体法处理上抛运动时的符号规则了。

2、不能应用所学,找不到解决平抛和斜抛物体运动问题的思路 在抛体运动中由于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不共线,物体做曲线运动,由于学生对运动(矢量)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的欠缺和疏于理解,以至于不能将其迁移并应用于抛体运动中,无法建立正确的分析思路,导致公式、规律的胡乱套用。

二、难点突破策略对于重力作用下物体运动的问题应首先明确其基本概念的内函,所述物理意义的外延,理解其运动的基本性质,掌握其基本规律,并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对难点有所突破,有所理解,有所掌握,达到融会贯通之效果。

下面就对该部分的难点从基本概念、运动性质、基本处理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1、竖直上抛(1)定义:将一个物体以某一初速度0v 竖直向上抛出,抛出的物体只受重力,这个物体的运动就是竖直上抛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g ,方向竖直向下,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运动性质:初速度为00≠v ,加速度为-g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通常规定以初速度0v 的方向为正方向) (3)适应规律 速度公式:gt v v t -=0位移公式:2021gt t v h -=速度位移关系式:gh v v t2202-=-(4)处理方法 ①分段处理: 上升过程:初速度为00≠v 加速度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gt v v t -=02021gt t v h -= gh v v t2202-=- 下降过程:自由落体运动基本规律:gt v t =221gt h =gh v t 22=②整体处理:设抛出时刻t=0,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抛出位置h=0,则有:gt v v t -=0 。

,<v ;,v ;,>v t t t 表明物体处于下降阶段若度表明物体上升到最大高若表明物体处于上升阶段若000=2021gt t v h -= 。

,h <;,h ;,h >方运动表明物体在抛出点的下若表明物体正处在抛出点若运动表明物体在抛出点上方若000= gh v v t 2202-=-用此方法处理竖直上抛运动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正方向的选取和各物理量正负号的选取;特别是t=0时h 的正负。

(5)几个特征量①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g v t 0=;从上升开始到落回到抛出点的时间:g vt 02=。

②上升的最大高度:g v h 220=;从抛出点出发到再回到抛出点物体运动的路程:g vh 2= ③上升阶段与下降阶段抛体通过同一段距离所用的时间相等(时间对称性:下上t t =) ④上升阶段与下降阶段抛体通过同一位置时的速度等大反向(速度对称性:下上v v -=)2、平抛运动(1)定义: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不考虑空气阻力)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运动性质 ①平抛运动性质:物体做平抛运动时,由于只受重力,所以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

而物体速度方向与重力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故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任何相等时间△t 内速度变化量均相等,均为t g v ∆=∆,并且速度变化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

②平抛运动中的独立性:平抛运动中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相互独立的,其中每个分运动都不会因另一个运动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及其合运动具有等时性。

时间相同是联系两个分运动及其合运动的桥梁,求解时往往根据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求时间。

(3)处理方法—“化曲为直”如图6-1以“化曲为直”为指导思想,根据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规律把平抛运动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4)适应规律 ①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大小:0v v x = 位移大小:t v x 0=②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图6-1速度大小:gtv y = 位移大小:221gt y =③合运动:速度大小:22022)(gt v v v v y x +=+= 位移大小:22y x S +=合运动方向:速度V 与水平方向夹角α满足:0tan v gtv v xy ==α位移S 与水平方向夹角φ满足:02tan v gtx y ==φ④平抛运动的两个推论:a 、由上面可看出φαtan 2tan =,即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任一位置处,设其末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φ,则φαt a n 2t a n =。

b 、图6-1中2,tan ,,21,//020x x x x y v v gt v gt y t v x y y =-=====解得又α即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如图6-1中x/所示。

⑤飞行时间(运动时间)g ht 2=⑥竖直位移y 与水平位移x 的函数关系:222x v g y =3、斜抛运动(1)定义:以一定的初速度将物体斜向上或斜向下抛出,在空气阻力可以忽略的情况下,物体所做的运动叫做斜抛运动。

(2)运动性质 ①斜抛运动性质:物体做斜抛运动时,由于只受重力,所以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

而物体速度方向与重力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故斜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任何相等时间△t 内速度变化量均相等,均为t g v ∆=∆,并且速度变化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

②斜抛运动中的独立性:斜抛运动中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相互独立的,其中每个分运动都不会因另一个运动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及其合运动具有等时性。

时间相同是联系两个分运动及其合运动的桥梁。

(3)处理方法—“化曲为直” 如图6-2以“化曲为直”为指导思想,根据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规律把斜抛运动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竖直上抛运动。

图6-2(4)适应规律: ①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大小:αcos 0v v x = 位移大小:t v x αcos 0=②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竖直上抛运动:速度大小:gtv v y -=αsin 0 位移大小:2021sin gt t v y -=α③合运动:速度大小:202022)sin ()cos (gt v v v v v y x -+=+=αα 位移大小:22y x S +=合运动方向:速度V 与水平方向夹角α满足:x y v v =αtan位移S 与水平方向夹角φ满足:x y =φtan(5)几个特征量:①到最高点的时间:g v t αsin 0=落回到与抛出点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点的时间(飞行时间):g v T αsin 20=②最大高度(射高):g v H 2)sin (20α=;在最大高度处的速度为:αcos 0v v v x == ③上抛阶段与下降阶段抛体通过对称的相同一段距离所用的时间相等(时间对称性)④上抛阶段与下降阶段抛体通过同一高度时的速度大小相等(速率对称性)⑤飞行的最大水平距离(射程):g v g v v T v X m αααα2sin sin 2cos cos 20000=⨯==4、思维拓展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物体所在的物体系内由于只受到重力作用,而无其它内力和外力做功,所以系统的机械能是守恒的,因此所有的抛体运动包括自由落体在内都能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去解决。

(1)竖直上抛运动基本规律的应用例1:某一物体被竖直上抛,空气阻力不计.当它经过抛出点上方0.4m处时,速度为3m/s 。

当它经过抛出点下方0.4m处时,速度应为多少?(g=10m/s2)【审题】此题中抛出的物体只受重力,取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可取整个过程分析,也可以分段研究。

分段研究时先求出到达抛出点上方0.4m 处时还能上升的高度,再加上物体落到抛出点下方的高度,在这个高度物体做自由落体应用gH v t 2=就可求出,也可以由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先判知在抛出点上方0.4m 时物体向下运动的速度,再应用gh v v 22022=-就可解出。

【解析】解法一:设到达抛出点上方0.4m处时还能上升高度为h,则mg v h 45.010232220=⨯==。

物体从最高点自由下落高度为H=(0.45+0.4+0.4)m时的速度为 m gH v t525.11022=⨯⨯==/s解法二:设位移为h1=0.4m时速度为1v ,位移为h2=-0.4m时速度为2v ,则120212gh v v -=,220222gh v v -=,即 32=20v -2×10×0.4, 2022v v =-2×10×(-0.4),解得 2v =5m/s.解法三:根据竖直上抛物体的上抛速度与回落速度等值反向的特点可知:物体回落到抛出点上方0.4m时,速度大小为3m/s ,方向竖直向下。

以此点为起点,物体做竖直下抛运动,从此点开始到原抛出点下方0.4m处的位移为h=(0.4+0.4)m,那么,所求速度为这段时间的末速度,即sm gh v v t /5220=+=【总结】竖直上抛运动问题,从整体上全过程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全适用,但关键是要注意各物理量的正负,弄清其物理含义。

从其上、下两段过程对称性考虑,也能使问题求解大为简化。

若分上升与下降两段处理,一般不容易出错,但过程比较麻烦一些。

(2)应用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例2:一个从地面竖直上抛的物体,它两次经过一个较低点A 的时间间隔为tA ,两次经过一个较高点B 的时间间隔为tB ,求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

【审题】两次经过A 点和B 点相当于从A 点和B 点分别做竖直上抛运动,可直接应用竖直上抛运动关系求解 【解析】解法一:物体竖直上抛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A 、B 两点距地面高度分别为hA 和hB ,根据位移公式:2021at t v x -=,则有2021at t v h A -=……………………………………①解得物体两次经过A 点所用时间分别为:A gh v g g v t 212001--=A gh v g g v t 212002-+=两次经过A 点的时间差为:ggh v t t t t AA 222012-=-==∆…………………………………………②同理物体两次经过B 点的时间差为:ggh v t BB 2220-=…………………………………………………………③由①②③解得8)(22B A B A t t g h h -=-解法二:设A 点和B 点到最高点的距离分别为hA 和hB ,则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221gt h =可得:2281)2(21A A A gt t g h ==……………………………………①2281)2(21B B B gt t g h ==…………………………………………②由①②解得8)(22B A B A t t g h h -=-【总结】竖直上抛运动中经过同一个位置的时间间隔定是上升过程中的某一时刻和下降过程中的某一时刻的两时刻之差值,这个时间差的一半等于从最高点落到抛出点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